第25课《短文两篇》

第25课《短文两篇》
第25课《短文两篇》

新授课

短文两篇

1、知识和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一课时

一、自学:

1、导入新课

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2、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

2、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2遍。(齐声朗读)

3、自学问题:

1)翻译课文

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3)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二、互动

1、翻译课文

1)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

2)小组交流

3)师生交流。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2、理解课文

1)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2)问题探讨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

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4)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三、反馈:

1、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自学:

1、作品简介

《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3)学生齐读2遍。(齐声朗读)

3、自学问题:

翻译全文

二、互动

1、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

2、师生交流

三、反馈:

1、检测: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2、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自学

1、自学目标: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2、、学生自学

3、小组合作交流

4、师生交流

2、、自学问题:

1)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2)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二、互动

互动方式:个人自学,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并归纳。

问题一:共工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问题二:(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

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三、反馈:

1、朗读背诵课文。

2、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2)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哎呀,太好了,我们还剩半壶水呢!”

2、第一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是更遥远的路,凭这半壶水恐怕难以走出茫茫的沙漠,充满忧虑和悲观。第二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则是希望,坚信有这半壶水足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沙漠,充满乐观和自信。

3、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2课《短文两篇》预习检测及答案

22 《短文两篇》预习检测(共25分) 一、根据诗文内容填空(19分) 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诗 人。 2、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3.《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 是。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写情趣之雅的句子 是; 6.《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 的家,“元公”是他的。 7.《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8.《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 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 是。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 为。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 3、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预习检测参考答案: 一、1、《全唐文》唐代刘禹锡 2、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周元公集》周敦颐北宋哲学谥号 7、爱莲草木之花菊花牡丹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8、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二、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道德高尚,就不简陋了。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3、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5 短文两篇 夸父追日

25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神话故事的知识;认读生字,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3.感受夸父的为了美好的愿望、目标,执著、坚持精神。 4.会复述这个故事,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理解。 过程与方法: 1.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教师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学习过程,指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2.学习过程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知识,积累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夸父、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4.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夸父追日 一、新课导入: 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人们无不从丰富多彩的神话中受到启迪。神话分古代神话和民间神话,本文属于古代神话。 2.《山海经》,书名,18篇。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3.夸父追日的故事 传据说“夸父”本是一个巨人族的名称,从世系上看,夸父族人原本是大神后土传下的子孙,住在遥远北方一座名叫“成都载天”巍峨雄伟的的大山上。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那时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他的族人也是个个身材都很高大、力大无比的巨人,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手中握着两条黄蛇。看样子很可怕,其实他们性情温顺善良,都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勤奋努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25短文两篇学案无答案新人教

25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理解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知识链接】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想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是其最大特点。 《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第一课时 要点: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借助注释准确翻译,理解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一、文学知识填空 《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神话, 神话主要特点是,你所知道的神话故事有 。 二、通畅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和语气语调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三、解释下列字词 1、逐走() 2、入日() 3、欲得饮() 4、河、渭不足() 5、北饮大泽() 6、弃其杖() 7、昔者() 8、怒而触不周山() 9、地维绝()()10、故()日月星辰移焉()11、地不满东南() 12、故水潦尘埃归焉()() 四、翻译重点语句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3.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4、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5.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第二课时 要点:背诵默写课文,理解课文写法、人物形象及神话特点。 一、背诵并默写两篇课文 二、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鲁教版初一下)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鲁教版初一下)【教学构想】 ?短文两篇?所选的两篇文章尽管文字不多,却十分优美。 关于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笔者有以下摸索: 1.注意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爱好。 文言文因离我们时代久远,且文字简约、语言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涩口,难以明白得,因而产生厌恶情绪。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挖掘教材中新颖有味的内容,补充学生感爱好的资料,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 2.重视对课文的诵读。 〝教学千法读为本〞,这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多种诵读形式交错进行,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文章的大意,品味语言,加深对课文的明白得,丰富知识底蕴,培养文言语感。 3.注意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文言文课堂教学大多依旧教师〝包办〞,学生在被动中同意教师的所谓知识传播。事实上,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规律,要让学生善用归类:比较法进行词句学习,总结归纳,长期坚持,学生的积存多了,明白得能力也就会提高。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去学,学生在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达到知识的积存的目的。 4.注意〝文〞、〝言〞并重。 在教学中应以〝文〞的领会带动对〝言〞的明白得。因为文章中的词句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文〞才是〝言〞的最坚实的根基。假如只着眼于词句的学习,而忽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那必定是舍本逐末。关于第二篇短文的教学,我把重点放在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明白得,并联系实际,注重唤起学生的体验,期望能在处世态度方面给学生以有益的启发。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把握常用文言词语,明白得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明白得作品意境,体会文章包蕴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存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显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以背诵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回忆旧知,导人新课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许多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经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美山河的诗文。(?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观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 课文教学研讨 内容预览: 22 短文两篇 课文研讨 陋室铭 一、整体把握 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本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一般的铭辞因为目的在于使人知所警戒,所以往往只提观点,不作论证;本文则夹叙夹议,不但有观点,有论证,而且在论证过程中还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这间“陋室”内外的情景。全文分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其次说到“陋室”,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

趣之高雅;再由此反跌出“无丝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若观火。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二句之中。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二、问题研究 1.关于本文的体裁 本文以双句为主,且绝大多数是对偶句,因而很多人认定它是骈体文,这似乎欠妥。骈体文的双句当用“四六句”,不能用杂言;又要讲求声律,有“平接平,仄接仄”的规定,这些特点本文都不具备。其实,本文的体裁在文题中早已点明,就是“铭”;能把“铭”的体裁特点作简明介绍,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为有益。 铭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说的“博约而温润”(《文赋》)这句话来概括。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铭之所以具有这些特点,是因为它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影响不止于题铭者本人及其同代人,还将传于后世。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将汉崔瑗所作《座右铭》写在自己的屋壁上。李善说:

第25课《短文两篇》

新授课 短文两篇 1、知识和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一课时 一、自学: 1、导入新课 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2、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 2、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2遍。(齐声朗读)

3、自学问题: 1)翻译课文 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3)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二、互动 1、翻译课文 1)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 2)小组交流 3)师生交流。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2、理解课文 1)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2)问题探讨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25 短文两篇学案 新人教版

第二十五课短文两篇学习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3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1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并将预习中不能解 教材助读(一)作品链接《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18篇,14篇是战国时作品,。《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山海经》共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共工怒触不周山》出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二)文体链接 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与自然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预习自测,它们《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夸父逐日》选自1. , 1 都是(体裁)。 2.给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3、翻译加点词。 (1)逐走(2)欲得饮...(3)饮于河(4)大泽..(5)邓林..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 1、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2、这篇神话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3、请你概括第二则则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27.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进一步感知文意,品味语言。 2、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们面对逆 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复习导学】 1、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选自《 》,作者 ,字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字_______,号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 _______、弟弟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 “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 (消散) B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 (争相跳) C 、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和)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 少闲人(只是) 3、翻译下列的句子。 ⑴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合作研讨】 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如下问题: 1、《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答谢中书书》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4、找出《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5、《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户”很有人情味,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谈谈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25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学法导引] 本文包含两篇文言文,表现的都是古人对大自然的探索。《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文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最终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勇于探索,敢于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两小儿辩日》是选自《列子》的一则短文,写两小儿为太阳的离人远近争论不休,博学多识的孔子竟也无法决断的故事,以此说明人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无穷尽,同时,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物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学习时,要先借助工具书及文下的注释疏通字词,弄清文义,再进一步反复诵读,深入思考,把握神话故事的表现手法,及两则短文给予我们的启迪。另外,学习《夸父逐日》,还要注意体会其言简意丰、想像奇特的特点;学习《两小儿辩日》,要注意领悟其用对话表达人物情态性格、以及在对话中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语言交错使用的灵活写法。 [典题例析] 例题一、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解析:表面看来,夸父追日的行为是以失败告终,但上古时代的神话是人类用来表达征服自然愿望的一种手段,此类神话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最终的成败,而是以此来表现那种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解答时可从此入手分析。 参考答案: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 例题二、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解析:本题可从多角度思考,①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可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尽的;还可说明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的问题,能实事求是,表现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者风范;②从“两小儿”“辩斗”的角度,可认识到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还可认识到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 参考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1-6题。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 ..()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及答案

2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 编写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主预习案】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陋馨儒牍苔甚fán yū泥zhuó清涟xiè玩xiǎn有闻 2.了解周敦颐、刘禹锡,文学常识填空。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风的散文。 铭,是古代文体名,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本文是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又叫“座右铭”。文字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陋室铭》和《爱莲说》,作者分别是___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_和_______哲学字____________体裁分别是铭和___________,其中“铭”本指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都是________的;两位作者在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没有采用直白的方式,而是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见上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语文:备课资料【练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课文导读】 这两篇短文,《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言精练而生动。阅读本文要由景入情,去体验作者与自然相融洽的生命愉悦,领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态趣。《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学习重点】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并想象课文景象。 3.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学法指导】 这两篇山水游记应该运用诵读学习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景色优美,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月夜静谧,语言朴素,诗情画意。在朗读时,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这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学习中可对比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同时要结合自己脑海中对这类美景的积累,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这些景物的感受,从中也学一点山水游记的写法。 【训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日欲颓.(tú) B.沉鳞竞.跃(jìng) C.藻荇.交横(xìng) D.何处无松柏.(bǎi)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词语,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水之韵,既风姿绰约,妩媚动人,又刚烈piāo hàn(),不惧一切;既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又落拓不羁,极具个性;既沉稳含蓄,静若处女,又气宇xuān áng(),满腔豪情;既婉约如诗,豪放如词,严厉起来又如一篇气势恢宏的战斗檄文…… 3. 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八年级】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2课短文两篇

【关键字】八年级 二二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1)“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走近作者 (1)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3、相关资料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可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然后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有仙则名 2、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4、谈笑有鸿儒 5、往来无白丁 6、无丝竹之乱耳 7、无案牍之 8劳形9、何随之有 10、“水陆草木之花” 11、“晋陶渊明独爱菊” 12、“世人甚爱牡丹”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4、“香远益清” 15、““予谓菊” 16、“陶后鲜有闻 【合作探究】 1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8、“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19、本文哪些语言是描写陋室环境的?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 2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21、《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 22、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哪几方面的特点? 【精读精练】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德馨()苔痕()鸿儒()案牍() 2.填空。 ⑴《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是朝人。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2课(短文两篇)文本素材(5篇)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2课(短文两篇)文本素材(5篇) 作者简介 1、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 2、关于陋室〔钱德车、陈友冰〕 关于刘禹锡陋室的处所,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河北定县〔旧中山郡〕,一说在安徽和县〔旧和州〕。持定县说的理由是,刘禹锡是中山人,今定县南三里庄有陋室存世;持和县说的依照是,刘曾任和州刺史,和县城中也有一陋室。我们认为,和县的陋室与刘禹锡关系更为紧密。 和县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824年〕至宝历二年〔826年〕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筑的。《历阳典录》载:“陋室,在〔和〕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和县与采石隔江相望,地处冲要,唐末黄巢起义、宋金战争、元末农民起义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战。晚唐以降,和州屡遭兵燹,陋室连同碑铭遂毁于兵火。刘禹锡之后,特别少再见到有以此为题而讽咏成章,大概正是由于这种缘故。 今存陋室位于和县城关历阳镇中。一正两厢联成一体,方位坐北朝南,结构小巧紧凑。正室四檐如翼,庭前阶除三五级,旁植桐树,秀木交柯,绿阴满地,环境十分清幽。所处地势略高于城中其他部分,面临巍峨雄壮的镇淮楼〔俗称鼓楼〕。不远处即夫子庙,庙址传属旧衙故地。陋室中原有石碑一方,镌刻着岭南人金福保补书的陋室铭。碑首篆书“陋室铭”三字,正文楷书,文后有记。金氏于后记中称:“唐和州刺史刘梦得先生陋室,旧有碑铭,为柳诚悬〔公权〕所书,兵燹久□,碑亦无存。子才弟来宰历阳,□三年,鸠工重建,嘱余补书以存旧迹,爰握管书之,并志数语以告来兹。”由于“文革”中此碑遭破坏,现已断裂残损。然除个别字之外,文句犹清晰可读。现在所知,陋室于乾隆年间再行重建。我们以为,清人起室复碑之举,不似无端好事所为,于理当有依据。 〔节选自《关于〈陋室铭〉的两个问题》,《语文学习》1982年第8期〕 3、《宋史》有关周敦颐的记载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熙宁初,知郴州。用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第25课《短文两篇》参考资料(人教版初一下)

第25课《短文两篇》参考资料(人教版初一下) 夸父逐日的故事 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故事。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情况。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讲: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周围,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因此,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讲明〝只有重视时刻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如此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刻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刻〞。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你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顺。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 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如何明白得那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咨询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明白得,去认识那个世界,去实现自己美好的追求。 大荒北经 山海经·卷十七 东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丘鸟】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玕瑰、瑶碧,皆出卫于山。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 有胡不与之国,烈姓,黍食。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多角度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多角度教案人教新课 标版 创意说明: 诵读较之一般朗读,更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现声律气韵,体味文意文采,进而领悟情感旨趣,它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如能多角度、多形式、灵活地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教与学势必呈现新气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简介作品。 二、对照注释读,读准读顺。 三、设疑式读,初知解疑。 默读,随时提出词句理解中的疑问,同学间互相解答。教师点拨重要词句。 四、翻译式读,理解内容。 同桌合作,读原文,讲译文,或说译文,对应读原文,要求逐字逐句地读、讲。 五、讲故事式读,体味情趣。 两篇短文,故事性强,适于以讲故事的口气读。可指名上台,以读代讲,语气、语调、语速要似讲故事。 六、想象式读,认识人物。 可拓展的想象点: 1.夸父的外形、夸父口渴之态,夸父饮河、渭的模样,手杖化为邓林之景……2.两小儿对话的表情、孔子被笑后的神态、辩斗的气氛…… 七、删减式读,思考道理。 教师删“弃其杖,化为邓林”和“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句范读,引导对比原文,思考夸父的精神及两小儿、孔子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八、对比式读,深化理解。 比较两文: 1.各用一句话概说内容。2.各用一句话评价人物。3.各用一句话阐明主题。4.各用一句话表述人物刻画的方式。5.用一句话述说读后的共同感受。 九、自由诵读,竞背《夸父逐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教学这两篇短文,不仅要讲明字词、疏通大意,更要引导深入探讨,在合作中研究一系列相关问题。这种研讨式教学,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充实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熟读课文,启发思考。 这两篇文章浅显易懂却蕴含丰富。你能发现文中有些什么吗? 有生动的人物,有丰富的想象,有浪漫的夸张,有太阳的知识,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豪气,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锐气…… 请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或通过思考,说说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提供选题,小组合作。 说夸父/说夸父其杖 说两小儿/说两小儿的“笑” 说孔子/说“孔子不能决” 说神话/说太阳/说太阳距离人远近 三、各组推荐一人,全班交流,集体评价。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本创意着眼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材料。《夸父逐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夸张,适于扩写。《两小儿辩日》以对话形式展开情节,充满童趣,适合演编。这样设计既观照了两文自身的特点,也活用了教材。 教学步骤: 一、学《夸父逐日》,创造点:扩写。 1.教师范读,讨论归纳神话特点。 2.轻声吟诵,补充想象一些细节。 3.用白话扩写夸父逐日的故事。 二、学《两小儿辩日》,创造点:改编。 1.齐读全文,了解以对话推动

《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短文两篇》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备课时间:2019.10.14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了解文中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 1、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答谢中书书》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2、“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3、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 2、写作背景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题目解说

第22课、短文两篇

第22课、短文两篇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 ●教学设计: 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板书课题及作者)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 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 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 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 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 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doc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中,学生以前学过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这则神话的篇幅很短,因此学生在字词理解方面不会有太大问题,教师只要提点一下重点字词,学生应该可以理解课文大意。学生认识神话,解读神话的角度可能与我们最初对神话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尤其对于夸父形象的认识及逐日的原因上会有另外的看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 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制定教学目标为: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依据教学目标1、2点制定教学重点为: 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 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