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短文两篇

25、短文两篇
25、短文两篇

七年级模版电子教案

25.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词汇;准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4.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教学难点:

感受夸父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共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夸父逐日》

一.自学目标

1、了解相关神话和山海经的知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3、感受夸父的英雄气概,学习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的精神。

二.自学检测

1、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 2)自由朗读3)小组比读、纠错

2、疏通文意

夸父与日逐走(竞跑,赛跑),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渴,欲(想要)得饮,饮于河(黄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大湖,传说其大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

3、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三、教学指导

1、夸父为什么追赶太阳?

【1、对太阳的崇拜;2、想了解太阳的秘密;3、想留住太阳】

2、夸父在你心中是一个什么形象?他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德?

【英雄】【勇于追求、不怕困难、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

3、“夸父逐日”在今天比喻什么?你怎样看待夸父逐日这件事?

【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4、学习了本文对你有何启示?

【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难,不懈努力!】

四、当堂训练

1、背诵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逐走()(2)入日()( 3)欲得饮()

(4)河、渭不足()( 5)北饮大泽()(6)弃其杖()3.翻译下列语句.

(1)未至,道渴而死。

(2)弃其杖,化为邓林。

4、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让你产生怎样的想像,你是如何理解的?

五、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自学目标

1、了解相关神话和《淮南子》的知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并积累文言词语。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二.自学检测

1、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

(1)颛顼()水潦()

(2) ①、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②、怒而触∕不周之山;

③、故∕日月星辰∕移焉;

④、故∕水潦尘埃∕归焉;

2、利用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大地的东南角塌陷,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方向流去。

三、教学指导。

1、熟读课文,说说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经过:败后怒触不周山。结果:日月星辰移位。】

2.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3、“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4、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四.当堂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昔者()(2)怒而触不周山()

(3)地维绝()()(4 )故水潦尘埃归焉()

2.翻译下列语句

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五、教学后记

25 短文两篇 夸父追日

25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神话故事的知识;认读生字,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3.感受夸父的为了美好的愿望、目标,执著、坚持精神。 4.会复述这个故事,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理解。 过程与方法: 1.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教师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学习过程,指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2.学习过程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知识,积累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夸父、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4.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夸父追日 一、新课导入: 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人们无不从丰富多彩的神话中受到启迪。神话分古代神话和民间神话,本文属于古代神话。 2.《山海经》,书名,18篇。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3.夸父追日的故事 传据说“夸父”本是一个巨人族的名称,从世系上看,夸父族人原本是大神后土传下的子孙,住在遥远北方一座名叫“成都载天”巍峨雄伟的的大山上。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那时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他的族人也是个个身材都很高大、力大无比的巨人,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手中握着两条黄蛇。看样子很可怕,其实他们性情温顺善良,都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勤奋努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25短文两篇学案无答案新人教

25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理解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知识链接】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想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是其最大特点。 《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第一课时 要点: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借助注释准确翻译,理解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一、文学知识填空 《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神话, 神话主要特点是,你所知道的神话故事有 。 二、通畅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和语气语调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三、解释下列字词 1、逐走() 2、入日() 3、欲得饮() 4、河、渭不足() 5、北饮大泽() 6、弃其杖() 7、昔者() 8、怒而触不周山() 9、地维绝()()10、故()日月星辰移焉()11、地不满东南() 12、故水潦尘埃归焉()() 四、翻译重点语句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3.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4、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5.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第二课时 要点:背诵默写课文,理解课文写法、人物形象及神话特点。 一、背诵并默写两篇课文 二、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

第25课《短文两篇》

新授课 短文两篇 1、知识和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一课时 一、自学: 1、导入新课 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2、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 2、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2遍。(齐声朗读)

3、自学问题: 1)翻译课文 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3)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二、互动 1、翻译课文 1)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 2)小组交流 3)师生交流。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2、理解课文 1)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2)问题探讨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25 短文两篇学案 新人教版

第二十五课短文两篇学习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3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1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并将预习中不能解 教材助读(一)作品链接《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18篇,14篇是战国时作品,。《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山海经》共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共工怒触不周山》出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二)文体链接 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与自然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预习自测,它们《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夸父逐日》选自1. , 1 都是(体裁)。 2.给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3、翻译加点词。 (1)逐走(2)欲得饮...(3)饮于河(4)大泽..(5)邓林..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 1、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2、这篇神话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3、请你概括第二则则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5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学法导引] 本文包含两篇文言文,表现的都是古人对大自然的探索。《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文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最终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勇于探索,敢于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两小儿辩日》是选自《列子》的一则短文,写两小儿为太阳的离人远近争论不休,博学多识的孔子竟也无法决断的故事,以此说明人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无穷尽,同时,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物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学习时,要先借助工具书及文下的注释疏通字词,弄清文义,再进一步反复诵读,深入思考,把握神话故事的表现手法,及两则短文给予我们的启迪。另外,学习《夸父逐日》,还要注意体会其言简意丰、想像奇特的特点;学习《两小儿辩日》,要注意领悟其用对话表达人物情态性格、以及在对话中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语言交错使用的灵活写法。 [典题例析] 例题一、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解析:表面看来,夸父追日的行为是以失败告终,但上古时代的神话是人类用来表达征服自然愿望的一种手段,此类神话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最终的成败,而是以此来表现那种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解答时可从此入手分析。 参考答案: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 例题二、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解析:本题可从多角度思考,①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可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尽的;还可说明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的问题,能实事求是,表现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者风范;②从“两小儿”“辩斗”的角度,可认识到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还可认识到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 参考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1-6题。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 ..()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及答案

2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 编写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主预习案】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陋馨儒牍苔甚fán yū泥zhuó清涟xiè玩xiǎn有闻 2.了解周敦颐、刘禹锡,文学常识填空。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风的散文。 铭,是古代文体名,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本文是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又叫“座右铭”。文字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陋室铭》和《爱莲说》,作者分别是___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_和_______哲学字____________体裁分别是铭和___________,其中“铭”本指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都是________的;两位作者在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没有采用直白的方式,而是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见上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第25课《短文两篇》参考资料(人教版初一下)

第25课《短文两篇》参考资料(人教版初一下) 夸父逐日的故事 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故事。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情况。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讲: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周围,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因此,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讲明〝只有重视时刻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如此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刻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刻〞。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你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顺。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 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如何明白得那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咨询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明白得,去认识那个世界,去实现自己美好的追求。 大荒北经 山海经·卷十七 东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丘鸟】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玕瑰、瑶碧,皆出卫于山。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 有胡不与之国,烈姓,黍食。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多角度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多角度教案人教新课 标版 创意说明: 诵读较之一般朗读,更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现声律气韵,体味文意文采,进而领悟情感旨趣,它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如能多角度、多形式、灵活地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教与学势必呈现新气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简介作品。 二、对照注释读,读准读顺。 三、设疑式读,初知解疑。 默读,随时提出词句理解中的疑问,同学间互相解答。教师点拨重要词句。 四、翻译式读,理解内容。 同桌合作,读原文,讲译文,或说译文,对应读原文,要求逐字逐句地读、讲。 五、讲故事式读,体味情趣。 两篇短文,故事性强,适于以讲故事的口气读。可指名上台,以读代讲,语气、语调、语速要似讲故事。 六、想象式读,认识人物。 可拓展的想象点: 1.夸父的外形、夸父口渴之态,夸父饮河、渭的模样,手杖化为邓林之景……2.两小儿对话的表情、孔子被笑后的神态、辩斗的气氛…… 七、删减式读,思考道理。 教师删“弃其杖,化为邓林”和“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句范读,引导对比原文,思考夸父的精神及两小儿、孔子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八、对比式读,深化理解。 比较两文: 1.各用一句话概说内容。2.各用一句话评价人物。3.各用一句话阐明主题。4.各用一句话表述人物刻画的方式。5.用一句话述说读后的共同感受。 九、自由诵读,竞背《夸父逐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教学这两篇短文,不仅要讲明字词、疏通大意,更要引导深入探讨,在合作中研究一系列相关问题。这种研讨式教学,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充实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熟读课文,启发思考。 这两篇文章浅显易懂却蕴含丰富。你能发现文中有些什么吗? 有生动的人物,有丰富的想象,有浪漫的夸张,有太阳的知识,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豪气,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锐气…… 请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或通过思考,说说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提供选题,小组合作。 说夸父/说夸父其杖 说两小儿/说两小儿的“笑” 说孔子/说“孔子不能决” 说神话/说太阳/说太阳距离人远近 三、各组推荐一人,全班交流,集体评价。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本创意着眼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材料。《夸父逐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夸张,适于扩写。《两小儿辩日》以对话形式展开情节,充满童趣,适合演编。这样设计既观照了两文自身的特点,也活用了教材。 教学步骤: 一、学《夸父逐日》,创造点:扩写。 1.教师范读,讨论归纳神话特点。 2.轻声吟诵,补充想象一些细节。 3.用白话扩写夸父逐日的故事。 二、学《两小儿辩日》,创造点:改编。 1.齐读全文,了解以对话推动

《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短文两篇》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备课时间:2019.10.14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了解文中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 1、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答谢中书书》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2、“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3、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 2、写作背景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题目解说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 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doc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中,学生以前学过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这则神话的篇幅很短,因此学生在字词理解方面不会有太大问题,教师只要提点一下重点字词,学生应该可以理解课文大意。学生认识神话,解读神话的角度可能与我们最初对神话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尤其对于夸父形象的认识及逐日的原因上会有另外的看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 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制定教学目标为: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依据教学目标1、2点制定教学重点为: 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 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

六年级下册语文学案第二课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一、课前预习 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姊.妹(jiě)孵.出(fū)苦熬(áo)装饰(shì) B.冉冉.(rǎn)雏.形(chú)柚子(yòu)烟囱(chōng) C.污浊.(zhuó)丰硕(shuò)点缀.(zhuì)剔.透(tī) D.贪婪.(lán)牙龈.(yín)堕.落(zhuì)稀疏(sū)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①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 低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具体而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母鸟第一次生下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 玲珑剔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B.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 C.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春天就像一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姑娘。 D.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小明指着远处身穿灰色制服的老人对小伙伴说:“那就是我的________。” ②最新消息,中美两国的领导就进一步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的问题进行了一次________。 ③国际互联网传递最新信息,它________了各国文化,使愈来愈多的人相互了解。A.祖父交谈勾通 B.祖父交谈沟通 C.爷爷会谈勾通 D.爷爷会谈沟通 5.填空 (1)《行道树》作者是台湾女作家。文中的“行道树”象征。(2)第一次真好作者是。文章以第一次看见而引发对第一次看见的回忆并总结出“”的结论。 6.根据下面句子提供的语境,仿照划线的句式,续写句子。 经风一吹,发出“嗡嗡”的声音,仿佛是风筝的歌唱,在蓝天下播扬,给开阔的天空增添了无声的韵味,给畅快的童心带来几分疯狂,给 二、课内探究 一)甲文《行道树》 1.探究质疑:“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3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3篇 Lesson 25 "two essays" lesson 25 of grade seven Chinese Volu me II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3篇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 2、篇章2:夸父逐日例文实用版 3、篇章3:夸父逐日文档(通用版) 篇章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初中语文:25短文两篇(教学实录)

人教版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初中语文:25短文两篇(教学 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初中语文:25短文两篇(教学实录) 25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培养语感,背诵《夸父逐日》。 3.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夸父逐日》,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设备。没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夸父逐日》动画片、录像带,录像机。

2.准备好《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设计思路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诵读方面,可以采取教师范读的方式,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积累文言知识方面,则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必字字落实,只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关键字、句式,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正确翻译和理解课文。这两篇短文都反映了古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学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鉴于此,教学方法采用: 1.诵读法。可以先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读,齐读。总之学生可以采取多种诵读方式,目的是能够熟读成诵,最好能当堂背诵。 2·讨论法。一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讨论,可以四人为一组,运用工具书,互相帮助,进行讨论,然后提出问题,全班在教师的点

七年级语文:第25课《短文两篇》综合练习(人教新课标下册)

第25课《短文两篇》综合练习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夸父(fù)逐走(zhú)大泽(zé) B.邓林(lén)汝(rǔ)沧沧凉凉(liáng) C.此不为(wén)孰为汝多知乎(zhì). 2、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义项(4分) ①孔子不能决也 A.决定 B.判断 C.坚决 ②饮于河渭 A.到 B.在 C.对于 ③夸父与日逐走 A.给 B.和 C.参与 ④日初出沧沧凉凉 A.苍茫 B.茂盛 C.寒冷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及其日中/如/探汤 B.孔子不能/决也 C.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D.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4、对“孰为汝多知乎”翻译正确的一句是()(2分) A.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B.谁为了你知道得多呢? C.为什么你知道得多呢? D.谁说你知道得多呢?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孰为汝多知乎 A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其日中如探汤 B 赴汤蹈火 一儿以日初远 C 日积月累 人不知而不愠 D 孰为汝多知乎 6、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4分) A.北饮大泽(北方) B.道渴而死(顺接连词,可以不译) C.日初出大如车盖(像) D.两小儿笑曰(讥笑) 7、文学常识填空(2分) 《夸父逐日》选自。夸父是。《两小儿辩日》选自,相传是时期郑国人所作。 8、古诗文中有许多写雨的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来(2分) ①,。 ②,。

二、整体感悟(6分) 1、通过《夸父逐日》这篇文章的学习,你觉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怎样的思想和精神?(2分)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两个小儿争辩的中心问题是:一天之中,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远,什么时候离我们近。 B.结尾两句孔子对两小儿所争论的问题不能判明是非,于是对孔子徒有虚名加以嘲笑,这是《两小儿辩日》的中心思想。 C.一小儿认为日出时太阳离我们近,日中时离我们远。根据是日出时太阳形体大,日中时太阳的形体小。 D.一小儿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远,中午离我们近,根据是早上太阳清凉,而中午时太阳热。 3、填空(2分) 《两小儿辩日》中的孔子,名,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国著名的家和家。 三、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12分)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我以日时去人近 ②日初出大如车盖 2、两小儿是为什么事而辩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4分) 3、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4分) 四、拓展阅读题(13分)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请写一个与“杞人忧天”近义的成语(2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身亡所寄()②天,积气耳()③其人曰()④奈地坏何()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又有忧彼之所忧也 ②天果积气,日、月、星辰,不当坠邪? 4、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2分) 5、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作什么样的评价?(3分) 五、中考题(10分) 1、(2006,黔东南州,3分)名著阅读考查。按示例写出你所阅读的名著的书名、人物及相关故事名称。(示例中所列各项不可再用)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附答案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 【资料链接】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 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 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 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 ⑶诘难⑷文采藻饰 ⑸傅彩⑹矫 ⑺学究⑻寻章摘句 ⑼滞碍⑽味同嚼蜡 ⑾要诀⑿吹毛求疵 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短文两篇》导学案

14.短文两篇 一、温故互查(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填空。 培根,国哲学家、家,著有等。中国人最熟悉他的一句名言是;马南邨,原名,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狡黠.()滞.碍()吹毛求疵.()矫.健() 诘难 ..()()味同嚼.蜡()咀嚼.()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1)其怡情 ..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怡情: (2)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 ....,而应推敲细思。 寻章摘句: (3)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 ....之人。 吹毛求疵: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一)整体感知 1. 在《谈读书》中,作者认为正确的读书目的是什么? 2.《不求甚解》一文中,“不求甚解”有哪两层含义?确定这两层含义的根据是什么? (二)问题研究 1.在《谈读书》中,作者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灵活而又生动,试举例说说。 2.《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3.比较阅读两篇文章的异同,并进行总结。

三、自学检测(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1.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段文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读书的方法的。 2.“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这句话指出了哪三种不同的读书方法? 3.古人爱读书,留下许多典故,如“闻一多醉书忘婚、苏舜钦以书下酒”。试写一个这样的故事在下面。 四、巩固练习(课外链接,直击中考) 做一个终身读者 周国平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也取决于人口中高趣味读者的比例。 然而,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做读者的。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 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不可缺少,几天不读书就寝食不安,自惭形

第25课《短文两篇》内容透析全套(人教新课标初一下)

第25课《短文两篇》内容透析全套(人教新课标初 一下)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夸父逐日?是一篇神话故事,是我国最早的神话故事之一,夸父是古代神话人物。 ?两小儿辩日?是一那么寓言,围绕一个〝辩〞字去写的。交代了人物和事件。 〔二〕谋篇立意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那个奇异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究、战胜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意志。 ?两小儿辩日?通过孔子无法判定两个小儿对太阳距离人远近的争辩的故事,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摸索、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对待科学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层次划分 ?夸父逐日?只有一段,塑造了夸父这一鲜亮的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对后世阻碍专门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庞大的力量和气概。按照故情况节的进展,分为两层: 第一层〔开头至〝道渴而死〞〕:夸父与日竞跑,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渴死了。 第二层〔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的手杖化为邓林。 ?两小儿辩日?共有七段,按照故情况节的进展,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孔子东游时看见两个小儿在争辩。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两个小儿争辩的咨询题以及各自的依据。 第三部分〔6—7自然段〕:写孔子不能辨论两个小儿谁是谁非。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 1、?夸父逐日?:语言简练,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2、?两小儿辩日?:行文简洁,层次分明,要紧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借鉴:?两小儿辩日?中人物语言切合人物身份,并借助多种感受增强表现力,我们在写作时应借鉴。那个故事采纳〝咨询答式〞的对话,仅用一百多字构成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两个小儿及孔子的形象生动,又表达了引人深思的道理,手法简练而传神。两小儿的争辩,论述过程简明、清晰,人物语言又切合其身份特点。论据又巧用比喻,以车盖、盘盂唤起视觉现象,以探汤唤起触觉,这些形象和感受是人们都能体会到的,易于把抽象的自然现象讲得生动而具体,增强了感染力。 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析 〔一〕、重难点句子导析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导析: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们探究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意志。1、5月24日清晨,阳光辉煌,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高耸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不散。 解析:这是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阳光、蓝天、白云、珠峰,构成一幅漂亮的画面,展现了珠穆玛峰顶峰的庞大魅力,也烘托了登山队员冲击顶峰前的无比兴奋的心情,同时,也讲明现在是适合登顶的好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25短文两篇.doc

25.短文两篇 《夸父追日》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夸父追日》;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4、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学习资料: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基础过关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饮于河、渭(wèi)弃其杖(zhàng) 2、解释下列划线字: 逐走(跑)饮于河(到)(黄河) 未至(到达)道渴而死(表修饰) 弃其杖(他的)化为邓林(桃林) 3、文学常识填空 《夸父追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逐日”是追赶太阳之意。 “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把握。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二、探究品味文章内容。 1、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1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从神话故事的特点的角度理解其积极意义); 2自不量力(消极方面)。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反映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三、拓展迁移。 阅读《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 思考: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 答: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