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诊断精度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诊断精度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诊断精度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诊断精度

发表时间:2016-04-20T10:32:28.2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作者:于波1 吴志茹2

[导读] 1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150056;2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 150056 为提高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在提高胃镜分辨率的同时,强化医师对肠胃黏膜形态的精确认识,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患者肠胃黏膜形态,必要情况下还需结合病理诊断反复验证。

1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150056;2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 150056

摘要:目的:合理评估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临床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9月-2013年9月于某医院接受胃镜检查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病理诊断结果,分析胃镜检测的符合率。结果:32例患者在胃镜直视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26例,诊断为慢性浅层胃炎者6例,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1.25%。结论:为提高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在提高胃镜分辨率的同时,强化医师对肠胃黏膜形态的精确认识,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患者肠胃黏膜形态,必要情况下还需结合病理诊断反复验证。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

慢性胃炎是一种在我国发病率极高的消化系统疾病,大多数胃炎为浅表性胃炎,一部分则出现黏膜下层腺体减少,即当前认为的萎缩性胃炎。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长期随访便显得尤为必要。当前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下表现判断以及胃黏膜活检确诊。胃黏膜活检所得病理切片可直接观察黏膜下层腺体变化情况,为当前国际公认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金标准。但胃黏膜活检需要内镜下对胃黏膜的破坏性取材,为有创性检查,患者接受程度低,且对于医院胃镜设备、操作人员的要求高,更有导致出血、诱发胃黏膜损伤等危险。与之相较,通过内镜表现直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接受度较高、痛苦较低,更适用于广泛检查,但其准确度如何,一直存在争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9月-2013年9月于我院接受胃镜检查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在33-72岁之间,平均年龄(47.74±3.43)岁。临床表现多为上腹部不适、疼痛,伴有恶心、反酸等症状,主要发生于进食后。排除胃、十二指肠疾病及消化性溃疡患者。

1.2病理诊断标准

慢性炎症:轻度:慢性炎症细胞较少并局限于黏膜浅层,不超过黏膜层的1/3;中度:慢性炎症细胞较密集,超过黏膜层的1/3,达到2/3;重度:慢性炎症细胞密集,占据黏膜全层。萎缩:轻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大部分腺体仍保留;中度: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1/3,但未超过2/3,残存腺体分布不规则;重度: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标本过浅未达黏膜肌层者不能诊断为萎缩,胃窦部少数淋巴滤泡不算萎缩,但胃体黏膜层出现淋巴滤泡要考虑萎缩。

1.3一般方法

胃镜检查:对纳入研究的32例患者实施胃镜检查,在胃镜指导下观察患者的病灶部位,由专职医师判断、记录其表现特征。

病理学检查:在胃镜直视指导下,取所有患者病灶区域黏膜部分3块活检标本,配合甲醛固定,做成组织切片,送检。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2例患者在胃镜直视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26例,诊断为慢性浅层胃炎者6例,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1.25%。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标本中诊断为肠上皮化生者6例,诊断为异型增生者7例。胃镜黏膜形态表现为黏膜色泽发生变化,由桔红转变为黄、灰白、灰绿色。可呈局部性、小灶或弥漫性表现,且黏膜相对粗糙,呈颗粒状改变,分界线不显著的阳性预测值为72.73%,合并三种胃镜黏膜形态阳性预测值为93.33%,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致病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癌症病变存在密切联系,当前已引起了临床医疗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确立有较强的指导价值。因此,评价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准确性对提高相关科室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与常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1.2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直视下,肠胃黏膜外壁有明显变薄现象,颜色以红白为主,血管暴露明显,黏膜呈粗糙状,发生颗粒性变化。它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国内相关文献报告结果基本一致。但与病理诊断同样存在着18.75%的误差,且胃镜直视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敏感度表现并不高,诊断敏感性最高的黏膜形态为三种合并表现,高达93.33%,但从另一侧面显示了剩余6.67%的患者存在误诊、漏诊的可能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可呈现多种表现,患者黏膜呈红白相间表现,而以白色为核心,此种状况可能与各医院所使用胃镜仪器品种不同、光线调节远近差异所致,为尽量避免产生黏膜颜色以白色为主的现象,相关医师应尽可能拉近观察距离,明确肠胃黏膜的具体色泽,尽最大可能降低由于人为原因所造成的误诊与漏诊现象。此外,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直视下可暴露血管、显示黏膜变薄,但在临床

全面解析慢性萎缩性胃炎

全面解析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CAG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早在1978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认识到CAG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此病被定义为是胃癌的癌前状态,而在胃固有腺体萎缩的基础上同时伴有肠腺化生或上皮内瘤变者,更被视为是胃癌最为重要的癌前病变之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但尚不能与之完全等同。《黄帝内经》已有“胃脘当心而痛”、“痞”、“痞塞”等记载;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九种心痛”中也包括了本病。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治疗胃脘痛、痞满、嘈杂等症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临床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而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临床上有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大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尤以食后为甚,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少数胃黏膜糜烂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CAG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AG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免疫、遗传、年龄、高盐及低维生素饮食等多种因素相关。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若不及时治疗,1/3将发展为CAG。据报道,80%的中重度CAG患者体内可检测到Hp抗体。由于发展中国家Hp感染率可达50%~80%,我国CAG患者中Hp感染率可达58%,并随年龄增高而增加。因此,Hp感染对CAG患者的影响尤为重要。 2、胆汁反流。反流入胃的胆汁酸破坏了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出现腺体萎缩。用20mmol/L的脱氧胆酸钠对SD大鼠进行灌胃模拟胆汁反流,成功制备大鼠CAG模型证实了胆汁反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 3、血管活性因子及细胞因子改变。血管活性肠肽(VIP)在CAG患者中明显减少,且随萎缩严重程度呈递减趋势。

最新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 疗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7-5-21 23:08 本人患慢性浅表性胃炎已多年,这几年,胃时不时在饭后有饱胀现象,每次吃药后饱胀感会轻一点,但吃药过后,饱胀感又是原来那样,前几年,我每年照一次胃镜,结果都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去年还照了肠镜,没有什么情况,在照胃镜或肠镜的同时,还化验大便,也没有什么事情,这几天,胃很不舒服,大便不大好,还化验了大便,结果也没在什么事情,想向医生开药,医生说不用开药,注意饮食,过一两天就好的,可现在已过了三天,仍不见好,胃胀得很厉害,同时,我吃的饭也很少,这几天,每天只吃一碗饭,是平时的一半多一点。自有胃炎以来,我比较注意饮食,不饮酒,不吸烟,不吃酸、辣、生、冷等食物,但我的胃就是不见好转,以致使得心情常常不大好,唉,真不知有什么办法可治好我的胃病。非常希望有关人士帮助解答,本人万分感激! 提问者: LIANG8ZE - 试用期一级最佳答案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慢性浅表性胃炎以上腹部疼痛为最常见症状,也有一些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其临床表现如下: 1.上腹痛:疼痛多不规律,与饮食无关,一般为弥漫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极少数患者表现为绞痛并向背部放射,易误诊为心绞痛。 2.嗳气:因胃酸缺乏,胃内发酵产气等因素使胃内气体积存,导致嗳气发生。3.腹胀:因食物滞留、排空延迟、消化不良、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导致腹胀发生。

4.食欲不振:慢性浅表性胃炎多有食欲减退或时好时坏。 5.恶心与呕吐:炎性胃粘膜受理化、生物因素刺激,以及胃动力学障碍、胃逆蠕动影响,出现恶心、呕吐。 6.便秘与腹泻:大多数患者有便秘症状,腹泻相对较少。 慢性浅表性胃炎有哪些临床表现?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不同的患者临床表现各有差异,有的患者可无症状和特征,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隐痛、食后饱胀、食欲不振及嗳气等,且症状时轻时重,可反复发作或长期存在。兹将本病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作一归纳。 (1)最常见症状是上腹疼痛,约占85%。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上腹部疼痛多数无规律,与饮食无关(有的患者空腹舒适,饭后不舒),一般为弥慢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常因进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而症状加重,少数与气候变化有关。这种上腹疼痛用解痉剂及抗酸剂不易缓解。 (2)腹胀,占70%。常因胃内潴留、排空延迟、消化不良所致。 (3)嗳气,约占50%的患者有此症状,患者胃内气体增多,经食管排出,使上腹饱胀暂时缓解。 (4)反复出血也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常见表现。出血原因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基础上并发的一种胃粘膜急性炎症改变。 (5)其他,食欲不振、反酸、恶心呕吐、乏力、便秘或腹泻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16-06-23T16:23:56.07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7期作者:柳祥武[导读]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论述分析。 哈尔滨天泰医院 151801 【摘要】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论述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之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6例,对其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分别用中西药的方法对胃炎患者进行诊疗,并比较患者胃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86例患者中经过胃镜诊断结果显示结果全部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7.08%。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而且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经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两者结合应用可有效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率。【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治疗研究【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148-0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该病发病缓慢,病势缠绵,迁延难愈,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患者的胃粘膜已经发生萎缩性改变,临床中常采用传统的西药对患者进行抗胃酸和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但是有效率不高我们在传统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加上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且在病程演变过程中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这就给该病的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6例。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45例,所有患者年龄最大为81岁,年龄最小为28岁,平均年龄(46.71±18.67)岁,所有患者均排除消化道溃疡、十二指肠肿瘤等相关消化道疾病。而且86例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打嗝、上腹部饱胀或疼痛等。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首先实施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下表现为:病变组织有红白相间的表现,主要以白色为主,组织内血管透明可见,将此类症状定性为第一类症状;患者胃内黏膜皱壁有明显变薄的现象,将此类症状定性为第二类症状;表面黏膜较为粗糙,有颗粒样改变,并将此类症状定位第三类症状。以上病例均由固定的胃镜医师进行相关操作。患者实施完胃镜检查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所有患者均在病变部位取病变标本3-6块送检。 1.3诊断标准 病理组织学检查由固定的有长期临床经验的医师进行病理诊断,诊断标准参考新悉尼系统及我国2000年全国慢性胃研讨会议中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相关诊断标准,然后对患者实施幽门螺杆菌检查。 1.4统计学理论 本研究在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来了统计学软件SPSS15.0,并进行了通过统计学软件的分析结果χ2检验。通过统计学软件的检验我们发现P<0.05,本研究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诊断结果 在我院所收治的86例患者中,经过胃镜诊断结果显示全部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症状。组织活检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8例。在86例萎缩性胃炎或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有51例患者伴有肠上皮化生症状,其中大肠皮化生27例、小肠皮化生2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症状1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9.07%。 2.2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 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显示86例患者中,39例患者为阳性,阳性率为45.35%;47例患者检查结果为阴性,占54.65%。病理检查结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呈阳性的患者有29例,占42.65%;肠上皮化生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8例,占44.44%;异型增生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2例,占15.38%。由此可间幽门螺杆菌阳性主要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以及异性增生等因素有关。 2.3患者的临床表现 患者临床表现为腹胀、上腹痛或上腹部不适、早饱感、稍微多食则腹胀更明显,甚至出现暖气、恶心、消化不良、疲乏,消瘦,纳差,贫血等症状。目前,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幽门螺杆菌、饮食及环境因素、免疫等因素可能是导致患者发病的原因。临床中常规采用根除幽门螺杆菌、抗感染等西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但是效果不佳。性胃炎的治疗手段更为具体和有效。在本研究中,对本院接诊的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分别采用西药和中西药结合的治疗的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并采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从而得出了可靠的结论。 3.讨论 3.1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反复遭到侵害而见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或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为病理特点的病症,其临床表现复杂,变化多端,反复迁延。一般多见上腹部痞满,疼痛,嗳气,食欲减退或无食欲,日久不愈则见消瘦、乏力。近年来,学者们在临床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了大量观察与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疗效,为患者减轻了病痛同时也为学者们提供了一定临床依据和参考,这方面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专方加减、中医其他方法治疗为主。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较长,症状反复,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多是为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 3.2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结果的相关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诊断精度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诊断精度 发表时间:2016-04-20T10:32:28.2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作者:于波1 吴志茹2 [导读] 1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150056;2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 150056 为提高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在提高胃镜分辨率的同时,强化医师对肠胃黏膜形态的精确认识,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患者肠胃黏膜形态,必要情况下还需结合病理诊断反复验证。 1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150056;2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 150056 摘要:目的:合理评估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临床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9月-2013年9月于某医院接受胃镜检查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病理诊断结果,分析胃镜检测的符合率。结果:32例患者在胃镜直视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26例,诊断为慢性浅层胃炎者6例,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1.25%。结论:为提高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在提高胃镜分辨率的同时,强化医师对肠胃黏膜形态的精确认识,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患者肠胃黏膜形态,必要情况下还需结合病理诊断反复验证。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 慢性胃炎是一种在我国发病率极高的消化系统疾病,大多数胃炎为浅表性胃炎,一部分则出现黏膜下层腺体减少,即当前认为的萎缩性胃炎。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长期随访便显得尤为必要。当前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下表现判断以及胃黏膜活检确诊。胃黏膜活检所得病理切片可直接观察黏膜下层腺体变化情况,为当前国际公认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金标准。但胃黏膜活检需要内镜下对胃黏膜的破坏性取材,为有创性检查,患者接受程度低,且对于医院胃镜设备、操作人员的要求高,更有导致出血、诱发胃黏膜损伤等危险。与之相较,通过内镜表现直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接受度较高、痛苦较低,更适用于广泛检查,但其准确度如何,一直存在争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9月-2013年9月于我院接受胃镜检查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在33-72岁之间,平均年龄(47.74±3.43)岁。临床表现多为上腹部不适、疼痛,伴有恶心、反酸等症状,主要发生于进食后。排除胃、十二指肠疾病及消化性溃疡患者。 1.2病理诊断标准 慢性炎症:轻度:慢性炎症细胞较少并局限于黏膜浅层,不超过黏膜层的1/3;中度:慢性炎症细胞较密集,超过黏膜层的1/3,达到2/3;重度:慢性炎症细胞密集,占据黏膜全层。萎缩:轻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大部分腺体仍保留;中度: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1/3,但未超过2/3,残存腺体分布不规则;重度: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标本过浅未达黏膜肌层者不能诊断为萎缩,胃窦部少数淋巴滤泡不算萎缩,但胃体黏膜层出现淋巴滤泡要考虑萎缩。 1.3一般方法 胃镜检查:对纳入研究的32例患者实施胃镜检查,在胃镜指导下观察患者的病灶部位,由专职医师判断、记录其表现特征。 病理学检查:在胃镜直视指导下,取所有患者病灶区域黏膜部分3块活检标本,配合甲醛固定,做成组织切片,送检。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2例患者在胃镜直视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26例,诊断为慢性浅层胃炎者6例,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1.25%。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标本中诊断为肠上皮化生者6例,诊断为异型增生者7例。胃镜黏膜形态表现为黏膜色泽发生变化,由桔红转变为黄、灰白、灰绿色。可呈局部性、小灶或弥漫性表现,且黏膜相对粗糙,呈颗粒状改变,分界线不显著的阳性预测值为72.73%,合并三种胃镜黏膜形态阳性预测值为93.33%,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致病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癌症病变存在密切联系,当前已引起了临床医疗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确立有较强的指导价值。因此,评价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准确性对提高相关科室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与常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1.2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直视下,肠胃黏膜外壁有明显变薄现象,颜色以红白为主,血管暴露明显,黏膜呈粗糙状,发生颗粒性变化。它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国内相关文献报告结果基本一致。但与病理诊断同样存在着18.75%的误差,且胃镜直视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敏感度表现并不高,诊断敏感性最高的黏膜形态为三种合并表现,高达93.33%,但从另一侧面显示了剩余6.67%的患者存在误诊、漏诊的可能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可呈现多种表现,患者黏膜呈红白相间表现,而以白色为核心,此种状况可能与各医院所使用胃镜仪器品种不同、光线调节远近差异所致,为尽量避免产生黏膜颜色以白色为主的现象,相关医师应尽可能拉近观察距离,明确肠胃黏膜的具体色泽,尽最大可能降低由于人为原因所造成的误诊与漏诊现象。此外,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直视下可暴露血管、显示黏膜变薄,但在临床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一、反流性食管炎[1] 分级食管粘膜内镜下表现 0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 Ⅰa 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 Ⅰb 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 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75% 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 五、慢性胃炎[2] 分类内镜下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 状等表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特殊类型胃炎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

注:根据病变分布,内镜下慢性胃炎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胃体为主 二、内镜下溃疡分期[3] 分期内镜下表现 A1 溃疡边缘水肿、隆起、界限清楚、底厚苔可见出血或血凝块 活动期 A2 水肿减轻,隆起不着,变慢坡,底白苔,周边无红色再生上皮 H1 溃疡缩小,边缘出现再生上皮的发红带,出现粘膜皱襞集中,白苔变薄 愈合期 H2 溃疡进一步缩小,边缘再生上皮发红带进一步增宽,皱襞集中更明显,薄白苔 S1 白苔消失,皱襞集中于中心发红部(红色瘢痕) 瘢痕期 S2 中心发红消失,仅见皱襞集中(白色瘢痕期) A1 A2 H1 H2 S1 S2 三、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诊断标准[4]

Forrest分级内镜下表现 Ⅰ Ⅰa 喷射性 Ⅰb 溃疡底部或周边渗血 ⅡⅡa 溃疡底血管显露,无活动出血Ⅱb 溃疡覆盖血凝块,无活动出血Ⅱc 溃疡底呈黑色 ⅢⅢ溃疡底清洁 Ⅰa Ⅰb Ⅱa Ⅱc Ⅲ四、胃息肉分类[5] 分级内镜下表现 Ⅰ缓慢坡,界限不清 Ⅱ隆起起始部清楚无细颈 Ⅲ隆起起始部见有细颈但无蒂 Ⅳ明显之蒂

养成好习惯让浅表性胃炎不药而愈

养成好习惯让浅表性胃炎“不药而愈” 2013年06月20日家庭医生在线整合 胃炎是常见的胃病,除了规律服药之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治疗胃炎的关键。经研究认为,多数浅表性胃炎症状轻微或无痛,具有自限性,可自行消失。经过数月或数年病变也可以完全恢复。那么,浅表性胃炎怎样才能“不药而愈”呢?胃炎是不少上班族都患有的常见疾病,其实,养成良好习惯,就可以改善胃炎的症状,达到不药而愈的效果。 胃炎的症状是轻者仅有腹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有呕血、黑粪、甚至失水、以及中毒及休克等。而慢性胃炎的症状差异很大。有的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症状。有的则有一些比较轻微的表现,如胃部饱胀、食欲降低、恶心、隐痛、嗳气、反酸等。很少有比较剧烈的上腹部疼痛、呕吐等表现。 浅表性胃炎影响呼吸腹腔胀气,横膈升高,胸腔变小,肺呼吸功能受到限制,可引起呼吸困难。腹部胀气,横膈上提,压缩胸腔,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受到影响。肠腔胀气,肠内压升高,影响肠壁血液循环。腹腔内压升高,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因回心量减少,影响心脏射血。浅表性胃炎如不及时治疗对身体危害很大。

那么,浅表性胃炎怎样才能“不药而愈”呢? 1、注意饮食和生活调理 避免长期摄入粗糙、刺激性食物;避免过热饮料及过咸饮食;做到饮食有节,定时定量,防止暴饮暴食。凡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或过食生冷食品都能影响胃的功能而引起疼痛,胃病之后消化性功能减弱,因此饮食一定要按时定量,少吃为宜,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胃喜润恶燥,而醇酒辛辣,油腻厚味的食物均能生热化燥,对胃部不利。 2、避免刺激 不用或尽量少用对胃刺激性强的药物,如皮质激素类、非甾体抗炎药和钾、铁、碘等药物;并要戒酒戒烟。 3、乐观豁达 不少胃病病人症状并非来源于胃病本身,而是来自恐病的心理因素。所以,精神与心理上的调理很重要。注意保持乐观豁达情绪,可以有效改善症状。 4、慎起居、重锻炼 有规律的生活对于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得了胃病更应当注意,按时用药之外,还要有严格的作息制度,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经常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通过运动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同时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被,免受寒邪侵袭,对于促进胃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慢性萎缩性胃炎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慢性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也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 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表现: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因胃内因子遭到破坏,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可致贫血)等,无特异性。 肉眼特点 胃粘膜薄而平滑 皱襞变浅或消失 表面呈细颗粒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主要类型 A型萎缩性胃炎 A型萎缩性胃炎病变主要见于胃体部,多弥漫性分布,胃窦粘膜一般正常,血清壁细胞抗体阳性,血清胃泌素增高,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或缺少,易发生恶性贫血,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胃炎。 B型萎缩性胃炎 B型萎缩性胃炎病变多见于胃窦部,呈多灶性分布,血清壁细胞抗体阴性,血清胃泌素多正常,胃酸分泌正常或轻度减低,无恶性贫血,较易并发胃癌,这是一种单纯性萎缩性胃炎。 AB型萎缩性胃炎 AB型萎缩性胃炎指同时累及胃窦、胃体的萎缩性胃炎。 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在60%~90%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可培养出Hp 2.饮食习惯 吸烟,饮酒,食物刺激,损坏胃黏膜的药物等。 3.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反应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之一,在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缩粘膜的浆细胞内,常可找到壁细胞抗体或内因子抗体,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体外淋巴细胞转化

试验和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有异常。 4.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 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空肠吻合术后,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可反流至胃内,并破坏胃粘膜屏障,促使胃蛋白酶反散至粘膜内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并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5.体质因素 临床统计结果显示本病的发生与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年龄愈大,胃黏膜机能“抵抗力”也愈差,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损伤。 6.遗传因素 在A型萎缩性胃炎发病中的地位已被证实,在恶性贫血家庭成员中PCA、IFA阳性率高,萎缩性胃炎常见。 7.金属接触 铅作业工作者胃溃疡发病率高,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发现萎缩性胃炎发病率也增高。除铅外很多重金属如汞、铜及锌等对胃黏膜都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8.放射 放射治疗溃疡病或其他肿瘤,可使胃黏膜损伤甚至萎缩。 9.缺铁性贫血 很多事实说明缺铁性贫血与萎缩性胃炎关系密切。贫血引起胃炎的机理尚不明了。有些学者认为胃炎是原发病,因为胃炎胃酸低致铁不能吸收,或因胃出血以致形成贫血;另一种意见认为先有贫血,因为身体内铁缺乏使胃粘膜更新率受影响而容易发生炎症10.其他 如饮食不当、长期嗜烟酒、滥用药物、上呼吸道慢性炎症、中枢神经功能失调,使胃粘膜受损,以及胃大部切除术后,分泌胃泌素的胃窦区切除,致使胃粘膜营养障碍等,均易导致胃粘膜受损而发生萎缩、炎症变化。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继续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 发病机制 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在免疫因素、胆汁反流、生物因素、药物因素以及急性胃炎、口腔和鼻咽感染等的影响下,引起胃粘膜慢性炎症,使胃粘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久之导致胃分泌腺体萎缩,胃粘膜变色、变薄、血管显露,胃酸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胃蠕动功能失调等,从而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古方谓崧茶能帮助追风散寒、舒筋活络,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不仅缓解胃内淤血导致的刺痛,还可增强人体免疫力,防止胃溃疡癌变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表现 但大多数患者在饭后会出现严重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而且患者多会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少数胃粘膜糜烂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其中A型萎缩性胃炎并发恶性贫血在中国少见。本病无特异体征,上腹部可有轻度压痛。 (1)胃脘部胀满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胃脘部胀满不适较为多见,有的患者感觉胃部痞闷或胃脘有堵塞感,甚至腹部、胁肋部、胸部也感到胀满,嗳气频频。 (2)胃脘部疼痛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有临床症状者主要为消化不良,上腹胀闷、疼痛、嗳气、反酸、灼热、胃纳减退等等,无特异性。消化不良临床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及胃黏膜的病理炎症、萎缩的轻重无明显相关性。 一些慢性胃炎,依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标准诊断就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尤其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其治疗与一般的慢性胃炎有所区别。 慢性胃炎的治疗 慢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临床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 1. 无临床症状、Hp阴性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无须特殊治疗;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特别是中、重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有异型增生者应注意预防其恶变。 3. Hp相关性胃炎是否均需根除Hp尚缺乏统一意见。国内Hp感染处理共识推荐对有胃黏膜萎缩、糜烂或有消化不良临床症状者根除Hp。主张有Hp感染者都应根除Hp,什么食物能够最快、最方便的抑制这种细菌?中医一般都推荐食疗方法养胃口服樉渭丸 樉渭丸原料中含有亚麻酸、亚麻油、天然双歧杆菌成分,能够有效抑制、消灭幽门螺旋杆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等脂质,可以覆盖在胃溃疡表面防止食物对溃疡的伤害,具有修复胃溃疡的作用;还能够促进消化、润肠通便。三重养胃作用。 根除Hp可使胃黏膜组织学得到改善,对预防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有重要意义。 4. 有胃黏膜糜烂和(或)以反酸、上腹痛等为主要表现者,可根据病情或临床症状严重程度选用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5.上腹饱胀、恶心或呕吐等为主要表现者,可应用促动力药。 6. 伴胆汁反流者则可应用促动力药和(或)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制剂。 7. 具有明显与进食相关的腹胀、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表现者,可应用消化酶制剂。

(整理)慢性浅表性胃炎吃什么药好

慢性浅表性胃炎吃什么药好 目前慢性浅表性胃炎尚无特异性药物治疗,一般主张无症状者勿需治疗,有症状者可根据有关病因、病理及临床症状给予合理用药。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病因治疗:祛除致病因素是治疗和预防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上策。故应避免精神紧张,戒烟,适量限制饮酒,尽量不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积极治疗慢性扁桃体炎、副鼻窦炎、龋齿及咽喉部感染灶。 2)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础。 1.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胃的活动是有规律的,胃的生理活动包括运动、分泌等,决定了它的功能。当饮食不规律时,必将导致胃活动的不协调。我们从临床观察注意到,从事司机、采购、推销及出差频繁、上夜班多的工作人员,生活难以规律,胃炎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员。 2.避免各种刺激性食物,如烈性酒、浓咖啡、浓茶、芥末、生蒜等,同时避免过硬、过酸、过辣、过咸、过热、过分粗糙的食物。 3.患者应以吃易消化的软饭为主,多吃含植物蛋白、维生素多的食物,如豆腐、胡萝卜等;豆浆、牛奶营养高且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应列为常用食品。 4.应鼓励吸烟病人戒烟或少吸烟。吸烟可影响胃粘膜的血液供应以及胃粘膜细胞的修复与再生,是产生胃炎的原因之一。 3)药物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药物治疗大体可分为两类: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及消除损害胃粘膜因素的药物。 1.保护胃粘膜的药物: ①生胃酮--是甘草酸水解后制成的琥珀酸半酯,能增强胃粘膜粘液的分泌,延长胃上皮细胞寿命及轻度抑制胃蛋白酶的活力,故能保护胃粘膜不受胆汁损伤,避免H 反扩散。用法100毫克/次,3次/日,2周后改为50毫克/次,3次/日,餐前半小时服,4--5周为一疗程。副作用有水钠潴留,故宜同时服用氢氯噻嗪和钾盐。 ②硫糖铝--该药能与胃蛋白酶络合,抑制该酶分解蛋白质,并能与胃粘膜蛋白质络合成保护膜,阻止胃酸、胃蛋白酶和胆汁酸的渗透、侵蚀。此外,本药亦能促进胃粘膜细胞的新陈代谢。用法1.0克/次,3--4次/日。 ③麦滋林-S颗粒--该药含有水溶性B334和L-谷氨酰胺。水溶性B334能直接作用于胃粘膜,使局部炎症消失。L-谷氨酰胺与胃肠粘膜上皮成分已糖胺及葡萄糖胺一起,参与促进组织修复以达到治疗目的。用法670毫克/次,3次/日。 ④胃炎干糖浆--药主要由硫酸庆大霉素、盐酸普鲁卡因、VitB12等成分组成。具有消炎、止痛,促进胃粘膜修复等作用。用法5克/次,3次/日。 ⑤思密达--该药对细菌和病毒有很强的固定能力,对消化道粘膜具有很强的覆盖能力。通过与粘液的作用可提高消化道粘膜胶质的韧性,以对抗各种攻击因子。用法3克/次,3次/日。 ⑥其他--维酶素2--4片/次,3次/日口服;胃膜素2--3克/次,3次/日口服;氢氧化铝胶10毫克/次,3次/日口服;盖胃平4片/次,3次/日口服;前列腺素E250--150毫克/次,3次/日口服等。均可起到保护和改善胃粘膜的作用。 2.消除胃粘膜损害因素的药物: ①控制HP感染--HP与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关系密切,杀灭HP的药物有利于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体外试验HP对青霉素、氨基甙类、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硝基咪唑类、呋喃类及铋剂敏感。故临床常选用以下药物:三钾二枸橼酸铋盐(TDB)120毫克/次,4次/日,4周为一疗程;羟氨苄青霉素1.5克/次,2次/日,连服8天,改为1.0/次,2次/日,再连服28天;呋喃唑酮0.1克/次,3次/日,连续服用2--4周;甲硝唑0.4克/次,3次/日口服,连服14天为一疗程;瑞贝克口服每次80毫克/次,2次/日,连服3--4周为一疗程;等等。此外,还可以通过联合用药加强清除HP的效果。 ②胃壁细胞受体拮抗剂--组织胺H2受体、胃泌素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均能减少胃酸分泌而用于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治经验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治经验【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痛”、“胃痞”、“嘈杂”等范畴。本病病机复杂,临症繁多易变,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身心痛苦,笔者从事消化病临床工作诊治多年,对本病诊治颇有心得,并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以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1 本病中医辨证分型 1.1 肝胃气滞型症见:胃脘胀痛,牵及两肋,嗳气纳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弦,常用药如:苏梗、白芍、百合、橘皮、枳壳等。 1.2 脾胃湿热型症见:胃脘胀痛,满闷不适,纳少恶心,口干苦粘,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常用药如:炒黄芩、蒲公英、蛇舌草、仙鹤草、川朴、苍术等,苔白腻脉滑者,可选用石菖蒲、砂仁,大便偏干加决明子。 1.3 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隐痛,喜按喜温,得食较舒,大便溏稀,怕冷乏力,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常用药如:炙黄芪、炙桂枝、白术、白芍、党参、茯苓、甘草、广木香,若肝脾不调,加炒防风、补骨脂。

1.4 胃阴不足型症见:胃中隐痛或灼热,口干咽燥,饥不饮食,舌质红少津,苔少或光剥,脉细,常用药如:太子参、沙参、石斛、麦冬、玉竹、白芍、甘草、木瓜等。 以上各证型中若见舌质有瘀点、紫气或瘀斑或舌下静脉偏曲者,为胃络阻滞之象,可选用活血之品,红花、丹参、莪术、三棱、川芎等。 2 本病内镜下辨证用药 若见胃黏膜红白相兼,以白为主,黏膜见陈旧出血瘀点,病理示:轻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者,选用:当归、丹参、川芎,偏红者选用:赤芍、丹皮、仙鹤草、茜草;若萎缩伴急性活动时,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分泌液黄混浊者为湿热伤络,选用炒黄芩、白花蛇舌草、仙鹤草、赤芍、炒苡仁、茯苓、泽泻;胃黏膜苍白变薄,血管清晰可见色暗紫,陈旧性血斑或瘀点,病理示: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可选用:桂枝、干姜、炙黄芩、党参、白术、失笑散、王不留行、红花;胃黏膜呈颗粒样或结节增生,病理示: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症(二度以上者,嘱病人定期复查),选用莪术、三棱、九香虫、山慈姑、凌霄花、穿山甲;胃黏膜伴见溃疡者,选用乌贼骨、煅瓦楞子、白芍、白及、生牡蛎;内镜下见有胆汁返流者,酌加代赭石、降香、刀豆子,

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导语:现在患上慢性疾病的人太多了,这个都是由于我们在生活中不注意,在工作中不注意,在给自己吃食物的时候不注意的原因所造成的,这样的症状下 现在患上慢性疾病的人太多了,这个都是由于我们在生活中不注意,在工作中不注意,在给自己吃食物的时候不注意的原因所造成的,这样的症状下来对人们胃部的伤害是很大的,现在还有很多人患上这个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而这个疾病很少被人们所知,那么这个疾病该如何来治疗? 慢性胃炎可以分为三类;浅表性(非萎缩类),萎缩性,特殊类型 .浅表性:病变表浅,无萎缩性改变 .萎缩性;胃粘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胃癌的癌前病变,一般轻中度异性增生是可逆的,重度发生癌变的几率比较大,目前你还没有异性增生的改变所以不要担心) 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分为多灶萎缩性(B型胃炎)和自身免疫性(A型胃炎)多灶萎缩性: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多发生在胃窦部自身免疫性:有自身免疫引起,自身抗体攻击胃壁细胞,壁细胞减少,使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引起消化不良和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引起的恶性贫血,此类型多发生在胃体部,较少见根据你的病理回报分析:应该是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由于目前此项治疗需消费大量医疗资源,而且会引起细菌耐药,所以建议有下列情况者应用:1.有明显异常的慢性胃炎(胃粘膜有糜烂,中至重度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异性增生)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萎缩性胃炎要及早的治疗,越早越好,如果拖得时间越长,给自己的身体还有健康也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千万不要放弃对自身的治疗,只要有信心就一定可以痊愈,平时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多去运动,

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12-13T10:19:22.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金燕[导读]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 金燕 (山东淄博圣洁医院内科山东淄博 256400)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4-0193-02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资料。结果 90例患者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窦部75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均位于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伴异型增生16例。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两者符合率为61.11%(55/90)(K=0.245,P=0.014)。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下观察价值有限,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病理诊断相关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为特征的慢性炎症,其发生发展与年龄、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因素、胆汁反流及家族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CAG的发展变化被认为是重要的癌前病变。胃癌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正确诊断是预防和早期发现胃癌的重要举措[1]。为了更好地认识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点,提高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本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胃镜下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0年1~12月采用Olympus-V型电子内窥镜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例,女31例;年龄25~84岁,平均年龄58岁;均排除了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肿瘤及其他胃十二指肠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餐后明显,同时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如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持续数天或数月不等。 1.2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标准[2] 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血管网透见;黏膜变薄;黏膜粗糙不平,颗粒样改变并糜烂。所有患者均由固定的医师进行检查、描述。 1.3 病理诊断 根据悉尼系统的要求取5块标本行常规活检,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诊断标准按修订的悉尼系统及《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的有关诊断标准进行[2]。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以EXCEL数据库录入,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的分析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 2 结果 (1)90例患者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其中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窦部75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均位于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伴异型增生16例。(2)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两者符合率为61.11%(55/90)(K=0.245,P=0.014)。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因素多种多样,其发生发展与年龄、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饮食因素、其他胃病及家族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三个重要的胃镜表现即胃黏膜薄而平滑、皱襞变平或消失、表面呈细颗粒状;黏膜由正常的橘红色变为灰白或灰黄色;黏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有时糜烂[3]。本文90例胃镜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其描述与上述无明显区别,病理组织学检查90例中有55例可见典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即胃黏膜固有腺体不同程度的萎缩,腺体变小并有囊状扩张,部分腺上皮轻、中度肠化;固有膜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小部分可见黏膜肌层增厚[4],其余35例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30%~60%[5],本组病例符合率为61.11%(55/90),稍微超过60%,两者一致性较差(K=0.245,P=0.014),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胃镜医生在操作时对注气量的多少没有客观标准,注气较多时,胃内压力较高,胃黏膜变薄,颜色变淡,血管网当然也容易显露而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临床医生的个人经验在胃镜下表现引起判断差异;②胃窦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呈多灶性分布,如胃镜下未能钳取到病变部位的组织或钳取组织过于表浅或太少、太小,或未达到固有腺体层,都会影响到病理诊断或漏诊[6];③未能很好的结合临床,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B两型,A型罕见,病变大都发生在胃底和胃体部,临床上常伴有恶性贫血;B型最常见,病变多发生在胃窦部[7]。本文10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例,病理组织学检查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由于从形态学的角度看A、B型胃炎胃镜诊断难于鉴别,因此,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测结果才能作出诊断;④病理医生用石蜡包埋组织时深浅不一,把病变组织包埋到深部,切片时未能切到病变部位或切片数量太少,同样会影响到病理诊断,甚至漏诊。 内窥镜活检已广泛应用于诊断胃黏膜疾病,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典型病变的病理诊断并不困难,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病理医生诊断水平的提高,胃黏膜活检的病理准确率也越来越高,但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两者一致性较差(K=0.245,P=0.014),因此应了解并掌握胃内窥镜活检中常见疑难病的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提高对胃内窥镜活检诊断的准确率。医生必须熟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类型、病变部位,同时要考虑到病因学、组织学并结合临床等方面;胃镜钳取组织时需在病变部位多点进行,以3 ~ 5个点为宜,要求活检能垂直于黏膜表面,取材达肌层,同时确保足够的活检数量及活检组织足够大;病检石蜡包埋时,把握好组织包埋深浅的一致性,切片应从不同的切面至少切5片;镜检时必须对所有包埋组织进行认真仔细观察。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下观察价值有限,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另外,慢性萎缩性胃炎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增加,与胃黏膜的肠化、异形增生有密切关系,由于肠化及异形增生尤其是重度异形增生是目前公认的癌前病变[8],故应及早诊治并定期复查,有利于胃癌的早期防治。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怎样调养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怎样调养 总原则:无刺激性,含低纤维质,易于消化,具有足够营养的饮食;少食多餐;进餐时要放松,保持心情愉快。 1、消除病因。彻底治疗急性胃炎;戒烟戒酒;避免有刺激性的食品和药物;治疗口腔慢性感染,饮食规律等。 2、多吃软食。食用易于消化的食品,尽量减少对胃粘膜的刺激,细嚼慢咽,让牙齿把食物完全磨碎使食物能与胃液充分混合。免用生冷、酸辣和硬质食品。少食多餐,粗粮细做。胃病患者可食5次饭,示范举例如下: 早餐:大米粥50克,花卷50克,煮鸡蛋1个,酱豆腐1块。 加餐一:牛奶300克加糖10克,饼干15克。 午餐:大米软饭100克,馏鱼片100克,菠菜鸡蛋汤。 加餐二:豆浆300克加白糖10克,蛋糕25克。 晚餐: 大米粥50克,发糕50克,肉末炒土豆泥150克。 3、如有营养不良或贫血,应多给蛋类、多食新鲜蔬菜和动物肝脏、肾脏等。 4、胃酸过多者,应禁用浓缩肉汤及酸性食品,以免引起胃酸分泌更多,可用牛奶、菜泥、淀粉、面包等,味要清淡,少盐。 5、胃酸过少者可给浓肉汤、肉汁以刺激胃酸的分泌,帮助消化,促进食欲。 慢性浅表性胃炎保健小处方 1、生活有规律,心情乐观,戒烟忌酒,切勿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 2、少食多餐,避免难消化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如咖啡、辛辣之物。 3、有胃闷胀、泛酸、嗳气者,宜用吗丁啉或胃复安,饭前半小时服用。 4、有胃部胀痛者,可用解疼剂或其他有止痛作用的胃药。 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有极少数人恶变胃癌,因此每年须进行一次胃镜复查。 ◎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进食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或少渣软饭。◎细嚼慢咽:尽量减少胃部负担与发挥唾液的功能,唾液中有粘蛋白、氨基酸和淀粉酶等能帮助消化,还有溶菌酶有杀菌的能力,阻止口腔细菌大量繁殖,咽入胃后可中和胃酸,降低胃酸的浓度。◎温和食谱:除去对胃粘膜产生不良刺激的因素,创造胃粘膜修复的条件。食物要做到细、碎、软、烂。烹调方法多采用蒸、煮、炖、烩与煨等。◎少食多餐:每餐勿饱食,使胃部负担不过大。用搭配加餐的办法,解决摄入能量的不足,如牛乳一杯、饼干2片、饮料一杯、煮蛋一个;每日餐次可达4-5次。◎增加营养:多吃些高蛋白食物及高维生素食物,保证机体内各种营养素的充足,防止贫血和营养不良,如瘦肉、鸡、鱼、肝肾等内脏以及绿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随访(2020完整版)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随访(2020完整版) 摘要 慢性胃炎根据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分为萎缩性胃炎及非萎缩性胃炎,前者作为一种癌前疾病,在预防及筛查早期胃癌中都具有警示意义,应引起消化科医师的重视。笔者从诱因、诊断、高风险人群识别及随访等方面对萎缩性胃炎有关内容进行了简述。 慢性胃炎系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其分类尚未统一,一般根据其病因、内镜所见、胃炎分布范围和胃黏膜病理变化等相关指标进行分类。目前临床通常根据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分为萎缩性胃炎及非萎缩性胃炎两大类[1]。胃癌在我国所有癌症中发病率高居第2位,而为我们所熟知的Correa级联学说中,即胃黏膜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逐渐发展为胃癌的过程,萎缩性胃炎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在预防及筛查早期胃癌中对我们具有警示意义。为了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癌前疾病,以下将从诱因、诊断、高风险人群识别及随访等方面对其有关内容作简述。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诱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过程有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在这其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Hp感染并非其发生的充分条件[2]。此外,环境因素如高盐饮食、少吃蔬菜等对于萎缩性胃炎发生也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而在我国较为少见的自身免疫性胃

炎则是因为抗壁细胞抗体的存在导致的。 1.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Hp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地域、人口种族和经济条件等,我国成人中Hp感染率高达40%~60%,且呈逐年下降趋势[3]。已有许多研究提出Hp与胃癌发生有关。Hp感染可通过诱发胃上皮的炎症反应,导致胃黏膜结构和功能受损,在胃癌发生中起始动作用[4]。2018年美国的全基因组分析研究指出:高盐及缺铁等致癌微环境导致Hp菌株发生FurR88H基因突变,从而促进了Hp致癌[5]。此外,Hp长期感染引起的胃黏膜改变可导致胃内酸度降低,从而引起菌群失调[6],其中胃癌患者的菌群生物多样性下降,Hp占比下降,而其他微生物如亚硝酸还原菌在胃内的比例上升,产生更多的亚硝基化合物,促进胃癌的发生[4]。Hp感染与胃癌究竟有没有因果关系,仍有争议,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但是,Hp根除能够减缓炎性反应向萎缩、肠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的发展,我国一项针对山东临朐县人群进行长达22.3年随访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明:根除Hp能够显著降低胃癌发生率及死亡率[7]。最佳除菌时机仍不清楚,是否需在胃癌前变化(包括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发生前进行根除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据。 2.生活、饮食方式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来自我国的研究指出,吸烟、长期饮酒、高盐饮食、水土中微量元素比例失调、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经常食用腌制、熏烤、霉变和油炸食物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