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诊疗常规

小儿肠套叠诊疗常规
小儿肠套叠诊疗常规

小儿肠套叠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是否有阵发性哭闹或腹痛、腹部包块及腹胀的情况、是否伴有呕吐及有无果酱样血便等。治疗的经过和对治疗的反应。

检查

1. 体格检查重点注意检查腹部情况, 作肛门指诊。

2. 怀疑肠套叠必须行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必要时行腹部B 超检查。

3. 血常规检查及血电解质检查是必要的。

诊断

1. 凡具有典型的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血便和腹部腊肠样包块等可作出诊断。

2. 凡临床症状不典型又怀疑为肠套叠,可以利用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来帮助诊断。

3. 肠套叠的鉴别诊断包括细菌性痢疾、蛔虫肠梗阻、腹型紫癜、直肠脱垂等。X线检查、B超检查及实验室常规化验检查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1. 肠套叠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2. 非手术治疗包括空气或钡剂灌肠等方法,这既是诊断过程又是治疗过程,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为发病时间不长而全身情况尚好的病例。禁忌证为发病时间长而全身情况显著不良者;腹部异常膨胀,X线透视可见小肠严重积气,并有多数张力性液平面者;肠套叠达到脾曲的远端者;试用空气灌肠时如逐步加压而肠套叠阴影仍不移动,形态不变者。

3. 对空气灌肠复位的鉴定包括碳剂试验等方法。

4. 空气或钡剂灌肠如出现肠穿孔等情况,必须立即用粗针头行腹穿减压,并进行急诊手术。

5. 手术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必要的术前准备包括补液、纠正水盐失衡、胃

肠减压、给氧、退热等对于手术后的康复是有益的。

6. 处理并发症如切口感染及裂开、感染性休克、肠坏死及穿孔、肠粘连等。

7. 病情复杂或处理困难者,需及时转上级医院诊治。

疗效标准

1. 治愈:经空气或钡剂灌肠或者经过手术治疗肠套叠整复,症状消失,各项并发症均已治愈。

2. 未愈:未达到上述水准者。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 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 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7月共诊治小儿肠套叠82例,其中69 例在门诊成功灌肠复位,有13例手术治疗。现将这些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82例中男42例,女40岁。3个月?1岁52例,1?2岁12例,2?3岁9例,3?5岁8例,7岁1例。年龄最小者为102天患儿,年龄最大者为7岁患儿。 1.2临床表现1. 2.1症状(1)腹痛或腹部不适感:此症状在年龄较小患儿多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呻吟、屈腿,其中有10例患儿就诊时表现为数神萎靡、嗜睡而无上述表现,而此类患儿多伴有严重的腹泻病史。(2)恶心、呕吐:82例皆出现恶心及/或呕吐症状,多在腹痛发作后出现,进食后呕吐症状多更明显。(3)血便:表现为红色果酱样便或血水样便,14例,占17%其中能自行排血便者9例,占11% 直肠指检带出血便者5例,占6%另外有22例在行大便常规检查后示红细胞++? ++++/HP。(4)其它表现如发热、脱水、精神不振可随伴发病的不同而可有可无。曾有文献报道少数肠套叠病例以嗜睡、惊厥为早期表现[1]。1.2.2体格检查查体可触及腹部肿物,多呈腊肠样,且光滑有弹性,部分患儿右下腹空虚感比较明显,且在触诊时伴有明显的屈腿样动作,但多因查体时患儿不合作而影响肿物触及率,同时亦因辅助检查的开展而对此项查体技能有所忽视。腹部压痛部位 多在右上腹和脐周为主,一般无反跳痛,肠鸣音表现为活跃、亢进,但少数病例肠鸣音无上述表现。1.3辅助检查1.3.1大便常规共检查

36例,红细胞++?++++/HP,少数白细胞+?++/HP。132 影像学检查有68例应用彩超检查即发现典型影像学改变,其余14例在腹部X 线透视检查下发现典型影像学改变。1.4临床诊断在行影像学检查前被临床诊断为(1)急性肠炎21例占25%(2)急性胃炎11例占13% (3)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13例占15%(4)肠套叠28例占34% (5)其他如呕吐原因、腹痛原因等共10例占12% 1.5治疗及转归本组72例全身情况好,腹胀不严重,无腹膜刺激征者,在腹部透视下行空气灌肠整复。其中2例在压力达12kPa持续时间约10min不能复位而转行手术治疗。1例在压力达12kPa后患儿突然出现面色青紫、呼吸困难,X线示腹腔积气,遂急症行手术治疗。其余10例均因套叠时间超过24h,血便明显而直接行手术治疗。13例手术治疗中有6 例行套叠肠管复位后肠系膜折叠,7例因已发生肠坏死而行回肠及回盲部切除。82例患儿均成功抢救。2讨论肠套叠是3个月?6岁期间引起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60%本病患儿的年龄在1岁以内,80%患儿的年龄在2岁以内,男孩发病率多于女孩,约为4:1 :2]。典型症状为腹痛、呕吐、血便,查体可触及套叠肿块。本组临床观察男女发病比率接近于1 : 1,可能与样本数量少有关。另外,肠套叠因常继发于呼吸道或胃肠道疾病,部分患儿来诊时已有严重脱水、高热、嗜睡、昏迷等中毒症状,而此类患儿可无腹痛、便血表现,极易出现漏诊或误诊而延误非手术治疗时机。因此在影像学检查进一步证实前详细地询问病史及耐心细致地查体尤为重要,查体时尤其要注意腹部体 征如套叠肿块、腹部空虚感等。在便血患儿中,如镜检红细胞每高倍

肠套叠护理常规

小儿肠套叠 【定义】 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状之一。 【分类】 肠套叠分为急性肠套叠和慢性肠套叠两种。 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疾病。1岁以内多见,2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5岁罕见。男女之比为2~3:1。四季常见,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 慢性肠套叠是指病程延续在二周以上至几个月之久的病例。一般多发于年长儿及成人。 【临床表现】 1、婴儿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分为婴儿肠套叠和儿童肠套叠,临床以前者多见。婴儿肠套叠的患者一般<2岁,常为肥胖健康儿,其症状多为原发性肠套叠,临床特点如下: (1)阵发性哭闹不安:突然哭吵、烦躁,阵发性15—30分钟,与肠蠕动相符合,因肠系膜被牵拉, 套叠鞘部强烈收缩所致,占90%以上。其他疼痛表现为神萎、面色发白、痉挛。 (2)呕吐:呕吐物早期为乳汁,稍后带有胆汁, 晚期为粪质。 (3)便血:果酱色血便,多发生在疾病开始后8~12小时。 (4)腹部肿块:腊肠样包块,早期多位于右侧上腹部肝下,晚期沿结肠移至腹部左侧,最远可达直肠内。 (5)全身情况: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表情呆钝、嗜唾、高热、严重脱水、腹胀、休克等。

2、儿童肠套叠 年龄越大,发病过程越缓慢,呈亚急性肠梗阻的症状。肠梗阻是不完全性, 肠坏死发生较迟。症状不典型,有阵发性腹痛,腹块能明显触及,常无便血或发病数天后出现,呕吐亦不多见。 【术前护理诊断】 1、电解质紊乱与大量水分和电解质渗入肠腔,造成血液浓缩,水分丢失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囊肿破裂有关。 3、知识缺乏与缺乏本病预防、护理知识有关。 【非手术治疗护理/术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向患儿家长讲解治疗方法及手术的必要性,减轻家长对手术的恐惧心理。 2、给予补液治疗,补充血容量。 3、密切观察患儿腹痛、呕吐、腹部包块情况。若患儿经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治疗后症状缓解,常表现为:①安静入睡,不再哭闹,停止呕吐;②腹部肿块消失; ③拔出肛管后排出大量臭味的黏液血便,继而变为黄色粪水;④如患儿仍然烦躁不安,阵发性哭闹,腹部包块仍存,应怀疑是否套叠还未复位或又重新发生套叠,应立即通知医师作进一步处理。 4、备好吸氧管、监护仪器等用物。 5、术前用药通常用安定、阿托品等注射药物以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减少呼吸道腺体的分泌,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胃管通畅,减少术后并发症。 6、饮食加强营养,食用高蛋白、粗纤维、易消化食物,适当限制盐的摄入量,少量多餐。 【术后护理诊断】 1.疼痛与手术创伤有关。

小儿肠套叠诊疗常规

小儿肠套叠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是否有阵发性哭闹或腹痛、腹部包块及腹胀的情况、是否伴有呕吐及有无果酱样血便等。治疗的经过和对治疗的反应。 检查 1. 体格检查重点注意检查腹部情况, 作肛门指诊。 2. 怀疑肠套叠必须行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必要时行腹部B 超检查。 3. 血常规检查及血电解质检查是必要的。 诊断 1. 凡具有典型的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血便和腹部腊肠样包块等可作出诊断。 2. 凡临床症状不典型又怀疑为肠套叠,可以利用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来帮助诊断。

3. 肠套叠的鉴别诊断包括细菌性痢疾、蛔虫肠梗阻、腹型紫癜、直肠脱垂等。X线检查、B超检查及实验室常规化验检查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1. 肠套叠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2. 非手术治疗包括空气或钡剂灌肠等方法,这既是诊断过程又是治疗过程,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为发病时间不长而全身情况尚好的病例。禁忌证为发病时间长而全身情况显著不良者;腹部异常膨胀,X线透视可见小肠严重积气,并有多数张力性液平面者;肠套叠达到脾曲的远端者;试用空气灌肠时如逐步加压而肠套叠阴影仍不移动,形态不变者。 3. 对空气灌肠复位的鉴定包括碳剂试验等方法。 4. 空气或钡剂灌肠如出现肠穿孔等情况,必须立即用粗针头行腹穿减压,并进行急诊手术。 5. 手术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必要的术前准备包括补液、纠正水盐失衡、胃

肠减压、给氧、退热等对于手术后的康复是有益的。 6. 处理并发症如切口感染及裂开、感染性休克、肠坏死及穿孔、肠粘连等。 7. 病情复杂或处理困难者,需及时转上级医院诊治。 疗效标准 1. 治愈:经空气或钡剂灌肠或者经过手术治疗肠套叠整复,症状消失,各项并发症均已治愈。 2. 未愈:未达到上述水准者。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小儿肠套叠家长要重视

小儿肠套叠家长要重视 一、什么是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临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简而言之,就是一段肠管跑到邻近肠管里面去了。 二、发生肠套叠的原因? 肠套叠发病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小儿有器质性病变者不足8%,无器质性病变的特发性肠套叠的病因尚无统一学说,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改变。 婴儿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容易引起肠道功能紊乱。月龄4~10个月是发病高峰,2岁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5岁后发病极罕见。 2.回盲部解剖因素。 婴儿肠套叠中回盲型约占95%。婴儿盲肠相对宽,容易形成肠套叠。 3.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导致局部淋巴结肿大,淋巴增生,肠壁限局性增厚,引起肠蠕动功能紊乱形成肠套叠。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因素。 5.遗传因素。 Tips: 器质性病变:器质性疾病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系统发生的疾病,而造成该器官或组织系统永久性损害。 三、肠套叠的病理? 肠套叠发生后,套入部随着肠蠕动不断继续前进,该段肠管及其肠系膜也一并套入鞘内,颈部束紧不能自动退出。套入部发生循环障碍,组织充血水肿,分泌大量粘液,进入肠腔,与血液,粪便混合,呈果冻样排出。肠壁动脉受压,供血不足,导致肠壁坏死,穿孔,急性

腹膜炎等严重急腹症。 四、肠套叠的症状? 一句话概述:剧烈阵发性哭闹,呕吐,排果酱样大便,就要到医院就诊。 婴儿肠套叠起病急骤,多见健康婴儿突然出现哭闹不安。并且是阵发性的,有规律性的哭闹不安。一般安静5-10分钟或更长时间后又出现哭闹不安,持续10-20分钟,如此反复发作。哭闹时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宝妈们要牢记这些表现啊)这种阵发哭闹是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剧烈腹痛,当蠕动波过后,病儿即转为安静。其次,呕吐也是婴儿肠套叠的早期症状之一,在阵发性哭闹开始不久,即出现呕吐,呕吐物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 千万不要等到吐带臭味的肠内容物再就诊! 此外,便血也是肠套叠常见症状,一般多在发病后6-12小时排血便,早的可以在3-4小时出现。常见肛门排出稀薄粘液胶冻样果酱色血便,几小时后可重复排出几次。 五、肠套叠的诊断治疗? 早期就诊的肠套叠患儿,除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外,营养状况良好。 晚期可有脱水,离子紊乱,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应迟钝,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症状。 当病儿已经具备阵发性有规律性哭闹,呕吐,血便及腹部触及腊肠形肿块时,即可确定诊断。这种情况,医生会给宝宝做钡剂灌肠,空气灌肠或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等。这些检查方法也是非手术疗法,可以起到治疗的作用,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套叠的部位就被打开了。但是,如果耽误时间太长了,就会出现腹胀,肠坏死,穿孔,就危险了,就需要手术治疗了。所以,大家要提高警惕,发现有肠套叠可能性时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防止发生肠穿孔,造成严重后果。 六、如何预防肠套叠? 1. 应避免腹泻,尤其是秋季腹泻,家长应高度警惕此病的发生。 2. 平时要注意科学喂养,不要过饥过饱、随意更换食品,添加辅助食品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

儿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

儿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 首都儿科研究所马继东 一、概述 肠套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小儿急腹症之一。最多发生在1岁以,4~10个月为发病高峰年龄,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肥胖男婴更为多见。一年四季均可见到本症,冬春季发病率最高。肠套叠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饮食习惯改变、食物刺激、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功能紊乱、肠痉挛和病毒感染等,也有继发于回盲部游动、淋巴结肿大、肠道肿瘤或美克尔憩室等器质性病变者。此外,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肠套叠也并非少见。临床所见到的大多数是近端肠管按肠蠕动方向套入远端肠管,称为为顺行套叠,偶见逆行套叠。根据肠管套入情况将肠套叠分为回结型、回盲型、回回结型(复套)、小肠型、结肠型和多发型,其中回结型和回盲型占75%以上。 二、肠套叠常见分型 (幻灯3)上一行从左至右依次为小肠型肠套叠、结肠型肠套叠、回结型肠套叠,以回盲瓣及阑尾为套入点;下一行从左至右依次为回结型肠套叠,以回肠末端为套入点、复杂型,此图显示为复套以及多发型肠套叠。 三、临床表现 肠套叠通常有腹痛、呕吐、血便及腹部肿块4大临床表现。 (一)腹痛 腹痛是小儿肠套叠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婴幼儿不能自述,常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哭闹。通常每10~20分钟发作一次,发作间歇期患儿安静,甚至可以入睡。也有些患儿不出现哭闹,而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面色苍白、辗转不安、躁动及不适表情。 (二)呕吐

在婴幼儿相当常见,早期呕吐为胃容物,为肠系膜受到刺激引起的神经反射性呕吐。随病情进展,可呕吐胆汁样物,晚期甚至吐出粪便样物,为完全性肠梗阻所致。 (三)血便 也比较多见,一般出现在发病数小时后。由于肠套叠引起肠管血运障碍,即相当于绞窄性肠梗阻,为血便发生的原因。大多为果酱样便,个别出血量大,可排出红色血便。偶有间断发作的肠套叠或套叠较为松弛,发病很长时间不出现血便。发病数小时,患儿尚未排便时,可通过肛门指诊尽早了解大便性状。 (四)腹部肿块 大多数患儿可触及由于肠套叠形成的“腊肠样”腹部肿块,根据套叠肠管长度肿块大小不一,可呈椭圆形或柱状,有一定韧性,多伴有压痛。肿块可位于沿结肠框走行的各个部位,但最多位于右上腹。由于肠管套叠移位,右下腹触诊可有“空虚感”。极少数特别严重的患儿,肠管可自肛门套叠脱出,需要与直肠脱垂鉴别。 发病初期,频繁呕吐可导致腹部肠管充气减少,并无腹胀表现,甚至出现腹部平坦或凹陷。随病程延长,出现肠管血运障碍、肠功能不良与机械性肠梗阻,逐渐出现腹胀。腹胀严重时可使横膈抬高,影响呼吸。如果腹胀明显伴有腹壁水肿、发红、腹部压痛、肌紧等腹膜刺激征,则提示可能发生了肠坏死。此时,患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脱水等征象,还可伴有脉搏细数、体温升高、甚至发生休克。 四、影像学检查 (一)放射科检查 包括腹立位或卧位X线平片,空气灌肠或钡灌肠。腹立位X线平片:早期肠管充气减少,晚期呈肠梗阻征象。(幻灯8)左图为肠套叠早期腹立位X线平片,表现为腹不胀,腹部肠管充气较少,未明显扩肠管,与阶梯状叶平面。

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 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 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7月共诊治小儿肠套叠82例,其中69例在门诊成功灌肠复位,有13例手术治疗。现将这些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2例中男42例,女40岁。3个月~1岁52例,1~2岁12例,2~3岁9例,3~5岁8例,7岁1例。年龄最小者为102天患儿,年龄最大者为7岁患儿。 1.2临床表现1. 2.1症状(1)腹痛或腹部不适感:此症状在年龄较小患儿多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呻吟、屈腿,其中有10例患儿就诊时表现为数神萎靡、嗜睡而无上述表现,而此类患儿多伴有严重的腹泻病史。(2)恶心、呕吐:82例皆出现恶心及/或呕吐症状,多在腹痛发作后出现,进食后呕吐症状多更明显。(3)血便:表现为红色果酱样便或血水样便,14例,占17%,其中能自行排血便者9例,占11%,直肠指检带出血便者5例,占6%,另外有22例在行大便常规检查后示红细胞++~++++/HP。(4)其它表现如发热、脱水、精神不振可随伴发病的不同而可有可无。曾有文献报道少数肠套叠病例以嗜睡、惊厥为早期表现[1]。1.2.2体格检查查体可触及腹部肿物,多呈腊肠样,且光滑有弹性,部分患儿右下腹空虚感比较明显,且在触诊时伴有明显的屈腿样动作,但多因查体时患儿不合作而影响肿物触及率,同时亦因辅助检查的开展而对此项查体技能有所忽视。腹部压痛部位多在右上腹和脐周为主,一般无反跳痛,肠鸣音表现为活跃、亢进,但少数病例肠鸣音无上述表现。1.3辅助检查1. 3.1大便常规共检查 1 / 3

小儿肠套叠的急救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小儿肠套叠的急救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小儿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管内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大多是由于添加辅食,肠蠕动规律处于较大变化时期,易发生蠕动紊乱。又因食物性质、环境、气温的改变及肠管本身疾病如肠炎等,易诱发肠套叠。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血便、腹部包块。目前,空气灌肠是主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护理常规】 1.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首先向患儿家长讲解肠套叠的发病机制、空气整复的原理,并说明该方法优点多、危险性小,使患儿家长解除疑虑,积极主动地配合医师进行空气灌肠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2.空气整复术前的护理发病未超过48h,而全身情况尚好,首先考虑空气灌肠复位。 (1)先做腹部立位片检查,以了解肠充气的情况及气体分布部位。 (2)复位前遵医嘱给患儿肌内注射适量的镇痛药和解痉药,备好氧气袋和急救用品。 (3)空气灌肠一般取截石位或仰卧位,时间在15~20min。 (4)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反应、哭声和呼吸情况,空气灌肠后可见套入部位向杯口方向移动,杯口影消失,患儿安静入

睡,提示肠套叠复位。 3.空气整复后的护理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做好记录。发热是肠套叠后的常见症状,尽早物理降温,可用温水擦浴,使体温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适当应用退热药。 (2)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观察患儿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3)观察患儿脱水程度、有无休克早期症状及电解质紊乱:由于频繁呕吐、腹泻,造成水分的丢失,根据脱水的程度和电解质测定的结果,补充适量的液体和电解质溶液,并随时调节补液速度。 (4)观察患儿腹胀、腹痛和腹部包块情况。 (5)观察患儿呕吐情况,记录呕吐量、性状和次数。 (6)观察患儿排便情况。拔除肛管后排出大量臭味的黏液血便,继而变为黄色粪水。 (7)补液护理:建立静脉留置针通路,保证药液输注通畅,合理调整速度,准确记录24h出入量,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必要时可输入清蛋白、血浆来增加机体营养。 (8)由于患儿禁食、禁饮,容易造成口干、口渴,应做好口腔护理。每日用0.9%氯化钠溶液行口腔护理2次。 【健康教育】 1.休息和运动避免患儿哭闹和剧烈运动,以免增加腹压,诱发再次肠套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