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义 世界观 方法论 伦理思想

佛教教义 世界观 方法论 伦理思想
佛教教义 世界观 方法论 伦理思想

佛教的世界观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佛教的世界观【“空”;“无神”;“轮回”;“涅槃”;“佛性”】

1,佛教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1)空

在佛教看来:世界的本质是“空”(一切都是运动和变化的)

空:是建立在“无常”和“无我”基础上的“无有”。【无=假≠没有】

空=假有=事物不存在永恒的状态≠没有

所以,“空”一方面说明了事物是不存在永恒状态的;另一方面说明事物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2)无神

在佛教看来:并不是神创造世界,而是世界创造了神,世界的运行并不是靠神的意志而是按照“缘起”的规律来运行。

无神≠世界上没有神=世界上有神而且神≈人。【无=假≠没有】

神是什么?

神是和人一样,是有情众生的一种,并不具有永恒主宰的意义。

因佛教相信,人的形体随时可以消亡,但人的灵魂却永存;所以,这个世界还是有鬼神的,而且鬼神也是人的灵魂存在形式。

佛是什么?

佛不是神;佛是人,是从感情和内心的扭曲中净化和解脱出来的,并获得了无上智慧的人。佛是所有获得顿悟的人的总称。

2,佛教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轮回

世界是由六道组成的,众生在六道之中不断的流转轮回。

在佛教看来:人不得不在由六道构成的世界之中不断轮回,不得解脱。

这六道分别为:三乐趣(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和三恶趣(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天道:自由自在,长寿而且没有烦恼。

人道:既不长寿也不短命,既有烦恼也有幸福,不好不坏。

阿修罗道:虽长寿,但却痛苦极大。

畜生道:畜生指除人以外的动物们,因愚蠢而且没有精密思考的能力,而不能积累善业。还要忍受寒热和饥渴,并且在自然界中相互残杀。

饿鬼道:因吃东西时,喉咙有烧灼的感觉,所以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食物挨饿。但智力很强足以了解佛法。

地狱道:是六道中受苦最多的。地狱道游客分为八大寒地狱、八大热地狱、近边地域(近边

接近屌丝的意思)和孤独地域,一共十八层,所以又叫十八层地狱。

4)涅槃

涅槃原义为熄灭,在此应理解为熄灭了所有的痛苦和烦恼,摆脱了轮回之后达到的境界。

在佛教看来:人应该摆脱痛苦和欲望来摆脱轮回,达到涅槃境界.

佛教中因不同教派对涅槃的看法不同,而导致所采取的达到涅槃的途径也不同。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认为涅槃与世俗(现实的世界)有着本质的区别,认为痛苦和烦恼来源于人的欲望。所以涅槃就是禁欲,必须靠远离世俗,苦苦修行才能禁欲,才能达到涅槃境界。也正因为只能通过离家修行才能涅槃,所以小乘佛教认为只能自救,他人是爱莫能及的。

(简单的说就是:小乘佛教认为涅槃是禁欲修行,而且只能自救不能他救)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认为涅槃与世俗没有太大的差别,虽也认为痛苦和烦恼来源于人的欲望,但进一步认为人的欲望直接源于人的无知。所以,在大乘佛教看来,涅槃就是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就不能远离世俗,所以大乘佛教不强调离家修行,更强调要普度众生,在自己追求涅槃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达到涅槃。

(简单的说就是:大乘佛教任务涅槃就是认识世界,不仅要自救,更要通过大家的力量来集体自救。)【注:此处所说的认识世界是指要认识到世界时由六道构成的,众生于六道之中不断流转轮回】

5)佛性

佛性是指佛教修行者成佛的可能性。

在佛教看来:微木能生火,卑贱生贤达。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佛教的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佛教的方法论【中道、无记】

1,认识世界

1)中道

中道:反对极端,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庸:儒家的一种主张,意思是“执两用中”,“中”不是中间的意思,不是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到中间的那一个,而是找到最适合的那一个,中庸之意其实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

两者区别读者自己动手吧。

2)无记

无记:佛教对那些难以回答的问题不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先搁置起来的态度。对于那些相反的两种答案都不能表明事物实际情况的都具有片面性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把它搁置起来不要再做无意义的争论。

2,改造世界

佛教更多的是改造主观世界,来适应客观世界。

佛教的伦理思想

【有限的平等、克己】

1)有限的平等

佛教认为人的高低贵贱并不是由人的出身决定的,而是由人的行为决定的。

“不应问生处,宜问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贱生贤达。”

佛教的平等源于佛教的“空”和“轮回”。没有什么永恒处于支配地位,既然这样,那么众生当然就天生一样、天生平等。

2)克己

克己: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意识。

三毒(贪、嗔、痴)烦恼和痛苦的根本

《大智度论》“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嗔恚(chenhui),此结使不从之声,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

这段话的意思是:对世俗世界中有利益于我的东西的贪恋和追求就是贪;自己的贪念不能满足,就生愤恨之心,这就是嗔;而产生贪和嗔的根本原因是无明(无知),这种无明就是痴。这三毒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呀!

三学

佛教的克己思想主要表现为戒、定、慧三学。

戒:佛教的戒律,是佛教信徒都要遵守的规则。

定:不仅要约束自己的行为,还要在内心中约束自己的意念,化被动为主动。

慧:认清了这个世界(世界由六道构成,众生在六道之中轮回),消灭了欲望和烦恼,具有了飞升涅槃的能力和智慧。

注:红色字体的部分本人认为是佛教教义中的有积极意义的部分。

佛教中所指的四、五蕴和十二因缘

四生:指三界六道有情产生之四种类别。据俱舍论卷八载,即:(一)卵生(二)胎生(三)湿生(四)化生.以上四生,以化生之众生为最多。 四谛:四谛即苦、集、灭、道四谛,谛谓真实不虚,如来亲证。 四向: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向是正向其果位迈进的意思。 四摄:(名数)四摄法,又四摄菩萨也。即(一)布施摄(二)爱语摄(三)利行摄(四)同事摄 四世:诸经论中每将教法住世之变迁,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期,称为正像末三时;若再加释尊在世时之‘圣世’,则称四世 四印:即大印、三摩耶印、法印、羯磨印等四种印 四有:有情众生之轮回转生,一般可分为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四期 四机:指人天、二乘、菩萨、佛等四类机缘、根机。 四尘:又作四微。指色尘、香尘、味尘、触尘 四众: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又称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四劫:成劫、住劫、坏劫、空劫 四佛:指贤劫之初所出现之四佛,即:俱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波佛、释迦牟尼佛 四苦:生、老、病、死。 四果: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四轮:指成立器世间之金轮、水轮、风轮、空轮。轮,持载之义。 四施: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也。出于菩萨戒经。 四恩: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 四智:或开佛智为四种: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 四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四障:惑障、业障、报障、见障。惑障就是贪嗔痴慢疑等之思惑;业障就是身口意三业所造成之恶业;报障就是三恶趣所受之苦报;见障就是各种颠倒执着与邪见。 四魔: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烦恼魔指贪嗔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断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 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五蕴既是五种聚合。所谓:色受想行识。 十二因缘”把整个人生过程划分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前后相续、周流不停的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行缘无明、识缘行、名色缘识、六入缘名色、触缘六入、受缘触、爱缘受、取缘爱、有缘取、生缘有、老死缘生。

东汉佛教传播特点探析

东汉佛教传播特点探析 刘红梅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合肥 230009) 摘 要:东汉佛教传播特点明显,如以君王贵族为核心受众、以黄淮中下游地区为传播中心、以斋戒祠祀为主要活动等。其特点形成,与国际商贸活动、中印文化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正确认识东汉佛教传播特点及其成因,亦是理解魏晋佛教的前提。关键词:东汉;佛教;传播特点中图分类号:B948=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0X (2008)04-0070-05 佛教初传,是20世纪以来学术界异常关注的课 题。经几代学者努力探研,已勾勒出佛教滥觞的大致轮廓。关于佛教入华时间,学者间虽还有争议,但东汉初佛教开始传播,已成学界认同的基本史实。研究东汉佛教传播特点,对于深入理解早期佛教,特别是东汉与魏晋佛教承续关系,有着积极意义。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笔者对东汉佛教传播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尝试进行相关分析。 1 东汉佛教传播特点 东汉是早期佛教发展关键时期,遗存史料虽非常少,但仍可见其明显特点。1.1 以享有食税经济特权之君王贵族为核心受众 道安言: 今遭凶年,不依国主,法事难立。 [1] 当然,他是指在社会动荡时局下,只有依附政权,才能实现佛教弘布。东汉佛教传播,虽处于和平时代,亦与政治人物发生密切联系。 史载汉地最早崇奉佛教者,是楚王英,乃东汉初著名诸侯王。 楚王英,以建武十五年封为楚公,十七年进爵为王,二十八年就国。母许氏无宠,故英国 最贫小。三十年,以临淮之取虑、须昌二县益楚国。自显宗为太子时,英常独归附太子,太子特亲爱之。及即位,数受赏赐。永平元年,特封英舅子许昌为龙舒侯。 [2] 由史料可知,光武时,楚王英在诸侯王中并不突出;相反,因母无宠而封国贫小。明帝为太子时,以常亲附而获宠。明帝即位,宠爱愈隆,渐成诸侯王中重量级人物。从光武末,先后数受赏赐,封国渐富广,且荫及姻亲。楚王英政治经济地位的上升,与明帝亲宠直接相关。其崇信佛教,亦与之甚有瓜 葛。据!后汉书?载: 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楚王英始信其术,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 [3] 这段文字传递的信息非常明确,与相关史料记载也非常吻合。首先,范晔声明永平求法民间确有其说,但未见正史记载。其次,明帝虽遣使天竺(一说为月支),收获并不多,只图画了佛像(也说为佛教壁画),并写佛经四十二章(也说摩腾译佛经四十二章),藏于皇家图书馆,并无明确崇奉之意。% 最后,确认楚王英是最早崇奉者,因其影响,佛教在中原地区开始传播。 楚王后,百年间佛教传布状况若何,史料阙载。至东汉后期,史载桓帝刘志亦有崇奉: 楚王英始信其术,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后桓帝好神,数祀浮 屠、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 [3]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桓帝以君王之身崇佛,必然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力,致百姓亦有仿效,则贵族官宦自不待言,佛教遂于社会中广泛传播。 桓帝之后,汉末最著名的崇佛者,乃丹阳笮融。 初,同郡人笮融,聚众数百,往依于谦,谦使督广陵、下邳、彭城运粮,遂断三郡委输,大起浮屠 寺。 [4] 笮融原是地方军阀,后依附徐州牧陶谦,受托督管广陵等三郡漕运,竟乘机截盗漕运财物,用之建佛像塔寺,浴佛施饭,规模宏大。因其影响,佛教于沿淮一带流传愈广。 不难看出,东汉佛教与政治人物,特别是与享有食税特权的君王贵族联系紧密。之所以如此,非因佛教初传阻力大,需政权扶持,实由佛教内涵浅化与 收稿日期:2008-01-26 修回日期:2008-03-20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青年教师资助项目 安徽佛教文化 (2006j q w 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红梅(1971&),女,安徽肥西人,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佛教和中国哲学。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 efe iU n i versity(Soc i a l Sc i ences) 2008年7月 第25卷第4期 Ju.l 2008V o.l 25N o .4

佛教基本概念

佛教基本概念 ---田灯燃 1、四圣谛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2、五蕴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3、四大 地、说、火、风 4、六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5、六境 色、声、香、味、触、法 6、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7、六触 根、境、识三种和合产生六触,分别为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8、六爱 眼触为缘所生爱,耳触为缘所生爱,鼻触为缘所生爱,舌触为缘所生爱、身触为缘所生爱、意触为缘所生爱。 9、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 10、六界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11、十二缘起 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12、八正道 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13、三十七道品 (1)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2)四正勤:恶未生时努力防止其发生、恶已生后努力将其灭除、善未生时努力使其产生、善已生后努力使其增长 (3)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4)五根:信、勤、念、定、慧 (5)五力:信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 (6)七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舍觉支、定觉支、念觉支 (7)八正道 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14、四向 预流向、一来向、不还向、无学向 15、四果 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无学果 16、三学 戒、定、慧

17、四无量 慈、悲、喜、舍 18、三解脱门 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 19、四无畏 说断德无畏、说智德无畏、锐障碍法无畏、说对治道德无畏20、六道 天道、人道、地狱道、恶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

佛教传入中土及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传入中土及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创始人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母亲梦象受孕、七步莲花、姨母抚育、出游感苦、夜别妻儿、夜渡凡尘、削发更衣、面壁静心、六年苦行、牧女献糜、树下静悟、魔女炫媚、众魔败阵、大悟成佛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鹿苑传教、佛陀收徒、佛陀说法、佛陀省父、重见妻儿、採花献佛、佛化无恼、佛度猎人、驯服醉象、收比丘尼、不蓄金银、象猴得渡、普渡众生、佛说前生、双林灭度、佛光普照、佛教圣迹 ?释迦牟尼八十岁时,一日到了拘尸那伽城外娑罗双树林间,这地方四面各有两株娑罗树,枝枝相对,叶叶相映;中间绿草如茵,上下野花如锦;香气四溢,清幽宜人。 ?佛陀命阿难在双林中设席铺床,然后头北面西,右胁着席,叠足安卧,中夜之时,他对弟子说完最后的遗教,便默然无声,安祥圆寂。 ?释迦牟尼双林灭度后,他的出家弟子和世俗弟子们无不泫然流涕。皆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瞻仰佛的遗容,缅怀佛的功德。七日后,由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了葬礼,在拘尸那伽城天冠寺举火焚化。薪尽火灭,摩诃迦叶取出舍利(高僧遗体焚烧后留下的珠状物),分为分份,用净器装盛,分送八国造塔供养。 ?释迦牟尼静坐菩提树下得大觉悟后,创立了佛教基本教义,他广收门徒,组建僧团,度人不计其数,总计其一生,说法四十余年,谈经三百余会,功德无量。 ?自他灭度后,佛教弟子多次聚集,追述他所教的学理,编集成卷帙浩繁的大藏经。 ?他的生平事迹,也随着佛教在亚洲地区的传播而流传开来,并逐渐被后人赋予神秘的色彩,他本人也被神化为法力无边的佛祖。 ?我国汉族地区人们习俗上称他为如来佛,如来,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如”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循此真如达到佛的觉悟。 ?“如来者,乘如宝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大乘佛教认为有许多佛,故如来并不一家专指释迦牟尼。 一、佛教传入的时间

佛教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佛陀时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国,基本上都是君主制。此外还有若干独立或半独立的小国,释迦族统治的迦毗罗卫就是其中之一。它臣属于憍萨罗国,[15]位于今天尼泊尔境内,接近印度边界。释迦族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16]当时释迦族的政治体制,有学者认为是贵族共和制,即由少数统治者协商进行统治;另有学者认为释迦族实行的是专制的少数寡头政治。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的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乡天臂城待产,在蓝毗尼园产下佛陀。相对晚期的佛典编者对此添加戏剧性描写:摩耶夫人怀孕前梦见白象入胎;[17]她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是站着生下佛陀的;[18]阿含经更说佛是从摩耶右胁生出的;相士阿私陀听闻太子出生,进宫预言太子将会成佛,而他等不到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摩耶夫人在他诞生七天后去世,他由净饭王的续妃波阇波提抚育[19-21](大乘佛教传此人是佛的姨母;[22-24]另说由乳母抚养[25-26])。七岁开始接受学业培养,包括吠陀和五明学艺,以及兵法和武术等。十六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另说有三夫人[27-31]),生有一子名罗睺罗。[32-33]在一部早期经典中,他自述青年时期生活奢侈,极尽声色娱乐,有暖、凉、雨三时宫殿轮换居住。[34]这是当时贵族阶层无论武士或商人习以为常的奢侈情况。但他因深深困扰于生死问题而出家。[35] 释迦牟尼出家的原因 国族形势的影响:在当时十六国争霸的时代,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东方刹帝利)臣属于憍萨罗国(西方婆罗门势力),释迦族不断受到强邻的侵略威胁,地位十分脆弱。作为没落部

族的王子,面对国族暗淡前景,他有意为迦毗罗卫争取思想权威的地位,从而巩固刹帝利的统治。 沙门思潮的影响:当时的印度,在重解脱的宗教风气下,对哲学和思想的追求相当普遍。出现以不同形式出家的沙门,这是婆罗门的对立面。深居于森林茂密之处进行沉思,是印度的传统。这渊源于稍早于《奥义书》的《森林书》时代,到佛陀时代已成为印度上层阶级的一种风气。 成长环境与个性:幼年丧母的他,在年少时便具有强烈的内省倾向和敏锐的感受力。传说他在随父外出农耕祭典时,独自在树下坐禅,达到初禅之境;他见虫子被农夫掘起,又被飞鸟啄食,痛感众生相残。这种对世间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在结婚生子后也没有消除。所谓“四门游观”事件:他出城分别见到老人、病人、死人,当最后看到出家沙门时便决定出家,一般认为这是释迦牟尼出家动机的象征性说法。 觅道的经过 苦行拉合尔博物馆(16张) 出家到摩揭陀国:佛陀29岁出家(或19岁、25岁)。他在某天中夜离城,行至阿那玛河畔,剃去须发并去除饰物。[36-37]然后南行至当时印度新文化中心地摩竭陀国,这里群集众多

印度佛教向东而非向西传播的原因——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案例

文 史 哲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2014年第6期(总第345期)No.6,2014(Serial No.345) 印度佛教向东而非向西传播的原因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案例 郑学檬 摘 要:佛教之所以向东而非向西传播,原因之一是兼通梵汉语文的罽宾、大夏、大月支的一些佛教徒、商人是佛教东传的首批传播者,罽宾、大夏、大月、安息、康居及我国西域的龟兹、温宿、疏勒等国,早被 佛教,这一地区成为印度佛教东渐的过渡地带,商路、婚姻和语言的沟通,为佛教东传提供了西传所没有的 媒介。更为重要的是因为佛教与中国传统儒、佛思想有文化上的“类同”因素,能够和儒、道思想“通解”。 而西方的基督教,则与佛教有着更为本质和明显的文化差异,佛教西传至小亚细亚,遂受阻于基督教。 关键词:佛教;东传;儒学;老庄;基督教 印度佛教为什么向东而不是向西传播?也就是印度佛教为何能传入中国,而后“道源东注”,流被韩、日;或经斯里兰卡,东播东南亚诸国,就是不能传入欧洲呢?这是笔者多年来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也曾就此请问过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施舟人教授,施教授认为佛教一些教义和制度曾被基督教部分吸收,并说:“佛教向东而不是向西传播是一个要深入研究的问题,首先要联系早期佛教自身的发展历史。佛陀自己在他临终时曾预言说,他的学说要从印度传播到东方。这是十分著名的预训并被广泛传颂的。事实上,早期佛教也曾传到波斯,后来影响基督教。基督教的早期制度,或许受到佛教的影响,这是可能的,值得注意”。他还举出艾塞尼派为例。据说艾塞尼派是存在于公元前3至2世纪基督教派的早期雏形。它实行集体生活(有类出家),一切皆平等分享;没有富人或穷人;不吃肉饮酒,也主张人世轮回等,可视作接受佛教影响。在施氏所作解答基础之上,笔者认为佛教东传虽然是佛陀的遗训,但传播仍需有客观条件和文化上的因素。 公元545年,波斯王居鲁士曾俘虏小亚细亚的希腊人,并将其带到印度①。波斯帝国鼎盛时,其统治区域东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发起东进,征服了波斯帝国,也到达印度河西部,打通了地中海、小亚细亚和南亚的通道。据学者研究,自亚历山大王来过以后,“希腊文化的因子就此深深植入中亚和印度的土壤”②。印度自此便与地中海沿岸的西方文化有了直接和大规模的交流。按理说,佛教应该首先向西方传播。但是,就在佛教传播到波斯、埃及甚至希腊时③,在接触早期基督教之后,似乎被基督教这堵墙挡住了。笔者认为,随着基督教合法化和壮大,并成为罗马国教,佛教再传欧洲已无可能。此后顺丝绸之路经巴米扬东传,又顺张骞通西域的路径,悄然于东汉明帝时,白马驮经,到达洛阳。那么,促使佛教东渐及佛教未能西传,究竟还有哪些具体因素呢?   作者简介:郑学檬,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福建厦门361005)。 ① 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民国丛书》本,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第564、565页。 ② 邢义田:《赫拉克利斯(Heracles)在东方———其形象在古代中亚、印度与中国造型艺术中的流播与变形》,荣新江、李孝聪主编:《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9页。 ③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73页。

佛教传入

佛教传入 梵净山是西南地区著名的千年佛教名山。宋代,佛教已正式传入梵净山。北宋初年,在该山西麓的思邛 世界最大弥勒金佛供奉梵净山[7] 县兴建了贵州省较早的一座寺院——西岩寺(今印江县城郊)。(道光)《印江县志》云:“西岩寺……宋时建。”《思南府志》云:“西岩寺,在(印江)县西五里,宋时建。”《贵州名胜古迹概说》云:“西岩有寺,宋迹也。”西岩寺建于北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965年),历代多次重修,后毁于“文革”,是贵州境内一座有一千年历史的著名古寺,实为梵净山佛教的祖庭。 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碑位于金顶东北500米处的老金顶脚,海拔2270米,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碑为古排楼式,碑帽已脱落,而镶碑石坊及鼓形护脚、敦厚的台基仍旧完好。额镌“敕赐”二字,故俗称敕赐碑。禁砍山林碑,共两块,分别刻记清道光十二年1832)十二月护理贵州巡抚麟庆、贵州布政使司按察使李文耕署名的通告。1985年9月列为省级保护文物。 桥 天桥架于金刀峡之上的石拱桥,凌空千尺,极为壮观,桥面宽1.86米,长5.41米,拱跨5米,始建年代应当与释迦、弥勒殿同。二天桥在金顶腰,高3.9米,宽3米,雍正九年(1731)曾加修理。这两座桥迄今保存完好。 洞穴 观音洞在金顶半山凹处,外方砌石墙,有岩浆泉水涌出,属上金顶的半山朝拜之处。九皇洞在金顶北约1公里,为一天然石洞,面积100多平方米,传说九皇娘修炼之处,洞门为块石砌成,洞内有皇娘梳妆井和磨簪石等。 五是奇峰经石。金顶高约90米,海拔2493米,中部裂缝名金刀峡,将金顶一分为二,上有天桥相连。金顶周围万卷经书、蘑菇石、老鹰岩、“金盆洗手”栩栩如生。老金顶千姿百态,角峰相遂,百丈深渊的牛尾河谷太子石一峰挺立,堪称一绝。 云海波涛 从金顶远望,白云无际,浓密处如堆积的新絮;稀疏时像薄洗的轻纱。面对此景,清人有诗 云:“转眼风云相会处,凭空移步作神仙。” 佛光幻影 每逢雨后初晴的上午9时前或下午4时后,在与太阳相对的云雾中出现五彩光环,中嵌人影,人动影动。在火光照耀的夜晚,浓雾中还会出现比人高大数十倍的投影,即幻影。 八是山花红叶。梵净山红花绿叶四季不败,珙桐、杜鹃、玉兰等在茫茫林海中亭亭玉立,一年四季轮番开放,游人如置身于花的海洋,心醉神迷。数百年来,湘、鄂、川、黔、赣、滇、闽及东西各国善男信女前来朝拜,络绎不绝,“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若城市然”,足见当时佛教之盛况。 梵净山从金顶摩崖石刻到庙宇的断垣残壁,从民间故事传说到民风民俗,都透出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虽然,由于现代社会人类活动,森林及动物大量减少,这一方尚存的原始生态并拥有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的地球“绿宝石”名气大增。已成为全国佛教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弥勒菩萨 明清以来,弥勒与梵净山的传说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古人在新金顶颠峰之上建释迦、弥勒两殿,作为梵净山佛教的最高象征。明代《敕赐碑》中,对弥勒与梵净山作专门记载,并称梵净山是“无边法界,极乐天宫”。明万历、清康熙年间,两次敕封梵净山,要求官府保护梵净山“一大正殿、四大皇庵、48大脚庵”,清末又设“都司衙门”加以保护。

佛教ppt讲稿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Buddhism with Christianity, Islam and called the world's three largest religion. By extension, it is a religion, including it's classic, ceremony, habit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ult, and so on; But in the world of religions, Buddhism appear very special. Every religion believes in god's creation and the master of god, Buddhism is thoroughly atheist; So Buddhism like religious and non-religious. This is the biggest characteristic of Buddhism. You may think that Buddha is a god,but autually it is not like what you think . ?In a broad sense, Buddha is a kind of person whose sense, emotion and ability have been fulfilled to the upmost at the same time. They can lead the ordinary people to get rid of the sufferings in mortal world and to a new level of life. ?In a narrow sense, Buddha is Sakyamuni(释迦牟尼) who created Buddhism and who has fulfilled himself to be a Buddha.Sakyamuni believes that everyone’s life is determined by his own deeds and even Buddha can’t decide who should go to the Heaven and who to the Hell. ?Buddha is a human being, and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him and the ordinary people is the time of awareness(觉悟时间的先后). “Buddha” is a name for all the aware people, not only refers to Sakyamuni Buddhist culture, including a lot of abstract Principles and ideas, but today I just want to introduce one of them which can be easily anderstanded. Karma Rule 因果报应法则 v causality [k?:'z?l?ti] 报错 n. 因果关系 [ 复数causalities Born from the origin of causes the view, will generate motives and behavior and effect of the law of causality consistent theory, th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uddhist doctrine, it to promote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the determination resists the bad habit, selfless, discipline and improve the social atmosphere and so on, has the positive role of enlightenment. We in daily life, every move, every language, contain causal truth. For example you evil hurt, the somebody else will use malicious words to return you, or seek their revenge; If you helpful, when you meet with difficulties,

在台湾佛光山拜访星云大师

在台湾佛光山拜访星云大师 到台湾参观佛光山是我一个心愿。2014年2 月13 日,我随上海市人大参访团来到佛光山,参加拜访星云大师的活动,零距离聆听星云大师畅谈两岸交流的想法、人间佛法的精义、佛光教育文化的发展,这是我意想不到的际遇和收获。 坐在轮椅上的星云大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88 岁老人,见我们来访,他连声说,欢迎欢迎。之前,我虽然阅读过星云大师的部分作品,而今天真的遇见星云大师,直接听大师对两岸关系的主张和人间佛教的诠释,受益匪浅。大师作为人间佛教的行者,言语谈吐通俗易懂,富有现代化、大众化和国际化,我见识了大师弘扬佛法的最大魅力。 双方交流中,星云大师提出的" 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 的宗旨,让我进一步加深了他在弘扬佛法与推动两岸佛教交流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星云大师12 岁出家,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孜孜不倦,开创了一个无限的人间佛教世界。他这证书,也没 生,虽然没有拿到过一张毕业 有进过正式的学校教

育,但是他对佛光山建筑设计的理念博大精深。眼前的大雄宝殿、大悲殿、大智殿及大愿殿四幢建筑金碧辉煌、规模宏伟,疏落有致地坐落在园区内。最突出的标志是金身接引大佛,佛像全身贴金,每与朝阳暮霞相映,金光万丈、耀眼夺目。“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是大师倡导的道风,“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是大师追求的为人之道。大师亲切、感性的话语,感染了在场每一个人,凡是到佛光山来的人,都能在这里得到深刻的心灵洗礼 我对星云大师的敬仰,不仅他是佛教家,还是教育家和著作丰厚的和尚作家。他当年到台湾一无所有,经过60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创办16所佛学院,22所美术馆。在美国、台湾、澳洲创办了4所大学,26所图书馆。在台湾有多所社区大学,在世界各地有50 所中华学校。多年来,他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佛教人才。他说,我之所以能够走向世界,方法就是“以退为进、以众为我、以无为有、以空为乐”。星云大师以文化弘扬佛法,他以独特的阅历与经验乃至人生的精神财富,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作,很多著作被翻译成英、德、法、西、韩、泰、葡等十余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 我认真欣赏了星云大师的“一笔字书法”。星云大 师由于糖尿病视力减弱,“一笔字书法” 油然产生,

佛教中的轮回观念

佛教中的轮回观念 刘颖 摘要:“轮回”是佛教中涉及内容极为广泛的一个观念。它与佛教的关于事物本质观念、事物变化观念、伦理道德观念、修行观念、解脱观念等密切相关。佛教轮回观念的形成于印度,和早于佛教产生的婆罗门教等宗教中的轮回观念有重要关联。这一观念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也有重要影响,并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现代人们的观念。以下仅就这一观念在印度的形成、发展,和在中国的影响及对现代人们行为思想的影响方面作一粗略考察。 关键词:佛教轮回;产生及发展;影响 一佛教轮回观念的思想渊源 在现代人的观念中轮回就特指佛教轮回,这或许和中国古代时大部分朝代的崇佛政策有关。但其实在印度宗教中,有轮回观念的不仅佛教一家,且并非佛教首先提出。早在印度早期的宗教文献吠陀和奥义书中就有轮回观念的提出。所以要追溯佛教轮回观念的产生,就要回顾先前印度宗教中的轮回观念。 早期轮回观念的出现与一部分哲人思考自己死后的去处有关,早期吠陀文献——《梨俱吠陀》中,就论及了人死后的去处,提到了“阎摩”。认为阎摩是人们死后的所去之所。还提到了最高之天,认为做好事的回报就是死后升入最高之天。 吠陀时期的此类思想表明,当时印度一部分人就认为,人的精神是永恒不灭的,不随肉体的腐败而消失,人死后精神会升天并以另一种形态继续存在。但这里需特别强调的是:早期佛教所讲的“精神”并不是人生前对文化等的贡献,而是可以等同于魂魄。此时人们并未区别阎摩和神,没有对死后去阎摩表现出恐惧,即阎摩在早期印度人眼里不是我们所述的地狱,并认为阎摩是人死后的必经之所。这和后世印度人对轮回的看法有很大差别。 后世印度宗教(如佛教)则强调死后轮回的次数与所受苦难和人生前的行为密切相关。总体来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奥义书时期印度的宗教思想有重要发展,轮回观念也渐成体系。这一时期的轮回观念与解脱观念密切相关,与伦理观也联系的更为紧密。再奥义书中已有对轮回观念好坏的区分,有了明确的业报轮回观念。提出了轮回的主体。 但在此时,所谓行善就是严格遵守婆罗门教的种种教义,尽各种姓应尽的义务。行恶就是与之相反。 早期印度宗教中关于轮回的阐释不尽完善,比如:吠陀中只有简单的轮回观念,并无轮回好坏和生前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奥义书中业报轮回的标准也只是依照婆罗门教教义,没

台湾民间信仰

臺灣民間信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臺灣著名廟宇艋舺龍山寺。 臺灣民間信仰,是臺灣人的傳統信仰,包括揉合中國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漢人移民信仰以及臺灣原住民傳統信仰,前者隨著閩南、粵東移民由華南地區渡過臺灣海峽東來,於臺灣落地生根,逐漸產生具有本土風格的民間信仰;後者有些仍保留原始特色,而部分信仰(如阿立祖信仰)則有漢化的情形。 目錄[隱藏] 1 緣起1.1 鄉土神簡表 2 重大祭典與民俗活動2.1 重要祭典儀式 2.2 臺灣各地重大活動 3 職業守護神3.1 醫藥界 3.2 軍公教 3.3 農畜界 3.4 工業界 3.5 商業界 3.6 服務業界 3.7 宗教界 3.8 其他業界 4 觀音信仰 5 海神信仰 6 王爺信仰 7 恩主公信仰 8 瘟神信仰 9 高僧信仰 10 與原住民有關之信仰 11 陰廟 12 大自然 13 其他 14 參見 15 註解 16 參考資料

緣起 閩、粵移民渡海來臺時,大多迎請海神、故鄉地方神祇,分靈事奉。由於移民渡海需面對莫測的海象變化,到臺墾殖後,因水土不服,瘟疫四起,又須與臺灣原住民族及不同的墾殖團體相互械鬥,爭奪土地、水源、商業利益等等,又時常危及生命財產,分靈而來的原鄉神祇,成為移民的心靈寄託,而信奉同一神明也產生了同鄉之間的意識形態認同,渡海來臺的海神、鄉土神、瘟神(王爺)等信仰,並逐步發展為無所不能的地方守護神。 除了人格化的地方守護神外,也有因為各種職業不同,而奉祀不同職業的保護神。另外主要源自道教、本來流行於泉漳一帶的正一派、閭山派道教來臺後,經過一段時間與佛教、儒教摻合,逐漸變成「民間基層人口的傳統信仰及文化現象,只求個人與家庭之富貴財子壽」的臺灣多神格「民間信仰」。 尚有一種民間信仰被專家把它歸類為「儒宗神教」,因為就其信仰內容來看,大都是藉著神明持筆揮鸞來闡述儒宗孔教的倫理道德教化,相容聖人、佛祖、神仙的三教合一思想,強調修身、齊家、行善、勸化;即以勸化世人,挽救人心,導正社會頹風惡習為宗旨。 鄉土神簡表 漳州府籍移民:開漳聖王、廣惠尊王、助順將軍、輔信將軍、武德尊侯、倪府總管 漳州府南靖縣籍移民:關聖帝君 漳州府詔安縣籍移民:三官大帝、五顯大帝 泉州府三邑籍移民:青山王(惠安)、廣澤尊王(南安)、龍山寺千手觀音(晉江,又稱泉安) 泉州府安溪、永春直隸州籍移民:清水祖師、顯應祖師、法主真君、雙忠尊王(尪公)、董公祖師、安溪城隍 泉州府同安籍移民:保生大帝、霞海城隍 泉州府晉江青陽籍移民:武惠尊王(又稱順正大王、俗稱紅祖公) 興化府籍移民:媽祖(不分閩、客,漢人普遍信奉媽祖,視為海神。興化人視為鄉土神) 福州府籍移民:照天君、董真人、裴真人、扣冰祖師、開閩聖王、白馬尊王、五福王爺、臨水夫人、懿德夫人 汀州府籍移民:定光古佛、伏虎禪師 潮州籍移民:三山國王、慚愧祖師 其他客家籍移民:義民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中国目前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其中以佛教为首。佛教无论从历史影响力,还是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民的关系上,都远非其他教派可与之比拟的。可以说佛家文化已经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长河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篇文章通过回顾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探讨宗教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对佛教这一东方大教有一个更深跟全面认识的目的。 1,佛法东传,白马西来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到六世纪,起源地在今尼泊尔,创始人释迦牟尼。大约在公元前后在中国流传,所谓佛法东传,白马西来。关于中国佛教起源的说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古老而最富盛名者,当推汉明帝的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书的记录:初,明帝遇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笔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的起源。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在明帝的首肯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而当时兴建的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寺的雏形。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能早在秦始皇时代,借着往来于西域的商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一些佛教的事物,至于中国人开始信仰佛教,应该是从后汉时代开始的。 时间进入到三国时期,在此期间内,佛教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北方的魏国和南方的吴国。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说魏国佛教是汉代佛教的延续。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的僧人来华,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这些带着信仰,不远万里来华弘法的僧人大都收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欢迎与支持。上层对佛教事业的肯,定必然会带动民间佛教的发展。在魏朝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僧人——朱士行,他也是第一个到西域取经的汉人,作为求佛的先行者,他比玄奘大师早了约四百年,只可惜后来客死西域。 从汉末到三国这段时期,从中国佛教的发展来看,尚属启蒙阶段,佛教活动主要围绕译经展开,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佛教体系。但是,经过这数十年的发展,佛教典籍大量涌入中国内地,佛教的主旨经意也开始逐渐扩散传播,为以后佛事活动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个宗教在一个地区的发展总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佛教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一定的气候首先得益于统治者的欢迎与扶持,东汉某年,政治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不满情绪加深。这使统治者有了危机意识,希望能通过某种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而佛教恰在此时出现了,佛家教义讲究忍受现世,强调因果轮回,一个忍字深深打动了统治者,他们希望自己的百姓都能忍现世之苦,以此减少反抗因素。于是,一场宗教与政治的合作开始了。再者,佛教能在当时打入社会内部,还要得益于中国思想的半真空,当时一度被扶为正统的儒家思想已极为没落,道德沦丧,风纪败坏莫此为甚。由于在乱世生活太痛苦,人们兴起出世的愿望,因此,佛教能“趁虚而入”。在这时,佛学起到的是思想工具,思想寄托的作用,因为当时佛学的不成熟,在民众的心目中其还没有上升到宗教信仰的高度。 从严格意义上讲,此时的佛教仍是天竺西域的佛教,而非中国自己的佛教。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之路,仍前路漫漫。 2,“神通类”高僧——佛图澄 西晋时的佛教活动仍以已经为主,其中最杰出的译经师是竺法护。他长居敦煌,并随师周游西域,通晓三十六种西域语言,他共译出一百五十多部三百多部经典。对佛教的贡献极大,因此被尊称为敦煌菩萨。 东晋时期中国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方为东晋所统治,北方则有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统辖。这些北方的统治者,多数来自西域,同时他们也想用佛教来巩固他们的政权。并与以儒道为主流思想的汉族相抗衡。因此,他们往往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其中后赵的石

当代佛教高僧排名当代佛教高僧大德图

当代佛教高僧排名:当代佛教108高僧大德(图)当代佛教高僧排名:当代佛教108高僧大德(图) 中国佛教禅宗十大高僧中国十大高僧肉身不腐之谜(附图)2014-02-13 11:17 来源:佛光文化摘编当代佛教高僧排名在佛教中,修行到最高境界就有望实现圆寂之后肉身不坏。佛教用语将肉身不坏的躯体称为“全身舍利”,就是僧尼圆寂之后,身体经过多年不但未见腐朽溃烂,而且栩栩如生。能达到肉身不坏的境界,自然不是一般修为所以够,因此肉身不坏的僧尼被尊称为“肉身菩萨”。唐宋之后,相当数量的“肉身菩萨”称号出现。但遗憾的是,自惠能禅师以下,千载之后,由于战乱频繁,无数名山大川寺毁僧散,肉身菩萨金身多不可保,故时至今日,在我神州大地上的肉身菩萨已然数量稀少,现小编试选取至今仍然保存的十大肉身菩萨,仅供网友参考。相关阅读:站在佛教的观点看肉身菩萨中国十大肉身菩萨介绍一、惠能大师(638—713)唐朝的惠能大师,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尊肉身菩萨(肉身不坏之得道高僧),目前仍供奉于广东韶关的南化寺。于文革时期,偏激的红卫兵为了破除迷信,打倒所谓的牛鬼蛇神,为验证慧能大师是否为人工伪造的,曾经用钉锤在大师的胸口处,硬是挖一个小洞,结果赫然发现大师体内器官皆完好无缺,当场吓得纷纷跪地叩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中国佛教禅宗唐代六祖惠能大师

的开悟偈。大师开创顿悟法门,大兴禅学,使禅宗从此风行全国,速播海外。说法三十七年,度人无数。于唐先天二年,在曹溪人定二十余天,和四众告别,说偈坐脱。留下金刚不坏的肉身,既未注射防腐剂;又非真空密闭;广东气候炎热,环境潮湿;至今已历1200余年,不腐变,不枯槁;依然神态安详,栩栩如生。肉身现供奉在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科学还无法解释,佛法真不可思议。佛经说:大彻悟人,法身报身,了无有二。是以肉身不坏,发爪能长,威仪摄物,历劫香光。作肉身观如是,作法身观亦如是。禅宗衣钵相传凡六世。即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是为震旦六祖。正宗记:六祖慧能大师姓卢氏,新兴人,辞母直造黄梅东山。既得法,回南海法性寺,开东山法门,后归宝林寺。一日谓众曰:吾于忍大师处受法要,并及衣钵。今汝等信根纯熟,但说要法,衣钵不须传也。次年坐化,塔于曹溪,今南华寺是也。又,天台宗荆溪湛然,自智者大师起,适当六代故亦称曰六祖大师。二、慈航法师(1893--1954)慈航法师(1893--1954),俗名艾继荣,闽北人,17岁在福建大金湖剃度出家,后追随太虚大师,于全国各地巡回弘法,后访南洋,宣传抗日国策;晚年驻锡于台湾,创办“台湾佛学院”,开创台湾僧伽教育,收留大陆到台青年僧人,1949年,受诬告以“匪谍罪”被台湾有关方面逮捕入狱。1954年在关房中示寂,寂后坐缸,面目如生,五年后开缸检视,面呈紫色,全身完好。目前,慈航菩萨金身供奉于台湾弥勒内院。

当代佛教高僧排名当代佛教高僧大德图

当代佛教高僧排名当代佛教高僧大德图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当代佛教高僧排名:当代佛教108高僧大德(图) 当代佛教高僧排名:当代佛教108高僧大德(图) 中国佛教禅宗十大高僧中国十大高僧肉身不腐之谜(附图)2014-02-13 11:17 来源:佛光文化摘编当代佛教高僧排名在佛教中,修行到最高境界就有望实现圆寂之后肉身不坏。佛教用语将肉身不坏的躯体称为“全身舍利”,就是僧尼圆寂之后,身体经过多年不但未见腐朽溃烂,而且栩栩如生。能达到肉身不坏的境界,自然不是一般修为所以够,因此肉身不坏的僧尼被尊称为“肉身菩萨”。唐宋之后,相当数量的“肉身菩萨”称号出现。但遗憾的是,自惠能禅师以下,千载之后,由于战乱频繁,无数名山大川寺毁僧散,肉身菩萨金身多不可保,故时至今日,在我神州大地上的肉身菩萨已然数量稀少,现小编试选取至今仍然保存的十大肉身菩萨,仅供网友参考。相关阅读:站在佛教的观点看肉身菩萨中国十大肉身菩萨介绍一、惠能大师(638—713)唐朝的惠能大师,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尊肉身菩萨(肉身不坏之得道高僧),目前仍供奉于广东韶关的南化寺。于文革时期,偏激的红卫兵为了破除迷信,打倒所谓的牛鬼蛇神,为验证慧能大师是否为人工伪造的,曾经用钉锤在大师的胸口处,硬是挖一个小洞,结果赫然发现大师体内器官皆完好无缺,当场吓得纷纷跪地叩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中国佛教禅宗唐代六祖惠能大师的开悟偈。大师开创顿悟法门,大兴禅学,使禅宗从此风行全国,速播海外。说

法三十七年,度人无数。于唐先天二年,在曹溪人定二十余天,和四众告别,说偈坐脱。留下金刚不坏的肉身,既未注射防腐剂;又非真空密闭;广东气候炎热,环境潮湿;至今已历1200余年,不腐变,不枯槁;依然神态安详,栩栩如生。肉身现供奉在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科学还无法解释,佛法真不可思议。 佛经说:大彻悟人,法身报身,了无有二。是以肉身不坏,发爪能长,威仪摄物,历劫香光。作肉身观如是,作法身观亦如是。禅宗衣钵相传凡六世。即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是为震旦六祖。正宗记:六祖慧能大师姓卢氏,新兴人,辞母直造黄梅东山。既得法,回南海法性寺,开东山法门,后归宝林寺。一日谓众曰:吾于忍大师处受法要,并及衣钵。今汝等信根纯熟,但说要法,衣钵不须传也。次年坐化,塔于曹溪,今南华寺是也。又,天台宗荆溪湛然,自智者大师起,适当六代故亦称曰六祖大师。二、慈航法师(1893--1954)慈航法师(1893--1954),俗名艾继荣,闽北人,17岁在福建大金湖剃度出家,后追随太虚大师,于全国各地巡回弘法,后访南洋,宣传抗日国策;晚年驻锡于台湾,创办“台湾佛学院”,开创台湾僧伽教育,收留大陆到台青年僧人,1949年,受诬告以“匪谍罪”被台湾有关方面逮捕入狱。1954年在关房中示寂,寂后坐缸,面目如生,五年后开缸检视,面呈紫色,全身完好。目前,慈航菩萨金身供奉于台湾弥勒内院。为中国十大肉身菩萨之一。检阅慈航法师的一生,堪称为僧者之表率。他念佛不

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

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 佛教的认识论就是十二因缘: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这十二因缘概括起来就是感性 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关系,也就是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不断。 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佛教的四圣谛:1,人生本有一些无法避免的苦事。2, 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招致更多的苦。3,正确的思想观念能减少不必要的苦。4,离苦得乐的方 法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这八正道概括起 来就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人生观就是自己对人生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法,及人的自然使命的认定或观点。 正确的人生观是这样的:人生目标就是富裕与安全,这和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追求与希望 是完全等同的,当然人还应负责家人社会的富裕与安全。人的自然使命就是在实现富安的过 程中所做的工作及劳动,它是实现富安的方法及过程。 2,世界观就是个人对自己周围的人事物及互相作用的看法观点,自己周围的人事物包括家人、同事、邻居、所认识的人及各种事情,也包括衣食住用及山河大地。 正确的世界观是这样的:周围的人事物和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隔的,具体就是任何人 事物都属于我个人的,或我家庭的,或我社区的,或我地方的,或我国家的,或我天下的一 部分;无论他们是好是坏,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当然自己也是他人或它物的一部分。周围的 人事物是构成自己与他人的整体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宇宙的一部分,而且是客观存在的,是 不断变化的,不会静止的,不会随意地按任何人的意愿喜恨而改变的。但其变化是有规律的,对其善,其对我就善,我就会富安乐;对其恶,其就对我恶,我就会贫困苦。善等同于良心 好心;恶等同于坏心害心。 3,价值观就是事情、兴趣、念头、观点等等对于自己的好坏益害的自我认定。能最终增加 自己的富安乐,减少自己的贫困苦的事情与观念兴趣就是好益之事;能最终增加自己的贫困苦,减少自己的富安乐的事与观念兴趣就是坏害之事。传统标准:坏害之事为:打闹,奸淫,偷盗,欺骗,自赞,说是说非,辱骂,贪求份外,生气暴怒,言行意不坚持善得福、恶得 祸的标准。益好之事为:欢喜敬益,和睦勤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