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一部著名的文学诗词评论,1908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一直以来,该著作极受学术界重视。

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生于清光绪三年,卒于1927年(1927年的初夏,阴历五月初三,想不开的王国维,转了两圈,看看周遭无人,一头栽进颐和园昆明湖。那时,颐和园门票昂贵,要大洋一元,因而游人甚少,待救起时,已断气身亡。他的死,为后人所遗憾。),享年51岁。王国维为近代博学通儒,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影响之大,为近代以来所罕见。其生平著作甚多,身后遗著收为全集者有《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等数种。《人间词话》一书,乃是王国维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王国维的代表诗词有:

《虞美人》

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蛾眉误。自来积毁骨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妾身但使分明在,肯把朱颜悔?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犀比六博消长昼,五白惊呼骤。不须辛苦问亏成。一霎尊前了了见浮生。

笙歌散后人微倦,归路风吹面。西客落月荡花枝。又是人间酒醒梦回时。

金鞭珠弹嬉春日,门户初相识。未能羞涩但娇痴,却立风前散发衬凝脂。

近来瞥见都无语,但觉双眉聚。不知何日始工愁,记取那回花下一低头。

杜鹃千里啼春晚,故国春心折。海门空阔月皑皑,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

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须臾误。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

《临江仙》

过眼韶华何处也?萧萧又是秋声。极天衰草暮云平。斜阳漏处,一塔枕孤城。独立荒寒谁语?蓦回头宫阙峥嵘。红墙隔雾未分明。依依残照,独拥最高层。闻说金微郎戍处,昨宵梦向金微。不知今又过辽西。千屯沙上暗,万骑月中嘶。郎似梅花侬似叶,朅来手抚空枝。可怜开谢不同时。漫言花落早,只是叶生迟。《鹊桥仙》

沉沉戍鼓,萧萧厩马,起视霜华满地。猛然记得别伊时,正今日、邮亭天气。北征车辙,南征归梦,知是调停无计。人间事事不堪凭,但除却、无凭两字。绣衾初展,银釭旋剔,不尽灯前欢语。人间岁岁似今宵,便胜却、貂蝉无数。霎时送远,经年怨别,镜里朱颜难驻。封侯觅得也寻常,何况是、封侯无据。《苏幕遮》

倦凭阑,低拥髻,丰颊秀眉,犹是年时意。昨夜西窗残梦里,一霎幽欢,不似人间世。恨来迟,防醒易,梦里惊疑,何况醒时际。凉月满窗人不寐,香印成灰,总作回肠字。

《青玉案》

姑苏台上乌啼曙,剩霸业,今如许。醉后不堪仍吊古。月中杨柳,水边楼阁,犹自教

歌舞。

野花开遍真娘墓,绝代红颜委朝露。算是人生赢得处。千秋诗料,一抔黄土,十里寒

螿语。

江南秋色垂垂暮,算幽事,浑无数。日日沧浪亭畔路。西风林下,夕阳水际,独自寻

诗去。

可怜愁与闲俱赴。待把尘劳截愁住。灯影幢幢天欲曙。闲中心事,忙中情味,并入西

楼雨。

王国维早年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将中国古代的文论与西方哲学、美学思想融

合在一起,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人间词话》即是他文论体系的具体阐释。境界

说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书中所评价的是中国词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但所涉及的

大多是美

学和文艺理论上的很多基本问题。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汇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有承上启下、

继往开来的作用,从问世以来就受到学者的重视。对于这部著作的研究已日益引起学者的

兴趣,王国维关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学说,更成为人们经常引用的名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也。有有我

之境,有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

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

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

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古诗句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这三句本来都是书写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种境界,他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崇到治学

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他认为好的诗词应该有以下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段诗句,出自晏殊

的《蝶恋花》。原词是:“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

知何处。”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

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释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那如果按

原词解释,这几句是情感堆积的酝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段诗句,出自宋代的另一

位词人柳永的《蝶恋花》。原词是:“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

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

王国维人间词话经典语录

王国维人间词话经典语录 王国维人间词话经典语录 [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四]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七]“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

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八]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九]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十]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十一]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刘融斋谓“飞卿精艳绝人”,差近之耳。 [十二]“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正中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殆近之欤。 [十三]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生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十四]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十五]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

谈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意境

谈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意境 一、意境与境界 今人每将王国维的“境界说”与古老的“意境”说视为一体,其实二者在诗学精神上有质的差异。“意境”诞生于玄风释气风行的魏晋时代,受这种时风的感染其诗学精神就难免带有玄味与佛香。“意境”之意正是对庄周无为之道与释家虚豁之神的体悟,与这种体现释道精神充满超凡入圣的高蹈意味的意境说相反,王国维的“境界说”充满的恰恰是写实的现实精神。与“情境说”有所相近,同“情境说”注重对“直寻”、“即目”的重视一样,境界说也始终执着于感觉的真实。杨守森教授在所著《艺术境界论》一文中提出:“在中国文艺学领域,…意境?和…境界? 常被混为一谈,而实际上是判然有别的。…意境? 强调的是主客化一,情景交融。…境界?注重的则是作家、艺术家凝铸于作品中的关于现实、人生、宇宙的主体性体悟与沉思,即诗性精神空间。”即“意境”的范畴有着浓厚纯粹的艺术韵味,而“境界”则有更鲜明厚重的人生况味。笔者对此观点甚为推崇。事实上,《人间词话》由“意境”向“境界”的转换,正是王国维对中国古代意境论的重要发展与推进,也正是王国维接受西方现代人生哲学影响的具体体现。“境界”相对于“意境”,是一个更具人生美学情致的范畴。那么何为境界呢?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显然,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主要是指艺术内容的真实性。在他看来,“境界”是产生艺术美感的根本。他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是艺

术品所具有的品质,是生命主体的心灵感受。而境界所秉有的内涵除了气质、神韵等外,还包括了艺术与人生的时代精神。至此,我们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境界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了。王国维标举“境界” 一词,意在确立文学批评理论的本体,他在《人间词话》第九则中说得非常明确,“《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 二字,为探其本也。”那么王国维是如何用“境界”探其本的呢? 王国维认为,没有真性情的人是不可能对生活、宇宙万象有很深的体悟和认识的,不可能达到对普通人生的终极关怀。鉴于此,“真”是境界说的生命力,也是王国维整个美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在审美活动中,所谓的境界是真情真景高度融合交相辉映的状态,这种“真”表达着主体对宇宙的叩问,对人生的感叹。因此,对“真”的探求愈深,相信对于境界说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对境界说的阐释会更具说服力,境界也会变得更加清晰崇高。王国维的境界说,既是一个全新的词学观念,又是一个全新的词学批评标准。这个观念和标准在不排斥“善”和“美”,即“内美”和“修能”的前提下,把“真”放在第一位,强调写“真景物”和“真感情”,这对传统的伦理至上的功利主义的词学批评模式是一个很大的超越。王国维用这种全新的词学观念和标准来审视评价唐宋以来的词人词作,确能予人以耳目一

人间词话(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人间词话 王国维 第一部分 [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④”,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注释: ①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②秦观【踏沙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③陶潜【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四]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人生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人生三种境界” 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执着的追求、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1、尼采说过:“人需要一个目标,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目标明确,才能让我们有了明确的选择,无论它有多高。任何时候都要看准这个目标,用它来激励自己,让它作为一种永远的动力。比如说你定一个喜欢住的城市,喜欢去的学校,喜欢学的专业,然后用这一年你去苦拼。目标既要有恒定性又要有渐进性。哪个是长期目标,哪些是短期目标,要制定清楚。我的大学是什么?每次考试我进步几名?同学们,你们要知道,长期而远大的目标就是靠着一个个短期目标的实现而逐步实现的。《韩非子·喻志》上说:“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核心就是集中优势兵力,个个歼灭敌人。 2、耐得住寂寞。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吗?环境的安静是我们读书所需,心灵的安静更是读书所需。更何况这种寂寞与安宁又是相对而言的。在别人眼里你也许是寂寞的,但你身处其中,自有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基础的日渐扎实,知识的日趋丰富,能力的飞速提高,思维的缜密成熟。纷乱的智慧之光得以聚焦,模糊的意识观念日益清晰,混乱的知识结构走向有序。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这引用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书目:《人间词话》王国维著校注徐调孚 作者简介: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所著的《人间词话》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最负盛名的著作之一,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作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王国维先生深受叔本华,尼采等西方学者的影响,他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和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相结合,在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想洗礼后,构成了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古典文学精粹做了重新评论。这样,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作为新旧文学的分水岭,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思想,即是“境界”说。并将其作为《人间词话》的核心内涵,全书开篇即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正所谓开宗明义,直入主题,并以之统领其他论点,作为全书的脉络,贯穿全部其他主张。“境界说”不仅是创作原则,也是批评标准,用来论断诗词的发展演变,评价词人的成就得失,作品的好坏,词品的高低。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王攸欣在《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一书中说:“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纵观全书,粗略读之内容看似简略、分散,不成体系,称不上宏篇。细细读来却发现品评得当,恰到好处,有的一笔勾勒点到为止,有的则深入其理,详加分析论证,绝对称的上“评的有理,评的独到”。下面稍列几点,以作分析。 壹: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作为全书的开篇,开宗明义,直接提出全书的核心观点“境界”说,认为境界是表现诗词的最为重要的方面,可以理解为:无境界,不诗词。只有有境界,诗词才能充分完成作者的情感表达,形成诗词本身的意境,使其具备一种意蕴,才能和读者共鸣,有境界格调才能更上一层楼,才能具有流芳百世的可能。五代、北宋诗词之所以兴盛,长久的原因,正在于此,对五代、北宋诗词给予了高度评价。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一部著名的文学诗词评论,1908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一直以来,该著作极受学术界重视。 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生于清光绪三年,卒于1927年(1927年的初夏,阴历五月初三,想不开的王国维,转了两圈,看看周遭无人,一头栽进颐和园昆明湖。那时,颐和园门票昂贵,要大洋一元,因而游人甚少,待救起时,已断气身亡。他的死,为后人所遗憾。),享年51岁。王国维为近代博学通儒,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影响之大,为近代以来所罕见。其生平著作甚多,身后遗著收为全集者有《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等数种。《人间词话》一书,乃是王国维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王国维的代表诗词有: 《虞美人》 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蛾眉误。自来积毁骨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妾身但使分明在,肯把朱颜悔?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犀比六博消长昼,五白惊呼骤。不须辛苦问亏成。一霎尊前了了见浮生。 笙歌散后人微倦,归路风吹面。西客落月荡花枝。又是人间酒醒梦回时。 金鞭珠弹嬉春日,门户初相识。未能羞涩但娇痴,却立风前散发衬凝脂。 近来瞥见都无语,但觉双眉聚。不知何日始工愁,记取那回花下一低头。 杜鹃千里啼春晚,故国春心折。海门空阔月皑皑,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 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须臾误。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 《临江仙》 过眼韶华何处也?萧萧又是秋声。极天衰草暮云平。斜阳漏处,一塔枕孤城。独立荒寒谁语?蓦回头宫阙峥嵘。红墙隔雾未分明。依依残照,独拥最高层。闻说金微郎戍处,昨宵梦向金微。不知今又过辽西。千屯沙上暗,万骑月中嘶。郎似梅花侬似叶,朅来手抚空枝。可怜开谢不同时。漫言花落早,只是叶生迟。《鹊桥仙》 沉沉戍鼓,萧萧厩马,起视霜华满地。猛然记得别伊时,正今日、邮亭天气。北征车辙,南征归梦,知是调停无计。人间事事不堪凭,但除却、无凭两字。绣衾初展,银釭旋剔,不尽灯前欢语。人间岁岁似今宵,便胜却、貂蝉无数。霎时送远,经年怨别,镜里朱颜难驻。封侯觅得也寻常,何况是、封侯无据。《苏幕遮》

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感

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感 刘千河中学马彦峰 说来惭愧,第一次听到王国维这个名字,应该追溯到我读本科时的一次文学理论课上。当时只含糊不清的记住了这个名字,并且对他的“境界”之说有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认识。之后就不了了之了。值得欣喜的是,上完本科我又顺利地考了陕西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有幸在知识与学术海洋里作更深层次的遨游。可以说,我对王国维真正了解,对王国维作品的拜读就是从这时起步的。作为近代的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生平著述60多种,举凡哲学、美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金石学、翻译学等无不涉猎。当然,其中最负盛名的著作当数他的《人间词话》了。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经典之作,更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同时,它也是中文研究生必备书目。我本人就非常钟爱《人间词话》,几年来,零零散散已经读了好几遍,感受颇深,获益匪浅。其中的一些观点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为之折服。此书开篇即以“词以境界为上”开宗明义,“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而所谓“境界”是什么呢?是情与景的统一,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统一,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鲜明真切的表达。用词句来讲,“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当然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国维所说的真不仅仅是真切的一已之情,而且是诗人对宇宙实底、人生本质、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体察。换言之,就是以人类感情为其个人一已之感情,惟其如此,才能称得上是大诗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下的一些诗人,他们一味的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呤风弄月,甚或无病呻吟,写出一些肉麻无趣的诗句,是多少的浅薄和拙劣!写诗可以个人化,但更多的应该是关乎民

王国维《人间词话》经典语句、语录摘抄

王国维《人间词话》经典语句、语录摘抄 《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人间词话》简介:《人间词话》是近代学者王国维的著作。《人间词话》论词主境界,不为虚无要涉之谈。将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方法,融入传统的词话形式和传统的概念、术语、思维之中,总结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问题,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王国维根据其文艺观,把多种多样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王国维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景”与“情”的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现象,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问题。“造境”是作者极逞“创意之才”,充分发挥想象力,使万物皆为我驱遣,“以奴仆命风月”,这正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写境”则是作者极逞状物之才,能随物婉转,“能与花鸟共忧乐”,客观的真实受到高度的重视,这正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王国维还提出,“理想派”与“写实派”常常互相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方法。而用这种方法创作出来的艺术境界,则不能断然定为“理想派”或“写实派”。在这种境界里,“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自然与理想熔于一炉,“景”与“情”交融成一体。王国维认为,这是上等的艺术境界,只有大诗人才能创造出这种“意与境浑”的境界。王国维还进一步论说文艺创作必有取舍,有主观理想的注入;而虚构或理想,总离不开客观的材料和基本法则。所以,

“理想”与“写实”二者的结合有充分的客观根据。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也有其客观可能性。王国维的见解可谓透彻,精辟。“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虽“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比较卓越的艺术见解。王国维还指出,词中所写的形象(境界)不管是素描式地写出来,还是由作者综合印象创造出来,它们都不是对事物作纯客观的,无动于衷的描写,而是贯穿作者的理想,即按照作者的观点,感情来选择,安排的。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文学艺术中的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当然,王国维并没有明确和具体地论说这一点。王国维《人间词话》经典语句、语录摘抄1、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2、人生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人间词话》 3、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

王国维时代及其《人间词话》主要内容(一)

王国维时代及其《人间词话》主要内容(一)已完成1 李霁野和鲁迅是师生关系,李霁野是鲁迅的学生。 我的答案:√ 2 叶嘉莹先生生于(),24岁时离开祖国。 ?A、1935年 ?B、1922年 ?C、1924年 ?D、1940年 我的答案:C 3 《人间词话》开创了词学之先河。 我的答案:× 4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出自陶渊明的: ?A、《归去来兮辞》 ?B、《桃花源记》 ?C、《归园田居》 ?D、《饮酒》 我的答案:C 5 叶嘉莹《向晚二首》“向晚出林独自寻”中“寻”的正确理解是: ?A、寻找 ?B、寻问 ?C、追寻 ?D、思考未来 我的答案:D

6 叶嘉莹的《向晚二首》写作背景是: ?A、申请回国 ?B、申请出国 ?C、申请入党 ?D、申请去台湾 我的答案:A 7 叶嘉莹于()开始在南开大学任教。 ?A、1976年 ?B、1979年 ?C、1978年 ?D、1982年 我的答案:B 8 王水照认为况蕙风和王国维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美学模式。 我的答案:√ 9 《蕙风词话》的作者是? ?A、张惠言 ?B、王国维 ?C、况周颐 ?D、饶宗颐 我的答案:C 10 古人称三十年为? ?A、一甲子 ?B、一代 ?C、一生

?D、一世 我的答案:D 11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出自? ?A、孔子 ?B、荀子 ?C、庄子 ?D、老子 我的答案:D 12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这一诗句出自李商隐的《泊秦淮》。()我的答案:× 13 叶嘉莹先生的长诗《祖国行》作于她1974年第一次回国探亲时。 我的答案:√ 14 “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一句中用“寻”的深层意思为()。 ?A、押韵 ?B、不在行走 ?C、寻找美景 ?D、寻找归宿 我的答案:D 15 关于叶嘉莹《向晚二首》的情绪体现,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A、低迷 ?B、彷徨 ?C、寻觅 ?D、期待 我的答案:A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宛若月下纷扬的落花,华美绝伦却又悲喜交集。——卫琪 《人间词话》是一部被人们奉为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初读《人间词话》就让我沉浸于那精简却又华美的语句中,王国维不仅将其深厚的美学功底尽展其中,而且段段匠心独运。 《人间词话》以小段形式呈现,甚至是只言片语,但其间不断流露出作者犀利见解的睿智。那些诗文的巨匠所创造的千古绝句与王国维的深刻见解穿过历史合二为一。那宛若天成时而震撼人心的诗句加之王国维的唯美语句使《人间词话》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平静了那些在喧嚣尘世中躁动的心灵。让那些被光明与黑暗折磨的筋疲力尽的人们找到了一处歇脚之地。 想要全面的了解《人间词话》就必须了解作者王国维。王国维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一位令人可敬却又令人无奈的学士。又是我觉得他和我是如此的亲近,有时又是如此的疏远。王国维作为一个中国古典文化结束的强音,自然是才高八斗,古文功夫炉火纯青的。 卫琪有言王国维是“一个只认死理脑筋不转弯”的人。他执着,他才能有资格成为研究国学和史学的大师,正如他所言之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的一生刚好经历了清王朝的覆灭。他是个恪守传统,拒绝革新的人,他不能理解革命,也幻想着清王朝能够复辟成功,可惜他的愿望一一破灭。我想王国维如果当年未听取罗振玉的劝告而未尽弃前学去研究新学。王国维也许就会成为一个承载文明启新时代的大师了。1924年废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王国维认为这是奇耻大辱,想自杀被家人严密监控而未遂。到1927年,北伐进军华北,北洋军阀即将崩溃,王国维最后的希望破灭。“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人间词话》倾注着王国维的心血,才情高绝。其中对读者影响最大以及最成名之段莫过于“古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其实我对这三段话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虽称不上大事业大学问,但也足以以小见大。

王国维《人间词话》研究参考文献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all 王国维,周锡山.王国维文学美学论文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all 王国维,傅杰.王国维论学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all 王国维,佛雏.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all 姚柯夫.《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all 王国维,黄霖.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all 王国维,叶长海.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all 刘寅生,袁英光.王国维全集?书信[M].北京:中华书局,1984:all 王庆祥,萧立文.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0:all 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all 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all 顾之京.顾随:诗文丛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all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all 聂振斌.王国维美学思想述评[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all 张本楠.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all 蒋永青.境界之“真”:王国维境界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all 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all 缪钺.诗词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all 陈元晖.王国维与叔本华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all 王攸欣.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all 袁英光.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一)[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all 周一平,沈茶英.中西文化交汇与王国维学术成就[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all 姚卫群.佛学概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all 韩林德.境生象外: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all 王瑶.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all 高瑞泉.天命的没落——中国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all 张辉.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all 毛庆其.台湾学者中国文学批评论文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all 牛宏宝等.汉语语境中的西方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all 郭延礼.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all 程文超.一九O三:前夜的涌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all 彭锋.美学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all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all 王玉华.悲剧人生的审美超越——论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精神内核[D].未刊稿:all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all 叔本华.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all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all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all 鲍桑葵.美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all 贝霍夫斯基.叔本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all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all 金惠敏.意志与超越:叔本华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all

人间词话—王国维

《人间词话》引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以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心中产生了重大反应,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一.苦闷忧郁的悲剧人生 王国维(18877-1927),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王国维生活的年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大冲突、大裂变、大融合的年代。他“体素羸弱,性复忧郁”(《文集续编?自序》),多病的人生遭逢多难的时代,“忧生”和“忧世”一齐积压着他,驱策他不断地去解索人生的困惑,追寻人生的真谛,为疲惫的心灵讨取片刻的安慰和宁静。 王国维的一生,就是对人生问题不断追索讨问的过程。 王国维曾自叙其早年读书经历说“余家在海宁,故中人产也。一岁所入略足以给衣食。家有书五六箧(qie)” 首卷题诗 ——戏效季英作口号诗 ——王国维 舟过瞿(qu )塘东复东,竹枝声里杜鹃红。 白云低渡沧(cang)江去,巫峡冥冥十二峰。 朱楼高出五云间, 寄语塞鸿休北度,明朝飞雪满关山。 夜深微雨洒帘栊,惆怅西园满地红。 秾(nong)李天桃元自, 人间词话 001 《诗?蒹葭》①一篇,最得风人②深爱。晏同叔③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④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注解】 ①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②风人,即诗人。《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其作者被称为风人,后成为诗人的代称。 ③晏同叔,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金江西抚州)人。少年时即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的时候,官至宰相,死后谥(shi)号元献,因又被称为晏元献。他

王国维人间词话白话翻译

王国维人间词话白话翻译 王国维《人间词话》白话翻译 〔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词是要以境界为最高标准。有境界的词,就自然而然会有很高的格调品位,自然而然出现著名的诗句。五代、北宋的词之所以那么独创绝世的原因就在这里。 〔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词中既有诗人想象造出的虚拟意境,又有描写现实的真实意境,这就是理想派和写实派这两个词派相互区分的地方。但是这两个词派很难完全区分开,这是因为大诗人所想象出的虚拟意境一定符合自然规律,而描写的现实意境同样必然接近诗人的理想信念。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有的诗词表达出诗人自我的情感,也有的诗词表现出诗人忘我的境界。例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就是写出的景物带有诗人自己的情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就是没有写到自己的情感经历,纯粹写景物。写有我境界的诗人,从主观去看事物,所以写出来的景物都带有作者情感的主观色彩。写忘我境界的诗人,客观地看待事物,所以诗词中分不出哪句抒写自我感情,哪句描写事物。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意境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意 境说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中国早期词学是在无尽的困惑中发展起来的。敦煌曲子隋唐市井流行,不受重视。《花间集》约940年由后蜀赵崇祚辑成“诗客曲子词”,由歌妓、酒女歌唱,多写妙龄女子。如欧阳炯的《南乡子》“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耳坠金鐶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薛昭蕴《浣溪沙》“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珰。渚风江草又清香,不为远山凝翠黛,只应含恨向斜阳,碧桃花谢忆刘郎”。欧阳修《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鶈鷘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着江南岸。”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箫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词的美学价值,诗言志或言情都是显性的,“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缪钺(1904—1995)先生诗“少年伫兴观书卷,如向深山踽踽行。触眼峰峦乱稠迭,回头径路渐分明”,中国词学也是在困惑中踽踽走来。僧人释惠红的《冷斋夜话》云:“法云秀关西,铁面严冷,能以理折人。鲁直名重天下,诗词一出,人争传之”。师尝谓鲁直曰:“诗多作无害,艳歌小词可罢之”。鲁直笑曰:“空中语儿,非杀非偷,终不至坐此堕恶道。”士阶层,士文化,其诗亦言情,但其旨归‘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士人亦有情词,配合燕乐演唱,不过每每糟到人质疑和规劝。 《人间词话》是国学大师,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的代表性着作,为传统词话,提出的“境界”说对于后来研究更是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人

王国维《人间词话》(选录)

“诗话体”评论:王国维《人间词话》(选录) [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四]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七]“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八]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九]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十]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中学时听到过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来才知道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境界"说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境界"说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 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清朝词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 浙派词致力纠正明词末流迂缓淫曼的毛病,崇尚清灵,学习南宋姜夔,张炎的词,不愿迫近北宋词人,不师秦观,黄庭坚,只学张炎,其流蔽在于主清空而流于浮薄,主柔婉而流于纤巧。 于是常州派词起而纠正浙派的流弊,提倡深美闳约,沉着醇厚,以立意为本,发挥意内言外之旨,主张应有寄托,推崇周邦彦而轻薄姜夔,张炎。

这的确使词论前进了一大步。 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更是突破浙派,常州派的樊篱,克服两者之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浙派词主清空柔婉,结果导致浮薄纤巧,不真切,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倡不隔,以纠正浙派词的流弊。 他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写得真切不隔。 这确实击中了浙派词的要害。 对于常州派,他反对所有词都必须有寄托的说法,认为并不是有寄托的词才是好词。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 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 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

说实话,我从来就不以为我读明白了这本书,只是知道这本书开卷便提出了"境界"一词。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尽者在此。意思是词义境界或者意境为最高标准"有了境界就自然形成崇高的格调,自然有名句。五代、北宋时期的词之所以能够读擅胜场,原因就在于具有境界或者意境。而后则是标举"境界"说的一些理论;最后部分则是以"境界"说为基准的有针对性的具体批评。《人间词话》中每则我都看过,但似乎都没看太明白,也没有自己对它的理解。也只有那么一两则读后,我稍有感受,能让我来谈谈自己对它的想法。第一卷第二十六则,王国维提出了一个论断:古代那些成就大业,有大学文的人,都是经过了三种境界的。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看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三种境界。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在我看来,第一种境界是初学者刚进门,摸不着门道,独自向深进进发,有些彷徨和不知所措,却又不曾停下前进的步伐。第二种境界是初学者成为了学者,劳心苦读,孜孜不倦,身体消瘦了,却也不停止昼夜苦读。第三种境界则是最高境界了,我理解是学者称为了一代大师,成就了大业,他们功夫到处,达到了出神进化的地步,苦学终于有了回报。这三种境界讲得如此的分明清楚,使我不得不佩服王国维的才思与睿智。读过这则,我也很轻易的找到了自己位置。不算一名初学者,再怎么说我已经度过了小学和初中,算一名学者,究竟我已经是高中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则正是我应在的境界。应

该在这种境界,我就应该深进境界,深进意境,努力地完成在这个境界应该完成的。其他还有那么几则,我读过后也有些感慨,《人间词话》这本书,我想有时间我还是该再仔细的读一遍,再体会一下近代博学通儒的王国维的思想熟悉。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意境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中国早期词学是在无尽的困惑中发展起来的。敦煌曲子隋唐市井流行,不受重视。《花间集》约940年由后蜀赵崇祚辑成“诗客曲子词”,由歌妓、酒女歌唱,多写妙龄女子。如欧阳炯的《南乡子》“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耳坠金鐶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薛昭蕴《浣溪沙》“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珰。渚风江草又清香,不为远山凝翠黛,只应含恨向斜阳,碧桃花谢忆刘郎”。欧阳修《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鶈鷘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着江南岸。”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箫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词的美学价值,诗言志或言情都是显性的,“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缪钺(1904—1995)先生诗“少年伫兴观书卷,如向深山踽踽行。触眼峰峦乱稠迭,回头径路渐分明”,中国词学也是在困惑中踽踽走来。僧人释惠红的《冷斋夜话》云:“法云秀关西,铁面严冷,能以理折人。鲁直名重天下,诗词一出,人争传之”。师尝谓鲁直曰:“诗多作无害,艳歌小词可罢之”。鲁直笑曰:“空中语儿,非杀非偷,终不至坐此堕恶道。”士阶层,士文化,其诗亦言情,但其旨归‘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士人亦有情词,配合燕乐演唱,不过每每糟到人质疑和规劝。 《人间词话》是国学大师,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的代表性著作,为传统词话,提出的“境界”说对于后来研究更是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人间词话》中,不仅大量的出现了“境界”也出现了“境”。王国维最初用到“境界”是在《红楼梦评论》这篇论文中。“境界”在王国维那里,已不再是散见于零碎批评中的一个术语或概念,而是一个有系统美学观点的文艺学说了。 词的境界是什么?词和诗美感的特质是什么?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词之为体,要眇宜候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小词有牌调,小巧玲珑,情韵悠悠,现许多遐想空间。 王国维所说的“境界”或“意境”有以下涵义: 第一,“境界”或“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隐与秀的交融和统一。王夫之反复强调,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是“情”“景”的内在统一。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由此看来,他把“情”与“景”的统一作为“境界”或“意境”的基本规定。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