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后赤壁赋(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后赤壁赋(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后赤壁赋(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

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

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三、写作背景介绍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四、温故知新,熟悉课文。

1、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2、听录音欣赏课文

五、朗读并分析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结合注释串译第一段

重点字词提示:步:出发既:已经尽:全部

顾①:环顾已而:过了一会儿顾②:可是

诸:之于

3、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4、“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六、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结合《第二教材》进一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

(一)研习第二段

1、齐读,口译。

重点字词提示:乃:于是。上:向上爬。履:爬过。巉:险峻。披:拨开。危:高。震动:使震动。反:通“返”。放:放任。听:听任。

句式:复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

2、思考:

(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做了具体的描写。

(2)本段写了哪些场景?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冬夜美景)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3)此段抒发作者的什么情感?

月夜登山,划然长啸,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情。

(4)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A、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二)研习第三段

1、齐读,口译。

注意字词:适:刚好东:从东面(名次作状语)西:向西飞(名词作动词)

2、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江中见鹤,后梦见道士化鹤

(三)总结:

本文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以儒为主,融合佛老)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第二教材》“课堂反馈”练习。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第一、二段)。

二、归纳文言知识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以待子不时之须

2、反而登舟

3、俛而不答

(二)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是岁十月之望。

2、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3、曾日月之几何。

4、反而登舟。

5、予乃摄衣而上。

(三)词类活用

1、顾而乐之

2、草木震动

3、掠予舟而西也

4、横江东来

(四)重点虚词

指出下列“而”字的意义及用法

1、归而谋诸妇

2、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3、摄衣而上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五)文言特殊句式

选出句式不相同的一句 ( C )

A、盖二客不能从焉。(省略句,“从”后省略了“予”)

B、问其姓名,俛而不答。(省略主语“我”、“道士”)

C、复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是介宾结构后置)

三、合作探究

(一)试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比较《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

提示:

1、找出两篇文章中写景的句子。

2、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景与情是怎样融合起来的。

明确:

《赤壁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引发了作者和朋友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感慨;由这些景观联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后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豁达超脱的境界。(乐—悲—乐)

《后赤壁赋》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乐—悲—空)

(二)《后赤壁赋》的结尾描写了孤鹤,叙述了梦境,这些内容是否有特殊的含义,请谈谈你的看法。(课后练习二)

提示:结合“鹤”的特性,注重“孤”的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提示: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结尾借此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

四、拓展延伸(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猿猴:它让人感觉到哀伤,凄厉。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宾王《咏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雁:是一种候鸟,它要随季节迁徙,它又是古人传递消息的一种方式,于是就象征着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等意义。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

马(铁马):马打上铁掌,就意味着要上战场,所以铁马就是战争,英雄气概的代名词了。如: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古代神话中,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如: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第二教材》“学习效果检测”练习。

3、预习《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六、教学后记

《后赤壁赋》教案及教后记 教案教学设计

《后赤壁赋》教案及教后记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 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

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 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 乐—悲—惆怅迷茫 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3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4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二、作者复杂感情的探讨 Q: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由最初的“乐”转向稍后的悲叹与沉重) 明确: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 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 (巉岩、蒙茸、虎豹之石、虬龙之木、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风起水涌) 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前途。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 2、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主观的精神寂寞) 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独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精神上的孤苦无告。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悲哀无法抑制,于是长啸。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解题,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史实; 2.正音,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 3.讲解1、2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人,了解一段史实,学习一种文体,感受一种胸襟和气度。这篇文章就是《赤壁赋》。(板书题目)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简介 1.苏轼及“乌台诗案” 师:《赤壁赋》作者是谁?(苏轼)那么同学们了解苏轼多少呢?(同学起来发言,老师总结整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但以苏轼的影响为最大,他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赤壁赋》就是他在游了赤壁(事实上不是三国中的赤壁,而是赤鼻矶)以后写下的,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二)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因而文章特别适合吟诵。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 【教学目标】 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3、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 1、学习和积累相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苏轼在临终前写了一首题为《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于诗中提到的黄州,余秋雨如是评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是一个很难被人想起的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城,作为苏轼人生的转折,却怎么也抹不掉它留给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它目睹了一个正直官员的倒下,也见证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黄州永远是苏轼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长远的影响。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赤壁赋

二、解题 1、作者及背景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1)(虽然)才高八斗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2)(但是)仕途坎坷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3)(却仍)豁达开朗 苏堤(工程师)、东坡肉(美食家)、荔枝(贪吃者)、竹子(心高洁)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 但他更注重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2、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3、文体:

《赤壁赋》导学案完整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讲解文。知道每段的基本结构(叙事——写景——抒情或议论),按照结构思路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朗读技巧。说出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的情绪变化乐——悲——喜)。分别说明本文景色特点与情绪变化及其内在联系,即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总结景色描写和抒情语言的不同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联系自己,说说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欣赏本文浓郁诗味及似诗如画、行云流水般的文章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景与情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 2、背诵全文。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1、能说出作者的生平主要经历,记住赋体的发展和特点。 2、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记住重点字词的音形意。 3、反复诵读课文。 学法指导:1、诵读状态。(1)信心百倍,积极主动。(2)全神贯注,进入作品。(3)动脑动心,有感而发。(4)速看慢读,由己达人。(5)全身松弛,用声自如。 2、诵读技巧。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叙述的句子——平缓;描写的句子 ——注意语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注意情感把握。学习内容: (一)预习内容 1、苏轼(1037—1101):字,号,人。唐宋八大家(哪几位?)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词开一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

《后赤壁赋》教案及教后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 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3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4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二、作者复杂感情的探讨 Q: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由最初的“乐”转向稍后的悲叹与沉重) 明确: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 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 (巉岩、蒙茸、虎豹之石、虬龙之木、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风起水涌) 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前途。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 2、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主观的精神寂寞) 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独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精神上的孤苦无告。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悲哀无法抑制,于是长啸。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人教版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苏轼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学法指导 回顾有关苏轼的作品,归纳苏轼的性格特征及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作者背景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

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翩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搞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L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 一、导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 }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正音、释义,疏通文意(同学质疑,提出不会解释、翻译的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一)、点名诵读(最好是自告奋勇)至“复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释义 皋gāo坂bǎn行xíng鲈lú 从:使跟从,译为“带领” 坂:山坡,斜坡 乐:以之为乐 行:走 ! 已而:不久,一会儿 何:怎么办 薄:迫近 举:撒 顾:可是 谋:商量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14、《后赤壁赋》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 主编人:莫文英审核人:伍雪玲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 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课前检测 1、关于作者 2、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3、温故: 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二、自主学习 1、翻译与理解 【1】是岁 ..(这一年)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 既.(已经)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环视)而乐.(意动用法,以……乐)之,行歌相答。已而 ..(过了一会儿)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客曰:“今者.(助词,用在表时间 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薄暮 ..(傍晚),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可是)安所得 ...(从哪里得到) 酒乎”归而谋诸妇。(2)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连词,表目的,为了)待子不时 ..(不确定的时间,随时)之须.(通“需”,需要)。 ▲(1)(句式:状语后置句)译:我从雪堂出发 (2)翻译: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将如何度过呢 (3)翻译:回家后我和妻子商量 ▲诵读后思考: 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明确: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3、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后赤壁赋优秀教案

后赤壁赋优秀教案 后赤壁赋优秀教案 课题后赤壁赋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3、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重点难点重点: 1、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2、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难点: 1、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 2、道士化鹤的寓意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要求消除语言障碍,了解文章大意;赏析第一段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要求:(课前完成) 1、熟读全文,注意栖鹘冯夷蒙茸悄然戛然翩跹等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以及巉的书写2、借助注释和词典,初步理解文意;查阅成语词典,积累成语不时之需水落石出风起云涌3、复习苏轼的《赤

壁赋》(必修一P96) 4、不懂的地方或吃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或讨论5、思考课文后面的阅读与探讨1、2题,争取自己能独立解决一个问题二、导入: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

(完整版)《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其思想,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2. 弄清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 积累第一自然段的重点文言字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弄清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积累第一自然段的重点文言字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拔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对于《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很熟悉了,同学们一起背诵上学期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上阕写景,描绘了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而苏轼在《赤壁赋》中又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呢?是否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相似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写作背景及解题 1.走近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与其父、其弟同列“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后人称之为“三苏” 。他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 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 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

逆境中的挣扎 ——《后赤壁赋》内容解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方法与技能: 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三、教学手段 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 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 (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三)解读内容 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 (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 2、《后赤壁赋》中,苏轼如何挣扎? (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张芹审核人:刘锦杰使用时间:2011年月日使用人: 《后赤壁赋》导学案 [目标展示] 1、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 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导学过程] 一、导入: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 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此诗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 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回答:是苏轼被贬的地方。 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同学回答:黄州。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老师:回答得非常好。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二、课文学习: 1、“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 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苏轼的世界: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 (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 (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从中可以看出苏轼的情怀和的心胸。 2、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 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 2)、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 《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感受: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教案

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组 《后赤壁赋》教案 新 授 课题:《后赤壁赋》 教案编号:X2414 共三课时 备课人:李建文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前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 苏轼儒、佛、道思想在赋中的反映。 教学方法 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 教 具 电脑, PPT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走近作者】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 (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三【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四、【回顾旧知】 1、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

14、《后赤壁赋》导学案(学生版)

14、《后赤壁赋》导学案(高二16-20班)(学生版) 主编人:莫文英审核人:伍雪玲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 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学习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学法提示】: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 一、课前检测 1、关于作者 苏轼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宋哲宗时任,曾出知、,官至。后又贬谪、。 2、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和。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 3、温故: 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 感叹? 答: 二、自主学习 1、翻译与理解 【1】是岁 ..()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客曰:“今者.()薄暮 ..(),举网得鱼, 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 ...()酒乎?”归而谋诸妇。(3)妇曰:“我有斗酒,藏之 久矣,以.()待子不时 ..()之须.()。 ▲(1)(句式:句)译: (2)翻译: (3)翻译: ▲诵读后思考: 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答: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答:

《前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

《前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 《前赤壁赋 》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 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 他旷达的人生态度。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前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 有帮助。 一、教学目的: 1 体会课文 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 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 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 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一.作者背景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 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 文日数千言; 。 宋仁宗嘉花二年 (l057 年) 苏轼中进土, 年方 21 岁, 嘉拓六年, 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 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 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 多次上书并提出 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 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 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 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
1 / 10

推行新法时, 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 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 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 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 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 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 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 自号东坡 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执政, 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 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 并 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 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 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 1100 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 7 月客死常州。去世前 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 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纵观苏轼一生, 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 刚正不阿、 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 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 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 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 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翩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 铺采搞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 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 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 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 L 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导入 余秋雨 先生有一篇散文 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 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 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 而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
2 / 10

后赤壁赋(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后赤壁赋(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 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

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四第14课后赤壁赋含答案

第14课 后赤壁赋 (对应学生用书P41) 走近作者 苏轼(见《留侯论》) 相关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秋,苏轼游览了黄冈附近的赤壁后,写下了《赤壁赋》,三个月后,苏轼再游赤壁,作《后赤壁赋》。 是岁 十月之望, 步自雪堂, 将 归于临皋。这年的十月十五日,从雪堂步行,将要回到临皋亭去。????? ?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于:介词,到。二 客 从 予, 过黄泥之坂。 两位客人伴随着我,经过黄泥坂这段斜坡。霜露既 降, 木 叶 尽 脱。 人影 霜露已经降下了,树木的叶子全部脱落。人影清清楚楚显 在地, 仰 见 明月。露在地上,仰头一看,已经升起团圆的明月。???? ?? 坂:斜坡。 顾而乐之, 行歌相答。 我们看得高兴,于是你唱我和地边走边唱起来。?? ? 乐:意动用 法,以之为 ? ?? 乐。行歌相答:边走边吟诗唱和。 已而 叹 曰:“有 客 无 酒, 有酒 无一会儿,不觉叹气道:“有了客人却没有酒,即使有酒也没 肴,月 白 风清, 如此 良 夜 何?”有菜肴,月色银白微风清和,怎样打发这美好的夜色呢?”????? ? 已而:不久。客 曰:“今者薄暮,举网得 鱼,巨口细鳞,状 客人说:“今天傍晚,撒网捕了些鱼,大嘴细鳞,样子好似松江之 鲈,顾 安所 得 酒乎?” 像松江的四鳃鲈,可是到哪儿搞到酒呢?” ? ?? 薄:迫近。举:撒。顾:但是,可是。安所:哪

?? ?里,什么地方。归 而谋 诸妇。妇 曰:“我有 斗酒,藏之 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藏起来已经 久矣,以待 子不时之 须。” 很久了,预备着您临时有意外的需求。”???? ?? 不时之须:临时的、意外的需要。 于是携 酒与鱼,复游 于赤壁之下。 江 流 有于是带着酒和鱼,又到赤壁之下游览。江水奔流空谷传 声,断岸 千尺。山 高 月 小,水声,高岸显得峭拔直立千尺。山显得更高,月亮却觉得更小,水 落 石 出。位降低礁石露出。????? ? 断岸:江岸峭壁陡立。曾 日月之几何,而 江山 才过去了几月几日啊,可是江山 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 衣 而上, 履 巉 的面貌已经不认识了。我就撩起衣服,登上高岸,踏着陡峭的 岩,披 蒙 茸。冈陇,拨开着葱茏的草丛。????? ?乃:就。上:动词,登上。履:踏。披:拨开。踞 虎 蹲在像虎豹, 登 虬龙。 攀豹的山石上,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古树。爬上了老鹰 栖 鹘之危巢,俯 冯夷 之 幽宫。盖宿栖的险峻的巢穴,俯身窥看那水神深藏的水晶宫。上这些地 二 客 不能 从焉。方时,两位客人已不能够陪从。????? ? 踞:蹲。危:高。划然长啸,草木 一声长啸,草木簌簌震动。 山 鸣 谷 应,风 起 水 涌。予亦 震动。四山齐鸣而深谷回应,风忽然刮起,波浪汹涌。我也不 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 乎其 不可久留也。觉暗自伤悲,悚然惊恐,浑身寒森森地不可久留。?? ? 划然:形容长 啸声。划,象 ???声词。悄然:忧伤的样子。凛乎:恐惧的样子。反而登 舟, 放乎 中 流,听其回身登上船头,任其在江心漂流,让船儿 所 止而 休焉。愿在哪里停就在哪里停泊。 ??????反:同“返”。听:听凭,听任。 时夜 将半,四这时夜已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 鹤,横 江 东 来,翅 顾寂寥,恰巧一只孤零零的白鹤,横穿江面从东面飞来,翅膀 如车轮,玄 裳 缟衣, 戛 然长鸣,掠 予 舟 大如车轮,好似穿着白衣黑裙,“戛戛”地长叫着,掠过我的船 而西 也。 头朝西飞奔。 ???? ??适:恰巧。 东:作状语,从东边。玄:黑。裳:下裙。戛然:象声词。缟:白色的丝织品。西:名词作动词,向西飞。 须臾客 去,予亦就 睡。 梦 一道士,不一会儿客人告辞而去,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 羽 衣 翩 跹, 过临皋 之下, 揖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予 而言曰:“赤壁 之游乐乎?”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 ? ?? 须臾:一会儿,时间短。羽衣:道袍,名词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