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河蟹养殖方法

稻田河蟹养殖方法

稻田河蟹养殖方法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地址选择:选择适宜的水田进行养殖。通常要求水田具有土质疏松、粪肥丰富,水质清洁无污染的条件。

2. 准备水田:在稻田上放水,淤积适量的底泥为螃蟹提供生长环境。

3. 筑堤养殖:在水田周围修建堤坝,用于限制螃蟹的活动范围,同时利用堤道进行放养和捕捞。

4. 选择螃蟹品种:选择适合养殖的螃蟹品种,常见的有稻田河蟹、鳖背蟹等。

5. 放养螃蟹:将已购买的螃蟹放入稻田中,每亩水田放养数量通常为3000-5000只。

6. 饲料投放:定期投放适量的饲料,包括水生植物、蔬菜残余、动物饲料等,以提供螃蟹所需的营养。

7. 疾病防治:定期检查螃蟹的健康状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8. 生长管理:定期清理水田中的杂草、污染物等,保持水质清洁,提供适宜的

养殖环境。

9. 捕捞和销售:螃蟹的生长周期约为3-6个月,达到合适体重后进行捕捞和销售。

需要注意的是,稻田河蟹养殖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放养数量、饲料投放量和水质管理,以避免过度放养和过度投食造成水质污染。此外,还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治病虫害,确保稻田河蟹的健康生长。

稻田养蟹技术2012-12-12

常规稻田养蟹技术 稻田养蟹是在水稻田养殖河蟹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在此模式中,充分利用稻田水位浅、水温高、溶氧充足、饵料丰富、能为河蟹提供栖息避害场所等生态条件;河蟹生长活动能清除稻田杂草,减轻虫害发生,减少农药化肥使用,还能够起到疏松土壤和肥田作用,实现水稻优质高产及河蟹质量安全,它具有养殖周期短、投资风险小、发病率低、稳粮增效、综合效益较好等显著特点。 一、稻田准备 1.稻田选择。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保水力强,土质以砂壤土最适宜,面积以2~10亩为宜。 2.开挖蟹沟。在田块四周距埂1~2米处挖宽2~3米的复堆河,河深1米。河中建“暗岛”供蟹打洞、进食和蜕壳,一般低于水面10厘米。在面积大的田块中间开挖呈“日”“田”等形状,宽、深均为50厘米的蟹沟,沟沟相通,面积约占10% 。 3.加固田埂。利用挖沟取的土加高培厚田埂,稻田田埂做到高0.8~1.5米左右为宜。 4.安装进出水口。进出水口分别建在田块两端,用函地基要夯实,进排水口用聚乙烯网片密封,再建一道竹栅加盖网片,防蟹外逃。 二、河蟹养殖 1.清田消毒。苗种放养前1个月,将复堆河及蟹沟内的水排干,曝晒数日,再灌水5~10厘米深,每亩用生石灰75公斤对水全池泼洒。

2.苗种放养。养殖成蟹的,一般在3~4月,水温5~10℃时,选晴天将10克左右规格的蟹种约5公斤放入复堆河内;培育幼蟹的,通常在5~6月将蟹苗放入复堆河内。同一田块内尽量放养同规格的蟹种,不同规格的蟹种混养时,饲料投喂一定要充足。 3.投喂饵料。河蟹昼伏夜出,怕强光,爱安静,水温10℃以上开始摄食,15℃左右蜕壳生长,20℃~28℃生长旺盛。 稻田中有一定的生物饲料可供河蟹摄食,但要取得高产、高效必须喂一定的人工饲料。人工饲料有动物性饲料(小杂鱼、小虾、螺蛳肉等)、植物性饲料(小麦、蚕豆、玉米、马铃薯、水草等)。日投饵量在河蟹重的3%~8%,根据河蟹的不同生长阶段及每天的吃食情况加以调整。饵料投喂在浅水斜坎上,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每天上午8时左右投喂饵料1/3,其余饵料下午6时左右投喂。 养殖成蟹的田块,在清明节前后放养一定数量活螺蛳到复堆河内,让其自行产卵繁殖供河蟹食用,并适当投喂一些浸泡过的小麦、玉米等饵料。3~5月,要多投喂粉碎的小鱼虾、螺蛳肉等;6~8月应多投喂植物性饲料,除玉米、小麦等煮熟投喂外,还可增加南瓜、山芋等;9~10月是河蟹育肥阶段,应多投喂动物性饲料河精饲料。蜕壳前后在饲料中添加适量蜕壳素,或蛋壳粉、骨粉、虾壳粉等含钙多的饵料,蜕壳时不要在暗岛上投食,防止河蟹因觅食而残杀“软壳蟹”。11月水温下降后酌减饵量;培育幼蟹的田块,要先肥水后放苗,蟹苗下田后,每天泼1—2次豆浆或蛋黄,7天后逐渐改投糊

稻田养蟹技术

稻田养蟹技术 摘要:稻田养殖利用稻田浅水环境辅以人工措施,既 种稻又养殖,将种植与养殖有机结合,种养共生互利,本文 介绍了稻田养蟹技术。 2000 年洮北区开始稻田养蟹,稻田养蟹具有以下优点: 促进水稻增产,河蟹田中活动减少漏水,提高水温,促进水 稻生长;收获河蟹,稻田水层浅,水温较高,天然饵料较 富,适合发展稻田养蟹;除草防病、生物防虫、培肥地力。 1 稻田养蟹对水稻栽培技术要求 1.1 合理选择品种 选择合适熟期、叶片直立、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的水稻 1.2 培育壮秧 适时早育苗,加强苗期管理,预防立枯病,培育水稻壮 秧。盐碱地育苗土要求调酸后 pH 值稳定在 4.5~5.0,机插播 种量为芽种 450g/m2 。 1.3 插前封闭,适时早插 本田耙地基本平整后,进行常规药剂封闭除草。要适时 早插,促进水稻早生快发,早放河蟹入田,增加水稻和河蟹 的共生期,在此期间尽量减少农事活动。在水稻返青后,结 合施返青肥,还要用 1 次除草剂,这样的稻田只有在除草剂 安全间隔期后才能放河蟹。 1.4 科学施肥 中图分类 t=r. 号: S966 文献标识码: A 口 号、 高优品种,如白粳 1 号、长白 9 口 号。

1hm2施25t农家肥、过磷酸钙600kg,尿素100kg,硫 酸钾100kg ,硫酸锌25kg作底肥。其余氮肥要在水稻返青见蘖时及早追入。河蟹放入稻田后原则上不再施化肥,必须追肥时可用尿素,少量多次,要先溶于水,然后全田泼施,每次1hm2 用量不超过40kg。 1.5 水稻病虫害防治 水稻病虫害防治以生态防治为主,施用农药应选用高效 低毒低残留品种,忌用高毒剧毒农药,严格掌握药物浓度,切忌加大剂量。 2稻田养蟹田间工程 2.1 暂养池工程 般1hm2养蟹水田暂养池面积在1000m2,暂养池要平 整,进排水要自成体系,暂养池深度 1.5m,保持水位30~50cm。 2.2 田间工程 田间整地时要挖环形、田字或井字形沟,一般沟距埝埂 1m,沟深0.5m,宽0.5?1m,面积占稻田的5%?10%。挖沟的土方叠在埝埂上形成坝埂并夯实。 2.3 防逃设施工程防逃是稻田养蟹的关键环节之一。坝埂要坚实,坝 埂高 0.7?0.8m,顶宽0.5m,坡度1:1.25,不能过陡;扣蟹防逃墙 是在养蟹稻田的四周用90cm宽塑料布,埋入地下30cm,压 实,地上部剩60cm,上边用草绳或尼龙绳往田外方向卷,在防逃膜外侧每隔1m 插入1 个木桩、竹片或竹竿等,用细铁丝固定,防逃墙拐角处要建成弧形,塑料布接头要避开拐角处,以防河蟹攀爬。在每个进排水口的内外两侧设置防逃网,坝埂外沟内设置袖网捕捞逃逸的河蟹。 3扣蟹养殖技术

稻田养蟹:稻田养蟹技术

稻田养蟹:稻田养蟹技术 稻田养殖在近年来是一种兴起的生态养殖模式,好处很多,也节省成本,养殖效益也是大大的提高,今天就来说说稻田养蟹的养殖技术。 图:稻田养蟹 稻田设施建设 稻田养蟹,亩产水稻可达450公斤以上,蟹10公斤。养蟹的稻田要求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保水力强、土质肥沃的中熟晚粳或杂粳田块,常年不脱水的沤田也可。应加高加固养蟹稻田的四周田埂,埂高66厘米、壅土夯实,防止漏水逃蟹。在田块四周开挖复堆河,复堆河埂2~3米,河宽3米,深1.5米,坡比1∶2。面积较大的田块中间要开挖蟹沟,沟宽沟深均为50厘米,总体可开成日、田、围等形状,其面积占总面积的10%~15%。 稻田养蟹需建设围栏防逃设施和进排水口防逃设施。一是建钙塑板防逃墙。可选用抗氧能力较强的钙塑板沿田块四周围栏,板埋入土下10~20厘米,高出地面50厘米左右,外侧用木桩支撑,2块钙塑板之间用细铁丝紧紧接牢,四角做成圆弧形。这种防逃墙具有运输安装方便、造价低、效果好等优点,一般可使用2~3年。 二是芦柴泊与塑料薄膜(或油毛毡)结构防逃墙。将质量较好,80~100厘米宽芦柴箔沿田块四周埋入土下5厘米左右,外侧每隔2米用一根木桩固定,木桩入土15厘米以上,内侧用细铁丝将市售塑料薄膜(油毛毡)固定在柴箔上,薄膜(或油毛毡)埋入2~3厘米,出土48厘米左右,整个防逃墙上端可向内有所倾斜。这种防逃墙成本很低,但不大抗风,要及时维修更换,使用年限一般只有1~2年。也可直接将双层薄膜或油毛毡固定木桩围栏防逃,其效果较差。

三是进排水口的设置。根据螃蟹的洄游习性,为便于捕蟹,进水口最好设在田块的西北方或西方,排水口设在东南方或东方。进排水口地基要夯实,铺上一层扁砖后,上置直径40厘米的水泥管,用水泥砂石砌成,其间衔接要无间隙,进水口最好做成弯曲状。进排水口要用聚乙烯网片密封,再建一道竹栅,并加盖网片,预防螃蟹从进排水口逃跑。 稻田水质调节 水稻品种以汕优63、南优6号、六优1号、武育粳3号、盐粳187、盐粳235等为宜。 稻田施基肥养蟹稻田在秧苗移栽前要施足基肥,基肥品种以有机肥为好,最好是饼肥,时效长,效果好。一般可亩施人粪尿250~500公斤,饼肥150~200公斤,缺少有机肥的地区也可用无机肥补充,总施用量以基本保证水稻全生育期的生长需要为宜。 秧田栽插秧苗移栽前2~3天,对秧苗施一次高效农药,以防水稻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通常采用浅水移栽,宽行密株栽插,发挥边际优势,提高水稻产量。秧苗栽后的一个星期内,特别是秧苗返青前,要尽量减少螃蟹进入秧田,以免影响秧苗成活。 水质调节养蟹的稻田水中溶氧一般需保持在每升5毫克以上,酸碱值为7.5~8.5。秧苗移栽入大田时田中水位在20厘米左右,以后随着水温的升高和秧苗的生长逐步提高水位至60厘米。5月份以后每隔7~15天换水一次,高温季节2~3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20厘米左右,换水时应注意田内外水温差不能超过3℃~5℃,并避免在螃蟹潜伏休息和最佳摄食期间换水。 稻田管理养蟹的稻田一般全年生育期只施1~2次追肥,每次每亩用尿素2.5公斤左右。

河蟹养殖技术

河蟹养殖技术 河蟹,又称长江稻蟹,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由于其美味可口、肉质鲜嫩,近年来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养殖河蟹不仅能够 满足市场需求,还能为农民增加收入。本文将详细介绍河蟹的养殖技术,帮助养殖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河蟹养殖的要点和方法。 一、场地选择与准备 1. 水质要求:河蟹适宜生长的水质为 pH 值在7-8之间,温度保持 在22-30℃范围内,氧气含量要达到5毫克/升以上,硬度应在80-120 mg/L,总碱度在80-120 mg/L。因此,选址时需要选择水质清洁、环境 优美、水源充足的地方。 2. 池塘建设:河蟹适宜生活在河流、湖泊、池塘等水域中,因此, 养殖河蟹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合适的池塘。养殖池塘的选址要避开工业 排污口、城市废水排放口等污染源,而且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同时 要考虑避免洪水和干旱。 3. 池塘光照:为了提高河蟹的生长速度和品质,需要合理控制池塘 的光照。河蟹对光照的要求较高,每天需要保证8-10小时的光照时间,以促进其正常的代谢和生长。 二、种苗选择与养殖管理 1. 种苗选取:选择健康、体型完整、外壳完好、腿部无残疾的河蟹 种苗。避免使用病死或有病害的种苗,以防疾病传播和影响养殖效果。

2. 饲料供应:河蟹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如稻谷、豆粉、菜叶等。合理搭配饲料,确保河蟹获得充足的营养。同时,饲料要注意新鲜和干燥,避免发霉变质。 3.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是河蟹养殖的关键。定期检测水质指标,避免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指标值,及时进行水质调整。定期更换水源,保证池塘中的氧气充足。 4. 疾病防控:河蟹容易受到一些常见疾病的侵袭,如白点病、溶解病等。定期对河蟹进行疫苗接种,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和规范的管理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 5. 养殖周期管理:河蟹的养殖周期大约为3-4个月,因此,需要根据养殖需要进行合理的饲养和管理。在河蟹成熟后,及时捕捞并进行下一周期的饲养。 三、河蟹销售与市场分析 1. 市场需求:在进行河蟹养殖前,需要对市场需求进行认真分析。了解当地的消费市场和销售渠道,确定河蟹的售价和销售策略。 2. 售价定位:根据产品的品质和市场需求,合理定价河蟹。要考虑成本、竞争对手的价格、品牌影响等因素,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定价。 3. 销售渠道:河蟹的销售渠道主要包括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餐饮企业和电商平台等。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在市场中建立稳定的销售网络。

稻田蟹的养殖方法

稻田蟹的养殖方法 稻田蟹的养殖方法 稻田蟹,又称河蟹,是中国南方地区的特色水产养殖项目。其肉质鲜美,且营养丰富,是广大消费者喜爱的高品质水产品。而对于养殖业 者来说,稻田蟹的养殖是一项赚钱效益极高的项目。本文将按照种苗 选育、养殖环境、养殖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介绍稻田蟹的养殖方法。 一、种苗选育 蟹苗的选育是稻田蟹养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市面上蟹苗主要由 小龙虾养殖户和有专业孵化基地的水产养殖公司提供。一般而言,从 具有孕卵的螃蟹中采集卵粒,孵化出稚蟹,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饲养,等到蟹苗达到一定规格后方可销售。 在选购蟹苗时,应该确保蟹苗各项指标符合规范,如体型饱满、壳硬、爪子有力、没有缺陷等。同时,也要注意选择质量较高的品种,比如 广东小鲵、哈密蟹、南洋鲑等。 二、养殖环境 稻田蟹为淡水螃蟹,其养殖环境应以稻田为主。首先要选用良好、肥 沃的土壤,清理沟渠和杂草,并打好稻田造田设施。同时,还需要掌 握其适宜的水质条件,如温度、PH值、溶氧度,保证蟹苗的生长和发

育。 三、养殖管理 稻田蟹的养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饵料管理 饵料主要以稻谷为主,也可适量添加豆类、蛋白质饲料等。蟹苗的饮 食量和周期应随其生长状况调整,以保证其健康的生长。 2. 环境调控 稻田蟹对养殖环境的温度、PH值、水位、溶氧度等参数要求较高,所 以在养殖过程中应适时做好调控。如控制水位,调整水温,增加氧气。 3. 疾病防控 蟹苗易受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危害,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 进行疾病预防和控制。如定期检查螃蟹身体状况,切勿使用过期或不 合适的饲料等。 四、疾病防控 稻田蟹在生长过程中也会受到多种病害的侵袭,如绒毛病、霉菌感染、

稻蟹共生养殖技术

稻蟹共生养殖技术 稻蟹共生养殖技术是一种将稻田与螃蟹养殖相结合的创新养殖方式。稻田提供了螃蟹生长所需的良好生态环境,而螃蟹则在稻田中起到了除草和杂质清理的作用,从而实现了互利共生的效果。这种养殖方式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 稻蟹共生养殖技术的核心是稻蟹共生系统的构建。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稻种和螃蟹品种。稻种宜选择耐淹、抗倒性好的品种,同时也要考虑稻谷的品质和产量。螃蟹品种应选择耐淹、抗病性强的品种,以保证在稻田中能够顺利生长。其次,需要合理规划稻田和螃蟹塘的布局。稻田和螃蟹塘之间应设置合适的水道,以便螃蟹可以自由进出。另外,还需注意稻田和螃蟹塘的水质管理,保持适宜的水质条件。 稻蟹共生养殖的关键是合理控制水位。稻田和螃蟹塘的水位应根据螃蟹的生长和稻谷的需水量进行调控。在螃蟹生长的初期,水位应保持较高,以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而在稻谷的生长期,水位应适当下降,以利于稻谷根系的通气和养分吸收。通过合理调控水位,可以使螃蟹和稻谷实现最佳生长状态,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稻蟹共生养殖技术还需要注意螃蟹的饲养管理。螃蟹的饲料主要以稻谷和蔬菜为主,可以适量添加一些动物性饲料,以提高螃蟹的生

长速度和养殖效益。此外,还需定期清理螃蟹塘中的杂草和残饵,保持水质清洁。同时,还需要注意螃蟹的疾病防治,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避免蔓延。 稻蟹共生养殖技术的优点有很多。首先,它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稻田的生态功能,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其次,螃蟹的活动可以改善稻田的土壤条件,促进稻谷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此外,螃蟹的养殖也为农民增加了一项经济收入,提高了农田的综合效益。 稻蟹共生养殖技术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江南地区,许多农民将稻蟹共生养殖作为一种传统的养殖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稻蟹共生养殖技术也受到了农业专家和学者的重视,他们通过研究和实践,不断改进和创新这一技术,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稻蟹共生养殖技术是一种创新的养殖方式,通过将稻田与螃蟹养殖相结合,实现了互利共生的效果。该技术不仅能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稻蟹共生养殖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相信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实践的深入,稻蟹共生养殖技术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盘锦大洼地区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概述

盘锦大洼地区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概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健康的饮食方式,其中稻蟹养殖模式就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盘锦大洼地区是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业区域,其丰富的水资源、肥沃的土地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其成为稻蟹综合种养的理想之地。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是利用水稻田养殖螃蟹,既利用了稻田水资源,又利用了螃蟹善于捕食杂草、害虫的特点,提高了稻田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 一、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的优势 1. 资源共享,绿色环保 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充分利用了稻田的水体、藻类、营养物质等,实现了稻田水体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水资源浪费。同时,螃蟹通过捕食害虫和植物残渣,同时又不破坏水稻的生长,可有效地控制害虫和杂草的生长,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这种模式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能减少对农药的使用,对环境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2. 生态效益突出,经济效益显著 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能够形成生态系统,形成稳定的稻蟹区,让螃蟹、鱼、鸭、蛤等多种生物保持生态平衡,充分利用田间生态资源,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实现循环利用。同时,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使增加了农业产值,提高了吨水稻产值,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特别是在大洼这个贫困山区,这种模式可以为农村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 1. 选择适宜的水田:选择水质好、土壤肥沃、适宜田面坡度、坑溪程度适宜的水田作为养殖池塘;进行彻底清漱,并进行泥沙处理,然后在水田田面撒上稻谷。 2. 养蟹池的鱼烤处理:在深秋、冬季采取坑塘鱼进行烤干,烤干后可储存长达半年的时间,当然用格网烤或用炉子烤都可以,不良的烤鱼质量会影响螃蟹养殖的效果,对于养蟹这个体力小但是对环境严格的生物,口腔部分的清洁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烤鱼就是最好的选择。 3. 放养适量的螃蟹:待稻田中的稻苗长出1-2片叶子时,视稻种品种与当地气候情况而定,一亩田栽种80-100只螃蟹即可,只要不过度捉拿,每亩最后可养殖20-30只,每年都会繁殖两次,利用螃蟹自然排除稻蟹池中的杂草、害虫,所以对稻田的施肥、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的量都大大降低。 4. 合理投喂和管理:废蟹壳、器官删去后磨Péng 为螃蟹喜食的“蟹餐”,通常一天喂养2-3次,每次不要过量。禁止使用药物和化肥,做好适宜的管理工作。

稻田蟹养殖

稻田蟹养殖 引言 稻田蟹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蟹类,常见于水稻田及其周围的湿地区域。近年来,稻田蟹养殖逐渐兴起,成为一项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农业产业。本文将介绍稻田蟹的养殖方法、生长特点以及市场前景,帮助有意从事稻田蟹养殖的农户了解相关知识,提高养殖效益。 1. 稻田蟹的生态特点 稻田蟹(学名:Eriocheir sinensis),别名河蟹,是一种高度适应稻田环境的 蟹类。它们生活在湖泊、河流和稻田等水生环境中,主要以植物碎屑、水生昆虫和小动物为食,同时也是重要的水稻害虫捕食者。 2. 稻田蟹的养殖方法 2.1 准备养殖场地 选择适宜的稻田或湿地,确保水源充足、水质清洁,并进行基本的平整、堤坝 修建等工作,以确保稻田的防洪和排水能力。 2.2 种苗选购 选择健康、活力充沛的稻田蟹种苗,一般以卵苗和幼蟹为主。应注意避免带有 疾病或寄生虫的种苗。 2.3 水质管理 稻田蟹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洁、富含氧气的环境中。因此,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清 理杂草、水生植物等,保持水体通畅。需要注意的是,也不宜使用过多的化学药物,以免对蟹类产生不良影响。 2.4 饲料喂养 稻田蟹是杂食动物,主要以植物碎屑、浮游动物、水生昆虫等为食。在养殖过 程中,可以添加蔬菜残渣、水生植物等做为饲料,同时也可以投喂鱼粉、虾皮等富含蛋白质的饲料。

2.5 疾病防控 稻田蟹养殖过程中会受到一些疾病的影响,如白点病、菌丝病等。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养殖者应定期巡视场地,保持场地的清洁和通风,并及时移除已死亡的蟹类。 3. 稻田蟹的生长特点 稻田蟹的生长周期一般为6个月至1年,取决于养殖环境和饲养管理的好坏。在适宜的水温和饲养条件下,稻田蟹幼蟹的生长速度较快,每个月可增长约1-2厘米。 稻田蟹的生殖能力强,一年内可以繁殖多次。一般来说,稻田蟹繁殖期为春季和秋季,此时蟹体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主要用于繁殖。 4. 稻田蟹养殖的市场前景 稻田蟹因其可口的肉质和高蛋白质含量,成为许多消费者喜爱的水产品。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稻田蟹养殖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稻田蟹不仅在国内市场销售火爆,而且出口需求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一些稻米出产大国的国外市场。因此,开展稻田蟹养殖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还能够开拓海外市场,增加农户的收入。 结论 稻田蟹养殖作为一项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农业产业,可以为农户提供新的创收机会。通过合理的选址、科学的饲养管理和良好的市场开拓,农户可以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稻田蟹养殖也有助于水稻田的生态恢复和农田环境的改善。相信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推动,稻田蟹养殖必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稻田养蟹技术

稻田养蟹技术 河蟹是特种水产养殖中的一个珍品,养殖河蟹能充分利用各类水域资源,且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不毁田、无污染、千家万户都能养等优势。稻田养蟹能充分利用和发挥稻田的特点,节水节地进行水产养殖,不仅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而且还稳定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养殖河蟹收入。为了推广稻田养蟹,2005年在福建省政和县星溪、石屯两乡镇分别选择1000亩稻田进行河蟹放养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试验目的 以县畜牧水产局的东和蟹业有限公司基地为主,开展稻田养蟹,成功地利用稻蟹共生互利关系,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在”稻蟹共生体系”中有效地减轻了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率,减少了农药、化肥用量,并通过河蟹的活动,觅食杂草,松动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从而达到改善天然环境、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田问污染和产品污染的良性生态农业。 二、稻田选择 各选择石屯镇、星溪乡适合养蟹的稻田1000亩,要求为排灌方便、水源丰富、阳光充足、交通方便、平坦连片、稻产稳定、无污染、水质清、耐肥力强的优质稻田。 三、主要技术措施 1.养蟹稻田建造在稻田四周挖环形沟,挖出的泥土做田埂,保证环形沟水深到1.2m,田面平均水深0.2m,大块田

地中间还应挖”十”或”井”字形水沟。进、排水口可用水泥管或塑料管,管口用尼龙筛绢包扎,防止有害杂质进入池中及河蟹逃跑。田埂四周用水泥瓦、石棉瓦或塑料薄膜做成50cm高的防逃墙。养蟹稻田建好后进行消毒,2月底前用生石灰100kg/亩化浆全池均匀泼洒,经10天毒性消失后在池中深水沟种植适量的轮叶黑藻、苦草,以保证池中水沟水草覆盖率达30%左右,满足河蟹生长发育的环境需求,然后即可投苗入田。 2.苗种投放稻田养蟹以选择3月~4月投苗为宜,此时稻田已耕种,有利于河蟹适应环境,可避免耕地时损害苗种,提高蟹种的成活率。最适的苗种规格为80只/kg~120只/kg,放养密度为500只/亩~600只/亩,每块田放养规格尽量一致的苗种,以利于河蟹群体蜕壳同步,便于管理和投喂。放养的方法是:本地饲养的蟹苗运到后,稍做停留即可投放稻田;外地购进的苗种运到后,先适应3分钟~6分钟,然后放到池中浸泡1分钟~2分钟,再取出放置3分钟~5分钟,反复2次~3次,方可把蟹苗分散投入稻田,使蟹苗适应水环境。 3.稻田管理养蟹稻田的稻种应选择耐肥力强、不易倒伏、产量高、病害少的单季稻种。追肥要做到”少量多次”,禁止施用氨水和碳氨。水稻发生病害时,药物要喷施在叶面上,用药后要及时换水。施肥与施药都要避开河蟹蜕壳的高峰期。 4.饲养管理主要是饲料的投喂。河蟹是杂食性动物,饲

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技术

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技术 中华绒螯蟹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养殖品种,在养殖蟹中属上等之品,它 具有肉嫩、黄多、油厚、膏肥,味道鲜美、风味独特等特色,且规格大,深受消费者青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利用本地区稻田面积和水域空间,我们从2001年以来开展了稻田养殖中华绒螯 蟹的试验、示范工作,现将稻田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稻蟹工程建设 1、稻田选择:稻田靠近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的田块,底质为壤土或沙壤土,稻田面积为1亩以上。 2、开挖蟹沟:在稻田四周开挖蟹沟,沟宽80-100厘米,沟深60厘米左右, 开挖环沟的泥土主要用于加高、加厚、加宽田埂,田埂高70厘米以上,宽50厘米左右,田埂要捶打结实,做到大雨大水冲不倒、不塌、不漏。田埂为斜坡形,其内坡比为1:3。 3、防逃设施:选用聚乙烯双层厚农膜,该膜表面光滑,防逃效果好,首先在 田埂上开挖10厘米深的小沟,在小沟内每隔70-80厘米插细竹杆1片,并用细铁 丝固定,然后用双层农膜套于细竹杆;开口一端农膜埋入小沟内,用泥土压紧压实,膜高60厘米左右,同时用细铁网包扎好进出水口,以防蟹外逃和天敌进入。 4、消毒杀菌:放蟹种前20天,每亩用80公斤生石灰兑水全田泼洒消毒,消 灭病菌及敌害生物。 5、建造生物栖息地:放水后在环沟内种植一些苦草、轮叶黑澡、金丝鱼草, 同时放养绿色细青萍及水葫芦,种植及放养面积占环沟总面积的30%-40%,作为蟹 遮荫、躲藏、脱壳、栖息、以及提供植物性饲料。 二、稻田放养时间及数量

3月底4月初进行放养,亩放养250只,平均单重16克/只,稻田放养前蟹种 用20毫克/升高锰酸浸浴1分钟进行蟹体消毒,或用3%-4%盐水浸浴5-10分钟。 三、日常管理 1、饵料投喂:稻田放蟹后每天晚7-8点用碎切后的肉质螺蛳、河蚌及植物性 拂手瓜、马铃薯等在环沟内进行多点定位投喂,投喂量以食完为主,略有剩余为宜。 2、水质调节:保持田间水位及水流畅通,环沟内水深保持50厘米左右,遇高 温天气应及时加大田间水流量以降低水温。环沟水温为21-23摄氏度之间。 3、病虫害防治:放养后的4-7月每15天在环沟内泼洒一次生石灰,每次2公 斤/亩,8-9月每20天泼洒相同数量的生石灰一次,使稻田间水的PH值保持在 6.5-8之间。同时根据养殖蟹常发生的纤毛虫病,细菌性病,抖抖病等不同病害而 对症下药防治。纤毛虫病:用甲壳宁0.2克/米3或C型鱼虫宁2克/米3稀释后全环沟内泼洒,发病严重时加大1倍剂量使用两次,每隔7天一次。抖抖病:用2-3 克/米3的蟹宁全沟泼洒。同时内服1-2%蟹宁添加量的饲料投喂,连续3-5天即可。 4、巡回检查:每天早、中、晚各巡回检查一次,主要看水色、查水温以及蟹 的生长活动,摄食等情况,以决定投饵量及注水量。同时查看田埂、农膜、进出水口等防逃设施是否完好。若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 四、水稻种植 水稻于6月上中旬插秧,种植品种主要是以适宜本地区的“408”、“201”、“203”等优质稻为主。 五、养殖收获 稻田中华绒螯经过150天左右的养殖,于9月上中旬开始起捕,分2-3次捕获 结束,平均每亩产中华绒螯蟹23.8公斤平均单重130.2克/只,最大单重218克/只。平均亩产优质稻谷452公斤。养殖的中华绒螯蟹主要采取公司+科技+基地+农

稻蟹共育实施方案

稻蟹共育实施方案 稻蟹共育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同时养殖水稻和螃蟹,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养殖效益,同时也有利于生态环境 的保护。下面将介绍稻蟹共育的实施方案。 一、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 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稻蟹共育的水稻品种。一般来说,早熟、矮秆、抗倒伏、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比较适合于稻蟹共育。这样的水稻品 种生长期短,不易倒伏,能够更好地适应螃蟹的生长需求。 二、合理施肥 在稻蟹共育的过程中,施肥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在选择施肥品种和 施肥量时,需要根据水稻和螃蟹的生长特点进行合理搭配。一般来说,可以选择有机肥和矿物肥相结合的施肥方式,既能满足水稻的 生长需求,又不会对螃蟹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三、合理调节水位 稻蟹共育需要合理调节水田的水位。在水稻生长期间,需要保持适 当的水深,以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而在螃蟹生长期间,可以适当 提高水位,为螃蟹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合理调节水位是稻 蟹共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四、科学养殖螃蟹 在稻田中养殖螃蟹需要注意科学养殖。首先,需要选择适合养殖的 螃蟹品种,一般来说,可以选择产卵量大、生长快、适应性强的螃 蟹品种。其次,需要注意螃蟹的饲养管理,保证螃蟹的养殖密度和 饲料的供给,以提高螃蟹的养殖效益。 五、加强病虫害防治 在稻蟹共育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方面,可以 选择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减少病虫害对水稻的影响;另一方面, 可以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保证螃蟹养殖的健康。 六、合理收获和利用 在水稻成熟后,需要合理收获并进行后续利用。可以选择机械收割,减少对螃蟹的影响;同时,可以将水稻秸秆留在田间,为螃蟹提供 栖息地和食物,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总之,稻蟹共育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合理的实施方案,可以实现水稻和螃蟹的良性互动,提高养殖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希望各地养殖户能够根据本文提出的实施方案,科学合理地开展稻 蟹共育,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稻田养殖河蟹实施方案

稻田养殖河蟹实施方案 一、背景介绍。 河蟹是一种优质水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量大。稻田养殖河蟹是一种生态养殖方式,能够有效利用农田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农田的多功能化。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的河蟹养殖实施方案,对于农民增收、农田生态保护以及河蟹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方案。 1. 选址规划。 选择水质清洁、水流平稳、水深适中的稻田作为河蟹养殖场地。场地周边应该没有化工厂、垃圾填埋场等污染源,保证养殖环境的安全。 2. 土地准备。 清理稻田内的杂草、残茬等杂物,确保养殖场地的整洁。对土壤进行酸碱度测试,保证土壤的适宜度。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必要的土壤调理,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3. 配套设施建设。 建设蟹穴、蟹塘、蟹笼等养殖设施,保证河蟹的生长和繁殖。同时,建设充足的水源和排水系统,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和循环。 4. 种苗引种。 选择健康、优质的河蟹种苗引入养殖场地,注意种苗的数量和品种的搭配,确保养殖的效益和稳定性。 5. 饲料管理。

科学配制河蟹的饲料,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合理搭配饲料成分和投喂量,保证河蟹的健康生长。 6. 疾病防控。 加强河蟹的疾病监测和防控工作,定期对养殖场地和河蟹进行检查,及时发现 并处理疾病,保证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7. 市场销售。 制定合理的销售策略,开发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确保养殖 收益。 三、总结。 稻田养殖河蟹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农田的综合利用、农民增收和河蟹 产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希望各地农业部门和农民朋友们能够根据本方案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开展稻田养殖河蟹工作,为农田生态保护和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稻田养殖河蟹综合种养殖高产技术措施- -

稻田养殖河蟹综合种养殖高产技术措施 摘要:(1)加固田埂,配置沟凼。选择水源充足,天旱不干,暴雨不淹,不会水冲的冷浸田、滂泥田等潜育性稻田和低洼稻田作为养蟹田,加高加固田埂,使田埂高60-70厘米,宽50-70厘米,捶紧夯实。合理配置沟凼,一般垄作田,蟹沟较多,沟凼面积要达到稻田面积的10%-15%。蟹溜是投(1)加固田埂,配置沟凼。选择水源充足,天旱不干,暴雨不淹,不会水冲的冷浸田、滂泥田等潜育性稻田和低洼稻田作为养蟹田,加高加固田埂,使田埂高60-70厘米,宽50-70厘米,捶紧夯实。合理配置沟凼,一般垄作田,蟹沟较多,沟凼面积要达到稻田面积的10%-15%。蟹溜是投饵、巡查的重要场所,不宜设在当水冲的田边。凼深1米左右,凼上搭荫棚,凼周种瓜植豆,或者放养水葫芦、水浮莲等,以利酷暑时节遮荫降温。过大的田块,在四周开挖围沟,围沟一般宽50厘米深30-50厘米,围沟靠近边垄,不靠近田埂,并在田中开“十”、“丰”、“田”、“井”字形蟹沟,防逃设施与扣蟹养殖稻田相同。(2)起垄施肥、适时插秧。起垄是稻萍螺蟹立体种养殖的基础。烂泥田采用两次起垄法,稻田不犁翻,在插秧前10天左右,第一次按规格起毛坯,移栽前,

再清沟补垄,垄沟比例及规格是:烂泥田,插一季杂交中稻的,每隔66-80厘米开一条沟,沟宽40厘米,沟深30厘米,垄面插秧4-6行,株距13厘米。一般双季稻田,每25厘米、50厘米、80厘米、92厘米,分厢开沟,沟宽40厘米,沟深25-40厘米。实践表明:红萍湿养越夏保种,以垄宽25厘米、插植2行为好。起垄前,每亩撒施尿素4-5公斤,过磷酸钙20-25公斤以及氯化钾5公斤作基肥。双季稻田在晚稻插秧前,将肥料施于垄面,然后用沟泥覆盖垄面,再插秧。(3)萍种混养,促萍高产。按照红萍养殖技术,3月中旬整田放种,加强培育管理,不断分萍,促萍高产。在起垄倒萍前半月左右,停止分萍。倒萍时,将沟中萍体捞至垄面,用沟泥盖萍插秧。沟中继续养萍。可以多次捞萍做饲料,后期采用湿润养殖越夏。如因河蟹摄食量过大,萍体不足,进入秋繁时,再度放萍。(4)及时放种,精心饲养。培育商品蟹一般于清明节前后放养蟹种,要求规格一致规格为每公斤40-80只的,每亩放蟹种25-35公斤;规格为每公斤80-200只的,每亩放蟹种10-15公斤。水稻返青前可集中暂养于沟凼之中,水稻返青后及时放入大田觅食,大田投放蟹种时,田中红萍的繁殖基本上达到覆盖稻田水面时比较好,这样可保证河蟹入田后有充足的红萍可以摄食而不伤稻秧。还可以保持萍种基数,以保证红萍正常的生长繁殖,源源不断地供给河蟹摄食。同时,可在沟凼中投放每亩50-100公斤的活体螺蛳,让其自然产卵供河蟹食用,并适当辅助投喂一些浸泡的或煮熟的小麦、玉米等植物性饲料。(5)水质控制与日常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