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呼麦艺术介绍

蒙古族呼麦艺术介绍
蒙古族呼麦艺术介绍

1,蒙古族呼麦艺术的特色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一种神奇的喉音演唱艺术,纯粹用人体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这在人类歌唱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曾有人称赞呼麦艺术为“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的天籁之音。呼麦在蒙古民族形成之时就已经产生,并流传至今。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然、宇宙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由此人体发声器官的某些潜质得到开发,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动物的声音时可以发出“和声”,即呼麦的雏形。目前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新疆地区以及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蒙古族聚居地区,作为一种歌唱艺术,呼麦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呼麦与蒙古族隆重的礼仪和群体活动紧密联系,并多在上述场合中演唱1。时至今日,居住于中国的蒙古族依然沿袭这一习俗,只有在诸如赛马、射箭、摔跤等大项比赛活动中,或者祭祀祖先、重要聚会等严肃场合中,才演唱呼麦。蒙古族呼麦艺术不仅具有独特的发声技巧,同时还与蒙古族文化风俗紧密相关,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是民族艺术的精品。

2006 年5月20日, 蒙古族呼麦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并组织实施5年保护计划。2009年10月1日, 中国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蒙古族呼麦艺术的生存危机

虽然呼麦艺术已正式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日益重视与保护, 但由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与推进, 内蒙古草原文化正日益受到侵蚀和破坏, 内蒙古呼麦艺术正面临困境,濒临失传。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正如内蒙古艺术研究所所长乔玉光所说,几十年前, 在锡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等地的草原, 随便到哪一个苏(乡), 甚至嘎查( 村) , 都可以找到在当地有影响的呼麦歌手, 在全区有影响的呼麦歌手也不在少数。如今能够承担呼麦传承人重任的歌手已是凤毛麟角。由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与推进, 内蒙古草原文化正日益受到侵蚀和破坏, 一直扎根于草原文明的呼麦艺术也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与挑战, 虽然呼麦艺术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日益重视与保护, 但由于维持这一艺术生存与发展的软硬件条件的严重流失, 同时呼麦艺术本身缺乏突破与创新, 特别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 呼麦的表演形式和质量发生了较大偏差, 导致内蒙古呼麦艺术正面临困境, 濒临失传。因此,积极研究对策措施、着力完善呼麦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大力推动内蒙古呼麦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

1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促进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呼麦”在内蒙古草原已绝迹了100多年,在新疆阿尔泰地区蒙古民族中,也濒临失传。所以,挽救和发掘并发展这一原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当务之急,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内蒙古自治区是蒙古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区,传承和弘场这一古老神奇而技艺高超蒙古民族声乐艺术,应是责无旁贷之事。也是开始民族艺术保护之旅的第一站。

[杜尔伯特,蒙古族,说唱]杜尔伯特蒙古族说唱艺术分析

杜尔伯特蒙古族说唱艺术分析 杜尔伯特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蒙古族部落,杜尔伯特源于朵儿边,朵儿边是古代蒙古族的一个部落名称,朵儿边是蒙古语数字四的意思。杜尔伯特是蒙古语四的复数音译之词。朵儿边一语最早见于 1240 年成书的《蒙古秘史》,《蒙古秘史》载:哥哥都蛙锁豁儿生有四个儿子。都蛙锁豁儿过世后,他的孩子们从不把朵奔篾儿干放在眼里,不久便弃他而去,变成了朵儿边人。朵儿边氏族于 10 世纪末至 11 世纪初叶已经开始活动于人类舞台。经三次迁徙来到了嫩江左岸。第三次迁徙是在完颜阿骨达1115年建立金朝以后。朵儿边部东迁至嫩江左畔,成为金国的渔猎民,肩负着向朝廷贡珠的任务。后金时期,即 1624 年,由于北元内部的分裂,科尔沁部首领奥巴修书于后金首领努尔哈赤,奏请会盟。努尔哈赤立即遣巴克什库尔緾、希福往,与科尔沁台吉奥巴、阿都齐达尔罕等会盟,刑白马黑牛,置酒一器,肉一器,骨血及土各一器,焚香誓曰:满洲科尔沁二国,愤察哈尔侮慢,是用缔结盟好,昭告天地。从此杜尔伯特蒙古部落追随后金,走上了建立清朝的征途。清朝建立之后,于顺治五年 (1648) 四月,以其父阿都齐达尔罕举国投诚封杜尔伯特部镇国公色棱为杜尔伯特旗札萨克固山贝子。此为杜尔伯特实行旗制的开始。中华民国初年 (1912),杜尔伯特旗札萨克固山贝子希拉布罗丕勒晋升为多罗贝勒,杜尔伯特旗归黑龙江省,不再会盟。新中国建立之后,于 1956 年撤销旗建制,成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至今。 一、杜尔伯特蒙古族好来宝的表现内容 1. 追求爱情,追求幸福,远古的情歌传唱到如今敕勒川,阴山下,经验丰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首表现游牧民族生活的民歌,通过汉语的翻唱,流传至今天,仍不失为绝唱。《蒙古秘史》是古代蒙古族文学巨著,其中记录的优秀民歌也仍旧被蒙古族人民传唱。如《翁吉剌惕嫁女歌》中唱道:从不袭扰外族他乡/我们翁吉剌惕人/赶着黑骆驼驾的车子/载着貌美如花的姑娘/送给那众人敬仰的可汗!/此曲好来宝表达了古代蒙古翁吉剌惕部落的人民通过以和亲的方式换来和平的生存环境,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这种表达方式至今也影响着杜尔伯特蒙古族新民歌的创作,《新媳妇开车》中唱道:拖拉机停到了院当心呀/急坏了做饭的那个新媳妇/顾不得给丈夫端洗脸水/一出门钻进了舵楼子/钻进舵楼子,/瞪大眼睛踩油门/咬紧牙根使足了劲/轰隆隆窜到了院墙根哎哟哟,哎哟哟,/铁牛还真有怪脾气!/此首好来宝式的新民歌通过新媳妇的举动,歌颂了党的好政策给农牧民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也展现了广大的农牧民想尽快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改进生产方式,加快发家致富步伐的迫切愿望。 2. 反映社会动荡,反省自身的作品也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蒙古族人民始终向往和平幸福的生活,但是现实却往往和人们的向往有很大的差距乃至向背。古代蒙古社会中曾有过一段抢婚现象,抢婚就是通过战争或抢夺的手段虏来其他部落的女子为妻子。《蒙古秘史》以好来宝的形式记录了一场因抢错了对象而遭杀身之祸的肇事者在逃往途中的悔恨与哀叹:不识为命食残皮/却想吃到天鹅肉/如同卑贱的乌鸦鸟/胆敢与其去争斗/无能下贱的赤勒格儿我不识自己命运薄/却去冒犯孛儿帖/招来灾难深又重/将毁篾儿乞惕全族众! 3. 反映现实,揭示社会上的美与丑美与丑,存在于社会各阶层,蒙古族好来宝艺人们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及时用自己的作品来反映社会的现实,抨击那些不符合社会主流文化发展方向的现象,揭露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杜尔伯特好来宝《虚伪的旧社会》以辛辣

蒙古族民间艺术赏析

《蒙古族民间艺术赏析》作业 学院:旅游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学号:20101102733 姓名:斯庆高娃

蒙古族民间艺术赏析课后感想上了一学期的蒙古族民间艺术赏析课最大的收获大概就学会了几首歌。以前在外人面前从来都没唱过歌,也不会唱,五音不全真是个大问题。但是在期中考试的时候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唱了一首歌,《康定情歌》。虽然唱的不怎么样,但也算是突破了自己。我觉得还是值得表扬的。 我们这学期学了挺多中国各地的民歌。不过多数还是内蒙古的。学了很多首歌,最喜欢呼斯楞的《鸿雁》,唱的特别好听。静静的听真的能感受到游子思乡的情。 在内蒙古最有名的当属我们蒙古族民歌,我们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族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也分为礼仪歌和牧歌。我个人还是喜欢听牧歌。在家放羊的时候听这些歌特别有感觉。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在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蒙古族民歌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草原风格大放异彩,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很多艺术家在草原的歌海里采风,使蒙古族民歌得到进一步的整理、保护、传播。 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教了我们很多中国各族各地的民歌,中国不仅有不同民族和地域,民歌形式往往也各异,即使在同一民族和地区中,也常有多种样式。民歌的特色,是在於其能反影它的出处和环境、文化特色和特质,而不只是在乎其使用的乐器的多少、轻重。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式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背景,众多的民族和人口是造就民族音乐的最大原因。 虽然老师也给我们听了很多器乐作品,但是很多现在已经没什么映象了,上课听的时候也感觉挺好听的,就是没记住几个。以乐器为物质基础,借助乐器的性能特征,结合演奏技巧的应用,所表现一定情绪与意境的音乐作品。

蒙古族舞蹈代表作品简单赏析

蒙古族舞蹈代表作品简 单赏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蒙古族舞蹈代表作品简单赏析 姓名:江南才子学号:班级: 摘要:草原游牧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彪悍,勇敢,直爽,奔放的性格,蒙古族人也将这些特点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了舞蹈里,塑造了蒙古族舞蹈热情彪悍有力的基本风格,蒙古族人将他们多彩的生活融入舞蹈中,使其舞蹈富有草原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舞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独具风格的舞蹈艺术形式。 关键词:蒙古族安代舞筷子舞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有着丰富文化色彩的古老民族,蒙古族至今仍被视为能歌善舞的民族典范。而我虽然不是蒙古族,却来自有着神奇色彩的内蒙古自治区,所以我希望也有必要对蒙古族引以为傲的舞蹈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蒙古舞蹈丰富多彩,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有安代舞,摔跤舞,筷子舞,盅碗舞等等。下面我们就几种典型的加以介绍。 一安代舞 由来: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安代舞发源于库伦旗,据考证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当时库伦体制是"政教合一",寺庙林立,僧侣众多。清朝中期,各地闯关东的移民大量涌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相糅合铸就了库伦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安代舞。 特点:安代舞的一个特点是手的动作突出。在每年的秋收季节,人们能从傍晚跳到天亮。连续七天,甚至二十一天,最长达四十九天。舞者数目不定,最少十几个人,多达几百个人。跳安代舞的场所是宽敞的平地,翻土三尺,铺上马粪

或草,再用湿土盖硬,所以有很好的弹性。场中央埋一空碗,上面架起座车轴,轴顶用布盖紧。传统安代舞中常以歌相伴,歌唱是安代舞的主要特征。安代舞的动作,舒缓和节奏融为一体,跳到高潮时使人们的朝气大发、产生雄伟的姿态。从而有死尔复活般的魅力。"踏步"、"跺脚"、"甩巾"及自定围圈是安代舞通常使用的基本步伐。在安代舞的发展过程中蒙古族人加入了大量的民歌、好来宝、祝赞词。舞与歌,舞蹈与说唱有机的结合为一体,逐步形成了几十种曲目。 安代舞的音乐曲调风格独特,有强烈的感染力,便于歌手根据不同情景表达不同的情感。安代的唱词除开场和收场部分因仪式需要基本确定不变之外,其他皆不固定。那些才思敏捷、善于辞令的歌手可以尽情地用诙谐幽默的唱词抒发情感,或赞美,或嘲讽,或嘻笑怒骂,不拘一格。 传统的"安代"从艺术角度来看,是一种以唱为主,伴之以舞蹈动作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当进入六十年代以后,"安代"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随着舞蹈事业的发展繁荣,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时的"安代"按舞蹈运动规律,增加了向前冲跑,翻转跳跃,凌空吸腿、腾空蜷曲、左右旋转、甩绸蹲跺、双臂轮绸等高难动作。舞蹈语汇新颖丰富,具备了稳、准、敏(速度)、洁、轻、柔、健、韵、美、情等审美特征。被各种形式、内容的歌、舞等表演艺术普遍应用,成为比较完善的,能表现传统,戏剧,心理结构式作品的舞踏艺术。 安代舞经过众多艺术家的努力,逐渐由民间艺术发展成舞台艺术,不断地在城乡落户,成为庆典宴席,接见奉送时不可缺少的内容。 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库伦旗全面开展了安代舞的发掘、整理工作。1958年,安代民间老艺人额尔敦巴拉在北京表演安代,引起轰动。如今,安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与象征寓意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及象征寓意 从象征性文化角度研究蒙古族家具图案蕴含的思想文化因素,是研究蒙古族家具本质及其在的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不同的地域造就出了不同的文化,正是广袤的北方草原孕育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传统。游牧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极其重视装饰,并且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除了鲜明的游牧特色,还因为其特殊的发展历程,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多元、开放的特点,同时又自成体系,具有蒙古族文化独有的魅力和品格。换句话说,蒙古族将思想、情感的外化形式集中体现在了装饰艺术中,图案和花纹就是展现这种精神诉求的无声语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直观地体现出了蒙古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点,蒙古族的图案与花纹有着悠久的历史,吉祥的,对称正是平衡、圆满的形象化再现。正是出于这样的思想和情感,在蒙古族图案花纹中都很注重连续而忌讳中断、注重案也经常是合成的,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适合纹样。这些都是蒙古人在二元价值观的基础上,渴求平衡、协调、秩序以及长久、完整和圆满的象征性表述。再有就是,蒙古族的图案花纹不仅是在形式上体现着吉祥的寓意,而且许多图案本疾病、痛苦和自身命运的无法把持和由此生都会有许多的吉祥图案,甚至有字符、类物相匹敌。所以,游牧文化将动物作为装饰的恒定题材,除了动物对于游牧人的重要性以外,也包含着对于动物能力的崇拜。

蒙古族对于犄形纹样的大量使用,绝不仅仅是出于美观的需要,还因为这些犄形纹样所蕴涵的吉祥和祈求牲畜增产的意义。因此,在蒙古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用各式各样的犄形纹样来装饰家居。民族性的象征在蒙古族文化中,对于一切日常用品都词,充分体现了蒙古族文化尊重生命的本质。事实上,蒙古族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赋予日常生活以非常意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和载体表达着对自然万物的尊敬与感,具有视一切事物为平等的健康心态。这从其文化中都可见到。蒙古族的文明深深根植于养育它的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在如此起伏骤变环境中生长起来的蒙古人同这里的一切生物一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超乎常人的抵抗力和忍耐力,草原培育了蒙古人勇敢顽强的性格和对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这种在所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其实就是一种给一切事物赋予尊严,视一切生命为平等的行为,是对生命在最广泛意义上的一种尊重,体现综观蒙古族的图案花纹,它以其流畅的程式化语言,富有想象力的造型和典雅古朴的配色共同创造了健康、大气、而又充满了感性秩序的装饰艺术。在蒙古族的装饰艺术中,每一类的图案花纹都在用自身生动的表现方式揭示着蒙古人思想、情感的信息,讲述着蒙古族文化对于世界的见解与态度。以蒙古族的装饰艺术而言,在想象的真实与真实的想象之间自由穿梭和转换着,蒙古族艺术中这种自由而感性的特质,一直以来在一代代的蒙古人身上从未消失过,这是蒙古人独特的民族性为其艺术打上的印记。

蒙古族传统文化资料

蒙古族传统文化资料 惟妙惟肖的蒙古族剪纸文化我国许多民族都有着剪纸这项民间艺术,而蒙古族的剪纸艺术却应用广泛,其历史却可以追寻到北魏时期,在这样代代相传的千古遗风中,使得剪纸艺术更加的贴近生活。 剪纸是蒙古族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学研究,其渊源可追溯到北魏时期,而学术界观点是远古时代。他们认为那时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影像作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相继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这种完善的远古艺术手法在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红山文化的玉雕、匈奴与东胡铜器等都有所体现。今天的民间剪纸与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上极其明显的一致。这充分说明它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民间艺人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千古遗风代代相传,使剪纸艺术成为一种贴近生活、植根于大众的民间艺术。 蒙古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无论从信仰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到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民间剪纸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空间象征和族群生命记忆的功能。 蒙古族剪皮艺术最常被用来装饰马鞍及鞍垫,多用皮剪成鸟、盘肠、回纹、交叉图案等纹样贴绣缝缀于马鞍上,既醒目大方又富有装饰感。剪皮贴花还多用于民间流行的盛乳

革囊等生活用品上,或摔跤服等服饰上。 在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民间刺绣中,有靴花、枕花、鞋花、肚兜花、荷包花等不同类型的剪纸图案,还有毡绣和服饰贴花都是先剪后绣、剪绣结合的。蒙古族剪纸风格单纯质朴富有草原的乡土情趣,多以盘肠、卷草、花鸟、卷云,石榴、西瓜、葫芦等作为刺绣图案,有些花边和角隅纹样采用规则对称或重复的二方连续图案。 在草原牧区的剪皮与剪纸中,多采用造型奇异的形象,具有粗壮、热烈、奔放、丰满和简洁的特色,多数作品以半侧身的形象出现,以程式化的方式表现物象的各种结构,充满生命的活力。如在剪纸中点可以表示头饰中的珍珠、动物的腿、树的叶、锯齿纹可以代表鸟兽的毛以及衣服的皱褶等。剪纸布局也采用了透明透视的方法即大小套叠,如大动物身上刻小动物,大动物一般都被视为是小生命的母体,小动物可以是腹中的胎儿,具有强烈的的装饰效果,这种装饰风格在北方原始岩画中也可以看到。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一课,在黄老师的教导下,我对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艺术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这次选修课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其实在我选择选修课的时候只是为了修够我所需的学分,并不太在意学的是什么。我本人是所谓的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对于音乐的了解仅仅局限在对音乐的兴趣上,认为好听就听,而不能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如音乐中所包含的感情,展现了什么样的意境,富含什么样的寓意等,那是我们无法体会出来的。 之所以会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也算是一种巧合吧。谁知,竟由一开始的硬着头皮来上课,到盼着每周三的晚上来上课,最后,课程将结束时,竟飘飘然,感觉自己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似乎也可以尝试着去理解音乐,触摸音乐。 大千世界最不能缺少的是声音,而声音中最美妙的是音乐。音乐是世界上所有声音的诠释,是社会生活的调味剂。没有音乐世界将枯燥乏味,生活也将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因此音乐丰富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音乐的观点有了新的改变。通过对音乐鉴赏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选中国民族音乐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的功能不只是这些,所谓的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就是音乐。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蒙古族饮食文化及图案

蒙古族饮食文化 一、蒙古奶茶器具 民以食为天。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马可波罗游记》记载:“鞑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品作食物,一切饮食来源都是他们狩猎的产物o”长期以来,特别是牧区蒙古族的传统食品主要为肉食品、奶食品及饮料。肉食,蒙古语称为“乌兰伊德”,其意为鲜红的肉食品,品种也很丰富,主要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等。据说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将士在行军途中,用铁支架,烧烤整羊吃,这或许就是现在烤全羊的雏形。奶食色白,象征纯洁,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蒙古语作“查干伊德”o在清代,察哈尔八旗是清皇室加工奶食品的基地,其奶豆腐是指定向清宫廷进贡的奶食品。以奶制作的传统饮料主要为奶茶、酸奶、和奶酒。蒙古民族喜欢喝茶,特别喜喝奶茶,奶茶是砖茶与牛奶交融的产物,奶茶又叫蒙古茶。 因此在蒙古族的饮食文化中,制作奶茶的器具是重要的文化之一(图1-图3)。 图1 图2

图3 二、饮食器具 饮食器具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牧人的饮食器具具有自己的特征。游牧民族的饮食器具很有特色。它首先要适应奶制品与肉制品为主的食品结构,而蒙古民族制作的奶制品又分为两个基本类型,易腐型与久贮型,奶制品需加工才能贮存,因此所需要的饮食器具的容积较大。蒙古人的饮食器具还要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游牧民族经常迁徙并在马背上驰骋颠簸,所以其饮食器具需经久耐用,蒙古民族喜欢铜制品和皮制品。他们往往就地取材,如用木碗及动物之胃。当精致的银碗、银杯与粗糙、简单的皮囊并存于同一民族的文化系列时,我们可以窥探其在饮食器具上既追求艺术性又讲究实用性的民族特色。饮食器具可从材料上分类,也可从作用上分,现按后一种分法。餐具蒙古民族餐具多以木制。 (图4-图7) 图4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 摘要: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蒙古族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是草原的娇子,舞蹈是他们民族的特色。形形色色的蒙古族民间舞蹈都具有特色,其舞姿如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或者热烈的摔跤舞及欢乐的挤奶等等都体现了蒙古舞的特色,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文明发展的必然,这是表达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特殊表达方式。因而本文从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渊源、历史影响及特色差异化的舞蹈风格及深刻把握这种风格特色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此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读者。 关键字:蒙古族蒙古族民间舞蹈“盅碗舞”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起源 任何一种舞蹈的产生都不是历史偶然的选择,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需要载体,而舞蹈作为一种灵动、活泼的表现载体,在文化传承上有着深刻的体现。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且非常强大的民族,随着元代的建立蒙古族发展至鼎盛时期。蒙古文化是几千年的草原文化,同时还具有西方文化的元素,还融合了汉文化元素,这是其能够最终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蒙古族民间舞蹈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它反映的是蒙古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这样的文化基础将蒙古人能够善舞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这样就使许多和宗教有关的舞蹈在民间流传开来并最终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民间舞蹈。 二.蒙古族民间舞蹈风格的表现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民间舞蹈具有节奏欢快、热情洋溢、风格独特等特点,动作基本以抖肩或翻腕来表现。在蒙古舞中男子主要以挺拔豪迈、洒脱的舞姿为主,主要展现男性的英武及刚劲。蒙古舞如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都久负盛名,以欢快的节奏、轻盈的舞步将蒙古人民热情、淳朴的气质展现出来。一般说来,凡属在草原上流传的娱乐性舞蹈,队形以圆圈型、横排等为主,舞蹈动作简单易学,有的舞蹈仅仅由一两个动作构成,即使那些从来没有参与过的客人也能够随学随跳,很快融入到舞蹈中去。这种舞蹈在喜庆的节日中运用较多,并且其简单的舞蹈是蕴含丰富的情感的。这种舞蹈还会在婚礼上进行表演,以此来增加喜庆气氛。各种宴聚乐舞活动,是草原牧人们的欢娱性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处处彰显着自然、豪爽的蒙古风格,蒙古族民间舞是传承了“顶瓶而舞”的风格,并融合了传统的舞蹈风情,将民族特色汇入其中,再在智慧的蒙古人们的探索中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广泛的流传于草原之上。 所谓蒙古族民间舞蹈不是特指某一类舞蹈,而是由很多不同种类舞蹈构成的,每一种舞蹈都能够体现出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特色,他们都是草原儿女真情的流露,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但是每一种舞蹈都有其风格特色,这种特色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的,但是都生动的体现出草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美丽祖国的深深热爱,主要表现为欢快明朗、典雅含蓄、纯朴豪放、机智果敢、粗犷豪放等五大风格特点。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要点研究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要点研究 蒙古族民间舞蹈直接表现出当地人深刻的民族信仰和生活追求,包括激烈的摔跤舞蹈等模式,这种风格绝非偶然衍生,而是蒙古族优质历史文化作用的必然结果。由此,笔者决定在深刻探索蒙古族民间舞蹈衍生背景前提下,联合丰富实践经验论证蒙古族民间舞蹈独特的风格特色,希望为日后该类文化可持续传承和发展,提供愈加丰富的指导性线索。 众所周知,蒙古族天性活泼乐观,对于爱情更加是无限憧憬和坚贞,这类特征透过其舞蹈风格上可以清晰地表现出来。至于蒙古族民间舞蹈最鲜明的风格特色,即节奏轻快明朗,而这也恰巧映射出蒙古族人民开朗的性格与雄壮的气魄。针对这部分特色内容加以深入性校验解析,对于今后蒙古族文化保护传承,以及各地情感交流,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效应。至于细化的研究内容将主要会在后续一一阐述。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衍生背景 蒙古族主要在我国内蒙古草原之中聚居,在经历较为久远的畜牧生活之后,造就出了他们的坚强、果断、豪爽的性格特征。而蒙古族特有的民间舞蹈,经常会模仿矫健的大雁与活泼的马步等,自然也就蕴藏着热情、彪悍有力的基础性风格特色。须知各类形式的舞蹈的衍生,都是由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作用的;而文化想要得到长期传承和改良发展,就不得不依靠舞蹈这类生动、有趣的控制媒介。相比之下,蒙古族一直深受草原文化的熏陶感染基礎上,亦接受西方和汉文化同步交织化洗礼。特别是在草原骑兵引领作用之下,蒙古族舞蹈便在群众之中全面深入,这更加为日后蒙古族民间舞蹈可持续改良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支持服务动力。 二、蒙古族民间舞蹈独特的风格特色要点 蒙古族一直热衷于歌舞,流传至今,已经转变为以横排和竖排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娱乐性舞蹈,同时动作构成又不会过于繁琐,即便是一些新到访的客人亦可在短时间内掌握要领并迅速融入其中。这种舞蹈风格展现形式极为丰富多元,凝聚着当地人民对草原生活以及祖国强烈的爱慕情感。至于相关细节则具体如下所示: (一)开朗愉悦的风格特色 即便是长期在生活与工作之中奔波劳碌,但是也无法动摇蒙古族人民乐观向上的身心特征,因此一直以来当地民间舞蹈多传达出欢快的信息,几乎不太涉及任何忧伤情怀。单纯拿筷子舞为例,每逢佳节之时必然会出现,并且主要由男性演员进行单人表演。即要求舞蹈人员在保持半蹲体态的基础上,配合右手上的筷子进行身体各类部位有节奏的敲击、歌唱,力求将当地舞蹈愉悦的风格特色完整地呈现出来;再就是在侧边旋转同时双膝跪在地上,利用地面敲击塑造出激烈的

蒙古族呼麦艺术介绍

1,蒙古族呼麦艺术的特色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一种神奇的喉音演唱艺术,纯粹用人体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这在人类歌唱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曾有人称赞呼麦艺术为“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的天籁之音。呼麦在蒙古民族形成之时就已经产生,并流传至今。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然、宇宙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由此人体发声器官的某些潜质得到开发,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动物的声音时可以发出“和声”,即呼麦的雏形。目前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新疆地区以及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蒙古族聚居地区,作为一种歌唱艺术,呼麦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呼麦与蒙古族隆重的礼仪和群体活动紧密联系,并多在上述场合中演唱1。时至今日,居住于中国的蒙古族依然沿袭这一习俗,只有在诸如赛马、射箭、摔跤等大项比赛活动中,或者祭祀祖先、重要聚会等严肃场合中,才演唱呼麦。蒙古族呼麦艺术不仅具有独特的发声技巧,同时还与蒙古族文化风俗紧密相关,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是民族艺术的精品。 2006 年5月20日, 蒙古族呼麦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并组织实施5年保护计划。2009年10月1日, 中国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蒙古族呼麦艺术的生存危机 虽然呼麦艺术已正式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日益重视与保护, 但由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与推进, 内蒙古草原文化正日益受到侵蚀和破坏, 内蒙古呼麦艺术正面临困境,濒临失传。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正如内蒙古艺术研究所所长乔玉光所说,几十年前, 在锡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等地的草原, 随便到哪一个苏(乡), 甚至嘎查( 村) , 都可以找到在当地有影响的呼麦歌手, 在全区有影响的呼麦歌手也不在少数。如今能够承担呼麦传承人重任的歌手已是凤毛麟角。由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与推进, 内蒙古草原文化正日益受到侵蚀和破坏, 一直扎根于草原文明的呼麦艺术也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与挑战, 虽然呼麦艺术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日益重视与保护, 但由于维持这一艺术生存与发展的软硬件条件的严重流失, 同时呼麦艺术本身缺乏突破与创新, 特别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 呼麦的表演形式和质量发生了较大偏差, 导致内蒙古呼麦艺术正面临困境, 濒临失传。因此,积极研究对策措施、着力完善呼麦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大力推动内蒙古呼麦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 1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蒙古族传统首饰

蒙古民族饰品有着丰富的历史和许多世纪以来民族的传统艺术。蒙古民族饰品文化与蒙古人民生活的方式、经济的具体特点、与该国的自然条件及其蒙古民族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伴随着蒙古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伴随着蒙古文化的传播而流传。 蒙古民族服饰,特别是蒙古民族内部的各个少数民族的服饰。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特别是欧美文 明的冲击,使得其中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族饰品渐渐的消逝了,还有的一些濒临消失。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蒙古的小数民族和他们的饰品配件。 在1930年的时候蒙古政府禁止佩戴蒙古传统饰品。这个政策给民族饰品的传承和发展以毁灭性的打击。到现在,我们只在舞台和博物馆里可以看到蒙古民族服饰,而且是片面的,不全面的,博物馆里也是少数的、个别的服饰在展出。 蒙古传统饰品是想象力的延伸,而且反映了蒙古民族的习俗,从事畜牧业,环境,自然,气候条件 和社会的变化。蒙古饰品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的无尚宝贵的遗产。 在无数个世纪发展过程中这些民族服饰工艺变得更完美。 蒙古族未婚女子和已婚妇女的饰品完全不一样。姑娘的配饰比已婚妇女简单,素雅。如,姑娘的佩 饰一般只有耳环和手镯,除此以外没有其他东西。已婚妇女一定戴头饰,尤其是额箍。蒙古族饰品可以传达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年龄大小,婚否等信息。蒙古族饰品发展了其使用价值及功能。与此同时,它还反映蒙古族的生活环境,自然崇拜,图腾观念。所以通过蒙古族饰品可以了解蒙古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19世纪末的饰品的装饰更出色。珠宝的设计和颜色以及装饰品的组合表示蒙古族人民的古老文化。 蒙古族工匠用珠宝和金,银,珊瑚,珍珠,宝石饰品创造了精彩的饰品。 蒙古人民认为创造饰品是一种艺术。蒙古手艺人创造的饰品是艺术品,不仅为了蒙古妇女而且为了 蒙古男士也制作精心的配饰。他们必须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蒙古工匠知道怎样使用色彩搭配和它们的组合。 十三世纪的蒙古诸部落已经有自己的传统饰品。蒙古族重要部落是在达延汗时期形成的。但是现代 意义上的部族饰品特点是从清朝初期开始形成的。蒙古诸部落饰品不仅以多种款式,标志着不同的形象特征,也蕴含着各部落不同的文化背景。其中按部落大致可分为:鄂尔多斯,乌珠穆沁,乌拉特,科尔沁,和硕特,布里亚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哈尔哈,察哈尔,阿巴嘎管是哪个部落的饰品,都是民族文化的沉淀,闪烁着民族智慧和原始思维的光彩。格部族在民间也有一些不同的款式。随后,在元朝,明朝,清朝,直到现在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蒙古族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同时,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与其他民族杂居共同的生活和互相的影响,使蒙古族饰品即保特了民族特点又突出了地方特色。 本论文从美学角度,历史角度,民族风俗角度研究了清代时期的29个蒙古族(13个外蒙古的蒙古族,16个内蒙古的蒙古族)的20种配饰品和55种蒙古帽子。最基本研究是各个蒙古部族的配饰互相区别,它们的材料,款式,象征,图案方面的不同的地方。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及象征寓意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及象征寓意从象征性文化角度研究蒙古族家具图案蕴含的思想文化因素,是研究蒙古族家具本质及其在的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不同的地域造就出了不同的文化,正是广袤的北方草原孕育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传统。游牧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极其重视装饰,并且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除了鲜明的游牧特色,还因为其特殊的发展历程,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多元、开放的特点,同时又自成体系,具有蒙古族文化独有的魅力和品格。换句话说,蒙古族将思想、情感的外化形式集中体现在了装饰艺术中,图案和花纹就是展现这种精神诉求的无声语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直观地体现出了蒙古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点,蒙古族的图案与花纹有着悠久的历史,吉祥的,对称正是平衡、圆满的形象化再现。正是出于这样的思想和情感,在蒙古族图案花纹中都很注重连续而忌讳中断、注重案也经常是合成的,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适合纹样。这些都是蒙古人在二元价值观的基础上,渴求平衡、协调、秩序以及长久、完整和圆满的象征性表述。再有就是,蒙古族的图案花纹不仅是在形式上体现着吉祥的寓意,而且许多图案本疾病、痛苦和自身命运的无法把持和由此生都会有许多的吉祥图案,甚至有字符、类物相匹敌。所以,游牧文化将动物作为装饰的恒定题材,除了动物对于游牧人的重要性以外,也包含着对于动物能力的崇拜。

蒙古族对于犄形纹样的大量使用,绝不仅仅是出于美观的需要,还因为这些犄形纹样所蕴涵的吉祥和祈求牲畜增产的意义。因此,在蒙古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用各式各样的犄形纹样来装饰家居。民族性的象征在蒙古族文化中,对于一切日常用品都词,充分体现了蒙古族文化尊重生命的本质。事实上,蒙古族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赋予日常生活以非常意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和载体表达着对自然万物的尊敬与感,具有视一切事物为平等的健康心态。这从其文化中都可见到。蒙古族的文明深深根植于养育它的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在如此起伏骤变环境中生长起来的蒙古人同这里的一切生物一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超乎常人的抵抗力和忍耐力,草原培育了蒙古人勇敢顽强的性格和对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这种在所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其实就是一种给一切事物赋予尊严,视一切生命为平等的行为,是对生命在最广泛意义上的一种尊重,体现综观蒙古族的图案花纹,它以其流畅的程式化语言,富有想象力的造型和典雅古朴的配色共同创造了健康、大气、而又充满了感性秩序的装饰艺术。在蒙古族的装饰艺术中,每一类的图案花纹都在用自身生动的表现方式揭示着蒙古人思想、情感的信息,讲述着蒙古族文化对于世界的见解与态度。以蒙古族的装饰艺术而言,在想象的真实与真实的想象之间自由穿梭和转换着,蒙古族艺术中这种自由而感性的特质,一直以来在一代代的蒙古人身上从未消失过,这是蒙古人独特的民族性为其艺术打上的印记。

内蒙古民间艺术排行榜

内蒙古民间艺术排行榜 内蒙古是清朝内扎克蒙古的简称。 成立日: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成立于王爷庙(今兴安盟乌兰浩特),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全国第3位,仅次于新疆和西藏。 总人口:2008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413.73万人。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边疆,西北紧邻蒙古和俄罗斯。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以蒙古族和汉族数量最多,此外,还有朝鲜、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全区分设9个辖地级市,3个盟;其下又辖12县级市、17县、49旗、3自治旗。首府呼和浩特市。包头、赤峰、乌兰浩特、乌兰察布、乌海、呼伦贝尔、通辽、鄂尔多斯等为自治区内主要城市。 全境以高原为主,多数地区在海拔1000米以上,通称内蒙古高原。主要山脉有大兴安岭、贺兰山、乌拉山和大青山。东部草原辽阔,西部沙漠广布。有呼伦湖、贝尔湖等著名湖泊,黄河流经本区西南部。本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地域辽阔,各地差异较大;多数地区四季分明;夏短冬长,较为干冷。年均气温一1~10摄氏度;全年降水量约50~

450毫米。已探明矿藏60余种,稀土、煤、银等储量巨大。草原面积居全国前列,大兴安岭林区木材蓄积量较大。 内蒙古工业在建国后发展较快,以采矿、冶金和稀土工业为骨干,毛纺、森工、机械、食品、建材、化工全面发展。本区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牧区草场肥美,三河马、三河牛和内蒙古细毛羊均为著名畜种。农区集中于河套平原与东南部丘陵 谷地,出产小麦、莅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胡麻、甜菜等经济作物。 NO.1 安代舞安代流行内蒙古,起源于库伦旗。传统安代以唱为主,伴以舞蹈动作,是科尔沁“博”治病的一种方式,带有迷信色彩。1949年以后,逐渐变为自娱性民间舞蹈,经过不断完善与发展,由民间进入剧场,成为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 NO.2 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达那巴拉》、《那木斯来》、《劳工之歌》等;赞美故乡、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的歌,如《诺恩吉雅》、《母亲的恩情》、《金姐》等;哀歌、格言歌、摇篮曲、讽刺歌,如《波茹莱》、《都吉娅》、《丁格尔大喇嘛》等,仪式歌包括祭祀歌、安代歌、婚礼歌、宴歌、酒歌等,如《四季》、《金珠尔玛》、《篝火歌》等;反映妇女生活的歌,如《万梨》、《高小姐》、《德力格尔玛》等;情歌,

论蒙古族特色及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当今世界融合的加快,导致了全球设计产业链的趋近化与平庸化。在全球信息化的潮流下,我国设计的民族特色已经越来越薄弱,对于当今普通平庸的蒙古族民俗文化来说,其形势迫在眉睫需要改革了。就当今社会局势,共同进步迈向国际化步伐的时,不断加强国家间和内蒙古民族文化的联系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内蒙古的地方民族性平面设计需要从不被认知走向大众认可、从大众认可走向独特的民族特色,独特性的核心就是民族的文化性。因而,在此文基于内蒙古草原的地域性和文化纹样的独具一格,以弘扬传达民族文化为主要目的、以辽阔的草原文化为历史文化背景、并且以蒙古族传统图案为基本表现形式,对蒙古族传统纹样符号的整合与传播进行研究表现。 关键词:内蒙古;设计;民族特色;色彩;图形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现如今,设计越来越趋向于民族化、国际化。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国各民族民间艺术都是传统文化的组成基石。蒙古族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部分,艺术价值蕴藏丰富,是民间艺术的巨大宝库,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点。同时,在设计的领域里对蒙古族民间文化视觉元素的纹样应用研究已成为主导,蒙古族的设计艺术在发展的趋向和内在要求是其极具价值的表现。 1.2 研究意义 如今,在艺术领域赢得胜利的关键是有民族特色。我们处于当今的信息时代,设计倾向于同类化,缺乏新意。因此,根据内蒙古草原的区域性和文化特色,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采用传统的蒙古草原文化符号为载体,对民族符号传播进行研究。 2 蒙古族民间美术色彩纹样概述 2.1蒙古族传统色彩观 色彩是构成蒙古族民间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从民间美术发生、发展和存在方式出发,它不只是一个纯粹的造型艺术,而是与民族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与民俗学更加密切相关,是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是民间艺术存在的根基。 内蒙古呼和浩特在正月十五一年一度举行的查玛舞表演活动,它承载和继承着多种多样的民间纹样的艺术形式。“传统民间特色艺术存在的地方,必将有着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创作,每每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习俗节目,成为千百年间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现象。内蒙古民俗穿插在个历史长河中成为民间美术品用来寄托民间文化精神等观念形态的表现媒介,也是内蒙古民间艺术的载体体现。没有内蒙古民俗活动何来民间美术?” 2.2 蒙古族民间美术色彩纹样的特征 1.装饰性 蒙古族民间美术的色彩及纹样是来自于长久以来的民族风格客观历史中的主管体现,其色彩淳朴、明快、鲜亮、对比大胆强烈有着极其强的装饰性表现性。内蒙古民间艺术和色彩在这个过程中有着强烈的特色风味,一向是追求华美而多彩多样的视觉效果,使装饰的工程完整厚重,力求完美。 2.民族性 民间美术不仅仅是艺术源泉,还是艺术之流。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到生产、生活因素、文化因素以及地域性、人文因素的影响,蒙古族人在蒙古族民间美术中自然流露出蒙古人的民族特性和民族认同感,与此同时,蒙古族民间艺术的色彩也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3.色彩性 象征是用视觉可感知的具体的现实的的事物表达某些抽象观念的一种方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行为行动,为了使这些抽象的观念外化得以使人容

蒙古族的装饰艺术

游牧民族的装饰艺术 ——青铜腰带饰纹样与文化内涵内容摘要:游牧民族位于中国北方草原,而青铜器就是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所遗留下来的艺术品。青铜中有兵器、工具、车马具和装饰品,尤其以青铜装饰品最为精美,主要有头饰、项饰、服饰等,不仅数量多,种类也繁杂。而服饰以腰带饰为主,腰带饰由各种动物纹为装饰图案或者以动物为造型的带扣、饰牌、饰件等构成,饰牌作为古代特殊装饰的一种分支,它独特的造型纹样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青铜腰带饰;纹样;文化内涵 在青铜器时代,纹饰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功能。无论是以农耕生产的方式为基础的中原地区的青铜艺术,还是以游牧为主的北方地区的青铜艺术,都在历史的文化演变中留下了重要的依据,只不过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各不相同。一、青铜饰腰带饰的纹样 青铜饰牌的造型纹样中以动物纹样居多。动物纹饰是北方草原最重要的造型艺术内容之一。草原动物纹样被使用的最为频繁,从史前岩画到近代民族民间美术,从绘画、雕塑到服装服饰,有视觉造型的方面就有动物纹样。 考古中青铜器一般是在墓葬中发现。大概早期北方民族有灵魂不灭的信仰,所以在下葬的时候将死者生前使用的大量日用品一同陪葬,以确保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使用。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相比,生活在原始的先民,没有高超的技术,因为材料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使造型材料与作者的智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个结果促进形成了相应形体的重要因素。这些造型有着自己的审美风格和装饰特征。审美文化决定着造型与装饰特征,造型和装饰特征展现了某一时期或当时的审美风格。例如:在鄂尔多斯青铜器中常见的有《虎擒咬斗纹的青铜饰牌》,其动物纹即是它的实用造型本身,是表现草原上弱肉强食的激烈场面的动物纹饰牌。主要造型采取以浮雕、镂空的手法表现,左侧是振动双翼展翅欲飞的猛禽曲颈咬住老虎的脖子,而右侧的老虎张开大口咬着猛禽的大腿。在这张饰牌的背后,隐藏着让人浮想联翩的信息,它可能暗喻着以虎为图腾的民族和以鸟为图腾的民族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展开的殊死角斗;由于没有界框,使画面更加真实生动,给

浅谈蒙古族呼麦的艺术

浅谈蒙古族呼麦的艺术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66)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研究(指导)项目“黑龙江蒙古民族‘呼麦’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515172 )。 【摘要】蒙古族呼麦艺术是古老而又独特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它于其一个人的喉咙里能同时发出不同高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声音的独特发声方法而引起了广大民族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了解和研究蒙古族呼麦艺术的人还不是很多,所以这种状况就与其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和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要求就很不相符。这一研究的薄弱现状和研究的必要性成为摆在音乐专业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挑战。 【关键词】呼麦;历史;传承;发展;唱法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300-02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产生与灭亡,每一个少数民族都留下了属于她们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她们特有的民族艺术。比如朝鲜族的长鼓舞,壮族的采茶舞,侗族的琵琶歌,壮族的末伦等等,还有最著名的蒙古族呼麦。 1 呼麦的早起历史 呼麦之起源在蒙古族人中有两种的说法:一说古代祖先在深山中活动,见到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音穿的很远,便加以模仿,便产生了呼麦。另一种说法是战前或狩猎成功后,众人唱歌庆祝,在那气势磅礴的声浪中,自然产生一种神妙的泛音,然后经深入摸索,将此灵感与合唱艺术基本要求移植到一人身上,终于创出这种独特的声乐形式――呼麦。 呼麦具有一定的历史,呼麦艺术目前不仅轰动了国际乐坛,同时也引起世界各国的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艺术学等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更为民族音乐学家、声乐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音乐理论界泰斗吕骥先生指出:“蒙古族就有一种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曲,外人是想象不出来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内蒙古音协名誉主席莫尔吉胡最近撰文云:“浩林潮尔音乐是人类最为古老的具有古代文物价值的音乐遗产,是活的音乐化石,是至今发掘发现的一切人种、民族的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活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和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彪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蒙古族舞蹈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期间,著名舞蹈家贾作光为其艺术的挖掘,整理与弘扬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与斯琴塔日哈等专业舞蹈工作者深入到大草原,潜心学习蒙古族传统艺术,把蒙古族民间艺术素材带入舞蹈的教学课堂,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规范,去粗取精,加以提炼,创作出富有蒙古族民间舞到艺术特色的优秀作品。贾作光创作的《鄂尔多斯》舞蹈就是他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民间提炼素材,精心磨练取得的丰硕成果,成为少数民族舞蹈中最先为祖国获得国际荣誉的舞蹈作品之一。这个作品演出成功之后,马上在草原迅速传播,激起了蒙古族人民对本民族民间舞蹈的巨大热情。贾作光的创作,表演和艺术实践,把蒙古族舞蹈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欣赏蒙古族舞蹈可把握以下风格特点: (1)蒙古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表演着上身略后倾,颈部稍后枕,下巴稍抬,“视线”开阔,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这一基本特点在动作中始终贯穿。蒙古族舞蹈的手型以平手为特点,这种手型同样给人以开阔大方之感。 (2)蒙古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蒙古族舞蹈的律动为蹚拖特点的步法和上身“划圆”,它们体现了蒙古民族雄浑,刚毅,端庄,稳健的性格特征。蒙古族舞蹈的“划圆律动”在舞蹈中可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舞蹈队形调度的”划圆“,在今日,舞蹈表现形式已除了整圆外,还出现圆弧,S线等变化。其次是舞蹈律动的划圆,在舞蹈动作中常见的是平步和碎步划圆。(3)蒙古族舞蹈典型的技巧动作:为表现蒙古人民粗矿,彪悍,质朴,庄重的性格,五十年代以后,舞蹈工作者创造了大量的技巧,如“马步腾跃”舞姿,“正板腰”技巧等,还有一些使用道具的“筷子舞”“盅碗舞”也给予发展创新,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观赏性。(4)蒙古族舞蹈典型的舞蹈形象:蒙古族有“马背民族”之称,游牧民族喜欢飞翔于蓝天的雄鹰,喜欢驰骋在草原上的骏马。蒙古族人民把民族的感情,性格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汇于鹰和马的舞蹈形象上。因此,展现英勇骑士驰骋草原的雄姿,自然成了蒙古男子舞蹈的典型特征之一。 (5)蒙古族舞蹈主要的表演形式: 筷子舞: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一种舞蹈形式,原属男性舞蹈,现在这种形式已有了发展,舞台上也常见女性的表演,动作更加轻松敏捷。 盅碗舞: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一种舞蹈形式,属于女子礼仪舞蹈。多出现在庄典酒宴上,舞者头顶一只碗,双手各持酒盅一对,随着音乐节奏和身体律动相击,发出清脆的“叮当”响声,表演时多用各种拉臂,柔臂,碎抖肩,甩肩,硬腕等舞蹈技巧;技艺高超者,还头顶燃灯或燃烛起舞,既有高难技巧性,又富有表演艺术性。该舞蹈柔美端庄,舒展流畅。 狩猎舞:这是古代猎人跳的自娱性男子舞蹈,至今流传在蒙古族和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形式多由两人一对组成集体舞形式,表现狩猎活动和猎后的喜悦情绪,风格活泼,欢快,洒脱。 安代舞:属群众性即兴舞蹈,原为萨满跳神治病消灾,后来逐渐发展为广大群众喜爱的集体歌舞。这种歌舞人数不限,一人领唱,众人相合,舞者手持绸巾,随歌起舞,动作简单奔放,气氛热烈欢腾。 此外还有“摔跤舞”“牧马舞”等,在新疆地区的蒙古族还有一种叫“贝比依勒”的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