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在中国

柯达在中国
柯达在中国

《柯达在中国》中文有声书摘

2003年10月29日,美国柯达公司与中国乐凯相片冲洗集团,在人民大会堂河北厅签署了合作协议。这家全球相片冲洗巨擘,出人意料的认可了乐凯集团十分严苛的三大合资底线,即乐凯品牌不变、掌握控股权、以及掌握经营决策权。柯达以大约一亿美金的现金和设备技术,换取乐凯百分之二十的国有股份。十年来柯达期待的就是这一刻,与中国相片冲洗的工业“全行业合资计划”终于完成。柯达从此在中国全面胜出,日本富士公司也丧失了和乐凯合作的机会。《柯达在中国》一书由袁卫东所著,此书甫一上市便荣登卓越网络书店畅销书排行榜达数月之久,简体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发行。

曾几何时,柯达代表相片冲洗工业其总部所在地位于纽约州的ROCHIST,代表着影像业的世界大权,但自从60年代起,出现了危机,到了70年代时,已无法回避,在80年代时,情况更加严峻。日本制造的崛起如潮水般涌入,登入美国市场,这波日本市场包括汽车,记忆体,手机等诸多领域,美国产品不仅在全球竞争中节节败退,更在美国本土中输给日本。1976年富士推出了一种,感光速度快过柯达的产品,1981年由于柯达弃权,富士得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的赞助权,富士底片销量由此大升,成为奥运营销的经典成功案例,而日本SONY公司仅仅比柯达晚5年推出了他的数位相机,日本产品多多逼人,抢占市场的事实竟然被骄傲自满过度风的柯达领导阶层视为无机之谈。面对日本产品后来居上的压力和数位时代的来临,柯达高层采取了所谓的多元化来应对策略,三心二意,散淡打鸟,成了柯达的财务陷入了困境,并且把重要领域的领先优势拱手让给了日本,这不但没有为柯达创造先机,反而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原本被认定为不可思议的事,却都真的发生了,可达在巨额亏损,无力扭转的困境中,错误百出的领导者仍然享用着金钱和权力,让底层的员工为上层的错误而牺牲。几年下来,柯达共裁员2万6千3百人,离职的员工为生活而挣扎,活下来的则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曾带领摩托罗拉成功打败了日本人的裴学德放弃进入IBM的机会,他戏剧性的选择了负债100亿美元的柯达,1994年新上任柯达总裁的裴学德带着一个极富挑战性与想象力的庞大计划,急切地飞来中国,寻找出路。他对中国并不陌生,他任职摩托罗拉总裁期间最得意的决策就是将摩托罗拉推进了中国,拯救柯达是裴学德的使命,他眼前面临着3项挑战,全球竞争,数位革命和企业改造。柯达被重新定位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影像公司,裴学德要同时推进传统的相片冲洗和新兴的数位影像。这时,他想到了中国,想到把中国变成柯达潜力无限的新舞台,使中国成为柯达未来全球的战略要地,当时无论在亚洲或在中国,柯达都

远远落后于富士。这场世纪之战,柯达非赢不可。

1994年10月,晚秋的杭州美不胜收,能在这样的美景中和当时主管经济的中国副总理朱镕基见面,裴学德觉得真是个漂亮的开始。当时中国有7家相片冲洗企业,但无人能登上国际舞台,裴学德刚接受柯达时,日子十分难熬,中国企业也不景气,国内相片冲洗业推行了10年革新运动后,又受汇率和走私等因素的冲击,而陷入了危机,投资最大的2个厂,负债数10亿,实际上已经破产,虽然想进行内部整合,但又受到体制问题的困扰,而无从下手,整个企业负债100多亿人民币,裴学德向当时的中国副总理朱镕基表达了,柯达控股想对当时的相片冲洗业进行独家的全面合资计划,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柯达将引进技术,世界级的管理和生产能力,品质保证,以及不下10亿美元的投资,这与朱镕基力求解决中国国内相片冲洗企业长期严重的债务,以市场换取资金和技术的思路不谋而合,由于双方都各有危机,2人很快就达成共识。接着双方紧锣密鼓的做着前期准备,相互考察。1995年,2人再次在杭州碰面,由于涉及6个省份,10个城市,并且牵连3个行业部门,以及中央与地方2级政府,中国方面成立了3个组,负责中央协调的组长是当时的副总理吴邦国,负责领导的是由各地副省市长为小组长所组合而成,而主攻谈判的小组则以企业为主。1995年12月21日,中美双方签署了合资协议草案,柯达在中国一有动作,富士立刻反击,汕头的西元公司使用富士所提供的技术,在西元企业危机开始爆发时,广东省长亲自带岳父日,希望获得富士的协助,但却被拒之门外。当时富士实在不应该低估了这种冷漠带来的连锁反应。柯达的全行业合资着重在双发互救,而富士回避负债企业的政策,宜场宜地的合作计划,根本进不了中国上层领导人的事业。10年后,乐凯与柯达的合资使富士彻底的出局。

叶莺身材娇小,专办入时是一位很性感的美国驻华外交官,在中美关系低潮时从台湾调到北京,接任共事头衔。1979年邓小平访美的卫星转播中,他以NBC记者的身份出现在亿万中国人民面前。在裴学德热情地召唤下,这个任务的挑战和风险深深吸引了叶莺,他毫不犹豫地离开,原本前途无量的职位,加盟柯达。他当过记者,懂得如何制造话题,并能纯熟的掌控每一个细节。他从事果断,所以在他迷人风采的背后,也颇具有男性的豪爽。叶莺刚上任就参与了与西元场的谈判。西方人事事都要讲白纸黑字,而中国人在好多问题上却能点到为止。谈判过程中,全靠她对中外习惯的了解,并从中沟通,使双方相互信任,化解,僵局。这当和上海相片冲洗厂谈判时,他发现富士也正在出手,叶莺发动心理战,用富士对西元厂见死不救的恶例打动上海,使柯达在上海赢得了支持。柯达在中国投资合作的计划不论在中美二国都遇到了很大的压力。连朱镕基当时都遭到误解,而被批评为卖国贼。柯达的董事会与管理阶层也满腹怀疑和反对。裴学德的接班人邓凯达为此还和叶莺打赌,尽管邓凯

达宁可自愿做输家。

改变历史的98协议中终于完成,投资方式由全面合资改为柯达与厦门福达与汕头西元合组控股80%的科达中国,与无锡阿尔梅合组70%的柯达无锡,其他没有合资的厂则由柯达提供资金补偿,不论是继续经营或是立即歇业,在2001年底前,不会与其它外商合资或合作,经历了民族主义的考验,亚洲金融风暴随之而来。亚洲经济受到了重创,跨国公司纷纷撤资,很多公司也持观望态度。就在风暴未了之前,柯达启用了30年来最大的海外投资案,此举动相当引人注目,只有中国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平安度过。而这也足以证明裴学德在中国投入10亿美元的远见。柯达一开始就立下了柯达在中国的经营哲学---一定要办成一个具有柯达特色的中国公司。魏杰是柯达大亚洲区的人力资源总监,他十分理解柯达美国总部的用人理念,第一批专家从世界各地借调而来,靠着他们把柯达特色带进中国,并掌控合资局面,这些专家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和权威,而且要具备有培养在地人员的能力,要让这些专家从一开始就明白不要贪恋权利,他们之所以到中国来,是因为他们终究要离开中国,毕竟中国人最终会取代他们的位置和权威。曾在86年草原2号专案时期,来过中国的古诺信再次来到厦门,这一次她主动申请来中国,不只是因为这个专案的重要性,中国本身也对他有极大的吸引力。来自法国柯达厂在汕头任相片冲洗经理的费杰原本可以留在美国总部,但他选择了中国,因为他喜欢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工作。从美国总部来的马进则是柯达汕头厂的第一任总经理,他一心要为裴学德所描绘的海外蓝图贡献一己之利。敬业又固执的英国人豪治成了柯达无席的总经理,当时汕头有27名外籍员工,无席有10多名,而厦门有100多名。这些人在柯达工作都超过了20年,经历过柯达的危机和变革,而且又有全球化的工作经验。

4月初的厦门柯达要从2000多名原本属于福达的员工中招聘800人,他们预计9月份就要推出正宗的柯达相片冲洗服务,厦门市的专案协调小组忙于分流转岗,也是裁撤垄原,汕头方面也如此,失业的人有的提前退休,有的则领到相当丰厚的补偿金走向人生的新里程。朱镕基所关心的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的问题柯达也妥善的解决了。关注98协定的人将发现科达花了数亿美元究竟得到了些什么,无锡的土地被送掉了,几个厂的设备被废掉,然而对此柯达好像满不在乎,他们想得到的究竟是什么呢?很多人都没想到科达要的是这里的人。长达4年的艰苦谈判一次又一次的交锋,使柯达对三级谈判体系中对手的阅历,才华了如指掌,柯达一网打尽了中国相片冲洗业数10年来累计的人才,合组合资企业,这些人才立刻成为柯达网罗的目标,为达到此目的叶莺特定安排了裴学德和柯达第二号人物朴生龙及原上海相片冲洗厂总经理张益寿会面。当面邀请他们加盟柯达,许多本国企管人才也进了

柯达,连党委书记都被挖角作了柯达的副总,市府对无锡常委书记李志成也另有安排,但豪治应邀他做副总,对此事委书记亲自拍岸,要以满足柯达厂的需求优先。原西元厂党委副书记徐光华受到马进和费杰的邀请后深感兴趣,想看看柯达有什么本领,徐光华辞掉所有的党政职务时,有人劝他慎重考虑,但副市长李雄却说,让他去柯达,他什么时候回来,我们都欢迎。除了相片冲洗业的老手外,柯达另有一份名单,其中包括汕头的陈和强,杨一茜,陈永秀,厦门的张海南,无锡的李春丽等人,大多是80年代入行的年轻人,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分别在柯达,富士任职过,学会了世界级的技术管理和传统,并对昂贵的先进设备有实际操作的经验,叶莺和其他中国的领导阶层决心要让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才融入柯达的传统,努力赢得他们的心,这批人就真的成了柯达在中国的中间力量。

为了保护环境,柯达放弃了太湖边的阿尔梅厂,公司推动2次分流转岗,使员工反映激烈。就连豪治和政府官员都不知所测,还好叶莺从香港赶回来解围,他果断地以高价解决了问题,就在厦门沧海---世界一流的相片冲洗工厂破土了。柯达看好的这块地已被5家企业收购,然而政府却用优厚的补偿把地让给了柯达,政府强力的配合对其他的跨国公司极具号召力,政府对厦门福达老厂的改造,使得这个厂在4个月内就恢复生产,单单头4个月缴纳的税,就已超过福达厂14年以来的缴税总额,仅仅在沧海工地上就聚集了数百位的柯达专家和近千亿美元的巨资,这样的厂柯达共有3家。法国厂以欧洲为主,美国以美洲为主,中国则以亚洲为主,3个厂覆盖全球3大洲,其先进程度若以徒步车速为例,乐凯引进日本设备,每分钟约80米,已达数国际标准。然而柯达水准是每分钟200米,沧海则是每分钟250米,开工典礼上柯达新任CEO郑凯达亲手升起了中国国旗,这是叶莺交待的规矩。在这里没有星条旗,主旗杆上挂的是五星红旗,2边则是柯达的星黄旗,所有柯达设在中国的厂都是这样,柯达中国是中国的企业公民。汕头厂的副总经理陶将把工厂改造成了一个中国式的园林,这么做是想要让工厂成为本地化的象征,中国员工3天3夜不回家,就让已停产18个月的富士生产线第一次试车就成功,这实在让美国人大吃一惊,万万没想到他们把设备维护的如此完善,也没想到他们的技术如此高超。稍加改造后,柯达决定采用那套富士设备来生产柯达的产品。总经理马进对此感触良多,柯达在中国是先靠柯达专家,在靠本土员工,然而在汕头,几乎是直接跳过了专家的协助,东西方文化在此逐渐磨合,许多观念都在改变,比如说发布台风警报后,不再是开会协调,动员抢修,而是直接进入紧急状态,只要台风一来,就调动车辆,让人员撤离,以人为重,至于设备则是保险公司的责任。火灾时,要速度撤离现场,并由专人关闭防火门及清点人员。一切只为安全第一。中方员工所接受的柯达价值观是尊重个人,信誉至上,自强不息。

后来邓凯达又加上了一条论金奖赏,柯达来到中国后,好多事情也都要适应和磨合,美国佛罗丹尼尔公司收不到工程款,影响到了公司的运营,像这样简单的小事在中国却变成棘手的大事。美国在美国本土签订的合同与中国严格的外汇管制产生抵触,最后还是外汇管理总局的特批才平息风波。柯达中国在管制极强的金龙壁垒中找到了外资银行担保,借此得以在国内融资的办法,而外资银行和柯达有任何协议则可以到国外再谈,柯达老练大胆的金融技巧让很多人相当意外。狂牛病也为柯达惹来麻烦,因为政府严格禁止进口欧洲动物制品,但是柯达使用的明胶无可替代。有人想私下帮他们进口,但叶莺表示一切都必须合法,他们精心准备了完整的资料已证明明胶非常安全,一直到半年后,柯达才得到上级的禁令中附上旦书一句,照相明胶除外。

面对海关,柯达每一次的战略都对本国原有的体制而有所更动,有一回报关城市出了问题,柯达中国的总部在上海,但上海的报关到了厦门并不买账,柯达厦门的第一批货就是由厦门市场亲自出面保出来的,也是经过海关总署的协调才把问题解决了。柯达厦门海碰到了其他许多问题,而这只能慢慢的与海关沟通协调,例如2000年,验收集装箱时,意外发现多了8个大轴,柯达主动像外观报告,并补缴300多万的关税,这举动拉近了和海关的距离。尽管柯达厦门只是个分公司,并非总部设在厦门的跨国公司,但厦门在试办搞便捷通关时,海关就主动推荐柯达厦门享受这个政策。又如沧海厂的消防设备被消防局打了回票,虽然柯达的设施符合美国标准,也得到美国保险公司的认可,但却违反了国内的消防规定,若遵守国内的规定,就要使用含甲醛的涂料,而这种涂料将影响产品的品质,后来是北京经消防总局批准了柯达的消防标准,但这并非意味着柯达所到之处都能改变游戏规则。中央下达的某些优惠政策被取消了,为此柯达要多支付1800多万的房地产税,柯达采取了顺应潮流的明智之举,不去强调地方政府被承诺,而是补缴了税款,外资个人所得税的申报与监控非常困难,不同国家又有不同的法律,为了遵守中国的税法,柯达接受了对自己不利的税收制度,主动补缴了外资境外收入了2400多万税款,这正是柯达以合作和理解化解冲突,以诚信和守法赢得信任。

在美国消费者只需通过沃尔玛这样的大型连锁超市就可得到柯达的服务,然而中国却不行。后来在美国拿到MBA学位的曾新森把俗称KEX的柯达快速彩色冲印店从台湾引进了大陆,在民间销售柯达产品,并提供照片冲洗的服务。1994年11月,大陆第一家柯达快速彩色冲印店在江苏徐州诞生,那时富士的市场占有率为60%-70%,柯达的全新气象让顾客开始产生认同,以致每年有超过50%以上的成长,柯达也因此快速的进入了全球市场的前10名。到了2002年,柯达KEX以到8300家,只有邮局的分布点能和他相比,这几千家

KEX店吸引了数十亿的民间投资,柯达努力帮助这些及全国的小老板,一圆发财梦,尽一切努力设计更好的店,把这些店和照片冲洗技术的潮流结合起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专业服务。

柯达千方百计要让这些店赚更多的钱,如此一来店家赚了,柯达当然也获利,大型的KEX投资也相对的比较大,找到足够的资金来源会越困难。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柯达的施誉雄先生把一批店组织在一起,使得柯达,银行及24个经销商彼此形成一个3角关系,安排银行对店家作承兑汇票,以货抵押,如此一来,柯达扩大了市场,经销商的压力也因此减轻,银行可从中收取利息,可以说是一举数得,如果KEX卖一台50万的彩扩机,也就是彩色相片影像扩大机把机器抵押给银行以获得融资25万,而投资数位彩扩机大约要花60万到200万,柯达就先扶持较有潜力的店家,并且同时为周围几十家KEX服务,数位冲洗所使用的柯达原产PM动车数万美金,而且维修还有依赖进口零件,为此柯达上海研发中心却退出了PMGC,其中90%以上的技术是上海的,且花费仅需5000到6000美金,并可结合几种语言达到50余国,裴学德当年对中国市场的期盼现在开花结果,中国已是柯达全国的第二市场了。

为了配合中国的国营企业改革,柯达通过98协议在中国扎下深根,跟随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新政策,柯达采取西晋策略,与此同时,柯达把相片冲洗的领导地位衍生到了数位领域。柯达数位影像部总裁施照威在美国遭受911恐怖事件后,直奔上海,参加2001年9月18日,由叶莺主持与中国海鸥牌相机的合资案,并亲自参加投资仅500万美元的上海达海数位相机的前彩意识,由此可见,柯达对此重视程度,当然并非所有的合资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中国有很多事情是老外搞不懂的,单单一个准许内销的标签就让柯达费了好一番功夫,虽然最后总算是解决了,施照威先生最后宣布将在上海推出定级的数位产品,柯达要把最畅销的IGXEL系列传到中国来生产,并加日本的生产线也转移到上海,使上海成为柯达最大的数位相机生产地,这与柯达的西晋战略吻合。这里有个小故事,有一群农民气呼呼的找到经销商,他们抱怨拍完照把相机打开,却看不到相片,柯达人笑了,不是嘲笑这些人民,而是证明了西晋的重要性,他们看到了和中国东部大不相同的市场和商机。2002年柯达在中国西部,抽出了100万台普通相机,就让长期雄霸中国相机市场的日本人大为吃惊。2003年在西部推动相机播种计划,目标为150万台。柯达把KEX网络向基层衍生,据说辽阔的西部共有10万个小照相馆,柯达已经收编了5000个,而下一步是1万个。柯达为他们设计统一的门面,提供货品成列价,宣传品,产品资源,并且培训店主,即负责照相又零售柯达胶卷,并交由邻近的KEX冲印,KEX加上小照相馆的简单组合,创造了一个更令人震惊的

专业网络。

98协议中的过渡期即将结束,中国进入了WTO,老对手富士出手反击,柯达中国稳扎稳打,进行着各种准备工作。2002年,12月9日上午,一曲《龙的传人》使北京科技馆掌声如潮,6位华裔科技经营的寻根之旅让人们显示柯达产品是由中国人所设计的并且在中国生产,柯达已成为中国人的柯达,反观富士正因为卷入了一起轰动国内的胶卷走私案,而被媒体大度报道,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想象富士和乐凯的投资会有结果。叶莺受到了来自美国总部的一份信,心里塞满了钞票,邓凯达在信上面写着,我认输了。汕头厂不久就出了问题,设备使用率太低,难免亏损的利益。企业生存产生了问题,杨易建先生背水一战,8个月内就把包装部改头换面,成为柯达的全球第一,与此同时他们还自行研发出了本地化的乳剂,不再依赖从总部进口,成本也随之下降25%,杨易建并因此获得了柯达大中华主席奖,无锡厂出口日本的套药也遇到了麻烦,日本人对品质的挑剔无形中给无锡厂上了一棵,最终无锡的产品让日本客户深感认同,为此柯达总部从美国和澳洲转移一批成品到无锡生产,可是无锡生产能力不足,于是他们开始改造设备,并且成效卓越,无锡厂在三个厂中率先盈利。

总部对海沧厂的考察也非常满意,他们说该是分派本地员工到国外工作的时机了。这不是去学习,而是去传授经验。中国的5大工厂不断的夺走其他生产中心的市场配额,即可拍相机的竞争力下滑,已经柯达美国总厂推向关闭的厄运。柯达中国是一只令人生畏的全球竞争对象,李春第先生成了首位单位总经理的中国人,陈和强先生则被调到美国的总部去任职,现在又回到了柯达和乐凯宣布合资的那个时刻。柯达在中国可说是空前的成功,他们左右开工,以中国为战略支点,把相片冲洗业的中心转移到了中国基地,而在美国的柯达则全面完成了以数位为导向的战略转变。柯达的全行业投资,西晋和合资乐凯等策略与中国的外资参与改造国营企业西部大开发,和国营企业股份制改造紧密地结合也因此占尽了先机。凭借政经平衡的哲学理念,柯达在多方面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柯达跨业2案3地,凝聚了华人的力量,充分的利用了中国5000年的文化资产和商业,人才及生产位的资源。作为一家美国的跨国公司柯达在华尔街并非最受推崇,在硅谷也不能算最有影响力,也不是美国政府最支持的企业,在中国柯达也不是投资最早,不是投资最多,也不是获利最多,也没能像通用电器那样深受企业界尊崇。但是柯达是在中国近内最成功的跨国企业。中国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在中国的成功挽救了柯达全球,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3《中国与联合国》word教案

《中国与联合国》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明确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认识中国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培养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相信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提纲 第二框:中国与联合国 第一目: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 联合国恢复我国的合法地位 第二目: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是联合国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方法】 1、讨论、交流引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课堂教学】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回忆联合国的有关常识重点回答联合国的作用 引入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一、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大屏幕展示)

探究:董必武的诗作,说一说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渊源。 观看视频:中国重返联合国 学生讨论并回答 二、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屏幕展示) 讨论:学生展示成果,分享收集到的资料每组派代表回答 师进行总结并展示视频和事例,学生加强认识 1、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地位 (1)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2)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当代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3)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2、中国在联合国的巨大作用 (1)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解释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观看视频:中国维和部队、图片展示、事例分享(2)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观看视频: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与中国、事例分享 (3)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 中国的主张 【课堂小结】 中国与联合国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国在联合 国中的地位 和作用 地位 作用 (1)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历史悠久, 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2)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当代世界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3)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事关和平 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 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1)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2)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3)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 有力支持者之一

柯达伊教学法心得体会

柯达伊教学法心得体会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是目前世界上所广泛应用教学法之一,主要理念是使学生把学习音乐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折磨,并且将喜好音乐的渴望注入他们的生命中。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柯达伊教学法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柯达伊教学法心得体会(一)“柯达伊教学法”更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柯达伊音乐教育的主要理念是使学生把学习音乐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折磨,并且将喜好音乐的渴望注入他们的生命中。 主要是以歌唱的方式进行教学,它将所有的音乐知识与常识以及音乐上的听唱读写能力完全融入一般的教室活动中来。新课程强调关注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在同一平台上,师生之间要像朋友一样。柯达伊手势正是给了我一个和学生拉近距离的机会。 通过柯达伊手势进行音阶练习,让学生不会觉得枯燥觉得非常有意思,乐意每一节课自己打着手势准确的演唱音阶。在歌唱教学中,遇到音高不准而唱不好歌曲的时候,我会把他唱不准的音用手势表示出来,既不会打扰其他同学的演唱,也不会让音不准的同学难堪,一个手势就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 柯达伊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对我们的音乐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把柯达伊的主要教学理念铭记在心,争取在柯达伊的教

学方法指引下使自己的教学特色独具一格。如: 1、音乐教育是完整的人所需要的发展。 2、音乐是每一个小孩与生俱来的权利,而不是某些音乐天才的特权。 3、人声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因为它是自由而且可以接近的。 4、参与是学习音乐最好的途径。 5、“只有最好的,才是适合小孩子”,他的意思是最高品质的音乐素材用母语演唱的民谣。 6、唱歌必须是无伴奏的,就像传统的民谣演唱。 7、儿童的音乐教育依赖于他们的指导者,因此,他们必需是最好的音乐家、教育家。 8、用好的方法在学校教音乐和唱歌,对孩子而言,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折磨,将渴望得到更好的音乐的热诚注入他们的心灵,这个热诚将延续至他们的一生。 9、去开启千万人的耳朵和心灵接触庄严的音乐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10、孩子们在这里所学的,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将成为他们生命中的光和血。 柯达伊教学法心得体会(二)我们参加了区少年宫在实小举办的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培训。聆听中国音乐家协会柯达伊专业协会特邀专家的讲座。感受颇深。俗话说的好:“人过四十不学艺”我已经五十奔六的人了还有什么好学的吗?

对柯达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战略的评价

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营销战略的 分析与评价 00PMBA2班 第九小组:夏忠(执笔) 李小凌 肖红丽 石志军 黄先琼

2001年5月2日 目录 一、柯达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和业务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发展历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柯达业务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的营销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1、产品组合........................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产品价格........................ 错误!未定义书签。 3、产品品牌........................ 错误!未定义书签。 4、销售渠道........................ 错误!未定义书签。 5、促销手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对柯达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战略的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对柯达公司在中国市场发展前景的展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柯达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和业务范围 1、发展历程 伊斯曼柯达公司是美国一个已有百年历史的感光材料生产厂家,其历史见附录1:小档案。 柯达在中国也有很悠久的历史,自二十世纪初即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柯达公司让社会上不同层面的人,包括一三亿中国人民,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照片影像留住回忆、纪录资讯和分享乐趣。 柯达在中国的业务涵盖传统影像和数码影像技术。业务主要包括民用摄影、专业市场、商业系统、数码影像、电影及电视影像及医疗影像。 柯达的多元化产品包括民用及专业用胶卷、相纸和冲印化学用品、胶卷冲洗器材、照相机、电影胶片、医用X光片和医疗诊断器材。柯达处於领先地位的数码产品有数码相机、扫描器、打印机、数码影像处理及印刷系统、色彩管理软件、缩微胶卷、可录写光盘和商业文件管理系统及软件等。

摄像机发展简史

摄像机发展简史 1. 摄像机发展简史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幅照片是涅普斯(法语: Joseph Nic e phore Ni e pce ,1765年3月7 日—1833 年7月 5日),于1827 年拍摄出来的,但是现在全世界公认的摄影术的发明者却是法国的路易 ?达盖尔。涅普斯,是未被大众关注的摄影术发明者。在那个时期,摄影的产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人们早在亚里士多德和中国墨子年代就已发现了小孔成像的奥秘, 直至今日, 小孔成像这一原理仍然适用于摄影术,但当时阻碍摄影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一种将影像保留下来的方法仍然没有被发明。 1825 年,涅普斯委托法国光学仪器商人夏尔 ?雪弗莱( Charles Chevalier )为他的照相暗盒 ( camera obscura )制作光学镜片。并于 1827 年(有说 1826 年)将其发明的感光材料放进暗盒,拍摄和记录下历史上第一张摄影作品,作品在其法国勃艮第的家里拍摄完成,通过其阁楼上的窗户拍摄,曝光时间超过 8小时。 1829 年与路易?达盖尔达成伙伴关系,共同研究摄影术。 1833 年7月 5日, 涅普斯意外死亡。 1839 年法国科学与艺术学院宣布路易 ?达盖尔获得摄影术专利。 公元 350 年,亚里士多德在其所着《 Problemata 》一文中首次提到针孔镜箱的原理。 公元 1100 年,阿尔哈森曾就针孔镜箱的应用和反射定律的原理作了论述。 公元 1250 年,多米尼卡修道士马格诺曾指出银盐变黑的现象。 1704 年牛顿首先论及干涉色的现象 1725 年舒尔茨发现银盐具有感光性能。 1757 年道龙发明消色差透镜。同年,贝卡利亚发现了氯化银的感光性能。 1793 年涅普斯兄弟两人首先设想利用感光物质来固定针孔镜箱所形成的影像。 1809 年哥德在其所着《 wahlverwandschaften 》一书中,对外孔镜箱作了很高的评价。 1816年N?涅普斯用自己定名为人工魔眼”的透镜装配成第一架照相机,并使用它后岀一些不能耐光的负像照片。 1817 年格罗特胡斯创立光化学反应的理论,并在 1818 年公开发表。 1824年N?涅普斯在该年9月16日拍岀了第一张成功的照片。

柯达破产之谜案例分析

问题1:柯达破产原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 战略定位有误(未大力发展数字业务,将重点放在传统相机/胶卷上) 战略转型失败(2003及2007年两次转型,均因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包袱,第二次又遇金融危机) 外部因素: ①时代变化(市场变化)。从胶片时代转向数码时代,数码成像技术得到普遍推广,而手机与数码相机的合一,更是现代技术的一个绝妙结合,故而价格昂贵、使用不便的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逐渐遭到淘汰。 ②外部市场竞争激烈。富士、索尼、惠普、佳能、爱普生等国际大公司在数码相机、可拍照手机、数字冲印、数字打印机等各个细分市场均对柯达构成致命威胁。 管理方面过度专注于传统技术,固守传统胶片市场,忽略了市场的需求营销战略技术无法及时转成生产力,成为阻碍转型的重要因素 公共关系公司整体业绩下降 内部因素: ①盲目自信。柯达公司在摄影行业中长期居于霸主地位,因此高层们极度自信,认为他们在感光工业上的龙头老大地位不可能被任何对手撼动,公司陷入了长期麻木的状态。一度提出战略转型的建议,却因股东的强烈反对而无果而终。 ②缺乏创新。专利技术不能转化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真正市场化。 ③管理失误。柯达公司与其他大公司一样面临着尾大不掉、多层管理、效率低下、人事冗杂等诸多问题,如频繁更换CEO导致公司整体战略不稳定,决策层缺乏长远战略性规划,缺少市场敏锐感、作风保守等等。

④负担沉重。柯达公司经营百年,曾经为它工作过的人遍布全球,因而有大量退休人员要供养,而且群体越来越大。这些人中很多人曾是柯达的有功之臣,可是当公司收入下降的时候,流动资金的匮乏日益严重,而巨额的养老金支出无疑是拖垮柯达的另一只手。 问题3:柯达案例启示破产带来的启示 纵观柯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柯达在80%的时间里一直是领先者,直到最近的20多年才被甩到了后面。柯达到底能给其他公司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 首先,时代的车轮不会等待任何人,如果不大踏步地跟上时代的脚步,就注定会被无情地抛在后面。当摄影技术从“胶卷时代”大踏步进入“数字时代”之时,柯达表现得犹豫、踌躇、迟钝,而对手却已经开始狂奔。等到苹果等高端智能手机登上舞台的时候,柯达早已脆弱得不堪一击。 其次,创新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将创新的技术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也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柯达拥有一系列高价值的数字技术专利,在2008年到2011年间,柯达靠出售部分专利许可权和打专利官司收入19亿美元,是个十足的专利巨人。尽管柯达是数码相机技术的鼻祖,并在过去十年间陆续推出了一些创新数字技术产品,但却始终没有找到新的增长点。 最后,所谓“相关产业”并非真的那么“相关”,可以轻而易举地触类旁通,而贸然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更多时候不是个好主意。上世纪80年代,为弥补胶卷业务的迅速萎缩,柯达扩张进入了化工、浴室清洁用品以及医疗检验设备等多个领域,结果证明完全是在烧钱。 数码影像的诞生,没能唤醒柯达及早转型。作为第一个发明数码相机的柯达,应该说具备占据未来影像“数码”制高点的绝对优势。然而自 1975 年柯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后,没能抓住“先手”,抢占先机,却将其束之高阁。一味的固步自封,一味的指望老本行,一味的依靠夕阳产业,注定了其未来的发展只能是以失败告终。 问题4: 市场的竞争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价格和质量的竞争;第二个阶段是技术和专利的竞争;第三个阶段则是制度和标准的竞争。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洗礼,很多企业家对于技术和专利很是看重,然而对于第三个阶段;制度和标准的竞争则知之甚少。

柯达公司市场战略及失败原因

柯达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营销战略分析2011年10月1日,拥有131年历史的相机制造商伊斯曼-柯达公司提交破产保护申请。这一消息无不令人震惊!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那样一个大企业也会倒闭。曾今的柯达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记忆,翻看以前的旧照片,可以看到每张照片后面的Kodak标志,而现在柯达却落得个破产的局面。柯达公司业务范围曾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何柯达公司在中国的营销战略会失败呢 回忆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的营销手段 (1)多元化的产品组合策略:柯达的民用摄影产品和服务很丰富,包括柯达彩色胶卷、相机、相纸和冲印服务。这样的产品组合给柯达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2)独特的销售渠道:柯达金典的广告语“柯达串起每一刻”深入人心。柯达除广告之外还经常举办或赞助一些摄影大赛或文体活动。例如1996年在中国举办的“柯达杯”奥运摄影比赛,2000年柯达公司与新浪网共同报道悉尼奥运盛会是其最近的一次。此外柯达公开它的“傻瓜相机”的技术专利,让更多的厂家生产此种相机,以促进胶卷的销售。 (3)采取质量战略:柯达的质量很好用起来很方便,做到了令顾客满意,实现“人人都会用”的宗旨。 (4)发展好的品牌形象:柯达早期广告画面有孩子、狗和朋友的家庭场景。这些镜头就是生活的场景,柯达正是通过这些亲切的画面来打动消费者的心弦。"这就是柯达一刻,别让它溜走"、"柯达串起

每一刻",从而将这些广告语映入了消费者的脑海,使消费者很自然地把享受快乐时光与"柯达"这一名字联系在一起。 此外柯达还采取了本地化战略。1998年3月23日,柯达公司在中国投资逾10亿美元,采用先进技术拓展在中国的产品生产和销售。至2001年底,柯达公司在中国内地有6000家特许专营商店,并在厦门的海沧开发区兴建工业园,使之成为柯达胶卷的主要生产基地。1997年,柯达公司在中国销售额达2亿美元,1998年在中国的新的投资,使已处于困境之中的柯达公司取得新的庞大的市场。 柯达在中国如此成功的营销模式下,成功打开了中国市场,可为何会在1997年开始出现连续十年亏损以及后来到后来的破产呢我认为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是停滞不前,转型难。柯达错误的认为,人们在拍摄完照片后还会继续将其打印出来,但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会把照片保存在电脑中不再打印出出来了。还有柯达的管理层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重心和部门结构,错失了转型的大好机会。当柯达公司也顺应潮流,推出了自己的数码相机,但是已经太晚了。柯达的竞争对手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正所谓“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这句话在柯达的身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检验。 其次投资方向单一,创新失败。柯达把大量资金用于传统胶片生产线,挤占了对数字技术和市场的投资,投资方向太单一了。创新能力不行,适应不了科技的发展注定会失败。在这一点上,小日本的“富士”就显得精明多了。当“菲林”遭遇“数码”的冲击时,富士公司及其

Eastman Kodak Ektachem的干片与仪器使用早期发展史

Eastman Kodak Ektachem的干片与仪器使用早期 发展史 Eastman Kodak公司坐落于纽约州罗彻斯特,Ektachem的故事开始于1970年。在一段时间内,Eastman有机化学制品公司为临床实验室提供试剂,Al Baitsholts为分析灵敏度的干片扫描色谱分析系统产品经理,他确信某种干片扫描格式可能成为一种新方法测定的原理,以用于日常临床化学分析。这时时机非常好,因为Kodak 一直对一种新产品有兴趣,这种新产品可使用专利涂层技术制造。Al拜访了他以前的老板兼朋友,Edwin Przybylowicz,Kodak研究工作实验室高级经理。他们讨论了多种干片扫描化学的配置,仅需要不超过10μl的体液(血清、血浆、全血甚至是脑脊液),但是会产生定量结果。 Przybylowicz被这些建议强烈地吸引住了。他成立了以Charles Warburton、Leo Kunzelsauer和William Fellows为成员的小组来探究这些可能性。这些早期实验的目的是制造一种干燥且薄的膜层,包含临床分析比色法中所必需的所有试剂。在亲水聚合物矩阵中的试剂被涂在透明塑料之上并进行干燥。在干片上加入样本,水和被分析物在试剂层混合,开始反应。用比色法来取得最终反应结果。 使样本在干片上分散被证明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在干片表面液体往往形成一个水珠。研发小组最初使用过滤纸、塑料过滤器或机织品使液体在试剂层分散。较好的解决方法是涂抹扩散层作为试剂层上凝胶材料中泥浆的固体颗粒;在涂层浆料干燥过程中这将成为一种多孔固体形成的地方。由Al Goffe研制的首选成分是以在溶剂-非溶剂混合剂外的二氧化钛涂层中的有色醋酸纤维素为基础。干燥时,这种混合物产生一种高度多孔性结构。在试剂层上的扩散涂层分析片横截面示意图为图1;图2为二氧化钛-醋酸纤维素层的显微照片。当测试液体低落时,如血清,触及到扩散层时,它迅速扩散直至微孔被填满。使用两倍的液体体积则扩散为原来约两倍的面积(在体积为5-15μl被证明其属实)。因而扩散层提供一个涵盖每单位面积的流体,其不受使用液体体积的限制。10μl液体可扩散1平方厘米。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

目录一.环境分析· 1.外部环境分析· 2.内部环境分析· 二.市场营销分析································································ 1 .前期数据调查· 2.市场营销手段· 三.战略分析· 1.1993年前后对比·· 2. 利用SWTO模型分析·· 3. 利用IFE矩阵分析·· 4. 柯达公司的战略转型· 四.总结· 1.柯达危机的原因分析·· 2.启示· 五.人员安排·

一.环境分析 1.外部环境分析 1.1世界经济 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借贷金融危机,影响至全球经济发展。自此以后一段时间世界经济低迷,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大,经济发展不景气。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柯达公司造成今日的申请破产保护,不得不说,有一部分是由世界经济形势造成的。柯达公司的悲剧充分说明,如果一家企业不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对这个公司是十分不利的。 1.2需求环境 21世纪以来数字摄影技术的出现使社会增加了对数字产品的需求,很多企业也纷纷开辟了新的市场和新的经营范围。数码技术的进步为数码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对原来的胶片产业却造成一定的威胁。 柯达公司一直是一个注重技术的公司,公司组织大批科研人员开发数字照相技术,并且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照相机。但令人遗憾的是,柯达公司为了确保自己在传统感光胶片生产企业的龙头老大地位,人为地搁置了数字照相专利技术,从而导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等到柯达公司准备转型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庞大的技术投入以及割舍不掉的胶片销售市场,已经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企业要想迎头赶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是一个注重时尚生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对拍照的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回忆而是社交网络上的共享,数码拍照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大部分人都更加倾向

八年级下册历史中国重返联合国

重返联合国 1971年10月25日晚近10点,位于纽约东河河畔的联合国会议大厅响起了阵阵暴风雨般的掌声,第二十六届联大通过了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2758号决议,新中国被剥夺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长达22年之久的历史至此划上了句号。两周后,中国即派代表团赶赴纽约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大。作为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当年重返联合国时的经历,成为我终生难忘的记忆。 中国组团出席联大是毛主席亲自决定的。毛主席获悉此消息后,十分高兴。他在中南海住处接见姬鹏飞、乔冠华和韩念龙等外交部负责人以及出席联大代表团主要成员时,回顾中外历史,纵论天下大事,谈了3小时之久。他接过周总理的汇报说,我们就派代表团去,并指着乔冠华说,“让乔老爷当团长”。毛主席接着拿起茶几上的情况表格说,这次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都造了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我们的票。投赞成票的,亚洲国家19个,非洲国家26个。拉丁美洲居然有7个国家投我们的票,美国的“后院”起火,这可是一件大事。这次不高兴的人也有,“蒋委员长”就是头一个。美国国务院说要发表声明,还没有看到,不过是一篇“吊丧文”。毛主席对代表团的主要成员说,你们这次去,是去伸张正义,长世界人民的志气,灭超级大国的威风。他加强语气说,我们在联合国的方针是“团结大多数,孤立极少数”。23个提案国是我们的患难之交,要同他们讲团结。其他投票赞成我们的国家也要团结,对投弃权票的几个国家要正确对待。我们第一篇讲话要旗帜鲜明,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毛主席这一讲话精神成为代表团多年来的工作指针。尽管已过去了30年,可回忆起来仍感到振奋和亲切。 1971年10月25日,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26日,中国代理外交部长姬鹏飞收到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发来的正式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中被非法剥夺了20多年的席位得到恢复。

柯达衰败启示录

柯达衰败启示录 1888年,柯达研制生产了采用‘赛璐珞’透明基感光胶片的方箱式相机Kodak,从此,世界进入了由柯达所引领的影像时代。 记录二战风云、随阿波罗号登上月球、第一时间拍摄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事件,在过去的100年时间里,柯达胶片一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在鼎盛时期,柯达相机和柯达胶片占据着美国本土市场85%和90%的份额,在全球拥有14.5万名员工,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资产市值曾高达310亿美元。柯达胶片曾一度占据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成为胶片的代名词。直到上世纪90年代,柯达一直都是全球最有价值的五大品牌之一。20世纪末,民用胶片市场发展达到了顶峰,柯达的收入和利润分别在1996和1999年达到巅峰,分别为160亿和25亿美元。 1999年,数码相机在主流市场开始迅速普及。从2000年开始,彩色胶片业务以每年25%的速度迅速下滑。柯达传统胶片业务的销售利润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2003年的4.18亿美元,跌幅达71%。2009年,柯达宣布停止生产其长达74年历史的全球首款商用胶卷Kodachrome彩色胶片,并裁撤传统胶片部门。 从2011年1月11日到2012年1月5日,柯达的股价跌去了93.7%。2012年1月10日,柯达公司的股价为58美分,已连续一个多月低于1美元。在它巅峰时代的1999年1月,柯达股价曾达78美元。1月 19日,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向美国破产法院提出破产保护申请和业务重组申请。此时的柯达,其账上有58亿美元资产,而负债却达68亿美元。纽约证券交易所发表声明称,该公司“不再适宜上市交易”,柯达股票将被停止交易。 柯达131年的历史是世界影像行业发展的缩影。柯达5/6的生命里一直是领先者,但在后面1/6的时间里,也就是数字影像大发展时期,却江河日下。印有柯达黄色标志的胶卷曾经风靡全世界,如今行走在崩溃的边缘。人们唏嘘的同时也满怀疑问。如今,已经申请破产保护的柯达,就像一张发黄的老照片一样永远封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但是已经经营百年的柯达从巅峰到衰落并不完全是必然的,有很多人为的失误和偶然因素,更有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总结的失败教训。

柯达数码相机中国销售渠道调研报告p

柯达数码相机中国销售渠道调研报告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柯达数码相机中国销售渠道调研报告 2004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依然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被业界称为“井喷年”。在数码大潮中,传统相机的领导者柯达也积极进军数码相机领域,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国内首家互联网调研中心ZDC从渠道角度,分析和探讨了柯达数码相机在我国的渠道战略规划、销售市场规划、渠道分布范围以及不同区域的分布特点。 一、柯达数码相机中国核心渠道分布 1、渠道分布图 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早在1927年,柯达在上海设立了第一家办事处,在进入中国的市场后,柯达在国内设立了28家办事处,其中柯达北京办事处成立于1981年,柯达亚太区总部设在上海。柯达投入巨资在上海、厦门、汕头、无锡和台湾建立了生产工厂,并且在全国建立了以柯达品牌命名的9200多家柯达影像网络,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全国性零售网络渠道。 柯达数码相机经销商遍布我国各大区域中心城市,并形成华南、华东以及华北三大重点区域销售市场,其中柯达IT营销网络最密集的是广东珠三角地区。经ZDC数据统计,北京、四川、陕西、河南、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是核心渠道分布地带,分布数量较多。但是在西藏、青海、内蒙古和海南目前没有IT核心渠道分布,这一点和奥林巴斯的数码渠道类似。 2、渠道战略和销售市场规划 (1) 渠道战略规划 柯达数码相机主要销售渠道模式:IT代理渠道、商场销售渠道、影像器材专卖店。柯达数码相机IT渠道采用总代分销模式,在98年有上海长凯、北大方正、清华紫光三大总代理;在2000年,柯达进行渠道调整,总代重组后,清华紫光退出;2002年柯达与国内最大IT分销商神州数码合作,签约成为总代理,同年北大方正二次与柯达携手合作,签约成为总代,继神州数码、北大方正成为柯达总代理后,在2004年邦客诚数码也与柯达签约成为总代理,三大总代全面分销柯达数码相机。当今数码市场,90%以上的数码相机是通过IT产品渠道销售,所以柯达的IT代理渠道策略是选择强势渠道合作伙伴,共同开拓中国数码相机市场。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市场相对分散,IT销售渠道无法覆盖所有地区,况且柯达属于传统的胶卷厂商,因此柯达销售渠道商中摄影器材店的数量所占比重较大。柯达的市场

胶片的发展史

胶片的发展史 文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404416871.html,/yiyongjiaopian 胶片,又名菲林,是一种成像器材。现今广泛应用的医用胶片是将卤化银涂抹在聚乙酸酯片基上,此种底片为软性,卷成整卷方便使用,所以又称胶卷,当有光线照射到卤化银上时,卤化银转变为黑色的银,经显影工艺后固定于片基,成为我们常见到黑白负片。彩色负片则涂抹了三层卤化银以表现三原色。除了负片之外还有正片及一次成像底片等等。 早期的底片用玻璃作片基,19世纪晚期塑胶工业技术成熟,压成薄片的塑胶片取代玻璃成为片基。于是胶片成为底片的代称。 底片以感光速度(din/ISO)来分别,由最低速之ISO 25度至高速之ISO 3200,一般来说感光度越低,画质越细腻。最常用的胶卷为din21度/ISO100.其次是快片,即din24度/ISO200.其它速度的胶卷,由于价格,冲片技术要求特殊,在2000年左右数码摄影兴起后,几乎只有专业人士才会使用。 以片幅大小来分别有常用的120型(中画幅底片)、135型(最常用,底片宽35mm)、110型(小型匣式)等,还有另外为拍摄广告或大型海报而设的诸如4"x5"或8"x10"大画幅散页底片。 以感光类型来分的则有黑白底片、彩色底片、红外线底片及X光片等。而彩色底片因应不同的光源色温,又分为日光片与灯光片,若用灯光片拍摄日光下的景物,则相片色调会偏蓝,反之则偏黄。 以包装方式来分别,又可分为软片和硬片。制成长条卷状的软片又称胶卷。120型胶卷可以拍摄8张6x9、12张6x6或是16张6x4.5,俗称2吋半的底片。用一条较长的不透光纸卷起,一头插在铁片做的轴心上。纸向里面黑色,向外黄色(也有粉红色绿色),印有数字。部分照相机后背有小窗孔,拧转卷片把手或卷片钮,看到号码对正窗孔就是到了预定位置。135型胶卷可以拍摄36张俗称1吋的底片。片基上打有齿孔(见图),相机内有齿轮勾住齿孔,拍摄时拧转把手过片。 1960年代以前,常用的底片规格是120型。此后由于镜头生产技术的发展,中下价135照相机镜头质量大大提高。又因为胶片质量的提高,135型底片开始普及。直至1970年代彩色摄影技术成熟,全自动的135彩色冲片晒相机充斥市面,120型底片在非专业领域被取代。 底片的早期发展1835年英国发明家卡尔·波特开始使用涂有氯化银或硝酸银的图纸作为感光材料,在照相机里拍成负像,然后再利用日光印像,他把自己的方法定名为卡罗摄影术。 1839年8月19日法国画家路易·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这种技术以碘化银感光,用汞显影,用食盐定影。感光速度很慢,在阳光下需15至30分钟。

柯达公司市场战略及失败原因

市场营销 ——孩时记忆的落没 10工商管理 姓名:袁鹏飞 学号:1013041003

柯达公司转型失败的启示 引言:2011年10月1日凌晨,美国当地时间周五,拥有131年历史的 相机制造商伊斯曼-柯达公司可能提交破产保护申请。受此消息影响,美国股市盘中柯达股票一度暴跌68%,创下该公司自1974年以来最大的单日跌幅。 2012年1月3日,柯达公司宣布已收到来自纽交所的警告,因为其平均收盘价已连续30日跌破1美元。如果股价在未来6个月内仍无起色,柯达将面临摘牌。 2012年1月19日,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宣布已在纽约申请破产保护,以争取渡过流动性危机,确保业务继续运营。 2012年4月20日,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正式宣布破产,正在进行资产评估和拍卖! 奥斯卡颁奖剧院产权机构美国CIM地产公司于2012年5月1日正式宣布,与国际声学巨头美国杜比实验室公司达成一项长达20年的冠名合约,原来的“柯达剧院”正式更名为“杜比剧院”。 对于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来说,柯达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记忆,翻翻孩时的旧照片,我们可以看到每张照片后面的Kodak标志,而现在柯达却不得不因为连年亏损,导致资不抵债最终宣告破产。为何陪伴过我们童年的百年老企会最终走向破产,以及柯达在转型路上为何会挫败? 柯达的辉煌所在:柯达公司业务范围曾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和中国设有生产基地,现仅就柯达公司在中国的营销战略以及为何转型失败作简要分析。 柯达的品牌战略——柯达串起每一刻 (1)质量战略:柯达的质量观可以一分为二:一是追求硬件技术的至善至美;二是让顾客方便、满意、“人人都会用”。 (2)不断提高知名度:开摄影比赛先河。1996年在中国举办的“柯达杯”奥运摄影比赛,令国人至今印象犹存。柯达公司投资200万元,为张家界森林公园改造、设计的三大景区游览线开通。柯达常用其系列产品相互进行促销。其中,用相机促销胶卷的策略,为人所称道。柯达公开它的“傻瓜相机”的技术专利、让更多的厂家生产此种相机,以促进胶卷的销售。 (3)培育品牌忠诚:柯达在开拓市场中,做得最好的是与顾客建立起忠诚关系。柯达品牌的核心信息可概括为两点:简单与家庭价值。前者主要概括产品特点,如“人人都会用”;后者则主要靠营销沟通和视觉形象来建立。 (4)发展清晰而强有力的品牌形象:柯达早期广告多表现有孩子、狗和朋友的家庭场景,而且多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易于拍摄到的镜头。柯达正是通过宣传一幕幕难忘的时刻来打动消费者的心弦。"这就是柯达一刻,别让它溜走"、"柯达串起每一刻",在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中,这些广告语深深刻进了消费者的脑海,迎合了人们留住美好岁月的心理,使消费者自然而然把享受快乐时光与"柯达"这一名字联系在了一起。 柯达的本地化战略 1995年以来,为了开拓中国市场,其“全行业收购”战略,震撼中外。1998年3月23日,柯达公司向全世界发出一则消息:柯达公司将在中国投资逾10亿美元,采用先进技术拓展在中国的产品生产和销售。至此,这一涉及广东、福

柯达发展史

第一阶段 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 1881年末,伊士曼从罗切斯特储蓄银行辞职,投入全部精力经营自己的新公司,同时继续研究简化摄影术的方法。 1883年,伊士曼发明了胶卷,摄影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著名的口号:“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1891年,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借助乔治·伊斯曼开发的软胶卷,发明了首款电影摄影机。柯达公司借此机会进入了电影胶片领域,并一直保持垄断地位至今。起初,柯达公司所有的产品都在罗切斯特生产。不久后,国内外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工厂的生产能力。因此,伊斯曼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修建工厂。1891年,在伦敦附近的哈罗建造了一座感光材料工厂。 1892年,由于生产的第一部傻瓜型胶卷相机名为“柯达(Kodak)”,更名为伊士曼柯达公司。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无意间发现了X射线。当年圣诞节前夕,伦琴用Kodak胶片拍摄的世界上第一张X光照片。次年,柯达公司进入X光商业摄影领域,推出了第一种专为拍摄X光而设计的相纸。 1896年,柯达公司成为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要赞助商。 1900年,柯达公司又开发出了勃朗宁(Brownie)盒式相机,售价1美元。勃朗宁相机因其简单廉价,其多种改进型持续生产了半个多世纪。柯达相机改变了人们对照相机昂贵、庞大的固有印象。摄影师携带相机变得灵活方便,准备拍摄的时间也大大缩短。

柯达相机大规模发展并带动胶卷销售取得了空前市场回报。19世纪末,伊斯曼大举进军世界市场,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设立了销售机构,并很快在欧洲建立了销售网。 20世纪初,柯达的产品已打入南美洲和亚洲。直至1908年,柯达公司的全球雇员已经超过了五千人。 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1935年,柯达开发出彩色胶片柯达克罗姆(kodakchrome)胶片,这是全球第一款取得商业成功的彩色胶片,也是柯达最成功的产品之一。从1935年开始上市,克罗姆胶片共生产了74年。无数幅世界级的经典照片诞生在克罗姆上感光呈现。柯达公司在保持摄影、电影业务的同时,也在向医疗、印刷出版和空间探索领域发展。同时,柯达公司为继续提高影响力,不断赞助各项体育赛事。 1963年,柯达再次开发出革命性产品——傻瓜相机“instamatic”系列相机。“instamatic”相机将胶卷盒制作成独立暗盒,可以在任何自然环境中打开相机后盖更换胶卷。相机的自动曝光功能进一步简化了摄影者的操作。1964年,傻瓜相机当年销售750万架,创下了照相机销量的世界最高记录。从1963年至1970年,共有超过5000万架傻瓜相机被售出。 1966年,柯达胶片随着月球轨道1号飞行器记录了约翰格林的太空之旅。 1966年,柯达公司的海外销售额达到21.5亿美元,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当时位于感光界第2的爱克发销量仅及它的1/6。至2002年,柯达的全球营业额增至128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都来自美国以外的市场。柯达全球员工总数约七万人,其中三万九千人在美国。哈佛商学院200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截止1975年,柯达垄断了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直到1997年,柯达的主要竞争对手富士胶卷才抢占了部分美国市场,但也仅是可怜的17%。

柯达破产之谜案例分析

战略管理 【达破产之谜的思考】 **大学MBA 2012-9-15

问题1:柯达所在行业及相关行业的过去、现在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影像行业 过去: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胶片机) 现在:数码成像为主(数码相机) 未来:数码影像天下 问题2:柯达破产原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 战略定位有误(未大力发展数字业务,将重点放在传统相机/胶卷上) 战略转型失败(2003及2007年两次转型,均因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包袱,第二次又遇金融危机) 外部因素: ①时代变化(市场变化)。从胶片时代转向数码时代,数码成像技术得到普遍推广,而手机与数码相机的合一,更是现代技术的一个绝妙结合,故而价格昂贵、使用不便的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逐渐遭到淘汰。 ②外部市场竞争激烈。富士、索尼、惠普、佳能、爱普生等国际大公司在数码相机、可拍照手机、数字冲印、数字打印机等各个细分市场均对柯达构成致命威胁。 内部因素: ①盲目自信。柯达公司在摄影行业中长期居于霸主地位,因此高层们极度自信,认为他们在感光工业上的龙头老大地位不可能被任何对手撼动,公司陷入了长期麻木的状态。一度提出战略转型的建议,却因股东的强烈反对而无果而终。 ②缺乏创新。专利技术不能转化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真正市场化。 ③管理失误。柯达公司与其他大公司一样面临着尾大不掉、多层管理、效率低下、人事冗杂等诸多问题,如频繁更换CEO导致公司整体战略不稳定,决策层缺乏长远战略性规划,缺少市场敏锐感、作风保守等等。

④负担沉重。柯达公司经营百年,曾经为它工作过的人遍布全球,因而有大量退休人员要供养,而且群体越来越大。这些人中很多人曾是柯达的有功之臣,可是当公司收入下降的时候,流动资金的匮乏日益严重,而巨额的养老金支出无疑是拖垮柯达的另一只手。 问题3:柯达案例启示破产带来的启示 纵观柯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柯达在80%的时间里一直是领先者,直到最近的20多年才被甩到了后面。柯达到底能给其他公司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 首先,时代的车轮不会等待任何人,如果不大踏步地跟上时代的脚步,就注定会被无情地抛在后面。当摄影技术从“胶卷时代”大踏步进入“数字时代”之时,柯达表现得犹豫、踌躇、迟钝,而对手却已经开始狂奔。等到苹果等高端智能手机登上舞台的时候,柯达早已脆弱得不堪一击。 其次,创新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将创新的技术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也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柯达拥有一系列高价值的数字技术专利,在2008年到2011年间,柯达靠出售部分专利许可权和打专利官司收入19亿美元,是个十足的专利巨人。尽管柯达是数码相机技术的鼻祖,并在过去十年间陆续推出了一些创新数字技术产品,但却始终没有找到新的增长点。 最后,所谓“相关产业”并非真的那么“相关”,可以轻而易举地触类旁通,而贸然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更多时候不是个好主意。上世纪80年代,为弥补胶卷业务的迅速萎缩,柯达扩张进入了化工、浴室清洁用品以及医疗检验设备等多个领域,结果证明完全是在烧钱。 数码影像的诞生,没能唤醒柯达及早转型。作为第一个发明数码相机的柯达,应该说具备占据未来影像“数码”制高点的绝对优势。然而自 1975 年柯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后,没能抓住“先手”,抢占先机,却将其束之高阁。一味的固步自封,一味的指望老本行,一味的依靠夕阳产业,注定了其未来的发展只能是以失败告终。 问题4: 市场的竞争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价格和质量的竞争;第二个阶段是技术和专利的竞争;第三个阶段则是制度和标准的竞争。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洗礼,很多企业家对于技术和专利很是看重,然而对于第三个阶段;制度和标准的竞争则知之甚少。

摄影发展史

摄影发展史 一、摄影术的诞生 时代背景 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是时代的必然产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长驻影像的渴望、对影像记录和信息传播的需求催生了摄影术的诞生;同时摄影术的诞生又反过来更进一步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的需求。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图像市场的日益繁荣,为摄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丰富了摄影的生存空间。 摄影术的萌芽 摄影术并不是某一个人发明出来的,而是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的一个成果,它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产物。摄影术一经公布,便吸引了很多人来改进它,使它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1公元前400多年,中国哲学家墨子观察到小孔成像的现象,并记录在他的著作《墨子?经下》中,成为有史以来对小孔成像最早的研究和论著,为摄影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墨子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数学家欧几里德、春秋时期法家韩非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北宋科学家沈括等中外科学家都对针孔成像有颇多论述,针孔影像,已为察觉乃至运用,但只可观察,无法记录。 2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3 1704年,英国人牛顿首先论及“干涉色”现象。 4 1725年,德国纽伦堡阿道夫大学医学教授亨利其舒尔茨(Heinrich Schulze1687-1744)发现硝酸银溶液在光作用下会变黑,并于1727年发表论文《硝酸银与白垩混合物对光的作用》,论文讨论了硝酸银混合物在光作用下记录图案的功能,德国人称之为现代摄影的始祖。 5 1756年,奥地利人福伦达在维也纳创立福伦达公司。 6 1757年,英国人道龙发明消色差透镜。同年,意大利人贝卡利发现了氯化银的感光性能。 7 1793年,法国尼埃普斯兄弟两人首先设想利用感光物质来固定针孔镜箱所形成的影像。 8 1802年,英国人汤姆斯维吉伍德(Thomas Wedgwood)完成“晦影照相机”,使用可感光的硝酸银纸,其学生亨弗利爵士以氯化银取代硝酸银定影,制成人类史上第一张较能久存的照片。此二人被誉为“暗箱”与感光材料结合的先驱者。 9 1816年,尼埃普斯用自己定名的“人工魔眼”的透镜装配成第一架照相机。并使用它制作出一些不能耐光的负像照片。 10 1817年,德国人格罗特胡斯创立光化学反应的理论,并在1818年公开发表。 11 1819年,英国人赫谢尔(John Herschel)发明了定影法,可使已感光的氯化银固定下来,从而可长期保存影像。其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 1825年,尼埃普斯用晒相法在涂有沥青的石板上制作了《牵马少年》照片。

柯达电子公司流程局部再造管理的案例分析

柯达电子公司流程局部再造管理的案例分析 分析一下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对其生产活动的再造,我们可以看出,局部流程再造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再造的范围窄。若按组织结构分,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可分生产、财务、人事及研究与发展四大部分。再造实施的范围只是生产这一部分,范围相当狭窄。对整体组织的冲击力很小。公司的其他几个部分甚至感觉不到生产这一部分的变化。 2、牵涉面小。在该公司的局部流程再造中,所牵涉的人只是与生产有关的人员,并不涉及财务、人事等职能部门人员。事实上该公司再造流程过程中,还不是再造所有流程参与者,如流水线上工作的员工,他们并没有感受到再造的变化,其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等与以前基本上是相同的。这里再造的重点,是流程各环节的协调者,如工程部的工程师、品管部的工程师等。在再造以前,他们服务于流程的运作,但受制于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再造流程后,他们的“身”与“心”达到和谐的统一。 3、再造流程的方式简单。再造流程有很多种方式,并且大部分都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强大威力,来对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但在柯达公司的再造流程过程中,我们看不到采用了什么复杂的方式,只是把强行分开的流程参与者们归并到一起,对流程的执行者充分授权。这种方式只是关键点突破方式中的一种,即活动承担者的突破。可以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4、实施阻力小。由于再造流程的过程,往往是打破既得利益者们的既得利益而重新进行利益分配的过程,因此,再造流程所牵涉的面越广,涵盖的范围越宽,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就越大。从柯达公司的再造流程的过程来看受再造直接影响的既得利益者是原职能部门的经理们。再造流程前,他们工作轻松,责任小,压力不大,工作是下属去做,遇事则由执行经理去解决,顾客满意与否并不关他们的事;再造流程后,他们要对流程负整个责任,各工种的协调成了他们的分内之事,并且他们业绩的直接衡量标准就是顾客的满意度,因此,对其工作要求就提高了很多,他们的工作压力与以前相比也成倍增加。由于该公司的其他配套改革没有同时进行,如绩效的衡量标准变了,但奖励的标准与力度并没有相应调整,因此,个别经理人员对如此强调的工作,却依然领取原有的薪水,感到有点想不通,不免有些微词;但其他产品经理人员则把充分授权,工作内容丰富化,工作的成就感当作一种报酬,因而,感到这没有什么。整体说来,支持再造的经理多,而阻止再造的经理只是个别人,再造阻力很小。这也是为什么该公司的再造流程的过程不仅很简单,而且花费时间十分短暂。不需要构筑再造流程小组,仅执行经理一个人就可以领导并推行。 当然,局部流程再造的力度是有限的,其效率也不可能很大,其持久性也很难保证。据一些流程中人的反映,他们现在的工作干劲与再造开始实施时相比,有明显的减弱。可见,系统再造是必然的。 柯达(电子)再造流程的过程企业流程的局部再造,就是选择企业中有必要再造的流程进行再设计。下面,我们再结合一个从组织整体角度来观察局部再造的实例,以加深我们对局部流程再造的理解与认识。 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是美国柯达公司(Kodak)在上海的全资子公司,1996年3月建成投产,现有员工400多人。该公司主要负责柯达相机的生产,其销售则由柯达公司上海总部负责。该公司产品主要有APS 相机、CBIO相机与一次性相机等。公司成立之初,采用了传统的以职能为取向的组织结构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