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主要概念

发展心理学主要概念
发展心理学主要概念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代群效应: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所带来的对对个体发张研究的干扰效应。

横断研究: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纵向研究: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追踪研究设计)

聚合交叉: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它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间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

习惯化:是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的减少的现象。习惯化方法包括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它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

心理理论: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

攻击行为:是一种经常性有意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社会行为、利他行为):指任何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及趋向,如帮助、安慰、捐助或救助他人,与他人合作、分享、谦让,甚至包括赞扬他人,使他人愉快。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知,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团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

弗洛伊德:核心思想: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本我(原始的、本能的,是人格中最难接近的同时又是强有力的,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沟通本我和现实世界,功能是对外适应环境要求,对内调节本我内驱力及宣泄,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是人格中的监控机构,遵循道德原则)。关系: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机构。自我控制的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她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也会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0~1,第一时期是0~6个月性快感来源于吮吸和吞咽活动,第二时期是6~12个月来源于咬,咀嚼等吞咽活动);肛门期(1~3)初期快感来自粪便排出,后期来自粪便控制。前生殖器期(3~6)男孩出现恋母情节,女孩出现恋父情结;潜伏期(6~11)性欲被移至为替代性活动;青春期(11、12~)摆脱父母对自己的控制。评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注意到这个阶段性的基础及教育和训练的作用,五阶段的划分如暂抛开具体内容,与一般科学划分的阶段有着一致性,但其典型的本能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埃里克森理论:特点:人格发展是逐渐形成的过程,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人格发展是终其一生的发展。婴儿期(0~2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者希望的实现);儿童早期(2~4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学前期或游戏期(4~7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学龄期(7~12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青年期(12~18建立同一感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实现);成年早期(18~25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成年中期(25~50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老年期(50~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华生: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的作用(理由: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并不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遗传作用越小控

制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提出一个重要论断,即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华生认为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它是可以控制的,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是容易消退的。练习在儿童行为形成中提供了重复强化的机会;强化不及时不利于儿童的发展,教师要及时强化希望在儿童身上看到的行为。积极强化是给予或增强喜欢的刺激,消极强化是消除或降低厌恶的刺激。

班杜拉:1、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感念,观察学习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班认为强化可以是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2、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攻击性、性别化、自我强化、亲社会行为。

维果茨基: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2、他还探讨了发展的实质(心理的发展值得是一个人的心里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3、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间接地、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4、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他提出了三个重要问题:一个是最近发展区思想,一个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一个是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问题。维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实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有知道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5、内化学说,他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指出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者,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来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内部财富。

皮亚杰:1、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他认为,人类的认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他的发展观是属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里不断发生量和质的变化。2、皮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而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集体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适应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几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示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另一个是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体变化。3、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4、发展阶段: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时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题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单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交叉;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有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横断研究设计的优点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获得的信息量大,经济且费事短。不足是它所关注的年龄效应可能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因而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点是能系统的、详尽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其不足:一是样本的流失,二是反复测查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三是花费大而且耗时。聚合交叉设计的优点是是我们能掌握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其特点,能够进行大面积测查,第二该设计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电离辐射、噪声、超声波、高温、电磁场、贡及其化合物、铅及其化合物、锡、嗜酒、饮用咖啡、吸毒、大气污染、妊娠期药物,生物因素,地理因素)母体因素(情

绪、应激、营养、患病)。

婴儿动作发展规律:抬头、翻身、坐、爬、站、行。

言语发展理论: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说。第一,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的来的。第二,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普遍的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有普遍与法相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实现的。第三,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化过程变为表层结构,从而被感知和传达。评价:其语言获得装置只是一种假设,尚未也很难得到证实。他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略语言的社会性,有唯心主义倾向。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第一: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从出生到三个月)。第二,有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三到六个月)。第三,特殊的情感连接阶段(六个月到两岁)。第四,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婴儿依恋的类型:陌生情境研究法(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影响婴儿依恋的因素:婴儿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长短;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是否关心。

幼儿大脑成熟顺序: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幼儿游戏的种类:创造性游戏(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幼儿提供了激发创造性思维的适宜氛围,有利于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人格特征)、教学游戏(可以有计划的增长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提高儿童的观察、记忆、主义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活动型游戏(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并培养勇敢、坚毅、合作、关心集体等个性品质,皮亚杰把游戏分为练习游戏、象征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

幼儿记忆发展特点:第一,记忆容量的增加。第二,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第三,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发展。第四,自传式记忆的发展。第五,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

幼儿思维的发展特点:一,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二,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三,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幼儿皮亚杰相关实验:1、三座山测验:用来评价儿童能否采用别人的观点。他认为,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我为中心的,不能采纳别人的观点;2、守恒测验:守恒是指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皮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维度,注意的是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征,具有中心化的特点。3、类包含测验,皮认为,前运算儿童阶段的儿童缺乏这种推理能力,不能同时想到一个子类和整个一类。此外,还认为幼儿不能区分一个物体表面看起来像什么和真的是什么,不能进行因果推理。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7岁之前儿童对自己的描绘仅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爱的活动等,还不会描述内部心理特征。早期儿童的认知能力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很容易把自我、身体与心理混淆起来,塞尔曼等人也认为,幼儿的概念是物理“概念”,儿童对内在的心理体验和外在的物理体验不加以区分)

性别认同包括:正确适用性别标签(2-3岁);理解性别的稳定性(4-5岁),如男孩长大后成为男人;了理解性别的坚定性(6-7岁),如一个人不因发型、服装或喜爱的玩具是异性的而改变自己的性别;理解性别的发生学基础,知道男女间生理上的差别

小学儿童学习基本特点: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的。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水平的过程。

小学儿童学习障碍基本特征:差异性、缺陷性、集中性、排除性、可逆性、贯穿性。分类: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的学习障碍;阅读和书写方面的障碍;算术方面的学习障碍。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特点:1、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待有很大的具体性。2、由具体

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3、思维结构趋于完善,但有待完善。4、思维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

小学儿童思维品质发展特点: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小儿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小学儿童的自我描述反映其对自我的认识,但仍待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能较为客观的评价自己。

小儿的社会性认知:塞尔曼提出的五个阶段,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2,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3.相互角色采择(10-12).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12-15)

小儿友谊概念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知特点,主要反映了儿童对同伴关系的认识,儿童对友谊特性的认知结构有五个维度组成:个人交流和冲突解决、榜样和竞争、互相欣赏、共同活动和互相帮助、亲密交往。塞尔曼提出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有益的概念,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能做到合作和互惠,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在心理上可以做到互相信任和支持)。第五阶段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子相互的相互依赖的友谊阶段)

父母教养方式(权威性父母、专制型、放任型、忽视性);

同伴关系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而主要方式。小学儿童的行为特征和社会认知是影响同伴交往的主要因素。儿童对同伴交往的需要是逐渐建立的。儿童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同伴交往的基本特点: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2、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3、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4、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5、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师生关系:教师的期望——罗森塔尔的研究结果证实,教师的期望可能至少会影响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小学弟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的改善更为明显的原因:第一,低年级学生关于学业的自我表象较为肤浅,对教师的不同对待方式更为敏感;第二,低年级学生没有累积的背景信息,教师更相信测验的结果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采用临床谈话法和对偶故事法着重从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以及对公正的认识等方面,揭示了儿童道德的开端和发展规律,皮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他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与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是相对应和平行的。幼儿道德的他律性就是幼儿认知的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的反映。2、科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提出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前习俗水平(有外在要求判断道德价值)、习俗水平(以他人期待和维持传统秩序判断道德价值)、后习俗水平(以自觉守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判断道德价值)。六阶段:1、服从与惩罚定向(服从规则以及避免惩罚)。2、天真的利己主义(遵从习惯以获得奖赏)。3、“好孩子”的定向(遵从陈规,避免他人不赞成、不喜欢)。4、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观(遵从权威避免受到谴责)。5、社会契约定向(遵从社会契约,维护公共利益)。6、普遍的伦理原则(遵从良心是原则,避免自我责备)。科尔伯格认为,幼儿的道德发展处于前习俗水平,此时幼儿尊重权威,目的是逃避来自严厉权威者的惩罚,同时处于自己的利益并考虑别人会如何回报他们的行动而服从、遵守规则,从而形成他律的道德判断。

攻击行为 1、发展:哈特普认为3-6岁幼儿的侵犯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身体攻击在四岁时达到顶点;对受到进攻或生气的报复倾向,3岁时有明显增加;进攻的挑起者和侵犯形式也随年龄变化而变化,身体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5岁以后侵犯行为开始减少(原因:父母与教师不允许侵犯行为,而鼓励合作与分享等;儿童从自身经验懂得,协商、谈判是达到同样目的的有效手段) 2、理论解释: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生下来具有的死亡本能追求生命的终止,从事各种暴力和破坏性活动,是敌意的、攻击性冲动产生的根源。这种死亡本能有时也指向内部,如自我惩罚、自残甚至自杀,生态太学理论认为人有基本的侵犯本能,个体的侵犯倾向会受到人的社会经验的影响,除了成人的监控之外,儿童也开始内化成人的社会

规范,控制自己的侵犯本能。新行为主义者把侵犯行为作为挫折的结果,认为挫折总是导致侵犯行为,攻击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班杜拉把侵犯行为看成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习得的,他认为,内部状态也许触发了侵犯行为,但不是必须条件。侵犯行为既然是习得的,那么也可以矫正。3、影响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情绪气氛,来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家庭的儿童常有情绪方面的困扰和大量行为问题;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影响。4、预防: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和关注;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移情训练;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等。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般认为,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逐渐增加,6-12岁增长显著。对1-3岁儿童的研究均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频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亲社会行为具有稳定性,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能够持续几个月,但有人发现亲社会行为随年龄变化的方向有正有负,没有必然的连续性。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发展的因素与结构、发展的阶段。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①心理发展的因素 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 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此外,皮亚杰还指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等三要素。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结构的自调性是说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的调节作用。 (3)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概括而言,皮亚杰的阶段理论包含了以下几种含义: ①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②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③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④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⑤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⑥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总之,皮亚杰的理论为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图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世界各国的心理发展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皮亚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儿童智力发展方面。他的理论主要有这几方面的特色: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的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上做了许多探讨,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等有很独特的论述。 (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所制约。 (2)阐明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人类心理的发源于社会一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第二,语言符号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不断内化的结果。 (3)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以下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第二,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第三,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 (4)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 3.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作业以及答案

中科院心理所《发展心理学》试题(20181124,深圳) 拟题人:陆小英学生姓名:18级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前的括号中。) ( B )1. 普莱尔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是______。 A.实验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访谈法 ( B )2.最早研究中年心理的心理学家的是______。 A.霍尔 B.荣格 C.普莱尔 D.埃里克森 ( A )3.在相同时间点,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研究的设计是______。 A.横断设计B.纵向设计 C.聚合交叉设计D.双生子设计 ( A )4.埃里克森认为,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______。 A.主动与内疚 B.勤奋与自卑 C.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D.亲密与孤独 ( D )5. 埃里克森认为,在弗洛伊德的两性期儿童应重点解决的发展危机是。 A.信任-不信任 B.勤奋-自卑 C.同一性-同一性混乱 D.亲密-孤独 ( A )6.皮亚杰认为,儿童不能从“我是你姐姐”推知“我是姐姐的妹妹”,这是因为儿童不具备能力。

A.可逆 B.守恒 C.象征 D.延迟模仿 ( B )7.在哈洛的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中,证明_______是婴幼儿依恋发展的重要基础。 A.味觉 B.触觉 C.视觉 D.听觉 ( D )8. 维果斯基提出,个体认知发展的机制是______。 A.同化 B.顺应 C.适应 D.内化 ( C )9.“三山实验”用来论证儿童思维的______。 A.象征性机能 B.守恒能力 C.自我中心 D.观点采择能力 ( C )10. 在动作发展过程中,双生子爬梯说明了______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A.遗传 B.环境 C.成熟 D.同伴 ( C )11.吉布森等人用来研究儿童深度知觉的实验是______。 A.三山实验 B.类包含实验 C.视崖实验 D.照镜子法 ( A )12.“儿童的游戏就是在复制人类祖先的行为”,持该观点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 A.霍尔 B.彪勒 C.席勒-斯宾塞 D.格罗斯( C )13.小明和小红正在玩“过家家”的游戏,这是一种______。 A.功能性游戏 B.构造性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性游戏 ( A )14.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可以用社会标准或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这说明其处于阶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以及及时强化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 A. 华生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D. 巴普洛夫 2、皮亚杰认为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有()。 A. 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B. 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 C. 能完成序列化问题 D. 掌握群集的概念 3、以下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叙述正确的是()。 A. 认知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 B. 发展阶段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 C. 发展阶段是以个体的年龄为根据 D. 发展阶段认知方式的差异为根据 4、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既影响儿童,又受儿童影响的复杂交织体的是() A. 心理社会阶段论 B. 社会学习理论 C. 生态学观点 D.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5、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A. 重视人格的健康成长 B. 重视儿童的早期经验 C. 性教育 D. 多元的成功评价体系 6、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7、弗洛伊德认为代表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高级方向的人格结构是()。 A. 自我 B. 本我 C. 超我 D. 意识 8、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中属于控制系统的是()。 A. 本我 B. 本我和超我 C. 自我和本我 D. 自我和超我 9、弗洛伊德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标准是()。 A. 生理年龄 B. 心理年龄 C. 思维特点 D. 力必多的位置 10、认为人格的发展是终其一生的是()。 A. 弗洛伊德 B. 艾里克森 C. 皮亚杰 D. 斯金纳 11、艾里克森认为建立同一感和防止混乱感是哪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 A. 6—12岁 B. 12—20岁 C. 15—17岁 D. 20—40岁 12、“发生认识论”的提出者是()。 A. 皮亚杰 B. 弗洛伊德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120002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 开设学期第二学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 儿童发展心理学为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的专业必修课程,为同学们日后从事小学和幼儿园教学和管理工作提供系统的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知识。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性基础,掌握儿童感知、记忆、语言、思维、情绪、个性、性别角色形成、同伴关系等方面产生和发展的特点。 二、本课程与各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普通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之前要先学好普通心理学;其次,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部分;再次,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和学前教育学的联系也非常紧密。 三、教学时数及分配 总学时 54节学时分配表

三、讲授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导论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学习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是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二是掌握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三是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发展的概念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第三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二、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的研究 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2、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 3、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 第四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横向研究 二、纵向研究

《发展心理学》课后习题及解析

发展心理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作者:张贵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发展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年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的标志是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过程。(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一般认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3、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共计八种智力,分别为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成功智力理论:由斯皮尔博格提出。包括1、分析性智力—用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分析智力解决那些界定清晰、答案与方法唯一的问题;2、创造性智力—用来找对问题。创造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的问题;3、实践性智力—用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践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且与日常经验密切相联的问题。 (3)真智力理论:由大卫.帕金斯提出。三个主要成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及反省智力. (4)生物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学科分支,是高等院校心理学各专业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了解个体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尤其掌握儿童阶段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辨证发展观,以便其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掌握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打下基础。 该课程内容有两大部分组成:基本理论部分和年龄特征部分。基本理论部分侧重介绍国内外关于发展心理学的一些著名理论,主要是各个学派中较经典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年龄特征部分介绍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长、衰老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各方面发展的规律,其中以中小学阶段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为重点部分。 2.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了解与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与具体方法、发展心理学在优化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还应能运用有关知识与理论分析自己及他人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为后继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包括: 1、学生应了解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解释与描述个体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以及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等,具备相关的知识与科学的发展观,对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学生应掌握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中心理发展的重要“课题”,理解发展的原因及其复杂性,并运用相关的理论对发展中的心理年龄特征与关键问题、儿童教育现状、老年文化等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培养开放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将知识的运用与实践相联系的学习风格。 3、学生应掌握发展心理学研究中重要且独特的研究范式及方法,了解这些方法对于研究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并能运用于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基本的研究技能和探究态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教学的重点: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对人生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特点的描述与解释,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具体研究方法在心理发展的各个时期及主题中的应用。 课程教学的难点: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简答论述

四、简答题 1.简述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 ①儿童心理发展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 ②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一般是从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进行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部分。 2.简述心理的种系发展。 ①心理这一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是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育相联系的。 ②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 ③人类心理发展史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 3.简述心理的个体发展。 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①心理活动不断的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抽象、概括发展。 ②从最初的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到随意活动。 ③从出生时仅具有一些遗传素质的差异到逐渐形成个性。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③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④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五、论述题 1.结合教育实际,论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儿童的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发展。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的作用,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2.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即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3.论述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从教育到领会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过程,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过程中的,这是教育到领会的量变过程。 量变过程的实现和儿童知识的丰富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掌握知识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是一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过程,只有在这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基础上,产生比较明显、比较稳定的新质变化时,完成了从领会到发展的过程,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过程。 4.论述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①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量变和质变,有时还产生大的质变,所以,儿童心理的发展在某个阶段常产生一些不同于其它阶段的特点,呈现出阶段性。由此可见,儿童心理发展矛盾运动的全过程中的质变和阶段性,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②儿童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在每一阶段之初,可能保存着大量的前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在这一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较多的下一阶段的年龄特征。 ③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1.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教育性原则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⑤伦理性原则 2.简述横断研究设计的内容 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心理观察或实验,比较各个年龄的人群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3.简述纵向研究设计的内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说课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 下午好!我是学前教育与音乐学院教师:范黑龙。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我的说课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素质水平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的专职教师。他们应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他们既能胜任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又能结合幼儿园实际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或其他管理工作。 课程性质 为了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开设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课程的作用 1.学生通过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为能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选择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理论依据。 2.激发学生对幼儿的兴趣和感情,以此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有良好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道德打下基础。 3.本课程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心理学依据,奠定理论基础。 2.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目标、内容、方法。 能力目标:能根据所学理论分析儿童心理。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敢于表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课程的相互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先修课程为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奠定一定理论基础。后续课程有《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游戏》、《幼儿园各领域教育》、《学前儿童文学》等,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的提供了心理依据和知识储备。 在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中,本课程是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在此,他对发展心理学的建设也做出了贡献。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括意识(conciousness)和无意识(unconciousness)两个部分。弗洛伊德后来修订了这种意识与无意识的“二分法”,而引进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概念。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强有力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弗洛伊德把本我比拟为充满剧烈激情的陷阱(pit)。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动机的里比多(libido)被围困在本我中,并且是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出来。诸如,性欲的满足、干渴和饥饿的解除等,都使紧张状态消除而使个体产生快乐。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个体是要和现实世界发生交互作用的。即使是进攻、侵略,也是和本我的减少紧张状态的基本原则相联系的。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是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由于他们可担忧的事情不多,除了身体的舒适以外,尽量解除一切的紧张状态。但是,由于生活需要,可能产生饥饿、干渴,于是就产生了紧张,他们等待吃奶、喝水,此时,本我可能会产生幻觉,出现希望目标的想象而且在幻想中获得满足;本我也可能闯入梦境,儿童在梦中吸吮乳头或拿起了水杯。这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初级过程思维(primaryprocessthinking)。儿童随着年龄的递增,不断地扩大和外界的交往,以满足自身增加的需要和欲望,并维持一种令其舒适的紧张水平。在本我需要和现实世界之间不断接通有效而适当的联络时,自我就从儿童的本我中逐渐地发展出来。

发展心理学重点整理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从生命全程角度阐述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毕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习发展心理学的目的是让我们在心理咨询活动中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基本理论问题,使我们了解各种心理能力发展趋势圴不同程度地呈现适应性的特点,从而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毕生发展观,全面发解个体发展的纵向图景。在学习时可以通过表格形式归纳总结,更好地记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发展的内涵: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的科学。“心理发展”这一概念的科学理解是学习发展心理学首先要弄清的。心理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心理种系的发展 2、心理种族的发展 3、个体心理发展 *以上三个方面合起来指的是对心理发展的广义理解,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发生,二是发展。 *通常所说的心理发展,多指人个体心理发展,这是从狭义上理解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性质: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的特殊性的统一。(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婴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2、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3、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这是关于主体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与环境和教育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形成自组织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 4、“关键期”问题:这是关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是否具有关键期以及如何年看待敏感期。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发展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从出生死亡全过程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历程,它体现的是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可简化为发展性。这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 *研究对象是年龄跨度大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显著特征。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设计—优点:适用性时效性质缺点:人为的联结性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优点:能够系统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 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差被试容易流失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这是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研究设计方式。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跨文化比较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法的整合训练万赖俱寂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 *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1、高级心理机能决定心理发展 2、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3、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简介

一、先天论/遗传决定论 格塞尔(A.Gesell)成熟论 理论内容: 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成熟被定义为是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推动发展。 格塞尔认为,成熟是通过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突然转变而实现的,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只有结构的变化才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生理结构的变化按生物的规律逐步成熟,而心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心理形态的演变,其外显的特征是行为差异,而内在的机制仍是生物因素的控制。 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所谓准备,是指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决定学习最终效果的因素,取决于成熟。在发展的进程中,个体还表现出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与归纳,格塞尔总结出三个重要的观点: 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 2、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与较差的年头(也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有序地交替; 3、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测量工具:格塞尔发展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 格塞尔收集整理了数以万计儿童的发展行为模式,推出了格塞尔行为发育诊断量表(即年龄常模)。通过与行为发育的年龄常模相比较,即可判断不同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该诊断量表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十分广泛。 该量表主要诊断4个方面的能力: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 动作能分为粗动作、细动作。粗动作如姿态的反应、头的平衡、坐立、爬走等能力;细动作如手指抓握能力,这些动作能构成了对婴幼儿成熟程度估计的起点。 应物能是对外界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是运用过去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如对物体、环境的精细感觉。应物能是后期智力的前驱,是智慧潜力的主要基础。 言语能反映婴幼儿听、理解、表达言语的能力,其发展也具备一定的程序。 应人能是婴幼儿对现实社会文化的个人反应,反映其生活能力(如大小便)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这4种能力对于每个时期的儿童都有相应的行为范型,正常儿童的行为表现在这4个方面应当是平行的、相互联系并彼此重叠的。 二、后天论/环境决定论 华生(J.B.Watson)的行为主义观 华生对待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源于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生来其心理类似一块“白板”,日后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块“白板”上学习建立起S-R联结的过程。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体现出阶段性。 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华生认为遗传得来的是数量甚微的简单反射而已,它们对日后的心理发展无多少作用,而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他曾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的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的才智、嗜好、倾向、能力、禀性,以及他的宗族如何(1930)。” 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客观与实证,把重点从对意识的过多关注转向行为研究,注重刺激与反

发展心理学主要概念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代群效应: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所带来的对对个体发张研究的干扰效应。 横断研究: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纵向研究: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追踪研究设计) 聚合交叉: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它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间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 习惯化:是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的减少的现象。习惯化方法包括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它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 心理理论: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 攻击行为:是一种经常性有意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社会行为、利他行为):指任何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及趋向,如帮助、安慰、捐助或救助他人,与他人合作、分享、谦让,甚至包括赞扬他人,使他人愉快。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知,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团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 弗洛伊德:核心思想: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本我(原始的、本能的,是人格中最难接近的同时又是强有力的,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沟通本我和现实世界,功能是对外适应环境要求,对内调节本我内驱力及宣泄,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是人格中的监控机构,遵循道德原则)。关系: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机构。自我控制的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她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也会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0~1,第一时期是0~6个月性快感来源于吮吸和吞咽活动,第二时期是6~12个月来源于咬,咀嚼等吞咽活动);肛门期(1~3)初期快感来自粪便排出,后期来自粪便控制。前生殖器期(3~6)男孩出现恋母情节,女孩出现恋父情结;潜伏期(6~11)性欲被移至为替代性活动;青春期(11、12~)摆脱父母对自己的控制。评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注意到这个阶段性的基础及教育和训练的作用,五阶段的划分如暂抛开具体内容,与一般科学划分的阶段有着一致性,但其典型的本能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埃里克森理论:特点:人格发展是逐渐形成的过程,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人格发展是终其一生的发展。婴儿期(0~2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者希望的实现);儿童早期(2~4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学前期或游戏期(4~7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学龄期(7~12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青年期(12~18建立同一感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实现);成年早期(18~25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成年中期(25~50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老年期(50~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华生: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的作用(理由: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并不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遗传作用越小控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 2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 本节主要内容: 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因为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的弗洛伊德主义(或者叫弗洛伊德学说)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 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

发展心理学01--08年试题

2001年发展心理学试题 一.单选 1.--- --将儿童的心灵比喻成一块“白板”,他认为一切的观念和知识都来源与后天的经验。A霍尔B格塞尔C洛克D卢梭C 2.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中的--- ---成分代表则社会道德力量他抑制本能的随时满足A A超我B本我C自我D里必多 3.--- ----是婴幼儿最重要的认识渠道,也是婴幼儿依恋发展的重要基础B A味觉B触觉C视觉D听觉 4.--- -----是心理,行为活动的随意性和稳定性的神经生理的基础。B A外抑制B内抑制C前摄抑制D后摄抑制 5.艾里克森认为,--- -----的心理社会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 A婴儿期B幼儿期C童年期D青少年期 6到---- ---时,第一第二信号系统机能开始分化,两个系统的活动开始具有了相对独立性B A前幼儿期B幼儿期C童年期D青少年期 7--- --认为,自我中心言语是一种非社会性言语,它最后将发展成为社会性言语。C A乔姆斯基B维果斯基C皮亚杰D班杜拉 8.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后期的儿童将道德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是外在于自我而存在的,他称这种道德为A A他律道德B自律道德C前习俗道德D后习俗道德 9.--- --是衡量皮质细胞可塑性的一个重要指标D A失同步B去习惯化C髓鞘化D节律同化 10.- ---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辨证思维开始发展起来C A老年期B成年期C青少年期D童年期 二.多项选择题 1.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是CE A形成了守恒概念B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C形成了客体永存概念D能够进行假设性逻辑推理E产生了真正的智力活动 2.研究心理发展趋势的策略有ABE A横断研究B纵向研究C跨文化研究D家谱研究E序列研究 3.鲍姆瑞得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ACD A独裁型B疏远型C纵容型D权威型E平等型 4.对成年人而言,影响智力活动的因素主要有ABD A职业B社会生活条件C性别D身体健康状况E年龄 5.婴儿的依恋类型可以分为ABC A安全依恋型B回避的非安全依恋型C矛盾的非安全依恋型D中间型E混同型 三.填空题 1.在发展心理学一般以---;普莱尔---的----《儿童心理》----(1982)一书的出版作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象征性技能在行为上表现为迟延模仿,言语--- ----,--绘画-----和假扮游戏等 3.班杜拉提出--- 观察学习------的概念,用以说明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机制 4.从内容来看,婴儿期儿童只有情绪---记忆和-动作--- ---记忆 5.言语的两大机能为—交流技能-- -------和----- 调节机能---- 6.---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和-----绘人测验-- -----------是非言语智力测验,也是“文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他认为,人类的认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儿童出生以后,认识是怎样形成的,智力、思维是怎样发生发展的,它是受哪些因素所制约的,它的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的,等等。所有这些,就是皮亚杰心理研究所企图探索和解答的问题。 皮亚杰解答这些问题的主要科学依据是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他认为,生物学可以解释儿童智力的起源和发展,而逻辑学则可以解释思维的起源和发展。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一道,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智力(思维)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1 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1)皮亚杰的发展观 在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上,由于各种不同的观点,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发展理论,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他例举了五种重要的发展理论:①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如英国罗素的早期观点;②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如卡尔·彪勒(KarlBu·Dhler)的早期观点; ③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如格式塔学派;④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如联想心理学派;⑤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而皮亚杰则认为他和这五种发展理论不同,他自己是属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2)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的分析。他认为,个体的每一个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