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如何表现文学性内容的

音乐是如何表现文学性内容的
音乐是如何表现文学性内容的

音乐是如何表现文学性内容

09级音乐表演班薛友坤 090544043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然而又可以怎样通过音乐来表现出文学性内容呢?

音乐与文学从表面上看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艺类型,音乐通过音响的组合达到表现的目的,而文学的表现目的则通过语言的手段去达到。但是,语言与音响在表现形态上又有某种一致性,都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然而又可以怎样通过音乐来表现出文学性内容呢?

文学性,是显著但不是本质的特点。报告文学多种表达方式共用,叙述和描写并重,在既不虚构又不夸张的前提下,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也可以适当运用曲折的情节,并采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法反映社会上的人物和事件。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实例来证明,来阐释音乐是如何表现文学性内容的。

大家所熟知的悲剧小说《茶花女》是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他为了与同名作家的父亲作区别,多称小仲马。他本身是法国剧作家、小说家。《茶花女》是小仲马的代表作。《茶花女》亦是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三幕歌剧。意大利文剧本由皮亚威编写,改编自亚历山大·仲马于1848年出版的小说《茶花女》。歌剧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凤凰歌剧院首演。作品名称"La traviata"译作“流浪的妇人”,或“失落的人”。

这本小说讲诉的是巴黎上流社会的一位年轻貌美的名妓玛格丽特为青年阿尔芒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社交生活,与阿尔芒同居乡间。阿尔芒之父责备玛格丽特毁了儿子的前程,玛格丽特被迫返回巴黎重操旧业。阿尔芒盛怒之下,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玛格丽特一病不起,含泪而死。阿尔芒读了玛格丽特的遗书,方知真相,追悔莫及。

威尔第在剧中以细微的心理描写,展现了特定时代人们的心理状态。音乐采用意大利风格的曲调和舞曲,旋律诚挚优美,明快流畅,在布局上以音乐主题的统一贯穿和场、段之间的强烈色彩对比为特点,体现出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序曲采用第二幕中的爱情主题和下行的悲怆动机,对全剧作了提纲挈领的概括。第一幕的《饮酒歌》,是以单二部曲式为基础的分节歌,轻快的舞曲节奏,明朗的大调色彩,以及贯穿全曲的大六度跳进的动机,表现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薇奥莱塔的咏叹调,则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前半部分表现她初次感受到爱情时内心的波动,音调诚挚、直率;后半部分表现她对爱情的大胆追述和渴望,大跳的音调反映了她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终场的二重唱,是一个感人的音乐场面,第一段中近乎口语式的急切语调,是这一对久经磨难的情人终又重逢时狂喜而激动心情的描写;第二段的分节歌洋溢着浪漫曲的抒情气质,抒发他们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但后来,与阿尔弗莱德热情奔放的旋律交织一起的微奥莱塔声部中,出现了半音滑行的痛苦呻吟的音调,并逐渐发展扩大,最后占据了主导地位。威尔第应用这种对比手法,刻划了垂死的薇奥莱塔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揭示了歌剧深刻的悲剧主题,具有震撼人心的戏剧力量。

音乐表现文学性因素无非就是过程、冲突以及抒情,那么音乐表现文学性内容又有几种主要的手段呢?有通过音调和节奏的特征模仿或暗示文学中的抒情和叙述两种表达方法,有通过象征性的音乐主题暗示情节发展的过程,有通过具有特定含义的音调象征特定事物,有通过音乐性的冲突象征文学性的戏剧内容,有通过情绪气氛的渲染暗示或象征某个概括性的文学主题。音乐就是运用这些手段表现文学性内容的。

文字叙述虽然是无声的,但对于人的内在听觉来说,它的语调所体现的节奏,韵律等也包含着音响因素。卓菲亚、丽沙曾经指出:“在读一篇文章、特别是读一首诗时,我们常常感受到它的音响价值,甚至于感受到由问号、惊叹号、逗号等提供的音调特征。这些记号表示着某种语言音调,即具有某种语义价值的口语旋律短句。”音乐具有强大的力量。

音乐作品形象的分析及其作用(一)

音乐作品形象的分析及其作用(一) 摘要:技校音乐教学实践证实了技校的学生更需要通过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来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音乐作品的形象分析是培养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对如何把握音乐作品形象分析以及分类和作用加以阐述,说明和强调技校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音乐审美能力;音乐作品形象;感悟;技校音乐教学 技校的学生虽不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但他们有着更广泛的音乐兴趣和爱好,要努力发现他们心灵深处最有活力的音符,是技校音乐教师的重要职责.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涵盖很多方面和环节,而音乐作品的形象分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把握好这个环节,使作品的形象对学生产生震撼,对其成长中的心灵就会产生一次美的洗礼. 一、音乐感悟能力的培养是形象分析的前提 音乐感悟能力是学生对音乐语言的在感性理解认识的基础上获得某种情绪体验,将这种体验与自身的经验相结合,生发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引起自身情感共鸣,再通过相关音乐知识的积累,进一步了解和体验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 在指导学生体验音乐情感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去追求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力求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综合体验. 最后,要求学生总结对乐曲作较为完整的理解认识,使学生对该首作品的感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初步感悟到每一音乐作品展示的形象,再通过反复欣赏或表演多次感悟,这样作品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越来越清晰,感受形象的影响力,理解形象的时代意义. 感悟能力的培养与文化修养、阅历、职业等都有密切关系。培养音乐感悟能力,首先要重视音乐基本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美国的艺术课程标准多处有强调音乐知识技能重要性的地方,瑞士的奥尔夫教学法、日本的铃木教学法也都始终贯穿着音乐知识技能教学。音乐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对音乐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这具体涉及到旋律、节奏、和声、曲式、力度、音色等基本音乐知识及其运用。仅凭对于音乐的原始本能体验,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作支撑,就没有真正的感悟基础,更谈不上对形象的认识.

音乐与文学影相随性相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05143105.html, 音乐与文学影相随性相依 作者:王友桃 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16期 摘要:音乐与文学从表面上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艺类型,但他们在表现形态上又有某种一致性。音乐的美主要存在于音乐自身之中,文学的美则主要存在于语言的含义之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二者无处不在、如影相随、相辅相成。 关键词:音乐;文学;关系 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以它特有的气质和魅力牵动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然而音乐中是否存在有文学的因素呢?我认为音乐与文学从表面上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类型,音乐透过音响的组合达到表现的目的,而文学则通过语言的手段达到表现的目的。但是,语言与音乐在表现形态上又有某种一致性,及他們都是通过声音展示出来的,音乐的声音是音乐艺术的生命,音乐的美主要存在于音乐自身之中;文学语言表达中的声音并不是文学的本质特征,她的美主要存在于语言的含义之中。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二者又是那样的贴切与无处不在、如影相随、相辅相成。 一、音乐的文学意义 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和戏剧都有一个故事情节展开的过程,这个过程有长有短,但不可缺。音乐是时间艺术,尽管它们的时间性与日常的物理性时间不同,但它毕竟也有一个延续的过程。并且音乐所展示的是一种建立在模仿、象征、暗示和表情基础上的表现过程。它所表现的是人们的内心世界。 就像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一样,没有抒情就没有诗歌。文学的抒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既表达感情、描写感情和借景抒情。音乐的抒情既没有明显的主观表达,也没有绝对的客观描述,它介于两者之间,恰恰表现出了音乐朦胧、但却惊人的魅力。 比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楼台相会的一段音乐,小提琴与大提琴的重奏分明是梁祝依依惜别时感情的交流,说它是主观表达,却没有语言表达中的那种直接、确切的含义;说它是客观的描述,其中又分明深含着内心的感情因素。我们认为,音乐的抒情是客观的描述主观表达的效果。“楼台相会”的一段音乐是为了表现梁祝诉衷情,但在具体的表现中只能借助于某种客观的情绪气氛的描述,用以象征主观上的感情交流。所以,音乐抒情只能是“借景抒情”,前面的情是客观的情,是对情绪气氛的描述;后面的情是主观的情,是感情内容的主观的表达。 二、文学性表现在音乐中的另外几种形式

舒曼被称为什么

舒曼被称为什么 舒曼,19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新音乐的代表性人物,将德国浪漫主义带入了一个不同的高度,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他也暴露出德国浪漫主义的缺陷。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舒曼被称为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舒曼虽然一生很短暂,但是也赢得了很多称号,但是在众多舒曼称号中,诗人音乐家应该更适合这位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舒曼从小生活殷实富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这对以后他的音乐创作和创新有极大的影响。年幼时期的舒曼就凭借自己的悟性和对音乐的理解力,开始自己的创作,他厌烦当时盛行的保守派音乐,他认为音乐应该有创新,有不同的感受。他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音乐感受,深厚的文字功底,在浪漫主义音乐的星空留下了自己的闪耀的光辉。 舒曼称号有这些,他是一个矢志不渝浪漫爱情故事的男主人公,也是一个从小文学功底深厚的少年,同样也是一个无法弹钢琴的钢琴家,更是一个站在时代最前沿的乐评人。同样的,在同时代音乐界伟大的伯乐,还是一位浪漫主义的作曲家,因为内向敏感的性格,是一位奔波的情种。在他艰苦短暂的人生中,他是一位去世在精神病院的大师。 不过舒曼称号最多被提及的就是他的音乐风格和他的爱情故事,

他用自己的全部时间都站在了感情和音乐的最高峰来俯视自己的经历,他实在无法承受更多的美好和变故,所以他开始被自己苦命和矛盾的人生折磨,他不需要更多的人读懂他,舒曼敏感的心里,只要有一个人可以懂他就足够了。 舒曼的故事舒曼的故事开始于平静而又和谐,经历过短暂的美好,但是充斥其中最多的是不幸的艰苦折磨,这也使得舒曼不堪忍受精神病折磨中离世。在偶尔出现的温存和苦命的经历之中,舒曼用音乐诠释着他的人生态度。 舒曼的童年是美好的,他有一个有素养的父亲,也有一个善解人意的母亲,家庭也比较富足,幸福感充斥在舒曼的整个童年生活。但是只是童年生活,随后一系列的打击让舒曼开始麻木于生活,父亲去世让舒曼感到悲痛,姐姐自杀给了舒曼沉重的打击,因为太过于急于求成,舒曼手指受伤也中止了他最喜爱的钢琴爱好而不得不转为做音乐评论和音乐创作。在一系列的打击之后,舒曼开始难以承受生活的苦难,他感染了疟疾。 暴风雨过后是短暂的平静祥和,舒曼遇上了自己深爱的并且陪伴自己一生的女人克拉拉。舒曼开始忘却生活带给他的不幸,也开始了自己创作事业的高峰期,在此期间,舒曼几乎拥有了自己想要的所有的幸福,爱和幸福始终在他心头,也体现在他的音乐里。只是短暂的平静后,舒曼开始了自己的奔波,也开始接受肖邦,门德尔松的去世的重重的打击。本身抑郁的舒曼再也无法承受精神上的痛苦,甚至有时候他都变得精神恍惚。

浅谈音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一)

浅谈音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一) 音乐作品有没有内容,音乐内容是何种音乐本质的美学问题,一直是两种音乐美学思想争论的焦点。这同中外美学界对美的本质的争论是一致的。凡是主张美存在于主体的主观心灵的美学派别,就认为音乐根源于主体的主观世界,反映的是自我。黑格尔从“美是理念”的美学观出发,主张:“音乐表现的是只有完全无对象(无形的)的内心生活……完全空洞的‘我’,没有内容的自我。”①他所说的“自我”,实则是“理念”,音乐反映的是“理念”,黑格尔的音乐美学观,正是他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反映。 19世纪,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明确提出:“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②他将音乐本身流动的旋律归结为音乐的内容,以音乐的形式代替了音乐的内容,实质上,是取消了音乐的内容。笔者认为,汉斯立克的“为音乐而音乐”的形式主义的音乐美学观,显然是接受了康德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否定了音乐内容的审美意义,否定了音乐同客观现实的必然联系。 在我国战国时期成书的古籍《乐记》,充满着唯物主义精神,其音乐美学思想十分宝贵。《乐记》的开篇就阐明了音乐产生的根源:“凡音之声,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③“人心”——“感于物”——“形于声”,这就是音乐产生的过程。由于人的内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激起某种情感而发出了“声”(音乐)。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的内心世界,受到了客观事物的撞击而震响了心弦,激起了思想情感,发出有规律的声音。基于这一唯物主义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进一步阐释了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美学问题。“乐者,心之动也。声音,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④音乐是表现内心感受的,乐音是音乐的现象,节奏、乐音的变化是乐音的组合。制乐的人,要表现内心感受的音乐形象,要对乐音的组合,节奏的安排等进行精心的设计与组织。“心之动”“乐之象”是指音乐的内容;“文采节奏”“治其饰”是指音乐的形式。 唯物主义美学认为,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音乐通过乐音的组合,流动的旋律,借助听赏者的想象间接反映客观现实,即使表现某种思想情感的抒情性音乐,也是主体有感于客观事物而激起的,从思想情感的折光中映现客观事物。 音乐内容,是音乐家集中现实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生活,经过美学理想的筛选,审美情感的浸透,精心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它凝结着音乐家的世界观、美学思想、鲜明的爱憎、创作技巧和心血。音乐形象是音乐家的“自我”同经过提炼的客观事物相结合的产物,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听觉艺术形态。 抒情性的音乐作品,其内容就是情感内容,音乐形象就是情感形象。 叙事性的音乐作品,其内容就是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图景。 音乐家赋予作品的思想与情感内容是作品的灵魂与生命,是构成音乐作品的第一要素。但是,音乐内容是无形的、无声的,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只有依存音乐形式中,隐含在乐音组合中,才能存在。音乐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音乐形式才能得到表现,才能为人们所听赏。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无法分开的,离开形式,音乐就不存在,离开内容,形式只是一堆无生命的音符,毫无欣赏意义。分析内容,离不开形式;分析形式,离不开内容。只不过有所侧重罢了。音乐形式虽然是第二义的,但是,它是音乐之为听觉艺术的最本质的独有的特征。没有音乐形式就没有音乐。在音乐领域里,可能存在没有内容的劣品,但不存在没有形式的音乐。只有音乐内容配以相应的音乐形式,才构成完整的音乐作品。

小说结构的音乐性的形式功能

小说结构的音乐性的形式功能 【摘要】小说史上有不少作品以音乐术语命名,或在结构上模仿、借鉴音乐技术,使得这些小说多少带上了不同面向的音乐性。这些命名与模仿实际上意味着小说结构上的一些特殊功能。文中尝试从线性叙事的空间化、作为一种世界秩序的象征以及音乐性结构所预示出的小说这种模式之外的光芒三个方面来阐述小说结构的音乐性的形式功能。 【关键词】现代小说;结构的音乐性;形式功能 我们常会见到诸如奏鸣曲”、赋格曲’、交响曲”、变奏曲”之类的对文学作品结构的音乐暗喻(无论是作家还是评论者方面都是如此,前者如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戏剧《鬼魂奏鸣曲》(1907)、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小说《田园交响曲》等)。在这些暗喻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一个纯粹的音乐结构轮廓。还有更多的小说则直接模仿或借鉴具体的音乐技术,如著名的“复调”。在巴赫金那里,复调这个词虽然只是作为一个无奈的最好选择,但这个词所勾划出的小说的结构性图景却令人眼前一亮。那么这些暗喻或模仿是否意味着小说结构上的某些特殊形式功能?本文尝试从线性叙事的空间化、作为一种世界秩序的象征以及音乐性结构所预示出的小说这种模式之外的光芒三个方面来阐述小说结构的音乐性的形式功能。 一、线性叙事的空间化功能 线性叙事的空间化功能至少可以从内外两个层面来看:一是如沈从文《看虹录》的外在的空间化,指在叙述上有意识地模仿对位这种叙述而形成的,包括昆德拉式的文体杂糅;一是在思想、声音、叙述角度等层面上形成的内在空间化,以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式的复调为代表。但二者有时并不能截然分开。 由于时间艺术的线性叙事特征,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永远都只能是一维的,然而小说的雄心确是任何一种文体都无可比拟的:在线性时间中\随心所欲”地膨胀某一个时间点,使这个时间点尽量靠近世界的驳杂。米兰·昆德拉早就说过,“从小说历史的开端起,小说就试图避开单线性,在一个故事的持续叙述中打开缺口”。 福楼拜也对《包法利夫人》中关于农业展览会场景形容道:“所有事物都应该同时发出声音,人们应该同时听到牛的吼叫声、情人的窃窃私语和官员的花

音乐是如何表现文学性内容的

音乐是如何表现文学性内容 09级音乐表演班薛友坤 090544043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然而又可以怎样通过音乐来表现出文学性内容呢? 音乐与文学从表面上看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艺类型,音乐通过音响的组合达到表现的目的,而文学的表现目的则通过语言的手段去达到。但是,语言与音响在表现形态上又有某种一致性,都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然而又可以怎样通过音乐来表现出文学性内容呢? 文学性,是显著但不是本质的特点。报告文学多种表达方式共用,叙述和描写并重,在既不虚构又不夸张的前提下,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也可以适当运用曲折的情节,并采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法反映社会上的人物和事件。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实例来证明,来阐释音乐是如何表现文学性内容的。 大家所熟知的悲剧小说《茶花女》是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他为了与同名作家的父亲作区别,多称小仲马。他本身是法国剧作家、小说家。《茶花女》是小仲马的代表作。《茶花女》亦是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三幕歌剧。意大利文剧本由皮亚威编写,改编自亚历山大·仲马于1848年出版的小说《茶花女》。歌剧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凤凰歌剧院首演。作品名称"La traviata"译作“流浪的妇人”,或“失落的人”。 这本小说讲诉的是巴黎上流社会的一位年轻貌美的名妓玛格丽特为青年阿尔芒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社交生活,与阿尔芒同居乡间。阿尔芒之父责备玛格丽特毁了儿子的前程,玛格丽特被迫返回巴黎重操旧业。阿尔芒盛怒之下,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玛格丽特一病不起,含泪而死。阿尔芒读了玛格丽特的遗书,方知真相,追悔莫及。

舒曼《梦幻曲》的音乐分析

对舒曼《梦幻曲》的音乐分析 摘要:《梦幻曲》选自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第七首,是全套作品中最为经 典、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乐曲有着宽广如歌的旋律,如诗如画的意境。舒曼是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作曲家,他的每一首作品都是用心构造,用灵魂创作的,所以在对舒曼《梦幻曲》进行诠释时,要必须与作曲家的心路息息相关。只有用心与之沟通,才能发现他的作品中鲜明的主题性格、清晰的曲式条理和独特而优美的演奏风格。 关键词:舒曼《梦幻曲》曲式演奏 一、舒曼的生平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国人,是19世纪浪漫派集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舒曼是第一个将独立的钢琴小品贯穿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钢琴套曲。《童年情景》就是他创作的钢琴套曲中的一首。舒曼短暂的一生都在为争取幸福而进行斗争,经历了许多的坎坷,他的生平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简单介绍一下。 (一)舒曼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舒曼于1810年6月8日出生在德国萨克逊州茨维考小镇的一个书香家庭,父亲从事编辑出版文艺书籍工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舒曼从小爱好文学、诗歌、音乐。7岁学习作曲,11岁创作了合唱以及管弦乐作品,13岁指挥中学的管弦乐队和合唱队演唱自己创作的赞美诗。之后,他接触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的作品,并拜弗里德里希·维克为师,学习钢琴,正式开始他的专业音乐生涯。并在跟维克学习期间,结识了维克当时只有9岁的女儿克拉拉,因此舒曼感到非常的欣喜,他说:“我的灵魂和精神焕然一新,我周围的生活就像是成千的喷泉在喷涌、沸腾。” (二)舒曼的创作前期——三十年代 1830年,舒曼20岁的时候,听到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演奏,激动万分,使他对演奏艺术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决意要当一名钢琴家。由于迫切地想完善自己的演奏技术,导致练习不当损伤了手指,造成终生遗憾,打破了他要当一个钢琴家的愿望。他的精神也因此受到极大打击,开始出现了精神疾病的征兆。 因此,舒曼的兴趣转向了作曲,爆发出了无人能及的创造力。三十年代是他的钢琴创作的高峰期,这段期间他只写作钢琴作品,他的一些最重要的钢琴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1834年舒曼在莱比锡创办了《新音乐报》,并在该报上发表了大量的理论和音乐评论文章,一方面极力宣扬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另一方面大力发现和推荐新的音乐人才。在他的努力下,这份期刊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音乐刊物之一。并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组织了“大卫同盟”,为音乐评论活动增添了不少人文内涵。 (三)舒曼的创作活跃期——四十年代 可以说四十年代是舒曼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时期。1840年经过诸多艰难阻碍,舒曼与克拉拉在乡村教堂举行了婚礼。舒曼的幸福洋溢在他的作品中,他不断扩大音乐创作的范围,写出很多声乐曲、交响曲、室内乐等,并且都取得了很

关于音乐的文学性结构思维

关于音乐的文学性结构思维 【摘要】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各有各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创作的方法也相差甚远,但二者之间不仅在表现手法上具有共通性,甚至在结构形式上也存在共同性。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音乐的文学性结构的观察和讨论,进一步强调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结构形式舒伯特音乐的文学性结构 舒伯特的歌曲《疑问》[1]。这是舒伯特根据德国诗人W·缪勒的诗作创作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中的第六首。歌曲的结构是明显的根据内容分为“铺垫—引申”两个部分来进行音乐陈述的组合结构。 第一部分:表现年轻的磨工对心中产生爱情的疑问和对幸福的憧憬。作曲家在这里采用了迭奏乐段结构(A A’);慢板、B大调转F#大调;辅助音、倚音的运用和偶尔出现的小心翼翼的四度跳进,透露出磨工对心中萌生的爱情的那种充满期待又不敢相信的心情。A’后两句出现的连续七度跳进和进一步明确在F#大调的强终止,又表现出磨工要向小河——永远不会透露他心中秘密的忠实朋友——敞开心扉的决心。 第二部分:表现磨工与小河的对话。再现单三部(B-C-B’),节拍由2/4转为3/4;速度变为极缓徐。放慢的节奏、拉宽的旋律、B同名大小调的色彩对比以及后半句突然强调的五度跳进,凸显出磨工既盼望美梦成真又担心南柯一梦的矛盾心情。而小河——无言的小河——只能用轻柔的分解和弦来抚慰磨工那颗躁动的心。中段C,改变了旋律的陈述方式——由喃喃细语的倾诉变为大声地询问;改变了伴奏织体——由温柔的和弦分解变成了柱式和弦的跟腔,似乎小河也被年轻人的爱情感动了;改变了调性——用远关系的那波里降二级C大调-G大调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似乎在质问:爱情真的那么遥远吗? 这首著名的歌曲在分阶段陈述年轻磨工不同的心情的同时,除了将歌词作为重要的统一因素外,两部分之间还表现出以下一些重要的逻辑思维:1 全曲呈现出明显的T-D-S-T调性安排;2 第一部分中四度跳进特性音程(全曲最高音f#)在不同的阶段产生一种逻辑上的变化,从而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3 第一部分中表现磨工复杂心情的半音倚音b#在第二部分中得到了再次强调,似乎告诉我们,年轻的磨工并没有从小河那儿得到他满意的答案——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舒伯特另一首著名的歌曲《魔王》[2]。这是用歌声讲述的关于象征死神的“魔王”、频临死亡的孩子和他可怜的父亲之间的一个令人心悸的故事。不同的是,该曲是以一种由材料的横向并列积累加上形象的纵向穿插对比而形成的,颇具立体感,象极了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而且这种组合又建立在一个速度基本不变的伴奏织体和紧张的气氛之上,使得各个部分的衔接极为紧凑,全曲一气呵成,形成一种所谓贯连性的组合结构。

舒曼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文学特征探讨论文

舒曼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文学特征探讨论文 随着中国人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重要的消费品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今世界钢琴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欧洲,欧洲地区为全球高端钢琴生产地,而中国钢琴产量世界第一,但超过 ___是中低端钢琴xx年世界钢琴总产量约为45万架,其中亚洲钢琴总产量约42.7万架,占世界产量的94.89%,中国钢琴产量约占世界钢琴产量的73.33%。以下是今天 ___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舒曼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文学特征探讨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生活于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著名音乐家罗伯特?舒曼是德国音乐文化史上著名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也是文学家和思想家。舒曼的一生是短暂的,只活了46岁,但却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舒曼创作的音乐作品众多,涉及歌剧、钢琴曲、艺术歌曲、交响曲、管弦组曲等多个领域。其中成就最大的领域就是钢琴曲领域。在音乐世界里,钢琴被誉为之王。因为钢琴的音域非常宽广,音乐力度变化多样,拥有极其强大的表现力,不管是音色丰富的和声,还是线条纷繁的复调或是气势宏伟的交响,钢琴都能予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展现出如诗如画的意境。也因为如此,大多数作曲家都创作过各种形式和体裁的钢琴曲,这些音乐作品中也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因素,舒曼的钢琴曲也是如此。舒曼是欧洲早期浪漫派钢琴作曲的杰出人物之一,有钢琴小品大师的美誉。

在舒曼的音乐创作生涯中,1830年至1840年期间是专门创作他那些最杰出的钢琴独奏曲的,特别是由表达内心情感的小品组成的钢琴套曲,是其一生创作的精华。舒曼创作的音乐作品风格独特,个性鲜明,不仅富有生命的激情,也充满着浪漫的诗意,揭示了舒曼对艺术和生活的深刻认知和敏锐感受,体现了舒曼对艺术和生活的热切追求。纵观舒曼的艺术人生,对德国音乐乃至世界音乐贡献巨大。在19世纪,舒曼是德国浪漫主义艺术大潮中的代表人物,他把音乐与当时兴盛的浪漫主义文学、艺术批评相结合,改造了当时音乐界盛行的浮夸庸俗的风气,树立了新的观,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写下了隆重的一笔。 一影响舒曼将音乐创作与文学相结合的因素 文学被称为固的音乐,音乐被称为流动的文学,这表明音乐和文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人类的音乐史中,无论是中国的音乐作品,还是西方的音乐作品,都蕴含和活跃着文学因素。今天,我们纵览舒曼的音乐作品,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浓烈的文学气息,体验到文学与音乐的深度融合。这得益于父母对其成长的影响和文学大家及其作品对其音乐创作的启发。 1 父母对舒曼的影响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音乐是文学思想的拓展和延伸,文学又是对音乐艺术的解读和诠释。作为两种不同却又十分相近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常常能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音韵美,又能在音乐的律动中,通过听觉感受对文学形式加以解读和诠释,感受文学的哲理性思想。不仅如此,音乐和文学有很多时候还是被结合在一起,统一在某一个新的艺术作品之中,例如歌曲、电影、广播影视作品等等。“词曲联袂亦为歌”。音乐和文学水乳交融、完美结合,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恐怕非歌曲莫属。 以《小河淌水》歌曲为例来具体分析一下。 《小河淌水》是黎英海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它的歌词和旋律基本是按照民歌原来的风貌保留了下来,而钢琴伴奏部分则是作曲家后来编配的。其歌词借月光,流水和清风,表达出妹妹在月夜的深山里,盼望阿哥前来相会的无限柔情。歌词描写的画面和意境十分优美。如果尝试着把歌词作为一个诗歌小段来朗诵也相当不错,我们可以从它文字的节律中,从它的平仄四声中,从它的抑扬起伏

间感受到一种音韵的律动,再加上其中“阿妹”的那种情感表达,可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种音乐性的诉说。可以说,这首歌的歌词本身就已经是具备较强音乐性的文学作品了。 《小河淌水》是一首云南民歌,是音乐工作者到云南采风的时候发现、记录并改编的。因此,这首歌的旋律和音调极具云南地方特色。 《小河淌水》运用了中国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这也是作曲家在整理编配的时候进行的适当调整。歌曲的旋律紧紧契合了地方语言文字的声腔音调和语句的抑扬顿挫,因此极具云南地方特色,且清丽流畅、婉转动人、十分柔美。由于采取的是中国民族调式,符合民歌的特色,当然也在最大程度上赋予了这首经过重新编配的云南民歌以原始民歌的独特魅力。由于旋律和歌词的完美结合,使这首歌的旋律十分贴切地符合了歌词中蕴含的音律,升华了原来那种简单的吆喝和呼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这首歌的旋律是具有文学审美性的。当然,表达情感是每一首歌曲的必然,正是因为有了旋律的牵引,“阿妹思念阿哥”的情感在这首歌曲中才得以更好的表现和升华。

舒曼《梦幻曲》的音乐分析

… 对舒曼《梦幻曲》的音乐分析 摘要:《梦幻曲》选自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第七首,是全套作品中最为经 典、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乐曲有着宽广如歌的旋律,如诗如画的意境。舒曼是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作曲家,他的每一首作品都是用心构造,用灵魂创作的,所以在对舒曼《梦幻曲》进行诠释时,要必须与作曲家的心路息息相关。只有用心与之沟通,才能发现他的作品中鲜明的主题性格、清晰的曲式条理和独特而优美的演奏风格。 关键词:舒曼《梦幻曲》曲式演奏 一、舒曼的生平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国人,是19世纪浪漫派集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舒曼是第一个将独立的钢琴小品贯穿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钢琴套曲。《童年情景》就是他创作的钢琴套曲中的一首。舒曼短暂的一生都在为争取幸福而进行斗争,经历了许多的坎坷,他的生平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简单介绍一下。 (一)舒曼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舒曼于1810年6月8日出生在德国萨克逊州茨维考小镇的一个书香家庭,父亲从事编辑出版文艺书籍工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舒曼从小爱好文学、诗歌、音乐。7岁学习作曲,11岁创作了合唱以及管弦乐作品,13岁指挥中学的管弦乐队和合唱队演唱自己创作的赞美诗。之后,他接触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的作品,并拜弗里德里希·维克为师,学习钢琴,正式开始他的专业音乐生涯。并在跟维克学习期间,结识了维克当时只有9岁的女儿克拉拉,因此舒曼感到非常的欣喜,他说:“我的灵魂和精神焕然一新,我周围的生活就像是成千的喷泉在喷涌、沸腾。” (二)舒曼的创作前期——三十年代 … 1830年,舒曼20岁的时候,听到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演奏,激动万分,使他对演奏艺术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决意要当一名钢琴家。由于迫切地想完善自己的演奏技术,导致练习不当损伤了手指,造成终生遗憾,打破了他要当一个钢琴家的愿望。他的精神也因此受到极大打击,开始出现了精神疾病的征兆。 因此,舒曼的兴趣转向了作曲,爆发出了无人能及的创造力。三十年代是他的钢琴创作的高峰期,这段期间他只写作钢琴作品,他的一些最重要的钢琴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1834年舒曼在莱比锡创办了《新音乐报》,并在该报上发表了大量的理论和音乐评论文章,一方面极力宣扬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另一方面大力发现和推荐新的音乐人才。在他的努力下,这份期刊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音乐刊物之一。并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组织了“大卫同盟”,为音乐评论活动增添了不少人文内涵。 (三)舒曼的创作活跃期——四十年代 可以说四十年代是舒曼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时期。1840年经过诸多艰难阻

音乐中的文学性与文学中的音乐性

2011年6月皖西学院学报Jun.,2011第27卷第3期Jo urnal o f West Anhui U niv er sity Vo l.27NO.3 音乐中的文学性与文学中的音乐性 方婷 (上海市黄浦区业余大学(大同学院),上海200011) 摘要:音乐和文字是姊妹艺术,两宗艺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得益彰。/音乐中的文学性与文学中的音乐性0是必然的客观事实。音乐属表演艺术,必须通过演唱、演奏,才能为听众所感受而产生艺术效果。音乐如离开了文学,就难以独木支撑音乐大厦,文学如缺少音乐语言则变成枯涩无味的、干巴巴的文字堆砌。因此,音乐中文学的渗透为音乐添置了理性的思考;文学中有了音乐因而也闪烁出韵律和节奏的美。它们的联姻使双方都得到提升和深化,艺术的美也在这渗透中释放出迷人的异彩。 关键词:音乐中的文学性;文学中的音乐性;音乐;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735(2011)03-0149-05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它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艺术形象,主要通过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音乐起源于劳动,来自于民间,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音乐可分为两大类,即声乐和器乐。因此,音乐属表演艺术,必须通过演唱、演奏,才能为听众所感受而产生艺术效果。 由于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唱者或演奏者,不仅可以通过旋律、节奏、节拍、和声、配乐、复调等手法把作者的情感传递给听众,同时还可以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听众,从而使他们产生共鸣,对他们的情绪起着强烈的激发作用,尤其是与文学相结合的声乐,这种作用能够迅速地、直接地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支配人的感情,进而产生难以预料的艺术效果。 一、音乐中的文学性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祖先的祭祀、对劳动胜利的欢庆,,,于是便产生了为祭祀而歌舞的音乐舞蹈。这种音乐舞蹈,实际为音乐、诗歌、舞蹈的结合。后来诗歌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成为文学最早的体裁。尽管诗歌由发展到独立,但它和音乐仍有紧密联系,是声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我们试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国的音乐与诗歌的关系。 (一)声乐中的诗 所谓声乐,即按谱唱词的歌唱。我国古代的歌词,一般都为/诗0,诗的文学语言更能凸显乐曲的主题,使人们听觉的感受更直接,更明确;反之乐曲又可以拔高/诗0本身的效果。这种互补关系从我国先秦到唐宋的诗歌、音乐中不难得到证实。 1、先秦的诗歌)))5诗经6 5诗经6原先全是乐歌,它的编排就是按照乐曲的不同分为/风0、/雅0、/颂0三类。/风0有十五国风,是周代民歌的总称,属于地方乐曲,共一百六十篇;/雅0有大雅、小雅,属朝廷的/正乐0,共一百零五篇;/颂0有周颂、鲁颂、商颂,属于伴舞的祭歌,共四十篇。 我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为诗歌0 (当然现在的诗一般都称诗歌了),而现存的5诗经6只有文字没有乐曲,能否称/诗歌0呢?据司马迁5史记#孔子世家6中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三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0就是说孔子在编订5诗经6时,删去其重复的,存留的三百零五篇,全部都弹唱过。刘勰在5文心雕龙#乐府6中认为:/诗为乐心0,/乐辞曰诗0。对此,郑樵说得最为明白:/夫乐之本在诗,诗之本在声。0这就清楚地说明了/乐0是为了/礼0的需要,而诗的收编是和作/乐0结合的。事实说明,5诗经6三百零五篇皆为合乐的诗歌,也就是说先秦的音乐与文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 2、汉乐府 /乐府是创始于秦,重建于西汉初的政府音乐机构。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下令将乐府加以改组,改组 149 *收稿日期:2011-02-22 作者简介:方婷(1964-),女,上海人,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word格式] 从钢琴套曲《狂欢节》看舒曼音乐的文学性和标题性

[word格式] 从钢琴套曲《狂欢节》看舒曼音乐的文学性 和标题性 从钢琴套曲《狂欢节》看舒曼音乐的文学性 和标题性 艺术与人文 从钢琴套曲《狂欢节》看舒曼音乐的文学性和标题性 孙丽(山东聊城大学音乐学院252000) 摘要: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音乐界进步主义艺术最鲜明的代表 者之一,在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他以独特的音乐创作手法和深厚 的文学功底来诠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本文通过对舒曼最有代表性的 钢琴套曲——第九号《狂欢节》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这部作品为依 托,体现出舒曼在作品当中所体现的文学性和标题性. 关键词:舒曼;钢琴套曲;文学性;标题性.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德国杰出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喜欢从文学,诗歌等着作中 选取创作题材捕捉灵感,在音乐作品中加注标题,使他的音乐创 作和音乐评论掺合了浓厚的文学因素.在他短暂的艺术生涯中, 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的作品,在众多的钢琴套曲中,1834年创作的 《狂欢节》作品第9号是他最优秀的标题性作品之一,也是他标 题性小品套曲的第一部成功之作.这首作品一共包括21首作品, 成为当今舒曼最受欢迎的作品. 音乐作品的文学性与标题性是欧洲音乐文化进程中一种特定 的音乐思潮和创作倾向,它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音乐领域中的

体现.舒曼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的音乐创作和音乐评论无不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 一 ,舒曼双重性格及浪漫主义思潮对《狂欢节》创作 的影响’ 舒曼的音乐作品所体现的标题性和文学性是相辅相成,浑然 一 体的,.与当时的浪漫主义运动思潮的影响和舒曼个人性格中的双重性及本身的文化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 1.浪漫主义运动思潮: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比较推崇个性 和个人主义的观念,这是整个l9世纪精神的精髓,也是建立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的浪漫主义运动,以主观性为主要特征的反映.浪漫主义是一个个性主义得到高扬的时期.其次,是对感情 的提倡和崇拜,强调音乐的表情意义,将抒情和情感的因素上提升到了重要的地位,丰富了对心理刻画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当然对感情的抒发和对音乐作为表情艺术的认识和强调的程度因人而异.浪漫主义作曲家认为”艺术就是哲学”,认为不同的艺术之间具有很大的共同性和一致的目的性.他们很重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结合,浪漫主义音乐敞开了自己的大门,与文学,戏剧,’美术密切交融,作曲家们借助于文学,寻找音乐之外的意义. 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形成了舒曼不同与其他作曲家的音乐风格——”舒曼式”.”舒曼式”的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的表现之一便是它的标题性音乐一带标题的钢琴套曲,《狂欢节》正是他典型的标题性钢琴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在第九首蝴蝶中曲名有双重

音乐美学中音乐与文学的共同性

大 众 文 艺 145 摘要:音乐与文学是两种不同形态的艺术形式,但它们在很多方面有共同性。音乐美学的一些原则在音乐和文学中能够适用,在其指导下更好地发挥了音乐和文学的艺术性。 关键词:美学;结构;表现手法;情感表达 音乐与文学从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但它们都源自社会生活,反映当时生活现象,都能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通过一定的媒介向人们表达感情,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起到娱乐、教育等作用。同时,音乐与文学在美学原则中很多共同之处。 一、音乐与文学在结构上的一致性 无论是创作音乐与文学,它们都有开始、发展、结束,形成一个整体。像奏鸣曲式中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以及呈示部的4个部分: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这是西方音乐中奏鸣曲式的大致结构,中国的一些民歌音乐中也有类似的结构:起、承、转、合。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和大曲,其结构为艳、曲、解、趋、乱等。相和大曲的艳出现在曲前,起到引子的作用相和大曲中的解多次出现,是主体部分,而趋出现在结尾,属于高潮,那时候的相和大曲已经有三段式的歌曲结构。 文学也有类似,有句、段、章、节,比如说小说,小说的情节一般为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正好与音乐中提到的奏鸣曲式相对应。有很多音乐作品的创作根据文学作品为题材进行创作。比如说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直接取材于民间故事,作曲家通过故事“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进行创作,与之相对应把他们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这部作品的曲式走向与故事情节走向一致,二者相互作用。 由此看来,音乐于文学在结构上具有一致性,在文学上能够运用的结构同样可以在文学中适用。 二、音乐与文学象征、暗示的表现手法 音乐与文学不但在结构上相一致,而且在表现手法上具有相同之处,比如说象征、暗示的手法。在文学上,作者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象征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等,比如说高尔基的《海燕》,作者把海燕象征革命的先行者,把暴风雨象征革命的风暴。在音乐中,作曲家主要通过特定的声音象征某种代表性的事物,穆索尔斯基用威风凛凛、傲慢粗暴的音乐形象和小号机灵的音乐形象象征了一富一穷的两个犹太人,使作品具有了典型的社会意义。还有一些作曲家用弱音现象来象征安静,用小号象征英雄的凯旋归来等等。这种表现手法在音乐与文学中经常运用,并能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除了运用象征的手法,文学和音乐经常运用暗示的手法。在诗歌中,我们常说寓情于景,这种其实就是暗示的手法。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中大量运用暗示的手法,由景触情,抒发儿女离别之情,游子思妇之情,慢慢引申到人生哲理的追求等等,引起读者探求其中美的真谛。在很多古诗词和散文中,作家经常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托在周围的景物中。像诗仙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用月亮、霜等景物来抒发思乡之情。在音乐作品中,这样的手法运用也屡见不鲜,贝多芬的《悲怆(第八)钢琴奏鸣曲》,这首作品段以引子为开头,这个引子非常漫长,采用了极缓慢的速度,有大量的叹息音调,从一开始给听众一种暗淡、阴沉的感觉,整个乐章一直弥漫着阴郁的气氛。从而 暗示了整首曲子的主题—悲愤。 作为艺术美的原则,文学与音乐具有很大的共同性,前者通过词义,后者通过声音,但其表现手法一致,都是用一种具体的事物或特定的音色来表现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三、音乐与文学的情感表达 文学以语言文字为主来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以不同形式来表现内心的情感和当时社会生活。而音乐运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无论是音乐、文学,它们的创作都是作者个人情感的升华,文学、音乐的作品渗透着感情内容。一部小说,一篇散文,无论是描写、叙述,都带有不同情感的抒发。 (一)音乐与文学体现情感的内容具有主客观性 音乐与文学在体现情感的内容不是单一的,是一种综合体,小说、诗歌、散文的创作是作者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内容描绘,在具体的创作中,又加上自己主观情感色彩,即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带入了客观内容。人们通过欣赏,不仅会感受到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同时感受到来自创作者本身的情感表达。 同样如此,音乐的情感内容也是一种综合体,一部音乐作品就像是作曲家与音乐交流的过程,作曲家通过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通过自身的经历,再通过自身情感的来进行创作。在音乐史上,有很多优秀的作曲家他们正是因为有了辛酸苦楚的经历和体会,才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来,他们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挣扎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都用音乐的形式向人们诉说。音乐与文学的情感体现既有主观,也有客观,是一种综合性的情感内容。 (二)音乐与文学的情感交流 音乐作品以音响的方式存在,文学作品以文字方式存在,但其在本质上为了情感交流。音响通过聆听,文字通过阅读,人们就是通过这种媒介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也间接的进行交流。这也是艺术家们所要达到的目的,艺术家们用音响、文字的方式向人们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音乐与文学都通过一定的媒介向欣赏者表现自己。如果一个艺术品仅仅为艺术家个人存在,就没有必要向欣赏者交流,那么艺术品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了。 四、音乐与文学的愉悦性 音乐与文学作为一种艺术,他们具有教育、熏陶等作用,但作为艺术的形式,不可缺少愉悦性,这是其存在的价值,也是最基本的目的。当然,这种愉悦性不是纯粹的生理上的感觉,而是人们对艺术的审美引起的心理反应。事实上,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音乐作品,假如它们不能使人感到愉悦,那么他们的存在就变得没有实际意义了,文学与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来讲,愉悦性是他们得以存在的基本原则之一。 结语 从美学结构、表现的手法以及情感体现三方面表现出音乐与文学的共同性,音乐与文学在美学原则下更好地表达情感,音乐更好地让艺术家与听众进行更为广泛地情感交流,并起到教化、愉悦人们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音乐美学新论》王次炤著[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著[M].上海音乐出版社. [3]《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楠、周柱铨著[M].山东教育出版社. 音乐美学中音乐与文学的共同性 王莲杰 (河南师范大学院音乐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 文艺评论

音乐的特征

一、物理特征提取 1、音高: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音波的频率。 2、音强: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音波的振幅。 3、音长: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持续时间的长短。 4、音色(音质、音品):一种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个性或特征。 前四个为音乐的基本构成要素。 5、曲调——单位时间内乐波波动的振幅改变量 曲调也称旋律。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曲调。曲调是完整的音乐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二、时域特征提取 清音和浊音是语音中两个很简单的概念,其定义一般是:清音是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浊音是发音时声带要振动。 6、短时能量:语音信号的能量随着时间变化比较明显,一般清音部分的能量比浊音的能量小得多。语音信号的短时能量分析给出了反应这些幅度变化的一个合适的描述方法。 短时能量主要用于区分清音和浊音、区分有声段和无声段等应用,在语音识别系统中,也可以作为特征中的一维参数来表示语音信号能量的大小和超音段信息。 语音信号一般可分为无声段、清音段和浊音段。无声段是背景噪声段, 平均能量最低; 浊音段为声带振动发出对应的语音信号段, 平均能量最高; 清音段是空气在口腔中的摩擦、冲击或爆破而发出的语音信号段, 平均能量居于前两者之间。清音段和无声段的波形特点有明显的不同, 无声段信号变化较为缓慢, 而清音段信号在幅度上变化剧烈, 穿越零电平次数也多。经验表明, 通常清音段过零率最大。 7、短时平均过零率:是语音信号时域分析中最简单的一种特征。顾名思义,它是指每帧内信号通过零值的次数。对于论文中处理的离散信号,短时平均过零率实质上就是信号采样点符号变化的次数。短时平均过零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信号的频谱性质,可以通过短时过零率获得谱特性的一种粗略估计。 短时平均过零率可以用于语音信号分析,由于短时平均过零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频率的高低,因此在浊音段,一般具有较低的过零率,而在清音段具有较高的过零率,这样可以用短时平均过零率来初步判断清音和浊音。另外,还可以将短时平均过零率与短时能量结合起来判断语音起止点位置,即进行端点检测。 8、短时自相关函数:是在信号的第n个样本点附近用短时窗截取一段信号,做自相关计算所得的结果。即:

文学语言的特征

文学语言的特征 中文1203 董淑涵120101302 语言有文学语言和非文语言之分,其区别就表现在各自不同的特征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物和思维过程。而文学语言这个概念,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语言,作为语言学上的一个术语,是指一切加工规范的全民语言。它包括科学技术、新闻政论、公文事务以及文学作品等所运用的书面语言。而狭义的文学语言仅指作家作品所用的语言,即“文艺语言”,也称之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本文所论述的是狭义的文学语言的特点。 文学语言就是为了构建一个特殊的审美目的服务的语言符号系统。文学语言要在语言的一般交际功能的基础上执行一种特殊的艺术功能或美学功能,以语言文字为物质材料和表现工具,来刻画形象,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创造意境,通过形象思维,反映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给读者以美感教育。也就是说,它在传达一般信息之外,还要传达审美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语言便体现出它的一些深层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征,是指文学语言手段的形象化特征,即以文学语言写人、叙事、绘景、状物、抒情所形成的可见、可闻、可感等富有具象性、体验性的特征。 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这是由文学的本质和文学的功能决定的。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征,另外,从美学成因的角度上讲,形象性是文学形象美的载体和本体的统一。而且,形象性是文学形象思维的能动体现。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过程就是创作主体在特有的心理定势指引、控制、调节下,将感性与理性、客观与主观有效的统一的过程。 二、文学语言的情意性 也称作文学语言的抒情性。文学语言的情意性特征,是指以文学语言写人、叙事、状物、绘景时浸透其中的感染人、影响人的情意特征。文学语言的情意性特征,主要是由文学的本质和文学的功能所决定的。苏珊。朗格指出,艺术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