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备课全册完整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备课全册完整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备课全册完整版

学习内容

分数乘法(一) 第 1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示意图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过程与方法

借助转化的方法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与交流活动中培养观察、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教具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5个12是多少?

用加法算:12+12+12+12+12 用乘法算:12×5

问:12×5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2.计算:

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计算?

教师总结: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是分子相加作分子,分母不变。

通过将算式:310 +310 +3

10 改写成乘法算式,引出课题。

二、探究分数乘整数。

1、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谈话并提问:今天是小新的10岁生日。妈妈买来了一个大蛋糕。小新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了生日

蛋糕。他们每人吃2

9

个。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预设:3个人一共吃多少个?)

(2)提出要求: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在草稿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请你画一画,算一算,争取让同学们看清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他们每人吃2

9 个”,就是把整个蛋糕看作单位“1”。把这个圆平均分成9份,其

中2份就表示一个人所吃蛋糕的大小,就是29 个。那么三个人一共吃的就是求3个2

9 是多少?

追问:你们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将问题分析得很清楚,那你们是怎样列式的呢?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①29 +29 +29 =2+2+29 =69 =23 (个)表示3个2

9 连加的和是多少。

②29 ×3=2X39 =69 =23 (个)也表示3个2

9

连加的和是多少。

追问:不同的算式都表示“3个29 连加的和是多少”由此你有什么发现吗?(预设:用乘法计算更简便一些。)

分数乘法和整数乘法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所不同的是相同加数是分数。 2、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算式29 ×3=2X39 =69 =2

3

(个)并提问。请你们看看这个算式,你能理解它是怎么计算

的吗?

(2)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算式并提出问题:这个算式是先计算再约分的,你有不同的想法吗? 预设:

1 1

29 ×3=9

32 =23 或 29 ×3=29 ×3=2

3 3 3

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这几个算式并提出问题:通过比较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母与整数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3、练习。 (1)计算1

12

×4

(2)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1题。 三、创设情境,探究整数乘分数

1、借助情境理解整数乘分数的意义。

1桶水有12L 。3桶共多少L ?12 桶是多少L ?1

4 桶是多少L ?

(1)理解题意,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单位量×数量=总量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3桶水共多少L ?12×3

12 桶是多少L ?12×12

14 桶是多少L ?12×1

4

(3)探究每道算式的意义

12×3表示求3个12L ,也就是求12L 的3倍是多少。

12 是一半,12×12 表示12L 的一半,也就是求12L 的1

2 是多少。 12×14 表示求12L 的1

4

是多少。

发现:一个数乘分数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解决问题。

2、练习:29 ×6= 12×34 = 3

10

×4=

观察巡视学生是否先约分再计算。在约分时,是否有学生将分子与约分,为什么只能将整数与分数的分

母约分。

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说计算与约分方法。教师展示一种学生将分子与整数约分的错误方法,让学生辨析。

四、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五、课堂小结: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书设计

学习内容

分数乘法(二) 第 2 课时

时间

2014年9月3日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

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数乘分数的应用的广泛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

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具运用 课件、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李伯伯家有一块12 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 ,种玉米的面积占3

5 .

根据题目所给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理解题意:这块地共有12 公顷,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

5 ,应把这块地的面积看作单位“1”。求

种土豆的面积就是求12 公顷的15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2 ×1

5

2、揭示课题:请你观察12 ×1

5 这个算式,它有什么特点?

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 二、探究新知。 (一)、操作探究算理。

1、提问:12 ×1

5

究竟等于多少呢?

2、提出操作要求:这张纸代表面积是1公顷菜地。请你们小组合作用量一量、分一分、涂一涂的方法,说明12 ×15 =1

10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研究成果。

先把整张纸对折,纸就被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这张纸的12 ,再把这1

2 部分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

的1份,这1份就占整张纸的110 。说明12 ×15 =1

10

5、结合课件演示进行归纳。

用课件演示涂色过程: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1份是这张纸的12 ,又把这1

2

平均分成5份,也就

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2×5=10份,1份是这张纸的1

10

。由此可以得到:

12 ×15 =5211??=1

10

(板书算式) (二)、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1、理解题意:与解决问题(1)的方法相同,种玉米的面积占这块地(12 公顷)的3

5 ,也是把这块地的

面积看作单位“1”。求种玉米的面积就是求12 公顷的3

5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小组讨论并操作:怎样列式?涂色表示12 的3

5

。怎样计算?

3、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

预设:与刚才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2×5=10份,不同的是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

10

352315321=??=?(板书算式) 4、提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5、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得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四、练习。

教材第4页“做一做”的第1、2题。 五、作业布置。

1、4/9的1/3是( ),3/4的1/5( )。

2、一块地是4/5公顷,这块地的1/7是( )公顷。

3、一堆水泥重15/16吨,用去3/7,用去( )吨,还乘下总数的( )。

4、1千克面条3/2元,王大妈买了7/10千克面条,共花了( )元。

5、一个长方形的宽是5/18米,长是宽的4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学习内容 分数乘分数 (三) 第 3 课时 时间 2014年9月4日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能正确熟练进行分数乘法计算,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能解答生活中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了解分数乘法在现实生活

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约分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具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算一算

53×30= 12×32

= 3152?= 4

387?=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1)分数乘整数的约分方法。(2)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4:无脊椎动物中游泳最快的是乌贼,它的速度是

10

9

千米/分。 2、解决问题一: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乌贼的

45

4

。李叔叔每分钟游多少千米? (1)阅读理解。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组织交流对题意的理解,得出: ①乌贼的速度是

10

9

千米/分。 ②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

109千米/分的45

4。 (2)列式解答。 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计算方法独立解答,交流解答过程。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5

2

45036451049454109==??=?(㎞) (3)启发思考。

在分数乘整数时,我们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这里,我们是否也可以进行先约分呢?该怎样进行约分呢?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4)交流讨论。

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得出:分数乘分数,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先约分再乘。约分时,分子的两个因数和分母的两个因数进行约分,即:

25

2451049454109=??=?(㎞) 3、解决问题二:乌贼30分钟可以游多少千米? (1)学生独立解答,约分:

2710

30930109=?=?(㎞) (2)教师指导:分数乘法也可以这样直接约分。板书:

273010

9

30109=?=?(㎞) 强调:分数和整数相乘,整数可以和分数的分母进行约分。 4、试一试。

45

4

109?还可以怎样进行约分呢?(强调:分数和分数相乘,可以采用分子和分母交约分。)

5、小结。在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汇报时重点交流约分的方法。)

2、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计算,最后组织交流。)

3、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3题。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1、教材第6页第7题。

2、教材第6页第9题。

学习内容练习一第 1 课时时间2014年9月5日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运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回顾。

1、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并回答问题。(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学生回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做一些和分数乘法有关的练习吧! 二、组织练习。

1、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6题。

这是道改错题。第1个算式错在将整数与分数的分子相约分,第2个算式错在将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计算混淆,把约分后的分子与分子相加,分母与分母相加。教学时让学生讨论交流,说说错在哪里?还可以结合学生平时易犯的错误,让学生纠正。

(错)订正:716744744=?=?

(错)订正:25

21

5610756107=?=? 2、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4题。

这道题是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练习。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1)

2035341=?(t) (2) 32

9

4383=?(t ) 3、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3题。 这道题是分数乘整数的相关练习。每年上升

1007m,50年就上升50个1007m ,也就是100

7

×50;100年就上升100个

1007m ,也就是100

7

×100. 27501007=?(米) 7100100

7=?(米) 4、出示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0题到第13题。

这4道题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数乘法问题,题目中涉及到许多课的知识,这些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

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阅卷并理解题目,然后再独立解答,最后组织交流汇报。 三、拓展练习。

小方放学回家,从一楼走到二楼用了7

4

分钟。用同样的速度从一楼走到八楼需要多少分钟? (1)同桌合作共同解决。 (2)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解决了许多分数乘法的问题,大家有哪些收获?

学习内容小数乘分数第 1 课时时间2014年9月9日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数学思想,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小数乘分数的计算。 教具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下面各题。

1553?= 3221?= =?3153 5

485?=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 1.2 0.4 3.5 1.25

85 54 4

1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将一个小数化成分数?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5:松鼠的尾巴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4

3

。松鼠欢欢的身体长2.1分米,松鼠乐乐的身体长2.4分米。

(1)学生阅读题目,理解图中的信息。

(2)组织交流。提问:大家从图中收集到哪些信息? 2、解决问题一。

(1)出示问题: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4

3

1.2?

,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引导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3)探讨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小数乘分数,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呢?想一想,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组织交流,得出可以把2.1化成分数,也可以把4

3

化成小数。汇报交流计算方法,教师结合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小数化成分数:431.2?=431021?=40

63

(分米)

分数化成小数:4

3

1.2?

=2.1×0.75=1.575(分米) 3、解决问题二。

(1)出示问题: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2)学生独立解答。

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先让学生说说列式的依据,再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会采用问题一中学习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时教师可以追问:同学们,想想分数乘整数时,我们是怎样进行约分的,小数乘分数也能这样约分吗?

当学生有所发现后,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最后汇报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小数和分母约分:8.14

3

4.2434.2=?=?

(分米) 4、观察比较,回顾思考。

提问:观察上面三种计算方法,你想发表自己的什么见解?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是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种方法中,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具有普遍性,适用于所有的小数乘分数的计算;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一般不采用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当小数和分母不能进行约分时,一般不采用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三种方法中,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计算起来最简便,因此在计算小数乘分数时,先观察这个小数能不能和分母进行约分,如果可以进行约分,一般采用先约分再乘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页“做一做”。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法进行计算。

2、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2题。

3、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3题。 四、作业布置。

1、5/7×1.4 1.8×3/8 7/10×0.5 7/8×5.6

2、学校长方形花坛的长是否6.4米,宽是长的3/4,这个花坛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条彩带长3.2米,用去全长的17/24,还剩下多少米?

学习内容 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 第 1 课时 时间 2014年9月10日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懂得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能熟练进行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够运用

所学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迁移、尝试学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

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能利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特点,灵活地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观察下面各题,说说运算顺序。

21×3+25 6×8-5×4 21×(36-14) 2、说说我们学过哪些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 ×b=b ×a 乘法结合律:(a ×b)×c=a ×(b ×c) 乘法分配律:(a +b)×c=a ×c +b ×c 二、探索新知。 (一)分数混合运算 出示例题6:一个画框,长54米,宽2

1

米,做这个画框要多长的木条?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得出:“需要多长的木条?”就是求画框的周长。 2、学生独立列式。

2)2154(?+ 或 22

1

254?+? 3、启发自学,交流收获。

教师启发:两个算式都是分数混合运算,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1)请学生自学教材第9页的内容。

(2)指名交流汇报。引导学生发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4、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交流汇报。交流时,指名说说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算,再算括号外的运算。)

(二)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1、出示算式。

3121?○2131? 53)3241(??○)5332(41?? 51)3121(?+○5

1315121?+? 学生计算后,会发现每一行的两道算式结果相等,这时教师在每行的左右算式中间填上等号,并启发学

生思考:每行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这是数字的巧合呢?还是有一定的运算规律?

2、指导观察,发现规律。

观察上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第一组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是三个数相乘,左边是先算前两个,右边是先算后两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符合乘法分配律,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是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再相加。

3、总结规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分数乘法中,也能使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整数乘法中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4、应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1)出示例题7.

)561(53?? 12)4

1

65(?+ (2)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然后独立完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分别说一说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9页“做一做”第1题。(增添24123?

5151101-? 252475

79

83???

) 2、教材第9页“做一做”第2题。(说说在计算上可以怎样简便) 四、课堂小结。(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设计

学习内容 分数乘法的计算 第 1 课时 时间 2014年9月11日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能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练习、巩固、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教具运用

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计算。

=?6552 =?2038 =?2253011 =?25

241615

=?48245 =?2.132 =?81.098 =?15

43.0

学生计算,并说说在计算的方法以及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二、根据运算定律填空。

79974079=?? ×□×□ =?+173)3817(□×□+□×□ =?+?5

1

675467(□+□)×□ 生独立完成填空,汇报交流时说说每道题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三、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就简算。

2521751?-

957575?- 25

21751?-

61256127?+? 1474135?? 6.3)9

241(?+

)2825(174?? 201312014? )28

26127261(2826?+???

独立完成,再指名板演,集体订正,并说说能简算的分别是运用的什么运算定律。 四、列式计算。 1、67与43的差的10

3

是多少?

2、42减去25的15

8

,差是多少?

3、0.5的53比它的10

3

多多少?

4、一个数比48多3

1

,这个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板书

设计

学习内容 练习二

第 1 课时 时间 2014年9月12日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巩固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能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点。 学生回顾并交流:

1、小数乘分数可以怎样进行计算?

2、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3、分数混合运算可以应用哪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来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题。

这道题包含了学生学过的分数乘法的各种计算,有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小数乘分数。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2、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5题。 这道题是为了巩固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计算错在哪儿,再进行独立改错练习。

(错) 订正:3

8373153759735=-=-=?

- (错) 订正:33

22

33111231114611112114=+=+=?+

3、出示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1题

这道题是巩固分数乘法简便计算的练习。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这道题中的每个小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其中连乘的计算可以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而混合运算则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如

9216792?-可以先转化成9

2

167921?-?再计算。 4、出示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3、14、15题。

这三道都是解决问题的练习题,都是与分数混合运算相关的问题,前两题是连乘的问题,第三题是乘加混合计算的问题。

第13题可以先求每箱糖果的质量,再求4箱糖果的质量,列式是:4252

1

??;也可以先求4箱一共有多少袋,再求一共有多少千克,列式是2

1254?

?。 第14题可以先求每天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有多少,再求15天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有多少,列式是:

153

1

70??;也可以先求15天一共收到多少生活垃圾,再求这些垃圾有多少可以回收利用,列式是

3

1

1570??。

第15题先求尼罗河长度的109有多长,再求长江的全长,列式是:29710

9

6670+?

5、出示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6题。

分析:先把左边算式按照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再把左右两边的分数转化成分子相同或者分母相同的分数,最后根据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确定出□里最大可以填整数几。

(1)原式可以转化为

?1655□

,由此可以得出,□〈16,所以□里最大可以填整数15. (2)原式可以转化为□×4

6×5 〈5655??即□×430 〈30

25

.由此可得出,□×4〈25,所以□里最大可以填整

数6.

(3)原式可以转化为5×□7×4 〈2828,即5×□28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828

。由此得出,5×□〈28,所

以□里最大可以填整数5.

三、拓展练习。 用简便方法计算。

247179249175?+? 72

17

56154213_3011209127-++- 板书

设计

学习内容

解决问题(一)

第 1 课时 时间 2014年9月15日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

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线段图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

力。

教学重点 经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分析过程。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答方法。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12×

43 52×21 2.55

4 2、列式计算。 (1)20的

51

是多少? (2)9

11的43是多少? 3、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并解决。

师:同学们,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应控制人口增长并需要保护好耕地。(课件出示)据统计,2003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5

2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谁愿意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1、从题目里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

2、要解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就要分析其中的条件和问题,怎样分析呢?(用线段图分析

数量关系)。

3、你会表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吗?(生动手画图 指名板演)

2500㎡

?㎡

| | | | | |

5

2 4、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表示的?

5、从线段图中你还知道什么?(师出示)“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指多名学生说) (师出示)“求2500的

5

2

是多少?“ 6、你们会算吗?动手试试。(指名板演):

2500x

5

2

=1000(平方米) 为什么要这样算?还有其它方法吗?(预设:2500÷5×2) 7、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8、通过计算知道了2003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1000平方米,你知道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9、师:同学们,这是2003年进行的统计,想知道2011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吗?(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7页的第8题)

10、对比最后得到的结果,让同学们说说感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他家小狗的体重是淘气的6

1

,他家小狗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①、找出单位“1”,谁能解决,动手试试 ②、列式解决,讲评。

2、妈妈的身高是168厘米,小明的身高比妈妈身高的8

5

还高19厘米,小明的身高多少厘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找出分率句、确定单位“1”,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再列式解答,最后检验作答。)

板书设计

学习内容 解决问题(二) 第 2 课时 时间 2014年9月16日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分数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各个步骤,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分数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不同的解题策略,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分数连乘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出示例8:这个大棚共480㎡,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红萝卜的面积占整块萝卜地的4

1 1、学生阅读理解题意。

2、根据题意,完成以下填空。 整个大棚的面积是 。

萝卜地的面积占整个大棚面积的 。 红萝卜地的面积占萝卜地面积的 。 要求的是 的面积。 3、分析与解答

(1)用长方形纸表示大棚的面积,折出萝卜地的面积。 ①认识一半用分数表示就是2

1 ②学生折一折。

让学生取了一张长方形纸,代表大棚的面积,然后折出各种萝卜地的面积。 ③计算出萝卜地的面积:480×2

1

=240(㎡) (2)折出红萝卜地的面积。 ①交流:怎样折出红萝卜地的面积? (红萝卜地占萝卜地的41,也就是占大棚一半的41,先折出整张纸的一半,再折出一半的4

1。) ②学生动手折一折。

③计算出红萝卜地的面积:240×

4

1

=60(㎡) (3)列综合算式解答。 480×21×4

1

=60(㎡) (4)探讨不同的解题方法。

①教师让学生将整张纸展开,观察并说说:从这张纸上,你能看出红萝卜地的面积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吗?

②小组交流。

提问:你还有其他方法来计算红萝卜地的面积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 ③组织汇报。

先求红萝卜地的面积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

8

14121=? 再求出红萝卜地的面积:480×

8

1

=60(㎡) 列成综合算式:480×(21×4

1

)=60(㎡) 4、回顾与反思

(1)教师启发:刚才我们用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求出了红萝卜地的面积是60㎡,现在我们能写答句了吗?对,不能,因为我们还没有对这个答案进行检验。大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检验一下这个答案的合理性吗?

(2)学生尝试检验。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14页“做一做”。指名学生按照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环节展开交流。

2、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1题。 三、作业布置。(用两种方法解答) 1、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2、3题。 2、聪聪幼儿园买了156个苹果,中班小朋友拿走31,大班小朋友拿走余下的4

1

,大班小朋友拿走多少个苹果?

书设计

学习内容 解决问题(三) 第 3 课时 时间 2014年9月17日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人教版)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1课时分数乘整数 教材第2~3页例1、例2。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验证等环节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重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课件。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8+8+8=()×() (2)5×4=()+()+()+() (3)5×12是多少?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计算。 1 6+2 6+ 3 6= 3 10+ 3 10+ 3 10= 计算3 10+3 10+3 10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有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看作分子?引导学生得出3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作分子,分母不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整数乘法的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情景图) (1)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2 9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 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请列出你的算式。 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 生1:每个人吃29个,3个人就是3个29相加,即29+29+2 9。 生2:用乘法表示为2 9×3。 师:2 9×3表示什么意思? 生:29×3表示3个2 9 是多少。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两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师: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2 9 ×3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 生1:按照加法计算:29×3=29+29+29=2+2+29=69=2 3(个)。 生2:2 9×3=2×39=69=23(个)。 生3:29×3=2,×)1,3),9,3))=2 3 (个)。 师:比较一下,前两位同学的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 生:有多少个19 。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师:刚才第3位同学与第2位同学的算法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算法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2.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2情景图) (1)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师:求3桶共有多少升?该怎样计算呢?说说你的想法。

最新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1课时分数乘法的意义(1)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二)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预设:(1)(个);(2)(个);(3) (个);(4)3个就是6个就是,再约分得到(个)。(根据学生发言依次板书)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个,3个人就是3个相加。 生2:3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为。 提出质疑:3个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 法回顾一下,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 生1:按照加法计算=(个)。 生2:(个)。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 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四单元比 第五单元圆 第六单元百分数(一) 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 第九单元总复习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课题:分数乘法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感受分数乘法与分数加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增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 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整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观察情境图,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出示生日会分蛋糕情境图)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生日时一般都要吃蛋糕,如果每个人吃72个蛋糕,你知道这7 2 表示的意思吗? (7 2 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7份,每人吃其中的2份。) 2.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并且学会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这学期我们还要学习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分数乘法)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出示例题1。 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 9 2 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 (1)引导学生读题,并说说9 2 表示什么。 指明回答: 9 2 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9份,每人吃其中的2份。

(2)求“3人一共吃多少个?”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先让学生思考,再指名回答。 (实际上就是求3个92 是多少。) 2.学生独立列加法算式解答。 92+92+92=96=3 2 (个) 3.根据乘法的意义将加法算式转换成乘法算式。 (1)提问:这道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三个加数都相同。) (2)追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启发学生得出:3个92相加,用乘法表示是92×3或3×9 2 。) 4.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提问:3个92相加的和,也可以列成算式92×3,那么92 ×3又应该怎 样计算呢? (2)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学生思考,教师巡视观察。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必要的启发:9 2 是2 个91,2个91乘3就是6个9 1 ,所以就是96。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回报情况进行板书: 92×3=92+92+92=9222++=9 32?=96=32(个) 教师强调:在计算过程中,虚线框起来的思考过程可以不写;分数线要用直尺画。 (4)学习计算过程中进行约分。 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中的分子和分母,分子用“2×3”得来,说明分子中含有因数3,而分母是“9”,也含有因数3,所以将“3”和“9”进行约分,即: 92×3=3 9321 ?=32(个) 观察上面的计算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结果相同。) (5)提问:如果把算式“92×3”的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变成“3×92 ”,又 应该怎样计算呢?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课题:倒数的认识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与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过程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作学习、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倒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相互依存的关系,如: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等等。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我们数学中也有,我们已经学过一些,你们还记得吗? (学生举例说明:如因数和倍数。) 2.今天,我们接着认识数学王国中有着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种数。 (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3.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引导学生质疑。如:什么叫“倒数”?倒数的意义是什么?倒数有什么特点?倒数是一个数吗?学习倒数有什么作用?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先计算,再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 83×38 157×715 5×51 121 ×12 (2)学生独立计算,并观察、讨论有什么发现。 (3)组织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 教师指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4)理解倒数互相依存的关系。

提问:“互为”是什么意思?举例说说应该怎样理解“互为倒数”。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集体交流。 (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例如:83和38互为倒数,就是指83的倒数是38,38的倒数是8 3。) 让学生举出几组两个数互为倒数的例子,并让其他学生根据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是否正确。 (5)反馈练习: ①75×57 =1,所以( )和( )互为倒数。 ②71 和7互为倒数的意思是( )的倒数是( )。 (6)想一想: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课件出示例题1: 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53 6 27 35 61 1 72 0 (2)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自主解决。 (3)组织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的?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位置是互换的。) 交流得出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板书:53 3 5 6=16 61 组织检验:53×35=1,6×6 1 =1。 (自然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也可以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4)讨论: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 (根据倒数的意义,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是1;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是0,所以0没有倒数。) (5)小结。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研制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以下简称实验教材)经修订后形成的一套新教材。实验教材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以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实验教材从2001年秋季开始使用,经过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实验使用证明,这是一套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适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从2011年7月开始,实验教材的编写者根据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对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形成了《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于2013年3月全部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查,并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陆续替换实验教材。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修订,仍然坚持在体现新理念的同时注意具体措施的可行性和处理好继续与发展的关系两大基本原则,力求使修订后的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相联系;教材内容的呈现努力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体现重要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并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便于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比,百分数,圆,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数学广角,综合与实践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比、百分数4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在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比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除法、分数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比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同时是后面学习圆周率、百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图形与几何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并学会用距离和方向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第1~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铺垫 (二)1.出示复习题。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3)计算: =++636261 =++103103103 计算 10 3 103103++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 师:每人吃 9 2 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问:一个人吃了92块,三个人吃了几个92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9 2 块。让学生

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 订正时教师板书:92+92+92=9222++=96=32(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 蛋糕的32 图片)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 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392?。再启发学生说出392 ?表 示求3个9 2 相加的和。 (3)比较39 2 ?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392 ?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392?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92的和。板书:92+92+92 。学生计算, 教师板书: 9222++。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 3 2 96932==?(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 932?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39 2 ?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 932?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9 2 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备课全册完整版

学习内容 分数乘法(一) 第 1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示意图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过程与方法 借助转化的方法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与交流活动中培养观察、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教具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5个12是多少? 用加法算:12+12+12+12+12 用乘法算:12×5 问:12×5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2.计算: 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计算? 教师总结: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是分子相加作分子,分母不变。 通过将算式:310 +310 +3 10 改写成乘法算式,引出课题。 二、探究分数乘整数。 1、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谈话并提问:今天是小新的10岁生日。妈妈买来了一个大蛋糕。小新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了生日 蛋糕。他们每人吃2 9 个。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预设:3个人一共吃多少个?) (2)提出要求: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在草稿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请你画一画,算一算,争取让同学们看清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他们每人吃2 9 个”,就是把整个蛋糕看作单位“1”。把这个圆平均分成9份,其 中2份就表示一个人所吃蛋糕的大小,就是29 个。那么三个人一共吃的就是求3个2 9 是多少? 追问:你们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将问题分析得很清楚,那你们是怎样列式的呢?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①29 +29 +29 =2+2+29 =69 =23 (个)表示3个2 9 连加的和是多少。 ②29 ×3=2X39 =69 =23 (个)也表示3个2 9 连加的和是多少。 追问:不同的算式都表示“3个29 连加的和是多少”由此你有什么发现吗?(预设:用乘法计算更简便一些。) 分数乘法和整数乘法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所不同的是相同加数是分数。 2、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算式29 ×3=2X39 =69 =2 3 (个)并提问。请你们看看这个算式,你能理解它是怎么计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练习四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练习四第17页做一做。 13、一头鲸长28米,一个人身高是 鲸体长的2 35 。这个人身高多少米? 1、计算下面各题。 27 50×2= 11 28 × 8 33 = 20 39 × 13 15 = 7 18× 3 14 = 9 16 × 4 = 5 54 × 6 = 2、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01年全世界约有 2000只,我国占其中的1 4 。我国约有多少只? 3、牛郎星运行速度是26千米/秒,织女星运行速度是牛郎星的7 13 。织女 星每秒运行多少千米? 4、人体血液在动脉中的流动速度是50厘米/秒,在静脉中的流动速度是动 脉中的2 5 ,在毛细血管中的速度只有在静脉中的 1 40 。血液在毛细血管中每 秒流动多少厘米?5、 多少名同学想成为科学家? 6、计算下面各题。 4 17 × 5 = 25 39 × 13 30 = 7 9 ×( 2 3 - 2 7 ) 5 16 × 8 15 = 6 11 × 7 15 ×10 19 100 × 3 8 ×50 7、全世界有桦树40种,我国桦树的种类占其中 的 11 20 。我国有多少种桦树? 8、儿童的负重最好不要超过体重的 3 20 。如果长期背负过 重物体,会导致腰痛及背痛,严重的甚至会妨碍骨骼生长。 (1)王明的书包超重吗?为什么? (2)称一称你的体重,算一算你负重最好不要超过多少千克? 9、海象的寿命大约是40年,海狮的寿命是海象的 3 4 , 海豹的寿命是海狮的 2 3 。海豹的寿命大约是多少 年? 10、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全长6670km,长江比尼罗河的 9 10 还长297km。 长江全长多少千米? 1

(word完整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书练习题答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书练习题答案 1.) 2.)c= 3.14×10=31.4cm S=3.14×2=78.5cm C=2πr=2×3.14*3=18.54cm S=πr=3.14×2=28.26cm 3.)3.14×10=314cm 4)r=125.6÷3.14÷2=20cm S=3.14×20=1256cm 5)18÷2=9cm 7÷2=3.5cm 3.14×9-3.14×3.2=25 4.34-38.465=21 5.875cm)3.14×6-3.14×2 =113.04-28.26 =84.78cm2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课本内应用题练习题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例1 人跑一步的跳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P9做一做 2 。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11 3 千克,3袋重多少千克? 10

2、一只树袋熊一天大约吃千克的桉树叶。10只树袋熊一星期大约吃多少千克桉树叶? 7 1、一袋面包重例3 我每小时粉刷一面墙的例4 蜂鸟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鸟,也是唯一能倒飞的鸟。蜂鸟每分钟可飞行分钟飞行多千米?5分钟飞行多少千米?练习二 11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4 32103 1 勺洗衣粉,洗衣机里大约有5千克的衣物。一共需要放几勺洗衣粉? 7 2、大约从一万年前开始,青藏高原平均每年上升约米。按照这个速度,50年它能长 100 1、每千克衣物用 高多少米?100年呢?、某种农药 药?、⑴

千克加水稀释后可喷洒1公顷的菜地。喷洒公顷菜地需要多少千克的农25 41 千克的是多少千克?274⑵小时的是多少小时? 127 练习三 1、剪一朵花要用 1 张纸。小华剪了9朵,小红剪了11朵。他们一共用了多少张纸? 13 2、一个垃圾处理场平均每天收到70车生活垃圾,平均每车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约是 吨。15天收到多少吨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1 吨,42头奶牛100天可产奶多少吨?01 4、一箱纸箱可装25袋糖果,每袋装千克,4箱一共装了多少千克的糖果? 2 3、奶牛场每头奶牛平均日产牛奶 P1例1 据统计,2003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我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数对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并能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 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引入,认识数对 1、明确列、行排列规则 (1)学生按座位卡找座位。 位置卡:第 * 列,第 * 排 学生可能出现: A、找不到座位。 B、两人找到了同一个座位。 (2)请同学说说找座位的方法,明确排与列的数法。 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生按列报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生按行报数。 (3)重新找自己的座位。 (4)班长坐在第几列第几行?(同时板书)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教学例1 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班级座位图 (1)说一说: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李刚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李刚的位置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 (4)讨论 同样都是李刚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却各有不同。虽然所有的方法都有道理,但是总让人感到太麻烦。你有什么好建议,可以用一种统一的既清楚又简便的方法来表示? (5)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

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A、明确说明:李刚在第6列,第3行可以用(6,3)这样的一组数来表示。 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李芳、李小冬、赵强、王宏伟的位置。 要求: 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据表示; b、根据数据再说一说在第几列第几行。 C、总结方法 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和他们所在的位置,你能总结出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再汇报。 归纳: ——先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一个数;再看在第几行,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二个数。 2、教学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动物园示意图” (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 (2)解决第(1)个问题 师:如果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A:学生独立操作,解决问题。 B:投影展示学生解决的结果。 熊猫馆(3,5)海洋馆(6,4) 猴山(2,2)大象馆(1,4) (3)解决第(2)问题 A:出示要求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B: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完成 C:反馈练习结束 学生回答,利用投影展示。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生活中应用数对 第1题: (1)说一说(9,8)中的“9”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 (2)按照题目给出的数据,涂一涂 (3)学生操作后交流。 2、课外引申——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运用。 课件出现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 (1)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等分为六十四方格。 这些方格有深浅两种颜色,交替排列。国际象棋的八条直线分别用a、b、c、d、

数学六年级上册课本

一、分数乘法 做一朵绸花用 3 10 米绸带。 (1)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3333() 3()10101010 1010 ( ) ++ ? ?=++== =米 (2)小华做5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3531551010??= =3 1032 2 =(米) 35510?=1 310 ?322 =(米) 答:小芳用 米绸带,小华用 米绸带。 1.观察图示并列式计算。

2.一瓶饮料的容量是 20 9 升。 ( )×( )=( )(升) 3.计算。 小芳做了10朵绸花,其中12 是红花,25 是绿花。 探究活动1:红花有多少朵? 10÷2=5(朵) 求10朵的12 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101 2 = ( ) 探究活动2:绿花有多少朵?

求10朵的25是多少,可以用102 5 ?。 102 5 ?= ( ) 答:红花有 朵,绿花有 朵。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1.先涂一涂,再用乘法计算。 (1)12的13 是多少? (2)20的45 是多少? 2.用一种涂料粉刷教室,如图。 (1)粉刷天花板用了4 3 桶,用了多少千克? (2) 粉刷墙壁用了 10 9 桶,用了多少千克? 1.填空。 (1)33334 4 4 4 +++=? = ;(2)555 888 ++= ? = 2.计算。

17米远,连续向前跳10次,可跳出多少米? 3.一只袋鼠平均能跳 5 6千瓦时,10小时用电多少千瓦时? 4.一台计算机每小时用电 25 3小时。新泰到5.一辆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84千米/时,从新泰到泰安行驶了 4 泰安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3千克需要多少元? 6.一种白砂糖每千克售价8元,买 2 7.观察计算。 3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8.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3千克。这箱石榴重多少 9.一箱石榴有40个,平均每个石榴重 10 千克? 10.直接写得数。 13.一本100页的故事书,小亮每天看20页。他每天看这本书的几分之几?4天呢? 7升血液。小明的心脏平均每分钟跳80次,14.人的心脏每跳动一次能排出约 100 大约能排出多少升血液? 17吨,照这样计算,一周15.(1)王村“萝卜会”开幕第一天,现场销售萝卜 20 可以销售萝卜多少吨? (2)“萝卜会”上共有87名选手参加萝卜雕刻比赛,有17名选手获奖。获奖

2019年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9年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部编人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二)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四单元 比 第五单元 圆 第六单元 百分数(一) 第七单元 扇形统计图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数与形 第九单元 总复习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课题:分数乘法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感受分数乘法与分数加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增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 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整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观察情境图,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出示生日会分蛋糕情境图)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生日时一般都要吃蛋糕,如果每个人吃7 2 个蛋糕,你知道这 7 2 表示的意思吗? ( 7 2 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7份,每人吃其中的2份。)

2.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并且学会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这学期我们还要学习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分数乘法)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出示例题1。 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 9 2 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 (1)引导学生读题,并说说9 2 表示什么。 指明回答: 9 2 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9份,每人吃其中的2份。 (2)求“3人一共吃多少个?”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先让学生思考,再指名回答。 (实际上就是求3个 9 2 是多少。) 2.学生独立列加法算式解答。 92+92+92=96=3 2 (个) 3.根据乘法的意义将加法算式转换成乘法算式。 (1)提问:这道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三个加数都相同。) (2)追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启发学生得出:3个 92相加,用乘法表示是92×3或3×9 2 。) 4.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提问:3个 92相加的和,也可以列成算式92×3,那么9 2 ×3又应该怎样计算呢? (2)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学生思考,教师巡视观察。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必要的启发:92是2个9 1 ,2个 91乘3就是6个91,所以就是9 6 。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回报情况进行板书: 92×3=92+92+92=9222++=932?=96=3 2 (个) 教师强调:在计算过程中,虚线框起来的思考过程可以不写;分数线要用直尺画。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 册 全册教学设计 学校名称:XXXX学校 学科:XXXX 教师姓名:XXXX XXXX小学教务处制 20XX年X月X日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分数乘法,位置与方向,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其中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而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从我班学生整体看来,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学生间的学习差距较大,我班学习优秀、反应灵活的学生有,但个别学生仍存在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自主学习的情况。教学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数学上有困难,不过学习还是很努力的。因此,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将继续放在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上,并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促使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能有所提高,为后面的总复习打下结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出示复习题。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3)计算: =++636261 =++10 3103103 计算 10 3 103103++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 师:每人吃9 2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问:一个人吃了9 2块,三个人吃了几个9 2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9 2 块。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订正时教师板书:9 2 +9 2+9 2= 9222++=96=3 2 (块),

(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蛋糕的3 2 图片)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 392?。再启发学生说出392?表示求3个9 2 相加的和。 (3)比较39 2?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39 2?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39 2?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9 2的和。板书:9 2+9 2+9 2。学生计算,教师板书:9 2 22++。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 3 2 96932==?(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932?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39 2 ?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 932?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9 2 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2.使学生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的作用。 3.使学生知道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到本单元为止,学生已经学完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三种统计图。因此,本单元除了让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例1)之外,又新增了一道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选择不同统计图的例题(例2),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理解这三种统计图在使用上各有什么优越性和局限性。 (二)具体编排 1.例1。 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在校园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情境,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提供现实背景。通过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对数据的进一步处理要求:你能算出喜欢每种运动人数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吗?以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引出扇形统计图的教学。 教材让学生将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入未完成的扇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大小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百分比的过程,初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在完成了扇形统计图后通过三个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得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用扇形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最喜欢的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 2.例2。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各异,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条件也不一样,例2以三组校园树木数量相关数据,通过不同的统计内容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在统计图的多样化与优化中进一步认识各统计图的特点。同时体会相同的统计对象,当需要表达的信息不同时,选择的统计图也不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的价值,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第(1)小题统计的是树木总量在2007~2011年之间的变化情况。既可用条形统计图,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这一题对比的意图在于让学生体会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突出选择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条件,即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时用折线统计图更直观。 第(2)小题统计的是各种树木占树木总量的百分比,既可以用扇形统计图,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条形统计图只是直观呈现了各种树木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几,而扇形统计图能更直观、有效地看出校园树木数量的分布情况,突出选择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条件:当需要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时,选择扇形统计图更合适。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校本教材

目录: 1 分数的分拆(数与代数数学文化) 2 繁分数的计算(数与代数教材必要补充) 3 平移法求阴影面积(图形与几何数学转化思想) 4 行程问题之多次相遇问题(问题解决典型问题分析) 5 运用乘法分配律巧解圆周长问题(综合应用数形结合) 6 正方形和圆的面积问题(图形与几何数学文化) 7 特殊点法求阴影部分面积(图形与几何数学好玩) 8 趣味24点

1. 分数的拆分 我们已经学过分数的加法运算,反过来你能把一个分数拆成几个分数的和的形式吗?我们先看下面的例题: 怎样才能把一个分数拆成两个分数和的形式呢?我们以()()111 6 = +为例。 因为 115623235==???(扩分) 2323235235235+==+??????(拆开) 231130301510 =+=+(约分) 所以 ()() 11161015=+ 通过上题可以看出,拆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① 把16的分母写成质因数乘积的形式。即:11623=? ② 把123?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5,成为15 235 ???的形式,这叫做扩分。 注意:为什么要乘以5?因为5正好是分母6的两个质因数的和。 ③把分子拆成分母的两个质因数的和,再拆成两个分数的和。即: 152323 235235235235 ?+==+???????? ④把拆开后的两个分数约分,化成最简分数。 【例1】填空:()() 111 14 =+ ,并写出过程 【分析与解】 1119271111142727927927979296318 ?===+=+=+????????? 事实上,我们把分母分解质因数后,可以得到这个分母的不同的约数,只 要把分子、分母都乘以这个分母的任意两个约数的和,就可以把一个分数拆成两个分数的和。 【例2】把 11 12 分拆成三个不同的单位分数的和。 【分析与解】12的因数有1,2,3,4,6,12.其中1+4+6=11;2+3+6=11 ∴2131121126411211++=++= 或2 1 4161126321211++=++=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1单元分数乘法 第1课时分数乘法的意义(1)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导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预设:(1)(个);(2)(个);(3) (个);(4)3个就是6个就是,再约分得到(个)。(根据学生发言依次板书)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个,3个人就是3个相加。 生2:3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为。 提出质疑:3个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