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总90-97节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3节)

【考试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课时解读】

1、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1)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物质流通和信息交流日益重要.(2) 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世界不同地区需要通过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并促进社会经济有效运行。

2、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1)优缺点比较

优点缺点

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

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

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

成本高

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

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

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

费较贵。

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

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

然条件影响大

空运输飞行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

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

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用管

道运输货物(主要是原油和成品油、天然气、

煤浆以及其他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

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

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地运输,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

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2)单项比较(不需要死记硬背)

①按运量来比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海运、铁路、河运、公路、航空。

②按投资来比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铁路、公路、航空、河运、海运。

③按运费的价格来比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航空、公路、铁路、河运、海运。

④按速度来比由快到慢的排列顺序为:航空、铁路、公路、海运、河运。

⑤按灵活性来比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公路、航空、铁路、河运、海运。

⑥按生产效率来比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海运、河运、铁路、航空、公路。

⑦按连续性来比由好到坏的排列顺序为:公路、铁路、航空、海运、河运。

⑧按稳定性来比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铁路、公路、河运、航空、海运。

3、货运方式的选择

请思考:根据交通方式的特点,如何依据货物的类别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解析:在具体选择运输方式时,要明确三点:①运量大,劳动生产率高,成本低,投资少,既能以足够的运量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省运输开销;

②要求尽快的送达速度,既能减少物资积压,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又能在时间上满足人们对商品的需求;③要求尽可能保证持续不断地运输,以及运输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以保证各种生产和社会生活有条不紊地持续进行。

选择运输方式的一般原则是:

4、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交通运输的线和点。

5、影响南昆铁路布局的因素(人教版)

(1)联结西南内陆和南部沿海,实现优势互补。

西南区的自然资源不仅总量大,而且种类多,有许多类别在全国居主导或重要地位,并且分布集中,地域组合好,并有丰富能源资源相匹配,发展原材料生产基地条件优越。

优势种类产地举例

矿产资源钡、钛、锡储量居世界首位,

铁、铅、锌、铝、铜、磷和

汞等几十种矿产储量居全

国首位或前列

四川攀枝花的铁、钒、钛,云南兰坪的铅、

锌,东川的铜,个旧的锡,贵州铜仁的汞,

贵州红果、修文和广西平果的铝土

能源资西南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

70%,四川的天然气储量居

世界首位,煤炭和油气资源

二滩、龚嘴、乌江渡、岩滩等水电站,四

川自贡、江油的天然气,北部湾的油气资

源,贵州六盘水、四川攀枝花的煤

源比较丰富农

业资源水热资源丰富

四川盆地物产富饶,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

富,滇南谷地是我国主要热带作物基地,

本区生物资源和物种资源居全国首位,云

南是“动植物王国”

(2)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西南地区的脱贫步伐。

南昆铁路途经19个县(市),全长898.6千米,吸引范围共计29个县(市),人口约0.2亿,其中包括十多个少数民族。这里是我国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

南昆铁路的东段靠近广西的铝矿、煤矿,中段靠近贵州西南部煤矿及著名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这条铁路的选线,对带动、繁荣沿线地区的经济,以及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3)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南昆铁路经过的地区,地势上有多次大的起伏,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在这种条件下修铁路,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南昆铁路是我国国内科技含量最高的铁路之一。【自主探究】

一、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方式主要有哪些?它们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二、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的特点

2.交通运输方式的时代发展

3.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

4.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阅读P87知识窗,运输方式的选择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图4-1-7主要反映哪个因素的影响?受这一因素的影响,货物运输应如何选择?

阅读下表,说说下面货物运输应选择什么运输方式?

优点缺点

铁路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

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

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

运输成本高

公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

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

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

运费较贵

水运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

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

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速度快、效率高,是最快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

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

管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用管

道运输货物(主要是原油和成品油、天然气、

煤浆以及其他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

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衡安全、管理方

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地运输、运量很大

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

大,灵活性差

①100000吨石油从大庆到大连②5000吨从大同到成都③5吨海鲜从天津到北京④2000吨钢材从上海到重庆⑤50000个芯片从美国到瑞士

5.交通运输的协作

6.现代交通运输的特点

7.交通运输的专业化——集装箱运输

阅读P88知识窗,说出集装箱运输的优点

三、通信

思考:通信被称为社会活动的“神经系统”,说说你的理解。

1.邮政通信

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对现代社会而言,邮政通信的主要业务应该放在哪些方面?

2.电信通信

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相对邮政通信有哪些明显的优势?P90知识窗反映出现代电子通信有哪些特点?

四、商业贸易

什么是商业贸易?商业贸易在社会生活中主要担任什么作用?在图4-1-13中存在五个环节,哪些不是商业贸易的范畴?

活动:阅读P91有关内容,说说与传统的商业活动相比,电子商务有什么特点?电子商务的出现主要建立在哪一事物出现的基础上?你们家打算买一辆汽车,价位在12万左右,可以从哪些途径获得信息?

【课前自测】

1.下列关于交通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铁路运输具有运输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等特点

②公路运输的发展速度不如铁路运输快③水路运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最小

④航空运输是最快捷的现代运输方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是()

A.铁路运输

B.公路运输

C.航空运输

D.管道运输

3.磁悬浮列车是一种理想的交通工具,其优点有()

①运量小,运速快②安全、平稳③高速、节约能源④投资风险大,造价高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4.我国货运按运输距离的远近划分为短途、中途、长途货运,从运费考虑,长途货运宜选择()

A.水运

B.铁路

C.公路

D.航空

5.下列不属于一种运输方式形式的运输网的是()

①公路运输网、内河水路运输网②铁路——公路运输网、公路——内河运输网

③省级综合运输网、航空运输网④地区综合运输网、铁路运输网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关于南昆铁路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途经广西、云南两省级行政区

B.东段靠近贵州西南部的煤矿和喀斯特地貌风景区

C.沿途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是我国科技含量最高的铁路之一

D.该铁路的修建有利于将西南的资源优势同华东沿海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

7.交通运输方式正在朝________、________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8.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商业运行线的起止点是_________、_________。(人教版)

9.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因素是交通运输网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

10.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案例探究]

【例1】将下列几种货物从起点运到终点,请选择最合适的运输方式,在表中相应的空格中打“√”。

起点—终点铁路公路河运海运航空管道货物类别和数

2箱急救药上海—拉萨

2吨活鱼密云水库—北京

50吨钢材鞍山—石家庄

1000吨大米重庆—上海

50万吨石油华北油田—北京

【例2】适合远距离水运的产品是()

A.新闻印刷品

B.煤炭

C.时装

D.电脑芯片

【例3】下图是“1999年我国高速公路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高速公路河流

(1)1999年,我国各地区高速公路发展程度存在着很大差异,其中( )

A.西南三省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形成

B.华北平原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形成

C.非季风区没有高速公路

D.沿海岛屿没有高速公路

(2)与我国高速公路的分布明显相关的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气温高低

C.降水量多少

D.气象灾害频繁

【例4】 读“某地货物四种运输方式运费与运距曲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空运公路

铁路

水运0 80 550 运距km)(总

(1)运距<80千米时,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

(2)80千米<运距<550千米时,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

(3)运距>550千米时,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

(4)最昂贵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它适合运送的货物特点是________。

(5)目前,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承担货运的主要运输方式是________。

(6)选择最佳航运路线。

波斯湾石油用巨型油轮运往西欧,从波斯湾经________海峡绕道________。

古巴万吨蔗糖运送到洛杉矶,通过________运输,经________运河。

【例5】 回答亚欧大陆桥及丝绸之路的有关问题。

(1)第二亚欧大陆桥从我国的________开始,通过________铁路和________铁

路至新疆的

________与________(国家)的铁路接轨,经过中亚、欧洲至荷兰的________

港。第一条

亚欧大陆桥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与第一条亚欧

大陆桥相比

的优越性最主要体现在( )

A.运输距离方面

B.沿线自然条件

C.沿线经济条件

D.科学

技术因素

(2)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源于________朝,由________出发,经过中亚的________

(城市),又经伊朗,最后到达罗马帝国,当时我国把它称作________。(3)说明建设第二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意义。

【延伸拓展】

1、请思考:铁路重新兴盛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我国的铁路发展与国外相比主要不足在哪里?

(1)运输速度提高,运载量增加。

(2)运输网密度小,运输速度低,运输专业化程度不高。

2、磁悬浮列车的优点:高速、安全、平稳、无污染、节约能源。缺点:投资风险大、无法与即有铁路联网、只能适用于点对点的直通客流、运量小。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易于长距离客运及贵重、紧俏、救急物资和报刊邮件的运输方式是()

A.铁路

B.公路

C.水运

D.航空

2.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时,应尽可能地利用()

A.水运或铁路运输

B.公路或铁路运输

C.航空或水路运输

D.水路或公路运输

3.我国计划修建京沪高速铁路,体现了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

A.大型化

B.高速化

C.专业化

D.综合化

4.下列属于交通运输业务的是()

①用飞机运送旅客②用电视传递信息③用管道输送煤气④到邮局邮购书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5.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的运输方式是()

A.公路运输

B.管道运输

C.水路运输

D.铁路运输

6.就交通运输的连续性而言,按渐强顺序排列的是()

A.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管道运输

B.水路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

C.水路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

D.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7.长虹电视出口到英国,海上运输最近线路可以不走的地方是()

A.好望角

B.马六甲海峡

C.苏伊士运河

D.直布罗陀海峡

8.下列不属于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的是()

①公路运输网、内河水路运输网②铁路—公路运输网、公路—内河水路运输网

③省级综合运输网、航空运输网④地区综合运输网、铁路运输网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交通运输网的运网密度是指()

A.地区中各类交通运输线路的总长度与地区总面积比值

B.地区中铁路运输线路的总长度与地区总面积比值

C.地区中公路运输线路的总长度与地区总面积比值

D.地区中各类交通运输线路的总条数与地区总面积比值

10.我国目前已建成的高速公路,主要分布在()

A.缺少铁路线的广大内陆地区

B.矿产资源丰富的东南丘陵地区

C.人口稠密、耕作业发达的东部季风区

D.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

2000年的两会期间,与会代表和委员们广泛讨论了我国新世纪的“四大工程”,

即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据此回答11-12题。

11.“四大工程”中属于交通运输建设项目的是( )

A.南水北调、西电东送

B.西电东送、青藏铁路

C.西气东输、南水北调

D.西气东输、青藏铁路

12.西藏自治区的内河航运不够发达,主要原因是( )

A.境内没有大江、大河

B.河流冰期长,不利于通

C.河流流速快,不利于通航

D.政府对发展内河航运不

够重视

13.我国南北方向运输一直非常紧张。目前,改善这种局面的有效途径有( )

①开挖运河和拓宽京杭大运河 ②建设京沪高速铁路 ③在现有铁路的基础上

提高运行速度 ④铺设南北向管道运输 ⑤多开辟南北向航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二、综合题

14.读“石油输出方向示意图”,回答问题。

A

B

C

D ①

(1)世界上石油的最大出口区是________地区,其中,________是世界上最大

的产油国和出口国。

(2)A 输往________,B 输往________,C 输往________。

(3)运输线D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

峡。

(4)A 运输线经过的主要海峡③的名称是________海峡。

(5)世界石油的运输主要是由________来承担的,________海峡有“油闸”之

称,是重要的石油通道。

(6)除此地区石油输出外,非洲的几内亚湾沿岸出口国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美洲的出口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洲的

出口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运输周转构成表,分析回答问题。

方式 周转量

铁路(%) 公路(%) 水运(%) 管道(%) 民用航空(%) 货运周转量

39 14 45 1.9 0.05 旅客周转45 46 3 6

(1)占货物周转量最大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该运输方式在旅客周转量中所占比重较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占货物周转量最小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运输方式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整体看,目前在我国交通运输方式中作用最大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客货周转量平均值为________,作用最小的是________,其最适宜运送的货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随笔】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节)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以下概念:环境、环境问题、生态平衡。

2、了解并识记以下内容:环境要素,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我国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名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的核心。

3、理解并掌握以下知识;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着重大影响,环境问题的严惩危害。

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初步学习用对比的方法理解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2、学习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认识环境问题,提高其参与环保活动的能力。德育目标

要求通过有关环境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通过对有关环保法规的学习,增强其依法治理环境的法律意识;通过对依法治理环境的学习,初步培养在环境总是上的权利义务观念;并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青少年应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教学难点]

依法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内容,阅读的要求是粗读,即只读课题、框题、目题。(阅读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右上角列出本课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

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了解人类环境的状况。

材料一:从本世纪30年代至代发生了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一周内死亡60人)、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全镇45%人口患病、死亡17人)、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汞污染事件等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进入80年代以后,又发生了规模更大、影响范围更广、危害更为严惩的博帕尔泄漏事件(3300人死亡,20万人致残)、菜茵河污染事件(160千米河段鱼死亡,483平方千米范围内井水不能饮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等等。

材料二:世界森林面积急剧减少,(近200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抻,进入20世纪80年代,每年砍伐森林15万平方千米,热带雨林每年消失11万平方千米)、土壤侵蚀严重、物种资源减少、水资源蒉乏(世界上有80个国家,20亿人口在缺水的边缘)、矿产资源枯竭等等。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对环境问题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上述材料说明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引起当代人的深思,究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最终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这正是本节课我们要搞清楚的问题。

一、人类面临严惩的环境问题(板书)

人类环境(板书)

1)环境的含义及环境要素的内容。(板书)

提问;环境是指什么?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

总体。它主要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提问:构成环境的这些要素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

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等环境要素,天然属性是其基本属性;而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要素都是经过人为加工改造的,具有人为属性。我们根据环境要素的这一特点,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从环境构成要素的特点看,人类环境可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板书)

自然环境是指影响人类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社会环境是指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提问: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二者关系如何?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有意识的劳动,加工改造自然物质所创造出来的,如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居住环境、旅游环境等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3)从人们对环境要素的依赖和利用程度来看,人类环境又可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板书)

提问:什么是生活环境、生态环境?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

生活环境是指人们居住、生活、生产和学习的场所;生态环境是指生活环境以外的各种自然要素。相比较而言,人类对生活环境的依赖程度更高、利用得更直接。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清楚地认识环境的重要性,它为人类的自下而上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人类又是自然资源的利用者和改造者,人类的活动对环境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由此我们能否认为:自从有了人类,人类活动就有了环境问题呢?环境问题究竟是怎么产生的?什么是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板书)

1)环境总是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1页至62页内容后回答上述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环境问题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特别是本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才大量出现的。因为在这一时期,人类为了追求经济的高增长,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开采;同时又毫无顾忌地将大自然为天然垃圾场,向环境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污染环境;二是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

所谓环境问题就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它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向自然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二是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

请同学们看下列材料:

我国森林覆盖率解放初为13%,现在仅为8.9%.目前我国沙化面积约90万平千米,至今仍以每年5000平方千米加速扩张。水土流失面积增至357万平方千米以上,占国土总面积的40%。中华大地4条江河每年把50多亿吨表土汇入汪洋大海,随之流失的氮、磷、钾相当于4000万吨化肥,超过全国化肥施用量和年产量。全国5000余座城市,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到1%,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被列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列。1996年我国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工业较发达的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突出,我国七大水系中的辽河、海河、淮河污染最重。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材料说明;我国森林减少,沙化面积、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土壤质量退化、大气污染、水污梁现象十分严重。总之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必须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2)环境问题的危害(板书)

第一,威胁生态平衡(板书)

提问:生态系统是什么构成的?生态平衡又是怎么回事?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

生态系统是由人类、环境中的无生命要素、生物要素构成。生态平衡是指生物与环境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和功能牌相对稳定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种类组成、数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空气、阳光、水等生物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请同学们看下列材料:

据调查,西双版纳天然林面积大幅度下降,从1952年的105万公项降至30万公项。天然林下降后产生了严惩的后果。▲森林生态呈现退化趋势,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农业和森林病虫害大增,恶性杂草大量繁殖等等。▲很多物种消失,科学研究显示,天然林每减少1万亩,就使一个物种消失,并对另一个物种的生活环境构成威胁.照此计算,50年来,西双版纳天然林减少1千多万亩,更新换代的牿数量是非常惊人的.▲引起气候变化,一年四季温差加大,使该地区年降雨量平均减少50到60毫米,相对湿度下降.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森林资源减少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西双版纳天然林大幅度下降从现象上看,导致水土流失,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病虫害大增、物种减少、气候变化等;从实质上看,森林的破坏已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致使环境质量下降,甚至造成生态危机,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请同学们接着看一组材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第三世界与水有关的疾病,每8秒钟就会使一个孩子死去.由被污染的饮水引发的疾病每年至少造成1500万人死亡.▲在我国,恶性肿瘤成为声调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平均死亡率为127/10万人,大城市高达135/10万人。环境污染是致病的原因。在占全国煤资源70%的山西,因土法炼焦等落后的开发方式使该地区癌症发病率、新生儿死亡率和畸形率高,成了污染的牺牲品。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材料说明,环境污染是全球性的问题,我国的环境污染也同样十分严惩环境污染严惩危害人们的健康。

第二、危害人类的健康。(板书)

提问:你生活的地区有环境污染吗?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致使人们呼吸被污染的空气,饮用被污染的水,吃被污染的瓜果蔬菜,遭受噪音的折磨,严惩危害人类的健康。

第三、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板书)

请同学们看下列材料:

我国海南天然林面积由1956年的86.6万公项减至目前的2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26%降至7.2%,若照此速度发展下去,用不到20年的时间,天然林荡然无存.▲我国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第9位,但人均仅2.9吨,居世界第49位.专家预测,若按目前的开采方式和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储量.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上述材料说明:人类环境中的森林\石油等资源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可以无限

使用.破坏性的开发利用,最终将导致资源的枯竭,那时人类连生存都将遇到困难.还谈什么发展!

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使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

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人类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

提问: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其基本条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

"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发展与人口和资源、环境的承戴能力相协调,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提问:目前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哪此?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首先,我国人口众多,总人口已超过12亿,致使人均资源相对短缺。如人均耕地面积、森林面积、草原面积、矿产资源以及淡水资源分另不到世界平均值的1/3、1/6、1/2、1/2、1/4。

其次,我国环境形势相当严峻,城市环境污染在加剧,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这些,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初步掌握了环境的含义,环境要素的内容,环境问题的含义、表现以及危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同学们要深刻认识我国环境形势的严峻性以及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紧迫性。

巩固新课

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课后练习第4题。

课后作业:课后练习第1题、第2题。

案例研究《中国土地沙漠化问题》教学设计(1节)

一、课标要求

1.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分析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活动建议:联系实际,撰写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举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制定本班爱护环境守则;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为改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的几种主要的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知识网络

四、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重点是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认识其危害及成因,特别突出的难点是荒漠化问题。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使学生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探究能力的理念,在教学时要注意利用好教材中的探究内容,课件中的课堂反馈中也提供了一些探究的案例、情境,教师也可以自己设置一些探究的情境,注意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环境问题,展开分析,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节)

(1)水平箭头含义:

(2)三图对应的人地关系思想观念是:

(3)你赞成的观点是:

答案: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要从环境中索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也要向环境中

排放废弃物.(2)观点一:环境决定论观点二:人地中心论观点三:人地伙伴论

(3)赞成观点三:人地伙伴论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读图回答: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不仅重视的增长,更追求的改善和的提高

(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目的都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水平.创造一个人

人享有、的社会环境。

(3)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要和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答案:经济数量质量效益健康平等自由

2。填表

可持续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在可持续发展中承担的责任发展中国家 _阶段以经济

目标,并开始关注___与_问题的责任发达国家阶

段、与的协调发展的责任3.

时间会议(或书籍)人地关系理念的发展1972年在召开"______

___" 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0年世界自然环境保护联盟制定了《_________》

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________》提出____

_____。1992年在______召开" 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_______,使__________。2002

年在______召开了"_____会议"会议审议了《_

___》、《____》,提出了________。4.如图:(1)说出清洁生产的含义。

(2)为了促进清洁生产的发展,我们应该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图2-2-2中三图分别是

哪个国家的环境标志?查找资料,说说每幅图案的寓意。

(3)某商品带有环境标志,就意味着该商品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为什

么说倡导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请阐述其中的道理。

5.

(1)A图建立自然保护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即人类的发展不

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要保持适度的规模.合理开发利用处理好和保护环

境的关系。

(2)B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性原则;公众是消费者,又是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我们要自觉接受和的教育和培训监督和活动,积极购买商品。

答案:公平性人口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共同生产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决策经济有环保标志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温故而知新:

1987年,在<<____________>>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992年,通过了<<__________>>,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概念推向行动。

1994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____________>>,这是全球第一个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一、人口战略

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人口众多 2001年我国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3亿,预计21世纪中期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人口素质较低 2001年,我国有5000万残疾人,文盲、半文盲人口1亿多人口结构不合理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存在问题:人口数量多,人口素质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二、资源战略

存在问题:资源战略:

我国农业资源总量大,但人均量小,到1998年人均耕地、淡水、草地和林地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3%、28.1%、32.3%和14.3%。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世界七个水资源总量丰富国家比较全国缺水城市达300多个

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20%~30%,单位产值用水量比发达国家高出5~10倍。

资源利用率低

每练一吨钢,德国、日本等先进的工业国家只需6公斤的水,但在中国却要23到56公斤左右;造紙工业中,中国每生产一吨紙最少要用掉456公斤的水,但在已工业化的国家則只需要不到200公斤。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1987年度,同样创造1美元的工业产值,中国能源消耗是法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巴西的3.8倍,印度的1.64倍,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三、环境战略

存在问题:资源战略:

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向农村蔓延

农村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四、稳定战略

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在保证经济___、_的前提下,保护__,改善_,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思考:

为什么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必然性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环境问题

8.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节)

教学提纲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环境变迁

中国历史上环境的发展变化,大体可分为五个时代:(1)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黄金时代—先秦;(2)第一次恶化时期—秦、西汉;(3)相对恢复时期—东汉至隋;(4)第二次恶化时期—唐至元;(5)严重恶化时期—明清以后。

先秦时期,特别是西周时,黄土高原是大片的森林草原,黄河水是较清的,没有现在这样严重的水土流失。原因有两个:一是当时人口不多;二是当时重视环境的保护。当时不仅有一套严格执行的制度,而且产生了各种保护的思想和理论。

资料一: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管子.轻重甲》

译文:做一国之君却不能严格管理山川、沼泽和土地,不能立他做天下的帝王。资料二: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王制篇》

译文:砍伐栽种不失季节,所以山林就不会没有草木,百姓也会有多余的木材。资料三: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

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首时》

译文:抽干湖水而捕鱼,哪有得不到鱼的?然而第二年也就没有鱼了;焚烧草木而打猎,哪有无收获的,而第二年也就没有野兽了。

从秦到西汉末年,中国由长期分裂走向统一,人口成倍增加。该时期对黄河中游的开垦,

破坏了森林、草原,水土流失趋于严重,黄河水逐渐变浑,下游河床淤积升高而成为悬河,

出现频繁泛滥和改道。

东汉至隋,战乱频繁,人口大减,黄河中游地区植被得到较好的恢复,水土流失不甚显

著,黄河下游较长时间处于安流状态。

唐至元,人口增多,林区大幅度减少,水土流失加重,沙漠化加快,环境质量每况愈下。

明清以后,人口增长更快,特别是清朝实行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使全国人口出现了爆

炸性的增长,粮食供不应求,又去开荒,全国耕地面积不断上升。这些垦殖,尽管对发展生

产、巩固边防起过一定作用,但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森林急剧减少、水土流失空前严

重、黄河含沙量增高、决堤增多。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环境恶化时期都是人口增多或增长较快的时期,可见,人口对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换一句话说,引起环境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从我国古代环境变迁过程及原因分析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远流长,但由于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等原因,这种思想并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才使环境逐渐恶化。现在,我们必须吸取历史的教训,重视环境保护,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最新河南电大《地域文化》教学考一体化网考作业试题(卷)与答案

最新河南电大《地域文化》教学考一体化网考作业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 1. 首创“飞白书”体的书法家是 1.00分 A. 褚遂良B. 蔡邕 C. 锺繇 D. 刘德昇 2.《杂体诗》30首的作者是 1.00分 A. 谢朓 B. 谢灵运C. 江淹 D. 庾信 3.《贞观政要》的作者是 1.00分 A. 魏徵 B. 吴兢 C. 岑文本 D. 姚崇 4.被称为“北方书圣”的书法家是 1.00分 A. 褚遂良B. 郑道昭 C. 锺繇 D. 孙过庭 5.被南阳人称为“召父”的召信臣所属的朝代是 1.00分 A. 唐朝B. 西汉 C. 隋朝 D. 东汉 6.被后人称为“商圣”的是 1.00分 A. 张衡 B. 张仲景C. 范蠡 D. 吴道子 7.书法理论著作《九势》作者是 1.00分 A. 锺繇 B. 蔡邕 C. 蔡文姬 D. 刘德昇 8.《祭十二郎文》的作者 1.00分 A. 白居易 B. 元稹 C. 韩愈 D. 元结 9.散文成就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作家是 1.00分 A. 杜甫 B. 白居易 C. 韩愈 D. 李商隐 10.《壮悔堂集》的作者是 1.00分 A. 史可法B. 侯方域 C. 彭而述 D. 王铎 11.《驴山公九锡文》的作者是 1.00分 A. 范缜 B. 谢灵运 C. 袁淑 D. 谢朓 12.《治安策》的作者是 1.00分 A. 韩非子 B. 李斯 C. 蔡邕D. 贾谊 13.山水画论《林泉高致》的作者是 1.00分 A. 郭熙 B. 李迪 C. 李唐 D. 吴道子 14.被后人称为“科圣”的是 1.00分 A. 郑国 B. 李诫 C. 褚少孙D. 张衡 15.《述归赋》的作者是 1.00分 A. 耿介 B. 高拱 C. 何景明 D. 吕坤 16.在宋代使“隶法复兴”书法家是 1.00分 A. 黄庭坚 B. 蔡襄 C. 王洙 D. 苏轼 17.游记散文《茅阁记》的作者是 1.00分 A. 韩愈 B. 萧颖士C. 元结 D. 贾至 18.《大任先生传》的作者是 1.00分 A. 李斯 B. 蔡邕 C. 贾谊 D. 阮籍 19.《神灭论》的作者是 1.00分 A. 袁淑 B. 谢灵运 C. 蔡邕D. 范缜 20.被称作“红杏尚书”的诗人是 1.00分 A. 程颢 B. 宋庠 C. 程颐 D. 宋祁 21.被称为“成周”的城市是 1.00分 A. 登封B. 洛阳 C. 开封 D. 商丘 22.被后人称为的“诗圣”的是 1.00分 A. 白居易B. 杜甫 C. 李贺 D. 李商隐 23.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的作者是 1.00分 A. 李迪 B. 李唐 C. 吴道子D. 荆浩 24.豫中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 1.00分 A. 郑韩文化 B. 河洛文化 C. 燕赵文化 D. 陈宋文化 25.被后人称为“字圣”的是 1.00分 A. 褚遂良 B. 锺繇 C. 吴道子D. 许慎 26.被后人称为“医圣”的是 1.00分 A. 张衡 B. 郑国 C. 李诫 D. 张仲景 27.被称为“行书鼻祖”的书法家是 1.00分 A. 蔡邕B. 刘德昇 C. 褚遂良 D. 锺繇 28.洛阳首作为国都的朝代是 1.00分 A. 西周 B. 东汉 C. 西汉 D. 东周 29.豫东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 1.00分 A. 河洛文化B. 陈宋文化 C. 燕赵文化 D. 郑韩文化 30.自号“安乐先生”的是 1.00分 A. 张载 B. 程颢 C. 邵雍 D. 程颐 31.被书坛誉为“楷书之祖”的是 1.00分 A. 褚遂良B. 锺繇 C. 蔡邕 D. 刘德昇 32.广义的中原指 1.00分 A. 河南省 B. 黄河中游地区 C. 黄河中上游地区D. 黄河中下游地区 33.《苏学士集》的作者是 1.00分 A. 苏轼 B. 苏辙C. 苏舜钦 D. 苏洵 34.中原被称为“楚风豫韵”的文化区域是 1.00分 A. 豫东 B. 豫北 C. 豫中D. 豫南 35.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称谓是 1.00分 A. 审美文化遗产 B. 伦理文化遗产 C.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D. 无形遗产 36.“南宋四家”属于中原画家的是 1.00分 A. 马远 B. 刘松年 C. 李唐 D. 夏圭 37.“画圣”吴道子为 1.00分 A. 晋涅阳人B. 唐阳翟人 C. 隋汝南人 D. 宋白波人 38.被南阳人称为“杜母”的杜诗所属的朝代是 1.00分 A. 东汉 B. 唐朝 C. 隋朝 D. 西汉 39.《书谱》的作者是 1.00分 A. 郑道昭 B. 褚遂良C. 孙过庭 D. 王洙 40.画家宗炳所属的朝代是 1.00分 A. 宋 B. 西晋 C. 东晋 D. 唐 1.孔子还乡祠位于 2.00分 A. 今夏邑县 B. 今淮阳县 C. 今永城市 D. 今睢县 2.被孔子称为“瑚琏之器”的弟子是 2.00分 A. 子贡 B. 子张 C. 曾参 D. 子夏 3.庄子所属的时代是 2.00分 A. 秦朝 B. 春秋时期 C. 西汉D. 战国时代

高三地理专题: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考纲要求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2)交通运输和通信 主要运输方式及特点。 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 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3)商业贸易 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商业网点的布局。 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 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重点难点分析 运输方式间的合理分配,都必须全面考察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及其功能。 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是综合的、全面的。首先,要求运载量大、成本低、投资少,以便节省用于运输方面的开支;其次,要求货物到达快,以便缩短运输时间,加速流动资金周转;再次,要求尽可能保证持续不断地、安全地运输。不同运输方式对上述经济指标的满足程度不同。 下表是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的比较(按数序由小到大,表示优劣的大体次序)。

(1)交通运输线是交通运输发生的最基本条件,不同的交通运输线,有不同的区位因素。影响铁路区位的决定性因素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如南昆铁路。在具体选择线路的走向时,经济因素仍然起主导作用。一般而言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经济效益最好。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建设投资,以及建成后的运输成本和运营费用支出,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交通运输网中的点是客货流的集散地,是完成交通运输过程的重要环节。建设港口时,要考虑其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以及腹地、城市等社会经济条件,如上海港。航空港和车站的区位也要受到自然、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航空港的机场占地面积很大,对自然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地形、地质、气候、鸟类等),航空港与城市的距离取决于城市用地、交通联系、环境等综合因素;公路汽车、长途客运站的区位,要能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要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交通方式有方便、直接的联系。可以在市中心边缘设站。在大城 市中,可以在市中心边缘不同方向设置两个以上的长途客运站。 (3)交通枢纽是若干条交通干线在重要的客货流集散地衔接,形成各种交通运输设施的综合体,是交通运输网的中枢点。分单一交通枢纽和综合交通枢纽两种类型。交通枢纽的区位选择,主要受自然条件、技术条件、经济因素和城市建设等条件和因素的长期影响。对枢纽影响最大的自然条件是地理位置和地形;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利用有利条件提供了可能性,尤其表现在水利枢纽方面;经济因素是枢纽形成和发展的最直接因素,因为在国家和区际主要联系方向上会形成强大的客流与货流,如我国的主要交通枢纽均分布在南北和东西向的交通干线上;交通枢纽一般与城市共生,城市是区域内政治、 经济等的中心,枢纽设置在城市中的位置,会影响城市的对外交通,工商活动,以及城市人民的生活。因此交通枢纽的布局应与城市布局密切配合。

多样的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人文环境 多样的地域文化(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1、让学生了解亚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 2、读图说出世界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3、使学生知道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 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教学难点: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了解历史的同学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国,谁知道是哪四个?(学生答),其中有三个完全在我们亚洲,这是亚洲三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他们分别是?(学生答)在上述地区,人们不断的开拓,创造了楔形文字和四大发明,从此文明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各地区不同的民族又创造了各自的文化,文化之花又开始绽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亚洲的地域文化。 新课: 一、服饰 [展示]四幅图片 [提问]这分别是哪些国家的传统服饰? [回答]中国的中式服饰、印度的纱丽、日本的和服、西亚地区的服饰。 [提问]西亚的服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回答]颜色大多是白色,头上缠着头巾,因为这里气候炎热干燥,白色可以反射阳光,头缠围巾可以阻挡风沙。 [提问]和服与中国哪个朝代的服饰相似?为什么? [回答]与唐朝相似。当时唐朝很强大,日本曾派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两国文化不断交流。[提问]中式服饰这张图片拍摄于什么场合? [回答]APEC高官会。 [讲述]各国领导人穿上中式服饰,感受东方文化韵味。 [提问]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文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结]受自然、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二、饮食习俗礼仪 [活动]各国不仅在服饰上呈现多样性,其饮食习俗礼仪更是异彩纷呈。下面我们搞一个活动,男女接力比赛,说出各国具有特色的饮食习俗和礼仪。规则:不用举手,想好就站起来回答,男女交替进行。 [讲述]刚才同学们谈了很多,老师也想和大家交流,日本茶道发源于中国,但为什么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提问]大家有没有亲戚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他们有什么感受? [回答]工作压力大,很累。 [讲述]为了消除紧张和压力,人们通过品茶来体味人生的宁静和祥和。可见,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三、建筑 [讲述]我们说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劳动的全部成果。它既是物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教案湘教版

3.3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教案湘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掌握主要的工业区位选择类型; 2.了解工业联系的形式和各类工业地域的形成。 3.理解环境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并作出适当评价。 2.通过不同工业的布局特点,分析出不同工业部门的主要特点及其区位选择类型。 (1)、掌握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工业区位选择类型;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 (3)、学会综合分析工业区位因素, 重点:1.影响工业主要区位因素。 2.不同工业区位选择类型及其主导因素。 难点:工业的区位分析和主导因素选择。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案例教学。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活动建议”为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教学过程: (一)工业区位因素 观看视频《福娃的生产过程》,讨论总结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条件:土地、水源 1.影响工业 的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区位条件: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原材料、政策、技术等 2、工业主导区位条件与工业类型: 结合我国制糖工业和饮料工业的布局特点,总结制糖工业和饮料工业的布局规律,并由布局规律分析出制糖工业和饮料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和工业特点。

从运输“原料”看,为了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那些原料运输成本高或不便长途运输的或原料笨重,而制成品重量却大大减轻的工业部门工业布局应尽量接近原料产地,这类工业也叫原料指向型。例如制糖工业,一般 8 吨甜菜才能制出 1 吨糖。再如低品位铁矿砂冶炼生铁,重量会减轻三分之二似上。因此这类工业应接近原料布局以降低成本。还有像水产品、水果等容易腐烂、不能久贮的食品,要制成罐头也要接近原料地。 从运输“产品”看,产品不便于运输或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市场。这类工业也叫市场指向型。一些由原料加工制成产品后,重量并不减少,而运费在成本中占很大比重的工业。如棉纱制成棉布、石油加工等。或是运输不便,产品只适宜在本地销售的工业,如食品工业、汽水、啤酒等瓶装饮料的制造业,以及家具制造、印刷工业等,多接近消费市场。 分组讨论,总结完成工业主导区位与工业类型表格 【例1】下图是工业区位选择模式图,其中线段长短表示影响 程度的大小,下列情况与甲、乙、丙、丁四图相符的是( B ) A 、甘蔗制糖、制鞋、微电子、啤酒 B 、甘蔗制糖、微电子、制鞋、啤酒 C 、甘蔗制糖、制鞋、啤酒、微电子 D 、甘蔗制糖、啤酒、微电子、制鞋 【例2】下图是服装厂、炼铝厂和制糖厂的区位因素示意图,请将工业与针对数字连线 原料 劳动力 市场 技术 甲 劳动力 原料 市场 技术 乙 技术 劳动力 原料 市场 丙 劳动力 原料 市场 技术 丁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编号:30---32 编者:杨广鹏审核:莫涛 课题: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2010高考说明要求与省教学要求 一、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方式主要有哪些?它们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二、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的特点 2.交通运输方式的时代发展 3.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 4.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阅读P87知识窗,运输方式的选择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图4-1-7主要反映哪个因素的影响?受这一因素的影响,货物运输应如何选择? 5.阅读下表,说说下面货物运输应选择什么运输方式?

吨钢材从上海到重庆⑤50000个芯片从美国到瑞士 6.现代交通运输的特点 7.交通运输的专业化——集装箱运输 阅读P88知识窗,说出集装箱运输的优点 三、通信 思考:通信被称为社会活动的“神经系统”,说说你的理解。 1.邮政通信 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对现代社会而言,邮政通信的主要业务应该放在哪些方面? 2.电信通信 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相对邮政通信有哪些明显的优势?P90知识窗反映出现代电子通信有哪些特点? 四、商业贸易 什么是商业贸易?商业贸易在社会生活中主要担任什么作用?在图4-1-13中存在五个环节,哪些不是商业贸易的范畴?

四、交通运输线 1.交通运输线的主要类型 2.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3.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 上面讨论的区位因素在交通线建设中的地位如何,在具体建设时遵循什么样的步骤? 4.案例分析——青藏铁路 (1) 青藏铁路线路和建设解决的三大世界性难题: (2)分析青藏铁路选线原因 知识窗: 读书思考:欧洲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内河航道网,运输量大,且季节变化小,试从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层面分析形成原因。 五、交通运输站点 1.交通运输站点的主要类型 2.不同交通运输站点的功能和特征 读书,完成下面表格:

气候与人类活动教案

气候与人类活动教案Teaching plan of climate and human activities

气候与人类活动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天 气与气候内容学习的一个入门和基础,对学生认识气温和降水等基本要素具有重要意义。我选择安排了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三个问题:天气与气候、天气预报、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用多媒体强大的信息展示功能为学生创立积极思考的课堂情景,并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发表见解、展开联想、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②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

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③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④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2)能力目标: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从环保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二)学情分析 天气和气候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本堂课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一年级学生,从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好动、好奇、

最新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方案 【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由教师提供资料,进行引导,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规律,并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着重从文化这一角度对人口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前承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后续城市与环境,而城市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因此从教材的承接来看,这一节起着衔接人口与城市的作用。 本课从内容上看,大大提升了学生探究、思考能力的培养,这不同于初中在教学上以记忆为主,并且增加了活动版块,说明在教学上,新教材更加突出了学生参与讨论和参与课堂。【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当代中西方文化、人口增长的差异性也有所了解; 2、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 3、高一的学生在课堂参与上较高二高三活跃,开放式讨论可行性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背景与人口;中国文化与人口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45分钟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西宁市学习教师姚怀君 一、课标要求 二、教学目标 ●了解文化的形态、理解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认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理解地域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了解中国的地域文化的特点,理解文化交流与整合的历史意义。 ★搜集、阅读不同地域文化的资料,学会比较地域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根据有关资料,学会分析不同地域的建筑、服饰、习俗、饮食等特点及其地理背景,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华夏文化,宏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渗透“两纲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理解地域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难点:中国不同地域文化景观中的环境因子。 四、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自学文化的定义: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 文化的两种形态: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 ●通过分析体现江南精神的12 种风物与环境的关系。(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河流、 植物、动物等自然环境因素)初步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由读14行诗谈阿拉善自然环境及地域文化。展示阿拉善地区地域文化 ●结合两地地域文化谈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是在环境的背景下通过人类的社会活动形成. 环境对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关系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读中国地域文化10个区,与地形图、干湿区图、气温分布图结合谈中国地域文化 景观。 重点谈南北地域文化差异。 1、饮食: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2、饮食:南米北面 3、建筑: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 4、语言:南繁北齐 还有体现南北地域文化差异的文字:南拳北腿、南腔北调、南柔北刚、南涝北旱等。 如何看待我国南北文化差异 南北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南北双方应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 ●通过展示:四中的历史沿革、启明楼的历史变迁。谈启明楼的历史(1867年、教会学 校、法租界)、上海的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的精神) 通过讨论:为何修旧如旧,谈如何看待文化差异,尊重传统文化、保留地域文化特色。 ●总结 ●材料分析题 日前,《新闻晨报》发表一篇《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 理由:“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 ★针对这一“取消龙的图腾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高中地理33地域联系教案中图版必修2

第三章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三节地域联系 第一课时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及主要方式 【教学目标】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2、交通运输的概念、当代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3、交通运输网络化的形式、层次、发展和变化 4、邮电通讯的方式、特点及工作过程 5、商业的概念、商业活动的作用及其主要环节 【重点难点】 重点: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对比分析 2、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 3、通信方式的主要任务、发展情况和工作过程 难点: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经济评价 2、邮政通信的组织形式和业务分类 【教学方法】 读图法、分析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工具】 《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图》、《亚欧大陆桥示意图》、《世界主要航海线和主要海港图》、《法国的高速铁路图》、《邮件的传递过程图》、《电信网和电信设备图》《商业活动主要环节图》、课件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举例说明古代和当代人类社会的地域联系情况,使学生了解人类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发展及当代人类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进入交通运输的学习。 (板书)7.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一、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的概念: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

交通运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交通包括运输和通信两部分,狭义的交通只包括运输。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交通,也可以说成运输,二者是混用的。因此本书采用“交通运输”这个概念。其次这里所谈的交通运输是指流通过程中的。像工厂中车间到车间的这种运输,也就是生产中的运输不在此范畴。 2.五种交通运输工具比较 运输量:水运>铁路>管道>公路>航空 成本:水运<管道<铁路<公路<航空 速度:水运<管道<铁路<公路<航空 连续性:水运<航空<公路<铁路<管道 灵活性:管道<水运<铁路<航空<公路 小结五种方式特点缺点 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造价高、占地大、短途运输成高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 水路运输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漏、损耗小、连续性强、运量大、安全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读《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图》、,了解现代交通运输的网络化。

9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9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一、选择题 下表中数字1-5表示海运、河运、航空、公路、铁路5种交通运输方式优劣的大体排序(“1→5”表示“优→劣”)。分析表格数据,完成1~2题。 1.阿拉伯半岛各国缺少的运输方式是( ) A.②B.③C.④D.⑤ 2.2010年1月,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生了罕见的雪灾,国家民政部向新疆灾区紧急调拨棉帐篷、棉大衣、棉被等救灾物资。此次救灾物资的调运所采用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 ) A.① B.② C.③ D.⑤ 解析 1.由五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可判断:①为铁路,②为河运,③为海运, ④为公路,⑤为航空。阿拉伯半岛气候干旱降水少,缺少河流,因此缺少河运。 2.水陆交通受雪灾影响,无法运送救灾物资,应选择航空运输。 答案 1.A 2.D 读下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图示线路的运输方式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压输电线路B.水路交通线路 C.铁路运输线路D.管道运输线路 4.下列说法符合图示运输方式特点的是( ) A.机动灵活B.损耗小、连续性强 C.运量大、投资少D.速度快、效率高 解析 3.图示为我国川气东送线路,天然气主要通过管道运输。4.管道运输的特点是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好,连续性强和管理方便。 答案 3.D 4.B 京津城际铁路是中国率先建成的第一条最高时速可达350千米的城际铁路。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的影响,错误的是( ) A.促进了京、津两城市的经济发展 B.加强了两个城市的经济交流 C.缓解了京津塘高速公路的交通压力 D.会对天津市的本地商业造成冲击、破坏 6.结合图文材料以及地理区位理论,新北京的空间发展方向重点是向( ) A.东B.西 C.南D.北 解析 5.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可促进两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使人员往来更加便利,对两市商业的发展都会起到促进作用。6.新北京的空间发展将沿着京津城际铁路向东扩展。 答案 5.D 6.A 2009年9月1日,全球零售业老大沃尔玛在郑州的第二家店(紧邻郑州市商

初中地理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活动

初中地理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活动 一、选择题 1.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日本人喜欢吃鱼B.新疆人爱吃羊肉抓饭 C.南方地区房屋屋顶坡度大D.海南省普及冰上运动 2.下图漫画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人口增长过快B.资源浪费 C.环境破坏D.全球变暖 3.下列做法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不相符的是 A.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B.买菜提起菜篮子,少用或不用塑料袋 C.推广使用节能灯具,人走灯灭 D.买了好多张纸质贺卡,节日时给朋友们送去祝福 小实验:在两只烧瓶里分别充满二氧化碳和空气,塞紧带有温度计和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再把两只烧瓶放在红外线下照射,观察温度升高的情况(如图所示)。结论:两瓶在相同光线照射下,装二氧化碳的温度高。据此完成4~5题。 4.该实验模拟的是 A.全球变暖B.空气质量变化C.大气污染D.臭氧层破坏5.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①火山喷发②煤、石油的大量燃烧③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④过度砍伐森林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②③ 6.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最好措施是 A.不使用煤、石油、天然气B.多种粮食作物

C.开发新型能源,控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D.人口大增 7.为了提高空气的质量,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的是 ①减少工业废气的排放②出门尽量开私家车③多植树造林④尽量乘坐公交车外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8.雾霾的有害成分主要来自汽车、工厂、家庭燃烧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直径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其危害非常大.下列哪些措施可有效减少雾霾天气的形成 ①禁止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③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④倡导低碳生活,增强全民的减排意识。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9.人类自身的行为对大气的影响较大,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的做法是()A.秋收后,大量焚烧秸秆肥田 B.购买大排量的汽车,加速性能较好 C.液化气价格节节攀升,改烧燃煤降低生活费用 D.热电厂将燃煤排放的气体加以回收利用 读漫画,完成10~11题。 10.该漫画揭示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城市热岛效应 C.土地荒漠化D.全球气候变暖 11.解决该环境问题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控制温室气体排放B.增加制冷设备使用 C.减少酸性气体排放D.增加化石燃料使用 二、解答题 12.北京动物园迎来了图示地区的四位新成员。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上课学校:南汇中学 上课班级:高一(12班) 执教:徐红(南汇中学) 上课时间:4月7日下午第二节 教材分析: 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人群经历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而形成了我国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景观。 中国地域文化景观主要包括:东北黑土文化、华北平原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绿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云贵高原文化、江南水乡文化等十个地域文化区。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面对的学生又是自己平时任教的班级,要加强的是学生的表达、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十个地域文化区的名称与分布 2.根据文化景观图,判断不同的地域文化区。 3.分析不同地域的建筑、服饰、习俗、饮食等特点及其地理背景。 4.融会贯通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对环境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不同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江南水乡文化为例,介绍江南水乡文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服饰、饮食、民居、艺术、园林)。以一带面,引导学生分析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体会“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之”说。

教学过程 教学后记: 这次公开课是在自己学校,面对自己熟悉的学生和环境,有份淡定和从容。《中国地域文化》不是教学的难点,但要求文化层面的加宽,中华五千年文明,文化的底蕴和积淀,文

化的多样性。要上好这节课,也不易。上课时心理要有底气,要有足够的自信,这就给自己压力,备课时查阅大量的资料,老觉得自己欠缺着好多。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十个地域文化区,一节课40分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而且会像天女散花般没有重点。基于此,最终确定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江南水乡文化为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如何认识每一个文化区,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由于是自己任教的班级,预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抽签另外九个文化区,完成一份PPT。展示他们的风采。收到的PPT,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有2个组完成的很不错,思路清晰,找的图片、资料也符合课标,简直像小专家。课堂上,就让这2个组展示他们的成果,一个组“内蒙古草原文化”,另一个组“华南妈祖文化”,课堂上的讲解也挺到位的。学生也欣赏着他们的作品。还有几个组的作品,我汲取了其中的一张图片,由该组学生回答相应的文化区。课堂气氛活跃。这一环节,让我深深体会到,相信学生,放手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他们会给你惊喜,课堂不是按你预设的方案前进,而是不断有生成的愉悦。 这节课由于学生参与多,没有完成我的预案,但我感觉值!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教案3

山东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高中地理教案: 第四单元第一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了解交通运输的概念和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优、缺点)。 2.了解并懂得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 3.了解并能区别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的任务和特点。 4.了解商业的概念和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 能力目标: 1.学会选择正确的交通运输方式。 2.明确亚欧大陆桥的起至点及其作用。 3.能绘出世界上比较繁忙的四条主要航海线,并熟悉每条航线沿途经过的海洋、海峡、运河和主要海港。 4.学会分析邮政网络。 德育目标: 1.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确地域联系活动是人类活动最基本的范畴,认识交通运输、通信、商业等地域联系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具有评价某一区域某种商品运输方式合理性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点: 1.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2.交通运输网的发展状况。

3.邮政网络的形成。 教学难点: 1.从经济角度来分析、评价五种交通运输方式。 2.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自学法 教学工具: 《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图》、《亚欧大陆桥示意图》、《世界主要航海线和主要海港图》、《法国的高速铁路图》、《邮件的传递过程图》、《电信网和电信设备图》《商业活动主要环节图》、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如果有亲戚朋友在外地,平时是通过什么方式联系的? 如果要见面,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运输方式?在选择运输方式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讲述新课: (回答)联系方式:打电话、写信、上网等; 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主要考虑的因素:安全、速度、价格等 (承转)大家说了很多地域联系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板书)第一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总90-97节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3节) 【考试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课时解读】 1、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1)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物质流通和信息交流日益重要.(2) 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世界不同地区需要通过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并促进社会经济有效运行。 2、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1)优缺点比较 方 式 优点缺点 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 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 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 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 成本高 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 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 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 费较贵。 水 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 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 然条件影响大 航 空运输飞行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 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 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用管 道运输货物(主要是原油和成品油、天然气、 煤浆以及其他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 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 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地运输,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 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2)单项比较(不需要死记硬背) ①按运量来比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海运、铁路、河运、公路、航空。 ②按投资来比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铁路、公路、航空、河运、海运。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教学设计讲课稿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地理Ⅱ湘教版)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二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教学设计 眉县城关中学魏杰 一、教材分析: 【教材版本】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 【知识理念分析】 教材在本节主要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方面介绍了各产业活动的特点,阐述了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通过生产协作、商贸联系和科技与信息联系来完成,是整个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的概述和基础知识。 【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地球上的区域有大有小,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产业活动。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轰轰烈烈的产业革命,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如今,人类建设区域的能力变得空前强大。昔日广阔的草原和茂密的丛林,已经变成一望无际的良田;过去落后的手工作坊,陆续被现代化工业所取代;旧时荆棘密布、满目荒凉的原野,如今楼厦林立的,大道纵横…区域建设的成就和教训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严肃的话题:今后如何走人地协调的发展道路? 所以,本章的第一节就重点从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上让学生来学习和分析,了解区域上的各种产业活动,如农业、工业等,影响它们的发展及区位选择的因素是什么?对区域的发展又有何关系?等相关内容,为本章节的核心“人类如何走可持续道路”打下基础,同时引发学生深深的思考。 【学情分析】 本章的内容涉及经济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等的相关内容,学生首次接触这些知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理性认识不是很强。所以教学应该结合身边生

活的案例,让学首先有兴趣学习本章内容和知识点。然后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去合作讨论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让教学活动变得有序、有效、有趣。 学生已经学习了“区位”的概念,加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产业活动的基础认识和了解,而且,近乎一年的地理学习,学生基本的地理思维也已经初具雏形。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思路: 三、教学准备 1、自制多媒体课件;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重难点知识归纳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重难点知识归纳 运输方式 基建投资 运载量运价速度连续性灵活性劳动生产率线路运具 铁路 5 1 2 3 3 1 3 3 河运 3 3 3 2 5 5 4 2 海运 1 2 1 1 4 4 5 1 公路 4 4 4 4 2 2 1 5 航空 2 5 5 5 1 3 2 4 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结合上表): 种类 概况 邮政通信电信通信 媒体交通工具有线电、无线电、光电等电磁系统特点点多、线长、面广准确、迅速、保密、方便 主要任务传递信函、邮寄包裹、办理汇兑款、 兼营金融和代理类相关业务 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等信息。 如:电话、电报、传真、广播、电视、 数字通信等 网络组成邮局和邮路终端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 干扰因素台风、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影响 传递 地形、建筑物等屏障影响信号质量 主 要 航 线 (1)从西欧各港口经北大西洋到北美洲东岸各港口 (2)西欧--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土运河--西亚、南亚、东亚各港口 (3)北美洲东海岸--4巴拿马运河--北美洲西海岸各港口 (4)亚洲东部、东南部--太平洋北美西岸各港口 (1)亚洲:上海、香港、新加坡、孟买、加尔各答、科伦坡、亚丁、横滨、大阪 著(2)非洲:亚历山大、达累斯萨拉姆、开普敦 名(3)欧洲:伦敦、利物浦、马赛、鹿特丹、汉堡、圣彼得堡。、 港(4)大洋洲:悉尼 口(5)北美洲:纽约、圣弗朗西斯科、西雅图 (6)南美洲:布宜诺斯艾利斯、里约热内卢 运输方式航线、铁路线等主要交通运输线、点(枢纽)其他

水运 海 运 沿海航线 北方 大连、上海为中心;秦皇岛、天津、青岛等 以杭州湾为界 南方 广州为中心、福州、湛江、北海等 远洋航线 上海、大连、秦皇岛、青岛、广州、湛江 有海陆联运集装箱码头 河 运 长江航线 重庆、武汉、南京、南通、上海 黄金水道、通航里程最长 珠江航线 广州、梧州 华南水运大动脉 京杭运河航线 杭州、苏州、扬州、济宁 沟通五大水系,济宁以南航利大 铁 路 运 输 南北向铁路干线 京哈--京广;京沪;京九;焦柳--柳湛线; 宝成--成昆--南昆线 除西藏外,其余省区均通铁路,七个枢纽城市:北京、上海、哈尔滨、兰州、郑州、徐州、株洲 东西向铁路干线 滨洲--滨绥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公路运输 国道和交通主干道 高速公路:沈阳--大连;南京--上海--杭州 全国基本实现县县有公 路 航空运输 国内航线 上海、北京、广州、乌鲁木齐 国际航线 管道运输 输油管道 大庆--大连,胜利油田--南京,青岛 天然气管道 四川境内;北部湾----香港 从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梅道新干线)起,到现在世界各国竞相研制、修建高速火车的行驶。 高速铁路主要根据寸速而界定,国际上通常认为:时速140千米以下为常速铁路,时速140--200千米为准高速铁路,时速200--400千米为高速铁路,时速400千米以上为超高速铁路。 1990年5月,法国新一代TGV 高速列车最高时速达515,3千米创下了新纪录。1997年,我国京广、京沪、京哈、陇海四大铁路干线时速提到110—140千米。广深准高速铁路时速达160千米。首条高速铁路京沪线正在勘测中。 七、世界大宗工农业产品贸易 1.煤炭运输港:秦皇岛、青岛、日照、连云港 2.粮食运输港:秦皇岛、连云港、上海 类别 出口国 进口国 石 油 (世界最大宗贸易货物) 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 尼日利亚、委内瑞拉、俄罗斯 日本、美国、德国、法国、 意大利等 铁矿石 (世界第二大宗贸易货物) 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 印度等 日本、德国、法国等 粮 食 (世界第三大宗贸易货物)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法国、阿根廷等 俄罗斯、日本、英国、非洲 和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 煤 炭 (世界第四大宗贸易货物) 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 中国等 日本、德国、法国、 意大利、比利时等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二章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地域文化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一、城镇化 1.概念 2.标志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4.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系 5.城镇化的意义 (1)促进区城经济增长(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的进程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2)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4.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1)初级阶段(2)中期阶段(3)后期阶段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环境问题 2. 社会问题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1.城市管理 2.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 [提问] 1.城镇化的意义 2.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3.城镇化过程三个阶段的特点 [新课导入]: 出示“智利瓦尔帕莱索城市景观”图,导入。 [新课教学]: 一、地域文化 1.文化具有地域性 文化如同空气,我们置身其中,须臾不能脱离。

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我们每天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它们可能与我们身边熟悉的文化有许多不同,这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俗语所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 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3. 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的文化。 4. 地域景观的类型 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人手。景观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分。 (1)自然景观 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5. 城乡景观 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得 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我们可以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来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 [出示图片]: 红河哈尼梯田景观及剖面示意图。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 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顺应自然、趋利避害 图2.33展示了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而地域文化就蕴含在其中。较之城镇,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所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2. 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宅高田低”的空回格局----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了一种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例如,在我国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乡村民居多分布在山麓的台地或高地上,而农田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