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财政学

教育财政学
教育财政学

山东省近五年教育投入状况分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国民素质,使我国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人们的共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地位,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重视教育发展教育,是培养高科技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推进教育的均衡、快速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山东省作为教育大省开始向教育强省转变,不断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支持教育单位的发展,推动教育硬件设施和教师资源的快速发展,但当前山东省的教育投入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其自身的发展,本文从山东省近五年教育投入、学生数量和学校数量的变化、生均事业费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找出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推动山东省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发挥教育的正能量,实现教育的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教育财政投入问题建议

一:教育财政投入理论概

(一)财政收入的概念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所取得的。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

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来源于百度百科)(二)教育财政

1.教育财政的概念

教育财政是国家对教育经费及其他相关教育资源的管理,包括国家对教育经费及其他教育资源的筹措、分配及使用的监督等。国家通过立法、行政、司法等机关行使教育财政的职能。

2.教育财政的分类

教育财政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分类与财政收支的分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教育财政支出又有其本身的特性,它与政府教育体制和政府财政管理体制以及各国的具体情况、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目前,世界各国一般实行的是学前(幼儿)、初等、中等、高等以及其他形式的教育体制,按这种体制分类,则教育财政可分为:学前(幼儿)教育财政、初等教育财政,中等教育财政、高等教育财政以及其他形式的教育财政。学前(幼儿)教育财政是指学龄前儿童的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它包括幼儿教育的场所设施建设支出、幼儿教育的管理与行政支出等。初等教育财政是指小学阶段的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它包括学校的设施建设支出、教师的工资待遇支出以及教学管理与行政支出等-由于这一阶段的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其经费来源基本上由政府财政承担.中等教育财政是指中学阶段(包括中专,职校、技校)的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在中国,普通的初中教育仍属于义务教育.其

经费主要由教育财政承担、中专、技校及部分职校的经费来源除由政府财政堆掘一部分外,其余由办学单位承扣或者通过非政府方式来筹集:高等教育财政是指大学阶段的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大学教育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博士后培养属于一种人才工作经历,在中国,这类经费未列入教育财政的口径之中)。就高等教育而言,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认为其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它的经费来源不应该全部由政府负担,政府仅承担部分教育财政经费,其余由学校通过收费及社会捐助等于段来解决:其他形式的政府教育经费投入还包括成人教育支出,教师、职员的进修与培训支出,特殊教育支出(如聋哑学校、残疾人教育培训中心的经费支出)等。按照教育体制分类的形式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教育财政经费在各个教育层面卜的使用情况,从而有利于教育产品的公共性质,有利于调整公共教育财政支出结构,并使之趋于合理,以保障公共教育经费的有效运用,促进教育事业的更快发展。

3.教育财政的功能

一般来讲,教育财政主要有三大基本功能:第一,筹措教育经费及其他教育资源,以保证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筹措的手段主要有:一是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确定教育经费的筹集渠道及相应的比例,保障教育经费筹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二是在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中保证教育支出的逐步增长;三是通过各种行政或经济手段吸纳各种民间资金或资源投资教育事业。

第二,分配教育经费,配置教育资源。分配教育经费,配置教育

资源的基本依据是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社会对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以及各级各类教育自身的经费需求。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教育经费及其他教育资源的多寡,另一方面取决于教育经费的分配是否合理,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科学。

第三,监控教育经费的合法使用及其他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在这方面,教育财政的作用是: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财务活动进行合法的监控,防止违法违纪使用教育经费,杜绝铺张浪费,保障教育经费用得其所,教育资源发挥应有的效益。

(三)教育财政支出的研究意义

教育财政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正的外部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政治上,教育财政支出对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构建、社会稳定产生推动作用,教育财政支出可以推动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文化本身的发展,在人类的约束体制中,非正式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财政支出推动优秀文化、科学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形成一种非正式制度,对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教育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具有二重性,即直接性和间接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教育财政投入对于个人而言是对人力资本的长期投资。个人通过教育和培训,不但提高了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技艺水平,而且有利于开发个人的潜能,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产生“非知识效应,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上,教育财政投入是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需求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而推进的,教育财政投入

不仅提高个人素养,提高自身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伟大复兴提供物质基础。

(四)研究方法

首先要搜集资料,设法得到自己需要的历史数据、文献资料。在有充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山东省近五年教育财政投入研究的现状、掌握动向,并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主要阐述教育财政投入的概念、类别、意义以及教育财政投入的理论基础等;实证分析主要采用政府公开的相关统计数据及文献资料,运用统计软件及相关分析方法对山东省近五年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进行分析。文章坚持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此来分析山东省近五年教育财政投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从而推动山东省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近五年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作为教育大省开始向教育强省转变,不断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支持教育单位的发展,推动教育硬件设施和教师资源的快速发展,但当前山东省的教育投入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其自身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财政投入不足

“十二五”期间,在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各级政府都加大了教育投入,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使教育经费总投入在2012年突破千亿元达到1317亿元,比起2008

年的亿元增加了倍,2008年至2012年山东省教育支出增长也呈

现出稳步增长的状态,尤其是2011年教育支出比2010年增加了%,

近五年的平均教育支出增长比例达到%,近五年的教育支出总计亿元。

从表1可以看出,山东近五年的教育投入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

政府对于教育的也是越来越重视。

表1:山东省近五年教育投入

合计

年份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亿

元)

教育支出(亿元)1317 4301.1 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长

% % % % % %

速度

教育支出增长速度% % % % % %

尽管山东省教育经费投入有了很大的增长,山东省财政性教育经费突破了万亿元,但与“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省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仍有距离。从表2可以看出,山东省近五年生产总从2008年的发展到2012年的,增加了进一倍,山东省近五年教育财政支出从2008年的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317亿元,虽然教育财政支出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但是GDP 基数大,其总量的增长还是比教育投入的总量大的多.

表2 2008-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另外一方面从表3、4可以看出,教育财政支出占山东省GDP 的比例从2008年的%增长到2012年的%,近五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从2008年%增加到2012年的%,初步实现山东省提出的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20%,但尚未达到国家提出的教育支出占全国GDP总量的4%。

表3:教育财政支出占山东省GDP的比例

表4:近五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的变化

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即生均教育经费占人均GDP的比值,是一个把教育经费与国家富裕程度综合考虑的衡量指标。2005年经合组织

成员国的小学和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分别21%和24%。2008年,我国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指数为15%,普通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指数为20%,均低于国际标准水平,,表明山东省教育投入基数较小,比例小,总量不足,山东省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教育财政投入利用率低,公共资源供求紧

表5:近五年山东省义务教育人数和学校数目变化

从2008年——2012年期间,山东省接受义务教育人数从2008年的万人到2009年的万人,2010年的万人,2011年的万人,一直呈现出的是人数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10年和 2011年。2011年

相对于2009年增长了万人,2010年相对于2009年增长了万人,受教育人数变化显着增加。但是,相应于受教育人数在显着增多的同时,义务教育学校却在呈直线减少。2008年小学和初中学校数目是16714所,2009年是15976所,2010年15458所,2011年是15051所,呈直线减少的学校数目,接受义务教育人数却在不断增加,这就造成了教育财政投入利用率低,公共资源供求紧张,尤其体现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现阶段,为了提高教舍的质量和教师的素质,山东省教育部逐步剔除一些乡村小学,让孩子们去离家远的乡镇去接受教育,虽然这可以使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客观条件,但是,却又出现了上学路程远的问题,同时废弃学校却始终废弃,未曾真正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的问题。

(三)教育财政投入结构不均衡

人(万人)年份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生均教育经费(元)

从2008——2012年山东省教育经费分别为元/万人,元/万人,元/万人,元/万人,元/万人,虽然投入在逐渐增加,但是人均教育经费却远远不够,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是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伴随高等教育的发展,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使高等院校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拨款过多用于高等教育,使得义务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第二是城乡之间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城乡之间财政投入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城乡之间的升学率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的升学率差距就一直存在。目前农村小学生的升学率,仍然要大大低于城市的小学。第三是重点和非重点投入不均衡。同一地区内部,教育投资的不平衡也造成对薄弱学校改造进展缓慢,择校现象日益严重,客观上形成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而投资结构的不合理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资金使用的不合理。

三、山东省近五年教育投入问题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教育投入存在教育财政投入不

足、教育财政投入利用率低,公共资源供求紧张、教育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以下几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推动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教育正能量的作用,实现山东省教育强省的目标。

(一)完善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教育财政投入是保障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山东省教育财政投入总体趋势呈现不断增加的状态,但是由于其自身基数小,教育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较慢,与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完善教育财政投入机制,政府依法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合理加大人头经费的份额,减轻中小学校长姓“钱”的压力,放手让其大胆姓“教”,特别是将每年新增教育经费中的大部分用于对“薄弱学校”的改造,保障各类别学校有充足的资金提高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改进硬件设备,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形成各层次、各方面和谐快速发展的局面。加大教育财政投入,首先要进行科学的预算,形成激励机制,并对财政投入工作的各方面进行相应的监督管理。其次,应该加快法律建设,对于财政投入中的资金浪费、滥用现象进行责任追究,用法律制约其财政投入的有效设施。

(二)提高教育财政使用效率,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教育财政投入的监督管理是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有效保障。山东省教育一方面加大教育财政投入,但是也存在着教育资源滥用、资源浪费、寻租活动、贪污腐败现象,制约投入资金的有效利用,因此应建立健全监管机制。首先,用法律约束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

系,保证预算的民主性、透明性。其次,进一步加强教育财政投入资金的预算和监管,建立完备的预算机制和完善的公共财政投资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系统,完善审计制度,防止教育财政投入资金被挪用。最后,建立和完善教育财政资金投入评价制度,将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地方和有关部门政绩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均衡化的教育投入机制

教育投入均衡化、公平化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教育投入存在严重的不公平,高等教育投入过多,初等教育投入不足,城乡之间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重点和非重点投入不均衡形成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资金使用的不合理,因此保证教育财政投入资金的均衡化,实现各类别学校的同步发展,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强教育资源的利用,合理规划城市学校布局,加通过新建、迁建、扩建城区学校,增加城区教育资源总量,加快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教师资源的整合,此外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育评价、校产管理等方面统一管理,形成各类资源配置相对平衡的办学格局,实现管理、师资、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财政学案例教学_第三章公共财政支出__第一节公共财政支出概论

第三章公共财政支出 第一节财政支出概述 一、公共财政支出规模扩张 公共财政支出,是公共部门为从事经济活动所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因此,公共支出规模反映出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由于公共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又是公共支出的补偿来源,因而公共支出规模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 1 、公共支出最优规模的局部均衡分析 2、公共支出最优规模的一般均衡分析 3、公共支出规模扩张 (1)公共支出增长:需求角度的解释 政府活动扩张理论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2)公共支出增长:供给角度的解释 非均衡增长理论 官僚垄断理论 二、公共支出规模控制 1、预算监管制度 2 、零基预算制度 3 、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又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单位以公开招投标为

主要方式,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商品、劳务和工程的行为。 三、公共支出结构分析 公共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项目在总支出中的构成及其比例。 1、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是指公共部门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如行政管理支出、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等。 转移支出是公共部门对私人部门的补助支出,如失业救济金、企业补助金等。 2、经常支出与资本支出 经常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资本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久品所需的支出。如用于道路、办公楼建设的支出,用于购买汽车、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的支出。

案例一 案例名称:广东省的预算透明度有多高 ——析论人大对政府预算的监督 案例来源:根据《南方日报》2003年1月16日及《钱江晚报》2009年10月25日的报道编写 案例内容: 预算透明度是公民知情权发展的结果。知情权对政务公开的要求,直接产生对政府财政预算透明度的要求。2001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推出了《财政透明度手册修订版》,对财政预算透明度进行了一般性的总结与规范,并提出了政府预算财政透明度的四项基本要求:对政府作用和责任的澄清、公众获得信息的难易程度、预算编制执行和报告的公开与对真实性的独立保证。为了推动各成员国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的工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结相关经验,发表了《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和《财政透明度问卷》。这为我们分析财政预算透明度状况、进行相关政策设计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 多年来,各级政府向人大递交的预算报告很简单。但是,广东省在提高预算透明度方面一直走在前面。2001年政府首次向省人大提交部门预算,但只涉及7个部门;2002年扩展到27个部门;2003年提交的省级部门预算单位预算表有3厘米厚,605页,公开了102个单位220亿元的资金。 案例分析: 早就听说国外的政府递交给议会审议的预算十分详尽。德国预算

财政学-我国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支出问题

财政学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注:原来做的是ppt,为了大家看着方便又整理到 了word上,所有图表均在ppt上)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二、教育经费规模、来源、结构及与世界对比 (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 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 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教育支出:是政府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支出。 (一)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 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程度,对初等教育通过宪法规定若干年的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就应该由政府来提供保证。从这个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并非混合物品,而是纯公共物品。 至于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主要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则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高层次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也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为将来找到一份较好的职业,获得较高的收入,赢得较多的晋升机会奠定基础。由此来说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教育,不属于纯公共物品,而是混合物品。 (二)但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却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首先,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教育则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其次,教育使公民明辨是非且获得一技之长,这有助于减少犯罪。再则,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这有助于减少行政管理的成本等。 2、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如果教育服务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学费必然被抬高,则收入较低的家庭的子女即使天资聪颖也会被举止门外。而如果主要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务,就可以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并避免流失优秀的人才资源。 3、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与不完善。这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高等教育投资究竟能否获得回报与回报率有多高,事先是难以确定的,这就使得私人金融部门因担心无法得到偿还而不愿为教育融资,这样,那些资金不足的人就会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主要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即: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和对私立学校提供补助。 二、我国教育经费规模及其来源结构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教育支出的结构关系着国家对各层次教育的支持力度和教育的效益。 (一)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南开大学出版社 张志超《财政学》03第三章财政支出课后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私人产品 私人产品是指在均衡状态下,设X i 是第i 种商品的总供给,X i h 是消费者h 对该种商品的消费,如果有∑=h i h i X X ,也就是说某人消费增加一个单位必然 会使他人的消费减少一个单位,则该种商品属于私人产品。私人产品有下列两个特征。第一,竞争性消费。所谓竞争性消费是指消费某种私人产品的个人必须支付既定的(不受单个消费者影响的)价格,或者他愿意按照现行市场价格进行支付以取得对该产品的消费权。那么,无法或者不愿意按照现行市场价进行支付的个人就被排斥在外,不得不放弃对该产品的消费。第二,排他性消费。所谓排他性消费是指获得某种私人产品消费权的个人,便拥有了对该产品的唯一享受权,即其他人不能同时再消费这一产品。 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指在均衡状态下,如果X i 是第i 种商品的总供给,X i h 是消费者h 对该种商品的消费,如果有i h i X X =,即每个人对该种商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它人对该种商品消费的减少。则称该种商品为公共产品。 和私人产品不同,公共产品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如最典型的公共产品电视节目,电视台提供多少电视节目,在信号可接收范围内的每个消费者就能接收多少电视节目。一个人的消费完全不影响另一个人的消费。 免费搭乘 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 免费搭车现象缘于公共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免费搭车行为往往导致公共物品供应不足。 Hotelling-Downs 模型 Hotelling-Downs 模型假定:在两党竞争情况下,理性经济人“范示”所塑造的候选人的目标是赢得尽可能多的选票数——“各党派为赢得选举而制定政策,而不是为了制定政策而赢得选举”;选民的偏好可以用单一维度表示,选民偏好的分布是单峰的、对称的;不存在弃权——所有人都投票支持最接近于自己偏好位置的候选人。这样,每个候选人为了赢得尽可能多的选票数必然走向中位数选民所偏爱的位置。说明直接民主制下的中间投票人定理在这里仍然成立,用一种代表制来代替一种直接全民选举将不会对结果产生任何影响,两者都只是反映中间投票人的偏好。

财政学课后问题

财政学课后问题: 1-1.市场机制有哪些缺陷? 答:市场失灵又称市场缺陷,是指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的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有二个类型:第一种室条件市场缺陷。第二种是原生性市场缺陷。 1-2.什么是公共物品?它有哪些特征?什么是混合物品?它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答:1.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2.它的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3.混合物品是准公用物品和半公用物品,是有公用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双重属性的物品。它产生的原因第一,某些物品达到一定的规模,有了竞争性,消费者通过竞相进入,才可能消费能力。第二某些物品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性,消费者对这种物品消费时,会对他人或社会带来影响。高校就是如此。 1-3.财政共有的特性是什么? 答:1、国家是主体。2、以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为分配对象。3、以国家权利为依据,包括国家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4、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5、以分配过程为自己的作用领域,典型的财政现象都表现为价值的单方面转移,体现了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 1-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有哪些职能? 答:财政职能是财政客观具有的功能和能力,就是财政该干什么的问题。主要是以下三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稳定发展和收入公平分配。 1-5.财政资源配置的必要性,资源配置职能如何发挥? 答:财政资源配置是财政客观具有的矫正资源配置结构。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功能。必要性以下二点:1、许多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产品无法通过市场来提供,如国防。2、市场配置有一定的盲目性,所以要求国家从全社会整体利益出发,运用财政配置等手段,对资源进行有机会的分配和调节。一种是直接方法,如直接拨款,另外一种是间接方法,如财政补贴。 1-6.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作用点和作用效果体现在哪些方面?

财政学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习题集..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单选题 1、我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按( )设置三级科目。 A.支出功能 B.行业用途 C.政府职能 D.经济性质 【答案】A 2、我国现行政府预算支出按功能分类的类级科目综合反映了政府的( )。 A.具体事项 B.职能活动 C.收入数量 D.资金转移 【答案】B 3、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划分标准是( )。 A.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 B.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 C.财政支出的规模 D.支出的具体用途 【答案】B 4、从理论上说,经常性支出的补偿方式(资金来源)主要是( )。 A.税收 B.国债 C.收费 D.贷款 【答案】A 5、公式:1 1 1(%)----= ?= ?n n n n G G G G G G 表示的是( )。 A.财政支出增长率 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D.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 【答案】A 6、公式 (%) (%)G D P G E g ??= 表示的是( )。 A.财政支出增长率 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D.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 【答案】B 7、公式 GDP G MGP ??= 表示的是( )。 A.财政支出增长率 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D.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 【答案】 C 8、我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11年)按支出功能设置三级科目,没有设置的科目级别是( )。 A.类级 B .款级 C.目级 D.项级

【答案】C 9、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方法,下列不产生效益的是()。 A.经常性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利息支出 D.净贷款 【答案】C 10、下列不属于经常性支出项目的是()。 A.公务员的工资人员经费 B.公用经费 C.资本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答案】C 11、下列不属于经常性支出的项目是()。 A.办公费 B.人员工资 C.基建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答案】C 12、资本性支出的补偿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税收,另一种是()。 A.收费 B.投资利息收 C.国债 D.贷款 【答案】C 13、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是()。 A.国防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 C.捐赠支出 D.建筑水利工程支出 【答案】C 14、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A.补助支出 B.捐助支出 C.债务利息支出 D.行政管理支出 【答案】D 15、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A.国防支出 B.补助支出 C.社会保障支出 D.债务利息 【答案】A 16、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A.建筑水利工程支出 B.财政补贴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债务利息支出【答案】A 17资本性支出的资金来源除了国债外,主要来自()。 A.税收 B.使用费 C.国债 D.投资利息 【答案】A 18、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是()。 A.建筑水利工程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 C.补助支出 D.国防支出【答案】C 19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是()。 A.修建铁路工程支出 B.国防支出 C.文化教育卫生支出 D.债务利息支出【答案】D

从教育财政学角度看

從教育財政學角度看 19《七號報告書》建議的 學校撥款新制度 陳玉楷 教育統籌委員會(下稱教統會)第七號報告 書《優質學校教育》(下稱《報告書》),建議 提高學校教育質素的方法甚多,爭議的地方不 少。相信具爭議性的項目,一時難行。唯獨其中 推介的「學校管理新措施」,因已積聚數年的經 驗,有軌跡可循,料教統會會大力推廣,影響也 會較大。本文試從教育財政學的角度,基於校本 管理精神,就一些實踐經驗,評論《報告書》所 倡的學校撥款新制度。 ?????? 《報告書》建議學校可彈性處理編制內不超 過5% 的教席空缺,把原有聘請代課教師的款項 抽調作其他教育用途。以一學年計,5% 的教席 薪津款額,相等於90–100萬,學校若能多了這筆 「巨款」,肯定可以大加發揮和發展。然而,這 安排的行政成本也不少:第一,要取得校董會、

20 家長、教師的同意;第二,如果出缺在學期中出現,需調動校內其他教師擔任出缺者的教學及其他行政任務,就須重新編配課節和時間表,行政成本更重。如果學校行政人員怕麻煩,不作安排,便不能實行。另外,最值得詬病的地方,是它的激勵作用屬負面的和消極性的,多於正面的和積極性的。理由是:只容許學校有教席出缺時才有機會和權利享用,若果學校沒有教席出缺,便沒有機會。這樣來看,這個措施在鼓勵甚麼?如果學校想享用這措施所帶來的「好處」,那便得設法幫助教師取假多於14天或增加教師的流動性不可了。說話可能誇張了些,但道理卻是淺易明白。 就這項安排,筆者有如下的建議。第一,根據研究顯示,教育的「周邊生產函數」(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教師輸入的部分,5% 的差異,對於教學質素的影響,是很難衡量的(Levin, 1996)。因此,應容許在校董會及教師的同意下,學校可自由地安排不多於教員編制的5% 的教師的進修活動,讓教師全職帶薪進修與工作有關的訓練課程。眾所周知,教學工作日益複雜,對教師的技能要求日益提高,但教師的進修機會有限,條件亦差。若教師取得共識,每人也有進修的均等機會(如何遴選進修者,可從長計議),學成後對學校、學生有所貢獻,我想會獲得教師的支持,家長學生也不會反對。當然,獲得進修機會的教師,對服務的學校也須作出一定的承諾:所學必為學校所需,學成後須為學校服務若干年,此為享用權利後之必然義務也。1

《财政学》习题、答案教学提纲

《财政学》习题、答 案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 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 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财政学(专)教材

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专科考试 财政学试卷 (课程代码342048) 本试题一共五道大题,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1、答案必须填写在答题纸上,题号不清或无题号的以零分计; 2、答题前,请在答题纸上准确、清楚地填写各项目; 3、学号、考点名称、考室号、姓名、身份证号、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培养层次不写或乱写及模糊不清者,答题纸作废; 4、开卷考试,若有雷同以零分计。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是( A ) A、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 B、实现社会公平分配 C、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 D、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 A ) A、社会公共需要 B、私人需要 C、混合需要 D、国有企业的需要 3、增值税最突出的特点是( B ) A、税率档次少 B、课征普遍 C、对出口商品实行退税 D、实行税款抵扣制度 4、西方经济学中著名的“拉弗曲线”讨论的是( D )问题 A、收入不公 B、税负转嫁 C、最优税率 D、经济波动 5、土地增值税实行的是( A ) A、比例税率 B、定额税率 C、超额累进税率 D、超率累进税率

6,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实行( D ) A、紧缩政策 B、扩张政策 C、结构调节政策 D、赤字政策 7、在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财政支出中的( D )支出将急剧增长 A、国防 B、政府投资 C、行政管理 D、教育、保健及福利 8、下列财政支出中,属于消费性支出的包括( C ) A、挖潜改造支出 B、财政贴息 C、行政管理费 D、支农支出 9、社会消费性支出包括( A ) A、国防费 B、债务支出 C、价格补贴 D、税式支出 10、公共物品具有( B ) A、排他性 B、非排他性 C、分散性 D、集中供应性 11、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载体主要有( C ) A、增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 B、减税和减少财政支出规模 C、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D、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规模 12、我国发行国债的主要目的是( D ) A、加速经济建设 B、调节货币供给量 C、抑制社会消费 D、弥补财政赤字 13、发展中国家为促进本国经济腾飞,应选择( C )的税收制度 A、能筹集最多财政收入 B、侧重公平,兼顾效率 C、侧重效率,兼顾公平 D、公平和效率并重 14、综观财政诸职能的矛盾与协调,最终可以归结为( B )的冲突与权衡 A、政府与市场 B、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C、失业与通货膨胀 D、公平与效益

《公共财政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财政学》在线练习一 一、判断题 1、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2、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条件。(×) 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4、亚当.斯密关于税收方面提出的四项原则的核心是公平。(√) 5、从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相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 张的趋势。(×) 6、我国预算内投资在转轨时期比重下降,这与GDP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正好相 反。(×) 7、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 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低。(×) 8、商品和劳务的最后售价不同,其所承担的增值税额也就不相同。(×) 9、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10、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 二、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支出本身不直接形成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它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公共财政补贴支出、国债利息支出、国际组织捐赠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等。 2、纳税期限:是国家税收制度对纳税义务人规定的缴纳税款期限。税制构成要素之一。 3、公共收费:广义的公共收费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收费,包括管理性收费和财政收费。现代意义的公共收费是指政府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管理所收取的规费,以及政府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直接向使用者或收益者收取的使用费。 三、简答题 1、请简述税收的含义。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它是各国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税收属于分配范畴,它的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请简述我国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答:财政补贴的性质:(1)是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一种,国家把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无偿转移给补贴领受者;(2)由政府单方面、无偿的资金支付;(3)不需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 财政补贴的分类: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其它分类:(1)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2)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别;(3)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补贴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4)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以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5)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3、请简述公共投资的含义。 答:公共投资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须的资产花费的财政支出。即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四、论述题 1、请论述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应债能力、偿债能力、使用效益。 (1)应债能力:社会中应债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水平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债客体,是指承购国债的资金来源,可以用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越多,应债能力越强,这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二是应债主体,指承购国债的企业、机构和居民,一般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较高,收入中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投入相对比较低,承购国债的能力相对较高;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2)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使用效益:国债的使用效益是国债规模的决定性因素,适度的国债规模不仅要从有关指标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来看,还要从国债最终的使用效益来考察。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分享 首次分享者:☆劈雳king★已被分享26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1、公共物品 是指由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这种物品有两大特征:第一,非排他性;第二,非竞争性。前者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获得利益,后者是指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 2、“成本—效益”分析 是指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成本-效益分析实质上包含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政府确定备选项目和备选方案;第二个过程是政府选择方案和项目的过程。 3、转移性支出 是指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4、财政补贴 : 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一种形式。即通过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一种政府无偿支出,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补贴主要包括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 5、财政贴息 是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6、税收支出 是指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它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依据作用的不同,税收支出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两大类。 7、纳税扣除 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即在计算课税所得时,从毛所得额中扣除一定数额或以一定比例扣除,以减少纳税人的应课税所得额。在累进税制下,纳税人的所得额越高,扣除的实际价值通常越多。 8、税收抵免 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在西方国家,税收抵免的主要有两种:即投资抵免,又称投资津贴和国外税收抵免。根据应纳税额中扣除的数额是否允许超过应纳税额,税收抵免划分为“有剩余的抵免”,即扣除数额不超过应纳税额和“没有剩余的抵免”,即没有抵尽的抵免额返还给纳税人两类。 9、预算外资金 【

《财政学》练习题(1-6章)(含答案)

《财政学》第一至六章练习题 一、单选题 1.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是( B ) A、生产力的发展 B、剩余产品的出现 C、私有制的产生 D、阶级的出现 2.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 D ) A、私有制的产生 B、阶级的出现 C、生产力的发展 D、国家的产生 3.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 B )。 A、花园 B、国防 C、教育 D、私人住宅 4.下列哪项不属于财政政策的目标?( D ) A、资源配置效率 B、收入分配公平 C、经济稳定发展 D、财政监督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析( A )是确定政府经济作用的主要依据。 A、市场失灵 B、计划失灵 C、GNP D、GDP 6.从财政的本质来看,财政体现的是( B )。 A、以社会团体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B、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C、以企业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D、以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属于财政分配范围的是( C )。 A、公务员的工资 B、法院法官的工资 C、企业职工的工资 D、解放军战士的津贴 8.若按社会中产品的价值构成来分类,以下各项支出中属于补偿性支出的是( B )。 A.基本建设支出 B.挖潜改造资金支出 C.科技三项费用支出 D.价格补贴支出 9.按国家职能分类,所占数额最大的是(A )。 A经济建设支出 B投资性支出 C行政管理费支出 D积累性支出 10.直接影响收入分配,间接影响生产和就业的支出是( D ) A积累性支出 B消费性支出 C购买性支出 D转移性支出 11.以下各项指标更能反映财政活动规模实际状况的指标是( A )。

A.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B.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C.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 D. 财政投资占GDP的比重 12.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是( A )。 A.经济发展水平 B.政治性因素 C.社会性因素 D.经济政策 13.尽管政府采购的数额巨大,但它也只是( B )的一部分。 A.财政收入 B.财政支出 C.财政补贴 D.财政透支 14.政府采购中最能体现公开原则的采购方式是( B ) A.询价 B.招标 C.协商 D.谈判 15.下列项目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是( B ) A.财政部对于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支持 B.国防科工委对于两文卫星测控中心某项新技术发明的资金拨款 C.国家对东南亚海啸灾害的捐款。 D.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为长江三峡工程的某项技术论证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16.国防费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变动趋势是( D )。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基本保持不变 D.随国际形势变化而波动 17.社会消费性支出属于(A )。 A.购买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社会保障支出 D.专项支出 18.用于基础性科学研究的经费应当由( C )承担。 A.银行 B.金融市场 C.政府 D.微观主体 19.医疗卫生服务应当主要由( C )承担。 A.福利机构 B.金融市场C.政府 D.微观主体 20.我国目前点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为( A )。 A.现收现付制 B.基金制 C.收付实现制 D.社会保险税 21.社会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 B )。 A.准公共需要 B.纯社会 C.私人需求 D.以上都不对 22.农业投资的收益率应当( A )全社会的投资收益率,否则农业部门即使产生了利润也不会向农业投资转化。 A.≥ B.≤ C.= D.< 21.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必须( A )农产品生产的投入成本,否则农业部门的积累无从产生。。

财政学

中国农业大学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 通过财政分配活动,从总量和结构上调节总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保证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地发展。 2、政府的干预市场成本 政府的存在及其活动来自税收,而税收往往会给纳税人带来超额负担,造成效率损失 3、政府投资方式中的“PPP”模式 即公私合作模式,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一种融资方式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4、社会保障完全积累式 在对人口健康和社会发展进行长期预测的基础上测算社会成员在享受保险待遇期间所需的保险金总量,按一定比例分摊到劳动者身上 5、政府性收费 政府部门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实施特定行政管理或提供公共设施时按规定标准收取的费用 6、税收的固定性特征 纳税人、课税对象、征收标准等在征收前以法律形式予以固定 7、税收横向公平 纳税能力相同的人缴纳相同的税款 8、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一国政府按法定程序编制和审批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财政收支计划,反映财政年度内进行财政收支活动所应达到的各项指标和财政收支总额之间的平衡关系 9、公债的挤出效应 在货币供应量一定条件下,政府发行公债会引起利率上升,抑制民间投资;政府借债还使民间借款可获得的数额减少,挤掉一部分民间投资,并由此降低了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 10、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以各级政府的财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为目的,在各级政府间通过财政资金无偿拨付来平衡各级预算主体收支的制度 11、俱乐部物品 效用不可分割,一定范围内非竞争,但受益上具有排他性 12、基础产业 是为整个社会生产、消费提供的共同外部条件 13、社会保障基金现收现付式 当年缴费收入只用于满足当年计划的社会保险支出,不为以后年度储备,当年收支平衡 14、国家预算的可靠性原则 财政收支的预测、计算应确实可靠,同时相关内容应一目了然、明白概括、清晰列示 15、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体制:国家规范政府间分配关系,划分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收支范围和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大题: 1、公共物品有哪三个特征?试述其各自含义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效用为社会成员共同享受、联合消费,不能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消费,因此难以将每个消费者获得的利益量化 (2)受益的非排他性:在消费时很难将他人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无论是否付费都可受益 ——任何人都不可能阻止他人消费,要么在技术上不可行,要么排它代价过高——任何人都不得不消费 ——任何人都可以恰好消费等同的数量,一个人消费并不减少他人的消费量(3)消费的非竞争性:所有消费者都可以共同消费,均可获益,新增加消费者并不会减少他人的消费量 ——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即增加一个消费者(而非增加产量),对供给者而言,其边际生产成本为零 ——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即每一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妨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与质量,不存在拥挤现象 2、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科技支出,财政在科技支出中应如何定位? 干预原因: (1)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增长和发展影响巨大 (2)市场提供不完全:风险高、投资大、周期长

财政学练习题判断

第一二章 1. 完整的市场体系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政府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 3.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多越好。 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 5. 国防作为公共物品主要体现在它的非竞争性上。 6. 公共财政是针对计划经济时期所谓的“生产性财政”或“建设性财政”提出的。 7. 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8. 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9. 公共需要是对相于私人需要的,因而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是矛盾的。 1. √ 3. ×虽然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不是越多越好 4. √ 5. ×国防作为公共物品主要体现在它的非排他性上 6. √ 7. √ 8. √ 9. ×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第三四章 1.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决定的。 2. 公共物品的享用和私人物品一样也可以分割和量化。 5. 私人提供也不等于私人生产,私人在市场上提供的产品也可以由公共部门来生产。 6. 负荷定价法在需求处于最高峰时,收费最低;而处于最低谷时,收费最高。 7. 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不等于平均。 10. 财政支出根据经济性质分类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11. 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12. 转移性支出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 13. 瓦格纳法则可以简单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随之相应提高。 14. 根据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后,财政支出增长应当放缓,并逐渐慢GDP的增长。 15.与财政收入相比,财政支出更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 1. √ 2. ×公共物品的享用是不可以分割和量化的 5. √ 6. ×负荷定价法在需求处于最高峰时,收费最高;而处于最低谷时,收费最低 7. √ 10. ×财政支出根据经济性质分类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11. ×付息是经常性支出,还本不是 12. ×转移性支出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有直接影响 13. √ 14. ×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而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15. √ 第五章 2. 一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投资来推动的,投资波动与经济增长波动具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当经济增长缓慢时,往往依靠增大投资来刺激经济的增长;当投资过旺及造成经济过热或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往往采取措施首先压缩投资,迫使经济过热的势头减缓。 3. 生产性投资按财政支出项目划分,包括基本建设支出、增拨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以及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也分为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两部分,生产性支出主要用于基础产业投资,非生产性支出主要用于国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文教育、科学、卫生等部门的一般日常支出。 4. 基础设施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基础产业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信、水利、供电、机场、港口、桥梁和城市供排水、供气等。广义的基础设施还包括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 5. 从经济性质看,基础设施从总体上说可以归类为混合物品,可以由政府提供,可以由市场提供,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但在发展中国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工程一般是采取多种形式的以政府为主、吸收社会资本参与的混合提供。 6. 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是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之一。对于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应、盈利率较低或风险较大的项目,政府可以采用投资参股、优惠贷款、提供借款担保、低价提供土地使用权、部分补贴和减免税收等方式,与民间共同投资,混合提供。

财政学第三章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任何一个消费者而言,他消费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即是() ①该公共产品的部分数量②该公共产品的总量③该公共产品的最低量④该公共产品的特定量 2. 政府的公共支出() ①只能用于提供公共产品②主要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③主要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④只能用于提供部分混合产品 3.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在经济生活中,() ①通常指公共支出的负面效应②通常指公共支出的正面效应③通常指公共支出的替代效应④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也可能产生积极效应 4.消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 ①社会成员都必须提供等价的费用②社会成员都不必付出任何代价③社会成员都可以“免费搭车” ④需要社会付出一定的代价 5.混合产品的供给,() ①只能由政府来提供②只能由社会成员来提供③既可以由政府部门提供,也可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来提供④只能由市场主体来提供 6.财政分配中的量入为出的含义是() ①以财政收入总量来安排财政支出②以国家最基本的财政支出需要来确定财政收入③以国债来保证财政支出④以增加税收来保证财政支出 7.量出为入的财政思想是指应根据() ①国家财政收入来确定财政支出②国家最基本的财政支出来确定财政收入规模③国家的需要来确定财政收入④国家最基本的财力来确定财政支出 8.财政支出中的效益原则首先是指要实现() ①经济效益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③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④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 9.财政支出所强调的公平原则是() ①经济公平②社会公平③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④社会的绝对公平 10.最为典型的混合产品是指() ①只能为私人消费的产品②可以为每一个人无偿使用的产品③不具有拥挤性的公共产品④具有拥挤性

第七版财政学第二章财政支出的理论问题word精品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 名词解释 免费搭车:消费者不自愿消费,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获益。 公共提供: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向公众提供产品的 经济行为。 私人提供:若同一班商品买卖一样,使用者购买使用权的提供方式。 公共生产:即由政府出资(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财政支出的效率:由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包括准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组成。财政支出效益: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和“所得”的对比关系。 财政监督: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 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查与检查活动。 简答 1.试作图说明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答:个人需求的市场需求曲线是将同一市场的所有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得出,而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有个人对公共物品愿意支付的价格等于每个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的总和,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通过垂直相加求得。 如图所示,di, d2,d3是公共物品的个人需求曲线,D 是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可以用 生产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曲线来表示,如图中的S曲线,公共 物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公共物品的均衡产量和 均衡价格。 图中的均衡产量Q是社会有限资源下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 产量,价格P等于边际成本。 2.—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请说明理由。答: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决定的。 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交易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 品。从公共物品的提供角度看,非竞争性是指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这样消费者不自愿花钱消费而是期望免费搭车。 其三,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政府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的难题。

2011年广东自考《学校教育财政学》课程考试大纲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财政学课程(课程代码:10490)考试大纲 目录 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教育财政学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二章教育财政学相关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三章教育财政与经济增长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四章教育财政的成本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五章教育财政的效率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六章教育财政的管理体制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七章教育财政与非政府教育投入及其政策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附录:题型举例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教育财政学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管理专业(本科专业)的重要课程内容。是教育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既为教育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又可直接指导教育管理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教育财政学是一门主要研究政府教育投入的教育管理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教育财政理论、教育财政与经济增长、教育财政的成本与效率、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以及非政府教育投入等教育财政现象及其规律。教育财政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指导作用的理论学科,是一门集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与财政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二、课程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在掌握了教育管理学中对一般教育行政管理的基础上,对于教育财政现象、教育财政形成机制、教育财政的成本与效率和教育财政的管理体制等有系统、深入、熟练的把握,为将来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财政学分析教育问题打下基础,并对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等学科产生综合贯通的影响。同时,在市场经济领域中,政府参与教育资源的配置已经不是单纯的政府提供教育财政资金的问题,还涉及到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和政府行为本身。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教育财政学知识,深入了解政府教育财政的效率和体制,从而为合理制定教育政策目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正确引导各种教育的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 本课程要求考生能够掌握教育财政学的系统理论知识;提高考生对教育财政学理论的理解力;并使学生了解教育财政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测量方法,提高对教育财政和资源配置问题的分析、理解和研究的能力。考生通过学习应该能够在识记和理解了教育财政学的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教育财政和教育经济问题的做出分析和评价,并能够使用教育财政学中提供的方法和工具不断提升教育管理的工作实效。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与区别 教育财政学与经济学、财政学、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公共财政学和教育经济学为教育财政的行为和效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本课程主要涉及经济学、财政学和教育经济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此外,学习时还应初步了解制度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和计量经济学。这些对于学习教育财政学基础理论和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是非常有益的。 《教育财政学》课程涵盖了教育财政概念、教育财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财政的的成本与效率以及教育财政投入的体制和现状等重要内容。全部学习内容安排为七章,第一章是对这一学科的全貌的概述,第二章是简述教育财政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简要介绍教育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第四章是教育财政的成本分析,第五章是教育财政的效率研究,第六章是教育财政的管理体制研究,第七章是教育财政与非政府教育投入及其政策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