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财政学

教育财政学
教育财政学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财政学课程(课程代码:10490)考试大纲

目录

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教育财政学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二章教育财政学相关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三章教育财政与经济增长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四章教育财政的成本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五章教育财政的效率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六章教育财政的管理体制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七章教育财政与非政府教育投入及其政策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附录:题型举例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教育财政学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管理专业(本科专业)的重要课程内容。是教育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既为教育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又可直接指导教育管理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教育财政学是一门主要研究政府教育投入的教育管理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教育财政理论、教育财政与经济增长、教育财政的成本与效率、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以及非政府教育投入等教育财政现象及其规律。教育财政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指导作用的理论学科,是一门集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与财政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二、课程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在掌握了教育管理学中对一般教育行政管理的基础上,对于教育财政现象、教育财政形成机制、教育财政的成本与效率和教育财政的管理体制等有系统、深入、熟练的把握,为将来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财政学分析教育问题打下基础,并对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等学科产生综合贯通的影响。同时,在市场经济领域中,政府参与教育资源的配置已经不是单纯的政府提供教育财政资金的问题,还涉及到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和政府行为本身。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教育财政学知识,深入了解政府教育财政的效率和体制,从而为合理制定教育政策目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正确引导各种教育的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

本课程要求考生能够掌握教育财政学的系统理论知识;提高考生对教育财政学理论的理解力;并使学生了解教育财政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测量方法,提高对教育财政和资源配置问题的分析、理解和研究的能力。考生通过学习应该能够在识记和理解了教育财政学的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教育财政和教育经济问题的做出分析和评价,并能够使用教育财政学中提供的方法和工具不断提升教育管理的工作实效。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与区别

教育财政学与经济学、财政学、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公共财政学和教育经济学为教育财政的行为和效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本课程主要涉及经济学、财政学和教育经济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此外,学习时还应初步了解制度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和计量经济学。这些对于学习教育财政学基础理论和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是非常有益的。

《教育财政学》课程涵盖了教育财政概念、教育财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财政的的成本与效率以及教育财政投入的体制和现状等重要内容。全部学习内容安排为七章,第一章是对这一学科的全貌的概述,第二章是简述教育财政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简要介绍教育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第四章是教育财政的成本分析,第五章是教育财政的效率研究,第六章是教育财政的管理体制研究,第七章是教育财政与非政府教育投入及其政策分析。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教育财政学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教育财政学的基本概念。

2、掌握教育财政的分类

3、掌握教育财政支出的基本原则

4、掌握教育财政支出规模的分析指标

本章重点:教育财政的概念、教育财政的分类、教育财政支出的原则、教育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本章难点:教育财政的概念、教育财政的分类、教育财政支出的原则、教育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教育财政概述

(一)教育财政基本概念

(二)教育财政的分类

1、按教育体制分类

2、按政府管理体制分类

3、按收入来源分类

4、按支出用途分类

5、按支出有无补偿分类

(三)教育财政支出的原则

1、合理安排原则

2、优化支出结构原则

3、效益原则

4、公平原则

5、稳定原则

第二节教育财政的规模

(一)指标和比较方法

1、教育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2、教育财政支出规模的比较方法

(二)政府教育支出绝对规模的比较分析

(三)教育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的比较分析

1、教育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2、教育财政支出占GNP的比重

3、教育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三、考核知识点

(一)教育财政学概述

1、教育财政的定义

2、教育财政的分类标准

3、教育财政支出的原则

(二)教育财政的规模

1、教育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2、教育财政支出规模的比较方法

3、政府教育支出绝对规模的比较分析

4、教育财政支出规模相对规模的比较分析

四、考核要求

(一)教育财政学概述

1、教育财政的定义(识记)

2、教育财政的分类标准(领会)

3、教育财政支出的原则(简单运用)

(二)教育财政的规模

1、教育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领会)

2、教育财政支出规模的比较方法(识记)

3、政府教育支出绝对规模的比较分析(识记)

4、教育财政支出规模相对规模的比较分析(简单运用)

第二章教育财政学相关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教育经济研究历史进程中的各种思想

2、掌握教育产品公共属性的分类

3、掌握教育财政学相关理论问题

本章重点:教育经济学思想、公共财政基本理论、教育财政学理论研究体系本章难点:教育经济学思想、公共财政基本理论、教育财政学理论研究体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教育经济学思想简述(一)早期的经济学关于教育经济学思想简要回顾

1、古典学派的教育经济学论述

2、微观经济学大综合时期的教育经济学思想

3、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经济学思想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与教育经济学的形成

1、宏观经济学发展与教育经济学政策

2、微观经济学发展与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经济学数学理论在经济学中的运用与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四)简要述评

第二节公共财政基本理论与教育财政支出

(一)公共产品论

1、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2、混合产品

(二)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与政府对教育的提供

1、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假设分析

2、具有正外部性效益的混合产品的提供

3、政府对教育产品的有效提供

(三)公共选择理论

1、公共选择理论

2、政府失灵

(四)公共教育支出决策

1、效率与公平

2、教育财政支出的决策

第三节教育财政学理论研究的有关问题(一)教育财政支出相关概念和统计口径的界定

1、公共教育支出、财政性教育支出与国家财政用于交易的概念理解

2、关于教育财政投入的核算口径

3、教育财政的效率、效益和效果

(二)教育财政研究中将遇到的问题

1、分析方法

2、核算问题

(三)教育财政学理论研究体系的构想

1、明确研究目的

2、确定理论体系的核心

3、贯穿这一研究的基本线索

4、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一)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教育经济学思想简述

1、早期西方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2、生产劳动理论中的教育思想

3、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的教育思想

4、劳动价值理论与教育的经济价值

5、机会成本的定义

6、人力资本理论

7、公共选择理论

8、新制度经济学

(二)公共财政基本理论与教育财政支出

1、公共产品的定义和性质

2、混合产品的性质

3、公共产品的局部均衡分析

4、公共产品的一般均衡分析

5、公共选择理论

6、政府失灵与市场缺陷

7、公共教育支出决策

(三)教育财政学理论研究的有关问题

1、教育财政支出相关概念和统计口径

2、教育财政学理论研究体系的构想

四、考核要求

(一)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教育经济学思想简述

1、早期西方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识记)

2、生产劳动理论中的教育思想(领会)

3、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的教育思想(领会)

4、劳动价值理论与教育的经济价值(领会)

5、机会成本的定义(识记)

6、人力资本理论(领会)

7、公共选择理论(领会)

8、新制度经济学(领会)

(二)公共财政基本理论与教育财政支出

1、公共产品的定义和性质(领会)

2、混合产品的性质(领会)

3、公共产品的局部均衡分析(领会)

4、公共产品的一般均衡分析(领会)

5、公共选择理论(领会)

6、政府失灵与市场缺陷(领会)

7、公共教育支出决策(领会)

(三)教育财政学理论研究的有关问题

1、教育财政支出相关概念和统计口径(识记)

2、教育财政学理论研究体系的构想(简单运用)

第三章教育财政与经济增长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教育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理解教育财政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

3、掌握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方法

4、熟练掌握教育需求与供给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教育财政支出与经济的关系、教育需求与供给、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与核算

本章难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教育财政支出与经济的关系、教育需求与供给、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与核算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教育财政支出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二)教育需求与政府对教育产品的提供

(三)经济增长中教育财政支出的贡献

(四)教育财政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第二节教育与经济增长

(一)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二)教育与经济增长分析方法:文献回顾

(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估算结果

第三节教育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与核算

(一)教育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研究的理论框架

(二)教育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研究方法

(三)中国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估算

三、考核知识点

(一)教育财政支出与经济的关系

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概念

2、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3、教育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概念

4、教育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影响因素

5、教育供给的概念

6、教育供给的影响因素

7、政府对教育资源的配置的调节

8、教育财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9、教育财政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教育与经济增长

1、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2、教育与经济增长的主要代表观点和方法

3、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估算结果

(三)教育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与核算

1、教育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研究的理论框架

2、教育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研究方法

3、中国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估算

四、考核要求

(一)教育财政支出与经济的关系

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概念(识记)

2、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领会)

3、教育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概念(识记)

4、教育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影响因素(简单运用)

5、教育供给的概念(识记)

6、教育供给的影响因素(简单运用)

7、政府对教育资源的配置的调节(综合运用)

8、教育财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简单运用)

9、教育财政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领会)

(二)教育与经济增长

1、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领会)

2、教育与经济增长的主要代表观点和方法(领会)

3、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估算结果(简单运用)

(三)教育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与核算

1、教育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研究的理论框架(领会)

2、教育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研究方法(领会)

3、中国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估算(简单运用)

第四章教育财政的成本分析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掌握教育财政成本的分类

2、掌握教育成本的核算方法

3、掌握教育财政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4、掌握教育财政的负担结构、补偿与分担方式

本章重点:教育财政成本的分类、教育财政成本的核算、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教育财政成本的分担与补偿

本章难点:教育财政成本的分类、教育财政成本的核算、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教育财政成本的分担与补偿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问题提出与基本状况

(一)政府提供教育成本的问题

1、权力和义务

2、政府预算约束问题

3、学生家庭的成本选择

4、财政分权与公平

(二)政府教育成本负担的基本状况

1、教育全部成本中的政府负担

2、教育财政对各级教育成本的负担情况

3、各级政府教育财政对成本的负担情况

第二节教育财政成本的分类与核算

(一)教育财政的成本分类

1、教育全成本分类:文献综述

2、评价与分析

3、教育财政成本的分类

(二)教育财政成本的核算

1、估算成本项目的标准问题

2、对中国教育财政成本的估算

3、对教育财政成本估算结果的简要分析

第三节教育财政成本——效益分析

(一)教育财政成本——效益分析的特殊性及方法确定

1、教育财政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及其特殊性

2、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用于教育财政分析的局限

3、教育财政的成本分析方法

(二)教育财政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1、直接效益指标

2、间接效益评价指标

(三)对中国三级教育财政支出成本的实证分析

1、模型建立

2、模型假设

3、假设分析

4、数据计算和分析

5、结论和正常建议

第四节教育财政成本的负担、补偿和分担(一)教育财政经费主要来源分析

1、教育成本的预算负担与税收负担

2、教育经费的税收安排

(二)教育成本补偿:教育经费的其他政府筹集方式

1、教育收费

2、公共教育体系中的社区教育资源

3、教育机构的经营性收入

4、借贷收入、捐赠及发行教育公债

(三)教育成本的分担:非政府方式对教育资源的提供

1、基本认识和发展趋势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考核知识点

(一)问题提出与基本状况

1、教育全成本中的政府负担

2、不同类型的国家教育财政对各级教育成本的负担情况

3、不同类型的国家各级政府教育财政对成本的负担情况

(二)教育财政成本的分类与核算

1、对教育成本分类的不同观点

2、教育财政成本的分类

3、教育财政成本的估算方法

4、对教育财政成本估算结果的分析

(三)教育财政的成本——效益分析

1、教育财政成本——效益方法及特殊性

2、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用于教育财政分析的局限

3、最低成本法

4、教育财政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5、中国三级教育财政支出成本的实证分析结及建议

(四)教育财政成本的负担、补偿与分担

1、义务教育经费负担存在的问题

2、教育经费的税收安排

3、教育经费的其他政府筹集方式

4、非政府方式对教育资源提供的趋势与问题

四、考核要求

(一)问题提出与基本状况

1、教育全成本中的政府负担(识记)

2、不同类型的国家教育财政对各级教育成本的负担情况(领会)

3、不同类型的国家各级政府教育财政对成本的负担情况(领会)

(二)教育财政成本的分类与核算

1、对教育成本分类的不同观点(识记)

2、教育财政成本的分类(领会)

3、教育财政成本的估算方法(领会)

4、对教育财政成本估算结果的分析(简单运用)

(三)教育财政的成本——效益分析

1、教育财政成本——效益方法及特殊性(领会)

2、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用于教育财政分析的局限(简单运用)

3、最低成本法(领会)

4、教育财政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识记)

5、中国三级教育财政支出成本的实证分析结及建议(综合运用)

(四)教育财政成本的负担、补偿与分担

1、中国义务教育经费负担存在的问题(简单运用)

2、教育经费的税收安排(领会)

3、教育经费的其他政府筹集方式(简单运用)

4、非政府方式对教育资源提供的趋势与问题(综合运用)

第五章教育财政的效率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教育财政效率的理论依据

2、掌握教育财政效率的分析方法

3、掌握教育财政效率配置标准的计算与分析

4、掌握中国教育财政效率的概念

本章重点:教育财政效率的理论依据、内涵与方法、教育财政效率配置标准、中国教育财政效率的实证分析

本章难点:教育财政效率的理论依据、内涵与方法、教育财政效率配置标准、中国教育财政效率的实证分析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理论依据、内涵与研究方法

(一)政府公共支出效率

1、效率标准

2、政府职能、政府支出与政府资源配置

(二)政府支出的资源配置效率与X-效率

1、资源配置效率

2、X-效率

(三)政府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及其主要原因

1、信息失灵

2、决策失误

3、管理失控

(四)“教育市场”的失灵与教育财政支出的效率损失

1、“教育市场”失灵与政府提供产品的必要性

2、政府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

(五)对教育财政支出效率内涵的理解

1、教育财政支出效率的核心是政府的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2、教育财政支出效率损失并不能否定政府对教育资源配置的作用

3、教育财政支出效率的标准问题

4、教育财政支出效率必须以一定的政府支出规模和效率为前提

(六)教育财政支出效率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教育财政效率配置标准与分析(一)政府教育支出总量配置

1、财政收入规模与教育财政支出占GNP的比例

2、教育系统成果

3、人均教育经费配置

(二)政府教育资源配置结构与效率

1、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

2、资源配置的层次结构

3、资源配置的区域结构

(三)教育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与公平

1、教育公平的多元审视与认识

2、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经济型解释

3、政府教育支出的配置效率与公平

第三节中国教育财政的效率分析(一)对中国教育财政规模及其增长的简要评价

(二)总供求矛盾与效率制约

1、分析的理论依据

2、方法论

3、数据分析与结论

(三)经费使用结构的效率分析

1、预算内教育经费使用结构

2、教育经费负担的教师水平和结构

(四)“层次结构”支出的效率分析

1、一般性结论与问题的提出

2、研究设计

3、模型建立与数据采集

4、模型假设与假设分析

5、计算与结论

(五)区域间教育财政支出的效率分析

1、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2、样本与分析

3、计算及误差检验

4、基本结论

三、考核知识点

(一)理论依据、内涵与研究方法

1、帕累托效率的概念和最优条件

2、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能

3、政府支出的概念

4、政府支出的效率标准、资源配置效率

5、X-效率与X-效率低效率

6、政府缺陷的表现

7、“教育市场”失灵与政府提供产品的必要性

8、教育财政支出效率内涵的理解

9、教育财政支出效率的研究方法

(二)教育财政效率配置标准与分析

1、政府资源的教育效率配置的三个评价标准

2、对政府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充足的评价标准

3、政府教育资源配置结构的分类

4、各学科对教育公平的理解

5、政府教育支出的配置效率与公平

(三)中国教育财政的效率分析

1、20世纪末中国教育财政规模的特点

2、总供求矛盾与效率制约

3、中国教育经费使用结构的效率分析

4、“层次结构”支出的效率分析

5、区域间教育财政支出的效率分析

四、考核要求

(二)理论依据、内涵与研究方法

1、帕累托效率的概念和最优条件(领会)

2、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能(领会)

3、政府支出的概念(识记)

4、政府支出的效率标准、资源配置效率(识记)

5、X-效率与X-效率低效率(识记)

6、政府缺陷的表现(简单运用)

7、“教育市场”失灵与政府提供产品的必要性(综合运用)

8、教育财政支出效率内涵的理解(领会)

9、教育财政支出效率的研究方法(领会)

(二)教育财政效率配置标准与分析

1、政府资源的教育效率配置的三个评价标准(领会)

2、对政府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充足的评价标准(综合运用)

3、政府教育资源配置结构的分类(简单运用)

4、各学科对教育公平的理解(领会)

5、政府教育支出的配置效率与公平(简单运用)

(三)中国教育财政的效率分析

1、20世纪末中国教育财政规模的特点(简单运用)

2、总供求矛盾与效率制约(领会)

3、中国教育经费使用结构的效率分析(领会)

4、“层次结构”支出的效率分析(领会)

5、区域间教育财政支出的效率分析(领会)

第六章教育财政的管理体制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深刻理解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财政管理体制

2、掌握多级教育财政体制中政府教育支出的状况

3、掌握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问题与现状

本章重点: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异同、多级教育财政体制、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问题与现状

本章难点: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异同、多级教育财政体制、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问题与现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比较与分析(一)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不同类型

1、地方分权制

2、集权与分权结合制

3、中央集权制

(二)各种类型教育财政体制的优势和不足

(三)共同特点与发展趋势

1、制度化、法制化的教育财政支出体制确保资金支付

2、基础教育财政支出重心下移,高等教育筹资多样化

3、确保教育财政支出的各类比重

(四)教育财政体制面临的挑战与改革措施

1、西方国家教育财政体制面临的主要挑战

2、各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

第二节多级教育财政体制中的政府教育支出(一)集权与分权:多级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原因

1、政府分权理论与资源配置效率

2、集权的必要性

3、集权与分权的均衡

(二)多级教育财政体制中的博弈行为分析

1、政府间职责的划分与多级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2、中央与地方的教育财政支出博弈

(三)政府间博弈中教育财政支出的效率损失

1、中央政府行为引致的效率损失

2、地方政府行为引致的效率损失

(四)教育资源的地区间竞争

1、地区间竞争的各种条件

2、地区间的竞争与教育财政的扩张

第三节中国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问题与探讨(一)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1、中央统一财政与分级管理(1949——1980)

2、地方负责分级管理(1980——1993)

3、以县为主的分级管理(1994——2000)

4、税费改革以来“以县为主的分级管理”(2000至今)

(二)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1、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财政职责不明

2、教育机会不均等加剧

3、对教育财政管理认识的混乱和行为失控

4、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新的教育财政体制加以配合

(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应考虑的政策性因素

1、教育政策目标的调整与法律依据

2、公共财政改革与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理论思考

3、WTO对中国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新要求

4、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教育财政相关制度的安排

(四)简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三、考核知识点

(一)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比较与分析

1、西方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与代表国家

2、各种类型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优势和不足

3、发达国家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与发展趋势

4、西方教育财政管理体制面临的挑战与改革措施

(二)多级教育财政体制中的政府教育支出

1、多级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原因

2、政府职责划分与多级教育财政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3、中央与地方的教育财政支出博弈

4、中央政府行为引起的效率损失

5、地方政府行为引起的效率损失

6、教育资源的地区间竞争

(三)中国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问题与探讨

1、中国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四个历史阶段

2、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3、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应考虑的政策性因素

4、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财政体制的政策建议

四、考核要求

(一)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比较与分析

1、西方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与代表国家(识记)

2、各种类型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优势和不足(综合应用)

3、发达国家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与发展趋势(领会)

4、西方教育财政管理体制面临的挑战与改革措施(领会)

(二)多级教育财政体制中的政府教育支出

1、多级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原因(简单应用)

2、政府职责划分与多级教育财政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领会)

3、中央与地方的教育财政支出博弈(领会)

4、中央政府行为引起的效率损失(简单运用)

5、地方政府行为引起的效率损失(简单运用)

6、教育资源的地区间竞争(领会)

(三)中国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问题与探讨

1、中国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四个历史阶段(领会)

2、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简单运用)

3、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应考虑的政策性因素(领会)

4、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财政体制的政策建议(综合运用)

第七章教育财政与非政府教育投入及其政策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教育经费的筹措方式及存在问题

2、掌握教育投入的主体

3、掌握高等教育收费的经济学分析

4、掌握不同投资主体办学的政策分析

5、掌握中国教育投入的政策建议

本章重点:教育经费的筹措、高等教育收费的决定机制及其经济学分析、不同主体对教育投入的问题的与政策分析、中国教育投入的政策建议

本章难点:教育经费的筹措、高等教育收费的决定机制及其经济学分析、不同主体对教育投入的问题的与政策分析、中国教育投入的政策建议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问题分析与本章研究重点

(一)问题分析:教育经费筹措面临的困难

1、人口增长和教育发展

2、经济和政府财力制约

3、一般性解决方案及存在的问题

4、各国针对长时期教育经费筹措问题的思考

(二)教育经费来源主体的划分与本章研究重点

1、教育经费来源主体的简要划分

2、研究的重点及范围说明

第二节高等教育收费的决定、机制与经济学分析(一)教育收费政策的决定

(二)高等教育收费的行为和机制分析

1、主要行为者

2、行为分析

3、机制分析

(三)高等教育收费决定的经济学分析

1、学生剩余

2、学校剩余

3、高等教育收费的损益分析

(四)、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不同主体投资办学的问题与政策研究(一)历史背景及演变趋势

1、不同教育阶段办学的趋势

2、各主体办学类型和标准多样化

3、投资办学主体的比例均与各国国情相适应

4、各主体参与办学的经费来源模式和产权模式多样化

(二)“教育市场机制”与各国对私立学校的策略选择

1、政府对私立学校的经费投入和支持

2、非政府主体对公立学校投入的策略

3、公立学校所有权的转移

4、政府干预教育领域私有化程度

(三)非政府主体参与教育投入面临的问题

1、教育机会提供与质量的差异

2、教育机会的平等

3、对设立私立学校产生效率的认同

4、资源配置公平和效率的均衡

5、对非盈利性投资办学的质疑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

1、理顺政府主体与非政府主体投资办学之间的关系

2、不同教育阶段的投资定位

3、加强教育质量认证和评估

4、严格对公私性质学校转化的管理

第四节教育投入在中国: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一)教育投入的发展与现状

1、以政府为主体的教育投入

2、个人负担的学杂费总体增长较快

3、多主体教育投入的格局初步形成

(二)多主体教育投入面临困境

1、教育财政投入面临的困难

2、个人对教育经费的负担问题

3、非政府主体的投入形式不佳

4、政府干预教育领域私有化程度

(三)简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1、加大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优化投入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成本补偿机制,调控教育收费政策

3、优化制度,创造条件,鼓励非政府主体投资办学

三、考核知识点

(一)问题分析与本章研究重点

1、人口增长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2、经济和政府财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3、一般性解决方案及存在的问题

4、各国针对长时期教育经费筹措问题的思考

5、教育经费来源的主体的划分

6、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二)高等教育收费的决定、机制与经济学分析

1、教育产品的公共属性及其提供者的划分

2、高等教育收费的行为和机制分析

3、学生剩余

4、学校剩余

(三)不同主体投资办学的问题与政策研究

1、世界各国政府和非政府主体投资办学的趋势

2、教育市场机制

3、各国对私立学校的策略

4、非政府主体参与教育投入面临的问题

5、对政府与非政府办学关系的政策建议

(四)教育投入在中国: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1、政府为主体的教育投入趋势

2、多主体教育投入面临的困境

3、对中国教育投入的政策建议

四、考核要求

(一)问题分析与本章研究重点

1、人口增长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识记)

2、经济和政府财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识记)

3、一般性解决方案及存在的问题(领会)

4、各国针对长时期教育经费筹措问题的思考(领会)

5、教育经费来源的主体的划分(识记)

6、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领会)

(二)高等教育收费的决定、机制与经济学分析

1、教育产品的公共属性及其提供者的划分(简单运用)

2、高等教育收费的行为和机制分析(领会)

3、学生剩余(识记)

4、学校剩余(识记)

(三)不同主体投资办学的问题与政策研究

1、世界各国政府和非政府主体投资办学的趋势(领会)

2、教育市场机制(领会)

3、各国对私立学校的策略(领会)

4、非政府主体参与教育投入面临的问题(简单运用)

6、对政府与非政府办学关系的政策建议(综合运用)

(四)教育投入在中国: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1、政府为主体的教育投入趋势(领会)

2、多主体教育投入面临的困境(简单运用)

3、对中国教育投入的政策建议(综合运用)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考试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者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作如下说明:

一、《教育财政学》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教育财政学》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教育管理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

的特点而确定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教育财政学》考试大纲明确了教育财政学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度和广度,规定了教育财政学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教育财政学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教育财政学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育财政学的教材、掌握教育财政学的课程内容、知识范围的依据,也是进行教育财政学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教育财政学》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教育财政学》自学考试大纲是学员进行教育财政学的自学和参加考核的依据。《教育财政学》教材是学习掌握教育财政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和范围。教材的内容与考试大纲的要求应在保持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可以是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其难度与深度与考试大纲的规定并不需要保持一致,而是可以适当加深和扩展。也就是说,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和深度,教材中一定要具备,而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和难度,在考试大纲中可以不作要求,而作为学员自学时的自选内容。对于考试大纲中推荐使用的教材,其中内容与考试大纲不一致的内容或难度,学员在学习时应以考试大纲中的规定为准。

三、《教育财政学》自学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指定使用教材为:《教育财政学》,廖楚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指导

考生应根据本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地学习本课程推荐使用的《教育财政学》(廖楚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它既是自学应考学员的主要学习材料,也是命题的根据。在同时使用其他教材的时候,应以推荐教材为主,以其他教材为辅,加深对推荐教材重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教育财政学》的概念和理论很多,学员应密切联系实际教育问题认真理解、真正领会各个概念、理论等的含义,切忌观点含糊不清、概念掌握不准、也不应死记硬背、囫囵吞枣。教育财政学中有不少要求能够运用的知识点,学员应注意在学习的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自己对教育财政学的理论和知识的实际分析、贯通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社会助学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制定的教材,明确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领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原则,防止考生出现自学中的偏差,切忌误导考生死记硬背、押题、猜题的不良学风。

六、关于考核内容和目标的说明

(一)关于考核知识点。考核知识点是由有关知识构成的子系统。教育财政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自己的专门概念,概念与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由这些众多不同层次的知识子系统构成了教育财政学的知识结构,这也是本课程的考核重点。

(二)关于考核知识点的层次。本大纲考试知识点是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应得到的能力要求。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正确认识和表述科学事实、原理、术语和规律,知道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并能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领会:能将所学知识加以解释、归纳,能领悟某一概念或原理与其他概念或原理之间的联系,理解其引申意义,并能做出正确的表述和解释。

简单运用:能用所学的概念、原理、方法正确分析和解决较简单问题,具有分析和解决

一般问题的能力。

综合应用:能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具有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要求

(一)本门课程采用闭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二)考试大纲是命题的根据,试卷的命题范围不能任意扩大或缩小,也不能自行降低或提高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覆盖率到各章,适当突出重点章,体现本课程的重点。

(三)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分数比例为:识记20%,领会30%,简单应用30%,综合应用20%。

(四)合理安排试题的难度。试题难度分容易、中等、较难和难四个等级,其比例一般应为20%、30%、30%和20%。

应当注意试题的难度和能力层次是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存在不同的难度,切勿混淆。

(五)本课程考试的主要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改错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等。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教育财政体制可以划分为中央教育财政和地方教育财政,这种分类标准是:

A、按教育体制分类

B、按政府管理体制分类

C、按收入来源分类

D、按支出用途分类

二、多项选择题

纯公共产品的性质包括:

A、消费的非竞争性

B、消费的竞争性

C、负外部性

D、非排他性

E、正外部性

三、判断改错题(指出划线部分的表述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教育产品的资金提供应该全部由政府来承担。()

四、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经济学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

五、论述题

联系实际谈谈中国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财政学-我国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支出问题

财政学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注:原来做的是ppt,为了大家看着方便又整理到 了word上,所有图表均在ppt上)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二、教育经费规模、来源、结构及与世界对比 (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 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 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教育支出:是政府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支出。 (一)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 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程度,对初等教育通过宪法规定若干年的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就应该由政府来提供保证。从这个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并非混合物品,而是纯公共物品。 至于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主要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则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高层次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也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为将来找到一份较好的职业,获得较高的收入,赢得较多的晋升机会奠定基础。由此来说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教育,不属于纯公共物品,而是混合物品。 (二)但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却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首先,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教育则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其次,教育使公民明辨是非且获得一技之长,这有助于减少犯罪。再则,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这有助于减少行政管理的成本等。 2、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如果教育服务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学费必然被抬高,则收入较低的家庭的子女即使天资聪颖也会被举止门外。而如果主要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务,就可以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并避免流失优秀的人才资源。 3、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与不完善。这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高等教育投资究竟能否获得回报与回报率有多高,事先是难以确定的,这就使得私人金融部门因担心无法得到偿还而不愿为教育融资,这样,那些资金不足的人就会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主要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即: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和对私立学校提供补助。 二、我国教育经费规模及其来源结构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教育支出的结构关系着国家对各层次教育的支持力度和教育的效益。 (一)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财政学笔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财政学》是财税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其他财经类专业的经济基础理论课。在学科属性上,是社会科学中经济学的二级学科。 由于财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以国家政治权利为依据的分配活动,是政府为维持其存在和实现其职能的直接经济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成为政府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手段,是国家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因而财政分配直接、间接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财政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关系到广大企业、家庭、个人的切身利益,财政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通过财政理论学习,对财税专业的学员而言,可为学习《税收学》、《中国税制》、《国家预算》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政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他财经类专业而言,是学员经济学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充足财税专者,是不合格的经济管理者。学好《财政学》,对自考学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课程结构看,《财政学》包括财政的共性、社会财政与国民经济发展、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财政管理和管理体制等内容。 第三章财政的职能和效益 重点:财政的职能。资源合理配置含义及针对市场失灵财政配置资源的领域;国民收入初次及再分配贯彻的不同分配原则;稳定经济含义及财政调节作用的体现;监督职能特点。 难点:财政的效益。理解公共选择对财政效益的影响,如免费搭车及财政挤出效应;如何评价财政效益问题。 此外,把握作为分配范畴的财政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其他环节如生产、交换的关系,财政的收支矛盾实质、表现及解决;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及其主导作用。 第四章税收概述 本章重点内容较多,如税制基本结构中所含各项要素及其涵义;从不同角度对税收进行的分类;税收的财政原则、公正原则、效率原则的具体内涵;税收负担的转嫁问题;1994年中国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上述重点中同时包含了一些难点问题。如在税制基本结构中累进税率的掌握仅靠文字表述的概念是不够的,税负减轻措施起征点与免征额的异同区分,涉及运算的加重税负手段税收附加与加成,二者均是加在正税税额基础上的;又如在税收转嫁原理中,作为转嫁程度约束条件的商品供求弹性的理解及把握,商品供给或需求的价格弹性大小的意义何在?主要针对哪类商品?进而又是如何影响税收负担在买卖双方之间的分摊情况?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才能超越被动的记忆,真正牢固地把握这一内容。 另外,应掌握税收基本概念及三大特征;了解建国以来,我国税制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及税制沿革的主线。 第五章我国的主要税种 本章介绍了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行为财产税类的11个税种,其中,增值税、关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消费税为重点税种,对其特点、作用及税制结构状况应有详细确切的把握。对于其他非重点的税种主要把握其税制结构所含内容,特别是那些独特的税制要素。 同时,多数税种均介绍了相应的税额计算公式,其中尤对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关税的计税公式要重点把握。对于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的增值税,首先应清楚地理解其设计原理和征管机制,否则难以真正掌握其理论内容及计算方法。关税进、出口的完税价格分别为到岸价格和离岸价格,在税额计算方法上亦有所差别,仍应以理解助记忆,将二者分辨清楚。在所介绍的税种中,计算公式最多的当属个人所得税,我国采用分类个人所得税制,区分不同所得给与不同的计税方法,因此记忆起来有一定难度,应多做练习。当然,除此之外,也不排除对其他税种如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的计税方式的考查。 第六章国际税收 本章重点:首先应把握造成国际避税或重复征税的原因即:各国税收管辖权的差别及税率(税负)的差别。关于国际避税,把握其含义、基本方法及避税地的利用。关于国际税收协定,重点把握其作用及基本准则,一般把握其分类及内容概要。 本章难点主要在于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对免税法、扣除法和抵免法一方面以其文字表达的含义去理解,一方面能实际进行运用计算,二者应相辅相成。其中,相对复杂的抵免法,区分为直接抵免法和间接抵免法,二者适用对象不同,计算思路也不尽相同,但都有抵免限额的设定。此处可联系前一章我国税种之中的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内容来学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c1355235.html, 关于国际税收概念、产生原因、发展线索应有基本把握。 第七章财政支出及其效果 重点:关于财政支出的原则。在借鉴西方财政支出原则的发展和现状的情况下,主要关注我国财政支出的三大原则。搞清在量

财政学课后问题

财政学课后问题: 1-1.市场机制有哪些缺陷? 答:市场失灵又称市场缺陷,是指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的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有二个类型:第一种室条件市场缺陷。第二种是原生性市场缺陷。 1-2.什么是公共物品?它有哪些特征?什么是混合物品?它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答:1.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2.它的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3.混合物品是准公用物品和半公用物品,是有公用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双重属性的物品。它产生的原因第一,某些物品达到一定的规模,有了竞争性,消费者通过竞相进入,才可能消费能力。第二某些物品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性,消费者对这种物品消费时,会对他人或社会带来影响。高校就是如此。 1-3.财政共有的特性是什么? 答:1、国家是主体。2、以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为分配对象。3、以国家权利为依据,包括国家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4、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5、以分配过程为自己的作用领域,典型的财政现象都表现为价值的单方面转移,体现了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 1-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有哪些职能? 答:财政职能是财政客观具有的功能和能力,就是财政该干什么的问题。主要是以下三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稳定发展和收入公平分配。 1-5.财政资源配置的必要性,资源配置职能如何发挥? 答:财政资源配置是财政客观具有的矫正资源配置结构。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功能。必要性以下二点:1、许多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产品无法通过市场来提供,如国防。2、市场配置有一定的盲目性,所以要求国家从全社会整体利益出发,运用财政配置等手段,对资源进行有机会的分配和调节。一种是直接方法,如直接拨款,另外一种是间接方法,如财政补贴。 1-6.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作用点和作用效果体现在哪些方面?

财政学考试复习大纲

自学考试《财政学》课程代码00060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财政的概念与财政的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1.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 市场失灵: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条件性市场缺陷包括:竞争失灵、外部效应、信息不充分、交易成本和偏好不合理。 原生性市场缺陷包括: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2.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纯粹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在效用不可分割性基础上,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的物品被称为混合物品,也称准公共物品或半公共物品。物品按照属性可以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类,它们的生产和提供组合方式由四个要素构成。 3.政府与公共财政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凭借自己的特有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其目的是为国民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物品。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为目的的财政模式。 公共财政与计划财政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表现为:服务内容不同、集中程度不同、法制化程度不同和管理机制不同。 4.公平与效率的权衡 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结果处在全体社会成员都比较满意的状态。 公平的评价指标有两种:(1)贫困指数(2)基尼系数 效率是指现有经济资源的使用结果可以给国民带来最大限度的满足。 第二节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是财政客观具有矫正资源配置结构,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能力。 资源配置职能的内容: 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途径: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有两种作用方式。一种是直接式,;另一种在间接方式。 2.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 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 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调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税收、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内容包括: 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平衡; 调节社会供求结构平衡。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实现途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主要通过两个方式得以实现,一是“自动稳定器”,二是

从教育财政学角度看

從教育財政學角度看 19《七號報告書》建議的 學校撥款新制度 陳玉楷 教育統籌委員會(下稱教統會)第七號報告 書《優質學校教育》(下稱《報告書》),建議 提高學校教育質素的方法甚多,爭議的地方不 少。相信具爭議性的項目,一時難行。唯獨其中 推介的「學校管理新措施」,因已積聚數年的經 驗,有軌跡可循,料教統會會大力推廣,影響也 會較大。本文試從教育財政學的角度,基於校本 管理精神,就一些實踐經驗,評論《報告書》所 倡的學校撥款新制度。 ?????? 《報告書》建議學校可彈性處理編制內不超 過5% 的教席空缺,把原有聘請代課教師的款項 抽調作其他教育用途。以一學年計,5% 的教席 薪津款額,相等於90–100萬,學校若能多了這筆 「巨款」,肯定可以大加發揮和發展。然而,這 安排的行政成本也不少:第一,要取得校董會、

20 家長、教師的同意;第二,如果出缺在學期中出現,需調動校內其他教師擔任出缺者的教學及其他行政任務,就須重新編配課節和時間表,行政成本更重。如果學校行政人員怕麻煩,不作安排,便不能實行。另外,最值得詬病的地方,是它的激勵作用屬負面的和消極性的,多於正面的和積極性的。理由是:只容許學校有教席出缺時才有機會和權利享用,若果學校沒有教席出缺,便沒有機會。這樣來看,這個措施在鼓勵甚麼?如果學校想享用這措施所帶來的「好處」,那便得設法幫助教師取假多於14天或增加教師的流動性不可了。說話可能誇張了些,但道理卻是淺易明白。 就這項安排,筆者有如下的建議。第一,根據研究顯示,教育的「周邊生產函數」(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教師輸入的部分,5% 的差異,對於教學質素的影響,是很難衡量的(Levin, 1996)。因此,應容許在校董會及教師的同意下,學校可自由地安排不多於教員編制的5% 的教師的進修活動,讓教師全職帶薪進修與工作有關的訓練課程。眾所周知,教學工作日益複雜,對教師的技能要求日益提高,但教師的進修機會有限,條件亦差。若教師取得共識,每人也有進修的均等機會(如何遴選進修者,可從長計議),學成後對學校、學生有所貢獻,我想會獲得教師的支持,家長學生也不會反對。當然,獲得進修機會的教師,對服務的學校也須作出一定的承諾:所學必為學校所需,學成後須為學校服務若干年,此為享用權利後之必然義務也。1

财政学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习题集..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单选题 1、我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按( )设置三级科目。 A.支出功能 B.行业用途 C.政府职能 D.经济性质 【答案】A 2、我国现行政府预算支出按功能分类的类级科目综合反映了政府的( )。 A.具体事项 B.职能活动 C.收入数量 D.资金转移 【答案】B 3、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划分标准是( )。 A.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 B.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 C.财政支出的规模 D.支出的具体用途 【答案】B 4、从理论上说,经常性支出的补偿方式(资金来源)主要是( )。 A.税收 B.国债 C.收费 D.贷款 【答案】A 5、公式:1 1 1(%)----= ?= ?n n n n G G G G G G 表示的是( )。 A.财政支出增长率 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D.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 【答案】A 6、公式 (%) (%)G D P G E g ??= 表示的是( )。 A.财政支出增长率 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D.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 【答案】B 7、公式 GDP G MGP ??= 表示的是( )。 A.财政支出增长率 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D.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 【答案】 C 8、我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11年)按支出功能设置三级科目,没有设置的科目级别是( )。 A.类级 B .款级 C.目级 D.项级

【答案】C 9、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方法,下列不产生效益的是()。 A.经常性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利息支出 D.净贷款 【答案】C 10、下列不属于经常性支出项目的是()。 A.公务员的工资人员经费 B.公用经费 C.资本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答案】C 11、下列不属于经常性支出的项目是()。 A.办公费 B.人员工资 C.基建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答案】C 12、资本性支出的补偿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税收,另一种是()。 A.收费 B.投资利息收 C.国债 D.贷款 【答案】C 13、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是()。 A.国防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 C.捐赠支出 D.建筑水利工程支出 【答案】C 14、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A.补助支出 B.捐助支出 C.债务利息支出 D.行政管理支出 【答案】D 15、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A.国防支出 B.补助支出 C.社会保障支出 D.债务利息 【答案】A 16、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A.建筑水利工程支出 B.财政补贴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债务利息支出【答案】A 17资本性支出的资金来源除了国债外,主要来自()。 A.税收 B.使用费 C.国债 D.投资利息 【答案】A 18、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是()。 A.建筑水利工程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 C.补助支出 D.国防支出【答案】C 19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是()。 A.修建铁路工程支出 B.国防支出 C.文化教育卫生支出 D.债务利息支出【答案】D

财政学(专)教材

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专科考试 财政学试卷 (课程代码342048) 本试题一共五道大题,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1、答案必须填写在答题纸上,题号不清或无题号的以零分计; 2、答题前,请在答题纸上准确、清楚地填写各项目; 3、学号、考点名称、考室号、姓名、身份证号、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培养层次不写或乱写及模糊不清者,答题纸作废; 4、开卷考试,若有雷同以零分计。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是( A ) A、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 B、实现社会公平分配 C、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 D、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 A ) A、社会公共需要 B、私人需要 C、混合需要 D、国有企业的需要 3、增值税最突出的特点是( B ) A、税率档次少 B、课征普遍 C、对出口商品实行退税 D、实行税款抵扣制度 4、西方经济学中著名的“拉弗曲线”讨论的是( D )问题 A、收入不公 B、税负转嫁 C、最优税率 D、经济波动 5、土地增值税实行的是( A ) A、比例税率 B、定额税率 C、超额累进税率 D、超率累进税率

6,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实行( D ) A、紧缩政策 B、扩张政策 C、结构调节政策 D、赤字政策 7、在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财政支出中的( D )支出将急剧增长 A、国防 B、政府投资 C、行政管理 D、教育、保健及福利 8、下列财政支出中,属于消费性支出的包括( C ) A、挖潜改造支出 B、财政贴息 C、行政管理费 D、支农支出 9、社会消费性支出包括( A ) A、国防费 B、债务支出 C、价格补贴 D、税式支出 10、公共物品具有( B ) A、排他性 B、非排他性 C、分散性 D、集中供应性 11、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载体主要有( C ) A、增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 B、减税和减少财政支出规模 C、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D、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规模 12、我国发行国债的主要目的是( D ) A、加速经济建设 B、调节货币供给量 C、抑制社会消费 D、弥补财政赤字 13、发展中国家为促进本国经济腾飞,应选择( C )的税收制度 A、能筹集最多财政收入 B、侧重公平,兼顾效率 C、侧重效率,兼顾公平 D、公平和效率并重 14、综观财政诸职能的矛盾与协调,最终可以归结为( B )的冲突与权衡 A、政府与市场 B、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C、失业与通货膨胀 D、公平与效益

《公共财政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财政学》在线练习一 一、判断题 1、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2、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条件。(×) 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4、亚当.斯密关于税收方面提出的四项原则的核心是公平。(√) 5、从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相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 张的趋势。(×) 6、我国预算内投资在转轨时期比重下降,这与GDP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正好相 反。(×) 7、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 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低。(×) 8、商品和劳务的最后售价不同,其所承担的增值税额也就不相同。(×) 9、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10、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 二、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支出本身不直接形成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它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公共财政补贴支出、国债利息支出、国际组织捐赠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等。 2、纳税期限:是国家税收制度对纳税义务人规定的缴纳税款期限。税制构成要素之一。 3、公共收费:广义的公共收费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收费,包括管理性收费和财政收费。现代意义的公共收费是指政府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管理所收取的规费,以及政府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直接向使用者或收益者收取的使用费。 三、简答题 1、请简述税收的含义。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它是各国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税收属于分配范畴,它的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请简述我国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答:财政补贴的性质:(1)是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一种,国家把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无偿转移给补贴领受者;(2)由政府单方面、无偿的资金支付;(3)不需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 财政补贴的分类: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其它分类:(1)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2)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别;(3)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补贴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4)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以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5)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3、请简述公共投资的含义。 答:公共投资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须的资产花费的财政支出。即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四、论述题 1、请论述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应债能力、偿债能力、使用效益。 (1)应债能力:社会中应债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水平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债客体,是指承购国债的资金来源,可以用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越多,应债能力越强,这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二是应债主体,指承购国债的企业、机构和居民,一般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较高,收入中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投入相对比较低,承购国债的能力相对较高;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2)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使用效益:国债的使用效益是国债规模的决定性因素,适度的国债规模不仅要从有关指标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来看,还要从国债最终的使用效益来考察。

2016年自考财政学模拟试题和答案

2016年自考财政学模拟试题和答案 第1章财政学导论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1、下述()研究课题反映了财政学的特点。 A、国民经济中货币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B、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C、国民经济中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D、国民经济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2、如果学校是政府办的,但办学的成本全部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在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上采取了下述哪种组合?( ) A、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3、下述()问题不属于财政学实证分析范畴。 A、我国税收的累进度应该多大? B、某项公共支出的主要受益者是哪些群体? C、降低关税之后我国进出口结构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D、发行一定规模的国债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经济? 4、下述()研究不属于财政学中的规范分析。 A、我国公共部门或财政的规模是过大了还是过小了? B、对电讯行业是否需要政府规定价格? C、若用消费型增值税取代生产型增值税会使社会的产出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 D、税收的累进程度多大为宜? 5、下列哪项不属于政府的隐性支出? A、税式支出 B、公共定价 C、政府担保 D、转移支出 第二部分多项选择题 1、下述财政学中的理论,()属于实证分析? A、税负归宿理论 B、公共选择理论

C、最优税制理论 D、公共定价理论 答案与解析:选AB。CD两项属于规范分析。 2、下述财政学中的理论()属于规范分析? A、公共产品有效配置理论 B、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理论 C、税收对劳动、储蓄及投资行为影响的理论 D、最优税制理论 3、下述()单位属于公共部门 A、政府机关 B、公立大学 C、国有企业 D、国有银行 4、下述()单位属于政府部门 A、卫生部 B、国有企业 C、军队 D、国有银行 5、下述哪些政府行为包含着隐性的收支?() A、间接税 B、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C、税收优惠 D、通过罚款、没收取得收入 第三部分判断题 1、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来组织生产。() 2、私人生产的产品一定是私人产品。() 3、政府免费提供的产品是公共产品。( ) 4、能够通过收费来补偿成本的产品一定不是纯公共产品。( ) 5、私人产品有时也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进行消费。() 6、税收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唯一手段。() 7、公共生产是政府改变收入分配的手段之一。() 8、政府规定价格必定会造成销售者的利益转移给购买者。()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分享 首次分享者:☆劈雳king★已被分享26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1、公共物品 是指由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这种物品有两大特征:第一,非排他性;第二,非竞争性。前者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获得利益,后者是指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 2、“成本—效益”分析 是指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成本-效益分析实质上包含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政府确定备选项目和备选方案;第二个过程是政府选择方案和项目的过程。 3、转移性支出 是指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4、财政补贴 : 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一种形式。即通过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一种政府无偿支出,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补贴主要包括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 5、财政贴息 是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6、税收支出 是指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它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依据作用的不同,税收支出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两大类。 7、纳税扣除 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即在计算课税所得时,从毛所得额中扣除一定数额或以一定比例扣除,以减少纳税人的应课税所得额。在累进税制下,纳税人的所得额越高,扣除的实际价值通常越多。 8、税收抵免 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在西方国家,税收抵免的主要有两种:即投资抵免,又称投资津贴和国外税收抵免。根据应纳税额中扣除的数额是否允许超过应纳税额,税收抵免划分为“有剩余的抵免”,即扣除数额不超过应纳税额和“没有剩余的抵免”,即没有抵尽的抵免额返还给纳税人两类。 9、预算外资金 【

《财政学》练习题(1-6章)(含答案)

《财政学》第一至六章练习题 一、单选题 1.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是( B ) A、生产力的发展 B、剩余产品的出现 C、私有制的产生 D、阶级的出现 2.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 D ) A、私有制的产生 B、阶级的出现 C、生产力的发展 D、国家的产生 3.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 B )。 A、花园 B、国防 C、教育 D、私人住宅 4.下列哪项不属于财政政策的目标?( D ) A、资源配置效率 B、收入分配公平 C、经济稳定发展 D、财政监督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析( A )是确定政府经济作用的主要依据。 A、市场失灵 B、计划失灵 C、GNP D、GDP 6.从财政的本质来看,财政体现的是( B )。 A、以社会团体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B、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C、以企业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D、以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属于财政分配范围的是( C )。 A、公务员的工资 B、法院法官的工资 C、企业职工的工资 D、解放军战士的津贴 8.若按社会中产品的价值构成来分类,以下各项支出中属于补偿性支出的是( B )。 A.基本建设支出 B.挖潜改造资金支出 C.科技三项费用支出 D.价格补贴支出 9.按国家职能分类,所占数额最大的是(A )。 A经济建设支出 B投资性支出 C行政管理费支出 D积累性支出 10.直接影响收入分配,间接影响生产和就业的支出是( D ) A积累性支出 B消费性支出 C购买性支出 D转移性支出 11.以下各项指标更能反映财政活动规模实际状况的指标是( A )。

A.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B.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C.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 D. 财政投资占GDP的比重 12.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是( A )。 A.经济发展水平 B.政治性因素 C.社会性因素 D.经济政策 13.尽管政府采购的数额巨大,但它也只是( B )的一部分。 A.财政收入 B.财政支出 C.财政补贴 D.财政透支 14.政府采购中最能体现公开原则的采购方式是( B ) A.询价 B.招标 C.协商 D.谈判 15.下列项目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是( B ) A.财政部对于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支持 B.国防科工委对于两文卫星测控中心某项新技术发明的资金拨款 C.国家对东南亚海啸灾害的捐款。 D.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为长江三峡工程的某项技术论证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16.国防费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变动趋势是( D )。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基本保持不变 D.随国际形势变化而波动 17.社会消费性支出属于(A )。 A.购买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社会保障支出 D.专项支出 18.用于基础性科学研究的经费应当由( C )承担。 A.银行 B.金融市场 C.政府 D.微观主体 19.医疗卫生服务应当主要由( C )承担。 A.福利机构 B.金融市场C.政府 D.微观主体 20.我国目前点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为( A )。 A.现收现付制 B.基金制 C.收付实现制 D.社会保险税 21.社会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 B )。 A.准公共需要 B.纯社会 C.私人需求 D.以上都不对 22.农业投资的收益率应当( A )全社会的投资收益率,否则农业部门即使产生了利润也不会向农业投资转化。 A.≥ B.≤ C.= D.< 21.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必须( A )农产品生产的投入成本,否则农业部门的积累无从产生。。

全国自考财政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

??????????????????????精品自学考试资料推荐?????????????????? 全国 2018 年 7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财政学试题 课程代码: 0006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财政活动的基本特征是() A. 集中性 B. 强制性 C.无偿性 D. 政府主体性 2.我国预算年度起止期间是() A.1 月 1 日起至同年12 月 31 日止 B.4 月 1 日起至下年 3 月 31 日止 C.7 月 1 日起至下年 6 月 30 日止 D.10 月 1 日起至下年9 月 30 日止 3.区别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是() A. 纳税人 B. 课税对象 C.税率 D. 税源 4.按计税依据不同,可以把税收划分为() A. 直接税与间接税 B. 价内税与价外税 C.从量税与从价税 D. 实物税与货币税 5.对预算编制、审核和批准过程进行的监督是() A. 日常监督 B. 事前监督 C.事中监督 D. 事后监督 6.下列项目中,属于经常性预算收入的项目是() A. 税收 B. 公债 C.国有资产经营收益 D. 国有资产出让收入 7.就财政监督的主客体而言,广义的财政监督是指() A.财政部门对社会公众的监督 B.财政部门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监督 C.社会公众对财政部门的监督 D.社会公众对财政活动的监督 8.反映政府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的指标是() A. 公债负担率 B. 公债偿债率 C.公债依存度 D. 居民应债率 1

财政学练习题判断

第一二章 1. 完整的市场体系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政府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 3.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多越好。 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 5. 国防作为公共物品主要体现在它的非竞争性上。 6. 公共财政是针对计划经济时期所谓的“生产性财政”或“建设性财政”提出的。 7. 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8. 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9. 公共需要是对相于私人需要的,因而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是矛盾的。 1. √ 3. ×虽然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不是越多越好 4. √ 5. ×国防作为公共物品主要体现在它的非排他性上 6. √ 7. √ 8. √ 9. ×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第三四章 1.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决定的。 2. 公共物品的享用和私人物品一样也可以分割和量化。 5. 私人提供也不等于私人生产,私人在市场上提供的产品也可以由公共部门来生产。 6. 负荷定价法在需求处于最高峰时,收费最低;而处于最低谷时,收费最高。 7. 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不等于平均。 10. 财政支出根据经济性质分类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11. 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12. 转移性支出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 13. 瓦格纳法则可以简单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随之相应提高。 14. 根据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后,财政支出增长应当放缓,并逐渐慢GDP的增长。 15.与财政收入相比,财政支出更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 1. √ 2. ×公共物品的享用是不可以分割和量化的 5. √ 6. ×负荷定价法在需求处于最高峰时,收费最高;而处于最低谷时,收费最低 7. √ 10. ×财政支出根据经济性质分类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11. ×付息是经常性支出,还本不是 12. ×转移性支出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有直接影响 13. √ 14. ×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而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15. √ 第五章 2. 一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投资来推动的,投资波动与经济增长波动具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当经济增长缓慢时,往往依靠增大投资来刺激经济的增长;当投资过旺及造成经济过热或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往往采取措施首先压缩投资,迫使经济过热的势头减缓。 3. 生产性投资按财政支出项目划分,包括基本建设支出、增拨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以及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也分为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两部分,生产性支出主要用于基础产业投资,非生产性支出主要用于国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文教育、科学、卫生等部门的一般日常支出。 4. 基础设施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基础产业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信、水利、供电、机场、港口、桥梁和城市供排水、供气等。广义的基础设施还包括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 5. 从经济性质看,基础设施从总体上说可以归类为混合物品,可以由政府提供,可以由市场提供,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但在发展中国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工程一般是采取多种形式的以政府为主、吸收社会资本参与的混合提供。 6. 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是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之一。对于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应、盈利率较低或风险较大的项目,政府可以采用投资参股、优惠贷款、提供借款担保、低价提供土地使用权、部分补贴和减免税收等方式,与民间共同投资,混合提供。

第七版财政学第二章财政支出的理论问题word精品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 名词解释 免费搭车:消费者不自愿消费,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获益。 公共提供: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向公众提供产品的 经济行为。 私人提供:若同一班商品买卖一样,使用者购买使用权的提供方式。 公共生产:即由政府出资(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财政支出的效率:由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包括准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组成。财政支出效益: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和“所得”的对比关系。 财政监督: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 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查与检查活动。 简答 1.试作图说明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答:个人需求的市场需求曲线是将同一市场的所有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得出,而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有个人对公共物品愿意支付的价格等于每个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的总和,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通过垂直相加求得。 如图所示,di, d2,d3是公共物品的个人需求曲线,D 是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可以用 生产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曲线来表示,如图中的S曲线,公共 物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公共物品的均衡产量和 均衡价格。 图中的均衡产量Q是社会有限资源下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 产量,价格P等于边际成本。 2.—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请说明理由。答: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决定的。 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交易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 品。从公共物品的提供角度看,非竞争性是指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这样消费者不自愿花钱消费而是期望免费搭车。 其三,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政府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的难题。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00060》财政学历年真题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财政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60 第一部分选择题 获取更多自考专业历年真题文档,可关注公众号:自考题库( zikaoi ) 海量资源随便领取!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基尼系数表示百分之一的人口拥有社会财富的比重,它的变动范围在 A.大于1 B.0-1之同 C.小于0 D.无穷大 2、财政购买性支出的主要功能在于 A.调节收入分配 B.调节资源配置 C.实现充分就业 D.稳定物价 3、在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中,最具分析价值的是 A.政府职能扩张 B.绝对指标 C.永久指标 D.相对指标 4、文教、科学、医疗卫生等事业性支出管理的基础工作是 A.定员定额 B.财政全额拨款 C.自筹经费 D.超支部分财政追加经费 5、缴费水平在满足一定阶段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储备,这种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模式是 A.现收现付制 B.完全基金制 C.部分基金制 D.个人储蓄制 6、按照财政收入的形式为标准分类,财政收入分为 A.罚没收入和自愿上缴收入 B.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 C.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 D.农业部门收入和工业部门收入 7、下列财政收入中,国家凭借资本所有权取得的收入是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 C.规费收入 D.债务收入 8、税收政策和制度的中心环节是 A.税率 B.课税对象 C.纳税人 D.课税基础 9、下列不属于税收基本特征的是 A.有偿性 B.强制性 C.无偿性 D.固定性 10、下列不属于商品课税的是 A.增值税 B.营业税 C.消费税 D.财产税 11、只允许将当期固定资产折旧从商品销售收入额中予以扣除的增值税称为

2011年广东自考《学校教育财政学》课程考试大纲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财政学课程(课程代码:10490)考试大纲 目录 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教育财政学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二章教育财政学相关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三章教育财政与经济增长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四章教育财政的成本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五章教育财政的效率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六章教育财政的管理体制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七章教育财政与非政府教育投入及其政策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附录:题型举例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教育财政学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管理专业(本科专业)的重要课程内容。是教育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既为教育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又可直接指导教育管理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教育财政学是一门主要研究政府教育投入的教育管理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教育财政理论、教育财政与经济增长、教育财政的成本与效率、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以及非政府教育投入等教育财政现象及其规律。教育财政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指导作用的理论学科,是一门集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与财政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二、课程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在掌握了教育管理学中对一般教育行政管理的基础上,对于教育财政现象、教育财政形成机制、教育财政的成本与效率和教育财政的管理体制等有系统、深入、熟练的把握,为将来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财政学分析教育问题打下基础,并对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等学科产生综合贯通的影响。同时,在市场经济领域中,政府参与教育资源的配置已经不是单纯的政府提供教育财政资金的问题,还涉及到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和政府行为本身。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教育财政学知识,深入了解政府教育财政的效率和体制,从而为合理制定教育政策目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正确引导各种教育的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 本课程要求考生能够掌握教育财政学的系统理论知识;提高考生对教育财政学理论的理解力;并使学生了解教育财政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测量方法,提高对教育财政和资源配置问题的分析、理解和研究的能力。考生通过学习应该能够在识记和理解了教育财政学的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教育财政和教育经济问题的做出分析和评价,并能够使用教育财政学中提供的方法和工具不断提升教育管理的工作实效。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与区别 教育财政学与经济学、财政学、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公共财政学和教育经济学为教育财政的行为和效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本课程主要涉及经济学、财政学和教育经济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此外,学习时还应初步了解制度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和计量经济学。这些对于学习教育财政学基础理论和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是非常有益的。 《教育财政学》课程涵盖了教育财政概念、教育财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财政的的成本与效率以及教育财政投入的体制和现状等重要内容。全部学习内容安排为七章,第一章是对这一学科的全貌的概述,第二章是简述教育财政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简要介绍教育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第四章是教育财政的成本分析,第五章是教育财政的效率研究,第六章是教育财政的管理体制研究,第七章是教育财政与非政府教育投入及其政策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