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消失一会儿阅读答案

让我消失一会儿阅读答案
让我消失一会儿阅读答案

一个周末,我从家里出来沿着民心河遛彎,走进河边的一座小公园。天还阴着,像要下雨的样子,公园里人很少,我转了一圈,便坐在椅子上。世界突然安静下来,不远处一位中年妇女在打太极拳,一招一式慢悠悠,时间一下子被拉长了,变得缓慢。远处建筑工地传来打夯的声音,身边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叫着,越发显得幽静。

我发着呆,脑子里啥都不想,眼前的景物忽然虚幻起来,恍惚间,我不知身在何处。“我”离开了我,消失了,留在椅子上的只是一个躯壳,一个木雕,一个泥胎。时间或许只是一小会儿,但足以令我沉醉、享受。这一小会儿,成为永恒。原来,“我”的短暂消失,竟是如此美妙。2

佛教哲学讲“无我”,中国哲学讲“忘我”,都是让“我”暂时不存在的意思。其实,无论怎样,“我”都是时时刻刻存在着的,只不过主体意识使其偃伏罢了。

心学大师王阳明说,深山中自开自落的花树,因为我们看见并欣赏了,它便有了存在的意义,不然,也可以说它压根儿是不存在的。

《晋书·王坦之传》云:“成名在乎无私,故在当而忘我。此天地所以成功,圣人所以济化。”过于凸显“我”的存在,就会忽视他人或者周遭的一切,就是自私,就成不了事。这个世界由无数个“我”

和物构成,任由个体的“我”高耸,就会挤压他者和物的空间,就会造成倾斜,就会跑偏,结果会很惨。3

辛弃疾作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多么和谐温馨的一幅人间自然场景,山人相谐,远近互构,物我两美。这个“我”是温暖的,有趣的,平和的,还有点小小的自作多情。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你向对方投注什么,对方就会回应什么。

有个小故事,苏轼喜欢谈佛论禅,和佛印禅师关系密切。一天,苏轼拜访佛印,问佛印:“你看我是什么?”佛印答:“你是一尊佛。”苏轼大悦。佛印问:“你看我是什么?”苏轼有意刁难一下佛印,说:“你是一坨屎。”佛印默然不语。苏轼回家后将此事得意地告诉苏小妹,说自己一句话噎住了佛印禅师。苏小妹摇摇头说:“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了!佛印禅师心中有佛,看什么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别人也是屎。”苏轼赧然,惭愧万分。

把“我”放低一点,看小一点,有时泯然于众,自我放逐,消失一会儿,其实是一件挺幸福的事情。

丢失的乡村夏夜阅读答案

丢失的乡村夏夜阅读答案 在做《丢失的乡村夏夜》这道阅读题的时候,你会不会想知道 这么一个答案:是谁弄丢了美丽的乡村之夜呢?收集了丢失的乡村夏 夜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丢失的乡村夏夜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谁丢失了孩子的乡村夏夜! 我一直这样固执地认为,乡村的夏夜是孩子的。 我生在乡村长在乡村,我闭着眼睛都能说出乡村夏夜的模样, 我张耳就能听到乡村夏夜的声音,我只要耸耸鼻,乡村夏夜里所有的气息就统统被我逮住了,泥香禾香桃香梨香,以及各家各户在牛栏猪圈门前烧起的赶蚊子的艾叶香,甚至牛鼻孔里呼出来的淡淡的青草味,哪一样能从我鼻子底下溜走呢? 那时候,我也是一个孩子。我不喜欢冬天的夜晚,天那么冷, 孩子们又穿着臃肿的棉衣棉裤,人都变成球了,叫我们怎么玩;我也 不喜欢春天的夜晚,天气确实暖和起来了,但稍微动一下就要出汗,孩子们干脆脱了棉衣棉裤,却弄得大人满院子追着喊,加衣,加衣! 烦都烦死了,哪能玩得尽兴? 夏天就不同了,夏天的夜晚才是孩子们自己的夜晚啊! 夏天,孩子们嫌白日太长,夜晚又总是姗姗来迟。你看,黄昏,最后一缕炊烟消失在乡村的茫茫夜空,一群赤膊溜光的孩子还在溪里戏水,孩子们心里有盼头,孩子们是在等夏夜那枚月亮,月亮才不会失约呢,月亮是从山头跃进溪里的,还是先在溪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才

蹦上山头的,孩子们天天守着看着,这回却还是没看清。孩子们把月亮溅碎了,满溪银鳞闪闪,多美的月亮花;孩子们捉月亮捧月亮,月亮叮叮咚咚唱着歌儿从指缝滑入溪里了。夏夜的孩子就是这么弄月亮的,月亮可不会生气,孩子们嘻嘻哈哈上岸了,月亮在溪水里悠悠地一荡,又一荡,慢慢地自己复原自己,又是一脸慈祥。 夏夜里,孩子抬着一只小小的木桶去村后山脚下,不远的山脚下蓄着一泓泉,泉里养着圆圆的凉凉的一轮月亮。去时一只空桶晃悠悠,轻飘飘,回来却哗啦啦,沉甸甸,孩子竟然抬着月亮在走。月亮在水桶里扮鬼脸,一会儿拧鼻子,一会儿歪嘴巴,一会儿又眯眼睛,逗得孩子们笑偏了脚下的路,一朵一朵月光就泼凉了乡村夏夜。水桶抬到晒谷坪正中央,劳累了一天的大人你一瓢我一瓢,就着月光咕咚咕咚喝下肚,孩子们心里也住进了一轮这样的月亮,亮堂堂的,甜丝丝的。 夏夜,孩子们一人一把枪,油菜杆镶的,一人一顶草帽,青菜绿叶织的,这边一伙才占了高地,那边一伙却开始打扫自己的战场了,除了孩子,谁能将战争弄得这般温馨?夏夜,孩子们捉迷藏,我却怎么也找不到我的伙伴,他们能在我的眼皮子底下藏得无影无踪,却没本事在月亮的注视下隐形,这么深邃这么神秘的乡村夏夜,哪个黑角旮旯月亮不曾关照,月光不曾探访?夏夜,我有一个专用的火柴盒,我一蹦一跳地从晒谷坪这头撵到那头,我在追我的萤火虫呢,它却提着一盏小小的灯笼飞到南瓜叶上一闪一闪,我赶也赶不上。我打开火柴盒,月光倏地钻了进去,这意外的收获,心里不照样美美的?夏夜,

苏州市高新区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初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初一语文 第一部分(24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完成各题。(6分) 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赞美祖国的山河,为之描画为之gē yǒng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为之沉醉为之感动A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表现。在中华文明 yōu jiǔ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níng jù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青少年要发扬和继承这种精神,不断地激励和鞭策自己,把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行,做坚定的爱国者。 ①.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②.A处应填的标点符号是(1分) ③.文段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者、篇名。(8分) ①,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②当窗理云鬓,。(乐府民歌《木兰诗》)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逢入京使》) ④草树知春不久归,。(《晚春》) ⑤此夜曲中闻折柳,。(李白《》) 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挣出那辆车。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赚出那辆车。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 ..。//③在他赁人家的车的时候,他从早到晚,由东到西,由南到北,像被人家抽着转的陀螺;他 没有自己。可是在这种旋转之中,他的眼并没有花,心并没有乱,他老想着 ...远远的一辆车,

4、河海中学七(5)班拟举行“书香悠悠伴我行”读书周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星期天上午,班长王东前去邀请老舍先生的儿子、知名作家舒乙于下周三下午第三节课为大家做名著阅读专题讲座。假设你是王东同学,见到舒乙老师之后,你准备怎么说?(4分) 第二部分(36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5-6题。(5分)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①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注①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成为浴蚕。 5.品读此诗前两句,说说作者用哪些意象写出山村哪些特点?(2分) 6.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2分)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楚有养由基者①,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过②曰:“善射,可教射也矣③。”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④。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⑤,少⑥时气衰力倦,弓拨矢钩⑦,一发不中,前功尽矣。”(《战国策·西周策》) 【注释】①养由基:人名。②过:经过。③可教射也矣:可以教人射箭了。④支左屈右:支起左臂,弯曲右臂。⑤而不已善息:却不因射得好趁此时休息。已,同“以”,因。 ⑥少:过了不久。⑦弓拨矢钩:弓身不正,箭杆弯曲。 7、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⑴以钱覆其口⑵夫射柳叶者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2)尔安敢轻.吾射

乡下人哪儿去了阅读答案

篇一:乡下人哪儿去了阅读答案 王开岭我以为,人间的味道有两种:一是草木味,一是荤腥味。年代也分两款:乡村品格和城市品格。乡村的年代,草木味浓郁;城市的年代,荤腥味呛鼻。心灵也一样,乡村是素馅的,城市是肉馅的。沈从文叹息:乡下人太少了。是啊,他们哪儿去了呢?何谓乡下人?显然非地理之意。说说我儿时的乡下。70年代,随父母住在沂蒙山区一个公社,逢开春,山谷间就荡起赊小鸡哎赊小鸡的吆喝声,悠荡,拖长,像歌。所谓赊小鸡,就是用先欠后还的方式买刚孵的鸡崽,卖家是游贩,挑着担子翻山越岭,你赊多少鸡崽,他记在小本子上,来年开春他再来时,你用鸡蛋顶账。当时,我小脑瓜还琢磨,你说,要是赊鸡的人搬家了或死了,或那小本子丢了,咋办?那岂不冤大头?多年后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乡下人。来春见。来春见。没有弯曲的逻辑,用最简单的约定,做最天真的生意。他们把能省的心思全给省了。如今,恐怕再没有赊小鸡了。原本只有乡下人。城市人这个新品种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他们擅长算术、崇尚精明,每次打交道,乡下人总吃亏。于是,羡慕和投奔城市的人越来越多。山烧成了水泥、劈成了石材,树削成了板块、熬成了纸浆田野的膘,源源往城里走。城市一天天肥起来,乡村一天天瘪下去,瘦瘦的,像芝麻粒。城门内的,未必是城市人。城市人,即高度市化、以复杂和谋略为能、以搏弈和争夺见长的人。20世纪前,虽早早有了城墙,有了集市,但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骨子里仍住着草木味儿。古代商铺,大清早就挂出两面幌子,一书童叟无欺,一撰言不二价。一热一冷。我尤喜第二幅的脾气,有点牛,但以货真价实自居。它严厉得让人信任,傲慢得给人以安全感。如今,大街上到处跌水促销、跳楼甩卖,到处喜笑颜开的优惠卡、打折券,反让人觉得笑里藏刀、不怀好意。前者是草木味,后者是荤腥味。老北京一酱肉铺子,名月盛斋,尤其五香酱羊肉,火了近两百年。它有俩规矩:羊须是内蒙草原的上等羊,为保质量,每天仅炖两锅。有一年,张中行去天津,路过杨村,闻一家糕点有名,兴冲冲赶去,答无卖,为什么?没收上来好大米。张先生纳闷,普通米不也成吗,总比歇业强啊?伙计很干脆,不成,祖上有规矩。我想,这祖上规矩,这死心眼的犟,就是乡下人的涵义。重温以上旧事,我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草木味。想想乡下人的绝迹,大概就这几十年间的事罢。盛夏之夜,我再也没遇见过萤火虫,也是近几十年的事。它们都哪儿去了呢,露珠一样蒸发了?北京国子监胡同,新开了一家怀旧物件店,叫失物招领,名起得真好。我们远去的草木,失踪的夏夜和萤火,又到哪去招领呢?谁捡到了?我也幻想开个铺子,叫寻人启事。或许有一天,我正坐在铺子里昏昏欲睡,门帘一挑一位乡下人挑着担子走进来。满筐的嘤嘤鸡崽。(选自王开岭《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消逝的美》)1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第一段中素馅和肉馅的特点。(4分)答:素馅:肉馅:素馅:简单(单纯、质朴),本真(率真、诚信)肉馅:复杂(精明、谋略),虚假(市侩、欺诈)评分建议:素馅、肉馅各2分;答草木味和荤腥味不得分。1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文字。(4分)答: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的修辞手法;运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城市人对乡村资源的野蛮掠夺;表达作者对乡村草木远去的忧虑。评分建议:答到两种修辞得1分,答到对比得1分;表达效果2分。14.文中写老北京的酱菜铺子和天津杨村的一家糕点两则旧闻有何作用?(6分)答:表现过去(20世纪前)城里人骨子里还是乡下人质朴、诚信的草木味儿;与上文乡下人赊小鸡和古代商铺两面幌子的叙写相照应;与如今的城里人高度市化形成对比。评分建议:每点2分,其中第2点乡下人赊小鸡和古代商铺两面幌子各1分。15.请探究作品最后一段文字的意蕴。(6分)答:想象之境,收束全文,形象地揭示文章主旨。表现作者对乡下人品格和心灵的热切呼唤;表达作者对城市人市化的荤腥味的否定和批判;寄寓作者对城市化发展致使原有(乡下人)纯朴品格失落的伤感和忧思;寄托作者社会转型期人性(精神、道德)回归的社会理想。篇二:乡下人哪儿去了阅读答案 篇三:乡下人哪儿去了阅读答案

丢失的香柚 语文阅读答案

丢失的香柚梁晓声“大串联”①时期,我从哈尔滨到了成都,住气象学校,那一年我才17岁,头一次孤独地离家远行,全凭“红卫兵”②袖章做“护身符”。我第二天病倒了。接连多日,合衣裹着一床破棉絮,蜷在铺了一张席子的水泥地的一角发高烧。高烧初退那天,朦胧中,我看到一张忧郁而文秀的姑娘的脸。她正俯视我。我知道,她就是在我病中服侍我的人。又见她戴着“红卫兵”袖章,愈觉得她可亲。我说:“谢谢你,大姐。”看去她比我大二三岁。一丝悱然③的淡淡的微笑浮现在她脸上。她问:“你为什么一个人从大北方串联到大南方来呀?”我告诉她,我并不想到这里来和什么人串联。我父亲在乐山工作,我几年没见他的面了,想他!我委托她替我给父亲拍一封电报,要父亲来接我。隔日,我能挣扎着起身了,她又来看望我,交给了我父亲的回电。上面只写着三个字“速回哈”。我失望到顶点,哭了。她劝慰我:“你应该听从你父亲的话,别叫他替你担心。乐山正武斗④,乱极了!”我这时才发现,她戴的不是“红卫兵”袖章,是黑纱。我说:“怎么回去呢?我只剩几毛钱了!”虽然乘火车是免费的,可千里迢迢,身上总需要带点钱啊!她呆愣片刻,一只手缓缓地伸进衣兜,迅速掏出5元钱来,惭愧地说:“我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黑五类’⑤。我父亲刚去世,每月只给我9元生活费,就剩这5元钱了,你收下吧!”她将钱塞在我手里,拿起笤帚,打扫厕所去了。我第二天临行时,她又来送我。走到气象学校大门口,她站住了,低声说:“我只能送你到这儿,他们不许我迈出大门。”她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柚子给了我:“路上带着,顶一壶水。”空气里弥漫着柚香。我说:“大姐,你给我留个通信地址吧!”她注视了我一会儿,低声问:“你会给我写信吗?”我说:“会的!”她那么高兴,便从她的小笔记本上扯紙,认认真真给我写下了一个地址,交给我时。她说:“你们哈尔滨不是有座美丽的天鹅雕塑吗?你站在它前边照张像寄给我,好吗?(一)”我默默点了一下头。我走出很远,转身看,见她仍呆呆地站在那里,目送着我。路途中缺水,我嘴唇干裂了,却舍不得吃那个柚子。在北京转车时,它被偷走了。回到哈尔滨的第二天,我就到松花江畔去照相。天鹅雕塑已砸毁了,满地碎片。(二)那些碎片,一片片仿佛都有生命,淌着血。我不愿让她知道天鹅雕塑砸毁了,就没给她写信……去年,听说哈尔滨的天鹅雕塑又复雕了,我专程回了一次哈尔滨,在天鹅雕塑旁照了一张像,彩色的。按照那页发黄的小纸片上的地址,给那位铭记在我心申的大姐写了一封信,信中夹着照片。信退回来了。信封上,粗硬的圆珠笔字写的是——“查无此人”。她哪里去了?又想到有那么多我的同龄人“消失”在十年动乱之中了,我的心便不由得悲哀起来。(选文有改动)注:①“大串联”:“红卫兵”为了增进“革命友谊”扩大“革命成果”所进行的跨地域之间的交流活动。②“红卫兵”: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殊群团组织,当时的年轻人,除“黑五类”外。几乎全都加入了红卫兵。红卫兵的标志之一就是臂戴“红卫兵”袖章。③悱(f ěi)然: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样子。④武斗:文革中不同造反派组织之间的武装冲突。所使用的武器从最开始的棍棒,到自制步枪、手榴弹,甚至用上了土炮、装甲车等。武斗最早在上海开始,后扩大到全国。武斗者多为年轻人,死伤惨重。⑤“黑五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常指“黑五类”的子女,也就是地、富、反、坏、右(即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的子女。 1.(2分)姑娘实际戴着的是黑纱,我最初为什么把它看成了“红卫兵”袖章? 2.(2分)父亲为什么让我“速回哈”? 3.(3分)逐个分析加点词语,说出姑娘当时的心理活动。她呆愣片刻,一只手缓缓地伸进衣兜,迅速掏出5元钱来4.理解文中的画线语句。(1)(2分)从画线语句(一)中,可以了解到姑娘是怎样一个人?(答出两点即可)(2)(3分)当“我”看到画线语句(二)所描绘的景象时,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5.(2分)文章结尾处写到“我的心便不由得悲哀起来”,“我”因何而悲哀?参考答案: 1、一是因为我当时高烧初退,视力模糊;二是因为当时的年轻人正常情况下都应该佩戴“红卫兵”袖章。 2、父亲所在的乐山正武斗,非常乱;动乱中,我孤身一人离家

《远行的童年记忆》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河北省中考题)

五、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20题。(14分) 远行的童年记忆 ①又是麦浪翻滚时,这些金色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天刚刚有些微弱的无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地穿梭在乡村的道路上了。布鞋的噗沓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梦。天大亮时,村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集了好多麦客。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巾。他们衣着简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实。有雇主过来了,他们便簇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去了,剩下的人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一晌太阳两阵风,麦子瞬间成熟。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家家户户都很心急,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便张罗着叫麦客帮忙。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妇,每亩价格比别人少两元钱。奶奶说,女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四元钱。划算。 ④母亲把夫要俩带到地头,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割边做捆蝇;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随着有节奏的唰唰声响,麦子便一排摔倒在脚踝前,用脚一勾、镰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大麦捆来。躲在地头树下乘凉 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掘土机似地前进。在他们身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断鲜麦茬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了。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中,但后脊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看着地里麦荐很低,麦穗给得干净,奶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招呼他们到地头吃馍喝水。当男人摇着草帽扇风,女人扯下头上的毛巾擦汗时,我发现。原本眉清目秀的两个人,此时脸上黑一道儿白一溜儿,衣服上也爬满了麦芒和灰尘。 ⑥一肆子,你家的麦穗又大又长,颗粒饱满,估计亩产能上八百斤。”男人的话让奶奶眉开眼笑。 ⑦“都是老天爷帮忙,风调而顺,麦子才长得这么好。奶奶说。 ⑧女人顺着妈奶的话去。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 ⑨原来男人和女人来自深山人家。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术少有麦子。每到收麦时,他们便出山当麦客维持生计。 ⑩午饭,奶奶给做的凉面,按想男人的要求送到地里。吃完饭,麦客夫妻俩继续割麦。中午的太阳最毒、但麦秆更脆易割。于是,全色的麦海在麦客挥舞的镰刀下不断地后退着。临近黄昏,整整两亩麦子金被割完, ?夜风扫去了一天的燥热,满天星斗点亮了夜空,村子中心的磨盘旁。结算完工钱的麦客们聚集于此休息。男人们袒着晒得物黑的胸脯,有的磨镰刀,有的吸旱烟,有的倚靠着麦秸堆打起响亮的鼾声来。女人们又恢复了爱热闹的天性,你一言我一语地拉起了家常。很快,这些技术过硬、勤劳肯干的麦客又要追着麦子成熟的气息,开走在一个又一个乡村。 ?当现代机城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这个行当?而我存留于童年的麦客记忆。也已经蒙满灰尘,远行四十年了。 16.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妇的人物形象。(3分)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及标准答案

五年级语文阅读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他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告诉徐文长:“你( )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 )不能把竹竿横下来。”?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 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重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1、给本文加上一个小标题写在“”上。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伯父想两个什么难题考考徐文长的?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徐文长是怎样解决伯父的两个难题呢?请用“~~”画下来。 5、你觉得徐文长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实际,你有用过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难题吗?请举例说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老师的教诲 小学五年的学习生活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我忘不了那美丽的校园;忘不了那情投意合的同学;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 记得有一段时间,由于我连续几次考出好的成绩,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有些飘飘然了,产生了骄傲的情绪。于是,我上课为专心了,作业也马虎了。有一次上活动课时我们正玩着拐脚捉人的游戏,郑老师忽然把我叫到她跟前领我到操场边坐下怎么最近是不是有些自满啦郑老师亲切地问我?我惭愧地低下了头,脸上滚烫滚烫的,心里想:这下完了,肯定要被郑老师批评一顿了。谁知道郑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亲切地给我讲起了

丢失的乡村夏夜阅读答案

丢失的乡村夏夜阅读答案 傍晚,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半边天。不一会儿,夜晚的气息悄悄笼罩了乡村,夜幕降临。受不了家里的闷热,我决定出去看看。一出门,一阵微风轻轻地拂过我的脸颊,拂过山上的树木,发出沙沙的声音,也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和泥土的芳香。夏天的夜晚,不像白天那样炎热,很凉爽。此时,倒像一个温柔的姑娘。深蓝色的天空犹如一块巨大的幕布,挡住了太阳,上面挂着一轮弯弯的明月。不像中秋的月亮那样圆润美丽,却别有一番风韵。皎洁的月光倾泻下来,如流水般洒向大地,给万物披上了一层银白色。明镜似的水面倒映着明月,轻轻地丢一块小石子,水面波光粼粼,忽闪忽闪的,月儿也不见了踪影,只是一会,却又恢复了平静。不知是哪个调皮的孩子在天空中撒下了许多小星星,正冲着我们眨眼睛呢。乡村的夜晚永远不会有城市的喧嚣,但宁静中同样也带着几分热闹。走在乡间不平坦的黄土路上,耳边传来田野里的蝉和青蛙们此起彼伏的二重唱。多么诗情画意的一件事。听,远处传来什么声音在山间回荡?原来是几只不知名的鸟在遥相呼应。远处的山朦胧在夜色里,隐隐约约还能看见几点灯火,那儿一定有人家吧。偏僻的乡村不像城市,虽然隔几里路才有一户人家,但是彼此都很熟悉。平时,晚饭后,大人们总会搬出椅子,拿着蒲扇,聚在一起用我听不懂的方言闲聊。精力旺盛小孩儿则会蹦蹦跳跳的打打闹闹玩游戏。我走过去坐下,小猫就安静的伏在我的脚边。在不知不觉中,已是深夜。我走在回家的路上,一抬头,发现月亮已经害羞地藏进了云

层里,也许她也像个母亲一样,正给星星们讲着童话故事,看着星星们睡着了吧。乡村的夜晚,永远是那么有情调,像一幅诗意的画卷,让我迷恋。 乡村夏夜 春姑娘把我带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我在这儿好快乐,小鸟为我唱起了圆润的歌,蝴蝶为我翩翩起舞,青蛙为我敲起了清脆的小鼓,蝈蝈为我弹起了心爱的吉它,树伯伯为我送来了甜甜的果子,风阿姨为我吹来阵阵花香,蜜蜂弟弟为我酝酿了喷香的蜂蜜,小草哥哥为我铺起了柔软的床被?? 一切都好惊奇,一切都好留恋,一切的一切都好友好,这个神奇是什么?这是神奇的地方就是乡村! 乡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他拥有大自然的美丽,有大自然赋予的新鲜空气;他是多少商业家向往的地方;他是一个静寂的地方,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地方。同时他也是一个释放自我的佳地。 乡村的夜晚如一朵蒲公英,款款地飘落下来。弯弯的月牙儿犹如一张弓,高挂在夜空中,散发着柔和的光线。点点繁星似雪白的花骨朵儿,静静地开放。

肖复兴《消失的年声》阅读练习及答案

肖复兴 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 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选自2014年2月2日《新民晚报》,有改动)18.文章从放鞭炮的声音写起,有何作用?(3分) 答: 19.文章叙述了那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4分)答: 20.第6段画线句写出了吆喝声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 21.结尾处作者认为“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3分)答: 22.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4分)答:

统编-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1-8单元类文阅读+练习+答案解析

2020统编-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类文阅读【答案解析】全册每一课均有对应阅读+练习+答案解析 【建议每周只要花10分钟完成2篇,对于提高语文奇效】 类文阅读-1 古诗词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土膏欲动雨频催, 万草千花一晌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 邻家鞭笋过墙来。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土膏:A.膏药 B.泥土滋润状 晌: A.晌午, B.一天以内的一段时间 笋: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再查画 2.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和等。 3.这首诗描写的是季的景色,根据诗中的词语可以看出。

4.用自己的话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5.你还知道哪些范成大的古诗?写一写吧。 【参考答案】 1.B B 2.雨草花竹笋 3.夏春鞭笋过墙 4.屋后的那片荒地也长满了野花野草,一片葱绿秀美;连邻居家的竹鞭也从院墙下穿过来,钻出了嫩嫩的竹笋。 5.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看中庭栀子花。 1.下列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是()

A.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 B.妇姑:老妇人和小姑娘。 C.相唤:互相呼唤。 D.闲着: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 2.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是 3.把这首诗的前两句改写成现代汉语。 4.从这首诗的后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B 2. 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 3.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 4.示例:我感受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睦,以及他们劳动的忙碌。 类文阅读-2 乡下人家 乡下的村庄 村庄不大,却很古老,村庄的后面,是座不太(竣峻)

中考阅读理解真题汇总(1)

中考阅读理解真题汇总(1)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2017·广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细水长流 蓝雪冰儿 ①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个苦命的娃。也的确,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②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 ③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④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都湿透了。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中午,我赶回娘家,替父母准备好午饭。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一个劲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母亲便自言自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母亲吼道,水都干了,还流啥?父亲一向害怕母亲,见母亲发脾气了,连一口粗气都不敢出。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提升练习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提升练习及答案 一、课内阅读。 《爬山虎的脚》片段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鲜艳,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荡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给下面句子中的“一”选择正确答案。 A.数量一 B.一律,没有意外 C.满,全 D.表示最少 (1)叶尖一顺儿朝下(_____) (2)不留一点儿空隙(_____) (3)一阵风拂过(_____) (4)一墙的叶子就荡起波纹(_____) 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 3.作者通过(______),发现了爬山虎的脚生长的(______)、(______)和(______)。 4.如果划线的句子去掉“荡起波纹”,好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巫峡赏雾 巫山多雾。因而有人叫它雾峡。巫峡的雾,像巫峡一样俊秀迷人。巫峡赏雾,如同欣赏一幅幅绘画珍品,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 山帽子雾,大而圆。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山峰,都美美地戴上了一顶。巫

峡由此更添几分秀色。太阳出来了,山帽子雾银光闪闪,璀璨夺目。这时,不由得让人想到《昭君出塞》那幅画:头戴绒帽、身穿绒衣的王昭君,骑着马一步步朝草原深处走去。 半山雾,又叫遮山雾,犹如一道天幕从空中垂下来,将山峰拦腰隔断。一座座农家小院,一片片田园果林,便严严实实隔在了这道天幕后面。唯有山前的小路倔强得很,硬左拐右拐从雾中一头伸了出来,一下子让人想起贺敬之先生写的那首诗:“半山的云彩,半山的雾。深山里的人家,云雾里的路……”此情此景,真是活画出来了。一阵铃铛声传来,雾中走出一头头黄牛。那是地道的巴山牛,盘着绳子的牛角上,似乎还粘着许多雾絮。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声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轻纱雾,丝丝缕缕,看上去如同落地窗帘。如此珍品,非织女那一双巧手不能完成。微风轻拂,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于是,雾中的山峰也跟着走动,农舍也跟着走动,牛群羊群也跟着走动。神女峰上的“神女”也苏醒了,拖着长裙,一步一步…… 跑马雾,气势好生了得!初夏雨后放晴,峡谷中涨满了雾。那雾看上去如同关在圈栏中的马群,你挤我,我挤你,显得浮躁不安。这时,从峡口子吹来一阵风,浮躁不安的马群便借助风力,冲破圈栏,撒蹄在巫峡中狂奔起来…… 巫峡的雾,迷人的雾。每次赏雾前,我都一再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被那雾所迷惑,却每次都不争气,一赏便痴迷在雾中。 1.本文是按照()的结构形式具体描写巫峡迷人的雾的。 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2.用波浪线画出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的句子。这样写的好处是() A.提醒读者不要被雾所迷惑。 B.不仅强调巫峡的雾美得迷人,而且使文章结构严谨。 C.强调雾太美了,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3.作者在描写山帽子雾和轻纱雾时抓住了哪些特点?请写一写。 山帽子雾:____________________。轻纱雾: 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诗句描绘的情境,哪一句与“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声吆喝,却只闻其

最新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阅读练习及答案

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节选) 冯至 ①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他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②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③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这里原有的山村,是一次便毁灭了呢,还是渐渐地凋零下去,我们都无从知道。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④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问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内容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4110112434.html, ⑤其次就是鼠曲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每当我看见这幅图像,就会觉得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于是我可以肯定,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⑥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⑦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选自《冯至全集》,文章有删改) https://www.360docs.net/doc/4110112434.html, 1.“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中的“秘密”,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消逝的钟声 阅读答案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①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吗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③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④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⑤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⑥“它在哪儿呀,奶奶?” ⑦“什么,你说什么?” ⑧“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⑨“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⑩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⑾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2)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答案】(1)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2)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根据诗歌内容及主题,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无聊与焦躁。因此,“闲”的意思是无聊,如果换成“忙”,就与诗歌当时的意境不吻合了。 (2)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示例: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处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故答案为:⑴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⑵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写作的背景灯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解答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2.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远行的童年记忆(阅读理解及答案)

远行的童年记忆 ①又是麦浪翻滚时,遥望金色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天刚刚有些微弱的光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的穿 梭在乡村的道路上了。布鞋的噗噔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梦。天大 亮时,村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集了好多麦客。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巾。他们衣着简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实。有雇主过来了,他们便簇 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走了,剩下的人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一晌太阳两阵风,麦子瞬间成熟。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家家户户都很心急,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便张罗着叫麦客帮忙。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妻,每亩价格比别人少两元钱。奶奶说,女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四元钱,划算。 ④母亲把夫妻俩带到地头,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边割边做捆绳;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随着有节奏的唰唰声响,麦子便一排排倒在脚踝前,用脚一勾、镰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大麦捆来。躲在地头树下乘凉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掘土机似的前进。在他们身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新鲜麦茬如海岸线般不 断延长。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了。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巾,但后背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看着地里麦茬很低,麦穗拾得干净,奶奶露出满意的笑容,招呼他们到地头吃馍喝水。当男人摇着草帽扇风,女人扯下头上的毛巾擦汗时,我发现,原本眉清目秀的两个人,此时脸上黑一道白一溜儿,衣服上也爬满了麦芒和灰尘。 ⑥“婶子,你家的麦穗又大又长,颗粒饱满,估计亩产能上八百斤。”男人的话让奶奶眉开眼笑。 ⑦“都是老天爷帮忙,风调雨顺,麦子才长得这么好。”奶奶说。 ⑧女人顺着奶奶的话头,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可比我们山里 强多了。” ⑨原来男人和女人来自深山人家。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米少有麦子。每到收麦时,他们便出山当麦客,挣个生计。 ⑩午饭,奶奶给做的凉面,按照男人的要求送到地里。吃完饭,麦客夫妻俩继续割麦。中午的太阳最毒,但麦秆更脆易割。于是,金色的麦海在麦客挥舞的镰刀下不断地后退着。临近黄昏, 整整两亩麦子全被割完。 夜风扫去了一天的燥热,满天星斗点亮了夜空。村子中心的磨盘旁,结算完工钱的麦客们 聚集于此休息。男人们袒着晒得黝黑的胸脯,有的磨镰刀,有的吸旱烟,有的倚靠着麦秸堆打起响亮的鼾声来。女人们又恢复了爱热闹的天性,你一言我一语地拉起了家常。很快,这些技术过硬、勤劳肯干的麦客又要追着麦子成熟的气息,奔走在一个又一个乡村。 当现代机械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 这个行当?而我存留于童年的麦客记忆,也已经蒙满灰尘,远行四十年了。 1.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妻的人物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