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法及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应用(一)

行动研究法及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应用(一)
行动研究法及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应用(一)

行动研究法及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应用(一)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

likd@https://www.360docs.net/doc/4110704747.html,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技术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本章就行动研究的特点、操作程序及其在教育技术改革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作为一个专业术语、一种研究类型,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开始出现的,50年代它被应用于教育研究之中,70年代以来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工作者的欢迎,目前,也已成为广大教育技术实践工作者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式。

(一)行动研究的基本概念

长期以来人们一向将“行动”和“研究”作为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行动”即实际工作者和实践者的实际工作和实践活动;“研究”主要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工作者、学者专

家对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科学的探讨。“行动”和“研究”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以说不

同的人从事不同性质的活动。

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长期以来“行动”与“研究”处于分离状态。许多教育技术研究者选择课题的内容严重脱离了教技术实际工作的需要,他们还要将研究的“成果”推广普及到教育技术实际工作中去,结果教育技术工作一线的教师和教育技术管理人员对此难以接受。而在教育技术工作一线的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事实上他们可以给教育技术研究工作者提供大量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取之不尽的研究课题。因此,让他们参加到教育技术研究中来,使他们成为自己实践情境的研究者,提高他们的教育技术理论水平,有效的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教育技术研究者不是作为一个权威的指导者,应该深入到教育技术第一线,与一线教师互相协作进行研究,承担起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克服以研究假设为研究出发点的缺陷。

“行动研究”是二战时期美国社会工作者约翰·柯立尔(J.Collier)、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等人在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反思中提出来的。那时,在一般科研工作者看来,“行动”与“研究”是由不同的人所从事的不同性质的活动,前者指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活动,后者指受到专门训练的研究者的专业探究活动,两者并不相于。而考尔、勒温在各自的研究工作中发现:社会科学研究者如果仅凭个人兴趣搞科研,仅仅是为“出书”作研究,那么其研究工作就不足以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而实际工作者如果不研究自己身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又得不到研究者的帮助,光有一腔“热情”,那么他们就无法作出“有条理有成

效的行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们提出了一条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即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做到“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

他们提出的,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这种理念可以看作是“行动研究”定义的雏形。

此后,许多学者曾对行动研究下不同的定义,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作了阐述:

考瑞(Stephen M. Corey,1953) 在出版的《改进学校实践的行动研究》一书中,第一次系统地将行动研究定义到教育中来,使行动研究砝很快影响到教育实践。他提出:

“所有教育上的研究工作,应由应用研究成果的人来担任,其研究结果才不致白费。同时,只有教师、学生、辅导人员、行政人员及家长、支持者能不断检讨学校措施,学校才能适应现代生活之要求。故此等人员必需个别或集体地采取积极态度,运用其创造性思考,指出应该改变之措施,并勇敢地加以试验;且须讲求方法,有系统的收集证据,以决定新措施之价值。这种方法就是行动研究法。”

英国的埃里奥特(J.Elli.ti)教授认为:

“行动研究旨在提供社会具体情境中的行动质量,是对该社会情境的研究。”

行动研究广泛而被接受的观点之一为学者卡尔与凯米斯(carr,&Kemmis,1986)所

界定的定义:

“行动研究是在社会情境中(包括教育情境),自我反省探究的一种形式,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校长等人,其目的在促发社会的或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及正义性、帮助研究者对实践工作的了解、情境(或组织内)之实践工作能够付之实施而有成效。”

尽管许多学者对行动研究下的定义不同,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作了阐述,但其中

有许多内涵却是相同的。如行动研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行动研究是将研究人员与实践者结合起来的方法等等。所以综合各家所言,行动研究的基本内涵是: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问题情景进行全程干预,并在此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

(二)行动研究的特点

行动研究与传统的学术研究具有不同的特点,分别表现在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情境、研究的主体、研究的应用者、研究的过程、问题的解决、结论的推论、研究的效益、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的方法等十个方面:

⒈研究的目的——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主

行动研究为行动而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为实践本身的改善而展开研究,

而不是理论上的建构,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透过实践行动来改善工作情境中所面临的问题,关注问题的圆满解决、进而改善实践工作情境,行动研究强调研究的应用价值性,此价值性旨在改善实践工作者之工作情境、解决实践工作中的问题。

行动的研究所关注的是社会实践中的独特问题、独特事件,对这些事件在社会情境中的独特表现、相关原因进行分析、阐释,揭示丰富多样的个性,使实践者了解到他的行动意味着什么,可能会碰到哪些问题。它随时会受到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调整研究方法,甚至更改研究的课题,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由于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理论的发现以及推广普及,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它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强调问题来自实践中,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行动研究强调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必须意识到所进行研究的重要性,这种研究的动力来自实践者本人。通过实践者的研究和对自己实际工作的反思,不断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

行动研究不是解决“可能条件和可能结果之间的关系问题”或充实和健全学科体系,即所谓“增加科学知识的组织体系”的研究,而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问题和情景的多视角、多层次的观察和分析,综合应用众多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技术,并以“科学地发现事实”“解释事实”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

在教育技术技术技术领域中,行动研究关注的不是某种理论研究者认定的“理论问题”,而是教育技术技术决策者、学校校长、教师们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所以行动研究不局限于某一学科的主张或某一理论知识,而主动容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实践问题、提高行动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特别重视实践者、实际工作者对实践和实际问题的认识、感受和经验。

行动研究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并不等于行动研究无助于也不关心“一般知识”和“理论”的发现产生。它只是更强调从具体、特殊到一般和普遍;更强调已有的理论和知识;更强调渗透在行动计划中的经验和理论都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修正、补充甚至伪证;更强调知识和理论说到底还是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体现其有效性和真理性。

行动研究的目的不在于理论的发展,也不在于普遍的应用,而在于当时当地情景的改善,是为了解决本校、本班的某一问题。如:怎样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高某一学科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等。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特殊性,能及时满足教育技术技术实践活动中教师寻求困难解决办法的需要。

⒉研究的情境——当事人实践工作情境

行动研究旨在解决研究者所处工作情境中所遇到的问题,它以行动者的实践情境为依据进行研究。情境合适的范围较小,与研究者工作无关之情境通常不在行动研究范围之内。由于研究情境有其特定性,因而行动研究结果不宜作情境推论。

⒊研究的主体——实践工作者

行动研究之研究者即是实践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即是研究的主体;也是被研究的客体,但以研究主体为主。行动研究强调实践工作者要实际参与研究工作,亲身投人研究过程,因而实践工作者须具备专业承诺与工作热忱。在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践者是被研究者,是研究的客体或对象,而在行动研究中,他们成了研究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局外人的研究成果,而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实践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与行动的密切配合,提高自己改造社会实践的能力。

⒋研究的应用者——行动研究者

学术研究中,多数研究参与者并非是研究应用者,其理论取向重於实用取向,造成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分离。行动研究之实践工作者不仅是研究参与者,同时也是研究应用者,其目的在於改善实践工作情境,解决实践工作问题,因而行动研究可有效缩小学术理论与实践应用间的差距,将实践工作者、研究者、研究应用者结合为一。

⒌研究的过程——重视协同合作

行动研究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它是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研究。因此,行动研究是研究者与实际行动者共同参与协同合作的研究过程。

行动研究中,由於研究参与者既是未来研究成果的应用者,为有效控制研究效度问题,研究过程应以协同合作为主;协同合作研究重视的是成员间伙伴平等关系,而非是成员间上下等级关系。行动研究强调协同合作研究间之分工合作、经验分享、脑力激荡,共同作决定与成果分享等;此外,学者专家亦是实践工作者合作夥伴,专家学者是作为从旁协助辅导角色,主要担任咨询顾问的地位,实践工作者才是主要的研究者。

在行动研究中,实际行动者有行动的目的、责任,能够体察实践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能够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方案、计划的有效性和现实性。行动的效率、实际工作的成败不仅取决于行为,还取决于实践者对方案、环境和行动的理解。因此,行动的实践者要通过观察和行动记录,有计划的干预某些行为的改变,并且不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系统地反思,通过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合作者的交流,加深对自己、对自己实践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实际问题发展成为研究课题,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应该深入问题发生的实际环境中去进行研究。

行动研究的研究者,在实践过程中,必需深入实际,参与实际工作,研究人员的参与,可以使他们从“局外人”转变为“参与者”,从只对“发现知识”感兴趣转变为负起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研究人员的参与也可以使他们更深入地观察行动者和行动过程,并用实际工作者能理解的语言把共同研究的成果表述出来,以便实际工作者改进他们的行动和工作。这样,行动研究就以相互参与和共同研究的方式,在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之间架起了桥梁,也缩短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使实际工作过程变成一个协作研究过程,使研究过程又变成一个理智的工作过程。这样一来,行动研究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研究者和行动实践者提供了结合点,或者说一个协同活动的行动空间。

⒍问题的解决——立即应用性

行动研究与一般研究不同,行动研究重视研究结果的应用性,实践工作者透过行动研究可有效解决实践问题,改善实践工作情境,增加工作效率与工作效能。藉由行动研究,可提供某一工作情境中,改进实践工作情境的方法与策略,行动研究重视的是研究的实用价值性。强调研究结果的即时应用。;而非是学术理论的验证或建立。

⒎结果的推论——情境特定性

行动研究具有情境特定性,行动研究并不是要从事大量的研究,它的样本是以特定对象为主,不必具有普遍的代表性。每个行动研究方案,不管方案规模的大小,都有自己的特点。行动研究之情境特定性不同於一般研究之普遍代表性、情境类推性。行动研究以特定实践问题为主,实践问题的解决有其特定的适用情境;行动研究以小样本为范围,而以实践工作者所在情境的人、群体、组织为研究对象,因不重视取样代表性,研究结果无法类推至其他的实践情境。

⒏研究的效益——解决问题与促发个人专业成长

行动研究鼓励实践工作者扮演研究者角色,透过反省批判探究,解决工作情境中的实践问题。就动机而言,实践工作者从事行动研究,乃在於本身愿意投人实践情境品质的改善,

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意愿,行动研究者所从事的研究即是一种促发个人专业发展的研究。行动研究乃是要实践工作者从实际工作情境中,带着改善工作情境的目标,扩展自我的视野与角色,对自己的实践工作随时作批判式的反省思考。

⒐研究的理论基础——人的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行动研究本质上是追求更为合理的教育技术教学实践的过程,旨在使教师获得一种内在启蒙和解放的力量,打开新的思考维度和新的探询方向,增强实践能力和自我超越的能力。如此,行动研究就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对“研究”功能的界定——真理知识的获得,而成为“人的发展”的一个过程,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技术的过程。

⒑研究的方法——兼用量与质方法,偏向质性研究

行动研究虽然也不排斥量的研究方法,但多数以质的研究方法为主, 在资料的验证上常采用多种方法以搜集资料。行动研究过程,量或质的研究方法均可采用,但多数情境中,以质的研究方法为主。

综合上述,有学者把行动研究归纳为三项主要特征:

为行动而研究(research for action);在行动中研究(research in action);由行动者研究(research by actors)。

⒈为行动而研究

为行动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目的。研究的目的不是构建系统的学术理论,而是解决实践工作者所处的情境遇到的问题。研究目的具有实用性。问题的解决具有即时性。

⒉在行动中研究

在行动中研究指出了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实际工做者所在的工作情境,并非是经过特别安排的或控制的场景。行动研究的验就过程,即是实际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行动的表现,也是实际工作者学会反省、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

⒊由行动者研究

由行动者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际工作者,而不是外来的专家学者。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扮演的角色是提供意见与咨询。是协作者,而不是研究的主体。

(三)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比较

由于行动研究具有上述的特点,可见它与实验研究有着明显的差别:

实验研究侧重于认识,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达到检验假设、发展理论的目的。当然,它已经通过对实践的主动的、有控制的变革来达到认识的目的。

行动研究侧重于实践,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某一特定问题的解决,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当然,这并不是说它无助于理论的形成。前者是正规性的,后者常常被看作是“非正规性”的。它们在研究目的、问题的产生。假设的形成、取样、统计分析和结果的应用上有诸多的不同。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区别可归纳如表1所示。

表1 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区别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考试科目作业答案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考试科目作业答案 大作业题目(内容)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到:要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适应信息时代对培养高素质入才的需求。 以资料中的背景为依托,结合《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内容,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完成一篇小论文。 题目: l、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分析与评价 2、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改革 二、大作业具体要求: 1.上述话题,任选一个进行研究、论文撰写,论文题目自拟。(只要求写一篇论文) 2.结合《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中相关章节的方法来进行数据收集、分析。 3.有反映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状况的调研或访谈资料。 4.字数不少于2000字。 答案内容: 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分析与评价 摘要: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融合了现代的教学理念、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和信息化的评价手段,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的基本原则,代表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其实践模式具有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复制迁移的可能。 关键字:信息化;学习分析;评价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学习分析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的教学与学习,因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使学习者在慈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通过对多种信息化教学实践模式的研究,可以总结以下几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优化的学习情境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通过信息技术的作用,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情境。教师要选择和组合各种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学习者可以互相合作和支持的地方,在那里他们使用许多工具和信息资源参与问题解决的活动,实现学习目标,而不是创设一个学习只能单独孤立进行,不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的场所”。例如,可以将信息技术整合到的学习环境,作为学习环境综合体系中的一部分,以支持新理念下的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况下学习,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二)基于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开放的学习资源,也为有效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和主动探究学习等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信息化学习资源是信息化教学中的重要要素之一,因而有关信息化学习资源的提供与设计,也是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学习。(三)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

牛顿插值法原理及应用

牛顿插值法 插值法是利用函数f (x)在某区间中若干点的函数值,作出适当的特定函数,在这些点上取已知值,在区间的其他点上用这特定函数的值作为函数f (x)的近似值。如果这特定函数是多项式,就称它为插值多项式。当插值节点增减时全部插值基函数均要随之变化,这在实际计算中很不方便。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提出了牛顿插值。牛顿插值通过求各阶差商,递推得到的一个公式: f(x)=f[x0]+f[x0,x1](x-x0)+f[x0,x1,x2](x-x0)(x-x1)+...f[x0,...xn](x-x0 )...(x-xn-1)+Rn(x)。 插值函数 插值函数的概念及相关性质[1] 定义:设连续函数y-f(x) 在区间[a,b]上有定义,已知在n+1个互异的点 x0,x1,…xn上取值分别为y0,y1,…yn (设a≤ x1≤x2……≤xn≤b)。若在函数类中存在以简单函数P(x) ,使得P(xi)=yi,则称P(x) 为f(x)的插值函数. 称x1,x2,…xn 为插值节点,称[a,b]为插值区间。 定理:n次代数插值问题的解存在且唯一。

牛顿插值法C程序 程序框图#include void main() { float x[11],y[11][11],xx,temp,newton; int i,j,n; printf("Newton插值:\n请输入要运算的值:x="); scanf("%f",&xx); printf("请输入插值的次数(n<11):n="); scanf("%d",&n); printf("请输入%d组值:\n",n+1); for(i=0;i

课题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

课题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在群体动力学研究中首创的方法。他将个人行为的“场理论”应用于群体行为的研究,提出了“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在他看来,行动研究代表了实验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某种教育作用对实际的教育过程产生的效果,并对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价,用以改进实践活动。这可以看出其着眼点在于改善实践活动。目前,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等研究领域引入此法,用来探讨改进教育方法和改革评定方法。行动研究法与那种为控制研究方法,使研究对象不受研究者或实验事态影响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区别,在于共同参与,即由研究者和行动过程的实践者结成一体,共同组成课题组,共同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在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评价或有新的发现、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或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 信息方法 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问卷调查的最大优点是方法简便,节约时间(就调查者而言),材料也比较容易整理和统计。有时用无记名形式问卷可以获得面谈或开调查会不容易获得的某种有价值的资料。 问卷调查的局限性在于发出的问卷常常无法全部收回,收回的问卷太少,往往影响所取得材料的代表性。其次,问卷调查应用范围较广,搜集的资料往往是表面的,不能了解深层次的问题。再次,问卷中的问题太多,答者生厌、置而不理;问题太少,所得的数据不能说明问题,有可能影响整个教育科学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文献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文献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按文献固有的形式,可分为:文字文献、数字文献、图象文献、有声文献。按文献来源可分:第一手文献和第二手文献。第一手文献指研究者未经任何中介环节而直接获得的,如通过访问其他观察者、实验者或摘抄现存资料而获得文献。收集文献一定注意遵循有选择地、有分析地搜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文献的原则。收集方法有以下三种方法:①直接利用文献目录及索引方法;②专家咨询法;③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复习题

第1章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概述 1、不属于教育技术学研究一般研究方法的是……………………………………………(B) A.经验方法B.评价研究法C.理论方法D.系统科学方法2、下列哪项属于课题选择的首要原则的是…………………………………………………(A) A.需要性原则B.创造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可行性原则 3、不属于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专门研究方法的是………………………………………(A) A.系统论方法B.评价研究法C.信息内容分析法D.响应信息分析法 4、下列各项研究方法中,哪项属于理论方法……………………………………………(C) A.文献研究法B.评价研究法C.逻辑分析法D.内容分析法 5、整理分析、加工所收集到的科学事实,属于科学研究程序的那个阶段……………(C) A.准备阶段B.现象阶段C.实体阶段D.本质阶段 6、下列各项研究方法中,哪项不属于经验方法……………………………………………(D) A.文献研究法B.社会调查法C.实地观察法D.逻辑分析法 7、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包括:(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探索科学规律)、(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 8、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是:(程序化)、(客观性)、(数量化)、(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9、怎样判断教育研究的优劣? 有两个概念反映了教育研究的优劣 即教育研究的效度和教育研究的信度。 10、一般来说,教育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四个不同的水平: 1)知觉观察水平;2)探索原因水平;3)迁移推广水平;4)理论研究水平 11、科学研究方法的程序化特征 科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是按照一定的系统性、有程序的步骤进行的。 几个主要的步骤是:选题与假设;数据、资料的收集;数据、资料的整理;做出判断、得出结论 12、科学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联系,它决定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必然过程。这种联系是稳固的,只要具备了它发生作用的条件,它所支配的事物发展过程就会重复出现13、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以科学的方法所获得的一套有组织的系统知识,其目的是为了对客观事物现象进行解析、控制和预测。 14、在教育技术研究中、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建立科学理论的任务有: 1)、形成一些科学的概念、定义和命题 2)、做出基本关系的判断,形成原理、定理、定律、原则 3)、形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理论体系 4)、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控制

三次样条插值方法的应用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

三次样条插值方法的应用 一、问题背景 分段低次插值函数往往具有很好的收敛性,计算过程简单,稳定性好,并且易于在在电子计算机上实现,但其光滑性较差,对于像高速飞机的机翼形线船体放样等型值线往往要求具有二阶光滑度,即有二阶连续导数,早期工程师制图时,把富有弹性的细长木条(即所谓的样条)用压铁固定在样点上,在其他地方让他自由弯曲,然后沿木条画下曲线,称为样条曲线。样条曲线实际上是由分段三次曲线并接而成,在连接点即样点上要求二阶导数连续,从数学上加以概括就得到数学样条这一概念。下面我们讨论最常用的三次样条函数及其应用。 二、数学模型 样条函数可以给出光滑的插值曲线(面),因此在数值逼近、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及科学和工程的计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设区间[]b ,a 上给定有关划分b x x n =<<<= 10x a ,S 为[]b ,a 上满足下面条件的函数。 ● )(b a C S ,2∈; ● S 在每个子区间[]1,+i i x x 上是三次多项式。 则称S 为关于划分的三次样条函数。常用的三次样条函数的边界条件有三种类型: ● Ⅰ型 ()()n n n f x S f x S ''0'',==。 ● Ⅱ型 ()()n n n f x S f x S ''''0'''',==,其特殊情况为()()0''''==n n x S x S 。 ● Ⅲ型 ()() 3,2,1,0,0==j x S x S n j j ,此条件称为周期样条函数。 鉴于Ⅱ型三次样条插值函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地位,在此主要对它进行详细介绍。 三、算法及流程 按照传统的编程方法,可将公式直接转换为MATLAB 可是别的语言即可;另一种是运用矩阵运算,发挥MATLAB 在矩阵运算上的优势。两种方法都可以方便地得到结果。方法二更直观,但计算系数时要特别注意。这里计算的是方法一的程序,采用的是Ⅱ型边界条件,取名为spline2.m 。 Matlab 代码如下: function s=spline2(x0,y0,y21,y2n,x) %s=spline2(x0,y0,y21,y2n,x) %x0,y0 are existed points,x are insert points,y21,y2n are the second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复习题

第1章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概述 1、教育技术研究中,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建立科学理论的任务是什么? 答(要点):(1).形成一些科学的概念、定义和命题。 (2).做出基本关系的判断,形成原理、定理、定律、原则。 (3).形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理论体系。(4).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控制。 2、科学理论及其特征 科学理论是以科学的方法所获得的一套有组织的系统知识,其目的是为了对客观事物现象进行解析、控制和预测 1)、客观真理性:科学理论的内容必须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知识2)、全面性:全面性就是指科学理论应能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 3)、逻辑系统性:科学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知识,是将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事实材料,经加工整理、分析,采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准确地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第2章教育技术的研究设计 1、科学研究课题中的所有成分都是未知的 2、系统抽样方法是一种等间隔法的基本抽样;系统抽样方法是一种基本抽样方法 3、实验的外在效度:实验的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可推论性,即代表性问题,表示实验结果是否适合于推广应用,能否做到对同类事物现象做解析、预测和控制。 4、什么是因变量?具有哪些特征? 答(要点):又称应变量或依变量,它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是研究者打算观测的变化因素。它具有如下的特征 (1)它必须是跟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或对自变量做出响应的; (2)它是根据需要,有待观测的因素;(3)它是能够以某种反应参数来表征的可测量因素 5、什么是假设?科学的假设应具备哪些特点? 答(要点):假设是对选题提出的问题做假想性的回答,根据这种回答建立有关变量关系的陈述。 特点:(1).假设具有推测的性质;(2).假设具有事实和科学知识的基础; (3).假设是人们认识、接近客观真理的方式 6、什么是研究方案?研究方案的制定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要点):研究方案就是针对要进行研究的范围提出问题,并拟定解决办法,以及为解决问题而需要的人员、预算和日程的一种研究计划书。(4分) 麦克山提出的研究方案制定的内容包括: A.研究问题 (1)问题的简述;(2)本研究的重要性; (3)列出所要进行检验的假说或要解答的特殊问题。 B.研究目的:列出本研究要达到的目的和具体的目标。 C.其他有关研究的概述 (1)引述前人有关的研究(最好列举5人以上的研究); (2)讨论本研究与他人的研究之间的关系;(3)本研究与他人的研究不同的地方。 D.研究步骤 (1)总体来源,样本数目,抽样设计。若采用实验法,要说明实验组、控制组的构成; (2)资料搜集途径,资料的类型,搜集的方法,若用问卷调查,要说明调查的地点 (3)实验设计、模式和采用这种方法的理由; (4)资料分析,资料分析的数学方法的选择及其他分析方法的使用; (5)预期结果。 E.研究的日程进度 F研究人员 把从事研究的主持人及有关成员的姓名、学历简列出来。

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书【新版】

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书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 结题报告书 课题编号: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学科分类:信息技术 课题名称:《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生学 科能力发展研究》 课题负责人:张xx 负责人所在单位:xx市xx小学 联系电话: 8725xxx 电子邮箱: 填表日期: xx年11月24日 一、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 课题负责人 姓名 张锦庭 性别 性别

42 专业职称 中高 课题组主要成员姓名 性别 年龄 专业职务 工作单位 课题研究分工 冯xx 女 39 小高 xx小学 参与 张xx 女

小一 xx小学参与 谢xx 女 35 小高 xx小学参与 曾xx 女 32 小高 xx小学参与 黄xx 女 37

xx小学 参与 二、阶段性成果一览表 作者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出版或发表单位 发表时间 谢xx 关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分析 分析报告 xx区xx小学 xx.12. 徐xx 点燃激情相聚五环 课例 xx市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三等奖 xx

步步高 课例 xx市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三等奖 xx 戴xx 分数大小的比较 课例 xx区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二等奖 xx 蔡xx shapes-英语课 课例 xx区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三等奖 xx 三、最终成果 作者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字数(万字) 张锦庭 《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0.6 四、最终成果简介 1、“最终成果简介”是结题的必需材料,供课题成果的介绍、宣传、推广、转化使用。 2、主要内容应包括:该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成果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有何特色、有何突破、有何建树。字数要求3000字左右。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合理运用网络学习社区,发展小学生的学科能力。探索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使用网络学习社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服务,通过培养学生合理运用网络学习社区进行跨时空的学习与交流,进而培养小学生的学科能力。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课题研究的内容关系到一线教师的具体利用网络学习社区教学方式方法,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对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实用价值。在工作方法、思路等方面,我们正在探索可操作性较强的系统化的经验。 成果(一)、提高了全体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复习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人们为了深刻认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的过程和现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等。因此,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是一门方法论学科,它是一门为进行理论研究和科学认识活动提供途径、手段和工具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活动的基本理论、规律、方法和工具。 2. 教育技术学研究任务:以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研究活动的过程和资源为对象,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是科学事实,探索规律,建立系统理论,以期能对教育技术应用的资源的资源和过程做出科学的解释,控制和预测 3. 社会调查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从中获得来自社会系统各要素和结构的直接资料的一种方法。 4.实地观察法:指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写的社会现象的方法。 5. 数学方法:是指忽略研究对象的其它特性,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化的处理,从而做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数字形式表述的效果。 6. 课题:就是尚未解决的问题,任何研究课题都包含已知的和求知的成分,是已知与 求知的辩证统一体。 7.变量: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操纵控制和测量的诸多因素。 8. 自变量:由研究者安排的、人为操纵控制的、做有计划变化的诸多因素。 9. 因变量:又称应变量或依变量,它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是研究者打算观测的 变化因素。 10. 干扰变量:除了研究者所操纵的自变量之外,另外一些引起对象因变量变化的影响 因素使得研究者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解释的因素。 11. 假设:对选题提出的问题做假想性的回答,根据这种回答建立有关变量关系的陈述; 是以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为依据,对未知事实所做的假定的解释。 12. 抽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 13. 简单的随机抽样:指总体中的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是均等的,且在抽样取走一个 个体之后,总体内的成分不变的抽样方式。或指具有抽样随机性和抽样独立性的特点的 抽样方式。 14. 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它指把总体中的所有个体按照一定顺序编号,然后依固 定间隔取样,其中间隔的大小视所需样本容量与总估中个体数目的比率而定,起始数字 必须是随机决定的。 15. 分层抽样:又称类型抽样,指把总体按照一定标志分成不同的类型或层次,然后从 不同的类型中随机抽取若干单位组成样本。 16. 等比例抽样:指各层所抽样本数占各层总体单位数的比例相等。 17. 整群抽样:是先将各单位划分若干群(组),然后以群为单位从中随机抽取一些群, 对所抽中的群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18. 抽签法:把总本中的每一个个体都编上号码,并做成签,充分混合后从中随机抽取 一部分,这部分所对应的个体就组成一个样本。 19. 定额抽样法:是从对总体性质的了解开始,在某一总体中考虑具有某种属性的人数 所占的比例,然后从具有这种属性的人中搜集数据,并按照各类人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赋予其适当的比重。 20.问卷:就是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编制而成的一套问题表格,是有调查对象自填回答的一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资料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美: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逐渐增多,日渐能满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不少学校建起了校园网,接入城域网,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改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初中课程:在这里指学校根据上级课程计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主要有三个关键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二)理论假设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知觉通道来感知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二、课题的研究目标1、学生的教育目标通过在各科教学中实施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加善于学习。2、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通过实验课题的研究,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以提高,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使教师向现代化、信息化、科研型转化。 3、学校的发展目标

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

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 内容摘要 一.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 1. 94'教育技术新定义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2. 77'教育技术老定义与新定义的比较 3. 94'教育技术新定义给我们的启示 二.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1. 网络化 2. 多媒体化 3. 愈来愈重视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研究 4. 愈来愈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 5. 愈来愈强调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多样化 一.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 1. 94'教育技术新定义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发表了西尔斯(Seels)与里奇(Richey)合写的专著:“教育技术的定义和研究范围”。该书是在AECT主持下,通过美国众多教育技术专家的积极参与,并举行一系列专题学术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历时5年时间,最后由西尔斯和里奇总结成文。所以该书实际是美国电教界的集体研究成果。书中对教育技术学给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义,该定义反映了美国电教界,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国际电教界对教育技术的新看法。根据这个定义,作者对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作出了新的界定。1994年的“美国教育媒体与教育技术年鉴”对该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该书对教育技术学所作的新定义有广泛的基础,指出该定义不仅通过了AECT专业协会的审核,而且得到这一领域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认可。因此,我们认为按照这一新定义来认识当代教育技术学的特点及其研究内容,是比较符合当前的世界潮流,也是比较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的。 这一新定义是这样的:“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到,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应当包括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其中每一个领域的具体研究内容则如图1所示。 图1.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 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指,为达到给定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进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策略中又包含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等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的教学系统与教学信息的设计(其中包括教学内容和相应知识点排列顺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信息与反馈信息的呈现内容与呈现方式设计以及人机交互作用的考虑等等)。 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开发包括,将音像技术、电子出版技术应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利用,应强调对新兴技术(包括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与传播,并要设法加以制度化和法规化,以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

几种插值法比较与应用

多种插值法比较与应用 (一)Lagrange 插值 1. Lagrange 插值基函数 n+1个n 次多项式 ∏ ≠=--=n k j j j k j k x x x x x l 0)( n k ,,1,0ΛΛ= 称为Lagrange 插值基函数 2. Lagrange 插值多项式 设给定n+1个互异点))(,(k k x f x ,n k ,,1,0ΛΛ=,j i x x ≠,j i ≠,满足插值条件 )()(k k n x f x L =,n k ,,1,0ΛΛ= 的n 次多项式 ∏∏ ∏=≠==--==n k n k j j j k j k k n k k n x x x x x f x l x f x L 0 00 ))(()()()( 为Lagrange 插值多项式,称 ∏=+-+=-=n j j x n n x x n f x L x f x E 0 )1()()!1()()()()(ξ 为插值余项,其中),()(b a x x ∈=ξξ (二)Newton 插值 1.差商的定义 )(x f 关于i x 的零阶差商 )(][i i x f x f = )(x f 关于i x ,j x 的一阶差商

i j i j j i x x x f x f x x f --= ][][],[ 依次类推,)(x f 关于i x ,1+i x ,……,k i x +的k 阶差商 i k i k i i k i i k i i i x x x x f x x f x x x f --= +-+++++] ,,[],,[],,,[111ΛΛΛΛΛ 2. Newton 插值多项式 设给定的n+1个互异点))(,(k k x f x ,n k ,,1,0ΛΛ=,j i x x ≠,j i ≠, 称满足条件 )()(k k n x f x N =,n k ,,1,0ΛΛ= 的n 次多项式 )()](,,,[)](,[][)(10100100---++-+=n n n x x x x x x x f x x x x f x f x N ΛΛΛΛΛ 为Newton 插值多项式,称 ],[,)(],,,[)()()(010b a x x x x x x f x N x f x E n j j n n ∈-=-=∏=ΛΛ 为插值余项。 (三)Hermite 插值 设],[)(1b a C x f ∈,已知互异点0x ,1x ,…,],[b a x n ∈及所对应的函数值为0f ,1f ,…,n f ,导数值为'0f ,'1f ,…,'n f ,则满足条件 n i f x H f x H i i n i i n ,,1,0,)(,)(''1212Λ===++ 的12+n 次Hermite 插值多项式为 )()()(0 '12x f x f x H j n j j j n j i n βα∏∏=++= 其中 )())((,)]()(21[)(2 2'x l x x x l x l x x x j j j j j j j j ---=βα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整理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整理 1.什么是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 收集与分析数据,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证明或证伪),进而得出结论的一种创造 性的认识活动。 ●总结:追求知识或解决问题的一项系列活动。 2.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揭示和发现教育技术中客观存在的、真实的、精确的现象与关系; ●有助于我们对教育技术中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加工、整理,从而找出正确地 或近似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之间本质联系的规律; ●有助于我们把概念、规律经过思维加工,构成严密的知识系统,从而能对客观事物现象进行解释、 控制和预测。 3. 科学研究的标志性特征: ●理论指导(研究的理论基础); ●实际问题(研究的对象,通常以现象的形式存在); ●假设(对问题所做的假想性的回答); ●方法(途径); ●数据(材料); ●分析(寻找原因和规律); ●结论(研究结果)。 4. 科学研究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5. 研究的分类 ●按照研究的目的分类: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按研究的容分类:基础研究(包含: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层次)和应用研究(包含:宏观、中观 和微观三种层次) ●按科学研究的性质分类: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是基于描述性的研究,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景中归纳出一 般的结论。定性研究侧重于和依赖于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 ?定量研究则与演绎过程更为接近,即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定量研究侧 重于、且更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doc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课题立项号112930422 课题名称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的研究课题负责人王明柱 所在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巢湖路小学填表日期2011年10月12日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11年6月 开题活动提示: 开题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根据课题立项时专家给出的评审意见, 进一步研讨课题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研究过程,并听取开题评议专家的意见, 进一步修正课题研究方案。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应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

二、开题报告要点: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工作分工、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2000字左右。 一、研究现状述评: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 一词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 在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信息素养就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信息素养”被介绍到中国国内,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国外先进发达国家早已开展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特别是一直处在世界前列的美国,十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美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运动对国际社会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国家将教师发展纳入政策视野。美国因特尔未来教育已推广到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于木世纪初开始试行了该项目培训。现今我国一些大城市和发达地区主要以因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LI教室和网络主题探究为主要成功范例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近几年,随着国家教育部的重视,我国教师的信息素养也在不断提高,在我国“十五”和“十一五”的教育改革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一再成为研究的主题之一。在这样的课题研究的推动下,小学的教学设施、教IT方式和教学水平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配备良好,许多学校能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在课堂教学中也总是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评分的标准之一。但是从总体上讲,许多学校硬件设施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较弱,缺乏对信息灵敏的反应,对信息重收藏轻利用,缺乏信息服务的认识,不善于运用合适的教学软件,不愿查阅教学资料,对检索方法知之甚少,无法正确鉴别哪类信息符合自己的需要,教学中盲bl地运用信息技术,不能很好地实现其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更高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的培训模式、途径与策略,逐步形成校园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特色,争创一流学校。 2、通过课题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行为,通过教师信息技术常规化考核,提 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培养教师利用及拓展资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活用信息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为培养创新型、科研型教师提供基础。 3、通过研究,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和师生主题探究的讲座实例。 三、研究内容: 研究的中心问题:针对城区具备相对成熟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学校,使己经初步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更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信资源进行有效地收集、组织、管理、运用,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 1、分阶段了解本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检测教师在研究前、研 究时和研究后的信息素养是否得到了提升。 2、探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3、构建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 4、探究在师生信息素养提升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文献研究法。研究初期,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明确信息素养的内涵和评价标准, 了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选择与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选择与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选择与课题方案的设计 一、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进程简介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延伸的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视觉教育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主要手段是照相、幻灯、无声电影等; 第二阶段: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主要手段是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等; 第三阶段:视听传播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主要手段是广播、电视等; 第四阶段: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初),将教育理论、传媒理论、学习理论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等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综合优化学习系统(电化教育); 第五阶段:现代教育技术(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现代”二字所体现的是在第四阶段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总是注入最新科技成果所引起的观念、系统、技术和手段上的元素,当今时期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以及产生的新的系统方法等。

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出来的是声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化,信号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储存的光盘化,教学过程的智能化等趋势,使世界各地的受教育者能够随时进行自主学习,快速,便捷地获取世界最先进,最优秀的文化。它更注意探讨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课题;更注意充分利用众多的现代科技成果,作为传播教育信息的媒体,为教育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更注意吸收科学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有时代特色,更科学化,系统化。换句话来说,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既带来了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使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二、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选择 1、什么是教育科研课题 (1)教育科研课题是研究者要研究的教育科研问题,它是针对教育科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从某一研究方向所指向的教育科学问题中确立的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第一、课题就是问题,而且是教育问题。它有两个特点,即具有“普遍意义”,而且是“特定的”。 所谓普遍意义:即所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或广泛性,此问题的解决对其它学校、其它教师遇到的相似问题具有指导意义;或者说所研究的应该是带有规律性或普遍指导意义的问题。

教育技术研究论文

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合利中心小学朱振华 《英语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易对具体、直观、动态的事物产生注意。多媒体具有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的多种信息功能,能将声音、图像、文字很好地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教学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克服文字符号过于抽象、单调的特点,向学生传递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感性认识,有效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多媒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日显重要。在学校应该建立起自己的校园网络,教师更应利用好网络资源,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最好的老师,而情景教育正是把引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第一要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与激励、唤醒、鼓舞。”借助多媒体技术,致力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景,改变教学信息、传递的方法与手段,有助于更深层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较便利地展现感情材料,把那些学生未曾见到的事物通过画面再现于屏幕,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可以将各种教学情景真实地展现给学生,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正确模仿,直接理解所学英语,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语言直接思维、直接表达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为真实的语言交际打下基础。 一、多媒体的优势以及利用多媒体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依据 1.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需要。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视觉器官是人类最重要的获知器官。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比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量要大得多,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动作于一体,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创设逼真的视听效果,使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刺激,有利于信息的高质量输入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符合教学直观性的原则。利用多媒体进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符合教学直观性的原则。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可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理解和记忆,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 3.多媒体的省时高效作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时间,大量地传递教学信息,加快课堂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提高语言的感受力。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 合同书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 课题主持人: 所在单位: E-M A I L: 办公电话: 移动电话: 邮政编码: 起止日期:

2. 详细经费预算

注意事项 1.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对江苏省“十三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委托书要求,项目委托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进行中期检查,组织结题等常规工作。 2、本合同必须经过课题负责人(甲方)、课题承担单位(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课题管理部门(丙方)—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高教研究所三方共同签字盖章后有效。 3、项目经费须专款专用,按合同中的预算开支。不得挪作他用或截留,如发生此类情况,一经查实,丙方有权终止项目,要求甲方全部偿还所拨项目经费。 4、在合同实施过程中,甲方负责组织完成合同所规定的各项研究任务。丙方负责监督,中期检查,保证合同的实施。 5、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如甲方根据研究情况要对合同进行修改,需及时向丙方书面提出,经丙方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同意后上报乙方批准后有效,并按修改后的合同执行。甲方自行修改无效,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由甲方自行承担。 6、合同期满后,由丙方组织专家进行统一结题,未按合同要求完成者,取消日后申请本项目资格,同时上报乙方并追回拨款。 7、签约各方对秘密资料负有保密责任,未经甲方批准,不得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引用保密数据,结果或其它有关资料,也不得泄露给甲、乙、丙三方之外的单位和个人。 8、本合同正式文本一式三份,甲、乙、丙方各存一份。

签订合同各方 甲方: 本人知晓并同意合同书中相关内容,确保项目在计划时间内完成并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乙方: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签字) 公章 年月日丙方: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高教研究所(盖章) 负责人(签字) 公章 年月日

【教学论文】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方案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方案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方案在课题实验研究中有着指导、引导作用,是课题的构想与设计,是课题研究实施的依据、是纲。所以,实验方案结构形式是否严密、完整,方案设计是否有水平、高质量,直接关系到选题的论述是否准确、完备,实验假设是否科学、可信,也关系到课题实验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果。因此,实验方案的撰写是课题实验操作控制的首要步骤,也是课题实验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但是,在通过对近百个实验方案的分析研究后,笔者发现有些实验方案的结构形式存在着项目不全、归类不准、项目间交叉及项目定义或表述欠科学等基本的格式上的规范问题。 所谓规范,就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也可理解为规则或典范,或某项规则的范例。本文所说的规范是相对于某些方案杂乱而说的,称不上规则、典范,称不上标准,也不是必须遵守的规定,只认为应该完善、正规,有个大体统一的格式而已。 关于实验方案的结构形式,没有见到专著论述,也没有见到统一的格式,只是在综合诸多方案后而归纳为十个方面:一是课题的提出或课题由来;二是实验假设;三是实验变量;四是实验目标;五是实验检测;六是实验步骤与方法;七是实验措施;八是实验成果;九是实验条件;十是实验组织。现分述如下: 1、课题的提出(或课题由来)。课题的提出是指确定、提出并研究此课题的缘由、背景。主要应该写课题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研究意义、实用价值。课题的提出应简洁、准确、概括性强,写出理论高度及价值高度。

课题的提出大体有三种写作形式。一是从因变量的角度提出课题研究的发展目标、理论依据、研究意义、实用价值,着重从教育学理论、教育心理、认知理论来写,从理论上论证因变量提出的必要性、科学性,并围绕因变量设计出要达到实验目标所必须控制的自变量,及其自变量形成的必然性、可行性,从而从理论上、实践上论证选题的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如《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评赏阅读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课题就属这种形式。二是从自变量的角度提出课题研究的控制目标、范围、对象,着重从优化理论、系统理论、控制理论来写,试图从理论上论证其科学性、研究意义,从而引出并设定因变量以确定选题的。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电教媒体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课题就属这种形式。这种形式直接提出实验研究所要控制的自变量,并针对自变量所能控制的研究范围确定因变量,其研究的控制性、目的性都很强,实验目标容易达到。但是,此种形式在课题的提出中难以从课题自变量本身上升到理论高度论证其应用价值,因为自变量是课题设计操作、控制的变量,而控制的变量在实验之前只能是设定的要操作的因素,如果形成系统理论也只能在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成果情况,针对因变量的实验目标实现情况,以及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作用情况来确定其理论价值,研究价值,或是否有理论高度。否则,在方案中既便是牵强到理论上来论述,也只能是无根由的盲目假设。况且,由自变量引出的因变量不一定是必然结果,不一定是充分条件。所以,采取这种写作形式必须注意自变量的准确性、自变量与因变量因果关系的直接性及自变量相对于选题的科学性。三是由教学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做为因变量,引出研究探索解决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