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欣赏

国画欣赏
国画欣赏

国画欣赏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越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在改革开放之今日,东西文化碰撞加剧,加之理论上的混乱、误导,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部分画家对传统艺术产生了动摇,对现代派、后现代派、形体艺术追捧有加。一时间出现了大众普遍不认识,行家普遍读不懂,光怪陆离的新洋象。目前的问题是:绘画的多,画好的少;喜欢画的多,真正懂画的少。有的叫喊着“传统”,在作品里却见不到传统的影子,根本就没钻进去,谈何从传统中打出来。有的呼吁着“创新”,其作品远没冲破传统的樊篱,不师自然,抱残守缺,谈何出现新面目。有的学画十几年,不知“六法”为何物,不晓“三七停”起手式,不懂黑、白、灰的协调关系。画上两个品种,号自称“王”,“画山不过三五峰,画水不过三五波”,岂不笑话。有的优劣不分,只学低的,不师高的,岂知已有“师其高而得其中,师其中而得其下”的衷告。初涉此道的鉴赏家、收藏家,分不出作品的高下,只认画家的名气,不认画家的作品;把赝品当真迹的不少,视瑕疵为珍宝的有之。上述现象比比皆是。面对中国画大多人看不懂、不会看的状况有必要老调重弹。现就如何欣赏、解读中国画谈谈个人浅见。欣赏作品要看气韵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南齐的谢赫就提出了品画艺术的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项法则。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应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准则。气韵,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气”的词组不胜枚举,如:气韵、气脉、气概、气势、骨气、豪气、霸气、灵气、逸气、匠气、俗气、金石气、阳刚气、脂粉气……等等。可见“气”字弥漫四散!既有崇高之气,亦有形下之气。元代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清代唐岱谈到:“六法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清方熏则说:“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气韵生动成了绘画的首统要义,成为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成为中国画品赏的主要准则。中国传统人物画强调“动势”、“传神”、“神气”,山水画重视“气势”、“意境”、“气象”,花鸟画侧重“态势”、“生机”、“意趣”,所有这些无一离开气韵生动这一绳律。总之,气韵生动是绘画的一种整体感应,是一种精神透析,是一种生命状态领悟。好的作品总是伴随着气韵而生,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佳作,都具备气韵生动的特点。欣赏作品要看笔墨“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列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出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笔墨的动态、势向、韵律、节奏,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所以说,写意性是中国画的精神实质。中国画以线条构成,是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感受分不开的。我们绘画的先祖认为,以点作画易于零散、琐碎,以面作画易于模糊、平板,用线最易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最适宜发挥毛笔、水墨、宣纸绢帛的特性。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作者在抒情达意中的宣泄。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家伏案笔耕,利用不同的笔法书写着粗细、曲直、刚柔、毛涩、疾徐、虚实、顺逆、繁简等不同质地、不同感觉的线条。并用这些含情线条的渐变、排列、组合、交搭、分割、呼应,有画面上构成造型的诸多形式。用于绘画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抑扬顿挫、疏密粗细、快慢虚实、浓淡干湿、无不显现着画家的才思、功底。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把绘画的点线用五个字概括:“平”、“留”、“圆”、“重”、“变”。平:如锥划沙,笔锋与纸保持在一个水平上,运压力与提浮力相衡。留:如屋漏痕,笔在运行中感觉有阻力,在与纸摩擦的阻力中艰涩前行。圆:如折钗股,指用笔圆浑有力,浑

厚、不露锋芒,富有弹性。重:如高山坠石,用笔要用劲,要有力度,力透纸背;打点,象高山掉落的石块那样有份量。变:变化,笔画形成多样性对比,不雷同。运用绘画中的气与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气就谈不上力,中国画家讲究以气运力,有气为活笔,无气为死笔。笔断意连、形断气连、迹断势连均有气接,因而作品才能气势逼人。笔韵是中国画家追求的较高境界。运笔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节律,情感起伏,通过气与力的统一变化而形成用笔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亦是画家心弦的拨动。笔力、笔气、笔韵是有机的统一,以气统力、统韵,以韵助气、助势,三者完美的结合,方称上佳的用笔。或古拙质朴、浑厚苍劲、刚健挺拔、或含蓄内敛、简约空灵、飘逸洒脱,无不是画家千锤百炼,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结果。相反,板、刻、结、漏、死、滞、浮、弱、俗的线条是画家所不取的。驾驭线条的能力,也是衡量画家水平的关键。中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是其基本特点,笔墨二字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代名词。如果说西画是体、面和色彩的交响,那么中国画就是点、线与水墨的协奏。墨分五色,释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大色阶,并由五种色阶之间(加水量多少)形成的无数细微的渐变。唐代张彦远在论墨时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绿而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说明墨不仅能决定形象,分出明暗,拉开距离,代替色彩,还能制造画面的气氛。中国画家深谙绘画要旨,认为:画面太枯则有燥气,画面太湿则无生气,墨无变化则僵滞死板。因而数块浓墨必以淡墨破之;一片淡墨必以浓墨破之;一片枯墨必以湿墨润之;一块湿墨必以枯墨提醒。观其面目时往往尚未看清具象形态,就已被画面笔墨中溢出的抽象意韵所感染。在欣赏中国画时往往也从这里入手。欣赏作品要看构图、形式中国画的构图有多种形式,也有多种提法,习惯称谓“章法”、“布局”。东晋顾恺之称之为“置陈布势”,谢赫则称之为“经营位置”。提法虽不一,但其意相同,即作者将要表达的内容与形式加以组织、安排,构成一个体现个性、呈现气势、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一幅作品境界或高或低,或奇特或气庸,构图至为关键。构图的好坏,对作品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构图法则有其自身规律,最主要的规律就是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凡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的作品,就耐看,就有美感,就有吸引力,反之,美的因素就会大打折扣。构图的来源是生活,是眼界,是修养,是格调。构图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为中国画使用独特的散点透视法。用这种透视法来展现绚丽多姿的世间万物,给作者带来极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求物体现象,只求构思和形象入“理”。中国画讲究稳中求奇,险中求稳,着意对比,打破对称,形成一个富有节奏的协调整体。中国画多采用“三七停”起手法则,多把主体物象放在三七点上,对打破均衡,匀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易于形成韵律节奏,给观者以视觉美感。看画还要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利用不固定的视距、观其物象。远看大势气韵,近看点线质量。“豪放不忘精微”,往往在细小的部分更能体察作者的绘画能力。“ 六法”精论,千古不移,是画学传统的金科玉律。在中国绘画史上这一理论具有无法撼动的深远作用。也是时下评价、品赏中国画的根本法则。凡属画人必受这一法则的约束和检点。用这一法则鉴赏、评价中国画作品,其高低自可辨也。

中国画作品赏析

中国画作品赏析 系别:教育系班级:12应心班姓名:张晴雯学号:122212150 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于全世界,诗意,可以说是中国画意境创造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一幅优秀的国画作品,往往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使人在看画赏诗之中,充分享受着艺术美! 阎峰的中国画风神超逸韵致清婉。或设色、或水墨,或斗方、或扇面,或巨幅大作、或雅致小品,在从不以画家自居的阎峰笔下俱是神采飞扬,从容自得。虽然阎峰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多次参加国家级艺术作品的展览但一直很低调,看得出阎峰是训练有素。有备而来,随心所欲之间,个性使然。 阎峰出生大连,从小在东北部队大院长大自幼爱好丹青,15岁随父母来到苏州。他的身上有着东北汉子张扬豪爽的个性,在他的巨幅大作中能明明白白的感受到他的大道天成。然而他也有江南委婉细腻的一面,他的扇面小品颇具诗意,运思落笔,不紧不慢,指掌之间心会神融,意蕴悠长。 “搜尽奇峰打草稿”,生活中的阎峰是一个有心人,他深知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心灵感受。注重绘画创作题材的积累,他曾无数次在海边驻足、在山林穿越、在乡村往返,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收获心性。因而他笔下的山峦、河流、乡村,不仅形象独特,表现手法也是丰富多彩,既“我有我法”又“言之有物”,用笔老辣、爽利,甚至有点恣肆,浓淡枯湿的变幻,在墨块和线条的交融中意蕴万千。 令阎峰颇为得意的是他精心创作的以海为题材的作品,他的《海》长卷系列作品大都场景开阔,气势宏大,汹涌澎湃的海浪约占画面的三分之二,在视觉上有一种极大的冲击力。其中以画面辽阔、气韵生动、人物传神最为惊异,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但见突兀的山石上,人物形象凝神远望,咏叹人生,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堪称力作。而他的斗方、扇面人物小品不求大雄强、大气派,呈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或听涛、或对弈、或静观,抒高隐之幽情,发书卷之雅韵,可谓风神超逸,韵致清婉。 阎峰说他的艺术作品创作,来源于生活中对生命的感悟,他说很幸运赶上这么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时势造英雄。这个时代太需要英雄,激情岁月推动着我的创作。继承传统、创作唯一,是我的创作追求。 他说感谢生活在这个时代,不论生活在贫困还是富贵时,今后他

工笔画优秀教案

工笔画教案(上) 第一单元工笔画的工具和材料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中国工笔画所需要的工 具和材料,对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要求:对传统和现代工笔画所需材料和工具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属性、特点。 教学重点:传统工笔画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的特性。 教学难点:现代与传统工笔画使用的不同材料产生的不同效果,工笔画风格正在向多元化发展。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内容: (一)版面材料: 工笔画所用的版面材料包括:各类纸、绢等。这是传统工笔画的版面材料。现代工笔画还使用其他版面材料,如水彩纸、高丽纸、皮纸、麻布、树脂布、棉布等。 1、绢 绢的质地光泽细润,很适合画工细严整的工笔墨画,故延用至今。

绢为纯丝制就,呈平纹,有圆丝、扁丝两种,有生绢、熟绢之分。圆丝绢又称“原丝绢”,在古代绘画作品中常见。在这种绢上刷上一层胶矾水后就成为熟绢。原丝绢因未加捶砸而保持原来丝的形状,故丝与丝之间略有空隙,虽矾过但仍易漏,故目前使用者少。一般临摹古画时用,但目前也有一些画家利用这种特性,画出别具特色的工笔画。扁丝绢是捶砸后的绢。扁丝绢有丝本色和仿旧色两种,亦有未矾过需作者自己刷胶矾水的,矾过的绢质地稍硬挺,熟绢上色后不会渗开,适合工笔画的细线勾勒、多层渲染等技法,尤其适宜于表现虚幻和朦胧的效果。绢适合画淡彩法,浓淡相间法亦佳。选用绢作版面材料,应注意发挥绢的细润有光泽的特点。绢较之纸,价格稍贵,学生可根据自己经济条件选用。 此外,在裱绢时,要注意抻平绢的横竖纹,因绢丝极易歪斜,尤其是画人物画,容易造成人物变形。 2、熟宣纸 生宣纸经过胶矾水刷制或浸泡就会成为熟宣纸,其性能是不渗水,就是不洇,故适合于画工整细腻的工笔画。它的品种较多,如清水

小学生中国画欣赏课的教学方式

小学生中国画欣赏课的教学方式 第一节现阶段小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的特点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由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增加,课外活动日益增多,与学前阶段相比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一阶段学生的审美意识虽然没有完全形成,但也已经出现萌芽,初步具备了人类思维发展的完整结构。在色彩方面他们大多只对鲜明的颜色感兴趣,在欣赏美术作品方面,学生对美术作品中形象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轮廓上,却很少考虑作品的结构和意境。小学中年级学生处在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渡期。在这一阶段他们对作品的欣赏呈现出不稳定状态。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对作品意境的理解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够准确把握。并且他们由于难以发现自己作品中的不足,使得其对画画的兴趣下降,缺乏以前的那种热情和信心。 第二节探究体验作品内涵已掌握欣赏方法 一、恰当提出问题引发心境共鸣 创新性学习能力作为一种智力活动,不仅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更需要学生紧紧把握机会探讨问题,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小学生通过国画欣赏课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品位和创造,是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目前的国画欣赏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教师对作品无休止的讲解,而对于欣赏方法却涉及的相对较少,就使得学生在欣赏某一幅作品时非常的盲目,不知道该用什么教学方法去进行欣赏和学习,审美能力得不到发展。正是基于上述的问题,本课题旨在通过国画欣赏与多种学科的整合、选择、有机组合优秀学习理论和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创新性学习策略,使小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得到发展,提高小学中国画欣赏课教学。 二、在讲授中运用多种手段掌握欣赏方法

如何让小学生爱上“中国画”经验交流

复兴中华的伟大中国梦正向我们走来,新的契机必将是一个科技和经济激烈竞争的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中华民族在以富强、文明之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可见教育的成败得失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命运,因此,教育不仅要面向现代化,更要面向未来,走向新的时代。 美术课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在不断改革,近几年来迅速发展。 一让孩子从心里喜欢“中国画”。 与学生共同分析牵牛花这种植物的结构特点----根、颈、叶。请学生多说多谈,借此机会向学生进行护花爱花的保护意识教育。突出茎盘绕着生长,挖掘它的内在精髓,力争上游不怕困难,这时教师总结:人和植物一样都有进取的精神,向上的思想。这样,学生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视野上都可以达到一定的高度,趁热打铁,我便向学生输入全课重点绘画全过程。 让学生不要有任何精神压力,放心大胆地进行国画创作。国画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大致分工笔和写意,写意又分大写意、小写意,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具有表现力的就是小写意画法,我便抓住这一重点,确定教学的中心内容,如何用小写意的方法画“中国画---牵牛花”?基本上分三大步骤。 起稿,也就是构图。一幅画的关键在于外形给人的感觉是否舒服,形式,画面安排怎样,这就要求起稿必须严格谨慎,这就是和做人一样要有规有矩,用铅笔打轮廓,特点是外形结构大小对比,疏密对比,在这一环节中反复向学生强调规矩,在学生的头脑中深深地印上物与物之间的联系与纽带关系,人与人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同学们要团结。在小小的纸上为什么能容入大至崇山峻岭,小至思思毛发?通过这一思考,我继续揭开本质与潜能的概念,告诉学生不要轻蔑任何事物,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第二步,落墨,由于宣纸的特殊性能,一定要注意笔中的水分的含量。把一支干净的笔完全浸在水中,自然垂体状,用左手轻轻把过多水挤出;接下来调色,用胭脂和曙红调牵牛花,注意笔尖的颜色多,笔肚的水分多;笔尖先着纸接下来笔肚收笔,使画面有虚实变化,中锋运笔画画托。含苞欲放的花苞的画法很简单,只有两笔,仍然是笔尖先着纸面并且笔尖颜色浓,左边一笔右边一笔相拥成形,中间自然露出高光。花叶很讲究干湿水份变化,水份在了会软,水少了又会干枯叶子缺少水份,这就是需要认真学习,多练,画的时候可以且一张白纸做辅助,落纸前试一试颜色;叶子呈心脏形归纳成三片,有大有小,有实有虚,待叶子的水份半干半湿的情况时,勾叶筋,勾叶筋要中锋用笔,有立度,用浓墨去勾,注意不要面面俱到,到处雷同,画面会僵死的。茎是贯彻全画的纽带,茎要中锋运笔,用笔灵活多变,画画和为人处世一样要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最后题款,写上自己的名字,年龄,作画的时间,这些字要与构图紧密相连。 二通过想象思维让学生心系“中国画”。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这是爱因斯坦的话。的确,人的想象是丰富多彩,永无止境的,所以要想画出想象奇特的作品,首先就要开发创造潜能,在设计一节课时也要把这一点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如:中国画---葫芦,在教育过程中首先开阔视野,欣赏历代名家名作,放宽学生的思路。教师先教给学习的构图方式:三色开、“S”、“U”形、“之”字形等等,边讲讲示范怎样才算这样的构图,在教学中我采用幻灯,在一个屏幕上展示多种画面,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比,一一分析这些构图形式给人的第一感觉。葫芦及藤,叶的绘画步骤、方法都将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在学生作画时,教师指导随时发现优缺点,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有些画,画面只有一个大大葫芦,一片小小的叶子是为了体现一种意境。还有些画面众多叶,只有一只小小的葫芦,是为了表现茂盛时节。

中国画的内涵及欣赏探索

中国画的内涵及欣赏探索 欣赏中国画要抓住绘画的常理与绳纲。何为绳纲呢?笔者认为,谢赫提出的“六法”论;顾恺之“以形写神”;张彦远“载其容,备其象”;荆浩“六要”原则;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等等。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以谢赫的“六法”为基础,提出欣赏解读中国画要注重作品的气韵、笔墨、构图和形式,掌握方法后,才能真正读懂作品的底蕴和内涵。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跃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 一、欣赏作品要看气韵 早在1500年前,南齐的谢赫就提出了品画艺术的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项法则。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原则。 气韵,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石涛

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元代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清代唐岱谈到:“六法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呆板矣。”清方薰则说:“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由于历代艺术家的分析、总结,气韵生动成了绘画的首宗要义,成为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成为中国画品赏的主要准则。 二、欣赏作品要看笔墨 “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列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出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笔墨的动态、势向、韵律、节奏,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 中国画以线条构成,是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感受分不开的。我们绘画的先祖认为,以点作画易于零散、琐碎,以画作画易于模糊、平板,用线最易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最适宜发挥毛笔、水墨、宣纸绢帛的特性。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灵魂。 用于绘画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家伏案笔耕,利用不同的笔法书写着粗细、曲直、刚柔、毛涩、疾徐、虚实、顺逆、繁简等不同质地、不同感觉的线条,并

国画欣赏

国画欣赏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越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在改革开放之今日,东西文化碰撞加剧,加之理论上的混乱、误导,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部分画家对传统艺术产生了动摇,对现代派、后现代派、形体艺术追捧有加。一时间出现了大众普遍不认识,行家普遍读不懂,光怪陆离的新洋象。目前的问题是:绘画的多,画好的少;喜欢画的多,真正懂画的少。有的叫喊着“传统”,在作品里却见不到传统的影子,根本就没钻进去,谈何从传统中打出来。有的呼吁着“创新”,其作品远没冲破传统的樊篱,不师自然,抱残守缺,谈何出现新面目。有的学画十几年,不知“六法”为何物,不晓“三七停”起手式,不懂黑、白、灰的协调关系。画上两个品种,号自称“王”,“画山不过三五峰,画水不过三五波”,岂不笑话。有的优劣不分,只学低的,不师高的,岂知已有“师其高而得其中,师其中而得其下”的衷告。初涉此道的鉴赏家、收藏家,分不出作品的高下,只认画家的名气,不认画家的作品;把赝品当真迹的不少,视瑕疵为珍宝的有之。上述现象比比皆是。面对中国画大多人看不懂、不会看的状况有必要老调重弹。现就如何欣赏、解读中国画谈谈个人浅见。欣赏作品要看气韵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南齐的谢赫就提出了品画艺术的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项法则。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应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准则。气韵,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气”的词组不胜枚举,如:气韵、气脉、气概、气势、骨气、豪气、霸气、灵气、逸气、匠气、俗气、金石气、阳刚气、脂粉气……等等。可见“气”字弥漫四散!既有崇高之气,亦有形下之气。元代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清代唐岱谈到:“六法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清方熏则说:“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气韵生动成了绘画的首统要义,成为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成为中国画品赏的主要准则。中国传统人物画强调“动势”、“传神”、“神气”,山水画重视“气势”、“意境”、“气象”,花鸟画侧重“态势”、“生机”、“意趣”,所有这些无一离开气韵生动这一绳律。总之,气韵生动是绘画的一种整体感应,是一种精神透析,是一种生命状态领悟。好的作品总是伴随着气韵而生,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佳作,都具备气韵生动的特点。欣赏作品要看笔墨“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列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出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笔墨的动态、势向、韵律、节奏,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所以说,写意性是中国画的精神实质。中国画以线条构成,是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感受分不开的。我们绘画的先祖认为,以点作画易于零散、琐碎,以面作画易于模糊、平板,用线最易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最适宜发挥毛笔、水墨、宣纸绢帛的特性。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作者在抒情达意中的宣泄。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家伏案笔耕,利用不同的笔法书写着粗细、曲直、刚柔、毛涩、疾徐、虚实、顺逆、繁简等不同质地、不同感觉的线条。并用这些含情线条的渐变、排列、组合、交搭、分割、呼应,有画面上构成造型的诸多形式。用于绘画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抑扬顿挫、疏密粗细、快慢虚实、浓淡干湿、无不显现着画家的才思、功底。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把绘画的点线用五个字概括:“平”、“留”、“圆”、“重”、“变”。平:如锥划沙,笔锋与纸保持在一个水平上,运压力与提浮力相衡。留:如屋漏痕,笔在运行中感觉有阻力,在与纸摩擦的阻力中艰涩前行。圆:如折钗股,指用笔圆浑有力,浑

小学中国画作品赏析

中国作品赏析 1、分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答:(1)宋初市民阶层的形成,出现了以市俗生活为中心内容的风俗画。(2)通过郊野、汴河、街市三个段落,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街市景象。(3)构图采用散点透视。布局有序,内容丰富,主题突出。采用线描淡彩画法,并紧密结合对象的质感特征。(4)体现了中国古代风俗画的最高成就,对研究宋代的城市生活以及民俗、服饰、建筑、工商、交通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2、分析阎立本的《步辇图》。 答:(1)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2)作品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

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事件。(3)构图均衡,人物主次分明,形象生动,线条匀细挺拔,富有弹性。设色浓重并适度晕染,效果单纯而明朗。(4)作品具有历史价值,是现存有关西藏最早的一幅历史画。阎立本是开一代画风的划时代人物。 3、《游春图》 答:《游春图》是隋代画家展子虔的作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青绿山水画作品。作者擅长画车马,所作山水画“咫尺千里之趣”(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游春图》表现了阳光和煦的春天效原,远岫葱翠、水波荡漾,人们或在堤上策马纵游,或漫步林间,或泛舟碧波情景。在画法上勾线甚细,随以色晕,是青绿山水的先驱。 4、泼墨仙人图 答:《泼墨仙人图》南宋画家梁楷的作品, 梁楷是一位富有个性勇于创新的画家,画中 表现的是一位高僧的形象,在技法上以阔笔、 酣墨泼洒出仙人的醉态,仅用细笔传神地勾 了仙人的五官,寥寥几下把紧凑一堆的眉眼

写得极其闲逸自在的样子,醉后潇洒的神情自然而生动。坦胸露腹,蹒跚中见稳实的动态刻划得恰如其份。梁楷用大块面的泼墨捕捉住仙人的整体感,仿佛是一尊雕塑,梁楷的泼墨大写意人物画给后世画家得到启迪。 5、分析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答:(1)元代统治者的荣枯无常使许多汉族文人只得纵情于诗酒。(2)描绘了富春江一代的秋初景色。(3)吸收董巨披麻皴而更加简括,显示出较深的笔墨功力。(4)堪称古代山水画中的巨作。对后 代画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影响 6、分析王蒙的《青卞隐居图》 答:(1)元朝的“世事多变”造成文人画家逃避现实、 隐遁山林。(2)描绘了浙江吴兴县西北18里许的卞山 景象。(3)立轴采用高远法构图,画出卞山自山麓至 顶全貌,结构谨严,纵横离奇。画草庐数间,点出了文 人隐逸的主题。画法先以淡墨勾石骨,再用焦墨皴擦,

国画十八种工笔线描技法图文精选详解

国画十八种工笔线描技法图文详解 十八描是中国传统的线描,指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分为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等18种。这18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进行归纳为18种,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当然,现代衣褶描法已有所发展,如现在的面料与古有别,在此不作评述。中国画的白描勾线可分三类:较粗的线条叫琴弦,较细的线条叫铁线,极细的线条叫游丝。不论采用哪种线描,都突“写”字,使每一条线具有书法气韵。1)柳叶描柳叶描,线条如柳叶迎风,故名。因柳叶描似柳叶迎正稿时,先勾头、手部位,再勾衣纹、配件等。勾正稿时,要风,忌浮滑轻薄,吴道子常用此法。其特点,行笔雄浑圆全神贯注,一气呵成,且柳叶描的特征要鲜明。厚,衣纹飘举,很有动感。先作底稿,再将熟宣纸覆其上。勾如图《西施浣纱》,画中转身的姿态使画面呈“s”形构图,身上的衣带随风而飘,手挎竹篮,装束简单,天真烂漫的村姑形象栩栩如生。西施浣纱(柳叶描)2)战笔水纹描它是粗大的减笔,形虽颤颤,可用笔要留而不滑,停而不滞,似水纹流畅之感。线条特点是节奏感强,留而不滑。此描法在《姜子牙》中的须发、披风衣部分,使用得最为充分,且恰到好处,将人物坚毅、

智慧的性格通过笔端巧妙地表现了出来。姜子牙(战笔水纹描)3)竹叶描颐名思义,其线描状如竹叶。一般用中锋来勾勒表现,压力用于线中,且柔而不弱。在具体使用中,短笔可借用竹叶、芦叶描,长笔则如画柳叶描,但较其要刚,变化也大,如同书法中变错力中锋写之。此描法主要适用于人物画中较紧身的短打衣、裤,图中孙悟空那灵活、好动的性格处理得妙趣横生,完全适于此描法。孙悟空(竹叶描)4)减笔描减笔,虽线条概括、简练,但笔简意远,非常耐看。创作时要切记抓住形体,以最简略之笔写之。元代马远、梁楷常用此法。注意线条的起落笔及抑、扬、顿、挫都要清楚可辨,且墨线长而富有变化。在复描正稿时,运笔要干净利索,一气呵成。如图中的钟馗奋髯挥袂,怒目圆睁,手挥宝剑,显得正气逼人,英武挺拔。身上线条简洁,寥寥数笔,却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突出了头部和手,使其更为传神。注意画须发的线要飘逸,衣服的线条要刚劲有力,产生一种对比。5)柴笔描是一种粗大的减笔画描法,刚中有柔,整而不乱。作画时须做到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在选择人物题材上应以刚猛、豪爽性格的为主要表现对象。图中李逵线条坚挺有力,繁简有致,人物造型舒展,画面颇有张力。6)蚯蚓描蚯蚓描,需柔而有骨,有骨而不弱。笔力内含,用笔圆润,可用篆书圆笔为之。孔子形象安静、端庄,服饰宽大飘逸,采用

试谈小学美术课中国画欣赏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11091388.html, 试谈小学美术课中国画欣赏教学策略 作者:刘宪敬 来源:《辽宁教育·教研版》2020年第01期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画基本的艺术形态、艺术功能和审美理想。欣赏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弘扬是为了进一步地欣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是中国画欣赏教学目的与策略的集合与统一。只有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教师才能带领学生更好地领略中国画的神韵。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画欣赏教学,应从注重方法和技巧层面提升到文化学习的层面,让中国画欣赏更具文化意趣、文化视野、文化含量、文化韵味、文化自信。 一、诗画同行:增加美术欣赏的文化意趣 诗画相生、相伴,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这既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画的欣赏过程中,教师通过“诗画同行”的形式丰富中国画欣赏教学内容,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画作的理解,又能起到传承中国诗词文化的双重作用。通过诗词来辅助欣赏中国传统绘画,常见的方法有以下三类,教师应让学生清晰把握、区别对待: 一是以诗入画。在赏析这类作品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的出处、诗的意境及画家的创作情境,以增加学生对绘画作品的全面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齐白石老先生应老舍先生之邀,以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诗句创作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二是画中题诗。这类绘画作品有的是画作完成后题他人之诗,有的是题画家自创之诗(分先前创作与即兴创作),如明代画梅高手王冕的《墨梅图》及自题的“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夸我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墨梅诗。 三是以诗解画。诗与画同样都是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形式。在文人画兴起之前,中国画较少题诗,但在浩如烟海的传统诗词歌赋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表达内容与画面情境相同的诗句。教师将此类诗句引入中国画的欣赏中,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还原作品创作的历史及社会背景。如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就可以引入同时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让学生理解“捣练”这种当时常见的生产生活方式。 当然,诗歌再美也只是中国画欣赏教学这道“大餐”中的一味“调料”“辅料”,教师不能舍本逐末或本末倒置,将绘画欣赏教学变成诗词赏析大会。 二、以一带多:拓展美术欣赏的文化视野

小学美术国画教学经验

小学美术国画教学经验 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校文瑜对于小学生来说,国画教学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小学美术课的教育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国画教学对小学生有深远影响 小学美术课中的国画教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能体现民族特点,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国画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被称为三大国粹之一。它以线条、水墨作为绘画之根本,体现的是中国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美学理论。中国古代画家正是运用了这些美学原理,在中国画艺术表现中充分地展示出了他们对美的认识以及他们特有的审美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中国画家的审美情趣作为中心的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及表现技法,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中国画博大精深,是我们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怎样更进一步地搞好中国画教学,使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后继

有人,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并为之不懈地努力,把中国画教学从小学低段儿童抓起,不仅局限于课堂内,也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更可以将中国画与儿童画相结合,使学生在快乐中体会艺术的无穷魅力。 三、国画教学中的经验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成败。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好的可塑性,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把学生的内在潜力开发出来。我们不是期望每位学生都成为“大师”,但是,我们需要通过美术课指引给学生一条捷径,启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发现生活的美、体验生活的美、创造生活的美,进而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影响学生的一生。 1、书法的练习是小学生学习国画的基础 漂亮的国画是以水墨为根本的,墨是国画的灵魂,而墨又起源于书法,学生在学习国画前或学习国画中一定要兼修书法。这就好像要制作三维动画前先学习熟练地电脑操作是一个道理,打好基本功是必须的。书法的篆、隶、楷、行、草,其中的顿挫、回转、轻重、疏密等,在国画中都能体现出来。写隶书就像写竹身,写楷书就像写竹叶,写行书就像写衣纹,写草书就像写藤枝,建议各位同仁一定在教学生学国画前或学习国画中一定要兼修书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书写水平,又稳扎了画国画的基本功,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之。 2、学习国画最初以“欣赏”为主

中国古代著名国画赏析

中国古代著名国画赏析 〈〈松荫会琴图》赵孟^ 元代此图风格承北宋青绿山水画风。石边水畔,古松虬曲偃蹇。高士抚琴动操,知音端坐聆听, 悠然神会。侍童侧立,神态专注。远山坡势平缓,渐入烟霭。图以青绿设色,坡脚敷以赭石。 右上冯子振跋:"?…虞伯士过访,携示赵子昂会琴图,相与嗟赏……物中部右侧有郭衢附 鉴定”款并跋。 〈〈浴马图》部分赵孟^ 元代 此卷画溪水一湾,清澈透明,梧桐垂柳,绿荫成趣,骏马数匹,马官九人。画中马的姿态各异,神态

生动,有的立于水中,有的饮水吃草,有的昂首嘶鸣,有的卧立顾盼。马官们牵马临溪,或冲浴马身,或在岸边小憩。人物、鞍马分别施以不同色彩,丰富浓郁而又清丽,做到了色不掩笔。用笔精细,色调浓润,风格清新秀丽。是代表了赵孟顺人物鞍马画中的典型风貌,是幅形神兼备、妙逸并具、风格高雅的艺术精品。 〈〈秋舸清啸图》盛懋元代 图绘远景山峦平缓,近岸陂陀上树木列植,枝叶茂盛。一艘篷舟缓缓驶来,舟首一位 逸士正仰天长啸,身前置放酒皿瓷碗,身后古玩横陈,船尾一童子摇橹。从此逸士的形象看,可能是魏晋时嗜酒能啸”并善鼓琴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写照。画风与盛氏至正辛卯(1 3 51年)所作的〈〈沧江横琴图》颇为一致。

〈〈幽篁秀石图》顾安元代 图中湖石危立,玲珑剔透;石后丛篁林立,竹竿瘦劲,竹叶上仰,绰约多姿;更有稚笋数双,穿插丛竹间,一派春意盎然之景色。湖石带勾带染,造型隽美,富有立体感和装饰味。笔法道劲,浓淡相宜,为顾氏墨竹画之代表作。自识东淮顾安定之”。

〈〈葛稚川移居图》兀末 此图表现葛洪携子侄徙家于罗浮山炼丹的故事。画中重山复岭,飞瀑流泉,以细笔勾皴,略带小斧劈;丹柯碧树,用双钩填色;人物虽小但勾描工中带拙,形神兼备。山石纯用水墨,仅树木、人物、屋宇处施以淡赭、花青和红色,是王蒙山水画又一风格之杰作。画右上自识葛稚川移居图。蒙昔年与日章画此图,已 数年矣。今重观之,始题其上。王叔明识。

工笔花鸟画的图片大全欣赏

工笔花鸟画的图片大全欣赏 历经千载,中国花鸟画已经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美学理论。众多花鸟画家通过对美学理论的准确把握与灵活运用,在长期实践中创作出许许多多优秀的绘画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移情言志。工笔花鸟画都有哪些艺术特色呢?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工笔花鸟画图片欣赏,一起来看看吧! 工笔花鸟画图片欣赏 中国工笔花鸟画作品

看完了以上的工笔花鸟画图片欣赏之后,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关于花鸟画的知识吧! 明代花鸟画的介绍明代中叶,文人花鸟汲取张中,林良,孙隆诸家之长,墨花齐放,逸兴纷飞。如沈周无论勾花点叶刷羽,松秀处近张中,森严处近林良,烂熳处近孙隆,唐演清刚的笔墨则以近于林良者为多,但清丽的诗情却是他的独擅,非林良所能梦见。至陈淳后出,更以水墨大写画法开宗之派,与后来的徐渭并称“白阳青藤”。他善于运用草书飞白的笔势,水晕墨章的墨彩来表现花卉离披纷杂,疏斜历落的情致和态势,其气格是奔放的,品格是秀丽的。再后的周之冕以勾花点叶著称于画史。 花鸟画的特点它是中国画的一种。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

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花鸟画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花鸟画。 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 工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动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 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 早在工艺、雕刻与绘画尚无明确分工的原始社会,中国花鸟画已萌芽,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战国末期木板画《老虎被缚图》,是已知最早的独幅花鸟画[1]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所藏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双鸦栖树图》,也是较早的独幅花鸟画。花鸟画发展到两汉六朝则粗具规模。南齐谢赫《画品》记载的东晋画家刘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鸟画家。经唐、五代北宋,花鸟画完全发展成熟。 五代出现的黄筌、徐熙两种风格流派,已能通过不同的选材和不同的手法,分别表达或富贵或野逸的志趣。北宋的《圣朝名画评》更列有花木翎毛门与走兽门,说明此前花鸟画已独立成科。北宋的《宣和画谱》在总结以往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第一篇花鸟画论文。 文章《花鸟叙论》,深入地论述了花鸟画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阐述了花鸟画创作“与诗人相表里”的思维特点。此后,画家辈出,流派纷呈,风格更趋多样。在风格精丽的工笔设色花鸟画继续发展的同时,风格简括奔放以水墨为主的写意花鸟画,水墨写意“四君子画”(梅、兰、菊、竹)相继出现于南宋及元代。

当代著名画家萧红工笔牡丹画作品欣赏

当代著名画家萧红工笔牡丹画作品欣赏 中国的牡丹艺术源远流长,前人留下了大量关于牡丹的诗词歌赋及绘画作品,给当代中国牡丹绘画艺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当代中国的牡丹画家在历史积淀之上不断地推陈出新,把中国的牡丹绘画推向新的高峰。 在中国的国画艺术中,众多画家也将他们对牡丹的喜爱通过国画这种艺术形式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牡丹花成了国画中的常客,描绘牡丹的作品多如繁星。当代著名画家萧红工笔牡丹画作品欣赏。 当代著名画家萧红艺术生涯简介: 画家萧红授权【易从网】独家展售其作品 萧红,斋号:梅香阁阁主。女,籍贯河南,现居北京朝阳区,易从字画签约画家。萧红作为当代工笔牡丹的小传人,更是被人誉为“牡丹国画中的花中皇后”。其代表作品:《春华秋实》《国色天香》《冰清玉洁》《繁花似锦》《出水芙蓉》《富贵呈祥》。 萧红老师正在为定制客户创作作品

萧红在13岁的时候,即师从中国美术百杰王素芬大师学习学习绘画,后来以开封市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河南省工艺美术学院,为了更出色的学习绘画技巧,曾数次到专业美术学院进修学习,丰富艺术理论知识和绘画技术技巧。有着坚实的绘画基础和深厚的艺术修养,纵观萧红作品,有意境、有气韵、有格调,在融入西方美术技巧同时又未远离传统国画,极具自己风格和艺术特色。 萧红与其作品《富贵有余》合影 在日常生活中,萧红是一个十分懂意境情调的人,作画必有乐,在音乐中放松自我,寻求灵感。擅长工笔,以画牡丹而著称,作品细腻柔美,用笔灵动,意境清新,别具一格。曾有大师这样评价:“萧红是当代牡丹画作未来的继承人,其画作柔而美,静而动。”在作画过程中,萧红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她的画作总是在反复研磨,反复修改,直到满意才肯下笔,所以她的画总是给人一种灵气之美,极具收藏价值。 当代著名画家萧红部分获奖实录: 2010年,萧红在开封举办画展《国色天香》,被评为“牡丹工笔画作的继承人”。 2011年,其画作《出水芙蓉》被台湾同胞以高价收藏。

中国古代著名国画赏析

中国古代著名国画赏析 《松荫会琴图》赵孟頫元代 此图风格承北宋青绿山水画风。石边水畔,古松虬曲偃蹇。高士抚琴动操,知音端坐聆听,悠然神会。侍童侧立,神态专注。远山坡势平缓,渐入烟霭。图以青绿设色,坡脚敷以赭石。右上冯子振跋:“……虞伯士过访,携示赵子昂会琴图,相与嗟赏……”图中部右侧有“郭衢附鉴定”款并跋。 《浴马图》部分赵孟頫元代 此卷画溪水一湾,清澈透明,梧桐垂柳,绿荫成趣,骏马数匹,马官九人。画中马的

姿态各异,神态生动,有的立于水中,有的饮水吃草,有的昂首嘶鸣,有的卧立顾盼。马官们牵马临溪,或冲浴马身,或在岸边小憩。人物、鞍马分别施以不同色彩,丰富浓郁而又清丽,做到了色不掩笔。用笔精细,色调浓润,风格清新秀丽。是代表了赵孟顺人物鞍马画中的典型风貌,是幅形神兼备、妙逸并具、风格高雅的艺术精品。 《秋舸清啸图》盛懋元代 图绘远景山峦平缓,近岸陂陀上树木列植,枝叶茂盛。一艘篷舟缓缓驶来,舟首一位逸士正仰天长啸,身前置放酒皿瓷碗,身后古玩横陈,船尾一童子摇橹。从此逸士的形象看,可能是魏晋时“嗜酒能啸”并善鼓琴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写照。画风与盛氏至正辛卯(1 3 51年)所作的《沧江横琴图》颇为一致。

《幽篁秀石图》顾安元代 图中湖石危立,玲珑剔透;石后丛篁林立,竹竿瘦劲,竹叶上仰,绰约多姿;更有稚笋数双,穿插丛竹间,一派春意盎然之景色。湖石带勾带染,造型隽美,富有立体感和装饰味。笔法道劲,浓淡相宜,为顾氏墨竹画之代表作。自识“东淮顾安定之”。

《葛稚川移居图》王蒙元末 此图表现葛洪携子侄徙家于罗浮山炼丹的故事。画中重山复岭,飞瀑流泉,以细笔勾皴,略带小斧劈;丹柯碧树,用双钩填色;人物虽小但勾描工中带拙,形神兼备。山石纯用水墨,仅树木、人物、屋宇处施以淡赭、花青和红色,是王蒙山水画又一风格之杰作。画右上自识“葛稚川移居图。蒙昔年与日章画此图,已数年矣。今重观之,始题其上。王叔明识。”

国画赏析

国画赏析 内容摘要:本文从国画的不同角度赏析,通过对画的画法、线条等多方面的不同揭示了画的内容及深度。 关键词:气韵、笔墨、形式、构图 参考文献: [1]郭玫宗,中国画艺术赏析。中国纺织出版社 [2]罗淑敏,对焦中国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跃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 欣赏中国画要抓住绘画的常理与绳纲。何为绳纲呢?谢赫提出的“六法”论;顾恺之“以形写神”;张彦远“载其容,备其象”;荆浩“六要”原则;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等等。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以谢赫的“六法”为基础,提出欣赏解读中国画要注重作品的气韵、笔墨、构图和形式,掌握方法后,才能真正读懂作品的底蕴和内涵。 一、欣赏作品要看气韵 早在1500年前,南齐的谢赫就提出了品画艺术的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项法则。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原则。 气韵,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元代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清代唐岱谈到:“六法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呆板矣。”清方薰则说:“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由于历代艺术家的分析、总结,气韵生动成了绘画的首宗要义,成为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成为中国画品赏的主要准则。 二、欣赏作品要看笔墨 “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列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出线条

国画的内容涵义及欣赏

国画的内容涵义及欣赏 欣赏中国画要抓住绘画的常理与绳纲。何为绳纲呢?笔者认为,谢赫提出的“六法”论;顾恺之“以形写神”;张彦远“载其容,备其象”;荆浩“六要”原则;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等等。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以谢赫的“六法”为基础,提出欣赏解读中国画要注重作品的气韵、笔墨、构图和形式,掌握方法后,才能真正读懂作品的底蕴和内涵。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跃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

一、欣赏作品要看气韵 早在1500年前,南齐的谢赫就提出了 品画艺术的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项法则。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原则。 气韵,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元代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清代唐岱谈到:“六法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呆板矣。”清方薰则说:“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由于历代艺术家的分析、总结,气韵生动成了绘画的首宗要义,成为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成为中国画品赏的主要准则。 二、欣赏作品要看笔墨 “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列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

国画技法(工笔用笔)

【国画基础】各种工笔画技法 关于技巧 在着手绘制之前,我们很有必要明白工笔画的一些基础知识,尤其是工笔画的用线和基本染法。 工笔画中,线条是骨架,也是灵魂,更是中国画中笔情墨趣的重要体现。线条的提高几乎没有什么捷径,主要是靠多加练习。对初学者来说,最起码要能做到:粗细均匀、线条流畅、转折自如、八方行笔无碍。到了后期,线条还要讲究弹性、力度、节奏、空间、虚实、质感等方面的变化,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再多谈了。下面我们主要是来谈谈工笔画的基本染法和相关的几条重要技法。 1、双钩:工笔画中,尤其是工笔重彩画,双勾设色是最为明显的画种特征。“双勾”就是物体的体现是靠“线条勾勒”而出的意思(原为书法术语: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 如本图所示竹叶即为双钩描绘。不管是竹叶还是竹竿,都是沿着外缘勾线塑造形体而成。 2、平涂:在一定范围内均匀填涂某一种没有浓度变化的色彩,称为平涂。工笔画的基础技巧

之一。 如本图所示竹子的正叶即为平涂淡翠绿色,反叶是平涂淡汁绿色。基本没有任何浓淡变化,色彩也不能超出物体的轮廓墨线以外。色块要求匀净整齐。 3、统染:在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几片叶子、几片花瓣统 一渲染,强调整体的明暗与色彩关系,称为统染。 如本图所示竹叶目前就是用淡花青进行了统染,主要就是根部往尖部大面积统染,根部的主筋附近没有留水线,统染其实就是一种大范围色调的渲染。

4、分染: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一支笔蘸色,另一支笔蘸清水,色笔在纸上着色以后,再用水笔将色彩洗染开去,形成色彩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为了和统染有所区别,我们通常将小面 积、局部的、较为细致刻划的渲染称为分染。

小学生简单中国画竹子图片欣赏

小学生简单中国画竹子图片欣赏 小学生简单中国画竹子图片1 小学生简单中国画竹子图片2 小学生简单中国画竹子图片3 小学生简单中国画竹子图片4 小学生简单中国画竹子图片5 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郑板桥是画竹高手,他的绘画风格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豪迈通过题诗、题跋寓社会伦理教育于画中,能时 出新意。如《墨竹图》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 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提及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中国文人墨客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长特征赋予人格化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精神文化象征,而画竹则成为中国花鸟画 的一个重要画种,我国清代的郑板桥以画竹天下闻名。 古往今来,“人生贵有胸中竹”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常借梅、兰、竹、菊来表现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为自己品德的 鉴戒,如当代诗人周天侯的《颂竹》:苦节凭自珍,雨过更无尘。 岁寒论君子,碧绿织新春。 不仅竹类竹质资源丰富,而且养竹用竹历史悠久。一首古老的民歌《弹歌》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用竹子制作箭头、弓弩等武器,用于娱乐、捕猎

或战争了。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在中华民族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到处都有竹的倩影。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感叹 地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 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竹: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 竹是君子的化身,乃“四君子”中的一份子。竹、梅花和松是“岁寒三友”,松象征常青不老、竹象征君子之道、梅象征冰清玉洁。

中国画赏析

中国画赏析 通过本学期的艺术鉴赏课程,老师带领大家走进了中国画赏析的艺术殿堂,从中,我获益匪浅。 《韩熙载夜宴图》可谓中国画中的瑰宝,这幅画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五代十国,一个动荡、分裂的年代,一个多少人流离失所,彷徨失措的年代。正因为如此的纷争,让众多的百姓困苦不堪,也让一心为国的政客逐步的消沉。这个时代的绘画,对意境的追求和对情趣的探索,使山水画与花鸟画得到新的发展,预示着绘画将由叙事状物转向抒情达意的更高层面。五代人物画也更为精进,融汇了秦汉的纯朴豪放,魏晋的隽永含蓄,逐渐将大唐的恢宏绚丽淡化疏朗简雅的风尚。人物画要求生动地再现现实的事件和人物,在客观上直接促进了写实技巧的发展。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主人翁韩熙载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官员,出身北方望族,唐朝末年登进士第,懂音乐,擅长诗文书画。工书善画,而且富有政治才能,但是,此人蓄养歌伎,纵情声色,家里常常云集宾客,时时饮宴,常常酣歌达旦。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权弱的后主李煜倚重韩熙载,想用他为相,又不放心。原来,当时国家分裂,南北分治,南唐国势衰弱,北方强大的后周对南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后主李煜对那些在南唐做官的北方人心有猜忌,生怕他们存有二心。近日,有人向后主李煜报告,今晚又有一些朝中官员要去北方籍大臣韩熙载家聚会。后主李煜心存疑惑,为了了解真实情况,于是派顾闳中深夜潜入韩宅,了解一下他的背后活动情况。《韩熙载

夜宴图》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绢本设色。以韩熙载为中心,全图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及"宴散"五段。各段独立成章,又能连成整体。第一段写韩熙载和宾客们宴饮,听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弹琵琶。第二段写舞“六么”,熙载亲自击鼓。第三段写客人散后,主人和诸女伎体息盥洗。第四段写熙载更便衣乘凉,听诸女伎奏管乐。第五段写一部分亲近客人和诸女伎调笑。头两段最传神,主宾或静听、或默视,集中注意于弹琴者的手上和歌舞者的身上。击鼓打板的都按节拍演奏,似乎还有声韵传出画外。由于顾闳中观察细微,把韩熙载夜宴达旦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五个场景,四十多个人物音容笑貌无一不活脱绢上。画面中乐曲悠扬,舞姿曼妙,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更突出了韩熙载心事重重,悒郁无聊的精神状态, 每段中出现的韩熙载,面部角度、服饰、动作表情各有不同,但有一点相同,脸上没有笑意,总是深沉、忧郁的。把一个才气高逸,但神态抑郁,既置身于声色之中,又韬光养晦,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划得入木三分。与一般宴乐图比较,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张描写韩熙载私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那个特定的时代风貌,揭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从一个侧面,十分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 这幅画采用了我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以屏风为间隔,主要人物韩熙载在每段中出现。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叙事诗般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景。画家在构图上作了精心安排,每段一个情节、一个地点、一个人物组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