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七情致病与治疗

浅说七情致病与治疗
浅说七情致病与治疗

浅说七情致病与治疗

副主任医师张玲

何大娘平日里身体不错,照顾一家老少的生活也不觉得是什么大事。可前些天,由于天天观看有关四川汶川地震的电视节目,心情总是郁郁寡欢,动情之处还会随着主持人流泪,就是晚上关了电视眼前总有那些撼人心扉的场面,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起初尚无大碍,可几天下来感到头晕目眩,难以支撑,家人赶紧送往医院。大夫了解了病情,做了相关检查后,告诉家人说,是因为心理受到持续的刺激,引发的躯体症状,治疗得从心理调整入手。

这可以说是典型的情志致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人皆有之。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但七情太过,就会引发各种心身疾病。

七情致病的机理

七情致病学说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组成部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明确指出情志大多伤及内脏之气机。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病证方论》中指出:“内所因惟属七情交错,爱恶相甚为病,能推而明之。”

中医理论的整体观认为,人体是“形神合一”的,“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心理活动,与五脏有着内在的整体联系。以五脏为中心,七情可归纳为五志,即喜、怒、忧(悲)、思、恐(惊),并分属于五脏,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通过七情、五志与五脏相配应的关系,来表明脏腑是情志活动的生理基础,情志活动又是脏腑功能的外在表现。愉快的心情,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能使机体气血流通,脏腑协调,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健

康。反之不良的情志活动如过喜、大怒、过度悲伤则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变成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加重或诱发疾病。

七情过度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导致机体气机紊乱则是其致病特点。七情致病的发病机理为:情志太过,内伤五脏之气,脏腑气机紊乱,气血不和,血行不畅,脉络淤阻,百病丛生。因致病情志不同,表现亦各不相同。有的是气滞不行,有的是气郁化火,有的是升降反常。《素问·举痛论篇》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七情致病的表现

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基础的,不同的情志变化必将影响与其相应的脏腑。

喜伤心:中医认为心神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喜为心之志,就是说心的生理活动与情志的“喜”有关。适度的“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人气和志达,心情舒畅,有益于身心健康。若大喜过度则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不能主血。伤神耗血可引起心神不安、神志恍惚、夜卧不宁、心悸怔忡、神志狂乱等症。正如《灵枢·本神》所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中老年人若暴喜过度,极易诱发心肌梗塞、高血压等病,甚则发生卒中等。

怒伤肝:肝为刚脏,喜条达,主疏泄。怒为肝之志,适度的怒气外泄,有利于肝胆之气疏泄,使人体之气升降出入和畅有序,有益健康。若怒而不泄,气机不畅,肝气郁滞,就会出现胸胁胀满、妇女经行不畅、少腹胀痛等症;若大动肝火,疏泄太过,则肝气上逆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等症;暴怒动气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可引起吐血、咯血,甚则晕厥扑倒。

悲(忧)伤肺:悲和忧在情志变化上虽有不同,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的影响大体相同,故在五志中同属肺之志。悲伤和忧愁都是不良情绪反应,但适度时也可以抒发人的感情,如大哭一场能缓解一定的精神痛苦。但悲忧太过,持续时间太长,则会使人体之气不断损耗,肺主一身之气,气耗则肺伤。陈无择说,遇事而忧,忧伤肺,其气聚。此次地震灾难的打击,惨烈场面的视觉冲击以及营救场面的感人肺腑,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人们的忧郁烦躁,心境凄凉,情绪低落,不思饮食,心烦难眠等症。而平日里过度悲忧哀愁则能加速人体衰老,易使意志薄弱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发生精神障碍而轻生。国外报道,65岁以上老年人有10%有明显精神障碍。按年龄结构看,老年人是因悲忧抑郁而轻生者中,自杀率最高的年龄组。

思伤脾:思,即思考、思虑,是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脾藏意”而主思虑,正常的思考并不会对机体的生理活动产生影响。但思虑过度、所思不遂,则可使人体之气郁结,气机升降失常。《素问·举痛论》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气结于中,脾失运化,清阳之气不能上升,重浊之气不能下降,可见头目眩晕,脘腹胀闷,厌食、呃逆,不思饮食,甚至绝谷而亡。

恐(惊)伤肾:恐(惊)为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恐与惊相似,但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恐为自知,俗称胆怯。惊恐属肾,为肾之志。《素问·举痛论》曰:“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惊恐的刺激可使人体的气机紊乱。人在惊恐状态

中,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人体之气迫于下焦,则下焦胀满,甚至遗尿。人们突受恐吓惊吓,可见小便失禁、心神不定,惊惶失措,甚则昏厥或死亡。

中老年人,因身体逐渐衰老,五脏精气受损,缺乏所养,易形成“五志薄弱”,往往因情志失控,容易患有七情所致的各种疾病。当遭遇突发事件等逆境或变故时,不能很快适应,且无力调整波动的情绪,特别是那些平素意志较为薄弱的老人,受到七情中某种情志过于强烈、持久、频繁的刺激,就会造成脏腑功能紊乱,容易发生多种心身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哮喘、癌症等疾病的发生,都与七情太过的心理因素有关。

情志病的防治

七情所致疾病往往是以躯体不适来表现的,它比肉体损伤更为隐曲,更加深沉,常常易被病人和医生所忽视。对于明确遭遇过情志不畅的患者,可及时给予心理调节;而对于那些病程较久,情志因素不突出的患者,须仔细询问病史,找出致病因素,恰当使用心理调治疗法。中医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心理治疗的作用,指出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他们创立了很多有效的心理、精神疗法。现代常用的有:说理开导法、以情制情法、以诈还诈法、自我调整法、移情法等。其中的“以情制情法”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与康复方法,它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从而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金元时代,著名医学家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指出:“悲可以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奇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使这一治法达到了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水平。

而情志疾病的防治,应当以防为主。中老年人平时要注意心理养生,尽量保持情绪平稳,既不过喜大悲,也勿忧怒过度。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如书法、绘画等,寄托情怀、舒畅气机、怡养心神。在烦闷不安时,可听一听音乐,欣赏一下戏剧,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哑剧,捧腹一笑,精神振奋,紧张和苦闷的情绪也随之而消。当心情不快时,应到郊外旷野锻炼或消遣,让山青水秀的环境去调节消极情绪,陶醉在蓝天白云、花香鸟语的自然环境里,舒畅情怀,忘却忧烦。不得已同他人争吵,事后,最好的方法是转移一下注意力,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打球、散步、打太极拳等,或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用肌肉的紧张去消除精神的紧张。遇到大的心理创伤,除了找医生调治,自己还要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尽快从苦闷、悲观、烦恼的不良心境中解脱出来,用升华超脱之法感悟人生。正

如吴师机《理瀹骈文》曰:“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七情致病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直接伤及五脏:七情过激,或情志刺激过久,可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又可以伤及不同的脏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七情内伤致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关系逆乱。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等。但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的刺激,虽能影响各个脏腑,然首先影响的是心(即神明之心)的功能,然后方能分别影响其他各脏腑之功能。故《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另外,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调节情志,故肝失疏泄,气机紊乱,情志的抑郁或亢奋失于调节,则又是情志疾病发生之关键。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半身不遂,口眼 斜。心脏病患者,也常因情志波动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七情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直接伤及五脏:七情过激,或情志刺激过久,可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又可以伤及不同的脏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七情内伤致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关系逆乱。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等。但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的刺激,虽能影响各个脏腑,然首先影响的是心(即神明之心)的功能,然后方能分别影响其他各脏腑之功能。故《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另外,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调节情志,故肝失疏泄,气机紊乱,情志的抑郁或亢奋失于调节,则又是情志疾病发生之关键。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作喘,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举痛论》:“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能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素问?举痛论》:“悲则心系医学教育网原创急,肺布叶举,布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而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至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六神无主,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亦会耗伤心神。《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医学教,育网原创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 至突然昏厥,半身不遂,口眼斜。心脏病患者,也常因情志波动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七情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直接伤及五脏: 七情过激,或情志刺激过久,可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又可以伤及不同的脏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 七情内伤致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关系逆乱。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等。但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的刺激,虽能影响各个脏腑,然首先影响的是心(即神明之心)的功能,然后方能分别影响其他各脏腑之功能。故《灵枢?口问》说: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另外,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调节情志,故肝失疏泄,气机紊乱,情志的抑郁或亢奋失于调节,则又是情志疾病发生之关键。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作喘,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举痛论》: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能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素问?举痛论》:

“悲则心系医学急,肺布叶举,布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而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至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六神无主,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亦会耗伤心神。《素问?举痛论》: “思则心有所存,医学教,育网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半身不遂,口眼 迅速恶化。斜。心脏病患者,也常因情志波动使病情加重或

浅说七情致病与治疗

浅说七情致病与治疗 副主任医师张玲 何大娘平日里身体不错,照顾一家老少的生活也不觉得是什么大事。可前些天,由于天天观看有关四川汶川地震的电视节目,心情总是郁郁寡欢,动情之处还会随着主持人流泪,就是晚上关了电视眼前总有那些撼人心扉的场面,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起初尚无大碍,可几天下来感到头晕目眩,难以支撑,家人赶紧送往医院。大夫了解了病情,做了相关检查后,告诉家人说,是因为心理受到持续的刺激,引发的躯体症状,治疗得从心理调整入手。 这可以说是典型的情志致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人皆有之。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但七情太过,就会引发各种心身疾病。 七情致病的机理 七情致病学说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组成部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明确指出情志大多伤及内脏之气机。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病证方论》中指出:“内所因惟属七情交错,爱恶相甚为病,能推而明之。” 中医理论的整体观认为,人体是“形神合一”的,“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心理活动,与五脏有着内在的整体联系。以五脏为中心,七情可归纳为五志,即喜、怒、忧(悲)、思、恐(惊),并分属于五脏,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通过七情、五志与五脏相配应的关系,来表明脏腑是情志活动的生理基础,情志活动又是脏腑功能的外在表现。愉快的心情,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能使机体气血流通,脏腑协调,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健

七情对疾病的作用与影响

七情对疾病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情志;七情;疾病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突然、强烈或长期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从七情与脏腑的关系及其致病原因以及对治疗的影响论述了七情与疾病的关系。 1 七情与脏腑的关系及致病原因 《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外界的刺激作用于相应的内脏,才能表现出特定的情志变化,故说七情分属于五脏。 1.1 一种情志可以伤及多脏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故七情太过则伤五脏。另外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又有不同的影响。如暴怒伤肝,亦可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臌胀、飧泄、呃逆、呕吐等症;思虑太过,不但损伤脾胃,亦能耗伤心血,神失所养,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过恐伤肾,精伤不能上奉,则水火失济,可出现心中烦、不得卧,或心神不安、

心虚胆怯等症。 1.2 多种情志可以同伤一脏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主宰精神情志活动,因而七情伤脏,均先影响心神,心神受损必涉及其他脏腑产生种种病变。 此外,由于肝的疏泄功能能够调畅情志,关系到机体全身气机的运转,因而,七情致病导致脏腑气机紊乱,必然影响到肝的疏泄功能发生太过或不及,所以肝失疏泄也是情志致病发病的关键。又由于脾胃为人体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各种情志伤脏,常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纳运升降失常。 当人体患病后,不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可导致精神情志的变化,而情志变动反过来又可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喜则气缓,包括缓解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解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另外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又如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

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又称内伤,泛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等。内伤病因系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为病。由内伤病因所引起的疾病称之为内伤病。内伤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的,因其病自内而外,非外邪所侵,故称内伤。 一、七情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因七情而病称为因郁致病。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七情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其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相关之脏腑。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故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人体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

杨家桥乡卫生院中医学习讲稿08 ——七情内伤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清静无为。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环境各种刺激的生理反应。如果精神刺激过度,常可引起体内阴阳、气血以及脏腑功能活动失调而产生疾病。 (1)由于七情的变化不同,对脏腑的影响也不一样。中医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惊恐伤肾”的说法,但并非那样绝对,它只能说明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功能活动确有一定影响。 (2)其所影响的脏腑,多表现为该脏腑的功能紊乱。如“怒则气上”,大怒伤肝,则肝气上逆,血随气上,出现吐血或昏厥等证。“思则气结”,思虑伤脾,则脾气郁结,健运失常,出现纳少、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证候。 (3)精神活动异常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反之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亦可导致精神活动障碍。如肝阴(血)不足则易怒,心火亢盛则发狂等。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乐当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二是直接伤及内脏。三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四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1)以情志刺激过度为主因七情内伤与外感六淫不同,六淫致病是六淫外邪从皮肤或口鼻而入,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或名誉受到侵犯,产生过怒致病;或个人欲望和需要得到极大或意外的收获和满足,喜笑若狂而致病;或因家庭变故、亲人意外而忧悲致病;或因工作和家庭遇到难于解决的困难,思虑过度而致病;或因遇险临危,惊恐万分而致病等。 所有七情内伤的病证,均以情志异常为主因。 (2)直接伤及内脏《灵枢·百病始生》说: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说: “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於肢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 “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所以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素问·本病论》说: “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

“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素问·举痛论》说: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医医偶录》说: “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怒者血之贼也。”喜伤心,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灵枢·本神》说: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医碥·气》说: “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思伤脾,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说: “思则气结于脾。”《医述·卷七》说: “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说: “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琉球百问·琉球原问》说: “思虑过多,脾血必耗。” 忧(悲)伤肺,是指过度忧伤悲哀,可以耗伤肺气。《素问·举痛论》说: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医醇剩义·劳伤》说: “悲则气逆,膹xx不舒,积久伤肺。” 恐伤肾,是指恐惧过度,耗伤肾的精气。肾藏精,《素问·举痛论》说: “恐则精却。”《灵枢·本神》说: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惊伤心胆,是指大惊可以伤心神及胆。《素问·举痛论》说: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二是直接伤及内脏。三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四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1)以情志刺激过度为主因七情内伤与外感六淫不同,六淫致病是六淫外邪从皮肤或口鼻而入,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或名誉受到侵犯,产生过怒致病;或个人欲望和需要得到极大或意外的收获和满足,喜笑若狂而致病;或因家庭变故、亲人意外而忧悲致病;或因工作和家庭遇到难于解决的困难,思虑过度而致病;或因遇险临危,惊恐万分而致病等。所有七情内伤的病证,均以情志异常为主因。 (2)直接伤及内脏《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於肢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

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所以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素问·本病论》说:“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怒者血之贼也。” 喜伤心,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

中医基础理论》作业9答题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医基础理论》作业9答题 2009-12-18 19:38:05| 分类:远程教育|字号大中小订阅 A型题: * 1. 寒邪致病,引起肢体屈伸不利,与哪种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关:D.寒性收引,经脉拘急 * 2. 具有收引特性的邪气是:B.寒邪 * 3.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E.其性凝滞,引起疼痛 * 4. 疠气的致病特点是:E.传染性强 * 5.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C.为阳邪,性炎上 * 6. 哪种情志异常,可导致心悸,惊恐不安等症状:D.突然受惊 * 7. 瘀血所致疼痛的特点是:D.刺痛 * 8. 湿邪致病最易困阻的是:C.脾阳 * 9.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凝滞 * 10. 一经病症未罢,又见它经病症的发病类型是:E.并病 * 11. 《素问?宣明五气论》提出久卧所伤的是:A.伤气 * 12. 湿邪致病缠绵难愈的主原因是:C.湿性粘滞,不易祛除,病难速愈 * 13. 七情内伤致病多损伤的脏是:A.心、肝、脾 * 14. 七情内伤致病,首先损伤的脏是:B.心

* 15. 暑邪为病而见汗多,气短,乏力,是由于:D.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 16. 下列属于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B.为阳邪,其性开泄 * 17. 暑、火、燥三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C.伤津 * 18. 风邪伤人,病位游移,行无定处,与其哪种性质有关:A.风性善行 * 19. 饮在肠间的为:A.痰饮 * 20.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苦”则:C.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 21. 哪种情志异常易使肝的疏泄功能失调:C.过怒 * 22. 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主要与其哪种性质相关:D.风性数变 B型题: * 23. 具有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特点的邪气是: A.风邪 * 24. 六淫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特点的邪气是:A.风邪 * 25. 六淫致病,最容易引起疼痛的邪气是:B.寒邪 * 26. 过度悲伤对气机的影响是:A.气消 * 27. 过度愤怒对气机的影响是:C.气上 * 28. 具有善行数变致病特点的邪气是:A.风邪 * 29. 具有重浊粘滞致病特点的邪气是:C.湿邪 * 30. 具有干涩伤津致病特点的邪气是:D.燥邪 * 31. 具有生风动血致病特点的邪气是:E.火邪 * 32. 具有易袭阳位致病特点的邪气是:A.风邪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 情 七情这一概念是指病因而言,规范的表达在病因学里面就叫七情内伤,习称七情。其他两个含义,那么第一个含义,生理学的意义,七情和五志的关系;最后药物学七情仅作一个了解就可以了,重点掌握病因学的意义。我们又讲了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回忆我们在讲脏腑学说、中医神志学说,强调五脏皆藏神,是以心为主导,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把脑为元神之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隶属于心之下。所以我们在这里讲七情的时候,重在讲七情和五脏的关系,而不讲与脑的关系。那么如何来理解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呢?我们前面讲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人体结构说的理论核心,中医理论的核心,尤其脏象学说是中医结构学的理论。那么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脏腑整体调节的结果。神也是如此,七情也是如此,是从整体来说的。 那么就将神一分为五,将七情一分为五。就这个意义讲,喜、怒、忧、思、悲、恐、惊与某一个脏腑系统相对应。从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就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言的。这里面的气血应该理解为是生命物质系统的所有物质的代称,不能仅仅理解为气血精津液物质系统中的气和血。这是从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言的。前者从哪些脏腑参与这个调节?从生命的活动的表现,从执行神的功能的五脏,而它们必须(有)物质基础,把这两个联系起来理解七情就是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七情和心神的关系。上一节我们提到中医的

神志学说,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主导,又强调五脏皆 藏神。这里已表述了心神和七情的关系。用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七情属于神志活动的一种表现,它们分别生于五脏,五脏皆藏神,靠五脏的功能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物质基础维持神的正常生理活动。按照五行分类,这个神产生以后又分别舍于五脏,五脏藏神。那么心的神和五脏神是什么关系呢?换言之心和七情什么关系呢?是神主导于心,是心神统帅七情。所以我们得出一结论,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心神统帅七情,这就是七情和心神的关系。它也体现了中医神志学说,如我们前面讲的,既有整体观念,又强调某一个脏腑系统在执行这样一个生命活动过程中,它的特殊作用。体现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将这一个观点告诉我们七情内伤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疾病,一和五脏系统都有密切关系,其中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二在病理情况下来治疗情志性疾病:从整体角度来调节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重在调节心神。用这样一个观点来理解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在讲述七情致病的特点之前,我们再简单地说一下,七情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第一、讲七情与健康的关系:中医学认为,七情是神的活动的外在表现。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根据形神合一的观点。神, 神志活动,其中情志活动必须处于正常状态下,意味着健康。就七情而言,喜、怒、忧、思、悲、恐、惊处于和合状态,也就是说它的活动处于正常的生理范围之内。在这样的条件下,神反馈于形,有利于形体的功能的协调,有利于五脏系统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表现为机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称为“六气”。人类长期生活在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但在自然界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导致发病时,六气则成为致病因素。此时,伤人致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由于六淫是致病的邪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 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异常与否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该地区常年同期气候变化相比,或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冬季应寒而暖等,或气候变化过于强烈急骤,如严寒酷热,或暴冷暴热等,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六气淫胜,则为六淫之邪。二是气候变化作为致病条件,是与人体正气的强弱及适应能力相对而言的。若气候剧变,机体正气强盛者可自我调节而不病,而正气虚弱之人则可能感邪发病;此外,自然界气候虽然正常变迁,但因个体的正气不足,体质较弱,适应能力低下,仍可感邪发病,因此对于病人而言,六气即成为致病邪气,所致病证也属六淫致病范畴。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六淫致病一般有以下共同特点: 1.外感性 六淫致病,其侵犯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如风寒湿邪易犯人肌表,温热燥邪易自口鼻而入等。由于六淫邪气均是自外界侵犯人体,故称其为外感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即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 六淫致病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六淫致病与时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故其所致病变又称之为“时令病”。由于气候异常变化的相对性,因此夏季也可见寒病,冬季也可有热病。 3.地域性 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如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长期高温环境作业者,多燥热或火邪为病等。 4.相兼性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为病。如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六淫致病,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映在内。 风邪 一、风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点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风邪。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因此风邪为病,四季常有,以春季为多见。风邪来去疾速,善动不居,变幻无常;其性轻扬开泄、动摇,且无孔不入。风邪伤人多从皮毛而入,引起外风病证。风邪是导致外感病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称为“百病之长。” 二、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七情内伤讲稿

大家好。这节课由我来上,我先做个自我介绍,我是2009级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的研究生,,讲课呢也是我在读研究生期间的教学任务,由于是第一次讲课,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同学们能给与支持和谅解。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病因里面的内伤病因,内伤病因,又称内伤,主要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内伤病因主要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等。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七情内伤。(写板书) 这一节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七情与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 我们先讲第一个内容七情与七情内伤的概念。(写板书) 什么是七情呢?七情就是指人体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变化,(写板书)它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正常的人都有这七种情志的变化,该喜的时候就得喜,该怒的时候就得怒,如果没有正常的情志变化的话也就不能称之为人吧。因为呢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所以呢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它一般不会使人致病。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七情会成为一种病因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成为病因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当人们受到突然的、剧烈的或者是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写板书)超过人体本身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就会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导致疾病发生。比如说暴怒暴喜都会使一个人的精神受到强烈刺激,进而影响到自身的身体健康,我们最熟悉的例子就是范进中举。在后面我还将仔细讲解一下这个例子。另外一个呢就是当人体的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写板书),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我们中医里面讲正气从内,邪不可干,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与正气的虚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人正气不足的话,就算是遇到我们这种正常的情志刺激他也会因为正气虚衰而失去调节能力。比如说呢,同样是一件让人很愤怒的事情,我们正常人听见后一般不会使我们致病。而对于久病、正气虚衰的病人来说可能会加重他的病情。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六章 病因

第六章病因 学习要求 1.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掌握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3.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5.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6.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 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亦称之为致病因素、病原、病邪等,古人又称之为“病源”。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 第一节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主要包括六淫和疠气两大类。外感病因有发病急、病程短、传变快的特点。 一、六淫 (一)六气与六淫 六气,是指自然界存在着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 六淫:当气候发生异常,六气出现太过或不及(至而不至,不至而至)时,非其时而有其气,或者在其时而无其气,或者气候发生急剧变化时,超过了机体的适应能力,六气便成为因素,而成为“六淫”。六淫能否致病,除与气候异常变化有关以外,关键还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与否。 (二)六淫致病的特点 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 (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1.风邪 (1)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指风具有游走移行,且无定处的特性。“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后,临床证候表现具有发病急、病理变化无常、传变快的特性。 (3)风性主动 动,即动摇、摇摆不定的意思。风性主动是指风邪侵袭致病后,其临床证候表现具有动摇、抽搐、拘急痉挛的特性。 (4)风为百病之长 长者,首领之意也。 2寒邪 寒邪客于肌腠,郁遏在表之阳,称为“伤感”。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中寒”。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 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畅之意 (3)寒性收引 所谓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是指寒邪侵袭人体具有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经脉收缩挛急的特点。

5内伤七情辩证

内伤七情辨证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内伤七情”。 中医应用 一、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对外在环境因素的应答而产生,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的内在生理学基础。由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故情志活动与五脏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藏精,精化为气,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情志活动。因而五脏精气可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脏精气的盛衰及其藏泄运动的协调,气血运行的通畅,在情志的产生变化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若五脏精气阴阳出现虚实变化及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调,则可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如《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另一方面,外在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又可导致脏腑精气阴阳的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调。如大喜大惊伤心,大怒郁怒伤肝,过度思虑伤脾,过度恐惧伤肾等。 在情志活动的产生和变化中,心与肝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心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和调控着机体的一切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各种情志活动的产生,都是在心神的统帅下,各脏腑精气阴阳协调作用的结果。各种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能影响脏腑精气及其功能的,也可影响心神而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正常情志活动的产生依赖于五脏精气充盛及气血运行的畅达,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和调节气血运行,因而在调节情志活动,保持心情舒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护理学题库04

中医基础练习 一 . 单选题(共70题,每题1分) 1 .瘀血病证所出现的疼痛之特征是 A . 游走性疼痛 B . 胀痛 C . 绞痛 D . 酸痛 E . 刺痛 2 .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五行之“土”: A . 五脏之脾 B . 六腑之胃 C . 五志之悲 D . 五官之口 E . 五气之湿 3 .下列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 A . 致病广泛 B . 变化多端 C . 扰乱神明 D . 局部刺痛 E . 阻滞气机 4 .奇经八脉中,同起于胞中的三条奇经是 A . 督脉、任脉、冲脉 B . 督脉、任脉、带脉 C . 督脉、任脉、维脉 D . 督脉、任脉、跷脉 E . 任脉、冲脉、带脉 5 .可致“首如裹”的邪气是: A . 风邪 B . 寒邪 C . 暑邪 D . 湿邪 E . 燥邪 6 .肾在五季为: A . 春 B . 夏 C . 长夏 D . 秋 E . 冬 7 .临床上,脾不统血可以导致出血,其出血特点是 A . 血色紫黯 B . 血色鲜红 C . 血色淡红 D . 血液黏稠 E . 夹有血块 8 .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发挥,起根本作用的是 A . 调畅气机 B . 调节血量 C . 调畅情志 D . 排泄胆汁 E . 促进消化 9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A . 对立制约 B . 相互转化 C . 互根互用 D . 消长平衡 E . 以上都不是 10 .三焦病位传变,当肺病逆传时, 应传何脏: A . 肺 B . 心 C . 心包 D . 肾 E . 脾 11 .在五行学说中,五季中的“长夏”应 归属于: A . 木 B . 火 C . 土 D . 金 E . 水 12 .寒则: A . 气结 B . 气缓 C . 气收 D . 气泄 E . 气上 13 .十二经脉中足太阴脾经在肢体的 循行部位是 A . 下肢外侧中线 B . 下肢内侧中线 C . 下肢内侧后线 D . 下肢外侧前线 E . 下肢内侧前线 14 .下列各项,不属于“内风”病机的是 A . 肝阳化风 B . 风邪袭表 C . 阴虚风动 D . 血燥生风 E . 血虚生风 15 .下列除哪项外,均见于《素问·至 真要大论》: A . 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 B .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C .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D .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E .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16 .临床上暑邪伤人容易出现气短、 乏力等症状,其主要原因是 A .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B . 暑邪伤人,损伤脾胃 C . 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D . 暑多夹湿,阻遏气机 E . 暑为阴邪,纳食减少 17 .在中医学上,被称作“孤腑”的是 A . 胆 B . 胃 C . 膀胱 D . 三焦 E . 小肠 18 .在一定条件下,“五志”和“五气”皆 可化: A . 风 B . 寒 C . 湿 D . 燥 E . 火 19 .脾在志为: A . 喜 B . 怒 C . 恐 D . 悲 E . 思 20 .称为目之约束者是: A . 白睛 B . 黑睛 C . 目系 D . 目眦 E . 眼睑 21 .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府”的是 A . 脉 B . 脑 C . 髓 D . 女子胞 E . 胆 22 .上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 A . 足少阳胆经 B . 手少阳三焦经 C . 手太阴肺经 D . 足厥阴肝经 E . 手少阴心经 23 .“大实有赢状”所反映的病证是 A . 真寒假热证 B . 真热假寒证 C . 真实假虚证 D . 真虚假实证 E . 虚实错杂证 24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病机传变 是属: A . 木克土 B . 木乘土 C . 土侮木 D . 母病及子 E . 子病犯母 25 .导致阴损及阳的理论根据是 A . 阴阳互根 B . 阴阳对立 C . 阴阳互用 D . 阴阳转化 E . 阴阳制约 26 .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 所定,惊慌失措”的因素是 A . 喜 B . 怒 C . 思 D . 惊 E . 悲 27 .下列哪项不属于暑邪致病特点: A . 其性炎热 B . 耗气伤津 C . 多挟湿邪 D . 暑易动血 E . 暑为阳邪 28 .六淫中最易导致出血的是: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外感性:六淫邪气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而发病。 2.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 寒病等。 3.地区性: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如西北高原多寒病,燥 病,东南沿海多湿病,温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高温作业多患火热燥病。 4.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致病,亦可两者以上兼夹同时侵犯人 体而致病,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风寒湿痹等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症候可发生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 热热邪不解可以伤阴化燥. 如何理解“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是外邪致病的先导,六淫中其他病邪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风寒、风热、风湿等。因风邪为外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又多与其他邪气相合而致病,故称风为“百病之长。” 何谓七情内伤?七情内伤的共同致病特点是什么? 七情内伤指在人的喜、怒、哀、乐、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生理活动调节范围,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等疾病的发生。 七情的致病特点: (一)直接伤及内脏: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七情的刺激均可损及于心,心神受损又常影响其它脏腑而发病。 肝藏血,主疏泄条畅情志: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 故临床上情志所伤的病症,以心、肝、脾、多见。 (二)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1)怒则气上: 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疏泄太过,而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并走于上。(2)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方面。(3)悲则气消: 是指过度被忧,可耗伤肺气,出现胸闷气短,意志消沉,情绪低 落等症。(4)恐则气下:是指过度恐惧,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以 下。(5)惊则气乱: 是指突然受惊,损伤心志,导致气血紊乱。(6)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过度,可使脾气郁结,以致脾不健运,出现 纳呆,腹泻等症。 (三)影响病情变化:若患者受七情刺激而引起较剧烈的情志活动,往 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 何谓瘀血?试述瘀血形成原因及瘀血致病的症状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