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883-2009 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规程

65.020.20

B16

DB51

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disease control of the rice blast

[Pyricularia oryzae (Cavara)]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目次

前言..................................................................................II

1 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标准 (1)

3 主要防治技术 (1)

4 区域治理重点 (2)

附录A (规范性附录)水稻稻瘟病种类描述与识别 (3)

附录B (规范性附录)水稻稻瘟病病情分级和病害流行程度划分标准 (4)

附录C (规范性附录)统计方法 (5)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B为资料性附录、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植保站、绵阳市植保站、宜宾市植保站、达州市植保站和富顺县植保站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胜、罗林明、廖华明、刘如东、袁鸣、李仁江钟新友刘澎。

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规程

1 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 (Cavara)]的防治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指标、措施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稻区稻瘟病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这些标准都可能被修订,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5790 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4404.1 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

3 主要防治技术

3.1 选用抗病丰产良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提倡多品种组合,避免品种的长期单一种植。

3.2 病稻草处理

有病稻草是稻瘟病菌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病稻草应在春播前处理完,用病稻草做堆肥或垫圈,要充分腐熟后使用。不用病稻草捆秧、盖房、覆盖催芽。

3.3 种子消毒

用25%咪鲜胺乳油3000倍液浸种24h,或用90%三氯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300-400倍液浸种12h(种子预先清水浸泡12h),然后用清水洗净药液后催芽播种。

3.4 健身栽培

培育无病壮秧,提倡宽窄行栽培,合理施肥,不偏施、迟施氮肥。浅水勤灌,避免长期深灌。

3.5 带药移栽

药液浸秧:在秧苗移栽时,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或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将秧苗倒置于药液内浸1min后取出,堆闷30min后移栽。

秧田喷雾:在移栽前3~5d,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g/667m2加水30kg喷雾秧苗。

3.6 化学防治

3.6.1 防治对象田及时期

本田稻株叶片出现病斑的稻田,特别是出现急性病斑的,为叶瘟防治对象田;凡是稻瘟病常发区、感病品种种植区和发生了叶瘟的田块,为穗颈瘟防治对象田。

叶瘟:水稻移栽返青后,要加强田间病情检查,发现发病中心或有急性病斑的稻田,应及时施药防治。

穗颈瘟:必须采取预防的办法。预防的关键时期是孕穗末至破口初期(即破口5%左右)。

3.6.2 防治药剂及方法

叶瘟防治:选用治疗性药剂,如40%稻瘟灵乳油100ml/667m2。

穗颈瘟预防:选用保护性药剂,如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g/667m2,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5~30g/667m2

施药时要兑足水量,常规手动喷雾,兑水45~60kg/667m2,机动喷雾,药液量为7.5~10 kg/667m2。

4 区域治理重点

根据多年研究,影响我省稻瘟病发生区域不平衡的主要生态指标是:酸性土壤面积比、土壤平均pH 值、5~6月雨量、海拔500~800m栽插水稻面积比、森林覆盖率。根据生态因子聚类结果,结合稻瘟病实际发生程度,在大面积品种感病且感病品种面积比、病菌生理小种无显著的地域差异上,得出稻瘟病重发区、轻发区的生态标准如下:

A.重发区:①酸性土壤面积比70%以上,则一定为重发区。②酸性土壤面积比介于30%~70%之间,且海拔500~800米,水稻栽插面积占总栽插面积15%以上,也为重发区。

B.轻发区:酸性土壤面积比30%以下,且5~6月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下,则为轻发区。

不满足上述条件的,则为中等发生区。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水稻稻瘟病种类描述与识别

A.1 种类描述

稻瘟病危害水稻植株各部分,在水稻整个生长期都有发生。因危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节温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A.2 病原菌识别

由真菌(pyricularia oryae cav.)寄生引起,青灰色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大小80~160×4~6(μm),具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淡,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个隔膜,大小14~40×6~14(μm),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附于寄主,产生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内。该菌可分做7群,128个生理小种。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水稻稻瘟病病情分级和病害流行程度划分标准

B.1 病情分级标准

苗瘟(以株为单位)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5个以下;

2级,病斑5~ 10个;

3级,全株发病或部分叶片枯死。

叶瘟

0级,无病;

1级,病斑少而小,病斑面积占叶面积1%以下;

2级,病斑小而多,或大而少,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 5%;

3级,病斑大而较多,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 10%;

4级,病斑大而多,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0%~ 50%;

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50%以上;全叶将枯死。

穗瘟

0级,无病;

1级,个别枝梗发病;

2级,1/3左右枝梗发病;

3级,穗颈或主轴发病;

4级,穗颈发病,大部分秕谷;

5级,穗颈发病造成白穗。

B.2 病害流行程度划分标准

叶瘟穗瘟流行程度

病指病穗率(%)

1 轻发生5以下10%以下

2 中等偏轻5~10 10%~20%

3 中等10~15 20%~ 30%

4 中等偏重15~2

5 30%~ 40%

5 大流行25以上40%以上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统计方法

发病率、病情指数、损失率、防治效果按(1)、(2)、(3)、(4)计算:

发病率(%)100调查总株(叶、穗)数发病株(叶、穗)数

×=

(1)

病情指数100×××=最高级代表值调查总株(叶)数各级代表值

各级发病数

(2)

损失率(%)100×××=最高级损失率调查总穗数各级损失率

各级病穗(株、叶)数

(3)

防治效果(%)100×?=对照的病情指数防治的病情指数

对照的病情指数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