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

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
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

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

摘要: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政策问题的构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评估。价值取向关系着公共政策是否能有效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协调社会多元利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标。

关键词: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公共性;以人为本

引言

公共政策是执政党和政府做出的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为宗旨的政治决定;是执政党和政府立足于责任和能力的范围,使社会达到善治的一种手段;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满足多元利益需求的、事实与价值统一的能动活动;是多个利益相关者通过辩论、竞争和合作的民主活动。[1]而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公共政策主体确立的价值目标方向,同时也是一种评价性的态度。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内容丰富的价值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倚重和追求的价值是不同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上都深受西方国家的影响,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也在新中国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功利主义是现代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经济的腾飞,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缺陷也日渐明显。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定位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资源良好分配,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最终实现维护公共利益的目标。公共政策是一种政治运行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政策议程、政策规划、政策决策、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整个过程都需要价值取向的引导和控制,都需要以价值取向作为基点和标准。

一、政策问题构建的价值取向

政策问题构建是政策活动最为关键的一环。如果政策问题构建错误,那么无论我们制定的政策多么科学,执行的过程多么规范,最终都难逃失败的命运。因为,我们为错误的问题找到的解决方案是解决不了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的。

政策问题构建是主观的产物,是“实然”和“应然”之间的鸿沟。“实然”是客观的,是现实,真实、事实。而“应然”是主观的,是理想、目标、目的。构建正确的政策问题,首先需要认清事实,把握客观现实;再者需要确立目标,勾画未来的蓝图。而在确立目标的过程中,价值取向就显现出了其关键的作用。

[1]严强——《公共政策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5页。

对于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笔者认为,要以公共性作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我国政策问题主要由政府及政府所邀请的专家学者们提出,而与公共政策息息相关的社会大众却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无疑反映了精英决策的现实,也反映了精英决策的局限性根源。由于社会公共问题有着巨大的复杂性,人民对它们的认识和判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单靠精英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足以囊括社会问题的所有关键点的;再者,根据公共选择理论,选民、政治家和政府官员都是出自私利而采取行动的个体[5],政策问题的构建权局限在政府体系内部的话,容易滋生以权谋私等公权私用问题,使政策定向为集体、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第三,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体现在公开、公正、公平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关系到政策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公众对政策的认同度;最后,现代社会,公民的民主要求愈发强烈,精英决策模式导致公民与政府机构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这不利于政府和公民之间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偏离了公共性的价值取向。

在《现代社会的公共性理念》[2]一书中,作者对公共性的内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说明,而在公共政策问题构建这一点所要追求的公共性价值取向,我认为应该是作者从公共需要角度出发所阐述的公共性内涵:“在公共需要说看来,公共性在客观上是由于社会对一些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共同的需要,因而国家或政府为了巩固自身统治的合法性,不得不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显示出公共性特征。”换句话说,公共性起源于公共需要。从这个角度出发,政策问题构建的公共性价值取向应包括以下几层涵义:第一,构建的问题是社会公共问题而非私人问题;第二,构建的问题有关社会诉求和公民需要。从公民参与的角度出发,公共性的价值取向要求公众参与政策问题构建的过程,政策问题的构建要考虑综合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宗旨,协调好各方利益;第三,要建立起多种政策信息沟通渠道,让公民的要求、建议之水自由地流进政策系统,政策问题构建过程中的问题和进展也能通过这些渠道快速反馈给公民,从而提高政策问题构建的公共性。

二、政策制定过程的价值取向

陈振明在《政策科学》[3]一书中对政策制定的定义是狭义的理解,即把它理解为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指从问题界定到方案决策以及合法化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以政策问题为中心,搜集信息、运用科学的工具寻求解决方案,最后做出决

[5]孙萍,鲍丽明.论我国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价值诉求与回归[J].理论与改革.2010.2

[2]王维国、宋洪云、高艳萍著知识产权出版社.

[3]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策,确定最优方案,最终方案合法化为公共政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每一阶段都涉及到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问题,只有在整个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把握好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制定出合法合理、切实能解决问题,并且得到社会公众认可的公共政策。笔者认为,政策制定过程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以效率为价值起点,以公平为价值目标;以科学化和民主化为价值路径;宗旨是“以人为本,公共利益为导向”。以人为本是由公共政策的本质决定的,它体现了公共政策的公共精神,规定了公共政策合理性的根本标准。[4]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仍然需要我们保持经济发展的高效率,物质基础的丰富是上层建筑发展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后,功利主义的思潮风行,我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传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毫无顾忌,一味追逐利益的过程中,社会丢失了传统的价值观,掉进了唯利是图的深渊,把市场机制奉为神祗。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由于每个人天生所拥有的资源不均等和后天努力程度的不一致,在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的操纵下,社会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入强势群体,这更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公共政策来干预市场,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对资源进行合理再分配,要杜绝强势群体通过对政策主体施加压力或者通过行贿等不正当手段干扰政策的制定。要保证公共政策合法和正义。这就要求公共政策的制定要以效率上的公平为价值取向,要在保证市场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是社会成员的诉求和理想,按照一般性的理解,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就是付出等于回报。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所提的公平是指,首先当事人对自己的付出和所得的回报与其他人的付出和回报相比,主观感受是公平的;其次,当事人现在的付出和回报之比和他自己以前的付出和回报之比相当,他就会觉得公平。所以说,公平还是一种主观感受。所以要实现社会公平,就要考虑到人的主观感受,否则即使制定的政策是公平的,也会让人们难以接受。

因此,要制定出公民主观感受到公平的政策,必须坚持下面几项原则:(1)政策制定科学化。政策制定首先要明确政策环境,明晰政策问题的现实状况;公共政策要符合客观规律;要建立专门的政策研究机构,逐步采用现代化的决策方法、程序和技术。(2)政策制定民主化。“公意”指集体的真实利益,等同于共同的良善(公益);若每个人皆能无私地行事,则公意就是所有人的意志。根据卢梭定义,公意应该是公民们全体一致的决定,但是在一切问题上,求得全体一致显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此卢梭又表示多数人的决定同样可以构成公意。公意不是个别意志的总和,而是没有相互矛盾的个人利益,是扣除众意相异部分

[4]王春福.《有限理性利益人与公共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97页.

之后所剩下的相同部分。“公意”是政策合法性基础,“公意”赋予政府公权力,要求政府为公共利益服务,尊重“公意”就是尊重大多数人民的意愿。民主化正是反映“公意”的途径。帮助公民树立民主意识、集体决策观念、决策监督等观念,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落实民主,决策者要培养和保持民主的品质,必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3)以人为本,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决策主体的政策价值观和目标的正常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对立或统一,矛盾或一致。当两者不相符的时候,政策主体可能做出有损公共利益的决策,这是违背政策目标价值的。所以,要提高政策主体的素质,健全法制规范以约束其行为,并且扩大民主参与基础,改善“一人说了算”的局面。真正实现维护公共利益的目标。

三、政策执行过程的价值取向

政策执行是政策生命过程的关键环节,发挥着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整个政策功能的实现依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政策执行方面,要坚持“以‘法’为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法”就是指公共政策本身、法律法规、以及道德约束。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坚持原则,即必须遵循政策的精神实质,保证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按照政策规定的要求去做,全面的,不折不扣地实现政策目标。这是政策本身的固有属性决定的,因为政策是一种政治行为,这就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只有保证其原则性,才能保证社会各个方面得到持续、稳定、协调、有序地发展,避免混乱出现。但是在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执行者本身素质和道德素养的参差不齐,很可能导致其执行手段不适当,对政策对象造成伤害或者损失,因此以道德的准绳来约束执行者的行为也是必须的。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多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者在不违背政策原则精神和保持政策方向的前提下,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

“人”是指政策对象,同时也包括政策执行者。以“人”为本要求政策执行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执行计划,实施执行策略。因为同一项政策,针对不同的群体,由于群体本身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思想觉悟以及性格气质的不同,对政策执行的积极性和配合度就会有所差异,为了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保证政策精神的贯彻落实,就必须“对症下药”,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最后“殊途同归”。同时,在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中,执行人员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以“人”为本还要求根据政策执行对知识和能力的不同要求,配备合适的执行者。如果政策执行人员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不能很好的把握政策精神实质,不能透彻地理解政策,造成政策失真,就会在传达、宣传、执行政策过程时扭曲政策、曲解政策。而政策执行者的价值观对其在理解政策、执行政策过程中又起着引导

作用。政策执行过程要对政策进行广泛的宣传和组织学习,培养政策对象“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这里的人还包括“他人”的含义,让政策对象认识到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减少执行过程中的阻碍。

四、政策评估的价值取向

陈振明《政策科学》一书中对政策评估的意义做了如下阐述:(1)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取向的重要依据,无论是政策的继续、调整还是终结,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系统、全面的政策评估基础上;(3)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通过政策评估,可以对照以往的政策资源分配情况,看其是否合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政策活动优质高效地进行;(4)政策评估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通过评估得出的结论体现了科学性,为下一步的民主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政策评估至关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政策评估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政策评估的结果,其影响也是深远而重大的。

笔者认为公共政策评估应该以实现“以人为本”、“社会稳定”为价值取向。首先,公共政策评估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动力。因为服务型政府的根本要求是要让人民满意,要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实现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切实解决民众期待解决的问题;不能在单一地强调人民的责任、义务和奉献牺牲,而要充分考虑到人民权利、利益和价值的实现与满足。现代社会,随着人民文化素质,政治素养的提高,普通民众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和行使意识逐渐加强,要适应这些变化,公共政策必须将“人”这一核心要素响亮地提出来,并且贯彻落实。其次,公共政策不能只关注“成本——收益”这一指标,同时也应该重视“收益——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再分配问题。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社会中一些不稳定的因素逐渐暴露,这中间不乏由于公共政策的不公平而引起的纷争。要保持持久健康的发展,就一定要保证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大环境,当然,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也是必须的,所以将“社会稳定”作为公共政策评估的价值取向,我认为是可取的,也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结语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就是在一定价值观支配下的公共政策价值分配的利益倾向与选择,反映了公共政策制定者以及涉及公共政策过程的其他相关者共有的偏好、个人愿望和目标。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其目的、特征和属性。在政府转型期间,公平和效率作为传统的核心价值选择,已经不能满足政策制定的需

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弥补了这一过渡转型时期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空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逐渐占据有利地位,从政策问题的构建、政策制定到政策评估,都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重复考虑社会大众的需要和价值诉求。同时也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明确了“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其内涵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几个方面。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不是多个价值的简单排列组合,而是各种价值之间建立起的网络体系,在不同时期,突显出不同的主要价值取向,关键是要保证公共政策能够良好地处理社会矛盾,能够协调、整合和控制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妥善保护个人、集体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严强.公共政策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

[2] 王维国,宋洪云,高艳萍.现代社会的公共性理念[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3.

[3] 陈振明.政策科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王春福.有限理性利益人与公共政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2.

[5] 孙萍,鲍丽明.论我国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价值诉求与回归[J].理论与改革.2010.2.

[6] 罗依平,罗立.政府决策机制变革应当遵循的五大价值取向[J].河北学刊.2011.5.

[7] 刘福敏.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有效整合和贯彻[J].毛泽东思想

研究.2011.7.

[8] 李庆浩,苏建宁.论公共政策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J].

企业导报.2011.NO.11.

[9] 崔光胜.论公共政策的社会公平价值取向[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NO.5.

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讲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学科定位与学习意义 第二节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学科名称梳理 ●学科形成前的政策研究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 ●公共政策学的发展 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四节公共政策的含义、构成与功能 第二节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政策,汉语中的政策一词是由汉字中的两个字“政”和“策”组合而成的。政在古汉语中有“政权”、“政事”之意,如人们常说“在其位、谋其政”。策在中国古汉语中有“计策”、“策划”之意。如《战国策》中的策,是说战国时代各国发生政治事件时所采取的各种对策。 我国现代汉语对“政策”一词的解释,往往与路线、方针、策略相联系。关于政策的定义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工具书《辞海》对“政策”的定义:“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 《辞海》的定义中实际包含着四层内容: ●政策制定主体是“国家与政党”; ●政策存在的基本形式是“行动准则” ●政策的目的是“实现路线和任务” ●政策的时效是“一定历史时期” 《辞海》的这一定义将政策的主体限定在“国家和政党”层面有点狭窄。相

比之下,国外的许多学者也曾对政策下过定义。例如: 卡尔·弗雷德里奇:“政策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个人、团体或政府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政策的用意就是利用时机、克服障碍,以实现某个既定的目标,或达到某一既定的目的”。 安德森:“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有关事务而采取的”。 公共政策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公共政策是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因此,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国家也就随之产生了公共政策。与此同时,也就开始了人们对于公共政策的产生与思考。 推动公共政策形成的几个主要因素: ●近代的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发展——为政策研究提供新条件和手段; ●哲学和社会、人文学科等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行为主义的诞生,凯恩斯主义的出台 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等。 一、学科名称梳理 该学科常见的名称: 1、公共政策学 2、政策学 3、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s) 创始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著有《政策科学》(1951年)一书。本书首次对政策科学的基本范畴与方法等内容做出了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标志着公共政策学科的诞生。在我国曾著有《政策科学导论》一书便是使用的这一名称。 拉斯韦尔对政策科学的特征的概述(六点):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 一、公共管理效率 1 公共管理效率的概念 (1)效率和公共管理效率 公共管理效率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开展公共管理活动所取得的管理成果、效果、社会效益与其所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各项公共资源投入的比率。 公共管理效率概念所包含的两层含义: 1)内涵—经济价值观; 2 )外延—社会价值观。 现代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实质是追求内涵与外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统一。 (2)公共管理效率的特点: (1)综合性; (2)层次性; (3)可测定性; (4)相对性; (5)滞后延伸性。 2 公共管理效率的分类 性质:(1)正效率(2)负效率 主体:(1)个体效率(2)群体效率 层次:(1)决策效率(2)管理效率(3)执行效率 实现程度:(1)计划效率(2)实际效率 3 公共管理的效率与公平 总:当前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社会公平的政府发展思想。 因为:(1)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决定的,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 (2)提高公共管理效率有利于更好的保障社会公平。 (3)社会公平为公共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公共政策目的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中国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能 1 经济调解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 2)增加就业 3)稳定物价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 1)计划手段 2)财政政策 3)货币政策

2 市场监管 1)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2)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加强制度建设 ◇2加强信用建设 ◇3从严监管 3)反对垄断 垄断分为:市场垄断、自然垄断、行政性垄断 行政性垄断是我国垄断的主要形式,也是反垄断的主要对象 3 社会管理 1)人口管理 2)环境管理 3)调节居民收入和国民财富分配 4)维护社会秩序 4 公共服务 1)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 2)基础设施建设 三、行政组织 1 行政组织的概念 含义:是公共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共管理活动的——核心主体 构成要素: 1)组织目标 2)机构设置 3)职权划分 4)职位配置 5)人员结构 6)管理方式 7)运行程序 8)法律规范 2 行政组织的特点: 1)权威性2)服务性3)层级性4)适应性5)合法性6)强制性 3 我国行政机关的性质和构成 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执行权力机关的决定,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 行政机关的构成: 1)领导机关——中央机构 2)职能机关——又称执行机关、业务机关(各部、委、办、局等) 3)辅助机关——分:政务性、事务性、综合性、专业性) 4)监督机关——行政监察机关——政治监督 审计机关——经济监督 5)派出机关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一、公共政策的特征: 1.政治性: 如果单纯从公共与政策的概念上来看,公共政策本应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体现,不应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然而,在阶级社会中,任何政党和政府都是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政治集团,其一切所为本质上都要服从阶级利益的需要。尽管从表面上看,政党和政府的政策行为有时并不带有政治色彩,如人口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等,但实质上还是为了巩固阶级统治的需要。尽管有违统治阶级意愿的政策结果在社会生活中并不鲜见,但那只是因为政策制定者或执行者缺少经验致使措施不当造成的,根本不是出于他们的本来的意愿。由此可见,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党和政府(政治组织)的政治行为,公共政策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是源于政治动机的组织产物,因而它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价值选择性: 毫无疑问,政策制定者的价值观体系对公共政策的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政策制定必然涉及价值判断,例如,在选择政策方案的过程中,决策者需要回答“应当怎样做”、“怎样做才有意义”等问题,这就是在作价值判断。制定任何一项政策,其首要前提就是价值判断。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不论其是否自觉地意识到,其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当然,政策制定者的价值观绝非简单的概念,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把所有这些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影响因素统称为价值观体系。一些人极力推崇所谓价值中立的理性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难以实现的。 影响决策者行为的价值标准 决策是有意识的选择活动,其影响因素涉及很多方面,如政治压力、社会压力、资金压力、时间压力、社会经济环境、决策程序的限制,等等,然而,在关注这些要素时,我们不应忽视决策者本人价值观的作用。尽管在许多情况下这些价值观难以确定且无法辨别,只能通过决策者的行为加以揣测。 影响决策者行为的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治价值观:决策者评价政策方案的标准受其所在政党或政治团体及其服务对象的影响。政策常被视为发展和实现政党或利益团体目标的手段,政治上有利是决策的基础原则,政策分析家也往往是从这一方面研究和评价政策的制定过程。比如,工会组织的成员、农业联盟的成员和某一政党的成员常常会得益于某项特定的政策。以1972年美国总统竞选前国会辩论的情况为例,当时国会中的许多民主党议员强烈要求进行竞选资助的改革(包括开支的限制),他们的做法就代有这种色彩,因为在筹集竞选资金方面民主党的困难要比共和党大得多。 二、组织价值观:各种组织机构(包括政府部门)都试图运用奖惩手段使成员接受其确定的价值观并照此行事。一般而言,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总会考虑这样一些问题:此种方案对本组织的生存、发展和扩大是否有利?对本组织的一般计划和日常行动是否会有影响?怎

谈对公共管理专业的认识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从产生意义上讲是公共组织的一种职能,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组织和以公共利益为指向的非政府组织(NGO)为实现公共利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从学科意义上的内容包括公共管理原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公共政策,发展管理,教育经济管理以及劳动社会保障等方向,公共管理学的兴起得益于全球化新公共管理运动,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新公共管理学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公共管理学研究进入百家争鸣的时代。 现代公共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集中体现在是否将目标定位在公共利益上,公共管理不仅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而且更应当强调社会公平,因为社会公平是作为分配的公共服务的法律和现实基础。当代新公共管理倡导是从主体的广泛意义上理解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的主体不再只限于政府和组织,进而把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区分开来 公共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熟悉公共事务和国际事务管

理规则和机制,能在文教、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公共管理的性质和特点(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 (4)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 (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公共管理以公共福利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新公共管理的七大要点 1.公共政策领域中的专业化管理。这意味着让管理者管理,或如胡德所言“由高层人员对组织进行积极的、显著的、裁量性的控制”。对此最为典型的合理

公共管理复习题

公共管理复习题 一.简答题 ⒈简述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 ⑴目的不同:公共管理就是公益性的;企业管理以营利为目的。 ⑵限制因素不同:前者全部受法律限制;后者仅就是一个外部因素。 ⑶物质基础不同:前者主要来自税收:后者来自获利。 ⑷管理人员选拔方式不同:前者就是选举与任命;后者则就是任人为贤。 ⑸绩效评估不同:其评价指标不同,前者偏重社会效益,后者强调经济效益。 ⒉简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⑴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 ⑵政府组织与其她公共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 ⑶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 ⑷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 ⑸管理所追究求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 ⑹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 ⑺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上; ⑻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 ⒊简述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 ⑴建立并维护社会与市场秩序 ⑵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 ⑶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 ⑷进行收入财产的再分配 ⑸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⒋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 政府失效就是指由于政府主体与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政府失效论用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的局限与失败问题。 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 ⑴

(1)公共政策失效; (2)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4)寻租与腐败。 ⒌简述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与基本原则。 ㈠主体:(1)执政党,(2)立法机关(3)行政机关(4)其她机构 ㈡基本原则:(1)公正原则(2)受益原则(3)系统原则(4)权变原则(5)优化原则⒍自上而下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式的优缺点就是什么 自上而下理论模式从政府的政策决定出发,考察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实现时间、实现效果等问题,并分析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之间的关系,这些就是值得肯定的。但自上而下理论模式也表现出了较大的缺失。主要表现于:(1)强调中央政府、决策官员在政策执行中的核心作用,容易忽视其她行为者的作用。(2)仅从决策者的目标出发,难以判定政策行为与其后果之间的因果关联。因为许多政策往往就是同时实施的,必须在系统之中分析影响政策执行的情况。(3)忽视了基层政策执行人员与目标群体采取的各项策略。(4)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的区分有误导或毫无意义,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区分出一个绝对独立的政策制定过程。 ⒎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因素。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有: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政策执行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政策的特性上。其次,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执行。政治体制主要表现于权力分配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方面。第三,社会利益格局影响政策的执行。 行政因素。行政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与政策执行所需的各种资源等。 沟通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内容的理解会影响到执行的效果。理解的程度受制于对政策的知晓范围与接受程度等因素。因此,有效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⑵ ⒏简述构成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

公共政策学发展历史的简述

西方公共政策学发展历史的简述第一阶段创建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1.1 标志性事件 1.1.1一次学术会议 即“关于国际关系论的革命性、发展新血水讨论会”(简称RADIR学术会议)。 会议在美国西部斯坦福大学召开,与会成员有当时闻名于世的一些社会科学精英人士。 1.1.2一本著作 即《政策科学》(The Policy Sciences)。 这本著作是作为上述会议主要成果之一的论文集,1951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作为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然而并未在社会上包括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生中产生较大的影响。 后来许多学者认为,其真正意义在于引发了社会科学上的“静悄悄的革命”。 1.2代表人物:哈罗德·拉斯韦尔 1.3主要思想 20世纪60年代,公共政策学者致力于研究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其中对议会、政府和政党作用的分析和评价。在这一时期,将政策制定规划视为由若干环节按照程序组成的循序推移的过程,大多采用线性思维方式。 1.4相关评价 这一时期的公共政策学过分偏重自然科学和枯燥的数字,因而是一门生硬的机械的科学,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 第二阶段发展时期——20世界70年代 2.1标志性事件及代表人物 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的出版,包括《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1968年),《政策科学探索》(1971年),《政策科学构想》(1971年)。 这三部著作是由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叶海尔·德洛尔(Yehezhel Dror)在1968年至1971年旅居美国期间写的。 2.2主要思想 德洛尔认为,公共政策必须要构建一个模型,并且要包括方法论和决定论。他将医学上的治疗来比喻这种模式,治疗一般有两种模型,一是通过外部处理,一是让患者自己恢复功

公共管理系统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公共事务 涉及全体社会公众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即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公共事务的基本特征:1)公益性。公共事务的受益者是全体社会公众。公共事务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由全体公众享用,是社会发展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反应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2)非营利性。是指公共事务有关的管理和服务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决定了一般情况下社会公众在享受公共事务提供的物品和服务时不需要付费的。有时为了弥补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经费不足,或平衡享受物品和服务方面的实际差异,也会采取收费的办法,但绝不是以营利为目的。3)规模性。第一公共事务对社会整体而言是不可分割的,虽然有技术因素,但主要是强调“共同”的特质;公共事务的范围十分庞大,覆盖全社会的公共事务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大部分属于经常性支出,同时,公共事务的某些内容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体现出一定的效益。公共事务的规模性要求较强的投资能力。3)阶级性。由于人类的相当长的时期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共同利益中必然包括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要求也要满足阶级的需要。从阶级的角度看,公共事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反映长期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类是反映特定阶段统治阶级的特殊要求。它的变动往往取决于统治阶级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认识和判断。 2、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他对其他消费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从物品的所有关系来看,同一物品不仅供其占有者来消费,无法排斥占有者以外的人来消费。依据不同的标准,公共物品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主要包括:1)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凡是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时纯公共物品;凡是不能严格满足非排他性等特征的公共物品是准公共物品。2)有形的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有形的公共物品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物品;无形的公共物品是指政府提供的法律、政策和制度等一类服务。3)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指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地方性公共物品指地方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 3、公共行政 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社会 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包括“谁在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什么”三个方面:○1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题○2行政管理的主体并 不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而是与立法、司法部门所对立的行政执行部门或最高国家的权利的执行机关,在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管理是各国行政组织的普 遍特点。○3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突出了“公共”的特性,涉及到公共权力的 运用、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等问题。 4、公共管理 是指社会公共组织及其他组织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增进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通过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和控制活动。基本特征:

公共政策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1、什么是公共政策 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动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 答案:1 a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从政治概念的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解决冲突性要求并为合作提供激励的一种行动模式。广义的政策概念具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首先,政策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事件。其次,政策产生于两种需要的其中一种,或者是协调冲突性要求,或者是为集体活动建立激励机制。 b 从市场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角度) 2 (1)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他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且由行政人员(国家公务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美国政治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创立政策学科时曾提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3)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分配。 (4)美国学者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决定不做的事都是公共政策。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简单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方案获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3、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 a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应该在公共空间发挥作用; b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c公共职能----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上的; d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 e公共利益----有效解释国家存在的正当性,是界定公共政策必要性的主要界定,是把握公共政策目标性的主要依据; f 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利,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g公共秩序----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4、政治行动的基本类型? (1)权力与控制。它认为,政治活动经常表现为一种命令形式而且通常需要武力作为依托。 (2)交易 (3)博弈。运用数学模型解释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彼此冲突与合作的行为模式。 5、怎样理解政治与政策的联系? (1)微观政治是指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其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2)中观政治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中观政治在各个公共政策的领域产生,不仅与政府部门的分散性权力和专业化分工有关,而且与人们的愿望和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3)宏观政治史指某些政策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广泛的政策争论。 6、有哪些价值标准能够影响决策者的行为? a政治价值观——决策者评价政策方案的标准受其所在政党或政治团体及其服务对象的影响; b组织价值观——各种组织机构都试图运用奖惩手段使成员接受其确定的价值观并照此行事; c个人价值观——保护个人在金钱和物质方面的利益,维护个人的社会声望和历史地位,这些考虑也可能起到决策准则的作用; d公众价值观——决策者在很多时候是从公众利益出发进行决策的; e意识形态价值观——一整套逻辑上的相联系的价值观和信念。 7、什么是经济自由主义?什么是国家干预主义?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经济自由主义的学术渊源是斯密的经济自由放任主义,现代(经济)自由主义,又称新自由主义,是以哈耶克为代表人物,这一学派认为,市场是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力量,因而极端崇信自由市场经济、反对任

公共管理学 笔记

第一章绪论 【关键术语】 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行政学 非政府组织 公共物品 研究范式 市场失灵 凯恩斯主义 政府失灵 1.1 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1.1.1 公共管理的内涵 公共管理,是社会公共组织通过观念和手段的不断创新,为增进公共利益及社会协调发展,对日益多样复杂的公共事务及公共组织自身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 1.1.2 公共管理的主体 西方国家公共组织构成vs.中国公共组织的构成 公共组织的特性:公共性、非营利性、合法性、组织性、服务性 1.1.3 公共管理的对象 1.公共物品及其分类2.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的必然性3.公共组织成为公共管理对象的必然 1.1.4 公共管理的特点 1.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 管理目标不同;管理手段不同;管理结果的衡量标准不同 2.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 管理理念不同;管理主体不同;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同;管理方法不同;管理目的不同 1.2 公共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2.1 公共行政学的诞生 1.公共行政学诞生的背景 2.公共行政学的传统范式 1.2.2 传统公共行政学遇到的批评与转变 1.传统范式受到批评的社会原因

2.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 1.2.3 公共管理学的新框架 1.公共管理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2.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框架 1.3 中国公共管理学的传播与发展 1.3.1 新中国领导人的行政管理思想 1.毛泽东的行政管理思想 2.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 3.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行政管理思想 1.3.2 从行政管理学到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1.行政管理学的恢复与发展 2.公共管理学研究范围 3.公共管理研究队伍的扩大 1.3.3 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 1.中国的国情特点 2.当前的学科建设的特点 1.4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1.4.1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 1.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2.是促进社会协调进步发展的需要 3.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4.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管理素质和能力 1.4.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比较分析法 3.实践抽象法 4.实体分析法 第一章练习与思考题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含义? 2.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有什么不同? 3.如何理解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4.如何认识公共管理运动的现实意义? 5.公共管理范式转换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6.为什么说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公共性”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第一小组讨论发言稿要谈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明确下什么是“公共性”——根据《辞海》的解释,“公”的含义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礼记》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为此意。而从“公共性”的本源及演变来看,最早意义上的“公共性”是一种朴素的全民性,如古希腊的民主制。那么现代的“公共性”究竟是什么,它在公共管理中是如何体现的?我们小组通过讨论,将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阐述。 一、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之中的内涵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组找到了学术界三个不同的观点来阐述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之中的内涵—— 1.1王乐夫的观点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体现在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执掌公共权力,谋求公共利益,管理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它表明,公共性致力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推进、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方式。具体分为: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邵门; 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部门内部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 3.公共管理的职能是协调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的关系,实现公共利益; 4,公共管理的过程体现了公共管理权力运作的多向度和公开性。 1.2付翠莲的观点 1.在伦理价值层面上,“公共性”必须体现公共部门活动的公正与正义。 2.在公共权力的运用上,“公共性”要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3.在公共部门运作过程中,“公共性”体现为公开与参与。 4.在利益取向上,“公共性”表明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门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必须克服私 人或部门利益的缺陷。 5.在理念表达上,“公共性”是一种理性与道德,它支持公民社会及其公共舆论的监督。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共同构成公共管理的主体;二是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以及责任心等方面。三是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权力是政治社会的基石,是理解一切政治现象的基础。四是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公共事务,即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学科名称梳理 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谁?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罗斯威尔。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 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 第二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1、《战国策》;2、《智囊补》冯梦龙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 2、中国古代出现发达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 3、欧洲何时出现政策分析人才?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6、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哪些?(1)对当时的政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政策。(2)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有关政府和市场的理论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 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3)对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对后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有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现代的政策分析。 7、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2)将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这一战略要素分析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典范。

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

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 其次,公民社会的日益成长,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形成了强大的参与力量,这就要求公共部门在管理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公共性”,从而表现为某种程度上“公共性”的觉醒。譬如,一种成熟的理论认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都存在体现公共理性的力量,公共领域由于是公共权力活动的场所,因而天然地必须体现公共性。而私人领域是市民社会成熟基础上的产物,它发挥社会批判功能,体现参与和监督精神,因此它的存在有助于公共性的发扬(注:[德]哈贝马斯着、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许多国内学者也认为,“经济的市场化或自由化推动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开来而获得独立的存在和发展,在市民社会里,各种非官方的社团组织及他们活动于其中的非官方的公共领域也逐渐活跃起来。一般而言,自治原则、法治原则、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公开性、公共性等被人们认为是市民社会特有的价值旨趣或规范基础。”随着第三部门的成长壮大,它在政治生活中起到有效抑制公共权力对社会公众的滥用,从而发扬民主行政理念,使公共管理更能体现为公众利益的本质目标(注:参见汪俊昌《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谈论市民社会》,《浙江学刊》1999年第3期。)。由此看来,当前对于“公共性”的研究,既是 过去探索的延续,又具有现实紧迫性。 二、“公共性”的由来及演变过程 根据《辞海》的解释,“公”的中文含义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礼记·礼运》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为此意。《汉语大辞典》中,“公共”意为“公有的,公用的,公众的,共同的”。因此,自古以 来,“公共”的中文语义强调多数人共同或公用。也有人认为“公众”一词有两个起源:一是起源于古希腊词汇(pubes or maturity),强调个人能超出自身利益去理解并考虑他人的利益。同时意味着具备公共精神和意识是一个人成熟并且可以参加公共事务的标志。二是源于古希腊词汇(Koinon),英语词汇“共同”(common)就起源于该词,意为人与人之间在工作、交往中相互照顾和关心的一种状态。在古希腊社会里,公共是一种所有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的政治共同体,其主要职责是建立一些永久的标准和规则,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之善。因此,从起源上看,“公共”更多地意指社会层面的非个体性,在古希腊政治社会里与早期民主相关联。这也应证了,随着时代发展,当代的“公共”概念已发生很大改变,公共成为政府和政治的同义词的观点。 哈贝马斯考察了另外一种公共性起源。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中,公共性或公共领域不是指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共部门,而是指一种建立在社会公/私二元对立基础之上的独特概念,它诞生于成熟的资产阶级私人领域基础上,并具有独特批判功能。关于公共性的演变,哈贝马斯认为,自古希腊以来,社会有明确的公私划分,公代表国家,私代表家庭和市民社会。例如在古希腊、罗马,公私分明,所谓的公共领域是公众发表意见或进行交往的场所,那时虽有公共交往但不足以形成真正的公共领域。在中世纪,公私不分,公吞没私,不允许私的存在,公共性等同于“所有权”。直到近代(17、18世纪)以来,在私人领域之中诞生了公共领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注:[德]哈贝马斯着、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最全公共政策分析题库(含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题库(最全) 一,单项选择题: 1,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A). A,市场和政府B,法律和市场C,宪法和法律D,政府和政策2,深刻影响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行政主流理论的人是(B). A,马克思,恩格斯 B,马克斯·韦伯,亚当·斯密 C,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D,尼采,弗洛伊德 3,现代政策研究最早兴起于(D). A,德国B,中国C,英国 D,美国 4,美国现代政策研究的起始阶段主要侧重于(C). A,农村问题 B,政府问题 C,大型城市问题 D,小城市问题5,二次大战后催化政策科学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是(A). A,公民社会意识的"非政治化"倾向 B,公民道德判断意识加强 C,公民社会意识的"政治化"倾向 D,经济危机 6,亚当·斯密以及后来的赫伯特·斯宾塞主张(B). A,加大政府干预 B,减少政府干预 C,多用"看得见的手"干预社会 D,尽量用公共政策手段干预社会 7,20世纪公共政策对社会的调节,规范作用已经(C). A,失败 B,降到最低 C,不可或缺 D,逐步减少 8,拉斯维尔和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A). A,"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B,"凡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 C,"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D,"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

境之间的关系" 9,政策不仅具有符号特征,而且是(B). A,一个分析过程 B,一个行为过程 C,一个收益过程 D,一个黑箱过程 10,在政策研究中,政策,制度,法律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D). A,矛盾关系 B,等价关系 C,平行关系 D,交叉关系 11,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C). A,政策目标与政策实际执行结果趋于统一 B,道德价值判断成为政策制定的唯一标准 C,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 D,在政治领域出现由治理政治向统治政治的转化 12,下列关于政策,制度,法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A,制度与政策是截然不同的 B,制度,政策与法律不一致的情形并非罕见 C,法律有时不是"统治者",而是统治者的工具 D,制度与政策有时很难截然分开 13,现代政策科学兴起的背景是(C). A,文艺复兴 B,民权运动 C,产业革命 D,二次大战 14,20世纪早期美国的专业政策研究部门有(B). A,遗产基金会 B,布鲁金斯学会 C,商业圆桌委员会 D,三边关系委员会 15,现代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D). A,道格拉斯·诺思 B,戴维·韦默 C,艾丹·维宁 D,拉斯维尔 16,一个负责任,高效率的政府应该追求政策的(A). A,合理性,科学性 B,计划性,操作性 C,经济性,全面性 D,

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管理学自测练习及答案

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管理学自测练习及答案

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管理学自测练习及答案 1-9

《公共管理学》 自测练习及答案 自测练习一(1-4章) 一、填空题 1.公共管理是运用公共权力,为实现公共利益,对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2.威尔逊在其《行政之研究》一文中主张分离,第一次明确提出应该把行政管理当作一门学科来研究。 3.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和理由。4.政府失效是指由于存在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效率的情景。 5.非政府组织一般可分为和。 6.依据公共政策的从属关系,一般可分为、和具体政策。 7.一般来讲,政策评估应坚持标准和标准。 8.公共组织的变革是指根据其的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动,主动地对自己加以改进的一系列的组织行为和措施。 二、单项选择题 1.1926年在美国出版两本权威的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研究导论》《公共行政学原理》的两位学者分别是()。A.泰勒和法约尔B.怀特和威洛比C.威尔逊和古

德诺D.马克斯·韦伯和赫伯特·西蒙 2.对官僚制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证,并促成公共行政学体系建立的是()。 A.法约尔B.赫伯特·西蒙C.马克斯·韦伯D.泰勒 3.在1776年撰写《国富论》的学者是()。 A.亚当·斯密B.凯恩斯C胡德D.史蒂文·科恩 4.政府失效理论对人的本质和行为的基本假设是( A.社会人B.经济人C.自动人D.复杂人5.对非政府公共组织也可称作()。 A.第一部门B.第二部门C.第三部门D.公共组织 6.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来源于它的()。 A.合理性B.合法性C.操作性D.强制性 7.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保罗.萨巴蒂尔B.本尼·杰恩C.丹尼尔·马兹曼尼安D.J.佛瑞斯特 8.将职能部门和项目小组进行组合,以完成某项工作为核心的新型组织结构被称为()。 A.直线式结构B.职能式结构C.矩阵式结构D.扁平式结构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7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 一、名词解释 工具主义:人是社会化、组织化的人,组织是社会控制得以实现的有效工具,只得控制体系,尤其是内部控制的形态可以看作是人类社会控制形态的一个缩影。公平与效率:公平与效率之间是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效率的提高为社会公平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公平的实现为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基本保证。 正义途径:正义作为政治全力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公共性在公共领域的体现,以及它的多元性特征决定了它可以作为平衡诸如公平、效率等多元价值的一种中心原则或途径。 服务价值:就是管理活动的服务化,同时,公共管理还需要把服务化的过程进一步向前推进,将之延展到社会成员个体的层面,实现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个体服务意识的普遍生成,使他们的行为合乎社会正义的标准,以形成服务的价值取向。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它是公共管理主体在运行和发展中遵循公民至上理念,回应公民需求,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新型治理模式。它的本质在于服务导向和公民本位。 二、问答题 1、如何认识传统公共行政研究的工具意义? (1)社会控制的技术性 (2)社会秩序的可设计性 2、公共管理研究价值视角的伦理意义是什么? (1)价值视角打破了垄断状态,使我们认识到传统的僵局。 (2)价值视角通过价值取向引导人的行为,而非约束人的行为。 (3)价值视角的引入奠定了公共管理研究的伦理意义。 3、如何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合题? (1)他们是之间是即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以效率的提供为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2)公共的实现为效率提供了基本保障。 (3)正义是政府的中心组织,正义包含对效率的追求,公平是实现正义的途径。 4、如何理解服务价值是政府的最高价值? 5、如何理解服务价值与正义途径的内在统一性? (1)社会治理问题上作为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公共管理,是以服务价值的确立为起点的。意味着管理活动的服务化,通过治理者及服务化影响着社会治理体系中的每一个成员。(2)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中看,工业是一个差异性竞争体系,在竞争中人们之间的自然差异和社会差异导致在分配交换竞争关系中的社会公平的问题,后工业社会是互利性合作体系,人们之间的合作是互利共赢的。促进了共同利益的增长。 6、试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社会治理形态的历史转型。 7、如何实现公共管理者价值观的自我完善? (1)道德存在,需要思考完善什么和怎么完善的问题,需要承认人的三种存在,物理存在、精神存在、道德存在。 (2)独立自主性人格的形成,独立自主性人格意味着公共管理者思想和行为不受外部力量和原因决定。能够独立对事物进行反思,形成自己的目标和打算。 8、如何建立起基于服务价值的公共管理的道德制度? (1)提供一种全新的合作秩序, (2)从管理关系到服务关系, (3)道德制度的真实性和稳固性。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整合)

单选题 1.(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 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2.(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 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3.(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 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4.(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 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5.(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 一步。 6.(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7.“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德瑞) 8.“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 早提出的。 9.《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文·E休斯) 10.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 分析单位所使用的(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11.成本效益分析以(货币价值)为测量标准。 12.从系统论角度看,(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 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13.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公共责任)。 14.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 15.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 是(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16.福利经济学之父是(庇古)。 17.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 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 18.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 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政策方案规划)。 19.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20.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21.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 会可持续发展)。 2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系统性)。 23.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目标群体) 24.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 25.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全球性)。 26.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评估实施)和评估总 结三个阶段。 27.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28.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 29.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 的行为准则。 30.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权威性)的分配。 31.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小论证)是政策问 题的最低层次。 32.公民的(教育文化水平)直接影响了其参与政治时对政 策的解读和利益诉求的表达 33.荷兰经济学家(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 的学者。 34.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威廉 ?邓恩)。 35.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 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 36.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资源)。 37.进行政府重塑的核心要点是(政策工具)。 38.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戴伊)。 39.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 步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40.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 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41.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年出版的(《政府过程》)揭示了 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42.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 称为(目标群体) 43.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基础)。 44.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前提)。 45.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自 然地理环境)。 46.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利益)。 47.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 学者(戴维?伊斯顿)。 48.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 的是学者(保罗?A?萨巴蒂尔)。 49.萨巴蒂尔认为(信仰体系)是宣传联盟能够形成的关键要 素。 50.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社会 问题)。 5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 52.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多样性) 53.首选的政策工具是(自愿(自主)性工具)。 54.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目标群体) 55.文化环境不包括(心理文化)。 56.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 尔的(实验理论) 57.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 的科学指的是(政治学)。 58.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