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价值观

公共政策价值观
公共政策价值观

公共政策价值观与和谐社会

分析研究和谐社会的构建就一定要考虑公共政策价值观的作用。公共政策价值观念的现状和变革趋势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深刻的影响。中国的公共政策能否满足政策价值主体的需要直接影响到政策价值观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而政策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反过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因此,值得加强对政策价值观的研究。本文对公共政策价值观的主要构成要素;政策价值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等几个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关键字:公共政策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一、公共政策价值观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自由

自由指的是无障碍的思想与行为。自由是通过社会的制度安排来实现的,政策的配给与法律的保障便显得特别重要。一个国家的自由状况可以通过政策和法律来反映,一个国家的自由权利也可以通过政策与法律来保障,比如我国宪法就明确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多方面权利。当然,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并非注明自由是无边无际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相信自由是有限度的,比如言论自由并不包括散布危险或恶意谎言的权利、也不包括向警察谎报市政厅里有炸药的权利。

(二)平等

平等是指在集体内作为个体的集体成员寻求某种特定的利益目标时有着大体的相似的机会或条件,或者对某种特定的利益需求有着大体相同的实际占有量。平等应该是每个人拥有的基本权利,这种权利不受制于任何的政治交易或社会利益的平衡。但是,个体由于素质差异,获取利益的能力不尽相同,从而造成了不平等。当这种不平等进一步转化为获利能力上的差距,甚至相互关系上的压迫、剥削等现象时,不平等将会进一步扩大化而出现平等危机,这时政府的公共政策就成为必要。平等的理念之于公共政策应该是“满足多数,保护少数”。即公共政策要兼顾社会绝大多数人的需要,不能对一部分人持有政策歧见,有意忽视其利益,或者通过牺牲一部分人及其团体的利益以成全另一部分人及其团体的利益。

(三)民主

民主是指在一个系统内,作为个体的集体成员与代表统一的集体行动的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状况。民主是公众参与决策并按照公众的意志而进行统治,是平等地享受权利和恪守义务。作为公民权力的代理者的政府来说,它必须按照公民的意愿和利益,面向社会共同需要,提供公共物品,塑造公共秩序,规范公共交易,满足多数和保护少数,由此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民主的价值观反映在公共

政策上主要体现为“公共性”,它是公众在公共领域的政策表达,是有意识的、合理的政策序列设计及其安排。

效率

效率这个词的意义是产品的最小耗费、最小浪费和最小活动量。效率的途径就是降低要求的时间、金钱和活动量。它谋求的是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产品供给和服务提供的成本最小化。按照经济学的理论,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就是效率。公共政策的目标就是为了引导组织和公众提高行为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乃至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确定政策效率标准的目的是要衡量某项政策要达到某种水平的产出所需要的政策资源投入量或一定量的政策投入所能达到的最大价值。效率所关注的核心内容是一项公共政策是否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有效的产出,即以最小的成本或工作量最大限度地解决某个政策问题,从而凭借有限的政策资源尽量扩大政策收益。

(五)秩序

秩序在本源的意义上是指事件的发生多少具有规律的顺序和模式,它含有“常度”、“次序”、“人事所在位置”以及“整齐守则”之意。德国学者柯武刚和史漫飞认为,秩序是指符合可识别模式的重复事件或行为,它可以依赖的未来行为模式完全能被合理地预见到。当有人计划出一个严密的交往模式并强制执行该模式的指令时,或者当行为主体以一种自发的方式遵循共同规则时,都会形成行动秩序。秩序是一种规则和模式,秩序也可以说是一种和平与安全,它指的是抵制外部势力(如别的国家侵略)和内部势力(如犯罪)的破坏。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就是建构秩序的有效工具,虽然政策与其他的制度形式未必产生某种秩序,但秩序却必定依赖某种政策和制度。良好的公共政策可以减少社会冲突、保持社会的安宁、维护国内与国际的和平与稳定。总的说来,政府的政策目标就是要提供安全和秩序,实现充分就业,制止内乱外患,保持经济、政治、社会的稳定度。

(六)发展

广义上的发展等同于“进步”,泛指人类社会的递进和成长;狭义上的发展专指一个社会的现代化问题和现代化的过程。作为自然界和社会变化的一种历史过程,发展是一个自然和社会双重系统的行为变动轨迹,它引导着复杂系统朝着更加均衡、更加和谐、更加互补的方向进化。因此,发展具有不可逆性、广泛性以及关联自然和社会的复合性特征。“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一个国家一切重大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当今时代的一大主题。发展要靠公共政策有效地维持和推动,而公共政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制度性工具。在现代化的一定阶段上,不少人把发展单纯地理解为经济发展,而把经济发展又简单等同于GDP的增长。事实上,一国财富的增长并不一定表明该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公共政策的发展观必然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必须要求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必须关注人的生

活世界,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给予“善”的关怀。科学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因而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立足中国国情,既要考虑人口政策、能源政策、环境政策等各方面具体政策的配套协作,又要考虑城乡、区域、阶层等各方面的统筹协调;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要求;既要考虑当代人利益,又要顾及后代人的存续等等。其中,可持续发展政策是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内部协调,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总之,具有科学发展观的公共政策目标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二、政策价值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一)公平有效的公共政策价值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决定了它与私人决策和市场决策的根本不同在于,它的目标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是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公平地协调和分配利益,并公正地保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由于公共政策对社会成员和各利益主体具有引导、规范、调控、分配的功能,因此公平有效的公共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公共政策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公平政策价值观,要始终以公众利益为导向,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要求和根本利益为旨归,以能否使公众满意、能否增进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能否切实维护和保障公民权益为政策标准。公共政策是协调各方面利益的重要途径。由政府代表公共权威和公众意志制定并实施的公共政策,要站在全社会的高度,从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出发,协调个人、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通过适当的政策措施和政策资源,公平分配利益,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愿望与要求,使社会达到协调平衡、健康向上、充满活力、良性互动的和谐状态。

(二)公平合理的公共政策价值观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

政策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政策环境,既是政策质量和政策有效性的保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通过公共政策的规范、协调,可以引导社会走向经济发展、民主法治、公众参与、诚信友爱、互信合作的良性循环,也有助于形成民主法治、诚信合作的政策习惯、道德意识和社会风尚,为构建社会和谐创造必要环境条件。民主法治和诚信合作既是和谐社会的外部环境,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政府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良好的道德、素质、信用和能力,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公开透明、公平合理和连续稳定,对于民主法治和诚信合作具有巨大的社会示范作用,它可以推动公众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互信合作的公共精神与公共意识,养成遵纪守法、互信互利、合作参与的公共生活习惯,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公平合理的公共政策既需要政府科学合理、公平有效地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也需要社会公众理解、支持、配合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公众的积极配合和广泛参与。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和

谐相处,政策系统健康运行,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政府在公共政策系统中具有主导和核心地位,是影响公共政策质量和有效性的关键。政府要时刻代表公众利益,认真倾听公众意见,积极回应公众诉求,尽力满足公众需要,公平有效地配置资源和分配利益。政府要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使公共政策有效服务于建设和谐社会。同时,作为政策客体的公众能否理解、支持公共政策,直接影响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决定政策效果和政策成败。公共政策只有及时回应公众要求,公平合理地配置和协调政策资源与政策利益,才能得到公众的理解、支持,才能顺利实施,政策目标才能实现。

(三)科学民主的公共政策过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

科学民主的政策过程,能够大大提高和改善政策质量和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科学民主的公共政策过程包括以下内容:在制定政策时,要体现民本原则和回应原则,及时发现问题;在制定政策目标时,要坚持合理、可行、公平、有效的原则,政策目标既要公平合理,也要切实可行,切忌急功近利;在政策规划时,要全面计量政策成本与政策收益,综合考虑政策环境和政策因素,将政策的合理性、可行性与社会公众的可承受性结合起来;在政策决策时,要排除私人利益、部门利益和集团利益的干扰,以公众需求和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遵循民主、合法的决策规则与程序,选择符合公众利益要求的政策方案;政策执行中,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做好充分深入的政策宣传解释和说服教育工作;在政策的监控和评估时,坚持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保证政策执行不偏离既定目标。目前,我国社会中还存在种种不和谐的现象,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还很多,有些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这就需要公共政策进行有效调节,以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十七大报告中的这一原则性要求让代表们感到十分兴奋。这意味着,我国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决策过程将更透明,只要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重大政策,百姓将拥有更大的参与权、发言权。“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增强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无疑是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撑。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 一、公共管理效率 1 公共管理效率的概念 (1)效率和公共管理效率 公共管理效率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开展公共管理活动所取得的管理成果、效果、社会效益与其所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各项公共资源投入的比率。 公共管理效率概念所包含的两层含义: 1)内涵—经济价值观; 2 )外延—社会价值观。 现代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实质是追求内涵与外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统一。 (2)公共管理效率的特点: (1)综合性; (2)层次性; (3)可测定性; (4)相对性; (5)滞后延伸性。 2 公共管理效率的分类 性质:(1)正效率(2)负效率 主体:(1)个体效率(2)群体效率 层次:(1)决策效率(2)管理效率(3)执行效率 实现程度:(1)计划效率(2)实际效率 3 公共管理的效率与公平 总:当前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社会公平的政府发展思想。 因为:(1)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决定的,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 (2)提高公共管理效率有利于更好的保障社会公平。 (3)社会公平为公共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公共政策目的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中国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能 1 经济调解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 2)增加就业 3)稳定物价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 1)计划手段 2)财政政策 3)货币政策

2 市场监管 1)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2)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加强制度建设 ◇2加强信用建设 ◇3从严监管 3)反对垄断 垄断分为:市场垄断、自然垄断、行政性垄断 行政性垄断是我国垄断的主要形式,也是反垄断的主要对象 3 社会管理 1)人口管理 2)环境管理 3)调节居民收入和国民财富分配 4)维护社会秩序 4 公共服务 1)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 2)基础设施建设 三、行政组织 1 行政组织的概念 含义:是公共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共管理活动的——核心主体 构成要素: 1)组织目标 2)机构设置 3)职权划分 4)职位配置 5)人员结构 6)管理方式 7)运行程序 8)法律规范 2 行政组织的特点: 1)权威性2)服务性3)层级性4)适应性5)合法性6)强制性 3 我国行政机关的性质和构成 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执行权力机关的决定,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 行政机关的构成: 1)领导机关——中央机构 2)职能机关——又称执行机关、业务机关(各部、委、办、局等) 3)辅助机关——分:政务性、事务性、综合性、专业性) 4)监督机关——行政监察机关——政治监督 审计机关——经济监督 5)派出机关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一、公共政策的特征: 1.政治性: 如果单纯从公共与政策的概念上来看,公共政策本应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体现,不应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然而,在阶级社会中,任何政党和政府都是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政治集团,其一切所为本质上都要服从阶级利益的需要。尽管从表面上看,政党和政府的政策行为有时并不带有政治色彩,如人口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等,但实质上还是为了巩固阶级统治的需要。尽管有违统治阶级意愿的政策结果在社会生活中并不鲜见,但那只是因为政策制定者或执行者缺少经验致使措施不当造成的,根本不是出于他们的本来的意愿。由此可见,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党和政府(政治组织)的政治行为,公共政策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是源于政治动机的组织产物,因而它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价值选择性: 毫无疑问,政策制定者的价值观体系对公共政策的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政策制定必然涉及价值判断,例如,在选择政策方案的过程中,决策者需要回答“应当怎样做”、“怎样做才有意义”等问题,这就是在作价值判断。制定任何一项政策,其首要前提就是价值判断。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不论其是否自觉地意识到,其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当然,政策制定者的价值观绝非简单的概念,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把所有这些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影响因素统称为价值观体系。一些人极力推崇所谓价值中立的理性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难以实现的。 影响决策者行为的价值标准 决策是有意识的选择活动,其影响因素涉及很多方面,如政治压力、社会压力、资金压力、时间压力、社会经济环境、决策程序的限制,等等,然而,在关注这些要素时,我们不应忽视决策者本人价值观的作用。尽管在许多情况下这些价值观难以确定且无法辨别,只能通过决策者的行为加以揣测。 影响决策者行为的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治价值观:决策者评价政策方案的标准受其所在政党或政治团体及其服务对象的影响。政策常被视为发展和实现政党或利益团体目标的手段,政治上有利是决策的基础原则,政策分析家也往往是从这一方面研究和评价政策的制定过程。比如,工会组织的成员、农业联盟的成员和某一政党的成员常常会得益于某项特定的政策。以1972年美国总统竞选前国会辩论的情况为例,当时国会中的许多民主党议员强烈要求进行竞选资助的改革(包括开支的限制),他们的做法就代有这种色彩,因为在筹集竞选资金方面民主党的困难要比共和党大得多。 二、组织价值观:各种组织机构(包括政府部门)都试图运用奖惩手段使成员接受其确定的价值观并照此行事。一般而言,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总会考虑这样一些问题:此种方案对本组织的生存、发展和扩大是否有利?对本组织的一般计划和日常行动是否会有影响?怎

公共关系 (1)

论公共关系体系与现代企业管理 【摘要】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完整的公共关系体系应包含公关意识和公关实务两部分。公关意识分为管理层的公关意识、公关人员的公关意识及全员公关意识三个层面。其内容包括形象意识、公众意识、沟通意识、真诚意识、战略意识、危机意识等。公关意识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全局性的特点,是企业战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公关实务的根基;而公关实务则是一种具体的传播活动,是公关意识的落实和体现。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管理哲学和行为艺术,从思想意识和行为手段两个维度渗透于企业整体工作的各个方面;对公共关系的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在塑造和维护企业形象,健全企业文化,以及有效发挥公共关系的作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关意识、公关实务、企业管理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良好的公共关系是其生命线的延续,而公关意识和公关

实务则是搭建良好公共关系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其中公关意识是公关实务的根基,公关实务则是是公关意识的具体落实及体现。二者中公关意识是核心概念,对公关意识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于企业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公关意识的涵义分析 公共关系意识,可以理解为公共关系思想、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现代化经营管理的思想和原则。它是将公共关系理论和原则融合为自身思想的一部分,融合为一种内在习惯和行为规范,并自觉用以指导企业发展及个人行动的观念。就其属性来看,公关意识属于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种内在的行为规范。公关意识包含三个层面:管理层的公关意识,公关人员的公关意识及全员公关意识。管理层的公关意识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所应具备的一种以建立、维护良好的公共关系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它要求管理人员从全局的、战略发展的角度对公共关系工作进行规划、部署,并以建立、保持良好的公共关系作为其它工作的前提条件和指向标。公关人员的公关意识,是一种综合性的职业意识,也是公关从业者的基本素质。它要求公关人员充分理解公共关系的精髓,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内在习惯和行为准则,自觉树立维护形象、严守信誉、注重沟通、创新高效的工作作风。此外,它要求公关人员要有敏锐的职业嗅觉,善于观察周边的环境、事件,挖掘其与公关目标相关的潜在价值,从而有效地加以利用。全员公关意识,是指企业全体员工所具备的维护企业形象、保持良好公众关系的思想。它要求员工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代表、反映了企业形象,从而自觉约束自身行为,从细节之处维护好企业形象。从内容上说,公关意识主要包括形象意识、公众意识、沟通意识、真诚意识、战略意识、危机意识等。 形象意识是公共关系意识的核心。良好的形象意识要求企业决策者、执行者认识到企业形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重视形象建设,发展品牌策略,立足长远,坚持不懈;当形象和信誉与企业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毫不犹豫地坚持形象和信誉高于一切的原则;要将形象为本的观念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从细节之处维护好企业形象,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公众意识要求企业从根本上认识到公众对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把自身看作是公众的产物,把公众看成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公众,站在公众的立场考虑问题,将公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要满足公众的需求,

公共管理复习题

公共管理复习题 一.简答题 ⒈简述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 ⑴目的不同:公共管理就是公益性的;企业管理以营利为目的。 ⑵限制因素不同:前者全部受法律限制;后者仅就是一个外部因素。 ⑶物质基础不同:前者主要来自税收:后者来自获利。 ⑷管理人员选拔方式不同:前者就是选举与任命;后者则就是任人为贤。 ⑸绩效评估不同:其评价指标不同,前者偏重社会效益,后者强调经济效益。 ⒉简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⑴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 ⑵政府组织与其她公共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 ⑶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 ⑷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 ⑸管理所追究求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 ⑹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 ⑺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上; ⑻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 ⒊简述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 ⑴建立并维护社会与市场秩序 ⑵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 ⑶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 ⑷进行收入财产的再分配 ⑸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⒋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 政府失效就是指由于政府主体与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政府失效论用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的局限与失败问题。 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 ⑴

(1)公共政策失效; (2)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4)寻租与腐败。 ⒌简述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与基本原则。 ㈠主体:(1)执政党,(2)立法机关(3)行政机关(4)其她机构 ㈡基本原则:(1)公正原则(2)受益原则(3)系统原则(4)权变原则(5)优化原则⒍自上而下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式的优缺点就是什么 自上而下理论模式从政府的政策决定出发,考察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实现时间、实现效果等问题,并分析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之间的关系,这些就是值得肯定的。但自上而下理论模式也表现出了较大的缺失。主要表现于:(1)强调中央政府、决策官员在政策执行中的核心作用,容易忽视其她行为者的作用。(2)仅从决策者的目标出发,难以判定政策行为与其后果之间的因果关联。因为许多政策往往就是同时实施的,必须在系统之中分析影响政策执行的情况。(3)忽视了基层政策执行人员与目标群体采取的各项策略。(4)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的区分有误导或毫无意义,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区分出一个绝对独立的政策制定过程。 ⒎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因素。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有: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政策执行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政策的特性上。其次,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执行。政治体制主要表现于权力分配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方面。第三,社会利益格局影响政策的执行。 行政因素。行政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与政策执行所需的各种资源等。 沟通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内容的理解会影响到执行的效果。理解的程度受制于对政策的知晓范围与接受程度等因素。因此,有效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⑵ ⒏简述构成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

公共管理系统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公共事务 涉及全体社会公众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即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公共事务的基本特征:1)公益性。公共事务的受益者是全体社会公众。公共事务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由全体公众享用,是社会发展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反应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2)非营利性。是指公共事务有关的管理和服务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决定了一般情况下社会公众在享受公共事务提供的物品和服务时不需要付费的。有时为了弥补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经费不足,或平衡享受物品和服务方面的实际差异,也会采取收费的办法,但绝不是以营利为目的。3)规模性。第一公共事务对社会整体而言是不可分割的,虽然有技术因素,但主要是强调“共同”的特质;公共事务的范围十分庞大,覆盖全社会的公共事务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大部分属于经常性支出,同时,公共事务的某些内容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体现出一定的效益。公共事务的规模性要求较强的投资能力。3)阶级性。由于人类的相当长的时期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共同利益中必然包括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要求也要满足阶级的需要。从阶级的角度看,公共事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反映长期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类是反映特定阶段统治阶级的特殊要求。它的变动往往取决于统治阶级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认识和判断。 2、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他对其他消费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从物品的所有关系来看,同一物品不仅供其占有者来消费,无法排斥占有者以外的人来消费。依据不同的标准,公共物品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主要包括:1)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凡是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时纯公共物品;凡是不能严格满足非排他性等特征的公共物品是准公共物品。2)有形的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有形的公共物品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物品;无形的公共物品是指政府提供的法律、政策和制度等一类服务。3)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指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地方性公共物品指地方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 3、公共行政 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社会 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包括“谁在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什么”三个方面:○1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题○2行政管理的主体并 不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而是与立法、司法部门所对立的行政执行部门或最高国家的权利的执行机关,在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管理是各国行政组织的普 遍特点。○3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突出了“公共”的特性,涉及到公共权力的 运用、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等问题。 4、公共管理 是指社会公共组织及其他组织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增进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通过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和控制活动。基本特征:

公共政策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1、什么是公共政策 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动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 答案:1 a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从政治概念的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解决冲突性要求并为合作提供激励的一种行动模式。广义的政策概念具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首先,政策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事件。其次,政策产生于两种需要的其中一种,或者是协调冲突性要求,或者是为集体活动建立激励机制。 b 从市场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角度) 2 (1)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他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且由行政人员(国家公务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美国政治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创立政策学科时曾提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3)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分配。 (4)美国学者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决定不做的事都是公共政策。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简单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方案获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3、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 a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应该在公共空间发挥作用; b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c公共职能----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上的; d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 e公共利益----有效解释国家存在的正当性,是界定公共政策必要性的主要界定,是把握公共政策目标性的主要依据; f 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利,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g公共秩序----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4、政治行动的基本类型? (1)权力与控制。它认为,政治活动经常表现为一种命令形式而且通常需要武力作为依托。 (2)交易 (3)博弈。运用数学模型解释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彼此冲突与合作的行为模式。 5、怎样理解政治与政策的联系? (1)微观政治是指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其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2)中观政治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中观政治在各个公共政策的领域产生,不仅与政府部门的分散性权力和专业化分工有关,而且与人们的愿望和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3)宏观政治史指某些政策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广泛的政策争论。 6、有哪些价值标准能够影响决策者的行为? a政治价值观——决策者评价政策方案的标准受其所在政党或政治团体及其服务对象的影响; b组织价值观——各种组织机构都试图运用奖惩手段使成员接受其确定的价值观并照此行事; c个人价值观——保护个人在金钱和物质方面的利益,维护个人的社会声望和历史地位,这些考虑也可能起到决策准则的作用; d公众价值观——决策者在很多时候是从公众利益出发进行决策的; e意识形态价值观——一整套逻辑上的相联系的价值观和信念。 7、什么是经济自由主义?什么是国家干预主义?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经济自由主义的学术渊源是斯密的经济自由放任主义,现代(经济)自由主义,又称新自由主义,是以哈耶克为代表人物,这一学派认为,市场是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力量,因而极端崇信自由市场经济、反对任

公共关系意识及其重要性分析

?143? 《中国商界》2010年1月总第190期这一点就等于坚持了我国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资源性的资产政府不能放弃对它们的实物形态的所有权。政府必须把它们作为一种资产与资本的结合,投入到某一企业。政府对于这类资源在享有资本权的同时,还必须享有资产的完整所有权。对那些占有和使用这类资源性资产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政府有权监督和管理他们对这部分国有资产的使用与处分状况。国家管理部门有权利制止破坏和浪费这些实物性的资源。并且可以直接去追究那些破坏和浪费实物性资源的违法犯罪人员或组织的法律责任。 四、企业的资本与资产组成区分的意义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公司制,现代企业的典型特征表现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我们认为其中产权明晰的问题应建立在“资本”与“资产”的理论基础上。如果有这样的理论为支撑,我们就可以把企业的财产区分为“资本”和“资产”,这样做的结果可以使投资者的“资本”所有权与企业的法人“资产”实现一种分离。并且,政府可以根据不同的时期做出硬性规定,对国有企业或国家控股的企业中的某些重要的资源性资产直接既享有“资本”的所有权,又享有“资产”的所有权。这类问题国家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将其规定到法律中去。这样做可以给解决国有资本与国有资产之间的存在方式问题或国家与被投资的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问题提 供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作为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处理投资者的“资本”与“资产”时也应遵循不同的思路去处理。对所有者的资本,企业的生产指挥运营者可以按自己的思路去运营资本资源,只要注重所有者的资本保值增值就可以了。国家对改制后的企业进行考核时,也要两条线分别进行考核。即要考核企业的资本盈利状况,又要考核企业对国有的资产的综合利用情况。这种利用包括了资源性资产的节约,养护和狭义的综合利用;也包括了对专有性机械设备的利用保养及对专有的无形资产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作为政府在与企业发生所有者与被所有者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如果有了“资本”与“资产”两个范畴的区别,我们在立法时就可以把一部分财产规定为国有“资本”,政府只对这部分财产进行价值方面的考核与监督;把另一部分财产定义为国有 “资产”,政府对这部分财产要进行从实物到价值的全面考核监督。这样审计机关也好,会计师事务所也罢,在处理有关这类问题时就可以有法可依。 作者简介:王宝山,男,汉(1955——)辽宁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良好的公共关系是其生命线的延续,而公关意识和公关实务则是搭建良好公共关系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其中公关意识是公关实务的根基,公关实务则是是公关意识的具体落实及体现。二者中公关意识是核心概念,对公关意识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于企业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 公关意识的涵义分析 公共关系意识,可以理解为公共关系思想、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现代化经营管理的思想和原则。它是将公共关系理论和原则融合为自身思想的一部分,融合为一种内在习惯和行为规范,并自觉用以指导企业发展及个人行动的观念。就其属性来看,公关意识属于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种内在的行为规范。 公关意识包含三个层面:管理层的公关意识,公关人员的公关意识及全员公关意识。 管理层的公关意识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所应具备的一种以建立、维护良好的公共关系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它要求管理人员从全局的、战略发展的角度对公共关系工作进行规划、部署,并以建立、保持良好的公共关系作为其它工作的前提条件和指向标。 公关人员的公关意识,是一种综合性的职业意识,也是公关从业者的基本素质。它要求公关人员充分理解公共关系的精髓,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内在习惯和行为准则,自觉树立维护形象、严守信誉、注重沟通、创新高效的工作作风。此外,它要求公关人员要有敏锐的职业嗅觉,善于观察周边的环境、事件,挖掘其与公关目标相关的潜在价值,从而有效地加以利用。 全员公关意识,是指企业全体员工所具备的维护企业形象、保持良好公众关系的思想。它要求员工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代表、反映了企业形象,从而自觉约束自身行公共关系意识及其重要性分析 文/李宗超 【摘 要】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完整的公共关系体系应包含公关意识和公关实务两部分。公关意识分为管理层的公关意识、公关人员的公关意识及全员公关意识三个层面。其内容包括形象意识、公众意识、沟通意识、真诚意识、战略意识、危机意识等。公关意识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全局性的特点,是企业战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公关实务的根基;而公关实务则是一种具体的传播活动,是公关意识的落实和体现。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管理哲学和行为艺术,从思想意识和行为手段两个维度渗透于企业整体工作的各个方面;对公共关系的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在塑造和维护企业形象,健全企业文化,以及有效发挥公共关系的作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公关意识 公关实务 企业管理 为,从细节之处维护好企业形象。 从内容上说,公关意识主要包括形象意识、公众意识、沟通意识、真诚意识、战略意识、危机意识等。 形象意识是公共关系意识的核心。良好的形象意识要求企业决策者、执行者认识到企业形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重视形象建设,发展品牌策略,立足长远,坚持不懈;当形象和信誉与企业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毫不犹豫地坚持形象和信誉高于一切的原则;要将形象为本的观念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从细节之处维护好企业形象,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公众意识要求企业从根本上认识到公众对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把自身看作是公众的产物,把公众看成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公众,站在公众的立场考虑问题,将公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要满足公众的需求,主动投其所好,积极创造条件为公众服务,以处理好公众关系作为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准绳。 沟通意识要求企业重视信息的传播和反馈,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及相互了解,使其活动及运行“始终自觉地处在一种开放系统、动态系统、反馈系统中”。一方面,企业要将自身信息及时传达给公众,挤占注意力市场,争取广大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开发信息资源,重视信息的反馈,并相应地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行动;此外,还要善于利用各种传播媒介,以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建立起一个高效的信息沟通网络。 真诚作为现代公共关系的基本信条,是公关人员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真”即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真实地传递信息。“诚”即诚实、坦诚,它要求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待人处事都做到坦率、公开,重视信誉,诚信经营,文明竞争,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公共性”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第一小组讨论发言稿要谈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明确下什么是“公共性”——根据《辞海》的解释,“公”的含义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礼记》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为此意。而从“公共性”的本源及演变来看,最早意义上的“公共性”是一种朴素的全民性,如古希腊的民主制。那么现代的“公共性”究竟是什么,它在公共管理中是如何体现的?我们小组通过讨论,将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阐述。 一、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之中的内涵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组找到了学术界三个不同的观点来阐述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之中的内涵—— 1.1王乐夫的观点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体现在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执掌公共权力,谋求公共利益,管理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它表明,公共性致力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推进、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方式。具体分为: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邵门; 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部门内部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 3.公共管理的职能是协调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的关系,实现公共利益; 4,公共管理的过程体现了公共管理权力运作的多向度和公开性。 1.2付翠莲的观点 1.在伦理价值层面上,“公共性”必须体现公共部门活动的公正与正义。 2.在公共权力的运用上,“公共性”要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3.在公共部门运作过程中,“公共性”体现为公开与参与。 4.在利益取向上,“公共性”表明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门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必须克服私 人或部门利益的缺陷。 5.在理念表达上,“公共性”是一种理性与道德,它支持公民社会及其公共舆论的监督。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共同构成公共管理的主体;二是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以及责任心等方面。三是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权力是政治社会的基石,是理解一切政治现象的基础。四是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公共事务,即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

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

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 其次,公民社会的日益成长,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形成了强大的参与力量,这就要求公共部门在管理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公共性”,从而表现为某种程度上“公共性”的觉醒。譬如,一种成熟的理论认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都存在体现公共理性的力量,公共领域由于是公共权力活动的场所,因而天然地必须体现公共性。而私人领域是市民社会成熟基础上的产物,它发挥社会批判功能,体现参与和监督精神,因此它的存在有助于公共性的发扬(注:[德]哈贝马斯着、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许多国内学者也认为,“经济的市场化或自由化推动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开来而获得独立的存在和发展,在市民社会里,各种非官方的社团组织及他们活动于其中的非官方的公共领域也逐渐活跃起来。一般而言,自治原则、法治原则、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公开性、公共性等被人们认为是市民社会特有的价值旨趣或规范基础。”随着第三部门的成长壮大,它在政治生活中起到有效抑制公共权力对社会公众的滥用,从而发扬民主行政理念,使公共管理更能体现为公众利益的本质目标(注:参见汪俊昌《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谈论市民社会》,《浙江学刊》1999年第3期。)。由此看来,当前对于“公共性”的研究,既是 过去探索的延续,又具有现实紧迫性。 二、“公共性”的由来及演变过程 根据《辞海》的解释,“公”的中文含义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礼记·礼运》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为此意。《汉语大辞典》中,“公共”意为“公有的,公用的,公众的,共同的”。因此,自古以 来,“公共”的中文语义强调多数人共同或公用。也有人认为“公众”一词有两个起源:一是起源于古希腊词汇(pubes or maturity),强调个人能超出自身利益去理解并考虑他人的利益。同时意味着具备公共精神和意识是一个人成熟并且可以参加公共事务的标志。二是源于古希腊词汇(Koinon),英语词汇“共同”(common)就起源于该词,意为人与人之间在工作、交往中相互照顾和关心的一种状态。在古希腊社会里,公共是一种所有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的政治共同体,其主要职责是建立一些永久的标准和规则,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之善。因此,从起源上看,“公共”更多地意指社会层面的非个体性,在古希腊政治社会里与早期民主相关联。这也应证了,随着时代发展,当代的“公共”概念已发生很大改变,公共成为政府和政治的同义词的观点。 哈贝马斯考察了另外一种公共性起源。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中,公共性或公共领域不是指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共部门,而是指一种建立在社会公/私二元对立基础之上的独特概念,它诞生于成熟的资产阶级私人领域基础上,并具有独特批判功能。关于公共性的演变,哈贝马斯认为,自古希腊以来,社会有明确的公私划分,公代表国家,私代表家庭和市民社会。例如在古希腊、罗马,公私分明,所谓的公共领域是公众发表意见或进行交往的场所,那时虽有公共交往但不足以形成真正的公共领域。在中世纪,公私不分,公吞没私,不允许私的存在,公共性等同于“所有权”。直到近代(17、18世纪)以来,在私人领域之中诞生了公共领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注:[德]哈贝马斯着、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最全公共政策分析题库(含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题库(最全) 一,单项选择题: 1,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A). A,市场和政府B,法律和市场C,宪法和法律D,政府和政策2,深刻影响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行政主流理论的人是(B). A,马克思,恩格斯 B,马克斯·韦伯,亚当·斯密 C,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D,尼采,弗洛伊德 3,现代政策研究最早兴起于(D). A,德国B,中国C,英国 D,美国 4,美国现代政策研究的起始阶段主要侧重于(C). A,农村问题 B,政府问题 C,大型城市问题 D,小城市问题5,二次大战后催化政策科学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是(A). A,公民社会意识的"非政治化"倾向 B,公民道德判断意识加强 C,公民社会意识的"政治化"倾向 D,经济危机 6,亚当·斯密以及后来的赫伯特·斯宾塞主张(B). A,加大政府干预 B,减少政府干预 C,多用"看得见的手"干预社会 D,尽量用公共政策手段干预社会 7,20世纪公共政策对社会的调节,规范作用已经(C). A,失败 B,降到最低 C,不可或缺 D,逐步减少 8,拉斯维尔和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A). A,"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B,"凡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 C,"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D,"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

境之间的关系" 9,政策不仅具有符号特征,而且是(B). A,一个分析过程 B,一个行为过程 C,一个收益过程 D,一个黑箱过程 10,在政策研究中,政策,制度,法律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D). A,矛盾关系 B,等价关系 C,平行关系 D,交叉关系 11,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C). A,政策目标与政策实际执行结果趋于统一 B,道德价值判断成为政策制定的唯一标准 C,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 D,在政治领域出现由治理政治向统治政治的转化 12,下列关于政策,制度,法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A,制度与政策是截然不同的 B,制度,政策与法律不一致的情形并非罕见 C,法律有时不是"统治者",而是统治者的工具 D,制度与政策有时很难截然分开 13,现代政策科学兴起的背景是(C). A,文艺复兴 B,民权运动 C,产业革命 D,二次大战 14,20世纪早期美国的专业政策研究部门有(B). A,遗产基金会 B,布鲁金斯学会 C,商业圆桌委员会 D,三边关系委员会 15,现代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D). A,道格拉斯·诺思 B,戴维·韦默 C,艾丹·维宁 D,拉斯维尔 16,一个负责任,高效率的政府应该追求政策的(A). A,合理性,科学性 B,计划性,操作性 C,经济性,全面性 D,

公共关系与个人发展

公共关系与个人发展 公共关系是指公共关系是指社会组织通过信息传播手段,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使社会组织有个良好的社会关系环境,树立良好形 象的社会的科学和管理艺术。公共关系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一直都在不断的发展。在现代公共关系学中不断出现新的学说 (公共关系、基础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与成功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已经越来越受重视,逐渐从人与人之间向企业与企业,直至发展到国 与国之间。 公共关系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个人作为社会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个人的管理 也是在同社会各方面的交往中进行的。当今的个人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怎样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怎样与他人沟通,解决冲突;怎 样向外界“推销”自己,寻找好的发展机会等。个人的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也需要个人的学习和努力,树立自身良 好形象,从而得到外部公众的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为此,充分认识个人公共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把公共关系作为 一种有效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已成为当前促进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公共关系的学习和实践,有助于形象意识、传播沟通意识、公众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技术技能、人际关系技 能和概念技能的强化,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利于建立公共关系的思维习惯。所谓公关思维,就是人们在学习和了解公共关系观念之后,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它的理念来思考 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这些公关观念既有人们熟知的那些内容,也有尚未被人意识到的潜在观念。公众熟知的公关观念主要包 括:形象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协调观念、互惠观念、团队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社会观念等。这些观念由于潜移默化 地浸润到公关学习者与从业者心中,肯定会影响和指导着他们工作的决策方式及行为的价值取向,使他们建立起一种公关思维的习惯。 这种公关思维,较公关意识更前行了一步。它不仅想到了要用公关的方式去做,而且知道如何做。 利于个人形象的重视和自身素质的提升。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一个人的看法,往往由其个人形象、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综合而成。 少数人由于轻视了个人形象的重要性,忽略了这些方面的表现,给他人留下负面的印象,阻碍了组织及个人的发展空间。 而公共关系将传递给学习者和从业者关于个人形象至关重要的观念意识,要求个人在公共场合和社交场合尽量地修饰自己的外表、仪 容,注意衣着打扮,保持得体的形象和风度。因为组织里的每个员工都是组织的代表,是组织的对外大使,所以,员工的这些视觉形 象从侧面也反映出组织的形象,给社会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利于个人交往沟通能力的提升。现代社会中,一个社会组织要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与其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一个人如果要事业 有成,也必须加强人际交往和沟通。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85%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只有15%靠 专业技术。而公共关系强调沟通传播与双向交流,公关人员要和各类公众打交道,掌握社交的技能和方法是基本的能力,这对于个人 事业的发展将起着巨大的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现代文明的思想观念和市场竞争的形象战略,在塑造整体形象、协调公共关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公共关系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颇强的学科,而协调沟通作为公共关系的一种基本手段,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协调各方关系等方面负着重要作用。而公共关系对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公共关系作为塑造组织形象的艺术,它灌输给每一个人有关形象的意识,使人们由注重组织形象进而注重个人形象,所以公共关系能帮助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另外公关礼仪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大学生较好的通晓各种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 2、公共关系能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推销的意识,现在引起大学生人际关系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大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主动性,而公共关系学中的主动“推销”的观念使不论是组织或个人,都更积极主动地宣传自己,使别人更好地了解自己。 3、公共关系学可以提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表达能力,公关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求组织人员清楚准确地把组织的信息传播出去,同时还要把公众的意见信息准确,简练地反馈给组织。这些表达能力不仅是口头的,也包括文字和肢体语言的。大学生在训练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在日常人际交往中的表达能力,能够更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4、公共关系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沟通的意识,沟通观念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的帮助就在于沟通观念的树立能够帮助交往双方的相互理解,有利于信息的传递,有效地实现彼此的双向沟通。 5、公共关系帮助大学生树立“为他人着想”的人际交往思维,“公众利益至上”是公共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在这一原则的贯彻过程中,学生不自觉的也培养了尊重他人,站在他人立场上思考,为他人着想的思维。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社会组织的环境总是十分复杂的,组织所涉及的公众更是千头万绪,变幻莫测。以一个企业为例,它既要和它的主管部门、相关政府部门打交道,还要和协作者、投资者、竞争者、新闻机构、友邻单位以及本企业员工打交道,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中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给组织带来极大的麻烦和损失。运用好公共关系的协调沟通原则,对于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工作、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都有莫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陆季春、田玉军主编《公共关系实务教程》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张岩松编著《公共关系案例精选精析》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朱同丹主编《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杨加陆《公共关系学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 一、名词解释 工具主义:人是社会化、组织化的人,组织是社会控制得以实现的有效工具,只得控制体系,尤其是内部控制的形态可以看作是人类社会控制形态的一个缩影。公平与效率:公平与效率之间是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效率的提高为社会公平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公平的实现为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基本保证。 正义途径:正义作为政治全力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公共性在公共领域的体现,以及它的多元性特征决定了它可以作为平衡诸如公平、效率等多元价值的一种中心原则或途径。 服务价值:就是管理活动的服务化,同时,公共管理还需要把服务化的过程进一步向前推进,将之延展到社会成员个体的层面,实现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个体服务意识的普遍生成,使他们的行为合乎社会正义的标准,以形成服务的价值取向。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它是公共管理主体在运行和发展中遵循公民至上理念,回应公民需求,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新型治理模式。它的本质在于服务导向和公民本位。 二、问答题 1、如何认识传统公共行政研究的工具意义? (1)社会控制的技术性 (2)社会秩序的可设计性 2、公共管理研究价值视角的伦理意义是什么? (1)价值视角打破了垄断状态,使我们认识到传统的僵局。 (2)价值视角通过价值取向引导人的行为,而非约束人的行为。 (3)价值视角的引入奠定了公共管理研究的伦理意义。 3、如何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合题? (1)他们是之间是即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以效率的提供为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2)公共的实现为效率提供了基本保障。 (3)正义是政府的中心组织,正义包含对效率的追求,公平是实现正义的途径。 4、如何理解服务价值是政府的最高价值? 5、如何理解服务价值与正义途径的内在统一性? (1)社会治理问题上作为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公共管理,是以服务价值的确立为起点的。意味着管理活动的服务化,通过治理者及服务化影响着社会治理体系中的每一个成员。(2)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中看,工业是一个差异性竞争体系,在竞争中人们之间的自然差异和社会差异导致在分配交换竞争关系中的社会公平的问题,后工业社会是互利性合作体系,人们之间的合作是互利共赢的。促进了共同利益的增长。 6、试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社会治理形态的历史转型。 7、如何实现公共管理者价值观的自我完善? (1)道德存在,需要思考完善什么和怎么完善的问题,需要承认人的三种存在,物理存在、精神存在、道德存在。 (2)独立自主性人格的形成,独立自主性人格意味着公共管理者思想和行为不受外部力量和原因决定。能够独立对事物进行反思,形成自己的目标和打算。 8、如何建立起基于服务价值的公共管理的道德制度? (1)提供一种全新的合作秩序, (2)从管理关系到服务关系, (3)道德制度的真实性和稳固性。

中国企业公共关系意识与处理能力(附案例)

注:此论文仅供参考,不得全部复制交付于学校手中!! 烟台大学 公共关系学论文 中国企业公共关系意识与处理能力 年级:2010级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

摘要 现代公共关系工作重在帮助组织内求团结和外求发展,当今中国企业大多数都拥有公共关系意识以及危机处理能力,但因为企业在经济活动中面对着复杂的内外公众和不断变化着的内外环境,从而使企业有可能遭遇危机,更甚者影响到企业的形象与未来的长远发展。 本论文以来伊份公司在因“毒蜜饯”事件遭遇上市否决后其创始人施永雷、郁瑞芬等管理者进行事后危机公关处理为例来探究中国当今企业管理者的公共关系意识、危机处理能力以及当今中国企业存在在公共关系的问题以及研究。 本论文案例:2012年4月24日,我国著名品牌“来伊份”蜜饯产品被央视曝光,称其着色剂、漂白剂、防腐剂均超过国家标准大量使用。该事件让来伊份公司陷入了食品安全与信任危机中,并对该企业造成了致命的公关危机。事后来伊份公司第二天立即做出了说明以及道歉的公关活动,宣布已采取下架停售、无条件退货、对产品再次送检以及对所有供应商展开自查等举措,并且表示欢迎监督。 关键词:公关意识危机处理能力来伊份企业决策者管理者

目录 摘要 (1) 一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公共关系意识及研究 (2) (一)公共关系意识 (2) (二)中国企业的公共关系意识及存在问题 (2) (三)中国企业的公共关系意识如何加强 (3) (四)公共关系意识的重要性 (3) 二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危机处理能力及思考 (4) (一)公共关系危机 (4) (二)中国企业的危机处理能力及存在问题 (5) (三)中国企业的危机处理能力如何提高改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