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商业空间的利用

地铁站商业空间的利用
地铁站商业空间的利用

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的利用

一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的意义

(1)节约资源:土地资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特别是城市土地资源。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人均土地占有面积越来越小。房价、地价不断上涨,形成了城市土地资源寸土寸金的现状。为了拓展城市人口的生存空间,很多国家把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作为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的一项重要举措。其中就包括了地铁、地下步行道、地下停车场等等。特别是地铁及跟地铁相关的地下商业空间的规划利用,成为节约城市土地资源一个有效的途径。除土地资源以外,城市的各种能源、水资源也极为珍贵。一般来说普通商业空间的能源消耗是比较大的,有人统计用于普通商业空间的照明、通风、采暖等等能耗几乎占到了全国总能耗的百分之十九点五。如果把这类商业空间放到地下,充分利用地下岩土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这就无疑为节约城市的自然资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缓解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城市

交通。城市交通就像人体中的血脉,血脉不通人就活动不了。同样,一个城市如果交通阻塞的问题不解决,那么这个城市势必得不到发展。国外的城市交通发展经验表明建设城市地铁交通网与地下通道、停车场等综合体系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次城市的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大气污染严重,绿地景观越来越少。充斥我们眼球的是无数带有商业目的的办公大楼、大型百货商场等高层建筑物。与其让这些商业建筑占用我们的城市土地资源、破坏城市景观环境,不如把这些商业建筑放到地下,节约我们城市宝贵的地面建筑用地,消除城市生态污染。

(3)地铁商业促进城市地铁交通长期有效的发展:地铁巨大的商业价值不在

于地铁本身,而在于随着地铁的出现带来的庞大人流。把人流成功的转化为客流促进地铁商业空间的发展,最终支撑起整个地铁交通长期稳定的运营,形成一个互利互补的有效机制,香港地铁商业空间在这方面就为我们做出了成功的榜样。对于一个城市各项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和能源紧缺、城市地铁交通还不十分

发达、政府投入有限、服务设施缺乏、商业空间亟待开发的国家来说,以上三点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的特征

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是以城市地铁车站为依托,在一个地铁换乘枢纽站辐

射范围内的所有商业空间类型,主要是指地表以下以土壤或者岩体为主要介质的公共空间领域。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在城市或者城市群中是相对开放的空间体,博物馆、展览馆、商场、步行街、写字楼、宾馆、餐饮店、专卖店、美容美发店等空间均可以包含在内,它的发展指标与许多城市活动指标相关。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把地面建筑跟地下空间相结合,使其具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

地铁商业空间是个新兴的商业空间类型,这个新兴空间类型所具有的交通便

利的独有优势是传统商业空间所无法比拟的。在繁华的大都市中,地铁无疑是最便利的交通工具。地铁运行后,会吸引大批乘客,许多乘客也会变成地铁商业的顾客。而对于传统商圈来说,交通不便现在已成为许多商业设施无法吸引客源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地铁商圈还能够扩大辐射范围,如果地铁站周围有好的商业空间,即使几站地以外的顾客也有可能到此来消费。而传统商铺只能吸引一个区域的顾客。

地铁站商业空间一般分为三大类:地铁站过道商铺、地铁站地下商业街、地

面商业中心。地铁站过道商铺是指建造在地铁站公共通道或地铁售票站附近的商

铺,这种类型的商铺各个地铁站到处可见,呈点状分布;地铁站地下商业街是指在地铁车站附近,通过地下通道连接的地下商铺群。例如上海地铁1、2 号线交汇的人民广场站的迪美广场、1 号线的徐家汇站的徐家汇地铁商场等,这种商业空间一般呈线性布局;地面商业中心是指建造在地铁车站地面以上的购物中心,如上海1 号线莘庄站的华联吉买盛超市等,这种商业空间规模一般比较大,属于块面布局。需要说明的是,这三类商业空间中真正属于地铁公司的商铺只局限在地铁售票站附近的地铁过道商铺。人们通常把地铁过道商铺与地铁地下商业街称为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而没有把地面商业中心包括在其中。

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与地铁、城市商业存在着特殊关联性,研究地铁站地下

商业空间,主要是从商业的业态规模,业态的规划,建筑内部空间,与地铁站内公共空间的整合,以及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的经营模式等多方面入手,可以理解为城市商业发展的一个特殊类别体系。

三地铁站商业空间开发利用的价值

地铁商业空间的开发利用有着其特殊的价值和优势:

“地铁与其区域内商业空间形成良性循环:政府出资建设地铁投入大、

成本回收周期长、在国内外普遍存在地铁运营亏损的状况,光凭地铁运营收入和政府的补助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其实地铁带来的不仅仅是庞大的人流,我们完全可以想办法把这种“人流”通过某种方式转化为能够生

产出价值的“客流”而地铁商业就刚好契合了这种需求。地铁把地面的人流引入到地下带来商机,地下商业空间的特殊性能够使人们享受舒适的购物餐饮休闲环境,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使地下商业蓬勃发展,从而又促进地铁客流,形成良性循环。而地铁口区域内的地面商业空间,因为地铁的存在同样成为人流的高聚集地,地铁为其带来了更多的价值。“蝴蝶效应”在地铁及其周边的商业空间中得到了体现。

(2)地铁商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组织疏导人流:地铁一旦建成,每天将有大

量的人流出入地铁。地下交通四通八达,加上地铁线路往往都串联起城市中最繁华的地段:如商场,火车站等。在香港,虽然土地面积狭小,但是交通却有条不紊,人们通过地下空间可以穿越几条街到达预定的目的地。这就为缓解地面交通,实现人车分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地铁商业空间会吸引一部分地铁客流进行短暂的购物餐饮等活动,这又为缓解地铁运营压力起到了明显的辅助作用。

(3)地铁商业能够帮助地铁沿线的节点空间得到合理利用:地铁开挖会形成

多层次的地下空间,从节约成本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像地铁出入口,地铁通道,这样的有效空间。在满足人们乘坐地铁的同时,充分考虑商业业态和消费需求,有效的利用这些空间,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同时又能获得利润,实现双赢。”

四地铁站与商业空间的相互作用

地铁这种便捷的城市交通工具带来了庞大的人流,而地铁站无疑成为人流的

重要聚集地点。人们通过地铁站达到:乘坐、换乘、出入地铁到达各种不同的地面空间的目的。地铁站无疑成为了沟通地上地下各类空间的一个重要的媒介。地铁站和商业空间这看似无关联的两种空间实际上有着巧妙的契合。

从时间上来看:商业空间需要的是稳定持久的购买力和消费力,营业时间是

根据人们日常活动的时间来制定的。而地铁站拥有诸如每天上下班的上班族,上

下学的学生和大量以回家或出行为目的的这类较为稳定的客流。从时间上地铁站与商业空间就达成了一致;从空间上来看:地下空间的出现首先就是为了解决繁华地带交通拥挤,建筑空间不足的问题。所以把商业空间跟地铁站地下空间相结合就能为消费者提供更舒适、更宽敞的购物空间环境。其次,在地铁建设初期,因为地铁的开挖势必会形成多层次的地下空间,把因为开挖所形成的这些多余的地下空间进行合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约开挖成本并且产生出附加价值。“广州地铁一号线的地下商业空间就是充分利用由地铁修建时留下来的回填区改建而成的。”从消费力上来看:地铁站每天进出地铁的巨大人流正是商业空间所迫切需要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流都能成功地转化成商业空间的客流。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地铁站这样一个具有强大号召力的空间无疑将成为其周围商业空间的最有利的依托。

许多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地铁站与商业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不仅仅体现

在以上三点上。比如说地铁站通道就可以根据人流量的变化作灵活变更:人流量大的时候可以作为地铁通道使用,人流量较少的情况下,一部分的通道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商业服务设施。还有地铁站枢纽能够跟地面上的大型商业空间相连,能够有效的缓解地面交通压力,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干净、安全的消费环境同时也起到了疏散人流的作用。

五地铁站商业空间规划实例

法国巴黎的哈雷广场设计项目是法国地下商业空间规划研究的代

表作。设计覆盖了这一地区的21 公顷城市更新区域,其组成是哈雷和深达地下28米的全面的土地利用。这些地下空间包括一个RER 车站和一个将RER 和站

连接到地面的地下广场。它计划容纳商业、文化、娱乐和体育等设施,并为行人提供最大限度的空间。建筑群将用作一个世界贸易中心,有商店、旅馆和餐厅,但是不接纳办公。

日本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是赫赫有名的,极具代表性和

典型性。“日本国土狭小,能够提供给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土地面积有限。这种空间上的劣势使得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变得非常的有必要,因此无论是对地面建筑是对地下空间,日本的设计师对土地的利用可以用“锱铢必较”来形容,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日本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地下商业中心,同时日本地下商业街也是世界闻名的。”“它最早起源于1932 年的东京神田须田町地铁商店,

七十多年来,经历了“地铁商店→地下商店街→地下街”三大发展阶段后,现在已经形成了地下人行公共步道与休闲广场、地下商店、地下道路与车库、共同沟以及地铁联络通道与集散大厅等功能设施有机整合在一起的大型城市地下综合

体。”

香港地铁无疑是世界上运营最为成功的地铁,也是为数不多的能赚钱的地铁之一。香港地铁由政府控股,地铁的建设与地下商业开发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共赢。香港地铁使其沿线地皮价格一路上涨,地产不断增值。”香港的地铁商业

分地下和地面两部份,地铁站内商业与沿线通道商业开发属于地下商业空间开发范畴,相对于地上商业空间的开发经营,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约束条件。地铁地下商业可以说是地铁建设运营的衍生和商业化的产物,受空间、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地铁商业的竞争,因而可以说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地铁站内商业对于巨大的客流资源具有市场独占性。地面商业具有聚集人气的磁场效应,而地铁的运营犹如动脉,能加速客流,二者相互支持。因此地面商业的发展与地铁地下商业关系密切,地上地下各商业设施之间相互补充,能更大的方便和满足消费需求。地铁作为一种快捷、准时的城市交通工具,能够聚集巨大的客流,而客流在乘坐地铁时对某些类别的消费潜力巨大。因此地铁商业空间的开发经营具有明显的交通优势,旨在对地铁相关资源的开发有效利用客流带来的巨大市场机会。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文献检索实训——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姓名 学号 所属院系自机学院 专业年级 12交通运输 指导教师 2015年12月

前言 摘要: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分化重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各个城市利用轨道交通规划及其引起的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进行分析。 关键字:轨道交通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城市更新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1世纪,我国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的建成带来人流在量和质上的巨大变化,大大提高其沿线的通达,改变其沿线的区位条件,从而影响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空间布局,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的实际形态和结构往往是交通发展战略和空间发展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1]。轨道交通大运量、快速度的特点使它能够把人流引向特定的地点,并且在某个点上集中大量的人流,这种特性决定了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集中于与人流密切相关的居住空间、商业空间的变化。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分化重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各个城市利用轨道交通规划及其引起的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提供建议。 1 城市轨道交通对居住空间变化的影响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出现了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特别是郊区化的趋势迫使人们出行范围加大、通勤时间和距离也相应增加。通勤成本已经成了人们选择居住地的一大要 素。而轨道交通凭借其快速度、准时便捷的优势极大地缩短了沿线居民的通勤时间,在吸引通勤人口移居的过程中改变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布局。 1.1 挤出效应使居住空间向郊区转移 轨道交通凭借其快速高效的优势带来其沿线地区良好的通达性。交通的改善带来了区位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土地的潜在收益,沿线和两端的物业价值也 将有所提升。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只能通过竞价获取。不同的土地使用者的地租支付能力是不同的,地租支付能力高的商业会将地租支付能力相对低的居民住宅挤出优势区位,其结果是居住空间向郊区或城市边缘地带迁移。同时,轨道交通可以将通勤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即使住在城市边缘区,只要在地铁附近,就可以通过获得到达工作场所或消费场所的快速便捷的交通,而且可以避开中心区高地价、道路拥堵等城市问题,这对居住空间向郊区的迁移产生了极大的牵引力,使挤出效应导致的居住空间转移需求得以实现。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城市综合体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城市综合体 一体化空间设计 徐匆匆 (武汉大学,武汉430072)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建设中逐渐尝试创造一些城市中的新生事物来满足城市和城市居民的要求,例如轨道交通和城市综合体在我国部分大城市中不断涌现。然而在此摸索过程中,城市综合体的设计或改建却往往与轨道交通站点的建设相矛盾,这就阻碍了两者之间的互促发展,削弱了对城市发展和解决城市矛盾的突出作用。二者一体化的设计研究和实践刻不容缓。本文从城市设计的空间要素入手,对一体化设计的方法进行了探索。最终归纳出了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和周边城市综合体空间一体化设计方法的模式。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站点 城市综合体 一体化设计 空间 1. 国内背景 我国面临着大范围的城市建设。其中在城市新区的建设过程中,大型工程普遍开展,交通系统随之推进,与交通系统相结合的城市综合体呼之欲出,迎来了实践的契机。旧城区面临改造与更新的需要,新的交通方式入驻其中,原有的城市综合体也需要改建。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为例,城市综合体的设计或改建却往往与站点建设互相矛盾,这就阻碍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节点与其周边的城市综合体─城市空间的延续之间的互推作用。这种一体化结合的欠缺与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有一下几点: (1)轨道交通站点规模较小,功能较为单一,周围地下公共空间开发量小,尚未完全发挥它们的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2)轨道交通站点周围步行合理区的步行系统不发达,与其他功能的建筑和城市空间连接点少,站点的吸引范围小。 (3)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和轨道交通站点的建设各行其是。城市综合体的建设更多地关注建筑设计和本身的空间设计;轨道交通站点的建设则是以关注选线、大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以及随之而来的开发模式的研究,以及工程建设。二者的建设严重脱节,城市设计没有在其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没有对应有的建设同步性进行超前的控制和引导。 2.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城市综合体空间一体化设计手法 本文中涉及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城市综合体的一体化设计方法是微观层面的城市设计范畴,一般来说应该从城市设计的4个重要要素─交通、功能、环境形象、空间入手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h t t p ://w w w .c i t y u p .o r g

图书馆空间设计研究

图书馆空间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18-01-02T14:52:34.340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24期作者:陈华新赵文华张梦雅秦佑红刘菲[导读] 本方案选择将对于木材质的理解与荷兰风格派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旨在创造出适合人的行为尺度的建筑。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 250101)【摘要】图书馆,顾名思义,是一个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本方案选择将对于木材质的理解与荷兰风格派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旨在创造出适合人的行为尺度的建筑。从建筑的形式、要素、实用性、功能性等各方面出发做了充分考量,以建造这样一个图书馆空间:一个一层平面的建筑,打破墙体,消除内外空间的隔阂,大量通透的玻璃将光线直接引入室内,形成一种积极的暗示(一种适宜人阅读的环境)。图书馆的各个功能空间被划分成矩形平面,且建筑不可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及建筑的高度,而是一种俯伏于地面上的建筑,建筑的本意便是让人容身,使人使用、居住的舒服。【关键词】木质;荷兰风格派;人的尺度;俯伏【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4-0009-02 1.课题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 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知识的传承毫无疑问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储备力量,如何促进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则首当其冲。中国教育新闻网曾发布过一组调查新闻显示:大学生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社交网络上,而日常阅读则是少之又少。图书馆以其悠久的历史不断传承、发展,其建筑形制也历经历史、战火灾难的洗礼几经沧桑延续至今。图书馆有不同的类型划分,我国则按照管理体制、馆藏文献范围、用户群、图书载体等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标准类型。通过现有的图书设计案例的分析发现中国高校图书馆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图书馆的建筑特点缺乏个性的表现,我国图书馆历史由来已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一词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入我国。我国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起步也较晚,对图书馆的设计重视不足,通常只是满足了图书馆设计所必须的要求而对光线、空间、人的尺度感受往往忽视。 (2)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读书群体的阅读方向性,高校中为了考试而读书的现象不容忽视。 (3)图书馆模块式建筑设计,导致了在荷载上取值、造价比较高,进深、室内空间比较大,容易显得单调和枯燥。由于采取全人工采光,所以导致通风照明等能源消耗过大,且建筑设计造型显得比较单调,缺乏个性化设计思路。 (4)缺乏人性化设计,大部分校图书馆信息落后跟不上社会发展脚步,馆藏图书陈旧,就直接导致了满足不了学生对读书的需求。 校图书馆蕴含了巨大的文化价值:平等性的文化诉求得到了充分的抒发,不论老师、学生、校内各种教职员工人人都有获得入馆学习交流的权利;引导学生在形成健全人格、人生观、价值观之外,缩小信息不均的差距,促进学生在高校生活中可进一步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潜在能力;可作为高校的文化符号或文化形象而存在,所以我们不能将其忽视。 2.基地选址 图书馆的位置选址在山东建筑大学,在山东建筑大学东北门入口处路北,与火车餐厅相连,南面为教学楼,往西则是学生餐厅、学生宿舍,北面则是偌大的体育场。 (1)东西向的博学路是校内人流量最大的一条路之一,它将学生宿舍、餐厅、教学楼连接在一起,而将图书馆位置选址在此则充分考虑了宿舍-餐厅-图书馆三点一线,可避免学生行路的时间,提高学习生活的效率。 (2)建筑的南面为向阳部分,光照充足,适合人学习、阅读,这将对功能区域的划分起到决定性作用。对建筑的流线、光影、人口密度的考量对建筑基地的选址以及整体方案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光与影是展示建筑空间、表现造型艺术、美化建筑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光影与建筑造型的关系,巧妙的运用光影可以获得意境不凡的建筑艺术效果。勒?柯布西耶曾说建筑艺术的要素是:墙与空间,光与影。由此可见光影对于空间的重要性。 本方案从建筑的功能、体量、表皮、时间、空间、光、色彩、质感等方面都做了深入考量,并依据荷兰风格派蒙德里安的黄金分割原理对空间进行划分。建筑是作为环境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故将灰空间作为联系室内室外的一个过渡空间把室内室外有机联系在一起。在建筑体上或大或小的玻璃窗,这些玻璃窗保证了光线的引入,在形式上也连贯起来。 3.图书馆建筑空间分析 本方案设计灵感源于荷兰风格派,坚持正交体系在建筑中的运用。利用垂直和水平线等作为设计元素的表现手法,破除个体隔阂,使室内室外相互融合成为统一连续的整体。建筑要坚持功能合理重视与现有环境的关系,美感在于合情合理耐得住长久的体验,而非一时激动的反响,所以建筑要表现的适宜、优雅,不能过于突兀。 3.1 建筑材质分析 (1)在本次设计中大量运用了玻璃以及木材,因为图书馆是个阅读空间,对光线有着极高的要求,而大量运用人工照明的话成本会增加,故在建筑体上设置了大量玻璃门窗。玻璃门窗用于建筑的历史非常久远,甚至难以考据,而1951年的纽约利华大厦对于玻璃的运用,使得玻璃此后迅速成为高层建筑首选的墙体材料。玻璃作为建筑材料同时具备四大特点:透明、高强、轻质、耐久,而其他墙体材料则很少兼具这些特点。 (2)本次设计大量运用木质材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木制的材料在使用时更能唤起人的亲切感,更能达到建筑设计的初衷——一个平易近人,平等性的呼吁。其次,图书馆空间会大量的运用书格,木制材料在兼备功能的同时达到了形式美感的要求。 建筑外观也直接运用了木格这一形式起到了装饰作用,并且室内室外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虽然只是水平垂直的线条组成的建筑外观形式,但有序的、大量的重复排列形成了一种形式感、秩序感。建筑的平面轮廓或凸出或凹进打破了四方盒子的呆板形象,大门入口处的长长走廊以及次入口出的可作为展厅的灰空间都将室内室外有机联系起来,为学生阅读、交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阳光饱满的静谧空间。 建筑占地面积为1200㎡左右,室内高度为8m,除了必要的学习区、展厅、阶梯教室、咖啡区、服务总台、卫生间,其二层是一条长长的2m宽的过道,可俯瞰整个建筑空间的内部(主要起游览、参观作用)。室内十字形的交通路线,合理准确的将各个空间有机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功能性发挥到最大化。

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设计浅析

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设计浅析 随着现代城市急剧膨胀,开发用地紧缺,利用地下空间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所谓地铁站域可以理解为地铁车站的“影响区”,一般指车站周边三百至五百米范围内的区域。地铁站域的地下空间开发应在满足地铁运营要求的前提下台理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及土地开发价值,完善地铁车站与周边商业、办公、住宅等使用空间的联系。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的设计有其特殊性和规律性,这些设计要点正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内容。 标签: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开发;设计要点 1、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开发的意义 当今社会不断进步,城市急剧膨胀,城市人口迅猛增长,随之而来的是绿地减少、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土地资源紧缺等一系列严峻问题。城市发展的触角已不仅向高空探索,更要向地下要空间,利用地下空间已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随着城市快节奏的发展,轨道交通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命脉,以轨道交通系统为网络骨架的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综合体继而成为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合理开发轨道站域地下空间,强化地铁车站与周边建筑地下空间的联系,通过轨道交通带来巨大客源,提升地铁站域内的土地开发价值。有人就有经济效益,而交通出行的可达性正是带来人流与客源的重要因素,改善可达性是提高土地和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重点。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需要快餐式、一站式的消费体验,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将多样化、综合型的功能集约组织在一起,形成综合交通生活圈,是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开发的趋势,同时也是城市活力的体现。综合型的开发模式填补了单一功能造成的客流活动空白,延长其活动时间;同时综合型开发缓冲了人流的突发性,加强了均布性,为轨道交通输送持续的客流。 同时地铁建设投资大、运营成本高,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有效缓解了地铁建设运营的经济压力,是地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具有特殊的城市、社会及经济作用。 2、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开发的设计要点 2.1在满足地铁车站要求的前提下商业开发 地铁站域的地下空间开发都通过不同形式与地铁车站紧密结合,地下空间的设计需以地铁建设与运营安全、车站使用功能、人防等要求为前提。首先,地铁车站是安全要求非常高的建筑,因此保证其结构和使用的安全性是地铁站域地下空间设计的重点。当地下空间与地铁车站共建时应以车站结构体为优先考虑;当贴建或通过通道连接时应留出足够的安全保护距离以保证地铁车站的结构安全,同时尽量避免对其运营的影响。其次,地铁车站有其严格的安全疏散要求,地下

苏州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苏州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交通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特别是在地域并不广阔的苏州。近年来,随着苏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交通问题已逐渐成为苏州地方政府加强中心城区辐射功能、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因素。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形成完善的科学合理的交通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而作为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又起着主干作用。 目前线网的规划 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方案由11条线路组成,包括有轨电车在内总长为 540km,共设车站245座,其中换乘车站70座。按功能等级划分,其骨干线路为5条:3条市郊线,其中S1,S2为穿越中心城区的直径线,是整个线网的基本骨架,S3为布置在市郊的环线,向东与上海市域级线网相衔接;2条市区轨道交通线M1,M2,为贯穿中心城区南北、东西向德两条直径线,连接了最主要的城市活动中心。另有6条有轨电车线,满足未来市区范围内市民的出行需求,对线网内骨干路进行补充。 因此,轻轨的建设拉近了中心城区以外的其他乡镇区域。同时,沪宁城际跌路和京沪高速公路的建成,将进一步拉近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距离,缩短城市之间的往来时间。 苏州轨道交通线网络规划体现了以下原则: 1,特殊城市的针对性,体现了保护苏州古城风貌的原则;2.周边城镇的互动性,体现了长三角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的原则;3.网络规划的经济性,体现了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原则;4.线路覆盖的区域性,体现了适应苏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5.采用轨道类型的多样性,体现了满足城市交通客流的原则; 6.轨道交通的环保性,体现了突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 城市轨道交通对居住空间变化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下,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对距离越来越短,这就要求城市间的交通建设的不断发展、完善。现阶段,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不断的发展,但其车站的公共空间设计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以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角度来看,现阶段最突出的莫过于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设计并不符合美学要求。在城市设计中,轨道交通的公共空间设计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是展示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反映城市特点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轨道交通环境艺术公共空间设计城市文明车站 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建筑设计、公共空间设计,都是展示城市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准。在地铁站人流最为集中地区,旁边往往分布着商业区、办公区、娱乐区还有住宅区等。众所周知,交通发达区域,对于经济发展都是有着重要的作用,地铁发展更加是一个城市文明的象征。所以,地铁车站的公共空间设计是整个城市建设发展文明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 1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1.1主要建筑物 轨道交通车站主体的建筑物应该由车站的人行通道出入口、风亭 等组成。轨道交通车站主体出入口的建筑设计必须要具有独特的辨识

度,并且必须满足城市建筑设计美学标准,在繁华市区建设中,能够和谐融入城市设计风格,又能够在建筑群中标新立异,被人们的视线一眼捕捉到。如苏州火车站主体建筑,设计者用几何线条和粉墙黛瓦诠释了苏州的历史沉淀与快速发展,是对苏州古典文化的一种呼应,甚至是某种形式上的延续和传承;天津西站老站房,建筑风格为德式新古典主义,在19世纪初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交通运输作用,因天津西站的改扩建工程而作为红桥区的百年标志性建筑被永久保护;天津滨海于家堡高铁站主体建筑,为本人参与过的车站项目,其建筑形式为贝壳流线型因天津原来是海,尤以滨海新区为例,地下至今仍可以找到鲸、海豚等海生动物遗骸和种类繁多的贝壳,贝壳也曾作为货币被广泛使用,象征着繁荣。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贝壳”代表了天津的过去,也愿景着天津的未来。 1.2客流量集散 轨道交通的车站设置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人流的散集,还有其他路面交通的相互接轨,真正达到方便人群的换乘需求。轨道交通地面公共空间必须要有利于人群还有车辆的疏散集中,所以,轨道交通车站在 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留出一定面积的交通集散分布区域。要对客流量分布还有流动方向进行客观的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合理的规划出空间布局,用以分散还有引导人群,对车流、人流的流动方向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规范轨道交通的客流车辆集散分布。除了预留地面空间用以疏

城市轨道交通各种制式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技术类别和优缺点 城市轨道交通模式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较多。目前,世界上城市轨道交通 分类大体如下:按构筑物的形态或轨道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划分为地下铁路、地面 铁路和高架铁路;按列车服务范围划分为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区域快速铁路和 市郊铁路;按运能等级(大运量、中运量、小运量)及车辆类型可分为地下铁道、 轻轨交通、单轨交通、有轨电车、胶轮地铁、直线电机车辆、中低速磁悬浮(HSST)、磁悬浮;按照列车驱动力可以大致分为轮轨系统和磁悬浮系统两大类,城市铁路、 地铁、轻轨、单轨属于轮轨系统,而直线电机车辆介乎两者之间,原理上属于磁 悬浮系统。 目前,城市铁路、地铁、轻轨、单轨、胶轮地铁、磁悬浮交通等等形式在中 国均有应用,北京13号线被称为国内第一条城市铁路,上海建成了世界上第一 条投入商业运营的磁悬浮线路(其原理图如图2.2.1-1所示),重庆单轨,广州四 号线采用直线电机驱动的车辆,各城市轨道交通模式的选择正在趋于多样化。由 于分类方法很多,而且分类的界限越来越不清晰,下面暂按列车驱动方式分类方 法(即磁悬浮系统和轮轨系统)简要地对各种制式进行比较论述。 1.磁悬浮模式 (1)磁悬浮(TR) 磁悬浮列车分为常导型和超导型两大类。常导型也称常导磁吸型,以德国高 速常导磁浮列车Transrapid为代表,它是利用普通直流电磁铁电磁吸力的原理将 列车悬起,悬浮的气隙较小,一般为10毫米左右。常导型高速磁悬浮列车的速 度可达每小时400-500公里,适合于城市间的长距离快速运输。而超导型磁悬浮 列车也称超导磁斥型,以日本MAGLEV为代表。它是利用超导磁体产生的强磁场,列车运行时与布置在地面上的线圈相互作用,产生电动斥力将列车悬起,悬 浮气隙较大,一般为100毫米左右,速度可达每小时500公里以上。这两种磁悬 浮列车各有优缺点和不同的经济技术指标。磁悬浮系统的突出特点是速度高,造 价昂贵,而且应用经验不足。突出的缺点是: 1)由于磁悬浮系统是以电磁力完成悬浮、导向和驱动功能的,断电后磁悬 浮的安全保障措施,尤其是列车停电后的制动问题仍然是要解决的问题。其高速 稳定性和可靠性还需很长时间的运行考验。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在当今商业创新模式的潮流和城市空间有机化、复合化的趋势下应运而生,数量日益增多,体量越来越大。这类公众聚集场所一般具有功能繁多、空间种类丰富、人流量大、火荷载大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导致重、特大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近年来大型商业建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屡有发生。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社会将会处于一个灾难事故多发阶段,这表明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火灾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飞速发展的大型商业建筑,使用功能日趋复杂、集约,这给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安全疏散设计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安全疏散,就是在发生火灾时,在允许的疏散时间范围中,使遭受火灾危害的人或贵重物资在楼内火灾未危及其安全之前,借助于各种疏散设施,有组织、安全、准确、迅速地撤离到安全区域。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的使用功能高度集中,现行规范都无法对其建筑形态和业态分布做出明确的规定,基于以往经验及科研成果制订出来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难以适应新的需要,实践中经常遇到大量现行规范适应范围无法涵盖或规范条文无法适应建筑物设计形式的尴尬局面。现代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设计往往突破了现行规范,因此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理念引入到了设计之中,它已成为未来防火设计发展的趋势。 商业街建筑由于其独特性,有关消防设计也有别于一般的商业建筑。比如,商业街是否作为一个整体建筑考虑其消安全疏散设计,是否应限制商业街建筑的层数,长度和宽度,步行街是否考虑作为人员疏散安全区域及其条件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调研及深入分析。 同时,由于这类建筑火灾危险性特别大,人员密度大,疏散困难等原因,研究大型商业建筑火灾下人员疏散的安全性,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火灾发生和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火灾基础研究的滞后在制定国家消防技术规范时存在一些弊端和不合理之处。这些弊端给复杂的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带来很多的局限性,因此要使大型商业建筑有效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新的途径和新的思路来保障建筑的安全疏散。 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应该综合相关多方因素全面考虑。处方式建筑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理念适应不了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借鉴心理学等理论,研究发生火灾后,大型商场内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中的空间认知能力和行为模式;从空间组织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理论全面的进行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的研究。这有助于科学合理的进行大型商场的建筑防火设计,当灾害来临时为人们提供一个可靠的安全疏散系统,同时又利于人们充分的使用空间的目标;同时,该课题的研究为促进大型商场发展作出努力,使得大型建筑在城市发展的新形式下可持续的发展。 大型商业综合体中防火分区面积往往超出了规范中对防火分区面积的限制,疏散出口的数量以及布置方式等问题随之产生,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自身特性入手,运用建筑学、消防安全学和行为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对火灾下大型商业综合体内人员疏散的安全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大型商业综合体人员安全疏散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和方法,并分析了应用部分方法的实际工程案例。为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提供参考。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设计,除了能依据本国的规范进行设计的之外,超出规范规定内容的往往利用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欧美发达国家在这项研究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已开发出了很多计算及模拟软件。如FDS、SIMULEX和STEPS等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己有一些国家颁布了专门的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所以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国外的设计者在做一些大型的商业建筑时,都会采用性能化的防火设计。1971年,美国的通用事务管理局形成了《建筑火灾安全判据》。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实施了一个国家级的火灾风险评估项目,其结果形成了FRAMWORKS模型。1988年美国防火

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分析

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31T10:12:11.7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作者:丘鹏 [导读]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善了交通结构,而且有效推动了城市离心增长和空间扩散,引导和控制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 广州轨道交通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510010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善了交通结构,而且有效推动了城市离心增长和空间扩散,引导和控制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概括了轨道交通对城市结构产生的影响,阐明了影响的作用机制和基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轨道交通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轨道交通;城市空间结构;影响 1宏观层面:轨道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1.1轨道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直观表现 轨道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轨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引导和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最为显著的是引导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这一影响可见于国内大多数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历程中。如台北大从捷运系统线网从“米字形”到“环形+米字形”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引入“环线”有效疏解单一中心城区的过度发展,推动外围卫星城发展为多个城市副中心,最终促成单中心到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变。(2)轨道交通网络形态与城市空间结构形相适应而发展。轨道交通网络形态的形成是以城市空间结构为基础,反过来又作为基本发展骨架进一步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将轨道交通线网分为“无环放射式”和“有环放射式”两类并分别分析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引导性,同时强调“环线”易导致城市空间结构的低密度蔓延。倡导以“环形+放射”形态的轨道交通线网引导城市多中心结构的形成;以“放射线”疏导市中心交通流以保持市中心活力,以“环线”连接市效分散组团以发展城市副中心。(3)轨道交通网络规模影响甚至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规模,且在网络规模接近的条件下,网络覆盖率越大,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越强烈。 1.2轨道交通网络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 轨道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城市中各物质空间要素的集聚与扩散实现的。物质空间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两类基本的运动形式,其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区位的组合特征,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具体表象。而轨道交通网络影响城市物质空间要素集散的关键是“可达性”。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大幅度提高交通供给的同时也改善了区位可达性,从而刺激周边土地开发,通过引导土地利用引导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 1.3轨道交通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开发模式 轨道交通导向了城市空间结构开发模式通常称为TOD模式,我国关于TOD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轨道交通建设可分为SOD和TOD两种模式,客流效益是决定性因素;针对我国轨道交通建设与土地开发不同步的现状,TOD开发只能通过城市更新得以推动。具体到轨道交通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建立以CBD为中心,以沿着放射状的公共交通线站点为次中心的、疏密相间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作为大都市的发展模式。然而,中心城市结构形成的有序交通流更有利于轨道交通的组织建设,推动TOD模式的发展。 2中观层面:轨道交通线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2.1轨道交通线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表面及作用机制 轨道交通线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的影响,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廊道效应”。轨道交通建设使沿线土地利用的不等价性逐渐被拉平,从而实现沿线土地的开发,且沿线区域土地平均开发强度一般要高于全市平均值,车站周边最高,车站之间次之。从广州地价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广州地铁沿线土地价格明显高于同区其他水平,并呈以地铁为中心向外递减的趋势,土地附加值提稓使土地利用密度及物业价值获得提高。轨道交通线路对沿线土地开发的影响程度与用地性质及站点区位有关,不同功能用地开发强度对轨道交通建设的响应程度不同。 2.2轨道交通沿线的开发模式探究 轨道交通具备带动线路远端城市空间跳跃发展的特征,其沿线土地开发强度通常呈现出“蛙跳”或称“飞地”的空间布局。因此,轨道交通沿线开发模式的探究大多围绕“点一轴”开发模式展开。“点一轴”开发模式可概括为基于整体线网形态,以轨道交通站点作为锚定点对线路重新进行优化布局,其中具有一定控制力的锚定点发展为区域中心,点与点之间的线路发展为区域发展轴,使城市呈现“点一轴”式空间格局;城区中的轨道线由于站距较小,通常以连续性带状方式扩展,而效区轨道线站距较大,通常沿轨道线以点状高密度方式扩展。落实到具体的开发建设中,应主张建立轨道交通为主,其他公交方式为辅的复合交通走廊;同时强调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 3微观层面:轨道交通站点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3.1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表现及作用机制 轨道交通站点通过促进城市中心节点的形成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中民主节点是城市功能、人流等的聚集点,通常呈现出高强度、高密度的土地开发状态,轨道交通站点的高可达性和强聚集性的特点,恰好有助于强化节点的聚集效应,促进城市中心的形成,进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通过解析轨道交车侧屏站点周边地区的土地置换过程提出了建设有效副中心的可行方案。基于“可达性”的影响,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约500m(步行约10min)范围内土地集约化利用呈现出围绕站点圈层拓展的空间布局特点,相应地土地开发强度也表现出以站点为中心圈层递减的规律。 3.2基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轨道交通站点的开发模式 轨道交通站点的开发通常强调站点与城市中心节点的等级体系的匹配和分类型开发。以广州地铁3号线为例,其车站等级体系划分为4个层级,对应4个层级的土地开发模式;根据城市中心节点的区位和发展工时分站点开发类型,建立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中心节点耦合目标体系指导开发的实施;对站点地区各类型土地使用所占比值和开发强度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提出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模式。具体到站点的空间组织上,研究多从分析出行尺度和出行方式的角度出发,明确土地混合利用方式和分区分等的规划方案,强调空间在三维尺度上的综合利用与组织。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比较全面,涵盖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涉及直观美观、作用机理和开发模

城市轨道交通商业资源开发及一体化策略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商业资源开发及一体化策略研究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杨双琳指导老师:苏云 摘要:随着现代化交通方式的日益普遍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轨道交通成为各省会及一线城市发展经济的第一选择。本文以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为对象,分析了其城市轨道交通商业资源市场化运作经验。并结合兰州市实际情况,研究提出了对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商业资源利用的构想,希望对兰州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研究有所借鉴。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商业资源;商业一体化;联合开发 一、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是重要的城市交通公共设施,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拉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实现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特大城市开始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项目建设,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开发利用也成为大家日益关注的话题。从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开发经验来看,很多城市都将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开发进行综合规划,通过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商业市场联合开发实现了系统的有效结合。 2012年6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以《关于印发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正式批复了兰州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实施这一项目,是适应兰州城市化持续发展需求,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化兰州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的现实需要;是拓展兰州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市域各组团联动,促进中心城区形成“一河、两岸、三心、六组团”新格局的现实需要;是完善城市综合交通功能,缓解交通压力的现实需要;也是减少城市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兰州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商业资源市场化运作经验 自1863年1月英国伦敦开通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以来,目前世界上机动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大多有比较成熟与完整的轨道交通系统,全世界已有70多座城市共开通了300余条总长6000多千米的城市轨道交通,另有350余条城市轻轨交通投入运营,有些城市的轨道交通运量占城市公交运量的比重达5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占用土地和空间少、运输能量大、运行速度快、环境污染小、乘坐安全舒适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被国际大都市所选用。目前,世界主要大城市围绕巨大的客流和空间资源,充分开发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资源,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形成了比较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区装修装饰施工管理要点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区装修装饰施工管理要 点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区装修装饰施工管理要点 3.5.1、车站公共区内部装修 3.5.1.1、车站公共区构成及功能 地铁车站公共区装修施工伴随着地铁事业的发展,到今天已经趋于成熟,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技术规范要求,从普通公共空间装修技术规范中发展而来,形成比较完善且有其独特性的规范体系。车站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庞大系统中仅有的两个公共空间之一(另一个为列车车厢),承载着一条轨道交通线的形象和一个城市的文化。也承担着公共安全一个公共空间,需要考虑安全、经济、便捷、实用的同时还要达到整体的美观效果。车站公共区装修装饰施工是整个地铁施工的最后环节,如同人传外套一样,是最能体现车站风格和形象的一环。以下从内容构成及主要功能两个层面简要介绍。 1、车站公共区构成 地铁车站公共区装修涵盖车站站厅、站台、出入口通道或天桥通道、地下站还包含四小件、与商业结合的车站其中商铺基础装修等,车站乘客行经区域可视范围的顶面、地面、墙面、动力照明、共有元素、导向、安全疏散及其他装修内容。中国目前城市地铁工程车站主要以地下车站为主,向郊区或商业密度低的区域延伸的车站采用高架桥结合高架车站为辅。地下车站主体一般以单柱双跨(或双柱三跨)结构为主,一般为地下两层,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站台层。与火车站或高铁车站结合的交通枢纽通常比较复杂,两条或者多条线交汇的换乘站?也比较复杂,二者均作为城市快捷交通的枢纽车站,都有人流量巨大、与商业结合、该城市的文化承载和城市窗口作用等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商业资源经营模式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商业资源经营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轨道交通中的商机也逐渐显示。在人们走路 无暇顾及高楼林立的LED广告屏的时候,地铁轻轨内的广告已经悄然步入我们的 生活。不仅仅是广告,甚至是轨道交通发展过程中土地价值的提升,商业中心的 建造,这些都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商业资源。本文就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过程中 带来的机遇和资源展开讨论,分析轨道交通推动经济发展的合理经营模式。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商业资源;经营利用 引言 城市的发展从轨道交通的发展就能够鉴别。一线城市的城市规划往往胜于二 三线城市。因此轨道交通可以说像是城市血管般的存在,轨道交通的存在推动着 城市资源的合理分配。轨道交通的发展可以为住宅区、商业区的规划打开新的发 展方向。我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其实很好的体现轨道交通的重要性。不可否认 轨道交通带给我们的全新的商业机会,但是如何利用好这样的机会,推动城市资 源的合理分配和合理利用,仍然是当前轨道交通商业资源经营的主要问题。 1.城市轨道交通的商业资源 城市轨道交通拥有一个核心的优势,就是它汇集着来自城市各个角落的人。 每个地铁站、火车站都是人流量巨大的地方。较高的人流量能够带来的就是商业 机遇。什么地方最需要人流量?大型的购物中心,居住的小区,都是汇集人口的 区域。人流量代表的就是消费资源,人流量增长消费就会随之增长。因此轨道交 通的第一优势,人流量,就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商业资源。 其次,城市轨道交通的搬运能力,决定了某一地区的发展程度。简单的来讲,一个村庄的人每年都种苹果,但是如果没有那一条通往城市的道路,这个村庄的 苹果永远不可能卖出去,那么这个村庄也不会发展。道路可以说是经济的搬运工,它连接了各个社会资源的发展。[1]轨道交通的发展,为那些不被人熟知的土地, 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人为什么不到那一片土地去,是因为他不知道那有一块地吗?是因为他没有同往到那一片地的道路。很多城市中心非常拥挤,但是城郊大片土 地却无人理会,这其实就是一种资源浪费。通过轨道交通的发展,开辟新的土地,增长土地利用率,把来自城市中心的一部分人搬运到新的土地上去,既减少了城 市压力,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2.城市轨道交通的商业资源特征分析 城市轨道资源与传统的商业资源之间是有着千差万别的,但从轨道交通的搬 运能力来看,其流动性就已经不是传统商业资源所能比拟的。传统商业资源受限 制较多,但是城市轨道资源就较为灵活多变,不易出现传统商业堆积拥堵等问题。 2.1产业链多样性 城市轨道交通的商机是多样的,不同于传统的商业资源,由于多种地理条件 限制了土地是发展居住区还是发展商业。但是城市轨道交通自身的灵活性,既可 发展商业,做商业街,也可以发展为居民区,可以利用的资源是多样性的。这是 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对于传统的商业资源来说,使用者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前景,人流量,交通通达度等多方面问题。但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无需考虑这样 的问题,因此产业链可以进行多样的选择。 2.2城市轨道交通商业资源的可挖掘性 我国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目前还有很多的潜力,我们目前能够可利用的 资源只是一小部分,在将来的发展中城市轨道交通的还能够产生哪些新的商机我

社区商业配套设计要点

1. 商业配套的建设类型 根据楼盘项目特点及整体布局,可建设以下不同类型的商业配套: 1.1 住宅底商 即利用住宅楼盘底层或首层作为商业用房,以基本满足就近区域内居民对日常 生活用品的便利性需求。 1.2 独立商业街 位于住宅社区内的以平面形式按照街的形态布置的单层或多层商业物业,其沿 街两侧设有独立商铺,以充分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1.3 社区商业中心 设置在楼盘人流集中地区,是各种业态的社区商业服务网点相对集中的商业地域,包括超市、肉菜市场、便利店、餐饮店、药店等各类社区商业网点的集合体,与酒店、运动中心等高级配套共同组成楼盘的综合配套体系。 2. 商业配套规划原则 2.1 便利性原则:商业从空间上实现就近性,从而形成时间上的便利性,体现 满社区居民便利性需求的原则; 2.2 和谐性原则:实现住宅与商业的相对分离,充分体现商业与居民的亲和性 及商业设施的不扰民,确保商业内外环境与居住环境的相互和谐性原则; 2.3 开放性原则:在楼盘内实现商业布局和规划的不内闭,保证能同时服务于 外部客流和通过性客流,符合政府对区域总体商业规划的要求; 2.4 适度开发原则:商业配套的开发建设以服从住宅需要为基本原则,商业配套的 开发要适量,根据居住人口情况及楼盘开发进度,分期分阶段开发商业配套;2.5 景观再造原则:以景观意境为线索,将商业配套的建筑与空间景观设计融 入整个楼盘,创造新的景观,营造一个多功能的、舒适的、令人愉悦的具有文 化气息的购物、休闲的环境。 3. 商业配套总体规划建设要点 3.1 中型楼盘: 3.1.2 楼盘总人口规模:2000-5000户; 3.1.3 商业配套的总建筑规模:可参照人均商业面积0.5-0.7平米/人的标准进行 配置,或参照总建筑面积的5%-7%的标准进行配置; 3.1.4 可设定的商业层次:住宅底商+商业街; 3.1.5 商业交通时间:步行10分钟以内;社区商业中心或社区商业街应配有功 能较完善的商业服务业网点15个以上; 3.1.6 商业功能满足:日常性服务与商品并重,可经营便捷性餐饮或少量中西餐,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建设商业街的类型。 3.2 大型楼盘: 3.2.1 楼盘总人口规模:5000-15000户; 3.2.2 商业配套的总建筑规模:可参照人均商业面积0.7-0.9平米/人的标准进行 配置,或参照总建筑面积的7%-8%的标准进行配置; 3.2.3 可设定的商业层次:住宅底商+商业街+社区商业中心, 商业街和社区商业 中心的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底商的搭配比例以80%:20%为宜; 3.3.4 商业交通时间:社区商业中心与住宅的距离不少于100米,步行15分钟 以内,辐射半径约1000米;

未来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趋势及对策研究

未来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趋势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19-05-08T09:58:46.52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期作者:罗丹芝曾海玲 [导读] 当前,我国住宅市场面临着众多的矛盾,如房价走高与住宅利用率较低的矛盾,资源环境制约与居住便利性要求提高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对未来住宅公共空间设计的趋势进行研究。本文先围绕未来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趋势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其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罗丹芝曾海玲 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广东佛山 528253 摘要:当前,我国住宅市场面临着众多的矛盾,如房价走高与住宅利用率较低的矛盾,资源环境制约与居住便利性要求提高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对未来住宅公共空间设计的趋势进行研究。本文先围绕未来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趋势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其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住宅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趋势;应对对策 前言 在1978年,中国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然后再到1981年,广州以及深圳试点商品房开发,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的住房需求有了较大的改善。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房价持续走高与住宅利用率降低的矛盾,人口聚集与住宅稀缺程度提高的矛盾。基于此,围绕未来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趋势以及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住宅市场现状分析 在对住宅空间设计趋势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需要对我国目前的住宅市场所存在的矛盾进行深入的剖析: (1)在我国住宅市场中,存在着人口持续聚集和资源稀缺程度提高的趋势。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中,拥有更多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资源,而且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每年都可以吸引许多的就业人员。另外,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了,许多大城市的土地已经演变为寸土寸金的局面,国家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应的土地供给政策,这导致土地之上的房屋供给增长难以跟上市场发展的需求,两者之间存在着较深的矛盾【1】。 (2)现如今,各城市的房价逐渐攀升,而住宅利用率却非常的低,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当前,随着房价的持续上涨,人们的购房压力逐渐加大,而且对于许多的消费者而言,购房仅仅是为了拥有一个住所,有很多人没有用到厨房,甚至没有用到客厅。但是,在购房之时,这些功能区域基本上是一体的。 (3)当前,在我国住宅市场中,存在着情感交流需要与公共空间稀缺的矛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使得他们对自己的精神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家渴望与邻居之间进行交往,渴望得到朋友。然而,在商品住房的设计中,很好考虑公共空间,除了过道、电梯等区域,邻里之间的公共交流空间非常少。 在这些矛盾的聚集下,住宅市场会发生许多的变化,如公共空间由以往的可有可无变成人人都需要的必需品。单一住宅的平均面积会有所下降,而资源的利用率就会得到提升,并且住宅的功能区会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细。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住宅公共空间必然会逐渐的扩大,这必将成为一种趋势【2】。 2、住宅公共空间的设计趋势分析 在住宅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目标家庭细分进行考虑,并对其住宅市场的特殊性进行考虑。由于住宅具有天然的私密性,比办公商用等要求更高,所以对细分市场的选择尤为重要。在未来住宅的设计规划中,公共空间的扩大化趋势也会从某些细分市场领域开始启动。住宅的需求与许多方面有关,例如与家庭的结构密切相关。现如今,中国家庭结构呈现出以下几大特点:(1)规模小型化、(2)类型多元化、(3)结构核心化。因此,在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家庭的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一人户、二人户的家庭比例持续提高,与此同时,一对夫妻的核心家庭比例逐渐提升。另外,“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等类型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四二一”式家庭结构也非常的常见。在住宅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应当对住宅整体的家庭定位进行考虑,因为家庭的结构如果不同,那么他们的住宅需求也会有所差异。 其次,对于不同的家庭结构类型,在住宅设计中,可以设置多样化的户型以供购房者选择。例如,如果是一对夫妻的核心家庭,而夫妻两人具有职业,那么他们对厨房、客厅以及餐厅的需求会显著降低,并且还有较大的可能接受公共食堂的这种形式。在对目标销售人群进行定位时,如果是目标对象是一个以年轻白领夫妻家庭为主,那么就住宅设计中可以减少厨房、客厅等公共空间面积。与此同时,可以设置商务会谈空间,或者是设置休闲娱乐空间。如果目标销售人群是“四二一”式家庭,那么他们就迫切需要一个更大的公共聚集空间,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采取星型分布的方式,在三个住户的中间构建一个公共客厅。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满足每户家庭的私密性,而且也能够增加双方交流互动的空间【3】。 3、公共空间扩大趋势下的配套政策建议 住宅公共空间的扩大化虽然可以解决住宅市场中的一些矛盾,但是也会产生许多的新问题。如,公共空间的管理维护问题,公共空间的产权及交易问题等,都会阻碍公共空间设计的效果。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有配套政策的支持。 首先,可以先从某些领域着手,推动公共空间扩大的尝试。如,针对城市廉租房的建设,可以对资源的集约化进行考虑,对公共空间的设计予以更多的考虑。在满足住户需求的背景下,尽可能的降低建设成本。此外,也可以鼓励开发一些针对特定目标人群的项目。例如,鼓励养老机构或者其他机构在老年人公寓的建设上进行研究,使住宅公共空间的设计能够满足老年人群体的特点以及需求。又比如,可以鼓励开发青年公寓,在私密空间的设计中,以卧室和卫浴为主,然后再配上不同功能定位的公共空间,如健身房或者会客室等等。通过对试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逐渐积累住宅开发以及设计的经验,为后期的规划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国家需要发挥自己的职能,在立法层面上着手,对住宅公共空间的建设以及产权等问题进行明确。由于住宅公共空间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如果管理不到位,或者职责不明确,那么就会产生管理缺失的问题,会成为无人负责的三不管地带。另外,在管理到位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