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十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十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十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点睛】

本专题主要讲授的是近现代历史上另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内容包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创立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社会主义改革。通过讲授要让学生掌握苏联不同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内容,全面评价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正确认识苏联经济体制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刻影响,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1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课标考点1】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重点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解析考点1】

1.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意义。

(1)背景:十月革命后,国内战争爆发,新生的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列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希望以此来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并实现向社会主义经济的直接过渡。

(2)内容:余粮征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

(3)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战争基本结束后引起了农民的反对。

2简述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意义。

(1)背景: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后经济急需恢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俄共(布)十大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2)内容: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3)作用:这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

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希望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考点释疑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是失败的;新经济政策采用“迂回过渡”的办法,取得成功。正反两方面经验证明,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

【考点综合1】

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国内外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不得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而最终战胜了敌人。但内战结束后,没有及时改变政策,引起了广大农民、工人和士兵的强烈不满。于是1921年俄共(布)决定向新经济政策转变。这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但由于俄共后来的领导人对实行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过早地终止了这一政策的执行。

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课标考点2】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解析考点2】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1)主要表现: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经验教训:

①经验:在这种体制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

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

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②教训: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片面发展

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考点释疑2】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评价

历史功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适应了苏联建国初期经济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生产力水平,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①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对社会化大生产进行全国性的统一计划管理,并为这种管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②有利于宏观经济调控。它能够在人力、物力、财力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集中使用、统一调度,确保实现国家主要的经济战略目标。③它创造了不受西方经济危机干扰、大大超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后来足以粉碎法西斯的强大工业基础。

严重的弊端:①单一的公有制对后来经济的发展起了负面影响。②指令性计划经济实质是一种产品经济,它与商品经济对立,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③国家集中过多,控制过死,不利于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④单一的计划,容易产生主观主义,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这些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在和平建设时期,越来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考点综合2】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即斯大林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它在初期和战争期间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这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既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利于战后苏联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第3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课标考点3】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解析考点3】

1.赫鲁晓夫改革原因、概况及失败的原因。

(1)原因: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如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概况:首先进行农业改革,如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然后进行工业改革,如下放部分企业管理权等,取得一定成效。

(3)失败原因:

A.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根本原因)B.改革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C.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D.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E.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直接原因)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概况及失败原因。

(1)概况:(1)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等;

(2)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等。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失败原因:

A.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根本原因)B.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C.70年代后半期,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影响了经济改革的速度。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3.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概况及结果。

(1)概况: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结果:A.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B.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考点释疑3】

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现实之后,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易。这是因为,不论是欧洲还是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原来大多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发展生产力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为了发展生产力,需要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进行不断的调整,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的完善。这种改革和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应该允许各国进行自己的探索,而不应当将某一种模式套用于所有的国家。因为只有经过不断的探索,才有可能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当然,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国家的改革失败乃至最终脱离了社会主义的轨道,但即使是这些失败的改革,也会给其他国家的人们以极大的启发。

【考点综合3】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

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不论是赫鲁晓夫还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均以失败告终。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也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转向政治改革后,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口号,主张搞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导致苏联形势的恶化。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又宣布要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推行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结果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最终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

【高考回眸】

【例1】(2000年广东卷)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

【例2】(2002年上海卷)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A)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例3】(2000年上海卷)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B)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例4】(1996年全国高考题)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A)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例5】(2002年广东卷)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

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例6】(2001春季高考卷)1921年苏俄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决定巩固农民经济,对中农、力量单薄的农民以及扩大种植面积的农民减免税收。如按余粮收集制,1921~1922年应征收粮食4.23亿普特(1普特约为16.38公斤),改行粮食税后实际征收2.4亿普特。试分

析粮食税较余粮收集制的进步之处和历史意义。

【答案要点】进步性:实行粮食税有利于保证生产者劳动经营活动,提高生产率;纳税后剩余粮食归农民支配,对勤劳的经营者实行优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降低税额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意义:有利于加强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和巩固苏维埃政权;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力。

【专题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位农民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

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这反映了①农民产生了与政府对立的情绪②工农联盟出现了裂缝③农民迫切需要土地和材料④这个政府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B.它的制定是当时形势的需要

C.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D.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允许农产品自由贸易

4.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设想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一设想之下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农业集体化方针

5.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A.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国家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

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业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

6.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D.帝国主义对苏俄的经济封锁所致

7.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 赢得人民的支持

B.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 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 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8.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A .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B .都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

C.都曾经产生了积极作用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9.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A.忽视消费品生产

B.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

C.片面发展重工业

D.压抑地方的积极性

10.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经济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

A.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C.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11.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它是在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列强包围的形势下形成的②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它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④它存在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同点是

A.在理论上没有突破

B.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

C.经济改革的效果不是很大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1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A.个人能力不够

B.把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没有改变经济体制

D.外部环境不允许

14.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最大教训是

A. 改革不能无原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B. 改革必须彻底,不能仅做小修小补

C. 改革要稳步推进,不能急躁

D. 社会主义只能进行经济改革,不能搞政治改革

15.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在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关“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年)几项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表”

——周尚文、叶书宗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资金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转移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工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摘自《斯大林选集》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归纳出苏联在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2)从材料二中指出苏联采取的工业化的途径以及必要性?给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启示?

17. 20世纪20~30年代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两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它们分别指什么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何启示?

【专题测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C

2.D

3.A

4.A

5.C

6.C

7.B

8.C

9.B 10.A 11.C 12.C 13.C 14.A 15.C

二、非选择题:

16.【参考答案】(1)特点:工业发展迅速,除生铁外,其他重要产品指标都超过了一战前的水平。重工业发展迅速,燃料、钢铁、机械制造业发展迅速,棉纺织业发展缓慢。

原因:布尔什维克党在经济恢复、政权巩固后,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实行农业集体化,以有利于工业化;制定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2)途径: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途径。

必要性:因为当时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首先发展重工业可以更有效地保卫苏维埃政权。

启示:要保证农、轻、重三者的协调发展。要根据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政策。

17.【参考答案】(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2)影响: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克服了经济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同时也为资本主义世界开辟了一条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3)启示: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需要有计划,社会主义也需要有市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相互借鉴。

专题八 机械能

专题七机械能 第五章错误!机械能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1)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但速度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变化。() (2)动能不变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3)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那么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一定为零。() (4)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做变速运动时,动能一定变化。() (5)物体的动能不变,所受的合外力必定为零。() (6)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动能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 要点一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多角练通] 1.关于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合外力做的功及动能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合外力为零,则合外力做功一定为零 B.合外力做功为零,则合外力一定为零 C.合外力做功越多,则动能一定越大 D.动能不变,则物体合外力一定为零 2.(多选)如图5-2-1所示,电梯质量为M,在它的水平地板上放置一质量为m的物体。电梯在钢索的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加速运动,当上升高度为H时,电梯的速度达到v,则在这个过程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梯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所做的功等于 B.电梯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所做的功大于 C.钢索的拉力所做的功等于+ D.钢索的拉力所做的功大于+ 要点二动能定理的应用 [典例]泥石流是在雨季由于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虽然只有很短时间,但由于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某课题小组对泥石流的威力进行了模拟研究,如图5-2-2甲所示,他们设计了如下的模型:在水平地面上放置一个质量为m=5的物体,让其在随位移均匀减小的水平推力作用下运动,推力F 随位移变化如图乙所示,已知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6,g取102。 (1)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加速度为多大? (2)在距出发点多远处,物体的速度达到最大? (3)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的最大位移是多大? [针对训练] 1.相同材料制成的滑道,其中段为曲面,段为水平面。现有质 量为m的木块,从距离水平面h高处的A点由静止释放,滑到B点 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为;木块通过B点后继续滑行2h距离后, 在C点停下来,则木块与曲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应为() A.B.C.D. 2.如图5-2-4所示,光滑斜面的顶端固定一弹簧,一小球向右滑行,并冲上固

例谈高中数学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意义

例谈高中数学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意义 杨水长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中,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形式,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活化,融会贯通,而且可以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好数学的效果。 关键词: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 创新思维 数学效果 很大部分的高中生对数学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不好学、没兴趣.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又只能硬着头皮学.如何才能学好数学?俗话说“熟能生巧”,很 多人认为要学好数学就是要多做.固然,多做题目可以 使学生提高成绩,但长期如此,恐怕也会使学生觉得数学越来越枯燥。 我觉得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根据高考数学“源于课本, 高于课本”的命题原则,教师在教学或复习过程中可 以利用书本上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对比、联想,采取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举例说明: 例题: 已知tanα=4 3 ,求sinα,cosα的值 分析:因为题中有sinα、cosα、tanα,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容易想到的是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和方程解此题: 法一 根据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tanα= 4 3= α αcos sin , 且sina2α + cos2α =1。 两式联立,得出:cos2α=2516,cosα= 5 4 或者 cosα= -54 ;而sinα=53或者sinα=-53 。 分析:上面解方程组较难且繁琐,充分利用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1”的代换,不解方程组,直接求解就简洁些: 法二 tanα=4 3 :α在第一、三象限 在第一象限时: cos2α = ααcos sin cos 2 2 2 5+=αtan 2 11+=2516 cosα=5 4 sinα=αcos 21-=5 3 而在第三象限时: cosa=- 5 4 sina=- 53 分析:利用比例的性质和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解此题更妙: 法三 tanα= 43= αα cos sin ?4cos α= 3sin α ?4cos α= 3sin α= ± 3 4cos sin 2 2 2 2 ++α α ∴sinα=53,cosα= 54 或sinα=-53,cosα=-54 分析: 上面从代数法角度解此题,如果单独考虑sinα、cosα、tanα,可用定义来解此题。初中时,三角函数定义是从直角三角形引入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几何法来解之: 法四 当α为锐角时,由于tana=4 3,在直角△ABC 中,设α=A,a=3x,b=4x ,则勾股定理,得,c=5x sinA=AB BC = 53 ,cosA=AB AC =5 4

16_专题十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专题十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17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二模)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向。推动“两个转变”初步实现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完成 2.(2017江苏盐城三模)下表为1952—1978年中国主要工业、农业产品产量数据统计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单位:百万吨) A.技术落后导致粮棉产量长期停滞 B.“大跃进”运动改善了原有经济结构 C.国企改革使工业生产迎来了生机 D.“一五”期间工业产品产量增速超过农业 3.(2018江苏南通期末调研)下面漫画题为《快乐的竞赛——加油,追上来了》,生动地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该漫画的寓意是( ) A.“大跃进”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人们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 C.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D.工农业竞赛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4.(2018江苏四市一模)1953年2月,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材料表明把农民“组织起来”主要是为了( ) A.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B.克服分散经营困难 C.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D.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5.(2018江苏淮安、宿迁期中测试)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某地发行的一张股票。作为史料,该股票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 A.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 6.(2018江苏淮安、宿迁期中测试)1958年下半年,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企业职工人数从上年度的3100万剧增至5194万,在这新增加的2000多万名职工中,来自农村的有1104万人,占总数的53%。出现上述城乡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中共八大路线政策的鼓舞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推进 7.(2017江苏四市期中调研)下图是《新中国50年资料汇编》中的1952—1965年人均GDP 增长率折线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1953—1954年经济出现衰退,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负面影响 B.1954—1956年经济持续发展,说明中共八大的经济决策正确 C.1958—1961年经济出现波折,表明生产关系滞后生产力发展水平 D.1961—1964年经济不断发展,反映国民经济的调整卓有成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试卷专题练习(word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试卷专题练习(word 版 一、选择题 1.如果A ∠与B 的两边分别平行,A ∠比B 的3倍少36,则A ∠的度数是( ) A .18 B .126 C .18或126 D .以上都不对 2.如图,AB ∥CD ,直线MN 与AB 、CD 分别交于点E 、F ,FG 平分∠EFD ,EG ⊥FG 于点G ,若∠CFN =110°,则∠BEG =( ) A .20° B .25° C .35° D .40° 3.如图,AB ∥CD ,∠B =20°,∠D =40°,则∠BED 为( ) A .20° B .30° C .60° D .40° 4.如图所示,若AB ∥EF ,用含α、β、γ的式子表示x ,应为( ) A .αβγ++ B .βγα+- C .180αγβ?--+ D .180αβγ?++- 5.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其中AB ⊥CD ,∠1:∠2=3:6,则∠EOD = ( )

A .120° B .130° C .60° D .150° 6.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是 ( )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度,那么这两个角互补;(3)请画出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4)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互补吗? A .(1)(2) B .(3)(4) C .(2)(3) D .(1)(4) 7.对于命题“如果∠1+∠2=90°,那么∠1≠∠2”,能说明它是假命题的反例是( ) A .∠1=50°,∠2=40° B .∠1=50°,∠2=50° C .∠1=∠2=45° D .∠1=40°,∠2=40° 8.如图,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则1∠与2∠是( ) A .同位角 B .内错角 C .同旁内角 D .对顶角 9.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a ∥b 的是( ) A .∠1=∠3 B .∠2=∠3 C .∠4=∠5 D .∠2+∠4=180° 10.(2017?十堰)如图,AB ∥DE ,FG ⊥BC 于F ,∠CDE=40°,则∠FGB=( ) A .40° B .50° C .60° D .70° 11.如图所示,下列条件能判断a ∥b 的有( )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五章机械能微专题44实验:探究动能定理备考精炼

44 实验:探究动能定理 [方法点拨] 通过分析实验题设要明确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是哪一段,以及研究对象受到的合外力是“谁”,合外力的功如何测量. 1.(2018·铜山中学模拟)如图1所示,是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装置.第一次由一根橡皮筋提供牵引力使小木块在某处由静止弹出,然后分别改用2根、3根……相同的橡皮筋,使小木块从同样的位置弹出. 图1 (1)小木块在运动过程中会受到阻力,应将长木板______(填“左”或“右”)端适当垫高作为补偿. (2)只用1根橡皮筋作用时,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如图2所示.打点计时器使用50 Hz的交流电源,则小木块被弹出时的速度为________ 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图2 (3)下表是实验过程中测量的几组数据,请选取合适的物理量和单位,在图3中作出图象以便找到做功与小木块动能的关系. 图3 (4)如果本实验中没有进行第(1)步的操作,则上述所画的图线( )

A.仍为原图线B.向上平移 C.向下平移 D.倾斜程度会发生变化 2.为验证动能定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将一长直木板一端垫起,另一端侧面装一速度传感器,让小滑块由静止从木板h高处(从速度传感器所在平面算起)自由下滑至速度传感器时,读出滑块经此处时的速度v,如图4所示.多次改变滑块的下滑高度h(斜面的倾角不变),对应的速度值记录在表中: 图4 要最简单直观地说明此过程动能定理是否成立,该同学建立了以h为纵轴的坐标系,你认为坐标系的横轴应该是________,本实验是否需要平衡摩擦力________(填“是”或“否”).3.(2017·南通市第三次调研)某学习小组利用如图5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合外力与速度的关系.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轻绳绕过定滑轮及动滑轮将滑块与弹簧测力计相连.实验中改变动滑轮下悬挂的钩码个数,进行多次测量,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并利用速度传感器测出从同一位置P由静止开始释放的滑块经过速度传感器时的速度大小v,用天平测出滑块的质量m,用刻度尺测出P与速度传感器间的距离s,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滑轮的质量都很小. 图5 (1)实验中钩码的质量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远小于滑块的质量. (2)根据实验数据作出v2-F图象,下列图象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________.

小学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小学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B 摘要:在本文里,一题多用特指渗透于同一数学问题里的不同的数学思想;而一题多变则是指对同类数学问题的不同问法与解答的归纳,并进而构建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创造性,创设思维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一、一题多解,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一题多解,指对同一数学问题的结论可以由多种途径获得。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运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解答同一道数学问题,它属于解题的策略问题。上这种课的主要目的有三条:一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技能技巧;二是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他们长知识、长智慧;三是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主体所接触到的不是标准的模

2021新高考版大一轮复习用书数学第五章 微专题五

微专题五 向量中数量积的最值 [经验分享] 在平面向量的问题中,存在一种“以平面图形为载体的有关数量积的最大值问题”,通过对该类问题的多解探究,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题目 如图1,已知AC =2,B 为AC 的中点,分别以AB ,AC 为直径在AC 同侧作半圆, M ,N 分别为两半圆上的动点(不含端点A ,B ,C ),且BM ⊥BN ,则AM → ·CN → 的最大值为________. 答案 14 解析 方法一 由题设可知AB =BC =BN =1. 因为点M 在以AB 为直径的半圆上,所以AM ⊥BM ,又BM ⊥BN ,所以AM ∥BN ,若设∠MAB =θ,则∠NBC =θ. 如图2,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xBy ,则点A (-1,0),M (-sin 2θ,sin θcos θ),C (1,0),N (cos θ,sin θ), 所以AM → =(-sin 2θ+1,sin θcos θ)=(cos 2θ,sin θcos θ),CN → =(cos θ-1,sin θ).于是,AM → ·CN → =cos 2θ·(cos θ-1)+sin 2θcos θ=cos 3θ-cos 2θ+(1-cos 2θ)·cos θ =-cos 2θ+cos θ=14-(cos θ-12) 2.又易知0<θ<π2,所以,当θ=π3时,可得AM → ·CN → 的最大值为14 .评注 上述求解过程的切入点是引入辅助角θ,准确写出点M ,N 的坐标,以便灵活利用平

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加以求解. 方法二 如方法一中图2,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xBy ,设直线BN 的方程为y =kx (k >0),则因 为BM ⊥BN ,所以直线BM 的方程为y =-1k x .注意到点N 是直线BN 与以AC 为直径的半圆的交点,所以将y =kx 与x 2+y 2=1联立,可求得点N 的坐标为(11+k 2,k 1+k 2) .注意到点M 是直线BM 与以AB 为直径的半圆的交点,所以将y =-1k x 与(x +12)2+y 2=14联立,可求得点M 的坐标为(-k 2k 2+1,k k 2+1).又A (-1,0),C (1,0), 所以向量AM → =(1k 2+1,k k 2+1),CN → =(11+k 2-1,k 1+k 2) ,所以AM → ·CN → =1k 2+1(11+k 2-1) +k k 2+1·k 1+k 2=1k 2+1(k 2+11+k 2-1) =11+k 2-1k 2+1=14-(11+k 2-12) 2,故当1 1+k 2=12,即k =3时,可得AM → ·CN → 的最大值为14.评注 上述求解过程的关键是引入参数k (直线BN 的斜率),并借助直线和圆的方程,灵活求解点M ,N 的坐标,整个求解过程显然比方法一增加了许多运算量. 方法三 由题设可知AB =BC =BN =1, 因为点M 在以AB 为直径的半圆上,所以AM ⊥BM ,又BM ⊥BN ,所以AM ∥BN , 所以AM → ·BN → =|AM → |×1×cos 0°=|AM → |.因为AM ⊥BM ,AB =1, 所以|AM → |=1×cos ∠MAB =cos ∠MAB ,所以AM → ·BC → =AM → ·AB → =|AM → |×1×cos ∠MAB =|AM → |2.于是,AM → ·CN → =AM → ·(BN → -BC → )

高一物理 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单元测试(A组)

高一物理 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单元测试(A 组)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班别 姓名 学号 得分_______ 一.选择题 1.一质量为m 的铁球在真空中从t =0时刻由静止自由释放,则在t =t 1时刻重力的功率是(设重力加速度为g ) A.2112mg t B.21mg t C.2211 2 mg t D.221mg t 2.质量约为0.5kg 的足球被脚踢出后,在水平地面上沿直线向前运动约50m 后停止。假定运动员踢球时脚对球的平均作用力为300N ,足球在地面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恒为其重力的0.06倍,则运动员踢球时脚对足球做的功为下列哪一个数值? A.0.5J B.15J C.250J D.15000J 3.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在水平恒力F 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经过时间t 后,获得动能为E k ;如果要使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相同的时间t 后获得的动能为2E k ,可以采取 A.质量不变,力变为2F B.力不变,质量变为 2 m C.力不变,质量变为2m D.将质量和力都变为原来的一半 4.物体以100J 的初动能从斜面底端的A 点沿斜面向上滑行,第一次经过B 点时,它的动能比最初减少了60J ,势能比最初增加了45J ,则该物体返回出发点A 处的动能为(不计空气阻力) A.50J B.75J C.40J D.10J 5.一物体静止在升降机的地板上,在升降机匀加速上升的过程中,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所做的功等于 A.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B.物体动能的增加量 C.物体动能增加量与重力势能增加量之和 D.物体动能增加量与重力势能增加量之差 6.A 、B 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A m :B m =1:2。用质量不计的弹簧把它们连接起来,放在光滑水平面上,A 物体靠在固定板上,如图所示。用力向左推B 物体,压缩弹簧,当外力做功为W 时,突然撤去外力。从A 物体开始离开板以后。弹簧的弹性势能的最大值为 A. 3 W B.2W C.23W D.W 7.物块A 在斜面体B 上,斜面体在水平恒力F 拉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向左运动过程中,A 相对B 静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高三数学《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试题及详解答案

高三《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题目 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一) 原题:482++=x mx x f )( 的定义域为R ,求m 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0482≥++x mx 在R 上恒成立 0>∴m 且Δ0≤,得4≥m 变1:4823++=x mx x f log )(的定义域为R ,求m 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0482>++x mx 在R 上恒成立 0>∴m 且Δ0<,得4>m 变2:)(log )(4823++=x mx x f 的值域为R ,求m 的取值范围 解:令=t 482++x mx ,则要求t 能取到所有大于0的实数, ∴ 当0=m 时,t 能取到所有大于0的实数 当0≠m 时,0>m 且Δ0≥4≤0?m < 40≤≤∴m 变3:182 23++=x n x mx x f log )(的定义域为R,值域为[]20,,求m,n 的值 解:由题意,令[]911 82 2,∈+++=x n x mx y ,得0-8--2=+n y x x m y )( m y ≠时,Δ0≥016-)(-2≤++?mn y n m y - ∴ 1和9时0162=++-)(-mn y n m y 的两个根 ∴ 5==n m ∴ 当m y =时,08 ==m n x - R x ∈ ,也符合题意 ∴5==n m 一 题 多 解- 解不等式523<<3-x 解法一:根据绝对值的定义,进行分类讨论求解

(1)当03-≥x 2时,不等式可化为53-<x x x x ?-3-或且 综上:解集为}{0x 1-<<<<或43x x 解法三:利用等价命题法 原不等式等价于 -33-2x 5-53-<<<<或x 23,即0x 1-<<<<或43x 解集为}{0x 1-<<<<或43x x 解法四:利用绝对值的集合意义 原不等式可化为 2 5 23<<23-x ,不等式的几何意义时数轴上的点23到x 的距离大于 23,且小于2 5 ,由图得, 解集为} {0x 1-<<<<或43x x 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二) 已知n s 是等比数列的前n 想项和,963s s s ,,成等差数列,求证: 852a a a ,,成等差数列 法一:用公式q q a s n n 一一111)(=,

人教版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 易错题难题专题强化试卷学能测试试卷

人教版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 易错题难题专题强化试卷学能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 1.如图,AB ∥CD ∥EF ,AF ∥CG ,则图中与∠A (不包括∠A )相等的角有( ) A .5个 B .4个 C .3个 D .2个 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要得到AB CD ∥,只需要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 ( ) A .13∠=∠ B .24∠∠= C .B D ∠=∠ D .12180B ∠+∠+∠=? 3.如图,直线l 1,l 2,l 3交于一点,直线l 4∥l 1,若∠1=124°,∠2=88°,则∠3的度数为 ( ) A .26° B .36° C .46° D .56° 4.如图,在ABC 中,//EF BC ,ED 平分BEF ∠,且70∠?=DEF ,则B 的度数 为( ) A .70° B .60° C .50° D .40° 5.下列四个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B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但改变直线的方向 C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D .两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6.如图,直线//AB CD ,点E 在CD 上,点O 、点F 在AB 上,EOF ∠的角平分线OG 交CD 于点G ,过点F 作FH OE ⊥于点H ,已知148OGD ∠=?,则OFH ∠的度数为( ) A .26o B .32o C .36o D .42o 7.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两次拐弯后的方向与原来的方向相反,那么两次拐弯的 角度可能是是( ) A .第一次右拐60°,第二次左拐120° B .第一次左拐60°,第二次右拐60° C .第一次左拐60°,第二次左拐120° D .第一次右拐60°,第二次右拐60° 8.已知两个角的两边两两互相平行,则这两个角的关系是( ) A .相等 B .互补 C .相等或互补 D .相等且互补 9.如下图,在下列条件中,能判定AB//CD 的是( ) A .∠1=∠3 B .∠2=∠3 C .∠1=∠4 D .∠3=∠4 10.如图,A 是直线l 外一点,过点A 作AB l ⊥于点B ,在直线l 上取一点C ,连接AC ,使2AC AB =,P 在线段BC 上,连接AP .若3AB =,则线段AP 的长不可能是( ) A .4 B .5 C .2 D .5.5 二、填空题 11.小明用一副三角板自制对顶角的“小仪器”,第一步固定直角三角板ABC ,并将边AC 延长至点P ,第二步将另一块三角板CDE 的直角顶点与三角板ABC 的直角顶点C 重合,摆放成如图所示,延长DC 至点F ,PCD ∠与ACF ∠就是一组对顶角,若 30ACF ∠=,则PCD ∠=__________,若重叠所成的(090)BCE n n ∠=<<,则PCF ∠的度数__________.

(江苏专用)202x版高考物理新增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机械能 专题突破六 力学“两大观点”的综合应

专题突破六 力学“两大观点”的综合应用 命题点一 静、动力学与能量组合型问题 专题设置背景 江苏高考近几年计算题中常出现的类型,一般涉及几个物体组合成的连接体临界与极值问题、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等,综合考查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功能关系的应用. 例1 (2018·南京师大附中5月模拟)如图1所示,小球M 用长度为L 的轻杆连接在固定于天花板的轴O 上,可在竖直平面内自由旋转,通过与O 等高的滑轮用轻绳连接物块m .滑轮与轴O 的距离也为L ,轻杆最初位置水平.滑轮、小球、物块的大小可以忽略,轻绳竖直部分的长度足够长,不计各种摩擦和空气阻力,运动过程中绳始终保持张紧状态,重力加速度为g . 图1 (1)若用外力拉着m 使轻杆从最初位置缓慢下降,直至撤去外力后小球保持静止,轻杆与水平方向成θ=60°角,求M 与m 的质量之比. (2)若M 与m 的质量之比为2∶1,使小球从最初位置静止释放,在小球向右摆动的过程中,求轻杆与最初位置的最大夹角θ. (3)若M 与m 的质量之比为2∶1,使小球从最初位置静止释放,当小球向右摆动到O 点正下方的位置时绳突然断裂,求整个过程中m 上升的最大高度. 答案 (1) 3 (2)120° (3)2+425 L 解析 (1)对小球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由图中几何关系知Mg =3mg ,即M m =3

(2)如图乙,小球和物块在运动过程中,系统机械能守恒,则MgL sin(180°-θ)=mg ·2L sin θ2 解得cos θ2=m M =12 ,得θ=120°; (3)设小球在O 点正下方时,m 向上运动的速度为v ,M 速度水平向右为v ′,如图丙,由速度关系得v ′=2v , 如图丁,由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可得MgL -mg 2L =12Mv ′2+12mv 2,解得v 2=22-25 gL , 随后m 还能继续沿竖直方向上升h ,由机械能守恒得mgh =12 mv 2, 解得h =v 22g =2-25L ,故整个过程中m 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h +2L =2+425 L . 变式1 (2018·盐城市三模)如图2所示,质量为m 、半径为R 的光滑圆柱体B 放在水平地面上,其左侧有半径为R 、质量为m 的半圆柱体A ,右侧有质量为m 的长方体木块C ,现用水平向左的推力推木块C ,使其缓慢移动,直到圆柱体B 恰好运动到半圆柱体A 的顶端,在此过程中A 始终保持静止.已知C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32 ,重力加速度为g .求: 图2 (1)圆柱体B 下端离地高为R 2 时,地面对半圆柱体A 的支持力大小;

专题十六盈亏问题

盈亏问题 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分给若干对象,如果每个对象少分,则物品有余(盈);如果每个对象多 分,则物品不足(亏)。据此求被分物品数和分配对象数的一类问题,称为盈亏问题,也叫 “盈不足问题”。 盈亏问题的解题规律是,先求两次分配中每个分配对象所分物品的数量差,再求两次分配中 每次共分物品的数量差(也称总差额),用后一个差除以前一个差就得到分配对象数,进而 再求物品数。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总差额÷每个对象两次分数量差=分配对象数 由于分物时可以出现盈(有余)、亏(不足)或尽(正好分完)几种情况,因而“总差额” 的求法也就可以分为五种不同的情况: (1) 一盈一亏类:即第一次有余,第二次不足,那么总差额等于多余数加上不足数。公 式成为:(盈数+亏数)÷每个对象两次分物数量差=分配对象数 (2) 一盈一尽类:即第一次有余,第二次正好,那么总差额等于多余数。公式成为: 盈数÷每个对象两次分物数量差=分配对象数 (3) 一亏一尽类:即第一次不足,第二次正好,那么总差额数等于不足数。公式成为: 亏数÷每个对象两次分物数量差=分配对象数 (4) 两盈类:即两次都有余,那么总差额等于大多余数减去小多余数。公式成为: (大盈数-小盈数)÷每个对象两次分物数量差=分配对象数 (5) 两亏类:即两次都不足,那么总差额数等于大亏数减去小亏数。公式成为: (大亏数-小亏数)÷每个对象两次分物数量差=分配对象数 例一:学校买了若干个排球,平分给各班。如果每班分4个,则多余14个;如果每班分五 个,则正好分完。学校买了多少个排球?有多少个班级? 例二:某班安排学生宿舍,如果每间5人,则有14人没有床位,如果每间7人,则多4个 空床位。问这班宿舍有几间?学生有多少人? 例三:某车间拟定生产计划,预定生产机件若干。如果每组完成16件,可以超额6件;如 果每组完成15件,尚能超额2件。这个车间预定生产机件多少件?工人有多少组? 例四:将一些糖果分给幼儿班小朋友,如果每人分3粒,还余17粒;如果每人分5粒,又 少13粒。有多少名小朋友?有多少粒糖? 例五:同学们去金牛岭公园划船,如果每只船坐4人,就会少三只船;如果每只船坐6人, 还有2人留在岸边。去划船的同学有多少人?船有多少支? 例六:学校规定早晨7时到校,黄青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上学,可提早2分钟到校;若以 每分钟50米的速度上学,又会迟到2分钟。黄青的家到学校有多少米远?她是几时几分从 家动身去上学的? 例七:人民路小学三、四、五年级的同学乘汽车去春游。如果每车坐45人,有10人不能坐 车;如果每车多坐5人,又多出一辆车。一共有多少辆汽车?有多少名同学去春游? 例八:在桥上用绳子测量桥的高度,把绳子对折后垂到水面还余5米,把绳子折成长度的13 后垂到水面还余2米。求桥高和绳子长? 例九:“烛光”读书活动小组在学校图书馆借来的科技书的本书是故事书的2倍,平均每人 看6本科技书,则余12本;每人看4本故事书,则差3本。读书活动小组有几人?借来的 科技书和故事书各有多少本? 例十:动物园为猴山的猴买来桃,这些桃如果每只猴分5个,还剩32个;如果其中10小猴 分4个,其余的猴分8个,就恰好分完。问:猴山有多少只猴子?共买来多少个桃? 例十一:王老师骑车到学校上班,开始时每分钟行150米,3分钟后发现如果照这样的速度

八年级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八年级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选择题 1.如图,下列能判定//AB CD 的条件有( )个 (1)∠1=∠2;(2)∠3=∠4;(3)∠B =∠5;(4)∠B +∠BCD =180°;(5)∠5=∠D A .1 B .2 C .3 D .4 2.已知直线12l l //,一块含60°角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所示放置,125∠=?,则2∠等于( ) A .30° B .35° C .40° D .45° 3.如图,AB ∥CD ∥EF ,AF ∥CG ,则图中与∠A (不包括∠A )相等的角有( ) A .5个 B .4个 C .3个 D .2个 4.如图,∠1的同位角是( ) A .∠2 B .∠3 C .∠4 D .∠5 5.如图,直线a ∥b ,直线l 与a ,b 分别交于A ,B 两点,过点B 作BC ⊥AB 交直线a 于点C ,若∠1=65°,则∠2的度数为( )

A.115°B.65°C.35°D.25° 6.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1=∠2,∠A=60°,则∠ADC=() A.65° B.60° C.110° D.120° 7.下列定理中,没有逆定题的是() ①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③对顶角相等 ④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过任意一点可作已知直线的一条平行线 B.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C.在同一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D.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9.如图,在△ABC中,AB=AC,CD∥AB,点E在BC的延长线上.若∠A=30°,则∠DCE的大小为() A.30° B.52.5° C.75° D.85° 10.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是 ( )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度,那么这两个角互补;(3)请画出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4)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互补吗? A.(1)(2)B.(3)(4)C.(2)(3)D.(1)(4)11.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如果一个数的相反数等于这个数本身,那么这个数一定是0 B.如果一个数的倒数等于这个数本身,那么这个数一定是1 C.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这个数本身,那么这个数一定是0 D.如果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这个数本身,那么这个数一定是0 △,且AC=CD,则四边形12.如图,ABC面积为2,将ABC沿AC方向平移至DFE AEFB的面积为()

第五章 机械能 第2讲(学生版)

第2讲 动能定理及应用 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公式:E k =1 2 m v 2. 3.单位:焦耳,1 J =1 N·m =1 kg·m 2/s 2. 4.标矢性:动能是标量,动能与速度方向无关. 5.动能的变化:物体末动能与初动能之差,即ΔE k =12m v 22-1 2m v 12. 二、动能定理 1.内容:在一个过程中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2.表达式:W =ΔE k =E k2-E k1=12m v 22-1 2m v 12. 3.物理意义:合力的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量度. 4.适用条件: (1)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2)动能定理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3)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分阶段作用. 如图1所示,物块沿粗糙斜面下滑至水平面;小球由内壁粗糙的圆弧轨道底端运动至顶端(轨道半径为R ). 图1 对物块有W G +W f1+W f2=12m v 2-1 2m v 02 对小球有-2mgR +W f =12m v 2-1 2 m v 02 自测1 (多选)关于动能定理的表达式W =E k2-E k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式中的W 为不包含重力的其他力做的总功 B.公式中的W 为包含重力在内的所有力做的功,也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计算:先求每个力的

功再求功的代数和或先求合外力再求合外力的功 C.公式中的E k2-E k1为动能的增量,当W>0时动能增加,当W<0时,动能减少 D.动能定理适用于直线运动,但不适用于曲线运动,适用于恒力做功,但不适用于变力做功 自测2关于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合外力做的功及动能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合外力为零,则合外力做功一定为零 B.合外力做功为零,则合外力一定为零 C.合外力做功越多,则动能一定越大 D.动能不变,则物体所受合外力一定为零 命题点一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1.动能定理表明了“三个关系” (1)数量关系:合外力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具有等量代换关系,但并不是说动能变化就是合外力做的功. (2)因果关系:合外力做功是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 (3)量纲关系:单位相同,国际单位都是焦耳. 2.标量性 动能是标量,功也是标量,所以动能定理是一个标量式,不存在方向的选取问题.当然动能定理也就不存在分量的表达式. 例1(多选)如图2所示,一块长木板B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B上放一物体A,现以恒定的外力拉B,由于A、B间摩擦力的作用,A将在B上滑动,以地面为参考系,A、B都向前移动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 图2 A.外力F做的功等于A和B动能的增量 B.B对A的摩擦力所做的功等于A的动能的增量 C.A对B的摩擦力所做的功等于B对A的摩擦力所做的功 D.外力F对B做的功等于B的动能的增量与B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之和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时代在变迁,教育在进步,理念在更新。前两年提出考试要改革,有了《指导意见》,于是一批批探索性、开放性和应用性试题不断涌现;如今又提出课程要改革,有了《课程标准》,其中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强调应用数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学生学会学习。 面临这种崭新的教育形势,我们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学要如何从静态转为动态?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效益?该如何引导和组织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等等。我个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作过一些深思和一些尝试,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下面,我提出几个实例来分析其引导过程与方法,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一、一题多解,多解归一 对于"一题多解",我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和解释的:其一,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其二,同一个问题,其结论是多元的,即结论开放性问题。一题多解,有利于沟通各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知识,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多解归一,有利于提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从中择优,培养聚合思维。 例1:如图,已知D 、E 在BC 上,AB=AC ,AD=AE , E D C B A

求证:BD=CE. (本题来自《几何》第2册69页例3) 思路与解法一:从△ABC和△ADE是等腰三角形这一角度出发,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这一重要性质,便得三种证法,即过点A作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平分线。其通法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证得BH=CH. 思路与解法二:从证线段相等常用三角形全等这一角度出发,本题可设法证△ABD≌△ACE或证△ABE≌△ACD,于是又得两种证法,而证这两对三角形全等又都可用AAS、ASA、SAS进行证明,所以实际是六种证法。其通性是"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思路与解法三:从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这一角度出发,于是用叠合法可证。 例2:已知,如图,在⊙O中,AD是直径,BC是弦,AD⊥BC,E 添加字母,不写推理过程) D 思路与解法一:从相等的线段这一角度出发,可得如下结论: 1.OA=OD; 2.BE=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六大专题时事练习

十六大专题时事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十六大政治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进一步解决------这两大历史性课题。(D ) A、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 B、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C、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全然利益的时代进展的要求 D、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江泽民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的是(B ) A、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B、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C、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D、解决党政不分的问题 3、江泽民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十五大以来我国各方面取得的庞大成就,是在改革开放专门是1989年-------以来的实践基础上取得的。(C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届五中全会 C、十三届四中全会 D、十四届四中全会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主题是(D )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B、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D、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5、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处理改革进展稳固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A )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B、稳固压倒一切 C、以改革促进进展 D、以进展保证稳固 6、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方面取得的历史体会,归结起来确实是(C ) A、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B、始终坚持把爱护人民的全然利益作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归宿和动身点 C、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进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宽敞人民的全然利益 D、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

2014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第5章机械能守恒定律专题4平抛与圆周运动组合问题的分析

专题四 平抛与圆周运动组合问题的分析 考纲解读 1.掌握运用平抛运动规律、圆周运动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的方法.2.掌握程序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考点一 平抛运动与直线运动的组合问题 1. 一个物体平抛运动和直线运动先后进行,要明确直线运动的性质,关键抓住速度是两个 运动的衔接点. 2. 两个物体分别做平抛运动和直线运动,且同时进行,则它们运动的时间相等,同时满足 一定的空间几何关系. 例1 如图1所示,一小球从平台上水平抛出,恰好落在邻近平台 的一倾角为α=53°的光滑斜面顶端,并刚好沿光滑斜面下滑, 已知斜面顶端与平台的高度差h =0.8 m ,重力加速度取g = 10 m/s 2,sin 53°=0.8,cos 53°=0.6,求: (1)小球水平抛出时的初速度v 0; (2)斜面顶端与平台边缘的水平距离x ; 图1 (3)若斜面顶端高H =20.8 m ,则小球离开平台后经多长时间到达斜面底端? 解析 (1)由题意可知,小球落到斜面上并刚好沿斜面下滑,说明此时小球速度方向与斜面平行,否则小球会弹起,如图所示, v y =v 0tan 53°,v 2 y =2gh 代入数据,得 v y =4 m/s ,v 0=3 m/s. (2)由v y =gt 1得t 1=0.4 s x =v 0t 1=3×0.4 m =1.2 m (3)小球沿斜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a =mg sin 53°m =8 m/s 2 初速度v 5 m/s H sin 53°=v t 2+12 a 2 2t 代入数据,解得t 2=2 s 或t 2′=-13 4 s(不合题意舍去) 所以t =t 1+t 2=2.4 s. 答案 (1)3 m/s (2)1.2 m (3)2.4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