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下设五个子目,其中“玄武门之变”和“晚年的反省”二目为课外阅读内容。其它三目其实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即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论述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从“社会”二字入手,理解贞观之治的原因和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二、课前导学:

“贞观之治”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组成的,因此,要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也要从这五方面入手分析。而要阐述“贞观之治”的表现,也必须从这五方面着手。我们不妨把本课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

三、教学设计

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

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继位

这两个内容《指导意见》不作要求,由教师简单地讲述一下即可。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政治方面:重用贤能,选官不避亲仇,用人扬长避短;虚怀纳谏。

经济方面:以“存百姓”思想为指导,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思想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慎用刑法,仁义为本;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

民族关系方面: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贞观之治”的表现

学生再次阅读教材,依然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概括“贞观之治”的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

以具体的史实来论证这些表现:

政治清明:重用贤能,“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如对魏征的任用;用

人扬长避短,如对房玄龄、杜如晦的任用;

善于纳谏,如魏征的进谏和太宗的纳谏。

社会安定:囹圄常空,外户不闭。

生产发展:马牛布野,粮价低廉,尚需要联系必修二专题一第二、第三

内容。

文化繁荣:进士科人才济济,科举制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尚需要联

系必修三专题二有关内容。

民族团结:①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③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④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

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这种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中外交往频繁: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

这种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也使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

举一反三:概述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四、通用:另附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PPT

五、课后练习:

唐太宗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

A.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真总结了隋灭亡的教训

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

A.当一代贤明君主B.减少决策失误

c.笼络人才D.维护封建统治

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D.心存百姓的思想

下列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为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B.表明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c.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

D.表明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B.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遍民族的巨大向心力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下列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家和地区是

A.朝鲜、日本B.印度c.东南亚D.西亚、中亚

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推动了本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国家是

A.天竺B.日本c.新罗D.波斯

0、唐朝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最根本的原因是

A.唐代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对外交通发达

c.统治阶级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D.唐代重视对外贸易

六、资料汇编:

唐太宗的三面镜子

《贞观政要?论任贤第三》:太守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的“存百姓”主张

《贞观政要?论务家第三十》: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及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论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

“房谋杜断”

《旧唐书》卷66《房玄龄杜如晦传赞》: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谟,……相须而成,俾无悔事。

贞观之治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皇帝》: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

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 北师大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感悟盛唐雄风的深刻内涵。 【自主学习】 一、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______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________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______,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_________。 2、纳谏:唐太宗虚心纳谏,并能_________。他鼓励臣下直言,______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_________。 3、用人:他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贞观新政 1、原因: (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措施(新政内容): (1)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_____________制。三省中,________替皇帝起草政令,________负责审核,最后交由_________执行。_______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2)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_______________,规定_____________的方式代替服役,使__________逐渐松弛。 (3)法律上:唐朝在_____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 。 (4)文化上:进一步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唐朝科举分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________,经济___________,国力______,被誉为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材料一 魏征 唐太宗 你知道材料中唐太宗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你能举出两个是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案-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一、概况:唐太宗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清明、安定、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团结、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 二、原因: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三、主要表现: 1、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 (房谋杜断)。 【学思之窗】作为封建帝王最应具备的素质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 知人善任的本领。同时必须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2、经济方面:,,推行,,“存”。 3、法律方面:慎用,《唐律》体现,的原则。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尊。完善,科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具体措施: ◇(战而后和) ①设置(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设置都护府——(都护府是军政机构,直接派官员、驻 军队、管理边疆) ◇ ◇——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评价:①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的管辖,也为唐朝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教学拓展】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 ①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③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6、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 ◇设立专门机构接待外宾; ◇鼓励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 ◇都城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②开放的文化政策 ◇教、教、教、教传入中国; ◇高僧去天竺取经; ◇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深受汉文化影响 评价: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②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东亚文化圈),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 四、影响 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 2、贞观年间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 【课后巩固练习】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答: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 贡献。①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 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 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②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_11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隋亡的原因,识记唐朝的建立。 2、理解把握唐太宗的主要事迹。 3、掌握贞观新政的主要原因、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三、复习反馈 1、581年北周外戚建立了隋朝,他就是帝。589年灭掉南方的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2、用六年时间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为中心,北抵,南至,自北向南分为、、 、四段,连接了、、、和 五大水系,全长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四、自主梳理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灭亡:统治期间,连年,多次发动,其残暴统治引发了,最终导致隋朝迅速灭亡。 2、唐朝建立:618年,建立了唐王朝,定都,他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唐太宗:626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他就是唐太宗。 2、用人和纳谏:唐太宗认识到,只有,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王朝灭亡,当时敢于直言被唐太宗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他 尽量做到,兼收并用。 (三)贞观新政 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吸取的经验教训。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①赋役制度方面: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规定可用的方式代替服役。 ②政治方面:沿袭和完善隋代的“”制。 其中中书省,门下省,最后交由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分别是、、、、、 ,各部分管具体政务。 ③法律方面: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宽省刑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法典,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3、结果: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 五、随堂练习 1.下列事件中属于引发隋末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是()

【人教版】七下历史:第2课《“贞观之治”》学案(含答案)

第2课“贞观之治” 【学习目标】 1.了解唐朝建立、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理解并记住“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2.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3.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我们社会和个人的历史启迪。 【学习过程】 武则天地位:史称她的统治为“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一)探究盛世之因 读史使人明智,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唐太宗的话,体会他的深意。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唐太宗(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这句话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他能认识到此问题? (3)这句话体现了他具有什么治国思想?

(二)感受盛世之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经过唐太宗统治后)天下大稔。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粮,取给于道路。” (1)说说两则材料的大概含义。 (2)造成两则材料不同社会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两则不同材料现象和原因的探究,谈谈你的认识? 三、归纳总结 本课内容可概括为:一个朝代、两个名词、三位皇帝和三位大臣。 一个朝代:唐朝。 两个名词:“贞观之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三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 三位大臣:房玄龄和杜如晦(“房谋杜断”)、魏征。 四、巩固检测 1.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 A.《开皇之治》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2.温总理说:“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国之命在人心”之内涵与下列政治家思想一致的是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新人教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你是否知道在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做出了哪些贡献?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师: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师: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 师:请同学们了解一下魏征 师: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唐初政治家。他好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深为太宗器重,迁为尚书左丞。

第2课时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当堂训练及答案中图版

第2课时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当堂训练及答案 【知能点一】隋亡唐兴 1. 年, 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朝定都。 2. 李世民继承皇位后,改年号为“”,他就是历史上着名的。 3. 隋朝的起止年代是( ) ~618年~589年~618年~626年 【知能点二】贞观之治 4. 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做宰相,还重用敢于直言进谏的 ,将一大批人才汇聚到他的麾下。 5. 先后向唐太宗进谏200多次,死后被唐太宗誉为“可以明得失”的“一面镜子”的是( ) A. 房玄龄 B. 魏征 C. 褚遂良 D. 杜如晦 6.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 A. 当贤明君主 B. 减少决策失误 C. 笼络人才 D. 维护封建统治 7. “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唐太宗在其统治期间( ) ①知人善任,善于纳谏②体恤百姓,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③善于吸取隋亡教训,努力改善统治④免除天下人的田赋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④ 8.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学过本条目后写的学习笔记,其中有一些错误,请你帮他改正过来。隋文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了大规模的隋末农民大起义。589年,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李世民,建立唐朝,定都洛阳。他退位后,武则天即位,这位杰出的帝王励精图治,从谏如流,使唐朝国运蒸蒸日上,逐渐走向繁荣。 (1)错误: ;改正: 。 (2)错误: ;改正: 。 (3)错误: ;改正: 。 (4)错误: ;改正: 。 (5)错误: ;改正: 。 【知能点三】女皇帝武则天 9. 年, 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 10. 历史上的“武周政治”是指( ) A. 周文王统治时期 B. 周武王统治时期 C. 五代时后周世宗柴荣统治时期 D. 武则天统治时期 11. 被称为有“贞观遗风”,其统治为唐朝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作用的人物是( ) A. 唐高祖李渊 B. 唐中宗李显 C. 女皇帝武则天 D. 唐玄宗李隆基 12.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引来了无数史学浓厚的兴趣。在武则天统治时期,除了滥用酷吏颇遭诟病外,史学家们对她实行的很多措施都持肯定态度,这些措施 包括( ) ①继承唐初以来的政治制度,大力推行、完善科举制②经济方面,努力发展农业生产 ③着力选拔人才,任用贤能之士④统治后期出现了“安史之乱”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③④ 13. 下列人物中,属于武则天统治时期开始选拔任用的有( ) ①狄仁杰②魏征③张柬之④姚崇⑤宋璟⑥房玄龄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④⑤⑥ 14. 唐朝历史上,有些皇帝在掌握权柄后,对曾经激烈反对过自己的政敌,并不是一概封杀或者弃而不用,反而破例加以重用。有过这种做法的皇帝是( )

高中历史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主要表现及对封建王朝产生的作用,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及其影响,唐太宗的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分析讲解、材料解析、问题探究、课堂讨论、情境再现、史料研习、总结归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经、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后世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历史剧“贞观之治”的主题曲 ——引出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唐太宗 设问:同学们对唐太宗的了解有多少? 简介:唐昭陵,昭陵六骏等历史遗迹 让我们透过今天的历史遗迹,拨开层层云雾,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伟大帝王,还有那些值得后人品评的历史业绩。 (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玄武门之变(626年) (阅读) (二)贞观政绩,流芳千古(唐太宗为帝——朝,确如其名——世民——济世安民)1.表现:

材料概括: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2.原因 主观上: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1)政治上:①统治思想: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坚定民惟邦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②用人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 虚怀内谏——听取魏征直言 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③完善三省六部制 ④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比《隋律》减少160多条死刑 (以民为本) 2)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强调“存百姓” 3)文化上:文德治国,崇仁厚尊孔——通过科举制延揽人才 客观上:隋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三)开明的民族政策 1.唐初概况:边境不稳 当时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北方的突厥、西部的吐蕃、南部的南诏,还有东北的靺鞨等等,特别是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时为稳定中原政权,曾采用息事宁人的态度,唐太宗时随着中国政局的稳定与发展,开始着手民族关系的调整。 2.统治方式: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册封、和亲 具体表现: ①武力征服:(战而后和) 突厥:东突厥:武力征服,设羁縻腐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剌史、“大可汗”册封西突厥:武力征服,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 ②设置机构 ③册封 ④和亲 吐蕃:文成公主入藏,中原文化影响吐蕃 公元638,吐蕃曾大举进攻唐朝,遭大败,松赞干布对唐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请求与唐通婚。 641年,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远嫁吐蕃。 3.民族政策及积极影响 民族团结的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等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

河北省承德市平安堡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2)(无答案) 冀教版

河北省承德市平安堡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2)冀 教版 (总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唐朝的建立以及唐太宗和武则天采取的统治措施的知识。 2、理解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学习重点】贞观之治的原因。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唐朝的建立:时间年,建立者是李渊(唐高祖),都城在。高祖退位以后,传位于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 2、贞观之治: (1)原因:①吸取的教训;②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③皇帝勤于政事,大臣廉洁奉公;④提倡节俭;⑤合并; ⑥任用贤才和虚心(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 (2)结果: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动脑筋:读一下课本第8页唐太宗的那段话,想一想他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3、武则天:(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称帝后将国号改为。 (2)统治措施:①继续实行发展的政策;②继续注意选拔贤才。 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 二、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 材料一:(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经过唐太宗一段治理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千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1)造成材料一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后来会出现材料二中描述的情况? 三、拓展延伸:(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1、如何评价唐太宗 四、巩固训练 1、隋朝从建立到灭亡共存在了 A、35年 B、36年 C、37年 D、38年 2、今天的西安(长安)曾被许多统治者选择作为都城,她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下列朝代属于这六朝的有①西汉②东汉③隋朝④唐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下列有关“贞观之治”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唐太宗把地方的州、郡、县改为州、县两级 B、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D、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保证 4、唐太宗时期,下列人物得到重用的是①房玄龄②姚崇③魏征④宋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5、你能说出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吗? 【当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精品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

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程标准]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 ②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用投影仪出示以下材料: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在他

统治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板书课题,并解释“治”的意思是政治清明、治理有序。这样的盛世局面我们还学过哪些?下面,我们先了解李世民的有关材料(板书) (二)唐太宗李世民 1、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的。(板书) 2、唐太宗的政绩。 提问隋朝灭亡的原因引入唐太宗是如何吸取隋亡教训的?让学生通过看课本P9小字部分后讨论并回答。 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的千军万马中,看到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中摧枯拉朽的作用,君主应该心存天下百姓,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注意节俭。 举例“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在长安居住的宫殿潮湿,容易犯病,臣下奏请在宫中建个暖阁让他居住。唐太宗说:‘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 精简机构(可援引P5右下小字部分); 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可引导学生阅读P18第二段小字部分); 开放对外交流(可援引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加以说明)。 通过这些众多的史料,证实唐太宗在位期间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板书): (三)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1、知人善任。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端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材料二:隋末农民战争起义爆发后,魏征曾在李密属下任职。后随李密降唐。一度又为窦建德所俘,窦氏败亡后,再次归唐。为太子李建成所赏识,引荐任太子洗马,曾劝太子早图计谋除李世民。玄门之变后被擒,太宗见他临危不惧,又深知他的才干和为人,便任他为谏议大夫。

2021岳麓版选修4《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学案

2021岳麓版选修4《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学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知识目标】 1.唐太宗李世民的要紧业绩(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 2.“贞观之治”的要紧内容(政治清明、经济进展、社会安定等) 【重点、难点】 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难点:唐朝显现“贞观之治”的缘故; 如何评判历史人物。 【预习检测】 一、唐王朝的建立:年,建立唐朝,定都,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年,唐高祖的第二个亲小孩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他确实是历史上有名的。 2、唐太宗鼓舞臣下直言,敢于直言,被唐太宗比喻为。 【共同探究】 1、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唐太宗的那个认识和隋朝的灭亡有何关系? (3)为此唐太宗又是如何做的? 2.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初之盛“皆时会(形势)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试从“时会”和“人力”两方面分析“贞观之治”显现的缘故。 【归纳整理】 1、用示意图表示"三省六部制"

2.你能列表的方式归纳贞观新政显现的缘故、措施和结果吗?并说出三省的运行机制: 缘故① ② ③ 措施① ② ③ 结果 【拓展练习】 1、中国历史上称唐太宗的统治时期为()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是() A、唐高祖李渊 B、唐太宗李世民 C、武则天 D、唐玄宗李隆基 3、唐太宗虚心纳谏的全然目的是() A、笼络人才 B、爱护封建统治 C、做一代名君 D、减少决策失误 4、下列朝代定都长安的有() ①西晋②西汉③东汉④隋朝⑤唐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④ 5 “三省六部”制首创于下列哪一朝代()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6、“贞观之治”局面显现的要紧缘故是() 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减轻人们负担 ②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③开通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④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加强行政职能 ⑤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7、(上)尝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1)材料中提到的“三镜”指的是什么? (3)为何他会感到“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请你简单评判一下唐太宗。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思想政治教育:①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②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她对唐朝历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承前启后方面。因此,她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应该被肯定的皇帝。③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3.能力培养:通过史实的学习,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培养学生运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培养历史人物的功过。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材分析 1.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忆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然后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唐朝前期繁荣强盛,其间有许多政治大事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 2.“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业绩。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新的宰相制度,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互相检查的作用。还要说明唐太宗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扩大了唐朝统治的基础。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上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于是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2019-2020学年度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3课 大唐盛世冀教版课后练习第六篇

2019-2020学年度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3课大唐盛世 冀教版课后练习第六篇 第1题【单选题】 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高宗统治时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中宗统治后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唐朝时,我国文化辉煌,名人辈出。下列历史人物与相关史实的搭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任用姚崇等贤臣为相 B、唐玄宗——将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C、玄奘——游学天竺,写成《大唐西域记》 D、鉴真——东渡日本,创制日本文字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歌手河图在《不见长安》中唱道:“长安城有人歌诗三百,歌尽了悲欢。”下列属于曾经发生在长安城“悲”的是( ) A、盘庚迁殷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黄巾起义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黄巢起义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统治时期,人口增长,边疆巩固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到来奠定基础的皇帝是( ) A、唐高宗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诗歌中的“开元全盛日”指的是( ) A、唐高宗统治时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2015年《中小学生守则》第9条勤俭节约护家园;古人也有“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名言,下列人物中倡导节俭的有( ) ①隋文帝②隋炀帝③唐太宗④唐玄宗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北 师大版 班级:姓名:小组:编号: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预习检测】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10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一、唐王朝的建立:年,建立唐朝,定都, 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 ,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2、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 被唐太宗比喻为。 三、贞观新政(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0--11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出现原因: (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革新措施(新政内容): (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规定的方式代替服役,使逐渐松弛。 (2)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制。三省中,替皇帝起草政令,负责审核,最后交由执行。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3)法律上:唐朝在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国力,被誉为。 【拓展练习】 1、中国历史上称唐太宗的统治时期为()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是() A、唐高祖李渊 B、唐太宗李世民 C、武则天 D、唐玄宗李隆基 3、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A、笼络人才 B、维护封建统治 C、做一代名君 D、减少决策失误 4、下列朝代定都长安的有() ①西晋②西汉③东汉④隋朝⑤唐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④ 5 “三省六部”制首创于下列哪一朝代()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6、“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减轻人们负担②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唯才是举③开通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④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加强行政职能 ⑤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华东师大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识记唐太宗李世民德为政特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 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重难点 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难点: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得原因。 二、知识概览图 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 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马周 虚心纳谏:魏徵 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史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新课导引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 天下刚刚平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还不如亡国之群隋炀帝。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 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不经意从容地说:“若是这座宫殿修成,您 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纳了张玄素的意 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 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 〔思考讨论〕 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唐朝呈现了什么样的社会局面?如何评价唐太宗? 四、教材精华 知识点1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助父亲李渊起兵太原,统一全国,身经百战,屡建奇功。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的政绩。 626年,李世民皇们,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年)。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经常告诫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变小能覆舟。”贞观年间,群臣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知人善任 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即位之前,就收罗了不少文武人才。他用人不计资历和名望,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尽量做到唯才是举。他任用富于谋划的房玄龄和善于决断的杜如晦,还有出身贫贱但才华横溢的马周等。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 唐太宗强调君臣关系如同“元首”与“股肱”的关系,必须同心同德,才能合成完备的一体。 虚心纳谏 唐太宗自知君主不能遍知天下事,要治理好国家,需要倾听不听的意见,集思广益,择善而从。他唐太宗与 贞观之治 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导学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唐朝建立基本史实。理解并记住“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2.了解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识记唐玄宗时期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包括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 3.知道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 【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一、“贞观之治” 1.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2.纳谏: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 3.用人:唐太宗求贤若渴,,广开言路。 4.“贞观之治”出现原因:(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2)唐太宗认真吸取的经验教训。(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5.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社会安定,经济,百姓生活有所改善,被誉为。 二、经济发展与“开元盛世” 1.712年,继位,次年改年号为。开元年间,唐玄宗励精图治,,整顿,大力发展,使得社会,经济,国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 2.这一时期的手工业非常发达,尤其是和。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材料一:唐太宗说:“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隋炀帝“一朝而败”的原因。 (2)唐太宗的这一思想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是什么?

(3)唐太宗是如何避免“一朝而败”的?请举一例说明。 材料二: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3)唐太宗在政治、经济上各采取了什么措施,从而促使“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4)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唐太宗的历史地位。 ●知识建构: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的一定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①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②科举制创立的标志。 二、导入新课 以一首唐诗即杜甫的《忆惜》:“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

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倶丰实。”开篇,引导学生回答此诗描绘了怎样的盛世景象?教师叙述: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那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社会到底繁荣到何等景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讲授新课 (一)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平定了全国。 2. 继唐高祖之后,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3.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人才,知人善任。 4. 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5. 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6. 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7.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二) 女皇帝武则天

(完整版)教案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基本史实,通过分析唐太宗、唐玄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年,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图片:从唐太宗的名言,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由此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观原因)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