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家家谱

孔家家谱
孔家家谱

孔氏家族[编辑] 家谱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

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

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

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

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传

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3],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编辑] 世系卌七世祖黄帝轩辕氏卌六世祖少昊金天氏(玄嚣) 卌五世祖蟜极卌四世祖帝喾高辛氏卌三世祖契卌二世祖昭明卌一世祖相土四十世祖昌若卅九世祖曹圉卅八世祖冥卅七世祖振(王亥) 王恒卅六世祖上甲微卅五世祖报乙卅四世祖报丙卅三世祖报丁卅二世祖主壬卅一世祖主癸三十世祖商王成汤(太乙) 廿九世祖太丁商王外丙商王仲壬廿八世祖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商王沃丁商王太庚廿六世祖商王小甲商王雍己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商王仲丁商王外壬商王河亶甲廿四世祖商王祖乙廿三世祖商王祖辛商王沃甲廿二世祖商王祖丁商王南庚廿一世祖商王阳甲商王盘庚商王小辛商王小乙廿一世祖商王武丁(高宗) 二十世祖商王祖庚商王祖甲十九世祖商王廪辛十八世祖商王康丁十七世祖商王武乙十六世祖商王文丁十五世祖商王帝乙十四世祖商王帝辛(纣) 微子微仲衍十三世祖宋公稽十二世祖宋丁公申十一世祖宋闵公共十世祖弗父何九世祖宋父周八世祖世子胜七世祖正考父六世祖孔父嘉五世祖木金父高祖祁父曾祖防

叔祖父伯夏父叔梁纥孔子子孔鲤孙孔伋曾孙孔白玄孙孔求六代孙孔箕七代孙孔穿八代孙孔谦九代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十代孙孔忠十一代孙孔武十二代孙孔延年十三代孙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十四代孙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 十五代孙孔房,褒成侯十六代孙孔均,褒成侯十七代孙孔志,褒成侯十八代孙孔损,褒亭侯十九代孙孔曜,奉圣亭侯二十代孙孔完、孔赞,褒成侯二十一代孙孔羡,宗圣侯二十二代孙孔震,奉圣亭侯二十三代孙孔嶷,奉圣亭侯二十四代孙孔抚,奉圣亭侯二十五代孙孔懿,奉圣亭侯二十六代孙孔鲜,奉圣亭侯二十七代孙孔乘,崇圣大夫二十八代孙孔灵珍,崇圣侯二十九代孙孔文泰,崇圣侯三十代孙孔渠,崇圣侯三十一代孙孔长孙,恭圣侯三十二代孙孔嗣悊,绍圣侯三十三代孙孔德伦,褒圣侯三十四代孙孔崇基,褒圣侯三十五代孙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三十六代孙孔萱,文宣公三十七代孙孔齐卿,文宣公三十八代孙孔惟晊,文宣公三十九代孙孔策,文宣公四十代孙孔振,文宣公四十一代孙孔昭俭,文宣公四十二代孙孔光嗣,泗水主簿四十三代孙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四十四代孙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四十五代孙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历代衍圣公:第46代衍圣

公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宋仁宗改称孔子嫡长孙为衍圣公,第47代衍圣公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第48代衍圣公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第49代衍圣公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第50代衍圣公孔拂、孔摠、孔晋、孔拯第51代衍圣公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纮第52代衍圣公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第53代衍圣公孔浣、孔治、孔贞、孔洙(南宗) 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 第55代衍圣公孔克坚、孔克忠(南宗)第56代衍圣公孔希学、孔希路(南宗)第57代衍圣公孔讷、孔议(南宗)第58代衍圣公孔公鉴、孔公诚(南宗) 第59代衍圣公孔彦缙、孔彦绳(南宗) 第60代衍圣公孔承庆、孔承美(南宗) 第61代衍圣公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 第62代衍圣公孔闻韶)、孔闻音(南宗) 第63代衍圣公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 第64代衍圣公孔尚贤、孔尚干(南宗)第65代衍圣公孔衍植、孔衍桢(南宗)第66代衍圣公孔兴燮、孔兴燫(南宗) 第67代衍圣公孔毓圻、孔毓垣(南宗)第68代衍圣公孔传铎、孔传锦(南宗) 第69代衍圣公孔继濩、孔继涛(南宗) 第70代衍圣公孔广棨)、孔广杓(南宗) 第71代衍圣公孔昭焕)、孔昭烜(南宗) 第72代衍圣公孔宪培、孔宪坤(南宗) 第73代衍圣公孔庆镕、孔庆仪(南宗) 第74代衍圣公孔繁灏、孔繁豪(南宗) 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

孔祥楷(南宗) 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1920年生),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总统明令,承袭衍圣公爵位。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孙家鼐孙女孙琪芳女士。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孔德成随中华民国迁往台湾,复建台北家庙,历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兼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开设商周青铜彝器、三礼综合研究、金文等课程。长女维鄂,子维益(卒)、维宁,长孙垂长。[编辑] 后人孔子后人繁衍,有名的后人包括:第10代西汉孔藂(?-前171),早年追随汉高祖砀山起义,屡立战功,曾官左司马、将军、都尉。高祖五年(前202年),孔藂领军军夹击项羽楚兵,大胜。次年六月被封为蓼侯。卒谥“夷”。第11代西汉孔臧,孔藂之子。汉文帝时嗣蓼侯,迁博士,拜太常,位列九卿。在官数年,著书十篇,赋二十四篇。第11代西汉孔安国第14代西汉孔光(前64-5),字子夏,自幼随父孔霸徙居长安,通经学,年未二十即举为议郎。后举方正,入朝任谏大夫。汉成帝即位,举为博士,迁大将军,拜相,封博山侯。哀帝刘欣即位,封为千户。汉平帝即位,拜太傅、拜太师,称病辞职。卒谥简烈侯。第19代东汉孔宙(103- 163),字季将。少好学,治严氏《春秋》,举孝廉,授

郎中,迁元城令。是时,泰山附近动乱,孔宙为泰山都尉,旬月而平。故吏门人立碑示后,即《孔宙碑》。碑今存曲阜孔宙东庑。第20代东汉末年的孔融第26代晋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死赠光禄勋,谥“简”。有集传世。第32代南朝孔奂(514-583),字休文,居会稽。好学善属文,通经史百家。侯景之乱,孔奂独傲然自若,自谓不以取媚凶丑以求全。陈武帝永定三年(559年)任晋陵太守,后为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有集传世。第32代唐孔颖达,经学家。最重要的著作为《五经正义》,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第37代唐孔巢父(?-784),字弱翁,冀州人。少时与李白、韩准、张叔明、陶河、裴政隐居徂徕山,称“竹溪六逸”。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授左卫兵曹参军,累官至给事中、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兼御史大夫。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受命为魏博宣慰使,成功劝说藩镇田悦归顺。后为藩镇李怀光部众所杀。第38代唐孔述睿(730-800),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代宗召为大常寺协律郎,转国子博士,迁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升为谏议大夫兼皇太子侍读,改秘书少监兼右庶子,复为史馆修撰。“述睿每迁,即至朝谢,俄而辞疾归。”述睿精研地理,重修《地理志》。卒赠工部尚书。第45代北宋

孔道辅(985-1039),字原鲁。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举进士第,授宁州军事推官。九年(I016年)迁大理寺丞,知仙源县(今曲阜县),主孔子祀事。曾受命出使契丹,契丹宴使者,优人以孔子为戏,道辅怒退,契丹陪罪,后不敢侮慢宋使。后知兖州,曾访得孟子墓,建庙于墓之西南。卒后,受祀于邹县孟庙,称先儒孔氏。第46代北宋孔宗翰,字周翰,孔道辅次子。登进士第,知仙源县(今曲阜县)。司马光上章推荐,迁为太常博士,后为司农少卿,后迁鸿胪。编有《孔氏宗谱》、《阙里世系》等。第47代北宋孔平仲,字义甫。姓刚直,而仕途坎坷,一生多次贬官。长于史学,工文词,著有《续世说》等书。与兄文仲、武仲俱有文名,黄庭坚论元佑人才,誉称“二苏(苏轼、苏辙)联璧,三孔分鼎”。第54代元孔思迪,字凝道。以国子生授胶西主簿、安庆录事,转光山尹,迁陕西行台御史、湖广都事、太常礼仪院判、太常礼仪使。元文宗时,楚中因灾动乱。迁思迪为湖广都事,以宣抚安定为主策,动乱遂告平息。第60代明孔承倜,字永冠。博学工诗,尤精颜真卿书法,明代孔庙石碑多出其手。一生为官清正,笃信阳明之学,足迹所至,均开馆会生徒。著有《易经代言》、《诗经代言》、《书经代言》、《四书代言》等。第62代明孔闻诗(?-1643),字四可。天启二年(1622年)举进士,授中书舍人。崇祯元年(1628年),向明思宗条上八事,以革新政治。时清兵已入昌平,下京畿

州县,闻诗应援守御,战绩卓著。编有《奏议》数卷。第63代明孔贞运(1574-1644年),字开仲。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殿试第二名赐进士第,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东阁大学士,晋太子太保,代为辅相。编著有《词林典类》等书。第63代清孔贞瑄,字壁六,清顺治庚午举人,博学多才,潜心研究经史,尤精算学、韵学。由泰安学正升云南大姚知县,因争公道不得而辞官。晚年专事著述,著有《聊园文集》等。第64代清戏剧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第69代清孔继汾(1725~1786),经学家。有《阙里文献考》100卷,《孔氏家仪》14卷,《乐舞全谱》2卷,《匡仪纠谬集》3卷,《行余诗草》2卷,并校刻《文献通考序》1卷。第69代清孔继涵(1739~1783),校勘学家。有《微波榭丛书》。第70代清孔广森(1752-1786),经学家、音韵学家。著有《春秋公羊通义》、《大戴礼记注》、《经学卮言》、《诗声类》等。第70代清孔广陶(1832-1890),广州藏书名家。藏书处称“三十三万卷书堂”,与伍崇曜“粤雅堂”、潘仕成“海山仙馆”、康有为“万木草堂”,合称“粤省四家”。第71代清孔昭虔(1775年-1835),宇元敬,孔广森子。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官至贵州布政使。善隶书,工吟咏,于古音学颇有研究,曾著《古韵》、《词韵》。第71代清孔昭薰,宇惠如,衍圣公孔广棨次子。嘉庆举人,袭封翰林院五经博士,任山东临邑县训导。刻苦好学,嗜古工诗,好金石学。

于曲阜城郊掘得汉、唐宋、金、元、明各代石碑120通,编成《至圣林碑目》六卷。第72代清孔宪彝,著名诗人。第72代后裔孔宪铎(1935年生),曾任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学术副院长、香港科技大学学术副校长第73代现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的孔庆东第73代孔庆翔(1983-),美国偶像参赛者第74代孔繁礼(1923-),字景高,安徽太湖人。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编委,安徽阜阳师院古籍所顾问,苏轼研究专家。第74代孔繁星,当代诗人。第75代孔祥熙,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第75代孔祥吉,当代著名清史学家。第75代孔祥东,国际知名钢琴家。第76代孔另境(1904—1972),原名令俊、若君。近代文学家。第76代孔令朋(1919—),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教授,著有回忆录《风雨人生》。第76代孔令辉(1975—),当代著名乒乓球运动员。第77代嫡孙女孔德齐(1915年生),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的大姐,嫁给前清探花、著名书法家冯恕的之子,婚后因琴瑟不和而早逝。。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1917年生),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的二姐,嫁给清末翰林、《新元史》作者柯劭忞之子柯昌汾。衍圣公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导航, 搜索封爵名。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各朝皆置。始于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平帝为张扬礼教,封孔子后裔为褒侯。曹魏改号宗圣侯,晋、南朝宋改号奉圣侯,北魏称崇圣侯,北齐改恭圣侯。北周时,晋封邹国公。隋朝,

文帝封邹国公,炀帝改绍圣侯。唐初,封为褒圣侯,开元中,孔子被谥为文宣王,乃改褒圣侯为公爵,仍以文宣为号。宋仁宗至和二年改封衍圣公,后代相沿不改。中华民国立,废清朝世爵,改衍圣公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仍世袭。[编辑] 参看孔子儒家(儒教)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历代衍圣公列表

世界梁氏家族世系表

世界梁氏家族世系表 世界梁氏家族世系表(1-90世、跨约2800年)世界梁氏家族世系(代)排列表 (梁金河考证) 梁氏是远古黄帝世系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在黄帝世系1—48世后,梁姓的1世康伯公诞生,他是黄帝系第49世孙。 梁氏1世:康伯夏阳开基,被分封到夏阳少梁之邑,立为梁国,后人以国为姓(梁姓的鼻祖康伯公诞辰于西周的周宣王5年,即公元前822年,到2010年的今天,梁氏有记载可查的文字史已经达2832年)梁氏5世:梁益耳(官徙河东,公生于周惠王2年)梁氏9世:梁鱣(音shan,叔鱼公,公生于周灵王21年,是目前梁氏族史中有史可查的主要先祖,许多支脉梁氏由此而来,公在孔子72贤中列32位,墓在山东东平梁家林)梁氏11世:梁宪(梁鱣之孙,另有喜、戈、鸢、式、乾等5个孙子,梁鱣的这6个孙子,是梁姓主流世系发展的骨干脉系,后繁衍传世各地)梁氏20世:梁禄(梁宪之后,公生于汉高帝9年)梁氏23世:梁褚(梁宪之后,公生于汉武帝元狩4年,安定一世)梁氏24世:梁桥(梁褚之子,安定系开基之祖,公生于汉武帝51年)梁氏25世:梁汉梁氏26世:梁延梁氏27世:梁统梁氏30

世:梁商(公生于汉明帝永平13年)梁氏31世:梁冀、梁藉梁氏35世:梁芬(公生于晋武帝太始元年,梁姓南迁之始祖,率梁氏族群最早到达浙江钱塘、广西合蒲)梁氏36世:梁策(公生于晋惠帝永兴2年)梁氏41世:梁德仁(公生于北魏太武帝真君5年)梁氏41世:梁德义(德义公发展成为另外一支,见后)梁氏44世:梁毗(德仁公之后,公生于梁武帝大通元年,有玄侃、玄德、玄策、玄莫、玄掫、玄修、玄珍、玄粟等8子)梁氏46世:梁诞(公生于陈宣帝大建13年,45世玄侃公的长子)梁氏46世:梁嘻(公生于唐高祖武德3年,45世玄粟公的长子) 梁氏51世:梁文仲(梁诞之后,福建象运梁姓始祖)52世梁直辉,东渡台湾56世梁绅,61世梁仲义,62世梁永昭、永寿、永仁、永敬66世梁必遂,71世永福、安德、由仁(闽、浙、台、赣、粤、新加坡等)梁氏51世:梁文臻(梁诞之后,公生于唐玄宗开元10年),59世梁蒲(广东梅州),60世梁文有、文志(迁福建)61世梁格(潮州)62世梁熙学(入粤)64世梁登(拱)(珠几巷、南海、东莞始祖)64世梁克家(福建) 梁氏51世:梁约(梁嘻之后,公生于唐德宗贞元17年)52世梁孟涓(东平开基)54世梁通55世梁文度、文捷(61世梁帮美、63世梁应星,湖北新县)56世梁颢57世梁固57世梁适59世梁子美(梁适之后)59世梁焘(梁固之后)60

家谱的由来

家谱的由来 当代家谱的编修方法源自宋朝宋代理学的兴起,官府不再开设谱局,苏洵(1009年生,1066年卒)忧心如焚云:“盖自唐衰,家谱废绝,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载”。庆历年间(1051年)毕升发明印刷术,为国家修史、地方修志、百姓修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为了继承修谱的传统,欧阳修(1007年生,1072年卒)在主持编篡国史《新唐书》的过程中,也以“大宗之法”编修皇族家谱《宗室世系》上溯数可达八代、十代甚至百代。正是主持编篡国史的经历,使得欧阳修十分重视家谱,他在修定《新唐书》后,他当然也发现《宰相世系》中有关自己了的远祖世系并不清楚,于是他只能以其已知的五世祖为始祖,并用“小宗之法”编修了自己的家谱。他采用史书的体例和图的方式,将本家族的迁徙、婚嫁、官封、名谥等编成一部新型家谱。不久家族显赫的苏洵也始修也编成《苏氏族谱》。二人在修谱的体例上都使用“小宗之法”,即以五世祖作为家族始祖。因此,一般家谱都只从其可知之祖写起,只采用“小宗之法”。欧、苏体例的创新,重在图表的创新。这使家谱的质量大大提高,形式也有创新。对谱谍体例的创新则以欧阳修和苏洵为代表。百姓仿效欧苏谱例,开始采用“小宗之法”编写家谱。宋代作为宗族典籍,家谱其编修已经扩散到广大平民族群,谱牒编修形成一个高潮 家谱的格式 一、谱名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二、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三、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四、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五、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高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六、像赞、遗像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七、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八、族规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王氏名人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生长于江苏无锡,后迁居

孔氏家谱考略

孔氏家谱考略 《孔子世家谱》是孔氏家族总谱,以其延时之长,纂辑之广被誉谱牒之冠,是世界上连续传承时间最悠久,记录最完整,资料最详谨,内容最广泛的家族谱牒。2005年,《孔子世家谱》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孔氏族谱虽然最早由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刊行于元丰八年,迄今已有九百三十三年,但是孔氏世系早已散见于各种史籍和官方谱碟及孔氏著述。如《左传》、《史记·孔子世家》、《汉书·孔光传》、《后汉书·孔僖传》、《后汉书》太子贤注、《南史·孔愉传》、《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还有被裴松之《三国志注》和刘义庆《世说新语》所引用的《孔氏谱》及唐黄恭之《孔子系叶传》(今已亡佚)。孔氏家学著作《孔子家语》、《孔丛子》记载孔氏家学渊源和世系传承。 这些史料也同时佐证无论官修还是私修均有孔氏家谱历代相承并广泛流传。孔宗翰创刊孔氏族谱就是凭依家传古谱而作。但是此古谱只是记载袭封嫡长一系,所以他感叹“吾族家谱,但次承袭一人,疏略之敝,识者痛之。盖先圣之后,于今千五百余年,世有贤俊,苟非见于史册,即后世泯然不闻,是可痛也。”于是他搜集史料,汇集成册,“用广流传”。从前面史料内容看早期孔氏族谱并非仅仅限于袭封一系,而是记载很多旁系孔氏如《孔氏谱》载会稽孔氏,《宰相世系表》记有下博孔氏。 孔宗翰元丰谱之后,孔氏族谱刊修不断,如:南宋绍兴谱(南宗)、南宋景定谱(南宗)、元大德阙里世系图(北宗)、元天历谱(南宗)、元中兴重立宗支图(北宗)、元至正谱(南宗)、明洪武谱(南宗)、明成化谱(南宗)、明天启谱、清顺治谱、清康熙谱、清乾隆谱、民国谱直至2009年。另有收录孔氏世系和闻达子孙的《东家杂记》、《孔氏祖庭广记》、《阙里志》和《阙里文献考》。 纵览孔氏不同历史时期的家谱,从内容到体例是逐步发展,由简单粗略渐次充实完善,以致成为今日详尽完备的煌煌巨著,不愧为世界谱碟之冠。 下面就从家谱的名称、内容、体例、世系等方面对不同时期的孔氏族谱进行比较以说明孔氏族谱的演变发展脉络。 一、名称 孔宗翰元丰八年所纂孔氏族谱名为《阙里谱系》(一曰《阙里世系》)。阙里为孔氏祖居,所以往往用“阙里”代指孔氏家族或孔氏大宗。根据历代家谱序言可以看到《阙里谱系》一直沿用到元天历二年五十三代孔涛所续修的孔氏家谱(五十四代孔思模《东家举要序》言:“涛公乃祖述练塘旧谱,手编成书,锓梓以传,仍题曰《阙里谱系》。”)元至正五十四代孔思朴再次续修或仍然沿用《阙里谱系》(通议大夫兵部尚书鄱阳周伯琦谱跋云《阙里世谱》恐只是对孔氏族谱的通称,而非实际谱名。) 元延祐三年五十四代袭封衍圣公孔思晦作孔氏宗支图,命名为《中兴重立宗支图》,明洪武八年五十四代孔思模诚恐自己续修孔氏族谱有所僭越,题曰:《东家举要》。明朝成化谱封面题名已脱落,只用标贴曰“孔氏宗谱一本吏房发还毋错”,或其谱名为《孔氏族谱》。因其续修者未有再纂写序跋无从确认。 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载明朝永乐七年五十九代衍圣公孔彦缙因有孔末后裔企图以伪乱真而再次刻立《孔氏世系》碑。《曲阜志》载明朝六十一代孔承懿续修家谱,名《孔氏新谱》,已亡佚。《阙里文献考·孔氏著述》称“厥后时有増辑,然书只抄录,未有刻本。” 明朝天启二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率六十一代孔弘颙、孔弘颢等刊印族谱,定名《孔氏族谱》。清朝雍正十年六十六代衍圣公孔兴燮与六十五代孔衍淳纂修族谱,依旧定名《孔氏

关于世祖和世孙的计算方法

关于世祖和世孙的计算方法 在世界各国都有记载家族渊源的家谱,或类似家谱的谱牒。家谱编排血脉延续顺序常用“世祖”和“世孙”等词汇。世,指宗系。 一、世祖和世孙的概念 1、世祖。指祖先,一般有两种含义。 (1)是相对“始祖”而言的先祖称谓,属于认定概念。如果认定甲某人是某一族的始祖,那么他就这一族的始祖,称为第一世祖,简称“一世”;一世祖之子为二世祖,一世祖之孙为三世祖,以此类推。如华夏民族认定炎帝黄帝为始祖,所以炎帝、黄帝皆为一世祖,他们的后代为二世祖、三世祖……这种方法只要认定始祖,就可向下顺序编号,不存在计算的问题。 (2)是相对“父亲”而言的先祖称谓,属于推定概念。如果乙某人要寻找自己的先祖,那么他的祖先根据相隔的代数被称为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祖。但是这里世祖的计算有从谁开始算,算到那一代的问题,也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2、世孙。指宗系之孙,也有两种含义。 (1)世袭祖爵之孙(孙子)辈。如)《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康三年》:“四月,庚午,充薨,世子黎民早卒,无嗣,妻郭槐欲以充外孙韩謐为世孙。”胡三省注:“世孙,谓嫡孙承祖父之世者。”这里的“世孙”是一种称谓,不存在计算问题。 (2)辨别辈分的用词。指后代的意思,并非孙子的意思。既然是后代,就存在着计算的问题。 二、世祖的计算方法 关于世祖的计算都是从甲某人往下数,数到哪一代却有不同观点。 1、数到本身上一代。从甲某人往下数到乙某人的上一代,数出多少代,甲某人便是乙某人的几世祖。如唐代开国功臣长孙无忌(594~659)的世系:长孙道生(370~451)——长孙抗——长孙观——长孙稚(?~535)——长孙子裕——长孙兕——长孙晟(551~609)——长孙无忌。从长孙道生数到长孙无忌的上一代长孙晟,共7代。《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正作:“(长孙无忌)七世祖道生,后魏司空,上党靖王”。 2、数到本身这一代。从甲某人往下数到乙某人本人,数出多少代,甲某人便是乙某人的几世祖。同样是唐代史书,《新唐书》就没有用《旧唐书》的计算方法,其《新唐书·赵宗儒传》载:“(赵宗儒)八代祖彤,后魏征南将军”。赵宗儒(746~832)是中唐宰相,他的世系为:赵彤——赵鉴——赵荣——赵德言——赵景——赵敬先——赵骅(?~783)——赵宗儒,从赵彤数到赵宗儒本人,共8代。

冉氏族谱世系

冉氏族谱世系 冉氏族谱跟孔氏族谱一样,是至今保留最为完好的族谱之一,每一代男性后裔全部入谱,除了少数因战乱迁徙或者因灾避难无法取得联系的之外,没有任何的间隔和遗漏,辈分一点不乱,并且明确规定冉氏后裔决不允许通婚,包括冉氏子孙因出继他人而改姓的都有详细记载。 第二十八世冉季载,冉氏的得姓始祖。 第二十九世:冉羽叔,冉季载之子。 第三十世:冉贞,冉季载第一世孙,冉羽叔之子。 第三十一世:冉托,冉季载第二世孙,冉贞之子。 第三十二世:冉敏,冉季载第三世孙,冉托之子。 第三十三世:冉猛,冉季载第四世孙,冉敏之子。 第三十四世:冉辉、冉煌,冉季载第五世孙,二人为冉猛之子。公元前780年冉辉、冉煌遭幽王之乱,冉辉奔晋,居潞安汾洲,即今山西孝义县。冉煌奔鲁隐姓,居邾。鲁穆公改邾为邹,即今山东济南邹平县。此后,有十一代人名为讳无稽考。今查得一谱,对冉辉、冉煌后人有如下记载:冉辉裔孙:宗圣、廷宗,宗圣生:子从、子绅、子刚,子刚生:冉会、冉监。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冉会、冉监立登宣圣之门,登国朝。 第四十六世:冉崇圣,冉季载第十七世孙。 第四十七世:冉通灵,冉季载第十八世孙,崇圣之子。 第四十八世:冉岐文、冉岐武,冉季载第十九世孙,通灵之子。 第四十九世:冉相国,冉季载第二十世孙,岐文之子。 第五十世:冉圣起,冉季载第二十一世孙,相国之子。 第五十一世:冉文、冉横,冉季载第二十二世孙,圣起之子。 第五十二世:冉仲达,冉季载第二十三世孙,冉文之子。 第五十三世: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冉季友被迫离乡背井,避祸武陵,(今湖南省叙浦县)在湖南的溆浦等地繁衍、发展,后昌盛为当地大族,汉朝置为冉氏武陵郡,故冉氏后裔以武陵为其郡望堂号。嗣后冉玄诗云:“一自逃秦别是天,飞花不击武陵烟,灵源圣迹春常在,莫向渔郎浪说仙”。冉季友为武陵冉氏始祖。西汉时,汉高祖刘邦到孔子宅大牢祭礼,颁始天下:“凡圣贤之裔当返故里”。奉先以受赉予,祖冉进承王命而还东鲁。总谱载:始皇因李斯上言诸生不师今而学古,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臣请史官非秦纪者皆烧之,人实之法。时候生卢生相与议始皇因亡去,始皇使御史案问诸生,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不听,乃东行郡县,上邹峄山、封泰山、过阕里毁孔子故宫及诸弟子祠焚所著典籍,坑其业儒者并戮其子孙。故孔子与弟子后死者死逃者逃,皆无敢仍其姓氏者。噫厄矣哉!悲夫!周末,天下人多冒儒冠服者,鲁之儒冠服者十常八九,始皇至曲阜埋孔子及诸贤像,业儒者不辨真伪皆

家谱的格式

家谱的格式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名 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

孔孟颜曾四大家族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3],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世系 卌七世祖黄帝轩辕氏 卌六世祖少昊金天氏(玄嚣) 卌五世祖蟜极 卌四世祖帝喾高辛氏 卌三世祖契 卌二世祖昭明 卌一世祖相土 四十世祖昌若 卅九世祖曹圉 卅八世祖冥 卅七世祖振(王亥) 王恒 卅六世祖上甲微 卅五世祖报乙 卅四世祖报丙 卅三世祖报丁 卅二世祖主壬 卅一世祖主癸 三十世祖商王成汤(太乙) 廿九世祖太丁商王外丙商王仲壬 廿八世祖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商王沃丁商王太庚 廿六世祖商王小甲商王雍己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商王仲丁商王外壬商王河亶甲 廿四世祖商王祖乙 廿三世祖商王祖辛商王沃甲 廿二世祖商王祖丁商王南庚 廿一世祖商王阳甲商王盘庚商王小辛商王小乙 廿一世祖商王武丁(高宗) 二十世祖商王祖庚商王祖甲 十九世祖商王廪辛

2020届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 作业

单元过关一中国古代史 易错题归类练 易错点1辨不清历史现象与历史本质 1.中国许多家族都有续家谱、族谱的习惯,著名的有“孔氏家谱”,在南方一些地区至今仍对“续谱”情有独钟。这种对祖先的崇拜本质上体现了中国() A.农耕文化的传承性B.宗法制度的优越性 C.家国情怀的普遍性D.国民心理的劣根性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中国农耕文化集合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续谱”的行为反映出对祖先的崇拜,是宗法血缘关系对后世的影响,其本质是农耕文化的传承,故选A项。宗法制度在春秋时期已开始瓦解,故B项错误;家国情怀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对祖先的崇拜不是国民心理的劣根性,故D项错误。 2.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后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变化表明() A.统治疆域的扩大B.北方经济的衰落 C.中央集权的加强D.政区细化的趋势 答案C 解析郡的幅员变小与统治疆域扩大无关,故A项错误;秦朝至唐朝中后期北方经济依然领先于南方,故B项错误;秦朝时南方郡的幅员要远大于北方郡,但后来南方郡的幅员越变越小,且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说明秦朝以后各朝代通过缩小南方郡的幅员来控制南方郡,因而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政区细化是材料表象,背后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D项错误。 易错点2史料解读不透 3.(2018·武昌5月调研,24)孔子不以族源作为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认为华夏之作为违背礼乐文明则应贬其为夷狄,夷狄之作为符合礼乐文明则应褒其为华夏。孔子的态度说明() A.华夷观念已经不复存在 B.文化认同成民族间纽带 C.华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

曾家家谱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yu)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dun)安定,懋(mao)修肈(zhao)彝(yi)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氏家谱2006-11-21 14:04家谱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3],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在华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这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高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入此家谱,在古代可以免税,如不按此字序起名,则不许入家谱。另外,此四姓为贵姓,答别人问时,不用免贵。 在山东曲阜,孔府诗礼堂,贴着一张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是乾隆皇帝赐给孔府的30个字作为行辈,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30个字行辈取名。如果不依字序,随意取名的,不准入家谱。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上报民国政府批准继30个字后,又续了20个字。 孔、孟、曾、颜后裔行辈五十字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敏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孟子家族世系

孟子家族世系 《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 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9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42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33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2Z人有传人。其他11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按宗法制,以始祖的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为小宗。 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知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从孟轲至以后的二十代均为单传,他们是孟轲-仲子-睾-寓-舒-之后-昭-但-卿-喜-镃-兴-尝-展-戫-敏-光-康-宗-揖-观,孟观即为孟轲的第二十代孙。观生二子,长子曰嘉、次子曰陋。嘉又生二子,长子曰怀玉,次子曰龙符,他们是孟轲的第二十三代孙。从孟怀玉以下十代,即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又均为单传,即怀玉-表-斌-威-恂-儒-景-善谊-诜-大融-浩然。浩然即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他是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孟浩然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曰云卿,次子曰庭玢。长子云卿又生二子,长子曰简,次子曰华,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五代孙,但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孙子—孟郊(唐代大诗人)之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三十六代继承人。孟常谦生二子,长子曰遵庆,次子曰元阳。遵庆生一子,曰孟琯,琯生二子,长子曰方立,次子曰方迁,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九代孙。从第三十九代至第四十五代均为单传,他们是方立-承诲-汉卿-贯-昶-公济-宁。这时正值唐代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因战乱不断,孟公济携全家避乱于山东。 一0三六年,即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孔子的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被派到兖州为官,孟轲的家乡邹县正好在他的管辖区内,孔道辅认为,孟轲在儒家学派中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贡献最大,应当大加褒扬,于是,他到处寻找孟轲的后代,终于找到了孟公济的儿子孟宁。孔道辅积极筹划在邹县大修孟子庙,并派专人管理孟轲的祭祀活动。他还积极向朝廷举荐孟轲的后代为官。从此,孟轲才开始享受祭祀,其后代子孙也开始受到朝廷的封赐,孟子的社会声望从宋代开始才逐渐提高。孟宁被朝廷封为迪功郎、邹县主簿、主祀事等职,孟氏族人都把孟宁称为“中兴祖”,即孟氏家族从此又开始兴旺发达了。 孟宁生二子,长子曰存,次子曰坚,长子孟存留在家里守护孟轲的林庙,主祀事,次子孟坚被朝廷委以徐州知州。孟存生二子,长子曰况,次子曰海。况生一子曰彬,彬生二子,长子曰澄,次子曰沂。澄生一子曰德成,德成生三子曰述祖、光祖、荣祖。述祖生四子,曰惟清、惟忠、惟敬、惟信。惟清生之平,之平生三子,曰思春、思温、思润。思春生克刚,克刚是孟轲的第五十五代孙。这时,已是明朝天顺年间。克刚无子,不得不以孟坚的第九代孙孟克仁的长子孟希文为继承人,因而孟希文则为孟轲的第五十六代传人。 孟轲从第五十七代起人丁兴旺,孟希文生四子,长子曰元,元生一子曰公綮,公綮生十子,长子曰彦璞,彦璞生二子,长子曰承光,承光生七子,长子曰宏略,宏略生闻玉,明朝天启年间(公元一六二二年),宏略死于战事,这时闻玉年幼,于是改由宏略的弟弟宏誉的儿子闻玺为孟轲的第六十二代继承人,这时,已是清初顺治年间。孟闻玺生三子,长子曰贞仁,贞仁生八子,长子曰尚桂,尚桂生九子,长子曰衍泰,衍泰生七子,长子曰兴铣,兴铣是孟轲的第六十六代孙,这时已是清康熙年间。兴铣生毓瀚,毓瀚无子,由兴铣的二弟兴錞的儿子毓纍为继承人,他是孟轲的第六十七代孙。毓纍生传梿,传梿生四子,长子曰继烺,继烺生广均,广均生四子,长子曰昭栓,昭栓生四子,长子曰宪泗,宪泗生三子,曰庆桓、

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

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 孔氏家族,作为“天下第一家”,是由同一始祖孔子繁衍下来的一个庞大家族。其中,衍圣公是孔子的嫡系后裔,世袭公爵,在家族中是大宗;其余旁系等则为小宗。 随着孔子后裔的不断繁衍,为数益众。为便于管理,在孔氏家族内部建立起了一整套组织系统。最初曾分为“五位”,后又分为“十二派”,到明清两代,发展到高峰时期,又增为60户。每户设有户头户举一至三人。清代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六十户户头户举点名清册》中一一列举了60户的名称,诸如:大宗户、道沟户、终吉户、栗园户、泗北户……等等。 这60户孔氏家族各设族长一人,负责管理全部孔氏族人,另设林庙举事一人辅佐族长。族长是由衍圣公在孔氏族人中检选的,在家族中德高望重,辈长年高。孔氏族人把族长的办事处叫做“族长衙门”,“族长衙门”和“知县衙门”、“百户衙门”、“管勾衙门”合称“孔府四衙门”。60户的户头户举则是“每户族众表率,必得老成持重,心地明白,衣冠整齐,为本户所钦服者,始克充选。” 曲阜的孔氏家族自分为60户以来,至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修谱时,仅在谱的人数就多达2万多人,每户约有数百人不等,人数多的达千人以上,只有极少数户为数十人。孔府还要给族长约十

大亩土地作为养赡,户头户举也拨给二、三大亩作为养赡,外地的户头户举则“各赐衣巾,赏给劄付”。 孔子的家乡在曲阜,对于所有迁居外地的孔氏族人,均称做“流寓户”。孔氏的流寓户经过多年来的迁徙,已遍及全国,他们分布于浙江、江西、山东、四川、江苏、广西、福建、河北、安徽、岭南、湖南、山西、甘肃、吉林、青海、陕西、黑龙江、云南、贵州、湖北等20余省。这些流寓户在异地一般都是聚族而居。 孔氏家族还有一条规定,就是不准随意取名,要严格按照皇帝赐给的行辈取名。孔府曾专门颁布过《孔氏行辈告示》:“立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别长幼。迩来我族人满数万丁,居连数百里。岂唯目不能偏识,而且耳不能遍闻。若无行辈则昭穆易紊,无表字则称谓不论。在前业经奉旨更定。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后开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孔氏行辈字,明洪武年间定十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广(京),

曾氏家谱辈份

曾氏家谱辈份 前言 全国曾氏起源之说基本一致,然而,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在各地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不派字辈,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曾、颜、孟姓赐了统一的名派,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至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 武仁皇帝所赐“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字,为圣裔排行命名。其它各派行须以之取字,故谓之名派。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字15字为名派。“弘”因敬避改作“宏”,曾氏尊孔从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继”字因曾氏避大宗讳名改作“纪”。因此,后业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字是:“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10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清同治年间穆宗皇帝再续10字: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民国初年大总统袁世凯还代表民国政府颁发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常、裕、文、焕、锦、瑞、永、袭、世、绪、昌。 曾氏全国统一名派字辈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常、裕、文、焕、锦、瑞、永、袭、世、绪、昌(共55字) 上面这55字是清朝同治年间至民国初年的伟人所赐。 下面,将这五十五个字辈排字逐字一一简解列为附表 解字附表 后语 本字辈排,要延续数十辈和数百年。 如遇异派行先人所定的字排字取毕,或错、乱,可按“曾氏全国统一名派字辈”推、照取字。 从悠久地历史观:全国曾、孔、孟、颜四姓字辈相同。 笔者年迈而才疏学浅且力不从心,在此:望曾氏志士读者转抄,或印发致各地曾氏,以达皆知,世代相传。 崇敬感谢曾氏(无名)数位发来家谱资料,经参正合作,缮写成功!

孔子家族世系表

孔子家族世系表 一、孔子家谱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它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 孟、曾、颜三族亦用孔姓行辈排序,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 二、世系 卌七世祖黄帝轩辕氏 卌六世祖少昊金天氏(玄嚣) 卌五世祖蟜极 卌四世祖帝喾高辛氏 卌三世祖契 卌二世祖昭明 卌一世祖相土 四十世祖昌若 卅九世祖曹圉 卅八世祖冥 卅七世祖振(王亥) 王恒 卅六世祖上甲微 卅五世祖报乙 卅四世祖报丙 卅三世祖报丁 卅二世祖主壬 卅一世祖主癸 三十世祖商王成汤(太乙) 廿九世祖太丁商王外丙商王仲壬 廿八世祖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商王沃丁商王太庚 廿六世祖商王小甲商王雍己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商王仲丁商王外壬商王河亶甲

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路线图”

上海图书馆历经年编纂地《中国家谱总目》即将完成 王禄 《中国家谱总目》收集家谱万种,成书将达半米高 近年来,海内外华人兴起一股查找家谱地热潮.随着社会安定和经济水平地提高,人们地精神层次地需求随之增强;此外,当今社会人口流动比较剧烈,“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并不罕见,寻根问祖成为游子们地普遍需求.要在全球范围内收集中国家谱,工程量可想而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家谱总目》自年6月正式立项以来,吸引了海内外近千家家谱收藏单位,仅大陆直接参与编纂工作地单位就达个.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荷兰、德国、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地中文图书馆和中文资料收藏单位,也积极参与编纂.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甚至捐出万美金来资助编纂工程.除此之外,还有数以千计地私人收藏者积极参与进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据统计,共有万多条家谱著录条目汇集到上海.作为牵头、总汇、总校单位,上海图书馆正在对这万多份“家谱著录表”逐份审校、查重、归并.扣除复本,收集地家谱总数将达万种以上,定稿在万字左右,成书摞起来将有半米高.“可以说,《中国家谱总目》地编纂是举全球华人之力而成地,充分体现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地凝聚力和向心力.”王鹤鸣介绍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家谱总目》是全球华人共同地根脉图 每一部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地百科全书,蕴藏着这个家族很多独一无二地经济文化生活资料,是历史学,经济学,人口学、民族学、教育学地丰富资料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家谱总目》将满足全世界各种学科对中国家谱资源开发整理地迫切要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家谱总目》共收录了个姓氏,涵盖了《百家姓》中绝大部分姓氏,比《百家姓》多出个姓氏.其中,家谱著录条目超过条地姓氏有陈、张、王、刘、李;超过条地姓氏有黄、杨、吴、周、林、徐.此外,还不乏许多稀有姓氏地家谱,如“把”姓、“是”姓等家谱.此外,还收录有很多少数民族地家谱,如黑龙江牡丹江梅和勒氏宗谱、辽宁沈阳铁氏族谱、脱氏宗谱、辽宁北票孛尔只斤氏宗谱、山东日照法氏宗谱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编纂中,华人家谱地多宗“最”也浮出水面:一是现存最早地家谱是宋内府写本《仙源类谱》.这是一份宋朝皇家赵氏地家谱,赵匡胤地名字便在其上,至今已有多年.二是人口资料保存最完整、家族成员最多地家谱是孔氏家谱.如一份年由孔德成等纂修地孔子家谱,就足足有册.三是家谱数量最多地是陈氏家谱,共种;其次是王氏家谱,共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家谱总目》是联合目录,每个条目下著录有各个收藏单位地名称,读者从中可知道该家谱在世界各地地收藏情况,并就近借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此外,《中国家谱总目》还用文字提要概述出各特色家谱宗族地迁徙路线,涉及两万多份家谱.这项工作完成后,普通读者如果知道本宗族地堂号、始祖及始迁祖、名人和聚居地等基本信息,便有望查寻出自家一脉相传地上千年生活、迁徙历史.专家介绍说,这种文字提要概述,是最能体现编纂者功力地一项内容,编纂人员必须逐部翻阅家谱、进行分析才能完成,这也是《中国家谱总目》超越一般书目地价值与特色所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负责人顾燕介绍说:“总目编纂完成以后,上海图书馆还将编制多种索引方式,并对其进行数字化编排,全球华人可足不出户获得家族史线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家谱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国历史大厦地三大支柱

孔氏家谱

先儒修谱论 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致堂胡氏曰:谱谍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颠倒无据或妄委其姓氏,古人户贯而混,亡宗支,何上托汉婿,而骨姓刘以朱耶,而附李属籍者也。 五峰胡氏曰:甚矣!谱之不可作也,谱谍作照而穆有序,而亲疏不遗,百世之下犹足,以知其一本,而万殊谱谍不作喜,不庆忧,不吊不以至亲相识如途人者先矣! 景濂宋氏曰:甚矣,谱之难稽也,君子当尽其心于所,不知信其心于所,可古人有古,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新安程氏曰:扑之修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所以别亲疏之远近也!辨隆杀之等,别亲疏运近之识尊卑之次次弟也,行吉凶庆吊之礼,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礼也。 兆溪陈氏曰:凡作谱者为祖宗重也,人之重乎,祖宗则所存,惟仁而匪仁。不存所行,为义而匪义,不行恐得罪于祖宗也。 深山董氏曰:先祖有善而弗明,日不智,而弗佛日:不仁,止谱之由作也。 白涯彭氏曰:谱之保姓受氏也,天子赐之,司农协之,宗法已联属之,而后孝弟之,教成朝廷之,势尊天下之,家正保族者,保天下之道也,个保其族而天下治矣。 山谷黄氏曰:世之巨族者。微有谱则失其所从也,考其所由分世日益远,族日益繁,必至于不想维而昭穆之辨淆矣。 一峰罗氏曰:自宗法废而谱乘兴矣,其本之所出尊尊也,别其支所由分亲亲也,尊尊亲亲只道尽而族之,大本立也。 孔氏家谱 【简介】 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孔氏历代修谱都非常严格,明天启年间修谱规定义子不能入谱,违者重究。清康熙时修谱,规定更加详细: 1)凡不孝、不悌、犯义、僧道、邪巫、优卒、贱役等,都被认为是“辱祖玷宗,丧名败节,皆不准入谱”; 2)因修谱都是集资,所以规定族人每丁交银八分,违者不准入谱; 3)孔氏子孙不仅行辈字有一定规定,即使用字亦随行辈而定,不准乱用。修谱时,如有不依规定乱取用者,必须改正,否则不得入谱。乾隆甲子修谱除继承康熙时的规定外,又提出凡“养异姓为子、赘婿冒姓、子随母嫁携来同居”者,亦不得入谱。对以上各方面,不仅各户头要认真作保证,而且还发动族人知情者履行检举之责。 在孔氏宗族中,除大宗主衍圣公主持纂修的全谱外,各户、各支派还有自己纂修的小谱或支谱。这些谱牒各具特色,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林前户支谱》记载了

孔子嫡系

孔子嫡系后人叫做衍圣公 现在这个衍圣公在台湾 对孔子之后的册封始于西汉,西汉平帝封孔子后裔为褒侯,曹魏改号宗圣侯,晋、南朝宋改号奉圣侯,北魏称崇圣侯,北齐改恭圣侯。北周时,晋封邹国公。隋朝,文帝封邹国公,炀帝改绍圣侯。唐初,封为褒圣侯,然后爵位上升为公爵,称褒圣公,宋仁宗至和二年改封衍圣公,一直到现在 必须说明,衍圣公不是守坟的! 孔氏家族 [编辑] 家谱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3],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编辑] 世系 卌七世祖黄帝轩辕氏 卌六世祖少昊金天氏(玄嚣) 卌五世祖蟜极 卌四世祖帝喾高辛氏 卌三世祖契 卌二世祖昭明 卌一世祖相土 四十世祖昌若 卅九世祖曹圉 卅八世祖冥 卅七世祖振(王亥) 王恒 卅六世祖上甲微 卅五世祖报乙 卅四世祖报丙 卅三世祖报丁 卅二世祖主壬

孔家家谱

孔氏家族[编辑] 家谱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 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 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 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 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传

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3],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编辑] 世系卌七世祖黄帝轩辕氏卌六世祖少昊金天氏(玄嚣) 卌五世祖蟜极卌四世祖帝喾高辛氏卌三世祖契卌二世祖昭明卌一世祖相土四十世祖昌若卅九世祖曹圉卅八世祖冥卅七世祖振(王亥) 王恒卅六世祖上甲微卅五世祖报乙卅四世祖报丙卅三世祖报丁卅二世祖主壬卅一世祖主癸三十世祖商王成汤(太乙) 廿九世祖太丁商王外丙商王仲壬廿八世祖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商王沃丁商王太庚廿六世祖商王小甲商王雍己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商王仲丁商王外壬商王河亶甲廿四世祖商王祖乙廿三世祖商王祖辛商王沃甲廿二世祖商王祖丁商王南庚廿一世祖商王阳甲商王盘庚商王小辛商王小乙廿一世祖商王武丁(高宗) 二十世祖商王祖庚商王祖甲十九世祖商王廪辛十八世祖商王康丁十七世祖商王武乙十六世祖商王文丁十五世祖商王帝乙十四世祖商王帝辛(纣) 微子微仲衍十三世祖宋公稽十二世祖宋丁公申十一世祖宋闵公共十世祖弗父何九世祖宋父周八世祖世子胜七世祖正考父六世祖孔父嘉五世祖木金父高祖祁父曾祖防

百分张氏景泰宗谱世系图考(2)

1 喜 集 水 宗 支 世 系 图 考 大元 陈氏 维德 勤 文俊 大亨 陈氏 张氏 大真 伏旺 朝彪 吴氏 朝居 后无考 伏有 养岱 朝真 大库 陈氏 王氏 伏清 养瑞 朝尧 陈氏 朝舜 后无考 伏义 养性 蒲氏 肖氏 文绩 大伸 伏新 养斌 马氏 周氏 李氏 进连 大清 伏学 养珠 党氏 梁氏 王氏 养习 大玉 伏礼 养文 鲁氏 恩 伏荣 后无考 陈氏 伏华 文善 大田 伏财 陈氏 伏朝 大成 伏印 养玉 孙氏 维喜 文德 大魁 伏伟 王氏 己氏 杨氏 崇氏 大宗 吴氏 爱 文贵 大明 伏茂 养亲 朝汉 马氏 马氏 朝选 大仁 王氏 文贤 大礼 后无考 周氏 大仓 许氏 杨氏

2 瑞 雪 晓晨 瑞丰 仲仁 刘生荣 瑞祥 田月英 晓军 瑞河 喜 集 水 宗 支 世 系 图 考 李艳霞 瑞杰 晓东 艺耀 仲义 赫莲 莉莉 闫氏 晓虎 晏铭 汪宪英 朝选 广 裕 延麟 廷真 仲 兴 晓杰 鹏宇 杨润兰 李梅善 马晓桶 仲祥 继杨姓舅父 马兆香 仲智 晓伟 瑞 玲 陈香 腾正霞 瑞芸 仲奇 晓嘉 马芳 王成娟

3 建明 文君 仲生 白兴妍 文馨 李得香 建全 江玲 廷仁 仲录 建福 喜 集 水 宗 支 世 系 图 考 马氏 马秀 翟小萍 建贵 建鹏 毓麟 仲德 石玉風 张氏 田种桃 建博 建娜 仲科 建祥 廷义 范馥聪 张悦 王朝莲 仲峰 文 郭艳秋 仲伟 廷礼 何复琳 养 亲 朝汉 广明 生麟 郭氏 仲博 車氏 石氏 杨氏 毛氏 仲祥 廷孝 仲贞 吴氏 仲琴 廷俊 元凯 王兆兰 廷泰 仲国 建博 孙万秀 张树霞 建涛 廷珊 仲耀 建宜 孙氏 胡明预 张梅香 作 麟 廷玔 仲武 张氏 王生兰 仲满 建峰 廷银 仲学 王翠玲 仲丽 廷华 仲文 高氏 李彩俊 杨雅慧 仲财 欣怡 廷福 仲露 孙金兰 廷贵 廷宝 仲红 王有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