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设疑提问,启发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秋兴》背诵,交流《秋兴》改写。

二、导入新课,《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1) 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

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四、赏析诗歌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写什么?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3、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4、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

5、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6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7、“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8、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板书: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入题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铺垫

颈联揭示昭君悲剧根源铺垫

尾联点明昭君之怨高潮

五、朗读(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背诵。

六、归纳寓意

点拨启发:《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1、简介写作背景。

2、讨论、归纳。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板书昭君----画图省识----汉元帝----身死异国——借古

诗人----漂泊西南----唐皇帝----有志难展----伤今

七、布置作业:1、背诵。

2、根据本节课所分析的内容,将《咏怀古迹》改写为一篇4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八:教学反思:

《秋兴》改写存在的问题是,个别同学没按要求改写为写景抒情散文,议论或者记叙的内容较多。优秀篇目以发表在班级博客上。《秋兴》改写_三尺伶_新浪博客

《咏怀古迹》的思想情感学生把握比较好,因为对王昭君的故事比较熟悉。附改写一篇:《秋兴》改写

高一(8)班赵晓晖

水落无声。载着这思念般晶莹的露珠,承着这秋日凄凉的风,满目枫红,瞬间,凋成一抹浓郁的哀泪,逝成一缕痛心的残伤。悠悠坠入这河流之中。奔腾无息。划过如峰般屹立的巫山,翻卷的浪花腾起无尽的白雾,带着些许迷离的希冀,涌入这阴森的巫峡之中,纵使这是条不归路,纵使乌云已要将我的呼吸埋没,纵使天地的阴沉要将我溶成一缕幽魂,我仍想要,想要,想要让我的躯体划过尖锐的石缝,想要奔向那遥远的光商这中,我不知这样的挣扎已涌动了多少次,只知道这小道上的花儿沁出的香气已萦绕了两时,我不知对月我已独吟过多少次“悲哉秋这为气也,萧瑟会草木摇落而变衰”,只知道这不知尽头的路上早已败花两载,在这沉浮这中,落花无声。只余我,寂寥一人,慢慢徘徊于这侧道之上,看向那遥远的北国之城,咽下心中的冰凉。北国之城,寒如雪,你又可知远方正有一颗炙热的心为你跳动;北国之城,硬如铁,你又可知远方正有一男儿为你洒尽柔软泪;北国之城,高如天,你又可知远方正有一叶扁舟还在江底困苦哀伤;北国之城,漠如冰,你又可知远方故人对你如海般深沉的爱恋思念;北国之城,孤如鹰,你又可知,我归心似箭的急切。落泪无息。

谁人解我相思苦,谁人理我相思泪。只愿为你落下无言泪,只愿为你凋尽红颜,只愿为你独守这孤峰悠悠叹息,只为那藏着我啼哭的故地,纵使孤苦一生,也不悔。

你怎又可知,怎又可知啊……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公开课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联想释疑、品读鉴赏。 课时安排: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诗歌,感受文美 1.单读 2.齐读 三、合作探求,赏析诗歌 1、诗中那里描写了昭君的美貌 2、诗歌的前三联都写到了昭君的内在美,分组讨论,看看是如何写昭君之美的。' 明确: 第一联:从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展示昭君坚强的人物性格。(性格之美) 第二联:“一去”对“独留”,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朔漠”、“黄昏”,深步挖掘昭君的孤寂,反衬其内在美——为了汉胡的 人民和平安定,她付出了自己整整一生的青春和幸福,在国家民族利益 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昭君的选择令我们肃然起敬。(选择之美) 第三联: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情感之美) , 师总结并设问:结合诗歌分析造成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的原因是什么她对自己的遭遇又有着怎么的情感呢 诗歌主旨——怨恨 3、再读诗歌,体会情感(齐读全诗,要读出感情) 四、再悟诗歌,情感升华 1、结合作者背景,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歌咏昭君(知人论世) 明确:昭君入宫见妒,杜甫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语文,我今天试讲的考题是《咏怀古迹(其三)》(板书课题),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咏怀古迹·其三》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课型:讲授课、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境:传统课堂。 根据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杜甫诗歌特点,设计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要求,重点讲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咏怀古迹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 预习案 1、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问题探究案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 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3、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4、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5、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6、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7、“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8、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课外拓展 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比较阅读,说说两诗在风格上有怎样的不同。 王昭君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注释】汉代长安附近的月亮,月光照着昭君。一走上去玉门的道路,从此去向天涯再也不会归来。汉代的月亮还是从东海出来,可昭君嫁到西方没有回来的日子。长年严寒的燕支山只有雪当作花,美丽的昭君憔悴了,湮没在胡地的风沙中。活着时她没有黄金送人,致使画师将她画丑。死后留下了青冢使人叹息。明确: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进一步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生前寥落,死后孤寂,写得何等入骨。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词语,就更显得凄凉。 七.课时小结 从我们学习的几首律诗看,杜甫善于吸收前代实践成果,不断积累艺术经验,在五七律上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因而他的律诗格律最为完备,结体谨严,对仗工整,声调和谐,语言精练,感情饱满,许多诗歌成为千古绝唱。 八.作业布置 ⑴背熟《咏怀古迹(其三)》 ⑵预习“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揣摩作者和诗中主人公之间的共鸣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提高分析与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阅读不同的诗歌,培养辩证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不同角度出发,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认识王昭君和亲之举的意义,理解昭君的坚强品质与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比较杜甫和王昭君情感的相同之处,并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同时能通过阅读不同的作品,辩证的看待昭君和亲一事。 教学难点 能通过分析文本,认识到杜甫和昭君之间还存在着不同之处,杜甫的怨恨更深一层。 一、导入课题 1、她有沉鱼落雁之姿,倾国倾城之貌;她为汉凶的和亲,远嫁塞外;她使华夏民族为之哭泣,她让漠北黄沙里一座青冢屹立了几千年……她是谁呢?她就是王昭君! 而他,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李唐王朝的盛世与衰败。他飘泊西南,羁旅半生,历尽沧桑,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他又是谁呢?他就是诗圣杜甫。遥想800年前的昭君,他会生发怎样的感慨呢?现在我们一起从《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中去寻找答案。 2、解释文题 怀:怀古。这是一首怀古诗。

二、整体感知 1.首先,大家集体诵读一遍诗歌。 2.明确:诗人咏怀的对象是——王昭君;直接表“情”的的词是——怨恨。 三、鉴赏分析 1.这首诗开篇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与昭君有什么关系? 群山万壑赴荆门”,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尤其是一个“赴”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群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真可谓雄伟秀奇! 正是因为山水迤逦壮阔而雄奇,才孕育出这样貌美女子——可谓“地灵人杰”。板书:貌美 2. 有“落雁之美”的昭君有怎样的人生经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 昏”。 16岁那年昭君以压倒群芳之姿被送往汉宫,却又因一颗落泪痣被冷落三年,无缘面君。而后等待她的是含泪离别汉宫,离乡背井,离亲别友,去往那疾风劲草的茫茫大漠。都说叶落归根,而她,只留下青冢一座孤寂地,日复一日地向着汉地诉说自己的异邦之苦,家国之思。板书:被弃 3.如此貌美的昭君,为何远嫁塞外?(结合注释分析颈联) 是那个贪图钱财的画师毛延寿?是那些嫉妒她的姐妹?还是“以图画选人”的汉元帝?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对此做了交待——用典。 画师固然可恨,但有人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咏史怀古诗复习学案(精心整理)

古今多少事,都付诗词中 ——咏史怀古诗鉴赏复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题材特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并掌握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提高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能力; 3.培养阅读古代诗词的兴趣,在解题的同时品味诗意、追寻远方。 二、学习重难点 1.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总结咏史怀古诗的题材特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通过课堂讲练活动,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三、考情、学情分析 《高考考试大纲》(2017版)中诗歌鉴赏的考纲为: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级)。 分析近几年高考试卷,诗歌鉴赏题的考查从内容题材上来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言志、题画寓志、咏史怀古多种,而咏史怀古诗涉及到的情感丰富、表现手法多样,既是考察重点,也是学生认为的难点,如2016江苏卷考察的辛弃疾《八声甘州?故李将军饮罢夜归来》咏李广旧事抒个人情怀;2015湖南卷张说《邺都引》凭吊曹魏故都邺都以今昔变迁抒英雄业绩无继之感…… 在《诗歌一轮复习调查问卷》中,大多数同学也把咏史怀古诗列为“最害怕遇到的诗歌类型”之一,主要原因是:典故太多、情感复杂、表现手法多样。 四、合作探究学习 (一)立足课内,温故知新 1.回顾课内:我们初高中学过哪些咏史怀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抒己见:你会给咏史怀古诗什么样的标签? (二)分组合作,梳理特点 1.分组探讨3分钟,以课内所学咏史怀古诗为例,梳理出咏史怀古诗在标题、作者、诗歌意象及其他内容、诗歌情感、表现手法5个方面的特点。 附:课内诗歌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扬州慢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咏怀古迹(其三)》课堂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为了解决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低效现实,我校提出了“问题立教,问题导学”(由六大环节构成:问题切入、问题启发、问题探究、问题答疑、问题反馈、问题拓展)的课改理念。即:在教和学中,师生双方都要有问题意识,因问题(如课标要求和学情)而确立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环节和师生活动也由问题贯穿。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本课的具体要求,我将本课设计如下: 二、课前活动设计 1、预习教材《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扫清字音障碍和字义障碍,疏通词义。 2、查阅搜集昭君其人其事。 3、回顾已学的两首怀古词《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古亭怀古》的写作特点及鉴赏思路。 三、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咏怀古迹(其三)》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诵读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模块中的课文。在已经理解并掌握诗词鉴赏基本知识和本模块其他杜甫诗歌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昭君形象的把握,联系杜甫的经历,知人论世,体会和品味诗人沉而不浮,郁而不薄、深沉浓郁的悲情。同时这首诗又是一首怀

古诗,在必修三学生已学习过两首怀古词《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掌握鉴赏怀古诗的方法。 2、学情分析: ①学生已经学习了《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的杜甫诗歌”中的另外几首诗歌和必修四的《登高》,基本掌握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在必修二学过两首怀古词《赤壁怀古》《京口北古亭怀古》,对鉴赏怀古诗的思路有了初步的印象。 ②能够自己动手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并能够利用所掌握材料对作品进行分析鉴赏。 ③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高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并且愿意与同学们交流、合作。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品味关键词,分析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②总结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自主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体悟到诗人由昭君之怨上升到个人、国家之思的深沉情感。

咏怀古迹(其三)__上课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1.题解 看到《咏怀古迹》这个题目。“咏怀”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史诗。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 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咏史诗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诗人个人怀抱的。 3、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诗人个人怀抱的呢?——王昭君 4、王昭君,四大美人之一。四大美人都是谁?(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就源自于她们。 沉鱼:西施有“沉鱼”之貌,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觉得西施太美丽了,都自行惭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来。 落雁:昭君。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闭月:貂蝉。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 羞花:传说杨玉环初入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唐明皇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含羞草“羞”于见人,是由于植物电的缘故。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前预习】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三、背景介绍 《秋兴八首·其一》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又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四起唐王朝难以复兴。此时,老友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失去依靠,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时年已经50多岁,常年卧病在床,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情寂寞、抑郁。《秋兴八首·其一》融合了夔州萧条的秋色、凄凉的秋声、诗人暮年多病的苦况和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四、疏通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 解释重点字词并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最好翻译成为现代诗

(完整版)《咏怀古迹》优秀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优秀教案设计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四、赏析诗歌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3、情感与价值观:咏叹王昭君的不幸,寄托作者的身世家国之情。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难点:学习此诗的表达技巧。 【知识链接】 1、题解 《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2、昭君故事 其一:昭君选秀入长安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 其二:昭君出塞 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后来王昭君生了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 其三:昭君和亲的故事 元帝后宫佳丽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 其四:昭君青冢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3、关于咏史怀古诗: 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借古抒怀。 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步骤: 1、弄清史实:要写的古人古事是怎么样的? 2、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古事,诗人表现出什么态度? 3、分析技巧: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来表达? 【学法指导】 一、自主学习 1、注字音 万壑()朔漠()青冢()省识()环珮() 二、合作探究 1、诗中写昭君的怨恨,但并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首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目的何在?

【K12学习】《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赏析诗文: (出生地:昭君村)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释“壑”“赴”“荆门”“尚”“明妃”。“壑”:山谷,山沟。

“赴”:奔向,投向。 “荆门”: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 “尚”:还有。 “明妃”:王昭君,西晋时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为明君、明妃。 2.赏析“赴”字之妙。 诗人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3.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大家认为如何?请依据下文并结合王昭君的生平,谈谈自己的看法。(放在赏析全诗后再解决)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亦与此意相接近。 (昭君一生的悲剧)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释“连”“向”“青冢”“紫台” “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2.比较杜诗对昭君一生悲剧的概括与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 “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有什么不同? 《恨赋》中的描写只侧重于明妃去时悲伤与相会无期、流落绝域的感慨。而杜甫的这两句诗,由“一去”(离别)到“独留”(死去),用时间的跨度来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剧命运;由“紫台”(汉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间的跨度来表明昭君远离祖国故乡的痛苦。“连”和“向”将时间空间加以连接,强化了悲剧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 (再写不幸,兼写帝王昏庸)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释“省识”“春风面”“环珮”。 “省识”:注释纷纭,有读作shěng,作“减”“少”解;也有读者xǐng,作“辨识”解。作无论哪种读法和解法,这句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及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读——悟——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古诗经典语言,悟古人深邃思想,学古人大美情怀。 教学重点:咏史怀古诗思想感情;鉴赏方法。 教训难点:主旨情感的把握。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 古有四大美人——西施,貂蝉,玉环,昭君,前三人倾了天下,始得鲜血染就史册上的艳名。是红颜似水惹人怜惜,亦是佳人绝代却薄命,玉肌枉然生了白骨。唯昭君,抛却了一生,上不负苍天神明,下不负百姓黎民。大漠孤烟一侧,黄沙漫天飞扬,素手拨弦几下,一曲琵琶幽丝缠绕了古今,如花容颜沉淀了历史风尘。留了青冢向黄昏,博了青名照汉书。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 二、解题 读诗首先读标题,从标题中我们获取到哪些信息? 1.咏怀的对象为古迹——王昭君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嫱,字昭君。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称她为明君或明妃。昭君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貌如花、艳可倾城,所以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份被挑选入宫。而当时从全国各地挑选人宫的美女数以千计,元帝无法一一见面,便命画师毛延寿画像。昭君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昭君因此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在呼韩邪临辞大会上,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掉落在地,由此“沉鱼落雁”中的“落雁”便成了王昭君的代称。 昭君到匈奴后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yān zhī)。封「宁胡阏氏」,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从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公元前19年,33岁的绝代佳人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青冢兀立、巍峨壮观,远远望去,显出一幅黛色朦胧、若泼浓墨的迷人景色,历史上被文人誉为“青冢拥黛”,成为呼和浩特的八景之一。 2.咏怀为抒发自己的情怀 3.“其三”: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讲解学习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

一、导语设计: 1、情景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朝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一一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诗题) 二、知识积累: 1、题解 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师:首先我们来回想一下,诗歌可以分为哪些类?生:咏史怀古诗、思乡怀人诗、羁旅行役诗、宫怨闺怨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师:请同学们来看题目,从“咏怀”这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诗属于哪一类?(此处教者手指黑板,然后面对学生发问,速度稍慢,并以此稳定情绪)生:咏史怀古诗。 师:什么样的诗歌是咏史怀古诗呢?生: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而写的诗歌。简单说就是借古人古迹来抒发自己的胸怀。(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标题)师:那同学们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咏史怀古诗?生: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那我们再回来看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其三)》。先找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从朗读的情感或节奏方面适当点评或指导,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 一X X 一X X 一X 和X X 一X X 一X 一X X。)师:看题目我们会发现,咏怀古迹后面有个(其三),这说明什么?生:这是一组组诗,我们今天所学的只是其中一首。 师:没错。《咏怀古迹》是一组七律诗组,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2、背景介绍 这首诗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在《秋兴八首》中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赏析诗歌:(此处安排学生齐读并对全体学生发问):再读诗歌,理解作者情感 1、学生自主朗读,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a、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读出主人公了么?(王昭君) b 、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概括。(怨恨) c、能直接表现出昭君怨恨的句子是哪句?(分明怨恨曲中论) d、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

杜甫诗导学案答案

秋兴八首(其一) 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 2、翻译“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思念故乡 3、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 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 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 1、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首联点出昭君出生村落的环境。颔联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 样简短而雄浑有利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2、“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3、诗歌咏叹了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 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4、诗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 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分析:(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处境和昭君相似,正好借王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一、导语设计: 1、情景导入: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朝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诗题) 二、知识积累: 1、题解 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师:首先我们来回想一下,诗歌可以分为哪些类? 生:咏史怀古诗、思乡怀人诗、羁旅行役诗、宫怨闺怨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 师:请同学们来看题目,从“咏怀”这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诗属于哪一类?(此处教者手指黑板,然后面对学生发问,速度稍慢,并以此稳定情绪) 生:咏史怀古诗。 师:什么样的诗歌是咏史怀古诗呢? 生: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而写的诗歌。简单说就是借古人古迹来抒发自己的胸怀。(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标题) 师:那同学们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咏史怀古诗? 生: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那我们再回来看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其三)》。先找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从朗读的情感或节奏方面适当点评或指导,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师:看题目我们会发现,咏怀古迹后面有个(其三),这说明什么? 生:这是一组组诗,我们今天所学的只是其中一首。 师:没错。《咏怀古迹》是一组七律诗组,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2、背景介绍 这首诗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在《秋兴八首》中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赏析诗歌:(此处安排学生齐读并对全体学生发问): 再读诗歌,理解作者情感 1、学生自主朗读,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a、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读出主人公了么?(王昭君) b、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概括。(怨恨) c、能直接表现出昭君怨恨的句子是哪句?(分明怨恨曲中论) d、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月夜魂。(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