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学习要求

语言知识: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课文阅读分析:

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

理解课文前半部分议论是针对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批驳,识别批驳中所用论据的类别,说明批驳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分别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作用,找出文中通过反面人我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地方。

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

题解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语言知识点(一)

(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译“所要孝忠的是国家与君主罢了”。

(2)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宁能:怎么。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卒:副词,最终。译“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3)此矢所以志也

所以:用来……的。志:通“识”作标记。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语言知识点(二)

特殊句式:

(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译“怀疑他(许远)害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2)何为久读此: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应该是“为何久读此”。译“为什么总读这本书呢”。

(3)为所杀:

为所:固定句式,表示被动。译“被武人杀害”。

主题

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

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层次结构(一)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段(1):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

第二段(2,3,4):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

第一层(2):驳斥“畏死辞服于赋”的错误论调。

三个事实论据:

1)“位本在巡上” 2)“苦守尺寸之心,食其所爱之肉” 3)“虽愚人变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畏死亦明矣”

层次结构(二)

第二层(3):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两个比喻说理:

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斋者”

2)“引绳而绝亡,其绝必有处”“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与儿童之见无异”

第三层(4):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议论。

首先: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其次: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

然后: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赢能突出重围?接着: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

最后: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为。

层次结构(三)

第三段(5),记叙南霁云的事迹

1层:叙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经过。 2层:南霁云与张巡壮烈就义的经过。

第四段(6):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1层:详叙张巡博学与英勇就义的事迹。 2层:简叙许远宽厚的为人。

3层:交代于嵩(讲述张、许轶事之人)之死。

艺术特色(一)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例如:“远虽村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这节文字主要对许远的高贵品质进行议论。但也附带叙述了许远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的事迹。把议论与叙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再如“这诚畏死,何苦守尺雨寸之地……以与赋抗而不降乎?”这一节文字主要针对“畏死”的论调进行驳斥,但又包含了对许远杀所爱的人充饥的事迹的叙述。

艺术特色(二)

2、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

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南霁云的刚烈英武,张巡的从容不乱。许远的宽厚谦逊,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辞、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

艺术特色(三)

2)从人物的言行中塑人物

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三个“食”字,顿为两层,显得强调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将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质,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3)细节描写

“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体现出霁云刚烈无比的激愤难抑的感情,令人触目惊心。

艺术特色(四)

3、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如:

?南霁云的忠肝义胆,磊落胸怀和刚烈英武,以贺兰进明可耻的居心和卑劣的行径作反衬。

?张巡就义时从容镇定,视死如归,也是由其部下的痛苦哀恸的表情来衬托的。“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的表现,衬托出南霁云拔刀断指行为的壮烈感人。

重难点问题及答案(一)

1、谈谈本文的议论与叙事并重的特色

本文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于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事迹。

2、本文前半部分是驳论,驳论时所用的论据和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理作理论论据。(全文第三自然节)

对比论证,用“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作对比。(第四自然节)

重难点问题答案(二)

3、概述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的性格特征。

张巡: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博闻强记的品格。

许远: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的崇高品质。

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4、分析本文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本文采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传神。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描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描写,都是最精彩的片断。

字词句理解(一)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与吴郡的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一向因文笔好而自豪,这篇传记写的也很详细周密。然而我觉得遗憾的是、仍有遗漏,(那就是)没有为许远写传记,也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许远虽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打开城门接纳张巡,职位本在张巡之上,却把指挥的权力交给张巡自己甘居其下,而且丝毫也不怀疑和猜忌,最终与张巡一同守城至死,成就了功名。雎阳城陷落而被俘获,与张巡死的时间前后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全面理解他们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成了俘虏,便认为许远是怕死而用言辞向敌人降服了。许远真的怕死,为什么还要苦苦坚守住那小小的地盘,吃他所爱之人的肉,来抗击敌人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围城中坚守时,城外没有一丁点的援助,他所要效忠的,国家与君主而已,而敌人告诉说唐朝已亡了,国君已经死了。许远眼看救援的军队不到,而叛军却越来越多,必定会认为他们的话是真的。在外无援兵可待的情况下仍誓死守城,已经人吃人且将要吃尽,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数着日子知道死的地方了,由此看来,许远不怕死这是很清楚啦。哪有城被攻破、部下都死了,只有自己蒙受羞愧耻辱而求活命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这么做。唉!难道说像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

造谣的人又说什么许远与张巡分守雎阳城,城池的陷落,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想用这些来诽谤许远。这种论调又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什么两样。人快要死了他的五脏六腑必定有先患病的地方,拉绳子而拉断它,绳子的断绝必定有裂痕处。旁观的人看到它这样,就跟着归罪它(先患病的脏腑和绳断之处),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发议论,不乐于成全别人的美名就是这样啊!像张巡、许远所成就的事业,如此卓绝不凡,还不能免遭非议,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当初许、张二公初守雎阳时,哪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因而抛弃城池预先逃跑呢?假如这里守不住,即使逃避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他们终无救援而又困难到极点时,带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疲弱的残余士兵,即使想离开,也不可能达到目的地了。凭着张、许二公的贤明,他们考虑得太精切了。守住一座城池,捍卫着整个天下,靠着千百名誓死就战的士乓,抗击着百万个一天比一天多的敌军,掩护江淮大地,阻止了敌人的攻势,国家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在那个时候,弃城逃命的,不能一个两个地数;拥有强大的军队坐而观望的人,环绕睢阳城四周有的是。不追究评议这些人,反而指责张许二公以死坚守,也可见他们自己把自己和叛贼并列了,编造夸大失实邪说而帮助叛贼攻击(张、许等英雄)啊。

我曾经在汴、徐二州的幕府里任职,经常来往于两州之间,亲自到人们所说的双庙去祭奠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当时的故事。说: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兵。贺兰忌妒张巡许远的声望功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喜欢南霁云勇敢豪壮,不听他的话,硬要留他,准备酒席与歌舞,请(迎接)南霁云入座。霁云慷慨激昂地说:“我来的时候,雎阳的人没饭吃已经一个多月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即使吃了,也咽不下喉咙!”于是拔出佩刀斩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看。在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激昂地为南霁云流下眼泪。霁云知道贺兰终究没有为他出兵的意思,立刻奔驰而去。快要出城,抽出箭来射佛寺的佛塔,箭的半截射进了它上边的砖中,说:“我回去击败叛逆,一定要消灭贺兰,这支箭用来作标记!。”我在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来互相谈论。城破以后,叛军用刀威胁迫降张巡,张巡不屈服,就拉出去,准备杀死他;又迫降南霁云,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呼喊霁云道:“南八,男子汉一死罢了,不可为不义之人所屈服!”霁云笑着说:“本想有所作为,您既然有话,我怎敢不为国捐躯!”于是就义了。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年轻时投靠张巡。等到张巡起兵时,于嵩曾在围城之中。”张籍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过于嵩,于嵩那时年纪六十多岁。因为张巡,起初得到了临涣县尉职务,喜欢学习,没有什么书不读。张籍当时还小,粗略听到张巡、许远的事,没能细问。据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须长得像天神。曾看见于嵩读《汉书》,对于嵩说:“为什么老读这

部书?”嵩回答说:“还没读熟呢。”张巡说:“我对书读不超过三遍,就一辈子不会忘记。”于是背诵于嵩所读的书,背完一卷不错一字。于嵩很惊奇,认为张巡碰巧熟悉这一卷,就乱抽其他书套里的书来试,没有不是这样的。于嵩又拿书架上的许多书,试着来问张巡,张巡随口背诵毫无迟疑。于嵩跟随张巡时间长了,也不见张巡经常读书,作文章,拿起纸笔就写,从来没打过草稿。刚守雎阳的时候,士卒近万人,城里的居民也近数万,张巡凭着一次见面问过姓名,那以后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怒,胡须就蓬开。到雎阳城陷落,叛贼捆绑着张巡等数十人,坐在地上,将要杀害。张巡起身一动,他的部下见他起身,有的站起,有的哭泣。张巡说:“你们不要害怕,死,是命。”大家都哭得不能抬头看他。张巡就义时,脸色不变,安祥得跟平时一样。许远是宽仁厚道的长者,外表如同他的内心;跟张巡同年出生,月日比张巡晚,称张巡为兄长,死时年仅四十九岁。于嵩贞元初死于毫州、宋州之间,有人传说于嵩在毫、宋之间有田产,武人夺去占有它,于嵩准备到州里去告状,被武人杀害。于嵩没有儿子。(以上这些都是)张籍说的。

张中丞传后叙翻译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共守睢阳。地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柄交给他,受他指挥,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后和张巡一起守城,一起死难,建立了功名,由于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先后不同时罢了。许、张两家子弟才能智慧低下,不能彻底理解许远、张巡的志气。张家子弟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降贼。许远假如怕死的话,为何要苦苦地死守小小的睢阳城,把自己的奴僮杀了给土兵们吃,来同敌军抗战而不投降呢?当他们被围困的时候,城外连极其弱小的援兵都没有,他们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和君主罢了,而叛军则告诉许远唐朝已经灭亡,君主已经死了。许远看见救兵不来,而叛军却越来越多,一定以为敌人的话是真的。等不到外来的救兵尚且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快吃完了,即使是傻瓜也会算得出死亡的期限!由此看来,许远的不怕死也就很明白了。哪有城池失陷了,部下都死光了,他自己却独自含羞忍辱,苟且偷生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肯这么做。唉!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 谈论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别守城,城池失陷是从许远所分担的一面开始的,拿这个来辱骂许远。这又和儿童的见识没有差别。人要死,他的内部器官一定有先得那个病的部位;拉断绳子,它断开的地方一定是绳子的某一段。观察人死、绳断的人见到情况是这样,据此就责怪某一内脏和绳子的某一段,也未免太不懂道理了。小人喜欢非议,不乐意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哇!象张巡、许远对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如此卓越,还不免遭受指摘,别的事情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当张、许二公初守睢阳的时候,怎能料到人家终于不来救援,因而放弃睢阳,事先退走呢?如果这座城不能够守住,即使退避到别的地方去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确无救兵,处于困难的境地时,率领着他们那些因受伤而残废、因挨饿而瘦弱的余部,即便想撤离睢阳也肯定不可能了。张、许二公这样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朝廷,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军,掩蔽江淮流域,从而阻遏叛军的兵势。唐王朝没有被灭亡,是谁的功劳呢?在当时,丢弃城池而考虑活路的不是少数几个人,掌握强兵、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他们不去追究非议这些人,反而责怪张、许不该死守,也就可见他们把自己比同叛逆,制造邪说帮助叛敌攻击张、许二公。 我曾在汴州、徐州二幕府任推官,多次经过两州之间的睢阳城,亲自到那称为“双庙”的地方致祭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谈到张巡、许远当时的事情。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援,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和功劳业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贺兰喜欢南霁云的英勇和豪壮,不听他求救的要求,硬要留他下来,陈设酒肉,具备歌舞,邀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情绪激昂地说:“我南霁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这样做,即使吃也咽不下去。”于是抽出随身佩带的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来给贺兰看。满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奋激得为他掉泪。南霁云明白贺兰终究不会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就飞马离去了。快要出城的时候,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高塔,箭射中在塔上,有一半箭头穿进砖里。他说:“我这次回去,如果打败了叛贼,一定回来灭掉贺兰!这一箭就作为我报仇的记号。”我于贞元年问路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中箭韵塔砖告诉我当年的情况。睢阳城失陷时,叛贼用刀威逼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随即被拉走,行将斩首。又威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对南霁云呼喊道:“南八,大丈夫一死罢了,不能屈从不义的人!”南霁云笑着回答说:“我原想要有所作为。现在您说这话,我敢不死吗?”于是他就没有屉服。

5《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教师版)教学内容

阳山中学高二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 主备人:邝素勤审核人:林树娣授课人: 班别: 课题:《<张中丞传>后叙》课型:新授课使用时间:2018.3

学号: 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认识本文尊重客观事实,灵活运用多样手法表现人物的传记特姓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 【教学重点】 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学习人物传记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了解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 、课前检测 1、 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 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 文公。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 提倡先秦、 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 、“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 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 《昌黎先生文集》 2、 标题注解 (1) 张中丞, 即 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 许远 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2)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 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 3、 故事背景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 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 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 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 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 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 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 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4、 注音 嫉妒(j 员 杀戮(l u ) 云霄雨霁(j 1) 沮遏(j u e ) 须髯(r 印)诉讼(s u scng ) 卷帙浩繁(zh i ) 蚍蜉(p i f u )远遁(d U n ) 诟骂(gcu ) 羸弱(I 百) 睢阳(su i )创伤(chu m g ) 潜滋暗长(z i ) 二、自主学习 1、翻译与理解 【1】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 愈(韩愈,文中可译为“我”)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 为(撰写) 《张巡传》。翰以(凭借)文章自名(自负),为(认为)此传颇详密。然 尚(尚且)恨(可惜)有阙(通“缺” 缺失,不足。)者,不为(替)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 事(事迹)首尾。 ▲诵读后思考: 1、 本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借评论李翰的《张巡传》 ,交代了本文写作的缘起。 2、 作者为什么要写《张中丞传》后序?请用本段原文回答。 明确:“然尚(尚且)恨(可惜)有阙(通“缺” 缺失,不足。)者,不为(替)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 事(事迹)首尾。“ 【2】远虽(虽然)材若(似乎)不及(比不上)巡者,开门纳巡, 位(职位)本在巡上,授之 柄(权柄)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张中丞传后叙 教师版

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语文学案( 16 ) 文言文专题课内材料复习(九)《张中丞传后叙》 编写:何素梅审阅:成正全 班级姓名学号 一、文本梳理 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 自名 ..(自许,自负),为此传颇.(很)详密。然尚恨.(遗憾)有阙.(缺失)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使……入)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最终)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 不能通知 ..(完全了解)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如果)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真实的)。外无待.(依靠、后援)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计 算)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 ..(哪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 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力之邪? .(诽谤)远,此又与儿童 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拉)绳而绝.(使……断)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怪罪)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最终)不救,弃城而逆.(预先)遁.(逃跑,转移)?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谋划)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率领)千百就尽 之卒,战百万日滋.(增长)之师,蔽遮江淮,沮遏 ..(阻止)其势,天下之不亡,其 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拥有)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于两州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 ..(常常) 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准备)食与乐,延.(延请)霁云坐。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答案附译文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答案附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节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诚畏死诚:如果 B.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尤:归罪,责备 C.将其创残饿嬴之余将:率领 D.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讲:演讲 答案:D讲:筹谋,考虑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授之柄而处其下吾从而师之 B.以与贼抗而不降乎作《师说》以贻之 C.外无待而犹死守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D.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以其无礼于晋 答案:D在;对于【解析】A代词,他B连词,来C连词,表转折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张巡传》十分详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一是没有为许远立传,二是没有能够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B.由于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所以两人不能接到父辈就义的通知,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 C.虽然睢阳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西南方开始的,但是用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就如同绳子断了就责怪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方一样无知。 D.文章将张、许二人与众多弃城保命和拥强兵而观望的人进行了对比,热情赞美了张、许二人的功劳。答案:B“通知”一词,应理解为“完全了解”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是中国唐代政治家、文学 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 。 《张中丞传后叙》作于 807 年(唐宪宗元和二年),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 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 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1]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2],得李翰所为《张巡 传》[3]。翰以文章自名[4],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5], 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6]。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7],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8],无所 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9]。两家子弟材智 下[10],不能通知二父志[1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 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12],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 无蚍蜉蚁子之援[13],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14]。远见救援 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15],人相食且尽,虽愚人 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 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6]。以此诟远,此又与儿 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 者见其然, 从而尤之, 其亦不达于理矣! 小人之好议论, 不乐成人之美, 如是哉! 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 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17],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 贤,其讲之精矣[18]!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 遮江淮,沮遏其势[19],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 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 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20],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21]。其老 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22],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 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

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学案 预习自测文学常识 1、《张中丞传》:即《》,是唐( )撰。《张中丞后叙》是韩愈读《张巡传》之后对本传所作的补充。后叙:( ),写在文章后面的文章。 2、韩愈(768—824)唐代()。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故世称()。唐代()的倡导者和领袖。与柳宗元并称(“”).他反对(),提倡();崇尚(),强调文学要为()服务,要求(,),他的文章(,),词锋锐利,语言练达,诗文成就高,尤以文章著称,韩愈因此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3、在思想上他推崇(),排斥();他卒谥(),故后世称韩文公。 探究案 分析第1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本节写了什么? 分析第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本节写什么? 2、本节可分为几层?请概括各层的层意? 3、这里主要赞扬了许远的什么品质? 4、这里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5、本节文字作者反驳的谬论是什么? 6、使用什么驳论方法? 7、论据是什么类型? 分析第3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次内容 2、这里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3、本段作者反驳的谬论是什么? 分析第4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本节中“二公”指谁? 2、划分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3、本节叙事抒情特点? 4、本节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以千百就尽 ..之师”此句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之卒,战百万日滋 6、找出本节感叹句,并说明效果如何?体现作者散文什么特点? 7、本节表现了人物(许远、张巡)什么品质? 8.、“弃城而图存者” ...坐而观者”对歌颂张巡,许远起了什么作用?.........;“擅强兵 9.这里所说的“淫辞”指的是哪一句? 10.这段文字包含哪四重对比关系? 11.写出文中的对偶句。 12.文中肯定了张巡、许远怎样的功绩? 13.文中对哪些人作了抨击? 14.举例说明文中运用的表现方法。 分析第5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本节写了什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学习要求 语言知识: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课文阅读分析: 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 理解课文前半部分议论是针对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批驳,识别批驳中所用论据的类别,说明批驳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分别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作用,找出文中通过反面人我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地方。 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 题解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背景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一):《许孜传》: [晋]许孜,字季义,东阳吴宁人也。孝友恭让,敏而好学。年二十,师事豫章太守会稽孔冲,受《诗》、《书》、《礼》、《易》及《孝经》、《论语》。学竟,还乡里。冲在郡丧亡,孜闻问尽哀,负担奔赴,送丧还会稽,蔬食执役,制服三年。俄而二亲没,柴毁骨立,杖而能起,建墓于县之东山,躬自负土,不受乡人之助。或愍孜羸惫,苦求来助,孜昼助不逆,夜便除之。每一悲号,鸟兽翔集。孜以方营大功,乃弃其妻,镇宿墓所,列植松柏亘五六里。时有鹿犯其松栽,改悲叹曰:“鹿独不念我乎!”明日,忽见鹿为猛兽所杀,置于所犯栽下。孜怅惋不已,乃为作冢,埋于隧侧。猛兽即于孜前自扑而死,孜益叹息,又取埋之。自后树木滋茂,而无犯者。积二十余年孜乃更娶妻,立宅墓次,烝烝朝夕,奉亡如存,鹰雉栖其梁,檐鹿与猛兽扰其庭圃,交颈同游,不相搏噬。元康中,郡察孝廉,不起,巾褐终身。年八十余,卒于家。邑人号其居为孝顺里。 咸康中,太守张虞上疏曰:“臣闻圣贤明训存乎举善,褒贬所兴,不远千载。谨案所领吴宁县物故人许孜,至性孝友,立节清峻,与物恭让,言行不贰。当其奉师,则在三之义尽;及其丧亲,实古今之所难。咸称殊类致感,猛兽弭害。虽臣不及见,然备闻斯语,窃谓蔡顺、董黯无以过之。孜没积年,其子尚在,性行纯悫,今亦家于墓侧。臣以为孜之履操,世所希逮,宜标其令迹,甄其后嗣,以酬既往,以奖方来。《阳秋传》曰:‘善善及其子孙’。臣不达大体,请台量议。”疏奏,诏旌表门闾。蠲复子孙。其子生亦有孝行。图孜像于堂,朝夕拜焉。 译文: 许孜,字是季义,籍贯是东阳吴宁。孝顺友爱恭敬礼让,聪明又爱学习。二十岁的时候,拜豫章太守(官名)会稽人孔冲为师,向他学习《诗》、《书》、《礼》、《易》及《孝经》、《论语》这些书。学完后就回家(指小镇或乡下的家里)了。孔冲在郡里去世,许孜听说后非常悲哀,前去吊唁,并奔丧到了孔冲的家乡会稽,三年期间吃素、守墓服孝。不久后父母去世,许孜骨瘦如柴,只能靠扶着拐杖站起,把墓地营建在县的东山,亲自背土,不受别人的帮助。有人可怜他病弱劳累,苦求他接受帮助,许孜白天不好阻止,到了夜里,就把别人帮他做的部分去除。他的悲号,常吸引了大量的鸟兽。许孜因为在服丧,就休了妻子,整天就住在坟墓旁边,并在墓边种了五、六里的松柏。有只鹿破坏了他种的松树,许孜悲叹说:“这鹿为何不体谅我啊!”第二天,忽然看见鹿被猛兽杀死,放置在它所破坏的那棵树下。许孜怅然惋惜不已,为鹿作了坟,把它埋在路边。没想到杀鹿的猛兽就在许孜面前自杀了,许孜更加叹息,又把猛兽埋了。后来树木茂密,不再被破坏。二十多年后,许孜才另娶妻子,把家安在墓旁,早晚向父母请安,照顾死去

进学解导学案

进学解韩愈编写:吴小翠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 四、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二、资料连接 (一)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①论说文,如最有代表性的《师说》、《马说》。②杂文,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③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

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二)韩愈传世名言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2)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3)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4)事业无穷年。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7)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8)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9)圣人无常师。(10)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1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1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14)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三)文章简析 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旧唐书·韩愈传》:“(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 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四)文言知识归纳 1、正字音 爬罗剔抉 ..漏()()..()()纂.言()焚膏继晷.()补苴罅幽眇.()佶.屈聱.牙()()正而葩.()闳.其中()跋.前踬.后()()何裨.()侏.儒.()()玉札.()纡.余()卓荦.()动辄.得咎.()()校.验() 岁靡廪 ..粟()()崇庳.()瑕.疵.()()从.徒()本分.()以杙.为楹.()() 2、通假字 (1)登崇畯良(2)校短量长 (3)冗长见治(4)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

《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整理练习

《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练习 一、解释加点词 1、翰以文章自名 .. ..,为此传颇详密 2、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3、授之柄.而处其下 4、竟.与巡俱守死 5、疑畏死而辞服 ..于贼6、食.其所爱之肉7、而贼语.以国亡主灭8、必以.其言为信.9、外无待.而犹死守 10、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 ..矣 11、乌.有城坏其徒.俱死12、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 13、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14、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 .. 15、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 ..? 16、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17、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18、守一城,捍.天下 19、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 ..其势 ..江淮,沮遏 20、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21、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 ...而助之攻也 22、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 23、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24、因乱抽他帙.以试25、为文章,操.纸笔立书 26、士卒仅.万人27、颜色不乱,阳阳 ..如平常 28、嵩将诣.州讼理 .. 二、解释加点词并说明词类活用情况 1、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2、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3、愈尝从事 ..于汴、徐二府 4、屡道.于两州间 5、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6、贼以刃胁降.巡 7、引绳而绝.之 三、找出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并解释 1、然尚恨有阙者 2、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3、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4、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5、此矢所以志也。 6、嵩常在围中 四、解释加点词并注意与现代汉语词义的差别 1、霁云慷慨 ..语曰 2、皆感激 ..为云泣下 3、吾于书读不过 ..三遍 4、远宽厚长者 ..,貌如其心 5、观者见其然,从而 ..尤之 6、其老人往往 ..说巡、远时事 7、颜色 ..不乱,阳阳如平常 8、不能通知 ..二父志 五、判断句式 1、城陷而虏 2、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3、不可为不义屈 4、欲将以有为也 5、(于嵩)为所杀 6、何为久读此? 六、虚词用法 1、为: 为此传颇详密不为许远立传 得李翰所为张巡传谓嵩曰:何为久读此?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呼巡为兄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必以其言为信 虽至愚者不忍为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不可为不义屈欲将以有为也 2、于 疑畏死而辞服于贼有于嵩者,少依于巡 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吾于书读不过三遍 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亦见其自比于逆乱 屡道于两府间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3、以: 以与贼抗而不降乎?翰以文章自名 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因乱抽他帙以试 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必以其言为信以此诟远 而责二公以死守以示贺兰 4、之: 武人夺而有之授之柄而处其下 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 引绳而绝之从而尤之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本文说理时摆事实、讲道理、作类比、作对比等论证技巧 2、把握本文议论、抒情、描写、记叙熔于一炉的表达方式 3、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时细节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把握文章丰富的论证技巧、多样的表达方式及精妙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感受张巡、许远等的爱国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张巡、许远等忠义之士宁死不屈的爱国气节,体会作者韩愈强烈的褒贬情感 2、讨论忠君爱国在今日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题解 1、张中丞,即张巡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玄宗开元末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调真源县令。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后被朝廷追封为御使中丞。 2、介绍书序:古代序文中,除了赠序之外,另一类就是书序(又称叙、引)。书序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内容加以评论。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书籍本身作为引子,生发出对时政、历史、文学等的看法。书序的写作手法,或侧重于议论,或侧重于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表达思想获得了相当的自由度。后叙除具备序的功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动机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合称“韩柳”,著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阖,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的骈俪文风。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推陈出新。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韩愈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活动家。在当时,韩愈是文坛上的领袖,他不仅自己提出理论,参与实践,而且极力推奖提携文学上的同道,如作《荐士诗》推荐孟郊,写状推荐张籍、樊宗师(《荐张籍状》、《荐樊宗师状》),写文为李贺打抱不平(《讳辩》)等。他自己也说交游很广,“所与交往相识者千百人……或以事同,或以艺取” (《与崔群书》),李翱则说他“颇亦好贤”,像“秦汉间尚侠行义之一豪隽”(《答韩侍郎书》),因此,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作家集团,他们在诗文两方面都进行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努力。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代古文的发展道路。 2、写作动机 韩愈出于正义感和对投降派以及腐朽势力的憎恶,更是出于希望改革朝政,重振大唐雄风,强烈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抱负,于“安史之乱”的四十多年后,写下了这篇文章。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主题)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预习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4.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掌握重点文言词句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必修二导学案兰亭集序导学案

王羲之你狼毫一挥,生命随即舞动。砚纸是你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洌之风,草如龙凤舞动。国人由此懂得了什么是书法,世界由此知道了什么是博大。兰亭不再,《兰亭集序》却依然迎着历史的强风潇洒地舞蹈。 名句集萃(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3)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6)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9)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10)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学习目标】(学习,从明确目标开始)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并默写课文。 2、技能目标: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学习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法。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表达的生死观的深刻含义;感受作者悠远的文思,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知人论世】 一、走进作者: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文学家。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著有《王右军集》。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师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他书写的《兰亭集序》,为千古书家之范,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明确背景: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三、文化知识: 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

《张中丞传后叙》活动单

《张中丞传后叙》活动单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现象,翻译重点句子。 2?认识文中叙议并重的特色,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一起探讨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以及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 3 ?把握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塑造高尚 的人格。 活动一:了解相关知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作者简介(温故而知新)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 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 2. 题解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 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 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3. 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

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 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 的赞扬传 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 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活动一:整体感知 第一段(1): 第二段(2,3,4): 第三段(5): 活动二:研习文本,思考问题。 (一)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读第2 —4段,说说这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江苏省赣榆县智贤中学高中语文《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5

《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读懂文意,能辨识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句式特点。 2.认识本文的写作特色,理解课文的结构安排,识别批驳种所用的论据类别以及论证方法。 【作家作品常识】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后人尊称韩文公。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课前预习】 一、解释括号中的通假字。 1. 然尚恨有(阙)者 2.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3.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4.此矢所以(志)也 5.嵩(常)在围中 二、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 1. 竟.与巡俱守死 2.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3.将.其创.残饿赢 ..之余 4.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5.士卒仅.万人 6.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7.必以其言为.信 8.弃城而.逆遁 9.其讲之.精也。 10.巡因.一见问姓名。 ll.以此诟.远 12.然尚恨.有缺者 13.授之柄.而处其下 14.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15.远诚.畏死 16.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悟.之 17. 且将戮,巡起旋 ..如平常 .. 18. 阳阳

19.从而尤.之 20.如此卓卓 .. 21.引绳而绝.之 22. 因乱抽他秩.以试 三、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中的古义。 1.然尚恨有阙者 2.霁云慷慨 ..语曰 3.不能通知 ..二父志 4.虽愚人 ..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5.愈尝从事 ..说巡、远时事..于汴、徐二府 6.其老人往往 7.皆感激 ..不乱 ..为云泣下 8.颜色 四、翻译下列句子。 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2.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3.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4.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5.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6.此矢所以志也。 7.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8.何为久读此? 《张中丞传后叙》日日清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嫉.妒(jì)呜咽.(yě)杀戮.(lù)云霄雨霁.(jì)

张中丞传后叙翻译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人张籍翻阅家中旧书,发现李翰撰写的《张巡传》。李翰以文章写得好而自负,这篇传记写得很详细周密。但可惜还有不足之处,没有替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头尾。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共守睢阳。地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柄交给他,受他指挥,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后和张巡一起守城,一起死难,建立了功名,由于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先后不同时罢了。许、张两家子弟才能智慧低下,不能彻底理解许远、张巡的志气。张家子弟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降贼。许远假如怕死的话,为何要苦苦地死守小小的睢阳城,把自己的奴僮杀了给土兵们吃,来同敌军抗战而不投降呢?当他们被围困的时候,城外连极其弱小的援兵都没有,他们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和君主罢了,而叛军则告诉许远唐朝已经灭亡,君主已经死了。许远看见救兵不来,而叛军却越来越多,一定以为敌人的话是真的。等不到外来的救兵尚且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快吃完了,即使是傻瓜也会算得出死亡的期限!由此看来,许远的不怕死也就很明白了。哪有城池失陷了,部下都死光了,他自己却独自含羞忍辱,苟且偷生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肯这么做。唉!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 谈论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别守城,城池失陷是从许远所分担的一面开始的,拿这个来辱骂许远。这又和儿童的见识没有差别。人要死,他的内部器官一定有先得那个病的部位;拉断绳子,它断开的地方一定是绳子的某一段。观察人死、绳断的人见到情况是这样,据此就责怪某一内脏和绳子的某一段,也未免太不懂道理了。小人喜欢非议,不乐意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哇!象张巡、许远对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如此卓越,还不免遭受指摘,别的事情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当张、许二公初守睢阳的时候,怎能料到人家终于不来救援,因而放弃睢阳,事先退走呢?如果这座城不能够守住,即使退避到别的地方去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确无救兵,处于困难的境地时,率领着他们那些因受伤而残废、因挨饿而瘦弱的余部,即便想撤离睢阳也肯定不可能了。张、许二公这样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朝廷,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军,掩蔽江淮流域,从而阻遏叛军的兵势。唐王朝没有被灭亡,是谁的功劳呢?在当时,丢弃城池而考虑活路的不是少数几个人,掌握强兵、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他们不去追究非议这些人,反而责怪张、许不该死守,也就可见他们把自己比同叛逆,制造邪说帮助叛敌攻击张、许二公。 我曾在汴州、徐州二幕府任推官,多次经过两州之间的睢阳城,亲自到那称为“双庙”的地方致祭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谈到张巡、许远当时的事情。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援,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和功劳业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贺兰喜欢南霁云的英勇和豪壮,不听他求救的要求,硬要留他下来,陈设酒肉,具备歌舞,邀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情绪激昂地说:“我南霁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这样做,即使吃也咽不下去。”于是抽出随身佩带的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来给贺兰看。满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奋激得为他掉泪。南霁云明白贺兰终究不会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就飞马离去了。快要出城的时候,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高塔,箭射中在塔上,有一半箭头穿进砖里。他说:“我这次回去,如果打败了叛贼,一定回来灭掉贺兰!这一箭就作为我报仇的记号。”我于贞元年问路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中箭韵塔砖告诉我当年的情况。睢阳城失陷时,叛贼用刀威逼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随即被拉走,行将斩首。又威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