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产生成因

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产生成因
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产生成因

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产生成因

一、什么是沙尘暴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着巨大的破坏力。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气象上将浮尘、扬沙、沙尘暴统称为沙尘天气,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是以能见度和风力的大小来区分。浮尘指在无风或微风的情况下,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扬沙是指由于风力较大,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浑浊,水平能见度在1~10km;沙尘暴水平能见度小于1km;当局部区域能见度小于200 m,不小于50m时称强沙尘暴;当能见度小于50m时称特强沙尘暴。

二、沙尘暴的时空分布

1.沙尘暴的时间分布特征

(1)地质历史时期

研究表明,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沙尘暴也显示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在气候比较暖湿的时期,地面植被生长茂密,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就低;反之在气候冷干的时期,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就高。

(2)近代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的变化特点是:20世纪50年代沙尘暴发生的日数最多;60年代前期略有降低,60年代后期降至最低;之后70年代稍有增加,80年代又处于逐渐减小的趋势,90年代又有明显的增加。

我国沙尘暴的季节变化特点是:春季最多,约占全年总数的一半,夏季次之,秋季(新疆地区为冬季)最少;按月份来看,一年中3、4和5月沙尘暴发生次数偏高,尤其以4月份沙尘暴发生次数为全年最高。5月份以后沙尘暴发生次数急剧下降,9月和10月为最低。

另外沙尘暴也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沙尘暴的发生时间大多集中在中午至傍晚,夜间至午前相对较少,这与近地层大气层结稳定度状况有关。

2.沙尘暴的空间分布特征

沙尘天气是干旱及半干旱区特有的灾害性天气,全球有四大沙尘暴高发区: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

我国的沙尘暴区就是中亚沙尘天气高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位于北方地区。总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地区,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及边缘多于其它地区。

我国沙尘暴存在两个多发区:一是河西走廊、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地区;其次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另外在北疆克拉玛依地区、南疆的和田地区和青海的西北部地区是三个局地性沙尘暴区。

三、沙尘暴产生的原因

沙尘暴的发生有其自然原因。首先,我国西北部有浩瀚的沙漠。加之那里干旱少雨,土地裸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沙源;其次是要有蒙古气旋的存在,能将大量沙尘卷入高空;三是要有能将卷入高空的沙尘输送到远方的冷气流。这三个条件缺一个就很难形成大范围的沙尘暴。

沙尘暴一般发生于春夏交接之际,其形成与大气环流、地貌形态和气候因素有关。一方面春季风速较大;另一方面雨季此时尚未来临降水稀少,而气温已开始回升地面开冻融化、蒸发变得强烈,使得裸露的沙土逐渐变得松散,一旦遇有较强的天气系统活动就很容易产生沙尘暴。夏季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高,沙尘

发生的机率也随之减少,秋季沙尘暴发生的频率为全年最低,冬季地面冻结,即使风速较大,但大风也很难将冻结成块的沙土吹离地面,故沙尘暴发生的次数也较少。

沙尘暴的发生更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密不可分。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不合理的农垦,必然导致植被和地表结构的破坏,使草原面积萎缩、土地沙化、生态系统失衡。由于这种造沙的速度远快于人们治沙的速度,无疑为沙尘暴形成提供了沙源条件。因而,沙风暴的发生是人口、资源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沙尘天气的危害及防治

沙尘暴出现时,黄沙滚滚,天昏地暗、空气呛人、伴着狂风,危害极大。20世纪30年代美国、加拿大发生的“黑风暴”就是一个典型例证。那次“黑风暴”给美国农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危害,生态环境也遭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然而,沙尘暴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所携带的大量沙尘可以起到抑制酸雨的作用。

为了防治沙尘暴,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弄清沙尘天气产生的机制,为我们的科学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在我国,沙尘天气虽然一直存在,但直至上个世纪70年代才真正开始对沙尘天气,特别是沙尘暴的研究工作。目前,北京沙尘暴监测预警的前期工程已经付诸实施,可以有效监测、准确预警沙尘暴的发生。

地理区域时间分布特征

陆军军官学院五四比武 数学建模竞赛 参赛组编号:022******* 所属队别:学员二旅26队 参赛队员姓名:夏旭东刘小均刘豪 参赛选择的题号是: A 论文题目:地理区域气温时间分布特征

地理区域气温时间分布特征 摘要 1.问题一 问题一是对较短时间内气温的预测,为了能够较准确的预测较短时间段的气温,我们需要对所给数据进行处理,由于问题一是为了求出一天、几天或者一周的气温,我们首先需要计算出三个区每天的平均温度,其次引入三次指数平滑法,并建立时间序列模型,较精确的预测出较短时间的气温,预测结果如下: 20070624 20070624~26 20070624~30 原平均温度22.4 25.37 25 预测值23.91 26.17 26.43 2.问题二 问题二要预测冬季的最高或最低气温,实际上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预测冬季三个月的气温,但这加大了运算量,其实对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获得的,因此对一年四季随机抽取三天,观察其气温变化曲线,得出了两个时间段,即0-6时和12-16时能达到每日的最低和最高气温,再利用问题一中的基于EMD的神经网络预测,以所给数据为输入,预测下一年同期气温,比较得出最高和最低气温,如下图: 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时间20070221 20061223 平均温度17.6 -9.5 3.问题三 问题三要对2007年冬季气温整体进行分析,由于没有给出2007年的真实冬季气温,我们首先要预测出2007年冬季的气温,第二问我们利用基于EMD的神经网络预测法对2006年的冬季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进行了预测,而得出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相比,非常接近。因此我们预测2007年冬季的平均气温,也在原有的模型基础上进行求解。然后分析:1.对07年冬季气温的整体性分析2.对07年冬季气温的地域情况的分析3.对2007年冬季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时间的分析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希尔伯特黄变换 EMD经验模态分解法神经网络预测时间序列法

淮安地区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doc

淮安地区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关键词闪电定位;闪电密度;闪电强度;江苏淮安 Key words lightning location;lightning density;lightning intensity;Huaian Jiangsu 雷电(也称为“闪电”)是发生于大气中的一种长距离、大电流、强电磁辐射瞬时放电事件。自然界的这种强大的放电现象不仅可造成人畜伤亡,引起森林火灾、电力和通信中断等重要灾害,而且还严重干扰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对闪电活动规律的研究不仅是雷电科学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雷电灾害进行科学防护的需要。 闪电产生于中尺度对流天气系统,具有显著的局地和时效特征,其闪电活动空间分布特征与当地气候条件、天气系统、地形、下垫面等多种因素有关。淮安地区处于江苏省北部,地势低平,属于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是冷暖气流频繁交汇地带[10]。随着全球变暖,淮安地区高层建筑以及易燃场所不断增加,导致了雷电事故发生更加频繁。因此,研究淮安地区闪电活动规律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以及制定防雷减灾对策具有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闪频次分布特征 2.2 地闪时间分布特征 2.3 地闪空间分布特征 闪电密度表示该区域年平均闪电的总次数与该区域面积之比。该文首先求出淮安地区年平均闪电密度,然后运用surfer软

件进行绘图处理。 雷电流幅值概率是国内外对雷电防护研究中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参数之一,在雷电绕击、反击计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3]。 根据IEEE工作组以及CIGER分别提出的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表达式,综合两者特点,归纳出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计算公式[14]: Pc=1/[1+(I/a)b] 其中,Pc为雷电流幅值大于某一个值的累积概率;I为雷电流幅值(kA);a为中值电流,表示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大于a 的概率为50%;b为拟合指数。 根据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计算公式,对淮安地区闪电强度累积概率进行拟合,拟合方程为: Pc=1/[1+(I/31)3.3] 可以看出,拟合曲线与实际监测值基本一致,说明了拟合效果较好。因此,以后在对淮安地区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时,可以根据上述闪电强度累积概率拟合方程,进行易损性区划等防雷工作研究。 3 结论 (4)淮安地区闪电强度大于32 kA的概率小于50%,拟合出大于某雷电流幅值时的累积概率表达式为:Pc=1/[+(I/31)33]。

沙尘暴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沙尘暴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沙尘暴的危害虽然甚多,但整个沙尘暴的过程却也是自然生态系所不能或缺的部份,例如澳大利亚的赤色沙暴中所夹带来的大量铁质已证明是南极海浮游生物重要的营养来源,而浮游植物又可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减缓温室效应的危害,因此沙暴的影响层级并非全为负面。或许在另一层面来说,沙尘暴也许也是地球为了应对环境变迁的一种症候,就像我们感冒了会发生咳嗽是为了排除气管中的废物一样。 为研究沙暴提供塔斯曼海养分以及其它诸多效应等,澳大利亚曾汇集了许多气候学者。他们发现澳大利亚沙暴的红色石英沉积物也可在新西兰找到,并且反而肥沃了新西兰的土地;因此澳大利亚沙尘暴所造成的养分损失却可造成新西兰土地的养分收获。而像是夏威夷当地肥沃的土壤沉积物根据分析资料也可证明有许多的养料成分也是来自遥远的欧亚大陆内部。正因为两地相隔万里,普通的风无法把内陆的尘埃吹到这么遥远的地方,因此正是沙尘暴,把细小却包含养分的尘土携上3000米高空,穿越大洋,再播种一般把它们撒下来。 除了夏威夷群岛,科学家还发现,地球上最大的绿肺―亚马孙盆地的雨林也得益于沙尘暴,它的一个重要的养分来源也是空中的沙

尘。沙尘暴能把盘石变得葱葱郁郁的秘密在于,沙尘气溶胶含有铁离子等有助于植物生长的成分。此外由于沙尘暴多诞生在干燥高盐碱的土地上,沙尘暴所挟带的一些土粒当中也经常带有一些碱性的物质,所以往往可以减缓沙尘暴附近沉降区的酸雨作用或土壤酸化作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王自发先生曾说:“沙尘暴的确降低了酸雨的酸性。 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对沙尘暴有了一定的了解,想要知道风灾有哪些常见风型?这就需要大家平时多关注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才能够对相关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沙尘暴问题越来越严峻,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众已经意识到了沙尘暴所带来的危害。本文主要讲述了沙尘暴的形成原因、我国沙尘暴的现状、危害以及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沙尘暴原因现状危害防治措施 前言: 沙尘暴指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形成需具备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大风和不稳定的空气状态等条件。沙尘暴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并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近几年,春季频繁发生的沙尘暴给我国工农业生产、航空、运输、公路交通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事沙尘暴的远距离传输现象尽达东亚的韩国、日本远及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和加拿大,已发展成为区域性环境问题和全球性环境问题。 正文: 1、沙尘暴天气行程的原因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总之,沙尘暴的形成需要这三个条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

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过度放牧、开荒破坏草场、破坏绿化,无法有效的阻挡风沙,也是沙尘能够形成沙尘暴的原因之一。 2、我国的沙尘暴现状 根据沙尘暴发生频率、强度、沙尘物质组成与分布、生态现状、土壤水分含量、水土利用方式和强度,结合区域环境背景将中国北方划分出4个主要沙尘暴中心和源区:1)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阿拉善盟;2)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3)内蒙古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4)蒙陕宁长城沿线。上述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沙尘也常随西风和西北气流输送到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形成沙尘天气。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的 3—5 月, 以午后为多,其伸展高度一般为 1 000—2 500 米, 严重时可达2 500— 3 200米。 3、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天气是中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恶化: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2)生产生活受影响: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穆迪

1.雾霾污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1)雾霾的概念 雾霾中的雾是近地面的云,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硫酸、灰尘等组成的气溶胶。在一定光照,温度,湿度和动力因素雾和霾相结合就形成了雾霾。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不大于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称为。首先 PM 是“particulate matter”的英文缩写,是指可吸入颗粒物质,在环境领域被称为颗粒物,在大气科学领域被称为大气溶胶粒子。按气象学定义,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定义,霾则由包含 PM 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通常将相 对湿度大于 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形成的,称之为雾霾。 (2)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 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大气原因。人类活动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使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雾霾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污染是元凶”;大气运动包含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在雾霾污染形成过程,空气运动扮演“帮凶”的角色。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陆雾霾污染源主要是燃煤、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扬尘沙尘。其中是主要污染物,其污染源所占比重如图 1-1 所示。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排放物形成的一次颗粒物通过地面的界面反应,形成二次无机颗粒;同时其他废气通过大气输送和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这样就形成雾霾的物质基础。气溶胶与湿润的空气在大气条件出现水平方向连续静风和垂直方向逆温时,就产生雾霾,而雾霾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或轻雾。 图 1-1 主要来源占比图 (3)雾霾污染的危害 1-3-1雾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国民经济运行、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居民身心健康。雾霾天气发生时,空气湿度低于百分之六十,可吸入颗粒物质均匀浮游在于空中,颗粒物质对大气具有一定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可吸入颗粒物,尤其是可入肺颗粒物通过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造成呼吸道炎症、肺炎等病症,加重了人们对于雾霾污染的恐惧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雾霾天气发生后,严重的视程障碍威胁着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航空港、海港、航道的安全。2013年1月北京雾霾事件中,曾发生多起交通事故,1月31日雾霾天气加 冻雨双重影响,导致望京往太阳宫方向高架桥上发生100多辆车追尾事故。 (4)雾霾的分类及物理特征 根据能见度和含水量将雾霾过程划分为雾、轻雾、湿霾、霾 4 个不同阶段。雾、湿霾阶段的相对湿度平均为 95%、91%,轻雾和霾阶段平均相对湿度接近,均为 79%。4 个阶段的主要发生顺序为霾?轻雾→湿霾→雾→湿霾→轻雾?霾,雾前湿霾阶段持续时间长于雾后。尺度>2μm 以雾滴为主的粗粒子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在雾阶段均显著大于其他 3 个阶段,其中霾阶段浓度最低。雾滴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谱在 5μm、13μm 及μm 处分别存在峰值,对雾水体积和液水含量的贡献最大的尺度范围为 10~30μm,而轻雾、湿霾和霾阶段粗粒子谱均为单峰型。尺度>μm 的细粒子表面积浓度谱形在雾和湿霾阶段、轻雾和霾阶段分别相似,雾和湿霾阶段数浓度占优势的尺度范围分别为 ~μm 和 ~μm,轻雾及霾阶段数浓度优势粒子尺度范围均为~μm。4 个阶段数浓度最大差异出现在 ~μm 范围,从高到低依次为轻雾、霾、湿霾、雾。<μm、~μm 和>μm 的气溶胶粒子最高数浓度分别出现在霾、轻雾和雾阶段。从霾、轻雾、湿霾到雾的转换过程中,以 ~μm 为界,小粒子减少,大

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产生成因

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产生成因 一、什么是沙尘暴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着巨大的破坏力。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气象上将浮尘、扬沙、沙尘暴统称为沙尘天气,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是以能见度和风力的大小来区分。浮尘指在无风或微风的情况下,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扬沙是指由于风力较大,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浑浊,水平能见度在1~10km;沙尘暴水平能见度小于1km;当局部区域能见度小于200 m,不小于50m时称强沙尘暴;当能见度小于50m时称特强沙尘暴。 二、沙尘暴的时空分布 1.沙尘暴的时间分布特征 (1)地质历史时期 研究表明,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沙尘暴也显示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在气候比较暖湿的时期,地面植被生长茂密,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就低;反之在气候冷干的时期,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就高。 (2)近代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的变化特点是:20世纪50年代沙尘暴发生的日数最多;60年代前期略有降低,60年代后期降至最低;之后70年代稍有增加,80年代又处于逐渐减小的趋势,90年代又有明显的增加。 我国沙尘暴的季节变化特点是:春季最多,约占全年总数的一半,夏季次之,秋季(新疆地区为冬季)最少;按月份来看,一年中3、4和5月沙尘暴发生次数偏高,尤其以4月份沙尘暴发生次数为全年最高。5月份以后沙尘暴发生次数急剧下降,9月和10月为最低。 另外沙尘暴也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沙尘暴的发生时间大多集中在中午至傍晚,夜间至午前相对较少,这与近地层大气层结稳定度状况有关。 2.沙尘暴的空间分布特征 沙尘天气是干旱及半干旱区特有的灾害性天气,全球有四大沙尘暴高发区: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 我国的沙尘暴区就是中亚沙尘天气高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位于北方地区。总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地区,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及边缘多于其它地区。 我国沙尘暴存在两个多发区:一是河西走廊、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地区;其次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另外在北疆克拉玛依地区、南疆的和田地区和青海的西北部地区是三个局地性沙尘暴区。 三、沙尘暴产生的原因 沙尘暴的发生有其自然原因。首先,我国西北部有浩瀚的沙漠。加之那里干旱少雨,土地裸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沙源;其次是要有蒙古气旋的存在,能将大量沙尘卷入高空;三是要有能将卷入高空的沙尘输送到远方的冷气流。这三个条件缺一个就很难形成大范围的沙尘暴。 沙尘暴一般发生于春夏交接之际,其形成与大气环流、地貌形态和气候因素有关。一方面春季风速较大;另一方面雨季此时尚未来临降水稀少,而气温已开始回升地面开冻融化、蒸发变得强烈,使得裸露的沙土逐渐变得松散,一旦遇有较强的天气系统活动就很容易产生沙尘暴。夏季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高,沙尘

广西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广西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摘要]本文通过查询1970-2008年广西省的降水资料,对广西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展开论述。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广西降水分布地域性较为明显,而且各个季节的变化对其降水的分布及情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中对广西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地域分布特征展开分析,对气象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广西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降水属于广西的重要天气现象之一,若持续降水且降水量过大,极有可能产生一定的灾害,包括引发洪水、山体滑坡、塌陷等方面,甚至威胁居民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因此,对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有效的了解广西省的降水分布特点,从而及时对天气现象开展预测,以便在出现超大降水的情况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降低其所带来的危害。 1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 本文中的相关数据资料来源为广西气象台的雨量库,主要以常规化的统计分析方法来进行相应的分析工作。 1.1年、月际变化特征 经过查阅广西气象台的雨量库得知,近十几年来,广西多数地方出现强降水情况,而且强降水的发生频率较高。其中,1994年的强降水日数最多,共120d,占该年的降水量的32.7%;而1989年的强降水日数最少,是近十几年来最少的,共61d,占该年的降水量16.7%,其强降水日数仅为1994年的一半。 此外,结合强降水日数与相应年际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广西省全年都可以出现强降水天气,其实际降水强度在一年中的各个月份也各不相同。而且其强降水的月际分布有明显的双峰型特征,其峰值一般在6月份出现,降水量为16.8d;并于8月份出现第二峰,第二峰并没有第一峰的特征明显,主要为15.6d。在一年之中,广西省一般主要在5-8月份出现强降水情况,其强降水日数占据全年日数的70%左右,尤其是六月份的时候。通过查询资料还发现,强降水过程日数逐月分布呈现单峰型特征,尤其以6月份的强降水日数最多,为4.66d,而在汛期,即4-9月期间出现强降水过程日数占据全年强降水日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1.2降水日变化特征 由于白昼和夜间热力条件的差异,暴雨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等差值线总趋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即夜间暴雨频数的由桂西北地区向桂西南地区逐渐减少,桂西北的夜间暴雨比白天高出5~7次。以频次差值最大的凌云和岑溪两个测站作代表,分析桂西北和桂东南昼间和夜间暴雨的逐月变化的情况。在白天时段,两个测站的暴雨频次逐月变化有明显的差别:从数量上看,无论在那一月份,陆川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 穆迪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 1.雾霾污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1)雾霾的概念 雾霾中的雾是近地面的云,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硫酸、灰尘等组成的气溶胶。在一定光照,温度,湿度和动力因素雾和霾相结合就形成了雾霾。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不大于2.5 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称为PM2.5。首先PM 是“particulate matter”的英文缩写,是指可吸入颗粒物质,在环境领域被称为颗粒物,在大气科学领域被称为大气溶胶粒子。按气象学定义,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定义,霾则由包含PM 2.5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通常将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形成的,称之为雾霾。 (2)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 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大气原因。人类活动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使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雾霾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污染是元凶”;大气运动包含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在雾霾污染形成过程,空气运动扮演“帮凶”的角色。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陆雾霾污染源主要是燃煤、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扬尘沙尘。其中PM2.5是主要污染物,其污染源所占比重如图1-1 所示。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排放物形成的一次颗粒物通过地面的界面反应,形成二次无机颗粒;同时其他废气通过大气输送和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这样就形成雾霾的物质基础。气溶胶与湿润的空气在大气条件出现水平方向连续静风和垂直方向逆温时,就产生雾霾,而雾霾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或轻雾。 图1-1 PM2.5主要来源占比图 (3)雾霾污染的危害 1-3-1雾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国民经济运行、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居民身心健康。雾霾天气发生时,空气湿度低于百分之六十,可吸入颗粒物质均匀浮游在于空中,颗粒物质对大气具有一定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可吸入颗粒物,尤其是可入肺颗粒物通过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造成呼吸道炎症、肺炎等病症,加重了人们对于雾霾污染的恐惧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1.3.2雾霾天气发生后,严重的视程障碍威胁着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航空港、海港、航道

雷击闪电的特性

雷击闪电的特性 作者:TIMES 转贴自:防雷技术论坛 雷击闪电的特性 (1)雷电流的特性 雷电破坏作用与峰值电流及其波形有最密切的关系。雷击的发生、雷电流大小与许多因数有关,其中主要的有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季节和气象。其中气象情况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研究雷电流大多数采取大量观测记录,用统计的方法寻找出它的概率分布的方法。根据资料表明,各次雷击闪电电流大小和波形差别很大。尤其是不同种类放电差别更大。为此有必要作如下说明。 由典型的雷雨云电荷分布可知,雷雨云下部带负电,而上部带正电。根据云层带电极性来定义雷电流的极性时,云层带正电荷对地放电称为正闪电,而云层带负电荷对地放电称为负闪电。正闪电时正电荷由云到地,为正值,负闪电时负电荷由云到地,故为负值。云层对地是否发生闪电,取决于云体的电荷量及对地高度或者说云地间的电场强度。 云地间放电形成的先导是从云层内的电荷中心伸向地面。这叫做向下先导。其最大电场强度出现在云体的下边缘或地上高耸的物体顶端。雷电先导也可能是从接地体向云层推进的向上先导。因此,可以把闪分成四类,只沿着先导方向发生电荷中和的闪电叫无回击闪电。当发生先导放电之后还出现逆先导方向放电的现象,称为有回击闪电。 上面讲到一次雷击大多数分成3~4次放电,一般是第一次放电的电流最大,正闪电的电流比负闪电的电流大。这可以从图1.2典型的雷雨云中的电荷分布得到理解。 电流上升率数据对避雷保护问题极其重要,最大电流上升率出现在紧靠峰值电流之前。习惯上用电流波形起始时刻至幅值下降为半幅值的时间间隔来表征雷电流脉冲部分的波长。雷电流的大小与许多因素有关,各地区有很大区别,一般平原地区比山地雷电流大,正闪电比负闪电大,第一闪击比随后闪击大。 (2)闪电的电荷量 闪电电荷是指一次闪电中正电荷与负电荷中和的数量。这个数量直接反映一次闪电放出的能量,也就是一次闪电的破坏力。闪电电荷的多少是由雷云带电情况决定的,所以它又与地理条件和气象情况有关,也存在很大的随机性。从大量观测数据表明,一次闪电放电电荷Q可从零点几库仑到1000多库仑。然而在一次雷击中,在同一地区它们的数量分布符合概率的正态分布。第一次负闪击的放电量在10多库仑者居多。 一朵雷云是否会向大地发生闪击,由几个基本因素决定,其一是云层带电荷多少,其二是把云层与大地之间形成的电容模拟为平板电容时,它对大地的电容是多少。当然这个模拟电容两极之间的电压就是由电容和带电量决定的。当这个模拟电容内的电位梯度du/dl达到闪击值时就会发生闪击。当闪击一旦发生,云地之间即发生急剧的电荷中和。 雷电之所以破坏性很强,主要是因为它把雷云蕴藏的能量在短短的几十μs放出来,从瞬间功率来讲,它是巨大的。但据有关资料计算,每次闪击发出的能量只相当燃烧几千克石油所放出的能量而已。 (3)雷电波的频谱分析 雷电波频谱是研究避雷的重要依据。从雷电波频谱结构可以获悉雷电波电压、电流的能量在各频段的分布,根据这些数据可以估算通信系统频带范围内雷电冲击的幅度和能量大小,进而确定避雷措施;在电力系统中,了解雷电波频谱分析在避雷工程中,也可以根据其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区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

探究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区沙尘暴的形成原因、特点和防治措 施 摘要:本文选择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沙尘暴的定义和地理分布,从地理特征、经济发展等方面阐述了选择宁夏的理由,简要分析了宁夏地区沙尘暴形成的原因和近年来的时空分布、传输路径及变化趋势,并以沙尘暴预警机制和综合治理方式为纲展开对于沙尘暴防治措施的讨论。 关键词:宁夏沙尘暴形成机制预警措施综合治理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Sandstorms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Technology of Chemistry and Biology Depart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 Hangzhou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chooses Ningxia Hui Autonomous as a study object ,and clarifies the reasons from perspectives of geography characteristics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a definition of sand-dust storm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lso, the paper giv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paths ,trends and ways to form of the sandstorms in the area. At last, we make a discussion over the early warning measures 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controlling sandstorms. Key words: Ningxia sandstorm formation mechanisms early warning measure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问题专题复习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问题专题复习 高考考点: 高考考点: ◆描述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时间:季节年际日) [空间:水平垂直纬度(南北)海陆(东西)] ◆阐释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成因、原理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地理事物呈点状,说明其背景比例尺很小,往往是要求描述其分布特点。描述时应从大范围去考虑。 例1:读图3,说明历届现代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地区分布特点。 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或欧洲和北 美洲)。 答案分析: 此题要求描述的是点状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图 中给出的是海陆简图,不是地形图,不需要考虑 海拔差异。又因为这些城市都是分布在陆地上, 也不必考虑海陆差异。所以只需纬度(南北)差 异。 例2: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 90%在广东省境内。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 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根 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4 分)(08广东卷) 4)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5分) 答:地理分布特点: ①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 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 成因: ①水、陆交通便利,供水方便; ②中、南部地势低平,有利于城镇建设; ③中、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北部高,较有利于城镇发展。疏 密 方 位 叠 加

1、点状分布图答题方法 (3)甲区域的城镇分布有明显特征。请你归纳出三点。(6分) 答:主要分布在东部;沿交通线分布;沿谷地(沿河流)分布。 2.读图6,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我国汽车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 多数分布在季风区内,沿河近海的平原地区; 多数 分布在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的人口、城市密集地 区。 3.读“某国南部水系及其城市分布图”,回答下列 问题:概括乙河南部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 城市多沿河分布,较为均匀,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 少,且距离较远。

沙尘暴简介

沙尘暴简介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地表异常干燥松散,抗风蚀能力很弱,在有大风刮过时,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沙尘暴天气。 一、沙尘暴的形成条件: 沙尘暴形成需要有三个条件。首先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其次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最后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二、沙尘暴的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恶化: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 2.生产生活受影响: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沙尘暴还使气温急剧下降,天空如同撑起了一把遮阳伞,地面处于阴影之下变得昏暗、阴冷。 3.生命财产损失。 4.影响交通安全。 5.危害人体健康。 三、沙尘暴的形态特征: 1.风沙墙耸立。 大陆强沙尘暴多从西北方向或西方推移过来,也有少数从东方推移过来。几乎所有的沙尘暴来临时,我们都可以看到风刮来的方向上有黑色的风沙墙快速地移动着,越来越近。远看风沙墙高耸如山,极像一道城墙,是沙尘暴到来的前锋。

江苏省降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16438560.html, 江苏省降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作者:徐晨光冯新峰郑志伟申子通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20期 摘要根据江苏省13个气象观测站点的分布位置建立泰森多边形,并利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和建立的基尼系数降雨分布不均匀性模型,对南京市和江苏省1961—2010年的降雨量、基尼系数和洛伦茨不对称系数的系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江苏省年降雨量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江苏省年降雨量趋于增加,降雨年内时间分布趋于均匀,较多月份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比例增大。雨季月份降雨量较集中,东南部大暴雨发生的频次增加,增大水土流失发生的可能性;非雨季月份降雨量较少,西北部容易造成土壤干旱,对植被生长和生态恢复极为不利。 关键词降雨;分布模型;时空分布;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P42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0-0236-04 随着全球变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气候变化所诱发的环境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诸多学者对各类气象要素(如降雨、气温、蒸发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1-3]。降雨作为水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多寡和分布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的江淮流域,工农业比较发达,但旱涝灾害严重,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不良影响。近年来,江苏省降雨量的时空分布趋势比较受关注,但对降雨量的年内变化分布趋势却研究较少[4-5]。提高对江苏省降雨时空的预测能力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该文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借鉴基尼系数的构建思路,利用洛伦茨曲线的特征分析,对江苏省13个观测站1961—2010年间降雨年内分布的均匀度进行定量分析,以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取 选取江苏省13个气象台观测站点(徐州、赣榆、盱眙、淮阴、射阳、南京、高邮、东台、南通、吕泗、常州、溧阳、吴县东山)1961—2010年的逐月降雨量值。 1.2 研究方法 运用Analysis Tool中CreateThiessen Polygons工具为江苏省13个气象观测站点创建泰森多边形,并求出每个多边形的面积,以及该多边形在江苏省总的土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应用ArcMap9.3地统计学模块(Geostatistics)中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插值形成面雨量,分析研究区多年月均及年均面降雨量的空间分布;利用建立的基尼系数降雨分布不均匀性模型,对研究区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可通过降水、蒸发、径流等水平衡要素的分布反映如下: 1) 我国水资源人均和亩均水量少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710 m3,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列世界第88位。亩均水资源量也只有1770m3,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2/3左右。因此,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人均和亩均水量并不丰富。 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相适应。我国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35.9%,人口数占全国的54.7%,但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81%;人均而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14.4%,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58.3%。由于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平均约每三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水旱灾害。 3) 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流含沙量大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长期人类活动的结果,中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2%,居世界第120位,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150万km2,约占国土面积1/6。结果造成许多河流的含沙量大,如黄河年平均含沙量为37.7kg/m3,年输沙总量16亿t,居世界大河之首。 4)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很不平衡 在南方多水地区,水的利用率较低,如长江只有16%,珠江15%,浙闽地区河流不到4%,西南地区河流不到1%。但在北方少水地区,地表水开发利用

程度比较高,如海河流域利用率达到67%,辽河流域达到68%,淮河达到73%,黄河为39%,内陆河的开发利用达32%。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是北方高于南方,目前海河平原浅层地下水利用率达83%,黄河流域为49%。 5)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缺水的干旱半干旱我国面积占52%,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不够,人们在地下寻找水源宝藏,深层地下水都是上万年甚至于更长时间蓄积的水,现在都拿出来用了。华北平原累计超采水量达到1000亿立方米,中国668个城市三分之二有不同程度的缺水,缺水带来的工农业年损失巨大,以千亿计算。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到人类的健康,“三湖、三河”污染态势在扩大,现在黄河已经找不到干净的水,很多地方都是劣质水,黄河的污染与泥沙问题很严重,黄河既有泥沙,又有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在河道内。华北地区的白洋淀污染也非常严重,水几乎是黑色。 水环境、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水污染导致甲肝、伤寒、血吸虫等疾病,废污水、水与食品的污染导致肝癌、胃癌是中国农村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肝癌死亡率为世界第一。污染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巨大,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相当于GDP的3.5%到8%。与水相关的生态退化,全国有35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干旱沙化土地100万平方公里,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扩张,我国森林率只有18%,我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草场退化。沙漠化的情况严重,地下水枯胡杨林大量的死亡,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牧场退化,草原沙化。沙漠化引起了沙尘暴以及黄河河道的断流等很多问题。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最大超采量达到150%,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原来地下水位在80米左右,现在地下水位标高大概为30米左右,下降了30多米,

高考地理沙尘暴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沙尘暴知识点归纳 以下是给你推荐的高考地理沙尘暴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高考地理沙尘暴知识点【什么是沙尘暴】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 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沙尘暴形成原因】①产生大风的条件因素;②产生对流层低层强烈垂直不稳定的因素;③当地地理环境存在着丰富的沙尘源。 【沙尘暴形态特征】①风沙墙耸立②漫天昏黑③翻滚冲腾④流光溢彩【沙尘暴按等级划分】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五类。 ①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②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③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④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模糊不清,浑浊不堪,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⑤特强沙尘暴:狂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的天气现象。 高考地理沙尘暴练习题2004年5月7日中国教育报报道:今年4

月25日,古都北京风沙再起,这已是今春第8次沙尘暴天气了。 据气象专家说,像今年沙尘暴来的这样早,次数频繁,危害大,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风沙威逼北京城已成为不争的的事实。 据此回答1—3题。 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及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带来很大影响,社会各界要求将高考时间提前的呼声日趋强烈。 据此回答4-7题。 4、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C)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会产生影响。 A、沙尘暴 B、台风 C、水灾 D、泥石流5、上述自然灾害近年来频发地区主要是指我国(D)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黄河中下游地区D、长江中下游地区6、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其最主要原因是(B)A、受锋面雨带的控制B、受太阳辐射的影响C、受副热带高压控制D、受印度低压控制7、我国正在建设的两条“绿色长城是①长城沿线的森林带②“三北防护林③黄河下游两岸的护堤林④沿海13000千米滨海防护林(D)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猜你喜欢:1.2017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总汇2.高考地理关于“大气必背知识点总结3.高中地理必考知识点4.2017高考地理阐析题专题复习5.福州中考地理知识点复习

沙尘暴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措施

沙尘暴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措施 一、沙尘暴的形成 (一)沙尘暴天气成因: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在极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高空干冷急流和强垂直风速、风向切变及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引起锋区附近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发展,加剧了锋区前后的气压、温度梯度,形成了锋区前后的巨大压温梯度。在动量下传和梯度偏差风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层风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尘,形成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 (二)沙尘暴的人为成因: 很久以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很脆弱,其植被极易破坏而难以恢复,再加上这些年来的毁林毁草,开荒、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活动,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这就为扬沙浮尘的天气提供了主要的土沙物质。 沙尘暴就是这样形成的。 二、沙尘暴的形成需具备4个条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沙尘暴多发生于北方的春季,而且降雨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沙尘暴是很好的证据。 三、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天气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恶化 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2、生产生活受影响 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 3、生命财产损失 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威武、民勤、白银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1) 我国水资源人均和亩均水量少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710 m3,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列世界第88位。亩均水资源量也只有1770m3,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2/3左右。因此,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人均和亩均水量并不丰富。 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相适应。我国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人口数占全国的%,但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81%;人均而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由于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平均约每三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水旱灾害。 3) 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流含沙量大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长期人类活动的结果,中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2%,居世界第120位,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150万km2,约占国土面积1/6。结果造成许多河流的含沙量大,如黄河年平均含沙量为37.7kg/m3,年输沙总量16亿t,居世界大河之首。 4)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很不平衡 在南方多水地区,水的利用率较低,如长江只有16%,珠江15%,浙闽地区河流不到4%,西南地区河流不到1%。但在北方少水地区,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比较高,如海河流域利用率达到67%,辽河流域达到68%,淮河达到73%,黄河为39%,内陆河的开发利用达32%。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是北方高于南方,目前海河平原浅层地下水利用率达83%,黄河流域为49%。 5)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缺水的干旱半干旱我国面积占52%,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不够,人们在地下寻找水源宝藏,深层地下水都是上万年甚至于更长时间蓄积的水,现在都拿出来用了。华北平原累计超采水量达到1000亿立方米,中国668个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