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汉英习语翻译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汉英习语翻译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汉英习语翻译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汉英习语翻译

摘要: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短小,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而交往中,习语被广泛使用。因此,对习语的理解成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所以对习语的准确理解显得尤为必要。然而,在翻译习语的实践中,不同翻译家有不同的理论。而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却能够更好地指导习语翻译以实现源语读者和与接受语读者反应上的最佳对等,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01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从对《圣经》的翻译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功能对等”理论,其核心意思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程度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对等”(1993:118)。

功能对等理论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首先,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就是将源语信息准确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不仅要传达源语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引申义也传达出来。唯此,目的语读者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源语信息。其次,功能对等理论将读者的反应作为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它把译文读者放在首位,要求“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形式是次要的,功能是主要的。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美车哲学教授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的基础。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all at sea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副标题: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9 更新时间:2005-5-15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美车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的基础。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

英汉习语翻译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 to be on the ice 如履薄冰. to sit on pins and needles 如坐针毡. An ass is known by his ears 见耳识驴it is a sad house where the hen crows louder than the cock()鸡司晨,家之不祥. it’s ill to waken sleeping dogs/ Let sleeping dogs lie 勿惹睡狗. A bark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sleeping lion 吠犬不可怕,睡狮难提防. 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 大鱼吃小鱼. He who rides a tiger is afraid to dismount 骑虎难下. A good horse cannot be of a bad colour 好马无劣色. to be as mild as a lamb 驯如羔羊.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Great oaks from little acorns grow. 人靠衣服马靠鞍It’s the saddle that makes the horse and the tailor , the man. 旧瓶装新酒new wine in old bottles. 玩火者必自焚He who plays with fire gets burned. 羽毛丰满to become full-fledged. 风驰电掣to pass swiftly like the wind or lighting. The ap ple of one’s eye 掌上明珠. as timid as a hare 胆小如鼠. as strong as a horse 大力如牛.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一贫如洗.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Everyone for himself, God for us all 人人为自己, 老天为大家. A small bird wants but a small nest 燕雀无鸿鹄之志. Take not

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了解中英习语差异:学会大师级翻译原则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美国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理论的基础。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很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

奈达“动态对等理论”述评

奈达“动态对等理论”述评 摘要:奈达的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界影响颇大,他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在译界被广泛接受。这一理论从交际效果出发,强调以读者为中心,重视读者的反应。但这一理论忽视了语言的个性和特殊性、语际转换的复杂性、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原文形式及语篇的多样性。本文尝试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全面解读和分析。 关键词:功能对等读者的反应 Abstract: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Nida have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tran slation scholars, and his “Dynamic Equivalence”has been accepted widely. Starting from the effects of communication, this theory emphasizes reader-centered perspective,and attaches importance to readers’response, which neglects the specialties and individualities of the language, the complexity of conversion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the form of original text and the diversity of discourse. This paper tries to give an overall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Dynamic Equivalence”. Key words:Dynamic Equivalence; readers’response 1 引言 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因提出动态对等理论而享有

浅谈英汉习语的翻译

浅谈英汉习语的翻译 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邓慧云 (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10901班 200900848)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英汉互译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常和普通。无论是在何时何地英汉双语的标语或标志都不罕见,可见其在我们生活之中是比较普及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习语又是语言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文化的浓缩,是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形象鲜明、音韵优美、内涵丰富等多种特点。很多时候我们都能从一些习语中了解到一定蕴含于其中的文化意义。英语中,习语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包括俗语、谚语、格言、警句和俚语等。汉语中,这类表达称作“成语”或“俗语”。英汉习语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尽可能的表达清楚源语言的含义,做到“信、达、雅”,让目的语的读者能够更加透彻的理解对方的习语,从而了解其中蕴含着的文化。 在英汉习语翻译时我们一般要先了解英汉习语的特点;英汉习语形和意的差别;英汉互译的方法一般有采用直译法和意译法或两者相互结合与补充。习语是文化的产物,它们蕴涵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从习语中反映出中西文化差异,这些差异要求我们真切地了解产生与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并把握和细究习语的意义,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不断促进和加强各国人民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关键词:特点、形和意、直译、意译 论文大纲 1.英汉习语的特点 1,1英语习语的特点 1.2汉语习语的特点 2.英汉习语的形和意 2.1意义和形式相同 2.2意义和形式部分或完全不同 2.3意义相似,形式不同 2.4形式,意义都不相同 3.翻译方法 3.1 直译法 3.2 意译法 3.3直译和意译结合 4.结语 理论背景

英汉与汉英翻译_习语翻译

习语的翻译一、什么是习语(idiom) 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习语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适宜于用来比喻事物,因而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习语既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同时其本身也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因此,翻译时应当尽量保持这些特点。译者除了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原文习语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修辞效果以及其民族、地方特色等。我们这里所谈的英语习语(idioms)是就其广义而言的,包括俗语、谚语、俚语(slang expressions)等。例如:The new naval(海军的) base has proved to be a white elephant; A large number of American radio stations operate in the red. 二习语英译汉的三种主要方法1直译法2汉语同义习语的套用法3意义法二习语英译汉的三种主要方法1 直译法:例如:to break the record armed to the teeth the most-favored-nation clause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a gentleman’s agreement bad egg A cat has nine lives. the Trojan horse the heel of Achilles the cold war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Barking dogs do not bite. 2 汉语同义习语的套用法:(1)双方有完全相同的形象比喻:另外,中国人和英国人共同的劳动经历也使这两个民族产生一些相同的人生经验,故而有完全相同的形象比喻的习语存在。如:试翻译下列习语:to praise to the skies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to add fuel to the fire to be on thin ice Walls have ears. (2)双方有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试翻译下列习语:As stubborn as a mule To fish in the air To drink like a fish To be at the end of one’s rope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3 意义法:例如:I guessed when he asked for an interview that Smith had an axe to grind. The teenagers don’t invite Bob to their parties because he is a wet blanket. Among so many well-dressed and cultured people, the country girl felt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To break the ice, Ted spoke his interest in mountain climbing, and they soon had a conversation going. S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 she thinks she can do what she likes. 三小结习语不仅是语言的精华,而且是语言的缩影,是语言特征的集中反映:语言是人在劳动中创造的,大部分习语就来自普通老百姓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经历。由于不同民族之间既存在相同的生产生活经历,也存在不同的方面,因而,中英文习语中就存在意义和形式完全相同的习语,也存在不同的习语。所以在翻译英语习语的时候,应该恰当地运用直译,意译和套用汉语同义习语等方法,以保证译文质量。四作业1.试将下列句子译成汉语:Like father, like son. Least said, sooner mended.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Penny wise, pound foolish.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2. 完成教科书第45页上的习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观概述

论对等原则 张铭1尤金·奈达 尤金?奈达,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是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从小笃信基督,并对语言有浓厚的兴趣。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接着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他把语言学应用于指导圣经的翻译,创造了自己特色的翻译理论,至今发表40多部著作,250余篇论文,可谓著作等身。他还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并曾来过中国13次。 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描写语言学阶段:这一阶段,奈达结合自己在圣经翻译中的实验,主要集中研究了句法、词法和语义翻译中的问题。这一期间的代表作是《论词法:词的描写性剖析》(1946)、《圣经翻译》(1947)等。 (2)交际理论阶段:这一时期是奈达最高产,成果最丰富的的时期,他明确提出了“翻译的科学”这一概念,创立了翻译的交际学理论,并阐释了“动态对等”的翻译观,提出了“分析、重组、翻译、检验”的四步式翻译过程。代表作是《翻译科学探索》(1964)《翻译理论与实践》(1969)1等。 1与塔伯合著。

(3)社会符号学阶段:这一阶段,奈达一方面保留了交际理论的观点,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很多观点进行了修正和发展,同时开始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翻译问题。代表作有《论翻译的社会语言学理论》(1979)《意译》(1982)等。2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句话 (1)、翻译是交际活动。 (2)、翻译主要是译意。 (3)、为了译意,必须改变语言的表达形式。3 2《论对等原则》 不存在绝对的对等 没有哪两种语言是完全一致的,无论是对应符号被赋予的意义还是这些符号排列为词组的方式,因此,就有理由认为翻译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这样,也就不存在完全精确的翻译,翻译的整体影响可能接近原文,但细节不可能完全相同。 翻译的不同类型 翻译的不同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基本因素: (1)信息的本质 (2)作者的目的或译者的目的. (3)受众的类型。4 2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P61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2004 .98. 4谢天振.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P38

如何对英汉习语准确翻译

如何对英汉习语准确翻译? 摘要: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英汉习语在翻译中占重要位置,翻译时我们要了解他们是文化差别,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的差异等,灵活翻译,不死译,做到“三忌”即忌“望文生义”、忌“混淆习语多义”、忌“混淆习语多义”。不能照搬硬套,否则会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在翻译方法上要把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了解双方文化的差别,尽可能的准确翻译。 关键词;习语、翻译、三忌、直译、意译 正文 习语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由于两种文化体系是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汉英习语在意义和表现形式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了解英汉习语的特点将有助于翻译活动的进行。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别 1.风俗习惯的不同 英国人爱狗,视狗为伴侣,因此,常以狗的形象比喻普通人的生活行为,如: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中国虽然也养狗,但一般人在心理上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用它形容和比喻坏人恶行,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又如peaches and cream。大家知道peaches 就是桃子,cream 是指奶油。Peaches and cream的意思是:一切都很美好。有人可能会问:桃子和奶油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西方人在吃水果时往往喜欢把水果切成块,然后加一点奶油一起吃。实际上,西方人吃很多东西都喜欢和奶油一起吃。所以,peaches and cream 就意味着完美无缺。 2. 宗教信仰的不同 英国人和中国人信仰不同,英国人多信仰基督教,有不少习语与之有关, 英语中有很多习语来源于《圣经》,如:go to the church(做礼拜),power of the keys(教皇的权力)。在早期帽子盛行的年代,街头卖艺者往往将帽子翻转用于盛放观众施舍的硬币财物。英文中pass the hat的字面意思就是在观众中传递帽子的目的是“募捐”或“凑钱物”。在中国佛教是影响最大的宗教,习语有不少来自佛教,如“半路出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 3、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英汉习语通常来自本民族的历代文献或民间口语。英语和汉语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习语的来源也各异。本国人虽能了解,外国人常不知所云,比如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从事农业者占很大比例,因此,在汉语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枯木逢春”,“斩草除根”。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钟爱海洋,所以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来源于航海业,如: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drop anchor(抛锚;定居下来)等。另外不少习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诗文等,这类习语可称典故习语。英汉典故有各自的民族渊源,非三言两语能阐述清楚,如汉语习语:“三顾茅庐”、“未雨绸缪”等。英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如:fly on the wheel(狂妄自大的人)。 二、习语翻译“三忌” 1、忌“望文生义”

英汉习语的翻译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都拥有大量的习语。习语有的意思明显,有的含蓄。译者除了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要尽可能保持原文习语的语言风格。因此,习语的翻译是比较困难的。但习语翻译的好坏对整个译文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如何处理习语是翻译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英语习语;汉语习语;翻译 学习任何语言,包括母语在内,均不能忽略习语。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因而都拥有大量的习语。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沿习使用而提练出来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习语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形式简练,含义精辟,表达生动等等特点,为人们所喜闻乐用,广泛流传,因而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习语有的意思明显;有的富于含蓄,意在言外,可引起丰富的联想;有的可能包含几个意义,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明确它的意义。习语既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同时其本身也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不少习语前后对称,韵律协调。由于习语具有这些特点,翻译时就应当尽量保持这些特点。翻译时除了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修辞效果以及其民族、地方特色等,避免死译硬译。习语不仅大量出现在文艺作品里,在政治和科学学论文中也同样经常遇到。习语翻译的好坏对整个译文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一、英语习语的汉译 英语习语以其精辟、形象、生动等特点,牢固地确立了它在英语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在书面语言中,还是口头语言里,英语习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数量正在日益扩大、其质量也在不断升华。要想译好英语习语,仅借助于一本字典或是认识几个单词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掌握英语习语的词汇构成和丰富的习语知识,通过长期不懈的学习和实践。英语习语的汉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直译法 有些英语习语是平铺直叙的,既无很深的含义,也无难解的典故,只是用词与搭配相对地固定。对这类习语,我们只须从字面上去理解,采取直译的方法: last but not least 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一点 under one’s nose 在某人鼻子底下 to break the record 打破记录 laugh in one’s face 当面嘲笑 lay sth to heart 把某事放在心上 have pity on sb 同情某人 to fight to the last man 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有些英语习语,有着明显的比喻意义,其中不少有着一定的历史或神话典故。这类习语中,有些因使用范围广、历史久,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都能为中国读者所接受;而有一些由于其文化背景的缘故,中国读者还不能通过它们的字面意义来理解它们的比喻意义,对于这两类习语,人们都采取直译其义的方法: barking dogs do not bite 吠犬不咬人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滚石不生苔 a cat has nine lives 猫有九命 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 feet of clay 泥足 ugly duckling 丑小鸭 crocodile tears 鳄鱼眼泪----------比喻假慈悲

奈达翻译理论动态功能对等的新认识

To Equivalence and Beyond: Reflection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Eugene A. Nida for Bible Translating1 Kenneth A. Cherney, Jr. It’s been said, and it may be true,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people—those who divide people into two kinds and those who don’t. Similarly, there are two approaches to Bible translation—approaches that divide translations into two kinds and those that refuse. The parade example of the former is Jerome’s claim that a translator’s options are finally only two: “word-for-word” or “sense-for-sense.”2 Regardless of whether he intended to, Jerome set the entire conversation about Bible translating on a course from which it would not deviate for more than fifteen hundred years; and some observer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have come to view Jerome’s “either/or” as an unhelpful rut from which the field has begun to extricate itself only recently and with difficulty. Another familiar dichotomy i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ormal correspondence” translating on one hand and “dynamic equivalence” (more properly “functional equivalence,” on which see below) on the other. The distinction arose via the work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igure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Bible translating: Eugene Albert Nida (1914-2011). It is impossible to imagine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especially Bible translating, without Nida. Not only is he the unquestioned pioneer of modern, so-called “meaning-based” translating;3 he may be more responsible than any other individual for putting Bibles in the hand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that they can read and understand. 1 This article includes material from the author’s doctoral thesis (still in progress), “Allusion as Translation Problem: Portuguese Versions of Second Isaiah as Test Case” (Stellenbosch University, Drs. Christo Van der Merwe and Hendrik Bosman, promoters). 2 Jerome, “Letter to Pammachius,” in Lawrence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2nd ed. (NY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4), p. 23. 3 Nigel Statham, "Nida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 Evolution of a Concept, Some Problems, and Some Possible Ways Forward," Bible Translator 56, no. 1 (2005), p. 39.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摘要:英汉习语由于来源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及神话、历史发展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其文化内涵往往具有巨大的差异,因此在处理这些饱含文化特质的内容时,我们应当针对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方法,或直译,或意译,或直译加注,或套译,或直译意译兼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习语。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反映相似或相异的文化。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1](P109)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性。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是民族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广义的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但由于它们来源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及生活习俗等方面,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信息,成为翻译中的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习语的来源,拟找出英汉文化差异的根源,并据此提出英汉习语翻译的方法。 2.习语来源 习语是语言长期使用的结果,是人民大众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与人和人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习语的来源包括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日常生活等[2](P13),下面我们分别从生活环境、历史发展、宗教信仰及神话等几个方面对比一下英汉习语的来源及其文化内涵。 2.1生活环境 英国是一个岛国,其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海上运输业与捕鱼业在英国经济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这就使得英语中有许多关于水和鱼的习语[2](P49-57)。比如,allatsea (全在海里)指不知所措;allhandstothepumps(所有人都去抽水)指情况危险,要全力以赴;likeafishoutofwater(像离水之鱼)指处在陌生环境中,不自在;drinklikeafish(像鱼儿那样喝)比喻能喝;abigfishinalittlepond(小池塘里的大鱼)指在小范围内出名的人,矮子中的巨人等。而汉民族地处亚欧大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许多习语与农业相关[3](P138),比如:“五谷丰登(abundantharvestofallfoodcrops)”;“挥金如土(spendmoneylikewater)”;“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syousow,youshallmow.)”;“面如土色(one’sfaceturnedwhite/pale)”等。 2.2宗教信仰及神话 英语国家人民多信仰基督教,很多习语来源于圣经及莎士比亚作品,同时受希腊、罗马文化影响,也有许多习语出自希腊罗马神话等[4](P86)。如:theappleofone’seye(掌上明珠)(出自《圣经?旧约?诗篇》);aneyeforaneye,atoothfora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出自《圣经?旧约?申命记》);sour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one’spoundofflesh(某人的一磅肉)喻指合法但不合理的要求(出自莎士比亚作品《威尼斯商人》)。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之“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翻译作为语际交流的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翻译早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共同进步,但构建系统的翻译理论却显得举步维艰。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国 内产生影响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西方翻译理论当是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以至翻译界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在奈达40 余本著作和250 多篇论文中,功能对等理论是其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但自20世纪90 年代中期之后, 翻译界观念逆转,形成“言必批奈达”之势。因此,应该对“功能对等论”进行全面理解和分析,进而对其做出公允的评价。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分类。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他希望读者达到完全的理解,并使翻译完成某种祈使功能。 为防止误会,奈达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 ,他希望以此来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这个替换并不是要否定先前的“动态对等” 。实际上“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 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例如翻译white as snow时,如果一种语言里没有雪”这个字,却有霜”(frost)字,就可以用白如霜”来替换。也可用同义比喻如白如蘑菇” white as fungus 来表达,如果都不行,可以用一个非比喻形式very,very white 白极了” 来表达。原作者期望读者看懂作品,通常他会表达的只会是一层意思,而不是几 二、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阶段 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完整版)英语习语翻译

https://www.360docs.net/doc/41651940.html,ugh in one’s face 当面嘲笑 2. Lay something to heart 把某事放在心上 3.Have pity on somebody 同情某人 4.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 5.Sour grapes 酸葡萄 6. Sphinx’s riddle 斯芬克思之谜 7. A Juda’s kiss 犹大之吻8.hang on somebody’s lips 依赖某人,听凭某人做主9.to be full of beans 精神旺盛、尽精力充沛10.bend an ear to 聚精会神地听、洗耳恭听11.a skeleton at the feast 扫兴的人或物12.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 采取鸵鸟政策13. burn the boat 破釜沉舟14. a bolt from the blue 青天霹雳 15.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半斤八两16. one’s hair stand on end 毛发倒竖 17.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两鸟、一箭双雕 18.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杀鸡取卵 19. 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盲人之邦,独眼称王。 20. 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 you will catch neither. 同时追两兔,全都抓不住。 21. 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good. 对人人都有害的事,天下少有。 22. 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 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 23. 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 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24. He that sows the wind will reap the whirlwind. 玩火者必自焚。 25. Like begets like. 龙生龙,凤生凤。 26.Beauty lies in the lover’s eyes. 情人眼里出没人。 27. 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 有了好的开头,才有好的结果。 28. Men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山和山无法碰头,人和人总会相遇。 29.Who has never tasted bitter, knows not what is sweet. 不尝黄连苦,怎知蜂蜜甜。 30. to expire ;go to sleep; pass away 逝世 31. to breathe the one’s last 咽气、断气 32. She is five months gone. 她已有五个月的喜了。 33. I’ll be damned if I do. 我要干这事,就不是人。 34. Damn this work! 讨厌的工作 35. Get the hell out of here. 快滚开。 36. This is a hell of a place. 这个鬼地方。 37. What the devil do you expect me to say? 你到底要我说什么呀? 38. It’s a bloody shame. 真他妈的丢脸。 39. He’s bloody drunk. 他喝得烂醉。 40. Oh, fuck! I’ve lost the address. 哦,见鬼!我把地址给丢了。 41. Who has fucked up the TV? 谁他妈的把电视机搞坏了? 42.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乘热打铁 43.as light as a feather 轻如鸿毛 44.lick sb’s boots 拍马屁 45.kick the bucket 死掉 46.the apple of the eye掌上明珠 47.paint the lily多此一举 48.cry wolf 假警报 49.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 50.Easy come, easy go.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51.Nothing venture, nothing hav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52.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53.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54.Count one’s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不要过早乐观。 55.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滴水可穿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