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践(28页版).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践(28页版).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践(28页版).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践

前言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主要研究三方面的问题:贸易的基础、贸易的影响、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贸易的基础:研究国际贸易的基础,也就是讨论贸易发生的原因。各国之间为什么发生贸易??贸易的影响:带来利益,但这种利益有多大?利益的分配如何?有没有一些利益集团受到损失?贸易对本国的生产和消费会带来多大影响?短期影响是什么,长期又有什么影响?

?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技术变动和资源增长会对贸易产生什么影响?要素的国际流动(移民、国际投资等)会怎样影响一国的经济与贸易?反过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又会怎样影响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贸易政策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研究贸易政策的内在必然性,探索贸易政策发展的规律,及其实施的客观必然性。它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贸易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贸易政策选择的理论依据;政策工具的经济分析;不同类型国家的贸易政策特征;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及其发展趋势等。

?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贸易政策的影响和贸易政策制定中的政治经济学。

?贸易政策的影响:主要是对各种贸易政策(包括关税、配额、出口补贴等)以及影响贸易的其它经济政策(包括产业政策、消费政策等)的实证分析。

?贸易政策制定中的政治经济学: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治与经济利益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一、世界贸易发展进程

?1. 古代的世界贸易

?(1)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人类文明就开始在中东产生。三大宗教、农业、城市、贸易也最早从中东开始。

?(2)到公元100年左右,古典时代进入鼎盛时期

?(3)国际贸易的第一次大推动:中世纪后期西欧的势力扩张。从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十字军多次东征从穆斯林手中夺得了地中海,从而使地中海像古代一样再一次成为欧亚大陆贸易的海上通道。

?在15世纪前,整个国际贸易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按自愿交换的原则进行。贸易在自然经济中的地位并不重要,只是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一个补充。因此,当时各国之间各洲之间的贸易还处于不连续不稳定的状态。

?2.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及由此产生的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则大大发展了各洲之间的贸易,从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

?(2)地理大发现产生的条件

?能生产600至800吨的圆体帆船。

?中国的火药和指南针技术也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已能在舰船上载有火炮,还能生产罗盘仪和象限仪,绘制航海图。

?传播上帝福音的宗教动力、通过贸易牟利的强烈欲望、开辟新通道的迫切需要。

?(4)地理大发现对世界贸易发展的影响

?第一,使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商业革命。贸易的扩大促进了专为交换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各国不同的产品价格所造成的巨大利润进一步推动了为牟利而进行的国际贸易。?第二,地理大发现引发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殖民扩张和殖民贸易,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

?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从而初步形成了一个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3. 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工业革命则彻底改变了各国和世界的自然经济结构,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必要组成部分。?4、战后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

?(1)战后世界贸易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战后较长的和平时期。

?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90年代信息产业革命。

?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增长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改善。

?(2)二次大战后的国际贸易主要变化:

?第一、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增加。

?第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流向,“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 成为主要的贸易模式。

第四、区域性自由贸易迅速发展。

?第五、从贸易主体来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承担者。

?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利益、贸易格局变动的理论。在1776年亚当·斯密的名著《国富论》发表至今的200余年间,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与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四个阶段。这四种理论在当时都能解释这样和那样的国际贸易问题,但是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国际贸易的变化,这些贸易理论也逐渐受到新的贸易理论的挑战。

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简图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1、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

?2、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托马斯?孟)

?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

(1)货币政策

颁布法令和严厉的刑罚,禁止货币输出。

(2)奖出限入政策

主张国家管制对外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政策促进出口,减少进口,实现贸易顺差,积累货币财富。

(3)保护关税政策

(4)发展本国工业政策

?3、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魁奈、布阿吉尔贝尔)

?“自然秩序”的观念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重农主义学说的基础。这个所谓的“自然秩序”,实际上是指经济社会中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

?重农学派对贸易并不重视,但他们从“自由经济”的基本理念和法国农民的实际利益出发,反对重商主义对贸易进行干预的政策,提出了自由贸易的口号,尤其主张谷物的自由出口。

?(二)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

?1、国际贸易取决于国际分工和一个国家的优势

?2、一个国家的优势来自于多方面,并且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本国的优势

?3、一个国家可以选择自由贸易或者对特定商品征收适度关税等不同贸易政策

?主张自由放任,但并未将这一思想简单照搬到国际贸易领域中,而是主张按照具体情况对于不同商品实行自由贸易或者征收适度的关税。

?(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

?(一)赫克歇尔—俄林模式(H—O模式)

?1、认为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资本、土地以及其它生产要素也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而且,他们注意到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有些产品的生产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这种在生产中所需的资本投入比例较高的产品可以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有些产品的生产则主要是手工操作,需要大量的劳动投入。这种在生产中所需的劳动投入比例较高的产品则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这里的“密集型”是一个相对概念。

?2、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也是不同的。有的国家资本相对雄厚,被称为“资本充裕”国家;有的国家人口众多,被称为“劳动充裕”国家。这里的“充裕”也是一个相对概念,用资本/劳动的比率(人均资本)来衡量。

?3、生产要素自然禀赋论

?理论: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来说是不同的,各国在那些能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生产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所以,每个国家最终将出口能利用其充裕生产要素的商品, 以换取那些需要较密集使用其稀缺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

?逻辑思路: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而商品价格的差异是由于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不同;商品生产成本比率不同,是因为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不同,而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不同,则是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因此,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基础。

?(二)赫克谢尔—俄林—萨谬尔森模式(H—O—S模式)

?(三)H—O的理论挑战——里昂惕夫之迷

?三、新贸易理论

?1、行业内贸易理论

?林德尔、德雷泽率先对H—O分析范式无法解释的行业内贸易现象作出了解释。林德尔认为,当要素禀赋条件以及产品开发过程、创新和规模经济能够在特定的商品上创造出出口潜力时,这种潜力只有在出口国具有对该种产品强大的实际需求条件下才能开发出来,即出口优势应当有需求基础。一旦国内贸易在这种需求的基础上被开发出来,国际贸易尤其是在那些具有相似的(但不相同的)国内需求模式的国家间的国际贸易才有可能发生。如果收入水平是国内需求模式的衡量指标的话,那么这种国际贸易将会在具有相似的人均收入水平的国家间得到展开,并达到相当的规模。德雷泽则进一步指出,产品的差异性、需求的差异性和收入的相似性必须在与规模经济相联系时才会发生国际贸易。

?克鲁格曼总结出包括消费偏好多样化和规模经济的新国际贸易理论。

?2、战略贸易理论

?第三节贸易保护理论

?一、当今流行的保护理论

?1、改善国际收支论

?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贸易保护来减少进口,减少外汇支出,增加外汇储备,以平衡国际收支或保持贸易出超。

?它起源于重商主义保持贸易顺差的思想,得到凯恩斯主义的发展。这种思想在发展中国家很普遍,这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出口能力普遍较低,而进口有刚性,外债严重有关。工业发达国家也时常把关税作为平衡国际收支临时性重要措施。

?实施起来有两个问题必须考虑到:

?第一,别国的对策以及这种对策对本国出口的影响。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贸易是双方的,一国实行保护,别的国家也会跟进,不管是有意报复还是进口能力下降,都会反过来影响本国的出口,其结果,虽然少买了东西省了钱,但也少出口少赚了钱。国际收支也许没改善多少,本国消费者和出口行业都要为之付出很大的代价。

?第二,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改善国际收支?要平衡收支,不仅要“节流”,更要注重“开源”。少进口省外汇只是一种消极的、代价昂贵的平衡方法,而提高出口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挖掘更多的出口潜力去多赚外汇,才是积极的、代价较少的改善国际收支的办法。

?2、改善贸易条件论

?改善贸易条件论认为,用增加关税等贸易保护的手段限制进口减少需求可以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由于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与进口商品的国际价格的比率,进口商品的国际价格降低可以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即同样数量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从而使整个国家获利。

通过贸易保护来改善贸易条件的有效性仍然值得考虑。

?(1)能否成功地通过贸易保护来降低产品的进口价格,首先取决于该国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只有贸易大国才会对市场价格有影响力,才能通过限制进口来降低进口价格。如果是一个贸易小国,本身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无足轻重,那么,再怎么保护,对世界市场也不产生影响,哪怕完全不进口,进口产品的国际价格也不会下降。

?(2)即使是贸易大国也未必能通过降低进口价格来获益,因为贸易是互相的,如果为了改善贸易条件而实行保护,很容易引起别国相应的报复措施。最终结果是,贸易条件没有得到改善,贸易量却因此下降。不仅进口商品的消费者受到损失,出口商品的生产者也遭池鱼之殃。

?(3)在现实中,这种报复也可能不发生。但是,无论别国报复与否,为改善贸易条件所进行的贸易保护会造成国际市场价格的扭曲,从而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

?3、增加政府收入论

?4、夕阳产业保护论

?夕阳产业保护论认为,一国的某个产业丧失国际竞争力,进入衰退阶段以后,会引起结构性摩擦,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结构性失业加剧,因此必须对这种衰退产业采取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加以保护,以便阻止衰退,缓和摩擦。

?显然,这种理论实际上是为具有垄断地位的利益集团的利益服务的,是垄断保护论的一种。为了巩固和加强垄断集团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保护高度发展和出现衰落的垄断产业,不仅要防御性地限制进口,而且应是攻击性地加强对外扩张的能力。

?夕阳产业意味着它一度曾拥有比较优势,但现在已经失去。在发达国家中,夕阳产业的利益集团常常通过院外活动,敦促国家对该产业实行高关税或进口配额的保护而获利,使消费者蒙受高价格的损失。这种寻租行为导致国民收入的一种转移,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兼顾政治和经济观点的折衷方案,是逐渐降低关税,从而使受到保护的生产要素有时间来进行转移。国家给予调整援助,帮助生产要素转移到新兴部门,使强者和弱者共同分担代价,减少对一个自由和开放的贸易体系造成的实际阻力。

?这一论点较有份量之处也许在于,需要用一些临时控制措施来减缓调整的速度。其原理是,各种资源未必很容易流动,而且重新培训劳动力及实现新的投资也需要一些时间。大多数贸易条款,如GATT及罗马公约等都包含有保护性条款,就是承认有必要延缓调整。

?问题是,它往往只是一种借口,发达国家藉此而采取的措施“决不是临时性的,也没有人打算把资源从已失去相对优势的领域内转移出去”(世界银行,第144页)。如美国纺织业的“暂时”政策已经“暂时”了近40年,保护依旧。

?5、保护就业论

在历史上,贸易保护最有力的动机之一,便是提供和保持就业机会的愿望。认为一国的生产和就业主要取决于对本国产品的有效需求。通过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有效需求,增加国民生产和就业水平。

?保护就业论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方来解释。从微观上说,某个行业得到了保护,生产增加,工人就业也就增加。从宏观上说,保护就业论是建立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基础之上的,通过限制进口扩大出口的贸易保护政策,可以提高整个国家的就业水平。

?从理论上说,贸易保护对增加就业有积极作用。如果由于增加进口导致了一个行业的销路减少,那么对那个行业进行保护,至少在短期内能维持就业。

?但是,它只是狭隘地着眼于受影响的行业,而没有注意到保护措施对其他行业所起的始料不及的影响,以及贸易伙伴的反应诸因素。

?首先,别国对这种做法不会毫无反应。一国要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别国也要考虑他们的就业问题。一国限制进口,则伤害了别国的出口,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别国也会以限制进口作为回报,那么该国的出口也不得不减少。

?其次,即使别国不进行报复,长期的大量的贸易逆差必然影响别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支付能力,别国经济实力的下降则反过来影响本国的出口商品的购买力,其结果也影响到实行贸易保护国家的出口。

?因此,从总体均衡或长期均衡的角度来看,要想限制进口而不伤害出口或扩大出口而不增加进口都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实行贸易保护的结果往往是增加了一个部门的就业,减少了另一部门的就业,还外加消费者的损害,得不偿失。

?6、保护公平贸易论

?所谓的“公平贸易”是指贸易双方在相互提供同等待遇基础上所进行的贸易。

?正常情况下,不公平的贸易做法是指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的隐蔽措施、政府对出口进行补贴(直接或间接),以及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对出口市场进行倾销等做法。。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规则应该是公正贸易,倾销等做法的存在会破坏这一规则,因而必须用高关税抵销倾销的等影响。如外国在本国市场上以低于公平价格的价格销售产品构成了倾销,大量的倾销必然使进口国已建立起来的工业遭受实际的损害或构成重大威胁,听任事态的发展对进口国是有害的,进口国应当对倾销产品征收高关税以防止对本国工业的损害,使国际贸易公平地进行。这种理论的观点在GATT及许多国家的贸易立法中被采用。

?这一方法实际上因解释不一而往往被滥用。

?各国对不公平竞争的定义不一样:

?最初针对国际贸易中因为政府参与而出现的不公平竞争行为,即凡是由政府通过某些政策直接地间接地帮助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竞争,并造成对国外同类企业的伤害,即被看作是不公平的。?现在被广泛用来要求对等开放市场。它以一种受害者的姿态出现来进行贸易保护,又称为“防止侵害论。似乎是迫不得已的,目的也似乎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国际上的公平竞争,以推动真正的自由贸易。

?有时已超出了不公平做法的问题的范围,而直接攻击到贸易的基础——比较成本间的差异。?由此引伸出一系列论据,主要有:

?(l)“保护工资论”

?认为,经济发展落后而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工资水平较低,产品生产成本较低。从自由贸易出发,从低工资国家的商品进口必然会使本国同类商品的生产部门生产萎缩,工人失业增加,工资下降,影响到其他部门的工资率,使整个国家的工资水平下降,降低本国工人生活水平?(2)报复论

?这实际上是一种古老的论点。认为出于本国利益高筑贸易壁垒的国家,损害了实行自由贸易的

贸易对象国,因而有针对性地征收或提高从这些国家商品的关税或加强非关税壁垒进行报复,以促使对方取消降低贸易壁垒。

?这些政策在理论上说可能有助于限制不公平竞争,促进自由贸易,但在实施中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反不公平竞争”可能被国内厂商用来作为反对进口的借口,一些国家的某些行业劳动生产率低下,面对国际竞争不求改进,反怪罪于外国商品。

?其次,像其他所有贸易保护一样,以公平竞争为由实行保护也同样可能遭到对方的反指控、反报复,尤其在国际交往中各国都有国家尊严,有时明知反报复行为会使本国损失更大,但为了在某种程度上维护国家的独立性和为了特定的政治利益,仍然会采取反报复政策。

?7、非经济目标论

?非经济目标论是从非经济利益角度论证贸易保护必要性的一种贸易保护理论。认为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促进国内生产发展,减少对外国进口产品的依赖,除了实现本国经济目标以外,重要的是还有利干实现三个主要的非经济目标:民族自尊、社会公平和国家安全。

?八、绿色壁垒

?二、贸易保护的新理论

?从理论上说,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建立在“规模经济贸易学说”的基础上的。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比,规模经济贸易学说有两点新的认识:

?第一,工业产品的世界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产品的差异性,使得各国企业都有可能在某些工业产品上有一定的垄断或垄断性竞争力量,占领部分市场,获得利润;

?第二,许多工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生产越多,产品的单位成本越低。

?贸易保护政策有了新的依据。

?第一,怎样利用关税来分享外国企业的垄断性利润,提高国民福利;第二,怎样通过贸易保护来帮助本国企业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从而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使企业成本下降,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一、分享外国企业的垄断利润

?在许多情况下,商品的国际市场是由少数几家大企业控制的“寡头市场”,对每个具体国家来说,某些进口商品更是只来自于少数公司。这些公司在进口国的市场上拥有一定的垄断地位。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不同,垄断企业或寡头企业的商品价格不是市场给定的,而是这些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的。垄断企业或寡头企业能够利用他们在市场上的地位将产品价格定在高于其边际成本的水平上,并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当然,这种利润是通过提高价格从消费者身上赚取的。在国际贸易中,则是由进口国的消费者支付的。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关税保护措施来分享这些外国垄断或寡头企业的利润,弥补国民利益的损失。

?就通过关税来分享外国寡头或垄断企业的利润并提高整个国民收益这一点来说,进口国政府是有可能如愿以偿的。但是,对本国的消费者来说则是雪上加霜,关税使本来已经很高的垄断或寡头价格变得更高。除非政府能将关税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补贴消费者,否则消费者会由于关税受到更大的伤害。表面上看,进口国政府的关税收入来自外国企业的垄断利润,实际上这些税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本国消费者支付的。

?二、“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

?由于国际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性质和规模经济的存在,市场份额对各国企业变得更加重要。市场竞争变成一场少数几家企业之间的“博弈”,谁能占领市场,谁就能获得超额利润。

?新贸易保护主义主张通过政府补贴等来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而企业获胜之后所得的利润会大大超过政府所支付的补贴。

?政府的保护政策可以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占领市场的战略性的优势并使整个国家受益。新保护主义常常以此来说明保护政策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

?这一理论在实施中受到各种实际情况的挑战:

?首先,外国政府可能会采取同样的措施。

?其次,信息的准确性问题。即使外国政府不补贴,本国政府仍然可能因为信息不完全而盲目进行保护,从而不能达到补贴的预期效果。

?三、国内市场失灵论

?经济中有许多市场不能完全反映的利益和成本,即经济学家们常常提及的“外部性”。污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存在“外部性”的时候,市场是“失灵”的。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生产者剩余不能反映全部的收益。通过保护来扩大某产品的市场可能会产生边际社会收益。

?从理论上说,如果扩大本国汽车生产会产生额外的社会利益的话,政府应当通过政策来保护本国生产。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两个问题:

?第一,怎样确定这种社会利益从而选择好确有“正外部性”的行业进行保护?正如确定什么是应该保护的幼稚产业一样,选择的过程既有政治因素又有利益集团的影响。各个行业都认为它们会带来额外的社会利益,最终的选择可能取决于各个利益集团在决策层中的政治势力。

?第二,采用什么手段进行保护?对于同一个目标(提高本国企业的汽车生产量),政府既可以用贸易政策(关税或配额),也可以用产业政策(生产补贴)。如果政策直接补贴生产,不仅同样达到对国内生产的刺激,而且可以避免对消费的扭曲。

国家利益与国际贸易理论的重构

?第五节

贸易政策

?第一节贸易政策概述

?一、贸易政策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的地位

?1、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发源于贸易政策研究

?贸易政策与纯理论相互依存,纯理论是政策研究的基础,政策研究表现为纯理论的推广和应用。然而两者又是不能相互替代的,政策研究具有独特的一面,有其特殊的理论研究领域。

?追溯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贸易政策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出现,要比贸易纯理论的出现早200多年。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史也是干预(保护)与反干预(自由贸易)的发展史,在理论的争辩和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自己,从而形成纯理论和干预理论两大体系。

?2、从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角度考察,国际贸易的纯理论和政策研究属于不同范畴

?习惯上人们把自由贸易理论与纯理论相联结,而将干预贸易的理论和实践视作贸易政策。贸易干预也需要用理论阐述、研究政府采取干预措施的理论依据及各种措施对各国商品和劳务交换产生的后果。

?国际贸易纯理论属于实证经济学范畴,探讨贸易的基本问题,揭示贸易发生的原因以及贸易怎样进行的内在规律。

?各国政府往往会基于一定时期的利益要求,而对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采取各种不同形式的干预。政策研究属于规范经济学范畴。

?3、贸易政策学说主要研究贸易政策对福利的影响。

?规范经济学研究利益问题,探讨贸易的利得,例如贸易是否会增加福利,采取哪一种贸易政策才能达到世界特别是贸易国的利益极大化。

?事实上某一种政策措施总是在有利于部分社会阶层的同时,对另一部分人则可能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不利影响,例如对进口征税,必然是在鼓励国内生产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消费者的负担,因此,偏重于贸易干预的政策措施,只能对某特定的经济行为的各种不同的价值尺度,进行最佳选择和判断。

?二、贸易政策研究的内容及其特点

?1、概念。

?贸易政策从世界范围考察,即国际贸易政策,它是世界各国贸易政策措施的总和,体现了世界贸易体制和贸易政策系统。

?2、贸易政策研究的内容

?(1)广义的贸易政策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三部分。是指涉及到外贸活动的国家干预和调节行为,它是一种复杂的有机整体,既有总体的政策取向即对外贸易总政策(它是一国根据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的基本发展态势和该国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结合本国的资源赋予、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所制定的在较长时期内普遍适用的对外贸易原则、方针、策略),又包括具体体现总政策取向的各种政策措施的组合(它包括进出口商品政策、国别政策或地区政策等方面)。

?(2)狭义的贸易政策则是指关税和非关税的政策措施体系,直接涉及到国家对外贸易活动的经营管理体制、法律制度和行政干预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一定时期对商品和劳务活动的干预措施。

?3、特征

?(1)应用性。贸易政策是一种对商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进行干预的行为,它直接涉及到贸易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利益。

?(2)实践性。贸易政策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政策理论研究的直接动因是实践的需要,这也正是政策先于理论的原因之一。

?(3)法律性。成熟国家的贸易政策措施的主体是通过立法程序以法律形式出现,运用法律手段来履行国家对贸易的管理和干预。

?(4)动态性。贸易总政策及政策工具的取舍,总是适应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因素的变动进行调整,加上政权主体的不稳定性因素和政府目标的调整,导致了贸易政策的变动性。

?三、贸易政策在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作用

?1、贸易政策通过国际贸易体制及贸易政策的区域化对世界贸易乃至世界经济的作用

?(1)国际贸易的秩序化

?贸易政策既是体现贸易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方针,又是直接或间接干预对外贸易活动的具体措施。成熟国家的贸易政策逐渐向规范化、法律化发展,而贸易政策的国际规范化倾向,则有利于协调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促进国际贸易向有序化方向发展。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以及当今的国际贸易组织致力于形成能够约束成员国贸易行为的规则,是使贸易秩序化的保障之一。

?(2)对世界贸易规模的影响

?贸易政策对贸易规模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保护主义盛行势必抑制国际贸易的发展,贸易政策的自由化则起着积极的作用。

?(3)对世界贸易流向的影响

?2、贸易政策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贸易政策就是调整的工具,运用得当就可以促进贸易利得极大化,资源配置优化,增加社会福利;运用不当则可能丧失利用国际经济环境发挥自己优势的机会,有时则表现为抓住了眼前利益,却丧失了长远利益。

?(1)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既是实现对外贸易战略的工具,也是一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贸易政策是调节国民经济平衡的重要工具

?(3)贸易政策也是调节一国以国际收支为主要内容的外部经济平衡的主要手段。

?(4)贸易政策是实现经济目标的工具。

?第二节贸易政策分类

?一、贸易政策的研究从其经济功能,贸易政策可划分为自由贸易、保护贸易、管理贸易政策3大类

?1、自由贸易政策

?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不干预的政策。国家对贸易行为不加任何干预,即既不鼓励出口,也不限止进口,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自由竞争。

?自由贸易政策产生于18世纪初,是18世纪新生资产阶级“自由放任”思想在对外经济关系上的延伸。但是,国际市场毕竟与国内市场存在很大的差别,它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利益。?国际贸易几百年的历史证明,除19世纪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外,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贸易政策是不存在的,自由贸易政策实际上是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的各种特权和优惠的自由化过程。

?当今的贸易自由化则意味着降低政府的控制和直接干预(如数量控制),而代之以价格机制(如关税等)的调节过程。

?2、保护贸易政策

?指国家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干预的政策。基本特征是奖励出口,限制进口。

?即政府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保护贸易政策就是一系列干预贸易行为的各种政策措施的组合,其实际含义主要就是保护贸易政策的内容及其各种措施组合的方式。保护贸易政策经历了四个阶段,它反映了传统措施的抑制和新措施的发展。

?保护贸易政策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重商主义时期的强制性保护贸易政策。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为了促进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实行强制性的贸易政策,通过限制货币(贵金属)流出以限制进口和扩大贸易顺差的办法扩大财富的积累。

?②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目标的保护主义。这一时期贸易政策的基调是自由贸易,但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一些经济起步较晚的国家如德国和美国主张保护国内市场,发展民族资本,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形成,发展国际竞争力。李斯特和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思想是这一时期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③垄断竞争资本主义的超保护贸易政策。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萧条使市场问题急剧变化。垄断资本统治的强化,使贸易政策向垄断资本利益倾斜,保护的对象是高度发达的工业或出现衰落的夕阳工业;其手段是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实施进攻性扩张;保护的不是一般的工业资产阶级,而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超保护贸易也称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是国际贸易中垄断竞争日益激烈的产物,成为战后国家垄断干预贸易,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的手段。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及其贸易思想对该时期贸易政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④70年代的新保护主义和管理贸易政策。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资本主义经济衰退和经济矛盾的加剧,保护主义重新受到青睐。但是形式和手段已经发生了变化,保护手段从以关税保护为主转为以非关税保护为主。奖出限入的保护措施从限制进口为主逐渐转向鼓励出口为主。贸易保护制度转向更系统化的管理贸易制度。同时,区域化的贸易保护政策的地位不断上升。?3、管理贸易政策

?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协调和管理兼顾的国际贸易体制。

?①主要特征是:通过法律途径管理本国进出口贸易,通过国际协调途径处理与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又叫有组织的贸易。

?②主要内容:国家对内制定各种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和条例(如美国301法),加强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有序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协商,签定各种对外经济贸易协定,以协调和发展缔约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

?③实质是以公平、对等、自由贸易为目标。

?一个国家究竟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政策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和其对外经济贸易政策。一般经济发展水平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强的国家往往采用倾向自由贸易政策,相反则采用倾向保护贸易政策。

?4、中国不同时期的外贸政策

?中国1978年以前实行国家管制的内向型保护贸易政策

?1978年以后逐步转变为开放型的适度保护贸易政策:国家实行统一的外贸制度,对外贸易活动由国家宏观调控,扩大出口市场与开放国内市场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交换。?2000年以后开始走向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贸易政策。

?二、根据贸易政策对可进口和可出口产品的效果倾向,可将贸易政策区分为中性和偏性的贸易政策。

?中性贸易政策是指政府干预措施的综合效果是对一切可贸易产品和非贸易产品、可出口产品和可进口产品、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不偏不倚地对待。

?偏性的贸易政策

?三、贸易政策的选择与一国的贸易战略和工业化战略结合在一起,分为内向性和外向性贸易政策

?1、外向性战略的贸易政策和工业化政策不歧视内销的生产或供出口的生产,也不歧视购买本国商品或外国商品,贸易政策不偏不倚。

?2、内向性战略对贸易和工业的奖励制度有偏向,重视内销生产,轻视供出口的生产。

内向性战略可以商业政策、工业政策和汇率政策等为手段。政策制订者一般喜欢采用如进口许可证、数量限制等直接控制办法,倾向于对制造业实行高度保护,对进口和投资实行直接控制,币值高估等。

?3、衡量一国贸易政策的内向与外向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包括:

?有效保护率。有效保护越高,进口替代偏向越大;

?进口直接控制手段。其运用越广泛测内向性偏向越强;

?出口奖励措施。其运用越广泛,则外向性程度则越高;

?汇率定值。本币估值越高,内向性则越强。

?4、根据内向或外向的程度差异,可以将贸易政策分为四种类型:

?(1)坚定的外向性战略。奖励制度总的结构无偏向性。对本国市场的实际平均保护率很低。不采用或很少采用直接控制和许可证办法;汇率使可能的进口和出口贸易的实际汇率大体相等。?(2)一般外向性战略。奖励制度总的结构有偏向性。对本国市场的实际平均保护率较低,幅度差异也较小。有限使用直接限制手段,对出口有奖励,但不抵消对进口的保护。对进口的汇率高于对出口贸易的汇率,但差别很小。

?(3)一般内向性战略。奖励制度明显偏向为内销的生产,对本国市场平均实际保护率较高,差异幅度较宽。广泛使用直接控制手段,对出口可能有一些直接奖励,但有明显的反进口偏向。汇率定值也过高。

?(4)坚定的内向性战略。奖励制度强烈地袒护为内销的生产,对本国市场的平均实际保护率很高,高低差异幅度较宽。实行直接控制和许可证制度以限制传统的出口部门。对非传统的可出口商品很少或没有积极的奖励。汇率定值很高。

?四、为了保证对外贸易总政策的实施,各国政府必须制定各种具体的措施,主要分为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两部分

?(1)进口保护政策包括进口保护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两部分

?①进口保护贸易政策包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两类,目前最流行的是低关税和绿色壁垒。

?②进口保护产业政策对工业的支持主要是直接和间接的生产补贴。

?(2)出口鼓励政策也包括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两部分。

?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包括出口补贴、低价倾销等措施

?②鼓励出口的产业政策的特点也是补贴生产,不管商品是在国内市场销售还是在国外销售都得到政府各种形式的补贴。

?我们重点介绍关税、配额、相机保护的贸易政策

?第三节关税

?一、关税的涵义

?1、进出口货物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本国进出口商品课征的一种税收。

2、特点:

?第一,关税的征收对象是进出境的货物;

第二,关税具有涉外性,是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关税的征收是通过海关来执行的。

二、关税的种类

?(一)、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

?最初,关税只是作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渠道,所以也称之为财政关税。

?以保护国内产业为目的设置的关税称之为保护关税,保护关税以保护产业为主,国库收入为辅。?如今,各国所征的关税,已经很难区分保护关税或财政关税。这是因为,以财政收入为目的征收关税,客观上也可以产生保护作用;以保护为目的的关税,其税率只要不达到“禁止关税”的程度,而使进口完全禁止,则仍然会有财政收入。许多国家在调整税率时,往往在两者之间权衡。

?(二)进口税、出口税和过境税

?1、进口税是进口国海关在商品进口时,对进口商征收的关税。

(1)最惠国税率。最惠国税率是指来自同进口国签订了双边或多边最惠国待遇条款的国家的进口商品适用的税率。

(2)普惠制税率。普惠制是部分发达国家给予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制度。

(3)海外组装条款。海外组装条款是美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对进口制成品中本国生产的零部件免税的法律规定。

(4)特惠税。特惠税是指制定较低的进口税率,只有特定的少数国家可以享受。

(5)普通税率。进口商品来自与进口国没有签订最惠国待遇条款,也不享受优惠待遇的国家,适用普通税率。

?中国目前的进口关税税率设普通税率、最惠国税率、协定税率和特惠税率。

?最惠国税率:适用于原产于中国共同适用最惠国待遇条款的世贸组织成员国或地区的进口货物;或原产与中国签定有关税互惠协定的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货物。

?协定税率:适用于中国参加的含有关税优惠条款的区域性贸易与协定的国家或地区的进口货物。2002年的协定税率仅适用于从签定曼谷协定的国家(韩国、斯里兰卡、孟加拉)进口的该协定所规定的货物。

?特惠税率:适用于原产于与中国签定有特殊优惠关税协定的国家或地区的进口货物。2002年的特惠税率仅适用于从孟加拉进口的部分货物。

?普通税率:适用于原产于上述国家或地区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进口货物。

?2、出口税

?出口税是出口国海关在商品出口时,对出口商征收的税。由于征税会增加商品成本,因此一般情况下,出口国都不会对出口商品征收出口税,以免削弱本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少数出口商品征收出口税,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增加财政收入,缓解政府资金短缺的矛盾,但财政性出口税的税率一般不高。

?(2)保护国内生产。一是针对某些出口的原料征收,以保证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原材料供给,例如挪威为保护本国造纸工业而对木材出口征税;二是为了维护本国经济利益,限制外国跨国公司在国内低价收购产品而设置;三是为了防止无法再生的资源逐渐枯竭。

(3)保障国内市场。一些国家为了减少出口,保障国内供给,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国内经济,对一些消费品征收出口税。

(4)转嫁开发费用。为了转嫁开发和生产垄断产品所需的费用,同时又不影响该产品出口,对独占产品出口征税。

?3、过境税

?也称通过税,是一国对于通过其领土(或关境)运往另一国的外国货物所征收的关税。

?征收过境税的条件是征税方拥有特殊的交通地理位置。征税方可以凭借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获取一定的收入,既可以充足国库,又可以转嫁国内的某些经济负担。但是,较高的过境税可能使过境货物锐减甚至消失,使优越的地理位置不能发挥作用,政府也不能从中获得好处。另外,它也会招致对方报复,对本国出口不利。

?(三)进口附加税

?1、进口附加税(Import Surtax)是指对进口商品除了征收正常的进口关税以外,根据某种目的再加征的额外进口税。由于这类关税在海关税则中并不载明,并且是为特殊目的而设置的,因此,进口附加税也称特别关税。

?2、进口附加税通常是一种为特定目的而设置的临时措施。其目的主要有:应付国际收支危机,维持进出口平衡;防止国外商品低价倾销;对国外某个国家实行歧视或报复等。

?进口附加税一种是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另一种只针对某项商品征收,以限制这种特定商品的进口。

?3、根据不同的目的,进口附加税主要有反贴补税、反倾销税、报复关税等。

?(1)反贴补税(Counter-vailing duty)。又称抵消税或补偿税。它是对直接或间接接受任何奖金或贴补的外国商品进口所征收的一种附加税。

?(2)反倾销税(Anti-dumping duty)。这是对于实行商品倾销的进口货物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其目的在于抵制商品倾销,保护本国的市场与工业。

?(3)报复关税(Retaliatory duties)。这是指对特定国家的不公平贸易行为采取行动而临时加征的进口附加税。

?三、关税税基

?关税税基是指征收关税的依据、标准或基础,又称征税方法。

?以此分类,关税可分为从量税、从价税、混合税和选择税等。

?1、从量税(Specific Duties)。即以商品的重量、数量、长度、容积、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的关税。从量税的税额是商品数量与单位从量税的乘积。各国征收从量税大多以商品的重量为单位。但各国对应纳税的商品重量的计算方法各有不同,一般有毛重、净重和公量三种。?(2)从量税的优点:

?①手续简便,无需审查货物的规格、价格和品质,可以节约征收成本费用;②进口品价格跌落时,仍有适度保护;③可以防止进口商谎报价格。

?(3)从量税的缺点:

?①对等级、品质及价格差异的货物,按同一税率征收,税负不合理。

?②税率固定,没有弹性,税额不能随物价涨落而增减,失去了市场的价格机能。

?③对部分不能以数量计算的商品不适用,例如古董、字画、钟表、钻石等。

?从量税通常用于对付国外质量低次的廉价商品进口。发达国家使用从量税主要针对食品、饮料、动植物油等的进口。美国约有33%的栏目是适用从量税的。由于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从量税就使这类产品的税负相对较重。

?2、从价税(Ad Valorem Duties)。这是按进口商品的价格为标准计征的关税,其税率表现为货物价格的百分率。

?(1)从价税的优点是:

?①税负合理。按货物的品质、价值等级比率课税,品质佳、价值高者,纳税较多;反之则较少。

②税负明确,且便于各国关税税率比较。③税负公平。税额随物价的涨落而增减,纳税人的负担可以按比例增减。可抑制过分利得,减轻过分损失。④物价上涨时,进口数量不变时,财政收入增加。

?(2)从价税的缺点是:

?①估价繁难。需有专门人才才能胜任,因此费用成本高。②通关不易。在估定货物价格时,海

关与业者容易引起争议。③调节作用弱,保护性不强。税额随物价涨落而增减,对物价不能产生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保护作用明显不足,当国外市场价格上涨时,国内产业所需的保护要求降低,但实际上进口税额是随物价上涨而增加,反之,国外市场价格跌落时,国内生产所需的保护增强,但关税却随之减少。

?(3)各国规定了不同的海关估价确定完税价格,目前大致有以下三种:

?①以运费加保费价(CIF)作为完税价格的基础;

?②以装运港船上交货价(FOB)为征税价格标准;

?③以法定价格或称进口国官定价格为征税价格标准。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以运费加保费价为基础计征关税,有的国家也使用进口地市场价格计征关税。

?3、混合税(Mixed or Compound Duties)。

?又称复合税,是对同一种商品,同时采用从量、从价两种标准征收关税的一种方法。按从量税和从价税在混合税中的主次关系不同,混合税有的是以从价税为主,另加征从量税;有的是以从量税为主,加征从价税。混合税率应用于耗用原材料较多的工业制成品。

?(1)混合税的好处在于其兼有从价税和从量税各自的优点,使税赋适度,当物价高涨时,所征税额比单一从量税多;当物价下跌时,其所征税额又比单一从价税多,增强了关税的保护程度。

?(2)混合税的缺点是从价税与从量税之间的比例难以确定,且征收手续复杂,成本费用高,不易实行。

?4、选择税(Alternative Duties)。

?这是指对同一物品,同时订有从价税和从量税两种税率,征税时按海关选择的方式,通常按税额较高的一种征收。当高价品市价上涨时,选择从价税;而廉价品物价低落时,选择从量税率。?(1)优点是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经济条件的变化、政府关税目的以及国别政策进行选择。例如,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或加强保护可以选择税额高的税率;若为了鼓励进口或对某特定国家进口商品实行优惠,可选择税额低的一种征税。

?(2)缺点是征税标准经常变化,令出口国难以预知,容易引起争议,一些国家的实践表明其效果不理想。由于大多数国家选择税实施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往往会抑制进口,影响本国生产和消费,甚至可能被贸易伙伴视作贸易歧视,所以易遭到报复,使最初目标难以实现。?四、关税水平(Tariff level)

?1、关税水平是指一个国家的平均进口税率。简单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是两种最基本的方法。?2、名义保护税率和有效保护税率

?(1)名义保护税率(Nominal Rate Protection)是指由于实行对某一商品保护而引起的国内市场价格超过国际市场价格的部分与国际市场价格的百分比,也称“内涵税率”。用公式表示为:?名义保护率=进口货物国内价格-自国外进口价格/自国外进口价格╳100%

?名义保护税率应包括关税、非关税壁垒、外汇管制、进出口贴补等等保护措施在内,一般把商品的法定税率视作是其名义保护税率。

?(2)有效保护税率(Effective Rate of Protection)指整个关税制度(和有效保护措施)对某类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给予净增值的影响,也就是由于整个关税制度而引起的国内增值的提高部分与自由贸易条件下增值部分相比的百分比。也被称为实际保护率。

?有效保护不但注意关税对产品价格的影响,也注意投入品(原材料或中间产品)因征收关税而增加的价格。因此,有效保护税率计算的是某项加工工业中受全部关税制度影响而产生的增值比,是对一种产品的国内、外增值差额与其国外增值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如下:

?有效保护率=国内加工增殖(V/)-国外加工增值(V)/国外加工增值(V)×100%

?试以羊毛衫工业为例,假定在没有进口限制的情况下,羊毛衫和生产羊毛衫的投入物(羊毛、钮扣等)的国际价格分别为100美元和60美元,因此,其国外加工增值为40美元。假若对羊毛衫征收20%关税,则进口国市场价格提高到120美元,而投入物仍旧是免税的,则

按国内加工计算的增值价值为60美元。

?对羊毛衫的有效保护税率为(60—40)/40×100%=50%

?名义税率为20%

?由此可见,有效保护率是通过结构性关税,按产品加工程度由浅到深逐渐提高关税税率,这样,对最终产品的实际保护程度比名义税率所表现的保护程度高得多。

?3、关税水平不仅从一个国家总体税率水平衡量,由于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差异,从而对来自不同的国家的同样产品会采取不同的税率,以示区别对待。

?(1)普通税率和优惠税率

?(2)特惠关税

?(3)普遍优惠制度

?五、关税的经济效应

?(一)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1、关税对价格和进口量的影响

?课征关税的目的除了增加财政收入外,主要在于减少进口数量,提高国内市场价格,以保护本国产业。但是,关税是否等于或高于国内价格上涨额,即出口国是否也负担部分甚至全部关税,这涉及到关税对价格的影响程度,又称之为关税的贸易条件效果。局部均衡分析法运用消费者剩余(Customer’s Surplus)和生产者剩余(Producer’s Surplus)进行分析探讨。

?以静态的观点而言,一般关税可以改善征税国家的贸易条件,即将部分或全部关税转嫁给出口国生产厂商。进口及出口国家的供给和需求弹性决定了转嫁的程度,体现了两国间贸易利益的大小。若一国贸易利得的比重增加,表示贸易条件改善;其他国家贸易条件则恶化。

?以关税为手段的贸易政策,按传统的观点认为,它将阻碍自由贸易,并减少贸易利益。通过征税对国内价格、消费者、生产者、贸易量及对政府收入的影响的分析,说明贸易政策需付出代价,一般称之为贸易政策成本(或称关税成本、保护成本)。

?2、关税的局部均衡效应:

?①关税的生产效应:指由于关税导致的国内产量增加。

?②关税的消费效应:指关税带来得国内消费的减少。

?③关税的贸易效应:由于关税导致的进口的减少。

?④关税的税收效应:政府从关税中所得收入。

?3、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关税效应

?4、关税的成本和利益

?①保护成本或关税的净损失:是指由于关税引起的一国财富的真实损失,即由于关税引起的生产的无效率和消费的扭曲。

?②生产扭曲:由于征关税后一些国内资源从更有效的出口商品的生产部门转向了低效的进口商品的生产部门。

?③消费扭曲:由于征关税后,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于出口商品的价格被人为的提高了,同时也打乱了外国的消费模式。

?④由于关税,收入被进行了再分配。从国内消费者(支付更高价格者)转移到国内商品生产者(获得更高价格者),从国家丰富要素部门(生产出口商品部门)转移到稀缺要素部门。这就导致了低效率——关税造成净损失。

?5、关税的经济利益分析

?①对贸易小国的影响,关税对小国的整体利益是有损失的。

?②对贸易大国的影响,关税政策对大国的整个利益是有损还是有利是不确定的。大国征收进口关税对整个社会的福利影响取决于世界市场的供给弹性和本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如果供给弹性小,进口国进口的数量略有减少就会引起较大的价格下降。需求弹性大时,说明商品价格略有上升,需求数量就会有较大的减少。这两种情况结合起来,则明显对进口国有利。

?(二)一般均衡分析条件下的关税的效应

?1、降低社会福利水平

?2、世界生产量减少

?3、收入再分配效果

?第四节配额和其他非关税壁垒

?一、配额及其实施原因

?①定义: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出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定的限额

?②分配方法:全球配额,国别配额

?③实行配额的原因

?二、政府分配进口配额几种方式

?(1)政府直接颁发进口许可证给进口商。

?(2)政府根据进口商或消费者的申请颁发许可证。

?(3)政府公开拍卖许可证。

?(4)政府在设置限额以后,将权限交给出口国,由出口国自行分配。

?三、配额的效应

?1、配额所规定的进口量通常要小于自由贸易下的进口量,所以配额实施后进口会减少,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要上涨。如果实施配额的国家是一个小国,那么配额只影响国内市场价格,对世界市场价格没有影响;如果实施配额的国家是一个大国,那么配额不仅导致国内市场价格上涨,而且还会导致世界市场价格下跌。

?2、配额的福利效应

?生产者剩余增加,而消费者剩余减少了,实施配额不会给政府带来任何财政收入。

?综合起来,配额的净福利效应=生产者增加一消费者剩余损失

?3、在国内需求发生变化条件下的进口配额的经济效应

?当国内需求偏好发生变化,希望更多地消费该种商品,但原定的进口配额并未发生变化,这样该国的这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对于市场的保护作用加强。

?四、进口配额与等额关税的比较分析

?将进口配额与等效进口关税进行比较,人们会发现进口配额对于进口限制的特殊作用,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世界贸易组织对于非关税壁垒限制国际贸易机制深恶痛绝的道理。

?实行进口关税事实上无法彻底限制竞争,国内生产厂商无法形成完全的垄断,价格无法抬得过高。实行进口配额,因允许的进口数量明确而对国际贸易自由程度限制清楚,限制性更强,国内厂商更愿意采用。在国内生产受到来自外部商品竞争和国内厂商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时,他们甚至迫使政府采取这种做法,因此对自由贸易的限制性更大。

?1、在实行进口配额下,当国内需求上升,结果是国内该种商品的价格升高,国内进口不变,生产增加。但实行与配额等效的关税时,上述情况出现的结果则是,该种商品的国内价格不变,国内生产不变,但消费与进口量要变化,所以实行进口配额的结果是价格的调整;而实行等效关税的结果是进口量调整。进口配额排除了市场机制,是对市场力量的取代;而等效进口关税则是对市场机制的贯彻,因为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价格之差一般不会超过进口关税税率。

?2、在实行进口关税时,政府会得到相当与关税数量的财政收人,在实行进口配额下,进口许可证如果采用拍卖的方法,拍卖收人归政府财政,这与等效关税是一样的;如果对配额进行无偿分配,则等于将这部分收入转让给了得到进口配额的进口商。当经营进口利润变化时,如果垄断性的配额额度分配不变,实际是将等额关税归政府的部分进行垄断性再分配,一般认为,进口配额的垄断性分配易于导致进口商的寻租行为。

?3、实行进口配额限制,能够进口的数量是明确的;但实行进口关税的效果则因供求曲线的状况不同而结果不同,即实行进口关税的结果,因为供求曲线的弹性不明而无法掌握。

?配额和关税政策影响比较

?影响国内需求增加国际市场供给增加

?配额关税配额关税

?进口量不变上升不变上升

?国内价格上升不变不变下降

?国内生产增加不变不变下降

?国内消费增加增加不变增加

?政府收益或配额租增加增加增加增加

?自由贸易的福利损失增加不变增加不变

?五、配额的特殊形式:“自愿出口限制”

?“自愿出口限制”即出口国“自愿”限制其出口量,对进口国来说,由于对方自愿限制,其进口量也就自然减少。所谓“自愿”,其实并不完全自愿,只是在进口国的要求和压力下出口国不得不采取的限制政策。

?区别只在于:对进口国来说,自愿出口限制听起来少一点保护主义的味道,少受一点舆论的遣责。对于出口国来说,如果同样受到数量限制,那么“自愿出口限制”肯定要比强迫限额要好,两者中挑选,宁可选“自愿”。

?事实上,许多配额采用的就是自愿出口限制,亦称“被动配额”。进出口双方可绕开关贸总协定法律原则或相关规定,针对某项产品达成双边或多边的“自动出口限制”,“自愿节制”或“有秩序安排市场”等歧视性的贸易协议。另外,与进口国设置“配额”相比,“自愿出口限制”对出口国的好处多一些,出口国可以控制出口配额分配,出口国政府或企业可以因此获取“出口配额租”。?五、其他非关税贸易壁垒

?第五节相机保护措施

?所谓“相机保护措施”指的是在特定情况下使用的某些紧急保护措施或停止履行现有协议中的正常义务,以保护本国某些更加重要的利益。世界贸易组织允许使用的相机保护措施包括反倾销,反补贴,紧急保障,以及为了国际收支平衡、保护幼稚产业、维护国家安全等实施的暂时性贸易保护政策。

?一、补贴与反补贴

?二、倾销与反倾销

?三、紧急保障措施

?1、紧急保障:国内产业受进口产品严重损害时,政府可以实行临时的进口限制以保护国内生产者。这一条保护措施是关贸总协定和WTO认可的,在关税和非关税在保护政策日益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许多发达国家利用这一措施对本国企业实行“紧急保护”。

2、使用紧急保障措施的必要条件

?(1)进口产品大量增加;

?(2)进口增加是由不可预见的情况造成的;

?(3)进口增加是各边贸易谈判所带来的贸易自由化的结果;

?(4)这种大量进口对国内生产者造成了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的威胁。

?3、进口国政府实行紧急保障的具体措施

?包括:全部或部分地停止正常情况所承诺的关税减让或其他优惠,进口国政府也可以设置数量限制。但为了防止各国利用这一措施实行贸易保护,关贸总协定对紧急保障措施设备有时间限制:保障措施不得超过4年,延长后总期限不得超过8年。

?四、其他政策

?1、货币贬值

?2、经济特区

?3、出口退税

?许多国家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政策,即在商品出口时退还已征的部分税。

?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是避免双重征税和保证国际竞争的公平性。

?

应用篇

?

?第一讲、入新世纪的世界贸易发展新格局

?一、新格局

?1、从贸易伙伴来看,在主要贸易伙伴相对集中于少数国家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结构的趋势不断增强。

?2、从贸易主体来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承担者,以致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上升。

?3、从贸易客体来看,国际贸易在总量增加、规模扩大的基础上,结构改善、速度加快,世界贸易中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和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加快。

?4、从贸易方式看,国际贸易方式不断衍生,并向复合型转化随着国际贸易观念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在变迁衍生,从单边贸易方式到双边、多边贸易方式,不断发展和完善。

?5、“绿色革命”的兴起要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使得市场营销观念、市场形态和贸易手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绿色贸易日渐深入人心。

?6、在贸易政策上,世界贸易自由化与保护主义并存。

?7、从贸易规则看,惯例和规则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新规则不断呈现,规则的传播和接受速度大大加快,规则的统一化程度提高

?二、新格局形成的原因

?如果说,二战前的“南北之间产业间贸易”是各国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的结果,二战后的“北北之间产业内贸易”是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发挥规模经济的结果,那么,20 世纪末开始出现的“南北之间中间产品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三、新格局可能带来的收入分配效应

?(1)当代国际生产模式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分工深化和贸易拓展的过程,各参与国从中分享分工发展带来的福利提高,但也会改变各国原有的收入分配格局。

?(2)从国家整体来看,参与垂直专业化生产的各国福利都会提高,但对本国不同的要素会有不同的回报。

第二讲近、现代欧美国家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的历史源远流长,但一国通过政策干预贸易只是近几百年的事。在16世纪以前,贸易的主要动机是“互通有无”,各国之间的贸易量也很小,国际贸易在一国经济中的地位并不很重要,各国也谈不上有什么真正的贸易政策。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系列的地理新发现引起了欧洲各国经济上的重大变化。西欧主要国家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而对外贸易成为这些国家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之一。盈利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目的。国际贸易对一国的经济以及收入分配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政府对贸易的干预亦应运而生。

?一、17、18世纪欧洲的重商主义

?17、18世纪欧洲的贸易政策主要受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重商主义者认为,在对外贸易中财富源自于贸易顺差,即“出超”。他们认为:一国出口越多,那么货币流入本国越多;而进口却要以本国货币支付,会引起本国财富减少。因而在对外贸易问题上,强调货币财富的重商主义者必然坚持“刺激出口,限制进口”的贸易政策,例如以保护性关税等贸易壁垒限制国外商品进入,同时以退税、补贴或者殖民地贸易等方式刺激出口以积累货币财富。

?二、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自由贸易主义

?19世纪初,英国逐渐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一方面是因为英国的经济持续强盛;

?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思想的影响下,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由贸易的好处。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获得了显著成果,于是各国纷纷效仿,进入了一个自由贸易比较盛行的时期。

?三、19世纪后期:第一次保护主义的兴起

?四、两次大战之间的贸易保护主义

?5、美国新贸易政策的实质就是用外交与贸易政策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出口扩张和公平竞争,在国际贸易中得到相对更多的利益和财富。

?6、美国对外经济政策中的贸易保护主义。

?第三讲、外生比较优势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第四讲中国产业内贸易状况的分析

?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规模经济、产品差异、需求重叠,但它并不能脱离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存在。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其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一国的经济发展越发达,一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就越高。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指的是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之间的贸易,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新贸易理论(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 将产业内贸易定义为相似要素密集度产品的交换。

?理想状态下的产业内贸易产品被称为“完全的产业内贸易产品” ,指在任一相同的要素价格下,贸易产品都具有完全相同的要素密集度。

?从经验研究方面看,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区分是根据产品分类后是否属于同一类别来判断的。当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一种产品分类目录中的物品时,就属于产业内贸易;当一国出口和进口的物品分属于不同的产品分类目录时,就属于产业间贸易。

?2、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

?产品差异包括水平差异和垂直差异。根据产品差异可以把产业内贸易分为水平的产业内贸易和垂直的产业内贸易。

?水平差异是指同质产品具有不同的特性或属性,即消费者所能感知的产品在规格、款式、颜色等方面的差别,这类产品在价格上是接近的;

?垂直差异则是指产品具有不同的物理特征和质量,通常表现为产品的价格差异,即高质量产品具有高价格、低质量产品具有低价格。

?(1)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理论考虑的是产品的水平差异性,即分析相似或相同要素密集度产品在存在水平差异时的交换,其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内贸易活动主要发生在技术水平、要素禀赋和收入水平都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

?工资较低的国家在生产低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工资较高的国家在生产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且两国间要素禀赋的变化对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增减具有重要影响。

理论解释:一般认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是解释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基础,而比较优势与?(2)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在开展贸易后,高收入群体比重高的国家会专门生产并出口质量较高的品种,低收入群体比重高的国家会专门生产并出口质量较低的品种,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由此而发生。

?理论解释:因此,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可以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用比较优势理论

来解释,也可以通过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以及重叠需求来解释。

?3、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产品流动的双向性;

?产品相似和消费可替代性;

?产品生产过程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

产业内贸易的测算:产业内贸易指数

?二、当前我国外贸结构特点:

?第五讲贸易条件决定与工业化道路

?美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通过对100多年来国际经济秩序演变过程的考察,特别是对后进国家工业比进程的研究,指出国际贸易与后进国家工业化进程以及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之间有重要的相关性,他据此提出了贸易条件决定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30年中,热带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殖民地)的贸易以年4%左右的速度增加,许多国家通过贸易使自己的收入发生了变化,修建了基础设施,兴办了现代教育,然而这些国家却没有因此而成为工业国,为什么相同的发展战略带来了不同的发展结果呢??刘易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这些国家的贸易条件处干不利的地位。

?一、贸易条件

?1、贸易条件(TOT,terms of tread),一般是指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由于涉及的是一个国家种类繁多的所有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因此通常用一国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的出口商品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进行计算。

?2、分为三类:

?纯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

?这三类贸易条件中纯贸易条件最为常用,而收入贸易条件普遍被认为最适合于发展中国家。?(1)纯贸易条件又称价格贸易条件,被定义为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反映的是单位出口商品的进口能力。

?公式表示为:NBTT=Px/Pm。

?式中Px、Pm分别为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

其经济学含义是,随着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当NBTT>1时,表示价格贸易条件改善;当NBTT<1时,表示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一国的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的增加。

(2)收入贸易条件(ITT)是联系出口数量,反映一国出口商品的整体进口能力的指标。

?公式表示为:ITT= Px/Pm·Qx。

?式中Qx为出口数量指数。

由于ITT是由NBTT和Qx两个因素决定,所以ITT与NBTT的变动方向不一定一致。在NBTT 恶化时,由于Qx有可能大幅上升,ITT有可能不降反升。由于ITT反映了一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的变动以及一国通过对外贸易满足本国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能力,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较为直接。但该指数无法说明贸易条件的改善是由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技术含量提高还是由于低价促销带动出口数量增长,无法表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竞争能力。

(3)要素贸易条件又分为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

?其中:SFTT=Px/Pm·Zx,

?DFTT= (Px/Pm)·(Zx/Zm)。式中Zx和Zm分别是出口和进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指数。

?要素贸易条件表明,NBTT恶化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因为出口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出口价格下降,而国外进口品生产率的下降会使进口价格上升,但无论发生哪种情况,一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上升或下降的幅度是否超过了价格的上升或下降的幅度,而不是取决于价格贸易条件。

?二、贸易条件决定

?是指对一个具体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在国际贸易中面对的贸易条件决定了其工业化的道路以及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地位。

?三、实现工业化的途径

?1、对工业革命进行模仿。模仿的两个基本前提是农业生产率较高,可以为工业化提供足够的市场,以及具有足够的投资气氛,即新的人才、新的概念和新的制度;

?2、通过贸易的机会实现工业化。因为贸易将增加国民收入,从而增加制成品的国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进口替代便有可能实现,工业化也就能由此开始(中国就是典型)。

?四、原因

?1、生产要素的贸易条件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贸易条件。他所称的“生产要素”不是西方经济学通称的土地、资本、劳动以及管理技能的组合,而是单指劳动力。所谓生产要素的贸易条件也就是劳动力输出与输入的价格比。

?19世纪下半叶国际移民的两大潮流促进了农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分别决定了热带农产品和温带农产品的贸易条件。就温带商品来说,市场力量确定的价格可以吸收欧洲移民,约有130O万欧洲人来到温带殖民地的新兴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就热带商品而言,市场力量确定的价格可以维护印度契约劳工的生活,大约有5 000万印度人和中国人前往热带的矿井、种植园做劳工。这两种价格水平迎然不同。在19世纪80年代,热带种植园劳工的工资是每天一先令,而澳大利亚非熟练建筑工人的工资是每天9先令。工资水平的差异决定热带农产品与温带农产品的物价水平的差异,而物价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其贸易条件的差异。

?2、生产要素的贸易条件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主要因素是国内粮食生产率的差异,辅助因素是劳动力供给弹性从长期来看是无限的。

?欧训移民最大来源国英国1900年的小麦产量为1600磅,而热带地区每英亩谷物产量当时仅为700磅。而且,欧洲移民已开始广泛地使用精良的机器,致使人均耕种土地比较多,因而按人均计算的粮食产量势必比热带地区高出六七倍,这就意味着当时欧洲国家农业劳动力收入水平是热带地区的六七倍。在这种情况下,温带殖民地要吸引欧洲移民从个其他初级产品的生产,必须保证移民所获得的收入超过其种植粮食所获得的收入,亦即其每一亩土地生产的初级产品价格是以1600亩小麦的收入作为机会成本而决定的;另一方面,对于热带地区的移民来说,只要茶叶、橡胶或花生等经济作物的价格能使每英亩土地所提供的生活水准高于700磅谷物所能提供的水平,这就是一种改进。农民就会考虑利用闲置的土地甚至减少粮食生产土地来发展经济作物。换而言之,热带地区每一亩土地生产的经济作物价格是以700磅谷物的收入作为机会成本而决定的。尽管生产经济作物对劳动力收入的改进不多,然而愿意到热带种植园工作的移民却络绎不绝,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无限保证了低水平工资的长期维护。

?五、模型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刘易斯构建了两类国家基本的贸易模式,这个模式具有三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即粮食劳动生产率差异、不同进出口产品结构、线性生产可能性曲线。其中前提一是指两类国家都生产粮食,但劳动生产率不同,假设其比例为1:5,即单位劳动量的产量发达国家为5,发展中国家为1;前提二是指温带国家与热带国家分别生产不同的产品(粮食以外),两类国家单位劳动量的产量均为1;前提三是两类国家的两种产品的线性生产可能性曲线,即假设在温带国家单位其他产品的粮食边际成本是5单位粮食,发展中国家的单位初级产品的边际成本是1单位粮食,且两类国家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都是由粮食决定的。这样,运用李嘉图式的、包括两个国家三种商品的比较成本模型进行分析,在国际贸易中,热带国家便以5单位的产品与温带国家1单位的产品相交换。

?六、三个重要的结论

?第一,在生产要素贸易条件存在着差别的情况下,国际贸易给温带地区带来的工业化机会与给热带地区带来的工业化机会炯然不同。

?(人均收入→需求→市场空间→人力资源)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题 加答案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通过进口控制,实行较高程度的保护,鼓励满足本国需求的生产,抑制出口,属于()类型的贸易战略。 A、强外向型经济 B、中度外向型经济 C、强内向型经济 D、中度内向型经济 2.大国设置的进口关税,结果是: A.会增加国家的福利。 B.会减少国家的福利。 C.会使国家福利保持不变。 D.上述三者都是可能的。 3.一个产业的有效保护率: A.取决于对投入品的关税率,将大于或小于名义关税率 B.是对设置关税的国家增加就业机会的度量。 C.取决于相关产品国内产出占GDP的份额,将大于或小于名义关税率。 D.总是高于最优关税率。 4.按照比较成本理论,一国应该进口( ) A.绝对成本低的商品 B.比较成本高的商品 C.比较成本低的商品 D.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 5.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者是( ) A.赫克歇尔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凯恩斯 6.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在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中,中国的工资水平将会( ) A.趋于上升 B.趋于下降 C.保持不变 D.升降不定 7.里昂惕夫之谜是指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 ) A.高于其进口商品 B.低于其进口商品 C.低于其进口替代商品 D.高于其进口替代商品 8.按照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创新产品是( ) A.土地密集型产品 B.资本密集型产品 C.技术密集型产品 D.劳动密集型产品

9.关税配额的含义是指( ) A.对进口品既有配额限制(超过配额,不许进口),又要征收进口关税 B.对关税配额内的进口征收低关税,对关税配额外的进口征收高关税 C.一国免税进口的数量限额,超过限额的进口要缴纳常规关税 D.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优惠限额,超过限额的不能享受优惠待遇 10. 按照《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解释,采用CIF条件成交,货物装船时从吊钩脱落掉入海里造成的损失由( ) A.卖方负担B.买方负担C.承运人负担D.买卖双方共同负担 11. 墨西哥拥有丰裕的非技术工人,而美国拥有丰裕的技术工人。在开放贸易后,从长期看,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将 A.在两国都下降。 B.在美国上升,在墨西哥下降。 C.在美国下降,在墨西哥上升。 D.在两个国家都上升。 12. ( )是指以物易物,即货物出口的一方在进口某一价值货物的同时,向对方提供等值的出口货物,通常不涉及到第三方 A. 补偿贸易 B. 易货贸易 C. 抵消贸易 D. 互购贸易 13. 进料加工是指( )进口部分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辅助材料(简称料件)加工成品或半成品后销往国外的一种贸易方式 A. 国外客户购买后提供给有关经营单位 B. 可由国外客户购买后提供也可由我国有关经营单位用外汇购买 C. 我国加工单位用外汇购买 D. 我国有关经营单位用外汇购买 14. 某进出口公司6月间在现货市场上出售钢板一批,进货价为每公吨1150美元,9月份交货,为了避免市场价格下跌的风险,该公司以相同价格和数量在期货市场购进9月份交割的期货合同,这种做法被称为( ) A. 卖期保值 B. 买期保值 C. 多头 D. 空头 15. 寄售协议中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属于( ) A. 代理关系 B. 买卖关系 C. 委托与受托关系 D. 上下级关系 16. 补偿贸易是买方以( )形式从卖方购进机器设备等 A. 赊销 B. 代销 C. 返销 D. 信贷 17. ( )是指不享有独家经营权的代理。 A. 购货代理 B. 独家代理 C. 一般代理 D. 销售代理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D ) A 、嘉图 B、赫克歇尔 C、里昂惕夫 D、亚当.斯密 2、从世界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 A ) A、国际贸易 B、对外贸易 C、多国贸易 D、双边贸易 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 B ) A、欧元表示 B、美元表示 C、本国货币表示 D、日元表示 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 A ) A、 FOB计价 B 、CIF计价 C、 CFR计价 D、 EXW计价 5、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贸易额为( B ) A、3.3万亿美元 B、 1.6万亿美元 C、 1.7万亿美元 D、 1.5万亿美元 6、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 A ) A、对外贸易量 B、对外贸易额 C 、对外贸易依存度 D、对外贸易值 7、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的是( C ) A、无形商品贸易 B、过境贸易 C、总贸易体系 D、国境贸易 8、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 A ) A、海关结关 B 、货物通过国境 C、交纳税费 D、订立合同 9、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某公司,该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对而言称为( C ) A、间接进口 B、间接出口 C、转口贸易 D、易货贸易 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 D ) A、国际收支逆差 B、国际收支顺差 C、对外贸易逆差 D、对外贸易顺差 11、 200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系数约为( D ) A、 2% B、 4% C、 10% D 、20% 二、多选题

国际贸易理论学习心得

国际贸易理论学习心得

国际经济学之贸易理论与政策学习心得 班级:金融学2015届学号:20150221016 姓名:雷顺利 一绪论 大一的第二学期,我选修了一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课程。我学的专业是制药,一开始选择这门课是觉得国际贸易听上去挺得瑟的,学了后和人交谈的时候就可以忽悠他几下;但是我也觉得在未来的日子里,总是要与经济方面的东西所联系的,所以学点经济也是有实用的。随着近一学期的课程的学习,同时在老师平时的悉心教导下,我对国际贸易这门学问有了崭新的认知与了解,并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感想。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它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二)国际贸易实务 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以及合同条款和付款方式等。国际贸易实务与现实的联系非常紧密,操作性非常强,有助于强化我们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门课程中,我自己认识与了解了进行国际货物买卖实务的具体操作,熟练了运用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还熟悉了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学会了外贸公司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通过调整商品成本和价格、调整汇率、业务费用、海运费、保险费率及突发事件等让我们了解到在相关法律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掌握和吸收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国际贸易实务具有涉外活动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涉及到国际贸易法律与惯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最全版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与 实务

全国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试题 课程代码:0014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一国有丰裕的资本,故它应专门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持这种观点的理论是() A.要素禀赋说B.比较成本说 C.绝对成本说D.产品生命周期说 2.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A.上层建筑B.资本流动 C.自然条件D.社会生产力 3.一定时期内,当一国的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时称为() A.贸易顺差B.贸易平衡 C.贸易出超D.贸易入超 4.在商品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加强了关税的保护作用的关税征收方式是() A.从量税B.从价税 C.混合税D.差价税 5.我国海关从1992年起采用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是() A.《协调制度》B.《海关合作理事会税则目录》 C.《国际贸易标准分类》D.《海关税则目案》 6.在下列的进口许可证制度中,最具灵活性和隐蔽性的是() A.公开一般许可证B.特种进口许可证 C.有定额的进口许可证D.无定额的进口许可证

7.出口国政府减免出口商品的直接税的做法属于() A.出口直接补贴B.出口间接补贴 C.出口信贷D.出口行业产业政策 8.世界贸易组织实行的最惠国待遇是() A.有条件的最惠国待遇B.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 C.“美洲式”最惠国待遇D.“亚洲式”最惠国待遇 9.根据关税同盟理论,下列属于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的是() A.贸易转移效应B.促进技术进步 C.加速经济成长D.刺激投资 10.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原则中,最重要的原则是() A.最惠国待遇原则B.国民待遇原则 C.非歧视原则D.公平竞争原则 11.我某出口公司收到外商发来的电传,“有兴趣蝴蝶牌缝纫机MN-15000架即装请报价”,属于交易磋商环节中的() A.邀请发盘B.发盘 C.还盘D.接受 12.根据《2000年通则》解释,卖方承担责任、费用、风险最小的贸易术语是() A.CIFB.CIP C.EXWD.DDP 13.在农产品买卖中,使用农产品的每个生产年度的中等货作为交货标准的做法属于() A.凭商品规格买卖B.凭商品等级买卖 C.凭“良好平均品质”买卖D.凭“上好可销品质”买卖 14.下列运输方式中,最适宜运送急需物资、鲜活商品、精密仪器和贵重物品的是() A.海洋运输B.铁路运输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小论文

浙江GDP增长代价与对策 10012135 张佳萍 [摘要]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等负效应,如资源锐减,环境污染等,这些都成为经济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形成这些负效应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一味地追求GDP的快速增长。绿色GDP是一个衡量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指标,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本文根据浙江省GDP增长的情况,分析了GDP增长中的代价并对如何减少GDP增长中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对如何构建绿色GDP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对绿色浙江的建设能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浙江经济,GDP,增长代价,绿色GDP 一.浙江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之快 用“快速列车”来形容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恰如其分的。从1978年到2003年,浙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达到13.1%,人均GDP从40美元增加到2 44O美元。2004年浙江成为中国第4个GDP超过万亿元的省份。目前,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18年位居全国第一。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浙江省比2002年又增加了4个,达到30个,占了全国的近1/3。[1]浙江经济发展一直以快速、稳健而闻名,作为全国经济总量第四个超万亿的省份,浙江经济模式曾经全国闻名。浙商也成为全国人数最多、比例最高、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投资者经营者群体。 (二).经济发展之险 浙江虽然是经济大省,但就人均而言却是能源缺乏、土地资源有限、森林资源与环境容纳力极不充裕。资源短缺阻碍浙江经济发展,据调查,浙江现在可用于工业用地的耕地不足400万亩,按一年使用50万亩的速度计算,8年后浙江的工业用地将告罄;同时,浙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短缺、劳动力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瓶颈。 受此影响,浙江企业成本上升很快,一些企业出口订单无法完成,一些新增投资受阻,企业纷纷外迁,影响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宏观形势、体制条件尤其是资源环境情况的变化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资源约束将会是未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长期因素。所以浙江经济发展是快中有险,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一系列负效应就是经济发展的为线所在。所以,要考虑如何保障资源供给、合理利用资源的问题,要选择适合浙江资源供给状况的发展战略。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向高级化发展。使得浙江经济发展快而无险。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第一讲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技巧 1.进出口贸易的询、报价技巧 2.国际贸易的商务谈判技巧 3.单、证、船、货管理流程 4.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风险防范 5.如何识别外贸代理中的陷阱 6.如何处理客户的寄样要求 7.国际贸易合同的制定及诈骗防范 8.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的海外参展商 9.外贸新手寻找国外客户的策略 10.如何合理利用中国的关系潜规则 11.寻找潜国际在客户的16条军规 第二讲进出口业务中的客户关系处理 1.开发新客户与维持老客户的利弊对比 2.如何通过业务实践过程探询老客户的业务走向 3.识别和防范老客户的叛变 4.探询竞争对手客户的策略 5.了解并理解竞争对手的客户的期望与意愿 6.面对对手的欧美客户,应注意的问题 7.构建国际网络,采取“以夷制夷” 8.进行国际市场信用调查的渠道 9.外贸业务员如何通过自身的业务手段探察客户的信用 10.信用调查中的单证和函电策略 11.使用相关机构的调查策略和应注意的问题 12.如何对现有的和潜在的客户进行信用分析 13.对于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的贸易对策 14.进出口业务谈判纠纷的防范与处理策略 15.进出口业务合同纠纷的防范与处理策略 16.业务履行过程中的争议处理 17.有关国际业务结算的争议的防范和处理策略 18.因履行合同而衍生的纠纷的处理策略 第三讲船务与单证 1、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与进出口业务单证 1)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 2)单证船货的管理流程 3)商业发票、海关发票、领事发票 4)装箱单 5)集装箱装运十联单操作玄机 6)海关监管单证 7)进出口通关与报关单制作 2、船务流程与船务风险分析与风险规避 1)船务流程分析 2)船务风险分析

复习资料(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 课程代码:00149 一、单项选择题 1.总贸易体系是指进出口的统计标准为货物通过 A.关境 B.国境 C.质量检验 D.检疫 2.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计算出口额一般按 A.FOB计价 B.CIF计价 C.EXW计价 D.DES计价 3.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自然条件 B.资本流动 C.上层建筑 D.社会生产力 4.按照赫—俄原理,一国应该进口 A.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B.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 C.绝对成本低的商品D.比较成本低的商品 5.按照比较成本理论,一国应该出口 A.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B.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 C.绝对成本高的商品D.比较成本低的商品 6.主张“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贸易理论是 A.产业内贸易说 B.比较成本说 C.绝对成本说 D.产品生命周期说7.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是 A.国际生产价格 B.国际价值 C.国别价值 D.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8.李斯特“保护幼稚产业理论”认为保护的对象应为 A.农业B.已发展成熟的工业 C.刚刚开始发展且遭遇国外强有力竞争对手的工业 D.刚刚开始发展但没有国外强有力竞争对手的工业 9.关税的税收客体是 A.进出口商品 B.自然人 C.法人 D.海关 10.普惠制的主要原则之一是“非歧视的”,其含义是 A.发展中国家应对所有发达国家给予普惠制待遇 B.发展中国家应对所有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出口给予普惠制待遇 C.发达国家应对所有发展中国家给予普惠制待遇 D.发达国家应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给予普惠制待遇 11.外汇倾销是指 A.一国对出口产品给以外汇补贴造成的低价出口 B.一国货币贬值造成的低价出口 C.一国对出口产品给以优惠外汇贷款造成的低价出口 D.一国对出口产品给以税收优惠造成的低价出口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一、名词解释: 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际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口额、出口额或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2.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称贸易差额。3.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以一国对外贸易额同该国GNP或GDP 的比率来表示,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 4.调拨价格:也称转移价格,是指跨国公司为了在国际化生产与经营中最大限度的减轻赋税,逃避东道国的外汇管制,扶植幼小的海外子公司等目的,在公司内部进行交易时采用的价格。 5.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凭借对研究、开发、生产、出口进行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的关税和配额等措施和手段,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夺取他国的市场份额。 6.普惠制:是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进行长期斗争,在1968年通过达成普惠制决议之后取得的。该决议规定,发达国际承诺对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商品,特别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待遇。(原则) 7.全球配额:属于世界范围的绝对配额,对于来自任何国家的或地区的商品一律适用。进口国主管当局通常按进口商的申请先后或过去某一时期的实际进口额批给一定的额度,直至总配额发放完为止,超过总配额就不准进口。 8.反补贴税:又称抵消税或补偿税,是对于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奖金或补贴的外国商品进口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9.反倾销税:是对于实行倾销的进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附加税。进口商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行倾销,并对进口国的同类产品造成重大损害是构成征收反倾销税的重要条件。 10.国际服务贸易的含义和范围:国际服务贸易指涉及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的交易。具体的解释是:1过境交付:通过电讯、邮电、网络提供的境外服务;2:境外消费消费者在境外得到服务而进行的消费;3商业存在:允许外国投资者到本国开设服务型企业;4自然人流动:允许国外单独个人到本国从事个体服务。 11.新贸易壁垒:是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是以技术壁垒为核心,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新型非关税壁垒。 二、问答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简答题详解

1、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是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应按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增加生产总额,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是完全的自由贸易。因此,比较成本论的核心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2、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组织形式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如何? 答: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组织形式包括: (1)优惠贸易安排; (2)自由贸易; (3)关盟同盟; (4)共同市场; (5)经济同盟; (6)完全经济一体化。 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如下: (1)促进经了济一体化组织内部贸易的增长; (2)促进集团内部国际分工和技术合作的发展; (3)促进成员国资源优化配臵和产业结构调整;

(4)增强和提高了经济贸易集团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力量; (5)对集团外的国家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①对非成员国的贸易量减少,②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及利用外资极其不利。 3、战后国际资本移动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战后国际资本移动有哪些主要特点答二次大战后尤其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特点有: (1)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并占主地位; (2)发达国家是国际资本移动的主体,但发达国家间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3)国际资本移动的国别,地区流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4)国际资本移动的部门结构有了重大变化; (5)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对外资本移动持续稳定发展。 4、简述李斯特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 答: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是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认为国家的强富不在于现有的财富多少,而在于将来能创造多少财富,而能创造未来财富的是生产力,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在对外贸易方面,他主张在国家干预下实行保护贸易政策,而保护贸易政策的关键是保护关税。但是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将使国民经济的某一部分遭受损失,因此应把实施保护政策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限度。对工业有选择的加以保护,以便被保护工业将来发展后所获得利益补偿因实行保护政策而造成的损失。这样,对幼稚工业应重点加以保护,而保护的重点应是生产生活必需品的工业。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对于当时德国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Theory and Polic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课程学时:68 课程学分:4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于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前提知识储备的课程主要有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微积分、国际经济学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熟悉我国对外贸易现状,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分析工具,掌握国际分工的理论依据和贸易利益的分配,熟练掌握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鼓励出口与出口管制、经济特区等贸易政策与措施,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与发展,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掌握国际贸易政策及措施,并把握当今国际商务活动的特点和趋势以及WTO的知识,能够正确分析和解释国际贸易问题与现象,为进一步完善相关专业技能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西方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了解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1.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其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2.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 3.经济发展决定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3.西方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 (1)“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 (2)“对外贸易重要性渐减规律” (3)对外贸易乘数原理 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1) 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 (2)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 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 3.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家的国际 分工、国际贸易理论;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化及其对国际贸易的 影响。

国贸贸易理论与实践 教案1-4单元

教案 院 (系):外语系 课程名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本科)专业班级:英语1401、1402 授课教师:贾晓鸽

TEACHING DESIGN FOR Lecture No.1Lecturer Xiaoge Jia Lecturee English Major 1401, 1402 Approved by Conten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trade Objectives (1)Reason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2)Differences betwee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domestic trade (3)Basic concepts related to international trade Core contents (1)Differences betwee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domestic trade (2)Basic concepts related to international trade Teaching methods 1. Teacher: (1)Q & A (2)Theory demonstration & case study (3)Class discussion 2. Students: (1)Preview the chapter contents (2)Take notes in shorthand and get involved in the class discussion (3)Timely review the notes Teaching procedures 1. Warm-up 2. Lecture 3. Class activity 4. Summary of the lecture 5. Assignments Review questions 1. How do you consider the necessity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2. What factors impact the balance of trade? Assignments 1. Summarize the reason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2. Consider the skills for the professionals engag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review Chapter 2 Time allocation Warm-up Lecture Class activity Summary Assignments 5 mins 50 mins 45 mins 4 mins 1 min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实习心得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实习心得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 ? ? 实? 习? 心 得 ? ? 前言 ? 国际贸易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仅靠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不实际操作,是很难从事相关工作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进入单位实体实习,学校也没有相应的模拟实习软件,只能借助视频实习。 ??? 视频软件的相关介绍如下:SimTrade软件融合了国际经济学、电子商务理论和外贸实务流程,很好地模拟了当今国际商务的真实环境。同学们通过观看这个虚拟贸易平台中教师的操作流程,能够清楚模拟实习平台中各个角色(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和进口地银行)的相关工作及流程、认识相关单据及填写。了解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最终达到增强感性认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巩固、深化已学过的理论知识。 具体实习内容 ? 一、??? 视频模拟实习 (一)实习目的

熟悉和了解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程序,增强一些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 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实习的主要内容 1、熟悉和掌握一般贸易的实际应用。 2、参与国际贸易买卖合同的磋商,熟悉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环节的实践过程, 掌握合同条款的具体规定和表达。 3、掌握国际贸易货物买卖合同履行过程中货、证、船、款等类容。 4、了解国际贸易买卖中货款的结算方式,熟悉与掌握L/C、T/T、D/P、D/A的结算程 序和应用技巧。 5、熟悉与掌握信用证的申请、开证、审证的要点。 6、熟悉海洋运输方式的具体操作。 7、熟悉各种单据的缮制与运用技巧。 8、? 了解如何在国际贸易货物运输过程中减少风险,熟悉与掌握价格术语CIF、CFR、FOB 的细节和运用技巧。 ? ? (三)实习中的角色扮演 ?? ???教师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并清楚视频中扮演的五个主角,分别为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和进口地银行。视频通过实例和具体操作帮 助学生理解这些角色的日常工作和流程。 各个角色的具体工作如下: ??? ?1、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重点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重点 1、影响国际分工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的主要内容 3、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与评价 4、要素禀赋论的主要结论有哪些 5、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6、简述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7、什么是贸易条件,有哪些形式,含义是什么 8、简述穆勒的相互需求法则 9、简述马歇尔的提供曲线法则 10、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11、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是什么 12、重商主义的主要论点 13、二战后至七十年代贸易自由化的表现与特点 14、管理贸易产生与发展的现实原因 15、管理贸易实现的机制与途径有哪些 16、战略贸易理论的基本论点,政策内容及评价 17、什么是财政关税与保护关税 18、关税的名义保护率与有效保护率是什么 19、关税的经济效应 20、出口信贷的特点 21、外汇倾销的含义及条件 22、鼓励出口的措施有哪些 1

23、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经济特区的措施有哪些 24、贸易条约与协定的内容结构 25、最惠国待遇条款适用范围 26、国际商品协定的内容 27、商品综合方案的内容 28、区经济一体化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29、欧盟的成立与发展 30、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是什么 31、关税同盟的动态效果是什么 32、什么是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33、关贸总协定GATT的职能 34、WTO的职能 35、WTO的基本原则 36、WTO的贸易自由化原则怎样理解 37、WTO的决策方式 38、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特点 39、发盘应具备什么条件 40、构成有效接受的条件 41、书面合同有哪些类型 42、根据《INCOTERMS2000》,采用FOB术语,买卖双方应承担的基本义务 43、试问CPT与CFR有什么异同 44、根据《INCOTERMS2000》,各种术语的各自的交货地点,风险转移界限,费用的承担方是什么? 45、适于水上运输方式的术语有哪些?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完整版

国际贸易学期末考试大纲 一、论述部分: 1.试论述21 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1)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具体趋势体现在: ①传统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办公和通讯设备成为出口增长最快的部门; ③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贸易的比重不断增加。 (2)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实行大规模的行业内平行分工和内部贸易,大大扩大了国际贸易。 (3)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成为贸易方式的主流: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简化了贸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了贸易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4)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贸易保护手段不断翻新。 2. 试述H—O 理论的基本原理。 (1)在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生产规模不变以及既定的商品要素密集度前提下,资本富裕的国家能生产相对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力富余的国家能生产相对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2)根据要素富裕度的价格定义,两国的要素富裕度不同,要素的相对价格必然不同,劳动价格相对便宜的国家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更便宜,资本价格相对便宜的国家生产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更便宜,可见不同的要素价格将产生不同的商品相对价格,从而形成了贸易基础。也就是说各国的相对要素富裕度,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3)因此,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富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这样可以使贸易双方获益。 3.试述关税同盟效应 (1)关税同盟的效应包括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两个方面。静态效应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指关税同盟建立后导致贸易规模的增加,一些原来在本国生产的产品被同盟内部其他国家更低成本的进口产品所取代。贸易转移指从同盟外非成员国的更低成本的进口被同盟内成员国相对更高成本的进口所取代。 (2)关税同盟除了具有上述静态效应外,还有动态效益。 ①建立关税同盟能够加强同盟内的竞争,够消除贸易壁垒; ②各国生产者面临同盟国低成本产品的威胁,必须努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增强竞争力。 ③关税同盟形成的市场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贸易壁垒取消后,同盟国低成本的生产者面对更大的市场,可以出口更多商品,所以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 ④同盟内专业化分工程度加强,各成员国生产的产品种类减少,产品单位成本降低;⑤刺激非成员国到关税同盟内投资设厂,就地销售,避免关税同盟对非成员国产品继续保持歧视性贸易壁垒; ⑥建立关税同盟后,劳动力和资本可以使同盟内各国的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 4.试述倾销的认定与反倾销的实施条件 (1)倾销指出口国以比国内更低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销售,是国际贸易中的价格歧视。(2)由于倾销经常被企业用来作为争夺国外市场的手段,这时倾销变成了一种不公平竞争,为此,关贸总协定在努力降低各国关税壁垒的同时,允许各国对倾销征收关税,以消除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 (3)如何确定某一进口产品是否存在倾销,《 WTO 反倾销协议》明确规定主要看这一产品是否以低于它的正常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具体来说,看这一产品的价格是否符合以下条件:低于相同产品在出口国正常情况下用于国内消费时的价格,如果没有这种国内价格,则低于①相同产品在正常贸易情况下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②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的管理费、销售费等费用和利润。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则倾销存在,否则不算倾销。 (4)进口国是否对倾销采取反击措施还要看倾销是否真正伤害了本国产业。根据 WTO 规定,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倾销成立;②国内产业受到损害;③倾销与损害有因果关系。如果调查结果表明倾销存在、产业受损,进口国政府就可以实施反倾销措施。一般是征收反倾销税,以抵消出口国厂商不合理的价格。 5.试述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 (1)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最初由汉密尔顿提出,经过李斯特的全面发展而成为最早、最重要的贸易保护理论。 (2)其基本理念就是,当处于幼稚阶段的国内产业无法与成熟的国外产业相竞争时,可以通过征收进口关税实施保护,给国内产业足够的时间成长,直到具有和国外产业同样的竞争力之后,就可以取消保护。 (3)李斯特的理论一直被经济落后国家广泛引用,成为他们保护本国工业的主要论据。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总结: 这个学期是大二的第一个学期,我们接触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同时在老师平时的悉心教导下,我对国际贸易这门学问有了崭新的认识与了解。并对这么课程产生的更加深刻的感想。 我是一名学外语的学生,主修商务日语,从我的专业来看,商务和日语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说《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也是相当重要的,我想学好了这门课程,才能更好的把商务与日语链接起来,更好的把自己学的日语专业立足于社会,不被社会所淘汰,我们都知道,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想要立足于社会就必须使自己更强大。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环境下,学习日语专业对国际贸易业必须有着一定的认知以及相应的知识。 一、课程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它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 这本教材中虽然没有在目录中明确标明整本书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两部分,但经过到现在为止近一学期的学习,可以看出这本书也是在结构分为这两部分。 1.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2.国际贸易实务 国际贸易实务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以及合同条款和付款方式等。 贸易术语是构成国际贸易单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又称为价格术语或价格条件;同时还是用以划分买卖双方在交接货物过程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风险和费用。而交货地点往往成为划分责任、风险、费用的界点。商品交换离不开运输,对外贸易运输是外贸业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外贸易运输方式种类很多,其中,海洋运输占有重要的地位。货运保险与货物运输一样,是国际贸易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保险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也较复杂且技术性强。货运保险的种类取决于运输方式,而海运又是国际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海运货物保险在国际贸易中便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价格、装运、结汇是国际贸易中的三大问题,在国际贸易中,大多以汇票作为支付工具、以信用证(L/C)作为支付方式进行货款的结算。货款的收付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还受到各种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制约。 在学习中,要以国际贸易基本原理和国家对外方针政策为指导,把课程中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政策加以具体运用。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政策与业务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的教学评价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点复习

1.对外贸易额: 这是用货币金额表示的一国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的规模,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它由一国一定时期内从国外进口的商品总额加上该国同一时期内向国外出口的商品总额构成。出口额--FOB 进口额--CIF 2.对外贸易量: 这是为剔除价格影响,并能准确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变化儿定制的一个指标,它能准确的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 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额/进(出)口价格指数 3.国际分工: 4.关税: 是指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还噶UN对本国进出口商课征的一种税收。特点: 1)间接性:税收主体为进口商,最终承担着为消费者。 2)强制性:海关凭国家权力征税,纳税人无条件服从。 3)无偿性:海关代表国家从纳税人方面加以征收,双方不得随意变动。 4)预定型:海关据预先规定的法律与规章加以征收,双方不得随意变动。 5)涉外性:关税的设置、调整和征收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国际贸易往来,影响贸易各国政治、外交和经济关系。 5.非关税壁垒特点: 1)灵活性:关税是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的具有一定延续性的贸易政策,所以调整或更改税率的随意性有限,关税壁垒的灵活性很弱。而制定和实施费管事壁垒促使,通常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改变或调整都十分迅速、简便、伸缩性大。 2)有效性:面对高额的关税,出口国可以通过商品倾销和出口补贴等行为来加以抵消。而许多非关税壁垒对进口的限制是直接的,例如用进口配额等预先规定进口的数量和金额,超过限额就禁止进口,这些措施在限制进口方面都更严厉,因而也更有效。 3)隐蔽性:非关税壁垒一般不公开关税税率,或者规定极为复杂繁琐的标准或手续,使出口商难以适应和对付。它既能以正常的海关检验要求的名义出现,也可借用进口国的有关行政规定和法令调理,使之巧妙的隐藏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而无需公开的规定。 4)歧视性:每个国家只有一部关税税则,因而关税壁垒想第八一样同样程度的限制了所有国家的进出口,而一些国家往往会针对某个国家或某种商品采取相应的限制性非关税壁垒措施,更加强了非关税壁垒的差别性和歧视性。 6.要素禀赋理论: 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而价格差异则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从而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决定的,所以要素禀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原因。 1)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在没有在没有运输费用的假设齐纳提辖,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的。 2)两国商品的价格比率差异是由两国要素价格比率差异导致的。在各国生产技术相同,因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实践报告

保险单单据填写案例 【目的和要求】 掌握保险单的项目的填写 【背景材料】 有一销售合同,其主要条款是:合同号码28KG63;卖方:南昌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买方:J.Brown&.Co.,175 Queen’s Way , Hongkong;商品名称及数量:羊毛衫,S105型50打,M107型60打,L109型70打,单价:S105每打120美元CIF香港,M107每打150美元CIF香港,L109每打180美元CIF香港;金额:27,600.00美元;装运期:2015年5月,不允许分批装运,可转运;付款条件:不可撤销的见单后90天付款的信用证,有效期为装运后15天在中国议付;保险:根据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有关海洋货物运输保险条款,按发票金额的110%投保一切险和战争险。 【操作指南】 保险单上有以下重点栏目: 1.被保险人(Insured)填在保险单上“”之后,被保险人一般为信用证的受益人。在 CIF术语下,卖方是为了买方的利益保险的,保险单的背书转让十分重要,应视信用证的要求进行背书。 2.唛头(Mark &.Nos.)应与发票、提单上的唛头一致。如信用证无要求,可简单填“As per Invoice No.…”。 3.包装及数量(Quantity)应与商业发票一致。以包装件数计价的,可只填件树;以净 重计价的,可填件树及净重;以毛作净的,可填件数及毛重;散装货物,可填“In Bulk”,然后再填重量。 4.保险货物项目(Description of Goods)若名称繁多,可用统称,但应与提单、产地 证书等单据一致,并不得与信用证相抵触。 5.保险金额(Amount Insured )除非信用证另有规定,保险单据必须使用与信用证相同 的货币。 6.总保险金额(Total amount insured )即保险金额的大写,其数额和币别应与小写的 保险金额保持一致。 7.保费和费率(Premium,Rate)一般填“As arranged ”。但如果信用证要求具体列出保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1.对外贸易: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考察这种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2.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值): 由一国或地区的一定时期的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构成,一般以国际上通行的货币表示。同时它也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指标之一。 3.对外贸易量: 是指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如此计算出的对外货物贸易额已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可以单纯的反映对外货物贸易的数量规模。 4.直接贸易: 是指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直接买卖货物的行为。这种贸易对生产国而言,为直接出口贸易;对消费国而言,则为直接进口贸易。 5.转口贸易(中转贸易): 是指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这种贸易,对生产国而言,为间接出口贸易;对消费国而言,为间接进口贸易;对于第三国而言,为转口贸易。 6.贸易差额: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的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用来表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收支情况。当贸易差额为正时,称为贸易顺差(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当贸易差额为负时,称为贸易逆差(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当贸易差额为零时,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等,称为贸易平衡。 7.总贸易体系(一般贸易体系): 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标准。目前世界上多于半数的国家采用总贸易体系,如中国、美国。 8.专门贸易体系(特殊贸易体系): 是以货物经过结关作为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标准。目前有德国和法国。 9.按《服务贸易总协定》,国际服务贸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形式: (1)跨界供应。从一参加方境向任何其他参加方境提供服务,如:国际长途。 (2)境外消费。在一参加方的境向任何其他参加方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如:国际旅游。 (3)商业存在。一参加方在其他任何参加方境通过提供服务的实体的介入而提供服务, 如:银行或者保险公司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向当地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4)自然人流动。一参加放的自然人在其他任何参加方境提供服务,如:艺人演出。 10.100%= ?一国一定时期对外贸易额(或值)对外贸易依存度该国同期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