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pdf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pdf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pdf

第21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我国1953年到1957年的历史。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使我国由国民经济恢复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新阶段。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和颁布的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为完成过渡时期总任务起了动员和法律保证的作用。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过渡时期结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时召开的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过渡时期”的概念;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思想教育:①通过介绍我党在过渡时期所取得的革命和建设成就,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对学生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②通过介绍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改造和“—五”期间经济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高昂热情和创造精’神,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

3.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比较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形式的异同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及实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的成就,引入新课)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

(参考课前提示,交代“过渡时期”的概念)1952年当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即将结束时,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向全国人民公布了总路线的内容,1954年将其载入宪法。(①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小注学习总路线的内容,将其归纳为“一化”、“三改造”;②讨论、分析总路线的特点和目标。)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任务同时并举,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其目标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条总路线是党内,七届二中全会关于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的充实和发展。

2.第一个五年计划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规定的总任务,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等主持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这一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①指导学生研读“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归纳出三个要点;②利用课本小注讲清“国家资本主义概念”。)“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投资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其建设规模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一五”计划的中心是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本建设,同时也相应地照顾到农业、交通运输业和文化教育事业,还制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指标。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回亿土地改革后农村所有制状况,略述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党随即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①利用自制表格,讲清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②引用课本上两个初级社促进生产发展的小字,说明组织起来的优越性。再看“农民纷纷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插图,进一步认识走合作化道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农民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要求学生根据改造过程思考: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和方式是什么?)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具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特点,改造是通过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实现的。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据1954年统计,我国个体手工业的从业人数约为2000万,产

值约93亿元,我党采取了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同样的政策和组织形式,到1956年底,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特点,创造性地采用和平赎买的办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利用自制简表,插放反映公私合营情况的录像资料,生动讲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提示学生比较、归纳三大改造形式的异同)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4.过渡时期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回顾三大改造过程,引导学生从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出发,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1956年底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讲解“基本上”的含义)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引三大改造工作中的不足和发生偏差的资料,说明后期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首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播放反映“一五’’期间建设成就的录像,然后归纳讲述)。

1.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五年间,我国进行了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大规模工业基本建设(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彩图和有关基本建设成就的小字)。这期间,我国工业布局有了合理改变(请学生读有关工业基地分布及建设情况小字)。我国还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等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主要有色金属冶炼业等新的工业部门。工业生产能力也大大加强(看书上主要工业品产量的统计资料)。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起来,使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

2、农业连年丰收

(补充1952年至1957年粮、棉生产统计数字)农业连年丰收。

3、交通运输业发展

五年间,精建铁路4600多公里,超过计划的12.8%,新建公路1.3万公里,超过计划的54.4%,提前两年建成武汉长江大桥(结合公路示意图和有关小字,全面了解建设成就)。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得到迅速发展。

4、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五年间,全国职工实际工资增长42.8%,农民总收入增加30%左右,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依据教材的表述,参看代表入场和宪法插图,交代大会背景及大会的召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提问: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指导学生阅读宪法有关国家性质、政治制度的内容和宪法产生过程的小字,理解宪法的性质)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是我国政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①利用“大会部分代表”和“大会通过的报告”插图介绍会议情况。②根据三大改造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重点分析“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②大会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④引导学生分析“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有关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容,归纳其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小结)从1953年到1957年四年中,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开始有计划地经济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相结合,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特点,也是取得成就的基本经验。

布置作业。(略)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孙楠) [简评]本教案有突出的准、细、实三个特点。“准”,即教学目的和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的准;“细”,即从“过渡时期”的概念到必要资料,无所疏漏;“实”,即教案实在,符合教材和一般学生的实际,具有可行性。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所有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很低的,毛泽东对此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那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因此“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由周恩来、陈云主持,从1951年开始着手先后历时4年,五易定稿,到1954年9月基本定案。自1953年至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First Five-Year Plan of China )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1957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历史背景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2年底,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这一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止了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市场物价,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确立了国营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领导地位,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计划内容 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国家规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案示例之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第2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北师大附中高级教师杨子坤 (一)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与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要求学生认识: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是中国民主革命历史总结。它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开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对“中国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基本经验”的分析和概括,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主要内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本课难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备 录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录相《开国大典》。(幻灯片、图片也可以。) 教学要点(板书)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新政协筹备会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2)会议的主要内容 二、开国大典 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2.开国大典 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 2.世界意义 3.基本经验 (二)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1948年下半年到1949年上半年(也就是解放战争的第三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军事上和政治上所取得的胜利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指明)在军事上:(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主力决战,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2)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下达进军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渡江作战。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接着,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解放全国人民。在政治上:(1)土地改革在解放区全面展开,翻身农民为了保卫胜利果实,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2)为迎接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总之,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成立新中国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讲授新课

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

“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 2009年08月27日 17:22中国网【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6条 “一五计划”纪念邮票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从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的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出的,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296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l%以下。 在基本建设上,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我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棉布为50.6亿尺,比1952年增长3296,糖86万吨,比1952年增长92%。 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1957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6.745万亩,完成原定计划101%。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21.810万亩,相当于1952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制定背景 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规划分为二十篇共八十章。 制定过程 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争取意见、审议批准、正式公布、规划实施 执行时间 直到1950年底,大陆才基本统一(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陆的大部分还没有解放),直到1953年,才完全从大规模战争状态中解脱出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三年经济困难,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期)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第五、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5年,其间经过调整,实际是按照10年规划执行的。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第一个五年计划__个人五年计划经典

第一个五年计划__个人五年计划经典 第一个五年计划1 今天看了刘同的一篇文章,《我是怎么挣到现在这些钱的》。看完深有感触,也想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文章。 相信很多人看完刘同的这篇文章,都会有一些感触,都会 想到自己的过往,想到自己的曾经。 初入社会,小屁孩一个,跟刘同哥一样的感受,我也觉得 只有有钱人才有资格谈论金钱,谈论金钱的人,都是特别有人 脉有能力的那一群人,都很了不起,而对于我,钱是生活的必 需品。 朋友过生日,朋友聚会,都是找个理由不去,因为买东西 要花钱,太晚了,打车要花钱,吃饭要花钱,自己得生活都是 算计着来过的,这个花多了,别的东西就得少买或者不买。 快毕业的时候,老师就说:“你们现在都是平等的,五年 就会拉开你们的距离” 当时我就有一个梦想,五年后我要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来证明自己的成绩。 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了北京,很幸运,找到了一份很不 错的工作,当时在北京都是很有名的,经常会看到明星,当时 的工资是底薪800?提成。当时很担心,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工作经验几乎没有,最重要的是,当时的自己是相当的内

向,不敢跟领导说话,不敢大声说话,一说话就脸红,而且那 会也不会收拾自己,简直了。好在那份工作,只要勤勤恳恳也 是可以拿到不少工资的。现在记不清自己当时第一个月拿多少 工资了,反正那一年下来,我攒了2万块钱。那一年我给我爸 妈2000块钱的红包,很开心,终于可以显一下我的孝心了。 这是北京的第一年 北京的第二年,我换了工作,因为刚毕业的原因,想法很多,很迷茫,就像刘同哥的那一本书《谁的青春不迷茫》,我也给自己时间去迷茫,我给自己一年时间寻找自己人生定位,以 后不会再有机会,同时现在允许自己这样不断的换工作,寻找 定位,为的就是以后不后悔,不遗憾,不让自己有怨言。2012 年一年,我换了多份工作,各种自己认为自己适合的岗位,比 如人事行政、编辑等这类文职,终于在年底成功找到自己的人 生定位———从事医美行业 这是北京的第二年 北京的第三年,我开始了我人生的巨变,我找到一家“高 大上”的公司。公司在北京的CBD区,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 无数次幻想过我以后的生活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如同电视情节 里面演的,踏着高跟鞋,穿着职业装,一脸精致的妆容,出入 于CBD的大楼里。 这一年,很受挫,同时我也是惊人的变化。第一次见客户,不被认可,被当众拒绝,要求换人;第一次,为自己争取机会,

建国以来的成就

建国以来的成就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建国之初,中国政府成功地在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90%以上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三亿农民分得了约4700万公顷的土地。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1953年至1957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达8.9%以上;建立起一批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包括飞机和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仪器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冶金和矿山设备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冶炼等。 1957年到1966年,是中国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3倍,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8%;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几倍乃至十几倍的增长;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规模展开。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68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顺利返回地面。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 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中国的10年动乱。 1977年,恢复高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981年,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胜利合拢。 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1983年,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诞生。 1984年,建国后首次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985年,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建成。 1986年,实施“863”计划。 1988年,中国核潜艇发射水下火箭。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1994年,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世界瞩目的三峡大坝横断长江,缚住苍龙。现在三峡工程已经顺利实现蓄水、通航、发电的奋斗目标,其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1999年,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国际化。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2004年,第28届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取得优异成绩。我国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实现了小康水平。中国GDP13年跨越10个万亿元台阶,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青藏铁路建成运行,实现了在“世界屋脊”通

未来五年中国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

未来五年中国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 它们涉及科技、装备制造、农业、环保、交通、能源、人才、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和民生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也会给国际社会带来重大机遇。 1、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 2、深海空间站。 3、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 4、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5、国家网络空间安全。 6、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 7、种业自主创新。 8、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9、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0、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 11、在优势科研领域设立一批科学家工作室。 12、在重点学科领域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13、培养1万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14、引进1万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急需紧缺的国内高层次人才。 15、每年培训百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16、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0名高技能人才。 17、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力争10亿亩。 18、建设国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体系。建设海南、甘肃、四川等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10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19、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 20、建设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左右。 21、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 2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系统。 23、实现“百县千乡万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 24、加快大型飞机研制。 25、发展新一代和重型运载火箭、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 26、发展深海探测、大洋钻探、海底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等装备和系统。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开发和工程化。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pdf

第21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我国1953年到1957年的历史。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使我国由国民经济恢复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新阶段。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和颁布的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为完成过渡时期总任务起了动员和法律保证的作用。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过渡时期结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时召开的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过渡时期”的概念;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思想教育:①通过介绍我党在过渡时期所取得的革命和建设成就,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对学生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②通过介绍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改造和“—五”期间经济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高昂热情和创造精’神,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 3.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比较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形式的异同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及实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的成就,引入新课)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 (参考课前提示,交代“过渡时期”的概念)1952年当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即将结束时,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向全国人民公布了总路线的内容,1954年将其载入宪法。(①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小注学习总路线的内容,将其归纳为“一化”、“三改造”;②讨论、分析总路线的特点和目标。)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任务同时并举,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其目标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条总路线是党内,七届二中全会关于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的充实和发展。 2.第一个五年计划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规定的总任务,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等主持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这一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①指导学生研读“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归纳出三个要点;②利用课本小注讲清“国家资本主义概念”。)“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投资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其建设规模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一五”计划的中心是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本建设,同时也相应地照顾到农业、交通运输业和文化教育事业,还制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指标。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中华书局版初二历史第一个五年计划(4)

第一个五年计划 1教学目标 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学习历史的资料大多依赖课本,应多展示图片和资料。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一、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 建国初期的任务(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人民政权 统一大陆、民族团结 保家卫国 满足农民需要 召开新政协、成立新政府 和平解放西藏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

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 活动2【讲授】讲授 、学习与探究新课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大约12分钟) 1953年,我国通过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注意: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又称三大改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采取赎买的方式进行;1956年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又称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组织学生阅读《填充图册》第6页:标注出重要企业、新建铁路和公路的位置,.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起来(如钢铁工业)。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相继提前竣工。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新的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到1956年,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

1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2009年09月17日04:52凤凰网里【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就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有计划地建设创造条件。1951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试编了全国国民经济年度计划。1952年,成立了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同时,加强了对国营企业和基本建设的管理。尽管如此,在既缺乏编制计划的经验,又无精确统计资料的当时,编制和实施全国性的经济计划难度很大。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通过,历时4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陈云具体主持了这项工作。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并吸收各省(市)和中央各部的意见和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作了适当修改。计划草案由原来的12.7万字减少到10.4万字左右。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一五”计划。源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一五”计划是在实施两年半后才定案。 “一五”计划的制定充分体现了计划工作认真、细致、谨慎、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注重宏观经济综合平衡的特点。具体来看,这个计划有5个突出特点: 1.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共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这一选择是出于当时的国情。旧中国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长期落后,以致在国际交往中受制于人;在被国际资本严密封锁的环境中,农业、轻工业也难以发展。当时用于五年计划建设的有限财力,如果平均使用,百废待兴,可能一事无成。没有基础工业,也不可能大量供应化肥、农业机械、柴油、水利工程设备;不可能大量修建铁路,供应机车、汽车、飞机、轮船、燃料和各种运输设备。为了应对战争威胁,也需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这一切都决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结构充分反映了优先发展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战略方针。在投资总额中,工业的比重占第一位,共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投资中,苏联帮助设计的主要是重工业的建设单位的投资占44.3%,加上直接配套的建设投资,则占51.5%。 2.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具体体现在:

我国历次五年计划回顾 (2)

我国历次五年计划回顾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1957年) “一五”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并提出了赶超英美的目标,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8年-1962年) “二五”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35%增长到40%左右。 主要问题:“二五”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严重冒进倾向,许多计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由于1958年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铁”,提出了“以钢为纲”,追求高指标,高积累,放弃实事求是,违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严重失衡。“放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将赶超英美的计划从15年变成10年,之后又降到2年至3年。(毛泽东主席提出)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66年-1970年) “三五”成就: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

主要问题:尽管“三五”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了计划,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积累为以后的国民经济大发展设置了障碍。将国防建设放在首位,提出加快“三线”建设。没有形成正式文件。 第四个五年计划 (1971年-1975年) “四五”成就: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1.6%,财政收入完成98%。… 主要问题:狠抓战备,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与经济最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一线(指东南沿海及东北、新疆等地区)和位于中间的安徽、江西等二线省份相对,三线建设的范围包括四川、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云南、贵州、陕西、青海、甘肃和宁夏13个省及自治区,他们全部位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强大的战略后方、狠抓钢铁、军工大力发展新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第五个五年计划 (1976年-1985年) 主要问题: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 这个计划没有专门编制,与“六五”计划一并进行编制的。提出的计划不切实际,如“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十年内搞“十来个大庆,十来个鞍钢”等。 第六个五年计划 (1980年-1985年) “六五”成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全面稳定增长。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国民生产总值1985年达到7780亿元,与1980年相比平均每年增长10%。 主要问题:国民经济发展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六五”后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 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内容。

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学习资料

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

“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 2013-12-18 10:38:43|来源:中国网|我要分享 体 “一五计划”纪念邮票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从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的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出的,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296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l%以下。 在基本建设上,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我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執行情況和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一九五六年九月十六日) 【題解】 這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做的《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第一、二部分。報告全文最先刊載於一九五六年九月十九日《人民日報》。 【正文】 一 我在說明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以前,要說一說關於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情況。 在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過程中,由於全國人民首先是勞動人民的努力,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工作和社會主義改造工作都取得了比預想還要快還要大的勝利。我們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在工作中也發生了一些缺點和錯誤,需要我們努力加以克服。 在基本建設方面。預計到一九五七年底,全國基本建設的投資額,有可能比原計畫超額完成百分之十以上。計畫所規定的限額1以上的建設單位,除了少數的以外,都有可能如期完成或者提前完成建設進度,而且在各個年度中又增加了一些新開工的建設單位。到一九五七年底,預計大約有五百個新建和改建的限額以上的工業企業建設完工,這樣,就會提高我國的工業生產能力,為我國的工業創立某些新的部 1我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為了便於各級主管機關對建設專案的計畫、設計、施工等工作實行分級管理,按基本建設專案總投資的多少確定一個數額,這個數額稱為限額。如一九五四年規定鋼鐵工業的投資限額為一千萬元,紡織工業的投資限額為五百萬元,其他各項輕工業的投資限額為三百萬元至四百萬元。限額以上專案,一般為國家重點建設專案。

門和在一定程度上革新某些原有的部門,從而開始改變我國工業原來極端落後的面貌。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我國以鞍山鋼鐵聯合企業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就會大為加強,在內蒙古、西北、華北各地,就會開始出現許多新的工業城市。五年內新建和恢復的鐵路將達到五千五百公里左右,重要的幹線如集寧到二連、寶雞到成都等線都已經修通,鷹潭到廈門的鐵路也將要修通,蘭州到新疆的鐵路已經修到玉門以西。重要的公路如康藏線和青藏線等也都已經全部通車。這些鐵路和公路的建成,加強了我國西北、西南廣大地區同全國各地區的聯繫。關於水利建設,我們正在繼續根治淮河,開始興建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並且舉辦了其他一些大型和很多中、小型的水利工程。許多建設完工的水利工程,對於防禦洪水和灌溉田地已經開始發揮一定的作用。這幾年來,地質工作也做出了很大的成績,保證了我國基本建設的需要。如上所說,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建設,從投資額和多數重要建設單位的進度說,將有可能達到我們預定的要求。但是也應該指出,某些部門有可能完不成原定的投資額計畫,少數重要建設單位的部分工程,也有可能完不成原定的進度計畫。這些部門和這些建設單位,在今後一年多的時間內,應該加強工作,盡可能地爭取完成原定的計畫。同時還應該指出,有一些建設單位只注意趕進度,忽視品質和安全,以致工程品質低劣,事故很多,並且造成浪費,這是應該引以為戒的。 在工業生產方面。工業總產值(包括現代工業和手工業的產值在內,按一九五二年的不變價格計算,下同)歷年都超額完成了年度計畫,

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

“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 2013-12-18 10:38:43|来源:中国网|我要分享 体 “一五计划”纪念邮票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从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的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出的,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296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l%以下。

在基本建设上,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 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 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我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棉布为50.6亿尺,比1952年增长3296,糖86万吨,比1952年增 长92%。 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 年增长4.5%。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 面积5867万亩。1957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6.745万亩,完成原定计划101%。五年内全国新增灌 溉面积21.810万亩,相当于1952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 全国交通运输业也有巨大发展,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内,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万公里。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都先后建成。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人民生活也得到较大改善,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 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 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二五规划

(1953-1957)“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 “一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以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和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占60%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1958-1962)“二五”计划。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建议》明确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三)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四)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五)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建议》从1958年到1962年五年内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时期的35%增长到40%左右,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时期增长一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长25%到30%。 但是,由于“八大”后冒进思想的影响,“二五”计划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了严重的冒进倾向,许多计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1958年8月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