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琵琶行
琵琶行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作者简介文章结构第三段:江中听诉苦身世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过渡句――由弹奏琵琶转入自述身世。自言本是京城女……秋月春风等闲度。早年生活:奢华惬意弟走从军阿姨死……梦啼妆泪红阑干。年长色衰:寂寞冷落前后两种处境的转变原因是什么?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诗的前半部分写乐事,是否与琵琶女的苦身世矛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矛盾起对比反衬作用年轻美貌――年长色衰门庭若市――孤守空船夕日欢笑――今日辛酸夜梦往事――孤寂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伤感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过渡句――承上(第二、第三段);启下(第五段)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文的主题句。作者与琵琶女的共同之处我从去岁辞帝京……

呕哑嘲哳难为听。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今夜闻君琵琶语……为君翻作《琵琶行》邀请琵琶女再次演奏琵琶。“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琵琶行写作艺术1、层次分明,故事完整。这是一篇叙事诗,从作者江头送客闻琵琶声、寻声邀弹者相见写起,接着写琵琶女演奏、倾诉身世,最后写作者触发迁谪之感而收束全篇,层次分明,结构紧密。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强烈的抒情气氛贯彻始终,诗歌所叙之事本身饱含感情成分,而景色的渲染,情节的描述,人物的自白,又都渗透着感情,使诗歌的故事性和抒情性融合无间。3、刻画细致,语言生动。人物的举止神态,通过细节描写,把内心活动也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如诗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话,写得生动、形象、简洁。琵琶女的演奏变化:闻声作叹息典型形象“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典型乐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次句描写音乐的诗句堪称绝唱。诗人通过通俗新颖、生动恰切的比喻,不但能唤起人们的想象,而且使读者对乐声有了更为具体的感受,可谓形象鲜明,韵味无穷;且乐声的富于变化,使人觉得这位“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女仿佛在向

人们倾诉着满腔的怨愤和哀愁。典型境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在特定的场合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断的演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感染。创造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典型氛围“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典型感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讨论:这首诗是如何表现乐声美妙的?1、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2 、直接妙语点睛,通过对乐声的描写评价来揭示乐曲的无穷含蕴。3 、通过听者的反应间接表现乐声的美妙,

用景物烘托乐声的感染力。听戏(叶君健)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明湖居听书》(刘鹗)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二)有争议的问题――关于《琵琶行》主旨的不同理解。1. 认为这首诗倾诉着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怨愤,诗人与琵琶女之所以能结为知己,就是因为他们相互从对方的身世中看到了各自的不幸,而诗人又领悟到了双方不幸的真正原因。2. 认为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和对封建社会黑暗的揭露,琵琶女的身世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践踏、被侮辱的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而这一点也恰恰是作者与之产生共鸣的基础,而作者自己的身世的注入,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3. 认为这首诗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有力控诉,但也反映了作者的软弱性,在诗中,作者同情琵琶女,又自伤迁谪,基调低沉,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伤感味较重,流露了患得患失的思想。4. 认为琵琶女不值得同情,作者宣扬的是宿命论思想,首先,诗中看不出琵琶女有“被压迫”过、“被侮辱”过、“被损害”过的地方,并无值得同情之处,这个形象不过是作者借以寄托“失意情怀”罢了。第二,作者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仅仅着眼于形式的相同,从而回避了现实中的严峻的政治问题,流露的是颓废伤感的情调,宣扬的是宿命论的思想。GOODBYE 倾诉悲情急切愉悦幽愁暗恨激越雄壮戛然而止第三次演奏: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满座皆泣诗人:重闻琵琶青衫湿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第三曲凄凉、悲伤却坐、促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皆掩泣无尽的感伤以音写声、以人衬声、惜墨如金、无尽感伤点评:(虚写)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都从都城来到这个遥远的江州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都有由盛到衰的遭遇感受都有满腹的幽恨暗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同一个从未谋面的下等的歌妓产生共鸣呢?年轻美貌――年长色衰门庭若市――孤守空船夕日欢笑――今日辛酸夜梦往事――孤寂伤感年轻时年老时起对比反衬作用被贬江洲病卧浔阳本是京城女去年辞帝京名满京都的艺人才华横溢的诗人因年长色衰而嫁

商人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琵琶行》结构图月夜弹琵琶凄凉话身世满座皆掩泣却坐促弦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翻作琵琶行月夜听琵琶歌女的身世诗人的感受故事情节明线(实)感情波澜暗线(虚)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用了比喻罢了。《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课后思考题* 琵琶行孺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诵琵琶篇唐宣宗挽白居易联风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

勾留江山别有情。白居易(772 -846 ),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出身于一个世守儒业的小官僚家庭。自幼聪明,苦学文。青年时期因战乱曾颠沛流离,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 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

class="waiting">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

琵琶行 1 情景式填空

《琵琶行》情景式填空 1.《琵琶行》中“月”这一意象贯穿始终,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请写出诗中写到“月”的5个句子:;; ;;。 2.诗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拟声词写音乐由粗重急骤转向轻微委婉,而最终浊重和清脆兼而有之的诗句是: , 。, 。 写音乐由婉转流畅变得阻塞压抑直至清冷凝滞的相关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却又戛然而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第二次音乐描写中表现琵琶女与诗人情感交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 7.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琵琶女年轻时人们对他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当她年老色衰之后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描写琵琶女委身贾人、独守空船、夜深梦醒啼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表现诗人听取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的感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12.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被贬之后终日听杜鹃哀鸣,只能取酒独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了解琵琶女身世以及感怀自己的身世之后,诗人请琵琶女再次演奏的诗句是:,。而琵琶女面对诗人的邀请:,。 14.在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16.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琵琶行》中的一句,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琵琶行

琵琶行(白居易)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4、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2、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三、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用PPT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 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三、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四、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 前期(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后期(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五、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六、整体感知,疏通读音 1、学生自由朗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词;

琵琶行情景默写(含答案)

《琵琶行》情境式默写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 来描写琵琶女当年在京城演奏后大家争相打赏的情景。 3、《琵琶行》中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琵琶行》中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感慨同病相怜,唱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声。 6、《琵琶行》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既写出琵琶女的矜持、腼腆,又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被贬后,无论春天江花盛开还是秋天美好的夜晚,都独自一人喝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出场时犹豫不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白居易《琵琶行》中用听者和景物烘托音乐效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一些人离家在外,生活不太如意,在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借用《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抒发感叹。 12、白居易《琵琶行》中,表明琵琶女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怨愤情绪在琵琶声沉咽、暂歇之时表现得更充分、更深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月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意蕴丰富,以月烘托情思是常用笔法。《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月烘抒发别离之情。 14、《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诗中有四处描写月亮作衬托的诗句,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琵琶行》写大小弦合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诗人还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__________________,

琵琶行

13.琵琶行(并序)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后人并称其二人为“元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运的倡导者,和李白、杜甫同是“唐代三大诗人”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二、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整个社会的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做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贬时弊的讽喻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三、基础知识 1.字音 恬.然(tián)荻.花(dí) 呕哑 ..(ōu/yā) 贾.人(ɡǔ)迁谪.(zhé) 幽咽 ..(yōu yè) 钿.(diàn) 悯.(mǐn)迁徙.(xǐ) 2.多音字 (1)贾①商贾(ɡǔ)②姓贾(jiǎ) (2)①幽咽(yè)②咽(yān)喉 ③吞咽(yàn) (3)悄①悄(qiǎo)然 ②悄悄话(qiāo) 3.词语解释 (1)左迁:贬官,降职 (2)贾人:商人 (3)信手:随手 (4)颜色故:容貌衰老 (5)幽咽:低泣声,本文形容遏塞不畅的水流声 4.古今异义 (1)明年 ..秋:古:第二年。今:下一年 (2)因为 ..长句古:两个词,于是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3)梦啼妆成红阑干 ..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4)凄凄不似向前 ..声古:从前、刚才。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 (5)老大 ..嫁作商人妇古:年龄大。今:兄弟中排行第一的人 (6)暮去朝来颜色 ..故古:神态、脸色。今:色彩。 (7)铁骑突出 ..刀枪鸣古:突然冲出今:超过一般的,显露 (8)整顿 ..衣裳起敛容古:整理。今:使有条理 (9)弟走从军阿姨 ..死古:教坊中管歌女的头目的称呼今:母亲的姐妹 (10)曲终收拨当心 ..画古:对着中心今:小心 5.一词多义 (1)言 ?? ? ??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2)数 ?? ?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3)语 ?? ?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4)为 ?? ? ??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5)轻 ?? ?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6)泣 ?? ?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7)命 ?? ? ??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命令,动词) 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命名,动词) (8)拨 ?? ? ??转轴拨.弦三两声(拨动,动词) 曲终收拨.当心画(拨子,名词)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最新范文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篇一:白居易《琵琶行》中精彩描写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中精彩描写赏析 未 2009-02-18 2008 5d56b7b40100c10m 《琵琶行》中第二段乐声描写是全诗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也可说是通感)描写乐声。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也可说是通感),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也可说是通感),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这段乐

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篇二:《琵琶行》赏析 一曲琵琶 为何打湿司马青衫 姓名:叶胜勇 班级:11级中文1班 学号:201102010123 唐诗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叶绽放着独特的光芒。而提起唐代诗人,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的想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但我更关注的却是白乐天。在我看来,白居易在诗歌上的成就堪比杜甫。因为白居易的讽喻诗、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数量不比杜甫少,在关心现实人民疾苦的思想情感上也不比杜甫差。我想如果杜甫和白居易的创作年代调换一下,或许“诗圣”的称号就是白居易的了。也许有人会说我偏爱白居易的诗,仔细想来也确实有那么一点。因为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在很多方面是学习杜甫的 ,也有可能没有杜甫的诗在前就不会有白居易的诗在后了。 对于《琵琶行》,我想每个人都不会陌生。《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最负盛名的佳作。在创作之后便大为传诵,唐宣宗曾写诗称赞说:“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 在《琵琶行》的序言中,我们很容易知道此时的白居易是被贬至九江郡做司马的。在深究一下背景,我们便能了解到白居易的一腔热血与正义却使他迁谪到此

琵琶行情境默写

1.“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诗中以通感手法表现琵琶大小弦演奏之妙的句子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中既写出琵琶女矜持、腼腆,又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的句子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既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4.描写琵琶声的句子:“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5.《琵琶行》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6.《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才貌双全,色艺出众的诗句是: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 被秋娘妒。(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7.《琵琶行》中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惊心动魄的音乐感染力的 诗句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完《霓裳》和《六幺》之后,侧面烘托其演奏技艺高超的两句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8.《琵琶行》中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既写出乐曲因幽咽低沉 而暂停,也写出了诗人听乐入迷和欣赏水平的高超。(《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9.《琵琶行》中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两句抒写了琵琶女而 今只有在梦里回味往昔的“荣光”而倍感孤寂伤感的情怀。 10.《琵琶行》中用鸟鸣声和流水声来形容琵琶声的名句是: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11.《琵琶行》中用“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两句说明偏僻之地 粗俗的乡野音乐很难听,以此来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12.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却又戛然而止的诗句是:银 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13.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14.《琵琶行》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两句借助设问突出 自己被贬之地的偏僻荒寒以寄寓一种凄苦之意。

琵琶行1

《琵琶行》教案 綦江实验中学——邹翔 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诗歌知识。②积累古汉语知识。 能力目标:①声情并茂地朗读,流畅地背诵。②赏析音乐描写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 过程:知识学习——思路梳理——细节赏析 方法:引导,讨论,训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情况,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女性,认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 2. 品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赏析音乐描写。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一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清冷的月光,瑟瑟秋风,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琵琶行》。 二、文学常识和背景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继承和强调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

《琵琶行》情景默写及答案

《琵琶行》情景默写答案 1.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2.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白居易《琵琶行》中,既点明江头送客时的环境,又渲染出送别时人物凄凉悲惨心境的句子是“,。” 4.月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意蕴丰富,以月烘托情思是常用笔法。白居易《琵琶行》中,诗人与友人告别时吟唱“, 。”借月烘托离别之情。 5.白居易《琵琶行》中用“,。”来写自己一开始与琵琶女想见时琵琶女的羞涩之态 6.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却已经充满了情感的两句是“,。” 7.白居易《琵琶行》中用“,。”两句,写出了琵琶女运用丰富多变的技法演奏当时名曲的情形。 8.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以比喻写音乐由粗重急骤转向轻细委婉,表现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9.白居易《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 10.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音乐曲调从高亢到低沉变化的两句是“,。” 11.白居易《琵琶行》中,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失身高潮的句子是

“,。” 12.《琵琶行》中,白居易用“,。”两句,描绘出琵琶演奏“声暂歇”时余音袅袅、余韵无穷的艺术境界。 13.白居易《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清脆、婉转、凝重、流畅、热烈紧张都极为形象,包括写乐曲终止的句子也极为精彩,这两句是“,。”14.《琵琶行》中,白居易运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让人回味无穷的诗句是“,。” 15.白居易《琵琶行》中用侧面描写的方法烘托琵琶女的演奏技艺高超和外貌之美的句子是“,。” 16.白居易《琵琶行》中,在描写琵琶女与五陵年少奏乐饮酒的奢华欢愉后,又以“,。”两句高度概括了琵琶女美好年华的悄然而逝。 17.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自述身世,感慨门可罗雀、无奈改嫁的两句是“,。” 18. “,。”道出了《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19.白居易《琵琶行》中以杜鹃(子规)表达悲切之意的诗句是“,。” 20.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表现出诗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苦闷。 21.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说明偏僻之地粗俗的乡野音乐很难听,以此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22.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作者第二次听琵琶女弹琴时,内心涌起难以抑制的悲伤凄切之情,因而不禁泣下沾襟的句子是 “,。”

琵琶行原文及注释

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1)九江郡司马。明年(2)秋,送客湓(p?n)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zhēng)铮(3)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4)。年长色衰,委身(5)为贾(gǔ)人(6)妇。遂命酒,使快(7)弹数曲。曲罢悯(mǐn)然(8),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9)憔悴,转徙(xǐ)于江湖间。予出官(10)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zh?)(11)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12)。命曰《琵琶行》。 浔(xún)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dí)花秋瑟瑟。(1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14)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1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16)弦弦掩抑声声思(第四声),似诉平生不得志。(17)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18)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nícháng)》后《六幺[2]》。(19)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20)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jiān)关莺语花底滑,幽咽(ya)泉流冰下难。(21)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

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22)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2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24)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25)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háma)陵下住。(26)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27)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28)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xiāo)不知数。(29)钿(diàn)头银篦(bì)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30)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31)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32)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33)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34)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chóng)唧唧。(3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zh?)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zhāo)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ōuyāzhāozhā)难为听。(36)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37)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38)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chóng)闻皆掩泣。(39)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40)[3]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古以左为卑,故称“左迁”。

琵琶行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古曲,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2.赏析本诗的音乐美、意境美,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赏析本诗的音乐美、意境美,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鉴赏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乐器演绎出了人生的起伏与世间的冷暖,白居易则用笔下的诗句演奏出了不朽的乐章与无尽的唏嘘,今天让我们踏着诗人的诗行走进琵琶女的音乐世界,聆听这美丽而动人的旋律。 二、欣赏古曲,了解背景 赏曲: 师:古音乐是中国的国粹,我们先来欣赏一段经典的琵琶演奏

曲《霓裳》。(播放琵琶曲《霓裳》)相信大家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听音: 师:在白居易的时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请大家随着琵琶声走进白居易的琵琶名篇——《琵琶行》。 解意: 请学生自读序言。想一想:白居易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琵琶名篇? 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词。 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 序言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三、整体感知,把握脉络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给每一小段加一个小标题。 参考: ①浔阳江边闻琵琶;②江心聆听琵琶曲;③舟中各诉身世苦; ④同病相怜感慨多;⑤重闻琵琶青衫湿。 2.全文以三次演奏为主线,学生分组讨论,并找出。 明确: ①[暗写]诗人送客闻琵琶。②[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③[明写]感言促弦湿青衫。

《琵琶行》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琵琶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这首诗的悲剧美、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4.背诵重要段落和名句。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2.朗读整体把握。 3.积累部分字词和名句。 三、教学难点:词作意像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时安排:两教时。 五、教材教法简析 《琵琶行》是第三模块第二单元的文章。教学本单元有一个要求就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审美方面说,审美对象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没有情感真空的形式美,也没有不用包装的情感美。诵读是体会作者情感的有效方法,可以使作者和读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学案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为理解作者情感做准备,通过问题的设置,把握诗人的情感线索和结构线索。 六、布置预习题: 1.了解作者和本诗写作背景。 2.了解文学常识:歌、行、引。 3. 给下列字注音 铮悯(然)转(徙)浔(阳)枫(叶)瑟(声声)思捻霓裳(秋月)白(衣)裳(红)绡(钿头)银蓖谪(居)(整顿衣)裳还(独倾)间(关) 4.反复朗读这首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学生展示预习笔记,老师点拨,展示多媒体课件。)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更多内容,学生交流) 二、指导朗读

琵琶行节选阅读答案

琵琶行节选阅读答案 白居易《琵琶行》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那么你学习了? 琵琶行 白居易 (诗前小序)元和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解释无误的一项( ) A. 转徙(t 移动) 迁谪(zh 降职) B.悯然(mǐn 忧郁) 贾人(ji 商人) C.冷涩(s 滞涩) 铁骑(q 骑兵) D.虾蟆(hm,古地名) 嘲哳(zhāozhā,声音杂碎) 2、指出下列加点字古今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于是写作;今:表原因的连词) 曲终收拨当心画 (古:在中心;今:提醒小心) B.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穿戴;今:治理) 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龄大;今:兄弟排行第一)

C.暮去朝来颜色故(古:容貌脸色;今:色彩) 如听仙乐耳暂明(古:突然;今:暂时) D.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以前,刚才;今:向前方) 低眉信手续续弹 (古:随着;今:书信) 3、指出下列句子中向字,与凄凄不似向前声相同的一项( ) A.天姥连天向天横 B.失向来之烟霞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D.磨刀霍霍向猪羊 4、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1)寻声暗问弹者谁( ) A.顺着 B.不久 C.寻找 D.遵循 (2)初为《霓裳》后《六幺》( ) A.为了 B.因为 C.弹奏 D.给 (3)暮去朝来颜色故( ) A. 所以 B.衰老 C.依旧 D.故意 (4)歌以赠之( ) A.因为 B用 C.介词来 D.连词而 5、与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中等闲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等闲识得东风面 B.莫等闲,白了少头 C.万水千山只等闲

琵琶行

5.20诗词测验♀?♂姓名:班级:座位号:? 1、《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曲折细腻地表现出了琵琶女出场时犹豫不决又羞怯的两句诗是“”。 2、《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描绘弦音愈来愈低沉冷滞以致暂时停顿的诗句“”。 3、《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借秋夜的江水、枫叶等环境描写曲折传达出送别友人时凄凉愁惨心情的诗句是“”。 4、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两句表达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现在它已超越时代,成为后世饱经沧桑的人邂逅时的共同感受。 5、《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描写琵琶女在调弦较音时弦弦包涵着低沉抑郁心绪的诗句是“”。 6、《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通过视觉与听觉描写表现浊重和清脆两种乐音、两种旋律交错出现的诗句是“”。 7、《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用一些精炼的动词表现琵琶女弹琴动作娴熟、技艺精湛(弹奏京城名曲)的诗句是“”。 8、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作此诗之人所咏之人,二者为一体。真可谓能所双亡,主宾俱化,专一而更专一,感慨附加感慨。”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表达诗人感慨自己不幸遭遇而满怀悲怆化作泪水的诗句是“”。 9、《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乐音由浊杂粗重转向轻细绵密的诗句是“”。 10、《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描写琵琶声音暂停时,虽然静默无声,但另蕴有一种深藏的愁绪和恨意,胜过那有声之境的诗句是“”。 11、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两句巧用通感将琵琶声同时诉诸听觉与视觉,描写音乐由宛转流畅转向冷涩。 12、《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运用比喻修辞描写四弦齐鸣,乐音收束戛然而止时的诗句是“”。 13、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描写琵琶女丈夫离开后自己的孤独寂寞,唯有清冷的江水和明月作伴,与昔日在长安的繁华生活形成强烈对比“”。 14、《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表现弦声忽然爆发出激越高亢乐音的诗句是“”。 15、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既是全诗宗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的诗句是“”。 16、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两句运用神态和借代手法描写琵琶女低头连续弹奏时蕴含着无限心事的情景。

琵琶行教案最新

琵琶行教案 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板书)。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吗?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 生(读第三节):沉吟放拨插弦中…?梦啼妆泪红阑干。” 师(请另外一生评价):你觉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样? 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这一节主要讲琵琶女的身世,诗人对琵琶女应该比较同情,读的时候读出了同情的感觉。 师:你是站在诗人的角度讲吧,现在如果是站在琵琶女这个角度,你觉得她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去读? 生:悲凉。 师:对,悲凉的感情。我们读诗歌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得抑扬顿挫,但更要注意把握诗歌中诗人所蕴涵的感情。刚才同学读的这一节感情把握得比较到位。 师:就这一节,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没有?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讨论。 生自由组合,小声交流,讨论质疑) 师:同学们主要提了两个问题:一是琵琶女的形象及悲惨命运的原因,一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她的身世。咱们周围同学自由组合议一议,由一位同学记录小组讨论要点,两个问题可以任意选。 学生自由组合,讨论)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想说第一个问题。前几句写她少年的时候,然后还被

那个秋娘嫉妒…… 师:xx 是什么人? 生:秋娘本身就是才华出众的歌伎,然后还要嫉妒琵琶女,说明琵琶女比秋娘还要才华横溢。后面写她“弟走从军阿姨死”,她的家人,离开的离开,死去的死去,后来她的容颜因为家庭变故和时光流逝变得非常憔悴。当时社会看重你,就是因为你的容貌好而不是有才华。琵琶女的泪既是感伤的泪又是不满的泪。 生:我觉得琵琶女主要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普遍的悲惨的命运。 师:这里你谈得更深入了,上升了一个高度。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她年轻的时候,“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但是到了后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生(众):“门前冷落xx 稀。”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那个时代就是重色轻才的。 师:重色轻才。那个时代不是看重她的技艺高超,而是看重她的美貌,后来她年老色衰,所以就被抛弃了。所以从这里看出,琵琶女仅仅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 师:还有一个问题,琵琶女描绘自己一生的遭遇,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 师:如果说详细些,有哪些? 师:过去是xx 名伎,现在是 生(众):沦落xx。 师:过去是少年得意 生(众):现在是老年失意。 师:过去是年轻貌美 生(众):现在是年老色衰。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原文阅读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原文阅读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

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溢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琵琶行》

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艺术作品《琵琶行》为白居易《琵琶行》诗词增添了直观的画面。 本文属长篇巨诗,酣畅生动,行云流水,一气贯注,扣人心弦,魅力尽显。语言生动,音韵和谐,情景交融,繁简适宜,通俗晓畅,自然流丽。思维形象,比喻贴切,无形音乐,具体可感,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引人入胜。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现实派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完整版)《琵琶行》全国大赛一等奖教案

《琵琶行·并序》课例赏鉴 ——该课例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 (西安) 执教/王毅军观察/贾玲 【课例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 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 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 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吗?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 生(读第三节):“沉吟放拨插弦中……梦啼妆泪红阑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