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2013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2013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1、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3、动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

4、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5、感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应。

6、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是反映。

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

7、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8、思维:对客观思维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9、情绪: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10、智力: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11、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12、智力激励法:借助团体的力量,以专题讨论会的形式,通过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发散思维进行思维共振,互相启发、激励,使创造性设想活构思产生连锁反应。

13、前(后)摄抑制:先(后)学习的材料对后(先)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14、人格: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15、气质: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1、个体心理结构:个体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差异;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个性差异包括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心理过程的稳定特性:能力、气质、性格。

2、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心理学研究目的(任务):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

4、研究环节: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作出推论。

5、脑潜能的开发:(1)大脑潜能的发挥有无线的空间;(2)挖掘大脑潜力:第一,敞开心灵的大门;第二,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第三,让学习为大脑持续充电,使大脑不断获得有益的刺激;第四,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开发大脑潜能。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基本内容:(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关系:a、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b、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c、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前四种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属于成长需要。

评价:积极意义:a、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b、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c、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缺陷:a、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去看待人性,强调潜能的作用;b、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c、该理论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7、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对活动做深入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活动等。

8、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因素:人的主观状态,如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等;客观因素:刺激物的特点,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新异的刺激物等。

9、注意品质的培养:a、自我暗示法;b、情境想象法;c、培养间接兴趣;d、自我奖励法;e、训练听课技巧。

10、知觉特性:a、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选择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恒常性。

11、影响遗忘的因素:a、受时间因素的制约;b、材料的重要性;c、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d、识

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e、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

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12、增进记忆的方法:a、直观形象法;b、图表法;c、谐音记忆法;d、归类比较法;e、联想法;f、歌诀法。

13、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14、问题解决过程:a、提出问题b、分析问题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问题表征;选择算子;应用算子;评价当前状态。

1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a、迁移的作用b、原型启发c、定势的作用d、情绪与动机。

16、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培养宽广的胸襟;理性地适应生活;寻找身边的快乐。

17、不良情绪的调控

控制暴怒情绪:第一步,自我意识自己的暴怒;第二步,对暴怒情绪进行归因;第三步,寻找制怒的方法。

控制过度焦虑:a、积极进入放松状态是消除焦虑的重要方法;b、以新压旧c、对他人陈述自己心中的忧虑。

控制过度紧张:阻断导致紧张情绪的有关环节或途径;改善环境;改善和培养个体的应对能力;言语放松训练。控制抑郁情绪:a、大哭化解抑郁情绪b、可以安排较愉快的事件转移注意力c、语言暗示法d、请人疏导法e、环境调节法f、自我表达法。

控制自卑情绪:正确看待客观现实;积极克服自身心理弱点;扬长避短;培养自信心。

18、IQ(智商)=[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100

19、智力开发的必要性:关乎国家国力;关乎民族素质;关乎民众智力水平;关乎教育发展。可能性:环境与教育是智力发展的决定条件;智力开发可从智力训练非智力训练入手;教育和科学本身就是智力开发条件。

20、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1)教育和教学中的智力开发。a、学科教育中的开发b、元认知与智力开发c、自我效能与智力开发(激发智力活动;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控制学习行为);(2)特定的智力开发训练。a、波诺的方案b、“应用智力”方案c、PIFS方案。

21、培养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环境;实施教育创新、开展创新教育;开发个体创造力的具体方法。

22、创造力开发的法则:a、综合法则b、对应法则c、移植法则d、离散法则e、换元法则f、逆反法则g、群体法则。

23、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遗传的作用;环境的作用(产前环境、出生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阶层、社会文化)。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遗忘:是指:①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的现象;②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的现象;③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

记忆:①信息输入到大脑,在大脑中储存,并从大脑中提取的过程;②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记忆是指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就是思维的主要特征。思维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意识:是指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意识包括:①对外界事物的觉知;②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无意识: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无意识包括无意识的行为和对刺激的无意识。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既有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叫有意后注意。(又叫随意后注意)

注意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

注意稳定性:在注意稳定的条件下,感受性发生周期性增强和减弱的现象叫注意的动摇。注意的起伏又叫注意的动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叫注意的分散。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叫:①注意的分散;②分心。

注意转移:按照任务的要求,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现象叫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注意的分散则是离开了当前的任务。注意分散和注意转移前者是无目的地离开了当前的任务,后者是有目的地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动机:是指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①是主体以一种主现感受的形式进行反映的;②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③有其外部表现形式;④会引起一定的生理变化。

意志:指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的特点是①一种有目的的行动;②一种受意识调节和支配的行动;③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表现出来的。智力:包括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气质:指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动力性质方面的心理特征,所谓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

心理学流派

构造心理学:冯特和铁钦纳采用实验内省法(被试在实验条件下进行自我观察),分析意识的内容和组成,以及意识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例如哭、笑、思考背后的心理元素。后来看来内容太狭窄,太脱离生活实际,不能将内省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

机能主义:杜威、詹姆士主张意识是一连续的整体,不应分解成感觉、情感等元素,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应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等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

行为主义:华生研究人的行为,查明刺激和反应(即S——R)之间的规律性,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组合。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能够觉察的心理活动)、潜意识(人的本能冲动,出生以来被压抑的人的欲望)、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的中间心理状态)。人的心理结构分三层: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健全的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的作用,以及儿童期经验对人心理和人格的影响,这对心理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仍至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反人看作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存储和提取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领域。

人本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认为人有自我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应重视人自身的价值,要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应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的第三势力。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创设、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主动地引起或改变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知觉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种特性称为知觉整体性。

意志: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意志活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需要: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

的反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个体客观需求的主观反映。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行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

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有效地进行某一行为的判断。它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预料因素),对行为发生作用。

气质类型:指在一类人身上共有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征的有规律的结合。

气质EAS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巴斯和普朗明提出气质的EAs模型,确定三种气质倾向:情绪性,指个体情绪反应的强度;活动性,指个体能量释放的一般水平;交际性,指个体的人际交往特点

多血质: (P233)人的气质类型之一。典型特征:耐受性、兴奋性、敏捷性、可塑性都很强,反应迅速,感受性弱。主要表现:热情、活泼、精力旺盛、反应敏捷、适应力强、善于交际、机智幽默、兴趣广泛、办事效率高、个性属于明显的外向性。情感易于变化且不持久、注意力易转移、缺乏耐心。

粘液质:典型特征:耐受性高,感受性、敏捷性、可塑性、兴奋性均较低,内倾性明显、外部表现少、反应比较慢。主要表现:沉着、镇静、有耐心、自制力强、缓慢、刻极。沉着坚定、不尚空谈、埋头苦干;但不易接受新鲜事物,不能迅速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胆汁质:典型特征:感受性较弱,耐受性、敏捷性、可塑性较强,兴奋比抑制占优势,外倾性明显,反应快但不够灵活。主要表现:热情直率、精力充沛、反应迅速、行为敏捷;情绪明显表露于外,言谈举止都近乎情绪化,持续时间不长。在克服困难方面意志力强、坚韧不拔。

如何理解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答: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可学,或称为边缘学科。心理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说明心理过程的结构成分及其关系。

答:心理过程包括三个方面: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认识过程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再认识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深刻则情感深刻,认识肤浅则情感肤浅。再认识基础上、再情感激励下,人才可能形成意志过程。已经形成的对某一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情感过程,必然会促进或阻碍人的认知过程。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说明影响心理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人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环境因素:影响人心理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还有社会经济环境,人际关系也是很重要的一点。2、机体的生理状况:这方面包括身体健康状况,身材高低、胖瘦,伤痛,饮食和睡眠等情况。3、个人心理因素:一个人心理上原有的情况、特点、倾向都可以对当前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产生一定影响。

实验法、观察法各有哪些特点?

答:实验法特点:1、研究者处于完全主动地地位,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起、控制或改变没肿心理现象的出现,不需要消极地等待它的发生。2、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偶然因素的干扰,排除一切与研究对象、研究任务无关的因素的影响,使研究过程保持正常的、稳定的状态。3、研究者可以通过控制、改变各种条件,多次重复地进行同一种或类似的实验,验证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科学地把握某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观察法的特点: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2 、观察法是有准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3、观察法根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不同,可以确定不同的观察内容。

简要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答:构造主义、格式塔心理学、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答:感觉与知觉的区别: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纯粹的心理活动2、感觉是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而知觉则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3、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4、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人的感觉有无经验都能产生;但知觉的产生离不开经验

感觉与直觉的联系:1、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2、感觉与知觉

之间是连续的,知觉的产生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觉存在为基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3、感觉和知觉是同时进行的,很少有单独的感觉存在,通常两者是融为一体,称为感知觉

说明知觉的基本特征。

答:(一)知觉的选择性人对外来信息进行优先选择而做出进一步加工的特性(二)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时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感知的食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从标示出来的特性。(三)知觉的整体性 <同名解1>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种特性称为知觉整体性。(四)知觉的恒常性:1、大小常性2、明度常性3、颜色常性4、形状常性说明短时记忆的特点。

短时记忆是信息保持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又叫工作记忆。它有以下特点:

信息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有5秒~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

信息编码以言语听觉编码方式为主,也存在少量的视觉或语义编码。

信息容量有限,其容纳量为7±2各组块。

信息提取或检索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斯滕伯格认为,短时记忆提取信息或检索信息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同时扫描,即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串行式扫描。二是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即对项目逐个进行检索,一旦找到目标就停止查找。三是完全系列扫描,即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并行式检索,然后再做出判断。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很多,除了编码方式和识记类型之外,还有以下因素:

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是识记的一个重要基本条件,它直接影响到识记效果。

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识记的目的任务明确与否,影响到识记者认知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计划性。

识记的方法。从识记材料的结构来看,识记方法有三种:整体识记法、部分识记法和综合识记法。

什么是遗忘?分析遗忘的规律和原因。

1)定义: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或回忆。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就是信息的丢失,表现为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错误。

2)规律:对人类记忆和遗忘规律进行系统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以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以自己为被试,采用节省法,共做了163次实验,得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结论,并将结果绘成曲线,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

遗忘曲线表明:记忆的保持量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即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稳定在一定水平上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

3)原因:(一)衰退理论。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致最后消失的结果。

(二)干扰理论。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干扰所致,干扰被排除,记忆还可恢复(三)压抑理论。压抑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消除,记忆就能恢复,此遗忘可称为动机性遗忘,是弗洛伊德首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

(四)提取失败。提取失败理论的研究者认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人们之所以对一些信息想不起来,是因为人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五)影响遗忘的其他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学习材料的类似性与系列位置。3.学习的程度。4.学习者的心理状态。

说明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因素。

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刺激之间的对比性刺激的变化活动刺激物的新异性

个体的主观状态:个体的需要和兴趣个体的情绪状态个体的机能状态

说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

1)发展兴趣。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富有极大兴趣时,就会引发有意注意

2)磨练意志。即使人们对某事物富有极大的兴趣,当持续时间长或困难很大时,难免就会放弃,这时就要磨练意志,克服困难,有意识的进行有意注意。

3)注意习惯。当一个人有良好的注意习惯时,也不太容易放弃,会努力做出有意注意。

说明意志行为的特征。

答:意志总是与行为紧密相连,是通过个人的行为活动表现出来的,我们称这种行为为意志行动。

意志行为的基本特征:(一)人类行为具有明确的行动目的(二)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三)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列出常见的动机冲突的形式。

答:动机冲突或动机斗争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能同时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常见的动机冲突主要有四种形式:

(一)双趋冲突: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样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像这种从两个所爱者或两个趋向中仅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

(二)双避冲突: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而都想躲避的目的,而他又必须接受其一方能避免其二。像这种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

(三)趋避冲突: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像这种对同一目的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

(四)多重趋避冲突: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而每一个目的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作用。像这种对几个目的兼具好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多重趋避冲突。

试述韦纳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应用。

答: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在剖析了传统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动机理论,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因素分析。他把归因分为3个维度: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在教育和管理等实际工作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第一,该理论有利于教师深刻地理解学生学习成绩与动机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第二,该理论可以依据学生的归因倾向预测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三,归因训练和教师期望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

1、利用过去的经验;

2、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3、正确运用变式;

4、及时下定义;

5、形成概念体系;

6、反复运用概念

试述注意的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注意的品质主要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他们反映了注意的发展水平。(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观因素:如活动任务、个体经验、情绪等。客观因素:如刺激物排列的特点等。(二)注意的稳定性即注意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的时间特性。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注意的对象(单调、静止——复杂、变化);2、人的积极性(态度积极,有浓厚兴趣);3、人的身体状况(失眠、疲劳、生病——健康)

(三)注意的分配指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注意的分配的条件条件:(1)多种活动中有一种达到自动化程度;(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有密切关系(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的需要,人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是注意的动力特征,也是注意灵活性的表现。

影响因素:(1)原来注意紧张度和活动的性质;(2)个人神经过程的灵活性;(3)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举例说明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信息的输入与编码

保持——信息的贮存保持不是一种消极的、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信息是发展变化的,表现在质与量两个方面。

再现(再认和回忆)——信息的提取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的、思考过、体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一般和感知、思维、情感等一起发生。回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概念在头脑中重新再现并加以确认的心理过程。回忆有多种类型。

联系实际,分析自己的记忆特点并提出改善记忆的方法。(p95)

提高记忆应注意的问题:

(一)合理组织有效的复习首先,复习要及时。其次,适当采用间时复习。最后,要善于利用最佳时间进行复习。(二)把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三)复习过程多样化(四)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良好的记忆品质包括记忆的敏捷性、正确性、准确性和持久性。(五)注意用脑卫生(六)提高记忆力的策略1.形成图片记忆2.赋予信息以意义3.利用已有知识4.建立特殊联系

联系实际,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p122)

1、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诱导和鼓励;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3、正确对待学生创造性行为,积极鼓励其敢想、敢问、敢于标新立异;

4、既要重视集中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

5、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型人格

联系实际,说明培养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自我暗示法(二)情景想象法(三)培养间接兴趣(四)记录法(五)自我奖惩法(六)训练听课技巧

试析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答: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有效地进行某一行为的判断。它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预料因素),对行为发生作用。

班杜拉认为,人们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诱因、强化)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为行为的决定因素。人的行为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二是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

研究表明,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一)个体成败经验

个体成败经验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亲身体验,即直接体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因素。学习者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相反,屡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即学习者看到与自己实际实力相当的示范者成功时,会增强自我效能感;相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二)个体的归因特点

个体的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把成功归因于外因、把失败归因于内因的人自我效能感比较低;相反,把成功归因于内因、失败归因于外因的人自我效能感会加强。

(三)言语说服,通过说服、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指导,来改变自我效能感。

(四)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生理状态

积极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会提高自我效能感,消极情绪和不良的生理状态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培养和激发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对他们的期待和鼓励,促进其自我效能感的增强,从而提高成绩。

评介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观点。

答: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评析需要层次论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人类的基本需要有七种。

这七种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各种需要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

(二)七种需要是由低到高按顺序逐级递升的。

七种需要重,前四种是低级需要,后三种是高级需要。

(三)在每一个时期,个体需要呈现出丰富性特征,多种需要共同存在,其中有占主地位的需要、即优势需要,它对当前行为发挥关键作用。

(四)需要的发展呈金字塔形。

由塔底到塔顶,由下而上,愈来愈狭窄,即越向下的层次在全人口中的满足所占比例越大,越向上的层次在全人口中满足所占的比例越小,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是很少一部分。其主要原因是低层次需要相对容易满足,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对需要层次论的简要评价: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1、比较客观地概括了人的需要发展的实际情况,复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2、将人的需要看做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系统,具有整体性。这一理论收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缺陷主要是:

1、脱离社会历史条件,抽象地谈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是不可取的,马斯洛认为,人的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都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忽视或否定了人类需要的社会性特征。

2、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马斯洛认为,低级需要不得到满足高一级需要就不会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把需要的层次看成是固定的,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答:(一)努力培养良好的创造个性(二)积极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提倡学习中的相互讨论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三)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四)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培养研究能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答:一、深刻体验自我、准确评价自我性格二、有意识的调整自我、积极塑造良好性格三、勇敢面对自我、克服性格弱点

试述智力多元论。

答: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倡议的。

他提出,人类的神经系统经过100多万年的演变,已经形成了互不相干的多种智力。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 8种智力成分是:(1)言语智力,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以及日常会话的能力;(2)逻辑-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3)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4)音乐能力,包括对声音的表达与韵律的识别的能力;(5)身体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6)社交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7)自知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8)自然智力(1995年新增),辨别动植物,对自然万物进行分门别类的智力,即植物学家智力。

试述智力三维结构模型说。

答:(1)1977年吉尔福特根据智力测验研究结果的因素分析,提出了如右图所示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2)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同时考虑到了智力信息加工的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不仅有助于智力测验研究工作的深入,也有助于发现优势能力和非优势能力,对因材施教也是有助益的。

试述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答:又称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这种理论把人的能力和智力看成一个过程,它由不同的阶段组成,并且是由某些更高的决策过程组织起来的。

认知心理学关于智力结构的研究,以斯腾伯格(1985)提出的三元理论、纳格利尔里和戴斯提出的“智力的PASS 理论”最具代表性。

智力三元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二)智力的PASS模型

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Planning– arousal – simultaneous - successive,简称PASS)。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4种认知过程。注意系统又称注意-唤醒(arousal)系统,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

PASS模型的理论基础有两个:一是信息加工的心理学,二是鲁利亚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

PASS模型中的认知系统与鲁利亚机能系统的对应关系:注意系统——第一机能系统,信息加工系统——第二机能系统,计划系统——第三机能系统。三个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建筑结构检测课程复习题目及答案!!!

建筑结构检测课程复习题目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工程结构检测:通过一定的设备,应用一定的技术,采集一定的数据,把所采集的数据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一定的法进行处理,从而得到所检对象的某些特征值的过程。 2.地球物理勘探(物探):通过研究和观测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探测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 3.超声回弹综合法:采用超声仪和回弹仪,在同一测区分别测量声速值及回弹值,然后根据所建立的测强公式推算该区混凝土强度的一种法。 4.迫降法:经过人为措施迫使倾斜结构物的较高侧下沉。 5.点荷法:通过对砌筑砂浆层试件施加集中的点式荷载,测定试样所能承受的点荷值,结合考虑试件的尺寸,计算出砂浆的立体强度。 6.工程结构加固:根据检测结果,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增加结构可靠性的过程。 7.回弹测强曲线:通过一系列大量试验所建立的回弹值与混凝土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8.外部粘钢加固法:用结构胶将薄钢板粘贴于混凝土构件表面(一般在受拉区),使薄钢板与混凝土协同工作的一种加固法。 9.荷载试验:指对桥梁按照不同情况进行布置荷载,用来测试桥

梁的各种反应(如应变、挠度、频率)来判断桥梁承载能力的过程。 10.射钉法:用射钉枪将射钉射入墙体的灰缝中,根据射钉的射入量推定砂浆的强度。 二、单项选择题 11.PPIS循环中的I是指(B)阶段。 A、准备 B、实施 C、计划 D、总结 12.桩径1200mm的混凝土灌注桩在声波透射检测中应当埋设(B)个声测管。A、2B、3C、4D、5 13.地基勘探的式不包括(D)。 A、钻探 B、坑探 C、地球物理勘探 D、井探 14.桩基础检测静载试验不包括(A)。 A、单桩水平抗拔静载试验 B、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C、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D、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15.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被测混凝土龄期应为(C) A、40—1000天 B、28—1100天 C、14—1100天 D、30—1100天 16.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不包括(D)。 A、木材顺纹抗压强度 B、木材顺纹抗剪强度 C、木材顺纹抗拉强度 D、木材顺纹抗扭强度 17.著名的结构物倾斜实例不包括(A)。 A、二七纪念塔 B、中国虎丘塔

心理学名词解释04816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反射: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感觉: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作出的反应。 观察: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表象:记忆表象或称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后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超额学习:超额学习是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遗忘:遗忘是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现象。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想象: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即通过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求异思维: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

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以新的方式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动机: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意志: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情商:情商也称情感商数,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以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能力:能力是人顺利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智力:智力就是使人能顺利的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气质: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 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一贯的行为方式。 人格: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有目的、有意识

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精编版

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何为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的心理:包括认知、动机、情绪和人格,以及团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等等。 心理学源于西方哲学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以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哲学。而西方哲学则发展自两千多年的古希腊。到19世纪末,生物科学的发展让心理学脱离了哲学,并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开始被界定为科学的范畴。 第一次使用Psychologia 心理学的英文“Psychology”,有古希腊的“psyche”与“logos”两个词演变而来,意识分别为“灵魂”、“讲述”,连在一起称为“心理阐述心灵”。 1502年,塞尔维亚人马如立克首次用psychology这个词发表讲述大众心理的文章。这是有记载的心理学这一术语的最早用处。 第一个心理学实验 公元七世纪,古埃及的一个国王为了证明埃及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把两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带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供他们吃饭饮水却不允许与他人交流。国王认为,等孩子长大发出的第一个音节一定是人类祖先的语言。他希望这个音节属于埃及语言。事与愿违,孩子们发出的第一个音节与埃及语言根本无关。国王伤心无比。 这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最早的心理学实验,虽然失败了,但还是说明前人栽探寻人类自己的道路上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

心理学与行为的关系 行为异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心理支配着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心理学也成为研究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深受其他学科的影响 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心理学分为实验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实验心理学是受物理学的影响;精神分析学是受医学的影响;社会学影响产生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什么 心理学研究人以及动物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个体心理学业研究团体心理、社会心理。 时刻都在发生的心理活动 不论我们自己有没有察觉。心理活动无时不刻不在发生。我们每天睁着眼睛的时候,它都切切实实的发生着。我们每天与人打交道时,有的人会让你高兴,有的人会让你郁闷,这都是一种心理体验;我们觉得饿了、心情愉悦了等等也都是心理活动的各种体验。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这些心理活动是如何发生的。 心理活动分为外在和内在两种,外在的个性心理可以被直接观察到,包括语言、动作、表情等,内在心理活动不能直接被观察,但通过某种途径可以间接的观察到,如认知、情绪、意志和人格等。所有的心理过程都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 人有各种不同的“笑”:微笑,幸福的笑,苦涩的笑,痛苦的笑,奸诈的笑,艰难的笑,得意的笑,神秘的笑等等。尽管笑的内容、笑的方式都有不同的地方,但都是属于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心理学正是通过观察人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以此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

心理学基础第一章练习绪论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当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_神经冲动_.神经冲动 2、一次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基本上是由于刺激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使膜外膜内的正负离子移动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神经冲动会用_动作电位_来说明。 3、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_电传导_,在细胞间主要是化学传导。 4、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_突触_,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于_神经递质_来完成的。突触,神经递质。 5、神经递质主要起两种作用,一种叫_兴奋_,另一种是_抑制_。 6、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_反射_方式来实现的。神经回路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_反射弧_。反射,反射弧。 7、一般情况下,当人在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状态下,_交感神经_使躯体兴奋起来,它能加速心脏的跳动、能让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以便肌肉利用、能减缓消化器官的活动,以便于采取搏斗和逃走的行动。交感神经。 8、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区,分别是:_额叶_、_顶叶_、_枕叶_、_颞叶_。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_额叶_;_顶叶_主要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_枕叶_主要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是_听觉中枢_。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额叶,顶叶,枕叶,听觉中枢。 9、在功能上,大多数人与_语言_相关的机能已一侧化到左半球,我们说话、阅读、写字主要是左半球完成。语言。 10、巴甫洛夫认为,条件作用可以是用刺激唤起特定反射的兴奋过程,也可以是用刺激_抑制_原本可能会产生的反射的过程。条件抑制包括:_消退抑制、延迟抑制_;无条件抑制包括:_外抑制、超限抑制_。抑制。消退抑制、延迟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 11、条件反射形成的最佳条件是:在铃响(信号刺激)后的0.5秒时,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两者的_相邻性_是重要的条件,也叫条件作用。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_相倚性_是影响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重要因素。相邻性,相倚性。 12、在心理学上,当一个反应的概率由在其之前的事件决定的时候,其行为被归类为应答性

建筑结构名词解释复习资料(史上最全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注明:红色部分为重点) 1、建筑结构 保持建筑物的外部形态并行成内部空间的骨架。 2、设计基准期 建筑结构设计所采用的荷载统计参数、和时间有关的材料性能取值都需要一个时间参数。 3、设计使用年限 结构在规定条件下不需要大修即可按预定目的使用的时期。 4、结构上的作用 是指结构产生作用效应的总和.作用效应:内力(N、M、Q、T)和变形(挠度、转角和裂缝等) 5、荷载 凡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属于直接作用,称为荷载,如恒载、活载。 6、荷载 凡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的原因,属于间接作用,如基础沉降、地震作用、温度变化、材料收缩、焊接等。 7、结构抗力 结构或结构构件承受作用效应的能力。 8、结构可靠性 指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 9、结构可靠度 指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是结构可靠性的概率度量. 10、荷载标准值 在结构使用期间正常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最大荷载值,包括永久荷载标准值和可变荷载标准值。 11、可变荷载的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 组合值:当荷载值的效应在设计基准期内的超越概率与该作用单独出现时的相应概率趋于一致时的作用值。 频遇值:当荷载值的效应在设计基准期内被超越的总时间仅为设计基准期的一小部分的作用值。 准永久值:当荷载值的效应在设计基准期内被超越的总时间仅为设计基准期的一半时的作用值。 12、立方体抗压强度 规定以边长为150mn的立方体在( 20土3 °C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潮湿空气中养护28d 依照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N/mm2)作为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并用f表示cu 13、混凝土的变形 受力变形:混凝土在一次短期加载、荷载长期作用和多次重复荷载作用产生的变形; 体积变形:由于硬化过程中的收缩以及温度和湿度变化产生的变形。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的活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主要分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肤觉五类。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的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觉阙值: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

智慧树心理学基础章节测试答案

2018智慧树(知到)心理学基础满分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1.【单选题】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 1864年 B. 1879年 C. 1903年 D. 1920年 正确答案:1879年 2.【单选题】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特 B. 韦伯 C. 费希纳 D. 艾宾浩斯 正确答案:特 3.【单选题】在心理学研究中,用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推测看不到的(),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A. 思维 B. 脑电 C. 心理 D. 情绪 正确答案:心理 4.【多选题】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 A. 需要、动机、意志 B. 能力和人格 C. 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D. 情绪和情感 正确答案是: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能力和人格###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和情感 5.【多选题】被称为心理学史上第一次革命的心理学流派是() A. 1913年产生的 B.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 C. 行为主义 D. 积极心理学 正确答案是:1913年产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 对应章节第二章

1.【单选题】()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一种在心理过程或部动力系统。 A. 需要 B. 动机 C. 意志 D. 情绪 正确答案:动机 2.【单选题】()力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实现自己理想。 A. 安全的需要 B. 爱与归属的需要 C. 生理需要 D. 自我实现的需要 正确答案:自我实现的需要 3.【单选题】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在() A. 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B. 同一行为必须由同一动机引起 C. 同一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D. 不同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正确答案: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4.【多选题】根据期望理论,要使目标对人的激励作用大,所激发的动机强度高,就必须满足()。 A. 效价高 B. 效价低 C. 期望值高 D. 期望值低 正确答案:效价高###期望值高

建筑专业术语名词解释

建筑专业术语名词及解释 1、房地产专业术语 1.房地产:房产与地产的合称,是不动产。 2.五证二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土使用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预售许可证》、《商品房质量保证书》、《商品房使用说明书》 3.商品房:专门用以买卖的房屋。有产权保障,可自由出租抵押。 4.商住房:即可用于住家使用,也可以用于办公的商品房。 5.集资房:由单位统一筹集各需要住房的客户资金,而建造之房屋,通常仅有一整栋的一张产权证,客户没有单独的产权证。 6.安居房:﹙经济实用房=安居房﹚是指以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为供应对象,并按国家住宅建设标准﹙不含别墅、高级公寓、外销住宅﹚建设的普通住宅。﹙其实行的是土地无偿划拔,住户只拥有该土地的使用权,如需办理国土证,则要另外出资,并享受政府扶持税费减半征收。其房价由政府部门核定,利润只能在3%以下。﹚ 7.跃层:是一套住宅占两个楼层,有内部楼梯联系上下层。﹙一般在首层安排起居室、厨房、餐厅、卫生间,二层安排卧室、书房、卫生间。﹚ 8.复式:概念上是一层,并不具备完整的两层空间,但层高比普通住宅高,可在局部分出夹层,安排卧室或书房等,用楼梯联系上下。﹙夹层在底层的投影面积只占底层面积的一部分,夹层和底层之间有视线上的交流和空间上的流通。﹚9.错层:纵向或横向剖面中,楼层的几部分之间楼地面高低错开。

10.标准层:平面布置相同的住宅楼层。 11.高层:8层以上,带有电梯,钢筋混凝土结构 12.多层:7层以下,一般不带电梯,砖混结构 13.骑楼:有雨遮之一楼直道部分 14.裙楼:指建筑体底部较庞大之建筑体,常用于商业、办公 15.承重墙:承受房屋重力的墙,不可任意拆改、破坏 16.非承重墙:一般情况下仅承受自重的墙。 17.剪力墙:承受地震力的钢筋混凝土墙 18.隔墙:用以隔断空间的墙,一般不承重 19.结构墙:主要承受侧向力或地震作用,并保持结构整体稳定的承重墙,又称剪力墙、抗震墙等。 20.框架结构:由梁和柱以刚接和铰接相连接成承重体系的房屋建筑结构。 21.消防电梯:专门用以消防灭火电梯,有抽烟排风功能 22.客梯:住户人流用梯有相配套安全配置保障 23.货梯:用以运送货物电梯 24.管道井:用以布置各类管道的空间井道 25.井筒:指大楼电梯、步梯、管道、公共厕所、茶水间集中的地方 26.空气流动:空内通风对流通畅,自然对流的换气能力 27.采光:获得光亮,直接接受自然光线和亮度 28.通风:风(空气)之来源、去路。

心理学题库基本名词解释(总汇)1

心理学题库: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行为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并记录及进行分析,以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调查法:就某个问题要求回答自己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根据预先拟定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级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测验法(人格):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索和鉴别的方法。 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纵向研究法:对被试进行较长时间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的质的变化规律。 群体序列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投射测验: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动机、态度。感情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 意识与注意 意识(心理活动):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无意识:不能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前意识: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过度层面。 催眠: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注意: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瞬间意识选择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在这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节省意志的努力。 感觉 感觉: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脑中的反映。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感到性大小的基本指标。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察觉能力。 知觉 知觉:通过感官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知觉的整体性:在经验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时,从复杂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组织成知觉对象,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 知觉的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对象。 知觉的恒常性:感觉不断在变化,知觉稳定不变。 方位知觉: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

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资料竞赛题目

心理学知识竞赛题目 1.心理学是研究(D)的科学 A心理过程B心理状态 C心理特征D心理现象 2.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A) A学校教育B遗传C社会D实践活动 3.判断一种行为是属于正常还是变态,首先必须考虑以下哪个要素(D) A家庭B职业C信仰D文化 4.一个人总是反复检查是否锁了门或不停的洗手,这是属于下面哪一种心理障碍(D) A恐怖症B一般性焦虑障碍 C抑郁症D强迫症 5.在心理治疗中,病人对心理医生产生的情绪依恋被称为(D) A自由联想B显相联想C阻抗D移情 6.下列哪一种治疗中最强调角色扮演(A) A心理剧B意识训练C家庭治疗D交朋友 7.当你身边大多数人选择某种东西时,你常不自觉的做出相同的行为,这一心理现象称作(C) A刻板印象B社会吸引C从众D服从 8.当你进入一个黑暗的房间时,开始感觉眼前一片漆黑,但过一段时间后,你便可以看见周围的一切,这叫什么心理现象(B) A明适应B暗适应C色弱D视觉后像 9.下述关于人格的描述哪一个最为准确?(D) A人格稳定性受到性别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B在整个成人期,人格在整体上会发生系统性改变 C在青春期后,人格保持非常稳定 D成人期人格兼有稳定和变化两重特征 10.心境具有(A)的特点 A弥散性B集中性C短暂性D突发性 11.考试焦虑主要属于(A)方面的问题 A情绪B气质C性格D行为 12.下述关于精神分裂症发病期的描述哪一个是最为准确的?(C) A当该病出现于年龄较大的人中症状会更严重一些 B发病的高峰期在中年或成年期后期(45岁以后) C常常出现于青春期或成年人早期 D在各个年龄组出现的概率均等 13.下列陈述不能增强挫折承受力的是:(A) A避免类似情境B总结经验教训 C调节抱负水平D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4.(C)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A联想B幻想C想象D错觉 15.追求完美、自尊心脆弱、控制欲望强、自视甚高、将不完美等同于不可爱、不值得爱的是(C)

建筑结构知识点

建筑结构知识点 名词解释及简答 1. 建筑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用来承受荷载和其他间接作用(如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等)的体系。组成结构的各个部件称为构件。在房屋建筑中,组成结构的构建有板、梁、屋架、墙、柱、基础。建筑结构在建筑物中起骨架作用,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按其随时间的变异分为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和偶然荷载。 3. 永久荷载:在结构使用期间,其值不随时间变化,或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或其变化是单调的并能趋于限值的荷载。 4. 可变荷载:在结构使用期间,其值随时间变化且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不可以忽略不计的荷载。 5. 钢筋和混凝土共同工作的原因:(1)其之间存在粘结力(2)其温度线膨胀系数接近(3)钢筋至构件边缘的混凝土保护层能够有效地防止钢筋锈蚀,从而保证了结构的耐久性。 6. 钢筋混凝土结构对热轧钢筋的基本性能要求有:(1)具有较高的强度(2)具有较好的塑性(3)具有与混凝土良好的粘结力(4)具有煎熬好的可焊性。 7. 徐变:混凝土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随时间增长而沿受力方向增加的非弹性变形。 8. 将施加预应力的方法分为先张法和后张法。 9. 先张法:先张拉钢筋,后浇筑混凝土。工序:(1)钢筋就位(2)张拉钢筋(3)浇筑混凝土(4)放张。 10. 后张法:先浇筑混凝土,等混凝土养护结硬后,再在构件上张拉预应筋的方法。工序:(1)浇筑混凝土构件(2)张拉并锚固预应力筋(3)当张拉力达到设计要求后,用锚具将预应力筋锚固在构件上,然后拆除张拉机具,锚具留在构件上。 11. 先张法和后张法的比较:(1)先张法的特点工艺简单,艺术工艺少;施工质量容易保证;不需要在构建上设置永久性锚具;生产成本较低,台座较长,能成批生产;适宜于中小型构件的制作(2)后张法的特点不需要台座等较大设备,构件的制作比较灵活,可在工厂也可以在现场制作。 12. 引起预应力损失的因素:(1)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1 (2)预应力钢筋与孔道壁之间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2 (3)混凝土加热养护时,受张拉的钢筋与承受拉力的设备之间温差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3 (4)预应力钢筋的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4 (5)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5 (6)环形构件螺旋式预应力钢筋作配筋时所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6. 13. 框架:是由梁和柱刚性连接而成的骨架结构,其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可以获得较大的使用空间,使用比较方便,同时它尚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整体性和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多层工业厂房和仓库以及民用建筑中的办公、旅馆、医院、学校、商店和住宅等建筑。 14. 剪力墙结构是:由纵、横方向的钢筋混凝土墙体组成的抗侧力体系,这种体系由于是墙体抗剪力刚度很大,空间整体性强,能较好地抵抗水平地震作用和风荷载,大大减小了房屋的侧向变形。 15. 钢结构的特点:优点——(1)钢结构的自重轻而强度高(2)钢材的塑性和韧性好(3)钢材更接近于匀质等向体(4)钢结构制作简便,施工方便,具有良好的装配性(5)钢材具有不渗漏性,密封性好缺点——(1)钢材易于锈蚀,应采取防护措施(2)钢结构的耐热性好,但防火性差(3)钢结构价格比较昂贵。 16. 钢结构的应用:(1)大跨度结构(2)厂房结构(3)高层建筑(4)塔桅结构(5)板壳结构(6)可拆卸结构(7)轻钢结构 17. 抗震设防目的可概括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边缘科学。 2、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过程。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4、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形成了人的人格心理的差异。人格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人格倾向性是指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等;人格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5、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分支的最基础和一般的学科,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入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的是在任何情境下人的一切的心理活动,而?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实践情境下学生的心理的。?? 6、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生命全程中身心变化与其年龄之间的关系,探究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解释个体心理从一个年龄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规律,具体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和老年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凡是教育领域一切心理与行为问题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二、认知过程 1、感觉 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3、感觉阈限 刚刚能够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4、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适应现象表出在所有的感觉中,但是,在各种感觉中的表现和速度是不同。视觉可以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_建筑工程名词解释(全面)

建筑名词解释 1、分布筋:出现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钢筋的内侧,与受力钢筋垂直。当受力筋在垂直方 向无钢筋固定时,加设的钢筋。作用是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并将板上的荷载分散到受力钢筋上,同时也能防止因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变化等原因,在垂直于受力钢筋方向产生的裂缝。 2、架立钢筋:设置在梁的受压区外边缘两侧,用来固定箍筋和形成钢筋骨架。当箍筋角 部无纵向钢筋固定时,加设的钢筋。如受压区配有纵向受压钢筋时,则可不再配置架立钢筋。架立钢筋的直径与梁的跨度有关。 3、箍筋:用来满足斜截面抗剪强度,并联结受拉主钢筋和受压区混凝土使其共同工作, 此外,用来固定主钢筋的位置而使梁内各种钢筋构成钢筋骨架的钢筋。 4、梁吊筋:是提高主梁承受集中荷载抗剪能力的一种钢筋 梁吊筋的作用是由于梁的某部受到大的集中荷载作用,为了使梁体不产生局部严重破坏,同时使梁体的材料发挥各自的作用而设置的,主要布置在剪力有大幅突变部位,防止该部位产生过大的裂缝,引起结构的破坏,总而言之,吊筋作用对抗剪有利。 5、弯起钢筋与吊筋的区别:弯起钢筋是沿梁纵向走向的,是从梁下的主筋上弯的。就是 主筋。吊筋是在有梁交叉时设置的。如次梁和主梁之间,次梁是搭在主梁上的,吊筋就是设置在主梁上的,好像是兜住次梁的,即在次梁下方,沿主梁方向设置的,目的是抵抗次梁对主梁产生的集中力。 6、正筋:就是正弯矩筋,简单的说,就是对于受弯构件来说,如梁板等,下部受拉的部位 的钢筋,对于连续梁板,一般就在跨中,同理,负筋一般在支座处(上部受拉)。 7、负筋:是承受负弯矩的钢筋,一般在梁的上部靠近支座的部位或板的上部靠近支座部 位;架立筋是梁的上部非受力筋,主要是使梁成为一个骨架。 8、冷底子油:是用稀释剂(汽油、柴油、煤油、苯等)对沥青进行稀释的产物。它多在 常温下用于防水工程的底层,故称冷底子油。冷底子油粘度小,具有良好的流动性。 涂刷在混凝土、砂浆或木材等基面上,能很快渗入基层孔隙中,待溶剂挥发后,便与基面牢固结合。冷底子油形成的涂膜较薄,一般不单独作防水材料使用,只作某些防水材料的配套材料。施工时在基层上先涂刷一道冷底子油,再刷沥青防水涂料或铺油毡。冷底子油可封闭基层毛细孔隙,使用基层形成防水能力;使基层表面变为憎水性,为粘结同类防水材料创造了有利条件。冷底子油应涂刷于干燥的基面上,不宜在有雨、雾、露的环境中施工,通常要求与冷底子油相接触的水泥砂浆的含水率>10%。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重点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表现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守恒: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学习:广义的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人类的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专门的学校、老师、有目的) 习得性无助:学习者认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并由此产生沮丧,丧失动机,甚至不去避免失败,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学习动机: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 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惩罚:当有机体做出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归因: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推断的过程。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动物及人的心理,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心理现象的结构: 1.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2.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开展学生异常的调试工作; 4.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心理学产生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 1. 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法国 17世纪唯理论(笛卡尔)、英国 17-18 世纪经验论(洛克、霍布斯) 2. 实验生理学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 年,【德国】冯特在德国 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因此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西方主要 心理学流派: 1.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激情状态三种元素;主 张采用实验内省法;强调心理学的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 2. 机能主义心理学——【美】詹姆士、杜威、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 的;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华生《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 1920s-1950s 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4. 格式塔心理学 / 完形心理学——【德】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的整体性;整体先 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 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6. 人本主义心理学一一马斯洛、罗杰斯:1950s “第三势力”一一重视人格研究,认为人性本善;人有自我意志。 7. 现代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奈塞尔《认知心理学》(1967)为标志、【瑞士】皮亚杰——研究信息加工 过程 第二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注意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注意的分类: 1.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 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1. 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2. 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 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 合理组织活动; 3. 对兴趣的依从性; 4. 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注意的品质: 1.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2.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 3.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4.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第二节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是感觉。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用于度量感受性的高低的值。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两种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对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单项选择题(单选) 1、神经元中接受外界刺激或接受前一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的部位是()。 (A)树突 2、自主神经由()组成。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3、丘脑是()。 (C)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4、顶叶上靠近中央沟的回叫()。 (D)中央后回 5、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这叫()。 (B)相互诱导 6、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 (B)感受性 7、"红花还得绿叶配"是说绿色背景上的红色看起来更红了,这种现象叫()。 (C)颜色对比 8、站在铁路上看两根铁轨,距离越远看起来两根铁轨的距离越近,到视线的尽头就交叉到一点了,这在判断距离时提供的线索叫()。 (C)线条透视 9、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却对当前的活动产生了影响,这种记忆叫()。 (C)内隐记忆 10、通过思维,能从已知推断出未知来,这说明思维具有()的特点。 (C)间接性 11、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 (C)定势 12、看了《阿Q正传》后,头脑里可以呈现出阿Q的鲜明形象,这是()。 (D)再造想象 13、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是()最主要的特点。 (A)意识 14、按照动机产生的根源可把动机划分为()。 (A)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5、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叫()。 (C)兴趣 16、有爱就有恨;有喜悦就有悲伤;有紧张就有轻松,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的特性。 (C)两极对立 17、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情绪进行的划分叫()。 (C)情绪状态 18、按情绪状态可把情绪分为()。 (A)心境、激情、应激 19、和意志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 (A)受暗示性 20、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