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内法颌骨囊肿摘除术

口内法颌骨囊肿摘除术
口内法颌骨囊肿摘除术

口内法颌骨囊肿摘除术

【名称】

口内法颌骨囊肿摘除术(Excision of Cyst of the Jaws through Intra-oral Method)

【适应证】

颌骨囊肿分牙源性囊肿和非牙源性囊肿两类,临床上以前者多见。口内法颌骨囊肿摘除术适于下颌骨中小型囊肿和上颌骨大中小各类型囊肿,特别适于术中需同时拔除患牙的病例。但囊肿直径不超过1cm而且牙齿又可以保留者,不必急于手术,可先用根管治疗方法治疗,可望囊腔逐渐骨化、消失。

【术前准备】

术前应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X线照片检查(包括牙片、咬合片和颌骨片),必要时也可作穿刺抽吸检查,以明确诊断、囊肿所在的部位与病变的范围、囊肿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如上颌窦、鼻腔以及下颌管等的关系。

根尖囊肿的病灶牙以及被囊肿累及的牙齿,术前应做好根管治疗。但是,牙根与牙槽骨吸收较多或患牙松动明显者应在术前或术中拔除。

颌骨囊肿合并急性炎症时,应待炎症控制后施行手术。

【麻醉与体位】

一般在局麻下进行手术。手术体位以在手术椅上取坐位为宜,但上颌骨大型囊肿则应取仰卧位。

【手术步骤】

(1)切口:一般小型囊肿可作弧形切口,但大中型囊肿,特别是手术需同时拔除患牙者,应采用梯形切口(图1)。不论采用哪种切口,均应将蒂部设计在口腔前庭黏膜移行皱襞处,同时黏骨膜瓣的基底部应较瓣的游离缘为宽,以保证有充分的血液供应。此外,切口还应设计在囊肿范围以外的正常骨质处,一般应距囊肿边缘0.5cm以上。作弧形切口时,弧形切口的中点应距龈缘0.5cm,切口的两端靠近口腔前庭黏膜皱襞(图2)。如果上颌骨囊肿位于腭侧或腭侧骨板破坏较多,也可在腭侧作切口。腭侧切口应沿龈缘走行,不作腭部黏骨膜切口。

(2)翻瓣:按切口设计切开黏膜骨膜后,用小骨膜剥离器剥离,翻转黏骨膜瓣(图3)。此时要注意囊肿表面有无骨质覆盖,若骨质吸收,囊壁与黏骨膜瓣粘连,则应改用手术刀仔细进行锐性分离,以防囊壁残留,导致术后复发。

(3)开窗:如囊肿表面的骨壁较厚,需先用小骨凿开一小窗,再用咬骨钳扩大开口;如骨壁极薄或已穿破,则可直接用咬骨钳咬除囊肿表面之骨壁,以显露囊肿(图4)。囊肿表面骨壁去除的范围,以能显露囊肿、便于摘除囊肿为度。去骨时应避免损伤需要保留的牙齿,同时应避免戳破囊壁。

(4)剥离囊肿:沿囊壁与骨壁之间,用小骨膜剥离器仔细分离囊壁(图5)。剥离时要尽量避免穿破囊壁,并要尽可能完整剥出,同时要避免损伤其邻近解剖结构如鼻腭神经血管束、下齿槽神经血管束等,还要防止穿通鼻腔、上颌窦等。如囊肿已破坏上颌窦后壁时,剥离囊壁更应特别小心,慎勿超出后壁以免损伤颞下窝内的重要解剖结构如颌内动脉、翼静脉丛等,导致严重出血。当腭部骨质破坏时,则需防止穿通腭黏膜。如囊肿已穿破上颌窦上壁时,还需防止穿通眶底。囊肿剥出后,要仔细检查有无囊壁残留,特别是根尖的背面、囊壁与骨壁

粘连部位、囊腔深部、术中囊壁剥破部位以及囊腔表面骨壁开窗部的四周等,均要仔细检查,彻底去净残留囊壁。必要时,可用50%氯化锌烧灼骨腔壁,否则可导致术后复发。

还应指出,上颌骨囊肿如范围较大,手术时与上颌窦相通而上颌窦有慢性炎症时,应同时作上颌窦根治术,并在下鼻道开窗(图6a、b);若术中与上颌窦相通而上颌窦无炎症的病例,则仅将囊肿与上颌窦底黏膜一并剥除,再在下鼻道开窗,而无需作上颌窦根治术。

此外,当囊肿较大时,在剥离囊壁前,可先用注射器抽吸出部分囊液,减少张力,以减少剥破囊壁机会。

(5)牙齿处理:如牙根暴露在囊腔内而牙齿又可保留者,应作根尖切除术(图7),用骨凿凿除2~3mm即可,但术前需先作根管治疗。而含牙囊肿内的牙齿,应与囊肿一并摘除。

(6)创口处理:修整不整齐之骨腔壁边缘,清除骨残渣,冲洗骨腔,然后严密缝合创口(图8a)。如骨腔较大,则应放入抗生素粉,亦可放入髂骨松质骨和骨髓。当骨腔与上颌窦相通或同时施行上颌窦根治术时,则应在骨腔内填塞碘仿纱条,经过下鼻道开窗处从鼻孔引出,然后严密缝合口内创口(图8b)。如拔牙后口内创口较大,不能严密缝合时,可去除部分牙槽骨,再作褥式加间断缝合。面部可用四尾带轻度加压包扎。

【主要并发症】

主要并发症为术后感染。为此,应注意:①正确处理与囊肿有关的牙齿;②合理设计切口,并应严密缝合口内创口,以防伤口裂开、瘘管形成;③骨腔内可放入抗生素粉;④术后选用抗生素。此外,一般认为,较小的囊肿,囊肿剥除后可让血液充满骨腔,放入抗生素粉,再严密缝合创口;但较大的囊肿,不宜采用本法,

而应彻底清除血凝块。

颌骨囊肿摘除术

颌骨囊肿摘除术 一、适应证 含牙囊肿、根尖囊肿、球上颌囊肿、切牙管囊肿、牙源性角化囊肿和钙化囊肿等 二、术前准备 1.X线片:检查囊肿部位、大小、周围组织变化。 2.口腔洁治、消除牙周炎症。 3..如为根尖囊肿,应先作病牙根管治疗,然后尽快手术。 三、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或传导阻滞麻醉。 四、手术方法 1.切口中小性囊肿,一般在口内作弧形或八字形切口(图1-1a),其宽度应大于囊肿直径。巨大型囊肿位于下颌角、生支部时,宜作口外切口,一般在下颌角绕到下颌骨下缘,距其1.5cm-2cm处作弧形切口(图1-1b)。

2.翻瓣口内切口者,全程翻起粘骨膜瓣,充分暴露骨壁(图1-2a)。口外切口者,切开皮肤、皮下、颈阔肌、显露下颌骨边缘,切开骨膜后翻起组织瓣,充分暴露下颌骨升支部骨壁(图1-2b)。 3.开窗将囊肿表面的骨壁用咬骨钳咬除一部分骨壁形成窗口,并适当扩大以充分暴露囊肿壁(图1-3b)。 4.剥离囊肿沿囊壁与骨壁之间,用骨膜分离器钝剥离;直至全部剥出囊肿(图1-3a、图1-4b)。 5.牙齿处理含牙囊肿应摘除牙齿,根尖囊肿应作根管治疗和根尖切除术(3-4毫米),如牙齿不能保留应立即拔除。 6.清理伤口温盐水冲洗伤口,修整不整齐的骨腔边缘,注意保留牙颈部齿槽骨连续性支架,彻底刮净残余囊壁组织,放置青,链霉素(皮试阴性者)或其他抗菌药,让血液充盈骨腔。 7.缝合对合粘骨膜创缘,作间断缝合,一般不放置引流条,棉部用四尾带加压包扎。(图1-4a,图1-5b,图1-6b) 图1-1a (口内切口) 图1-2a(翻瓣去骨)

图1-3a(剥离囊肿) 图1-4a(缝合) 图1-1b(口外切口) 图1-2b(翻开软组织) 图1-3b(去骨) 图1-4b(剜除囊肿) 图1-5b(缝合骨膜) 图1-6b 五、术后处理 1.给予抗生素、漱口水、止痛药。 2.术后一周内流食,以后逐渐改软食和普食。 3.术后607天拆线。

颌骨囊肿

根据组织来源、发病部位分类 牙源性颌骨囊肿:由成牙组织或牙的上皮/上皮剩余演变而来 非牙源性颌骨囊肿:由胚胎时期的残余上皮所致的囊肿、由损伤所致的血外渗性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 一、牙源性颌骨囊肿(odontogenic cyst): 1、根尖周囊肿(periapical cyst):曾用名—根尖囊肿(radical cyst) 由于根尖肉芽肿、慢性炎症的刺激,引起牙周膜内的上皮残余增生 →增生的上皮团中央发生变形与液化,周围组织液不断渗出,渐成囊肿 根尖肉芽肿在拔牙后未作适当处理仍残留在颌骨内发生囊肿—残余囊肿(residual cyst) 2、始基囊肿(primordial cyst): 发生于成釉器发育的早期阶段,釉质和牙本质形成之前,在炎症和损伤刺激后,成釉器的星形网状层发生变形,并有液体渗出,蓄积其中形成囊肿 一般无坏牙 3、含牙囊肿(dentigerous cyst):又称滤泡囊肿(follicular cyst) 发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在缩余釉上皮与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含牙囊肿 可来自一个牙胚(含一个牙);多个牙胚(含多个牙) 一定把牙冠包在里面 4、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 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 角化囊肿典型病理表现:囊壁上皮及纤维包膜均较薄,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表面覆有完全或不完全的角化层,此层一般呈波浪状,上皮厚度常较一致 囊内为白色或黄色的角化物或油脂样物质 角化囊肿可以癌变,国内报道2.65%(6/266) 癌变特点—多40岁以上,反复感染史,均为多囊性,病理为典型鳞癌变,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显著增强 临床表现:颌骨牙源性囊肿多发生于青壮年可,发生于颌骨任何部位 根端囊肿—多发生于前牙; 始基囊肿、角化囊肿—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下颌支部; 含牙囊肿—下颌第三磨牙区、上颌尖牙区; 发展进程: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 继续生长,骨质逐渐向周围膨胀,形成面部畸形 更大时,表面骨质变为极薄之骨板,扪诊时有乒乓球样感觉,并发出羊皮纸样脆裂声, 此层薄骨板也被吸收,发生波动感 颌骨颊侧骨板一般较舌侧薄,囊肿大多向颊侧膨胀,但角化囊肿有1/3病例向舌侧膨胀,并穿破舌侧骨壁 下颌囊肿发展过大,骨质损坏过多—引起病理性骨折 上颌骨的囊肿可侵入鼻腔及上颌窦,将眶下缘上推,使眼球受到压迫,影响视力,或产生复视 如邻近牙受压,根周骨质吸收,可使牙发生移位、松动与倾斜 根端囊肿可在口腔内发现深龋、残根或死髓牙 始基囊肿、含牙囊肿、角化囊肿可伴先天缺牙或有多余牙 囊内有草绿色或草黄色液体流出,如为角化囊肿,则可见似皮脂样物质 囊肿继发感染,则出现炎症现象,病员感觉胀痛、发热、全身不适 除根端囊肿外的牙源性囊肿均可转变为或同时伴有成釉细胞瘤存在 角化囊肿还有显著的复发性和癌变能力 临床上牙源性囊肿可为单发,亦可多发,一般以单发多见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症(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NBCCS)/多发性基底细胞痣综合征(multiple basal cell nevus sydrome):多发性角化囊肿同时伴发皮肤基底细胞痣(或基底细胞癌),分叉肋、眶距增宽、颅骨异常、小脑镰钙化等症状时,称为—。仅多发性囊肿并无基底细胞痣(癌)等症状时—角化囊肿综合症(有时有阳性家族史)

口内法颌骨囊肿摘除术

口内法颌骨囊肿摘除术 【名称】 口内法颌骨囊肿摘除术(Excision of Cyst of the Jaws through Intra-oral Method) 【适应证】 颌骨囊肿分牙源性囊肿和非牙源性囊肿两类,临床上以前者多见。口内法颌骨囊肿摘除术适于下颌骨中小型囊肿和上颌骨大中小各类型囊肿,特别适于术中需同时拔除患牙的病例。但囊肿直径不超过1cm而且牙齿又可以保留者,不必急于手术,可先用根管治疗方法治疗,可望囊腔逐渐骨化、消失。 【术前准备】 术前应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X线照片检查(包括牙片、咬合片和颌骨片),必要时也可作穿刺抽吸检查,以明确诊断、囊肿所在的部位与病变的范围、囊肿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如上颌窦、鼻腔以及下颌管等的关系。 根尖囊肿的病灶牙以及被囊肿累及的牙齿,术前应做好根管治疗。但是,牙根与牙槽骨吸收较多或患牙松动明显者应在术前或术中拔除。 颌骨囊肿合并急性炎症时,应待炎症控制后施行手术。 【麻醉与体位】 一般在局麻下进行手术。手术体位以在手术椅上取坐位为宜,但上颌骨大型囊肿则应取仰卧位。 【手术步骤】 (1)切口:一般小型囊肿可作弧形切口,但大中型囊肿,特别是手术需同时拔除患牙者,应采用梯形切口(图1)。不论采用哪种切口,均应将蒂部设计在口腔前庭黏膜移行皱襞处,同时黏骨膜瓣的基底部应较瓣的游离缘为宽,以保证有充分的血液供应。此外,切口还应设计在囊肿范围以外的正常骨质处,一般应距囊肿边缘0.5cm以上。作弧形切口时,弧形切口的中点应距龈缘0.5cm,切口的两端靠近口腔前庭黏膜皱襞(图2)。如果上颌骨囊肿位于腭侧或腭侧骨板破坏较多,也可在腭侧作切口。腭侧切口应沿龈缘走行,不作腭部黏骨膜切口。 (2)翻瓣:按切口设计切开黏膜骨膜后,用小骨膜剥离器剥离,翻转黏骨膜瓣(图3)。此时要注意囊肿表面有无骨质覆盖,若骨质吸收,囊壁与黏骨膜瓣粘连,则应改用手术刀仔细进行锐性分离,以防囊壁残留,导致术后复发。 (3)开窗:如囊肿表面的骨壁较厚,需先用小骨凿开一小窗,再用咬骨钳扩大开口;如骨壁极薄或已穿破,则可直接用咬骨钳咬除囊肿表面之骨壁,以显露囊肿(图4)。囊肿表面骨壁去除的范围,以能显露囊肿、便于摘除囊肿为度。去骨时应避免损伤需要保留的牙齿,同时应避免戳破囊壁。 (4)剥离囊肿:沿囊壁与骨壁之间,用小骨膜剥离器仔细分离囊壁(图5)。剥离时要尽量避免穿破囊壁,并要尽可能完整剥出,同时要避免损伤其邻近解剖结构如鼻腭神经血管束、下齿槽神经血管束等,还要防止穿通鼻腔、上颌窦等。如囊肿已破坏上颌窦后壁时,剥离囊壁更应特别小心,慎勿超出后壁以免损伤颞下窝内的重要解剖结构如颌内动脉、翼静脉丛等,导致严重出血。当腭部骨质破坏时,则需防止穿通腭黏膜。如囊肿已穿破上颌窦上壁时,还需防止穿通眶底。囊肿剥出后,要仔细检查有无囊壁残留,特别是根尖的背面、囊壁与骨壁

探讨颌骨囊肿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应用

探讨颌骨囊肿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应用 发表时间:2014-06-27T12:51:45.9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5期供稿作者:倪广业 [导读] 颌骨囊肿是一种含液的囊性肿物,它在颌骨内发病缓慢,逐渐膨胀侵蚀周围骨质。 倪广业 (江苏省新沂市人民医院口腔科 221400) 【摘要】颌骨囊肿是口腔医师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多见的一种病变,该病在早期多无自觉症状,病情发展常非常缓慢,多数病例在发现时已发病多年,较大的囊肿可对相应位置的颌骨造成破坏,因而对病人的美观和口腔组织功能有较大影响。本文中笔者对颌骨囊肿的多种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刮除术进行分析讨论,其中对角化囊肿进行开窗术治疗,使用硫酸钙和磷酸三钙对缺损处实施修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颌骨囊肿开窗术手术刮除 【中图分类号】R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5-0111-01 1 颌骨囊肿组织分类 颌骨囊肿是一种含液的囊性肿物,它在颌骨内发病缓慢,逐渐膨胀侵蚀周围骨质。根据病理组织来源和致病部位的不同分两种类型,分别是牙源性颌骨囊肿和非牙源性颌骨囊肿。其中牙源性颌骨囊肿在临床中较多见,尤其是慢性根尖周炎刺激所致的根尖囊肿最为常见,牙齿发育过程中所导致的含牙囊肿次之,非牙源性颌骨囊肿在临床病人中所见较少。颌骨囊肿根据不同的分类,其治疗方式也多种多样,下面选择现阶段临床中最常采用的几种治疗方法进行讨论和比较,具体见下文。 2 治疗方法 2.1根管治疗术:对于根尖周炎症刺激所引起的囊肿,大多在拍摄根尖片的时候发现,根尖周囊肿一般体积较小,直径多为1-2cm,小于1cm的根尖囊肿可采取保守疗法。对病变区患牙行常规根管治疗,经完善的消毒充填后根尖阴影可逐渐消失。可在治疗时适当应用消炎药物。 2.2开窗减压引流术:一般用于治疗角化囊肿和生长较快的颌骨囊性病变。对于直径大于 3.5cm的颌骨囊肿,因术中对组织的创伤较大,易损伤重要血管神经,且可能出现病理性骨折,一般选择先实施一期手术开窗减压引流,二期再进行囊肿彻底刮除。对于恒牙发育期青少年的颌骨囊肿,直接采取刮治术易导致颌骨发育障碍和恒牙未萌出,也可选择该保守疗法。操作方法为:局麻下在囊肿的薄弱处做一切口,去掉部分骨板并暴露囊壁,切除约1cm*1.5cm大小的囊壁组织送交病理检查。修整手术所做切口,生理盐水充分冲洗术区,最后局部置入碘仿纱条引流。 2.3手术彻底刮治:对体积较小的颌骨囊肿一般作口内切口,选择颌骨骨质薄弱处凿开,暴露并去除囊肿,彻底刮净囊壁和周围病变骨质,碘酊或Carnoy液处理术区,止血后放置引流条并缝合手术切口。术后的囊肿骨腔可逐步骨化愈合。 体积较大的颌骨囊肿,为彻底刮除囊肿,所做切口应尽量充分的暴露术野。上颌骨和下颌骨体部位的颌骨囊肿宜在口内作切口,位于下颌角和下颌骨升支部的颌骨囊肿,临床中多做口外切口。对大中型颌骨囊肿实施刮治术后,病变区骨缺损的修补对术后愈合有重要的影响,临床中现阶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修复方法: (1)骨组织修复法:临床多采用手术时取自身髂骨骨松质充填患者病变区骨腔,脱钙牙本质基质填充囊肿骨腔,自体中富含血小板的血浆提取物也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骨腔充填。 (2)软组织充填修补法:此法在临床中应用较少,一般用于上颌骨后牙区囊肿刮治手术后,缺损大小在2-3cm时,可取自体带蒂颊脂垫充填缺损空腔,该手术的优点是创伤较小,愈合效果尚可。 (3)骨替代材料随着医学材料学的进步,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像硫酸钙颗粒、磷酸三钙颗粒、羟基磷灰石、Bio-Oss骨粉、复合性生物活性陶瓷、无机诱导因子复合支架材料等等若干新材料出现在临床中,极大地改善了颌骨囊肿骨缺损的修补,减少了患者的手术创伤。 3 讨论 颌骨囊性病变是临床较常见的口腔疾病,可发生于颌骨的任何部位,常伴有牙齿病变、颌骨的彭隆肿大等,对患者的颌骨生长和面型外貌等造成影响[1]。颌骨的囊性病变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对较小的根尖周囊肿可采取保守疗法,对患牙行常规根管治疗,有利于低年龄段患者的颌骨发育和组织恢复。囊肿病灶内所含牙齿若无法萌出应在手术时同时摘除,而处于恒牙发育期的儿童,应尽可能保留囊肿内牙齿,必要时可牵引恒牙逐步萌出到正确牙位。 体积较大的颌骨囊肿,一次性摘除刮治囊肿容易出现病理性骨折,尤其是骨质较为疏松的老年人,而行颌骨部分切除并同期植骨治疗则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此时选择一期开窗引流术,二期囊肿病灶缩小后再行彻底刮治较为理想。开窗引流减压术是现阶段临床中治疗角化囊肿、单囊型成釉细胞瘤的有效方法。 活体病理检查提示角化囊肿的患者,在实施手术刮除之后,还应辅助冷冻治疗,如有反复发作的病例,可考虑做下颌骨方块切除或部分切除并同期植骨。壁性造釉细胞瘤如果只做常规囊肿刮除术,应在术后严格随访观察,一旦明确为恶性,必须依照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制定新的治疗方案[2]。 总之,颌骨囊肿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组织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既最大限度的保留颌骨的完整性又能降低术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强辉,王坤正,张明字,等.p一磷酸三钙复合成骨细胞的异位成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12):2300—2304. [2]jin-ling ma,ju-li pan,bao-sheng,et al determination of critical size defect of minipig mandible.j tissue eng regen med,2009:229-236.

一_颌骨囊肿摘除术

一颌骨囊肿摘除术 一、适应证 含牙囊肿、根尖囊肿、球上颌囊肿、切牙管囊肿、牙源性角化囊肿和钙化囊肿等 二、术前准备 1.X线片:检查囊肿部位、大小、周围组织变化。 2.口腔洁治、消除牙周炎症。 3..如为根尖囊肿,应先作病牙根管治疗,然后尽快手术。 三、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或传导阻滞麻醉。 四、手术方法 1.切口中小性囊肿,一般在口内作弧形或八字形切口(图1-1a),其宽度应大于囊肿直径。巨大型囊肿位于下颌角、生支部时,宜作口外切口,一般在下颌角绕到 下颌骨下缘,距其1.5cm-2cm处作弧形切口(图1-1b)。 2.翻瓣口内切口者,全程翻起粘骨膜瓣,充分暴露骨壁(图1-2a)。口外切口者,切开皮肤、皮下、颈阔肌、显露下颌骨边缘,切开骨膜后翻起组织瓣,充分暴露 下颌骨升支部骨壁(图1-2b)。 3.开窗将囊肿表面的骨壁用咬骨钳咬除一部分骨壁形成窗口,并适当扩大以充分暴露囊肿壁(图1-3b)。 4.剥离囊肿沿囊壁与骨壁之间,用骨膜分离器钝剥离;直至全部剥出囊肿(图1-3a、图1-4b)。 5.牙齿处理含牙囊肿应摘除牙齿,根尖囊肿应作根管治疗和根尖切除术(3-4毫米),如牙齿不能保留应立即拔除。 6.清理伤口温盐水冲洗伤口,修整不整齐的骨腔边缘,注意保留牙颈部齿槽骨连续性支架,彻底刮净残余囊壁组织,放置青,链霉素(皮试阴性者)或其他抗菌 药,让血液充盈骨腔。 7.缝合对合粘骨膜创缘,作间断缝合,一般不放置引流条,棉部用四尾带加压包扎。(图1-4a,图1-5b,图1-6b) 图1-1a (口内切口) 图1-2a(翻瓣去骨)

图1-3a(剥离囊肿) 图1-4a(缝合) 图1-1b(口外切口) 图1-2b(翻开软组织) 图1-3b(去骨) 图1-4b(剜除囊肿)

拔牙后颌骨囊肿的治疗方法分析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Electronic Journal Of General Stomatology 2019 年 10月 第6卷/第29期V ol.6, No.29 Oct. 2019 46 拔牙后颌骨囊肿的治疗方法分析 包胡日查,杨?晓,秦宜德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摘要】目的?拔牙后颌骨囊肿的治疗方法分析。方法?以随机的方式选取我院收治的由于拔牙后发生颌骨囊肿患者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40例患者进行调查将其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共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名。将对照组患者采用囊肿开窗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囊肿刮治术,比较两组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治疗以及复发情况。结果?将取出的病理组织进行检验后统计得出,对照组患者共有3例牙源性角化囊肿,4根端囊肿。观察组患者共有1例牙源性角化囊肿,2根端囊肿。半年后两种治均无复发。观察组患者6例发生的面部凹陷畸形。对照组无患者出现面部凹陷畸形。观察组中9名患者二期囊肿刮治术。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囊肿刮治术和囊肿开窗术对于治疗拔牙后颌骨囊肿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应根据患者情况酌情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拔牙后;颌骨囊肿;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7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7882.2019.29.46.01 在临床上颌骨囊肿通常分为是牙源性及非牙源性两大类,都可以导致颌骨出现一种囊性肿物,该膨大可以逐渐增大最后发生颌骨膨胀破坏流出液体。非牙源性囊肿产生的原因可能因为胚胎发育过程有组织残留于颌骨内的上皮进而导致该病的发生。而牙源性囊肿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牙组织或牙自身导致该疾病的发生,占颌骨囊肿的绝大多数,而且此病常常可以伴有咬合不良、牙齿松动移位甚至发生感染以及颌面部畸形等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对于患者的生活以及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1]。所以本院进一步调查研究拔牙后颌骨囊肿的治疗方法探讨,现做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的方式选取我院收治的由于拔牙后发生颌骨囊肿患者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选2018年1月~2019年6月取40例患者进行调查将其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共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名。参与本次调查的患者年龄为35~70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35±4.8)岁,观察组(39±5.3)岁。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式 对所有进行手术的患者应用CT 影响了解患者情况,确定手术位置。同时医师需要在进行手术前对囊肿内液体进行穿刺细胞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一步考虑是否需要在术中进行病理取样,判断囊肿是否发生恶变,确定囊肿性质更好进行诊断和之后治疗指导。 观察组患者采用囊肿刮治术,具体手术操作为对于直径小于3 cm 的囊肿采用弧形或梯形口内切口。对于直径大于3 cm 的大型下颌骨囊肿,尤其是磨牙升支区的囊肿采用颌下区切口。然后根据患者情况酌情选用抗生素、血液、自身松质骨、异体骨粉填充骨腔,结束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囊肿开窗术,首先对患者距囊肿最近的唇颊侧进行局部麻醉后,然后根据患者囊肿处的牙槽突切割一块黏骨膜瓣,然后掀开该处,使囊腔暴露,进行引流,同时摘取部分组织进行术后活检,最后复位粘骨膜瓣,将黏骨瓣膜进行缝合。之后需要每日注射生理盐水冲洗囊腔。 1.3 指标观察和评价 将两组患者所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并进行分析,统计患者术后愈合情况,有无后遗症的发生,并定期进行随访统计患者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 2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将取出的病理组织进行检验后统计得出,对照组患者共有3例牙源性角化囊肿,4根端囊肿。观察组患者共有1例牙源性角化囊肿,2根端囊肿。半年后两种治均无复发。 观察组患者6例发生的面部凹陷畸形。对照组无患者出现面部凹陷畸形。 两组患者术后愈合良好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观察组中9名患者二期囊肿刮治术,治疗周期4~15月,术后愈合良好。对照组无二期治疗,术后治疗效果良好。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于颌骨囊肿通常有三种治疗方式,即颌骨囊肿经囊肿刮治术、开窗术及颌骨切除,三种治疗方式各有不同的治疗优势。其中最常用的方式是囊肿刮治术,一般未损伤至上颌窦等重要解剖结构以及囊肿直径小于3 cm 的患者十分适用,该手术可以有效改善症状而且不需要长期进行治疗[2]。但对于囊肿时间较长,囊腔和口腔形成开口,临近的骨质发生改变和重建的患者更适用于囊肿开窗术,此方式可以保留牙齿,所以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手术,不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颌骨切除术对于囊肿破坏范围较大的患者比较适用,而且由于将切除的颌骨进行替换补充,所以术后对于患者咬合关系影响较小及面部不会发生凹陷性畸形[3]。 综上所述,囊肿刮治术和囊肿开窗术对于治疗拔牙后颌骨囊肿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应根据患者情况酌情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宋洪宁,李俊福,姜 娟,等.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治疗效 果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8,v.39(8):32-34. [2] 郑天舒,张喆焱.开窗减压术治疗大型颌骨囊肿的临床疗 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0):122-123. [3] 李玉宝,彭雪云.开窗减压术在治疗颌骨囊肿患者中的 应用及其预防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评价[J].抗感染药学,2017(1):222-223. 本文编辑:赵小龙

颌骨囊肿病人的护理[内容详细]

颌骨囊肿病人的护理 【颌骨囊肿分类】 根据组织来源和发病部位分为: 1.牙源性颌骨囊肿 2.非牙源性颌骨囊肿 临床上以牙源性颌骨囊肿常见 【牙源性颌骨囊肿概念】 牙源性颌骨囊肿:由成牙组织或牙的上皮或上皮剩余演变而来的。 牙源性颌骨囊肿分类: 1.根尖周囊肿 2.始基囊肿 3.含牙囊肿 4.牙源性角化囊肿 其中根尖周囊肿最常见。 【临床表现】 牙源性颌骨囊肿多发于青壮年,根尖囊肿好发于前牙。牙源性颌骨囊肿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若继续生长,骨质逐渐向周围膨胀,则形成面部畸形,下颌骨囊肿发展过大,可能引起病理性骨折。上颌骨囊肿可侵入鼻腔及上颌窦,将眶下缘上推,而使眼球受到压迫,影响视力,甚至产生复视。

颌骨囊肿应采取手术治疗。 【颌骨囊肿围手术期的护理】 观察要点: 1.观察患者面部有无畸形。 2.检查患者视力情况。 3.观察囊肿的大小,有无压痛及感染。 4.评估患者心理情况。 【术前护理】 1.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及化验。 2.保持口腔清洁,每次进食后漱口。 3.全麻手术需交代患者术前6小时禁食禁饮,局麻手术术前可进食。 4.按医嘱给予术前用药。 5.指导全麻手术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 6.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手术过程,麻醉方法,减轻焦虑情绪。【术后护理】 1.全麻术后患者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偏一侧,禁食禁水6小时, 6小时后可进食少量的流质,给予半卧位。 2.根据医嘱给予心电监测,氧气吸入,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到通畅,并做好记录。 3.观察患者口腔有无渗血,如有渗血及时吐出勿咽。

4.交代患者家属,可协助患者床上活动四肢,有小便及时排出。 5.保持口腔清洁,给予漱口液漱口。 6.疼痛者进行疼痛评分,给予护理措施,必要时遵医嘱用药。 7.心理护理,并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 【健康教育】 1.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餐后漱口。 2.改善生活方式,合理安排膳食,休息,戒烟戒酒。 3.如有不适,即刻到医院复查,防止复发。

颌骨囊肿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颌骨囊肿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8-06-15T10:21:10.03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4期作者:战立学 [导读] 超声骨刀治疗颌骨囊肿可以显著降低手术创伤,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避免伤及颌面部重要解剖结构,且近期疗效确切,远期也可极大遏制囊肿复发。 富裕县人民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299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骨刀治疗颌骨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颌骨囊肿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4例,观察组采用超声骨刀行颌骨囊肿切除,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科手术器械行颌骨囊肿切除,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远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及术后感染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组囊腔缩小幅度、骨质增生厚度、骨密度水平及复发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骨刀治疗颌骨囊肿可以显著降低手术创伤,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避免伤及颌面部重要解剖结构,且近期疗效确切,远期也可极大遏制囊肿复发。 【关键词】颌骨囊肿;超声骨刀;临床效果 Clinical analysi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mandibular cyst 【 Summary】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ltrasonic bone knife in the treatment of jaw cyst. Methods 108 cases of mandibular cyst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6 to July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of 54 cas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ultrasound bone knife to remove the mandibular cyst, and the control group used conventional orthopaedic surgical instruments to remove the mandibular cyst.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in terms of operation, long term curative effect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Results The time of operation, bleeding volume, pain and infection rate were all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For 6 months of follow-up, the reduction of cystic cavity, bone hyperplasia thickness, bone density level and recurrence rate in th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25.92 %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ultrasonography bone knife treatment of maxillary cys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surgical trauma, reduce postoperative pain, avoid injury and important dissection structure of maxillofacial and maxillofacial, and the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is accurate, long-term can also greatly curb the recurrence of cyst. [Keywords] Mural cyst; Ultrasonic bone knife; Clinical effects 颌骨囊肿是口腔颌面部常见良性肿瘤,发病早期无显著表现,但囊肿生长速度较快,当其生长到一定体积后即可诱发面部畸形[1]。目前临床治疗仍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然而,由于口腔颌面部局部解剖学关系复杂,富含血管及神经,若对下颌骨损伤过大,患者术后可出现较多并发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颌骨囊肿患者采用超声骨刀行颌骨囊肿切除治疗,并将临床效果与同期采用常规骨科手术器械行颌骨囊肿切除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了比较,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颌骨囊肿患者108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48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0.9±8.4)岁;囊肿直径0.8-3.9cm,平均( 2.5±0.6)cm;38例根端囊肿,20例角化囊肿,26例含牙囊肿,24例始基囊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颌面部X线及CT检查,确定囊肿位置、病变面积、累及周围牙齿、囊肿与毗邻的上颌窦、神经管、鼻腔等重点解剖位置关系,囊肿侵犯牙齿者,术前行根管治疗;牙根或牙槽骨吸收较多或牙体明显松动者,术中拔除。观察组采用意大利塞法登特(Silfradent)超声骨刀,M9W-SFD01型号行手术治疗:超声骨刀配置可安装多角度手术刀头的超声内提升工作头,频率24-30kHz,刀头水平摆动幅度60-200μm,垂直幅度20-60μm,输出功率 2.8-16W,切割速度24km/h。患者均局麻,依照囊肿位置选择弧形或梯形切口,翻开黏骨瓣膜,暴露囊肿骨面,应用超声骨刀开窗,根据囊肿位置及骨骼质地不同适当更换工作头并调整工作频率,钝性剥离囊肿,处理牙根并修整骨缘,若遗留较大骨腔,填塞碘仿纱条,缝合创口并加压包扎。对照组采用传统动力钻、骨凿及骨切割锯行骨面开窗,暴露囊肿后行钝性剥离,剥离时严格减少或避免对周围重要组织的破坏,常规处理牙根及骨缘,若遗留较大骨腔,填塞碘仿纱条,缝合创口并加压包扎。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抗感染、局部冷敷、口腔含漱等处理,术后7天拆线。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远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情况比较如表1所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及术后感染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2.2两组远期效果比较如表2所示,对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组囊腔缩小幅度、骨质增生厚度、骨密度水平及复发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

颌骨囊肿

颌骨囊肿 概述1 囊肿发生于颌骨内者称颌骨囊肿(cyst of jaw)。临床上一般无症状,偶诉有疼痛或颌骨膨隆,不少病例是在作X线检查时发现的,也有很多是在拔牙时被发现正如前面提到,不全角化型的复发率在12%~60%,而正角化型及其他各型囊肿的复发率不及1%。不全角化型角化囊肿复发率高的原因是由于囊壁薄而易碎、侵袭性生长穿入骨内或穿破骨质而累及软组织以及有卫星囊肿或多发表现而不能彻底刮除。上皮性囊壁较其他囊肿囊壁增生活跃也是因素之一。流行病学1 OKC在颌骨囊肿中所占的比例各家报告不同,为5%~20%。患者年龄多在20岁左右,男女无大差别。下颌较上颌多,为(2~3):1。10%~15%的病例系多发。下颌以下颌支或下颌支与下颌体交界部,上颌则以上颌后部为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可以多发。 相关疾病1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含牙囊肿、根尖周囊肿、面裂囊肿、根尖周肉芽肿、根尖周慢性脓肿、根尖周骨异常增生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1 1、牙源性角化囊肿(OKC) 由Philipsen在1956年最先报道,是一种好发于下颌磨牙升支部的颌骨囊肿。与其他类型的牙源性囊肿不同,OKC缺乏自限性,具有某些肿瘤的特征,术后有较高的复发倾向且其内衬上皮可发生瘤变甚至癌变,因此一直广受关注。在2005年WHO对头颈部肿瘤的新分类中,已将其归属为牙源性良性肿瘤,并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然而,目前国际上对这一新的命名存在诸多争议,支持方与反对方各执一词,很难达成共识。OKC的组织病理发生和原因尚未确定,大多认为发生自牙源上皮发育异常的早期阶段——牙板及其剩余,因此不少学者认为OKC就是始基囊肿根据其组织病理表现及生物学行为,OKC曾被分为两个亚型:不全角化型和正角化型。典型的OKC为不全角化型,囊壁由薄层、均匀一致的复层鳞状上皮组成。不全角化的上皮呈波纹状极少或没有钉突形成。基底层界限很清楚,由立方状或柱状细胞排列成栅栏状。不全角化型角化囊肿有潜在的侵袭生长特性,可以侵入邻近的骨和软组织,摘除以后易于复发,合并发生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的比例较高。也有合并发生鳞状细胞癌者,但极少见。 不少报告此型有成釉细胞转化者正角化型上皮表层正角化,粒细胞明显,基底细胞扁平,不表现典型OKC上皮基底细胞层的栅栏状排列。正角化型很少具侵袭性,摘除术后的复发率很低,无伴发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的病例。正角化型在生物学行为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其衬里上皮的细胞增殖和分化特点有别于典型OKC所致,因此,在笼统归类为OKC的病例中,区

颌骨囊肿摘除术的临床护理研究

颌骨囊肿摘除术的临床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颌骨囊肿摘除术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我医院2013年2月~2014年12月对54例颌骨囊肿患者进行了颌骨囊肿摘除术的治疗,护理人员在术前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观察治疗后的效果。结果54例颌骨囊肿患者行颌骨囊肿摘除术后,每60d做一次X线复查,均未有术后感染发生,有6例患者有小的骨凹陷残留,42例患者已经完成全部治疗并且进行了后期的义齿修复结论在颌面部囊肿患者实施摘除术中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细节护理,规范操作程序,严格遵守消毒和手卫生准则,做到优质护理服务,做好护患沟通,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缩短治疗的过程,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从而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获得长久的疗效。 标签:颌骨囊肿;手术治疗;临床护理 颌骨囊肿是发生于颌骨内的囊性病损[1],临床上根据发病部位分为牙源性颌骨囊肿和非牙源性颌骨囊肿,临床上以牙源性颌骨囊肿较为多见。而牙源性颌骨囊肿又分为根尖周囊肿,始基囊肿,含牙囊肿,牙源性角化囊肿几类,其中多见根尖周囊肿,青壮年的发生率较高。初期无自觉症状,生长虽缓慢,若持续膨胀,会形成面部畸形,甚至可能引起病理性骨折,更有甚者,若侵入鼻腔和上颌窦,可能引发复视,影响到患者的视力,所以此病症不容忽视,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最佳方案,通过医生和护理人员的医疗配合,一般都会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本文从临床护理的角度分析实施颌骨囊肿摘除术时护理人员应尽的职责,以及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医院2013年2月~2014年12月对54例颌骨囊肿患者进行了颌骨囊肿摘除术的治疗,其中男性35例,女性19例,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36.5(±3.2)岁。根尖囊肿21例,牙源性角化囊肿15例,含牙囊肿18例。全部病例经X线检查符合颌骨囊肿的诊断标准,术后病理分析和X线检查相符。 1.2方法首先进行局部麻醉,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或者传导阻滞麻醉,之后进行手术治疗。在相应病变区域内采用口腔内切口,把粘骨膜瓣翻开,高速牙钻去除变形的骨板[2],沿着囊壁周围的骨壁进行剥离,将囊肿全部摘除。含牙囊肿应直接拔除牙齿,根尖囊肿则应做根管治疗或者根尖切除。生理盐水冲洗,修整骨腔边缘,刮净残余的囊壁组织,放置抗菌药物。最后对合黏骨膜的边缘,做缝合处理。 1.3 护理方法 1.3.1术前护理①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首先向患者陈诉病情,治疗的具体方案,手术过程以及术前术后可能发生的状况,要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以及选择权。对患者的病情要详加解释,打消患者的顾虑。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