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1课巴黎和会专题1

高考历史第1课巴黎和会专题1
高考历史第1课巴黎和会专题1

高考历史第1课巴黎和会专题1

2020.03

1,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A.重划德国疆界

B.占领莱茵河西岸

C.限制德国军备

D.瓜分德国殖民地

2,下列条约中哪一些包括含有损害中国权益的条款()

①《凡尔赛和约》

②《九国公约》

③《四国条约》

④《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3,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益者,主要表现在()

①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

②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③美国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

④获得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大量殖民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4,阅读列材料:

材料一: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材料二:列宁说:“《凡尔赛条约》不过是强,盗和掠夺者的条约这不是和约,而是拿着钢刀强盗逼迫乎无寸铁的受难者接受的条约。”

请回答:

两种观点有何一致性?请试着用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论证。

5,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新秩序的是()A.巴黎和会

B.《凡尔赛和约》

C.协约国同德国的同盟国签订的和约

D.凡尔赛体系

6,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7,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并肩作战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国矛盾的焦点是()

A.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

B.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

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

D.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之争

8,某历史网站讨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正确的答案是()A.确定一战后欧洲统治秩序的体系

B.维护世界主权独立的体系

C.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D.维护世界和平的体系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交给法国开采15年,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确定德波边界,把历来属于波兰的一些地区仍留给德国。总的来说,德国失去原来领土的1/8,同时却留下约10平方千米历来属于波兰的领土。德国的领土缩小了很多,但却成功地避免了肢解,完整地保留下来。

材料二:第一条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二)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三)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请回答: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条约哪方面的内容?是在什么会议上通过的?主要确立了哪些地方的统治秩序?

(2)材料二的是什么条约?又是在什么会议上通过的?主要确立了什么地方的统治秩序?

答案

1,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帝国主义的分赃会

议”的含义需首先理解,结合一战爆发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及重新瓜分殖民地,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D

2,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以上四个条约的内容及其与中国的关系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一定的综合性。首先需要找出与中国有关的条约,然后再分析哪些条约有损中国的权益。

答案:A

3,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现象的能力,要求从华盛顿会议的主要内容去概括分析。《四国条约》《九国公约》使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受到压制,《五国海军条约》使美国取得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但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不是华盛顿会议的结果,而是美国利用一战时机,大发战争财的产物。同时,华盛顿会议并未涉及德国问题,故②④应排除。

答案:C

4,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深层次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透过历史现象抓本质的能力,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需首先认清这次会议的帝国主义分赃本质,以及掠夺的本性,从而明确这一会议所签订的和约内部必然存在诸多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存在与激化必将再次导致战争。

参考答案:具有一致性:都预见到凡尔赛体系不能持久。原因:构成凡尔赛体系的一系列和约,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但其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其一,和约的掠夺性必然加深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例如德国人就认为这是“强加的和平”,这成为法西斯德国撕毁条约的口实。其二,这是战胜国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由于分赃不均,使它们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消除,反而随着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激化。其三,重新瓜分殖民地,造成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解放运动日益兴起。

5,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B、C两项对解答有较大干扰,凡尔赛体系除了包括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外,还包括协约国同德国的同盟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

答案:D

6,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要求从五大国在巴黎和会上争霸目标中综合分析概括。A项不符合英国在欧洲的利益。B项美意没有这一要求,美国企图充当世界领导。意大利要求根据英法密约扩大领土。D项则属于华盛顿会议中的有关内容。故A、B、D三项均应排除。

答案:C

7,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分析的切入点从巴黎和会上英法争霸的目标人手,英法矛盾的焦点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之争和对德国的政策问题,故其根本点是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之争。

答案:D

8,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要求从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召开的目的及通过的主要条约的内容去分析。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不难看出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关系秩序。

答案:C

9, 思路解析:本题是综合性较强的材料题,涉及战后初期的两次会议,包含的条约很多,内容较杂。做这类题目,关键是从整体着眼,把它们构成系统。

参考答案:(1)《凡尔赛和约》关于领土方面的内容;是在巴黎和会上通过的;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九国公约》;是在华盛顿会议上通过的;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第1课-巴黎和会-教案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1课巴黎和会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巴黎和会的召开及美、英、法、日等大国的图谋;了解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理解《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客观作用和局限性。(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现象与本质的原理,揭露列强的真实用心;认识帝国主义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2、用具体分析方法,揭示《凡尔赛和约》关键条款的背后用意,理解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列强在和会上争夺与勾结的分析,使学生形成对巴黎和会的性质、帝国主义各自阴谋的正确认识。2、通过对巴黎和会背景和条约的讲解,深刻看到中国作为弱国,惨遭宰割的命运,同时,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据理力争,他们的爱国、他们的勇敢,激发学生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情感和为国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凡尔赛和约及其评价 难点:《凡尔赛和约》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导入:在近现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议,重新划分边界和势力范围,重新安排战后世界秩序,建立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如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建立的维也纳体系、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 1、巴黎和会的召开 ①目的:处理战争遗留问题,瓜分战利品,建立国际新秩序。 ②时间与地点:1919年1月18日,巴黎凡尔赛宫。 会议正式召开的时间和地点——1月18日、凡尔赛宫:40年前普法战争中德国击败法国后,在凡尔赛宫举行德国统一仪式的时间是1871年1月18日。法国人把巴黎和会的会址不仅选在了当年德国人耀武扬威的地方,还选择了德国人最值得庆祝的日子,但是所讨论的事情却是如何惩罚德国,法国人再一次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来对德国人进行雪耻。 ③与会国:27国,德奥等战败国与苏俄除外 ④操纵者:“三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三巨头各有雅号,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出席和会,大唱和平,被称为“百灵鸟”;克里蒙梭78岁高龄,曾以18次倒阁成功而著称,是典型的复仇主义者,态度强硬,力图削弱德国,称为老虎总理;劳治乔合老谋深算,被称为狡猾的狐狸;日本代表牧野——对涉及东亚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对欧洲事务漠不关心,“沉默的小伙伴”。会议延续了5个多月,但全体会议仅召开了7次,其他时间多是在大国的秘密会议私下磋商中度过的,据统计,四大国(英、美、法、意)的秘密会议开了145次。以至于在无休止的秘密会议期间,大部分代表无事可做,游览巴黎以打发时间。 2、与会各国的主要打算: (1)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进而称霸世界。 (2)英国:利用战胜国的地位,吞并已到手的德国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一些领地,扩大和巩固“大英帝国”版图;支持日本在太平洋与美国争雄,同时利用美国遏制法国称霸欧洲大陆。 (3)法国:削弱乃至肢解宿敌德国,把中、东欧国家纳入防御德国的“体系”,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扩大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

第2单元 第1课《巴黎和会》(含详解)

[高中历史]

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第1课巴黎和会 (时间:25分钟分值:50分) 基础达标(36分)

2017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 5.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⑤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考点二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于朝: (1)考试科目: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明经科、进士科最重要。 (2)关键人物:①: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首创、。③: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意义:科举制度僵化于明朝。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 考点三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奉为“”。 2.吐蕃概况: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 3.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时,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8世纪初,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考点四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唐朝与日本:日本多次派到唐朝学习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等先进文化。唐玄宗时,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除讲授佛经外,他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等。 2.唐朝与天竺:唐太宗时,佛教高僧西行天竺(即今)取经,著有《》。 考点五宋代的都市生活 1.物质生活: (1)衣:官员、贵族的衣饰由节俭到奢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东京城里有两百多种食品,夜市小吃很多,夏季有冷饮。 (3)住:农村百姓住低矮的茅屋,富裕人家以茅屋与瓦房相结合。城市平民住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多用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轿。交通比较发达,旅店业兴旺。 2.文化生活: (1)娱乐: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舍)。 (2)节日: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春节在宋代称,最受重视。

高考历史第1课巴黎和会专题1

高考历史第1课巴黎和会专题1 2020.03 1,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A.重划德国疆界 B.占领莱茵河西岸 C.限制德国军备 D.瓜分德国殖民地 2,下列条约中哪一些包括含有损害中国权益的条款() ①《凡尔赛和约》 ②《九国公约》 ③《四国条约》 ④《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3,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益者,主要表现在() ①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

②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③美国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 ④获得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大量殖民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4,阅读列材料: 材料一: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材料二:列宁说:“《凡尔赛条约》不过是强,盗和掠夺者的条约这不是和约,而是拿着钢刀强盗逼迫乎无寸铁的受难者接受的条约。” 请回答: 两种观点有何一致性?请试着用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论证。 5,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新秩序的是()A.巴黎和会 B.《凡尔赛和约》 C.协约国同德国的同盟国签订的和约

D.凡尔赛体系 6,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7,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并肩作战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国矛盾的焦点是() A.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 B.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 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 D.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之争 8,某历史网站讨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正确的答案是()A.确定一战后欧洲统治秩序的体系 B.维护世界主权独立的体系 C.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D.维护世界和平的体系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补充知识点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补充知识点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一、近代史上中国遭受的四次侵华战争屡战屡败的原因有哪些?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1、原因:腐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军事装 备落后,战斗力低下;清政府战和不定,指挥不当;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外国: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实力雄厚;军事装备优良,经过精心准备。) 2、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国要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综合国力,免遭外来侵略。 二、请你举出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主要事迹,说说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事迹: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在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英勇 作战,壮烈牺牲) 2、精神:以他们为代表的民族英雄,不畏强暴、抵抗侵略、不怕牺牲、反对分裂、维护祖 国领土主权完整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本专题之最:①近代列强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和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惨绝人寰的暴行:火烧圆明园;③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俄国;④对中国主权危害最大的战争与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⑤赔款最多的条约:《辛丑条约》。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一、近代化探索中的代表事件 二、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有哪些?他身上体现了哪些精神? 1、活动:(1)成立兴中会(2)中国同盟会(3)提出三民主义(4)领导辛亥革命(5)成立中华民国、就任临时大总统(6)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7)创建黄埔军校 2、精神: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大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高贵品质、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三、在近代化过程中,中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改革开放后中国富强起来的原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无法使旧中国富强起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富强起来,主要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四、中国近代化的标志性事件: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政治民主化)。

精品(山西专用)2019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主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习题

第六单元世界现代史(20世纪初至今) 主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这场战争历时四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了战争,死伤3000多万,它对人类造成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巨大损害。在该战争过程中,退出图中所示军事集团而加入对方军事集团的国家是( ) A.德国 B.奥匈帝国 C.法国 D.意大利 2.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是( ) A.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B.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D.1918年 11 月,德国投降 3.(2018四川成都,19)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哈谢克在小说《好兵帅克》中,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厮杀的场面。下列战役,为该小说描述“疯狂厮杀的场面”提供了素材的是( ) A.凡尔登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 C.诺曼底战役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4.俄国十月革命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地位( ) 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 C.是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D.是人类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5.(2018四川成都,20)在历史叙述中,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下列属于评述的是( )

A.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 B.新经济政策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C.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D.苏联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6.(2018江苏南京,21)“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这一变化,有助于( ) A.结束沙皇统治 B.恢复国民经济 C.实现农业集体化 D.防止生产过剩 7.(2018福建,27)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安排战后和解,却留下了痛苦的遗产。“痛苦的遗产”是指( )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慕尼黑协定》 D.《北大西洋公约》 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由1913年的42%上升到77%,工业生产水平由1913年的世界第5位、欧洲第4位上升为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苏联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是( ) A.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赫鲁晓夫的改革 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9.下图是某次辩论中辩论双方的观点。双方辩论的是哪国经济体制的影响( ) A.列宁领导下的苏俄 B.斯大林执政时的苏联 C.罗斯福执政时的美国 D.卡达尔领导下的匈牙利 10.近年来,中美摩擦一直不断,美国狼子野心与20世纪初的行为如出一辙。 20世纪 20 年代,美国为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倡议召开了(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11.凯末尔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为此

2.1 《巴黎和会》习题01

第1课巴黎和会 (时间:25分钟分值:50分) 基础达标(36分) 1.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是()。A.建立国际联盟B.调整欧洲国家边界 C.签订对德和约D.分配德国战争赔款 解析本题以1919年巴黎和会为命题切入点,要求分析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突出强调对能力的考查,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在历史学习中切不可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答案 C 2.英法两个昔日战场上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国的矛盾焦点是()。A.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 B.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 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 D.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之争 解析一战后初期,英法矛盾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上,具体体现是如何处置德国。A、C两项是华盛顿会议上的矛盾表现;B项是英法与美国的矛盾冲突。 答案 D 3.2009年,人民海军在山东青岛举行建军60周年阅兵。这里曾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蒙受屈辱的历史,与此相关的国际文件是 ()。A.《辛丑条约》B.《凡尔赛和约》 C.《开罗宣言》D.《波茨坦公告》 解析此题可采用排除法解答。《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签订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均是“二战”时期签订的。故选B。 答案 B 4.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指出:“不论平时和战时,在领海以外,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其真实目的是()。A.打破英国的海上霸权 B.防止类似于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再次重演 C.取消一战期间大国之间签订的分赃密约 D.打破传统的势力范围和关税壁垒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意图。在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原则”,其关于航海自由的计划暴露了美国的野心,即利用美国强大的经济优势,排挤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进而称霸世界。 答案 A 5.《凡尔赛和约》的规定中最能体现英国愿望的是()。 A.领土问题B.军事问题 C.殖民地问题D.赔款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前提是必须准确掌握《凡尔赛和约》的内容。英国在战前是最大的殖民国家,在巴黎和会上的主张也反映了其扩大殖民地的意图。《凡尔赛和约》“委任统治”的规定,扩大了英国的殖民地。 答案 C 6.《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惩罚和削弱包括()。 ①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削减其领土②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③严格限制德国军备④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归还给中国⑤德国必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及归类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凡尔赛和约》的内容,选项中①②③⑤符合凡尔赛和约规定,④是错误的表述,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了日本。答案 C 7.巴黎和会主要是调整了()。A.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 B.帝国主义在远东的矛盾 C.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D.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解析华盛顿会议主要是调整帝国主义在远东的矛盾,因此,B项明显不符题意。就A、C、D三项来讲,因为巴黎和会的中心问题是对德问题,无论是调整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还是调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从本质上讲,都是调整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 答案 A 8.1919年6月《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被法国元帅福煦听到后,他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这主要是指在巴黎和会上()。A.战胜国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宰割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2019-2020年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讲义:第二单元+第1课+巴黎和会及答案

第1课巴黎和会 [目标导航] 一、凡尔赛宫里的勾结与争夺 1.巴黎和会的召开 (1)时间: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 (2)参加国:27个国家,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 (3)实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4)操纵者: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2.与会国的目的 (1)美国: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进而称霸世界。 (2)英国:①目的:扩大和巩固“大英帝国”版图。②措施:支持日本在太平洋与美国争雄;利用美国遏制法国。 (3)法国:削弱乃至肢解德国,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4)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并占领战前德国在太平洋上控制的岛屿。 思维点拨 帝国主义战争的目的是掠夺,而外交是战争的延续。所以,巴黎和会的目的就是要瓜分战利品,宰割战败国。而由于帝国主义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是实力至上,所以欧美列强成了会议的主导者。

3.勾结与争夺 (1)焦点问题:如何处理德国。 法国:严厉制裁和肢解德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 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并得到美国支持。 英美:反对法国肢解德国的计划,但表示如果法国遭德国进攻,将援助法国。 (2)山东问题 ①态度:日本企图攫取中国山东,得到英法的支持,中国坚决要求收回山东。 ②结果:英、法、美同意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 ③影响:引发五四运动,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签字。 归纳总结 英国根据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不希望德国被肢解或过分削弱,目的是以德国抗衡法国、制约苏俄。但英国又要凭借其实力和战胜国的有利地位,保存已经到手的德国殖民地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些领地,巩固既得利益,恢复和保持自己的霸权地位;同时,利用日本的支持在太平洋上与美国争雄。 二、《凡尔赛和约》 1.签订:1919年6月28日,签署《凡尔赛和约》。 2.内容 易混易错 1.《凡尔赛和约》仅仅是战胜国之间暂时相互妥协的产物,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暂时的解决。 2.巴黎和会上,英、法、美三国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处理德国,争夺的焦点是地区和世界霸权。3.评价 (1)进步性: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解决。②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逐步建立,世界

第1课 巴黎和会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当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在进行的时候,某国领导人就曾扬言:“当战争结束时,我们能够迫使它们(协约国)按照我们的方式思考,因为到那时在所有的事情中至少在财政上它们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发表这番讲话的应是() A.美国总统B.英国首相 C.法国总理D.中国国务总理 解析:选A。从题目提供的材料来看,发表讲话的应是美国总统威尔逊。一战开始后,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双方做生意,经济实力日益膨胀。随着实力的增长,美国滋生了凭借经济实力攫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 2.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A.建立国际联盟B.调整欧洲国家边界 C.处置德国D.分配德国战争赔款 解析:选C。巴黎和会是战胜国惩罚战败国的会议,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处置“战争罪魁”德国。 3.下图为时政漫画《玩弄於股掌之上》,该漫画应创作于() A.1860年B.1898年 C.1919年D.1948年 解析:选C。本题考查巴黎和会的内容。注意关键词“山东”和穿和服的人把脚伸到山东地区。故判断是1919年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山东问题,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 4.(2014·沧州一中月考)右图漫画是巴黎和会以后,三国协约为自己建造的纪念碑。图中A、B、C、D代表巴黎和会的四个操纵国英、法、美、意,其中“公平”代表英国,在巴黎和会上,英国的“公平”表现在() A.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B.竭力主张削弱德国的海军,但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 C.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 D.尽可能多地索取战争赔款 解析:选B。本题以全新的视角考查巴黎和会上英国要求达到的目的,从图片和题干材料分析,英国的“公平”表现在竭力主张削弱德国海军,但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 5.(2014·杭州高二检测)电影《我的1919》为参加巴黎和会的主人公顾维钧设计了这样一段台词:“长久以来,中国人民期待着,期待着这个时刻的到来。……在这块土地上,诞生过举世闻名的孔子和孟子,他们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果和会将这些领土转让给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这无疑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侮辱!”台词中论述

部编版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解放战争

部编版历史中考第一轮复习导学案 解放战争 内战爆发 1.重庆谈判背景:①国内: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②国际上:美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积极扶蒋反共。 目的:①蒋介石:为准备内战进一步赢得时间,赢得政治主动。②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结果:国共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影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 2.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3.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发动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4.敌强我弱,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号召全解放区军民发动自卫反击,以运动战为主,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 5.针对重点进攻,毛泽东主动撤出延安,转占陕北,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6.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消灭了国民党王牌部队,粉碎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地土地。随后,制定了土改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的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解放区土改意义:①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②为人民解放战争胜提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翼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战略进攻) 4.三大战役: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①.辽沈战役:由林彪、罗荣桓指挥,首先攻占锦州,切断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随后,解放军攻克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②.淮海战役: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以徐州为中心。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战役。 ③.平津战役: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是傅作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5.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23日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守台湾。 作用: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胜利原因:中共中央正确的战略部署;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 一、选择题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专题研究1 近代化探索

2019-2020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专题研究1 近代化探索 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逐渐“觉悟”经历的发展阶段。与材料中“伦理的觉悟”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材料二在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分别是什么? (3)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有近代学者指出:“当默深先生(魏源)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1)材料一中的“师长一说”指的是魏源的什么主张?该主张提出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这样),而于生物之类为尤著。……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 (2)概括材料二中严复宣传的主要观点。严复的思想对当时中国政治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3)据材料三中,指出在拥护“德先生”“赛先生”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2单元 第1课《巴黎和会》(含详解)

第1课 巴黎和会 (时间:25分钟 分值:50分) 基础达标(36分) 1.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 A.建立国际联盟B.调整欧洲国家边界 C.签订对德和约D.分配德国战争赔款 解析 本题以1919年巴黎和会为命题切入点,要求分析巴黎和会讨论的中 心问题。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突出强调对能力的考查,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在历 史学习中切不可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答案 C 2.英法两个昔日战场上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国的矛盾焦点是( )。 A.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 B.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 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 D.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之争 解析 一战后初期,英法矛盾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上,具体体现是如何处置 德国。A、C两项是华盛顿会议上的矛盾表现;B项是英法与美国的矛盾冲突。 答案 D 3.2009年,人民海军在山东青岛举行建军60周年阅兵。这里曾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蒙受屈辱的历史,与此相关的国际文件是 ( )。 A.《辛丑条约》B.《凡尔赛和约》 C.《开罗宣言》D.《波茨坦公告》 解析 此题可采用排除法解答。《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签订的,《开罗 宣言》、《波茨坦公告》均是“二战”时期签订的。故选B。 答案 B 4.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指出:“不论平时和战时,在领海以外,

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其真实目的是( )。 A.打破英国的海上霸权 B.防止类似于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再次重演 C.取消一战期间大国之间签订的分赃密约 D.打破传统的势力范围和关税壁垒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意图。在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 提出了“十四点原则”,其关于航海自由的计划暴露了美国的野心,即利用美国强大的经济优势,排挤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进而称霸世界。 答案 A 5.《凡尔赛和约》的规定中最能体现英国愿望的是( )。 A.领土问题B.军事问题 C.殖民地问题D.赔款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前提是必须准确掌握《凡尔赛和约》的内容。 英国在战前是最大的殖民国家,在巴黎和会上的主张也反映了其扩大殖民地 的意图。《凡尔赛和约》“委任统治”的规定,扩大了英国的殖民地。 答案 C 6.《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惩罚和削弱包括( )。 ①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削减其领土 ②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 海外殖民地 ③严格限制德国军备 ④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归还给中国 ⑤德国必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及归类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凡尔赛和 约》的内容,选项中①②③⑤符合凡尔赛和约规定,④是错误的表述,德国 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了日本。 答案 C 7.巴黎和会主要是调整了( )。 A.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

第1课 巴黎和会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本节考点:1、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2、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会议体系 3、维护和平的努力 知识网络 备课:安化二中陈芳 e-mail:21913114@https://www.360docs.net/doc/41823620.html, 第1课巴黎和会 一、巴黎和会召开 1.背景 ①战后和平主义思想盛行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③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 ④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2、时间:1919年初——6月28日 3、地点:凡尔赛宫 4、参加国:27个战胜国的代表(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为什么?) 5、性质:战前列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继续,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6、操纵者: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为什么?) 7.目的 ①表面:战胜国为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争取世界和平 ②实际:战胜国为瓜分战利品,建立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 探究一:阅读教材P24—25思考,一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中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巴黎和会上,主要国家各自的如意算盘是什么?

探究二:由于美国的“十四点原则”似乎成为这次会议的指导思想,所以要对其进行重点评述(先阅读“资料回放”──“十四点原则”的要点),然后一起分析评论: ⑴内容: ①第一点: “必须公开缔约” 实际上是针对战争前和战争中,英法等国有一系列瓜分世界的秘密协定。美国要求“公开”,就是要打破英法企图私下瓜分世界的企图。 ②第二点: “航行的绝对自由” 实际上是向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发出挑战。 ③第三点: “消除一切贸易壁垒” 实际上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翻版。 ④第四点:军备裁减到“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 实际上是抵消美国当时在军事上还不如英法的劣势,使美国可以充分发挥其经济上的优势,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 ⑤第五点:对殖民地做出“公正的调整” 实际上是想削弱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 ⑥第十四点:“成立一个……国际联盟” 实际上是美国想攫取该组织实际领导权进而攫取世界霸权。 ⑵评价:这些原则看似和平与公正,但实际上处处渗透着美国的野心。因为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人,掌握了世界经济的绝对霸权。所以,美国的目标就是利用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谋求世界霸权。 二.巴黎和会上的争夺和勾结 1.焦点问题:处理德国问题(激烈争夺) ⑴英国 ①主张: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②原因: ⅰ、继续推行大陆均势政策,阻止法国独霸欧洲大陆(主要原因) ⅱ、害怕德国复仇 ⅲ、防止德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⑵法国 ①主张: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国、肢解德国

人教版(部编2019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4——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法(教案)

课题:中国古代史(四)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教学目标: 1、识记: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②金与南宋的对峙;③宋代经济的发展; ④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⑤宋元时期的都市。 2、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到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战争是短暂的,和平交融是历史主流。。 教学重难点: 北宋的中央集权政治和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导入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该皇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待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湘版《中考历史》P.9考纲,明确学习目标,转入本课教学。 二、教学新课: 1、夯实基础:请学生速读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第6-11课的内容,然后思考完成湘版《中考历史》P.9—11的考点扫描填空题。 (1)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大金。 (2)澶州之战后,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之后,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北宋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3)金灭辽后,对北宋发动了战争,北宋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北宋灭亡后,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之后,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宋代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领先于世界地位,南宋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宋朝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杭州;还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历史中考第一轮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网络 第一学习主题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地点:云南元谋县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生产生活情况:使用打制石器 特点: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时间:距今70万年~20万年 身体特征: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特点 生产生活情况:①使用打制石器;②使用天然火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时间:距今约18000年 身体特征: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 生产生活情况:①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 ②能人工取火;③用兽皮缝制衣服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地点:浙江县河姆渡 时间:距今约7000年 生产生活情况:①使用磨制石器;②种植水稻; ③饲养家畜; ④住干栏式房子 地点:陕西西安 半坡 时间:距今约6000年 生产生活情况:①广泛使用磨制石器;②种植粟; ③饲养家畜;④制作彩陶,陶器上刻有符号;⑤住半地穴式房子 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时间:距今约6000-4000年 生产生活情况:①过原始农耕生活;②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 第一学习主题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时间地点: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 农业起源的传说:炎帝:制作耒耜、教民耕作 黄帝:创制历法、发明工具 炎黄子孙的由来:黄、炎部落结成联盟, 逐渐形成后来华夏族(汉族的前身) 更替的过程:尧、舜、禹 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治水的传说: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二学习主题知识网络 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政治制度: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禹-启) 元谋人 山顶洞人 中 国 境 内的早期人类 北京人 原 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大文口遗址 炎帝和 黄帝的传说 远古的传说 禅让的传说 夏朝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试

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逐渐“觉悟”经历的发展阶段。与材料中“伦理的觉悟”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在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分别是什么? (3)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有近代学者指出:“当默深先生(魏源)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1)材料一中的“师长一说”指的是魏源的什么主张?该主张提出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这样),而于生物之类为尤著。……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 (2)概括材料二中严复宣传的主要观点。严复的思想对当时中国政治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3)据材料三中,指出在拥护“德先生”“赛先生”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4)综上所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你的建议。 3. 近代以来实现近代化是中国人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1课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台词 场景一 六名学生依次自我介绍: 伍德罗·威尔逊,美国总统,当过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学历高,口才好,常把平等贸易、自由公正、裁军等挂在嘴边,人送外号“百灵鸟。” 劳合.乔治,英国首相,大会副主席。老谋深算、精明干练、语言犀利、善于玩弄政治手腕,外号“狐狸”。 克里孟梭,法国总理,78岁,大会主席。仗着自己是战胜国又是主办国,在会议上态度蛮横,多次威胁退会,使会议经常陷入停顿和僵局。外号“老虎”。 奥兰多,意大利总理。由于意大利实力有限,存在感不强,被称为“无足轻重的小伙伴” 牧野伸显,日本代表。在巴黎和会上很少开口发表意见,人称“沉默的小伙伴”。 顾维钧,中国代表团全权代表,时年31岁,中华民国驻美公使,近代中国杰出外交家。 会议表面上歌舞升平,一片祥和,实际上暗流汹涌,各国究竟有什么样的打算呢? 美国总统威尔逊: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我国成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我们正在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世界,谁就应当管理世界。因此,我的意图是: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增强美国的影响力,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不过,我们也有不足,那就是军事实力还不能同英法抗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要先提出一个维护世界“公正和平”的十四点计划,收买人心,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国际联盟,美国再攫取国际联盟的领导权……这样美国就可以主宰世界了。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大英帝国几百年来一直是世界霸主,我要维持这一地位毫不动摇。所以,我们要继续推行大陆均势政策,既不能过份的削弱德国,也不能让法国过分强大,还要利用日本去牵制日益强大的美国。我们必须保持海上霸主地位,维护庞大的殖民地。不过大战也使我们的经济遭受重创,所以我们可能在某些方面要求助于美国,但不能因此就受制于美国。美国想当老大,还是嫩了点!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法国本来是欧洲大陆的霸主,但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后,我们失去了这一切……

9《中国有了共产党醒》第1课时教案

第9 课中国有了共产党 教学目标 1. 通过近一百年来中国探索救国之路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理解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坚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信念。通过新旧社会中国人民生活的变化,及建国后中国取得的各方面的成就,体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 2. 主动维护国家荣誉,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对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爱党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 3. 通过思考、讨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知道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地位,明白共产党对中国解放的重要作用。通过新中国取得的各项成就,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的中国的必然出路。 4. 通过查阅李大钊不惧死亡的原因、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不平等待遇、南昌起义、八一建军节的由来和井冈山会师等中国共产党抗战史相关资料,锻炼学生分析问题、总结提升的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学难点: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学生课前收集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资料 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引入新课 1.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生思考:从这首歌曲里你听到了什么? 3.师: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呢? 4.师: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他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党步骤,其中包括“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共产党的事迹。 5.揭示课题:中国有了共产党 二、新知探究 活动一:开天辟地的大事 (一)新文化运动 1. 师:1917 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震动了全世界,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指路的明灯,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逐渐认识到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各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建立后, 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 2.学生交流在课前收集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