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教案

马教案
马教案

《马》教案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难点:

1、重点:(1)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2、难点: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解决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

觑鬣剽悍疆场驯良勇毅窥伺迎合疮痍枉然阔绰观瞻

妍丽庇荫遒劲犷野畸形颚骨慷慨以赴相得益

彰有过之无不及

2、朗读全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代表作为博物志《自然史》。

2、导语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当你看到一匹拉着车的马喘息着默默地走过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在广漠的草原纵情奔腾的成群的野马,它们的生存状态不同,外形、性格也迥然不同,你注意到了吗?下面我们一起研讨布封的《马》,大家一定有所收获。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课文写了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找找看课文那些地方各写了那一种马?

明确:第一部分(1—2)写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3—5)写天然野生的马。

2、讨论:人工驯养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1)无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2)驯良的性格,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

3、天然野生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1)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2)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3)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贵姿态”,“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长得好,并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衬着它的头,装饰着它的颈部,给予它一种强劲而豪迈的模样;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盖着、并且美观地结束着它的身躯的末端。”

四、问题探究

4、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其他七种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通过比较突出的描写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马的高贵姿态。

5、本文既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又写了天然野生的马。反复阅读课文,说说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

明确:(根据课文内容描述,言之成理即可)

五、体验与反思

6、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

明确:人对马是“养育”“训练”“驱使”“奴役......驯养”,马成为人的奴隶。不仅如此,人还用“鞍辔”“羁绊”约束它,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使“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更悲惨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摆阔绰”,“壮观瞻”,给马“戴上黄金链条”,把马的“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侮辱马性”,使马成了人类的玩物。

7、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明确:首先,“教育”一词是拟人化用法,指的是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料,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觅食;“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文章用这一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小结

这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2、反复朗读,体味欧化语言。

3、学习本文写法,课外仔细观察动物的活动,写一篇以动物为主角的散文。

八、教学后记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反思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反思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7《一匹出色的马》 袁珊珊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郊、泛、波、纹”等15个生字,正确工整书写“匹、妹、像、景”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边读边想象画面,积累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生动语句。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妹妹前后变化的原因。从中领悟到我们生活中应学会自立、自强、乐观、向上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正确工整书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妹妹前后的不同。 3.边读边想象画面,积累文中关于景物描写的生动语句。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字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始展示、阅读分享 请一组学生(4人)上台展示“春的赞歌”这一主题,展示完毕师总结评价,并对其他同学提出要求。 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一匹出色的马》,齐读课题。 2.看到课题,你想到什么?

生疑:为什么说是“一匹出色的马”(这个问题等学完课文后再解决)3.认识生字“匹”(板书时让学生说笔顺、易错笔画),也是一个量词。 三、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 课文读正确。 2.检查生字读音,疏通字词障碍: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①同桌互查读生字②开火车读生字③男女生赛读④全班齐读 (生读完师及时评价纠音) 4.单独出示15个生字,指生交流识字方法,师总结评价并渗透其他识字方 如: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组词等方法。 ①生交流出加一加、换一换、减一减等方法。 ②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识记: 郊、波、纹、株、骑、跨是声旁表音;拾、妹是形旁表义 可以用组词的方法识记:借助恋恋不舍、守株待兔等词语。 5.引导生观察“求”字,指生说出书写该字时的注意事项,引导生边书空笔顺多媒体边出示笔顺随即引导生书写两遍,师屏幕出示一个学生写的字,评价总结。 四、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一个春天的夜晚,一家人出去散步,妹妹走累了让爸爸妈妈抱,爸爸给了妹妹一根柳枝,让她当马骑回家去。 2.“一匹出色的马”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3.生答:一根柳枝,师问: 仅仅指一根柳条吗?如果回答不上来可以说学完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学生可自由总结,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说的话,但必须符合文意。 五、品读课文,感悟积累。 1.课文1-3自然段描写了一家人散步的情景。从中找出描写郊外景色优美的句子,自己读一读。多媒体展示,指名读,并指导朗读。 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 指生理解“碧绿碧绿”的意思,体会河水的美,进一步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句子所描绘的画面,读出河水的美。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

认识千米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 20-21 也例1 和“想想做做”第1-5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感知和认识千米,建立1 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千米和米的关系,掌握1千米=1000 米,能进行米和千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2、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感受千米是长度单位,体会1千米的实际长度,能举出实际例子说明 1 千米的长度,发展空间想像,培养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千米是计量长度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培养主动思考、相互交流等良好品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对于千米的认识有较浓厚的兴趣。在实际生活中也较多接触了千米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教学难点:建立1 千米的单位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互动对话——生成“千米”的概念 1. 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一说吗?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1 毫米、 1 厘米、 1 分米、 1 米各有多长。

2. 填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4()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青口到新浦的公路长70()问:为什么青口到新浦的公路 长度要用千米做单位? 3.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学习千米的读法。 4. 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出示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的含义吗? 二、实践体验——建构“ 1 千米”的概念 1. 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猜测: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那么1 千米究竟有多长呢?猜一猜。 ,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1圈是300 米,课前老师带同学们在操场上跑了几圈,(3 圈),然后还沿直线又跑了多少米(100),那我们一共跑了多少米?学生计算汇报:1000 米。 像我们刚跑的1000 米就是 1 千米。板书:1 千米=1000 米大家对于1 千米有什么感受呢?交流交流。 如果我们只在100 米的直线跑道上跑()个100 米才是 1 千米,也就是10 个100 米是1 千米 1千米=1000米,1千米里面有10个100米 4)小结:1千米=1000米,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

《认识固体》公开课教案

3.3.1 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节《认识固体》公开课教案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固体的性质特征。 2、知道不同的固体有不同的特征。 3、知道不同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固体。 2、能够按物体的形态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3、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混合的固体分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2、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点: 知道固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 通过辨析物体的形态来认识固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拿出一杯水问:同学们,看老师手上拿着什么?(水)在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水是一种液 体。你们还记得什么叫液体吗?(像水一样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叫液体。)那么装水的这个玻璃杯属于液体吗?(不属于)那又属于什么呢?(固体)。关于固体你知道些什么? 2、既然同学们头脑中有这么多关于固体和液体的认识,那么老师请同学们帮帮忙,今天老师 带来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出示文具盒、铅笔、胶水、尺子、墨水、小刀、牙膏、和好的面、醋、可乐、眼药水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你能把这些物体按液体和固体进行分类吗? 3、小组讨论:把这些物体按照固体、液体分类。 4、请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进行分类。 5、谈话:那么胶水、牙膏是不是固体呢,还是同学们所说的那样,既是液体又是固体。这就 需要我们对固体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固体》。 二、自主探究 1、选用橡皮、文具盒、乒乓球、石头、玻璃杯等进行研究。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我们身边 常见的几种固体一起来研究研究。同学们还可以选择自己身边的两种物品进行研究。 2、提问:那我们要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固体呢?要研究固体的哪些性质呢?要用什么方法进 行研究?小组间先讨论讨论。看看谁想的方法多。(提示:在学习观察水的时候,所用的

马教案教案修订稿

马教案教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

《马》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课文《马》是一篇怎样的文章 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 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全文可分两部分,第1、2节写人类驯养的马,第3、4、5节写天然野生的马。通过对比表现了两种状态下马的不同生存状况。 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①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 ②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悲哀的堕落。 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 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

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有高贵姿态。 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认识固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晋中高师附校李永慧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第一课《认识固体》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液体的性质的基础上建构的。本节课要让学生能够根据物体的形态来判断哪些物体是固体、让学生认识还有一些如牙膏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固液混合物,最后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来探究固体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固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液体的基础上学生能说出固体有一定的形状,不易流动,但对于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学生还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这节课就将与学生一起研究固体的其它性质如:有一定的体积,颜色,软硬度,透明度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固体的性质特征。 2、知道不同的固体有不同的特征。 3、知道不同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差异。 4、能够按物体的形态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固体。 2、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混合的固体分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的性质。 难点:通过辨析物体的形态来认识固体。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文具盒、石块、面粉、奶、水、木块、螺帽、玻璃片、牙膏、杯子、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出示一瓶可乐),问: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可乐)

2、师: 你知道可乐属于物体中的哪一类吗?(液体)继续追问:液体有什么特点?(易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3、师总结:象可乐这样易流动、无固定形状的叫液体,那么像文具盒这样的又叫什么呢?(固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固体,板书:认识固体。 (一)分辨固体和液体 1、师:老师课前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常见的物品,谁来介绍一下这些物品 2、学生介绍 3、师:你能把这些物品按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类吗? 4、学生活动 5、学生汇报分类结果 6、师小结:有的同学认为牙膏是固体,有的同学认为牙膏是液体,你认为液体和固体有什么不同? 7、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研究牙膏 1、(出示面粉)师:这是面粉,面粉属于哪一类? 2、学生辩论,(面粉是固体) 3、(出示烧杯)我现在把面粉放进烧杯里,再加点水,并搅拌,问:现在烧杯里的物体还是固体吗?(不是)那就是液体了?(也不是)继续追问:那是什么? 4、师: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所以面团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5、师:我们再来看看牙膏是怎样做成的?(课件出示) 提问:你认为牙膏应该属于哪一类? 6、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与牙膏类似? 7、学生交流 (三)探究固体的性质 1、师谈话:现在我们把不是固体的放进抽屉里?想不想进一步研究固体的性质? 2、师提问:你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 (学生交流:看、闻、尝、摸)教师相机板书 3、师:看能看到固体的什么?(颜色、形状) 闻能闻出固体的什么?(气味) 尝能尝味道 摸能摸到粗糙程度 捏能捏到软硬 4、师:(大家刚才的想法都很棒)我们不仅要学会观察,还要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张实验记录单应该怎样填写(课件出示

田忌赛马教案

数学广角“田忌赛马” ――有趣的对策 杨丽芳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第七单元116页例4 教材分析:例4从“田忌赛马”的故事引入对策论的应用问题,对策论研究的是竞争的双方各自采取什么对策才能够战胜对手。“田忌赛马”的故事学生可能已经了解,但是并不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的,在这里,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对策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游戏中初步体会对策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对策,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扑克牌。 一、课前情景,游戏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玩个游戏,每人三张扑克牌,比大小,三局两胜制,三局两胜什么意思? 出示两组扑克牌,分别是红桃10、7 、5和黑桃9、6、3 问:你选择哪一组牌和老师比大小,让学生先出,老师几次比赛都赢了。 2、你有什么想法? 3、“比赛中,怎么研究双方的情况,运用策略,找到能够取胜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们要学的《田忌赛马》,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有兴趣吗?” 二、分析策略探究优选 1.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对策。《田忌赛马》的故事听过吗?“田忌赛马”事实上是我们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而今天我们就从这故事里学一学数学知识。同学们有兴趣吗?(课件放视频) 2.田忌和齐王一共赛了几次马?

第一次是怎么比的?谁赢了?田忌为什么会输? 第二次比赛,又是怎么比的?(学生填写在课本的表格中) 师:田忌各个等级的马都不如齐王,用上等马都不能胜出,怎么还能用最弱的下等马去和齐王最强的上等马对阵呢?这不明摆着会输吗? 学生分析:用下等马对上等马输掉一局不要紧,因为是三局两胜制,然后用上等马对中等马赢了一局,然后用中等马对下等马,又赢一局。 3.师:好,那我们看,这个主意呢,就让田忌转败为胜了。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这是田忌赢齐王的唯一方法吗?如果让你安排田忌马匹的出场顺序的话,还有几种安排呢?在安排的时候想一想,你这样安排获胜方是谁? (用表格的形式表示) (学生们自由组合,课堂讨论,老师下到座位现场观察,) 4.我们比较一下,这些方法中,有几种可以赢齐王? 孙膑就是像同学们这样,把所有的方法一一列举出来,通过比较从中选择了这一种能赢齐王的方法。在所有的方法中,只有这一种能赢齐王,所以,对田忌来说,这是他应对齐王的最好方法,数学上,这就叫对策。板书“对策” 5.这个对策为什么能赢齐王?(以弱对强,保存实力,反败为胜) 6.田忌在第二场比赛中运用对策反败为胜了,这回轮到齐王不服了,如果你是齐王,想不想和田忌再赛一次,这一次你打算怎么和田忌比?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教案

《千米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中心小学到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换算。(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3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练习后说说想法。 尝试练习:5000米=()千米,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2017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3.1认识固体教案

3.1认识固体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一定形状的物体叫做固体 2、认识到像牙膏这样的物体是混合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学情分析 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本课中给常见物体分类,研究固体的性质,探究沙子、牙膏是否是固体时,教师积极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共同研究,放手让他们去“七搞八搞”“真刀真枪地搞科学”。. 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本课中研究固体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对固体进行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固体看看摸摸,敲敲打打,并进行汇报交流。. 重点难点 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难点: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个鸡蛋)提问:这是什么?吃过没?谁会打鸡蛋?(请两个同学上来打鸡蛋)还有谁想上来试试自己打鸡蛋的本领?再请一个同学上来试试,(打不出来)请学生来帮忙,学生发现是熟鸡蛋时,(学生会说是熟鸡蛋,追问为什么熟鸡蛋就流不出来?是因为变成固体了,所以流不出来。这时候就称赞说:你还真了不起,都知道液体和固体这个说法啦!) 2.那你觉得固体有什么特点和液体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2【活动】分类 既然同学们头脑中有这么多关于固体和液体的认识,那么来帮老师分一分;说说这些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PPT). (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面粉有两种预设: 第一:要是学生认为面粉是液体就做一个实验:在玻璃片上倒一匙水,水就会流淌下来,再倒一匙面粉,面粉没有淌下来,这说明了什么呢?面粉是有一定的形状的,那这是什么物体呢?是固体。 第二:要是学生直接说出面粉是固体就不用做这个实验了. 活动3【活动】讨论 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说说理由。 预设:学生对于牙膏,发生争议。 谈话:那么牙膏到底是不是固体,这就需要我们对固体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我们先把它放一边,待会再研究,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固体。. 活动4【活动】二、探究固体的性质

马教案

王亥驯马的故事 马,原是一种野生动物,最早叫“火畜”。在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人们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传说有一次,黄帝的部下捕获了一匹野马,每当人们接近它时,它就前蹄腾空,昂头嘶鸣,或把后腿崩起,但它并不伤害人和其它动物,只以草为食。当时人们都还不认识这种动物,便把黄帝请来辨认。黄帝观察很长时间,也未能认出是什么动物,只让大家不要杀掉,派驯养动物的能手王亥用木栏先把它圈起来。过了一段时间,王亥发现栏杆外边又来了几匹这种红色的野马,它们对着栏杆内的那匹野马叫个不停,不肯离开。过了一天,王亥把木栏门打开,不料外边的好几匹野马一下子都冲进木栏,和圈在栏内的野马混在一起,互相嘶叫了一阵,然后又都卧了下来。王亥把栏杆门关住,用割来的草喂它们。过了不长时间,其中一匹马突然生下了一只小马驹。王亥高兴极了。消息传开,人们也都纷纷前来观看。这些野马和人接触的时间一长,好像发现人类并不想伤害它们,所以在人面前也不惊慌,变得十分温顺。特别是小马驹,很喜欢和人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王亥喂过马后,牵出一匹性格温顺的马,纵身跳上马背。马一受惊,猛地四蹄腾空飞奔起来,把毫无精神准备的王亥一下子抛下来跌了个仰面朝天。等王亥从地上爬起来,马已跑得很远了。王亥站起来望着越跑越远的马,心里十分着急,以为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正要往回走,不料,这跑得很远的马,又扭头跑回来了。王亥高兴极了,忙把马引进栏杆内圈好。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桑树皮拧成一条绳子,把马头绑好,慢慢牵出来。然后又跳上马背。马仍像头一次一样,四蹄腾空,飞奔起来。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训,一只手紧紧抓住绑在马头上的绳子,另一只手又紧马鬃,任凭马怎么飞跑,王亥总是不松手。跑了一阵后,马的速度减慢下来,直到马不再跑时,王亥这才勒过马头,缓缓地骑着回去。王亥骑马成功后,一下子轰动了许多人,风后、应龙、常先、大鸿等前来观看,很快黄帝也知道了。应龙是黄帝身边的一员大将,对骑马当然更感兴趣。他积极协助王亥驯马,练习骑马。就在这时,一件不幸的事发生了,一天清早,王亥、应龙起来练马,忘记把栏杆门关上,一只老虎乘无人时闯进圈里,把可爱的小马驹咬死,正张口要吃的时候,被人们发现了。老虎来不及吃掉小马驹,跳出栏杆逃走了。王亥和应龙一见小马驹被老虎咬死,气得快要发病,立刻带上弓箭,骑上马向老虎逃去的方向追去。他们一口气奔跑了几十座山。终于找到了这只老虎。两人看准目标,连发几箭,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在返回路上,王亥、应龙又骑在马上顺便射死了几只鹿。不料他们的行动,引起了风后的注意。风后一向智多谋广,他脑子一动,便对黄帝说:“既然骑在马上能追老虎,能射杀野兽,那么,打仗时能不能也骑在马上,追杀敌人?”风后建议黄帝下一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猎的人,今后出外打猎,一律不许射杀野马。凡能捉回野马者,给予奖励。”黄帝不仅同意这个建议,而且自己也开始练习骑马。他命应龙、王亥对捉回来的200多匹野马要精心饲养,进行训练。应龙专门挑选200多名精干的小伙子,每天从早到晚,既驯马,又练人。经过两年多的训练,中华民族最早的一支骑兵就这样诞生了。这支骑兵在后来的涿鹿大战中起了重大作用。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子侄中间有没有可以派去寻找好马的呢?” 伯乐回答说:“一般的良马是可以从外形容貌筋骨上观察出来的。天下难得的好马,是恍恍惚惚,好像有又好像没有的。这样的马跑起来像飞一样地快,而且尘土不扬,不留足迹。我的子侄们都是些才智低下的人,可以告诉他们识别一般的良马的方法,不能告诉他们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方法。有个曾经和我一起担柴挑菜的叫九方皋的人,他观察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本领绝不在我以下,请您接见他。”

《千米的认识 》的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问: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2.小组交流,整理资料(课初,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课外测量的情况)各小组汇报课外测量情况: (1)测量一下路边两根路灯间的距离为多少米?多远为1000米? (2)测量一下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跑几圈是1000米?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图片“认识千米”. 师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2.教师小结:通过画面我们看到了路旁的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km)、100千米(km)的字样,同时板书“千米”. 3.设疑:计算比较长的路程,为什么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 你们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书. 2.教师说明:路边两根路灯杆间的距离是50米,二十一根路灯杆的距离长1000米; 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结合本校实际)跑两圈半是1000米.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师问:你们知道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吗?(板书; 1千米=1000米)3.估想. (1)师问:1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两个里程碑间1千米的长度?(让学生闭眼想象) (2)师问: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小组讨论)(3)师问: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记忆进率. 问:还记得手指游戏吗?现在请你猜一猜“大哥和二哥”之间有什么秘密? 明确: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较远,正好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看下图,从小林家到什么地方有1千米远,把路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想的过程. 2.把每小时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接起来. (学生订正时,适时加入交通法规教育.) 五、实践. 师问: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觉?想不想知道自己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走了多长时间大约是1千米?(组织学生到操场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走一走”) 汇报:你们是怎么走的?有什么感觉? 六、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 大自然小学林明 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固体的性质。通过教学,我有一些体会。 首先,要关注学生原有知识,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一上课,我就出示几种让孩子感兴趣的物体如:塑料恐龙玩具、乒乓球、饮料等,让学生说说是固体、液体。孩子们踊跃回答。然后我又不失时机地问道:“关于固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正是教师引发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时,他们会更专心。因为只有这样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学生的内心才能激起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其次,引导孩子仔细观察材料,从而激发探究情趣。“探究——研讨”教学法中提出了要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的观察材料有塑料恐龙玩具、塑料陀螺、石头、乒乓球、黄豆、勺子、瓶子、橡皮、泡沫等,还提供了学生可以自选的工具:小锤子、放大镜、烧杯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的还是经常玩的。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来研究,也可以是自己身边的物体。在接下来的10多分钟都是学生在进行观察、研究,看起来这一环节似乎与教师无关,实际上这正是教师在通过材料进行教学。在以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将主要通过中介——活动来体现,也正是由于这些材料,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体验,获得了探究的快乐。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尽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探究,提高探究兴趣。一节课不是一个研究内容的终点,而应是下一个研究问题的起点。而我们的科学课课堂并不应因铃声的响起而结束,有吸引力的课外活动更能延伸课堂的精彩。

初中马教案优秀范文

初中马教案优秀范文 下面是xx编辑为大家收集了初中马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初中马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出色、河水、碧绿、波纹、河岸、柳叶、景色、恋恋不舍、松开、路旁、柳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一匹出色的马的真正含义。找出文中描写爸爸巧妙解决问题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爸爸教育我们要独立自主,要体谅家人。 3、学习联系上下文和使用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词语。 4、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出色、河水、碧绿、波纹、河岸、柳叶、景色、恋恋不舍、松开、路旁、柳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一家人一起散步所带来的快乐。 3、学习联系上下文和使用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孩子们,你们平时在家都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 2、学生自由汇报。 3、你觉得哪一件事是最有趣的?说说有趣在哪里? 4、先同桌交流,再请两个表达能力强的孩子全班交流,其他的同学可以适当的补充。 5、师:其实,只要是和家人们一起做的事,什么事都是有趣的,都是有意义的。比如,散步这件事,看起来很平凡,但如果是和家人一起做,那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不信我们就来看看。出示课题:一匹出色的马 6、板书课题,指导匹字的写法。 7、读课题,说感受。为什么说是一匹出色的马?真的有一匹出色的马吗?这匹出色的马指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匹出色的马究竟是怎样一匹马吧! 1、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看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 (2)给每小节标上序号。 (3)思考:一匹出色的马究竟指的是什么?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反馈自学情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学生点评。

三年级认识千米教案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页—2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认识并感受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推算、估计等活动中,初步了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培养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发展数学推理、估测能力,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课前准备:分小组观察100米的跑道,走一走长100米的跑道,记下用了多少步;了解学校环形跑道的长,并记录相关数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引发思考 师: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谁能告诉我1学生?米大约多长1分米大约多长??1厘米大约多长 纷纷回答。师:哦!大家用手比划的方式表达出了长度.很好!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认识千米)师:想想1千米的长度你还能用手比划出来了吗?那就通过今天的

学习体验,想想用什么方式表示出1千米的长度吧! 2、创设情境,唤醒初识师: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相关信息,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信息呢?(课件展示相关千米的图片)师:现在你对千米有了什么初步的印象呢?学生:千米很长,很远!师:是的,当我们计量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到千米这个单位,用字母km表示,千米还有一个名称是公里。(课件出示概念并板书:km公里)师:接下来老师就邀请大家一起开启我们今天的体验之旅,从多形式,多方位来体验感知1千米的长度! 二、分层体验,构建感知 (一)借助经验,步数量化1千米。 1、师:1千米比较长,我们先来体验100米的长度。大家看这是我们熟悉的学校运动场,这条是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8认识固体教案新版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8认识固体教案新 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 2.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理解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4.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体积。 5.观察、认识身边的固体物质。 6.探究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是否是固体。 7.探究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的方法。 8.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9.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事物。 10.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观察固体物质的共同特点,即有确定的形状、有体积、有质量。 【教学难点】 学生尝试用具体、统一的标准比较物品体积的大小。 ◆课前准备 教师材料:木板玻璃各2块、大小乒乓球6大9小、等大的密封袋2个、可乐一瓶、锥形瓶心形瓶各1个、沙子1袋、玩具鸭子和小牛各1个、烧杯2个、干面条一袋。 学生分组材料:量杯2个、橡皮2块、粉笔、干面条、蜡烛、羊角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在下图的物质中发现液体了吗?学生发言。液体自己有没有它自己的形状? 2.老师演示倒水,当倒进锥形瓶子里液体是什么形状?(锥形) 当倒进心形瓶子里液体是什么形状?(心形) 液体呈现的是容器的形状,液体自己有没有它自己的形状啊?(学生回答没有) 3.讲述:我们2年级时学习过水的性质,一般把与水的性质相近的叫液体。其实我们把所有常见的物质分成3类,气体、液体和固体,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固体。 板书:认识固体。 二、分析并证明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马教案2教案

《马》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课文《马》是一篇怎样的文章 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全文可分两部分,第1、2节写人类驯养的马,第3、4、5节写天然野生的马。通过对比表现了两种状态下马的不同生存状况。 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①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 ②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悲哀的堕落。 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 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 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

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有高贵姿态。 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 (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认识固体 教案

《认识固体》教案 授课内容:认识固体 授课班级:三年级 授课日期:2016.9.12 教材: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第一节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类。 2、引导学生在通过各种感官,如眼看、鼻闻、口尝、耳听、手摸等方法知道固体的形状、软硬、透明度、颜色各方面的性质。 3、让学生养成在实验的全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学会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固体性质的乐趣。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归纳等活动认识固体的性质。 教学准备 文具盒、橡皮、生熟鸡蛋、石块、粉笔、面粉、水、牛奶、沙漏、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完整鸡蛋和碎鸡蛋之间的比较 老师问:同学们,在课堂开始之前,我想问下,大家是怎么区分固体和液体的? 好,这位同学说,固体是硬的,液体是软的。 那我们先来看下,打碎的鸡蛋是什么体,完整的鸡蛋是什么体? 学生:打碎的鸡蛋能流动,是液体,没碎的鸡蛋是固体。 老师:非常好,那我们接下来再看一下,能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固体。拓展 老师:面粉是什么体,水是什么体? 学生:面粉是固体,水是液体。 老师往面粉里加水,不断搅拌,溶液变乳白色浑浊液体。 老师:现在是什么体? 学生:液体 老师:之前,我们说过,面粉能不能完全溶解在水里? 学生:不能 老师:所以说,过会儿就会有大量的面粉沉淀下来对不对,那沉淀下来的那团面糊有事什么体? 学生讨论,产生疑问。 老师通过比较固体和液体,引导学生知道,水和面粉的混合物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

老师:好,有的同学说是固体,有的同学说是液体,还有位同学说既不是固体也不是液体,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大家知道吗,面粉不能完全溶解在水里对吧,所以静置一会儿,有些面粉就会沉淀下来对不对。所以呢,里面既有液体,也有固体,我们称这个为,液体和固体的混合物。 我们继续来说固体,固体有什么统一的性质呢? 固体有各自的形状,有扁平的,长方形的 固体的坚硬程度也不同,有的软,有的硬 固体各自的颜色也不同,黑的红的白的,也有无色透明的。 所以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描述固体呢? 二、实验: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认识固体的性质 实验要求 1、安照课前的分工进行合作交流,并做好记录。 2、对石头、橡皮、塑料尺、硬币加以研究。 3、在活动过程,注意安全。 实验内容 观察四个方面:形状、颜色、透明度、硬度。 每组同学分别观察一样,寻找固体的共同点。 十分钟后,请个同学上台汇报研究结果,描述固体的性质。 学生上台积极发表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老师:我们来观察不同的固体,看他们的性质,然后总结出他们都具有的性质,我们就能得出固体的一般性质了对吧。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word教案

认识千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使学生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长度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一说?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1米有多长?教师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 从教室前黑板到后黑板大约是几米?从教学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0米? 二、教学新课: 1.导入: 如果我们要测量南京到北京的铁路长,或表示从南京到上海的高速公路的长,你觉得用我们所学过的这些长度单位合适吗?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个比米大得多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 2.引出“千米”。(课件出示例题图) 指出:图上所画的是铁路和公路,计量路程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板书:公里) 有了长度单位千米,我们就可以说南京到北京的铁路长1160千米,南京到上海的高速公路长274千米。 3.认识“千米”。 实践思考:组织学生在学校100米的跑道上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几个100米是1000米? 组织讨论:几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用千米作单位怎么写?(板书:1千米=1000米) 4.感知“1千米”。 我们学校的跑道是多少米?几个这么长就是1千米? 如果跑道是200米,几个跑道是1千米?如果是250米、400米的跑道呢? 5.小结。 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个比米还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知道了1千米=1000米,了解了1千米大约有多长,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三年级上册第12课《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12课《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第一课,本课安排了“摆棋子”和“和固体有什么特征”两个探究活动进行教学。活动一是通过摆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军棋的棋子和棋盒的形状,尝试用不同的摆法将棋子全部放进棋盒里。活动二是指导学生对身边常见的一些固体,如:铅笔、橡皮、杯子等物体通过用尺测量、用手掂量、用简易天平称量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固体是有一定形状、体积和质量的。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物体都很熟悉了,但物体可细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等,学生去没有明确的区分方法,也就是对什么样的物体被称为固体,固体有什么样的特征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也不会区分出许多物体中哪一些才是固体。所以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摆棋子”和“固体有什么特征”这两个活动来认识什么固体是怎样的,固体都有一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等特征。 三、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用不同的摆法将棋子全部放进棋盒里。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军棋的棋盒和棋子的形状,让其思考怎样用不同的方法把棋子全部放入棋盒中。并通过自己亲手尝试把棋子全部摆放入棋盒中。 2.指导学生用手和不同的工具。通过掂量、测量、称量等方式认识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大小和质量的特征。 四、教学目标 1.知道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3、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兴趣。 4、认识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选用什么方法来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小组用学具一套、课件、相关图片 学具准备:每小组准备军棋一盒、铅笔长短各一支,橡皮一块、塑料杯一只,塑料、积木、石头、泡沫块、塑料尺和软尺各一把,简易天平一台。 七、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军棋一盒,让学生认识。 问题:这是什么?谁会玩军棋?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摆棋子 问题:请你观察军棋的棋子和棋盒的形状是怎的?你们能尝试用不同的摆法将棋子全部放进棋盒里吗? 交流:学生观察棋盒和棋子的形状,分别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教师归纳板书。讨论:怎样把长方体且大小一样的棋子用不同的摆法全部放入长方体的棋盒里呢? 任务:把棋子摆放入棋盒中。 活动:学生动手操作把棋子放入棋盒中。 要求:①以小组为单位把桌面上的棋子全部摆放入棋盒中。 ②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至少一种棋子的摆法。 ③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1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