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人_自己人和外人_中国家族企业的用人模式

自家人_自己人和外人_中国家族企业的用人模式
自家人_自己人和外人_中国家族企业的用人模式

自家人、自己人和外人

中国家族企业的用人模式

张 强

Abstract :Despite the growing concern for cronism in Chinese family firms,relatively little conv incing theory was proposed by ec onomists.Chinese family firm involves tre mendous knowledge cross many disciplines that beyond the scop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I adopt the 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f trust,examining a fe w famous scholars theory or model of family firm s staffing.Then,I explore entrepreneur s view of staffing in which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value of !my family man ?、!my man ?and !outsider ?plays an inestimable role in the owner s deep minds,and es tablish a Chinese family firm s staffing model.

家族企业在用人机制上存在的任人唯亲现象,一直饱受批评。虽然裙带关系并非中国家族企业管理所独具,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的情况似乎要更特殊一些。在当前的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家族管理的情况。本文首先在考察中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中国家族企业用人的!自家人、自己人和外人?模式。

一、双系统理论:一个分析家族企业的基础模式

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凯尔德(killdare)、丹尼里(Donnelleg)、利文森(Levinson)、白瑞(Bar ry)、丹克(Danco)、巴因斯和赫萨恩(Barnes &Hershon)等人开始把家族企业当作系统来研究。他们的著作致力于对阻碍家族企业发展的问题的研究,如裙带关系、兄弟姐妹们对继承权的竞争以及非专业的经营管理等。真正基础的观念模式是由伯克哈德和戴尔(Beckhand &Dyer,1983)、兰斯贝格(Lancbaker,1983)等人提出。他们认为家族企业实际上是由家庭和企业这两个重叠的系统构成的(转引自克林#盖尔西克等,1998:5)。

表1

家族企业双系统的特征 家庭系统

企业系统培育 扶持子女成年

赚取利润互相关怀

培育人才无条件的接受

要求绩效和表现根据家庭里的辈份确定权威根据在企业里的角色和职务确定权威血缘关系是永久的

员工关系是暂时的非正式的行为关系正式的雇主关系

世代相传的人生周期有限的工作或产品周期这两个系统各有自己的标准、成员身份准则、价值结构和组织结构。由于同一个体不得不履行两个系统的职责,问题由此而生。在家族企业里的各成员所负责的职务和扮演的角色,往往也就是个人在家庭所扮演角色的延伸。每个人在家庭里所处的地位,往往对于他在家族企业里所扮演的角色、工作和需求有重大的影响。

家庭系统和企业系统在动力机制、生命周期、人事关系、价值观等方面均存在着巨大差异,甚至背道而驰。如表1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所示:?

双系统理论的最大长处在于,通过一个简单的双环图型,把家族企业的核心特征 家庭与企业这两个系统互相缠绕 直率地表示出来。该理论虽然后来出现过一些修正和补充,但仍然是我们分析家族企业的基本模型。

二、对中国家族企业用人模式的回顾

想要描绘出中国家族企业的用人模式确实非常困难。中国的!家文化?本身源远流长,其对企业家的思想影响很难精确计量。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的风土人情、人文习俗有着很大的差异,尽管!家?对于每个中国人都具有大致相同的意义,但在不同的地区,!自我?对家庭内和家族内各个成员的心理认同也明显不同。体现在企业组织的人事安排上,用人的具体模式也肯定不同。因而,中国复杂的历史文化和区域环境对所有建立精确的用人模型的尝试都构成挑战。这里,笔者抱着求全责备的眼光,审视几个比较有影响的中国家族企业的用人模式。

(一)雷丁的同心圆模型

在研究华人家族企业方面比较系统、客观,成就也最为出色的外国学者当属英国的雷丁(S.B.

Redding)。%雷丁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韦伯研究新教徒的资本主义精神的路径,即不太关注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怎样影响日常的经营活动,而是阐明这种精神究竟从何而来。用波吉(Poggi)的话来解释就是,没有企业家阶级,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道德宪章,就没有企业家阶级;没有宗教信仰,就没有道德宪章(转引自S.B.雷丁,1993:10)。如何研究中国人的资本主义精神,这种精神的信念是什么?雷丁把这些问题设想是一组同心圆(雷丁,1993:103)。见图

1:

图1. 华人家族企业的社会网络

圆心是自我本身,外圈是周围的亲朋关系,特别是

家庭关系,再外面是企业组织,最外圈是社会。通过从

外圈社会到核心自我的层层剖析,揭示华人家族共享

的价值观或从他们的所作所为中反映出来的内涵。这

也就是雷丁强调的他所要研究的!经济文化?。反映在

家庭关系和亲属层面上,由于对外界的不信任,营造一

个围绕自己核心家庭的家族网络或者帮派势力。在自

我为中心的问题上,反映出(企业家或高级经理)家长

制、人情至上和防御性(因为有不安全感)等特征。在

雷丁的整个分析框架内,华人企业家对外界的不信任

贯穿始终。对政府的不信任,对外人的不信任,家族企业对和自己(或企业)没有关系企业的不信任。不信任而导致的不安全感,使防御性成为中国人(海外华人)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回答!为什么华人家族企业在企业内要重用亲戚或者搞裙带关系?时,雷丁的答案相当干脆,因为不信任外人。?

%由雷丁主持的对东南亚地区华人家族企业的调查,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在1987年,通过熟人及有关单位得到所需要的应征询者,对72名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其中有36名来自香港地区,21名来自台湾地区,12名来自新加坡,3名来自印度尼西亚)。雷丁长期潜心于比较管理的研究,东方文化方面的造诣颇深。

该表转引自丹尼斯#杰夫(1995:81),并根据原文稍有修改。双系统模式尽管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极富解释力,特丢瑞和戴维斯认为,一些个体拥有企业的所有权而未参与企业的经营,另一些则是企业的经营者而不是控股者,因此,应该对家庭企业内部的所有权系统与管理权系统严加区分。于是,双系统模式进一步演变为三环模式(转引自克林#盖尔西克等,1998:6)。克林#盖尔西克等人(1998:20)认为,要使三环模式更适用于家族和企业组织的现实,还必须把时间因素考虑进去。其结果是形成一个家族企业的三极发展模式。在所有权、家庭和企业三个子系统中每一个都有独立发展的进程。

雷丁从经济文化(比较宏观和抽象)的角度解析了家族企业的用人模式。它的最大优点是使我们能够从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关系网、企业与社会等方面对家族企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正因为雷丁注重企业与社会(这个社会受儒、道、佛等思想的影响)的关系和企业家精神的源泉,对企业内人员的安排(主要就是任人惟亲)及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的讨论就显得比较薄弱。尽管雷丁多次强调了企业家们不信任外人,但他并没有解释他们为什么不信任外人。他充其量只是引用了林语堂关于中国人缺乏!撒玛利亚人那种乐善好施的品质?作为论据,似乎中国人不相信外人早已是用不着证明的公律。不过,对企业家!不信任政府?(因为政府具有横征暴敛、乖戾无常的本性),雷丁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而且,这个同心圆已经把华人企业家的心理特征 不信任外人 基本描绘出来。雷丁的这个模型有些类似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论。

(二)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

黄光国以社会交易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为基础,发展出一套!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的理论模式(黄光国,1988a)。他的模式假设是:在儒家伦理影响之下,个人在作关系判断时,会将自己与对方之间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类,并依不同的社会交易法则与对方交往。这三种关系分别是情感性的关系(遵循需求法则)、混合性的关系(人情法则)及工具性的关系(公平法则)。所谓情感性的关系指的是家庭内成员的关系;混合性的关系是指个人在家庭之外所建立的各种关系,包括亲戚、朋友、邻居、同学及同乡等;工具性的关系是指个人可能为了达成某些目的,而和他人进行交往,其中只含有少许情感的成分,交往双方并不预期将来会建立起长期性的情感关系。在家族企业里,企业家以!需求法则?和在组织中工作的家族成员交往,以!人情法则?和其雇佣的员工交往,和组织外的其他人一般则是建立短暂的!工具性关系?。

黄光国认为,当家族企业的规模成长到一定程度,超出家族成员所能应付的范围时,它便开始雇佣非家族的成员来替企业主从事各种生产工作。当企业的规模继续成长,非家族成员越来越多,企业内的分工也愈来愈细时,企业主必须在!人治?和!法治?之间做抉择。这直接关系到家族企业的现代化进程(黄光国,1988b)。

黄的模型从社会学的角度精彩地展示了中国家族企业内企业主与家族成员及非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interac tion)。企业主与家族成员的亲情、与非家族员工的人情、与组织外部人员的!公事公办?,充分反映出中国人待人处世的一般特征,即人情世故、三六九等。虽然人分等级,但等级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对各种人员的关系都不是绝对的情感性或绝对的工具性,比如,即便是家族成员内部,仍有工具性色彩;与!外人?的!公平交易?,也包含少许情感成分。外人也可以通过请客送礼吃饭等手段与家族成员拉关系、套近乎,把原先的工具性关系演变成混合性关系。但令人费解的是,在情感性关系与混合性关系之间,黄用一条实线隔开,强调这两种关系之间存在比较不容易穿透的心理界限(psychological boundary)(而在工具性关系和混合性关系之间以虚线隔开)。如果黄认为家族的血缘关系具有排他性的话,事实上,混合性关系仍然可以通过姻亲关系转变成情感性关系。结拜、认领等也是中国社会比较常见的拟亲化关系(pseudo kinship ties)(Hsu,1971)。

另外,该模式与前面雷丁的模式相比较,把家族企业内的人际关系朝!微观化?迈进了一步,人情、关系这些中国特色的文化扑面而来。然而,这种分类还是过于!宏观?。如果用双系统理论来看,黄的模式明显注重于!家庭?系统,!企业?系统则比较单薄。

(三)员工归类模式

郑伯认为,老板在区分自己人与外人时,通常采用关系、能力和忠诚度三个指标。关系是老板与员工间的情感性关系,家族成员的关系较为密切,而陌生员工的关系则较为疏远;能力指的是员工执行其工作任务时,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及胜任工作的程度,一般可通过工作绩效观察;忠诚度是指员

工对老板与企业效忠的程度,是个人对公司与老板具有一种长期而持久的自发性责任(assumed re sponsibility)。越肯卖命,忠诚度就越高(郑伯,1991)。

此区分过程称为员工归类模式(employee categorization model),在台湾地区已经获得一些质化与量化研究的支持。

不过,该模式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把自己人和自家人两个不同的概念相混同。自己人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指自己在某个或某些信任度上(trustworthiness)认同的人。这种认同蕴涵着情感色彩但也不仅仅局限于情感。像现代企业组织中一些为了完成某种使命(mission),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比较合理的技能搭配的小组(team),其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关系首先是建立在才干(capability)基础上;像那些为营救人质或执行某种特殊军事任务而临时组织的!行动组?,其成员之间的认同关系也并非从情感开始。虽然自家人属于最原始的自己人的概念,但是,自己人的外延要远远地大于自家人。在家族企业里,我们很难区分自家人和自己人,但是,自家人和自己人确实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己人的认定是一种心理上的区分过程,自家人的划分就要容易一些,以!家?为界。自己人不一定是自家人,自家人也不一定是自己人(在论文的后面,还有专门的论述,在此不赘)。第二,该模式是员工归类,即作者假设除了我自己是老板外,其他所有的人都是员工,包括信得过的自己人。虽然这种假设的逻辑与事实比较吻合,但忽略了企业是一个具有层级结构(hierarchy)特征的组织。也就是说,在家族企业的创业时期,规模小,层级结构简单,一个老板,其他都是员工,这时才符合模型的假设。当企业发展后,出现了两个以上的管理层级,这个模型就很难再用了。

(四)小结

雷丁的同心圆模型和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特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比如雷丁研究的华人家族圈子、社会关系网、老乡情结及一些!帮?和!会?),了解中国人对与自己不同关系的人的交往原则(比如黄光国提出的!需求法则?、!公平法则?等)。但是,这两个模型对企业系统的解释用力不足。他们似乎以为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及企业家(我自己)的用人机制就是平常人际交往原则的简单移位,即,在家族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也就是企业中的准则。笔者认为,企业系统与家族系统的重叠是家族企业的基本特征,这种重叠存在着多种情形。完全重叠,只是所有情形中的一种。这种情况一般可能出现在企业创始阶段。尤其是那些投资小、结构简单、人员单一的街头摊贩或家庭作坊,如修表、修锁、刻印、裁缝、修理、鲜花店、书报亭等,与其称它们是企业,不如干脆叫作!个体户?更能反映它们的经营状况。一旦企业有了发展,家族企业的企业系统和家族系统则表现为部分重叠。如果最终这两个系统完全分离,这时的企业就不能再称为家族企业了。家族企业从系统的完全重叠到完全分离的过程,其实就是现代公司的历史演进历程。当然,我们不能从绝对的意义上来理解这种完全重叠和完全分离的情形。

员工归类模型可以比较精确地反映家族企业的老板在用人过程中根据三个!归类标准?去区分自己人和外人,从而给予他们相应的信任和工作职责,还描述了外人员工如何转变成自己人员工的路径。如前所述,它的不足也是明显的。

三、自家人、自己人和外人:一个综合的模型

(一)模型的基本框架

此模型的基本框架源于家族企业的双系统模式。在这里,笔者设计出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被分成两个部分,分别代表家族系统(左边部分)和企业系统(右边部分),两个系统共同组成家族企业系统(以下简称三角模型)。两个系统的顶端是!我自己?,代表家族企业的权威人物。!我?不仅是家族里

的家长,也是企业里的最高负责人,对企业的人事任免具有最终决策权。其实,整个家族企业的用人模式的总设计师就是这个!我自己?。

家族系统:从!我?出发,以血缘关系为核心,按照血亲-宗亲-乡亲的顺序,形成一个关系由亲到疏、由近及远的家族关系网。

企业系统:根据!我自己?对家族关系网中的信任等级,相应地把各种人安排到企业的不同层级上。信任等级越高,在企业中的权力和地位也越高。

(二)模型的基本特征和含义

此模型综合吸收了双系统模式、同心圆模型、人情与面子、员工归类模式等,把中国人的家族企业用人模式通过一个变形的双系统模型展现出来,它具有与上述模型不同的几个特征(如图2)。

图2. 中国家族企业用人模式

1 它以自我为中心,突出了自我在家族企业里所扮演的双重角色,以及因此产生的心理冲突。在家族系统里,以我为中心,上有老(父母、祖父母),下有小(子、孙),旁有配偶,左有弟妹,右有兄姐。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的扩展式家庭。除此之外,每个家庭成员通过姻亲关系又建立起一个类似上面以我为中心的扩展式家庭,在这个家庭里的成员因为是我的亲人的家人,因此也是我的亲戚。如此类推,我的亲人,我的亲人的亲人,我的亲人的亲人的亲人&&这个亲戚集团或家族圈子完全可以根据我的需要去确定其规模。逢年过节,或是红白喜事的场合,都是家族成员聚集的时机。从参加聚集的人数可大致判断出我在家族中的影响,或者说,我的面子有多大。既然家里有点事情,亲戚们都那么捧场,将来要是他们有事,我自然也得去捧场。要是他们想在我的企业里找份差事,这面子给不给?如果给,是根据这个人去设一个职位(即因人设事),还是在现有的岗位中给他(或她)腾出一个来?增加一个亲戚员工,要不要解雇原先岗位的非亲戚员工?如果这位亲戚员工违犯了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公了(法治)还是私了(人治)?要是不给,即使我能顶住亲戚们底下的闲言碎语、指桑骂槐,真正的考验其实还是在我的上下左右这帮人,因为想来谋职的亲戚是他们的亲人。这些都是家族企业里老板经常碰到、也是比较头痛的问题。企业越是成功,这类问题也越突出。双系统模式虽然指出了家族系统和企业系统的矛盾冲突,但其冲突的主体是非人格化的!企业?。而笔者所设计的模型则抓住了!我自己?这个家族企业的权威或灵魂人物,指明了家族企业的两个系统的冲突的主角。因为,!我自己?的心理冲突和对家族关系网内人员的角色定位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用人模式。

在企业系统内,自我会根据关系、能力、忠诚等原则对员工进行分类。一般说来,在家族圈子里与自己关系最紧密的成员最有可能获得核心岗位或高层职位。能力是赢得我自己信任的一个重要砝码,但不是充分条件。在自家人的圈子里,能力因素一般也是决定家族成员能否获得高位的重要变项。而具备才干的非家族成员想要打入自己人圈子,还得在其他两个因素上作文章。三角模型与员工归类模式不同的是:(1)后者简单地把员工分为自己人和外人两大类,而前者在自己人和外人之间还有一个朋友、熟人的!中间地带?。(2)后者只注意到非家族成员可以通过某些渠道化外人为自己人,没有考虑到随着自我的情感变化,家族成员同样也会从自己人变成外人。三角模型考虑到这种情形,弥补了员工归类模式的不足。(3)后者虽然注意到自我对自己人和外人的分类,但没有进一步把这种归类体现在企业组织的层级设置上。

2 在家族系统和企业系统的两个关系网上,自家人与自己人、家族成员与朋友、熟人与乡亲、生人与外人等关系,相互交织,共同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家族企业人际关系模式。!关系?是中国的一些人类学者和文化比较学者提出的一个表达中国人人际关系的本土概念,是描述中国社会制度的关键概念(比如乔健,1982)。目前,关于中国人关系理论的研究和分类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跨学科的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对关系的研究基本上是从家开始,或是以家庭关系作为关系亲疏远近的参照系。例如,费孝通(1947 1985)的!自家人 外人?划分,黄光国(1988)和杨国枢(1993)的!家人 熟人 生人?划分。笔者所设计的家族企业的用人模式从中获益匪浅。

在家族系统中,以我为中心,原子家庭构成第一层关系,扩展家庭构成第二层,如此层层展开,直到家族关系的边缘。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便是生人,与英文!stranger?大致同义。在家族系统中,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认识关系网:(1)根据血亲-宗亲-乡亲的线路,形成!我-家庭成员(自家人)-家族成员(亲戚)-乡亲?这样一个序列;(2)根据我自己心理认同的距离,形成一个!我-自己人-朋友-熟人-外人?的序列。在生活中,我们很难分清这两条人际关系,在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混同在一起使用的。例如,我们会把自家人说成是自己人,把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叫作!外人?(在这里称作!生人?才准确),更直截了当的是,我们把亲戚和朋友统一叫作!亲朋好友?。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如此复杂,情感、情绪、价值观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心理认同从来就不是一个僵死的模式。并且,本来中国人在运用上述词语时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用法,且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因此,这些中国人的!土话?实在是经受不住学术研究的推敲。几乎没有哪一位学者可以以一家之言统一解释上述概念,哪怕只是一个。可是,这些术语或心理概念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又是如此普遍、重要,也深刻地反映在企业的用人机制上。

在家族关系网的两个序列中,关系不是凝固不变的。这也是三角模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图形中,在各种关系的交界处,以虚线来表示这些关系变动的可能性。在家族系统中,所谓的!家人 生人?划分只是某个时期或某个时点上的状态。除了联姻,结拜、认领等方式同样可以从生人变成自家人。现代社会离婚率逐渐增高,原先的家人也可能变成生人。相对而言,自己人、朋友、熟人、外人的角色或身份就更加易变。朋友和熟人这两个位于自己人与外人之间的过渡性角色,是每个人一生中最丰富的人际关系。在一个人一生的不同阶段,生活环境的变迁,兴趣、爱好的培养和转移,价值观的变化,等等,都会产生一批又一批的朋友、熟人。朋友虽多,却!知己难觅?,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朋友是!挚友?、!知己?,这与自己人的含义也大致相当。

该模型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家族关系网的两种序列的角色可能重合,也可能分离,处于动态的变迁中。比如,自家人与自己人,在家族企业艰苦创业时期,自家人与自己人基本上重合,尤其是那些夫妻创业企业,白天是具有共同创业梦想的同事、伙伴、自己人,晚上是同床共枕的伴侣、自家人。这种自家人与自己人身份的重合往往是企业创业最重要的动力源泉。在企业获得一定的成长后,想要

继续保持两种身份的重合就存在不少的困难。最糟糕的情况是,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夫妻离异。这些情况不仅远远超出了!分离?的情况,而且还意味着这些关系的瓦解或破碎。也就是说,自家人与自己人并不是两个相同的概念。自家人不一定是自己人。

3 三角模型有机地把家族关系网中成员的信任等级与企业系统中的层级特征结合起来。!我自己?处于三角模型的顶端,既是家庭里的家长,又是企业的最高决策者。一般说来,我自己就是企业的创始人。即便当初我在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中只是一个小字辈,一旦我的创业理想变成现实,事业蒸蒸日上,那么,经济上的成功将彻底改变我在家族中的地位和影响。?我对家族关系网中每个成员的态度和评价将决定他们在企业里的地位和前途。再加上我在创业时期一些经过夸张的!英雄故事?,家长、领导的双重身份变得更加熠熠生辉。在这个意义上,对家族企业用人机制或模式的研究,其实就是对这个家族企业的权威人物的价值观、性格及心理活动的研究和分析。只有坚持这种研究视角,才更贴近家族企业用人机制的理论和现实。

在企业的高层,由自家人或者自己人组成。家族企业的一个特点是,某些家庭成员虽然不在企业里任职,但他 她在企业员工中的影响仍相当于高层经理。即使这位成员是位老人、妇女,或是小孩。在中国香港和台湾的一些家族企业里,家长的子女留洋归来,直接担任企业的高层领导的现象,早就被员工熟视无睹,并把他们戏称为!空降部队?。在中国人的社会里,人们说!领导的官有多大,夫人的权力也就有多大?,说的也就是相近的意思。在高层经理中的非家族成员,一般是!我自己?当年创业时的!老战友?。他们对家族企业的最终控制权没有奢望,忠心耿耿,很像三国时代辅佐!阿斗?的诸葛亮。他们虽然不是自家人,但是自己人。可能在更多的时候,他们比自家人还更可靠。

企业的中层由亲朋好友组成。当然,这些亲戚朋友也并非酒肉之徒。他们一般是在这个企业干了几年后被提拔上来,或是曾经在相关行业干过,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在企业的扩展期,正是用人之际,也是中层经营管理部门逐步形成时期。企业家(我自己)一方面在大量地招募有些才干的亲戚(更多的情况则是亲戚们找上门来),吸引自己印象中感觉不错的老朋友,一方面也不断地在这个网络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其中,人品好,能力尚可的,有望将来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即自己人。

在企业的低层,由老乡和熟人组成。在企业家发迹后,家乡的父老乡亲也会找上门来。幸好,他们的要求并不算太高,只要有份差事有碗饭吃就行了。如果企业发展势头好,这类活计也还真不少。比如,看门的、守仓库的、驾驶的,甚至那些脏、累、重的工作。对企业家来说,找自己的老乡来做工,心里也有底,万一某人将来有个闪失,通过这个!乡亲网络?总有可能追查到。如果是外乡来的员工,就缺乏这样一条通道。除了老乡,过去的同学、同事、战友、朋友的孩子等熟人与老乡的情况差不多。在同等条件下,招聘员工一般会优先考虑这些关系。

只有在企业家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会考虑雇佣生人。生人,意味着他的来历、背景、人品等均是一个谜,注定了企业要冒一定的风险。如果他是个手脚不干净之徒,如果他是因为人品不好,在家乡已经声名狼藉才不得不背井离乡,万一他是个流窜犯&&我们对生人的猜测总是往!坏处?想。

生人还不同于外人。外人一般是与自己有关系(甚至曾经很亲密)的人,因为自己已经对他 她失去信任(或者从来就没有信任过),在心理上保持或拉开距离的人。外人也是中国社会一个独特的社会学概念和心理学概念。本文更倾向于从心理上去解析外人。在心理上,自己人的另一端是外人,其间有很多种过渡形态,如朋友。在企业的层级上,外人不一定处于低层。在家族企业的第二代接班过程中,家族成员之间的政治斗争就发生在高层;发展中的家族企业出现内讧,一般也是原先的自己人为争权夺利而演变成外人。

?西方人有句谚语Money talks,可以直译为,有钱的说话;也可以意译为,凭实力说话。

四、结束语

古今中外,家族在自家人的圈子里培养高层经理的做法是普遍的现象。如果家族成员里确实有能力和素质足以担当宏扬家族事业的英才,应该说,这是家族企业最理想的经营模式。像欧洲豪门罗斯查尔德家族,传承十三代,历时达200多年之久,堪称典范。但受制于可选择对象的数量和范围,绝大多数家族不可能像此家族,世代有人。在更多的情况下,只能依靠非家族成员或!外人?来延续和发展事业。中国的市场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百废待兴,经理市场尚在创建。关心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探索家族企业的发展规律,分析和总结这种特殊但又具有普遍性的企业组织的成败得失,对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一定具有理论和现实的重大意义。必须指出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盛行的新制度经济学,其研究对象就是制度。家庭或家族制度应该是这门新兴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但中国经济学者对家族制度的研究的漠视是令人惊异的(李新春,1998;陈凌,1998)。在缺乏对家族制度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对中国经济特别是企业组织的发展将是难以准确把握的?。

中国大陆的民营企业中家族主义盛行,除了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中!家族本位?的沉重积淀影响到业主的经营实践,有一部分原因恐怕还得从企业外部的环境去寻找。中国社会真正缺乏的是像祖克尔(Zucker,1986)认为的制度性信任(institution based trust)的产生机制。这种机制的有效运转取决于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这种法律必须在形式上保证清晰,逻辑一致,而不像我们现行的许多法律条款把伦理道德和法律的责任混杂在一起。同时,圣贤的语录或统治者的旨意随时可能变成法律。蕴涵其中的立法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形式理性(formal rationality),它强调!方法和程序的可计算性?,重视!不具任何价值色彩的事实?(value neutral fac t)(黄光国,1988)。有效率的政府机构、公正的司法制度、讲究声誉的银行等中介金融组织、专业的资格认证制度等,均为形式理性的必然结果。它们有可能是为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建立从传统的依赖血缘或私人关系通向现代的对一般社会体制信任的!桥梁?。没有这个桥梁,家族企业就始终在自家人和自己人的圈子里培养经理,在老乡当中寻找雇工。

参考文献:

陈凌,1998,?信息特征、交易成本和家族式组织(,?经济研究(第7期。

陈明璋,1988,?家族文化与企业管理(,载杨国枢、曾仕强主编?中国人的管理观(,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陈其南,1988,?传统家族制度与企业组织 中国、日本和西方社会的比较研究(,载?中国人的管理观(。

丹尼斯#杰夫,1995,?家族企业(,周荣辉译,商周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费孝通,1948 1985,?乡土中国(,三联书店。

甘阳主编,1987,?文化:中国与世界((第一辑),三联书店。

黄光国,1988a,?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载黄光国主编?中国人的权利游戏(,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988b,?中国式家族企业的现代化(,载?中国人的管理观(。

克林#盖尔西克等,1998,?家族企业的繁衍 家庭企业的生命周期(,经济日报出版社。

李新春,1998,?中国的家族制度与企业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季卷。

乔健,1982,?关系刍议(,载杨国枢、文崇一主编?社会与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S. B.雷丁,1993,?海外华人企业家的管理思想(,张遵敬、范煦、吴振寰译,杨锡山校阅,上海三联书店。

?中国经济学者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趣主要在翻译、借鉴西方学者的理论并用来分析和解释当前中国经济的体制转轨中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上,偏重于宏观经济领域。即便是论及企业制度,其重点也是放在国有制企业或公有制企业与私有制企业的比较上面。

辛向阳、周树兴、骆爽、李文飞,1996,?人文中国:中国的南北情貌与人文精神(,中国社会出版社。

杨国枢、曾仕强主编,1988,?中国人的管理观(,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杨国枢,1993,?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社会互动的观点(,载杨国枢、余安邦主编?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论与方法篇(,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余英时,1987,?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郑伯,1991,?家族主义与领导行为(,载杨中芳,高尚仁合编?中国人#中国心(人格与社会篇)(,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5,?差序格局与华人组织行为(,?本土心理学研究(第3期。

,1999,?企业组织中的上下属的信任关系(,?社会学研究(第3期。

杨宜音,1999,?自己人: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第2期。

Hsu, F.L.K.1971,Un der the Ancestors Shadow:Kinship,Pe rsonality and Social Mobility in China,CA:Stanford Uni versity Press.

Zucker,L.G.1986,!Production of trust: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1840-1920.?In B.M.Staw&L.L.Cum mings,Resea 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vol.8,Greenwich,CT:JAL Press.

作者系云南民族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谭 深

更 正

由于技术性原因,本刊2002年第6期?生育的博弈模型:中国的例子(中四个式子的符号未能准确打印出来,特此更正。谨向作者和读者致歉!

第83页图1和图2下面的式子应为:U

n/

U

Z=

MU n

MU z

=

p n

z

第85页的式子应为:U

n=MU n= p c q= n U

q=MU q= p c n= q U

Z=MU z= z

浅谈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现状和发展模式

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有17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却少有世界水平的品牌。在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有245个,法国有46个,日本有44个,而我国只有6个,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中国的企业要真正成为世界上的强者,产品生产的经营活动走向世界市场已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中国企业要对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对策,才能有利于实现品牌的国际化。 关键词:国际化模式困难对策

目录 引言 (1) 一、品牌国际化定义和衡量标准 (1) (一)品牌国际化定义 (1) (二)品牌国际化衡量标准 (1) 二、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现状 (1) 三、中国品牌国际化的发展模式 (2) (一)品牌国际化模式 (2) (二)品牌国际化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2) 四、中国品牌国际化面临的难题 (3) (一)中国品牌的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否经受住考验 (3) (二)中国品牌赢得国际消费者的信任艰难 (4) (三)文化差异是中国品牌国际化的又一个障碍 (4) 五、中国品牌国际化对策 (5) (一)中国品牌的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经得起考验 (5) (二)必要刻意地和有意识地去渲染自己品牌的中国背景 (5) (三)品牌国际化的本土化运作 (6) 六、参考文献 (7)

浅谈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现状和发展模式 引言 商务部发布的报告表明,全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低于10%,称得上世界名牌的更是寥寥无几。 另外,我国品牌价值也不高。根据《商业周刊》网站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最佳品牌百强排行榜,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为670亿美元,微软的品牌价值为569.3亿美元,仍然没有中国企业入围全球最佳品牌百强。 我国现有的品牌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努力建树品牌,并尝试国际化策略。这些企业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在海外建立研发、生产、营销机构,立志于成为国际品牌,比如我国的海尔和联想。第二类:有意建树品牌,但还力不从心。这类企业已为产品注册了商标,但因管理水平有限,资金实力不足,未能创出自己的国际品牌,比如我国的众多中小服装出口企业。第三类:没有品牌意识,只有生产、销售观念。这类企业认为当前发展品牌是务虚,缺乏现实意义。 一、品牌国际化定义和衡量标准 (一)品牌国际化定义 品牌国际化是指在保持品牌核心价值不变的情况下,用相同的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进入品牌原产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品牌营销,以扩大品牌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地区覆盖率的方法和策略。 (二)品牌国际化衡量标准 1.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品牌评估的价值 3.企业经营国际化的比重 4.品牌国际化经营的时间 5.品牌国际化的区域分布 6.品牌国际化的输出方式 二、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现状 1.企业在品牌投入的资金普遍较低 2.品牌的投入占整个销售额的比例偏低 3.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品牌意识在提高,基础平台搭建比较完善 4.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不断提升,但对自主知识产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

家族企业的概述

第一讲家族企业的概述 家族式企业的问题与生命力 什么是家族式企业 现代企业成功要素 本书的主题是家族式企业的治理、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这个题目可能会牵动中国很多企业家的神经,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敏感、非常令人关注的大课题。 家族式企业的问题与生命力 家族式企业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先看一下中国企业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企业往往做不大; ?中国的企业往往做不长; ?中国的企业往往做不强。 任何企业,都希望能够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呢?这就需要找到一条可行之路。 【案例】 10年前温州企业问题的启迪 大概在10年前,温州是中国家族式企业、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聚集的一个很典型的地方。 当时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都在诋毁温州人和温州企业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很多温州企业家认为,温州企业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温州企业都是一些家族式的企业,所以企业发展得不好;第二,假冒伪劣几乎成了温州企业的代名词。 温州企业家提出的解决办法是:第一,要从家族式企业转化为非家族式企业;第二,要解决假冒伪劣的问题。 但是我的看法完全不同,我认为这两个问题都不是问题的根源。 家族式企业的生命力 1.家族式企业所占比例大 全世界约70%的企业是家族式企业,在世界500强中有40%是家族式企业,如沃尔玛、杜邦、福特、安利、摩托罗拉、洛克菲勒等。 2.家族式企业竞争力强 西方家族式企业的寿命和竞争力都远高于其他类型企业。美国家族式企业雇用了60%的就业者、创造了全美GDP总值的一半。 家族式企业的问题根源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回答上述案例所提出的问题。 1.家族式企业本身不是问题 中国有约90%的企业是家族式企业,这些企业经营得非常好,但规模和效益则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所以这几年在中国有一个误区,就是把家族式企业和表现欠佳的企业等同起来。而在国际上,几乎所有的家族式企业的表现,都明显地优越于非家族式的企业。所以,家族式企业本身不是问题,问题的根本在于企业能不能实现市场化、现代化、规范化。 2.假冒伪劣问题 假冒伪劣本身当然是问题,但不是问题的本质。企业在发展初期可能会经历这个阶段,但问题是当你赚到了第一桶金以后,还在继续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企业就很难发展了。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能不能够实现转型,能不能进行变革,能不能与时俱进。 家族式企业的生命周期

中国企业大学的经营模式及发展趋势_秦敏

114 《商场现代化》2007年2月(中旬刊)总第494期 一、企业大学产生的背景和定义 企业大学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27年通用汽车成立GM学院,但被学术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只是近十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是信息技术及全球化带来的复杂竞争环境的压力;二是企业内部“人才过时”的问题。为了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企业需要具备有多方面的才能、能够自主且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员工。企业大学的观念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倍受重视,是企业为了应付不断变化的商务环境,加强竞争优势的一个战略。 企业大学的定义,从学术研究角度来说,未达共识。李察?迪积(Richard Dealtry)在2000年定义为“一个组织性的专业管理流程,在演变的商务环境中,不断注入一种尊重知识,以才领导的企业文化。” 另一位企业大学专家麦克?艾伦(Mark Allen)在2002年提出“一所企业大学是一个教育的实体,是作为一个战略工具,借着不同活动来启发及培养个人和组织的学习、知识及智慧,以协助公司达成任务。”前者的定义侧重于营造一个学习型文化的氛围,把企业塑造为“学习型组织”。后者的定义融合了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的新管理观念。尽管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企业大学与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的理念相关。从深层次上讲,三者之间的本质意义是一致的,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Prince 和Stewart在2002年他们发表的论文中也提出了企业大学是有知识管理、组织性学习及学习型组织结合而成的观点。 二、企业大学与传统培训部门的区别 企业大学既不同于普通高校教育也不是传统培训部门的升级,而是一种战略层次下的全新组织形态。企业大学与一般高校的不同之处就是“企业”二字,企业大学中的教学、培训都要围绕企业这个核心展开。企业大学在许多层面上与传统的培训部门有很大的差异。 1.企业大学是积极、主动地探索企业的学习需求,针对企业战略建立学习战略方案。企业大学不仅关注改善员工工作绩效,更重视组织整体绩效的提升。传统培训部门只提供行政服务,一般根据主管和员工的培训要求被动式做出反应。 2.企业大学属于战略层次,独立经营,确定企业文化的一致性及贯彻性,帮助企业实现战略和目标。这对于跨国公司的管理尤其重要,企业大学能够集中资源和管理,避免培训资源的重复及分裂,确保战略、目标和文化的统一。而传统培训部门属于战 术层次,通常依附人力资源部,集团公司内部各个分公司培训资源分散。 3.企业大学提倡“终身学习”的持续流程,提供全方位的“硬性技能”和“软性技能”课程,如领导能力、创意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课程。培训部门的课程形式固定、单一,通常课程设计的对象为一般员工,内容深度有限,培训局限于提高工作岗位技能。 4.企业大学的建立和执行需要CEO、高层经理、商业单位及员工全面支持与认同,相反,培训部门几乎不进行内部行销,直接指定员工来接受培训,认同和配合程度较低。 5.企业大学关注企业的整体性,即整个企业工作绩效和核心胜任力的提升,而传统培训部门以提升个人技能为主。 总而言之,企业大学是积极性、专业性及长期性的独立个体,用企业品牌和大学的称号,显示企业对投资人才资本的长远承诺。 三、中外企业大学发展的现状 目前,世界财富500强企业中,有超过80%的企业已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大学。按照新企业大学研讨研究报告,在过去的十年美国企业大学以每两年400所的速度增加,至今有2000多所的企业大学。2002年美国公司花费在企业培训费用每年大约560亿美元,英国160亿英磅。在中国企业大学也在蓬勃发展,除了摩托罗拉、爱立信、西门子、可口可乐、惠普等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的国内企业大学,海尔、联想、伊利集团、TCL、泰康人寿保险、华为、康佳、金蝶、实德、力诺、金大地、UT斯达康、吉利、蒙牛、武汉小蓝鲸等国内知名企业的企业大学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专家预测,5年之内,国内的企业大学还会有相当大的增长。 一般跨国企业平均花在员工培训方面的费用是总薪金的10%。根据2005中国企业培训现状调查,41.30%的国内企业每年为员工花费的培训成本,占其员工工资总额的1%以下;39.13%的企业每年为员工花费的培训成本,占其员工工资总额的1%~5%;15.22%的企业每年为员工花费的培训成本,占其员工工资总额的5%至10%;4.35%的企业每年为员工花费的培训成本,占其员工工资总额的10%以上。调查显示企业基层员工每年接受的培训次数整体高于中层和高层,基本技能培训是基层员工首选培训内容(占85.11%),管理技能培训是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的主要培训课程(分别为78.72%和74.47%)。由此而得,国内多数企业虽然认识到了培训的必要性,但在对员 中国企业大学的经营模式及发展趋势 秦 敏 项国雄 江西师范大学 [摘 要] 企业大学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升,日益成为企业用来整合战略资源的工具。本文从企业大学的概念、与传统培训的区别来论述,针对目前国内外企业大学的现状,分析了中国企业大学的经营模式以及企业大学面临的挑战,并就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企业大学 定义 经营模式 发展趋势

【报告】《中国家族企业公益基金会观察报告》隆重发布

【报告】《中国家族企业公益基金会观察报告》隆重发布2019年7月26日,在第十一届中国企业责任年会上,商道纵横联合南方周末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在广州隆重发布了《中国家族企业基金会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是“中国民营企业公益基金会研究”系列报告之一。未来几个月,商道纵横将围绕中国民营企业公益基金会的诸多热点议题,陆续推出该系列其他研究报告。 图1. 商道纵横福建区域合伙人左广青女士发布《报告》 本《报告》聚焦中国家族企业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将(1)由企业家个人或家族成员发起设立,个人或家族成员所控制的家族企业是公益基金会的关联方,且个人或家族成员在该基金会担任重要职务的公益基金会;(2)由家族企业出资设立,且个人或家族成员在该基金会担任重要职务的公益基金会,这两大类共130个家族企业公益基金会作为研究对象样本,通过基础数据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基金会从地域分布、注册时间、注册资金规模、类型等十余个方面进行梳理,对其做了基本“画像”。同时,本次研究还重点关注了基金会当前面临的系列挑战,如家族企业在财务、资金和战略等方面对基金会的影响,以及基金会在项目操作和人员保持方面所遇到的困难。针对上述挑战,《报告》给出了建议,以帮助家族企业公益基金会寻找解决方案,实现可持续发展。 商道纵横长期致力于企业基金会研究,并为企业基金会提供咨询服务。本次《报告》所用数据和信息基于商道纵横的《中国企业公益基金会数据库》,结合了各基金会的年报、官网、政府等监管部门网站、媒体报告和研究文献,同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以下是报告的部分内容。

首先,报告对中国家族企业公益基金会进行了“画像”,以大量的基础数据和调研结果对其进行概览式呈现,主要归结为以下十一个方面: 近八成基金会诞生于东部发达地区 在本次研究涉及到的130家家族企业公益基金会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注册的基金会数量占到样本总量的79%,其中最多的是北京有28家,广东27家。 近八成基金会在最近十年注册成立 图2. 家族企业公益基金会年注册量与注册总量 2010-2018年是基金会成立的高峰期,共计102家,占到了总数的78.5%。其中年度注册数量最多的是2013年,有16家;其次为2018年,有15家。2016年,家族企业公益基金会注册总数量突破100家,基金会数量总体呈线性趋势增长。根据样本中各基金会的注册时间计算, 130家基金会的平均存续时间为6.66年。 注册资金规模呈两极分化 从注册资金规模上看,中国家族企业公益基金会多集中在法定的最低注册资金区,即200万元,共有59家占总数的45%。同时,注册资金在1000万-9999万元的基金会有43家,占到了总数的33%,且注册资金在1亿元(包括1亿元)以上的仍有6家。因此,基金会从注册资金规模上,总体呈现出两极分化状态。

家族企业用人机制的创新

家族企业用人机制的创 新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家族企业用人机制的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在传统体制的缝隙中,在市场经济的土壤上,非公有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它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这些企业中十有八九为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在其成长壮大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难题之一,就是用人机制问题。 家族企业的用人机制现状 1.家族企业人员任职情况。据调查,在家族企业里,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比例接近60%,说明大部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企业虽然建立了公司制的企业制度,但却实行古典式的管理模式.虽然也有超过40%的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并非“一肩挑”,那么,是否意味着所有权与经营权已经分开了呢其实也并非如此,因为企业为家族所有,家族内地位高的人控制着这两个位置,所以其管理方式依然是古典式的。如方太集团,茅理翔任董事长,儿子任总经理。所以,从这_点看,大部分家族企业并没有逃脱家族管理的樊篱。 2.任人唯亲现象严重。对于管理人员的选择机制有多种渠道,主要包括:从社会上公开招聘,从本企业基层提拔,从家庭、家族、亲戚朋友当中选用。调查发现,“总师”(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级人才从社会上招聘的比例占50.1%,主要是因为家族成员尚不具备高级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从企业内部提拔的多为仓库管理员和一般管理人员。而对于总经理和财务主管,则在亲戚朋友当中选用的居多,其注重的不是

个人的能力,而首先考虑的是忠诚度。因此,在企业的用人制度上,“任人为亲而不为贤”成为其主要特征。 3.对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家族企业对管理人员的激励灵活多样,高收入是其最主要的激励机制之﹁。收入主要表现为货币的形式,各种福利性的收入较少。经营管理人员的报酬主要根据其经营业绩而定。总体上来说,其激励机制偏重物质激励而缺乏精神激励。晋升制度在家族企业里是“上有封顶”的,做到一定的职位,即使业绩再突出,也不可能晋升。与激励机制相对应的是约束机制,家族企业对经理人员的约束机制比较单一,主要是解雇。经理人员在家族企业里败德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与“任人唯亲”有很大关联。 4.家族企业领导权的交接。领导权的交接是企业能否长期发展的关键。我国的家族企业创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初始的创业者年龄目前大多在五六十岁以上,他们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选择接班人。在企业的交接上,绝大多数创业者选择自己的儿子做接班人。万象集团的老总鲁冠球直言不讳地说要选择自己的儿子做接班人,其他如红豆集团、华西集团、横店集团、六通集团等也都是如此。 中国家族企业用人机制的成因 家族企业在全世界来说都有非常高的比例,在亚洲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什么我国的家族企业呈现出上面的种种现状,这里有它独特的形成原因。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族企业的用人机制有其传统的文化背景,这就是“家族主义”。几千年一贯的宗法式的“家族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和核心,它包含

浅谈中国企业发展模式

浅谈中国企业发展模式,以里手网为例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看似感觉已经成为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人们都说现在是创业的黄金时代,的确,相比以前,互联网的发展为创业者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是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一个固定的发展模式,一个发展方向,则很难走下去。 就像前两年以众筹为噱头的西少爷肉夹馍,就是因为对发展模式没有准确的定位,合伙人的意见不合,最终走向了失败的结果。因此,在创业初期,如何规划好企业的发展道路探索好企业发展的模式,为重中之重。 企业现状: 目前,在中国,中小企业占据了市场份额的主要部分,中国大约将近5000多万户中小企业,成为市场中的中坚力量,但是在发展过程,仍然异常艰难。比如融资问题,技术问题,以及在各个部门的周旋问题。 1 障碍分析 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分析: 1.1 企业的自身问题。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中小企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人人皆可创业,但是,创业者的素质以及技术因素也成为了阻碍企业发展的难题。企业发展范围以及自身的社会影响导致社会的信任度较低。经济效益差,企业抗风险能力低。 1.2 创业者的错误定位。不少企业总是盲目的为自己定位,在发展过程中,盲目的想让自己扩大,向一些大企业看齐,这种决心虽然好,但是盲目的搭架子而不想着如何做强,导致自己外强中干忽视了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 1.3 中小企业招人难,人才难留固然是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弊端,但是这并不是阻碍发展的根本问题,其实小企业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边是小而精。不能跟大企业比规模,但是却可以往精上边发展。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不善于利用、开发、整合资源,盲目跟进,企业缺乏从战略角度长远规划发展的思路。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管理者观念落后。 例如里手网,在开始创办的初期,定位非常的明确,就是为企业做好服务,定制发展的方案。从工商服务到财税服务再到知识产权的申请,为企业进行一站式服务便是里手网的企业定位。一个企业的定位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 2 改进途径 2.1 “师夷长技以制夷”学先进技术,做后起之秀。从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我们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和技术,通过学习、引进,帮助我们尽快发展,减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成本。差距越大,快速发展的空间就越大。在我们国家内部经济发展也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经过长期的磨练,相对比较成熟,这些企业就是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楷模,学习成本低。 2.2 企业定位最重要。中小企业其自身规模小,小而全的经营战略将使企业误入歧途。中小

自家人、自己人和外人中国家族企业的用人模式

自家人、自己人和外人 ———中国家族企业的用人模式 张 强 Abstract :Despite the growing concern for cronism in Chinese family firms ,relatively little conv 2incing theory was proposed by economists.Chinese family firm inv olves tremendous knowledge cross many disciplines that bey ond the scop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I adopt the s 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f trust ,examining a few fam ous scholars ’theory or m odel of family firm ’s staffing.Then ,I explore entrepreneur ’s view of staffing in which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value of “my family man ”、“my man ”and “outsider ”plays an inestimable role in the owner ’s deep minds ,and es 2tablish a Chinese family firm ’s staffing m odel. 家族企业在用人机制上存在的任人唯亲现象,一直饱受批评。虽然裙带关系并非中国家族企业管理所独具,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的情况似乎要更特殊一些。在当前的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家族管理的情况。本文首先在考察中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中国家族企业用人的“自家人、自己人和外人”模式。 一、双系统理论:一个分析家族企业的基础模式 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凯尔德(killdare )、丹尼里(D onnelleg )、利文森(Levins on )、白瑞(Bar 2ry )、丹克(Danco )、巴因斯和赫萨恩(Barnes &Hershon )等人开始把家族企业当作系统来研究。他们的著作致力于对阻碍家族企业发展的问题的研究,如裙带关系、兄弟姐妹们对继承权的竞争以及非专业的经营管理等。真正基础的观念模式是由伯克哈德和戴尔(Beckhand &Dyer ,1983)、兰斯贝格(Lancbaker ,1983)等人提出。他们认为家族企业实际上是由家庭和企业这两个重叠的系统构成的(转引自克林?盖尔西克等,1998:5)。   表1 家族企业双系统的特征 家庭系统企业系统 培育Π扶持子女成年赚取利润 互相关怀 培育人才无条件的接受 要求绩效和表现根据家庭里的辈份确定权威根据在企业里的角色和职务确定权威血缘关系是永久的员工关系是暂时的非正式的行为关系正式的雇主关系世代相传的人生周期有限的工作或产品周期 这两个系统各有自己的标准、成员身份准则、价值结构和组织结构。由于同一个体不得不履行两 个系统的职责,问题由此而生。在家族企业里的各成员所负责的职务和扮演的角色,往往也就是个人在家庭所扮演角色的延伸。每个人在家庭里所处的地位,往往对于他在家族企业里所扮演的角色、工作和需求有重大的影响。 家庭系统和企业系统在动力机制、生命周期、人事关系、价值观等方面均存在着巨大差异,甚至背道而驰。如表1 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国内家族企业传承案例

第十八讲国内家族企业传承案例(上) 李氏家族 鲁氏家族 茅氏家族 荣氏家族 其他家族 来自军队的启迪 前边讨论了历朝历代帝王的传承,只是以史为鉴;还介绍很多国外的案例,也可作为借鉴,未必是标准。那么我们国内是否有相对比较成功的家族式企业的传承案例呢?是否有一些企业在这方面披荆斩棘在走自己的路呢?当然也有不少这样的企业,我们把这些传承了若干代的家族式企业的成功经验进行了一下总结。 李氏家族 1.李嘉诚 李嘉诚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他是香港首富。1928年,他出生于广东潮州,因父亲去世非常早,李嘉诚14岁就辍学当学徒;1950年他筹集5万港币创办了长江塑胶厂,生产塑料花;到了上世纪60年代,他开始投资房地产,然后逐步涉及到金融、酒店、石油、电力等行业。现在,他的产业遍及全世界。李嘉诚及其家族身价约有110亿美元,在亚洲十大富豪中位列第4。 2.李氏家族的第二代 李嘉诚现在年近80岁,已经处于半退休的状态,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李泽钜,另一个叫李泽楷,李嘉诚对两个孩子的培养教育相当严格。他要求儿子在生活上必须克勤克俭,绝对不能因为家里有钱,而变得非常奢侈;在事业上,要注重名誉,一定要信守承诺;他特别教导儿子要考虑对方的利益,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要努力工作。李泽钜和李泽楷八九岁时,李嘉诚召开董事会就让儿子列席会议听取父亲和各位董事讨论工作。 李泽钜和李泽楷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后想到公司施展才华,李嘉诚却对他们说:“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兄弟俩当时非常震惊,于是他们到了加拿大,李泽钜开设了地产公司,李泽楷成为多伦多投资银行最年轻的合伙人。 两年后,两兄弟积累了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以后,李嘉诚才把兄弟俩召回香港公司,但要求他们:“注重自己的名声,努力工作,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这会有助于你们的事业。” 从李嘉诚对孩子的这种态度上,中国家族式企业的家长应该认识到娇惯和纵容会毁掉整个企业。 鲁氏家族 1.鲁冠球 万向集团的鲁冠球是铁匠出身,现在60岁左右。1969年鲁冠球出掌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厂长,靠作坊式生产犁刀、铁耙、万向节、石蜡铸钢等产品。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9年,鲁冠球调整战略,放弃次要产品,集中力量专业化生产汽车万向节。到2002年,鲁冠球资产超过百亿元,营业收入118亿元,利税10.47亿元。 2.鲁氏家族的第二代 1971年出生的鲁伟鼎是鲁冠球的独子,很早就在集团的各种岗位轮岗,1992年底任集团副总裁,1994年出任集团总裁,5年后赴美读书,现任集团CEO。鲁伟鼎说:“父辈们创造了过去,经历着现在,还将继续走下去;而我们这一代踩着他们打下的基础,沿着他们开辟的大道前进,理应走得更好、更远。” 所以好的传承,会使企业发展越来越好。美国的企业是这样,日本的企业是这样,中国有一些企业也是这样。

中国企业发展的八大战略

中国企业发展八大战略 为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发展信托基金于近期共同主办了第一期中国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资委及中远集团等15户大型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剑桥大学为主的著名教授和近40位世界商界领袖围绕全球商业革命对企业领导者素质的挑战、全球化与公司治理、并购重组与产业发展新趋势、科技进步与企业研发、企业管理新趋势、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环境和平以及全球化与风险管理、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学员们在进行了50多次认真研讨后,初步形成了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 树立强烈的全球化意识 当前全球化已渗透到各个方面,不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更加全球化,而且制度、规则、环境和观念等也越来越全球化。与戴克、西门子、BP、英美资源、米其林、西班牙电信等国际知名的大公司相比,我们的企业在战略规划、经营规模、公司治理、开发创新、企业管理、社会责任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差距。如何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都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现在世界非常关注“中国因

素”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各个方面的作用,再加上印度、巴西、俄罗斯几个国家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世界格局和发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平与发展虽然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但矛盾冲突会不断,欧美模式不断遇到挑战,国际社会将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中国改革发展也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对于中国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以廉价劳动力保持长久竞争优势,中国更不例外。以西班牙的发展为例,25年前它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达国家实行了产业转移,但随着加入欧盟和全球化日益深入,这种优势逐渐失去,迫使他们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中国发展进程中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今天繁荣明天就可能是衰落。 面对这种新形势,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差距,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要学会并善于用世界眼光观察现实,用全球意识思考问题,用战略思维谋划未来。 加快国内产业升级 当今全球化源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转型国家的改革特别是前苏联解体。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通过集中产业优势,发展核心业务,扩展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逐步在全球形成了寡头垄断,即“系统集成者”,这些大公司分别控制着全球50%~90%的市场份额。这些系统集成者还产生了“瀑布效应”,并使得一些国家的产业政策在相当程度上演变成了大公司政策。因此,我们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应对: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家族企业代际传承问题研究――――以XX区家族企业为例 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学术价值、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学术准备情况) 家族企业始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至今己有200多年的历史。家族企业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种落后的企业制度,家族式管理也被看成是一种落伍的管理方式。事实上,家族不仅是稳定人心力量的源头,也是人类拓展事业及经营财务的基本单位。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家族企业都大量顽强地生存和发展着,并且在各国占据了重要地位。对我国而言,深入研究家族企业发展问题特别是代际传承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因为中国是一个“家文化”传统最为悠久和深厚的国度。中国家文化积累之深厚,及其对人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之大是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家文化所难以比拟的,家族企业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未来。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为数众多的家族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家族企业在代际传递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却成了这些企业的一个隐痛。据统计,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许多家族企业往往在创业者去世或不再管理公司之后结束,大约

只有30%的家族企业能成功进入第二代,只有10%的家族企业能成功进入第三代,仅3%能进入第四代,这些数据都显示出继任对于家族企业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家族企业也到了由第一代换班到第二代的时期,家族企业继任问题显得比任何时期都重要。 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学者对家族企业的研究比较重视,并且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在我国,由于家族企业的实践起步较晚,中国学者对家族企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表现出对家族企业研究的关注,但是理论界对此的研究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系统的理论,更多的研究是借用西方的理论进行诠释,缺少指导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成熟的理论体系。 本文作者所在的XX市,位于东海之滨长三角南翼,是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是我国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拥有省一级管理权限的副省级计划单列市。而作者工作地XX区,位于XX西北角,是XX市最大的中心城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XX市和XX区的经济都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优越的区位优势更得益于改革创新的先发优势,即民营经济的兴起、迅速发展及其体制机制的领先。然而XX 民营企业大都以家族企业的模式存在,并且大部分家族企业目前仍由第一代家族企业家所经营,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要求下家族企业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特别是在当前XX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之际,家族企业如何成功进行代际传承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界甚至是理论

浅谈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战略

…大学公选课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企业战略管理 论文题目:浅谈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战略姓名: 专业: 学号:

浅谈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战略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我国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阶段,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将长期面对能源、资源、环境、技术和外部需求等因素的制约,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跨国公司的在中国的发展与挑战同时走向世界,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字:中国企业、发展、挑战 怎样应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和挑战,中国企业如何立足本国市场在同跨国公司合作、竞争的基础上走向世界,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我国新形势下退进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是:适应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以推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进行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协调发展,显著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创造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途径,开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我们要做的是,适应国际上跨国经营的趋势,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效的公共与中介服务为辅助,全面提升生产要素跨境流动水平;加强海外能源资源合作开发;渐进推动从生产制造向研发和市场营销环节延伸,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从以绿地投资为主向绿地和并购多种投资方式并举转变;注重互利共赢,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努力搭建新形势下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平台,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推进建设和谐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要按照总体战略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体系,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大力优化公共服务;发挥我国产业和企业的比较优势,确定企业国际化的主要行业导向;适应跨国投资新趋势,创新我国对外投资合作的方式;建立健全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调查研究,明确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市场导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跨国经营模式。各方面齐心协力,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的提升。 单点突破 在全球一体化竞争环境下,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两大战略途径走出去。第一个就是聚焦在一类产品上,进行单点突破。单点突破将为中国企业构筑两方面的优势,其一是当品牌聚焦在一类产品上时,会在顾客心智中赢得专家优势,成为胜过多元化品牌的优先选择;其二是中国企业可以集中资源,以局部的绝对优势胜出国际领先企业。格兰仕微波炉的成功,就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范式。还有中集集团,通过把焦点集中于集装箱领域,取得了全球第一。 在实施这种局部发力、单项突破的战略时,最重要的是要打掉大而全的幻想,不能迷恋领先国家的多元化集团模式。我们应该清醒看到,当今世界已经再也没有建造三菱、通用的机会了。通用电气之所以能做成多元化的大集团,是因为它起步足够的早,是在无人竞争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而且通用电气的主要竞争对手都在犯错,如西屋电气、联合科技等,也都是产品线又长又乱的多元化企业。实际上,通用电器的成功,更得益于杰克?韦尔奇上

中国家族企业在路上 “父子型”发展最稳定

在路上,意味着奔跑,更意味着挑战。也许,家族企业的最大挑战就是能不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对中国的家族企业颇有研究,记者在采访他时,他对家族企业分析得头头是道。钟朋荣教授说,实际上中国的家族企业形态各不相同,千差万别,因此在讨论家族企业时,绝不能一概而论。根据他多年的研究,主要有这几种形态: 夫妻型。最初开夫妻店起家。经营规模不大时,夫妻俩不分主次,两人吃苦耐劳,相互提携,相互支撑。但是经营规模大了或者说企业做大了,如果以丈夫为主,妻子辅助,一般说来,稳定性较强;如果妻子唱大戏,丈夫是配角,能否稳定就很难说了。当记者追问原因何在时,钟朋荣教授回答道,可能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他特意举了一个例子,某著名民营企业因为妻子是董事长,大权在握,在外频频亮相,时间一久,作为总经理的丈夫顿生醋意,心里不是滋味,于是,俩人产生了纠葛和矛盾,以致要闹离婚。因此,钟朋荣建议,如果碰到这种情形,夫妻俩最好分开经营,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磨擦。 兄弟型。兄弟合伙一起闯天下时,彼此不分,团结一致,可以不计较得失,联合起来抵御外在风险。但一旦事业做大了,兄弟之间常常会产生裂痕和矛盾,谁是头号功臣,谁应该做第一把交椅,很容易成为一个解不开的死结,弄不好会伤了兄弟义气。当初,希望集团做大后,刘永好、刘永行等四兄弟开始有了裂缝,好在他们四兄弟很快找到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将企业分拆,刘永好、刘永行四兄弟各分出一块企业,这样,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不仅没有对希望集团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而且还进一步拓展了各自的事业。钟朋荣认为,解决兄弟型企业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兄弟每人各做一块,让市场来证明他们的能力和才干。姊妹型也是这样。 父子型。这是一种最稳定的家族结构。据调查,如民企“第二代”目前大都没有碰到什么家族人为障碍,如安踏(福建)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志忠、浙江横店集团总裁徐文荣、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周少雄、方太公司总经理茅忠群,这批少帅正满面春风,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去年,山西海鑫钢铁集团掌门人李海仓突然身亡,这一突发事件使得媒体对海鑫的继承人猜测不已。让人们大跌眼镜的是,海鑫的继承人不是已在公司高层的李海仓兄弟,而是他的儿子,一个在海外读书年仅二十二岁的李兆会。这个重大决定是由李海仓年迈的老父亲拍板的。当时,媒体大哗,并发出疑问:一个毛头小子能够执掌拥有四十多亿资产的“钢铁帝国”吗?然后,事实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可思议。钟朋荣教授认为,尽管目前还看不出李兆会能否当好少帅,但他认为,这是海鑫最佳选择,至少在短时期内,不会引起家族内部震荡,维持了家族内部利益平衡。父子型之所以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结构,主要原因是,中国有“子承父业”的悠久传统,在人们眼里,包括在家族内部也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事情,较少有什么非议,在伦理上也保证了父子型的稳定性。 至于父女型,钟朋荣教授说,女儿能否支撑家业是一个重要因素。还有女婿的所作所为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中国的家族企业仍在路上。 有专家认为,民企第一代创业者受时代局限,要在政治和经济之间、在现代与传统之间走钢丝。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竞争的规范化程度提高,民企成长的基本矛盾已经转变,不再是政府与市场的博弈,而是全球化市场中本土化力量与国际化力量的较量。新的矛盾使“民企二代”注重现代公司发展战略,时常把与世界接轨挂在嘴边,开始依靠品牌与,创造出适合世界的产品,攫取“第二桶金”。 近些年,“民企二代”们不断在国内外市场显露出与父辈不同的锋芒和朝气。丁志忠1999年出任安踏(福建)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伊始,与公司高层一起做出决定:在晋江民企中率先聘请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出任安踏形象代言人。第一个主题为“我选择,我喜欢”的形象广告在中央电视台一播出,在国内消费者中引起很大反响,使安踏迅速赢得很高的认知度。老一代喜欢银行贷款,“民企二代少管家”则偏爱资本市场。他们正试图通过借力资本市场,加快股份制改造,实现,促进经营风格的全面转型,接轨现代企业制度。 浙江横店集团总裁徐文荣履新后在证券市场频频出招。2001年8月,横店系正式入主青岛东方,目的是为了整合旗下的医药化工产业——这是横店集团若干产业中一个主要产业。2001

中国企业发展八大战略

为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发展信托基金于近期共同主办了第一期中国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资委及中远集团等15户大型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剑桥大学为主的着名教授和近40位世界商界领袖围绕全球商业革命对企业领导者素质的挑战、全球化与公司治理、并购重组与产业发展新趋势、科技进步与企业研发、企业管理新趋势、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环境和平以及全球化与风险管理、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学员们在进行了50多次认真研讨后,初步形成了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 树立强烈的全球化意识 当前全球化已渗透到各个方面,不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更加全球化,而且制度、规则、环境和观念等也越来越全球化。与戴克、西门子、BP、英美资源、米其林、西班牙电信等国际知名的大公司相比,我们的企业在战略规划、经营规模、公司治理、开发创新、企业管理、社会责任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差距。如何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都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现在世界非常关注“中国因素”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各个方面的作用,再加上印度、巴西、俄罗斯几个国家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世界格局和发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平与发展虽然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但矛盾冲突会不断,欧美模式不断遇到挑战,国际社会将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中国改革发展也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对于中国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以廉价劳动力保持长久竞争优势,中国更不例外。以西班牙的发展为例,25年前它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达国家实行了产业转移,但随着加入欧盟和全球化日益深入,这种优势逐渐失去,迫使他们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中国发展进程中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今天繁荣明天就可能是衰落。 面对这种新形势,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差距,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要学会并善于用世界眼光观察现实,用全球意识思考问题,用战略思维谋划未来。 加快国内产业升级 当今全球化源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转型国家的改革特别是前苏联解体。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通过集中产业优势,发展核心业务,扩展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逐步在全球形成了寡头垄断,即“系统集成者”,这些大公司分别控制着全球50%~90%的市场份额。这些系统集成者还产生了“瀑布效应”,并使得一些国家的产业政策在相当程度上演变成了大公司政策。因此,我们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应对: 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整合与聚集,特别是“系统集成者”和“瀑布效应”的

2013中国家族企业调查报告

福布斯中文版连续第四年对中国上市家族企业进行调查。走向前台接班的二代人数出现明显飞跃,交接班进入高发期。多数中国家族企业正同时面临交接班与产业转型两大挑战。由于经济低迷等原因,由二代接管的企业经营业绩普遍不如由一代掌控的企业。新希望蝉联A股最大的100家上市家族企业榜首。国美电器蝉联香港上市的50家最大的中国内地家族企业榜首。尽管仍然以一代为主的大陆家族企业的业绩优于台湾家族企业,但台湾家族企业的传承优于大陆家族企业。 2013年9月,上海《福布斯》中文版发布“中国现代家族企业调查报告”。调查范围包括沪深两地上市的民营家族企业、港交所上市的内地民营家族企业,以及由台湾董事学会提供的台湾地区上市柜家族企业。这也是福布斯中文版连续第四年对中国上市家族企业进行调查。 中国越来越多家族企业的发展,遇到了交接班、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产业转型升级三重挑战,如何在顺利交接班的同时,应对危机与波动的风险,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家族企业面临的“时代课题”。 我们所认定的家族企业是企业所有权或控制权归家族所有,以及至少有两名或以上的家族成员在实际参与经营管理的企业。“所有权”强调,企业实际控制权属于某个以血缘、姻亲关系为联结的家族所有;“家族”则强调,对于仅一人控股或无亲属关系的几人(无论是否为一致行动人)共同控股的、且无控股股东的亲属持股或任职的情况,也不将该企业视为属某个家族所有。 福布斯中文版还同时发布了A股最大的100家上市家族企业及在香港上市的50家最大的中国内地家族企业两份榜单。 截至2013年7月31日,共有2,470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1,039家为国有公司,1,431家为民营公司,后者占比超过一半达到57.94%。通过统计,我们又将民营企业划分为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在统计中共有711家民营上市的家族企业,占比为49.7%。 由于区域发展及开放政策的不同,两岸三地的中国家族企业在行业发展、经营业绩及代际传承方面均有所差异;但其在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及思维价值观方面又存在极为相似的特性。随着近年来家族企业的传承与发展日益受到关注,代际交接班也正式进入热潮期。 尽管自去年年末开始A股IPO遭遇暂停,但从当年下半年的上市企业数量来看,家族企业在其中所占比例仍呈上升趋势,家族企业的整体数量和实力无疑是民营企业的重要支柱,但在经济疲软的环境下,已交由二代掌管的企业业绩普遍不如一代亲自掌舵的企业,对于目前交接班步入高峰期的企业而言,交班人和继任者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比之下,占台湾民营经济总市值70%的台湾地区家族企业已走过更久的发展历程,普遍已进入二至三代传承经营。在抵御危机与波动方面,家族企业的净利润率表现也较非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