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重点.pdf

中医内科学-重点.pdf
中医内科学-重点.pdf

久咳,反复咳嗽,多兼有脏腑内伤证3.咳嗽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X 线胸片提示双肺野纹理增粗、紊乱。根据上述描述,请给出:本病诊断、辨证分型、辨证依据、治法及方药。

答:诊断为:内伤咳嗽

代表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诊断:哮病(缓解期)

证型:脾虚型

1、喘证与气短、哮病如何鉴别?

3、什么是喘脱?如何治疗?

1.肺痈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

答:咳嗽、胸痛、发热和吐痰腥臭,甚则咳吐脓血为主要表现。

答:肺痈按其病程发展共分为四个期,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

“肺痨主乎阴虚”的诊断:肺痨(肺阴亏虚)

1、简述肺胀与哮证之区别?

病机是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诊断:肺胀(肺肾两虚)

郁证 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第二节郁证(第351~358页) 教材:中医内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讲授:何乾超教授 【概述】 一.定义 ⒈定义:郁证是由于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称为郁证。郁证又称郁病。 2.病名释义:郁:有积、滞、蕴结之意。由于气机郁滞,进一步可产生血瘀、痰积、湿停、食滞、火逆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病理变化。中医所说的郁有两种含义:广义:饮食、外郁及七情等因素引起的郁证。金元以前所论的郁大多属于此种。狭义:由于七情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郁证,即情志之郁,明代以后所论的郁属此。本病所论的郁以狭义为主。 二.源流 1.病名 《内经〉中虽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了六郁“气、血、痰、火、食、湿”,

以气郁为先,然后导致血、痰、湿、食。 《医学正传》中真正提出了郁证,但为广义的郁,与我们今天所讲的不尽相同。 2.症状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有属于郁病中的脏躁及梅核气,并有百合病和奔豚气的记载。 百合病者——善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其脉如何,其脉微数。 脏躁病——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身,甘麦大枣汤主之。(癔病) 梅核气——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奔豚气——奔豚病,气从少腹起,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肝气奔豚奔豚汤,肾气奔豚桂枝加桂汤,欲发奔豚,苓桂术甘汤。 3.病因 《古今医统·郁证门“郁为七情不舒,或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指出主要病因是七情不舒,并认识到郁久可出现多种多样得临床症状。 《临证指南医案》所记载病例皆属情志之郁,受精神因素影响,但有的人不病,有的人病,关键在于素体虚弱。 4.治疗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木郁达之”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主症诊断思路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主症诊断思路 主症的诊断思路。主症诊断思路,我们在讲主诉的时候已经讲得比较详细了。主症的诊断意义,临床上,很多病是以主要症状来命名的。内科里面,原来《中医内科学》四十九个病,我印象里面有三十多个属于症状,都不是真正的病。那不管它,我们现在看那是一个症状,古人都把它作为病,内科教材都把它作为病,发热、盗汗、耳鸣、胸闷、心悸、黄疸、咳嗽、胃脘痛等等,都是症状。但是也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虽然它是个症状,但是确实是临床上的主要矛盾、是诊断疾病的主要根据,说明这样一个问题。症状能不能够作为病名?我们说症状不是不能作为病名的,可以作为病名。麻疹,那不是根据症状来的吗?我们就是讲疔疮那个疔,它也是根据那个症状表现像个疔,好多都是症状来的。但是不是任何症状都可以作为病名的,不是任何症状都能作为病名,要作为病名,我提出这么几个条件,主要症状作为病名的时候,随便哪个症状,现在皮肤痒得很厉害,那就是皮肤痒病,不行吧!脱头发脱得很多,就是脱发病,不能说主要症状、任何症状都可以作为病。作为病的时候,我说有三个条件。 一个,所包含的病种比较少。这一种表现它基本上就只出现于这个情况,不会出现于其他的情况。比如说呃逆,呃逆这个情况我们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病名,呃逆它就那么一种表现,除了这个,我们把它作为病的时候,其他任何症状都不能和它相比。痛经,妇女的痛经,就是来月经的时候肚子痛得很厉害,就是指这么一种特殊的表现。脱

肛,肛门脱出来、掉出来,就是要脱出的表现。所以它可以作为病名,而那个所谓大症是不能作病名的。大症是什么意思?咳嗽,一个咳嗽有多少病?几十种病都可以出现咳嗽。便血可不可以出现?便血我们说好多病,消化系统从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胃的急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这些病可以出现吧,肠子的、肛门的病可以出现吧,肠息肉,肛门部的痔疮、癌、肛裂,全身的疾病,发热性的疾病,出现斑疹隐隐,出现斑疹显露的时候往往也可以有大便出血,那么多病都可以出血,因此,便血就不能作为一个病名,它包含的病种太多了,它不是很局限的那一种病。所以一个条件,就是它只能够包含的病种少,特征性很明显,不是这个症状可以几十种病。你说胃脘痛,作为一个病名,胃脘痛,多少病可以出现胃脘痛?所以胃脘痛像这样的不能作为病名,这是一个条件。 第二个,主症特别突出,其他的症状不明显。这个症状特别突出,它既是个特征性,也是个主症。夜啼,有的小儿,到晚上就哭,他那个时间,生物钟可能没有调整过来,白天就呼呼大睡,晚上就哭,有时候哭一通宵,他这个症状特别突出、特别明显,特别有特征性,因此,它可以作为病名。遗尿,就是这个症状突出,不是一般的病情严重、神志不清楚的那种小便失禁,他就是晚上睡着了以后(遗尿)。所以像这种特殊的,其他的任何症状,一个病人可能往往有十个八个症状、二十个症状,其他症状不能够和它相比,特别突出,它所包含的病种又少。第三个,它的定义一定要明确。定义明确什么呢?所指的这种病,就是什么情况下所特定的这种表现,就叫这种病。比如说

五年制(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上)讲课讲稿

五年制(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上)

《中医内科学(上)》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编码:1050101A 学时与学分:3学分/90学时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方向):五年制(中医)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法则。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上篇总论 第一章导言 目的要求 【熟悉】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了解】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 1、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自学 第一节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目的要求 【掌握】中医内科疾病总的辨证和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辨证原则: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证病机特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2、治疗原则:调节整体平衡、审证求机论治、明辨标本缓急、把握动态变化、顺应异法方宜、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疗未病、重视调摄互利。 教学方式 以自学为主。 第二节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熟悉】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病证特点及治法方药。 教学内容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病证特点及治法方药。 教学方式 以自学为主。 第三节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自学

中医内科学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第八章经络肢体病证 第二节痹病(第351~358页) 教材:中医内科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第六版) 讲授:林寿宁教授 【概述】 一.定义 ⒈定义:痹病指因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及畸形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⒉别名:痹证(现多数书籍为此名)、历节风(关节肿,游走不定)、痛风(李杲、朱丹溪言)。 ⒊病名解释:痹者,闭也。闭阻不通之意。本病泛指邪气闭阻躯体或内脏的经络而引起的病证。但通常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肌表经络和骨节,发生关节或肌肉疼痛、肿大、重着等一类疾患。本节讨论的也是此类病证。脏腑痹病(五脏痹、六腑痹、奇恒之腑痹等)不在本节讨论之列。 二.历代文献简介

痹病首论于《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著)痹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记述“历节”一病,创有桂枝芍药知母汤及乌头汤,为今常用。 后世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宋《济生方》,金《兰室秘藏》,元《格致余论》,明《景岳全书》,清《临证指南医案》、《医林改错》等对痹病都多有论述。 三.范围(西医病名)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痛风等风湿性及一些代谢性疾病。 【病因病机】 一.病因 ⒈素体虚弱,腠理疏松,营卫不固,是为内因。 ⒉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是为外因。 因于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气候剧变、冷热交错而感邪。 湿邪也有因于脾虚失运,湿从内生而伤于肌肉筋骨者。 二.病机 ⒈风寒湿邪特性 风为阳邪,善行数变,具开发腠理,穿透肌肤之力;湿性粘滞重着;寒气凝涩,阻滞经络气血;火热之邪,伤津迫血。 寒借风性内犯,风借寒性附邪于病位,而成致病之基。 ⒉三邪合至,夹杂而病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一一便秘 细目一:概述 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 1?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 《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金元时期,张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便秘的常见病因 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便秘的诊断要点 1?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内伤等病史。 二、便秘与肠结的鉴别 便秘与肠结均可出现腹部包块。但便秘者,常出现在小腹左侧,肠结则在腹部各处均可出现;便秘多扪及索条状物,肠结则形状不定;便秘之包块为燥屎内结,通下排便后消失或减少,肠结之包块则与排便无关。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便秘的辨证要点

讲义之精深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科学——便秘 细目一:概述 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 1.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 《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金元时期,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分泌及代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便秘的常见病因 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燥热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便秘的诊断要点 1.粪便在肠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2019) 精品讲义】zynkx_jy_jy2601

血证 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要点一概述 早在《内经》即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有关篇章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作了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将数种血证与有关病证列为一个篇章,并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医学正传·血证》率先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并以“血证”之名概之。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本证的范围。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1

要点二病因病机 (一)血证的病因 1.感受外邪 2.情志过极 3.饮食不节 4.劳欲体虚 5.久病之后 (二)血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上述各种原因之所以导致血证,其共同的病理变化可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在火热之中,又有实火及虚火之分。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各类血证的诊断要点 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 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咳血: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病史。 吐血: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有胃痛、胁痛、黄疸、癥瘕等病史。 便血: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有胃肠或肝病病史。 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 2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2019) 精品讲义】zynkx_jy_jy2301

水肿 水肿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要点一概述 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灵枢·水胀》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至于其病因病机,《素问·水热穴论》指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在《内经》时代,对水肿病的发病已认识到与肺、脾、肾有关。 对于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这一原则,一直沿用至今。汉代张仲景对水肿的分类较《内经》更为详细,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该书又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将水肿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在治疗上又提出了发汗、利尿两大原则:“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唐代孙思邈对于水肿的认识续有阐发,在《备急千金要方·水肿》中首次提出了水肿必须忌盐,并指出水肿有五不治。唐代以后,对水肿的分类、论治继有发展。 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济生方·水肿门》说:“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腹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这一分类法,区分了虚实两类不同性质的水肿,为其后水肿病的临床辨证奠定了基础。对于水肿的治疗,严用和又倡导温脾暖肾之法,在前人汗、利、攻的基础上开创了补法。此后,《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 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水肿》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对水肿的认识日趋 1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便秘 细目一:概述 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 1.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 《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金元时期,张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便秘的常见病因 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便秘的诊断要点 1.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内伤等病史。 二、便秘与肠结的鉴别 便秘与肠结均可出现腹部包块。但便秘者,常出现在小腹左侧,肠结则在腹部各处均可出现;便秘多扪及索条状物,肠结则形状不定;便秘之包块为燥屎内结,通下排便后消失或减少,肠结之包块则与排便无关。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讲稿心系第一节-心悸教案资料

中医内科学讲稿心系第一节心悸 心悸 【概说】 一、概念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二、沿革 (一)《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本病的表现。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素问·痹论》亦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二)《金匮要略》和《伤寒论》提出心悸的病名. 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 脉象表现为结、代、促脉等。

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三)《伤寒明理论·悸》提出心悸病因不外“气虚”、“痰饮”两端。 (四)《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五)《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提出责之虚与痰的理论。(六)《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七)《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 三、讨论范围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体质素虚 禀赋不足,素质虚弱,或久病失养——耗伤心之气阴,气血阴阳亏乏,脏腑功能失调,致心神失养。 (二)饮食劳倦。 嗜食膏梁厚味、煎炸炙煿——蕴热化火生痰,痰火上扰心神。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

————————————————————————————————作者:————————————————————————————————日期:

中医内科学——便秘 细目一:概述 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 1.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金元时期,张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便秘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一、便秘的诊断要点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1.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2.常伴腹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内伤等病史。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二、便秘与肠结的鉴别 便秘与肠结均可出现腹部包块。但便秘者,常出现在小腹左侧,肠结则在腹部各处均可出现;便秘多扪及索条状物,肠结则形状不定;便秘之包块为燥屎内结,通下排便后消失或减少,肠结之包块则与排便无关。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便秘的辨证要点 便秘辨证当分虚实,实者当辨热秘、气秘和冷秘,虚者当辨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二、便秘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实秘以祛邪为主,给予泻热、温散、通导之法,使邪去便通;虚秘以扶正为先,给予益气温阳、滋阴养血之法,使正盛便通。? 三、热秘、气秘、虚秘(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冷秘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

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10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 《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 《凌耀星内经讲稿》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理论讲稿》 《程士德中医学基础讲稿》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王洪图内经讲稿》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上篇总论 第一章温病学得形成与发展 《温病学》在中医学领域里就是一个很重要得学科,它涉及得范围很广,对临床各科都有实用价值。从《温病学》得性质来说,它应该就是临床课程,但就是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讲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历来就把它列为从基础向临床过渡得桥梁课程,可以说就是临床基础课程。从临床得角度来说,曾经有人主张把《温病学》得内容归入内科学中,这种做法应该说不太合适。为什么?因为温病涉及到很多发热性疾病,而发热性疾病不只见于内科,如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都可以见到,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得一门课程提出来。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不一样,它形成得年代较晚。人们对伤寒病得认识很早,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伤寒就形成了完整得学说,它本身有一套完整得理论体系,后世对它得研究也非常深入。在《黄帝内经》中虽然也提到了温病,但就是并不多,后世发展得也比较缓慢。温病学说形成得时期应该说就是清代得中期,到现在也就就是260年得时间,所以说它在中医学领域里就是一个年轻得学科,就是经过历代医学家得不断努力才逐渐形成得,而且在形成与发展得过程中,学术思想也在不断发展,最终才形成了完整得学术体系。因为《温病学》涉及到得古代医学书籍与学术观点较多,所以学习温病学就应该首先对它得形成与发展过程有一个比较详细得了解。 在谈这个题目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就是温病、什么就是温病学。温病与伤寒都就是急性外感热病.,但伤寒就是外感寒邪所导致得外感热病,它得病因就是寒邪;而温病

中医诊断学讲稿朱文峰

《中医诊断学讲稿》朱文峰 第三节主症诊断思路 主症的诊断思路。主症诊断思路,我们在讲主诉的时候已经讲得比较详细了。主症的诊断意义,临床上,很多病是以主要症状来命名的。内科里面,原来《中医内科学》四十九个病,我印象里面有三十多个属于症状,都不是真正的病。那不管它,我们现在看那是一个症状,古人都把它作为病,内科教材都把它作为病,发热、盗汗、耳鸣、胸闷、心悸、黄疸、咳嗽、胃脘痛等等,都是症状。但是也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虽然它是个症状,但是确实是临床上的主要矛盾、是诊断疾病的主要根据,说明这样一个问题。症状能不能够作为病名?我们说症状不是不能作为病名的,可以作为病名。麻疹,那不是根据症状来的吗?我们就是讲疔疮那个疔,它也是根据那个症状表现像个疔,好多都是症状来的。但是不是任何症状都可以作为病名的,不是任何症状都能作为病名,要作为病名,我提出这么几个条件,主要症状作为病名的时候,随便哪个症状,现在皮肤痒得很厉害,那就是皮肤痒病,不行吧!脱头发脱得很多,就是脱发病,不能说主要症状、任何症状都可以作为病。作为病的时候,我说有三个条件。 一个,所包含的病种比较少。这一种表现它基本上

就只出现于这个情况,不会出现于其他的情况。比如说呃逆,呃逆这个情况我们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病名,呃逆它就那么一种表现,除了这个,我们把它作为病的时候,其他任何症状都不能和它相比。痛经,妇女的痛经,就是来月经的时候肚子痛得很厉害,就是指这么一种特殊的表现。脱肛,肛门脱出来、掉出来,就是要脱出的表现。所以它可以作为病名,而那个所谓大症是不能作病名的。大症是什么意思?咳嗽,一个咳嗽有多少病?几十种病都可以出现咳嗽。便血可不可以出现?便血我们说好多病,消化系统从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胃的急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这些病可以出现吧,肠子的、肛门的病可以出现吧,肠息肉,肛门部的痔疮、癌、肛裂,全身的疾病,发热性的疾病,出现斑疹隐隐,出现斑疹显露的时候往往也可以有大便出血,那么多病都可以出血,因此,便血就不能作为一个病名,它包含的病种太多了,它不是很局限的那一种病。所以一个条件,就是它只能够包含的病种少,特征性很明显,不是这个症状可以几十种病。你说胃脘痛,作为一个病名,胃脘痛,多少病可以出现胃脘痛?所以胃脘痛像这样的不能作为病名,这是一个条件。 第二个,主症特别突出,其他的症状不明显。这个症状特别突出,它既是个特征性,也是个主症。夜啼,有的小儿,到晚上就哭,他那个时间,生物钟可能没有调整过来,白天就呼呼大睡,晚上就哭,有时候哭一通宵,他这个症状

中医内科学讲稿肢体经络第五节 腰痛

中医内科学讲稿肢体经络第五节腰痛 腰痛 【概说】 一、概念: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等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二、沿革: (一)《内经》首先提出了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 《素问·脉要精微论》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首先提出了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 《素问·刺腰痛论》根据经络循行,阐述了足三阴、足三阳以及奇经八脉为病所出现的腰痛病证,并介绍了相应的针灸治疗。 (二)《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论述了寒湿腰痛的发病、症状与治法。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三)《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在发病方面强调肾虚风寒着于腰部,劳役伤肾,坠堕伤腰及寝卧湿地等因素。 认为腰痛是由于“肾经虚,风冷乘之”;“劳损于肾,动伤经

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在发病方面强调肾虚,风寒着于腰部,劳役伤肾,坠堕伤腰及寝卧湿地等因素,并以突然发作者,称卒腰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久腰痛。 (四)《丹溪心法·腰痛》“肾气虚”是腰痛的病机关键。“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认为“肾气一虚,凡冲寒、受湿、伤冷、蓄热、血涩、气滞、水积、堕伤与失志、作劳,种种腰痛,叠见而层出矣”。 (五)《七松岩集·腰痛》对腰痛常见的病因和虚实作了概括。 “然痛有虚实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虚证,皆两肾自病耳。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之所浸,闪肭挫气之所得,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痛,当依据脉证辨悉而分治之”, (六)《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归纳为风腰痛、寒腰痛、肾虚腰痛、气滞腰痛、瘀血腰痛等,使腰痛在辨证及治疗上更为系统。 (七)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腰痛》指出治疗上应分清标本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治惟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

痿证 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 第二节痿证(第434~441页) 教材:中医内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讲授:何乾超教授 【概述】 一.定义 ⒈定义:定义:痿证系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行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瘫痪)的一种病证。亦称“痿躄”。 2.病名释义:痿者萎也,枯萎之意,即指肢体痿弱,肌肉萎缩。躄是指肢体痿弱不用,足不能举步的意思。 二.历代医家的认识: 1、《内经》载有专篇,论证洋洋大观,《内经》对本证论述颇详,除散见于各篇的零星内容外,《素问·痿论篇》所论病因、病机、证候、鉴别、治法等,不下千言,为本病的论治奠定了基础。《痿论》将痿证分为五种,即皮肉筋脉骨痿,认为它们是五脏内热引起五体失养所产生的五种不同证候。 心气热-脉虚-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 (脉痿) 肺气热-肺叶焦-皮虚弱、急薄痿辟 (皮痿) 肝气热-筋膜干-胆泄口苦,筋急 (筋痿) 脾气热-肉痹-肌肉不仁,胃干而渴 (肉痿) 肾气热-骨枯髓减-脊不举 (骨痿) 在本病的治疗原则上,《痿论》认为“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

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也就是要谨守病机,察其五脏失调的具体情况,随宜调理。对“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予以演释。“阳明者,五脏六脏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冲,督带等到脉皆属络于阳明,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此观点,为后世所引用,为治痿之重大原则。 此外,其他篇章亦有论述,《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是对湿热筋痿的描述。 2、宋元之世,归本于伤肝肾 本病在汉,晋唐时期,极少专题论述,多列入风门。到北宋末年,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痿叙论》直接点明“痿证属内,脏不足之所为也”的病机特点。金.张子和把风、痹、厥证的证候与痿病作了鉴别,认为“痿病无寒”。 元.朱丹溪扩充子和之说,在《丹溪心法》中不但立专篇论述痿病,还明确指出:“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从而与子和一起纠正了“风痿混同”之弊。治疗上提出“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亦即泻南补北法,用滋阴清热以达到除肺热,补肝肾,实脾胃的方法,创名方虎潜丸。是对“治痿独取阳明“的一种新的见解。也是在《内经》论痿主五脏分治法基础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3. 明清以后辨证论治渐趋全面 景岳全书·痿论》推敲了《痿论》原文中的“有余不尽之意”后认为《内经》所列之证皆言为热,又曰肺热叶焦、金燥水亏所致,这不过是其大体而言,实际上未必尽是阴虚火旺之证。“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衰

血证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教材:田德禄.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 章节:各论P135(血证)上课时间:2007年9月 一、概述 一、概述 (一)含义: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也就是说,非生理性的出血性疾患,称为血证。 (二)别名:在古代医籍中,有“血病”或“失血”之称。 (三)文献简介 《内经》对于血证的生理、病理已有较深刻的认识。《灵枢·百病始生》篇说:“猝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其中关于络伤血溢的理论,成为后世医家阐述多种血证病机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篇对吐血,衄血,下血等血证的病机、证治与预后作了重点论述,按寒热虚实及远血、近血分别论述,其中泻火止血的泻心汤与温脾摄血的黄土汤至今仍为治疗血证的常用方剂,沿用至今。 《济生方·吐血》篇指出:“夫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强调了热盛常导致吐、衄血。 《平治会萃·血虚阴难成易亏论》说:“阴气一亏于伤,所变之证妄行于上则吐、衄,衰涸于外则虚痨,妄返于下则便红。:指出了阴虚可致血证,并主张以四物汤加减来治疗诸血。 《景岳全书·血证》云:“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张氏总结前人对各种出血的论述及治疗方药的采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均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该书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确实是通治血证的大纲。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2019) 精品讲义】zynkx_jy_jy2101

眩晕 眩晕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要点一概述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内经》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灵枢·卫气》说:“上虚则眩”。《灵枢·大惑论》中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且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至金元时代,对眩晕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而《丹溪心法·头眩》中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火致眩学说。 1

《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清时期对于眩晕发病又有了新的认识。《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诸补阴补阳等剂,俱当酌宜用之。”张氏从阴阳互根及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的观点,认识与治疗眩晕,实是难能可贵,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耳”。详细论述了劳倦过度、饥饱失宜、呕吐伤上、泄泻伤下、大汗亡阳、晌目惊心、焦思不释、被殴被辱气夺等皆伤阳中之阳,吐血、衄血、便血、纵欲、崩淋等皆伤阴中之阳而致眩晕。 《医学正传·眩运》言:“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痩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指出眩晕的发病有痰湿及真水亏虚之分,治疗眩晕亦当分别针对不同体质及证候,辨证治之。值得注意的是,《医学正传·眩运》还记载了“眩运者,中风之渐也”,认识到眩晕与中风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秦景明在《症因脉治·眩晕总论》中认为阳气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徐春甫《古今医统·眩晕宜审三虚》认为:“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伤寒吐下后,必是阳虚。” 龚廷贤《寿世保元·眩晕》集前贤之大成,对眩晕的病因、脉象都有详细论述,并分证论治眩晕,如半夏白术汤证(痰涎致眩)、补中益气汤证(劳役致眩)、清离滋饮汤证(虚火致眩)、十全大补汤证(气血两虚致眩)等,至今仍值得临床借鉴。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凡高血压病、梅尼埃综合征、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症者,均可参考本节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2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疾病方歌

脾胃系疾病 一、胃痛 1. 寒邪客胃 香苏散4:香附紫苏叶陈皮甘草,理气解表。 良附丸2:高良姜、香附 半夏泻心汤7:半夏黄连黄芩枣,人参干姜炙甘草。 2. 饮食伤胃 保和丸7:保和连翘半夏陈皮,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 小承气汤3:大黄、厚朴、枳实 枳实导滞丸8:枳实导滞神曲黄连黄芩,大黄白术泽泻与茯苓。 大承气汤4:小承气汤3(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3. 肝气犯胃 柴胡疏肝散7:柴胡疏肝枳壳炙甘草,香附陈皮川芎芍药。 化肝煎7:陈皮青皮与丹皮,芍药山栀泽泻贝母成。 丹栀逍遥散10:逍遥散8(逍遥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炙甘草薄荷煨姜)+牡丹皮、山栀 4. 湿热中阻 清中汤7:清中汤中黄连栀子,半夏茯苓草豆蔻施,陈皮甘草和胃气,理气清热又化湿。 5. 瘀血停胃 失笑散2:蒲黄、五灵脂 丹参饮3:丹参、檀香、砂仁 6. 胃阴亏耗 一贯煎6:一贯麦冬生地,北沙参当归身川楝子枸杞子。 芍药甘草汤2:芍药、甘草 左金丸2:黄连、吴茱萸 7. 脾胃虚寒 黄芪建中汤7:小建中汤(桂枝汤5: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饴糖)+黄芪 理中丸4:理中干姜、人参白术甘草方。 附子理中汤5: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 香砂六君子汤8:六君子汤6(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制半夏、陈皮)+香附、砂仁 二、痞满 (一)实痞 1. 饮食内停保和丸7:保和连翘半夏陈皮,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 2. 痰湿中阻 二陈平胃散6:二陈平胃用厚朴陈皮,苍术半夏茯苓甘草六味齐。 半夏厚朴汤5:半夏厚朴生姜紫苏茯苓。 黄连温胆汤9:温胆汤6(温胆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甘草竹茹)+黄连、生姜、大枣 3. 湿热阻胃 泻心汤3:三黄:大黄、黄连、黄芩 连朴饮7:黄连制厚朴饮焦山栀,菖蒲芦根制半夏香豉。 左金丸2:黄连、吴茱萸 4. 肝胃不和 越鞠丸5:越鞠香附神曲,苍术川芎栀子宜。 枳术丸2:枳实、白术 五磨饮子5:五磨沉香槟榔,乌药木香枳实存。(四磨沉香槟榔,乌药人参。六磨沉香槟榔,乌药草枳壳大黄。)(二)虚痞 1. 脾胃虚弱 补中益气汤8:补中益气黄芪人参,当归陈皮白术炙甘草柴胡升麻。 香砂六君子丸8:六君子汤6(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制半夏、陈皮)+香附、砂仁 半夏泻心汤7:半夏黄连黄芩枣,人参干姜炙甘草。 2. 胃阴不足 益胃汤5:益胃麦冬生地,冰糖沙参玉竹。 三、呕吐 (一)实证 1. 外邪犯胃 藿香正气散13:藿香正气大腹皮紫苏,甘草桔梗陈皮茯苓白术厚朴俱,半夏曲白芷加生姜枣。 2. 食滞内停 保和丸7:保和连翘半夏陈皮,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 3. 痰饮内阻 小半夏汤2:半夏、生姜 苓桂术甘汤4: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4. 肝气犯胃 四七汤6:半夏厚朴汤5(半夏厚朴生姜紫苏茯苓)+大枣 左金丸2:黄连、吴茱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