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性的,它们总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离开形象就没有文艺;离开对于形象的感受,也就没有文艺的鉴赏。文艺本身的特性要求,鉴赏必须从作品的形象出发,以形象给人的感受为依据。这是鉴赏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中国古代有些诗歌评论,是重视形象与感受的。它们不仅为诗歌创作总结了可贵的艺术经验,也对诗歌鉴赏的规律作了有益的探索。如严羽的“别材”、“别趣”说,尊重诗歌本身的特点,尊重形象思维的规律,接触到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的一些核心问题,就颇有可取之处。但是也有一些诗歌评论,完全不顾诗歌的特点,脱离作品的艺术形象和形象给人的感受,根本违背了文艺批评和文艺鉴赏的规律。下边我将举出两种有代表性的评论方法,并加以简单的剖析。

附会政治,是古代正统的解释诗歌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从原则、概念出发,比附历史,牵合政治,干方百计地到诗中寻找寄托、象征或影射。用这种方法读诗,无不是皮词隐语,微言大义;可以任意穿凿附会、深文周纳。汉儒对《诗经》的解说,便是运用这种方法的代表。他们主观地认为,《诗经》是为圣道王功而作的,是先王用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①的工具。他们戴着这副有色眼镜看《诗经》,其中许多作品都被曲解了,就连一些民间的情歌也成了政治教化的宣传品。例如,《关服》明明是一首情歌,他们却硬要说成是政治诗。申培《鲁诗故》说:“后夫人鸡鸣佩玉去君所。周康后不然,诗人叹而伤之。”认为这首诗是讽刺康后的。后苍《齐诗传》说:“康王曼起,毕公唱然深思古道,感被关服德不双侣,愿得周公纪以宪窃。”薛汉《韩诗章句》说:“诗人言关服贞洁慎匹,以声相求,必于河之洲,隐蔽于无人之处。……今时大人内倾于色,贤人见其萌,故咏关雄、说淑女、正容仪,以刺时也。”②则又认为是讽刺康王的。《毛诗序》曰:“后纪之德也。”则说是赞美后纪的。解释虽不相同,其牵强附会荒谬不通却是完全一样的。随着经学地位的提高,汉儒的诗论也取得了正统诗学的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清人陈沉的《诗比兴笺》,就是用汉儒解释《诗经》的方法,来笺释两汉至唐代诗歌的。陈沉讲诗注意联系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思想,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但是由于他先抱定了“比兴寄托”的观念,常常离开诗歌形象给人的感受,主观地猜测诗中的寓意,所以也有不少穿凿附会、迂腐可笑的地方。汉乐府挠歌十八曲中的《上邪》和《有所思》本是两首著名的情歌,他却硬要拉扯到政治上去。关于《上邪》,他说:”此忠臣被谗自誓之词钦!”关于《有所思》,他说:“此疑藩国之臣,不遇而去,自抒忧愤之词也。隐语假托,有难言之隐焉。”这两首诗显然都被他曲解了。清朝常州词派的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论词,重视作品的现实意义,对词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但是他编的《词选》以汉儒说诗的方法说词,有些评语也不免牵强附会室碍难通。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显然是写一个深居简出的孤独少妇的迟暮之感,张惠言却评曰:“庭院深深,闺中既以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窃也;乱红飞去,斥逐者非一人而已。殆为韩(苟)、范(仲淹)作乎?”不顾全诗的艺术构思,把诗的意思一句句割裂开来,比附《离骚》,牵台韩、范,根本不能自圆其说。

中国古典诗歌确实有寄托象征的传统,美人香草、春兰秋菊各有习惯的寓意。诗人有时不敢或不愿把自己的政治见解明白说出,就用隐晦曲折的手法透露给读者。有时为了使诗歌显得含蓄蕴藉,也故意隐去真意,用其他事物来比兴。那些题为咏怀、咏史、感遇、感怀的作品,尤其多用这种手法。对这类作品的鉴赏,当然应该透过表面的词句揭示其中的深义。但是也必须从诗歌的形象出发,以形象给人的感受为依据。如果离开形象和感受,任意往政

治教化的大题目上拉扯,根本不可能理解其中的真意,更谈不到艺术的鉴赏,黄庭坚说得好:

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退林泉人物、草木虫鱼,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问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⑧

不管诗歌特殊的艺术表现方法,拘泥于生活的细节真实,对诗歌进行纯理性的分析,是另一种有代表性的评论诗歌的方法。以这种方法论诗的人,总是拿生活的细节去衡量作品,要求处处落实。一些很有情趣的诗,往往就这样被糟踏了。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茸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一首富于艺术想象的好诗。杨慎《升席诗话》却说:“干里茸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茸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憎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我看任何一个有鉴赏力的读者都不会同意杨慎这段话的。“千里”本是想象夸张之词,极言千里江南,到处是大好的春色。题目叫“江南春”,正是着眼于整个江南。若改为“十里荤啼绿映红”,既不切诗题,也失去了诗意。宋蔡候《西清诗话》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王安石写了一首《残菊诗》,诗曰:“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折得一枝还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欧阳修读后笑道:“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于是写了两句诗嘲笑他:“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于细吟。”王安石闻之曰:“是岂不知《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7欧九不学之过也。”④欧阳修当然不会没有读过《楚辞》,他的文学鉴赏力也一定是很高的。但他对这首诗的评论,恐怕是犯了拘泥执着的毛病。菊花究竟落不落呢?史正志《菊谱后序》说:“菊花有落者,有不落者。花瓣结密者不落,lo…·花瓣扶疏者多落。”由此看来,王安石也许并没有错。退一步说,即使菊花完全不落,写诗也不妨写落英,兴之所至不一定要找出植物学的根据;读者吟咏欣赏之际也不必以科学的眼光在细节上苛求于他。古代的诗人中,写落英的何止一人?屈原、左思、苏拭、陆游,都有诗在。如果用科学的眼光一一落实,还有甚么诗歌鉴赏可言呢?”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此诗虽佳而“理有不通”,“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此后,王直方《诗话》、叶梦得《石林诗话》、范温《诗眼》都引了别人的诗句,证明唐代确有半夜打钟之事。《诗眼》还引《南史·文学传》,齐武帝景阳楼有三更钟、五更钟,丘仲手读书以中宵钟鸣为限,以证明张继的诗无可指摘”。明胡应磷更进一步说:

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

惟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被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

否,末可知也。⑦胡应阅的话不免有点过分,它的精神却是可取的。诗歌创作固然要符合生活的真实,但不应对生活作机械的模仿。诗人可以对生活本来的形式加以改变,以求反映生活的本质。对于抒情诗,尤其不能以细节的真实来要求它。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话揭示了艺术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也适用于诗歌创作。——般地说,诗当然不可碍于事理,有时却又允许不合事理。“白发三干丈De,合理吗?但表现诗人乍对明镜看到白发时的惊讶之情,是再传神不过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四合理吗?但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思念,是再真切不过的。“思牵今夜肠应直D6,,合理吗?但表现那种迷离恍榴的幽思,是再恰切不过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罐,南市买留头,北市买长鞭。”⑩也不合理,但是合情,真实地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那种忙忙碌碌的气氛和焦急的心情。以上这些诗,如果仅仅用生活的细节去衡量,用逻辑的方法去推断,而不顾诗歌形象给人的艺术感受,还谈得到诗歌鉴赏吗?

从形象出发,鉴赏中国古典诗歌,还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因此,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鉴赏中国古典诗歌,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

香。如果回忆起在这株花下自己与人会晤的情景,就产生了联想,已不再是直觉了。如果想到玫瑰是花的一种,就有了推理,也不再是直觉了。而离开直觉,也就离开了纯粹的感受,不能算是审美活动了。他们认为,联想妨碍审美和鉴赏,因为它使注意力涣散,不能集中于欣赏对象本身,所以联想力最丰富的人鉴赏力最低下。他们排斥联想,是要使鉴赏活动局限于艺术形式上。听音乐,就欣赏声音的和谐;看图画,就欣赏色彩与线条;读诗歌,就欣赏韵律和节奏。②

联想会不会使注意力涣散,从而妨碍了艺术鉴赏呢?如果联想离开了作品的内容和情绪,任其漫无边际地发展,那当然不成其为艺术的鉴赏了。但是受了作品的启示,随着作品的内容和情绪而产生的联想,以及在感受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解,无疑能够帮助鉴赏活动的进行。鉴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如果说艺术创作是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借着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表现出来,那么艺术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正是在同艺术家的相互交流中,在对生活的重新体味中,得到艺术的享受。白居易《琵琶行》写他欣赏音乐时的心理活动,完全是联想在起作用:

大弦哨哨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四哨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问关茸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哲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随着音乐旋律和节奏的变化,白居易一会儿联想到急雨,一会儿联想到私语,一会儿联想到驾语,一会儿联想到泉声。即使在音乐暂时休止的时候,也没有停止他的联想,他觉得另有一种幽愁暗恨,胜过有声之时。正是在联想中,在对急雨、茸语等生活场景的重新体昧中,自居易得到了艺术的享受。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涵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文艺鉴赏既然是从形象的感受开始的,那么形象的感受是一种甚么心理活动呢?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感受仅仅是一种直觉。所谓直觉是对个别事物的全神贯注的知觉活动,不产生任何联想和推理。例如对玫瑰的直觉,就是只看到它的形状、色彩,嗅到它的芳白居易写的是音乐欣赏中的联想,在诗歌欣赏中联想活动同样很重要。诗歌表现思想感情的媒介是语言,语言没有视觉的形象性,它不过是一群声音符号的组合。这些声音符号本身并没有形象,但诗的语言却能在读者的头脑里构成构钥如生的形象。这靠的是甚么?就是读者的联想。所以,好诗一定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善于鉴赏的读者也一定富于联想力。无论诗歌创作或诗歌鉴赏,离开联想都是不可能的。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联想十分丰富,有些诗歌的构思完全建立在一片联想之上。阅读这些诗,应当驰骋自己的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真正欣赏它的意趣。如辛弃疾的《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亟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拥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诗人看见山势驰骋,便联想起万马联朗,以为青山要来和自己领谈。忽然瞥见白鸥,又联想起白居易的《白鸳诗》:“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鸳,无愁头上也垂丝。”辛弃疾心想:原来沙鸥也和我一样的忧愁啊2要不然为什么它全身都白了呢?这首词构思之巧妙,联想之新颖,令人赞叹不已。又如,陈陶的《陇西行》:从无定河边的枯骨,联想到深闺梦中之人,把两个截然相反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构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杜牧的《过华清官》:“一骑红尘纪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把“纪子笑”和“一骑红尘”这两个镜头衔接起来,很能发人深思。此外,如贸岛诗:“鬃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李商隐诗:“相如末是真消渴,犹放沦江过锦城。Do牛希济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⑩都是由一点相似,触类旁通,引起巧妙的联想。李贺的《马诗》:“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从马骨形状的瘦,联想到声音的

脆。《金铜仙人辞汉歌》:“东关酸风射眸子”,由眼酸联想到风酸。《天上谣》:“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由云的流动联想到云流动时的声音。诸如此类,都是靠着艺术的联想构思而成的。

何景明说:“诗文有不可易之法者,辞断而意属,联类而比物也。””辞断意属,跳跃性强,留下的空白大,供读者联想、补充,进行再创造的余地也就比较大。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例如,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囚,鱼戏莲叶问。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龟戏莲叶北。诗的内容很简单,但意味很售永,作者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观察自然,“鱼戏”四句,好象一个孩子伸着小手在指东道西一样。他只告诉你鱼儿忽东、忽西、忽南、忽北,镜头是跳跃的,其中的细节全靠读者去联想补充。正是这些跳跃的片断,这种天真的口吻,显出一股活泼泼的劲儿,你读着它仿佛自己也回到了儿童的时代。又如李白的《宣州谢眺搂钱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感情的跳跃似乎难以把握,许多中间环节都略去了。但读者仍然可以借助自己的联想,把诗人含蓄在内的情思体会出来。这首诗是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愁。昨日既不可留,今日又无可为,面对长风秋雁只能借酒消愁。楼名谢眺,自己的诗兴也如同谢眺一样地壮,但空有揽月的逸兴而不能高飞。这忧愁就象不尽的流水,是无法斩断的,只好“散发弄扁舟”,离开那污浊的尘世了!王琦评李白的《独施篇》说:“峰断云连,似离似合。”这首诗也是如此。峰断云连,辞断意属,那含蓄不尽的意味,是很能启发读者联想的。

总之,艺术鉴赏不能离开联想。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由于它自身的某些特点,尤其要借助联想的作用。这是必须加以强调的。

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能力的表现。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对于它,音乐并不是一个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某一种本质力量的肯定。”⑩所谓“某一种本质力量”,就是指人的某一方面的审美能力。马克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有了音乐的审美能力,音乐对他才有意义。马克思接着举珠宝商为例说:“珠宝商人所看到的只是商业的价值,而不是珠宝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珠宝的感觉。”珠宝商只有商业的价值观念,而没有艺术的审美能力,所以理糜的珠宝并不能给他以艺术的享受。

审美能力是从长期实践中培养起来的。狄德罗说:艺术鉴赏力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所谓“经验”,不仅指艺术鉴赏的经验,还应当包括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这三方面合在一起,就构成艺术修养。艺术鉴赏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修养的水平。

创作必须有生活,鉴赏也要有生活。一首诗年轻时读来平淡无奇,等年事稍长重新读它的时候,便可能觉得大有深义。因为阅历丰富了,诗里所表现的生活也就能够体会得更深了。黄山谷跋陶渊明诗卷曰:“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其实不止陶诗,一切优秀诗歌的鉴赏,都离不开读者本人的生活经验。周紫芝《竹坡诗话》说:

余顷年游蒋山,夜上宝公塔,时天巳昏黑而月犹未出。前临大江,下视佛屋降睬,时闻风铃铿然有声。忽记杜少陵诗:“夜深殿突冗,风动金琅挡”,恍然如己语也。又尝独行山谷间,古木夹道交阴,惟闻于规相应木间,乃知“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之为佳句也。又暑中濒溪与客纳凉,时夕阳在山,蝉声满树,观二人洗马于溪中,曰此少陵所谓“晚凉看洗马,森木乱呜蝉”者也。此诗平日诵之不见其工,惟当所见处,乃始知其为妙。《百溪渔隐丛话》前集载:

羊士楞《寻山家诗》云:“主人闻语未开门,绕篱野菜飞黄蝶。”余尝居

村落间,食饱,梧绍纵步,款邻家之扉,小立待之,眼前景物,悉如诗中之

语,然后知其工也。这些例子都说明了读者的生活经验与诗歌鉴赏的关系。特别是那些对生活作了高度概括的诗歌,读者必须具有较丰富的生活体验才能透彻地理解它和真正地欣赏它。如杜甫的《羌村》、《赠卫八处士》,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都是写亲友在战乱中重逢的情景。一个经过离乱的读者读起来,总比生活于和平之中的人体会更深,也更能欣赏。

知识水平对古典诗歌的鉴赏也有很大影响,广泛的知识和修养十分重要。古典诗歌的鉴赏可以借鉴绘画、书法等艺术理论的地方就很多。清人王原祁论山水画说:“用笔须毛,毛则气古味厚。”这句话讲出了普遍的艺术规律,对于欣赏诗歌也很有启发。下笔圆润固然表现出技巧的烟熟,但过分的圆润反而会显得甜俗,缺乏风力。用笔毛,画的韵味倒可以古朴些,醇厚些。书法的道理也是如此,蔡吕《九势》论书法艺术,其中有一势叫“涩势”。涩,是指运笔行墨沉著审慎,不宜一滑而过,惟其如此才能力透纸背。书家有个比喻,运笔如撑上水船,用尽力气,仍在原处,正好解释这个“涩”字。绘画讲究毛,书法讲究涩,作诗则要带一点拙,不可一味求工。《诗眼》说:

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

工,则峭急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⑦这段话论工和拙的关系,很有意思。但所谓“工拙相半”却未免有点机械。在一篇作品里工与拙不是一半对一半地加在一起,而是相乘相因,化为一体。正如叶翌《原诗》所说:

又尝谓汉魏之诗不可论工拙,其工处乃在拙,其拙处乃见工。当以观

商周尊彝之法观之。工拙互相渗透才是艺术的上乘。严羽《沧浪诗话》也说:“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处,有似拙而非拙处。”似拙非拙,也就是于拙处见工。陈师道《后山诗话》说:

望夫石在处有之,古今诗人共用一律。惟梦得云:“望来已是几千岁,

只似当年初望时”,话虽拙而意工。语拙意工,即外拙内工。好比一个人外表看来朴油无奇,却有内秀。袁枚《随园诗话》说:

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学诗之初难免于拙,离拙入工是一次飞跃;离工返拙又是一次飞跃。工而后拙,巧而后朴,这是老人返童的天真,豪华落尽的淳瘪,尤其难能可贵。总之,画家所谓毛而厚,书家所谓涩而润,诗家所谓拙而工,其中含有艺术的辩证法,可以互相发明。书、画之外,其它艺术也可以参证。中国戏曲舞台上的锤遁、黑旋风,他们的舞蹈身段也拙得来巧,拙得来美。周信芳的唱以沙哑见工,有一种独特的苍劲之美。霍去病募前石兽仅就石材原来的形状略加雕琢,初具兽形,也于拙朴之中见出匠心和巧意。可见文学艺术各个部门有着共同的规律,如果具有广泛的知识和修养,就可以在同其他艺术的对照中更好地鉴赏古典诗歌。

艺术鉴赏的实践经验也很重要。诗读多了,读熟了,就有了比较,有了鉴别和欣赏。例如同是送别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半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写法各不相同。同是抒写忧愁,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说:“忧端齐终南,倾洞不可掇。”李群玉《雨夜》说:“穷愁重于山,终年压人头。”石孝友《木兰花·送赵判官》说:“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驼得动。”都用山作比喻,但情调、色彩各不相同。杜甫是忧国忧民,以终南山作喻,显得庄重严肃。李群玉是写穷愁,故有压人之感。石孝友是写离愁,那重于山的离愁连马儿都驼不动,这就和行旅境况联系起来了。再比较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是写闲愁,一种连自己也说不清的无名的忧愁。诗人先设问一句,却又不正面回答,而跟以三句景物描写。这三句诗让人感到他的闲愁无所不在,无法衡

量。又如写时光流逝,屈原《离骚》说:“日月忽其不淹专,春与秋其代序。”曹植《茎模引》说:“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陶渊明《杂诗》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蒋捷《一剪梅》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风格各不相同,也可以在比较中玩味、咀嚼,得到艺术的享受。

艺术鉴赏的经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对语言美的一种敏锐的感受力。诗歌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驾御语言的技巧,没有语感很难欣赏其中细微的妙处。例如李清照《声声馒》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语言的声音、色彩都很讲究。李清照南渡后不久,她的丈夫就去世了,她过着孤独无依的生活。当“满地黄花”的时节,“梧桐细雨”的天气,越发感到百无聊赖,心里空荡荡的,很想寻找一点什么寄托。第一句“寻寻觅觅”,就是表现这种栖栖追逞砍有所求的心情。但是周围的一切都不能引起她的兴趣,寻来觅去,依旧是空虚、空虚。她加倍地感到冷清,叠用“冷冷“清清”,正好渲染了这种索寞凄凉的心情。这位女诗人是很敏感的、很内向的,她体昧着自己的苦况,进而感到一种难以抑制的悲哀。这悲哀用“凄凄”言之不足,再重之以“惨惨”;“惨惨”仍不足,乃继之以“戚戚”。这三句诗很精炼地表现了感情波澜的三个层次,十分耐人寻味。在词的开头,三句诗连用七个叠音词,构成七个均等的音步,读起来仿佛可以听到诗人那迟缓沉重的足音。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富有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词,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效果。浓郁,强烈,扣人心弦。

1《诗大序9。

2.均见马国翰《五函山房辑佚书》。

3.《大雅堂记》,见《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第三二五页

4.见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五十七所引。

5.“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落”字,当坠落讲,宋以前并无异说。宋洪兴祖《楚词补注》最早提出“秋花无自落者”,认为“落”字应该作“摘”讲。吴仁杰《离骚草木疏95ld尔雅》:落,始也。解释“落英”为“始花”。洪、吴之说恐怕未必符合屈原本意。《离骚》中共四次出现“落”字,除“夕餐秋菊之落英”外,还有“惟草木之零落今”,“贯薛荔之落蕊”,“及荣华之未落今”,这些“落”字都当坠落讲。王逸注“惟草木之零落”曰:“零、落,皆堕也。”可见落英指坠英本来不成问题。在王安石之前,左思《蜀都赋》说:“落英飘朋”;在王安石之后,苏拭《戏章质夫寄酒不至》说:“漫绕东篱嗅落英”,陆游《菊诗》说:“碎金狼藉不堪摘”,也都写过落英,而且显然都是坠落的意思。那么,王安石说:“残菊飘零满地金”,也不足为怪了。关于这个问题,参看游国思先生《说离骚秋菊之落英》一文,见《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第232页。

6.均见《酋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三所引。

7.《诗菇·外编》卷四。

8.李白《秋浦歌》其十五,见王埔注《李太白全集》卷八

9.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同上,卷十六。

10..李贺《秋来》,见王踌注《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一。

11.《木兰诗>

12.参看朱光潜先生《文艺心理学》。

13.《客喜》,见《全唐诗》卷五七一。

14《病中早访招国李十将军通车家游曲江》,同上,卷五四O。

15《生查子》其一。同上,卷八九三。

16《与李空同论诗书》,赐策堂本《何大复先生全集》卷32

17《一八四四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版第七九页。

18《绘画论》,见《文艺理论译丛》一九五八年第四册。

19《诗人玉屑》卷十四引,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新一版第三O五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 练习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练习题 命题人:侯小斌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C.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袅袅 ..兮秋风(微风吹拂的样子)帝子降兮北渚.(水边的浅滩) B.目眇眇兮愁予 ..(使我发愁)与佳期.兮夕张(日子) C.夕济.兮西澨(渡水)遗.余褋兮澧浦(遗弃) D.时不可兮骤.得(很快)登白兮骋望 ..(纵目远望)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映阶碧草自.春色三顾.频烦天下计 天生丽质难自.弃君臣相顾.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

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与尔.同销万古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但.愿长醉不愿醒但.见悲鸟号古木 C.主人何为.言少钱烹羊宰牛且为.乐 D.将进酒,杯莫.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下列各句中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见 / 黄河之水 / 天上 / 来,奔流到海 / 不复 / 回。 B.五更 / 鼓角 / 声 / 悲壮,三峡 / 星河 / 影 / 动摇。 C.与 / 君歌 / 一曲,请 / 君为我 / 倾耳 / 听。 D.家住 / 吴门,久作 / 长安旅。五月 / 渔郎 / 相忆否 6、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斯。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7、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具艺术辨证法。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鹤鸣楚山静,霜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大全(精华版)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大全(精华版) 一.天地山水 1.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令》 1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

生壁》 1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日月风雨 1.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3.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8.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 【篇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 《湘夫人》(屈原)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岳阳楼/杜甫菩萨蛮(其二)/韦庄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旅夜书怀/杜甫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推荐作品

国殇/屈原燕歌行/高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菩萨蛮/温庭筠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散文之都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诗人有别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项羽之死/司马迁阿房宫赋/杜牧推荐作品 西门豹冶邺/褚少孙大铁椎传/魏禧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六国论/苏洵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欧阳修祭十二郎文/韩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方苞陶庵梦忆序/张岱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自主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项脊轩志/归有光推荐作品 游沙湖/苏轼 苦斋记/刘基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特征(一)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特征(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特征 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所以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刘勰《文心雕龙》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况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特征:简约性、象征性、音乐性、画意性。 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并不是说中国传统思想否认或怀疑语言的表达能力。其实,“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之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之区别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即“有尽之言”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古典诗的水平之高下,主要不在于说出的东西,而在于说出的言词对未说出的东西所启发、所想象的空间之广度和深度。中国古典诗的语言所具有的上述基本特征,兹作如下论述。 一、言约旨远 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世说新语》),“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洪迈《容斋随笔》),“语少而意广”(陈师道《后山诗话》)等等,说的都是这个意思。魏庆之所编《诗人玉屑》引述了《漫斋语录》中这样一段话:“诗文要含蓄不露,便是好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雅;下语六分,可追李杜;下语十分,晚唐之作也。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易,此诗人之难也。”我们当然不必拘泥于这些比喻性的具体数字,也不必认为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到七言诗是一个距离“言约旨远”的水平愈来愈低下的过程。这段话无非指明了诗歌语言的一个特点: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空间,说出来的言词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唐庚的《唐子西文录》称赞杜诗之含蓄深远说:“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含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杜诗虽小而大……”“小”者,词量少之谓也;“大”者,含意深远之谓也。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歌语言的这一特征:“诗词是最精练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谊的回忆来。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了吗?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但仅仅词量少并不足以暗示未说出的空间之深远,“言约”一条并不足以保证“旨远”。这说出的少量语言还必须具有更积极的特点,才能达到“旨远”的目标。 二、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 它以表示具体事物或具体实景的语言暗示(象征)深远的意境。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利科认为,“语言的神奇性正是在于:语言是利用象征的特性玩弄‘指明一隐藏’的双重方向的运动的魔术——语言在‘指明’时就包含了一种新的‘隐藏’,而在‘隐藏’时又包含了再次指明的可能性”利科这段话是就一般语言的特性而说的,至于诗的语言,我想当然更具这种象征性特色。中国古典诗中有以单个的语词为象征的,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也有以全诗为象征的,例如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这就是以丹橘及其经冬不凋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从而使读者理解诗人的内心生活。中国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共同的传统背景,生活于一个古今一体的“共同体”中,所以即使是今人也能理解丹橘的品质,从而使古人张九龄的个体性的东西得到今人的理解和同情。 当然,并非所有的中国古典诗都以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见长,但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在中国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大全(备战高考)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大全(备战高考) 一、天地山水 1.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2.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1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日月风雨 1.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3.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8.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9.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10.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朝.王维《鸟鸣涧》 11.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江楼感旧》 1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13.暮雨不来春不去,花满地月朦胧——宋.贺铸《江城子》 14.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唐朝--岑参《暮秋山行》 1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1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17.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朝.杜牧《秋思》 18.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19.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朝.刘长卿《别严士元》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技巧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技巧 古典诗歌是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歌和古典格律诗歌,前者是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后者是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富于韵律的节奏和深远的意境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本文将从一下几个方面对古典诗歌的鉴赏技巧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 一般来说,诗歌是诗人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体现。诗人的创作过程可以简单地描述为:情感——意象——语言。也就是说,诗歌意象暗蕴诗人的情感体验和诗美创造,鉴赏者只有拨开意象织就的面纱,才能窥见一个完整的诗美世界。而古典诗歌的意象是鉴赏古典诗歌的一把钥匙,它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歌进行审美评价的依据。我们鉴赏古典诗歌,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 1象征性意象 诗人通过象征体的运用,使思想感情具体化,引起读者深思,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如菊花临霜不凋,含有孤芳自赏的孤高;如梅花凌冬傲雪,含有品行坚强的风骨;如秋风的萧瑟,含有凄清忧愁之绪等等。

2描述性意象 描述性意象是对形象作具体描述,从而使感情具体化,并于此中渗透主体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以李白的《菩萨蛮》为例,“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通过“平林”、“烟如织”、“寒山”、“伤心碧”、“暝色”、“空伫立”、“宿鸟”、“长亭”、“短亭”这些描述性意象来表现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使诗人主观情感向客观物象化转变,进一步具体化了抽象情感。 3比喻性意象 所谓比喻性意象,是指借助鲜明、生动的喻体形象使诗人的情思具体化,从而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如归雁表示思乡,鸳鸯表示爱情,长亭表示离别等。南唐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一江春水来喻诗人的满腔愁绪,读者也从中感受到其好若站在城楼上眺望浩荡东流的长江,重回故都金陵的内心翻涌。这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4通感性意象 通感性意象一般是通感形象来使情具体化,从而获得一种新奇的艺术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样的声音,白居易自然无法让读者听到,但它用文字描绘出视觉形象,来勾引起人的听觉联想,化无形为有形,描绘出一系

中国古代诗歌大全文库

中国古代诗歌大全 :《中国古代诗歌大全》收录作品时间自先秦始,直至当代(只包含现当代的古体诗和近体诗,不包含新诗),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包括汉赋、乐府诗、古体诗、近体诗、词、散曲、元代杂剧等内容,具体分为以下部分及内容。一、综合选集部分:《魏晋诗逊、《南朝诗逊、《汉代诗逊、《全唐诗浏览》、《唐宋名家词逊、《唐五代词逊、《唐诗三百首》、《宋诗一百首》、《千家诗》、《元代小令五十首》、《金元明清诗逊及《明清词逊。 二、先秦部分:《先秦歌谣逊、《诗经·国风》、《诗经·大雅》、《诗经·小雅》、《诗经·颂》、《屈原全集》、《宋玉诗赋逊、《楚辞繁体精校本》、《诗经繁体精校本》及《乐府诗集》。 三、秦汉部分:《枚乘赋逊、《贾谊诗赋逊、《淮南小山赋逊、《司马相如诗逊、《王逸诗逊、《东方朔诗逊、《苏武李陵诗》、《王褒赋逊、《刘彻全集》、《班婕妤诗逊、《赵壹赋逊、《秦嘉全集》、《班彪赋逊、《班昭赋逊、《班固全集》、《扬雄赋逊、《张衡全集》、》《古诗十九首》、《蔡邕全集》、《蔡琰全集》、《祢衡赋逊及《孔融全集》。 四、魏代部分:《曹操全集》、《曹丕全集》、《曹植全集》、《曹叡全集》、《陈琳全集》、《刘桢全集》、《徐幹全集》、《阮瑀全集》、《应璩全集》、《应玚全集》、《繁钦全集》、《王粲全集》、《嵇康全集》、《向秀赋逊及《阮籍全集》。 五、晋代部分:《何邵全集》、《潘尼全集》、《潘岳全集》、《张翰全集》、《张华全集》、《张协全集》、《张载全集》、《傅玄全集》、《陆机全集》、《陆云全集》、《石崇全集》、《孙楚全集》、《左思全集》、《曹摅全集》、《陶渊明全集》、《郭璞全集》、《刘琨全集》、《卢谌全集》及《袁宏全集》。 六、南北朝部分:《谢惠连全集》、《谢灵运全集》、《鲍照全集》、《谢朓全集》、《鲍令晖全集》、《孔稚珪全集》、《萧衍全集》、《江淹全集》、《沈约全集》、《范云全集》、《何逊全集》、《阴铿全集》、《徐陵全集》、《庾信全集》、《木兰辞》及《江总全集》。 七、隋代部分:《薛道衡全集》 八、唐代部分:《敦煌曲子词逊、《虞世南全集》、《上官仪全集》、《春江花月夜》、《王勃全集》、《卢照邻全集》、《杨炯全集》、《骆宾王全集》、《陈子昂全集》、《杜审言全集》、《沈佺期全集》、《宋之问全集》、《张说全集》、《张九龄全集》、《常建全集》、《储光羲全集》、《李颀全集》、《高适全集》、《岑参全集》、《王昌龄诗精逊、《王昌龄全集》、《孟浩然全集》、《王维诗精逊、《王维全集》、《李白诗精逊、《李白全集》、《杜甫诗精逊、《杜甫全集》、《刘长卿全集》、《韩愈全集》、《柳宗元全集》、《韦应物全集》、《寒山全集》、《拾得全集》、《顾况全集》、《李益全集》、《卢纶全集》、《钱起全集》、《王建全集》、《张籍全集》、《孟郊全集》、《元稹全集》、《白居易诗精逊、《白居易全集》、《刘禹锡全集》、《李贺全集》、《贾岛全集》、《许浑全集》、《李商隐诗精逊、《李商隐全集》、《杜牧诗精逊、《杜牧全集》、《薛涛全集》转载自百分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215239166.html,,请保留此标记、《皮日休全集》、《陆龟蒙全集》、《杜荀鹤全集》、《罗隐全集》、《僧皎然全集》、《僧贯休全集》、《僧齐己全集》、《温庭筠词逊、《温庭筠词全集》、《温庭筠诗全集》、《韦庄词全集》及《韦庄诗全集》。 九、五代部分:《李珣词逊、《冯延巳词逊、《冯延巳词全集》及《李煜词全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参考: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幻灯显示)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三、理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 刚才,我们重点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作者层面——知人论世来欣赏诗歌。 ①“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②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明确: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③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断此词的主旨。(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幻灯显示,同时播放此词的歌曲)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们在初中学过她的另一首优美的词《如梦令》(幻灯显示)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剪梅》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 讨论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对其的绵绵思念。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幻灯显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学生思考发言。其他学生及时纠错和补充。 明确: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幻灯显示)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总结归纳: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幻灯显示)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第二课时 一、自主鉴赏 下面,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打开课本P14) ①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感伤的、叹惋的。 ②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

2019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选修) 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 一、白居易《长恨歌》 1.《长恨歌》中“,。,。”从黄昏到黎明,集中描写了唐玄宗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2.《长恨歌》中表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迷恋已经引起公愤的句子是:“, 。” 3.《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志托物重申誓言的诗句是:,。 4. 文中描写杨贵妃天生丽质(貌美)的句子是:,。 5.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两个表示情愿相爱永不变心的诗句,这两个诗句是,。 6. 表现贵妃对玄宗绵绵不尽的相思的句子是: 7..渲染出凄凉情景的句子是:,。 二、屈原《湘夫人》 1.《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 2.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就是化用《湘夫人》中的““,。”两句诗。 3.“,。”两句诗表现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执着。 4.“,。”写湘君把外衣抛到江中去,把单衣丢在澧水旁。是希望湘夫人能知道他曾经来过。 5.《湘夫人》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湘君不敢对湘夫人表白心迹的句子是:, 。 6.《湘夫人》中,湘君抛弃湘夫人的赠礼,显现出绝望情绪的句子是:, 。 三、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1.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2.李白的《行路难》用比喻手法表达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的两句诗是 “,。” 3. 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4.《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 。 5.《拟行路难》(其四)中的“,。”以浅近的比喻说明复杂的现实内容。 6.“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四、杜甫《蜀相》 1.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 4.《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 5.《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 6.杜甫《蜀相》中的“,。”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7.《蜀相》结尾两句“,。”,作者对诸葛亮的思表达了无限的哀思,对于他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原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8.姜夔《扬州慢》词序中“寒水自碧”一句与杜甫《蜀相》中的“”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陆游《书愤》 1.《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2.《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 3.《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4.《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 “,。” 5.《书愤》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知识点归纳汇总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知识点归纳汇总 一、古诗释义 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早期的诗 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也是这一时期诗体的主要特色。后来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在战国后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屈原为其杰出代表。楚辞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并称“风骚”,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因此该词也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汉代的古体诗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附答案)73782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选修) 第一单元 一、白居易《长恨歌》 1.《长恨歌》中“,。,。”从黄昏到黎明,集中描写了唐玄宗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2.《长恨歌》中表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迷恋已经引起公愤的句子是:“, 。” 3.《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志托物重申誓言的诗句是:,。 4. 文中描写杨贵妃天生丽质(貌美)的句子是:,。 5.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两个表示情愿相爱永不变心的诗句,这两个诗句是,。 6. 表现贵妃对玄宗绵绵不尽的相思的句子是: 7..渲染出凄凉情景的句子是:,。 二、屈原《湘夫人》 1.《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 2.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就是化用《湘夫人》中的““,。”两句诗。 3.“,。”两句诗表现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执着。 4.“,。”写湘君把外衣抛到江中去,把单衣丢在澧水旁。是希望湘夫人能知道他曾经来过。 5.《湘夫人》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湘君不敢对湘夫人表白心迹的句子是:, 。 6.《湘夫人》中,湘君抛弃湘夫人的赠礼,显现出绝望情绪的句子是:, 。 三、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1.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2.李白的《行路难》用比喻手法表达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的两句诗是 “,。” 3. 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4.《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 。 5.《拟行路难》(其四)中的“,。”以浅近的比喻说明复杂的现实内容。 6.“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四、杜甫《蜀相》 1.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 4.《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 5.《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 6.杜甫《蜀相》中的“,。”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7.《蜀相》结尾两句“,。”,作者对诸葛亮的思表达了无限的哀思,对于他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原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8.姜夔《扬州慢》词序中“寒水自碧”一句与杜甫《蜀相》中的“”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陆游《书愤》 1.《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2.《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 3.《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4.《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 “,。” 5.《书愤》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注重他的精神品格。 6.《书愤》中描述陆游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 六、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中国古代诗歌名句大全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名句大全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名句大全(一)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____杨炯《从军行》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____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____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____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时自阳山徙掾江陵》 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____汤恢《八声甘州·摘青梅荐酒》待何年归去,谈笑各争雄。____顾太清《高山流水·次夫子清风阁落成韵》 登鸾车,侍轩辕,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____李白《飞龙引二首·其一》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____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满目山河增感慨,一时风景寄遨游。____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何计长来此,闲眠过一生。____姚合《秋夜月中登天坛》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____王维《归嵩山作》 泥落画梁空,梦想青春语。____吴文英《生查子·秋社》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____杜甫《曲江对雨》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____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 我欲乘槎,直穷银汉,问津深入。____许有壬《水龙吟·过黄河》 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____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____柳永《二郎神·炎光谢》 中国古代诗歌名句大全(二)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____唐寅《把酒对月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____李清照《夏日绝句》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___颜真卿《劝学诗》纵被无情弃,不能羞。____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____郑燮《竹石》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____佚名《长歌行》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____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 题梁任父同年》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____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____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时自阳山徙掾江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本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90分钟100分) 一、基础知识(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瓮报牖,仇爽.垲也爽:舒服。 B.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字:教……写字。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方法。 D.得不焚,殆.有神护者殆:大概。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累:堆积。 B.迩.年狱讼,情稍重迩:远。 C.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俾:使。 D.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了:了解,明了。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料得清贫 ..辍飧饔以劳吏者..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C.吾小人 B.奸民久于狱,与胥卒为表里 .. ..D.大块假我以文章 5.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次.岁月,异年谱也C.甚善。名.我固当 B.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D.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6.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B.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C.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D.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C.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B.早缫而绪,早织而缕D.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8.下面是对不同年龄的代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立②花甲③耄耋④始龀⑤弱冠⑥古稀⑦知命⑧不惑 A.④①⑤⑦⑧②③⑥C.④⑦⑤②⑧①⑥③ B.④⑦①⑧②⑤③⑥D.④⑤①⑧⑦②⑥③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代对人的称谓时常先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如“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B.古代自称时则常用谦词,帝王则自称“孤”“寡人”,如“寡人之于国也”;而一般人则自称“愚”“仆”等,如“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报任安书》)。 C.古代若对他人不敬时常用贱称,如“小子”“竖子”等,如“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 D.古代在称谓前加“先”表示对逝者的尊称,如“妪,先大母婢也” (《项脊轩志》);在称谓前加“从”则表示叔伯关系,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10.补充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使完整。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夫天地者,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3)会桃花之芳园,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借书满架,偃仰啸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有光《项脊轩志》)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__________________,风移影动,__________________。(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阅读鉴赏(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默写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情景式默写 第一单元 1.《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志托物重申誓言的诗句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愁情的诗句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3、屈原《湘夫人》开头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的写景句子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4.“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5、李白《行路难》中表现作者的理想抱负终会实现的积极乐观精神的语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李白《行路难》中比喻人生路上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的句子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7、《行路难》中用典的语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8.《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9、《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0. 《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1.《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2.《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3、陆游《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4.《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5.《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的诗句是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6. 《杂诗十二首(其一)》运用移情修辞手法的诗句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17.《越中览古》表达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盛衰无常的感慨的诗句是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8.《一剪梅》中最能使人领略到女词人万千愁绪的诗句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9.《一剪梅》中词人惦念游子盼望锦书的遐想的诗句是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20.《今别离》写出离别匆匆的句子是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第二单元 2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表现宇宙永恒,生命代代相传的句子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22.《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了对生命本源和宇宙无穷思索的诗句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23.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24.《春江花月夜》有几处诗句既含有“春”字,又含有“月”字。请写出其中的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25.《夜归鹿门歌》中诗人归鹿门所见景象的诗句是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26、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中表现诗人隐居处境况的句子是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27.《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或李白的《梦游》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