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辨析

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辨析
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辨析

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辨析

罗彩娟/李红武

2012-10-15 14:04:21 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沪) 2009年2期【英文标题】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vil Work and Social Work

【作者简介】罗彩娟,人类学博士,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教师;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广西南宁5300001;李红武,人类学博士,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教师。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北京100102

【内容提要】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在工作理念和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方面联系密切,但在服务方式上又有区别。本文基于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探讨了两者在三个方面的互动关系,即社会工作为民政工作实现专业化提供理论借鉴和支持;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有力保障;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途径。这三方面的互动关系对于努力推进民政工作专业化与社会工作本土化、职业化,促使民政工作和社会工作这两门学科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Civil work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work in their working ideas, the objects they serve, and the service they offer. However, they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the ways they serve people. Based on thos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ly, social work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ideas and support for the specialization of civil work. Secondly, civil work can ensur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Thirdly, civil work serves as a vital way for social work to be localized. Their

interaction in those three aspect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promoting the specialization of civil work and the loc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and also is important in helping the two subjects develop together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关键词】民政工作/社会工作/关系civil work/social

work/interaction

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是关系密切的两种服务工作和学科,二者之间既有区别,更有联系。首先,二者都坚持“以民(人)为本,为民(人)解困、为民(人)服务”的工作理念,都能发挥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其次,从服务对象和内容上看,两者都是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等有服务需要的群体提供福利服务。第三,就工作方法来看,两者都以服务为手段开展助人活动。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服务方式不同,民政工作的服务方式是救济型救助和服务型救助,体现其行政管理的性质,代表党和政府履行其职能;社会工作主要采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来进行服务型助人活动,遵从“助人自助”和“平等”的专业伦理,强调和服务对象的平等关系。

两者存在区别的原因在于它们的来源不一。社会工作来源于西方,与西方的工业化和社会重组有关。西方的工业革命导致经济发展增速,而社会发展滞后,社会问题丛生,社会工作是应解决西方社会问题的需求而产生的。民政工作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行政工作,长期服务于政权目标和社会稳定。

虽然两者来源不同,但两者是一体两面的互补关系,这就使得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可以从彼此身上获得启发,相互取长补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社会工

作为民政工作实现专业化提供理论支持;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有力保障;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工作为民政工作的专业化提供理论支持

民政的历史源远流长,关于“民政”的涵义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变化。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民政工作的本质涵义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协调和健康发展,也就是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困难,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已有的民政工作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民政工作的历史和发展研究。主要是追溯民政工作的历史脉络,为民政工作的有效运行提供历史借鉴。如《中国民政史稿》对民政工作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脉络进行详细的研究。[1]

二是关于民政工作的学科属性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的研究。学界对民政工作的学科属性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民政工作归属于行政管理学范畴,民政工作是一种行政管理工作。①其次,认为民政工作归属社会工作的学科范畴。如著名的社会学家雷洁琼说过:“民政工作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基于对民政工作和社会工作的共同点,即民政工作和社会工作在服务对象和工作内容上都是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等有服务需要的群体提供福利服务,都以服务为手段开展助人活动的一致看法,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民政工作和社会工作的关系。②

三是民政工作的实务研究。具体包括对民政工作的工作范畴如民间组织管理工作、优抚与双拥工作、救灾救济工作、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基层政权和社区建

设工作、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工作、社会福利工作、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包括婚姻登记、殡葬管理、收容救助工作)、民政财务与统计工作等各项工作实务的内容和工作程序进行研究。③

另外还有其他学者从民政工作的特点、服务性质以及民政工作的历史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相关探讨。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民政工作的研究还停留在实务研究和历史研究及其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阶段,很少有关于民政工作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与它是否成为一个专业至关重要。怎样才算是一个专业呢?是否有“一个理论体系”是衡量一个专业能否成立且获得社会承认的重要标志?格林伍德

(E.Greenwood)在1957年提出,作为一门专业,其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有五个:

(1)一个理论体系(a body of theory),即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或专业知识、技术;(2)专业的权威(professional authority);(3)共同信守的伦理守则(code of ethics);(4)社会或社区的认可(sanction of the community);(5)专业的文化(professional culture)。在他提出的五个衡量标准中,其中第一个条件即是是否有“一个理论体系”,可见,理论对于一门专业的重要意义所在。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有了一套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进而对社会现象做出有说服力且符合逻辑的解释,一门专业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2]而民政工作最大的一个缺陷正是它没有一个理论体系。综观已有的民政工作研究成果,可见实务研究多于理论研究,导致人们关于“民政工作没有理论”的一致看法。可以说,当前学者对民政工作开展研究大多是借鉴其他临近学科的理论,至今没有自成一体的民政工作理论。所以要使民政工作实现专业化,使其成为一门专业,首先就是要构建它的相关理论体系。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构建民政工作的理论体系?社会工作为民政工作实现专业化提供理论借鉴和支持,即在民政工作领域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专业

理念,使民政工作少一些政治行政色彩,多一些服务特征,促使民政工作朝专业化发展。

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目前很难找到一本有关民政工作的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教材,翻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大多是对民政工作实务的具体介绍以及对民政工作的历史发展脉络的回顾。其他就是对民政工作的性质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研究的一些论文,所以实现民政工作的专业化,编写出既不脱离实际又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的民政工作教材已经势在必行。民政工作要实现专业化,也无法凭空构建自己的理论;我们知道,任何学科和专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相邻学科的借鉴和吸收。所以民政工作同样要从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吸收理论精华。而社会工作目前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与民政工作是最为接近的学科关系,所以民政工作的专业化最为便捷的途径便是借助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方法论。如吸收和借鉴社会工作在开展助人工作过程中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模式的长处,把它们运用到民政工作的具体工作事项中。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工作为民政工作的专业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有力保障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二十多年来,其职业化问题目前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实现社会工作职业化,对于扩大社会工作专业的影响力,增强其应用性有重要意义。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里程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下,中央已把发展社会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王思斌教授认为,

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对社会工作的重视和强有力地推动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第一,赋予社会工作重要地位。《决定》对发展社会工作的意义给予了高度认识,指出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从而把发展社会工作与现阶段党和政府及社会的最高追求联系起来,这样,发展社会工作就具有了政治合法性和社会合法性。第二,对社会工作的发展进行了制度设计。《决定》指出,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对社会工作人员的从业给予保障、激励,并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其行为。第三,确定要强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决定》要求高等院校要加快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专门人才,这实际上指出了通过高等院校培养专业人才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而也把专业教育和培训视为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生长点。第四,对社会工作人员的工作领域做了制度化安排。《决定》指出要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这就对社会工作者的重要就业领域和工作职能提出了制度上的安排,当然也指出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新方向。[3]

同时,在《决议》精神的推动下,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比如人事部民政部等)都已积极行动起来,共同进行着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人事部和民政部于2006年7月2日联合颁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和《实施办法》)。《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国家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对于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和岗位要求聘任相应级别专业技术职务。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分别为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和高级社会工作师。《暂行规定》主要规定了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的职业水平评价制度,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评价具体办

法将另行制定。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评价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时间、统一组织的考试制度,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考试合格者,将颁发人事部统一印制、人事部和民政部共同用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由民政部或其委托的机构对证书进行登记管理。[4]2008年举行了第一次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目前已产生首批社会工作师。《暂行规定》和《实施办法》的颁布实施,必将大力推动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进程。

在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前提下,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社会工作的人才队伍中来,为解决国家的各种社会问题作出贡献都有重大意义。关于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策略,孙莹总结出五条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动要素:社会问题的刺激、社会福利体制改革和政策发展的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界的倡导、地方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的激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社会工作职业标准》政策的影响等;史柏年在调查中发现,体制因素影响着机构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与接纳,据此提出了“巩固外围、突破内线、典型示范、由点及面”的职业化策略建议;杨晶提出发展本土社会工作就要找准大陆社会工作的职业定位。[5]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同样离不开已经长期存在于我国的民政工作。也就是说,民政工作可以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为社会工作职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从国外的社会工作发展历程来看,首先是一些有能力的人自发为他人提供帮助,随后逐渐意识到需要有领取薪水的专业人才为社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即社会工作向职业化方向发展,之后是建立专业,进行专业训练,直至最后促成这个学科的发展。

而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首先是教育先行,先有了高等教育,再逐渐设置专

业、形成学科,之后才是资格认证,并设置相关岗位。这种情况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作为后发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面对世界一体化、信息化的国际化趋势,需要首先引进这一学科。教育先行的方式为社会储备了一定人才,并做出理论性探索,之后推动了职业资格认证、岗位设置等,至现在的政府、实际工作部门等,这是一个发展过程。我们首先学习、消化、借鉴国外的经验,基本完成这个过程。

[6]

历史悠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政工作一直以来都承担着类似社会工作的助人工作,所以,从民政工作的角度着手推动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将是一条捷径。社会工作的职业化的具体途径有:

(1)民政部门应为社会工作人才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

民政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日趋完善,可以说,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生命过程都离不开民政工作的服务。民政工作的工作范畴主要包括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工作、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工作、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工作,以及婚姻登记、殡葬管理、收养管理等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和救灾救济工作、救助管理工作、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还有优抚安置工作、社会福利工作等等。诸多的工作领域需要一大批的相关专业人士才能顺利开展。目前民政工作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寥寥无几,所以其工作方式凸显出行政性、强迫性的特点,有可能导致民政工作的初衷无法得到如期实现的目的。社会工作同样是为人服务的工作,但其工作方式主要是服务性,而非民政工作的管理性,所以如果让社会工作人才引入民政工作领域,将会为民政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为实现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创造条件。

(2)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必须结合民政工作的实际,进行对口培养

连接民政部门与大学的社会工作教育,针对毕业生就业问题,走出课堂,两者要达成有效的互动。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既要注重理论的传授和探讨,更要注重其实务能力的培养,但是如何给学生开展专业实践工作,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事情。笔者认为,应该联合民政工作部门来进行社会工作教育,与学校附近的民政局联合培养:其一,让民政工作相关知识进入校园。邀请民政局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进入校园举办与民政工作相关的讲座,加深学生对民政工作的了解,增强学生对民政工作的兴趣。鼓励学生毕业后可以考虑到民政局及其相关的行业工作,致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其二,让专业教育走出校园,在民政局建立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和专业实习期间到民政局进行社会实践或专业实习,使学生对民政工作有更为感性和直观的认识,并能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来,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多了一个选择,民政部门针对实习学生的表现,可以通过有关规定的程序择优录用社会工作毕业生。

通过引进和走出校园这两个途径,把社会工作人才引入民政工作,对民政工作实现服务性,淡化其行政管理性均有重要作用。此外,对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实现社会工作职业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社会工作同样重要。所以,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一个有力保障。

三、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途径

任何一门新的学科引入本土,都要面临本土化的问题。本土化所反映的是一种变化和过程,它指的是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本土”)并适应

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本土化不但强调外来者对它所进入的社会文化区域的适应性变迁,而且特别强调后者的主体性,即它是站在后者的立场上来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7]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事实上就是指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进入中国同其相互影响,进而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发挥功能的过程。[8]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不少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讨论了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有的从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服务方法入手,寻找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和服务方法本土化的路径。如杨晖认为由于中国的文化价值不同西方,所以西方社会工作中的“案主自决”的原则和工作取向及个案、小组、社区三大工作方法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同时提醒社会工作者保持对文化殖民的敏感,注重总结本土社会工作的经验。[9]

有的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等着手寻找其中与社会工作的契合点,来促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如田毅鹏、刘杰认为由于不同于西方社会的“个人——社会”两级模式结构,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个人——家庭——社会”的三级模式,因此,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必须结合其独特的家文化,衍生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能在中国推行和发展的社会工作本土理念和操作模式,而不能盲目照搬和简单移植。[10]

有的认为通过重构我们中国的文化基础来适应社会工作的发展需求,如倪勇指出本土化的途径很多,主要的路向有三:重构社会工作的文化基础,中西社会工作理论之融合,社会工作制度的变革与创新。[11]

可见,不同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路径提供了诸多可能,

然而,笔者认为,这些观点也存在其不足之处,他们的观点基本是从理论层面入手来探讨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从而提出要么改变中国文化基础迎合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土壤,要么改变西方社会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来适应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以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等等。但是大多没有触及本土化的关键问题,即很少有学者从实践层面着手讨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也就是没有认识到当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的特点,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是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单位制转向社区制的社会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发生的社会功能的变化等方面来讨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仅仅注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以及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特点如何与社会工作相契合是不够的;或者若要改变中国的文化基础来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也过于理想化,因为进行文化重构又是谈何容易?

所以,若要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必须要结合当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结构特征以及中国自身所拥有的本土性社会工作的现实。而本土性社会工作是王思斌在讨论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他区分了社会工作本土化与本土性社会工作两个概念的不同,指出前者指外来的社会工作进入某一社会文化区域发生的适应性变化,后者则是原本存在的社会工作。那么本土性的社会工作是什么呢?王思斌指明中国社会工作(助人)系统的结构分为民间系统和政府系统。民间助人系统主要指来自于家庭(家族)、邻里和亲友。政府助人系统则是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即政府和工作单位对有困难的社会成员所实施的身份隶属性的帮助。[8]笔者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政工作就是本土性社会工作中的政府助人系统的重要一部分,因为政府开展行政性、半专业化的助人工作基本是通过民政部门来完成,我们从民政工作范畴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所以,民政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即“本土性社会工作”。如有的学者就提出“民政社会工作”[12]的概念,表明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之间

的密切关系。

在西方社会工作传入之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民政工作体系,这一体系长期承担社会救助等福利事业,已成为内地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实施途径。民政工作诞生于中国本土,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传统,所以,吸取民政工作的优势,是社会工作实现本土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探索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

在民政机构中,与社会工作直接相关的职能机构包括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救灾救济、优抚安置、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民间组织管理等相应的工作。过去主要以政府的行政性手段实施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福利服务,具体包括社会福利服务、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等主要内容。这些职能若是与社会工作开展更为深入的交流,尤其是把社会工作的方法论引入到民政工作当中,为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将大有裨益。当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从而创建出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让社会工作这个外来的学科在中国本土获得长足发展,让其真正造福社会,造福人民。所以说,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本文认为,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政工作与从西方引入的社会工作虽然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但是两者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良好互动,即社会工作为民政工作实现专业化提供理论借鉴和支持;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有力保障;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途径。这三方面的互动关系对于努力推进民政工作专业化与社会工作本土化、职业化,促使民政工作和社会工作这两门学科在中国本土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注释:

①如民政部人事教育司主编的《民政概论》认为“民政是我国阶级社会中的一种行政管理,是民政事务、民政机构、民政对象的有机统一体,属上层建筑”;曾岗、刘志红主编的《民政与社会工作》(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认为,民政是指以基层社会为中心,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对象,以基层保障和社会行政事务为主要内容,以稳定社会为目的的一种行政管理工作。

②特别是自从1991年学术界提出“民政工作社会化”问题以后,相关研究日渐增多。

③这些相关研究见民政部人事教育司:《民政理论与实务培训教材》,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常宗虎:《民政工作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民政管理干部学院:《民政概论》,内部发行,1984。

【参考文献】

[1]孟昭华,王明寰.中国民政史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2]李迎生.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J].社会科学,2008(5).

[3]王思斌.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取向[J].学习与实践,2007(3).

[4]王建军,甄炳亮.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解读[J].中国社会导刊,2007(6).

[5]刘群,孙艳艳.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J].社会,2007(1).

[6]李晶晶.教育先行:中国社会工作建设模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究生处处长史柏年教授访谈[J].新资本,2007(1).

[7]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中国社会导刊,2007(12).

[8]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01(2).

[9]杨晖.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文化关注[J].社会工作(下半月),2007(10).

[10]田毅鹏,刘杰.中西社会结构之“异”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社会科学,2008(5).

[11]倪勇.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向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

[12]萧洪恩,杜云素;农村民政社会工作的优势[J].社会工作(下半月),2008(8).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技巧

第四节小组工作技巧 一、沟通与互动技巧(两个层面:与组员沟通、促进组员沟通) 1、与组员沟通技巧: 1)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语言表情等), 2)专注与倾听(传达尊重接纳), 3)积极回应(复述), 4)适当自我表露(以促进坦陈问题和需要), 5)对信息进行磋商(弄清和正确理解), 6)适当帮助梳理(非评判性帮助梳理发言), 7)及时进行小结(归纳要点) 2、促进组员沟通技巧: 1)提醒相互倾听(注意现场安静), 2)鼓励相互表达(沉默者接纳感受,适当控制机会), 3)帮助相互理解(细微处沟通), 4)促进相互回馈(鼓励分享回应), 5)示范引导(以自身诱导模仿如提问技巧和回馈方式) 二:小组讨论技巧 目标与活动方案确定、问题解决都会用到;有助于组员参与小组事务、激发对小组兴趣、运用集体力量与决策解决小组和组员问题。主要有事前准备和主持两个方面。 1、小组讨论的事前准备技巧: 1)选择合适主题(明确,考虑发展进程、组特质、目标和组员能力), 2)注意主题措辞(事实性、价值性、推测性、政策性问题不同措辞), 3)选择合适讨论形式(公开讨论、陪席式、座谈会、质询会), 4)安排活动环境(场地、座位等), 5)挑选合适参与者(及与主持人角色分配), 6)准备好讨论草案(讨论目标、素材、场地及设施准备清单、时间分配掌握) 2、主持小组讨论技巧: 1)开场(介绍认识熟悉,引出主题,规则及要求), 2)了解(理解), 3)提问(5种类型:封闭式(“是不是”)、探究回答型(“描述/告诉/解释”)、重新定向型(引向其他组员)、反馈和阐述型(寻求总结)、开放式(“怎样/为什么”), 4)鼓励(不逼而是注意、重复、支持), 5)限制(询问其他人、切断话题或打岔、限定发言时间或调整次序), 6)沉默(组员自行判断), 7)中立(提供问题/资料信息/利弊分析或事实论述,不给答案/决断), 8)摘述(段落结束、主题被岔开、变换主题、组员发言过长、发言过于复杂或宽泛、意见对立或争执很久、发言声音过小、语言出现障碍8种情况,摘要发言应简要明晰、摘要后要征求发言者意见),9)引导(暗示方向、提示重点、再强调程序;两个注意:一注意把握程序(按确定问题—分析问题—寻找和评价解决方法—选择一种方法的进程去展开,围绕如何解决问题可采用头脑风暴法),二要妥善处理发生的冲突(难以化解时可考虑民主表决);三个避免:指定发言——社工中心,轮流发言——组员未准备好而简单应付或生抵触,单刀直入和刨根问底——尴尬难堪), 10)结束(问题归纳、意见建议组织、形成结论;详细全面,阐述分析评价和研究,指出要应用的方法)三:治疗技巧

基层民政考试综合题

综合题A 一、基层民政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 1、积极宣传民政工作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2、积极主动做好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日常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创造性开展城乡社区建设工作; 3、根据要求,做好防灾减灾宣传、灾情信息报送和灾害救助工作; 4、认真做好本辖区内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慈善救助、医疗救助、临时生活救助等民政业务的申请受理和调查核实工作,并协助做好相关的工作评议和公示; 5、关心“三属”人员、伤残军人、老复员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协助乡镇(街道)做好现役军人家属优待、复退战士走访慰问和稳定工作; 6、协助乡镇(街道)制止乱葬和违规治丧等殡葬行为,及时向乡镇、街道和相关职能部门反馈殡葬信息; 7、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指导支持配合老年协会开展工作; 8、协助乡镇(街道)做好辖区内的地名管理和门牌编码工作。 二、基层民政管理人员岗位待遇这么低,你为什么选择做? 参考答案:一是公益性岗位能够体现出你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事公益事业,是你的梦想,帮助别人,在别人获得快乐的同时,自己更加快乐。第二个方面就是从事公益性岗位,对你的各方面能力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在岗位上的工作使得你在工作经验,工作能力方面都有所收获,有利于大局观的培养。进而为以后更好从事其他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你为什么要报考民政协理员,你做这份工作有什么优势? 1、求职的需要。 2、自己具备从事民政协理员的基本素质。 3、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4、能服务人民,锻炼自己 优势: 有信心,有动力,有激情,善于思考,能更好的与群众交流,解决问题。 不足是经验少 四、如何尽快适应基层民政管理人员岗位? (1)勤学习,多实践。熟悉新工作、适应新岗位的最基本要诀在于“学”、“干”。 (2)勤询问,多记录。遇到不懂的问题要虚心向同事和领导请教,并记录下来,做到不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3)勤思考,多总结。遇到问题,要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及时地总结工作经验和吸取工作教训 五、你对民政基层岗位的认知以及如何开展工作? 民政协理员的工作就是协助做好城乡低保、医疗救助、重残救助、临时救助、五保供养、孤残儿童救助等社会救助管理工作:协助做好优抚安置、防灾减灾、老龄工作、社区建设等工作;协助做好其他有关民政工作等

初级社会工作者考试模拟题含答案解析

十月份每日一练题集答案解析 1. (实务)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是社会工作程序中的(B) A.介入B.接案C.预估D.计划 【答案解析】 “接案”是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它是社会工作者与潜在的服务对象通过沟通达成共同解决问题初步协议的整个助人过程的开始。 2. (综合)根据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结合国内外经验,社会工作者是( A )的重要组成部分。 A.社会建设 B.经济建设 C.文化建设 D.政治建设 【答案解析】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结合国内外经验,有关部门指出,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它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3. (实务)夏军在升入高中后感觉压力特别大,无法适应高中生活。而他的父母也觉察到他与同龄孩子不同,对如何教育他感到很迷茫,不知如何处理他在性格、学习和成长方面的困惑。于是,夏军在老师的介绍下接受了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协助。对于学校社会工作者来说,夏军的父母属于( C )。 A.自愿型服务对象B.现有服务对象C.潜在服务对象D.非自愿型服务对象 【答案解析】 对应着三种服务对象的来源(主动求助者、由他人介绍或机构转介来的、社会工作者通过外展工作而成为服务对象的)和两种类型(自愿意型服务的对象和非自愿服务对象)那些主动求助和转介及外展而来的,并已经使用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资源或正在接受社会工作者协助的服务对象,被成为现有服务对象;那些尚未使用或接受社会工作协助和社会工作资源帮助,但未来可能需要服务资源和协助的服务对象,即潜在服务对象。 在本案例中,夏军在老师的介绍下接受了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协助,这个学生即是社会工作的现有服务对象;他的父母也觉察到他与同龄孩子不同,对如何教育他感到很迷茫,不知如何处理他在性格、学习和成长方面的困惑,因而对孩子的问题束手无策,故需要协助的还有这个学生的父母,“父母”就是“潜在服务对象”。 4.(综合)社会工作对象是指直接接受服务和帮助的个人或群体:从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上可以看到,社会工作最初主要是帮助那些在基本生活方面遇到严重困难的人,后来其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我们可以把社会工作的对象分为基本对象和扩大的对象。下列是基本对象的是( ADE )

个案社会工作中的沟通技巧在管理中的运用

个案社会工作中的沟通技巧在管理中的运用 中文摘要:当前的社会工作专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及逐渐壮大的大好时期,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能顺利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本文即是以探讨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转变为目的,以个案社会工作者到管理者的职业转变为例,重点论述了个案社会工作中的沟通技巧在管理中的运用。通过论述个案社会工作中的自愿原则、热情原则、真诚对待案主、同感和非批判的态度等沟通的专业技巧在管理中的运用,说明社会工作技巧的普遍适用性。 Abstract: The present social work speciality is in a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and great period growing in strength gradually, but this does not mean the graduate with specialized social work can find the work correlated with one's own speciality smoothly . This text changes into the purpose with the job of probing into the professional graduate of the social work, change example into with case social worker job to get administrator , expound the fact communicative skill , case of social work in application of of managing especially. Through describing the voluntary principle in the case social work, such application in managing of professional skill communicating as hospitable principle , sincere treating case main fact , the same feeling and attitude not criticized ,etc., state the general suitability of the social work skill. Finally , propose hoping: The graduate with specialized social work should put sight a bit farther on the choice of employment, do not want the limitation . 关键词:个案社会工作管理(者)下属沟通 Key Words: Social Work Of Individual Manage(r) Subordinate Communicate 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逐渐发展和壮大了起来,但是在中国现有社会经济的发展条件下,能够接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单位又实在是屈指可数,大量本科及专科毕业生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许多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者和毕业生都认为社会工作专业让自己很难在社会上找到除其专业领域外的其他合适的工作岗位。有一部分学生从一开始就厌恶、鄙视社会工作专业,并以一种消极被动的态度来对待和学习它。然而,用心领会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和技术的学习者,他们一定会发现社会工作专业的普遍适应性。许多专业领域的人士及学者把社会工作

小组社会工作技巧

小组社会工作技巧 一、沟通与互动技巧(两个层面:与组员沟通、促进组员沟通) 1、与组员沟通技巧: (1)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语言表情等), (2)专注与倾听(传达尊重接纳), (3)积极回应(复述), (4)适当自我表露(以促进坦陈问题和需要), (5)对信息进行磋商(弄清和正确理解), (6)适当帮助梳理(非评判性帮助梳理发言), (7)及时进行小结(归纳要点) 2、促进组员沟通技巧: (1)提醒相互倾听(注意现场安静), (2)鼓励相互表达(沉默者接纳感受,适当控制机会), (3)帮助相互理解(细微处沟通), (4)促进相互回馈(鼓励分享回应), (5)示范引导(以自身诱导模仿如提问技巧和回馈方式) 二:小组讨论技巧 1、目标与活动确定、问题解决都会用到;有助于组员参与小组事务、激发对小组兴趣、运用集体力量与决策解决小组和组员问题。主要有事前准备和主持两个方面。 2、小组讨论的事前准备技巧:

(1)选择合适主题(明确,考虑发展进程、组特质、目标和组员能力), (2)注意主题措辞(事实性、价值性、推测性、政策性问题不同措辞), (3)选择合适讨论形式(公开讨论、陪席式、座谈会、质询会), (4)安排活动环境(场地、座位等), (5)挑选合适参与者(及与主持人角色分配), (6)准备好讨论草案(讨论目标、素材、场地及设施准备清单、时间分配掌握) 3、主持小组讨论技巧: (1)开场(介绍认识熟悉,引出主题,规则及要求), (2)了解(理解), (3)提问(5种类型:封闭式(“是不是”)、探究回答型(“描述/告诉/解释”)、重新定向型(引向其他组员)、反馈和阐述型(寻求总结)、开放式(“怎样/为什么”), (4)鼓励(不逼而是注意、重复、支持), (5)限制(询问其他人、切断话题或打岔、限定发言时间或调整次序), (6)沉默(组员自行判断), (7)中立(提供问题/资料信息/利弊分析或事实论述,不给答案/决断),

当前基层民政工作存在的困难与建议

当前基层民政工作存在的困难与建议 一、基本情况 嵩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北麓熊尔山、外方山之间,版土面积3008平方公里,56万人,县城距洛阳90公里,距省会郑州200公里,属国家级贫困县。由于版土面积大,人口多,且地处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比较滞后,贫困人口也相对较多。目前,我县共有各类民政对象31937人,其中:城市低保7100人、农村低保20338人、五保对象2833人、优抚对象及建国前老党员1666人。 二、当前基层民政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民政工作越来越加重视,随着民政部门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工作量不断加大,民政部门的职能作用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尤其是基层民政部门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践中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基层民政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显现出来。我认为突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政工作领域拓宽、任务加大与民政人员少、编制增长滞后的矛盾亟待解决。民政工作已由传统的十余项职责增加到30多项,但是国家未出台相应的增加民政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政策,使工作多、人手少的反差越来越大,特别是乡镇基层民政部门处于严重超负荷状态。就嵩县而言,全县16个乡镇,大的乡镇配备2个民政助理员,小乡镇只有一个人从事民政工作,根本无精力做好日益繁重的本职工作。 二是在2005年各地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所有民政办公室被撤销并入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乡镇民政工作“机构无帽子,门口无牌子,办公无章子,办事无票子”,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民政职能的实施。乡镇民政办公室作为民政工作的最基层,是掌握民情、倾听民声、反馈民意的“前沿阵地”,是把党和政府温暖送给广大困难群众的第一站,工作神圣而光荣。而目前乡镇的计划生育、林业、水利、司法等七所八站均有单独的机构、编制和办公场所,唯独民政是合署办公。无单独办公场地、办公设施落后,办公条件差,这种机制严重制约着民政事业的发展。 三是从工作职能看,乡镇民政在本来工作任务就重的情况下还存在兼职现象,乡镇民政工作人员绝大多数同时承担着乡镇安排的驻点包村、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招商引资以及突击性工作任务,而这些工作的难度和压力远大于民政工作,民政工作只能挤时间去完成,处于被动应付状态,致使政策措施执行走样或流于形式。 四是基层民政经费严重不足。近年来,上级拨付地方民政部门的专项资金数目甚大,但基层民政工作经费异常紧缺。低保、五保、优抚对象、救灾救济资金的发放、下乡调研、各种表册印制等都需要大量的工作经费,然而,上级下拨的民政工作经费均为专项资金,使用途径和范围受限,而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的民

社会工作实务试题及答案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模拟试题二 第一题 赵婷6岁时父母因为感情不和而离婚,又各自再婚后把赵婷留给了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仅靠着退休金生活。赵婷读到初中后就辍学了,因为她不想再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增加负担。辍学后的赵婷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一些服装设计方面的书籍,很少与爷爷奶奶交流,更不愿与其他人接触,她感觉自己是被抛弃的孩子,大家会看不起她。赵婷的爷爷奶奶担心这样下去,赵婷会得自闭症,所以找到社区社会工作者张霞寻求帮助。 【问题】 1.赵婷所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张霞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第二题 老姜是一家工厂的工人,近期工厂进行改革,精减人员,老姜下岗了。老姜的妻子在制药厂工作,就在老姜下岗后不久,妻子因为所在的制药厂破产也面临着失业。妻子的身体有残疾,很难再找到工作,女儿正在外地读大学,费用很高,家庭生活越来越困难。老姜也曾尝试去找过工作,但他的要求较高,希望能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收入还要高,而老姜又没什么专业技能,所以总是碰壁。找不到工作的老姜,情绪越来越坏,经常和妻子吵架,在外地读书的女儿知道家里的情况后,很担心,但又无能为力。 老姜觉得自己的家庭情况符合享受城市低保的条件,于是到社区去申请低保,工作人员需要了解老姜家庭的具体情况,老姜对此非常不理解,觉得工作人员在有意为难他,对工作人员的态度非常恶劣。 社会工作者李阳了解到老姜的家庭情况后,认为老姜符合申请低保的条件,帮助其申请了城市低保。同时,李阳多次与老姜进行沟通,帮助他一起分析自身条件和面临的就业压力及家庭生活情况,让他降低就业要求。经过李阳的努力,老姜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并且在李阳的帮助下在一家酒店做保洁工作,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老姜的家庭经济状况慢慢好转。同时,李阳还帮老姜的妻子联系了社区的康复机构,定期会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上门为其指导康复。一年后,老姜退出了低保,还特意到居委会表示感谢。 【问题】 1.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帮助老姜解决了哪些问题?

社会工作-有效沟通技巧

社会工作有效沟通技巧 姓名: 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 沟通的定义:

为了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情感在个人或群体之间传递,并达成协议的过程. 定义要素: 目标 信息 思想 情感 协议 沟通的类型: 通过研究证明,在沟通中有65%的信息是通过肢体语言传递的. 沟通的模型: 沟通 语言 非语言 口头 书面 距离 方向 肢体 语言 身体 接触

信息 发送者接受者 反馈 如何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 克服这些障碍? 1. 怎样有效的发送信息 ●决定何时发送信息 时间是否恰当 考虑接收者的情绪 ●决定何处发送信息 地点是否合适 是否需要更多的私人空间 是否不受干扰 ●决定发送信息的方法 面谈 纪要、信件或备忘录 电话 其它形式 2. 怎样有效的接收信息,你是否具有积极 的聆听的技能? ●聆听的层次 听而不闻不做任何努力去聆听 假装聆听做出假像聆听 选择性的聆听只听你感兴趣的内容 专注的聆听认真地聆听讲话,同时与自己的亲身经历做比较 设身处地的倾听用心和脑来倾听并做出反映,以理解讲话的内容、目的和情感。 心得笔记

利用反馈的工具,取得有效 的沟通 1反馈: 是人所做的事,所说的话 这一信息致在使行为有所改变或加强2反馈不是: 关于他人之言行的正面或负面意见 关于他人之言行的解释 对将来的建议或指示 3 如何给予反馈 明确、具体、提供实例 平衡积极的正面的与建设性的 在正确的时间给予反馈 集中于可以改变的行为 不具有判断性 考虑接收者的需求 心得笔记 4 如何接受反馈 聆听,不打断 避免自卫 提出问题,澄清事实,寻问实例 总结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以确认对其的理解 表明你将考虑如何去采取行动 心得笔记

常见的几种小组社会工作模式资料讲解

常见的几种小组社会 工作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social goals model) 作为最早形成的小组工作模式之一,社会目标模式主要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目或领域。其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1)理论基础 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社会学和系统论。系统论视人类社会、社区都是一个一个的系统,每个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都是耦合在一起的,并且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学关注的则是社会与个人、群体与个人的关系,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与社会行动。因此,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的假设前提在于,小组是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共同体,组员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互动具有改变和发展的积极功能,通过小组的活动可以培养组员的社会责任、社会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社会行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实施原则 总体而言,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大都结合社区发展的一些项目或活动来举行,以谋求社区居民和整个社区的发展,强调小组组员之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实践中,自始自终都要强调和贯彻如下几点原则性的“工作意识”: ①致力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要看到,每个小组的组员都具有社会参与的动力和潜能;关键是通过小组与

组员、组员之间的互动来激发这种动力和潜能,从而提升其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特别关注和吸引弱势群体成员参加小组活动,特别关注提升弱势群体成员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能力。 ②致力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特别是他们建立和扩大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和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 ③致力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提升他们推动社区和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规划和执行社区发展项目、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的能力。 ④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特别是要针对社区的需求问题,吸引和选择合适的社区成员参加小组活动,并结合上述需求和问题,制定小组工作目标,设计活动项目。 (3)社工角色 社会目标模式将社会工作者视为富有影响力的人,负责培养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并希望借助其工作,在小组中孕育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社会工作者凭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引导小组组员发生改变,并且组织、策划小组组员的集体行动,以达到影响社会变迁的效果。 2、治疗模式(remedial model) 作为小组工作的一个传统模式,治疗模式是精神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结合与运用,旨在治疗和解决个人的社会问题,改变个人的社会行为。

关于乡镇民政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乡镇民政工作的调研报告 三河回族乡副乡长洪梅 民政部门承担社会保障,社会组织管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会组织管理等多项社会行政事务,业务面广量大,且都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做好民政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我们对乡镇民政工作进行了广泛征求意见,积极寻求新形势下民政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增进百姓福祉的新路子。 我们征集了民政工作人员、保障对象等各类意见,从中发现在民政业务领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主要有:受国际金融危机、物价上涨过快等因素的影响,困难边缘群众脱离的预期变得列为遥远,城乡困难群众明显增多。如老年人、因病致贫者,这些群众都要求政府给予救助以改善生活;公众对乡公益设施的需求呼声越来越高,占总人口的14%的老年人及其家庭对养老设施和服务的需求相当迫切;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群众对社区集体资产的管理和支配更加关注,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见强烈,对基层政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民政事务日益繁重,基层民政工作存在压力很大,有待建立真正与业务工作相适应的民政工作机制和队伍等。这些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群众对共享经济发民成果的期待。结合民政工作实际,民政部门

将在“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和增加三河幸福指数上做好文章,为保稳促调,转型升级提供坚实保障,为我乡经济社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重民生,着力提高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和优抚群体的生活保障水平,保障基本民生,是民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要完善和深化城乡是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我乡当前城镇低保人口约625人,他们在制度内得到了相应的最低生活保障。今后我们将从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出发,加大救助力度,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同时适度扩大社会救助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全部纳入低保。落实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及时救助生活一时陷入困境的苦难家庭,对低保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零就业家庭、有大学生子女家庭等重点予以关照。二是进一步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提高医疗救助的惠及范围和补助水平,完善及时救助,分类救助。三是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提高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保障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认真落实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尽快完善老年优待政策体系。四是推进优抚安置工作,保障优抚对象权益。继续开展系列双拥活动。继续完善抚恤优待和医疗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优抚对象生活与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步发展。大力推进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建立重点优抚对象医疗

社工考试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l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社会工作程序中的(),即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 A.介入 B.接案 C.预估 D.计划 2.()是检视计划介入的理想结果和这些结果实现的程度及其影响的评估。 A.过程评估 B.效果评估 C.效率评估 D.结果评估 3.()是社会工作者在制订服务计划时所需关注的对象。 A.要改变的人际关系 B.要改变的问题 C.要改变的人和系统 D.要改变的社会环境 4.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接触和初步面谈后,双方要决定下一步需要采取的步骤。如果发现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和期望与社会工作者所能提供的服务不相符,则要()。 A.终结服务 B.转介其他机构 C.进行沟通 D.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5.社会工作者裴嘉兴服务的社区中,有位2011年毕业的大专生梁涛,自毕业后一直赋闲在家,无所事事。裴嘉兴想通过帮助梁涛找工作来改变他目前的生活。裴嘉兴开始介入行动时没有征得梁涛的同意,因此梁涛并不愿意配合。社会工作者裴嘉兴的做法违背了选择介入行动的()原则。A.个别化 B.瞄准服务目标 C.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 D.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6.在儿童的(),外界环境影响的作用逐渐显现,一些个体开始表现出行为及心理偏差。例如,过度依赖、说谎、攻击性行为等。 A.婴儿期 B.幼儿期

C.学前期 D.学龄期 7.在对生活境遇不良的儿童实施救助的过程中,()服务的目的在于防止儿童被虐待、忽视及剥削,并加强家庭的功能。A.支持性 B.保护性 C.补充性 D.替代性 8.下列关于人类心理社会发展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学习信任阶段(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B.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5~3岁):自主与羞耻、怀疑的冲突 C.发展主动性阶段(3~5岁):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D.变得勤奋阶段(6~12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9.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儿童的需要的是()。 A.财富 B.游戏 C.学习D.父母的爱 10.()是运用老年学的相关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 A.养老服务 B.老年照顾 C.老年福利 D.老年社会工作 11.父母离婚后,阿伟跟随父亲生活,受家庭变故的影响,阿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也不善与人交往;而父亲整日跟人打麻将,对阿伟很少关心,每当阿伟犯错时,常常对其棍棒相加。进入初中后,阿伟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又因他迷恋网络游戏,逃学逃课,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从此以后,阿伟不再去上学,整天上网聊天、玩游戏,几乎不与任何人来往。针对阿伟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在设计服务方案时,宜采用的取向是()。A.社会需求取向 B.个人需求取向 C.交友需求取向 D.家庭需求取向

2、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

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 一倾听及提升动机技巧 (一).专注 (二).复述 (三).查证 (四).鼓励及支持 (五).邀请 二、引领技巧 (一).澄清 (二).聚焦 (三).摘要 (四).提供资料 三、反映技巧 (一).内容反映 (二).感受反映 (三).经验反映 四、影响技巧 (一).建议 (二).教育 (三).自我坦白 (四).演绎 (五).对质 一、倾听及提升动机技巧 定义 这组技巧在专业关系建立初期经常被使用,是一组最基本的技巧。运用这类技巧是基于对受助者独特性的尊重,以及对受助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信心。通过肢体及口头语言,令受助者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从而诱发其动机,维持工作关系,投入互动的过程。这些基本技巧包括专注、邀请、复述、鼓励及支持和查证等。 目的 1与受助者展开话题,尝试建立并发展初步的工作关系。 2让受助者感到工作者的关心及接纳。 3让受助者感觉工作者对他的话题有兴趣;工作者应掌握其话题的重点。 4让受助者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表达他的感受及想法。 5让受助者了解工作者支持并鼓励他参与辅助过程。 6在小组中,可以通过这些技巧来建立能够促进小组相互信任、相互分享的规范,营造良好气氛。 运用

工作者运用这类技巧时的基本方法: 7保持身体姿势的舒展和开放,传达开放、接纳的肢体语言。 8在谈话中,能专注于受助者的谈话内容及情绪反应。 9讨论的话题、重点及分享的深浅程度都尽量由受助者来作主导,以表达对他的尊重。 10除了语言方面的跟进,还要做到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的一致,表达支持及鼓励,使受助者能尽情表达。 11对受助者的表达进行回应时要尽量简短、精炼,应考虑到受助者是否能明白,使用受助者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以减轻受助者的抗拒心理。 12如发现受助者表达出来的思想混乱不清,谈话的主线飘忽不定,工作者除了肯定受助者的努力外,还要用“复述”及“查证”的技巧协助受助者找到他的关注所在。 工作者运用时需要留意: 13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开头语,如:“我明白……”、“我听到……”、“似乎你想说……”。 14要积极倾听受助者欲传达的信息后,再予以回应。 15为了让受助者思考问题,体会内心的感受,工作者可提供独立空间供其思考,或者是沉默片刻,让受助者细心体会自己的感受。 16做回应时切忌过于积极主动,以免常常打断受助者的思路,干扰其话题。 17在专业关系建立初期和辅助工作过程中,受助者对于工作关系的建立常常会表现出怀疑的态度,这种现象称作“既投入又退缩的现象”(approach and avoidance)。这时,工作者的接纳、支持及对其感受的认同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专注 定义 “专注”指工作者对受助者的言语内容及非语言内容(包括音量、音调、身体、语言等)的专注观察;同时工作者也要用言语及非语言方式,把这种对他的专注传达给受助者,使他能感受到工作者的尊重和接纳。 目的 1鼓励受助者去表达。 2让受助者感到被接纳,使其心态处于放松状态。 3要让受助者感到自己是沟通过程中的主角,从而促进受助者的自我探索。 运用 在运用时,工作者的基本方法如下: 4工作者用眼神接触受助者,建立初步的关注(eye contact)。 5工作者与受助者保持适当的距离(distance),此距离以受助者感到安全为标准。 6工作者保持开放及放松的坐姿(posture)。 7工作者保持自然的神情,讲情理的姿态(gesture)。 8展开话题时,工作者应采用跟进式的说话方式,不宜主动跳跃到新话题,以免打乱受助者的思维,激起受助者的防卫心理。 在运用时,工作者需要留意: 9“专注”不仅仅是表达对受助者的身体姿势的专注,还要表达出心理上的专注倾向,即在说话时也应呈现出对受助者的专注心态。 10工作者除了“专注”外,也可运用“选择性的不专注(selective inattention)”去阻止受助者发言,以达到控制谈话重点的目的。 11在小组中,工作者除了专注于个别组员外,在同一时间内他还需要注视其他组员。 其中一种专注的方法是用“眼睛扫描(scanning)”。“眼睛扫描”是用眼睛去扫视组员的面

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方案正式版

Some problems that have appeared or can be expected to come up with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and through the record of the terms, effective supervision and implementation.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方案正 式版

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方案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方案资料适用于某些已经出现的或者可以预期的问题,不足,缺陷,需求等,所提出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明文或条款的记录,加以有效的监督与执行,确保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背景及理念: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子的加快,老年人群体越来越庞大,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也不断加强。进入老年,随着生理上的逐步衰退,心理上也逐渐表现出老年特征。,老年人心理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很大,良好心态促进健康,而不良心理则会危害健康。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有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他们还渴望自己有所归宿,被人承认和认同,成为集体中的一员。由

于老年人的孩子很少能常伴左右,导致很多老人觉得很孤独,通过社工开展活动,把老人们聚集在一起,使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同时,从优势视角出发,认识到每个老人都有他存在的资源和优势,社工应该协助他们去发现和发掘,让老人们能够感受到老有所用。同工社工开展的活动,既能锻炼老人的动手能力,放松身心,老有所乐;又能加深老年之家的交流,建立同伴群体的支持系统。 二、活动目标: 1、增进老年人之间的了解与认识,加深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 2、提高老年的学习能力,如组员手、眼的协调能力。

民政工作存在问题0

民政工作存在问题 作为抓民生问题的职能部门,工作领域在加宽,服务对象在增多,标准要求在提高,工作难度在加大,各项政策在基层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关注和解决。 (一)基层民政力量薄弱成为政策执行的难点 近年来,国家民政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民政经费的投入不断加大,城乡低保、社区建设、老龄工作、灾害救助、安居工程、优抚维稳等工作任务繁多,要求很高,造成基层日常工作量猛增,与工作量的迅速增加相比,乡镇综合体制改革后,基层民政组织建设非但没有加强,反被大大削弱,繁重的工作任务使基层民政干部不堪重负。由于工作力量严重不足,造成数据收集失准、政策执行走样、管理形式粗放,各项惠民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二)社会救助政策阳光运行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 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建设阳光救助体系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当前民生工作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基本的满足。一是救助规模偏小,未能实现应保尽保。例如官亭乡统计特困户有620户,1688人,而今年确立的低保对象只有376户593人,由于指标不足,处在同一贫困线的家庭有的享受到了低保,有的却不能享受,造成不公平客观存在;二是保障对象难以界定。我们严格落实程序,实行了个人申报、***评议、支

村委初审、张榜公示,下村入户调查核实,由于家庭收入难以核定等原因,错保漏保依然存在,人情保、关系保难以杜绝,群众不满意增多,到乡民政办上访要低保的人增多,有些村干部面对群众的低保诉求,既不宣传政策,也不解释理由,一味将矛盾上交,让其找民政办,造成群众对民政工作的误解。 (三)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亟待解决的焦点 就我乡而言,全乡总人口为22606人,60岁以上老人3625人,占总人口的%。已经大大超出全国老年人比例12%的平均水平,人口加速进入老龄化已是不争的实事,亟待建立满足老年人群需求的社会服务体系,增加养老服务设施,健全为老服务制度。在这一问题上,党委、政府重视还是不够,经费投入不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物质、制度等各种准备比较滞后。我乡敬老院,目前仅能容纳50人,通过改扩建后,也能只能容纳90人,达不到全国每千名老人50张床位的要求,无法满足五保、寄养老人的需求,前段时间就出现了五保老人因无法寄养而上访的事情。 加强乡镇民政工作,将党的惠民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加快为民民政、效能民政、廉洁民政和素质民政建设,是基层民政工作者光荣的使命,我们应该加快和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推动民政工作健康发展。 (一)夯实基础,加强民政队伍建设

助理社会工作师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工作又可称为()。 A.社会服务 B.社会福利 C.社会安全网络 D.社会保障 2、社会工作是一种()。 A.自发助人活动 B.营利活动 C.专业助人活动 D.提供物质救助的活动 3、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是()。 A.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偏好 B.专业对专业行为的价值的规定 C.社会一般伦理原则 D.正义和平等 4、社会工作专业对服务对象的基本功能之一——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是指()。 A.为贫困家庭提供 B.让个人及家庭能够承担起基本社会责任 C.让人们过上好日子 D.让公民获得权力 5、“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的含义是()。 A.在环境中解决个人的问题 B.个人的问题产生于环境中 C.个人的问题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D.个人的社会性问题与环境有关,个人的生理问题与环境无关 6、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指()。 A.由于个人、社会或自然原因而陷于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 B.所有的社会成员 C.贫困人员 D.遭受各种困难的人员 7、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是指()。 A.社会工作服务的人数增加了 B.社会工作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 C.弱势群体的人数扩大了 D.贫困群体扩大了 8、下列哪一项是社会工作专业的要素?() A.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 B.救济物资 C.心理辅导 D.社会政策 9、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的角色?() A.服务提供者 B.支持者 C.倡导者 D.资源争取者 10、老年人社会服务是指()。 A.照顾老年人 B.治疗老年性疾病 C.老人赡养 D.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帮助老人解决其面临问题的服务 11、社会工作者的政策影响人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能()。 A.影响政策 B.决定政策 C.制定政策考试大论坛 D.发布政策 12、社会工作者的研究者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是()。 A.研究人员 B.兼职做研究 C.研究助理 D.对服务对象的研究评估 13、社会工作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是指()。 A.心理咨询 B.心理治疗 C.聚焦于人与环境互动的心理问题 D.精神疾病的治疗 14、医疗社会工作是指()。 A.在医疗机构内开展的社会工作 B.医生或护士开展的社会工作 C.针对病人的社会工作 D.针对医护人员的社会工作 15、矫治服务是指()。 A.针对监狱中的犯人的社会工作 B.针对社区中的犯罪人员的社会工作 C.针对监狱和社区中犯罪人员的社会工作 D.针对犯罪人员家属的社会工作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哪几项是社会工作的特点?() A.专业性主任活动 B.注重专业价值 C.强调专业方法 D.服务于所有社会成员 2、社会工作在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包括()。

小组工作教学大纲

《小组工作》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小组工作 课程编码:B0531119 适用专业及层次:社会工作,本科 课程总学时:54学时 课程总学分:3学分 理论学时:36学时 实践学时:18学时 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小组工作》属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小组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方法之一,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处理个人、人际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开发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个人成长。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去满足案主的需求。小组社会工作教学的目的即是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小组工作的基本理念、价值观、职业伦理、理论和技巧,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务训练,将书本知识变成实践能力,从而真正了解和掌握小组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达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一)理论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小组工作概述 【教学内容】 小组工作的涵义;小组工作的功能与类型;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 【教学要求】 掌握小组、小组工作的涵义,小组工作的功能;了解小组工作的类型与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 【教学重难点】 小组工作的涵义;小组工作的功能与类型。 第二章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 【教学内容】 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小组工作的伦理守则与实务原则;小组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教学要求】 掌握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实务原则;了解小组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教学重难点】 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在实务中的应用。 第三章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小组动力 【教学内容】 小组动力的理论基础;小组动力涵义; 【教学要求】 掌握小组动力的理论基础;了解小组动力的涵义; 【教学重难点】 小组动力的理论基础;小组动力涵义;小组动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 第四章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 社会目标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发展模式。 【教学要求】 掌握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教学重难点】 社会目标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发展模式,主要模式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 第五章小组的领导 【教学内容】 领导的涵义;领导的方式;领导的素质和技巧。 【教学要求】 掌握领导的涵义;理解领导的方式;了解领导的素质;掌握领导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领导的涵义;领导的方式;领导的技巧;领导技巧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 第六章小组的沟通和冲突 【教学内容】 小组的沟通;小组的冲突。 【教学要求】 掌握沟通和冲突的涵义;了解沟通的过程与冲突的过程;掌握沟通方式与冲突解决方式。 【教学重难点】

民政工作风险点

民政工作风险点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纪委十七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进一步推进惩治和预防***体系建设,全力塑造“务实、高效、规范、廉洁”的民政形象,为全市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二、组织领导 成立局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宋水良任组长,书记晏细毛任副组长,副局长朱永春、邹宏进、刘仕永、何新明、纪检组长?a href=‘http:///zuowen/yu/’ target=‘_blank’>雨牛せ嶂飨蹩铮戎芾砭志殖た锘云剑壬瓢熘魅吻裨倩馗鞴墒摇⒍痘垢涸鹑宋稍薄A斓夹∽橄律璋旃遥图熳槌ぶ雨欧止埽旃抑魅翁贩曳腋涸鹑粘9ぷ鳌T诰只亓缦盏惴婪豆芾砉ぷ髁斓夹∽橥骋涣斓枷拢苫氐匙椤⑴勺ぜ图熳椤旃业茸橹凳?/p> 三、实施程序 实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从5月份开始,在6月底以前查找出廉政风险点以及制订好避险措施。 第一阶段:学习动员教育(5月27日前)。组织召开局机关开展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会议,认真学习中共醴陵

市纪委《关于开展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的通知》、组织观看廉政教育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等。集中进行动员,统一认识,形成氛围。 第二阶段:查找出风险点(5月28日—6月15日)。从两个方面查找廉政风险点:一是作风建设方面,主要从工作纪律、办事效率、服务态度等方面查找风险点;二是制度职责方面,主要从涉及人财物管理、行政审批、行政执法、重大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查找风险点。 1、岗位自查(5月28日—6月5日)。干部职工结合岗位职责,采取自己查、同事帮、领导提、组织审四个程序,认真查摆和分析个人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存在的廉政风险点和监管风险点,填写《岗位(个人)廉政风险点自查与领导评查表》。 2、股室自查(6月6日—13日)。在岗位自查的基础上,各股室、二级机构结合实际,对本单位职权行使的每个环节中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进行深入自查,组织股室人员广泛讨论、评议,确定本单位每个岗位的风险点,填写《股室(站所办队)廉政风险点监管风险点自查与领导评查表》。 3、领导评查(6月14日—15日)。在个人自查、股室(二级机构)评查的基础上,由局机关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风险点进行最后确认,对风险程度进行最后评估,填写《廉政风险点综合评查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