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禅宗

日本禅宗
日本禅宗

解读“日本禅”

杨薇

内容提要:禅是日本文化的支柱,武士道的核心即来自于禅,它不仅构筑了日本人的人生哲学,而且影响着日本艺术美的基调。禅宗与神道相融合,形成“日本禅”,它使日本文化朝着“苦涩”“枯淡”的方向发展,并直接促成“物哀”、“空寂”“闲寂”日本文艺三大美理念的形成。把握“日本禅”,是深入破解日本文化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日本禅人生哲学文艺美理念

禅宗的发源地在中国,从它诞生之日起,日本僧侣又开始新的“移植”。12世纪荣西将临济禅,13世纪道元将曹洞禅带入日本,禅宗东渐,很快受到日本武士阶层的垂青。禅宗乃印度佛教思想与中国哲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变高度缜密的、严密的逻辑推理的佛陀教义为非逻辑,靠主观直觉来把握之物。“中国化”了的禅宗具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见性成佛”“直指本心”等简单易行的特点,非常适合来去匆匆的武士阶层的胃口;特别是禅宗强调苦心静修的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及“生死一如”“寂死为乐”“生命轮回”的思想,有利于培养武士钢铁般的意志,并给予驰骋疆场的武士以勇气与理念支持;此外,禅宗崇尚直觉思维重佛教实践,强调“坐禅”“作务”,即以劳动为最佳修炼方式,与中国人相比,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更重直觉与实践,这是禅宗之所以能“长驱直入”于日本文化之中的深层原因。查尔斯.艾略特在其名著《日本佛教》中也持此见,他说:“禅对于东方的艺术、知识及政治生活来说,具有伟大的力量,禅也是日本式性格的表现,其他所有佛教都没有禅那样`日本式'”(1)。

武士道文化的核心即来自于禅,它不仅构筑了日本人的人生哲学,而且也影响着日本艺术美的基调。禅宗与神道相融合形成“日本禅”,它使日本文化朝着苦涩、枯淡的方向发展,并直接促成了“物哀”、“空寂”“闲寂”日本文艺三大美理念的形成。“日本禅”早已走出了中国的“寺院禅房”,被民众化、社会化,并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不同于中国的东方独树一帜的禅文化体系。

一、禅构筑了日本人“生的哲学”

1、禅宗“作务”思想

禅宗强调“作务”,即砍柴、烧水、打扫、园林、种田等等劳动实践,中国的百丈怀海禅师就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名言。日本自古即有着勤勤恳恳、专心致志于农业生产的“精农主义”(2)性格,17世纪日本禅僧铃木正三又将其发扬光大,他以“众生为佛”为理论的出发点,将现世职业视为“佛行”,认为勤业、敬业、乐业即是修行“善根”,并将商业也视为“无漏之善根”,比如工人做工,农民种田,商人经商,武士卫国均是在修行佛行,即实现一种人生价值,而不劳动则意味着停止佛行,因此闲赋在家、游手好闲之人一向是被日本社会所唾弃和排斥的,从而树立起一种促进近代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全新的宗教伦理,即“劳动为美”的道德理性原则,至今工作狂般的生活方式依然是被日本社会所普遍认同的生命价值与人生追求。

2、禅宗“清贫主义”的生活方式

禅宗崇尚疏食蔽衣,粗茶淡饭,这与武士倡导的廉俭操守相一致,因此为武士所推崇。对于武士而言,对饮食说长论短是有伤大雅,缺乏教养的表现,大丈夫应远离厨房,饮食讲究七分饱,不奢华,尚节俭。铃木正三之后石田梅岩认为,浪费与奢侈会破坏社会秩序,而提出“俭约”乃政治之大本的主张,江户幕府力倡节俭。在日本,浪费乃极大的犯罪,上至天皇下至民众,均以“节俭为美”,天皇长子玩具用过,次子用,坏了再去修理。“节俭”与“勤业”同样成为日本社会所普遍认同的道德理性原则,“勤俭”成为日本人美德评价的重要标准。

3、“言简意赅”

禅宗崇尚简洁的思维方式还深深地影响了日本人的语言世界,武士以寡言多行为美,即多做事,少言语,甚至“无言语”。对武士而言,多言多语则有失武士威严之气,因此一句话能说半句不说一句,能说一句不说两句,讲求语言凝练,言简意丰,只言片语却让人回味无穷,即所谓“沉默是金”,并教育男孩子不要多说话,无论遇到什麽都要默默地忍耐,认为这是男子的美德,即以“沉默为美”。

4、禅宗“悲世”情怀

自然资源贫乏,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的日本列岛,往往会在弹指之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幻化为无有,因此特定的地理环境使日本人对“人生即苦”“人生无常”的佛教、禅宗情有独钟,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武士亲禅,日本人亲禅。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巨大的生存危机感使日本人总是以挑战人生极限的姿态工作着,沉重,压抑,因此日本人身上少有狂喜的表情,被称为“富而不乐”的人;而有着深厚儒道文化积淀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则比较“乐世”,既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积极入世的儒家理性,亦有退而隐逸的

的道家哲学。关于此,周一良先生曾精辟地指出,日本文化有一种苦涩枯淡之味,即“禅味”。查尔斯.艾略特在《日本佛教》中也指出,日本的性格就是禅(3),而本文第二、三部分笔者所要展开论述的日本人的“死亡哲学”,以及日本文学艺术艺道则正是日本人“悲世”心理的折射。

二、禅也支配着日本人“死的哲学”

1、禅宗的生死观

禅宗认为,“生死一如”“寂死为乐”“生死轮回”,此给予驰骋疆场的武士以理念上的支持,使其在战场上能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这种生即死,死即生,死乃生命之“轮回”,死乃“重生”的禅宗生死观为武士社会所推崇,武士修身书《叶隐闻书》中的名句即曰:武士道即通向死亡之道,武士的哲学就是死亡的哲学。

2、禅理念支持下的“剖腹”

剖腹始于永祚元年(989年),大盗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一字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军官,据说此乃剖腹最早来源。镰仓时代盛行引咎剖腹(因丢失阵地)或阵前剖腹(因耻于被擒),江户时代以后社会稳定,殉死、殉情(男女情死)之风盛行,虽幕府颁布禁令而不绝。

剖腹分“坐腹”和“立腹”两种,方法有一字形、二字形、三字形及十字形四种。被视为最霸气逼人的乃“十字形腹”,日俄战争中被誉为“军神”的乃木希典在明治天皇驾崩时,剖腹自尽即十字形腹。

3、武士文化影响下的“高自杀率”

武士道“轻生死”,日本许多著名文学家选择自杀,如有岛五郎、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太宰治和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小说结尾处都是唯美死,在他看来死乃重获新生,并最终选择吸煤气管自杀;三岛由纪夫幼年时一直受天皇思想教育,看到天皇思想不能复活而痛苦,终于1970年在给日本陆上自卫队东部方面总监部内演讲后当众剖腹自尽。

当今日本社会每当发生政治的、社会的丑闻和渎职事件时,必有人自杀。2002年5月12日在日本北海道发现了日本国内第四例输入性疯牛病后,北海道29岁的女兽医逐在家中引咎自杀。1998年日本企业经理自杀者达713人之多。2007年11月东方早报报道,日本自杀人数连续九年超过3万人,日本自杀率在发达国家里是较高的,日本上网普及率极高,近年网上相约自杀者不计其数。

日本著名画家古贺春江说,再没有比死亡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也有人说,在赴死

之际,能体验到一种人格升华的慷慨凄凉的满足。由此可见,禅亦主宰着日本人死的哲学。

4、不同文化下的生死观

西方如美国经济同样不景气,但其自杀率仅日本的一半。基督教认为自杀是罪恶,13世纪著名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1224—1274)在《神学大全》中罗列了自杀是犯罪行为的三大理由,欧洲各国的法律均以此为依据,欧洲中世纪法律严禁自杀,英国直至1961年才废除自杀罪;而日本却有一种赞美剖腹和殉情的传统。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着不同的生死观。所以虽日本政府制定各种防止自杀的措施,但都是治标不治本,武士道的“生死观”是造就自杀者的“温床”。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先生尖锐地指出:“武士道精神的核心来自于禅”(4),它占据着日本文化的核心位置,影响着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进入武士社会,武士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言行举止被社会普遍推崇,上至宫廷,下至百姓均以此为楷模,竟起效尤,从而形成武士道民众化、社会化的倾向,日本民族的均质性即由此而来。近代日本思想家新渡户稻造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哪怕是一个思想最先进的日本人,只要揭开他的外衣,就会发现他是一个武士”(5)。客观地说,武士道就其本身而言,是关于武士的道德与行为规范,但当它被日本统治者邪恶利用时,则变成杀人机器的代名词了,这一点我们要辨别清。

三、禅还是日本文学、艺术、艺道的内在支撑

(一)禅与日本文学

“物哀美”文学禅对于日本许多体裁的文学形式均有影响,首先它直接促成了日本文学核心美理念——“物哀美”的形成。“物哀美”是日本文学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简言之就是一种悲情美意识,它是一种纯粹感觉式的美,不是凭理性、理智来判断,而是靠直觉、靠心去捕捉到的美,其间有股惆怅的味道。日本国学大师本居宣长认为“物哀”的最高成就就是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他在《“源氏物语”玉小栉》中指出,其所述均为世间真人真事,看了不由你不动心。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源氏物语》中出现的“哀”字多达1044个,其半数乃至三分之二是与同情相通的,表达作者对人生百态的哀愁和对女性命运的同情,有评论认为作者对“哀”作出了出色的表现,将哀从初级阶段推向高级阶段,从“哀”的事物升华为让人知道的“物之哀”。

这种“物哀美”文学美理念的产生,首先与其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日本列岛一方面山清水秀,景色怡人,另一方面自然资源贫乏,火山地震频生,它会使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在突如其来的变故中消亡,从而酿就了日本民族易动、易感、易哀的情感,因此“悲世”的佛

教(“人生即苦”“人生无常”)、禅宗与日本人的思想感情正相契合,迅速为日本人所接受;其次,日本一代文学宗师紫式部出身书香门第,自身有着极高的汉文学素养,也信仰佛教,很早丈夫去世与幼女孤寂为生,特别是她亲眼目睹宫廷权利争斗及女性悲苦命运,不断发出“人生悲哀”的慨叹,并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力将其“禅化”,升华至“艺术化”的审美境地,从而形成“物哀美”的日本文学独特的审美意识,所谓“物哀”即对人生不如意的悲哀。特殊的文化风土使得日本人的文化心理“尚悲不尚喜”,悲生而亲死。

由是观之,“物哀美”的理念一方面受到佛教“悲世”理念的侵染,同时也在禅的了悟之中得以升华与发展,这种悲剧美意识于平安时代之后,一直成为日本文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也成为日本一代代文学家竞相追逐的表现形式。

俳句禅之于日本文学的影响明显见诸于日本独特诗体——俳句,它是日本诗歌的代表形式之一,只有十七个音节,虽短小,但却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俳句直接受到禅的影响,日本著名诗人与谢芜村认为,在创作俳句时要根据刹那间的“悟”进行,诗要一气呵成,而这样的技艺只有禅学思想深厚的人才能掌握。铃木大拙认为,禅不靠任何理性或概念的东西,而只靠直觉去体悟生命及佛理,这种直觉在俳句创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诗人的直觉观照突然迸发出不可遏制的灵感而进入迷狂状态时,就会创造出独具“幽玄”或“妙”的伟大作品,这种“幽玄”或“妙”就相当于中国文学理念中的“神韵”或“气韵”(6)。

中国文人禅诗有的写得十分精致,而俳句不同于此,俳句要的是禅之机趣,如江户时代诗人松尾芭蕉创作的三行诗“古池塘,蛙儿轻跳入,水声响”,它用极其浅近的语言,传递不可言传的禅意:陈腐得近乎凝固了的古池塘,由于青蛙这一鲜活的生命,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惊醒处于迷茫中的人们。又如与谢芜村的“青青铜钟上,蝴蝶悠然眠”,则暗示一种不与世相争的超凡脱俗的气质,达到超脱逍遥的境界。日本俳句源自于中国的禅诗,但又有所创新,它以孤寂的心静观大千世界,语言平淡自如,朴实无华,却发人深省,达到“闲寂”的艺术效果。

(二)禅与水墨画

在日本传统绘画中,水墨画受禅宗影响最为深刻。水墨画是一种素描,通过一根根墨线的浓淡和粗细来表现立体感与透视感,并同时表现时间感与空间感的不同,是一种技艺高超的绘画。

乔治.达斯维特在《中国的神秘思想与近代绘画》中对禅与东方传统绘画的关系进行了很好的揭示。他说,中国美术家绘画的关键,就是思索集中,且随意志的去势一气呵成,在

作画前,首先要将所绘之物作为一个整体去观察,思散神驰就会成为事物表象的奴隶。即将丰富的“物象”高度“禅化”、艺术化。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也曾一语道破天机,他说,禅启迪了日本人的艺术冲动,似乎有什麽东西与魔法相通(7)。在此基础上,依靠简洁而有限制的墨线来表达深奥的境界,颇似象征性绘画,具有强烈撼力,禅特别强调“悟”体验,悟就是“迷狂”、变态,就是一种超越(8)。

与中国水墨画相比,日本水墨画更多地大量使用“余白”与简笔体,即在画纸或绢本上尽量用较少线条和墨块,用最简练、浑朴的笔法去描绘物象,这体现了禅的精神。在禅宗看来,一既是完美,又有普遍性,因此日本艺术崇尚“一”,一枝花,一棵树,一个人,铃木大拙将其归纳为“一在万之中,万在一之中”,因此画面极其简洁,意境甚至有些感伤,而不像西方油画将物象充满整个画面,与西方绘画、雕刻、建筑那优美、宏壮的对称性相比,日本艺术显得有些朴素、简陋,甚至残缺不全,但日本艺术家却坚信这种风格最能表达自我,而十分满足地陶醉于其中(9)。

日本水墨画源自中国,但又有其创新与发展,融贯了“空寂”的艺术精神,追求一种恬淡的美,也有人认为,日本水墨画也涵概了“闲寂”的艺术精神,表现出一种未经雕琢的质朴的美,它不精致,也不鲜艳,还有些苦涩、枯淡,这正体现了日本禅的精神。

(三)禅与能乐

能乐是日本最严格的古典艺术,发展至今已有600年历史,它是在吸收中国民间曲艺和唐散乐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表演、对白艺术,13世纪观阿弥、世阿弥父子在前人基础上创立了以歌舞为主体,戴着面具诉说喜怒哀乐的能乐。能乐由能乐师、能舞台、能面及伴奏师、能装束、剧本构成。能乐师是能乐的主宰,均为男性;能面多由桧木雕刻而成,其独到之处在于兼有“悲哀与微笑两种截然相反的表情”,兼具“悲喜”的能面扩大了能乐师的表演空间。

禅是能乐表演的灵魂。能乐表演时,要求演员进入“禅定”状态,达到“无相”的自由奔放的艺术境界;无论演什麽戏,能舞台背景都是一棵青松,能乐追求虚无的世界,将舞台化“无”,即无表情(能乐师戴上能面具)、无布景、无道具,让观赏者从无形的表情和无形的空间背后,去想象其无限大的空间和喜怒哀乐,以缓慢乃至静止的动作去体味它的充实,加上谣曲的单调伴奏,造成一种“寂”的气氛,使能剧表演达到幽玄的“无”的美学境界(10),即苦涩、枯淡之境;此外,世阿弥还强调能剧表演要“心七分动”,即表演动作只表现“心”的七分,不要把心全部表露出来,这样才能使人有回味的余地,犹如日本水墨画的“余白”,留给观赏者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任其思想自由地“填充”,能乐大师世阿弥指出,“观赏能

艺之事,内行者用心来观赏,外行者用眼来观赏,用心来观赏就是体也(《至花道》)”。日本艺术崇尚简洁、含蓄,这正是“日本禅”的表现形式。

有评论者认为,能乐与歌舞伎表达悲哀的方式有别于中国和欧洲,中国与欧洲的戏剧往往以悲痛欲绝的“放大”动作来表现其巨大的悲哀;日本则是采用静寂地忍受悲哀的动作,让观众自己去感受表演者强烈抑制的悲哀,用心去体验这种悲哀美与静寂美,达到“空寂”美的艺术效果。铃木大拙先生也曾指出,“感情达到最高潮时,人就会默不作声,多少受禅的方法影响的日本艺术家们,产生了用最少的语言的倾向,暗示力是日本艺术的秘诀”(11)。

在日本文学艺术领域,“物哀”“空寂”“闲寂”构成日本文艺三大美理念,它占据着日本艺术的核心位置,是“日本禅”的艺术外化,也是日本艺术的精华与极致,“空寂”与“闲寂”由“物哀”发展而来,这两者的艺术精神是相通的,主要是表达一种以悲哀和静寂为潜流的苦涩美、枯淡美与朴素美,均属于主观感受与体验,是独具日本特色的美理念。(四)禅与茶道

中国乃茶道的发源地,唐代陆羽的《茶经》乃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里程碑,据学者们最新研究,中国茶道创立于唐朝,并且儒释道并融,南宋时期日本引进中国的茶道,但逐渐摒弃了中国茶道养生长寿的一面,逐渐发展为修炼禅意的功课,培养高尚情操的一种契机与方法,且规矩要比中国茶道繁复得多,到了近代,中国饮茶注意茶道的越来越少,日本茶道却始终如一地保存着禅的精神并传承至今,离开了禅意,也就无所谓日本式茶道。

因此茶道是禅的一种修行方式,是禅的“延续”,即所谓“禅茶一味”。茶道核心在于“悟禅”,即修炼禅意,使意念清净,淡泊功利,返璞归真,实现自我,心灵的“纯化”在茶道这一艺术中得以完成,这才是茶道的真谛。

禅宗对于茶道的深刻影响还表现在,茶道仪式中对禅宗精神的奉行,千利休将茶道精神概括为:和、清、敬、寂。“和”即和谐,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清”是茶道环境清洁、整齐,要求茶室一尘不染,在茶庭之上营造清净无垢的佛陀世界,建立人间的“净土”;“敬”指人与人彼此尊重、互敬,无任何的等级与偏见,即所谓“其交淡泊无阿谀奉承之事”,“亦无傲慢无理之举”(12);“寂”即贫困,静寂,千利休主张“少私寡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空云卷云舒”之极其高远的道家人生境界,安于贫困,不为外物所动,即所谓“脱俗”,此乃茶道的根本。

学者们认为,至千利休茶道达到了一种“空寂”的艺术境界,明确“空寂”为茶道的美理念。“空寂茶”强调去掉一切人为装饰,追求自然、简素的情趣,枯淡的意境,通过茶道,净化心灵,达到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茶道非常重视茶人之品,主张谦卑内敛的

为人之道。因此可以说,茶道是一种融宗教、道德、哲学、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禅宗日本化的典范,是“日本禅”的创新与发展。日本一方面善于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又钟爱传统,茶道在日本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至今休习茶道的人也有400、500百万人之多,成为日本人所珍爱的传统艺术。

(五)禅与花道

日本花道流传至今已有550年的历史,几经演变,形成许多流派,有“世俗三千流”之说。当代日本花道舞台由三个著名流派所占有:池坊流、小原流和草月流,池坊流是日本花道的创立者,也是日本花道中最大的一个流派,弟子超过百万。据说,在日本学过插花的人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插花成为日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成为女性修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禅宗的重要特性为亲近自然,于自然之中“悟道”,自然与禅互为表里,相互辉映;而日本人自古即有着一种“自然情结”,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曾说“日本人与石、树木和花草心灵相通,日本人对自然怀有独特的浓厚情愫”(13),这使日本人从文化心理上亲近禅宗,而花道之真谛即在于采用人工技艺,将自然的纯朴之美展现出来,通过花道形式表达人们对大自然,对人生的感悟,以及万物流转的体验。

建立在禅宗“无常观”基础上的插花艺术十分注意“动感因素”,根据时间的发展和季节的变化而选择相应的花材。如枯枝反映过去,蓓蕾表示未来,枝条有力的曲线象征春天,凋零的枯枝则寓示冬天;传统花道反对左右对称并使用单数花材,这样插出来的花才是“生花”,即有生命力的花,而双双对对平衡插入的花则被视为“死花”,因为太完美。可以说花道中处处有禅(14)。

花道之中蕴含哲学。日本传统花道由象征天、地、人的三条枝干组成,其中高者为天,低者为地,中间为人。天是主线,是整个造型的基础,冲向天空,表示对天的崇敬(15),三条枝干“三才一致”,和谐统一,花道所传达的正是对大千世界的种种“悟”与体验。

日本传统花道不象中国、西洋插花那样满满当当,造型繁复,五彩缤纷,而是以“一枝枯枝,一朵白花,一坛清水便勾勒了冬日的凄美”(16)。即所谓一条枝杆,一朵花,更能表现天地宇宙,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也曾说过,“一朵花比百朵花更能反映花的魅力”,充分体现了禅宗“一即多,多即一”的思想。所以日本传统花道简洁、宁静、轻巧、质朴,于静寂、恬淡之中透出浓浓的“禅味”,它不象中国、西洋插花那样喜气洋洋的,而是显露出苦涩、枯淡的意境,这与高度禅化了的日本文化的总体气质是相契合的。

(六)禅与日本建筑园林

日本建筑有着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简单、纯粹风格的追求,最为典型的则是位于三重县的伊势神宫,它贯彻了神道文化的本土精神,各部均毫无人工装饰与人工技巧,是一种“至简至纯”的美,且位于山中林间,依山傍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日本神道教以“自然为本位”,禅宗则崇尚自然,两者正相契合,走向融合。

禅宗传入后,日本人对宋代禅宗五山十刹的建筑风格极为推崇,对中国园林的“缩景艺术”更为欣赏,于是在日本大规模复制,室町时代数以千计的禅寺均仿宋代样式被建造出来,称为“禅宗样”。但日本园林并未止于仿制,而是根据本土文化的需要,有所创新,其中最独具创意的乃是枯山水缩景艺术。

一般来说,“无池无水不成园”,而日本的枯山水却排斥水与池,以石、白沙、苔藓为素材,故亦称假山假水。它是在禅宗冥想的的精神世界里构筑出来的“净土”,14世纪室町时代,小规模的枯山水庭园广为流行,最具代表性的乃京都龙安寺石庭,呈长方形,占地150余平方米,庭内无一树一草,零星错落地安置了15块大小不一的石快,并铺以白沙、苔藓,供人睹物静思,冥想天外:使观者仿佛置身一望无际的大海,海中分布着星星点点的岛屿,岛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茂密森林,此乃枯山水的精妙所在,使人由建筑的小空间进入自然的大空间,由有限进入无限,体现出一种淡泊、玄远、寂灭、往生的宗教情怀(17)。这种抽象化的枯山水给人一种干枯、寂静的感觉,进而引申出“空寂”“闲寂”的审美情趣,体验到自然、朴素、枯淡之美。

茶庭是源于茶道的一种园林形式,它是在禅宗理念影响下营造出来的独具日本特色的空间艺术形式。它不是供游人赏景、游戏的场所,而是严格的宗教修行的道场。茶庭一般只种常绿植物,不栽花,选用树木一般为赤松、黑松、杉、柏、石楠、樟、竹、枫等常绿树木;以拙朴的步石铺设小路,迂回曲折,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以营造和、寂、清、幽的禅宗意境,达到“空寂”美的艺术效果。如今有着500多年历史的茶庭成为当今日本庭园的代表,其庄严肃穆的氛围足以荡涤人的心灵尘埃,并抚慰现代人骚动不安的心灵。日本古典园林源自中国又自成一家,“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体是文人园林,弥漫着浓浓的书卷气;而日本古典园林的主体是武士与僧人园林,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18)。

此外,禅对日本柔道、剑道亦有深刻影响,日本武道独尊禅家,中国武术则儒释道并融。限于篇幅,这里则不做详论。

禅成为日本文化的支柱,它不仅构筑了日本人的生存哲学,还与日本文学、艺术、艺道相通,极大启迪、激发了日本人的艺术创作。乔治.先森在其所著《日本文化简史》中高度

概括了禅对日本文化的意义,他说:“禅宗对日本的影响极为微妙而广泛,所以它成为日本文化精髓的极致。它如此深入于日本人的思想、情操、美术、文学和习惯之中,以致于使许多人为了写日本精神史上这一最难而又最有魅力的一章不辞辛劳(19)。禅宗经过“日本化”改造与创新形成“日本禅”,而把握“日本禅”则是深入破解日本文化的关键。

注释:

(1) 转引自铃木大拙:《现代日本思想大系》,筑摩书房1965年,第262页。

(2) (日)松尾康二:《日本深层文化与中日文化交流在21世纪的作用》,《日本研究》1998年2期,第73页。

(3) 转引自铃木大拙:《现代日本思想大系》,筑摩书房1965年,第262页。

(4) 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三联书店1989年,第4页。

(5) (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岩波书店1969年,第32页。

(6) 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三联书店1989年,第4页。

(7) 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三联书店1989年第26—27页

(8) 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三联书店1989年,第159页。

(9) 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三联书店1989年,第4页。

(10) 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0—91页。(11) 转引自佛智慧论坛:https://www.360docs.net/doc/4219126424.html,。

(12) 金丹元:《禅意与化境》),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21页。

(13) 转引自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7页。(14) 徐蓁:经理世界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219126424.html,。

(15) 徐蓁:经理世界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219126424.html,。

(16) 徐蓁:经理世界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219126424.html,。

(17) 刘婉华:“文心与禅心——中日古典园林审美意境之比较”,《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8) 同上(17)。

(19) 转引自铃木大拙:《现代日本思想大系》,筑摩书房1965年,第262页。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徐静波)

日本禅文化

日本禅文化 日本文化表现出了独特的神秘主义。独特,是因为它借助禅的形式表现出生活于现实中的日本人的自我的内心世界。日本人纤细而哀愁的精神气质是属于东方古典世界的禅宗的思想和审美风格。日本的美在清冷与寂寞,美丽与幻灭,性感与纯情,快乐与死亡,永恒与无常中体现无遗。 禅,佛教名词“禅那”的略称,意译作“思维修”, “弃恶”等,通常译作“静虑”。禅宗作为中国佛教派别的一支,由南朝宋末菩提达摩由天竺来华授禅法而创立,后分为很多派别,南宋以来,唯临济,曹洞两派盛行,且流传到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日本的美处处体现了日本化了的禅文化的精髓。 一、物之哀 世人认为日本消化了中国文化,创造出独特的文化精髓是在平安时代,这个时代最具支配的审美观是“物之哀”。是指一种“物心合一”的意识,以“意”来表现悲哀与同情,爱怜浑成的感动情绪,具有优美、纤细、沉静等特殊的关照意义和情趣意义.这种审美精神是由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来开拓和完成的。里面的众多人物陷入苦海进行反省时,都进入“善恶不二”、“菩提即烦恼”的境界,紫式部的目的虽然并不是宣扬佛教,但却处处流露出悟道,弃恶的味道。《源氏物语》对日本后世的影响范围极广,和歌自不用说,甚至从工艺美术到造园艺术,都不断从它那里获得美的精神食粮。 二、恬静 “恬静”是战国时代结束后在人们寻求恢复内心平静的时代里,得势的町人所具有的审美观,是从崇尚“和苑寂静”,敬重“古雅”、“闲静”的茶道中产生

的审美观。指潜在内心的丰富情趣,极其狭隘、简朴的茶室反而寓意无边的开阔和无限的雅致。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贫困”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千利休的草庵式空寂茶的精神,是超越人力而回归自然,视茶道为佛道,通过禅宗与茶道的结合,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发现“空寂美”的存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茶道”。以茶会友,“一味同心”,构成了日本民族“茶道”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至今,“空寂”茶道仍然是日本文化的一颗明珠。要使人觉得一朵花要比一百朵花更美。日本的插花名家池坊专应也曾“口传”:“仅以点滴之水,咫尺之树表现江山万里象,瞬息呈现千变万化之佳兴。正所谓仙家妙术也。茶碗使用之前,也先用水湿过,使它带着润泽,这成了茶道的规矩。 三、闲寂 “闲寂”乃是以松尾芭蕉为核心的俳句世界中所谈论的美学意识,意指寂静孤高的心境。芭蕉是徘人,也是禅僧,他的禅文化精神贯穿于他的俳论和俳作。芭蕉的名句《古池》就是通过这种禅的精神创造了“闲寂”的风雅美。句曰: 闲寂古池旁青蛙跃进池中央水声扑通响‘从芭蕉的“俳眼”来审视古池、青蛙入水、水声三者,可以想象,幽寂的古池,青蛙猝然打破了这一静谧的世界,水声过后,古池水面和四周又恢复了宁静。一瞬间,动与静完美结合,表面死一般沉静,内里却蕴育着一种大自然的生命律动和无穷的奥秘以及作者内心的激情。这种纤细的、风雅的、敏感的美不是在永恒的孤独精神中是不会产生的。进入镰仓时代后,武士阶层取代贵族成为政权的中心和新文化的担当者,创造出朴实刚健的武家文化。武士的兴起使以武器、武具为中心的工艺品受到特别的重视,造型越来越美,工艺也越来越精湛。在佛教世界

禅宗美学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禅宗美学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以禅宗美学思想中的“空寂”“自然”和“简约”美学观,三个方面阐述禅意美学思想精髓在我国现代设计语境中彰显的“尊重人性、反对浮夸、注重内在”的精神内涵和“自然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艺术理念,以期在今后的艺术设计研究和发展中,能吸纳和融合禅宗美学思想精华。 标签:禅宗美学;艺术设计;应用 “禅”,梵语“禅那”的简称,意译为静虑,基本精神是“抛却世俗,到这宁静的地方”。“禅宗”乃佛教的一支别派,通过“禅”法将心专注在一种法镜上,以期怔悟本自心性,即“有序的心灵修行”。“禅宗”是印度佛学本体融合了中国传统儒道精神和智慧形成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之一,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推崇自性顿悟,而非言传。禅宗美学思想倡导直视事物本质,强调运用简洁洗练的手法或自然、单纯的材料表现禅意,反映内心的空灵与冥思。这种追求自然与纯净的手法形成了禅宗美学最为独特的魅力,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方法。 一、禅宗美学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1.“空寂”美学观——“空纳万境”“天人合一” 禅宗主张“万法皆空”,意指世界万物本质是虚空。“空”并不是真空,而是性空。“空”乃佛教根本,具有否定恒久不变存在实体之意,音译“舜若多”,作“空寂”“空性”“有非”等,包容一切。在禅者眼中,世间一切犹如水中月镜中花,本质上都是虚空的。 在我国传统文化国画的创作和审美中追求的即是“空”“无”的艺术表现和审美境界,一些留白的画面更能让人浮想联翩、意味无穷。早在南宋时期,马远的山水画就是“空寂”意境诠释的典范代表。其经典作品《寒江独钓图》,呈现在画面上的是一扁舟,一孤叟,独坐船头静心垂钓。画面中没有描绘水,通过大面积留白,却使人感到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满幅皆水,传神地表现出寒江独钓的寂寥和空灵,予人以无限想象之空间,百看不厌。因此,这种留白的“空寂”意境完美地展现出禅宗式的美学。 原研哉为无印良品(MUJI)设计的海报作品《地平线》,也巧妙的采用了“空纳万境、天人合一”的禅宗美学设计理念。海报整个画面表现的是将空间一分为二的地平线,人们从地平线出发,将天地间所有的景象收于眼底,人与地球的关系也得到一个趋于极致的体现。古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该系列海报如同一个巨大、空白的容器,能容纳天与地,既是原始状态下的“无”,也是丰富想象境界的“有”,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建筑艺术中,空寂玄幽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在智慧之美。日本园林设计的山

看日本动漫对日本禅宗文化的浅析

对日本禅宗文化的浅析 ---观赏《幽灵公主》 日本很多动漫都带有神学色彩,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千与千寻》,《棋魂》,《龙猫》等等。这些动漫集中表现了禅宗思想在日本是占有极大的地位的。本文以《幽灵公主》为例,简单谈谈日本的禅宗文化。 《幽灵公主》的故事发生在日本的室町时代,描述人神魔三者之间的斗争。影片中有虾夷族的首领,即影片的男主人公----阿席达卡,有从小在狼群中长大的小桑,即女主人公,有山林的保护神----麒麟兽,有勇敢的斗士----白狼,有被诅咒的野猪----拿各神。还有森林精灵,大猩猩等。电影的故事梗概是受诅咒而变成“业报神”的拿各要毁灭一切,而为了拯救族人的阿席达卡射杀了拿各,但因右臂被却因被触角缠住而受伤,手臂中更是有着拿各神的仇恨诅咒,要解除诅咒,他必须要往日本西部,在解除的过程中引发了人神魔三者之间的斗争。 从影片的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到很久以前日本就已经存在宗教信仰,并且通过日本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千余年来,三大宗教即宗教化的儒学、佛教和神道影响着日本文化的发展和日本人的思想及精神,而禅宗则是佛教诸宗中对日本影响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宗派。因此,揭示日本禅宗的形成、发展,及其思想内涵、社会价值、历史作用等,便显得格外重要。在本文中,我将对日本的禅宗文化进行浅析。 首先,禅宗佛教在1192年从印度经中国传到日本的。日僧明庵荣西可谓是日本禅宗的创始人。而禅宗自中国传到日本后,曾经形成过二十四种之多的流派,其中以临济宗,曹洞宗和黄檗宗为主要派别。临济宗以荣西为开祖,曹洞宗以道元为开祖,黄檗宗以隐元为开祖。临济宗和曹洞宗同时创建于镰仓时代,黄檗宗则创建于江户时期。目前,临济宗的主要寺院有妙心寺,大龙寺,大德寺等。曹洞宗的主要寺院有永平寺和总持寺。黄檗宗的主要寺院是万福寺。临济宗的信仰者多为武家阶层,曹洞宗的信仰者多为庶民阶层,二黄檗宗则巩固了与各阶层的联系。 虽然禅宗在日本占有非常流行,但其实禅宗传入初期,受到佛教的压制,它在日本并不流行。那为什么直至今天日本禅宗三大派别能够站得如此之稳呢? 日本真正形成禅宗热,始于镰仓幕府时代,正是武士集团兴起的时候。一些著名禅匠都与幕府上层关系密切,并积极在武士之间传授禅法。如"圣一国师"圆尔辨圆受到摄政九条道家的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关系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关系 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 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 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 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 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 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 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 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 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 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 便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 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所以一说茶道, 往往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 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 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 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 的内容,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 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 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规”:待客亲善,互相尊敬,环境幽静,陈设高雅。

日本的禅文化与建筑

日本的禅文化与建筑 日本的建筑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日本对禅宗的欢迎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有的,这不单单是因为仰慕当时先进的中国文化使然,还有来自日本内部的自身因素。 日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日本的自然条件,日本远离大陆,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海洋性气候明显,经常有突发的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即使再美的事物也会因自然灾害的降临而瞬间消逝。这自然助长了日本人的无常感跟宿命感。他们知道再美的事物也只是一瞬的存在,都只是昙花一现。日本人爱樱花,但樱花的的花期只有七天,短暂易落,它的美是一种让人心醉更是心碎的凄凉的美。伤感的日本人,总是把它与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联系起来。同时,大量的自然灾害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的压抑、自身的渺小。台风、火山、地震这些自然灾害也因其不可征服而让日本人更加崇拜自然。这种无常感和孤寂感渗入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中,使人产生一种解脱和超越的渴望,正是在这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与禅宗美学相逢了。 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有着浓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禅宗也追求自然,让自然成为悟道的媒介,这也是禅宗容易被日本人接受的

一个重要原因。禅宗和神道教的融合嫁接使“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见叶渭渠《日本文明》)。“空寂”日语语义为幽闭,孤寂,贫困。这种禅宗影响下产生的空寂的审美倾向,对日本文化艺术各个领域影响深远,在诗歌领域表现为“余情”?在绘画领域表现为“留白”,在园林艺术领域表现为“空相”,在茶道表现为彻底的“无”。 枯山水 日本的园林艺术也深受禅宗影响。入宋、入元的日本禅僧以禅宗崇尚自然,喜爱山水的灵性,对园林浓缩天地的艺术形式有着特殊的情感。回国后,在禅寺庭院模仿杭州、苏州名园,陶冶性情,体会“物我一如”的禅境。梦窗疏石著《梦中的问答》中说“把庭院和修道分开的人不能称为真正的修道者。”室町时代

和风禅意在日本设计中的延伸与流动

大 众 文 艺大 68摘要:日本设计以其独特的民族特征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 际设计界取得一席之地,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显著成就的作品也大都带有鲜明的日本身份。在日本的设计艺术中,由于禅宗美学的渗透而愈发显得灵性和深幽,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空寂。禅宗和设计的结合,已成为日本设计师表现自己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感受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禅宗美学;简素之美;隐喻;空灵虚无; 纯净意象;幽玄 日本的设计在世界是有独特魅力的。其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静、虚、空灵的意境,更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东方式的抽象。日本很多大和民族的文化大都是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然而中国当代的设计为什么还不及日本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和风禅意的艺术魅力 铃木大拙说:“日本人最擅长的,是用直觉把握最深的真理,并借表象将此极为现实地表现出来。”[1] 日本是世界上受禅宗思想浸染最多的国家,日本设计常以一种传统的东方思维方式和感受力来表现作品,超越对视觉符号表面形式的关注,把人们对于视觉的解读由表及里,深入到心灵。 (一)轻圆融、喜残缺 这一审美理念符合禅宗推崇“物体不完整的形态和有残缺的状态”[2]的主张,禅学认为不完全的形式与有瑕疵的状态更能表达精神特性,并衍生出无限的可能性,激发更大的想象空间,而完美的形式易使人只注意形式本身,而忽略内在精神。 (二)淡与简 禅宗往往以淡为尚,以简为雅,以惨淡微茫为妙境,化深厚为潇洒,变刚劲为柔和,一洗火气、躁气、锐猛之气而进入一个更深的或更为基本的层次,在恬淡虚无中,展示自然与人生的内在节奏和豁然开悟之境,若要触及有关生命的最终的不可知的真理,其特色必然是静穆和单纯的,舍去非必需之物以接近本质。 [3] 现代的日式简约设计更加趋向自然,常运用天然木、石、藤、竹等材质质朴的纹理,力求表现悠闲、舒畅、自然的生活情趣。 (三)道有心悟获得生命之美 禅宗强调顿悟,主张通过冥思方式,以自心自性的“悟”获得生命之美,达到审美境界。所以禅宗美学拒绝采用具象的手法,而通过写意的方式来隐喻和比拟,同时也反对人工的雕琢和装饰,强调运用纯粹自然的,单纯的材料,并以一种极为洗练的手法来反映内心的冥想。这种追求自然和纯净的极少主义的写意手法构成了禅宗美学的最为独特的魅力。[4] 二、日本设计中禅意识的融入 (一)和风拂面、禅意袭人——谈日本陶艺 日本陶艺深受禅宗美学理念的影响,如常利用陶器的破损形态,呈现出一种残缺之美,从残破的陶艺作品中,体现“物盛则衰”,“有生有灭”这一禅宗理念。 1.日本陶艺的简素之美 日本的设计崇尚自然、朴实。注重物体的简素之美,已成为日本设计艺术中一种传统的审美趣向。日本的陶艺多素烧、熏烧,呈现出泥土的本色,再加上粗糙的质地,随意的形态,无不体现出自然的本色之美。 2.日本陶艺的残缺之美 日本陶艺作品多凹凸不平、不规整,往往呈破损形态,体现出一种残缺之美!不完整的空间,往往给人留下些许的伤感,从这些残破的陶艺作品中,很好的体现出物盛则衰的禅宗理念。 3.日本陶艺的非对称之美 日本陶艺作品常利用非对称的造型手法来塑造形体,形态看似规整,却又不对称,简朴的造型和单一的色调,看上去静穆袭人,但又折射出内在的张力,这也是“静中的极动”的一种呈现。 (二)返璞归真的品牌设计——无印良品 日本有一个很能体现本土风格的品牌—无印良品(Muji)。“无印”在日文中是没有花纹的意思,“无印”意为“无品牌”,然而靠着它的质朴简约的纯粹之美,追求低调的无印良品反而成为闻名世界的“无品牌”,做到了古人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 无印良品的理念是删繁就简、去除浮华、直逼本质、以人为本。它已经被认为是日本当代最有代表性的“禅的美学”。其产品以简洁的色彩、利落的形态与个性化风格为标准,包含趣味十足的创意,简约中注重精神层面的提高,使得无印良品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倡导。 三、日本跻身设计强国的法宝——独特气质 日本设计师的创作理念中,始终信奉“简单的优于复杂的、幽静的优于喧闹的、轻巧的优于笨重的、稀少的优于繁杂”的这一禅宗理念。 在日本的许多平面设计中你会感到好像雪花静静地飘落。多是细致的描写,平静的抒情,往往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中看到了一种静、虚、空灵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一种东方式的抽象。[5](一)民族的即是世界的 日本的设计作品有着明显的民族风格。继承了日本文化中肃静、悠远、清雅、柔和的民族风格,并将这种风格更近一步地推向完美和充实。 在现代高科技冲击中的日本传统并没有消亡,反而与现代设计融为一体,并且作为精神支柱植根于日本当代设计理念中,使日本设计表现出独特的气质,成为别国无法取代的重大特征,是日本跻身设计强国的制胜法宝。 当下设计的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但日本设计的民族风格在这种趋势的发展中却随之增强,就是因为他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加强烈的意识到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设计发展的道路。 (二)对我国当代设计的启示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由于历史的渊源,在传统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为同样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参照系统。日本在处理传统与现代设计的问题上,更多地从精神上、思想上、功能上来考虑,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这些不能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中国的当代设计起步比较晚,设计作品停留在对外国设计中物质层面的模仿上。中国要想跻身设计强国的行列,就必须要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本质。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对文化的重视只会不断加强,因为设计中带有的本土文化的烙印是人们求得归属感的基础。 四、总结 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之间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碰撞,作为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早已感觉到了这种碰撞对自身设计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作为深谙传统精髓的当代中国设计师,也应该具备融和这种矛盾的设计能力,这样,才能让我们民族的精神,植根于设计理念中,在现代设计中焕发出更新 和风禅意在日本设计中的延伸与流动 刘春廷 (山东大学 山东济南 250000) 理论研究·设计

日本茶道与禅宗

禅宗与日本茶道 摘要:日本的禅宗是由中国传入的,但它并不是照搬,而是有所改进。日本 的茶道也是有僧人带入日本的,但它却比中国茶道更为引人注目。想了解日本茶道的精髓, 就必须深入了解茶道的历史, 知道禅宗的历史与教义。日本茶文化从茶的 引种到茶道的创立,都与禅宗有着不解之缘。禅宗精神的引入,标志着日本茶道的形成。日本茶道是以禅为宗, 是一种不被称为宗教的形式。 关键字:禅宗茶道禅茶一体 一、禅宗 禅宗有西天二十八祖的印度系传说和受印度思想影响的内容,但作为一个宗派,它是在中国形成的。据传达摩于梁武帝时入嵩山少林寺,开创禅宗一派。禅宗五祖 弘忍法师之后,门下分裂为神秀的“北宗”和慧能的“南宗”二派。神秀的“北宗”提倡“渐 悟成佛”,而慧能的“南宗”却提出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成佛”说。惠能的顿悟成佛说是印度佛教思想和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融汇贯通 的产物。“南宗”简化了教义和修行方法,主张佛法真理就在平常事中,提出不必出家 坐禅、苦修身心,只要在日常起居生活中做到无心不动念,保持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 就是成佛。慧能弟子神会以其学北上攻击“北宗”,倾动当世,“南宗”乃为禅宗之正统。在唐末五代, 南宗一系发展成五个流派。临济宗在北宋中期又分成黄龙派、杨 岐派。这两宗与原来五家被合称为“五家七宗”。【1 2 3】

最先将禅宗传入日本的是荣西和道元两位禅师。公元1191年,荣西从中国回 到日本,开始在日本传临济宗的禅法,兼弘天台、真言二宗。道元早年曾学天台教义,后向荣西的弟子明全学习禅法。1233年,他到宋朝学习禅法。1227年回到日本,弘扬曹洞宗的禅法。道元及其曹洞宗强调严格的打坐修禅,其修禅方式被人们称为默照禅。【2】 中国禅宗是日本禅宗的祖源,因此,在修炼方式、“顿悟”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 共同性。但是,日本禅宗与中国禅宗也有不同的一面。中国临济宗因提倡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甚至发展到“呵佛骂祖”、离经叛道的程度。但由于日本人的受容心理,“呵佛骂祖”式的偏激在日本临济宗里没有出现。日本临济宗自荣西和尚就形成了显 密兼修。教传(禅宗自称“别传”)相容的特点。日本禅宗到了梦窗疏石一代,与天 台密教融通,具有更趋多元化的符合色彩。【4】 二、日本茶道 茶原产于中国,最初是作药用的,神农尝百草用之解读。《茶经》云:“茶之 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后逐渐成为皇室贵族的特权饮料,至晋隋才在 民间普及。【5】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作物之一,历经丝绸之路于汪洋大海,如今其 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饮茶文化中,尤以日本茶道最具特色。 日本最早的饮茶文化是在唐朝时由留学于中国的遣唐僧人传入的。史料记载,奈良时代的天平元年二月八日,宫中大极殿举行季度御读经会,盛装的100名僧

说到禅宗美学设计

一日本艺术设计的特点 在日本设计美学思想中,设计之道遵循自然之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设计创作源于对自然生命的感受;其二,设计创作不矫饰、不夸张做作、不违背自然事物的状态以及人的自然天性和情感。而禅宗的自然观,符合日本本土尊崇自然的思想,加上日本民族坚守俭朴的生活方式,与禅宗简朴的审美趣味相合,禅宗影响着日本人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尽管日本的禅来自于我国,但演变至今却发展出不同的风貌,“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因而 具有禅的简朴、枯高、自然、幽玄、脱俗等性格特征,它不单是一种表现艺术,更是一种象征艺术和联想艺术。特别是在园林、建筑、室内设计、书道、茶道、花道等等中积累下来的审美格调和艺术品味,已成为日本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从某种意义上说,禅宗是日本设计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后者的性格和文化也就是禅。正如日本佛教学者铃木大拙所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 禅宗使日本美学呈现出幽深、玄奥、清淡、静谧和伤感的特征,倡导在凝神静察中展现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眷恋,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工艺文化与设计风格在日本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这种自然观与美学态度对艺术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如乔治·萨肖姆在《日本文化史略》中所言:“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相当微妙而广泛的,它已成为文化的精髓。” 二禅宗美学在园林设计上的体现 在禅宗美学的影响下,造园家与僧人融禅宗思想于园林创作中,将园林的审美体验与诗画的审美体验相融合,“画境”、“诗境”上升为“意境”。日本造园者不是复制自然,而是把自然作为一种原材料,从中获得灵感并利用想象来造园。日本最有特色的古典园林代表是枯山水庭园。 15世纪建于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是日本最有名的园林精品。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尝试使用一些静止、不变的元素,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这实际上可称为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园林。 所谓枯山水,就是没有真的山和水,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头点缀在一片白砂之中,白砂表面 梳耙出圆形和长形的条纹,看上去耐人寻味。在慢慢观望、细细琢磨之中,逐渐达到心领神会。枯山水是以砂代水,以石代山,用来突出大自然和生命的主体。最简单的砂石通过人们的空间视觉感受,让人去联想、去顿悟,创造出独特的宗教审美效果,使这种“枯山水”变成了充满灵性的“抽象自然”。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具有震撼力的精神园林,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禅宗文化和日本茶室设计之美

禅宗文化和日本茶室设计之美 禅,是佛教的一种思想,其大意是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认为真正最为容易且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禅者心也,心中有禅,坐亦禅,立亦禅,行亦禅、睡亦禅,时时处处莫非禅也。禅也是顿生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人顿悟,得禅意。佛陀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瀚无涯。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众,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宗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大约在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到了13世纪,中国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日本人所热衷并渗透于文化生活的深处,对日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禅宗佛教的影响下,日本兴起了茶道。据说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由于久坐疲累,眼皮无法张开,因此撕下眼皮,丢弃在地上。而在丢弃眼皮的地方,竟然长出一株矮树。达摩祖师的弟子们,摘下矮树上的绿叶,酿制成水饮用,竟能保持禅坐的清醒。禅宗的和尚因此常常喝绿茶,好让自己冥想打坐的时候灵台清明。茶道由此发展而来。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茶室就是为了茶道而修建的。 日本茶室建筑由茶室本身、水屋,门廊和连接门廊和茶室的雨道(露地)组成,建筑内外素淡、纯净,家具很少。茶室是日本简约风格的代表,享受的是一面白墙前一枝插花的简单、静穆和意邃深远,同时也最大的表现出草、木、竹等建筑材料自身的美丽。整个茶室色彩沉静,使茶人容易达到纯粹的精神交流。以禅宗的思想去理解日本的茶室建筑,不仅能感受到素朴的茶室独到的美感,更能体会出蕴于其中的理想和生命力。 日本茶室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构造,如壁龛,须跪行而入的小入口及“墙底窗”,不对称的结构体系等 ,这些独特的设计手法也都有各自深刻的禅意。 从小入口跪行进入茶室,室内的惟一装饰就是设有一个壁龛,内挂一画轴或字幅。画轴一般多是日本水墨山水画,其最大特色,就是画面留下很大的余白,这种余白不是作为简单的“无”,而是一种充实的“无”,即用“无心的心”来填补和充,也就是渗进了强烈的禅的“无中万般有”的艺术思想。不摆脱虚妄之念,是无法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的。有如清代画家金冬心所言:“能画一枝风有声”,以无声、无色而达到“绘声”、“绘色”的艺术效果。在柔和的线与色中潜藏着敏锐的禅机,不用禅的“心”是感受不到的。 冈仓天心曾在《茶之书》一书中说:“茶室的简朴单纯是模仿禅院的结果。”并这样解释茶室中壁龛的由来:“禅院讲堂里除了祭坛后面的中央神龛以外,别无他物,神龛里是禅宗创始人菩提达摩的像或由禅宗的两位最早的祖师迦叶和阿难陪伴着的释伽牟尼像,祭坛下有为纪念这些圣人对禅所做的伟大贡献而奉献的花和香.”“禅宗的讲堂中的祭坛是日本式房屋中为陶冶客人们而设置绘画和鲜花的神圣地方—壁龛的原型”,由此看来,壁龛的确是茶室中规格最高的部分。壁龛内还置有一个花瓶,多为竹制,上面吊一支花或插上一朵小花。小花瓣上点一滴水珠子,在茶室昏暗的光线下,像是散落的一颗珍珠,晶莹欲滴,托出的那朵小花比百花更加生辉。人们进入茶室后,首先要跪在壁宝龛行最高的礼;拜读挂在壁龛里的禅宗墨迹,观赏插花。 千宗室先生膝行入茶室后有感说:“进入席中,脱俗的感觉更为强烈,壁龛处挂着水墨画;从釜中传来“松涛”的声音;席间缥香息。置身于这又窄又小的空间里却令人感到欲创造一个不同于世俗的异质世界。茶室的构成是简朴的,不作任何装饰,墙为只涂底灰的粗糙之壁,尚可见麻刀之痕迹;室内木纹显露,没有雕琢之感;窗户形状不一,只是在墙上打开一个孔状空间,以现出墙的土底子为好,总之,茶室不同于很讲究的处宅,而是一个尽可能排除世俗杂物的将所需凝缩到最小极限的空间”。

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设计的启示

当时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存在不同的设计风格,比如现代设计萌芽时期起源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以追求自然纹样和哥特式风格为特征,旨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复兴手工艺品的设计传统;工艺美术运动之后,完全追求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只有曲线,放弃任何一种传统装饰的“新艺术”运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之前“包括机械制品在内的工业设计领域,其新观念的确立要来得迟缓,以至在工业革命发生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包括英国在内的国家的机械制品丑陋不堪,设计低劣,同时过分装饰、矫饰做作的维多利亚之风,使传统的装饰艺术因失去了造型基础,成了一个为装饰而装饰、画蛇添足的东西。这种状态的日趋严重,终于导致在工业革命最早的发生地英国发生了工艺美术运动。”[1]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物质极度丰富,产品琳琅满目,人们一方面享受着辛勤劳动带来的视觉盛宴,另一方面又要承受着为维持生活而带来的各方面压力,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简单、自然的生活,设计也是追求一目了然,寻求视觉享受与心理承受能力的平衡,简单设计的同时具有简约、简洁的内涵。 禅宗的“空寂”以“贫困”作为本质构成,“贫困”是“空寂”根本属性。这种“贫困”事实上构成的是“雅致”的设计,它培养出明显的质朴的格调。公然展示财富,夸耀或引人注目的消费都被一种自然的微观世野之中,肯定在观者心目中呈现出帝王周围的豪华宫室, 殊的中国“含蓄”之美和“大象无形” 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可以看作是“有”与“无”的对比, 名的“鲁宾之杯”(图1),两边深色的人脸侧面即是 空间是“无”,因为“有”而构成的 本著名平面设计师福田繁雄以 招贴整体以黄色为背景,一枚大炮和反向的导弹置于画面的对角线上,画面空无一字,却传达给观众深刻的灵魂的触动: 取灭亡”。通过大炮与反向导弹视觉上的 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与冲击力, 目。这是“有”与“无”构成的“空寂” 简单大方却又充满内涵,是禅宗 (二)用自然代替造作 禅宗倡导追求自然,引导众生摆脱世俗的束缚, 一种顺其自然,不矫揉造作的心态。 重自然的发展规律,顺应材料的特性, 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图1 鲁宾之杯> 图2 反战招贴

中日茶道的异同——整理版

中日对比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本质区别:—空寂与华美。 1、在中国,“道”是一种很严肃的东西。中日茶文化的根源都在中国,而其发展之路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这其中是有其必然因素的: 中国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茶是作为人的客体而存在的,茶是为人而存在的。中国茶文化被称为美的哲学。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茶文化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是大哲学家。 2.其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 3.中国茶文化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推动。 4.中国茶文化美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从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国茶文化美学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深刻的影响着茶人,特别是从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总之,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着中国茶文化这朵奇葩。在中国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反观日本茶道,强调的是以下三个观点: (一)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上最重要的理念。一提这四个字,人们马上就会和茶道联系起来。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元”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泊出生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诸形式。(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二)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中“一期”指“一期一命”“一生”“一辈子”的意思。一期一会是说一生只见一次,再不会有第二次的相会,这是日本茶人们在举行茶事时所应抱的心态。这种观点来自佛教的无常观。佛教的无常观督促茶人们尊重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当举行茶事时,要抱有“一生一世只一次”的信念。时至今日,日本茶人仍忠实地遵守着一期一会的信念,十分珍惜每一次茶事,从每一次紧张的茶事中获得生命的充实感。 (三)独坐观念 “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直弼的《茶汤一会集》。“独坐”指客人走后,独自坐在茶室里,“观念”是“熟思”、“静思”的意思。面对茶釜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日不会重演。茶人的心里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涌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作“主体的无”。 由此可见,在日本茶道中,淡化了人的存在,强调对茶的突出。这正是两国茶文化上最大的差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国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差别。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发展的特点是在广度上,以求博大,所谓之:茶文化,并与儒家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讲,把中国茶文化从儒家思想体系中剥离出来研究是不现实的,也正是这一点,因为中国文人的洒脱不羁,中国茶文化,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同时,又由于在中国文化中,“道”是一种非常神圣、非常严肃的事情。所以中国对于茶,只是笼统的称之为“茶文化”或“茶艺”,而不敢奢谈“茶道”。 反观日本,从一开始,茶的传播就是自上而下的,上层社会将茶上升为一中莫名其妙的宗教,统治阶

浅谈禅宗美学与东方意蕴对服装风格的影响——以日本服装设计为例

浅谈禅宗美学与东方意蕴对服装风格的影响——以日本服装 设计为例 摘要:在当今时尚界,日本服装设计师通过对禅宗美学的精妙解读,在世界范 围内树立起独特的设计风格,东方服饰美学的话语权被日本服装品牌占去半壁江山。禅宗美学如何影响日本服装设计,中国设计师又该如何把握和发展属于中国 的东方设计元素? 关键词:禅宗美学,日本服装,东方元素 1.禅宗与日本禅学 1.1 禅宗的起源 佛教自西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与儒、道两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 有的佛教。佛教在中国逐渐分成多个宗派,在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 派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思想主张通过心性修行达到心性升华,从而摆脱烦恼,追求精神境界的思想文化,本质上可以概括为自然-内在-超越。与其他佛教派系不同,禅宗肯定现实生活的合理,认为日常活动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通过日常的生活,发现清净的本性,体验禅意,最终达到自我超越,寓理想与现实之中,称为 禅宗最具有世俗意味的长处。 禅宗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如“道”、“无”、“自然”等,化为几用,不断进化称为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 日本禅学传承 禅宗思想于镰仓幕府时代传入日本,此时中国正值南宋,禅宗思想已经发展 成熟。镰仓幕府是第一个由武士阶级掌权的政府,在贵族时代地位很低的武士登 上了历史舞台,他们鄙视平安朝贵族萎靡的生活,崇尚以“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为核心的思想。武士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需要寻找一种前朝贵族不曾遵循的宗教,这便成为了中国禅思想传入日本的契机。中国禅宗东传日 本后,发展成为了不同于中国禅宗的“日本禅”,进而结合儒学、佛教禅宗、神道,形成武士的精神支柱“武士道”。武士道与禅宗在某种意义上被定位为武士道德与 人格的修炼方法,这也使得禅宗美学在近七百年的幕府统治中保持繁荣昌盛,至 今仍留有巨大影响。近代以来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等禅师在西方广泛传播禅宗 思想,禅宗已被西方人视为代表东方的神秘文化符号。 2.日本服装设计中对禅宗美学的体现 (1)自然主义 深受禅宗美学影响的日本人十分推崇“自然之美”,追求“天人合一”。大自然 与四季对于日本人有着独一无二的感情在其中。所以日本服装品牌在面料上常用 棉麻,毛呢,真丝等天然的织物和纤维。大和民族的代表性服饰——和服则是日 本服装崇尚自然美感的经典代表:传统和服由真丝织就,天然染料染成,纹样则 多为花木鸟兽,顺应四季变换。而知名服装品牌KENZO的创始人高田贤三的设计 也是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幻想色彩,是自然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体。高田贤三喜 爱天然棉麻面料,也常常把和服的设计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KENZO的服装不

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

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 肖艺吴隽宇 ?简介:早期日本哲学思想的发展,比较滞后。没有出现过像希腊从泰勒斯(Thales)到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时代和古代中国的诸子百家时代。因而,不得不移植别国思想。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共同的肤色和类似的文字,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哲学思想便成了日本发展 本国思想的借鉴。从隋唐、宋明等朝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事实中,可以清楚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 本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以及政治制度传入日本后,在日本得到了变形 的移植,并融化在其独特、执著的精神铸模中。这种民族特有的“复合变异性”,生命力极其旺 盛,使得日本文化并没有流于同化,而是在千姿百态的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 ?关键字:禅宗思想,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 1 禅宗哲学思想的特点 在中国众多哲学思想中,佛学对日本文化及其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教有很多派别,其中对日本影响最深远的是禅宗思想。禅宗,源于佛教文化东渐,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主张通过个体的直觉经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越与自由。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亦在人的心中。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而是浑然如一的整体。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 禅宗思想可归纳为如下特点: (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2)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法,也就是通过渐悟或顿悟发现本心; (3)“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省体验、直觉感情的独创精神等的作用,提升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公元12世纪,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将曹洞一派带回日本,经过镰仓、室町、德川幕府时期,深深地渗入到日本人的生活和文化等各个层面,并在与本土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哲学思想。 2 禅宗思想与日本枯山水庭园 到了室町时代,禅宗思想开始影响园林艺术的创作。禅宗所主张的纯粹依靠内心省悟,排除一切言语、文字和行为表达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将日本园林的创作,从各种物质条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神僧们运用非常单纯的材料、极为简练的手法,营建禅寺园林:一种观照式的庭园,表现广大无垠的自然世界和内心幽幻的宗教世界。让人们通过静坐、观照和内省,达到对宗教境界的感悟,把日本的枯山水庭园推向纯净、抽象的极致。 枯山水,顾名思义,庭园内不用水,表现的山水是干枯的。它以各种形态的天然块石代表山岩、岛屿,地上铺设白砂(一种从河滩中采来的石英砂),砂面上耙出水波纹的图形,以象征江河湖海。通过块石的排列组合,白砂的铺衬,形成山峰、岛屿、涧谷、溪流、湖海、瀑布等多种山水景观。园中有时也点缀一些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历史联系性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历史联系性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到明代,真正 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 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 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 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 意境,给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 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 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平安时代初期,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到了镰仓时代,神僧荣西创造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制造出优质茶种到日本传播,他于公元1211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日本镰仓时代的临济宗留学僧南浦绍明在宋朝时来到中国,将径山茶宴带回日本,成为日本茶道的起源。18世纪江户时代中期国学 大师山冈俊明编纂的《类聚名物考》第4卷中记载:“茶宴之起, 正元年中(1259年),驻前国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入唐时宋世也, 到径山寺谒虚堂,而传其法而皈。” 中国径山茶宴进入日本之后,日本很快就发展出自己的风格与流派。最著名的是千宗旦(千利休之孙)之子所创设的三个流派:表千 家流的不审庵、里千家流的今日庵以及武者小路千家流的官休庵, 合称三千家。

日本茶道与禅文化的关系

日本茶道与禅文化的关系 “世代相传”的茶道精神 从村田珠光到武野绍鸥再到千利休,经几代茶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而今,日本茶道更是被发扬光大,普及全 国并走向海外。可以说,日本茶道世代相传,数百年长盛不衰,而且又 与能乐、俳句、水墨画、庭园艺术等结合起来,在“茶禅一味”与 “和敬清寂”的精神影响下,形成了一门综合的文化艺术。今天仍继 续支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在日本,茶道组织和茶道流派遍及全国,研习茶道的人数以万计,其中大多数为女性。在京都,你不应问女性“您是否学习茶道”,而应问“您学习的是哪家茶道”。 日本茶道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延续数百年而不衰,并且发展势头越来越盛。就是因为在日本茶道界采取了家元制度的作法。武心波 先生在《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指出“家元制是日本特有的 社会制度。:从字面上理解,家元即‘家之根本’。但这里的‘家’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家庭,而是专指有某种特定技艺者的家族或家庭。 家元是指那些在传统技艺领域里负责传承正统技艺、管理一个流派 事务、发放有关该流派技艺许可证、处于本家地位的家庭或家族。 以这样的家庭或家族为首,常常可以繁衍出一个庞大的组织。”在这 种家元制度的支配下。各茶道流派都竭尽全力发展自己的组织,而且 新的茶道流派和茶道组织不断涌现。这就是日本茶道得以世代相传、永不衰竭的原因所在。这种在技艺界勇往直前、永不言败、不断努 力的做法集中反映了日本茶人世代相传的精神追求。 “茶禅一味”的思想 日本茶道是在中日禅僧的交往中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寺院,日本茶本身也源于中国寺院。在茶道大师千利休之前创 立“草庵茶汤”的大茶人村田珠光,曾参禅而受禅旨印可。村田珠光 从日本高僧一休宗纯那里得到中国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的一张墨

比较中日两国的设计美学思想

比较中日两国的设计美学思想中日两国的设计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整个东方设计美学思想之上的传统的东方美学的设计思想的核心既是“儒”“道”“佛”在这点的体现上中日古代的园林设计建筑设计以及日常的生活用品皇室装饰的设计大同小异但在现在设计的道路上日本却比中国走的更远更深可以说日本是后现代设计80年代的中心但对于中国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 为什么同根同源的两个名族甚至可能拥有一个祖先的两个伟大民族对设计的看法如此不同是中国的传统设计比不过日本吗还是日本的现代设计水平太高? 从传统中日两国的设计美学思想来看两者互相包含又有所区别我们现在看日本这个国家他的古代史就是从大化改革开始的那个时候大河才有了明确的种族定义才开始了自己的领主经济封建制度而这一切都是学习中国唐朝的日本可是说是中华文化圈的第一个大弟子也是仍然追随到现在的日本最初的设计美学是全面抄袭中国的以当时日本的首都京都为例其整个城市的布局街道的规划都是学习当时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的日本传统的居家设计如木屋阁楼园林中假山流水寺庙的设计都是与中国一脉相承的但是作为曾今辉煌的中华文化现在却越来越远离中国人自身的生活越来越不关乎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怀似乎那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情怀也只有后人在黄鹤楼上凭吊了然而日本文化在中国的唐之后不就没有固步自封涸泽而渔反而渐渐发展出了

自己的特点并不断的改进着这个民族对于美的追求那么是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比不过日本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整个古代的设计思想而言中国的水平是高于日本的这中间又有几点不同的地方中国的传统美学设计思想根植于“儒”发展于“佛”补充于“道”这些具体体现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太极八卦等方面这其中含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使得中国的古代设计讲究和谐协调这种设计思想随着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出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观讲究外在的自然事物现象与主题的情感互相渗透融合物我比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敦煌莫高窟飞天的美感佛教的传入带来的是一种宁禅宗美学重视心性主张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关系他们还主张直视事物的本质佛教对中日两国的审美意识都有深远的影响讲究乐观入世和理性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而日本则表现的是一种“物哀”的感叹多悲哀空寂 在“道”的表现方面中日也有不同“道”是根植中国本土的体系不管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如城市的规划空间美学进而衍生到风水样式的选择而在日本似乎没有这中美学意识表现的事物尽管中国古代的设计美学思想在东方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现代中国人并没有真正的继承下来这些优点在近百年饱受苦难之后中国的思想在最近30年才开始脱离封建的束缚而日本则在民治维新时期就做到了与世界接轨并在日俄战争之后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其民族的思想也在不断的接受着现代观念日本人骨子里是保守的但是他们又是善于学习的现在在日本仍随处可以看到传统的茶具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