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课件】第十二章矿物微生物浸出

【采矿课件】第十二章矿物微生物浸出
【采矿课件】第十二章矿物微生物浸出

第十二章矿物微生物浸出

教学大纲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粉冶金的基本概念,细菌浸矿的作用机理,以及影响细菌浸出的主要因素

。主要内容包括:

1.矿物微生物浸出的基本概念

2.浸矿微生物种类

3.微生的浸出的基本原理

4.影响细菌浸出的主要因素

教学时间

6学时。

教学重点 1. 浸矿细菌的培养;

2. 微生物浸出的作用机理。教学难点

微生物浸矿的主要作用机制。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为主。

教学要求

掌握浸矿微生物培养、筛选方法,微生物浸出的主要作用机制。

讨论

微生物冶金方法与传统冶金方法间的优劣。

教学参考书

1. 浸矿技术编委会,浸矿技术,:原子能,1994.

2. 聂树人,索有瑞,难选冶金矿石浸金,:地质,1997.

3. 童雄,微生物浸矿的理论与实践,:冶金工业,1997.

4. 杨显万,邱定蕃,湿法冶金,:冶金工业,1998.

12.1 固结过程的气体力学简单叙述生物冶金和细菌浸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状况。12.2 浸矿微生物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浸矿微生物的种类、来源、生理生态特征,细菌的采集、分离、培养与驯化,细菌生

长规律,层透气性的基本概念、透气性变化规律定量描述与影响料层透气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时间

2学时。

本节重点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为主。

教学要求

了解浸矿细菌的种类、采集、培养、驯化过程,掌握细菌生长的基本规律。

12.3 微生物浸出基本原理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浸出的直接作用说、间接作用说和复合作用说的内涵。教学时间

3学时。

本节重点

微生浸矿的三种作用机制。

本节难点

不同作用机理之间的差异。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为主。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微生物浸矿的作用机制。

12.4 细菌浸出影响因素和浸出动力学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包影响微生物浸出各种因素以及浸出动力学规律。

教学时间

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为主。

教学要求

了解微生物浸矿过程影响浸出效率和速度的各种因素。

最新微生物课件第十二章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革兰染色的意义 A.细菌的分类 B.选择治疗药物 C.鉴定细菌的依据 D.观察细菌结构 E.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2.不符合脑膜炎球菌送检标本要求的是 A.采集标本注意无菌操作 B.根据该病原菌主要存在部位取材 C.采集标本一般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D.采集的标本要立即送检 E.标本送检过程中要保持低温和干燥 3.不能用于细菌检测的方法是 A.蚀斑测定 B.噬菌体分型 C.细菌素分型 D.聚合酶链反应 E.气液相色谱法 4.从有正常菌群存在的部位所采取的标本应接种在哪种培养基中分离培养病原菌 A.增菌培养基 B.营养培养基 C.选择、鉴别培养基 D.特殊培养基 5.关于直接涂片镜检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适用与所有细菌感染疾病的初步诊断 B.方法简便易行 C.只适用与形态和染色性上具有特征的病原菌 D.其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表现方有诊断价值 E.以上都不是 6.利用细菌生化反应鉴定细菌是根据 A.细菌酶活性差异 B.细菌毒素活性差异 C.细菌酶含量的差异 D.细菌毒素种类的差异 E.细菌分解代谢产物的差异 7.用马血清制备的抗毒素的缺点是

A.制备较困难 B.纯度不高 C.产量低 D.可产生变态反应 E.不易保存 8.丙种球蛋白的优点是 A.来源广 B.易制备 C.易保存 D.含多种微生物的抗体 E.免疫效果好 9.向类毒素中加入佐剂氢氧化铝或磷酸铝便可制成 A.内毒素 B.精致类毒素 C.外毒素 D.神经毒素 E.细胞毒素 10.抗毒素主要用于外毒素所致疾病的治疗和应急预防,但使用异种抗毒素时应注意下列何种问题的发生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以上都包括 11.关于血清丙种球蛋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从正常人血浆中提取的丙种球蛋白 B.是从健康产妇的胎盘血液中提制而成 C.含有种类较单一的抗微生物特异性抗体 D.经长期进行放、化疗的肿瘤不宜使用该制剂 E.以上都正确 12.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最佳放大倍数为 A.10000倍 B.1000倍 C.400倍 D.100倍 E.500倍 13.以下关于电子显微镜,说法正确的是 A.其能分辨1nm的微粒 B.当前使用的电子显微镜有两种,即投射电子显微镜和暗视野显微镜 C.电镜即可用于观察活的微生物也可以用于观测死的微生物 D.电镜标本不都需要在真空干燥的状态下观察

实验指导书-固体废物浸出毒性鉴别试验-201106

固体废物浸出毒性鉴别实验》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HJT 299-2007 、TCLP; 2.了解 pH 相关浸出测试方法; 2.学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ICP原理,及砷、钡、镉、铬、铜、镍、锌、铅的测定。 二、实验要求 1.预习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概念 2.预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ICP原理;3.掌握电子天平、 pH 计的使用方法。 三、实验原理 固体废物填埋或堆存时,如与下渗的雨水或渗滤液接触,其中的部分可溶物质会溶解,并随液相进入地表或地下水体。若固体废物中含有较多的可溶重金属或有毒害性有机物等污染成分,就会对水体产生二次污染,危害水生动植物及人类的健康。 作为对废物潜在毒性评价的一种手段,浸出毒性测试程序是通过模拟特定的处理处置环境条件,使固体废物与特定的浸取剂接触,评价污染元素释放产生危害的可能性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浸出实验结果,可以鉴别废物的危险性,从而决策其处理处置方式。 (1)确定浸出毒性保护目标 由于国外和我国的危险废物大多数以填埋作为最终处置方式,因此,各国浸出毒性测试设计的保护目标普遍为地下水和地表水。 (2)浸出毒性模型模拟 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硫酸硝酸法( HJT 299-2007 ):本方法以硫酸/硝酸混合溶液为浸取剂,模拟废物在不规范的填埋处置、堆存,或经无害化处理后废物的土地利用时,其中的重金属有害组分在酸性降水的影响下,从废物中浸出而进入环境的过程。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浸出毒性测试程序( TCLP):本方法以醋酸缓冲溶液为浸取剂,模拟工业固体废物与城市生活垃圾共填埋处置条件下,其中的重金属有害组分在填埋场渗滤液的影响下,从废物中浸出向地下水渗滤的过程。 pH 相关浸出测试方法:本方法以不同浓度的盐酸或硝酸溶液为浸取剂,观测废物在不同浸出液 pH 环境条件下,其中的重金属有害组分从废物中浸出而进入环境的行为,分析浸出液 pH 对重金属浸出的影响。 (3)液固比计算液固比通过在一定时间内和固体材料接触的液体总量除以处置材料的总量来估算。对 HJT 299-2007 和 TCLP这类鉴别性浸出测试程序,其液固比是按单位面积的降水量和填埋量推算的。以我国的 HJT 299-2007 为例,依据我国 95 个站点近十年的降雨量观测最大值作为降雨数据库(考虑最不利条件),选取 95%的置信上限 2800 毫米。液固比计算的选取参数为填埋深度 3m 、年均最大降雨量 2800mm 、100%的填埋场渗透率、 100%的工业固体废物、 1g/cm 3废物密度、 10 年的浸出时间,则: M 1(浸取剂质量)年降雨量雨水密度单位面积浸出时间M 2(模拟填埋场废物质量)填埋深度废物密度单位面积 2800mm/年 1g/cm3 1m2 10年 10 32 3m 1g/cm3 1m2 4)浸取剂选择 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硫酸硝酸法( HJT 299-2007 ):依据酸雨区和重酸雨区(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各省与直辖市)观测站历年酸雨出现最低酸度值作为数据库,酸雨 pH的 95%置信下限为 3.2 。结合试验分析,依据最不利条件原则,浸取剂 pH 值设定在3.2 ±0.05 。据对中国酸雨类型的研究,以及结合能源结构和二氧化硫的污染现状与趋势,选取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液,配比为 2 ∶1(质量比)。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浸出毒性测试程序( TCLP):假设 95%的生活垃圾和 5%的工业废物合并填埋处置,醋酸是填埋渗滤液中的代表性低分子有机酸,其络合作用是导致废物中重金属浸出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采用醋酸缓冲溶液作为浸取剂。 pH相关浸出测试:用盐酸或硝酸调节浸出体系 pH 值,考察 pH对重金属浸出行为的影响。

第五章 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技术

第五章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技术 一、名词解释 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以固体废物中可降解的有机物为对象,通过生物(微生物)的作用使之转化为水、二氧化碳或甲烷等物质的过程。 堆肥化—就是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以及由人工培养的工程菌等,在一定的人工条件下,有控制地促进可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其实质就是一种生物代谢过程。 堆肥—堆肥化的产物叫堆肥。 一次发酵—好氧堆肥的中温与高温两个阶段的微生物代谢过程称为一次发酵或主发酵。 二次发酵—物料经过一次发酵,还有一部分易分解和大量难分解的有机物存在,需将其送到后发酵室,堆成1~2m高的堆垛进行的再次发酵,使之腐熟的过程。厌氧消化—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利用微生物群落或游离酶对有机固体废物中的生物质分解降解作用,使其中的易腐生物质部分得以降解,并消除生物活性,转化为无腐败性的残渣的过程。 二、简答 1.固体废物生物处理的意义何在? ⑴对固体废物进行处理消纳,实现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 ⑵促进固体废物的适用组分重新纳入自然循环(如堆肥用于改土,重新回归农田生态系统); ⑶将大量有机固体废物转化为有用物质和能源,实现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如沼气、生物蛋白、乙醇)。 2. 堆肥化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堆肥化的方式按照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分类。根据温度要求,分为中温和高温堆肥;按照堆肥过程的操作方式,可分为动态和静态堆肥;按照堆肥的堆置情况可分为露天和机械密封堆肥。 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根据在生物处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微生物对氧气要求的 不同,把固体堆肥分为好氧堆肥化和厌氧堆肥化。前者是在通风条件下,有游离氧存在时进行的分解发酵过程。后者是利用厌氧微生物发酵造肥,特点是空气与

浸矿微生物技术

课程结业论文 题目浸矿微生物技术 姓名李诚 所在学院化工学院 专业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09级2班 学号 2009301767 指导教师张东晨 二〇一 1 年 4 月28 日

学年论文指导教师评阅意见

浸矿微生物技术 摘要:概述了将微生物技术应用于矿业加工技术之中的原理,其中涉及到的菌种极其培养条件和各种石矿运用这种技术进行浸出的实例应用 关键词:矿业、微生物、浸出 大多数金属硫化矿如黄铜矿、辉铜矿、黄铁矿、黝铜矿、闪锌矿和某些金属氧化矿如铀矿、氧化锰矿难溶于稀硫酸等一般工业浸出剂。但人们可利用某些特殊微生物,在合适条件下将上述矿物中的金属用稀硫酸浸出。 生物浸出的基本原理 生物浸出是利用微生物在生命活动中自身的氧化和还原特性,使资源中的有用成分氧化或还原,以水溶液中离子态或沉淀的形式与原物质分离,或靠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与矿物作用,溶解提取矿物有用成分。 矿石(硫化矿)的生物浸出是水溶液中多相体系的一个复杂过程,它同时包含了化学氧化、生物氧化和电化学氧化反应。一般认为,在生物浸出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即直接氧化作用和间接氧化作用。 1、微生物的直接氧化作用 直接氧化作用是指微生物与目的矿物直接接触,加速固体矿物被氧化成可溶性盐的反应过程,如许多金属硫化矿物在浸矿微生物的直接氧化作用下会发生浸出反应。 直接氧化作用中细菌的“催化”功能是通过酶催化溶解机制来完成的,细菌在酶解矿物晶格的过程中获得生长所需的能量。 2、微生物的间接氧化作用 间接氧化作用是指通过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化学氧化剂溶解矿物的作用,如上述反应产生的硫酸亚铁又可作为能源被细菌氧化为硫酸高铁。 硫酸铁是一种强氧化剂,可通过化学氧化作用溶解矿物。 间接氧化作用是细菌代谢产物的化学溶解作用,细菌在其中的作用是再生氧化剂———硫酸高铁,完成生物化学循环,细菌可不与矿物接触。 在实际细菌浸出过程中,既有直接氧化作用,又有间接氧化作用,属于一种耦合作用。生物浸出应用的菌种 用于生物浸出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但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化能无机自养型和化能有机异养型。化能无机自养型细菌主要用于有色金属硫化物的氧化浸出,化能有机异养型中的真菌、藻类等主要用于从硅酸盐和碳酸盐矿物中提取金属,如浸金。 已研究过用于生物浸出的微生物有20多种,分布于硫杆菌属、钩端螺菌属、硫化杆菌属、硫化叶菌属、酸菌属、生金球菌属和硫球菌属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1、硫杆菌属 硫杆菌属中最为重要的3个种为氧化亚铁硫杆菌、氧化硫硫杆菌和排硫硫杆菌。 (1)氧化亚铁硫杆菌

实验二十七固体废物浸出毒性实验

实验二十七固体废物浸出毒性实验 1、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固体废物中有害物质的浸出方法 2、原理 固体废物收到水的冲淋、浸泡,其中有害成分将会转移到水相而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导致二次污染。浸出实验采用规定办法浸出水溶液,然后分析浸出液的有害成分。我国规定分析的项目有汞、镉、砷、铅、铜、锌、镍、锑、铍、氟化物、氰化物、硫化物、硝基苯类化合物等。 3、仪器和材料 2L具盖广口聚乙烯瓶或玻璃瓶水平往复振荡器 0.45um滤膜(水性)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或电感耦合等粒子发射光谱仪或气相色谱等 4、步骤 (1)称取试样 称取100g固体,置于浸出容积为2L的具盖广口聚乙烯瓶或玻璃瓶中,加水1L。 (2)振荡摇匀 将瓶子垂直固定在水平往复振荡器上,调节振荡频率为(110±10)次/min,振幅40mm 在室温下振荡8h,静止16h。 (3)过滤 通过0.45um滤膜(水性)过滤,滤液按各分析项目进行保护,于合适条件下贮存备用。每种样品做两个平行浸出实验,每瓶浸出液对预测项目平行测定两次,取算术平均值报告结果。报告中还应包括被测样品的名称、来源、采集时间、样品的粒度级分配情况、实验过程

的异常情况、浸出液的PH值、颜色、乳化和相分层情况。对于汗水污泥样品,其绿叶也必须同时加以分析并报告结果,说明实验过程的环境温度和波动范围、条件改变及其原因。 5、结果判定 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参照相关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测定污染物的浓度,以浓度值是否超过允许值来判断其毒害性。 6、注意事项 需要考虑浸出液与进出容器的相容性,在某些情况下,可用类似形状与容器的玻璃瓶代替聚乙烯瓶。 7、思考题 何谓浸出毒性?

微生物课件第十二章.doc

—、选择题 A型题 1.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革兰染色的意义 A. 细菌的分类 B.选择治疗药物 C.鉴定细菌的依据 D. 观察细菌结构 E.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2. 不符合脑膜炎球菌送检标木要求的一项是 A. 采集标木注意无菌操作 B.根据该病原菌主要存在部位取材 C. 采集标本一般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D.采集的标本要立即送检 E. 标本送检过程小要保持低温和T?燥 3. 不能用于细菌检测的方法是 A. 蚀斑测定 B.噬菌体分型 C.细菌索分型 D.聚合酶链反应 E.气液相色谱法 4. 从冇止常菌群存在的部位所采取的标本应接种在哪种培养基中分离培养病原菌 A. 增菌培养基 B.营养培养基 C.选择、鉴别培养基 D.特殊培养基 5. 关于直接涂片镜检的叙述,卜?列哪项是正确的 A. 适用与所有细菌感染疾病的初步诊断 B.方法简便易行 C. 只适用与形态和染色性上貝有特征的病原菌 D.其结果必须结合脸床表现方有诊断价值 E.以上都不是 6. 利用细菌牛?化反应鉴定细菌是根据 A. 细菌酶活性差异 B.细菌毒索活性差异 C.细菌酶含量的差异 D. 细菌毒素种类的差异 E.细菌分解代谢产物的差界 7?用马血清制备的抗毒素的缺点是 A. 制备较|木|难 B.纯度不高 C.产量低 D. 可产生变态反应 E.不易保存 8 ?丙种球蛋白的优点是 A. 来源广 B.易制备 C.易保存 D.含多种微半物的抗体 E.免疫效果好 9. 向类毒索屮加入佐剂氢氧化铝或磷酸铝便可制成 A. 内毒素 B.精致类毒索 C.外毒索 D.神经毒索 E.细胞毒索 10. 抗毒素主要川于外毒素所致疾病的治疗和应急预防,但使川异种抗毒素时应注意下列何种问题的发生 A. I型超敏反应 B.II型超敏反应 C.III型超敏反应 D.W型超敏反应 E.以上都包括 ".关于血清丙种球蛋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从止常人血浆中提取的内?种球蛋白 B.是从健康产妇的胎盘血液中提制而成 C. 含有种类较单一的抗微生物特界性抗体 D. 经长期进行放、化疗的肿瘤患者不宜使用该制剂

HJT 300-2007 固体废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醋酸缓冲溶液法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HJ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HJ/T 300-2007

目次 前 言.....................................................................II 1 适用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 (1) 3 原理 (1) 4 试剂 (1) 5 仪器设备 (2) 6 样品的保存和处理 (3) 7 浸出步骤 (3) 8 质量保证 (5) 9 标准实施 (5) 附录A(参考性附录) 零顶空提取器(ZHE)示意图 (6) I 标准分享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22681488.html, 免费下载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加强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废物的浸出毒性浸出程序及其质量保证措施。 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04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7年5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II 标准资料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22681488.html,

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醋酸缓冲溶液法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废物浸出毒性的浸出程序及其质量保证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固体废物及其再利用产物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浸出毒性鉴别,但不适用于氰化物的浸出毒性鉴别。含有非水溶性液体的样品,不适应于本标准。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浸出 leaching 可溶性的组分溶解后,从固相进入液相的过程。 2.2 浸出毒性leaching toxicity 固体废物遇水浸沥,浸出的有害物质迁移转化,污染环境,这种危害特性称为浸出毒性。 2.3 初始液相 initial liquid phase 明显存在液固两相的样品,在浸出步骤之前进行过滤所得到的液体。 3 原理 本方法以醋酸缓冲溶液为浸提剂,模拟工业废物在进入卫生填埋场后,其中的有害组分在填埋场渗滤液的影响下,从废物中浸出的过程。 4 试剂 4.1 试剂水:使用符合待测物分析方法标准中所要求的纯水。 4.2 冰醋酸:优级纯。 4.3 1mol/L盐酸溶液。 4.4 1mol/L硝酸溶液。 1 标准分享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22681488.html, 免费下载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课后题答案

自己整理仅供参考 第二章固体废物性质分析 1、简述调研生活垃圾物理组成数据的技术意义。 答:物理组成对由可之别的不同组分混合构成的固体废物有意义,适用于描述生活垃圾、加工工业废物(工业垃圾)和电子设备类废物的性状,尤其对生活垃圾处理的意义最为显著。我国习惯按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和废品三大类来描述生活垃圾的物理组成。其中,有机垃圾组分主要受生活习俗影响,无机垃圾受燃料结构和气候等影响,废品类垃圾则与消费水平关联度较大。 2、简述废物的粒径与含水率对其压缩性能和容积密度的影响。 答:废物的容积密度指的是一定体积空间中所能容纳废物的质量,通常以kg/m3为单位。废物的容积密度与废物的粒径和含水率有关,粒径小且潮湿的废物容积密度较高。 废物的可压缩性一般定义为一定质量废物在压缩前后的体积变化率。废物的粒径越大越干燥,可压缩性越好。 3、试分析田间持水量与极限含水率在概念和测试方法上的区别。 答:田间持水量是在不会因重力作用而产生失水的条件下,一定量的样品所能持有的水分量。其测试方法为:取混合样品按装样要求(压实度)堆积于下部可观察滴水情况的容器中,先用水饱和整个样品,然后进行重力排水(同时应控制会发失水),排水平衡后测定样品的含水率。 极限含水率是当废物颗粒的内部空隙,包括溶胀性的空隙,全部被水所饱和后废物的含水率。其测试方法为:将废物样品在清水中浸没一段时间后取出,在水分饱和的空气中沥干一段时间,以沥出样品表面的滞留水分,然后将样品按含水率定义方法测定其含水率。 4、试辨别水分、可燃分、不可燃分、挥发分、固定碳和灰分的异同,并简述其测试方法。答:参考课本25,26页。 5、为什么要测试固体废物的浸出特性?固体废物浸出测试方法如何分类? 答:测定固体废物的浸出特性可以用于(1)分析废物中水或其他溶液可溶的污染物量,判断固体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污染物释放潜力;(2)废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全量分析;(3)

【采矿课件】第十二章矿物微生物浸出

第十二章矿物微生物浸出 教学大纲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粉冶金的基本概念,细菌浸矿的作用机理,以及影响细菌浸出的主要因素 。主要内容包括: 1.矿物微生物浸出的基本概念 2.浸矿微生物种类 3.微生的浸出的基本原理 4.影响细菌浸出的主要因素 教学时间 6学时。 教学重点 1. 浸矿细菌的培养; 2. 微生物浸出的作用机理。教学难点 微生物浸矿的主要作用机制。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为主。

教学要求 掌握浸矿微生物培养、筛选方法,微生物浸出的主要作用机制。 讨论 微生物冶金方法与传统冶金方法间的优劣。 教学参考书 1. 浸矿技术编委会,浸矿技术,:原子能,1994. 2. 聂树人,索有瑞,难选冶金矿石浸金,:地质,1997. 3. 童雄,微生物浸矿的理论与实践,:冶金工业,1997. 4. 杨显万,邱定蕃,湿法冶金,:冶金工业,1998. 12.1 固结过程的气体力学简单叙述生物冶金和细菌浸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状况。12.2 浸矿微生物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浸矿微生物的种类、来源、生理生态特征,细菌的采集、分离、培养与驯化,细菌生 长规律,层透气性的基本概念、透气性变化规律定量描述与影响料层透气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时间 2学时。 本节重点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为主。 教学要求 了解浸矿细菌的种类、采集、培养、驯化过程,掌握细菌生长的基本规律。 12.3 微生物浸出基本原理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浸出的直接作用说、间接作用说和复合作用说的内涵。教学时间 3学时。 本节重点 微生浸矿的三种作用机制。 本节难点 不同作用机理之间的差异。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为主。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微生物浸矿的作用机制。 12.4 细菌浸出影响因素和浸出动力学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包影响微生物浸出各种因素以及浸出动力学规律。 教学时间 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为主。 教学要求 了解微生物浸矿过程影响浸出效率和速度的各种因素。

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硫酸硝酸法 2008-11-28 09:37:04 作者:来源:互联网浏览次数:21 文字大小:【大】【中】【小】 前言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加强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废物的浸出毒性浸出程序及其质量保证措施。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硫酸硝酸法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废物浸出毒性的浸出程序及其质量保证措施。本标准适用于固体废物及其再利用产物、以及土壤样品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浸出毒性鉴别。含有非水溶性液体的样品,不适用于本标准。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浸出leaching 可溶性的组分溶解后,从固相进入液相的过程。 2.2 浸出毒性leaching toxicity 固体废物遇水浸沥,浸出的有害物质迁移转化,污染环境,这种危害特性称为浸出毒性。 2.3 初始液相initial liquid phase 明显存在液固两相的样品,在浸出步骤之前进行过滤所得到的液体。 3 原理 本方法以硝酸/硫酸混合溶液为浸提剂,模拟废物在不规范填埋处置、堆存、或经无害化处理后废物的土地利用时,其中的有害组分在酸性降水的影响下,从废物中浸出而进入环境的过程。 4 试剂 4.1 试剂水:使用符合待测物分析方法标准中所要求的纯水。 4.2 浓硫酸:优级纯。 4.3 浓硝酸:优级纯。 4.4 1%硝酸溶液。

固体废物浸出液的制备教学要求.

项目十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 任务3 固体废物浸出液制备 单元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是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实施固体废物浸出液制备项目使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的迁移特性及其毒性,评估某一无机成分的溶解、渗沥、释放速度,进行废物处置、利用、处理效果和场地修复的渗沥评估。在项目监测中,增强对项目监测意义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 1. 知识目标 (1)了解项目目标与测定意义; (2)明确浸出、浸出毒性等关键术语; (3)理解固体废物浸出液制备的基本方法、原理、记录和报告方法。 2. 技能目标 学会水平振荡法固体废物浸出液制备和保存方法,为进一步测定固体废物成分作准备。 3. 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防止固体废物污染、危害、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和实训室环境的意识; (2)能够自觉维护实训室仪器设备,保持环境卫生、保证安全; (3)具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和责任心; (4)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以及沟通、协作能力。 二、教学条件 (1)主讲教师:有相关专业的学历背景,有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岗位的经历,最好有熟练的总磷测定经验;并经过高职教育教学的培训,能胜任“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教学材料:正式出版的高职类环境监测规划教材、固体废物浸出液制备国家标准方法及工学结合特色明显的案例。 (3)实验实训设备条件:学习场地、教学设施设备要适应“教、学、练、做”项目化的要求,配置一定的多媒体、仿真、实训场地。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符合《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HJ 557—2010中规定。

三、教学安排 1. 教师明确任务,提出引导问题;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现场调查及固体废物浸出液制备的标准方法讨论、分析,制订测定方案,包括测定主要步骤、试剂名称及用量、仪器名称及台套数等; 3. 随机指定小组解答问题,其他同学可补充,老师点评完善。对于疑难问题由老师引导解决; 4. 全班配合,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国标方法,完成试剂配制、仪器连接等测定前的准备工作; 5. 学习者实验前准备好样品; 6. 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水样的固体废物浸出液制备工作,记录结果,并完成数据处理及报告; 7. 汇报固体废物浸出液制备过程及结果,并参加本测定项目的理论考核; 8. 教师根据学生测定全过程表现、测定结果、汇报表现、小组评价及理论考核成绩等,对学生单项测定给予成绩评定。 四、考核评价 1. 教师依据学习者完成测定全过程的熟练度、规范度、准确度及工作态度(50%)等,并结合汇报表现(20%)、理论考核成绩(25%)、小组评价(5%)等,对学生的监测知识、技能进行全面评价, 2. 理论考核重点围绕本教学单元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融入与固体废物浸出液制备相关的国家标准、技术规范、行业职业标准等。附可供参数理论测试题目及答案: 选择题目 (1)制备固体废物浸出液时,确定液体和固体量时需考虑() A 含水率 B 固体颗粒大小 C 固体均匀度 D 初始液相 答案:A (2)为缩短固体废物浸出时间需要() A 破碎 B 加大浸提液体积 C 制成规则形状固体 D 改变pH 答案:A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必看重点

)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第一章 绪论 1、▲固体废物(SW ):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 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 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固体废物的固有特征:“废物”和“资源”的相对性;污染“源头”和富集“终态”的双重性;成 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危害的潜在性、长期性和灾难性。 固体废物分类: 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农业固体废物 2、▲工业固体废物(ISW ):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未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 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 5085)认定其不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又称为工业废物或工业垃圾。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分为Ⅰ类和Ⅱ类两类。 Ⅰ类:按照《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GB 5086)规定方法进行浸出试验而获得的浸 出液中,任何一种污染物的浓度均未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最高 允许排放浓度,且 pH 值在 6-9 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Ⅱ类:按照《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GB 5086)规定方法进行浸出试验而获得的浸 出液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污染物浓度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 最高排放浓度,或 pH 值在 6-9 之外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3、▲危险废物(HW ):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 HW 鉴别标准和方 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HW 的特性: HW 通常具有腐蚀性、毒(害)性、易燃性、反应性、感染性等特性。 HW 常用的处理处置方法主要有: --固化 --焚烧 --安全填埋 ) 4、▲城市固体废物: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5、固体废物的污染控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最大限度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②综合利用废物资源;③对残余固体废物进行最终处置。 6、▲固体废物的处理:通常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物化及生化等方法把固体废物转 化为适于运输、贮存、利用或处置的过程。 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 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热处理、固化处理 物理处理:压实、破碎、分选、固化等。 化学处理:氧化、还原、中和、化学沉淀、化学溶出等。

8固体废弃物和废气的生物处理详解

8 固体废弃物和废气的生物处理 8.1固废、废气污染的来源和种类 8.1.1固废污染的来源和种类 1、定义 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气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统称为固体废弃物。 2、分类 多种分类方法,最常用的是: 1)城市垃圾 是指来自居民的生活消费、商业活动、市政建设和维护、机关办公等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城建渣土、商业固体废物、粪便等。 2)工业固体废物 是指在工业、交通等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渣、粉尘、碎屑、污泥,以及在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尾砂等。 3)农业垃圾 主要包括作物秸秆、树木茎叶等,主要含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3、危害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侵占土地 固体废物不加利用时,需占地堆放,堆积量越大,占地越多。据估算,每堆积1万吨废物,占地约需1亩。根据对北京市高空远红外探测的结果显示,北京市区几乎被环状的垃圾堆群所包围。 2)污染土壤 废物堆放和没有采取适当防渗措施的垃圾填埋,经过风化、雨雪淋溶、地表径流的侵蚀,其中的有害成分很容易产生高温和有毒液体并渗入土壤,杀灭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坏微生物与周围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甚至导致草木不生。其有害成分若渗流入水体,则可能进一步危害人的健康。 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内蒙古包头市的某矿尾砂堆积如山,造成尾砂坝下游的大片土地被污染,一个乡的居民被迫搬迁。 3)污染水体

固体废物若随天然降水或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随风飘迁落入水体,则使地面水受到污染;若随渗沥水进入土壤,则使地下水受到污染;若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或海洋,则会造成更大的水体污染——不仅减少水体面积,而且还妨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 例如,德国莱茵河地区的地下水因受废渣渗沥水污染,导致当地自来水厂有的关闭,有的减产。 4)污染大气 固体废物一般通过如下途径污染大气: (1)堆积、运输过程中,以细粒状存在的废渣和垃圾,在大风吹动下会产生有害的气体和粉尘随风扩散。 (2)一些有机固体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会被微生物分解,释放出有害气体; (3)固体废物本身以及在对其处理(如焚烧)时散发的毒气和臭气等。 5)影响环境卫生 城市的生活垃圾、粪便等若清运不及时,就会产生堆存,严重影响人们居住环境的卫生状况,对人们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 8.1.2废气污染的来源和种类 1、分类 天然污染物 人为污染物:来源于燃料燃烧、大规模的工矿企业的废气和汽车尾气、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产生的臭气等。 8.2固废的生物处理 8.2.1堆肥法 8.2.1.1概述 1、定义 堆肥法:就是利用传统的积肥方法,把污染土壤与有机废物等混合起来,在有控制的条件下,使有机废弃物在微生物(主要为细菌)作用下,发生降解,并同时使有机物发生生物稳定作用的过程。 2、堆肥的优点 ①有机废物分解并达到稳定化

微生物学笔记沈萍版

微生物学研究生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1. 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利弊) 2.微生物的发现与奠基人 荷兰列文虎克:用自制放大倍数约300倍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存在 巴斯德的工作 (1)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3) 免疫学——预防接种(4) 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等 柯赫的工作 (1) 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 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b)配制培养基 c)流动蒸汽灭菌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 (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a)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 1 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 2 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来; 3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4 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微生物的定义:人肉眼难以看清的微小生物总称。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个体小、结构简、胃口大、食谱广、繁殖快、易培养、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级界宽、变异易、抗性强、休眠长、起源早、发现晚、。 微生物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发展历程:8000年前早起应用阶段,微生物发现,微生物生理生化阶段(微生物奠基人),现代微生物学(多学科交叉,人类肠道微生物) 发展趋势:多学科交叉、微生物学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21世纪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1)微生物基因组;2)环境微生物;3)微生物生命现象的共性与特性;4)多学科交叉;5)人体微生物;6)现代微生物产业。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一、无菌技术:微生物不被污染且不污染周围环境的技术 二、微生物纯菌种的分离方法: 固体培养基分离微生物纯菌种的技术:涂布平板,平板划线、倒平板和稀释摇管法,最常用且可靠 液体培养基获得纯菌种的方法:稀释不同培养器皿中,95%不长菌,但长出的被认为是纯菌种,不太可靠且很少用。 单细胞分离:在特定显微镜和工具下取得单个细胞,要求细胞个体较大且有特殊工具。 三、微生物保藏技术:不死亡、不污染、不退化 传代培养保藏、冷冻保藏、干燥保藏 四、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TCLP(固体废物毒性浸出实验)

实验二固体废物毒性特征沥滤方法 (固体废物毒性浸出实验醋酸缓冲溶液法) 一、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毒性特征沥滤方法(TCLP)是美国政府为了执行资源保护和再生法(RCRA)对危险废物和固体废物的管理,该方法使用浸提剂调节固相废物的酸碱度进行翻动提取实验。TCLP方法研发的目的是确定液体、固体和城市垃圾中多项毒性指标的迁移性。此方法能监测出固体废物中能迁移有害物质的含量,对危险废物和固体废物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本实验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固体废物毒性浸出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2.掌握固体废物毒性浸出实验的基本方法。 二、基本概念 1.浸出:可溶性的组分溶解后,从固相进入液相的过程。 2.浸出毒性:固体废物遇水浸沥,浸出有害物质能迁移转化,污染环境,这种危害称为浸出毒性。 3.初始液相:明显存在固液两相的样品,在浸出步骤之前进行过滤所得到的液体。 三、实验原理 本方法以醋酸缓冲溶液为提取剂,模拟工业废物在进入卫生填埋场后,其中的有害组分在填埋场渗滤液的影响下,从废物中浸出的过程。

四、实验试剂和设备 ①试剂水:使用符合待测物分析方法标准中要求的纯水。 ②冰醋酸:优级纯 ③1mol/L的盐酸溶液、1mol/L的硝酸溶液、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 ④振荡设备:转速为30±2r/min的翻转振荡装置(KYZ型全自动翻转式振荡器) ⑤过滤设备:真空过滤器或者正压过滤器(容积≧1L) ⑥滤膜:玻璃滤膜或者微孔滤膜,孔径0.6-0.8um ⑦PH计:在25℃时,精度为±0.05PH ⑧实验天平:精度为±0.01g ⑨烧杯或者锥形瓶:玻璃,500mL ⑩筛:孔径为9.5mm 五、实验步骤 1.提取剂的配制 1.1提取剂1的配制 将5.7 mL冰醋酸溶入500 mL 去离子水中,再加入1 mol/L 的NaOH 64.3 mL 定容至1 L,用1 mol/L的HNO3或1 mol/L的NaOH 调节溶液pH 值,使之保持在4.93±0.05范围。 1.2提取剂2的配制 将5.7 mL 冰醋酸溶入去离子水中,定容至1 L,保持溶液pH 值在2.88±0.05 范围。

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方案

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方案 固体废弃物按其性状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或固体废物和泥状废物;按其来源可分为矿业废物、工业废物、城市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废物等。本节简述城市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和农业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问题。 近年来,城市垃圾数量猛增,但几乎95%的垃圾未经处理,一般堆积于城郊或倒入江河。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每年产生的干污泥约20×104t,以湿污泥计约为380×104t~500×104t,并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 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作物桔杆、树木茎叶、人畜粪便等等,主要指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废弃物。 以上三大类固体废弃物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活动,可以使之稳定化、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其主要的处理方法有卫生填埋、堆肥、沼气发酵和纤维素废物的糖化、蛋白质化、产乙醇等等。 一、堆肥 堆肥化就是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可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堆肥化的产物称为堆肥。根据处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微生物对氧气要求的不同,堆肥可分为好氧堆肥法(高温堆肥)和厌氧堆肥二种。 1.好氧堆肥法 好氧堆肥法是在有氧的条件下,通过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使有机废弃物达到稳定化、转变为有利于作物吸收生长的有机物的方法。堆肥的微生物学过程如下: (1)发热阶段 堆肥堆制初期,主要由中温好氧的细菌和真菌,利用堆肥中容易分解的有机物,如淀粉、糖类等迅速增殖,释放出热量,使堆肥温度不断升高。 (2)高温阶段 堆肥温度上升到50℃以上,进入了高温阶段。由于温度上升和易分解的物质的减少,好热性的纤维素分解菌逐渐代替了中温微生物,这时堆肥中除残留的或新形成的可溶性有机物继续被分解转化外,一些复杂的有机物如纤维素、半纤维素等也开始迅速分解。 由于各种好热性微生物的最适温度互不相同,因此随着堆温的变化,好热性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在50℃左右,主要是嗜热性真菌和放线菌,如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嗜热褐色放线菌(Actinomyces thermofuscus)、普通小单胞菌(Mi-cromonospora vulgaris)等。温度升至60℃时,真菌几乎完全停止活动,仅有嗜热性放线菌与细菌在继续活动,分解着有机物。温度升至70℃时,大多数嗜热性微生物已不适应,相继大量死亡,或进入休眠状态。 高温对于堆肥的快速腐熟起到重要作用,在此阶段中堆肥内开始了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并开始出现能溶解于弱 碱的黑色物质。同时,高温对于杀死病原性生物也是极其重要的,一般认为,堆温在50℃~60℃,持续6d~7d,可达到较好的杀死虫卵和病原菌的效果。 (3)降温和腐熟保肥阶段当高温持续一段时间以后,易于分解或较易分解的有机物(包括纤维素等)已大部分分解,剩下的是木质素等较难分解的有机物以及新形成的腐殖质。这时,好热性微生物活动减弱,产热量减少,温度逐渐下降,中温性微生物又渐渐成为优势菌群,残余物质进一步分解,腐殖质继续不断地积累,堆肥进入了腐熟阶段。为了保存腐殖质和氮素等植物养料,可采取压实肥堆的措施,造成其厌氧状态,使有机质矿化作用减弱,以免损失肥效。 堆肥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往往因堆肥的原料来源不同而有很大不同。 对于农业废弃物,以一年生植物残体为主要原料的堆肥中,常见到以下微生物相变化特征:细菌、真菌→纤维分解菌→放线菌→能分解木质素的菌类。 在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原料的堆肥中,可见如表7-2所示的微生物相变化。堆肥堆制前的脱水污泥中占优

危险废物浸出实验

危险废物浸出毒性与化学稳定化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毒性浸出的相关概念; 2.掌握固体废物毒性浸出方法(新国标和旧国标); 3.了解我国固体废物浸出毒性的相关标准; 4.了解危险废物及危险废物稳定化技术的相关概念; 5.掌握焚烧飞灰化学稳定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实验原理】 1.浸出毒性的概念及其测定 固体废物对水具有渗透性。当雨水、地表水或自身所含水通过固体废物时,其所含的有害成分都能以一定的速率溶出。固体废物的这种性质是天然岩石所不具有的。当危险废物未加妥善处理便投置到没有防渗层的简易垃圾填埋场或露天堆放在地面上时,这些被浸出的有毒物质将直接从底层泄漏,将污染土壤、地表水、空气,并通过土壤渗透最终进入地下水系,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浸出毒性是指固体废物的管理范畴中的浸出毒性特性,它是危险废物的重要特性,在对危险废物的鉴别和管理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法定指标。浸出毒性的测试是对固体废物进行分析测定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实验室中按标准规定的浸出程序,制备固体废物的浸取液(因为这是在实验室中制取的,因此我们改称浸出液为浸取液),并对该浸取液进行分析测定。若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毒性特性污染物的浓度超过《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1996)所规定的阈值(见附录),则该固体废物就具有毒性特性。 严格控制危险废物的毒性特性,对固体废物的管理和处置,对保护地下水资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我国关于浸出毒性的旧国标《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GB5086.1~2 -1997)分为翻转法和水平振荡法;新国标《固体废物浸出毒

性浸出方法——硫酸硝酸法》(HJ/T299-2007)和《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醋酸缓冲溶液法》(HJ/T300-2007),分别规定了硫酸硝酸法和醋酸缓冲溶液法这两种方法的操作过程。 本实验中,浸出毒性浸出方法采用旧国标《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GB5086.1~2 -1997)。 2.危险废物的稳定化方法 由于垃圾焚烧时炉膛温度高于大多数重金属的气化温度,因此焚烧所产生的飞灰中重金属浓度含量较高,大多数情况下超出了我国现行的危险废物浸出毒性鉴别标准,对于这样的危险废物,在处置前必须进行稳定化处理。 焚烧飞灰的化学药剂稳定化技术主要原理是通过飞灰中的重金属与药剂生成稳定的化合物,从而避免当环境变化时,重金属重新溶出,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比较常用的药剂有磷酸盐、硅酸盐、螯合剂等。 1)磷酸盐药剂稳定化: 用磷酸盐进行稳定化处理的机理主要有两种,吸附作用和化学沉淀作用。 可溶性磷酸盐(如Na3PO4、H3PO4等)的处理机理主要是化学沉淀作用,即通过加入磷酸盐药剂及溶剂水,使可溶的重金属离子转化为难溶或溶解度很小的稳定的磷酸盐,从而达到稳定飞灰中重金属的目的。 2)硅酸盐药剂稳定化 通常使用的材料为Na2SiO3、硅酸盐水泥等,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矿物成分主要有:3CaO·SiO2、2CaO·SiO2等。这种技术的原理并不是溶液中的重金属与硅酸根发生反应而生成晶态的硅酸盐,而是生成一种可看作由水合金属离子与二氧化硅或硅胶按不同比例结合形成的混合物。这种混合沉淀在很宽的pH值范围内(2~11)有较低的溶解度。从而达到稳定飞灰中重金属的目的。 本实验中,选用不同百分比的硅酸盐水泥药剂作为稳定化药剂。 【实验设备和材料】 实验材料和试剂:

微生物浸出技术及其在尾矿开发中的应用

微生物浸出技术及其在尾矿开发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微生物浸出技术发展概况,阐述了该技术的研究现状,特别是在尾矿开发中的应用,包括优良菌种的培育、细菌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浸出工艺,指出尾矿的生物浸出是微生物浸出技术的发展方向,尾矿专属浸矿细菌的选育、尾矿生物浸出影响因素的研究、尾矿原位浸出技术的开发,是尾矿资源得以利用的关键。 关键词:生物浸出;尾矿;菌种选育;浸出工艺 微生物浸出技术,是利用微生物自身代谢过程对硫化矿中硫、铁等元素的氧化还原作用,从矿石中选择性浸出有价金属的过程。微生物浸出技术与传统冶炼工艺相比,具有能耗较低、能够综合利用资源、投资和操作费用少、环境友好等特点,能够处理传统冶炼方式不能处理或难以处理的低品位或难处理的原矿、尾矿资源,在国内外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工业实践。目前,微生物浸出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多种有价金属的提取,包括铜、金、银、铀、镍、钴、钼、锰、锌和镉等。但是,该技术多应用于从低品位硫化矿中回收有价金属和难选冶精矿的预氧化处理,是一门新兴的湿法冶金技术,而把这项技术引入到尾矿中有价金属的浸出上,在国内外报道的还较少。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经过多年的开采利用,高品位易选冶矿产资源已日趋减少,我国还有大量的尾矿资源正待开发,因此尾矿的开发已成当务之急。 1 微生物浸出技术发展概况 微生物浸出技术的应用研究始于20 世纪40 年代末。1947 年,Colmer 和Hinkel 首次分离到一种能够氧化硫化矿的细菌,后被命名为氧化亚铁硫杆菌。1958 年,Zimmerley 等,首次申请了生物堆浸技术的专利,并将这项专利付诸于实践,从而开启了微生物浸出技术的现代工业应用。 微生物浸出技术最初是应用于从低品位铜矿石中回收铜,继1958年美国率先将这项技术应用于铜矿石的堆浸生产后,智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西班牙、日本、印度等国也先后采用微生物堆浸法来处理低品位铜矿石,或采用原位浸出法回收难采矿石中的金属铜。1980 至1996 年的十几年间,智利的Lo Aguirre 矿采用微生物浸出技术对铜矿石进行堆浸,处理量达到16000 t/d 。随着对微生物浸出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该技术也逐渐应用到铜精矿的生物浸出中。澳大利亚的一家铜矿利用细菌浸出铜精矿,采用萃取-电积工艺处理浸出液,使铜精矿的微生物浸出在技术和经济上具有了可行性。微生物浸出技术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