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_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郭晓东

山地_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郭晓东
山地_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郭晓东

收稿时间:2012-04-28;修回时间:2012-08-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6)作者简介:郭晓东(1971—),男,甘肃通渭人,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区域发展等。E-mail:gxd@https://www.360docs.net/doc/422700563.html, 。

乡村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是指乡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口居住场所,即村落。中国乡村地域广阔,乡村人口众多,目前仍有7.13亿农村人口以及上百万个村落与集镇,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仍高达53.4%,农村聚落依然是中国人口的主要聚居形式[1]。然而受重城轻乡思想的影响,中国乡村聚落研究远远滞后于城市聚落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乡村聚落发展过程中建

房占地与聚落空废化现象并存、村镇发展无序、村庄布局散乱、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的日益凸显,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乡村聚落研究日益显示出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从研究历程和研究现状分析,国外关于乡村聚落的研究起步较早。19世纪,法国地

山地—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

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郭晓东1,张启媛1,马利邦2

(1.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中国甘肃兰州

730000;2.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口居住场所,是乡村人口空间分布的载体。以地跨陇东黄土丘陵区与西

秦岭山地的天水市麦积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GIS 与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麦积区乡村聚落的景观指数、规模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麦积区乡村聚落斑块面积相差悬殊,中小型聚落占主体;②分布呈现“北密南疏”格局,聚落分布的河流与道路指向性十分明显;③海拔和坡度对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海拔1000—1500m 和坡度5°—15°的范围是聚落的密集分布区,聚落随高程和坡度呈显著的正态分布;④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及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文社会因素是乡村聚落发展及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关键词: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麦积区中图分类号:K90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2)10-0114-07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of Rural

Settlement in Transition-region between Mountain and Hilly

GUO Xiao -dong 1,ZHANG Qi -yuan 1,MA Li -bang 2

(1.School of Management,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Gansu ,China ;2.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Gansu ,China )

Abstract:Take Maiji district in TianShui that across the loess hilly region of east Gansu province and west Qinling

Mountains as a case,using G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calculating and analyzing the Landscape indices,scale levels and spac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settlement.The research shows that:(a)the area of rural settlements plaques differ greatly ,and the plaques number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 obviously higher than other types;(b)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shows the pattern of "thick in the north and sparse in the south",and the directive property of the settlements distribution of rivers and roads is very apparent;(c)elevation and slope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the range of elevation about 1000~1500m and slope 5°~15°is the intensive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area,settlements present a significant normal distribution along with the elevation and slope;(d)the forming,developmen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is influenced by many combined factors.The Natural factor is the found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while the humanities social factor i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Key words:rural settlements;spatial distribution;influence factors;Maiji District

第32卷第10期经济地理Vol.32,No.10

2012年10月ECONOMIC GEOGRAPHY Oct.,2012

DOI:10.15957/https://www.360docs.net/doc/422700563.html,ki.jjdl.2012.10.018

理学家就开始了对乡村聚落的研究,随后德国地理学家对乡村地理进行了系统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聚落地理学逐步发展为独立学科;1980年代以后,西方乡村地理学研究范式也从空间分析逐渐向社会和人文方向转型,研究内容涉及到乡村聚落模式的演变、乡村人口与就业、乡村交通、聚落政策、乡村规划、乡村危机与乡村聚落变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乡村聚落的研究内容日益多元化[2-8]。中国有关乡村聚落的研究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相地术,有关“卜宅之文”早在商周之际的《尚书》、《诗经》等文献的若干篇章里已经出现。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农村地区的巨大变化,乡村聚落和乡村空间、聚落体系、城镇化等问题研究开始为国内学者所关注。进入19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还就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居住用地变化、城郊村镇分布、乡村聚落空废化、乡村聚落空间分布、乡村聚落景观格局、聚落形态和农村居民点规模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9-14]。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学者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区域农业格局与环境、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乡村发展转型与新农村建设等问题,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空心化过程与驱动力、乡村转型发展评价、典型农区农业转型特征与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15-17]。从研究现状分析,国内有关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陕北黄土丘陵区[18-20],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聚落的空间分布、空间形态、土地利用及空间演变特征等方面。本文以天水市麦积区为实证研究区域,运用GIS与定量分析方法,分析山地—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深入分析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提出优化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和促进乡村聚落发展的对策措施。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研究区概况

天水市麦积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部,东接陕西省宝鸡市,南邻秦州区、两当县、徽县,西靠甘谷县,北连清水县、秦安县。地处东经105°25′—106°

43′,北纬34°06′—34°48′之间,全区总面积3452km2,东南部绵亘百余里的秦岭山峦叠翠,西北部黄土丘陵区川墚沟峁纵横交错,境内森林覆盖率52.6%,年平均降水量600mm,全年无霜期170多天,属大陆半湿润季风气候。麦积区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以秦岭为分水岭,岭北为黄河支流渭河水系,流域

面积2180km2,占全区总面积的62.6%,渭河在境内长181km;岭南为长江支流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积1

300km2,占全区总面积37.4%。麦积区地处陕、甘、川之要冲,是甘肃省和天水市的“东大门”,现辖17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476个村民委员会。2009年全区总耕地面积71.17万亩,总人口60.04万人,其中乡镇总人口45.14万人,乡村户数9.9万户,村民小组1988个,农业人口30.98万人,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为81.22亿元。

1.2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自于四个方面:①1995—2009年相关数据来自麦积区统计年鉴;②麦积区2008年的SPOT5卫星影像(分辨率10m),经过几何校正、坐标配准,并经解译分类处理,提取乡村聚落及河流、道路等要素;③麦积区1∶250000地形数据来源于甘肃省测绘局;④麦积区30m分辨率的地形图和坡度图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际科学数据镜像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422700563.html,)。

2乡村聚落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2.1聚落景观指数与规模等级

2.1.1聚落景观指数。利用Arcgis9.3,从2008年麦积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中提取乡村聚落用地,生成乡村聚落分布矢量图,并选取斑块数(NP)、最小斑块面积(MINP)、最大斑块面积(MAXP)、斑块总面积(CA)、平均斑块面积(MPS)、斑块密度(PD)等景观指数(表1)。在此基础上,本文计算了麦积区聚落斑块景观的破碎度。景观破碎度表征景观被分割的破碎程度,反映景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是由于自然或人为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计算公式如下:

C

i

=N

i

/A

i

(1)式中:C i为景观i的破碎度;N i为景观i的斑块数;A i 为景观i的总面积。

由表1可知,2008年麦积区共有聚落斑块1980个,总面积为6008.5835hm2,平均斑块面积3.0346 hm2。其中最小斑块面积0.0401hm2,最大斑块面积为47.8112hm2,两者相差1192.98倍。

2.1.2乡村聚落的规模等级。麦积区聚落斑块面积变化较大,聚落大小相差悬殊。根据聚落斑块面积大小,可将聚落划分为独院聚落、小型聚落、中等聚落和大型聚落四个等级(表2)。由表2可见,麦积区聚落在数量上以中小型聚落为主,两者合计占聚落

第10期郭晓东,张启媛,马利邦:山地—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15

斑块总数的75.76%;大型聚落数量相对较少,占聚落斑块总数的20.76%;独院聚落数量最少,仅占聚落斑块总数的3.48%。总体来看,麦积区聚落斑块的规模等级差异十分显著。

2.2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2.2.1聚落分布北密南疏,空间分异特征显著。运用Arcgis 9.3将麦积区聚落斑块矢量图与地形高程图进行叠加生成图1,同时运用Arcgis 9.3中的Fea?ture To Point 模块,提取2008年乡村聚落斑块的中心点,采用Kernel 方法生成麦积区乡村聚落分布的密度图(图2)。由图1、图2可明显看出,乡村聚落分布北密南疏的空间差异十分显著。通过进一步计算分析可知,北部黄土丘陵区平均聚落密度为1.05个/km 2,其中石佛乡、中滩镇聚落密集核心区聚落密度达到2.14个/km 2,南部西秦岭山地平均聚落密度为0.2个/km 2,南北平均聚落密度相差达5倍以上。与聚落分布的空间差异相对应,麦积区各乡镇的人口密度差异也十分显著,可划分为人口高密度、中密度和低密度三个基本类型(表3)。通过将麦积区地形图与政区图进行叠加,可明显看出人口高密度乡镇全部分布在北部的黄土丘陵区,人口密度

均高于350人/km 2;人口低密度乡镇全部或大部分

布于麦积区南部的西秦岭山地,多数乡镇人口密度低于50人/km 2,其中党川、利桥两个全部位于西秦岭山地的乡镇人口密度更是不足10人/km 2;地跨黄土丘陵区与西秦岭山地的乡镇属人口中密度乡镇,人口密度介于150—350人/km 2之间。

表32008年麦积区各乡镇人口密度比较/人/km 2

Tab.3The density of population of each towns in Maiji

District in 2008

低密度<150乡镇党川乡利桥乡立远乡吴砦乡东岔镇麦积镇元龙镇人口密度6.589.7449.1950.1225.4060.83101.71

中密度150—350

乡镇五龙乡凤凰乡街子乡伯阳镇甘泉镇南河川乡琥珀乡人口密度273.91197.28220.32167.44167.63315.91298.8

高密度>350

乡镇西山坪乡石佛乡渭南镇新阳镇社棠镇马跑泉镇花牛镇人口密度367.27423.19472.11453.45388.17477.02350.44

注:由于麦积区中滩镇位处渭河与葫芦河的交汇处,镇域全部位于

黄土丘陵区河谷川道地区的三阳川,区位优势明显,农业产业化水

平较高,人口密度高达1249.88人/km 2

,远高于其它乡镇,故未在表中列出。

2.2.2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河流与道路指向性。河流与道路是影响聚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应用Arcgis9.3中的缓冲区功能,对麦积区河流水系

表1麦积区2008年乡村聚落景观指数

Tab.1Landscape indice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Maiji District in 2008

斑块数(NP )/

个1980

最小斑块面积(MINP )/hm 2

0.0401

最大斑块面积(MAXP )/hm 2

47.8112

斑块总面积(CA )/hm 26008.5835

平均斑块面积(MPS )/hm 2

3.0346

斑块密度(PD )个/km 2

32.95

景观破碎度(C )0.33

表2麦积区乡村聚落分级统计表

Tab.2

Classification stat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Maiji District

分级

独院聚落小型聚落中等聚落大型聚落

范围/hm 2

≤0.10.1—11—5≥5

斑块数量(NP )/个

69813687411

斑块数量比重/%

3.4841.063

4.7020.76

斑块总面积(CA )/hm 2

4.7250362.57281750.06213891.2237

平均斑块面积(MPS )/hm 2

0.06850.44602.5474

9.4677

图1麦积区不同高程聚落斑块的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plaque in different

elevation in Maiji Disrict 图2麦积区乡村聚落密度图Fig.2The density of rural settlement

in Maiji District

116经济地理第32卷

第10期郭晓东,张启媛,马利邦:山地—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17

及主要道路以500m为间隔做缓冲分析,将结果图层与乡村聚落分布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得到不同缓冲区内的乡村聚落分布情况(表4)。由表4可知,不同缓冲区内的聚落斑块数量与面积差异显著,随着距河流及道路距离的增大,聚落斑块数量与面积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在河流500m缓冲区内分布的聚落斑块数量占聚落斑块总数的比重高达60%以上,聚落斑块面积所占比重也高达50%以上,而在距河流2000—2500m范围内,聚落斑块数量与面积占总数的比重均不足3%,特别是在距河流

2500m之外的较大区域范围内,聚落斑块数量与面积占其总数的比重不足10%。需要指出的是,与河流缓冲区分析相比,道路缓冲区分析反映的聚落斑块数量与面积随距离增加而下降的趋势相对较小,主要原因在于黄土丘陵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影响相对较弱。

2.2.3聚落随高程和坡度呈显著的正态分布。麦积区乡村聚落主要分布在北部黄土丘陵区,海拔和坡度对聚落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运用Arcgis9.3软件,将30m分辨率的海拔高程与坡度数据分为6个等级(表3),将分类结果转换成shp格式,运用Arcgis的overlay模块将乡村聚落属性数据分别与海拔高程及坡度属性数据叠加,得到不同海拔与坡度上的聚落斑块数量与面积(表5)。由表5可知,麦积区聚落斑块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1500m和坡度5°—15°的范围。在海拔1000—1500m范围内分布的聚落斑块,其数量占斑块总数的67.58%,面积占斑块总面积的75.64%;在坡度5°—15°范围内分布的聚落斑块,其数量占斑块总数的49.07%,面积占斑块总面积的5

3.03%。由图3、图4可明显看出,聚落斑块随高程和坡度呈显著的正态分布。

3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3.1自然因素

自然条件是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和发展演变的表52008年麦积区不同海拔与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及面积Tab.5The quantity and area of settlement at different slope and altitude in Maiji District in2008

海拔

<1000

1000—1250

1250—1500

1500—1750

1750—2000

>2000

斑块数

/个

179

732

825

525

43

1

斑块面积

/hm2

272.35

2568.16

1975.60

1119.98

70.31

0.43

坡度

<2°

2°—5°

5°—10°

10°—15°

15°—20°

>20°

斑块数

/个

451

971

1634

1701

1249

791

斑块面积

/hm2

722.59

780.73

1562.33

1623.06

737.77

580.96

图3聚落斑块数量与面积随海拔的变化趋势Fig.3The variation of settlement plaques quantity and

acreage along with

elevation

图4聚落斑块数量与面积随坡度的变化趋势Fig.4The variation of settlement plaques quantity and

acreage along with gradient

基础,地形地貌、植被、气候、土壤、河流等自然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般而言,聚落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临近水源以及气候、植被、土壤条件较好的地方。麦积区位处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地跨黄土丘陵、秦岭山地两大地貌类型区,自然因素对聚落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

表42008年麦积区不同河流与道路缓冲区的乡村聚落分布

Tab.4Rural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in various river and road buffers in Maiji District in2008

缓冲区(m)0—500 500—1000 1000—1500 1500—2000 2000—2500 >2500

河流

面积/hm2

3006.53

1360.43

549.69

349.29

169.70

572.95

聚落面积

比重/%

50.04

22.64

9.15

5.81

2.82

9.54

数量/个

1280

253

135

76

53

183

聚落斑块数

比重/%

64.65

12.78

6.82

3.84

2.68

9.24

面积/hm2

1936.68

791.85

585.54

463.19

387.82

1843.50

道路

聚落面积

比重/%

32.23

13.18

9.75

7.71

6.45

30.68

数量/个

677

166

165

143

147

682

聚落斑块数

比重/%

34.19

8.38

8.33

7.22

7.42

34.44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地形因素。麦积区北部属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地貌发育,海拔750—2000m之间;南部为西秦岭山地,海拔2000—3000m之间。南部西秦岭山地虽然气候条件较好,但由于山高谷深,山势陡峻(山体坡度平均30°左右,脊轴部位大于45°),谷地狭小,可开发利用的耕地及建设用地非常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北部黄土丘陵区地势相对平缓,耕地分布广泛,同时河谷阶地发育,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因而聚落密度较高。但由于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川墚沟峁纵横交错,除河谷阶地分布有大型聚落外,丘陵山区破碎的地形极大限制了聚落的空间集聚与扩展,导致聚落不但在空间分布上极为分散,而且规模较小。

3.1.2水源因素。水源是影响聚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生产生活用水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是聚落选址的重要依据。麦积区秦岭以北为黄河支流渭河水系,渭河在境内长达181km,较大的支流有藉河、葫芦河、牛头河、东柯河、东岔河等。由于河谷阶地靠近河流,用水方便,驱使聚落沿河流呈带状、组团状分布。由河流缓冲区分析可知,河流500m缓冲区聚落高度密集,聚落规模也较大,除了河谷阶地平坦地形条件的吸引之外,生产生活用水的便捷性是聚落高度密集不可忽略的重要驱动因素。3.1.3海拔与坡度。海拔与坡度因与聚落气候及耕作适宜性、用水及交通便利性等密切相关,因而也是影响聚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就有“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乘马》篇)等有关聚落选址的经验和思想。实地调研发现,麦积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的区位有河谷阶地区位、坡麓坪地区位、谷坡台地区位和墚峁区位共四种区位类型,而海拔1000—1500m 和坡度5°—15°的范围,为河谷阶地与坡麓坪地的主要分布区域,由于耕地资源丰富,交通用水方便,地形相对平坦,生产劳作便利,因而是乡村聚落的主要分布区域,使得聚落随高程和坡度呈显著的正态分布。

3.1.4气候与土壤。麦积区地处半干旱与半湿润气候过渡地带,降水量由西北到东南为506—751mm,年平均降水量600mm,年均日照2090h,全年无霜期170多天。由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在土壤因素方面,西秦岭山地久经构造侵蚀,山体陡峻,基岩裸露,土层薄,沙砾多,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聚落的形成;而在麦积区北部的黄土丘陵沟壑,黄绵土和黑垆土分布十分广泛,土壤肥力高,农业适宜性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3.2人文社会因素

人文社会因素是乡村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人口数量的增长、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国家政策的调整,都对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总体来看,影响麦积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社会人文因素主要有人口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

3.2.1人口与家庭因素。人口数量的增长是乡村聚落空间扩散的主要驱动因素。一方面,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不断增加,而在传统农业长期占主导地位的黄土丘陵区,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主要依赖于耕地面积的扩大。为了方便生产,农户总是尽可能靠近耕地资源,导致乡村聚落在空间上不断扩散;另一方面,人口增长产生新的住房需求,而聚落住宅建设必然引起聚落的空间扩展与扩散。统计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除大跃进时期之外,麦积区人口与户数呈持续上升趋势,人口数量与户数分别由1949年的21.2万人和

4.95万户增长到2009年的60万人和17.2万户。与此相对应,人均耕地由4.14亩/人减少到1.19亩/人(图5)。人口数量与户数的增长、人均耕地的减少以及粮食供给的不足,在导致聚落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促使聚落由河谷阶地向耕地相对充裕的丘陵山区不断扩散,聚落数量不断增多,聚落密度不断增大。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传统聚落受宗族、家族等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极为深刻,历史时期“四代同堂”的家庭模式较为普遍,家庭规模较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两代家庭逐渐占据乡村住户的主体,加速了乡村聚落住户的增长,增大了聚落的居住需求。统计数据也表明,近60年来麦积区乡村户数的增速明显高于乡村人口的增速。

3.2.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影响表现在产业结构以及人口的产业分布等方面。工业生产与商业活动的集中性,决定了城市聚落的空间集聚性,而传统农业所依赖的耕地资源的非集中性和农业劳作半径的有限性,决定了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分散性。①从人口的产业分布状况分析,在1949—1999年的50年间,麦积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在80%以上(1999年农业人口数量

118经济地理第32卷

第10期郭晓东,张启媛,马利邦:山地—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19

图5近60年来麦积区人均耕地变化趋势

Fig.5The variation tendency of per-capita plowland in

Maiji District in recent60years

达44.7万人),日益庞大的农业人口数量,导致乡村聚落数量不断增多,空间分布日益分散;②从产业结构分析,虽然麦积区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相对较高(2009年占GDP的比重为47.45%,2001年曾达到50.8%),但由于其工业化进程没有经历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工业内部结构严重失衡,以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导致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与地方经济的关联度低,加之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近10年来一直徘徊在40%左右),因此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③近10余年来,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下,麦积区农业人口数量开始减少,农业人口所占比重明显降低(2009年农业人口所占比重降至52%)①,乡村聚落的跳跃性空间扩散过程(即新村庄的产生)明显收敛并趋于停滞。但就已经形成的聚落而言,由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具有明显的“两栖性”和不稳定性,加之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制度建设及土地整理明显滞后,现有聚落住宅不但未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出现相应减少②,反而在乡村居民收入增长驱动下的住宅更新建设中又产生出“一户多宅”、“外扩中空”、“建新不拆旧”等突出的村庄空心化问题。

3.2.3政策制度因素。政策制度是影响乡村聚落发展与空间演变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以及“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等重大制度变革,土地制度的变革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对乡村社会和乡村聚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的实施,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为乡村住宅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在该阶段,人民公社化时期被压制的住宅需求极度释放,乡村人口持续增长和乡村社会变化所引发的家庭的分裂与增生空前加剧,农村兴起建房热潮,乡村聚落居住空间以填充式扩展与外溢式扩张的方式先后展开,引起乡村聚落空间的急剧扩张。根据统计资料,2010年麦积区乡村住户已达9.9万户,大小村庄已发展到1988个。近10余年来,我国实施的城镇化战略对乡村聚落的发展和空间演变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并引发了前已述及(3.2.2)的许多突出问题。我国新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等重大战略,也必将对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优化乡村聚落空间布局产生重大影响。

4结论与讨论

4.1结论

4.1.1麦积区聚落斑块面积相差悬殊,最大和最小聚落斑块面积相差1192.98倍。在数量上,麦积区乡村聚落以中小型聚落为主,两者合计占聚落斑块总数的7

5.76%。大型聚落数量相对较少,独院聚落数量最少。

4.1.2麦积区乡村聚落分布北密南疏的空间差异十分显著。北部黄土丘陵区平均聚落密度为1.05个/km2,南部西秦岭山地平均聚落密度为0.2个/ km2,南北平均聚落密度相差达5倍以上;从各乡镇人口密度分析,人口高密度乡镇全部分布在北部的黄土丘陵区,人口密度均高于350人/km2;人口低密度乡镇全部或大部分布于麦积区南部的西秦岭山地,多数乡镇人口密度不足50人/km2。

4.1.3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河流与道路指向性。随着距河流及道路距离的增大,聚落斑块数量与面积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相比之下,河流缓冲区分析显示的聚落斑块数量与面积的下降趋势更为显著。

4.1.4麦积区乡村聚落主要分布在北部黄土丘陵区,海拔和坡度对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海拔1000—1500m和坡度5°—15°的范围,为河谷阶地与坡麓坪地的主要分布区域,也是聚落的集中分布区域,聚落随高程和坡度呈显著的正态分布。

①根据实地调研,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但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和周边省会城市,当地

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少。

②即聚落规模并未缩小。

4.2讨论

①麦积区地处黄土丘陵区与西秦岭山地两大地貌类型区,受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差异极为显著,形成“北密南疏”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由于北部黄土丘陵区人口数量多,农业人口比重高,导致乡村聚落不但数量多,而且在黄土丘陵破碎地形的影响下形成“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空间分布特征。受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影响,近十余年来麦积区乡村聚落空间扩散的趋势虽然明显收敛并趋于停滞,但村庄空心化问题却日益凸显,成为乡村聚落发展面临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②麦积区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及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形地貌、植被、气候、土壤、河流等自然要素,是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和发展演变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而人口数量、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及政策制度等人文社会因素,是乡村聚落发展及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力;③新时期,面对我国城乡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国家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此背景下,麦积区各级政府应在充分认识区域发展条件和乡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规划乡村建设与发展,强化城乡经济社会联系,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国华,贺艳华,唐承丽.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

势分析[J].地理学报,2011,66(4):515-524.

[2]Brendan Mc Grath.The sustainability of a car dependent settle-

ment pattern:an evaluation of new rural settlement in Ireland[J].

The Environmentalist,1998,19(2):99-107.

[3]Roche.Michael.Rural geography:a stock tally of2002[J].Prog-

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3,27(6):779-786.

[4]Littlejo.Rural geography:rural gender identity and the perfor-

mance of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in the countryside[J].Prog-

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2,26(5):665-670.

[5]Karp L,Stefanou.S.Domestic and trade policy for Central&East

European agriculture[J].Economics of Transition,1994(2):345-371.

[6] D.R.Hall,Albania.Rural development,migration and uncertain-

ty[J].GeoJournal,1996,38(2):185-189.

[7]Barbic A.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time of deconstructing the

one-party political system and centrally planned economics[J].

Eastern European Countryside,1993(3):41-47.

[8]陈宗兴,陈晓健.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国外动态与国内趋势[J].

世界地理研究,1994(1):72-79.

[9]李君,李小建.农村居民迁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

2008,28(3):454-459.

[10]谢炳庚,曾晓妹,李晓青,等.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

点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衡南县廖田镇为例[J].经济

地理,2010,30(10):1700-1705.

[11]国巧真,孙金华.村镇空间结构演变与驱动力分析——以北

京市密云县为例[J].测绘科学,2010,35(2):109-111.

[12]刘明皓,戴志中,邱道持,等.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因素

分析与布局优化——以彭水县保家镇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3):476-482.

[13]刘晓清,毕如田,高艳.基于GIS的半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

间布局及优化分析——以山西省襄垣县为例[J].经济地理

2011,31(5):822-826.

[14]冯文勇,陈新莓.晋中平原地区农村聚落扩展分析[J].人文地

理,2003,18(6):93-96.

[15]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

实践[J].地理学报,2009,64(10):1193-1202.

[16]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

机制[J].地理学报,2009,64(10):1203-1213.

[17]Liu,Y.S.,Zhang,F.G.,&Zhang,Y.W.Appraisal of typical rural

development models during rapid urbanization in the eastern

coastal region of Chin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9(19):557-567.

[18]汤国安,赵牡丹.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

陕北榆林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0,20(5):1-4.

[19]甘枝茂,岳大鹏,甘锐,等.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

及其用地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

(3):102-106.

[20]郭晓东,牛叔文,李永华,等.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时空

演变的模拟分析——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J].山地学报,2009,27(3):293-299.

120经济地理第32卷

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完整版

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描述专题 一、点状事物分布特征描述 1.(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 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6分) 2.下图表示2009年我国八大经济区地级市工业竞争力空间格局。 简述我国各地级市工业竞争力的空间分布特征(6分) 3.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4分) 答: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描述

(单条线描述)下图是我国某区域≥10℃积温等值线图(单位:℃) 4.描述4500 ℃等积温线的分布特征。(6分 (多条线描述)5.读“我国某区域年等降水量分布图”,概括图中降水量线分布特点。 (6分) 三、面状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 6.(2009浙江卷)读下图中国部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 7.据图2分别归纳南疆、北疆绿洲农业空间分布的形态特征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6届高三5月第一次模拟考试)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 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福建省年降水量分布图 (1)描述福建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10分) (1)年降水量线的分布与海岸线大体平行;(2分)年降水量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起伏式递增;(2分)山地多于平原。(2分)形成原因:福建降水主要由东南季风带

来湿润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2分)两大山带中一些海拔较高的山峰,降水量多;(2分)闽东南沿海地区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对气流的抬升作用弱,降水少。 答案 1.【参考答案】 分布不均衡(2分); 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2分); 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2分); 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2分) 2.地级市工业竞争力的空间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2)东部地带地级市的共轭竞争力 较强,中西部地带地级市的工业竞争力较弱;(2)大部分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工业竞争力强。(2分) 3. 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 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 4. 4500 ℃等积温线大体沿秦岭-淮河分布;(2分) 东段(110°E以东):大致为东西走向;(2分) 西段(110°E以西):大致为西南-东北走向。(2分) 5. 大体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与海岸平行);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 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总分结构描述(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2)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分) 【答案】(2)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2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2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 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 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 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 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 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 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 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 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 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 点。(6分) 【答案】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 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

提示:本题没有考查图示区域城市的分布特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该区域东西城市分布的差异,说出西部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侧重考查图示信息的获取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注意从疏密和城市等级两角度解答。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

山地_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郭晓东

收稿时间:2012-04-28;修回时间:2012-08-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6)作者简介:郭晓东(1971—),男,甘肃通渭人,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区域发展等。E-mail:gxd@https://www.360docs.net/doc/422700563.html, 。 乡村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是指乡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口居住场所,即村落。中国乡村地域广阔,乡村人口众多,目前仍有7.13亿农村人口以及上百万个村落与集镇,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仍高达53.4%,农村聚落依然是中国人口的主要聚居形式[1]。然而受重城轻乡思想的影响,中国乡村聚落研究远远滞后于城市聚落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乡村聚落发展过程中建 房占地与聚落空废化现象并存、村镇发展无序、村庄布局散乱、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的日益凸显,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乡村聚落研究日益显示出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从研究历程和研究现状分析,国外关于乡村聚落的研究起步较早。19世纪,法国地 山地—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 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郭晓东1,张启媛1,马利邦2 (1.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中国甘肃兰州 730000;2.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口居住场所,是乡村人口空间分布的载体。以地跨陇东黄土丘陵区与西 秦岭山地的天水市麦积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GIS 与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麦积区乡村聚落的景观指数、规模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麦积区乡村聚落斑块面积相差悬殊,中小型聚落占主体;②分布呈现“北密南疏”格局,聚落分布的河流与道路指向性十分明显;③海拔和坡度对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海拔1000—1500m 和坡度5°—15°的范围是聚落的密集分布区,聚落随高程和坡度呈显著的正态分布;④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及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文社会因素是乡村聚落发展及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关键词: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麦积区中图分类号:K90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2)10-0114-07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of Rural Settlement in Transition-region between Mountain and Hilly GUO Xiao -dong 1,ZHANG Qi -yuan 1,MA Li -bang 2 (1.School of Management,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Gansu ,China ;2.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Gansu ,China ) Abstract:Take Maiji district in TianShui that across the loess hilly region of east Gansu province and west Qinling Mountains as a case,using G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calculating and analyzing the Landscape indices,scale levels and spac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settlement.The research shows that:(a)the area of rural settlements plaques differ greatly ,and the plaques number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 obviously higher than other types;(b)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shows the pattern of "thick in the north and sparse in the south",and the directive property of the settlements distribution of rivers and roads is very apparent;(c)elevation and slope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the range of elevation about 1000~1500m and slope 5°~15°is the intensive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area,settlements present a significant normal distribution along with the elevation and slope;(d)the forming,developmen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is influenced by many combined factors.The Natural factor is the found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while the humanities social factor i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Key words:rural settlements;spatial distribution;influence factors;Maiji District 第32卷第10期经济地理Vol.32,No.10 2012年10月ECONOMIC GEOGRAPHY Oct.,2012 DOI:10.15957/https://www.360docs.net/doc/422700563.html,ki.jjdl.2012.10.018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同名8466)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同名8466)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分)

【答案】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 提示:本题没有考查图示区域城市的分布特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该区域东西城市分布的差异,说出西部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侧重考查图示信息的获取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注意从疏密和城市等级两角度解答。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分) 【答案】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提示:本题没有考查图示区域城市的分布特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该区域东西城市分布的差异,说出西部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侧重考查图示信息的获取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注意从疏密和城市等级两角度解答。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例3】(03全国卷)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10℃等温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的影响;该等温线西半段呈东北-西南走向,受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土高原东缘)影响。 (2)描述多条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2018届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分布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1)练习新人教版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1.中国南方村落多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潮湿 B.平原面积小 C.文化背景 D.沿河流伸展 2.下列乡村地区,以散居最为方便的是 A.美国东北部地区 B.法国巴黎盆地 C.中国南方丘陵地区水田农耕区 D.中国北方平原地区旱地农耕区 3.下列有关乡村聚落的区域差异在我国的表现,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方多平顶房,住宅没有院落 B.北方多大型村落,密度较小 C.南方以团状聚落为主 D.西部地区没有固定聚落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开始进入乡村聚落阶段 B.工业革命是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 C.散漫型村落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 D.自然条件决定了乡村聚落的区位 5.古代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河流交汇处的高亢平坦之地,原因是( ) ①地势较高,没有洪水浸淹之患 ②土地肥沃,近河有利于农耕、畜牧和渔猎 ③用水和交通比较便利 ④便于搬迁和居住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程集古镇始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据程氏家谱记载,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程姓富户在此地临水处辟建石级码头,开店设铺,形成集市,始称程家集,至今有800余年历史。(《古老而神秘的程集古镇》)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程集具有怎样的分布特征( ) A.分布在人口较多的地方 B.靠近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 C.靠近地方政府驻地 D.与民俗风情有关 2.程集古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临近水源B.地形平坦

C.交通干道交会处 D.靠近集市 7.关于乡村聚落形成的正确叙述是( ) A.聚落就是人们居住的场所 B.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出现了乡村聚落 C.最初的村落是临时的、移动的,逐渐发展形成固定的聚居形式 D.自然条件是乡村聚落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 8.下表是我国陕西省三大地区村落情况对比表,完成下列问题。 (1)A、B、________,其差异主要是受________因素影响。 (2)A地区城镇一般沿________分布,其主要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 (3)B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为________型。 9.下列关于聚落的分布,描述错误的是( ) A.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聚落的分布比较密集 B.有文化特色的传统聚落越来越少了 C.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D.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2.答案: C 解析: 3.答案: B 4.答案: C 5.答案: C 解析:乡村聚落的选址要尽可能接近水源地,但也要防止洪水侵袭。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土壤肥沃,农耕发达,交通便利,是聚落分布的理想场所。

2017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43城市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城市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一、预习目标 1. 乡村聚落的概念及特点。 2. 区域自然环境对乡村聚落的形状和民居形式的影响。 3. 城市聚落的概念及特点。 4.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 二、预习要点 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概念和特点。 2.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 三、预习问题 (1)乡村聚落 1.乡村聚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村的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的农田,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分布,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山区的乡村聚落在形状上多呈现 ___________状;平原的聚落多是__________状。南方多雨区的民居一般屋底___________。 4.乡村聚落在生产活动上以_________________产业活动为主。 (2)城市聚落 1.城市聚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聚落在产业活动上以_________________产业为主,城市一般是一个地区的 _____________中心和_____________中心。 3.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景观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3)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四、当堂检测 有关城市和乡村聚落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 A.自然环境对乡村聚落的形状和民居形式影响小 B.所有的城市聚落都是由乡村聚落演化而来的 C.城市聚落完全以非农产业活动为主 D.城市聚落一般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心

基于GIS的土默特右旗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12届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 文章编号: 基于GIS的土默特右旗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兰小莹,2马巍1常月明3刘洪4 (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北京 100038;2.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100048;3.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呼和浩特 010022;4.四川省平昌县国土资源局,四川 635400;5.) 摘要: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以下简称为土右旗)为研究对象,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手段,以1:25万地形图和2000年、2011年土右旗遥感数据为数据源,探讨了2000~2011年期间土右旗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右旗乡村聚落密度较低,分布较为分散,空间扩展特征显著;②乡村聚落斑块分布(包括数量与面积)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在高程与坡度上差异明显的,并随高程与坡度增加呈递减趋势;③乡村聚落沿道路增加趋向较为明显,但在距离河流1-5km范围内,聚落斑块数量呈现出由近及远逐渐增加趋势,同时在道路两侧2km范围内聚落斑块数量增加最为明显;④地形等自然条件是影响土右旗乡村聚落总体空间分布格局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交通条件、政策制度等因素,也对土右旗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该研究成果可为包头市土右旗城乡统筹规划与科学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土默特右旗;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影响因素 乡村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既包含乡村中的独家独院,也包含有多户人家组成的村庄和尚未达到城市建制规模的乡村集镇,主要以农业作为其经济活动的聚落形式[1,2]。乡村居民点的形成、发展、分布和形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人地关系地域体系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3-5]。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点、规模大小、迁移变化等除受到众多环境因子的制约外,还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历史渊源、文化习俗等影响[6-8]。乡村聚落空间变化规律研究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对优化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李永伟等统计分析了近10年的乡村聚落研究内容,发现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比例占八个研究领域的14.53%[4]。近年来随着3S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开始不断增多。汤国安等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陕北榆林地区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8]。于淼利用遥感手段和GIS技术分析了桓仁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10],陈振杰等人基于GIS对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得出桐庐县的居民点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地区,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决定了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的总体空间格局[11]。冯文兰等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岷江上游的乡村聚落进行研究,发现58.6%的聚落分布相对集中且水源条件和交通状况良好[12],郭晓冬等人利用遥感卫星数据和地形数据对甘肃省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及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秦安县人口和聚落斑块密度高,乡村聚落在空间分布上极为分散,聚落斑块分布随高程和坡度均呈正态分布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聚落分布与道路和河流有很密切关系[13]。 随着图像分类方法的不断创新,面向对象图像分类技术充分利用高分辨率的全色和多光谱数据的空间、纹理和光谱信息来提取感兴趣的对象,其分类精度高且可获得对象的矢量图层。陈广群等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成功的提取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信息并且进行了实例研究,验证此方法的有效性[14]。本文利用面向对象图像分类方法在遥感影像中提取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信息,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土右旗2000~2011年期间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变特征,通过定量分析得到土右旗乡村聚落斑块分布与高程和坡度的关系,乡村聚落斑块与道路、河流分布关系,以期获得乡村聚落分析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为包头市土右旗建设规划、整合提供决策参考。

基于GIS的镇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基于GIS的镇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摘要:本文以乡村聚落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选择位于广州市边缘区的江高镇为研究对象,利用全镇域的卫星遥感地图,先用密度分析功能,分析出江高镇乡村聚落的总体分布特征;通过缓冲区分析等手段,探究江高镇各村落沿城镇、河流、交通路线的分布规律,利用SPSS软件对圩镇、河流、交通线路等变量相关分析,得出各变量对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1)交通线路、河流等因素对乡村聚落的分布影响较强,相关系数较大;(2)圩镇对乡村聚落的辐射能力有限,对乡村聚落的辐射影响仅限于一定范围,随着中心圩镇规模的扩大,对乡村聚落的分布和扩张影响将加强;(3)铁路、高速公路等对乡村聚落的分布影响不明显,且对乡村聚落的扩张起阻隔作用。 关键词:乡村聚落、分布特征、GIS、密度分析、缓冲分析,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K901.2 文献标志码:A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发展问题日益引起学界的重视,乡村聚落地理学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对乡村聚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体系、聚落规模、

聚落形态、聚落分布区位因素分析、聚落内部空间结构以及聚落空间演化等领域。 部分学者重视乡村聚落区位研究,关注乡村聚落的分布位置、特征以及影响乡村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等。如冯文兰等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岷江上游的乡村聚落集聚特征作了定量化研究,乡村聚落沿水源、交通等因素的分布规律;马利邦,郭晓东采用景观格局分析和Arc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行分析,高程、河流、交通等因素对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单勇兵等利用ArcGIS软件对空间分析模块对徐州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得出乡村聚落沿水系、道路的分布特征。当今的对乡村聚落分布的研究关注的影响因素不再集中于自然因素,而是结合城镇化、基础设施完善、市场发展、地域文化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李全林等运用密度分析工具,对苏北地区的乡村聚落分布格局进行研究,从宏观上总结出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这些研究都重视arcgis 空间分析工具的运用,重点分析水系、地形、交通等因素对乡村聚落的影响,但没有对这些因素的对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程度以及两个因素的综合影响进行比较。 另有部分学者关注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变化,认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变化是由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引起的,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变迁过程。邢谷瑞对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

2017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城市与乡村聚落的差异)课后作业练习

城市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一、基础知识训练 1.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 A.城市与乡村 B.城市与集镇 C.集镇与乡村 D.集镇与村庄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以下城市景观中,通常情况下不常见的是() A.公共建筑 B.住宅楼群 C.商业中心 D.地下管道 4.关于聚落的描述,错误的是() A.城市聚落与农村聚落同时出现 B.城市聚落人口密度大,服务业发达 C.全世界约一半人居住在城市 D.欧洲、北美农业人口少,村落房屋较分 5.有关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人活动的地方,就是聚落 B.造成聚落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人口的多少 C.一般来说,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D.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6.根据如图该同学的介绍,请你判断她的家乡属于()

A.林场 B.集镇 C.城市 D.乡村 7.图中,不是乡村聚落的是() A.B. C.D. 8.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主要差异是() A.人口数量的差异 B.人的收入有差异 C.人们的教育水平有差异 D.从事的生产方式有差异 9.读城市和乡村景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建筑高大、密集 B.乡村房屋高大、分散 C.城市人口密度小 D.乡村交通发达 二、综合探究

10.(资料)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市人口已达2000万,该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城内有13万家工厂和150万辆汽车,每天排放大量有害气体,使墨西哥城上空常常被黄色烟雾笼罩.据环境保护专家推算,每天呼吸这种空气就等于吸两包雪茄烟。 (1)墨西哥城属于______聚落。 (2)不同类型的聚落呈现出的景观有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A、社会制度的差异 B、建筑风格的差异 C、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D、风俗习惯的差异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训练 1.A 【解析】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故选A。 2.C 【解析】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居民的居住条件相对拥挤,建造了许多高层住宅,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房屋一般都不很高,但经济实用,外围通常有大片的农。故选C。 3.D 【解析】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在城市聚落经常看到公共建筑、住宅楼群、商业中心,地下管道不常见。故选D。 4.A 【解析】城市是(农村聚落)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且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目前,全世界约一半人居住在城市,欧洲、北美农业人口少,村落房屋较分散.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故A符合题意。故选A。 5.D 【解析】聚落是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造成两种聚落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剖析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 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分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例3】(03全国卷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得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得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得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得大小、疏密、组成得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得含义。 描述得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总分结构描述(就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得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得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得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她——大小,代表得含义(如城市等级),点得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瞧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就是甲国地图。甲国就是美国重要得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就是该国重要得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就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2)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得突出特点、(6分) 【答案】(2)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得城市(2分)。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得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得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得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得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得表示动态,不带箭头得表示静态。线段得长短、粗细表示量得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得分布情况 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得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得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第二课 第一节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教案

第二课第一节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能力目标: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以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教学重点 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有关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新上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 大家仔细看屏幕上两幅图片各是什么景观?(学生回答: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城市和乡村地点不同,但都是人类的居住地,这节课我们用一个更专业的词来表示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课件展示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讲授新课: 一、聚落与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78页找出聚落的种类,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讲述: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列举深圳事例。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引导学生根据人们从事的不同生产活动,结合书78页回答乡村聚落分为哪几个种类?课件展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这四种乡村聚落类型的景观图片,从图片分析住在

这里的人们主要从事的工作。 讲述:乡村和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按生产方式乡村聚落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工作。 过渡: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然而居住在乡村和城市这两个不同聚落就产生了一定的差异。 活动内容及形式(课件演示乡村和城市景观图片) 结合“人们居住在不同的聚落”“乡村和城市景观差异”等图片,学生自由讨论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填表格。 过渡: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样是乡村聚落却呈现不同的景观特点。 活动内容及形式 学生自由讨论自己见到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同为乡村聚落,景观却有一定的差异,之后完成教材79页活动第二题,把图片A、B、C分别与亚洲、欧洲、非洲一一对号入座,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二、聚落与环境 课件展示: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突出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环境差异。 过渡:看屏幕的这张图片,咱们做一个设想: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多选择乙地,并说明选择的理由(略)。 讲述:甲、乙、丙三地对比甲地是最理想的居住地,大家也都讲出了非常充分的理由,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和分布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古代人是否与我们有同样的选择呢? 课件展示:世界四大古文明发祥地分布图 讲述:这是四大古文明发祥地分布图,早期的世界闻名有四大著名发祥地,其中有三大发祥地在亚洲。 提问: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地区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都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都在温带,都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地区。早期人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比较低,因此,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即使是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 课件展示:聚落形成与发展形成因素图 讨论: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和图 4.19“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自己知道的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列举出教材所没有列举出的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其他环境因素。(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小结: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地形、资源、土壤、水温、交通因素外,还有气候、植被等因素,并让学生参照教材上的方法填入图中。 课件展示:世界平原、高山、荒漠景观图片 过渡: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部呢? 讨论: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自然段和图4.20“平原区聚落众多”,并联系已学过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相互交流。使学生得出结论:平原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因此聚落分布比较密集;而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困难,因此,就少又或者没有聚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1单元第2课《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优秀教学设计(5页)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教学设计

【学教测评】 1、下列关于聚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聚落 B、一般把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C、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D、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在“我爱家乡”的主题班会上,小华和小红分别对自己的家乡做了介绍。小华说:“我的家乡周围有农田、果树和池塘,村里有一条小路通往附近的小镇。”小红说:“我的家乡高楼

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和医院,城里道路纵横,车辆很多。”下列关于小华和小红家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华住在城市 B.小红住在城市 C.两人都住在农村 D.两人都住在城市3.下 3. 列乡村聚落的类别及其居民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农村——放牧 B、牧村——伐木 C、渔村——捕鱼 D、林场——种植 4.“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着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这首歌描述的乡村聚落类型是( ) A.农村B.牧村C.渔村D.林场 5.小贝在地理课上进行的聚落──形状“对对碰”的游戏中,有一组“碰”错啦,你能帮他找出来吗?() A.山区谷地──条带状 B.平原地区──团块状 C.山麓地带──团块状 D.河流附近──条带状 6.渔村、牧村、农村、城市等不同聚落类型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 A.自然条件的影响B.开发利用的时间长短不一 C.各地政治制度不同D.人类的劳动生产方式不同 7.民居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列四幅图中反映湿热环境特点的是() A.B.C.D.8.“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这是哪种聚落()A、农村 B、渔村 C、林场 D、城市 9.北京的王府井属于() A、生活小区 B、商业区 C、大学区 D、高科技园区 10.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对比,不正确的是( ) A.乡村聚落的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 B.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 C.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D.城市聚落有住宅、学校、医院、影院,而乡村聚落没有 11.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