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CJJ 47-2006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CJJ 47-2006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CJJ 47-2006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CJJ 47-2006

2006-12-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420号

现批准《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 47-2006,自2006年8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7.1.1、7.1.3、7.1.4、7.2.2、7.2.3、7.2.4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行业标准《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CJJ 47-91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6年3月26日

1 总则

1.0.1为规范生活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转运站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转运站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选址与规模

2.1选址

2.1.1转运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

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

4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

2.1.2转运站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1立交桥或平交路口旁。

2大型商场、影剧院出人口等繁华地段。若必须选址于此类地段时,应对转运站进出通道的结构与形式进行优化或完善。

3邻近学校、餐饮店等群众日常生活聚集场所。

2.1.3在运距较远,且具备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条件时,宜设置铁路或水路运输转运站(码头)。

2.2规模

2.2.1转运站的设计日转运垃圾能力,可按其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大类,或I、Ⅱ、Ⅲ、Ⅳ、V五小类。新建的不同规模转运站的用地指标应符合表2.2.1的规定。

表2.2.1转运站主要用地指标

注:1表内用地不含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其他功能用地。

2用地面积含转运站周边专门设置的绿化隔离带,但不含兼起绿化隔离作用的市政绿地和园林用地。

3与相邻建筑间隔自转运站边界起计算。

4对于邻近江河、湖泊、海洋和大型水面的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码头,其陆上转运站用地指标可适当上浮。

5以上规模类型Ⅱ、Ⅲ、Ⅳ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I类含上下限值。

2.2.2转运站的设计规模和类型的确定应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服务区域内,以转运站设计接受垃圾量为基础,并综合城市区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因素来确定。

2.2.3确定转运站的设计接受垃圾量(服务区内垃圾收集量),应考虑垃圾排放季节波动性。

2.2.4转运站的设计规模可按下式计算:

QD = Ks·Qc (2.2.4)

式中QD—转运站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Qc—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年平均值),t/d;

Ks—垃圾排放季节性波动系数,应按当地实测值选用;无实测值时,可取1.3~1.5。2.2.5无实测值时,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可按下式计算:

Qc = {n·q / 1000} (2.2.5)

式中n—服务区内实际服务人数;

q—服务区内,人均垃圾排放量[kg/(人·d)],应按当地实测值选用;无实测值时,可取0.8~1.2。

2.2.6当转运站由若干转运单元组成时,各单元的设计规模及配套设备应与总规模相匹配。转运站总规模可按下式计算:

QT = m·Qu (2.2.6-1)

M = [QD / Qu] (2.2.6-2)

式中QT—由若干转运单元组成的转运站的总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Qu—单个转运单元的转运能力,t/d;

m—转运单元的数量;

[ ]—高斯取整函数符号;

QD—转运站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2.2.7转运站服务半径与运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人力方式进行垃圾收集时,收集服务半径宜为0.4km以内,最大不应超过1.0km。

2采用小型机动车进行垃圾收集时,收集服务半径宜为3.0km以内,最大不应超过5.0km。3采用中型机动车进行垃圾收集运输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服务半径。

4 当垃圾处理设施距垃圾收集服务区平均运距大于30km且垃圾收集量足够时,应设置大型转运站,必要时宜设置二级转运站(系统)。

3总体布置

3.0.1转运站的总体布局应依据其规模、类型,综合工艺要求及技术路线确定。总平面布置应流程合理、布置紧凑,便于转运作业,能有效抑制污染。

3.0.2对于分期建设的大型转运站,总体布局及平面布置应为后续建设留有发展空间。

3.0.3转运站应利用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进行工艺布置。竖向设计应结合原有地形进行雨污水导排。

3.0.4转运站的主体设施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转运车间及卸、装料工位宜布置在场区内远离邻近的建筑物的一侧。

2转运车间内卸、装料工位应满足车辆回车要求。

3.0.5转运站配套工程及辅助设施应满足下列要求:

1计量设施应设在转运站车辆进出口处,并有良好的通视条件,与进口厂界距离不应小于一辆最大运输车的长度。

2按各功能区内通行的最大规格车型确定道路转弯半径与作业场地面积。

3站内宜设置车辆循环通道或采用双车道及回车场。

4站内垃圾收集车与转运车的行车路线应避免交叉。因条件限制必须交叉时,应有相应的交通管理安全措施。

5大型转运站应按转运车辆数设计停车场地,停车场的形式与面积应与回车场地综合平衡;其他转运站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6转运站绿地率应为20%~30%,中型以上(含中型)转运站可取大值;当地处绿化隔离带区域时,绿地率指标可取下限。

3.0.6转运站行政办公与生活服务设施应满足下列要求:

1用地面积宜为总用地面积的5%~8%。

2中小型转运站可根据需要设置附属式公厕,公厕应与转运设施有效隔离,互不干扰。站内单独建造公厕的用地面积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中的有关规定。

4工艺、设备及技术要求

4.1转运工艺

4.1.1垃圾转运工艺应根据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的要求及当地特点确定。

4.1.2转运站的转运单元数不应小于2,以保持转运作业的连续性与事故状态下或出现突发事件时的转运能力。

4.1.3转运站应采用机械填装垃圾的方式进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有相应措施将装载容器填满垃圾并压实。压实程度应根据转运站后续环节(垃圾处理、处置)的要求和物料性状确定。

2当转运站的后续环节是垃圾填埋场或转运混合垃圾时,应采用较大压实能力的填装/压实机械设备,装载容器内的垃圾密实度不应小于0.6t/m2。

3应有联动或限位装置,保持卸料与填装压实动作协调。

4应有锁紧或限位装置,保持填装压实机与受料容器结合部密封良好。

4.1.4转运站在工艺技术上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设置垃圾称重计量装置;大型转运站必须在垃圾收集车进出站口设置计量设施。计量设备宜选用动态汽车衡。

2在运输车辆进站处或计量设施处应设置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并进行垃圾来源、运输单位及车辆型号、规格登记。

3应设置进站垃圾运输车抽样检查停车检查区。

4垃圾卸料、转运作业区应配置通风、降尘、除臭系统,并保持该系统与车辆卸料动作联动。5垃圾卸料、转运作业区应设置车辆作业指示标牌和安全警示标志。

6垃圾卸料工位应设置倒车限位装置及报警装置。

4.2机械设备

4.2.1转运站应依据规模类型配置相应的压实设备。

4.2.2多个同一工艺类型的转运单元的配套机械设备,应选用同一型号、规格。

4.2.3转运站机械设备及配套车辆的工作能力应按日有效运行时间和高峰期垃圾量综合考虑,并应与转运站及转运单元的设计规模(t/d)相匹配,保证转运站可靠的转运能力并留有调整余地。

4.2.4转运站配套运输车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nv—配备的运输车辆数量;

QU—单个转运单元的转运能力,t/d;

qv—运输车实际载运能力,t;

m—转运单元数;

nT—运输车日转运次数;

η—运输车备用系数,取η=1.1~1.3。若转运站配置了同型号规格的运输车辆时,η可取下限值。

4.2.5对于装载容器与运输车辆可分离的转运单元,装载容器数量可按下式计算:

nc = m + nv - 1 (4.2.5)

式中nc —转运容器数量;

m—转运单元数;

nv—配备的运输车辆数量。

4.3其他设施设备

4.3.1大型转运站可设置专用加油站。专用加油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 50156的有关规定。

4.3.2大型转运站宜设置机修车间,其他规模转运站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考虑设置机修室。

5建筑与结构

5.0.1转运站的建筑风格、色调应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协调。

5.0.2转运站的建筑结构形式应满足垃圾转运工艺及配套设备的安装、拆换与维护的要求。

5.0.3转运站的建筑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1保证垃圾转运作业对污染实施有效控制或在相对密闭的状态下进行。

2垃圾转运车间应安装便于启闭的卷帘闸门,设置非敞开式通风口。

5.0.4转运站地面(楼面)的设计,除应满足工艺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 50037的有关规定。

5.0.5转运站宜采用侧窗天然采光。采光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的有关规定。

5.0.6转运站消防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和《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的有关规定。

5.0.7转运站防雷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的要求。

6配套设施

6.0.1转运站站内道路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l应满足站内各功能区最大规格的垃圾运输车辆的荷载和通行要求。

2站内主要通道宽度不应小于4m,大型转运站站内主要通道宽度应适当加大。路面宜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道路的荷载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 22的有关规定。

3进站道路的设计应与其相连的站外市政道路协调。

6.0.2转运站可依据本站及服务区的具体情况和要求配置备用电源。大型转运站在条件许可时应设置双回路电源或配备发电机;中、小型转运站可配备发电机。

6.0.3转运站应按生产、生活与消防用水的要求确定供水方式与供水量。

6.0.4转运站排水及污水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按雨污分流原则进行转运站排水设计。

2站内场地应平整,不滞留渍水;并设置污水导排沟(管)。

3转运车间应设置收集和处理转运作业过程产生的垃圾渗沥液和场地冲洗等生产污水的积污坑(沉沙井)。积污坑的结构和容量必须与污水处理方案及工艺路线相匹配。

4应采取有效的污水处理措施。

6.0.5转运站应配置必要的通信设施。

6.0.6中型以上规模的转运站应设置相对独立的管理办公设施;小型转运站行政办公设施可与站内主体设施合并建设。

6.0.7转运站应配备监控设备;大型转运站应配备闭路监视系统、交通信号系统及电话/对讲系统等现场控制系统;有条件的可设置计算机中央控制系统。

7环境保护与劳动卫生

7.1环境保护

7.1.1转运站的环境保护配套设施必须与转运站主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启用。

7.1.2中型以上转运站应通过合理布局建(构)筑物、设置绿化隔离带、配备污染防治设施和设备等措施,对转运过程产生的污染进行有效防治。

7.1.3转运站应结合垃圾转运单元的工艺设计,强化在卸装垃圾等关键位置的通风、降尘、除臭措施;大型转运站必须设置独立的抽排风/除臭系统。

7.1.4配套的运输车辆必须有良好的整体密封性能。

7.1.5转运作业过程产生的噪声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噪声标准》GB 3096的规定。

7.1.6转运站应根据所在地区水环境质量要求和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等具体条件,确定污水排放、处理形式,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及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

7.1.7转运站的绿化隔离带应强化其隔声、降噪等环保功能。

7.2安全与劳动卫生

7.2.1转运站安全与劳动卫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 12801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的规定。

7.2.2转运站应在相应位置设置交通管制指示、烟火管制提示等安全标志。

7.2.3机械设备的旋转件、启闭装置等零部件应设置防护罩或警示标志。

7.2.4填装、起吊、倒车等工序的相关设施、设备上应设置警示标志、警报装置。

7.2.5转运作业现场应留有作业人员通道。

7.2.6装卸料工位应根据转运车辆或装载容器的规格尺寸设置导向定位装置或限位预警装置。

7.2.7大型转运站应设置专用的卫生设施,中小型转运站可设置综合性卫生设施。

7.2.8垃圾转运现场作业人员应穿戴必要的劳保用品。

7.2.9在转运站内应设置消毒、杀虫设施及装置。

8工程施工及验收

8.1工程施工

8.1.1转运站的各项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8.1.2在转运站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按设计文件和招标文件编制并向业主提交施工方案。8.1.3施工单位应按施工方案和设计文件进行施工准备,并结合施工进度计划和场地条件合理安排施工场地。

8.1.4工程施工应按照施工进度计划和经审核批准的工程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

8.1.5转运站工程施工变更应按经批准的设计变更文件进行。

8.1.6工程施工使用的各类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设计文件的要求。

8.1.7从国外引进的转运、运输设备及零部件或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l应与设计文件及有关合同要求一致;

2应与供货商提供的供货清单及技术参数一致;

3应按商务、商检等部门的规定履行必要的程序与手续;

4应符合我国现行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

8.2工程竣工验收

8.2.1转运站工程竣工验收应按设计文件和相应的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进行。

8.2.2转运站工程竣工验收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机械设备安装施工验收通用规范》GB 5023l及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l机械设备验收应符合本规范第4章的相关要求。

2建筑工程验收应符合本规范第5章的相关要求。

3配套设施验收应符合本规范第6章的相关要求。

4环境保护工程验收应符合本规范第7.1节的相关要求。

5安全与卫生工程验收应符合本规范第7.2节的相关要求。

8.2.3转运站工程竣工验收前应准备下列文件、资料:

1竣工验收工作计划;

2开工报告、项目批复文件;

3工程施工图等技术文件;

4工程施工(重点是隐蔽工程、综合管线)记录和工程变更记录;

5设备(重点是转运装置)安装、调试与试运行记录;

6其他必要的文件、资料。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规范生活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转运站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转运站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选址及规模 2.1选址 2.1.1转运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l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 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 4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 2.1.2转运站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l立交桥或平交路口旁。 2大型商场、影剧院出人口等繁华地段。若必须选址于此类地段时,应对转运站进出通道的结构及形式进行优化或完善。 3邻近学校、餐饮店等群众日常生活聚集场所。 2.1.3在运距较远,且具备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条件时,宜设置铁路或水路运输转运站(码头)。 2.2规模 2.2.1转运站的设计日转运垃圾能力,可按其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大类型,或Ⅰ、Ⅱ、Ⅲ、Ⅳ、Ⅴ五小类。 表 2.2.1转运站主要用地指标 注:1表内用地不含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其他功能用地。 2用地面积含转运站周边专门设置的绿化隔离带,但不含兼起绿化隔离作用的市政绿地和园林用地。

3及相邻建筑间隔自转运站边界起计算。 4对于邻近江河﹑湖泊﹑海洋和大型水面的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码头,其陆上转运站用地指标可适当上浮。 5以上规模类型Ⅱ﹑Ⅲ﹑Ⅳ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Ⅰ类含上下限值。 2.2.2转运站的设计规模和类型的确定应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服务区域内,以转运站设计接受垃圾量为基础,井综合城市区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因素来确定。 2.2.3确定转运站的设计接受垃圾量(服务区内垃圾收集量),应考虑垃圾排放季节波动性。 2.2.4转运站的设计规摸可按下式计算: Q D=K s·Q c (2.2.4) 式中Q D—转运站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K s—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年平均值),t/d; Q c—垃圾排放季节性波动系数,应按当地实测值选用;无实测值时,可取 1.3~ 1.5。 2.2.5无实测值时,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可按下式计算: Q C={n·q/1000}(2.2.5) 式中n—服务区内实际服务人数; q—服务区内,人均垃圾排放量[k g/(人·d)],应按当地实测值选用;无实测值时,可取0.8~1.2。 2.2.6当转运站由若于转运单元组成时.各单元的设计规模及配套设备应及总规摸相匹配。转运站总规模可按下式计算: Q r=m·Q u(2.2.6-1) m=[Q d/Q u](2.2.6-2) 式中Q r—由若干转运单位组成的转运站的总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m—单个转运单位的转运能力,t/d; []—高斯取整函数符号; Q d—转运站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2.2.7转运站服务半径及运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l采用人力方式进行垃圾收集时,收集服务半径宜为0.4k m以内,最大不应超过 1.0k m。 2采用小型机动车进行垃圾收集时,收集服务半径宜为 3.0k m以内,最大不应超过 5.0k m。 3采用中型机动车进行垃圾收集运输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服务半径。 4当垃圾处理设施距垃圾收集服务区平均运距大于30k m且垃圾收集量足够时,应设置大型转运站,必要时宜设置二级转运站(系统)。 3总体布置

垃圾中转站工艺方案的选择

工艺方案的选择 1 双模预压式与压装式的比较 垃圾压缩方式有预压式(预压打包推入)和压装式(直接压入装箱式)、双模预压式(具有预压和直接压装功能)三种。 预压式是指垃圾进入压缩机后,在压缩机的预压仓内先进行压缩,从而形成一个密实的垃圾包,然后被推入垃圾集装箱中。此种压缩方式具有压缩比率高,压缩时不需要转运车集装箱配合等特点。 压装式即压缩机将进入其中的垃圾直接推入垃圾集装箱内,待集装箱快装满时再进行压实的方式。此种压缩方式操作简单,处理效率高等特点。 双模预压式即压缩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压装和预压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压缩垃圾。 因此,本方案采用双模式压缩机。 2 卸料槽方式的选择 卸料槽的形式有多车卸料槽和单车位竖直卸料槽;而多车位卸料槽根据输送垃圾方式的不同,又有半潜推头式、推板式及链带式等。 竖直卸料槽只有一个卸车位,对相对高效的压缩机供料不连续,造成高峰期收集车排队等候或坑外卸料,转运效率低,同时垃圾直接落入压缩腔因落差太大易于对压缩腔产生冲击破坏、大落差也使得垃圾因气流反冲而腾起污染环境、另外收集车向压缩腔中直接卸料也易于造成“蓬堵”现象的产生等严重缺点。 全自动半潜推头式卸料槽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卸车位,解决了高峰期收集车排队等候或坑外卸料的情况,其较大的暂时容储能力使得压缩机的供料连续均匀,作为过渡,该种形式卸料槽舒缓了垃圾卸料的大落差和对压缩机的冲击。同时全自动半潜式推头式卸料槽可允许收集车随时向其卸料,克服了其它多车位卸料槽(如推板式)不允许收集车随时卸料的缺点。 因此,本方案采用全自动半潜推头式卸料槽。

3车厢可卸式转运车与箱车一体式转运车的比较 车厢可卸式转运车(即拉臂车)是目前国外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垃圾转运车,无论在山区还是在填埋场,它都表现出了优良和稳定的性能,该种转运车的垃圾集装箱轻巧灵活、有效容积大,净载率高,垃圾密封性好。该种车型由于汽车底盘与垃圾集装箱可自由分离、组合,在压缩机向垃圾集装箱内压装垃圾时,司机和车头不需要在站内停留等候,提高了转运车和司机的效率,因而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均较低,维修保养也更方便。 箱车一体式转运车即是将垃圾箱固定于汽车底盘上,在垃圾箱内部装有推板和多级油缸,以便垃圾卸料时将垃圾平行推出。内带的推料装置占据了垃圾箱中不少宝贵空间,推料装置较重,又提高了整车的重心,导致运行及操作的稳定性、安全性降低。而且该种车型由于箱车不分离,同等能力下需配置较多的汽车底盘,导致投资浪费,司机和车辆在中转站的等候时间较长,影响了车辆的利用率和站内交通,人工成本和运行成本较高。维修方面,集装箱或汽车底盘的维修保养都将使整车不能使用。 从以上分析,车厢可卸式转运车(拉臂车)具有集装箱有效容积大,净载率高,调度运营方便,车头投资少,维护简单等特点。 因此,本方案采用车厢可卸式转运车(拉臂车)。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CJJ 47-2006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CJJ 47-2006 2006-12-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420号 现批准《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 47-2006,自2006年8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7.1.1、7.1.3、7.1.4、7.2.2、7.2.3、7.2.4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行业标准《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CJJ 47-91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6年3月26日 1 总则 1.0.1为规范生活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转运站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转运站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选址与规模 2.1选址 2.1.1转运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 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 4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 2.1.2转运站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1立交桥或平交路口旁。 2大型商场、影剧院出人口等繁华地段。若必须选址于此类地段时,应对转运站进出通道的结构与形式进行优化或完善。 3邻近学校、餐饮店等群众日常生活聚集场所。 2.1.3在运距较远,且具备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条件时,宜设置铁路或水路运输转运站(码头)。 2.2规模 2.2.1转运站的设计日转运垃圾能力,可按其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大类,或I、Ⅱ、Ⅲ、Ⅳ、V五小类。新建的不同规模转运站的用地指标应符合表2.2.1的规定。 表2.2.1转运站主要用地指标 注:1表内用地不含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其他功能用地。

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规范

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规范 篇一: 垃圾填埋场设计规范 垃圾填埋场设计规范 第1条填埋场的场址选择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场址设置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 二、对周围环境不应产生污染或对周围环境污染不超过国家有关法律法令和现行标准允许的范围。 三、应与当地的大气防护、水资源保护、大自然保护及生态平衡要求相一致。 四、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 五、应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第2条填埋场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一、必须有充分的填埋容量和较长的使用期,填埋容量必须达到设计量,使用期至少六年。 二、应有一定的施工设备,如汽车、布料机、装载机、推土机、碾压机等。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应按填埋工程量、作业实际需要而定。

三、能在全天候条件下运行。 四、不会受洪水、滑坡等威胁。 五、不引起空气、水和噪声污染,不危害公共卫生。 六、技术工艺简单而科学,填埋工程处理垃圾的成本低。第3条填埋场应设在下列地区: 一、交通方便,运距较短。 二、征地费用少,施工方便。 三、充分利用天然的洼地、沟壑、峡谷、废坑等。 四、人口密度低、土地利用价值低、地下水利用的可能性低。 五、不会引起群众不满,不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六、在当地夏季主导风向下方,距人畜居栖点800m以外。 七、远离水源。一般设在地下水水流向的下游地区。 第4条填埋场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一、专用水源蓄水层与地下水补给区。 二、洪泛区。 三、淤泥区。 四、居民密集居住区。 五、距公共场所或人畜供水点800m以内的地区。 六、直接与航道相通的地区。 七、地下水水面与坑底距离2m以内者。 八、活动的坍塌地带、地震区、断层区、地下蕴矿区、灰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 术规范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CJJ 47- -12-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420号 现批准《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 47-,自 8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7.1.1、7.1.3、7.1.4、7.2.2、7.2.3、7.2.4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行业标准《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CJJ 47-91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3月26日 1 总则 1.0.1为规范生活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转运站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转运站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选址与规模

2.1选址 2.1.1转运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 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 4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 2.1.2转运站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1立交桥或平交路口旁。 2大型商场、影剧院出人口等繁华地段。若必须选址于此类地段时,应对转运站进出通道的结构与形式进行优化或完善。 3邻近学校、餐饮店等群众日常生活聚集场所。 2.1.3在运距较远,且具备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条件时,宜设置铁路或水路运输转运站(码头)。 2.2规模 2.2.1转运站的设计日转运垃圾能力,可按其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大类,或I、Ⅱ、Ⅲ、Ⅳ、V五小类。新建的不同规模转运站的用地指标应符合表2.2.1的规定。 表2.2.1转运站主要用地指标 注:1表内用地不含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其它功能用地。 2用地面积含转运站周边专门设置的绿化隔离带,但不含兼起绿化隔离作用的市政绿地和园林用地。

垃圾转运站施工组织设计

远安县洋坪镇垃圾转运站项目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序言 远安县洋坪镇人民政府同意我公司参加《远安县洋坪镇垃圾转运站项目工程》项目的投标,我公司在此对业主表示由衷地感谢。在认真阅读招标文件、熟悉图纸、了解设计意图,并经实地考察施工现场后,编制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以此作为该项目的投标文件内容之一。 第一章编制说明 一、编制目的 本施工组织设计作为《远安县洋坪镇垃圾转运站项目工程》施工作业的纲领性文件和规划本工程施工全过程各项活动的技术、经济全局性和控制性文件。目的是对整个建设项目施工进行通盘考虑,全面规划,用于指导整个现场的施工过程。有计划地运用施工力量,开展施工活动。用于确定拟建工程的施工期限、施工顺序、主要施工方法、各种临时设施、各种机械设备及物资以及施工现场总体布置等。 本施工组织设计体现了我公司对本工程施工的总体构思与部署;并为业主选择施工企业提供参考。若我公司有幸中标,我们将以本施工组织设计为骨架,严格遵循我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在图纸会审后,编制更为详细的施工方案,并以此指导该工程的施工及现场管理,确保优质、高速、安全、文明、低耗地完成本工程的建设任务,向业主及社会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二、编制依据

1、《远安县洋坪镇垃圾转运站项目工程》施工图纸。 2、该招标文件及图纸答疑内容。 3、工程现场实地勘察。 4、我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标准。 5、国家现行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施工的有关规程、规范及验收标准(主要目录如下): a、《工程测量规范》(GBJ201-83) b、《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c、《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d、《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e、《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f、《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g、《屋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 h、《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 i、《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J50209-2002) j、《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96) k、《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标准》(JGJ/T27-2001) l、《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m、《砼质量控制标准》(GBJ50146-92) n、《砼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 o、《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JGJ59-88) p、《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

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我国城市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令,并达到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 平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其它垃圾转运站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根据转运站的特点,在设计时,应做到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劳动条件。 第1.0.4条转运站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选址和规模 第一节选址 第2.1.1条转运站的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卫生行业规划的要求。 第2.1.2条转运站的位置宜选在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垃圾产量最多的地方。 第2.1.3条转运站应设置在交通方便的地方。 第2.1.4条在具有铁路及水运便利条件的地方,当运输距离较远时,宜设置铁路及水路运输垃圾转运站。 第二节规模 第2.2.1条转运站的规模,应根据垃圾转运量确定。 第2.2.2条垃圾转运量,应根据服务区域内垃圾高产月份平均日产量的实际数据确定。无实际数据时,可按下式计算: Q=δnq/1000

式中Q——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 n——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 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无当地资料时,垃圾人均日产量可采用1.0~1.2kg/人·d,气 化率低的地方取高值,气化率高的地方取低值; 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如无资料时,δ值可采用1.3~1.4。 第2.2.3条转运站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转运量小于150t/d,为小型;转运量为150~450t/d,为中型;转运量大于450t/d,为大 型,转运站用地面积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中第4.1.1条的规定。 第2.2.4条转运站的服务半径: 一、用人力收集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5km; 二、用小型机动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0km。 第2.2.5条垃圾运输距离超过20km时,应设置大、中型转运站。 第三章建筑和环境 第3.0.1条转运站的总平面布置应结合当地情况,做到经济、合理。大、中型转运站应按区域布置,作业区宜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站前区布置应与城市干道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第3.0.2条转运站内建筑物、构筑物布置应符合防火、卫生规范及各种安全的要求。 第3.0.3条转运站内建筑物、构筑物的建筑设计和外部装修应与周围居民住房、公共建筑物以及环境相协调。 第3.0.4条转运站内建筑物室外装修宜采用水刷石、中级涂料、普通贴面材料等。

垂直垃圾中转站详细工艺方案设计

一、总体工艺流程设计 二、工艺方案详细说明 2.1、垃圾收集车进站和出站(参考图1和图2)

1)垃圾收集车(以后简称 收集车)在进站时由进 站处读取收集车IC卡 信息或由监视设备读 取车牌号信息,并称重 计量,将数据传到中央 控制室(以后简称中控 室)存档; 2)中控室比对收集车基 本信息,经过计算后, 安排收集车的卸料泊 位; 3)进站处打开升降挡车 杆放行,收集车通过红 绿灯和LED牌的引导 进入卸料泊位,完成卸 料作业; 4)收集车出站时,在进站 处再次读取车辆信息 并称重计量,将数据传 到中控室存档,进站处 打开升降挡车杆放行,收集车出站 图1 垃圾收集车进出站口 图2 收集车进出站口信 息交互图 2.2、垃圾收集车的卸料 (参考图3、图4) 1)、容器箱在竖直放

置完毕、打开进料门后,现场工作人员报告中控室,中控室通过监控设备确认后放下卸料槽; 2)、卸料槽放下后, 中控室通过LED 显示器、红绿灯 引导收集车进入 卸料泊位; 3)、收集车通过泊位 的限位装置倒车 至倒车限位块处;图3大厅平面示意图 4)、喷淋、降尘、 抽风、除臭系统开始工作,收集车进行卸料作业; 5)、卸料完成后,收集车离开,现场工作人员报告中控室,中控室通过监控设备确认。 2.3、垃圾转运车的进出站 及容器箱的场内转运(参 考图5) 1)、垃圾转运车(以后简 称转运车)从垃圾处理场 返回中转站后,通过无线 对讲设备、GPS 定位设备报告中控室; 2)、中控室根据场内情况 通知垃圾转运车将空容器 箱放置在容器暂存地或是 直接复位放置在工作泊 位。 图4 收集车卸料示意图 3)、空容器箱放置完场后,转运车通过对讲设备报告中控室,中控室通过监控设备确认后,根据场内情况通知转运车进入其他泊位将满载容器箱装车或是进入转运车停放区停放休息; 4)、容器箱装车完成后,转运车通过对讲设备报告中控室,中控室通过监控设备确认后,通知其可以离开; 5)、转运车离开中转站,在中转站和垃圾处理场往返,中控室通过GPS定位设备和无线对讲设备对转运车的转运作业进行控制,直到垃圾车返回中转站。

垃圾中转站站技术方案

常宁市300T垃圾转运站 工 艺 及 设 备 方 案 湖北精功科技有限公司 2011-01-03

1.中转站主要参数与设计依据 ............................................................... - 3 - 1.1 中转站主要参数 ................................................................... - 3 - 1.2 设计依据......................................................................... - 3 - 2.工艺方案的选择......................................................................... - 4 - 2.1 双模预压式与压装式的比较 .......................................................... - 4 - 2.2.1 操作及工艺流程 ............................................................. - 6 - 2.2.2 工艺流程图 .................................................................. - 7 - 4. 主要设备介绍........................................................................... - 8 - 4.1 双模式垃圾压缩机 .................................................................. - 8 - 4.2 全自动半潜推头式卸料槽 ............................................................ - 9 - 4.3车厢可卸式转运车.................................................................. - 10 - 4.4 集装箱移位系统................................................................... - 11 - 4.5 PRT40型除尘除臭系统.............................................................. - 11 - 4.6 称重计量系统..................................................................... - 13 - 4.7高压洗车系统...................................................................... - 14 - 4.8 自动控制及监测系统 ............................................................... - 14 - 5 主要设备清单........................................................................... - 17 - 6. 环境保护.............................................................................. - 18 - 6.1 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 - 18 - 6.2 中转站的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控制技术 ............................................. - 18 - 6.2.1 废气粉尘污染治理 ........................................................... - 18 - 6.2.2 中转站车辆及场地清洁 ....................................................... - 18 - 6.2.3 废水治理措施 ............................................................... - 18 - 6.2.4 噪声控制................................................................... - 19 - 6.2.5 蚊蝇控制................................................................... - 19 - 7. 结束语................................................................................ - 20 -

垃圾中转站施工方案设计

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说明 第二章工程概况 一、总说明 二、一般说明 第三章施工准备 一、组织准备 二、施工现场准备 三、技术上的准备 四、生产准备 第四章、技术人员和劳动力配置计划 第五章、主要施工机械及检测计量器具配置 一、主要机具设备的配备及进场时间 二、主要工艺检测计量器具配备 第六章、关键部位施工方案 一、施工部署 二、施工方案 第七章、质量保证措施 一、技术保证措施及违约处罚 二、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第八章、安全保证措施 一、建立安全施工的保证体系 第九章、公司宗旨及保证措施 一、公司宗旨 二、组织措施 三、物质措施 四、技术组织措施 五、经济措施

六、有关强制性条文的保证措施 七、现场文明施工保证及管理措施 八、降低环境污染和噪音的措施 九、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十、工程质量保修承诺及违约处罚 十一、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进度的措施 十二、地下管线及其他地上地下设施的保护加固措施 第十章、工期保证措施 一、工期保证措施 二、进度计划 第十一章、降低成本措施 一、材料节约 二、技术措施 三、施工管理措施 第十二章、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及进度计划表 一、施工临设布置 二、施工平面图的科学管理 第十三章、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附件:劳动力计划表 平面布置图 第一章、编制依据说明 一、编制依据:

1.本工程施工图纸及图纸答疑 2.现行的国家有关质量验收规范及相关政策法规 3.现行的地方有关质量验收规范及相关政策法规 4.我公司对本工程、质量、成本控制的目标要求 5.我公司对工程施工现场的实地考察和公司承接的相关类似工程的实际管理和施工技术经验 6.我公司颁发的《质量保证手册》、《程序文件》和《项目管理文件》 二、本工程执行的主要规范有: 1、《工程测量规范》(GBJ50026-93)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91) 3、《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J50202-2002) 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6、《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7、《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快建筑技术规程》(JGJ/T14-95) 8、《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 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办法》(JGJ95-99) 10、《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1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案前技术规程》(JGJ46-88) 12、《采暖与卫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及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13、《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303-2002) 14、其它现行各有关《规范》。 第二章、工程概况 一、总说明 1.工程名称: 2.工程地点:

城市垃圾转运站的设计规范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施行日期:1992年7月1日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我国城市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令,并达到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其它垃圾转运站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根据转运站的特点,在设计时,应做到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劳动条件。 第1.0.4条转运站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选址和规模 第一节选址 第2.1.1条转运站的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卫生行业规划的要求。 第2.1.2条转运站的位置宜选在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垃圾产量最多的地方。 第2.1.3条转运站应设置在交通方便的地方。 第2.1.4条在具有铁路及水运便利条件的地方,当运输距离较远时,宜设置铁路及水路运输垃圾转运站。 第二节规模 第2.2.1条转运站的规模,应根据垃圾转运量确定。 第2.2.2条垃圾转运量,应根据服务区域内垃圾高产月份平均日产量的实际数据确定。无实际数据时,可按下式计算: Q=δnq/1000 式中Q——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 n——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

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无当地资料时,垃圾人均日产量可采用1.0~1.2kg/人·d,气化率低的地方取高值,气化率高的地方取低值; 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如无资料时,δ值可采用1.3~1.4。 第2.2.3条转运站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转运量小于150t/d,为小型;转运量为150~450t/d,为中型;转运量大于450t/d,为大型,转运站用地面积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中第4.1.1条的规定。 第2.2.4条转运站的服务半径: 一、用人力收集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5km; 二、用小型机动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0km。 第2.2.5条垃圾运输距离超过20km时,应设置大、中型转运站。 第三章建筑和环境 第3.0.1条转运站的总平面布置应结合当地情况,做到经济、合理。大、中型转运站应按区域布置,作业区宜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站前区布置应与城市干道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第3.0.2条转运站内建筑物、构筑物布置应符合防火、卫生规范及各种安全的要求。 第3.0.3条转运站内建筑物、构筑物的建筑设计和外部装修应与周围居民住房、公共建筑物以及环境相协调。 第3.0.4条转运站内建筑物室外装修宜采用水刷石、中级涂料、普通贴面材料等。 第3.0.5条转运车间室内地面及墙面、顶棚等表面应平整、光滑。 第3.0.6条转运站内建筑物门窗,宜采用钢门、钢窗或木门、木窗,临街的小型转运站宜采用卷帘门等。 第3.0.7条大、中型转运站内应绿化,绿化面积应符合国家及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 第3.0.8条大、中型转运站内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应设污水处理设施。 第3.0.9条转运站的采暖、通讯、噪声和消防的标准应符合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第3.0.10条转运站应根据需要设置避雷措施。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GB16889-2008)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保护环境,防治生活垃圾填埋处置造成的污染,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要求,工程设计与施工要求,填埋废物的入场条件,填埋作业要求,封场及后期维护与管理要求,污染物排放限值及环境监测等要求。生活垃圾填埋场排放大气污染物(含恶臭污染物)、环境噪声适用相应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为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引导工业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标准规定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7年 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 1、修改了标准的名称; 2、补充了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要求; 3、细化了生活垃圾填埋场基本设施的设计与施工要求; 4、增加了可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共处置的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医疗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厌氧产沼等生物处理后的固志残余物、粪便经处理后的固态

残余物和生活污水处理污泥的入场要求; 5、增加了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封场及后期维护与管理期间的污染控制要求; 6、增加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物控制项目数量。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废止。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本标准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城市建设研究院。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08年4月2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8年7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设计与施工、填埋废物的入场条件、运行、封场、后期维护与管理的污染控制和监测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运行和封场后的维护与管理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和监督管理。本标准的部分规定也适用于与生活垃圾填埋场配套建设的生活垃圾转运站的建设、运行。 本标准只适用于法律允许的污染物排放行为;新设立污污源的选址和特殊保护区域内现有污染源的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

垃圾中转站工程设计方案

垃圾中转站工程设计方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XX县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及城区收集点布置 一、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 XX县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及城区收集点布置 建设单位 XX县环境卫生管理所 XX县垃圾压缩中转站基本参数 1. 日转运生活垃圾量:近期150吨,远期300吨; 2. 所处理的垃圾种类:城市固体生活垃圾; 3. 垃圾转运方式:密闭式压缩及转运; 4. 中转站工作时间:二班制,每班6小时; 5. 垃圾压缩前容重:约吨/m3;压缩后容重:约吨/m3 6. 垃圾收集的不均匀性:高峰收集量:近期120吨/4小时(上午6点到10点)、远期240吨/4小时(上午6点到10点) 7.中转站距德山焚烧厂距离:60公里 建设地点 中转站位于XX县龙阳镇双板桥村,占地面积17549平方米,折合亩。 服务范围和设计内容 本垃圾中转站服务区域为XX县城、太子庙镇、太子庙开发区以及株木山乡等乡镇。 本次初步设计设计内容主要为:垃圾压缩车间、综合管理设施、机械维修房、洗车平台四部分。其中垃圾压缩车间包括垃圾压缩车间、配电间、现场控制室、渗沥液收集池、除尘除臭系统等。综合管理设施包括综合办公楼、地磅房、门卫。机械维修房包括机修车间及机修平台。洗车平台包括洗车平台及洗车设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本工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1。 表1-1 垃圾压缩中转工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二、工程建设规模

服务区域人口预测 本垃圾中转站服务区域为XX县城、太子庙镇、太子庙开发区以及株木山乡等乡镇。XX县城区建成面积为,2008年,人口万人,平均日产城市生活垃圾约90t,目前日产生活垃圾总量已达到110吨。 通过对XX县城近几年年人口数据的分析(数据来源于各年度《XX县统计年鉴》),2008年城区人口为万人,2009年城区人口为万人,2010年城区人口为万人。人口综合增长率约为%。根据《XX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3~2020年)中的近期人口规划,本次设计近期的人口增长率定为%。根据《XX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3~2020年)中的远景人口规划,考虑到城乡一体化的逐年推进将逐步增加该垃圾中转战的服务面积和服务人口,本设计拟定远期人口增长率为%,再根据人均生活垃圾产量逐年预测垃圾产量。 表2-1 服务区域人口预测 垃圾量的预测 人均垃圾产量

垃圾中转站施工合同书

***垃圾中转站施工合同书 发包方(以下称甲方): 承包方(以下称乙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双方就本工程建设施工事项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一、工程内容 垃圾中转站设计图纸所列的地基处理、房屋院墙建设、内部设施等和所有机器设备的安装。 二、承包价格 本工程承包价格为元(大写:)。 三、工程工期 本工程总工期天,自签订合同时起至2011年月日止完成全部合同工程的施工。 四、工程质量要求 1、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图纸、技术规范和现行的技术标准,规范进行、文明施工。 2、各建设环节必须保证全部达到合同约定的要求,以及国家现行的房屋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五、工程结算 开工时,甲方付给乙方工程总价款的60%作为启动资金;待工程完工质量检验合格后再拨付工程款的35%;留5%作为工程质量保证金,质保期为2年。 六、甲乙双方权利和义务 1、甲方委派质检人员对乙方的工程施工进行监督,对不符合技术规范及质量要求的操作,有权要求乙方改正或停工整顿。 2、乙方保证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要求进行施工,严禁“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七、违约责任 1、甲方应按照工程和合同约定,在乙方提出申请、组织验收、完善各类手续后10天内研究拨付乙方工程款;逾期不拨付,每超一天,赔付乙方工程总价款2%的违约金。 2、乙方建设达不到合同要求和质量标准,乙方必须返工和修复,其费用由乙方承担;不能按时完工,每超一天扣除工程总价款的2%。

八、合同生效与终止 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订后生效,工程正式验收合格,双方结清帐款即告终止。 九、其它 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存档一份。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协调解决。 甲方:(签章) 法人代表: 乙方: 法人代表: 2011年月日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

CJJ17-2004

CJJ17-2004 1 总则 1.0.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为贯彻国家有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政策和法规,保证卫生填埋工程质量,做到技术可靠、经济合理、安全卫生、防止污染,填埋气体尽可能收集利用,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的选址、设计、施工、验收及作业管理。 1.0.3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应不断总结设计与运行经验,在汲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及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经充分论证,可采用技术成熟、经济合理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提高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的水平。 1.0.4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填埋库区compartment 填埋场中用于填埋垃圾的区域。 2.0.2垃圾坝retaining wall 建在垃圾填埋库区汇水上下游或周边,由粘土、块石等建筑材料筑成,起到阻挡垃圾形成填埋场初始库容的堤坝。 2.0.3人工合成衬里artificial liners 利用人工合成材料铺设的防渗层衬里,如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等。采用一层人工合成衬里铺设的防渗系统为单层 衬里;采用二层人工合成衬里铺设的防渗系统为双层衬里。 2.0.4复合衬里composite liners

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防渗材料复合铺设的防渗系统。2.0.5盲沟leachate trench 位于填埋库区底部或填埋体中,采用高过滤性能材料导排渗沥液的暗渠(管)。 2.0.6集液井(池)leachate collection well 在填埋场修筑的用于汇集渗沥液,并可自流或用提升泵将渗沥液排出的构筑物。 2.0.7调节池equalization basin 在污水处理系统前设置的具有均化、调蓄功能或兼有污水预处理功能的构筑物。 2.0.8填埋气体landfill gas 填埋体中有机垃圾分解产生的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和二氧化碳。 2.0.9填埋单元landfill cell 按单位时间或单位作业区域划分的垃圾和覆盖材料组成的填埋体。 2.0.10覆盖cover 采用不同的材料铺设于垃圾层上的实施过程,根据覆盖的要求和作用的不同分为日覆盖、中间覆盖、最终覆盖。 2.0.11填埋场封场closure of landfill 填埋作业至设计终场标高或填埋场停止使用后,用不同功能材料进行覆盖的过程。

300T垃圾转运站工艺方案

垃圾转运站 工艺及设备 珠海经济特区联谊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2009年3月 1.中转站主要参数与设计依据 ............................................................... - 4 - 1.1 中转站主要参数 ................................................................... - 4 - 1.2 设计依据......................................................................... - 4 - 2.工艺方案的选择......................................................................... - 5 - 2.1 双模预压式与压装式的比较 .......................................................... - 5 - 2.2.1 操作及工艺流程 ............................................................. - 7 - 2.2.2 工艺流程图 .................................................................. - 8 - 4. 主要设备介绍........................................................................... - 9 - 4.1 双模式垃圾压缩机 .................................................................. - 9 - 4.2 全自动半潜推头式卸料槽 ........................................................... - 10 - 4.3车厢可卸式转运车.................................................................. - 11 - 4.4 集装箱移位系统................................................................... - 12 - 4.5 PRT40型除尘除臭系统.............................................................. - 12 - 4.6 称重计量系统..................................................................... - 14 - 4.7高压洗车系统...................................................................... - 15 - 4.8 自动控制及监测系统 ............................................................... - 15 - 5 主要设备清单........................................................................... - 18 - 6. 环境保护.............................................................................. - 19 - 6.1 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 - 19 - 6.2 中转站的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控制技术 ............................................. - 19 - 6.2.1 废气粉尘污染治理 ........................................................... - 19 - 6.2.2 中转站车辆及场地清洁 ....................................................... - 19 - 6.2.3 废水治理措施 ............................................................... - 1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