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生态科技新城概念规划

?绿脊、水上、门户、城间四大价值的潜力城市?水、岸、绿、城特征彰显的特色城市

?水岸边、花园里、万象坊、低碳城融合共生的活力城市?绿色引领、单元引导+街坊实现的生长城市

水岸绿城的营建逻辑

THE BUILDING LOGIC OF WATERFRONT GREEN CITY

吸引新扬州人和汇集创新要素的目的地城市

?规划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在政府未来同步出台人才吸引、产业培育等特殊政策机制的基础上,以保护性开发和可持续为基本原则,强化规划的系统性、吸引力和适应性设计,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规划发展框架,包括产业经济分析、生态框架制定、生态技术运用、人居环境塑造、生态营城的模式和管制等协同规划建议,是一个

运用先进理念和技术、汇聚独特设计创意、有效实施管制路径的协同系统

咨询成果的全框架

STRUCTURE OF CONTENTS 基于顶层设计的协同规划

一、规划背景分析

城市的绿色脊梁和地理中心

江广融合区承启“三个扬州”?首要任务:坚守城市生态格局

发展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

?工作方向:生态示范窗口

城市科技中心

江广融合区承启“三个扬州”?面向全球创新发展趋势

?迎对区域产业演进规律

?带动城市转型升级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引领地

扬州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扬州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江苏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结合扬州实际,对扬州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重新修订。扬州市区特指“城市规划区域”。 一、城市现状和总体规划 扬州市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所辖区域在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1°56’至33°25’之间。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东和盐城、泰州毗邻,西与天长(皖)、南京、淮安交界。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公里,沿岸有仪征、邗江、广陵、江都1市3区;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全长143.3公里,由北向南沟通白马、宝应、高邮、邵伯4湖,连接长江。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总人口459万人。 根据2016年3月发布的《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一核多组团”的现代化大扬州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市区面积由1024平方公里扩大至231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面积由309平方公里扩大至640平方公里。 《纲要》指出在“十三五”期间,扬州将构建协调互动的城镇 — 1 —

格局,以“一带一轴”为核心,推动人口和产业向沿江城镇带集聚规模化发展、沿运河城镇轴点状特色化发展,形成以中心城市和县(市)城区为重点、重点中心镇和专业特色镇为补充,区域协调、结构清晰的城镇体系。 城市总体布局,体现主城区牵引小城镇的总体构想。设定划分范围为:老城区、西部分区、东部分区、河东分区、西南分区、东南分区、西北分区、东北分区、港口分区、瓜洲分区、蜀冈-瘦西湖分区、扬子津分区。 根据省政府《关于调整扬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苏政发[2011]159号)精神和《扬州市关于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实施意见》,扬州市行政区划范围于2011年11月13日做了调整。2013年11月又成立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位于扬州城市新中心江广融合地带,北起凤凰岛、南至夹江、西至廖家沟、东至高水河-芒稻河沿岸,总面积约81平方公里。 此次市区行政区划及代管区域调整后: 邗江区:东北部以念泗路-扬子江北路-江平东路-老人沟-槐泗河-启扬高速-瘦西湖路向南-王巷涧-槐泗河-三星路向南-上方寺路折西-史可法路向南-邗沟路与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分界;沿二道河与广陵区分界;沿文汇东、西路折西至新城河,向南至江阳中路,折西至润扬中路,向南至沪陕高速,折东沿沪陕高速至邗江中路,折南至仪扬河,沿瓜州镇与八里镇的区域界限进入长江与扬州经济开发区分界;南部以长江与镇江交界;西北部与高邮市毗邻,西部与仪征市交界。行政区域为518平方公里,人口55—2 —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 为推动苏州高新区转型发展,实现“真山真水新天堂”的发展目标,践行科技城“科字当头、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建设理念,特开展《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的编制。规划在法定要求基础上,提出产业提质增效、自主创新发展、民生设施优化、支撑系统完善、城市设计提升以及智慧生态建设等重要事项,全面引导新形势背景下苏州科技城规划建设。 本次规划于2016年4月份启动,现对该规划成果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为2016年9月21日——10月20日。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E-mail:ghj.sfw@https://www.360docs.net/doc/425249654.html, 一、规划范围 北至金墅港、东至绕城高速公路、西至230省道、南至高新区行政边界。总规划用地面积26.96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高新区生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示范区,坚持“科技、山水、人文和创新”特色,建设成为集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生态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智慧城区。 三、建设规模 规划范围内居住人口容量约12万人。规划建设用地2221.33公顷,规划城市建设用地2198.59公顷;非建设用地面积为474.52公顷。 四、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一带、三核两轴、四区多片”的空间结构。 “一心”:即科技城中心,以太湖大道、科普路、锦峰路、科研路围合的中心区域为主体,包括行政、商业、商务等功能,是科技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科技城最为重要的形象展示窗口。 “一带”:即浒光运河风光带,是科技城内部纵向重要的绿色滨水游憩景观带,通过沿运河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滨水景观的建设,将科技城由南至北的各个功能组团有机衔接,融合两岸片区,塑造“一河两岸”的优美景观。 “三核”:以诺贝尔湖为中心的水核与以五龙山为中心的绿核,是苏州高新区“真山、真水”城市特质的具体表现,是科技城重要的生态公园。围绕诺贝尔湖和五龙山设置文化商业和休闲游憩等功能,打造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为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创造优质空间环境。位于五龙山及锦峰山之间的智慧核,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及产业空间优势,打造以创智、创新为主体的智慧引擎,提升科技城未来创新动力。 “两轴”:包括沿太湖大道的城市发展轴和纵向的中心景观轴。

扬州市生态红线优化调整报告.doc

v1.0可编辑可修改 扬州市生态红线区域 优化调整论证报告 (征求意见稿) 扬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五年五月二十六日

目录 第一章前言 (3) 调整原因 (3) 调整依据 (4) 第二章生态红线区域现状 (4) 现有生态红线区域概况 (4) 拟优化调整的生态红线区域现状 (5) 第三章拟调整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9) 现有生态红线区的生态环境 (9) ( 1)长江朴席重要湿地 (9) ( 2)江都丁伙观光森林公园 (9) ( 3)江都东郊城市森林公园 (10) ( 4)扬州西郊省级森林公园 (10) ( 5)龙山森林公园 (11) ( 6)登月湖风景名胜区 (11) ( 7)石柱山奇景园风景名胜区 (11) ( 8)仪征西部丘岗水源涵养区 (11) ( 9)捺山茶园有机农业产业区 (12) 新增生态红线区的生态环境 (12) ( 1)扬州花鱼塘省级湿地公园 (12) ( 2)马集片区水源涵养区、高集片区水源涵养区、香沟片区水源涵养区 (13) ( 3)芦桥湾有机农业产业区 (13) ( 4)白马湖(宝应县)重要湿地 (13) 第四章生态红线区规划调整方案 (15) 优化调整方案 (15) 优化调整的生态红线区域概况 (17) 优化调整后生态红线区域汇总 (27) 第一章前言 调整原因 自生态红线区域划定以来,扬州市制定了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

及配套制度,不断加大投入,加强生态红线区域治理、修复和监管, 生态红线区的管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区域发展、土地利用、城镇发展布局等规划面临调整与优化,对原有生态红线区的范围、功能等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可能涉及到生态红线区,导致部分生态红线区原有的功能定位和保 护对象发生改变。 鉴于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 2013 年划定的生态红线区域较好地保护了我市的生态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同时由于缺乏经验,理解上存在偏差,标准把握不统一,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的区域未划入省级生态红线区域,也有少数生态红线区的边界模糊,功能定位欠准确。 调整依据 根据《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规划》(苏政发 [2013]113号)、《扬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扬府办发〔 2011〕156 号)、扬州市各县(市、区)及各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以及《省政府办 公厅关于开展省级生态红线区域优化调整工作的通知》(苏政传发[2015]21号)的要求,结合扬州市的具体情况,编制扬州市生态红 线区域优化调整论证报告。 第二章生态红线区域现状 现有生态红线区域概况 根据《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扬州市现有生态红线区共划分为 11 类 64 个,其中自然保护区 4 个,森林公园 5 个,风景名

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8—2020.doc

浙江省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道路勘测设计试题 课程代码:0240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评价汽车动力性能好坏的指标有( ) A.汽车的最高速度和最小稳定速度 B.汽车的行驶状态和行驶速度 C.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和横向稳定性 D.汽车的行驶速度和制动性能 2.在题图汽车一个排档的动力特性图中,下列哪个速度是汽车稳定运动的临界速度?( ) A.V1 B.V K C.V2 D.V max 3.下列哪个指标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 ) A.基本通行能力 B.可能通行能力 C.设计通行能力 D.服务交通量 4.某微丘区一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V=100km/h,μ=0.04,i=2%,则计算得到圆曲线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是( ) A.3937m B.1312m C.2564m D.4529m 5.两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宜为大于或等于_______的计算行车速度值。( ) A.2倍 B.3倍 C.4倍 D.6倍 6.当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时,竖曲线最小长度为_______m。( )

A.40 B.50 C.60 D.70 7.在计算行车速度较大的高等级公路上,因车速较快,_______的行程已能满足行车操作需要及最小坡长的设置要求。( ) A.3s B.6s C.9s D.15s 8.为了行车的安全和舒适,一般应采用极限最小半径的_______倍数值作为条文中规定的一般最小半径值。( ) A.4~5 B.3~4 C.2~3 D.1.50~2.0 9.公路路基宽度一般为_______与_______之和。( ) A.行车宽度、路面宽度 B.行车宽度、中间带宽度 C.路面宽度、中间带宽度 D.行车宽度、路肩宽度 10.下列不属于纵断面设计的控制指标的是( ) A.最大最小纵坡 B.平均纵坡 C.最大最短坡长 D.坡度角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横向力系数μ值的选用需考虑到以下哪两个因素?( ) A.汽车的行驶速度 B.汽车的制动距离 C.汽车燃料与轮胎的消耗 D.汽车的行驶稳定性 12.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容易出现的两种不稳定的危险是( ) A.向外滑移 B.向外倾覆 C.纵向倾覆 D.纵向倒溜 13.超高坡度的设置与什么因素有关?( ) A.计算行车速度和圆曲线半径 B.计算行车速度与竖曲线半径 C.路面最大横坡与圆曲线半径 D.路面类型与自然条件 E.公路等级与自然条件 14.对于线形组合形式,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 A.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也是直线,具有较好的视距条件,行车条件较好 B.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上是凹形竖曲线,可能会出现“暗凹”等不良视觉现象 C.平面上为曲线,纵面上为直线,设计时需要检查合成坡度是否超限 D.平面上为曲线,纵面上为凹形竖曲线,线形效果视平纵面线形几何要素设计而定 E.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上是凸形竖曲线,视觉舒顺、视线诱引良好 15.路线纵断面计算机辅助设计有以下哪两种方法?( ) A.传统方法 B.人工定坡法 C.交互式设计方法 D.数字模拟法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 第一~七章

第一章苏州中新科技城生态规划纲要 第一节规划编制背景 中新生态科技城是苏州市和新加坡联合开发的券州工业园区中的一个区块。其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l丁2005年底完成了《苏州工业同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该项规划在传统规划方法的框架内进行了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绿地景观、市政工程规划等专项规划,解决了地块南区的研发工厂区和北区研发居住区等基本的功能分区问题。 该项规划建立了中新科技城用地基本合理的框架,满足了土地迅速开发的要求,但局限于当时的视野与环境,是按传统规划方法以土地开发为目的规划,简单地采用从预测人口规模到功能分区到土地开发的以需定供的线性思维模式,没有充分考虑资源、能源的有限性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如何通过各种规划措施,降低对资源与能源的耗用:也没有充分考虑场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问题。 近年来,在规划建设中要考虑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节一环保”等已成为政府的口号和要求。在此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审时度势提出建设生态科技城,从生态优先.资源、能源与环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因此在2005年《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2008年月,委托清华大学联合北京林业大学等规划设计、研究机构组织编制苏州中新牛态科技城生态规划,目标是建设一个倡导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示范性科技新城。 当生态规划编制启动时,中新科技城场地已经按原有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三通一平”的场地准备工程,主要路网已经成形.部分市政管线已经敷设,地块划分基本完成,部分土地已在拍卖.主要水系已经成形,大部分驳岸工程已经完成。所以此次生态规划并非在场地原生态状况下的“初始”规划.而是在场地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条件下的“改进”规划,并要配合开发建设的进程(如地块拍卖、招商引资)等。苏州中新生春科技城生态规划文本 第二节生态规划目标和内容 第一条生态规划目标 生态优先,从资源、能源与环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生态科技城的规划和建设,全面推进园区的生态环境和绿色建筑的建设,建设一个倡导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示范性科技新城。 第二条生态规划内容 包括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绿色交通规划,能源规划,水环境规划,景观生态规划,环卫规划等六个方面(见图I-1)。

贺州市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案例分析.doc

文献综述 1前言 高铁新区的研究是城市对外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理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对外交通又往往与城市公共交通结合 ,这种引导城市发展的结合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式 ,铁路、公路、轨道交通、航空等交通方式中 ,铁路客运方式以其运最大、速度快、安全性高、运输成本低等特点成为城市对外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 ,其通达性虽高于航空客运方式 ,但仍旧较低 ,宾客流多需要其他

通达性高的客运方式进行集散 ,所以铁路客运方式在实际生活中亦多为主导交通方式。而近年来铁路的发展带动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对铁路站区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高速铁路新区能否带动城市新的发展仍旧是我们所探时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实行国家城市发展政策方面的“自利性” ,地方政府的调控的偏差 ,产生了对城市空间结构、交通建设与发展的轻视性和盲目性并存的思想。此外 ,我国还未有建成的高铁新城案例 ,有关高铁新城基本处子规划和理论研究阶段。 2相关理论 2.1高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我国正在快速推进的高铁建设将在2010—2014年进入全面收获时期 ,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 ,旨在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如此大规模的高铁建设 ,进一步加速了区域一体化进程 ,为高铁通道上的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根据国内外成功经验 ,高铁将对城市发展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放大效应 ,加速放大城市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 高铁的建设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十分明显 ,它将城市自身竞争力优劣势放大 ,一方面它能够通过集聚作用稳固城市现在的等级地位 ,另一方面又能通过时间距离的缩短促进新的城市网络形成。这两方面的影响直接作用于区域内的各个城市 ,带来城市之间更加激烈的竞争关系 ,同时区域内各城市的关联地区将显得更加交迭。因此 ,如何趋利避害 ,成为沿线城市在自身竞争力优劣势均被放大的前景下制定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点。 (2)扩张效应 ,延伸城市功能的辐射范围 高铁建设的一个明显的功能就是提供更高的可达性和连接程度 ,形成地理学理论中所谓“时空转换”。一方面同样距离用更少的时间;另一方面 ,相同的时间到达更大的范围或者更远的点。由此一来 ,高铁的建设 ,将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 力 ,带动其一小时经济圈之内新城节点的发展 ,总体上提高沿线城镇群的经济规模和竞争力。 (3)第三产业效应 ,促进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株洲清水塘生态新城概念规划及核心区控详

株洲清水塘生态新城概念规划及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工作计划书 株洲市规划设计院 2012年12月

1项目名称及规划范围 1.1项目名称 《株洲清水湖生态新城概念规划及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2规划范围 本项目包含三个层次的规划范围。 概念规划层次:东至白石港,南至湘江,西至法华山,北至京广线。面积约45平方公里。 控制性详细规划层次:清水湖新城核心区(北至建设北路-清水路,东至石峰公园,南至湘江,西至高铁路),面积约16平方公里。 2项目背景与总体认识 2.1株洲老工业基地的转型与升级 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株洲的工业不仅起步早、规模大,而且在诸多领域都曾代表着行业最高水平。清水塘工业区曾是株洲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集聚了包括株冶、株化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但由于该地区产业更新步伐的缓慢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的逐年加大。 尤其进入“十二五”后,该地区面临新一轮产业发展局面,转型发展已势在必行。因此,如何能够突出转型,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产业升级,从根本上改变和提升老工业基地现状落后的产业发展局面和不适宜生活居住的问题,将是本轮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发展的重点。 2.2两型社会示范区的样板要求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设立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此背景下,株洲市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包括云龙生态新城、清水湖生态新城(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河东旧城区。本次规划的清水

湖生态新城是传统工业区和重污染地区,株洲市政府将其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对于转变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3项目内容 本次规划围绕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采用了外延式与内涵式并用的方法,即通过扩大控详编制区研究范围和细化控详编制区内部重点地区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与其对应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概念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同时,建议项目后续还应增加竖向、道路、排水等专项规划作为本规划实施操作的支撑系统。 3.1概念规划 对清水湖生态新城整体范围(约45平方公里)进行概念规划,包括明确地区未来的产业升级转型方向与定位,空间布局,梳理交通系统、绿地系统、水工水利系统,并理清重要基础设施,最后提出开发策略。主要内容如下: ?系统分析 对核心区规划进行外延式研究,将研究范围扩大为整个清水湖生态新城范围。通过对核心区外围生态格局(如核心区西侧法华山的关系、湘江风光带西延伸等问题)、产业格局、交通骨干网络等的分析与理顺,明确核心区在各系统中的定位和所承担的职能,指导核心区功能板块的划定和控详的编制。 通过对外围交通、生态、景观等大系统的分析,做好核心区与外围系统的衔接。 ?产业研究 在已有规划基础上,根据株洲建设两型社会的整体发展目标,明确清水湖生态新城未来的空间产业布局。确立该地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根据功能定位,结合发展条件,借鉴相关地区的发展经验,对产业发展进行总体定位,确定重点发展的细分产业门类和和发展规模。 ?空间布局 研究清水湖生态新城的空间布局,提出合理的发展模式、空间结构、用地

扬州市生态红线优化调整报告材料

市生态红线区域优化调整论证报告(征求意见稿)

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五年五月二十六日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 1.1调整原因 (1) 1.2调整依据 (1) 第二章生态红线区域现状 (2) 2.1现有生态红线区域概况 (2) 2.2 拟优化调整的生态红线区域现状 (2) 第三章拟调整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 3.1现有生态红线区的生态环境 (5) (1)长江朴席重要湿地 (5) (2)江都丁伙观光森林公园 (5) (3)江都东郊城市森林公园 (6) (4)西郊省级森林公园 (6) (5)龙山森林公园 (7) (6)登月湖风景名胜区 (7) (7)石柱山奇景园风景名胜区 (7)

(8)仪征西部丘岗水源涵养区 (7) (9)捺山茶园有机农业产业区 (8) 3.2新增生态红线区的生态环境 (8) (1)花鱼塘省级湿地公园 (8) (2)马集片区水源涵养区、高集片区水源涵养区、香沟片区水源涵养区 (9) (3)芦桥湾有机农业产业区 (9) (4)白马湖(宝应县)重要湿地 (9) 第四章生态红线区规划调整方案 (11) 4.1优化调整方案 (11) 4.2优化调整的生态红线区域概况 (12) 4.3优化调整后生态红线区域汇总 (20)

第一章前言 1.1调整原因 自生态红线区域划定以来,市制定了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及配套制度,不断加大投入,加强生态红线区域治理、修复和监管,生态红线区的管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区域发展、土地利用、城镇发展布局等规划面临调整与优化,对原有生态红线区的围、功能等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可能涉及到生态红线区,导致部分生态红线区原有的功能定位和保护对象发生改变。 鉴于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2013年划定的生态红线区域较好地保护了我市的生态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同时由于缺乏经验,理解上存在偏差,标准把握不统一,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的区域未划入省级生态红线区域,也有少数生态红线区的边界模糊,功能定位欠准确。 1.2调整依据 根据《省生态红线区域规划》(苏政发[2013]113号)、《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扬府办发〔2011〕156号)、市各县(市、区)及各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以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

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文本

1 个附件 总则 第一条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 146 号令))、《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济宁市已批复的其他相关规划而制定。 第二条本规划是济宁市南部城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定性指导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一切建设活动,均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三条本规划的规划范围西起京杭大运河,东至兖矿二号井、三号井塌陷范围,南起南四湖北岸,北跨日菏铁路与主城区相连,规划用地面积平方公里,行政辖区面积57平方公里。 第四条本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与《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一致。近期为2008-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第五条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说明书构成,规划文本与规划图纸是该组团建设与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二者应同时使用,不可分割,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六条本规划的解释权属济宁市人民政府及其授权部门。本规划已经济宁市规划主管部门审议通过,由济宁市政府批准,自公布之日开始实施。

规划目标与原则 第七条本规划确定的本区规划定位为:济宁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第八条规划原则 在生态与文化的指导思想下,济宁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坚持旅游与城市协同发展,生态优先,文化突出和可实施性的原则。 (1)整体协调的原则 规划编制应与在编的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相协调,在整体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进行济宁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的编制。 (2)突出地域特色原则 突出特色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核心之所在,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规划要突出当地区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北方水乡。 (3)旅游与城市协同原则 旅游功能应该与城市整体功能及其它功能协同发展。以旅游业带动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给旅游业提供支撑和保障。 (3)生态优先的原则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2010-2012)》的通知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2010 -2012)》的通知 【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扬府发[2010]140号 【发布部门】扬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0.07.30 【实施日期】2010.07.3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2010-2012)》的通知 (扬府发〔2010〕14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扬州市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2010-2012)》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一O年七月三十日 扬州市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2010-2012)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快生态市创建步伐,确保扬州在2012年创成国家

生态市,根据国家环保部《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的通知》(环发[2007]195号)精神和扬州生态市建设的总体部署,特制定扬州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2010-2012)。 一、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围绕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抓手,以“源头根治、系统处理、综合利用、全民参与”为原则,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努力把扬州建设成为经济富足、生态健康、社会文明的国家生态市。 目标任务:到2012年,扬州创成国家生态市。2010年江都市、邗江区创成国家生态市(区);2011年宝应县、高邮市、仪征市创成国家生态县(市)。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围绕生态市建设考核指标,今后三年要突出抓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环境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积极开展绿色扬州建设,着力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绿色消费体系、绿色环境体系和绿色生态文化体系,努力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 (一)以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为重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全市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生产力发展状况,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化工、印染、医药等重污染行业“出城进园”。坚持企业集中、产业集群、发展集约,着力做大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等绿色新兴产业,做强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等主导产业。力争在3-5年内,全市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 2、加快发展绿色服务业。合理调整一、二、三产业比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现代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不断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全域打造成为有土皆绿、是水则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的城市。以下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一) 为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桂东的决定》(桂发〔xx〕1号)(以下简称《决定》),完成《决定》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工作任务落实到城乡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方面,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成立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门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委宣传部,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尽快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经费,完善机制,保障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三、明确职责分工 为确保《决定》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全面实现,我县按照国家试点文件和全省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设置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

标体系(见附件1),将生态文明建设5大类20个方面的主要任务细化分解成了108项重点工作,明确了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和实施时间(见附件2)。其中县林业局和县环保局等部门还要负责牵头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等五大体系的具体构建工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认真履行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四、制定具体实施规划和方案 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决定》的精神,聘请有关专业机构抓紧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论证工作,并尽快组织实施。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任务分工,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每一项工作任务的详细实施方案,明确具体项目、采取有效措施,按步骤分年度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五、强化督查考核 各乡镇、各牵头部门要对照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于每年1月底前向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提出该年度的工作目标和需实施的具体项目。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综合汇总情况研究制定全县年度实施方案,经县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指标任务纳入全县年度绩效考评体系。要建立联合督查机制,组织对各乡镇、各部门工作进展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及时掌握和通报情况,并将督查情况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依据。 六、深化工作效果

兰州新区总体规划

兰州新区总体规划 经济 2030年GDP达2700亿 《总体规划》确定了兰州新区的发展目标,即产业强城、 生态绿城、多湖水城、现代新城。总体目标是兰州新区要 成为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西部区域复兴的重要增长极,兰州城市拓展的重要空间。 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规划范围为兰州新区全域,兰州新区行政区划范围面积806平方公里。规划重点为规划研究、产业布局和城乡统筹。 2011~2015年(近期),该阶段的发展目标是新区框架、产业体系及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交通及城区基础 设施相对完善,兰白核心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GDP达到500亿元左右。

2016~2020年(中期),基本建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产业集聚,服务配套、人居环境良好的现代化新区,GDP 达到1000亿元左右。 2021~2030年(远期),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现代化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兰白核心经济区的 一体化发展基本形成,GDP达到2700亿元左右。 人口 2030年新区人口达百万 按照兰州新区的人口与用地规模,2015年,新区城市人口规模3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60平方公里。2020年,新区城市人口规模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110 平方公里。2030年,新区城市人口规模100万人,城市建 设用地面积约160平方公里。到2030年,在新区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内总共控制240平方公里的用地。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将形成十大主导产业,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高 新技术产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 现代农林业、现代物流仓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等。 布局 两带一轴打造功能型城市

扬州生态科技新城旅游情况调研

扬州生态科技新城北部生态休闲板块旅游情况调研 一、北部生态休闲板块规划 面积32.06平方公里,位于江淮生态大走廊,俗称“七河八岛” ,主要突出旅游带动,依托“河岛、田园、湿地、温泉”资源优势,完善大旅游产业链,整体打造一个旅游度假小镇。重点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绿色人居”等环境友好型产业。 二、北部生态休闲板块旅游情况总结 ●发展现状:北部板块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生态资源禀赋优秀,环境 良好。目前有凤凰岛国家湿地公园、隐居逸扬温泉酒店、茱萸湾风景区(扬州动物园)、自在岛生态度假区等产品,其中自在岛生态度假区开发较为初级。 ●未来规划:从政府官方资料中得知,政府规划将现有旅游产品进行组合打包,整体 打造一个凤凰岛旅游度假区,并争创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重点引进民宿酒店、温泉度假、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以及旅游配套项目。

三、北部及中部板块旅游产品概况(一)旅游产品梳理

(二)旅游产品介绍 1、凤凰岛旅游度假区 规划面积32.06平方公里,主要以河岛湿地为肌理、以栖养温泉为吸引、以湿地田园为特色,打造长三角栖游旅居首要目的地。目前,已建成凤凰岛国家湿地公园、隐居逸扬温泉酒店、逸温泉等一批重点项目。2015年获得江苏省政府批准为升级生态旅游度假区。 1)凤凰岛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生态科技新城泰安镇,处于邵伯湖南端与京杭大运河、古 运河及长江相连接的湖口处,距扬州城市的建城区约10公里。凤凰岛自然生态环境

优越,江、河、湖相连,岛上绿树成荫,鸟类繁多,空气清新,拥有很典型的湖泊——平原相交汇地带的湿地景观。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级国家湿地公园、全国渔业休闲基地。 2)隐居逸扬度假村落:依托凤凰岛生态旅游区资源开发建设,以湿地文化为主题,是一 个集隐逸休闲度假、高端商务会议、天然温泉养生、绿色餐饮系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温泉度假酒店。酒店总投资约1.2亿元(不含土地),占地面积52亩,包括温泉度假双拼别墅群、VIP健身会所,游乐设施、VIP独幢别墅区等。共有客房54间/套,其中大床房18间,标间9间,可拼式8间,双拼别墅7栋,4栋单体别墅,每个房间都有温泉泡池,房间全部用与扬州息息相关的历史人物或诗句姓名来命名,如鉴真、王少堂、烟花三月等。

扬州生态现状

扬州生态现状 第一节扬州市自然和社会状况 一、自然环境状况 1、地理位置 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辖区范围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 扬州市下辖三区四县(市),分别是广陵区、维扬区、邗江区、宝应县、仪征市、高邮市、江都市。各县(市)及城区面积与人口情况见表2-1。扬州市行政区位置见附图2-1,扬州市区行政区划见附图2-2。 2、地形地貌 境内地形西高东低,以仪征境内丘陵山区为最高,从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高邮市、宝应县为浅水湖荡地区,主要湖泊有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仪征市、邗江区和维扬区的北部为丘陵,沿江和沿湖一带为平原。 3、气候特点 扬州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季阴冷少雨,夏季暖热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气候温和。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年平均气温14.8℃。年平均冰冻日期12天,无霜期306天。平均相对湿度79%,平均年降水1034.7毫米。 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预测 “十五”期间,扬州经济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五年累计3422亿元,是“九五”的1.7倍,可比价年均增长12.4%。财政总收入累计380亿元,是“九五”的2.9倍,年均增长28%。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国有、集体企业和生

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招商引资、沿江开发、园区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沿河开发启动实施、注册外资实际到帐五年累计29亿美元,是“九五”的8.4倍,年均增长79.8%。新增民资注册资本累计398亿元,是“九五”的7.4倍,年均增长51%。城市功能和品味有了较大提升,城乡面貌有了较大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311亿元,是“九五”的2.2倍。建成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宁启铁路扬州段、环城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重大交通工程。先后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 三环境保护的主要问题: 1、生态环境脆弱 扬州地处淮河入江口,大多数河道受闸坝控制,各主要河流来水少、流量低、流速慢,水体自净能力差,水污染突出。2005年全市46条主要河流及扬州城区众多河流中,全年水质稳定达标的河流仅有京杭大运河高宝段、芒稻河、新通扬运河、三阳河及长江等五条河流,其它河流均不同程度出现超标现象。部分城市河道污染严重。 2、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愈显突出 当前正是我市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工业化进程加快。为了保持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原材料工业、基础工业将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提速,城市人口不断集聚,生活污染物排放量逐年递增。2005年我市SO2排放量为10.0万吨,仅扬州市区SO2排放量就高达6.68万吨,占全市排放量的66.8 %,全市空气中SO2浓度逐年上升。扬州、仪征地区酸雨频发。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 杭州市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七月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胡锦涛

前言 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循环经济和生态服务为标志,集竞生、共生、再生、自生机制于一体的高级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城市是以更新人的观念、调节人际关系、诱导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素质为抓手,通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带动城市品质的升华和文化的彰显,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经济的高效运行、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与自然的持续共生的可持续城市。 十七大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2009年环境保护部将杭州市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动员大会,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好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推动杭州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建设“富足、秀美、宜居、和谐”的生态型城市。

优美的生态环境一向都是杭州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近年来,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中华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桂冠,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产业发展与环境容量不协调、环境状况与群众要求不适应的矛盾仍较为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仅是杭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应有之义,是提升杭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杭州城市新跨越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杭州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有效指导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根据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杭州市人民政府组织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杭州市发展规划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研究和编制了《杭州市

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案例分析

文献综述 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 专业资料 1前言 高铁新区的研究是城市对外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理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对外交通又往往与城市公共交通结合,这种引导城市发展的结合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式,铁路、公路、轨道交通、航空等交通方式中,铁路客运方式以其运最大、速度快、安全性高、运输成本低等特点成为城市对外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其通达性虽高于航空客运方式,但仍旧较低,宾客流多需要其他通达性高的客运方式进行集散,所以铁路客运方式在实际生活中亦多为主导交通方式。而近年来铁路的发展带动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对铁路站区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速铁路新区能否带动城市新的发展仍旧是我们所探时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实行国家城市发展政策方面的“自利性”, 地方政府的调控的偏差,产生了对城市空间结构、交通建设与发专业资料 展的轻视性和盲目性并存的思想。此外,我国还未有建成的高铁新城案例,有关高铁新城基本处子规划和理论研究阶段。 2相关理论 2.1高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我国正在快速推进的高铁建设将在2010—2014年进入全面收获时期,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旨在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如此大规模的高铁建设,进一步加速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为高铁通道上的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根据国内外成功经验,高铁将对城市发展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放大效应,加速放大城市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高铁的建设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十分明显,它将城市自身竞争力优劣势放大,一方面它能够通过集聚作用稳固城市现在的等级地位,另一方面又能通过时间距离的缩短促进新的城市网络形成。这两方面的影响直接作用于区域内的各个城市,带来城市之间更加激烈的竞争关系,同时区域内各城市的关联地区将显得更加交迭。因此,如何趋利避害,成为沿线城市在自身竞争力优劣势均被放大的前景下制定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点。

发展战略-绿谷科技城概念性发展规划(汇报版)

打造黔中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区绿谷科技城概念性发展规划 红枫湖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委员会 北京中设泛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2013-10

绿谷—规划范围 结合提供的《红枫 湖国际生态文明体 验区》规划红线图,确定本次规划范围:西至行政区划界线;北邻麦翁河; 东接环湖路; 南至贵黄高速公路。规划面积:32.64 平方公里。

目录外部战略环境 发展特色及基础条件 案例借鉴 总体定位与发展目标 产业体系构建 空间布局 城市建设发展 保障措施

1 part

宏观层面:全球由工业经济时代朝新经济时代转变 对比项工业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驱动要素?要素驱动发展模式 ?依靠廉价的土地、劳动力、资源环境的配置 和利用所带来的“要素租金” ?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知识创新,通过专业化人才培养与投入,实 现“创新租金” 产业特征?第二产业占据绝对主导; ?传统工业为主导,如电力、机械、石油、钢 铁、通信等; ?第三产业以面向日常生活的消费性服务业为 主。 ?产业结构“软化”、三产占据主导; ?高技术产业产业成为重点方向, 政府环境营造?有利于吸引外部投资的政策条件和土地优惠 条件设置?营造有利于创新企业的发展环境,完善城市配套环境

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市场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市场需求驱动力 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交通联系 的日益紧密将加速旅游休闲业发 展;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拉动医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 等产业的发展 人类对通信、娱乐等的需求提升: 对承载所需的通信电子设备及移 动互联网、数字内容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 国务院新近出台40号文,支持健康服务业的 发展。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市场导向发生了深 刻的变化。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初稿二-征求意见稿)

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初稿) 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 生态文明是更高层次的人类文明。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把建设生态强省作为建设美好安徽的重大战略,市委、市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加快池州发展的重大决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作出的重大部署。 第一节优势条件 多年来,我县一直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先后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县”、“安徽省科学发展县”、“全国绿化先进县”等称号,为加快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1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4.6:45.2:30.2。财政收入突破8亿元。工业强县步伐加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9.7 亿元。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商贸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等发展迅速。。

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6972元和6947元。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城乡救助体系逐步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事业、残疾人事业、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3.交通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安庆长江大桥、铜九铁路、沿江高速、济广高速建成通车,望东大桥开工建设,铁路、公路、水运的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东至已成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的节点区域,具有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 4.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东至是首批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二十一世纪》试点地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8.7%。境内有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风景胜地历山、森林公园天台山、文化古镇东流镇、皖南山区最大的东坞山瀑布群等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 5.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县建成省级以上生态乡镇4个,建成国家绿色食品(稻谷)标准化原料基地、省级农业生态示范县、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63个农产品获“三品”认证。主城区污水处理厂及香隅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场投入使用。农村建成“三池一改”沼气池 1.45万口,沼气服务网点115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实施节能降耗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