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鉴赏论文

戏剧鉴赏论文
戏剧鉴赏论文

课程名称:

戏剧鉴赏

论文题目:

打开鉴赏中国古代戏曲的窗口

专业:dudududsudud

班级:08-1

姓名:dudu

性别:男

学号:08000000000

指导老师:du

日期:10/5/28

打开鉴赏中国古代戏曲的窗口

作者:dudu 摘要: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两种不同戏曲体裁的名称,它们既具备戏曲文学的共性,又有各自不同的个性。

在学习完戏剧鉴赏这门选修课之后,感觉对话剧和戏曲比较感兴趣,所以在老师的要求下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下整理出了这篇关于中国古代戏曲一片论文。论文主要介绍元杂剧和一些明清传奇及大师汤显祖,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中国古代戏曲的魅力吧。

关键词:中国古代戏曲鉴赏元杂剧明清传奇汤显祖孔尚任

一、有关元杂剧与明清传奇的知识

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两种不同戏曲体裁的名称,它们既具备戏曲文学的共性,又有各自不同的个性。关于其区别,明人吕天成在《曲品》(卷上)中从音乐的不同、外在体制的长短、内在结构的繁简几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论述:“金元创名杂剧,国初演作传奇。杂剧北音,传奇南调。杂剧折惟四,唱惟一人;传奇折数多,唱必匀派。杂剧但摭一事颠末,其境促;传奇备述一人始终,其味长。无杂剧则孰开传奇之门?非传奇则未畅杂剧之趣也。”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因其全用北曲曲调之故,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也就是四大套曲子,不相重复。因其形成于北方,受北方语言的影响,故曲韵只有平、上、去三声,无入声韵。曲文平仄通押,讲究音乐的动听和声调的优美。如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曲用“正宫”,由“端正好”、“滚绣球”等十支曲子组成,一韵到底。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楔子一般只有一两支曲子。元杂剧的这一结构形式完整而严谨,但有时会限制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利于剧情的展开,所以有些剧本突破了这一结构,如王实甫《西厢记》。

在表演方式上,元杂剧由一人主唱。据此,由正旦唱的称旦本,由正末唱的称末本。在旦本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末本

亦如此。这是从诸宫调里由女演员或男演员一人独唱的形式转化来的。例如关汉卿《窦娥冤》是旦本,四折唱词都是由正旦窦娥一人主唱;马致远《汉宫秋》是末本,四折唱词全由正末汉元帝一人主唱。元杂剧中的对话或独白称为“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日宾白,以其明白易晓也。”(徐渭《南词叙录》)人物的表情动作等舞台提示称为“科”或“介”。唱词、宾白、科介三者相互配合以刻画人物,表现剧情。课文《西厢记》(节选)、《窦娥冤》(节选)为元杂剧代表作。

明清传奇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原是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元灭南宋而统一中国后,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明清传奇与元杂剧在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在体制规模上,元杂剧以一本四折为通例,明代杂剧虽然有所突破,但规模仍然不大;而明代传奇短的也有十几出,一般都在几十出以上,在体制规模上更加自由和庞大。如《牡丹亭》五十五出,《长生殿》五十出。明中叶以后,传奇作者演奇事,绘奇人,抒奇情,写奇文,用奇语,成为一种文学潮流。历史剧、风情剧、时事剧、社会剧,各种题材的作品应运而生。第二,在曲调曲牌上,杂剧一折用一套曲子,曲子可多可少,但都要使用同一宫调。明清传奇则不受此限制,可以“借官犯调”,除南曲外还可以适当采用北曲曲牌。南北曲合套的形式不仅得到了普遍运用,而且合套的形式也多样化了,有一南一北交替使用的,也有南北混用的。第三,萑演唱方式上,元杂剧是一人主唱,其他角色只有对话和动作;传奇则有多种演唱方式,谁上场谁唱,使抒情和叙事的形式更加自由灵活。第四,在角色行当上,明代传奇比杂剧的划分更为细致,包括生、旦、外、贴、丑、净、末,还有~J-,,'-b、小外、老旦、小旦、小丑、副净、副末等。

明中叶以降,大批文人染指传奇,使典雅的审美趣味和绮丽的语言风格渗入了传奇,所以,元杂剧和明清传奇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明清传奇典雅绮丽的语言风格与文人的浪漫情思有关,它有利于文人学士抒发其细腻含蓄的思想情感,展示其委婉幽邃的内心世界,使传奇唱词成为可与诗词曲赋相抗衡的艺术品种。但与元杂剧语言的本色特点相比,显得典雅谨严有余,生动质朴不足。《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分别为明清传奇的杰出代表作。

二、几篇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补遗

配合教材的教学参考书尽管对中国古代戏曲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分析,但由于这些课文全为节选,所以难以鲜明而完整地体现出原作品的艺术特色,放眼于大语文教育,放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我们还是应该联系整部作品来全面地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以使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

(一)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是在长期流行的西厢故事的基础上创作的,其基本情节虽本之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但绝非简单地依样画葫芦,而是进行了匠心独运的改编。作者从两条线索来展开剧情,一条是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妇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另一条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格冲突。前者是戏剧冲突的主线,后者是副线,但又相互制约,构成由“惊艳”、“寺警”、“赖婚”、“赖简”、“拷艳”等重要关目组成的特有戏剧性,交错推动剧情的发展,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崔、张的自由恋爱与封建世家大族观念不可调和的矛盾和较量。为了能更好地展示剧情,《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本四折的体制,用了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而且还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在第一本的第五折、第四本的第四折等若干折里,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这种体制上的突破和创新,不仅能以比较完美的戏剧形式安排剧情,使戏剧冲突波浪迭起、丰富曲折,也便于更细致、更全面地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

《西厢记》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除了塑造出性格鲜明、令人喜爱的人物形象之外,在关目设置、语言运用的技抒墼奥巧等方面,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剧中的许多唱词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如同一首首优美的抒情诗。如选人课本的“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几段唱词,以经过提炼的当时民间口语为主,适当地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从而形成了既明白通畅又清丽华美的语言风格,本色而富于文采,具有浓郁的诗意,能启发观众或读者的想像,使之迅速进入到作者所创造的剧情氛围中,感受到主人公悲欢离合的缠绵之情,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盛赞其唱词的文辞之美,并言“北曲故当以佰厢》压卷”。

(二)汤丑祖的<牡丹事>。从宋代开始,程朱理学成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理学家用自己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设计出来的宇宙图式和自然法则来解释人性,认为人的仁义道德如同宇宙法则那样天经地义,不可抗拒,所以人们必须“存

天理,灭人欲”,按照上天的意志去行动,而不要有任何个人的私欲。它所带来的后果就是统治者把自己的意志说成是“天理”,让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无条件服从,而个人的私欲却受到极大的压抑和围剿。在此背景下,那些具有个性色彩的人物成了受社会唾弃的异类,而那些甘心将自己个性化为封建礼教殉葬品的忠臣义士、节妇烈女却成了社会人格的典范。这种压抑个人情欲、将封建礼教神圣化的理学思想在明代后期受到王学左派及李贽等进步思想家的抨击和挑战,而汤显祖的‘牡丹亭>就是当时用文学艺术的形式参与这一思想斗争的伟大作品。他明确地提出用充满个性色彩的“情”去抵制和战胜为统治阶级意志服务的所谓“天理”。“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牡丹亭题词>)剧中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梦中相见,因梦生情,由情而病,情痴至死,又因情复生,这出生入死,皆情之所至。作品以此酣畅淋漓地宣泄出作者对自由爱情的无比热爱和热情礼赞。

作为明末主情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实绩表现,‘牡丹亭》在艺术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首先,作者为作品所规定的勾画出一个“理之必无”而“情之必有”的理想世界的题材和主题本身,就决定了它必然采用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所以,该剧在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其次,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充满诗的意境。剧中许多曲词能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文采斐然,美不胜收,达到了传神的境界。如历来为世人所称颂的“惊梦”中[皂罗袍]一曲,明写自然,暗写人生,在清秀婉丽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切动人的意境,哀婉缠绵,情景交融,在艺术上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三):孔尚任的《桃花扇》。《桃花扇》的内容是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灭的历史。作者自称其写作目的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先声》),抒发历史兴亡和人生空幻的感慨,为后人提供历史与人生的借鉴。

与清初那些有识之士相同,孔尚任也将南明王朝覆灭的原因归罪于马士英、阮大镀等“魏阉之余孽”,同时也把他们安排为剧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但该剧的立意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历史剧和爱情剧,作者抛弃了那些大团圆的结局等陈套俗说,以二人的彻悟出家来作为他们劫后重逢之后最终的人生道路

的选择。这是因为侯、李爱情从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左右,他们爱情的重要基础就是抵制奸党,坚持民族气节。因而当奸党和国家同归于尽时,他们的爱情基础实际上也受到了动摇,这就使剧作具有更为深入的历史纵深感和人生哲理感。从现实和文化传统看,《桃花扇》的思想旨归在于表现清初文人在阅尽社会政治的沧桑巨变后对社会政治失去信心而产生的逃避心态和失落的心态,这也正是清代文学感伤思潮产生的内驱动力。

代表清代戏剧最高成就,并代表清初感伤审美思潮实绩的,是被称为“南洪:;II>YL”的历史剧作家洪异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桃花扇》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首先,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李香君是光彩照人的正面形象。她色艺非凡,身为秦淮名妓。却出淤泥而不染,注重气节,很有政治远见。在她身上,坚贞的爱情和疾恶如仇的政治态度紧密相连,因而她的经历中,爱情的不幸遭遇与国家的覆灭命运也紧密联系在一起。应当说正是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才为剧本主题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孔尚任还注意写出某些次要人物的丰满性格,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加以塑造,并使他们的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维持有机的联系,成为剧中不可或缺的登场人物,杨龙友便是这样的例子。其次,其结构艺术可谓精美绝伦。为了完成“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主题任务,作者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戏曲的结构艺术进行了新的探索。①以主要人物的爱情悲欢作为铺演情节的基点。作者巧妙地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悲欢离合作为铺演全剧情节的摹点细针密线,环环相扣。侯、李两条线索南北交叉,疏密相间,写出了南明王朝的覆灭历史。最后两人在江山易主的情况下,由离到合。结构上浑然一体。②以典型道具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作者以侯方域赠给李香君的诗扇作为全剧的贯穿线索。作者在《桃花扇·凡例》中说:“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如珠也,作《桃花扇》之笔则譬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观者当用巨睛。”诗扇是侯、李定情的表记,又是后来他们离合的标志,也是李香君抗拒强暴的武器。全剧围绕着诗扇展开情节,扇面上记录着侯、李爱情的悲欢离合,反映了南明王朝的兴亡,同时又是剧情发展的航标。③以中介人物作为联结正邪双方的纽带。一边是正直而注重名节的复社文人,一边是卑鄙无耻的魏阉余孽;一边是侯、李爱情,一边又是弘光王朝的政治闹剧。这几乎截然对立的双方靠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双

重性格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第三,曲词宾白工整典雅。《桃花扇》的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有两点比较突出:一是作者对曲词与宾白的语言特征及在剧本中承担的任务认识得十分清楚,“凡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能见者,则借词曲以咏之”(《桃花扇·凡例》);至于交代情节,说明戏剧进程,则用宾白。二是能根据剧情和人物不同,使用不同风格的曲词。如“沉江”中史可法唱的[古轮台]“走江边,满腔愤恨向谁言”颇具悲壮情怀,有催人泪下之功效。顾采《桃花扇宇》说此剧“可以当长歌,可以代痛苦,可以吊零香断粉,可以悲华屋山岳”,非为过语。

以小见大,我们从几个侧面就可以领略到戏剧的魅力所在,我们古代艺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领略它的风采,会继续学习这门学问。

参考文献:

山东教育网戏剧基础知识专讲

中国经典戏剧赏析论文

中国经典戏剧赏析 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姓名:张顺胤 学号:2011022220 日期:2013年5月28日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现象。 中文戏剧一词的字源来自于“南戏北剧”的合称,戏指的是戏文,剧指的是杂剧,是在元代以前在中国南方与北方不同的政局与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不同表演艺术,将两者合称则是明代以后才出现的用法。 世界各国语文中与“戏剧”一词将近的词汇囊括的范围不一,例如在印度文中的lila一词除了是戏剧之外,也包含舞蹈、运动竞赛等意义。但是几乎世界各国语文中与“戏剧”相关的词汇,几乎具备与“游戏”类似的意义,例如在英文中将一部剧作称为是play(通常指有剧本有对白的戏剧)。中文中“戏剧”的“戏”,也带有“游戏”的意义。 世界上三种古老戏剧文化,包括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及中国的戏曲。 戏剧是中国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戏剧是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与其它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扮演了,通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张,如果抛弃了演员的扮演,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戏剧。 现代的戏剧观念强调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一表现以实现综合的艺术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道具、灯光、音效、服装、化妆,以及剧本、导演等的一切总称,也包括台上演出与台下互动的关系(一般称为“观演关系”)。 在中国台湾地区,戏剧是一个范围较广的词语,如舞台剧、电视剧、电影等以剧本为核心进行表演的演剧形式都统称为戏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或称之为剧本。 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

选修课《戏剧鉴赏》论文

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与其它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扮演了,透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 张,如果抛弃了演员的扮演,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戏剧。 戏剧中,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初学改编短小的课本剧,最好是写成精短的独幕剧。戏剧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突出。因

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都说,人生就像一场独一无二的戏剧,从出生到生命殁乎,就像在舞台上的倾情独舞一样,扮演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时期的角色。故,人生就如同一场戏,演好了换取的是喝彩、掌声以及声名显赫,演不好,则观众稀少,场面冷落。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无形的舞台中,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就如同表演一般,演员的戏份很多时候在于你的争取,争取了,或许就此刻辉煌。舞台上的主角配角何尝不是我们的真实写照呢!俗话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大概就如此。戏剧是用来品的,或许它没有像电影那般跌宕起伏,没有像偶像剧那般唯美梦幻。但,我确定的是,它不像电影那样商业化,更不像偶像剧那样仿佛水面上的泡沫那般不堪一击。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等多种的形式。它生动形象,避实就虚,很好的将人生搬到了舞台上,让人若有所思。

戏剧鉴赏的心得

戏剧的社会功能探析 ) 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它是以演员艺术为中心同时又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体。我国的戏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先秦以前的巫舞,到汉代的角抵戏、晋时的参军戏、北齐的踏摇娘、唐朝的滑稽戏。一直到宋元杂剧,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才基本成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戏剧博采众家之长,从各种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养料。经过长期的酝酿.我国的戏剧最终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倍受民众青睐,甚至不胫而走,享誉海外.可谓成绩斐然。其中不乏有社会历史的偶然因素推波助澜,但主要还是因为戏剧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其丰富多彩、广泛深刻的功能方面。戏剧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它形象生动、避实就虚的艺术形式.而且体现在它社会关照、理性思考的具体内容。 戏剧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它形象生动、雅俗共赏;其次在于它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更在于它张扬社会理性.成为播撒于民众心底的及时雨。戏剧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娱乐功能、教化功能、传承功能。 一、娱乐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是促使广大观众走进剧场或戏院的根本动因。因为戏剧是一种最终以舞台呈现的形式与观众见面的艺术。它的直观性极强,接受者的层次又极为复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并不高,因此.我们戏剧的娱乐大门要比其它艺术门类敞开得更大一些。这是从外部因素,也就是观众对戏剧的接受方面来考虑戏剧的娱乐功能。进一步从内部因素,也就是戏剧自身来说,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与生俱来的,从最初的傩舞娱神,到之后的角抵戏、参军戏、滑稽戏等,逐渐地由娱神为主转变为以娱人为主,在此过程中,戏剧的娱乐功能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只是娱乐的对象由神变为人。人逐渐成为戏剧艺术的欣赏主体和接受主体。因此,戏剧就更多地考虑人们的娱乐因素,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使人们得到充分的享受和欢娱。 二、教化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但决不能认为它是戏剧最重要的,或者是唯一的功能。戏剧的娱乐功能只是把观众引入更高接受层面的必要途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优秀的戏剧,内容往往以情至圣,以真至诚,从而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孟子云:“仁言不如仁声人人深也”。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看一台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的戏,比听一场报告受的教育还要大。戏剧的教化功能,就内容而言,体现在其张扬社会理性,描写人间至情,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主题,主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论文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 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着名的浪漫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恋人忠于自已的爱情和誓言。他们为了爱情,不顾残酷的现实,最后双双殉情。莎士比亚通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把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批判了封建道德观念,弘扬了人文主义的理想,表现了主人公追求爱情幸福和个人自由的理念。通过分析探讨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封建制度和人文主义思想萌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点,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也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爱情悲剧;社会背景;人物性格;人文主义 一、作品简介 《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是莎士比亚(1564—1616)早期创作的着名悲剧。它诗意盎然,热情充沛,洋溢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和喜剧氛围。其艺术风格与作家早期创作的大多数喜剧相一致,被人们称为抒情悲剧。 悲剧的冲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与两个家族间的仇恨和对立,它表现了自由的爱情与封建势力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故事的发生地维洛那城实际上是英国16世纪末伊丽莎白女王鼎盛时期社会现实的艺术再现。一方面以亲王为代表,象征了王权统一的力量,它受到广大市民的拥护,另一方面是贵族蒙太古家族和凯布莱特家族世代的积仇结怨,它代表着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相互争夺的封建集团的势力。但时代在前进,这两大世仇的新一代人竟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于是家族的怨仇与个人爱情之间便形成了尖锐、巨大的戏剧冲突。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无视于家族的仇怨,他们轻蔑地觉得,妨碍他们结合的只是枉具虚名的姓氏。真正的爱情,使他们变得勇敢而无畏,他们背着父母到劳伦斯神父的寺院里秘密成婚,最后他们为了反抗封建家族势力和封建的包办婚姻不惜以死殉情,谱写了一曲最为悲壮动人的爱情颂歌。戏剧的结尾,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终于因为这对情人的死而抛开

西方经典戏剧赏析期末论文

《罗密欧与朱丽叶》观后感 机械工程学院机自0907 0401090711 刘洋 借着《西方经典戏剧赏析》这门课,我再一次欣赏到了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经典戏剧。虽然我是一名工科学生,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也是早已耳熟能详。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次欣赏都会有不同的震撼感受。,“我猜中了这个故事的开始我将上帝赋予我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你。但我却没能料到这个故事的结局。”诗一般的语言,优雅的贵族式对话,洋溢着人文的浪漫的基调,本该明媚的故事却有着凄美的结局。一个是心地善良的美男子,一个是纯洁如玉的好佳人,偏偏生长积怨深重的两大家族里。朱丽叶的父母要求她和泰保尔罗结婚,她不愿意和他结婚,便向劳伦斯教士要来了灵药,这种灵药可以让人伪装一天的假死。朱丽叶假死了以后,匆匆赶到的罗密欧以为朱丽叶真死了,悲痛地服毒自尽了。朱丽叶醒来了以后,发现罗密欧死了,于是殉情随爱人而去。罗密欧与朱丽叶死了,但他们的死却成了两家化解仇恨的纽带。 “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生下了一对不幸的恋人”在一首概括性的开场诗后,这部流传了几百年的著名爱情悲剧拉开了帷幕。 凯普莱特家族与蒙太玖家族是世仇,正如剧本里所描写的,他们一见面就会打起来,势不两立的两个家族的儿女却成了一对苦恋情人,这是不是上帝造化弄人?“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罗密欧这样形容朱丽叶。舞会当晚,在月夜的花园里,浪漫的薄纱般的白色月光下,一对情人互诉衷肠,到这儿全局本到了中间部分,正在向高潮推进,他们秘密地结婚,似乎是喜剧的路线却来了个大转弯。谁也不会想到,在他们成婚几小时后,罗密欧因为朱丽叶的表哥杀死了朋友而把他杀了。他被放逐了,朱丽叶悲痛万分,因为她的表哥,因为她的丈夫。祸不单行,准备把“童贞献给死亡”的她又被父母自作主张地许配给了伯爵。那天晚上,罗密欧偷偷爬到朱丽叶房里。似乎是他对她的告别,他得在天亮时离开。不光是男女主角,就是我这个读者,也不希望黎明的到来,希望代表黑夜的夜莺永远唱出婉转的曲调,赶走代表黎明的云雀。 我特别喜欢朱丽叶服安眠药前以及罗密欧在她墓中服毒自杀之前的那大段

戏剧鉴赏论文

浅谈《雷雨》 (学院:商学院班级:人管1102班学号:11414101002 姓名:吴娜) 剧情简介:某矿董事长周朴园,年轻时遗弃了为他已生了二子的婢女侍萍,长子周萍留在周家,侍萍携次子投河遇救,离乡远走。周朴园误以为她已死。后周家亦北迁,与侍萍再嫁的鲁家共居一地,互不相知。鲁家妇女皆在周家为仆,次子大海在矿上做工,周朴园的妻子繁漪与长子周萍有私情,后知周萍唉鲁女四凤,繁漪欲遣去四凤乃召来侍萍,两家关系始被揭开。周萍和四凤知为异父同母的兄妹,双双自杀。繁漪之子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身亡。大海为罢工代表在周家受辱被殴,逃奔而去。侍萍和繁漪不堪重压,一呆一疯,知剩下周朴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该戏剧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曹禺创作《雷雨》的时代,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人民革命的浪潮前赴后继,革命的高潮正在孕育之中,时代的大雷雨即将到来。 《雷雨》以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本主义家庭作为描写对象很明显是受家庭的影响。在曹禺的记忆里,家里的气氛总是“沉闷”,“别扭”。他从小就憎恨自己出身的旧式封建官僚家庭。在曹禺成长的过程中还经历了一连串家庭的不幸和变故:生母的早逝,姐姐的夭折,大哥的短命,父亲的病故。这就形成了他早熟内向、孤僻晦涩、敏感恐惧的性格气质。“家”像一个可怕的梦魇久久缠绕着他、嚼噬着他,割不断,放不下。 《雷雨》作为一部“家庭剧”,它正是透过“家庭”这个窗口反映了社会的现实。以其杰出的现实主义艺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崩溃,深刻地反映了“五四”前后30年间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它以特有的透视力和剖析力,展示了畸形的具有强烈封建性的资产阶级的罪恶,从家庭的残酷和腐败透露出那畸形的社会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雷雨》的情节线索是一张由血缘亲人关系结成的错综复杂的网。其中三条主要情节线索都反映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一)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周朴园和繁漪应该说都是较早接触资产阶级思想的人物,他们追求个性解放追求个性自由。不同的是周朴园身上不但渐渐没有了多少资产阶级“文明”的气息,而且保留了更多的封建遗老的臭味。而繁漪她始终追求着自由和幸福,具有较强的反封建意识。周朴园和繁漪

外国戏剧赏析论文

《朱丽小姐》——戏剧赏析 13150109 王芷芊在外国戏剧赏析的最后两节课上,老师为我们放映和讲解了《朱丽小姐》这部戏剧,使我深有感触,看似浮夸浅显的剧情中竟展现了阶级与阶级间的角逐,揭露出了人性之中的矛盾性和荒谬性。更让我对戏剧这门艺术有了新的看法和理解。下面我就以要素为线索简单赏析一下这部作品。 *剧本概要:独幕悲剧。1888年首演。主人公朱丽小姐性格怪僻,未婚夫忍无可忍,婚约告吹。仲夏夜,她找名叫让的男仆跳舞,让出身低贱,对朱丽小姐艳羡已久,便乘机求爱,说为了得到小姐垂爱,宁愿一死。朱丽小姐大为感动,便顺从地委身于让,并合谋私奔。朱丽偷了父亲的钱做盘费,被厨娘发现,这时门铃大响,她的父亲、体面的伯爵大人回来了。她不想让自己和父亲身败名裂,求让出主意,让递给她一把剃刀,让她自杀。朱丽镇定下来,持刀开门走了出去。 *人物形象:从整体剧情不难总结出朱丽是一个可怜的,受到自己父亲母亲双重胁迫而成长的贵族小姐。她其实并不从自己的理智上反对婚姻。只是缘由母亲的教育和影响而习惯性“厌恶男性”,企图站到性别较量的上风去,实际上她又有着生理的欲求和对爱情的单纯幻想,不能摆脱女性相信爱情的软弱本性。从大的背景环境和生理特征来讲,十九世纪瑞典庄园的贵族小姐朱丽,这天正处在特殊的生理时期,有着强烈的生理欲望和冲动,从而开始勾引仆人让。两人在新的话题下,朱丽的女性属性显露出来,在两人进一步的身体关系之后,她开始一再的寻求让对自己爱的承诺。在让的劝说与诱导下,朱丽在绝望中挣扎,寻求出路。最终,朱丽在男性的命令下走向死亡。朱丽虽然企图打破男人对女人的奴役关系,却受制于自己女性的属性,极易受到情感的奴役,在感情上具有软弱性。因此在面对让的“甜言蜜语”时,就同意了引诱,并一再的对爱情持有幻想。然而她也很难脱离自己贵族的身份和本质属性,受累于名声和家族荣誉而不敢真正的出走。所以说朱丽小姐并非是简单的寻求女性解放的化身,而是具有极强特殊性和矛盾性的人物形象,她是纠结在情欲与理智之中、父亲和母亲的教育当中、内心欲望和社会、身份的桎梏之中,并最终走向死亡的悲剧人物。 *扩充:自然主义的艺术特征;(一)巨细无遗地描绘现实,排斥虚幻想象,给人一种实录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二)注重群体写照,追求人物气质和心理,逐渐忽略典型塑造,只追求人物的气质特点和变态心理;(三)淡化情节,不去追求戏剧性的曲折变化,主张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去反映现实;(四)将社会现象拟人化,这是物对人的初步异化的描写,显得生动形象。

戏剧鉴赏论文

经典戏剧与修养 李昀桉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信息工程) 2014220103005) 摘要: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 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 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 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关键词:戏剧,表演艺术,剧本,综合艺术 1引言 戏剧艺术是“假定性”的。它来自生活但又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准确地说,戏剧艺术是生活的象征,是一种审美创造,它比实际生活更典型、更精粹,因而也更美,戏剧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是生活表面的摹本,而是对生活底蕴、神髓的深刻揭示与激荡人心的审美表现。好的戏剧作品饱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舞台表现,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观众和艺术家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戏剧的情感导向作用,在艺术形象感染力的发挥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而优秀的舞台戏剧作品,往往又体现在其张扬社会理性,描写人间至情,以及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主题上。 2正文 在戏剧鉴赏课中,通过学习戏剧知识,戏剧种类,以及鉴赏一些经典的戏剧,歌剧,舞剧,例如《猫》,《雨中曲》,《雷雨》,《青春禁忌游戏等》,《刘三姐》,充实了自己的课余生活,也提升了自己的个人修养。对戏剧的喜爱变得更为的广泛,学会了欣赏西方戏剧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华戏剧艺术的兴趣。课程让我在忙碌的学业生活与学生工作中得到了陶冶身心的机会。 学习了解: 戏剧特点: 戏剧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这些形式包括:诗、乐、舞。诗指文学,乐指音乐伴奏,舞指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同时,戏曲以唱、念、做、打为基本手段,几乎将各类表演艺术成分集于一台。戏曲演员必须掌握“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即手、眼、身、法步)。 戏剧分类: 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 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学幻想剧等

戏剧鉴赏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班级:10植保一班姓名:郭博学号:201041635103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刘海砍樵》 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2011年12月10日

浅谈刘海砍樵 学生:郭博 (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10植保一班,学号201041635103) 摘要: 花鼓戏是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各地的花鼓戏、采茶戏、灯戏和杨花柳等剧种的统称。主要曲调来源于民间小调,如花腔、打锣腔、川调、口子调、筒子腔等。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作品《刘海砍樵》,就是讲述刘海和胡秀英的一段坚贞爱情故事。 关键词: 花鼓戏神话爱情地方文化 花鼓戏在湖南地区深受欢迎。早年间,民间红白喜事均都会邀请草台班子进行表演。而《刘海砍樵》是湖南花鼓戏中的名篇,流传甚为广泛。《刘海砍樵》这段爱情传说在湖南可以说家喻户晓,而随着花鼓戏《刘海砍樵》的演绎和传唱,也为全国不少观众所熟悉。 一、故事起源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戏曲的发源地———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古城常德多古井,著名的有四眼井、丝瓜井、葵花井等。丝瓜井位于城内泮池街文条巷与丝瓜井巷交汇处。传说井水中有丝瓜影像,取井水置水桶和木盆等容器中同样现出丝瓜影像,因而得名。临井而观,井口直径五尺余,深约三丈多,上口小,下腹大,似缸倒置,井水清洌,冬暖夏凉,久旱不竭。丝瓜井历史悠久,具体建于哪个时代,无从考证。流传于常德民间的‘刘海戏金蟾’、‘刘海砍樵’源于刘海和胡秀英一段坚贞的爱情故事。 二、故事剧情 相传常德城内丝瓜井里有金蟾,经常在夜里从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冲云霄,有道之人乘此白光可升入天堂。住在井旁的青年刘海,家贫如洗,为人厚道,事母至孝;他经常到附近的山里砍柴,卖柴买米,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天,山林中有只狐狸修炼成精,幻化成美丽俊俏的姑娘胡秀英,拦住刘海的归路,要求与之成亲。婚后,胡秀英欲济刘海登天,口吐一粒白珠,让刘海做饵子,垂钓于丝瓜井中。那金蟾咬钓而起,刘海乘势骑上蟾背,纵身一跃,羽化登仙而去。后人为

戏曲鉴赏论文

论京剧《智取威虎山》和昆曲《牡丹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点 京剧《智取威虎山》是一部历经千锤百炼的戏剧经典作品,是至今久演不衰的当家剧目。其中光彩照人的孤胆英雄杨子荣历经几代人传颂,鲜活的英雄形象久驻人们心底。伴随着一连串铿锵有力的“长锤”,引出了气势如虹地前奏。乐曲明快清晰,时而轻重有序,时而缓急有致,裹挟着一段悠扬雄浑的号声,奏出该剧的主旋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变奏曲。随后惟妙惟肖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伴奏乐如波斓起伏,层层推进,为英雄出场作足铺垫。“二黄导板”“穿林海”一出口犹如异峰凸起,先声夺人。“跨雪原”尽显含蓄深沉,“气冲”二字不失委婉细腻。此时观众在聆听演唱时或通过荧屏的展现,或通过镜头的摇曳欣赏到茫茫雪原、密密的林海那壮观的北国风光,衬托出英雄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霄汉”则唱得响遏行云,始终在高八度音域里延展,以京剧中特有的“擞音”演唱得干净利落而不拖泥带水,展现杨子荣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的英雄情结。每每唱到此处,演员淋漓尽致地发挥必定得到观众的“满堂彩”和雷鸣般的掌声。“给我智慧给我胆,千难万险只等闲,围剿匪先把土匪扮,似尖刀插进威虎山。誓把坐山雕,埋葬在山涧,壮志撼山岳,雄心震深渊。待等到与战友会师百鸡宴,捣匪巢定教它”,这速度极快的68个字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声声清脆入耳,字字铿锵有力,传递着英雄人物内心激荡的情绪,听来动人心弦。“地覆天翻!”则唱散,节拍自由地拖长,起伏跌宕一气呵成而达到高潮,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英雄的壮志情怀。这段从童祥苓那慷慨激昂、高低自如的首唱到几十年后流派纷呈、名家荟萃的今天,各名家对这段经典唱段都赋予不同的神韵。我品味过当红杨派老生于魁智的宽厚酣畅、隽永质朴;领略着余派名家耿其昌的委婉细腻、激越悠扬;也欣赏过“海派”著名老生关栋天那清朗高亢、潇洒飘逸。各自的韵味,不同的神采都使我如醉如痴,百听不厌,从而领略京剧那博大精深的深刻内涵与无穷魅力。不仅丰富和陶冶了我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弘扬民族艺术,让国粹薪火相传的信心。 《牡丹亭》是昆曲中的经典剧作。昆曲的前身昆山腔,诞生在苏州的昆山地区。明代中后期,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大胆放弃了仅仅以吴语演唱的昆山腔的传统,采用应用更为广泛的中州韵来演唱,使昆曲成为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声,昆曲也很快就得到了上流社会的认可。在明朝晚期,昆曲与表演艺术相综合,被搬上了

论赏析课程中戏剧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影响

论赏析课程中戏剧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影响 讨论戏剧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影响,就是追求性戏剧的目的和意义何在,也就是要回答“戏剧到底有什么用”的问题。从所谓的“体用不二”的角度来说,对于戏曲功用的理解,也就是对于戏剧本质的追问。如维勒克、沃伦所指出:“物质的本质就是由它的功用而定的,它用作什么,它就是什么。”千百年来,戏剧何以一直为人民所喜闻乐见?戏剧究竟有着怎么样的艺术功能?戏剧与人类的本性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它究竟满足人们怎么样的需要?诸如此类的问题,与对戏剧艺术的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准确定位、与戏剧在当下的显示命运等都密切相关;尤其在戏剧(主要是舞台剧)被人们日渐冷落的今天,更是有必要加以具体的探讨。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代表性艺术,戏剧在中国古代也是一个你争我夺的意识领域。在这一领域里,主要的社会群体和注重势均力敌的意识形态都在争夺者控制权,而个人则主要是通过戏剧文化艺术的图像、话语、神话和宏大的场面等经理和参与着这些斗争。在客观的表现上,则是文学史意义或文学思想史意义的戏剧思想理论流派的出现货理论著述的繁荣。他们为中国古代戏剧文化的研究提供某些批判性的,多元化的和多重视野的模式。 理解某些文化产品何以发展、流行和繁荣的原因,可以阐明他们得以产生、流布的社会环境,从而可以为审视当代社会和文化中正在发生的艺术提供一种洞察力或借鉴经验。 从古倒进,戏剧在给人应有的愉悦之外,一般都还有给人们以某种

更深层的东西,从历史上看,原始戏剧中,无论观,演,人们都热烈的投入,就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纯粹的娱乐;而现代的一些探索性、实验性的先锋戏剧也未必就是完全是称呼语娱乐方面的考虑,仅仅是为了愉悦人们的耳目。那么,除了为人民提供娱乐外,戏剧还能对人有什么样的教益呢?利用戏剧,曾被视为所谓高台教化。即此之谓。而此时的戏剧却难免要采取一种居高临下、训诫他人的姿态,甚至使得戏剧经济成为某些道德教条或宗教教益的图解和说明,而丧失了戏剧应有的艺术品格。 显然,戏剧功能的实现有其文化上的独特性和理事上的具体性。比如说,戏剧在根本上具有一种双重性价值功能:一是给人以快乐,一是使人获得教益,那么,两者却不是属于同一层面上的,而是以娱乐为基础,通过娱乐,我们可以在戏剧中获得一种摆脱与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消除或释放社会带来的各种结构性压力——如地位、性别等,可以通过一种自居的心理作用和感同身受的体验,在享受到身心愉悦的同事而获得境界的提升。也就是说,戏剧的功能本质上有一种审美的超越性。戏剧观赏带来的乐趣和快感,是审美主体对日常生活的功利态度、实利意识的一种暂时超脱,是主体对个人情欲、私利意识的不断净化、陶冶,从而体现出一种超然于现实的人生态度和心灵境界。这样,戏剧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快感本身作为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从耳目直观的快乐和心灵领悟的快乐,再到理想人格、心灵境界的快乐。这种由心理机能快乐再到心灵精神快乐的不断超越,走向极致,便是“至乐”、“无乐”的境界,是人与社会的全面的精神发展。在这

戏剧鉴赏论文之欧阳家百创编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欧阳家百(2021.03.07) 学院:工学院班级:工程管理一班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戏剧与时代发展的气息 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戏剧鉴赏 ——浅谈戏剧与时代的气息 摘要:中国戏剧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有的故事情节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有的令人回味无穷,有的让人感慨万千,喜剧总是多姿多彩的,出神入化。任何的戏剧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或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或是对当时社会的鼓舞,或是对当时社会的赞扬,或是对未来的憧憬,都体现了戏剧家对生活的感悟,理解。另一方面,社会现实又制约着戏剧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得开放,不敢自由言论。这次我以一些经典戏剧进行分析,讨论戏剧的发展与时代的关系,同时也浅谈本人的一些对喜剧的看法。

关键词:戏剧的介绍,《雷雨》,《暗恋桃花源》,《故事王》,戏剧的发展之路。 戏剧的介绍: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一、论话剧《雷雨》的人物矛盾关系与社会关系 在一个大年夜,鲁侍萍替周家少爷周朴园生下了第二个小孩鲁大海,过几天,竟被周朴园一家凶狠的逼着其留下长子周萍,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去投河。经过三十年后,在爱情的造弄下,周萍为了摆脱后母的纠缠,和侍女四风相爱,但是四风就是周萍同父异母的妹妹。使得其后母恨他们入骨,异一场报复的暴风雨正在起来。但是鲁大海恰好在周朴园的工地上工作,并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与周朴园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恰好其母亲的到来,使得一切真相大白了,但一场悲剧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四风在雷夜中狂奔,触电身忙,周萍开枪自杀。 剧中体现了浓浓的时代气息,鲁大海的工人阶级的斗争,周朴园的资产阶级的压迫,繁漪对新生活的追求、对周朴园的反抗、对爱情的追求,四风对爱情的憧憬、渴望过上美好的生活。剧中对我印象最新的还是繁漪,她作为一名妇女,其力量是弱小的,微不足道的,但她却不甘于周朴园的压迫,反对,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争取独立、自由、敢爱敢恨。她的性格刚烈,但却无助、

戏剧鉴赏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工学院班级:工程管理一班课程论文题目:浅谈戏剧与时代发展的气息 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戏剧鉴赏 ——浅谈戏剧与时代的气息摘要:中国戏剧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有的故事情节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有的令人回味无穷,有的让人感慨万千,喜剧总是多姿多彩的,出神入化。任何的戏剧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或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或是对当时社会的鼓舞,或是对当时社会的赞扬,或是对未来的憧憬,都体现了戏剧家对生活的感悟,理解。另一方面,社会现实又制约着戏剧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得开放,不敢自由言论。这次我以一些经典戏剧进行分析,讨论戏剧的发展与时代的关系,同时也浅谈本人的一些对喜剧的看法。 关键词:戏剧的介绍,《雷雨》,《暗恋桃花源》,《故事王》,戏剧的发展之路。 戏剧的介绍: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一、论话剧《雷雨》的人物矛盾关系与社会关系 在一个大年夜,鲁侍萍替周家少爷周朴园生下了第二个小孩鲁大海,过几天,竟被周朴园一家凶狠的逼着其留下长子周萍,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去投河。经过三十年后,在爱情的造弄下,周萍为了摆脱后母的纠缠,和侍女四风相爱,但是四风就是周萍同父异母的妹妹。使得其后母恨他们入骨,异一场报复的暴风雨正在起来。但是鲁大海恰好在周朴园的工地上工作,并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与周朴园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恰好其母亲的到来,使得一切真相大白了,但一场悲剧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四风在雷夜中狂奔,触电身忙,周萍开枪自杀。 剧中体现了浓浓的时代气息,鲁大海的工人阶级的斗争,周朴园的资产阶级的压迫,繁漪对新生活的追求、对周朴园的反抗、对爱情的追求,四风对爱情的憧憬、渴望过上美好的生活。剧中对我印象最新的还是繁漪,她作为一名妇女,其力量是弱小的,微不足道的,但她却不甘于周朴园的压迫,反对,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争取独立、自由、敢爱敢恨。她的性格刚烈,但却无助、自卑、一步步走向深渊,导致悲剧的发生。周萍接受过新思想的教育,不满父亲的专制,但又

戏曲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戏剧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250 适用专业:公选课 学时数:32 学分数:2 先修课程: 考核方式:论文 执笔者:庹立明编写日期:2007年3月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属于艺术素质类限定性公选课,主要针对本科在校生。通过对戏剧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有关戏剧的常识,懂得如何去欣赏戏剧,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和文化品位,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共计十一讲,主要介绍和欣赏外国及中国戏剧作品。 第一讲2学时 (一)、什么是戏剧:?(理解)25分钟 (二)、戏剧慨说:外国戏剧部分(了解)40分钟 1、巫术与戏剧 2、戏剧发展阶段: 古希腊戏剧、古罗马戏剧、中世纪戏剧、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古典主义时期戏剧、 19世纪戏剧、现代戏剧和当代戏剧 (三)、四种戏剧样式介绍(掌握)25分钟 第二讲3学时 (一)、中国戏剧简介(了解) 40分钟 (二)、什么是话剧?(掌握) 15分钟 (三)、外国话剧作品介绍一(理解)80分钟 1、人物介绍:莎士比亚 2、莎士比亚话剧作品欣赏(剧情介绍及片段欣赏) 1)、《威尼斯商人》 2)、《温莎的风流娘们》 第三讲3学时 外国话剧作品介绍二 (一)果戈理与《钦差大臣》(理解) 65分钟 1、剧情介绍 2、剧作赏析 3、分段欣赏 (二)、米勒与《推销员之死》(了解) 65分钟 1、剧情介绍 2、剧作赏 3、分段欣赏

第四讲3学时 外国话剧作品介绍三 (一)易卜生简介(了解) 45分钟 《玩偶之家》剧情简介 (二)、中国话剧介绍(掌握) 35分钟 1、新剧之诞生 2、现代话剧的形成 3、走向成熟 (三)剧作家曹禺小传 55分钟 1、《雷雨》剧情简介 2、剧作赏析《雷雨》,欣赏片段 第五讲3学时 中国话剧介绍续 (一)(四)在烽火中兴盛(了解) 35分钟 1 、抗战时期的演剧活动 2、历史剧的兴盛 3、现实主义的深化 (二)(五)新中国戏剧(理解) 30分钟 1、新中国话剧的春天 2、新中国话剧的巅峰之作 (三)(六)新时期戏剧(掌握) 30分钟 1、话剧的复苏 2、《报童》剧照更追求戏剧的综合性 3、小剧场戏剧的勃兴 4、五彩缤纷的话剧 (四)剧作家老舍简介(理解) 40分钟 1、《茶馆》剧情简介 2、剧作赏析《茶馆》 第六讲3学时 (一)中国戏曲简介(了解) 40分钟 (二)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理解)50分钟(1)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2)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3)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4)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三)脚色介绍(掌握) 45分钟 第七讲3学时 (一)歌剧介绍一(了解) 30分钟 (二)人声的分类(理解) 30分钟 (三)歌剧中的声乐样式(掌握) 50分钟

戏剧赏析论文

Some Impressions of Romeo and Juliet Romeo and Juliet is one of the most romantic and widely known Shakespearean plays around the world for quite a long time. There are more than a dozen editions of film Romeo and Juliet. Among those, the one produced in 1968 is regarded the best expresses Shakespeare both in form and idea. It is directed by Franco Zeffirelli and taken as an eternal song of love theme in the world. And two major lines threading through the whole play are always focused: a tragedy of fortune and a tragedy of fate. The death of Romeo and Juliet bring reconciliation to the two opposing families and the tragedy of them indeed moved the audience a great deal: “For never was a story of more woe/ Then this of Juliet and her Romeo.” (Shakespeare 1093) Romeo and Juliet is one of the best known and best loved of Shakespeare’ plays. It conforms rather to the simplest, most basic definition of the term “tragedy". Called it a "tragedy", it's according to the love of Romeo and Juliet and the death of them. But may be we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ir love than the tragedy. Romeo and Juliet leaves me a deep impression, whether the play or the movie of 1968. Juliet is played by Olivia Hussey vividly who looks dignified and classical with little pure at her age of 17. Romeo is played by handsome Leonard Whiting. In this version, whether the costumes, the action people had or the languages they speak are perfectly matched to the age and the story’s original background. We can see people wear tights and fight violently with the real sword; those scenes are exactly what the old age people like. We will soon be able to enter the story and the whole scene set up in our minds automatically. With the sound of “what is a youth”, Romeo and Juliet meet each other by chance at Capulet’s masque ball. The poignant love story starts! The encounter at the ball, the profession of love on balcony, the pledge at the church and the farewell in the grave, these most memorable scenes leave me deep impressions and I cannot help admiring the delicate contriving of the play----- “O, she doth teach the torches to burn bright!” We usually wonder that w hy this tragedy is the most woeful. Maybe because it proves us that humanity is nothing but fortune’s fool, controlled by the almighty stars, acting on the mere stage of the world. Because it tells a story of true love, which reminds us of our own desire for true love, especially in youth! The two chief families in Verona has been so deadly enmity. Romeo, who is the son of the old lord Montagu e, wants to see the beauty of Capulet’s’ daughter, Juliet. So he takes p art in the party in Capulet’s. They are in love at the first time. Soon, they are engaged with the help of Friar in secret. The same day, Romeo’s friends meet and fight till one of them dies. Romeo kills Tybalt in order to Mercution. The prince decides to sentence Romeo to banish from Verona. Later, Capulet forces Juliet to marry to the young count Paris. Juliet only asks for the help from Friar. Friar asks Juliet to agree to marry Paris. Before the night of marriage, drinking off the poison, the effort of which would last forty hours,she should appear cold and lifeless. Romeo will come to fetch her when she awakes, both of them can leave off Verona.

戏剧鉴赏论文

课程名称: 戏剧鉴赏 论文题目: 打开鉴赏中国古代戏曲的窗口 专业:dudududsudud 班级:08-1 姓名:dudu 性别:男 学号:08000000000 指导老师:du 日期:10/5/28

打开鉴赏中国古代戏曲的窗口 作者:dudu 摘要: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两种不同戏曲体裁的名称,它们既具备戏曲文学的共性,又有各自不同的个性。 在学习完戏剧鉴赏这门选修课之后,感觉对话剧和戏曲比较感兴趣,所以在老师的要求下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下整理出了这篇关于中国古代戏曲一片论文。论文主要介绍元杂剧和一些明清传奇及大师汤显祖,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中国古代戏曲的魅力吧。 关键词:中国古代戏曲鉴赏元杂剧明清传奇汤显祖孔尚任 一、有关元杂剧与明清传奇的知识 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两种不同戏曲体裁的名称,它们既具备戏曲文学的共性,又有各自不同的个性。关于其区别,明人吕天成在《曲品》(卷上)中从音乐的不同、外在体制的长短、内在结构的繁简几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论述:“金元创名杂剧,国初演作传奇。杂剧北音,传奇南调。杂剧折惟四,唱惟一人;传奇折数多,唱必匀派。杂剧但摭一事颠末,其境促;传奇备述一人始终,其味长。无杂剧则孰开传奇之门?非传奇则未畅杂剧之趣也。”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因其全用北曲曲调之故,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也就是四大套曲子,不相重复。因其形成于北方,受北方语言的影响,故曲韵只有平、上、去三声,无入声韵。曲文平仄通押,讲究音乐的动听和声调的优美。如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曲用“正宫”,由“端正好”、“滚绣球”等十支曲子组成,一韵到底。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楔子一般只有一两支曲子。元杂剧的这一结构形式完整而严谨,但有时会限制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利于剧情的展开,所以有些剧本突破了这一结构,如王实甫《西厢记》。 在表演方式上,元杂剧由一人主唱。据此,由正旦唱的称旦本,由正末唱的称末本。在旦本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末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