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概论及第一章)

《视听语言》(概论及第一章)
《视听语言》(概论及第一章)

《视听语言》

第一周:

1、讲授内容:

序概论:1、视听语言的含义

2、视听语言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新世纪的国际化语言

第一节视听:新纪录媒介

第二节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影视作品的构成

2、其它:

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基础知识背景情况。

3、观看影片

观摩影片《荣誉》、《天堂影院》的相应段落

序概论:关于视听语言

1、了解学生实习概况

2、自我介绍

3、提问:你心目中最喜爱的影视导演

4、概述课程设置意义和学习方法

5、指导学生记电影读解笔记

6、正式讲课并放影片片断

序关于视听语言

1、视听语言的含义

我们知道,艺术的生命在于表达, 影像艺术更是如此。电影电视通过光波和声波进行的视听化表达方式,我们称之为视听语言。

乐语言一样,有语言元素,有语法,有修辞,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从大的方面 ,可以将视听语言分为影像、声音、剪辑三大部分。

法国高等电影学校的入学考试题有七道,年年不变,任选四题。其第一题是用十五段随意选出的例子,试剪辑成一段有趣的视觉段落,第二题是 : 用一盘录有各种音响素材的磁带,试剪辑成一段有趣的声音段落。其目的是要分别考察学生的视觉构思能力和听觉构思能力。

电视和电影这一对孪生姐妹,在国外又叫视听艺术。其实舞台上的综合艺术,都是包括了视和听的。它们和音乐美术不一样,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而舞台上的歌剧、舞剧、话剧,各种地方戏曲,都是综合了其他各门独立艺术的长处而产生的。虽然它们的表现方法各异,话剧主要以对话表达剧情、歌剧主要以歌唱供人们欣赏。然而,都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里把故事情节人物展示在人们面前,既诉诸于人们的听觉,也诉诸于人们的视觉。

但是,由于舞台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人们看到和听到的东西是极为有限的。电视和电影在时间和空间的表现上的极大自由,为人们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提供了从所未有的方便。舞台只有几十平方米的活动空间,几个固定的有限场景。电视和电影则可以把五彩缤纷的整个世界呈现在你的面前。如果说电影银幕是剧院墙壁上的一个奇妙的窗口,人们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来观望广阔的世界,电视则已经把这个窗口开到了你的家里。波涛滚滚的长江、黄河,风光旖旎的黄山、泰山,延绵万里的中国长城,五洲的异采、四海的风云,异国的情调,可以尽收眼底。电视和电影也可以把听觉化了的人生和外部世界送入你的耳朵。都市的喧闹、山村的寂静、自然界的虫鸣狗叫、美妙的管弦乐、令人陶醉的歌声、大海的议涛、风暴的怒吼,以及男女老少操着古今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音调各异的方言,给人以多么丰富的听觉享受!

所以,人们习惯把电视和电影叫做视听艺术是有道理的。

21 世纪的主导影像形态预计将是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交互式视听传媒, 综合有电影、电视和电脑的特性。在20世纪90年代 , 电影和电视的合流过程中出现了“影像”概念的全新诠释;而如今 , 影像的外延则至少应该已经包含了电影、电视和电脑动画。

就像电影诞生初期我们需要从文学戏剧中汲取营养一样,我们今天也正需要从经典的电影影像中学习真正“纯正”的视听语言规律。

掌握动态影像制作的思路和技巧。在进入今后针对单个视听元素的、经典个案的逐镜头分析之前 , 我们首先来熟悉视听语言的构成体系和视听元素的基本概念。

2、视听语言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新世纪的国际化语言

第一节视听:新纪录媒介

1、媒介发展史中的视听媒介

媒介的社会功能在于传达信息。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 : 媒介即信息。

信息交流是人类的天性。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和传播手段的改善密切相关;伴随着传播媒介发展的人类艺术史,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人类传播史的缩影。我们不妨简要地回顾一下人类传播媒介和艺术媒介的发展历程 :

原始时期,为抵御野兽和觅食,人们群集而居。由于没有现代意义的口头语言,因此,人们的交流主要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和非言语的声音等身体语言来进行交流。原始艺术如仿生舞蹈、哑剧就是在这种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类的身体具有非凡的表现力。法国舞蹈教师萨尔特认为 : “作为表现媒介的人体可以分为三个区域 : 头部和颈部为精神区域,躯干为精神一一情感区域,臀部和腹部为物质区域。此外,胳膊和腿是人体探测外部世界的接触器一一附着于躯干的手臂有一种精神一一情感特征,而附着于下半部分的腿又具有一种物质特征。身体的每一区域又可进一步分为三个部分。例如,胳膊可以分为具有物质特征的上臂、具有精神一一情感气质的小臂以及具有精确特征的手。腿部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这就是 : 具有物质特征的大腿,具有精神一一情感特征的小腿和具有精神特征的脚。”( 出自泰德·肖《舞蹈基础教程》,转引自〈美〉鲁道夫·阿忠汉姆《艺术与视知觉》中译本 ,P562, 社科版,1984 年 )

与鸟鸣比美的人类声音也许是人类第一种艺术。不难理解,音乐产生于口头语言之前。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便会发现,不管哪一种未开化的民族、没有文化的部落,都有某种形式的音乐,因此,音乐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另外,当原始人学会对工具进行加工时,产生了最早的工艺美术品。绘画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也在口头语言出现以前就已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地位。

在人们要求具体而比较精确的交流的强烈欲望驱使下,口头语言诞生了。这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大革命。口头语言加强了人类面对面交流的精确性,大大消除了非言语身体语言的模糊性,从而提高了传播的速度与效率。口头语言还能讲出大脑的思维。人类文明因此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原始语言艺术如诗歌、说唱、原始戏剧等应运而生。在这个时期,虽然由于口头语言的出现使人类的交流发生了质的改变,但社会的文明程度依然不高,这主要是社会的记忆能力( 即人们储存和回收共有记忆力的能力 )有限一一――“人们被迫把他们储存的共有的记忆和个人的记忆放在个人的大脑中。部落的长老、圣人以及其他人,以历史、神话、口头传说、传奇等形式,把记忆保存下来,并且用语言、歌咏、颂歌等形式传给他们的子孙:怎样取火,诱捕小鸟的最好方法,怎样扎术役,捣芋头,怎样削尖犁杖和饲养耕牛。所有这些积累起来的经验,都储存在人类的大脑中枢神经胶质以及神经原的触处中。只要这种情形依然存在,那么社会记忆的范围就必然有限。不论长一辈人的记忆力如何惊人,歌曲和课文如何容易记忆,人类大脑可供储存记忆的空间总是有限的。”(〈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译本 ,P54, 三联书店 ,1984 年 ) 另一方面,人类的交流到此为止仍然局限在视听所及的范围内。

文字的出现扩展了社会共有的记忆力,使知识和信息的传播突破了几乎是面对面的视听空间。造纸术、印刷术的诞生加速了文字语言的信息功能。文字和造纸术、印刷术相得益彰,构成了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次大革命。以文字为主的传播时代到来了,这一时代在人类历史上持续了上千年,以致人们把知识和知识分子与看书写字画上等号。

(一 ) 身体媒介 : 以人的生理器官为媒介材料,交流发生在几乎是面对面的实时,艺术

表现为舞蹈、唱歌、演戏等。

( 二 ) 再现性媒介 : 运用间接性的符号 ( 文字、线条、色彩等 ) 表达意义,依靠既定的编码和成规,将信息传达给受众。艺术表现为文学、美术、器乐等。

2、视听媒介的纪录本性

19 世纪,科学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 : 纪录媒介。照相术使人和现实景物被精确地定格在瞬间。在复制现实愿望的驱动下,录音术、电影和电视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相继出现。这样,现实的声音和运动可以被纪录和还放。人类最大限度地超越了现实时空的20 世纪,是人类历史中最重要的一个世纪,出现了无数新奇事物。上海图书馆列举过影响人类的100件大事中有近 1/3 的事件是在这个世纪发生的。其中,对人类文化、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影响最大的媒介之一就是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纪录媒介即视听媒介。作为 20 世纪科技发展的产物,视听媒介从种类和程度上都不同于传统的身体媒介和再现性媒介。

每一种媒介都有自己的特性,这是由媒介材料的性质决定的。作曲家用音符来抒发情感,文学家用文字讲述故事,画家用线条、色彩等描摹世界。

那么,视听媒介的媒介材料是什么呢?考察视听媒介的交流过程,你会发觉它时刻与机器联系在一起。摄影机像我们的眼睛,录音机像我们的耳朵,一按开关,眼前的世界就会被自动地纪录下来。如果进一步考察摄影机和录音机的工作原理,则发现 : 摄影机是依靠直接摄取光而产生影像的 : 对于摄影机而言,是靠光波刺激感光胶片产生化学变化再通过洗印、拷贝、放映等产生影像的;对于摄像机而言,是将光波转变为电信号产生影像的。而录音机是靠捕捉声音的振动即声波并引发电场的变化直接产生声音的。至于接受过程,只不过是摄取的反过程而已。不难看出,视听媒介的每一个过程都与能量的形式光波和声波相关,如果没有光波和声波,视听媒介是不可能工作和交流的。因此,我们将光波和声波看做是视听媒介的媒介材料。

光波和声波带给视听媒介的是对运动事物精确而具体的纪录。我们把这种性质定义为纪录性。依靠直觉的把握,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以光波和声波为媒介材料的视听媒介与身体媒介、再现性媒介的区别。为了使学习电影电视制作的学生更清楚视听媒介的特性,我曾经在为他们讲课的时候做过这样的试验,即分别用文字和视听器材对物件或人物进行描述和纪录。下面是三位学生的文字描述 :

学生甲 :

学生乙 :

学生丙 :

可以看出,三个学生对我的描述都不尽相同。尽管三人都共同指出,我的身材较高,喜欢用手势、眼神等身体语言加强言语的力度,但即使是三人描述的总和也并不足以使人准确地认识我,换句话说,三人的文字描述是模糊的。但是,他们用摄像机拍摄我后 ( 尽管拍摄的角度、镜头焦距等有所不同 ), 却不会产生非我的印象。这是为什么呢 ? 这就是光波和声波作为媒介材料所带来的记录的精确性和具体性。

上述的描述,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每一个人在描述时,都自觉不自觉地带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和个人经验,如(“有点像高仓健式的人物”、“离经叛道”、“也许是0型血”等)。这样,就使客观的“我”更加复杂。

当然,有人会提出 : 如果与绘画就可以克服以上的模糊性。的确,绘画对现实的描摹可以比文字更具体,但绘画仍然与个人气质、技法、经验等密切相关。 19 世纪德国画家、雕刻家路德维格·利希特在其回忆录中提到,他年轻时有一次同三个朋友外出画风景,四

个画家都决定要画得与自然不失毫厘,然而,虽说他们画的是同一画题,而且各人都成功地再现了眼前的风景,但是结果四幅画却截然不同。利希特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客观的视觉,人们对形和色的领悟总是因气质而异 ( 见〈瑞士〉 H ·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中译本,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 。

但是,如果利希特等画家怀着同样的愿望用摄像机去拍摄眼前的风景,那么,他们完全可以拍到几乎完全一致的影像。绘画属于再现性媒介,每一个画家在使用线条时都有刚劲与圆润之分,线条的运动也有凝滞与流畅之异,在光与色的处理上差别就更大。而视听纪录媒介是机器的自动记录,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排除观察者和观察对象之间,因为人为的干预和个人气质的差异造成的观察结果的不同,即在原物体与它的影像之间,只有一个无生命的摄像机或录音机的发生作用。这里,只有光波和声波的物理性质发生作用,没有画家画笔下的线条和色块。于是,在现实与观察者之间,视听媒介的纪录性第一次为人类提供了一条可以无限逼近现实的渐近线。

在不同领域内工作的人对视听媒介的纪录性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程度的不同。科学家、人类学家也许对纪录性的认识要比常人深刻得多,因为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它要求严格地从纪录的角度去拍摄。在这里,纪录是第一位的。对一个医疗手术过程的纪录是科学的需要,如果拍摄者以美的原则为第一性,其结果肯定是不合格的。

视听媒介的纪录性与再现性媒介的再现性是不同的,例如对某一歌唱家音乐会的报道,报纸可以用抽象性的文字符号大加赞扬和渲染,其真实性主要取决于文字记者的良心和欣赏水准。可是电视报道却不能只有画面和解说一一观众听不到演唱者的声音,就不会信服解说中的赞美之词。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电视中比比皆是 : 我们常常听到播音员满怀深情地解说“×××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他的演讲博得了听众热烈的掌声”, 可笑的是我们除了播音员喋喋不休的解说外,什么也没有听到一一主观解说代替了客观的纪录。

视听媒介的纪录意义,即纪录的真实不仅表现在视觉,还表现在听觉上;只有视听两个方面得到尊重,纪录才是完整的。

即使在专业的电影理论领域,也存在着对声音纪录性的排斥和忽视。

客观世界的各种信息,通过多种渠道,诉诸于大的感觉器官。其中视觉和听觉最重要,是人认识事物的主要感官。眼睛对光线、色彩、形态、距离和速度的感受敏感。而耳朵则对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和音色的变化敏锐。眼睛和耳朵常常是在共同配合下完成对事物的认识,它们互相取长补短,互相验证,辨别事物。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通常会有声音,人们常常用听到的声音去印证所看到的东西。视觉和听觉有缺陷的人,常会失去辨别事物的能力和可靠性,也能做出错误的结论。如盲人摸象,造成错误结论。人们普遍认为看到的东西更可靠。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其实看到的东西不一定都是真的。魔术能把人大卸八块,脑袋搬家,怎么能是真的 ? 听到的东西也不一定假。眼睛对物体是直线感受,耳朵则是全方向性的。所以,眼观六路实属夸张 ,耳听八方是千真万确。

现实世界中的视和听是统一的,无须争辩。但是,由于电影和电视的画面与声音,是分别由摄像系统和录音系统,分为前期工作和后期制作,由各自分工不同的人完成的。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和密切协同合作,就不会产生不协调、不配合,甚至产生顾此失彼、声画失调的现象。

1927 年发明光电管以前,电影是纯视觉艺术。无声片时代,形成了一套画面蒙太奇理论和手法。以至于刚刚进入有声片时代时,连电影大师卓别林也由于不理解声音与画面的融合所产生的新的艺术生命力,而反对声音进入电影。电影的重画轻声是有历史根源的。电视在理论上继承了电影的许多理论成果,重画轻声的错误也被一并学来。这个错误反映

在理论上,也反映在设备、制作时间、经费和人力的投入上。

对于声音表现人物故事的构思创作能力,应该和画面表现人物故事的构思创作能力一样,重视注意培养。把画面认为是艺术的创作,声音只是技术的复制的观点,是错误的。(《电视音乐音响》高廷智李近朱郝俊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第1页一第5页)还是以蒙太奇理论为例,这个理论是在默片时代形成的,是一种视觉理论。早期蒙太奇理论是把无声的镜头视为中性素材的。这些素材只有按照构想的顺序组接成蒙太奇语句后,才能产生意义。如果这些素材中出现了同步的声音,镜头中的被摄体就恢复了它在现实中的自身力量,失去其中性价值。因此,传统的蒙太奇理论是排斥声音纪录性的。蒙太奇理论的奠基者爱森斯坦在声音进入电影后,极力反对使用与画面同步的声音就是最好的证明。

另一方面,被视为电影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赞理论,虽然确立了电影与传统艺术的分水岭,但却忽视了声音。巴赞在大谈电影照相本体的同时,却不提声音的客观性和纪录性。摄影机和录音机都是仿生机器。从仿生的角度出发,对现实的保真性能越好,机器的档次就越高。事实上,录音机的保真性能要高于摄影机一一摄影机拍摄下来的影像,输出到平面化的银幕或荧屏上,就失却了原来的三维性,电影的立体感是通过幻觉实现的。而高保真的录音机录制的声音,经过振动空气介质放音后,仍然不改变声音的三维性。由此,声音的纪录价值应该更受重视。但遗憾的是,电影电视的理论和制作常常把声音搁在一边,只注意视觉的纪录性。

在我们这个时代,纪录的观念通过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但是,对纪录性的认识和领悟常常出现偏差。毕竟,视听媒介是20世纪的新兴媒介。

3、视听媒介的纪录功能

逝的影响,它可以固定在视听媒介中,供人们随时翻看。

人类在认识视听媒介的纪录性后,已开始在广泛的领域利用视听媒介为人类服务: 新闻工作者用它捕捉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宇航科学家用它作为遥感工具来获取外层空间的视觉资料;刑侦、司法部门用它来获取或出示证据;纪录片则充分发挥视听媒介的本体性作用,纪录那些正在消失的人类现象和生存状态。

以文字为主的再现性媒介的历史几乎是 20 世纪以前人类文明的历史,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图书馆。随着视听媒介的出现,图书馆的方向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现代图书馆不仅储藏文字资料,而且收集有价值的影像。对于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建筑学等学科而言,影像更具有说服力。任何关于开国大典的文字描述或绘画都不可能具有视听纪录那样的历史价值。

视听媒介带给我们的是对事物具体而精确的记录,其社会功能是广泛的。视听媒介出现以前,印刷品曾是人们了解世界、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储藏记忆的主要方式。但是,视听媒介出现后,由于其纪录作用,原来一些由印刷品承担的任务被视听媒介所取代。许多人通过电视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最明显的现象是电视新闻取代报纸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新闻传播途径。美国未来学者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写道:“第二次浪潮中历史最悠久的传播工具一一报纸,正在丧失自己的读者,截止1973 年,美国全国新闻报纸每天的总发行量为三千六百万份。但是,自1973年开始,发行量非但没有增加,相反却开始下降,到1978 年,总发行量下降到三千二百万份,并且还将继续恶化。每天读报的美国

人的比例,也从1972 年的 69% 下降到1977 年的 62%;1970 年至 1977 年,美国人口增加了一千四百万,但当时留下来的 25 家刊物总发行量却下降了四百万份。“( 《第三次浪潮》中译本 ,P232一233)”电视新人类的出现是视听媒介的直接结果。视听媒介出现以前,孩子们都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生活环境中,只有少数人能够亲自周游世界,亲眼目睹外面的世界。大多数人接受具体形象的渠道主要是两个方面 : 一是他们周围的环境;另一个则是他们所遇到的人。社会的下一代通过十分有限的客体 ( 如父母、老师、同学、亲戚、朋友等 ) 建立自己对现实的模式。对于他们来说,形象世界十分贫乏,生活又缺乏变化。因此 ,他们心目中的具像世界只是一个狭小的天地 ,”结果,他们只有很少的不同的人可以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由于他们模仿的人就是他们自己那种缺乏与人交往经验的人,因此,他们可选择的机会就更少 ( 《第三次浪潮》中译本 ,p30) 。

视听媒介出现以后,电影电视成为孩子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他们甚至足不出户,就能把世界和各种真实的人物请到家里来。具像世界的无限扩展,为下一代提供了从动作到言谈,从服饰到举止,从行为到个性的无数模仿和崇拜的对象。现在许多家长都爱夸讲自己的孩子聪明,比起他们的孩提时代懂得更多的东西。事实上,这是视听媒介,尤其是电视带来的必然结果。

不管你是否喜欢,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日本NHK广播电台的国民生活时间调查表明,20 岁以上的日本人,平日看电视的行为率高达 95.4%, 这个百分比远远高于读报(58.2%) 、听广播 (26.5%) 和读书 (21%) 。

据《时代》周刊统计,一个美国大学生在读完一本书的同时,要看电影二十部,而日本大学生比例是看二十部电视剧 ( 〈日〉岩崎和《现代电影艺术》中译本 , 中国电影出

版社 ,1984 年 )

比,在感知世界的方式、民主意识、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等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不可否认,视听媒介的纪录价值对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1991年3月3日,美国洛杉矶25岁的黑人罗德尼·金因驾车超速,遭到四名白人警察的毒打身负重伤。在美国,警察殴打黑人的现象时常发生,报纸也时常披露事实,但都没有引起人们和政府的足够重视,但这一次罗德尼·金被毒打的过程恰巧被一位试用摄像机的附近居民无意中拍了下来。该录像带在电视台播出后,立即引起全国上下的关注,各地民众纷纷发表声明,举行示威,谴责这种暴行。美国司法部长也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宣布复查过去 6 年来该部收到的 15 万宗警察滥用暴力的案件报告,并对 4 名行凶警察正式提出起诉。这一事件最后导致了震惊世界的“洛杉矶种族歧视事件”。由此可见,视听媒介在上述过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正如洛杉矶居民代表所说,警察打人的事每天都有,若无几分钟的录像造成全国的影响,罗德尼·金的命运和其他成千上万的受害者一样无人理睬。近几年,社会监督机制被逐渐引入我国的电视领域,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淡》、《新闻调查》等节目在对事件进行调查和揭露的同时,也悄然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封建专制的特点是信息的封闭化,今天,视听媒介使信息公开化。由此,民众能平等地分享信息。随着视听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的非群体化、多样化和个人化趋势的形成,社会民众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视听媒介也有不少人们认为的负面作用。例如,视听等大众传媒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破坏了民族文化中地区之间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在视听媒介下成长的一代,常常把幻觉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混为一谈,影响了他们对事实真相的判断和面对复杂现实的适应能力。

4、视听思维与视听文化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是对大脑吸收的信息进行整序和处理的高级阶段。

早期人类是以自己的身体器官去感觉和认识世界的,因此那时的人类思维主要处于感性的和经验的领域。随着人类抽象能力的发展,人类的认知方式超越了具体的经验,善于抽象和概括。由此,文字语言出现了。

印刷术的出现,使文字语言文化占据了世界文化的中心。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基本上是以文字语言文化为主的再现性媒介的历史。

视听媒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类早先的感性思维方式。视听媒介的出现使人类认识到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是如何看,如何听的。这大大丰富了人类对自己大脑的认识。同时,视听媒介的创造性工作又使人们的眼睛和耳朵的潜在功能得到发挥和扩展,如电影技巧的演变体现了人类感知能力的提高,早期电影中的划或淡入淡出常常用来表现时间的消失,而现代电影已无须这样的过渡,人们已经认可了镜头的转换就意味着时间流逝这样一种视觉象征。如果我们将摄影机和录音机作为眼睛和耳朵的延伸的话,我们会发现摄影机和录音机有时比我们更敏锐、更清晰。摄影机甚至能深入我们的身体内部去探测人类的器官。

在对视听思维进行讨论之前,需要说明的是,在对思维的定义和理解上存在着几个误区,首先是传统的思维常常与狭义的语言相联系,如: 人的思维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利用语言来进行的( 《教师百科词典》 P93) 。这是一种偏见,是线性思维的表现。思维活动中有不少非言语的具有共时特征的思维方式。事实上,人类的感知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它与抽象思维并不是对立和相互隔绝的。著名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汉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用科学的实例证明 : 感知不是消极、被动的机械反应,它对接受的信息具有能动的处理能力,仍然具有比较、抽象、判断和推理等功能,也就是说,感知具有思维的作用。其次,我们的文艺理论中有关“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区分和定义是一个十分笼统和含糊的概念,并没有考虑媒介材料的性质,由此混淆了媒介的本质性因素。同时,按照鲁道夫·阿恩汉姆的论证 : 人们在看到一种形象时,就有了抽象思维,都有某种具体形象作为出发点或基础。任何思维,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 ( 《视觉思维》P9) 。

每一种媒介的局限性也正是该媒介的特质,而这种特质是由媒介材料体现的。

媒介的材料不同,运用材料创作作品、传播信息时,其思维方式也会不同。小说家不会用音乐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能说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他用汉语说话时,他是用汉语来思维,而用英语时,他必须用英语的来思维。

视听媒介的媒介材料是光波和声波这一特质,决定了视听创作者必须运用视听思维来进行创作。(北京电影学院周传基教授在《认识电影》一文中分析道:)“电影使机器第一次介入创作,复制成为艺术的可能性被大众接受,可以说,复制的出现摧垮了传统艺术的价值观。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里,一味维持传统的艺术价值观,甚至是毫无意义的……电影的摄影和录音机器向我们提供了基本创作元素是记录下来的光波和声波,而光波和声波的特点是对人的视听感官的刺激,而这种感官剌激必须是以人的视听感知经验为依据才对人有含义。所以这种光波和声波的记录必须是以模拟人的视听感知为基础……既然电影使用的工具是机器,人们用它来进行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的记录,而这个记录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那么,严格地说,它的创作就不是再现,它不可能像文学那样,作家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它也不可能像画家那样一笔一笔地创造出严格视觉形象……如果不从研究机器出发,就不会有明显的‘模拟 ' 概念,其结果是文学

迸入电影,而文学却不是模拟。这样,电影也无从发挥其媒介的最大威力。”

一切思维都力求把此物与彼物联系在一起,以确立彼此之间的关系……承担一个职能,解决一个问题。文学比喻可以把姑娘和花线性地联结在一起,姑娘好像一朵花。但是在电影中,姑娘和花如果线性地联结在一起,就成为 : 姑娘看到一朵花。这就是文学思维与视听思维的不同。

刚进入电影创作领域的人往往摆脱不了文学线性思维的习惯,更何况电影语言中包含口头语言,电影剧本都是用文字来写成。因此,许多人误以为电影思维也是一种线性思维。事实上,看电影电视不需要像读书那样一字一句地独完后才能领会其意义,人们几乎是在在瞬间就接受了图像、声音、色彩、运动的信息。

电影电视的视觉、听觉元素在时空中的运动构成了影视独特的相对时空结构,所谓视听思维就是指视听因素在相对时空中的构思。视听思维从它的思维形态上看,并不属于概念思维。它不是仅仅靠抽象的过程发挥作用的一种结构。它可以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可以通过存在本身表现智力活动。

成功的视听作品说明对视听元素所创造的意义领悟是不需要文字或口头语言的,动作、声音 ( 主要是非语言的声音) 、物件和环境成为表意的主要成分。

视听媒介诞生以来,视听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易懂的文化。尽管电影电视给人以一看就懂的印象,但它毕竟是一门新兴的语言,有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以动作、声音、物件和环境为基本工具,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和主观思维活动。视听语言的模拟结构与人的经验思维有许多相似之处。

所谓经验思维其实是一种追述能力极强的思维方式,这种能力源于生动的经验和丰富具体的细节。它的构成因素不是词语,而是动作,是通过已往事件的奇特片段模仿和表演往事的形体动作( 《世俗的神话》 P17) 。我们的感觉不仅朝理念方向延伸,而且朝情感方面拓展,以获得经验性的认同。这种拓展通过唤起以往的实际体验复现往事,于是我们被一种特殊的魔力震撼 : 我们被带出直接的现在,我们同时体验到过去、现在和可能的将来的运动。生动的事件在我们眼前展现,它们不仅是往事的蒸馏,而且是更强烈更丰富的追忆。

在经验思维中,信息的主要传递者是暗示,而暗示则是模仿和表现之间的一种特殊过渡。暗示是唤起回忆的捷径,因为它们依据的是人们共同的视听感知经验。因此,影片有时不厌其烦地展示细节,并不是为了完成理性的任务,而是在培养或唤起人们某种情感。电影常常只是展现了生活中的一部分,而观众却能由此得到整体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内在情感的维持。

有不少人将视听思维归入到视觉思维中,这是不全面的。其实,视听媒介与纯视觉的媒介( 如默片)是不一样的。视听媒介中视与听两个元素,不是独立的,它们的关系就像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样,比如水, 如果把它们分开,就不是水而变成氢气和氧气了。视觉思维中关于构图的概念在电影中是不准确的,因为电影不存在固定的画框,画内的拍摄对象和摄影机始终处于运动中。电影的空间甚至可以无限大。声音常常被电影理论家们忽略,巴赞、阿恩汉姆等人也不例外。声音不但可以形成空间和幻觉,具有自己的表意作用,而且声音与视觉元素的融合,还是视听思维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如果去掉声音,视觉的现实主义性质就会遭到怀疑。当我们把在北京地铁拍摄的镜头中的声音关掉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觉得影像像是做梦一样。 90 年代以后有人提出声音思维的概念,不管它是否准确,但说明人们已开始意识到声音的重要作用。

有些人具有较好的视听思维能力,有些人没有。人是有差异的个体。

作为 20 世纪的创造性思维,视听思维的开发和研究才刚刚开始,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想当然地对待视听思维的研究和运用,必须将之建立

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应该从传播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待视听媒介。

视听思维并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面对日新月异的视听文化,我们必须把视听教育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教育部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目前,国外的不少大学或教育机构已经认识到视听文化的主宰性地位,他们已经把视听思维看做是一种普遍性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不迎头赶上,那么在 21 世纪我们将再次与落后为伍 !

(《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宋杰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1页一第16页)

第二节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

60年代西方结构主义符号学将研究词语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模式引人电影,力图在电

影中寻找到与词语语言相同的结构系统( 比如镜头与词汇等同)。结构主义符号学对电影的研究最终与符号学家的愿望相反:电影并不具有词语语言那样的结构和规则。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研究从反面证明了电影的独立性,同时也将电影理论研究纳入到了真正语言学的轨道。

事物总是在比较中确立自身的。文字语言或词语语言系统是人类最古老的语言系统,与之比较,可以看出视听语言的特点:

1、镜头不等同于词语,它没有最小信息单位。

镜头缺少普通语言学所说的双重分节:词素和音素。词素和音素构成了词语语言中有最小的信息、单位,而视听语言中是找不到最小信息单位的。比如一个人的特写镜头中,究竟一根头发是最小信息单位,还是头发上的头屑是最小信息单位?

2、(词语语言的交流常常是双向的,)视听语言的传播是单向的,即单向交流媒介。

在拉斯韦尔为我们所描绘的信息传播体系中,谁(Who) 通过什么渠道 (Which channel), 对谁 ( to Whom) 传播了什么信息 (Says What), 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 (in What effects) 构成了所谓的五 W 模式。

演讲、讲课、戏剧表演都是用言语和其他身体语言作为传播手段和载体的, 而且受众与信息传播者处在同一个空间,发信者可以立即从受众的声音、面部表情、动作等方面得到回馈的反应信息,并由此及时调整自己的信息传输方式,使信息得到有效的传达。这是双向交流媒介的优势和特点。

电影却没有这样的优势,前面我们多次强调,视听媒介不同于身体媒介的特点在于它的纪录性。因此,在视听信息的传输中,发信者和接受者不但处在不同的空间,而且他们在时间上也是不同步的。

当然,电视的现场直播和电话采访使电视制作产生了互动,但这种互动只是信息制作者的互动。双向交流媒介的意义是指发信者和接受者瞬间的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讲,电视仍然是一种单向的交流媒介。

3、视听语言来源于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文字语言或词语语言的表达依靠的是随意的编码原则,其生成是约定俗成的。文字或

词语系统一旦确立,人们必须经过刻意的学习才能理解和接受语言的意义。而对视听语言

却不需要像文字语言那样刻意的学习,因为视听语言使用的机器是在纪录现实,其选取的

对象是现实的影像,与现实物件具有无限逼近的类似性 (“短路符号”) 。电视语言的符号系统是一种短路的符号系统。短路是物理学的名词,所谓短路即指电路中的火线和零线

在没有负载的情况下,直接相联时的现象。一个符号的能指 ( 即符号本身一一表达形式和表达实体 ) 与所指 ( 即表意的对象一一内容的形式和内容的实体 ), 常常是分裂的。在词语语言中 ,书本的能指是一组声音和抽象的符号 ( 在汉语中是象形的方块字和相应的

汉语发音,在英语中则是字母“b00ks”和相应的英语发音 ), 它与所指的关系不是必然

的,具有约定俗成的任意性。而在电影语言中,其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常常是一致的,能指房屋的影像与所指房屋具有无限接近的相似关系一一房屋就是房屋,人就是人,花就是花一一电影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常常是同构的,即短路符号。

前面,我们曾经说明了电影电视的媒介材料是光波和声波,它的本性在于纪录性。作为纪录媒介,电影电视的机器具有仿生的性质,即摄影机象我们的眼睛,录音机像我们的耳朵。电影电视的技术进步大都围绕着使纪录机器更接近我们的视听感知器官。

考察电影电视语言的表达层面,不难发现尽管视听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但它的变化和运用都在忠实于人的视听感知经验这样一个领域中,而且都在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人们看电影不像看书那样首先必须学习文字。电影电视语言给人以勿需学习的印象。事实上,电影电视语言是以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为中心的。而正常人一方面与生俱来的物像意识和在后天生活中积累的视听感知经验,已经构成了他看懂电影的必备“知识”。即使是科幻电影的幻想世界中,其中的“人”与“物”、运动和空间都是现实物像世界的延伸,否则科幻电影就将成为一种无法认知与理喻的怪物。

电影电视的可理解性是因为人们都有视听感知经验,人们可以依据自身在生活中的经验去把握和认知电影电视。电影电视的机器是在模拟人们的视听感知器官,这一模拟性决定了视听语言的编码原则是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因此,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是 : 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和主观思维活动。

4、视听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

曾经有不少人总结过电影创作中的规律性,法国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 1955 年撰写的《电影语言》,乌拉圭人丹尼艾尔·阿里洪的《电影语言的语法》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马尔丹和阿里洪等人的著作是以电影语言学为目的的,但是这类总结和研究与其说是电影语言,不如说是技巧大全。我们看一看《电影语言》中的标题《省略》、《联接》等就很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他们共同的一个问题是 : 将一系列叙事性的手段、表现性的技巧的当时电影的修辞学作为语言本身来看待,但当这些技巧和表现手段过时后,是不是意味着“语言”的消亡 ?

马尔丹和阿里洪对电影技巧的总结对当时的创作 ( 甚至现在的创作 ) 都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他们都没有在理论上廓清电影语言的创造性特征。事实上,由于视听语言的规律是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因此它的语言的范围常常是无限的,可以说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电影的出现意味着一种新媒介的诞生,由于电影媒介的纪录本性,电影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自己的语言的。早期电影如卢米埃尔的作品仅仅是现实的纪录。但是,随着电影的发展,尤其是电影开始讲述故事时,它必须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叙事手段。格里菲斯对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但是,故事电影的叙事手段不能涵盖所有电影语言 ( 非叙事电影依然要运用语言 ), 而且叙事手段也在不断地变化。当电影进一步表达思想时,电影又需要有自己的表现性手段,爱森斯坦和上世纪20 年代的前苏联电影创作者创立的蒙太奇学派,大大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性手段。

由此可以看出,电影语言并不具有文字语言的成规,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中所列举的“语言”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但并不等于电影语言的消失。对此,阿里洪也曾就他所总结的《电影语言语法》写道 : 美中不足的是,对它们的使用是有限的,并且不可能把它们变成经久不变的原则。( 《电影语言语法》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1 年 )

电影符号学者麦茨指出:“去‘说 ' 一种语言就是去使用它,但去‘说 ' 电影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去发明它。日常语言的说话者是一群使用者,电影制作者却是一群创造

者。”

大师的作品有力地表现了视听语言的创造性。例如黑泽明在《影子武士》中表现死亡的一个镜头: 中世纪的日本农村,一名骑士同几名步行的武士相斗。大雨如注,一片泥泞。武士穿着短短的衣服,裸露着双腿,粘满了污泥。当一名武士倒下时,我们看到大雨冲掉了他身上的泥泞,他的一条腿显出了白色,白得像大理石一样。人死了 ! 这个形象没有外部象征意义,是创造性运用视听语言的典范。爱森斯坦在《总路线》中通过上下镜头的联接,表现了一头牛的死亡: 镜头一 : 牛头的特写,牛的大眼睛慢慢地闭上;镜头二 : 黄昏,太阳缓缓落入地平线。爱森斯坦用象征性的视觉语言表现了这头对于社员们来说犹如日月一样重要的牛的死亡。

电影语言是一种新兴的语言。电影中的表达系统不像词语语言那样具有长期的固定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电影电视是高科技的产物,技术和观念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对语言的表达层面形成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电视也是一门创造性的语言。

综上所述,视听语言的基本含义和规律是 :

(1) 媒介材料 : 光波和声波。

(2) 视听媒介的本性在于纪录性。

(3) 人们对影像的感知并不完全取决于眼睛和耳朵的生理作用,还有赖于大脑对视听信

息的处理和对视听幻觉的认同。

(4) 没有最小信息单位。

(5) 短路符号。

(6) 是一种新兴的创造性语言。

(7) 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和主观思维活动。

(《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宋杰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24页一第29页)

第三节电影电视片的基本构成:剧作法和视听语言

概述视听语言的构成:1、影像;2、声音;3、剪辑规则

1、其它:

重点介绍影像元素总体掌握:1、镜头;2、构图; 3、景别;4、角度; 5、运动(被摄对象和摄影机);6、照明;7、色彩(影调、色调和局部色相)。

电影电视片的基本构成:剧作法与视听语言

电影视听语言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

(下面,我们对影像、声音、剪辑分别概括介绍。

1. 影像

影像的基本构成单位是镜头。一部故事片一般由 400-800 个镜头组成。从技术上说 , 镜头是摄影机马达开动到停止这段时间内经过一次曝光的胶片;从剪辑角度说,镜头是两个剪辑点之间的那段胶片。

电影镜头由每秒 24 个画格组成 ,PAL 制电视镜头由每秒 25 个画格组成 ,N 制电视镜头由每秒30 个回格组成 , 电脑动画可以根据播出的要求任意改变渲染的设置参数。这

样 , 画格便成为电影最小的可划分单位。

影像具体又可以分为构图、景深、色彩、影调、灯光、景别、运动、角度、机位 9 个元素,其中某些元素还可以进一步分出亚元素 ,比如运动可以分为镜头内部运动、摄象机运动、剪辑运动等 , 进而出现了场面调度、轴线规律等问题。

2、声音

声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声、音响和音乐。

人声主要是人物对白 , 也包括独白、旁白等。音响是除去语言、音乐之外的其他所有声音的统称。而音乐又可以分为有声源音乐和无声源音乐 ( 也就是主观音乐 ) 。

3. 剪辑

剪辑可以分为影像剪辑和声音剪辑。从剪辑技巧上看 , 又可以分为光学剪辑( 包括淡入淡出、叠化、划等 ) 和无技巧剪辑 ( 也就是切 ) 。

附:视听语言元素

以下 , 我们将就视听语言的影像部分和剪辑部分的元素逐一分析 , 对于声音部分的三个元素则从略。

影像部分

l. 构图

电影构图可以分为运动构图、肖像构图、静物构图、多人物构图、群像构图、风景构图等。电影画面构图随四种情况而变化:(1) 对象和摄影机都固定不动;(2) 机位固定,对象运动;(3) 对象固定 , 摄影机移动 ( 推、拉、摇、移、变焦等 );(4) 对象和摄影机运动。由这四种情况所产生的画面构图有多种形式。

电影语言中的构图元素除了需要遵循绘画中构图的基本美学原则 ( 比如主体不要居中, 水平线不要一分为二分割画面 , 色调、布光不要一分为二分画面 , 主体不要过分孤单等等 ) 以及服从于总体创作意图、服从于主题的要求外,还有电影构图的特殊性。

运动性是电影画面构图的特性之一。通过对象运动和摄影机运动 , 将不断改变画面结构和画面中的情节重点 , 变换对象在画面中的位置及画面的透视关系。

整体性是电影画面构图的特性之二。一个内容完整的单位任务通常总是由两个以上的镜头画面构图 , 因此并不要求一个电影画面的构图完整 , 而要求一系列电影画面组接后 , 构图结构具有整体性。

时限性是电影画面构图特性之三。时限性要求电影画面构图简洁、明确 , 而不要负载信息量过大 , 以至观众看不清楚。

多视点、多角度是电影画面构图特性之四。在拍摄过程中 , 可以不断变化方位、角度、景别。

一次性是电影画面构图特性之五。电影画面构图在拍摄完成后不能再进一步修改 , 必须现场安排 , 一次性完成。

在众多的电影构图形态中 , 不规则构图是尤其需要重视的。它有助于打破画面构图的人为痕迹 , 使表现对象处于自然、真实的状态中。当一个构图显得特别不规整的时候 , 往往蕴涵着更丰富的影像涵义。

构图元素中的亚元素包括主体、陪体、前景物体、后景物体等 , 都是些基本的慨念 , 无须多言。但在前景、后景的亚元素中 , 已然引出了另一个重要的影像元素一一景深。2. 景深

景深又称景深范围,是指处在不同距离上的被摄对象在底片上能获得清晰影像的空间范围。在景深范围之内的景物清晰 , 超出景深范围之外的景物模糊。

景深的大小与下列条件有关 : 光孔越小 , 景深越大,物距越远 , 景深越大;光孔与

物距相同时,短焦距镜头的景深大于长焦距镜头,测距点的距离等于超焦点距离时 , 可得到最大景深。

景深的另一重含义是电影画面中处于不同距离上的景物层次。在这个意义上 , 它又是电影纵深场面调度的一种方法。在技术上 , 运用景深有两种形式 , 一是全景深 , 运动对象在纵深空间中变化景别 ( 走动 ), 都可以获得清晰的影像;二是将画面空间划分为“清晰区”和“模糊区”去表现处于不同空间位置上的人物 , 形成诸如前景清晰、后景模糊等效果。如果交替使用焦点处理前后景人物 , 则会产生更丰富的空间表现力。

3. 色彩

色彩元素可以分为局部色相和色调两个亚元素。局部色相是画面中某具体物体的颜色。它的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现主题。比如《黄土地》中红盖头、红衣、红对联、红标语……,红色表现一种激情和对感情的扼杀。

色调是指彩色电影画面总的色彩组织或配置。以某一种颜色为主导,使画面呈现一定的色彩倾向。决定电影画面色调的因素包括 : 被摄物体的颜色特性、拍摄时的光线条件、摄影镜头的光学附件、感光材料的感色性能和洗印过程的技术控制。色调是表现情绪、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

4. 影调

影调是指影像所表现出来的景物的明暗层次。影调是摄影构成可视形象的基本因素 ,是处理造型、构图以及烘托气氛、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电影画面由于影调的亮暗和反差的不同 , 通常以亮暗分为亮调、暗调、中间调,以反差分为硬调、软调、中间调等。

在影调元素的运用中 , 我们往往很注重影调对比。影调对比是指影像所表现的景物明暗对比。包括明暗等级与面积的对比。恰当的影调对比能创造相应的情绪气氛。影调对比决定于景物本身的色彩以及照明条件、摄影光学附件、感光材料、曝光量控制、影片加工条件等。

5. 照明

灯光照明在电影创作中起着以下四重任务:

1) 曝光;2) 造型;(3) 增强戏剧性;(4) 突出构图主体、平衡构图。

灯光按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人工光,按光线性质可以分为散射光 ( 软光 ) 、直射光 ( 硬光 );按光位可以分为顺光、逆光、脚光、顶光等。按造型可以分为主光、副光、过渡光、修饰光、背景光、眼神光、环境光、效果光等。

三点布光是人物照明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照明方法。主光、副光和逆光是人物照明中的三种基本光线。它们在光线效果上是互相制约的。比如主光高 , 副光就要低;主光侧,副光就要正。而逆光则视主光和副光的位置决定其高低左右。三点布光是保证人体基本造型的程式化照明方法。

交叉照明则是另一种常用的人工照明的方法。以光源照射方向的交叉为基本特征。拍摄双人对话的场面肘 , 常用后交叉光。如果演员背靠墙壁 , 则用前交叉光或者对角交叉光。

6. 景别

景别指被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划分景别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以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大小为准 , 一是以画框截取成年人身体部位多少为标准。现代电影的场面调度极为复杂多变 , 通过摄影机和人物调度、焦点虚实变化、运动镜头等的大量运用,使前景、后景和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不断转换 ,几乎每一个镜头都不只包含一种景别,有的镜头甚至很难判断属于何种景别。

7. 运动

运动分为摄影机运动、画面内物体运动和剪辑运动。

摄影机运动包括常见的推、拉、摇、移、跟、变焦、升、降等,对应着电影中的场面调度中的摄影机调度。画面内物体运动对应着场面调度中的演员调度 , 包括一个场景内

演员的行动路线、地

位和演员之间的交流等表演活动。

剪辑运动实质上就是剪辑构成的连续运动。这里涉及一个运动速度问题,也因此出现了所谓的高速摄影( 升格 )和低速摄影( 降格 )。当拍摄时使用了高于每秒 24 格的频率时,就是升格 / 高速摄影 , 放映时呈现为慢动作。反之 , 当拍摄时使用了低于每秒 24 格的频率肘,就是降格 / 低速摄影 , 放映时呈现为快动作。

此外 , 由于镜头剪辑过程中 , 有上下镜头中画面主体位置是否变化的问题 , 于是就产生了轴线的问题。轴线的问题实际上涉及运动、机位两个元素 , 可以看成视听语言中的一个综合元素。我们后面将专题实例讲解轴线规律 , 所以这里不详细分析了。

8.角度

每个镜头都有自己的角度 , 它将引导观众的视角 , 并导致观众对镜头中被摄对象的评介。

从水平变化看 , 角度有平角、仰角、俯角之分;从垂直变化看 , 角度有正面角度、侧面角度和背面角度之分。

9. 机位

机位指摄影机在场景中的位置。机位的确定也同时涉及到其他若干元素 , 比如角度、运动等。

剪辑部分

1. 声音剪辑

声音剪辑根据声音录制的方式不同 , 可以分为三种:即先期录音、同期录音和后期录音三种方法。

2. 影像剪辑

(1)剪辑点

剪辑点指上下两个镜头之间连接的那个交接点。它的作用是使前后镜头连接顺畅。

(2)光学技巧剪辑

常见的包括淡入淡出、化、溶、叠印、划等。

(3) 无技巧剪辑

前后镜头不借用任何光学技巧直接相连 , 即通常所谓的切。

(4) 跳切

打破一般切换时遵循的时空和动作连续性,以动作的跳跃式组接突出某些必要的内容,省略时空过程。跳切常常以观众欣赏心理的能动性和连贯性为依据,并非毫无逻辑的随意性组接。)

播音主持概论

第一章1.播音的定义 广义:指电台、电视台等电子传媒所进行的一切有关声音语言和副语言传播信息的活动(包括各种声音、音响、音乐、语言、文字、图像等所进行的传播信息的活动)。 狭义: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广播、电视传媒进行传播信息的创造性活动。 2.播音的重要性 从播音的地位来看,播音处于广播电视传播的前沿。 从播音的作用来看,体现播音的重要性。 播音是揭示节目思想内涵的主要工具。 播音又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播音员主持人肩负着推广普通话的重要责任。 3.播音学的定义 播音学是研究广播电视播音的创作活动和规律的一门新兴的学科。 4.中国播音学的定义 中国播音学是一门研究中国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播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换句话说,中国 播音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传播主体如何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来传播各类信息的创作活动。它在研究的过程中,必然涵盖新闻播音,也涵盖各类节目主持。 5.传播用语的现实思考 方言的草根性决定其传播的地域性 普通话的规范性带来传播的广泛性 6.基本矛盾:播——受 7.对“播音”的误解 播音就是念字——否定播音的创造性 播音和主持是两回事——混淆二者之间的关系 a.主持是播音的延伸产物 b.主持和播音本质核心相同 第二章 1.播音主持发声的两大属性: 自然属性(物理属性、生理属性) 社会属性(心理性、艺术性) 2.播音主持的性质 创造性(基本属性) 多质性:言语传播性、技术性(业务属性) 新闻实践性、艺术创造性 性质的主调:新闻性(根本属性) 3.播音主持的创造性(什么是创造) 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改变旧的符号系统,建立

广播编辑与节目制作修订稿

广播编辑与节目制作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广播编辑与节目制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学 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 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 总学分:3 总学时:54 理论授课学时:30 实验实训学时:24 参考教材: [1]颉宁侠.广播节目编辑与数字音频制作技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版 [2]危羚、王萍、赵慧.广播编辑与节目制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版 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写作 考核方式:考查。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和平时作业两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七十。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讲授广播的基本特性和规律,讲解广播编辑的技巧,以及制作广播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社教类节目等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引导学生根据广播传播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认识与参与广播传播实务活动,掌握广播编辑的技术和艺术的基本理论;掌握广播节目采编、设计与制作等业务工作的一般方法;并结合广播媒体的运作实际,探讨广播节目制作新形式。以提高学生广播节目鉴赏能力与制作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广播媒体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了解广播媒体的优势与局限性,理解广播媒体的价值和功能。使学生对广播媒体和广播工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广播媒体的优势与局限性。 理解:广播媒体的价值和功能。 掌握:我国广播媒体发展趋势。 3.本章教学重点:认识广播媒体。

整理:编导 视听语言学习笔记

编导视听语言学习笔记 光线 理论部分 第一节光的特性 一、光的形态:直射光、散射光、混合光 1、直射光(又称硬光):光源与被摄物之间没有中介遮挡,景物和物体表面有明显的受光面和背光面,并在被摄体上产生清晰投影的光线。 造型特点:a、有明显的投射方向 b、能在被摄物体上面构成明亮的受光部分、背光的阴影部分以及投影。从而形成画面的明暗反差,也可增强物体的立体感。 c、能显示出被摄物体的外部形状、轮廓形式、表面结构和质感。 d、能显示时间性。 e、光源投向集中。 2、散射光(又称软光):是指光源与被摄物之间有中介遮挡,光线间接的投射到被摄物体上,在被摄物体上不产生明显投影的光线。 造型特点:a、光线柔和,照明均匀。 b、没有明确的投射方向,物体受光面、阴影面及投影的区分不明显。 c、物体表面受光均匀,亮暗反差较小,影调接近。 d、自然光中的散射光色温偏高,画面呈现的色调偏冷。 二、光线的方向:是指光源位置与拍摄方向之间形成的光线照射角度。分类:顺光、侧光、逆光 1、顺光:光源照射方向与摄影机拍摄方向一致时所呈现的光效 2、侧光:当光源照射方向与摄影机镜头方向成左右90度时,一个立体的被摄体就会形成由亮面、次亮面、明暗交界线、暗面、次暗面等一系列极为丰富的影调变化。 3、逆光:当光源照明方向与摄影机镜头光轴方向相对,并处在被摄对象后面时,被摄体成为逆光状态。 室外光线的处理

一、室外光线的照明特点 1、照明亮度统一 2、三种照明光线并存 3、季节、地域特征明显 4、一天中的光线变化巨大 二、一天中的光线变化规律 1、黎明和黄昏:光线大量散射,物体受光较少,普遍亮度较低。不利于表现物体的细部层次,适合拍摄剪影效果。 2、早晨与傍晚:明暗对比反差较强,地面物体投影较长;光照时间较短,变化较大;光线色温低,色调偏暖;近浓远淡透视效果好; 3、上午和下午:光线稳定,均匀,明暗反差正常,较好的表现出物体的立体形状和表面结构。 4、中午:光照强烈,散射光少,景物明暗反差显著增大。不利于拍摄任务面部,不利于造型。 第三节室内光线的处理 一、人工光的特点 1、光源不同 2、场景空间的不同 二、影视拍摄中常见的几种光源和灯具 1、聚光灯 2、散光灯 3、回光灯 4、便携式电平灯 三、人工光线的基本布光方法 1、主光:又称塑形光,影视摄像中的主要光源。 布光方法: (1)放在摄影机左右某个顺侧光的位置上,勾勒出被摄对象的立体形状,形成主要阴影,表现出表面结构和质感。 (2)放置在接近于顺光的位置上,与摄影机视轴成15度夹角。 (3)放置在接近于顺光的位置上,与摄影机视轴成75度夹角。 2、辅助光:又称“副光”,是用来补充主光照明,帮助主光造型的光线。 布光方法: (1)不能强于主光

视听语言课程总结

《视听语言》课程总结 课程名称:《视听语言》 任课教师:崔皓越 学时:54学时 考核方式:考查 学期:2013——2014年第一学期 班级:11级播音与主持专业1班、2班、3班、4班、5班 当前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视听文化的年代,人们越来越依靠影像来获取信息,传播学家施拉姆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受众对于媒介产品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否以最省力的方式获得最完整的视觉信息。视觉文化的发展为影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前景,而人们日益增高的视听审美水平,也对从业人员和即将走上影视传媒道路的高校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播音主持的专业课程《视听语言》旨在向学生讲授构成影视画面和声音的基本元素和其构成的基本语法,为学生以后的拍摄实践打好基础。作为高校的艺术类专业,面临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传媒从业人员。作为教师,应该关注社会相关动态,意识到这门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即传统的视听语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教学的专业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应该把启发学生思想,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 随着时代的发展,开放性,流动性、灵活性与竞争性对高校进行了挑战。在这一背景之下,我们课程组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手段、课件以及考试的模式等部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补充和修正,使该课越来越贴近素质发展的需要。并在教学实

践中打破原有的旧框框,尝试着建立多元、立体的教学体系,将“视听语言”课程置身干文化群落以及声画景别中来创造一个重审美更重创美的可持续发展的基于素质教育的该课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宏观上。打破单一的培养模式,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系统的工程来研究,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中观上,结合大学的特色,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形成了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线的培养体系,实现了以科研促进教学。微观上,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体系。并做到“三个一”,一个知识点,一个或多个能解释知识点的实例,一个或多个相应的思考练习题。 视听语言是电影的画面、声音艺术表现形式的代名词,又是电影艺术手段的总称。视听语言的基础是电影的两大基本元素——活动影像和同步声音。它涉及镜头内容、镜头形式、分镜头规则和声画关系处理四个方面。具有一定内容和以适当拍摄方式拍摄的镜头是电影视听语言的基本单位,镜头组接和声画关系处理则把它们联结成电影视听结构的整体。视听语言是表现电影内容的基本方式。与剧作、表演一起,共同构成导演创作的三大艺术手段。视听语言也是形成电影风格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导演以不同的方式运用视听语言。从而创造出风格各异的影片。 《视听语言》是一部论述电影基础知识和构成元素、分析电影艺术技巧的比较全面的大专院校电影教材;是大众传播专业学生、电影爱好者的良好读物;也是一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用结合,便于应用和操作的创作指南。《视听语言》从电影的最基本元素影像入手,结合中外电影作品中的经典段落,分析光、色彩、构图等视觉构成要素的艺术特性,进而深入讨论蒙太奇、长镜头、场面调度、镜头组接、节奏、声音等视听语言各个重要环节的表现力及相互关系,体现了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系统分析和总体把握。

自考-法学概论串讲笔记第一章

自考:法学概论串讲笔记第一章 法学是以法律为其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学科。马克思主义法学是无产阶级法律观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武器。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独具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区别一切剥削阶级法学的最根本之处。19世纪以前,政治学与法学是合为一体的。第一章法律的起源和本质第一节法律的起源一、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法律和国家一样,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与氏族社会组织相伴存在的原始社会的规范,主要是习惯。习惯体现全体氏族成员和利益和意志,不用依靠暴力强制。最严厉的惩罚就是逐出氏族组织。二、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法律是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才出现的。国家和法律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三、法律规范形式的演进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习惯到习惯法进而到成文法这样一个变化过程。成文法律的发展,又可分作记载习惯法为主和以立法(制定法)为主两个阶段。世界各国早期的成 文法,大都是习惯法和审判经验的简单地条文化。四、法律和原始社会习惯的区别 1. 两赖以建立的社会经济基础不同。私有制和公有制。两者所体现的意志不同。形成方式不同。两者保证和实施的方式不同。两者适用的范围不同。属地和属人。 6. 两者的目的不同。第二节法律的本质一、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法律最本质的属性,是它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性。这种意志是整体意志,即共同意志。通过法律形式获得集中表达的统治阶级意志,就是国家意志。统治阶级的意志除法律外,还有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条等。国家意志归根到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等方面,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

播音主持概论

第一章 1.播音的定义 广义:指电台、电视台等电子传媒所进行的一切有关声音语言和副语言传播信息的活动(包括各种声音、音响、音乐、语言、文字、图像等所进行的传播信息的活动)。 狭义: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广播、电视传媒进行传播信息的创造性活动。 2.播音的重要性 从播音的地位来看,播音处于广播电视传播的前沿。 从播音的作用来看,体现播音的重要性。 播音是揭示节目思想内涵的主要工具。 播音又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播音员主持人肩负着推广普通话的重要责任。 3.播音学的定义 播音学是研究广播电视播音的创作活动和规律的一门新兴的学科。 4.中国播音学的定义 中国播音学是一门研究中国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播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换句话说,中国播音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传播主体如何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来传播各类信息的创作活动。它在研究的过程中,必然涵盖新闻播音,也涵盖各类节目主持。 5.传播用语的现实思考 方言的草根性决定其传播的地域性 普通话的规范性带来传播的广泛性 6.基本矛盾:播——受 7.对“播音”的误解 播音就是念字——否定播音的创造性 播音和主持是两回事——混淆二者之间的关系 a.主持是播音的延伸产物 b.主持和播音本质核心相同 第二章 1.播音主持发声的两大属性: 自然属性(物理属性、生理属性) 社会属性(心理性、艺术性) 2.播音主持的性质 创造性(基本属性) 多质性:言语传播性、技术性(业务属性) 新闻实践性、艺术创造性 性质的主调:新闻性(根本属性) 3.播音主持的创造性(什么是创造) 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改变旧的符号系统,建立 新的符号系统。运用到艺术领域,创造赋予了情感。通过情感的力量来改变旧的符号系统,建立新的符号系统。 4.什么是创造 播音员自身实现了对腹稿(心中的文字符号)和稿件文字符号系统的转换,建立了符合 听觉、视觉规律的新的符号系统,从这一点来说,属于创造。

视听语言题目整理

第一章画面造型语言 (一)景别 (二)景深和焦距 1.近景系列景别和全景系列景别具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力?为什么? 2.怎样看待景别的情感表现特点,哪类景别的情感表现强? 3.找出一部景别运用有特点的影片,试分析其中大量运用了哪类景别及其 原因。 4.景深镜头在何种情况下适合使用?景深镜头对故事有怎样的帮助? (三)角度 1.电影中常用什么视点和角度? 2.分析《公民凯恩》中的仰拍、俯拍、倾斜等非正常角度。 (四)视点 (五)构图 1.如何通过构图强调被摄主体? 2.构图原则中的均衡、对称、对比、集中分别指什么?它们在电影电视创 作中有什么表现功能? (六)光线 1.光线是如何决定影片的整体气氛和情感基调的?试举例描述下列光线特 征:正面硬光、中等平光、软光源散射光。 2.假设一个场景中需要用硬光源实现特殊的效果,试分析使用硬光源的原 因并设计如何实现。 (七)色彩色调 1.冷暖色调的情绪效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影片中如何运用?试举例 说明。 2.什么是你所理解的电影语言中的色彩运用?请找出一部你认为色彩印象 突出的影片,试分析它运用了哪些色彩手段。 3.试分析一场电影文艺晚会的色彩节奏。 第二章镜头形式 (一)固定镜头 (二)运动镜头 (三)长镜头 1.请分析影片《好家伙》中叙事长镜头的主要拍摄方式和镜头表现功能是 什么? 2.请分析《童年往事》中时间长镜头的表达意义。 3.请分析纪录片《人造风景》开场长镜头的表达意义。 (四)场面调度

1.什么是场面调度?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试分析电影《好家伙》的场面调度中人物调度、镜头调度和综合调度的 表现形式及其在影片中的表现功能。 第三章剪辑和蒙太奇 (一)剪辑工作的意义 1.剪辑如何通过时间造型强化戏剧性? (二)电影叙事的剪辑形式——经典剪辑 (三)苏联蒙太奇理论 (四)风格化剪辑 (五)匹配的剪辑 1.如何实现剪辑的匹配? ◆为什么电影可以通过剪辑讲故事,用什么样的手段可以把故事讲得更加跌宕 起伏? ◆剪辑如何有效地在画面连接中引导我们思考、联想和情感反应而使得影片连 续和流畅? 第四章声音与音画关系 (一)电影声音的特性 1.电影音效的功能。 2.电影音乐的功能。 (二)电影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 1.声音的情绪性。 2.声音的叙事能力。 3.声音塑造空间的能力。 (三)声画关系 ◆哪类声音能有效地表达现实感? ◆什么样的音效能建立电影的三维空间感? ◆为什么不可见的声音可以扩展视觉并创造情绪与气氛? ◆声音转场有那些形式?为什么声音可以实现转场? ◆试分析电影《卧虎藏龙》中的电影配乐有哪些类型。 第五章视听语言的修辞功能 (一)视觉隐喻 (二)强调

视听语言试题库完整

视听语言课程考试试卷A 一、名词解释 1.特写2.场面调度3.对比调度 4.人声5.声画同步6.理性蒙太奇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构图的基本原则。 2.谈谈剪辑的基本原则。 3.镜头运动的作用。 4.拍摄角度有哪些及其拍摄角度的作用。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声画同步对非连贯性剪辑的影响。 2.电影的时空结构包括哪几大类,试举例分析。 视听语言课程试卷A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特写:特写指用以细腻表现人物或被摄物体细部特征的一个景别。有时候特写被应用于主观镜头,表现人物主观视点。 2.场面调度:本义指导演对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活动、空间位置的安排与调度。引申到影视艺术中,场面调度获得了更丰富的可能性:它不仅关系到演员的调度,而且还涉及摄影机以及拍摄现场各部门、各元素的调度。 3.对比调度:在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的具体处理上,可以运用各种对比形式,如动与静、快与慢的强烈对比,音响上强与弱的对比,或造型处理上明与暗、冷色与暖色、黑与白、前景与后景等等对比,则艺术效果会更加丰富多彩。 4.人声:指人在声音表达思想和喜怒哀乐等感情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按表现方式不同,电影中的人声主要分成对话、独白和旁白三部分。 5.声画同步:也称声画合一,指影视中的声音和画面严格匹配,使发音的人或物体在银幕上与发声音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使得画面中视像的发声动作和它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且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6.理性蒙太奇:爱森斯坦对杂耍蒙太奇进一步发展,提出理性电影的观念,追求电影富于激情的叙述和理性思想的传达。“理性蒙太奇理论的意义在于:理性电影是能够克服逻辑语言和形象语言之间的不协调的唯一手段。在电影辩证法的基础上,理性电影将不在是故事的电影,也不是轶闻的电影。更改电影将是概念的电影。它将是整个思想体系的直接表现。”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构图的重要原则。 ①平衡原则。根据人眼观察真实世界的的正常视觉经验,我们在构图时,需要尽量遵循平衡原则。画框内的构图,基本需要保持地平线的水平,各元素的重心基本能够位于画框中央或接近中央,各元素对比要让人感觉协调,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标准,需要依照情况而定。 ②变化原则。相对而言,人眼对不平衡的、富于变化与动态的构图更为敏感,如在一片相对静态的物体中,个别动态的物体就会首先吸引人的注意,平衡的构图中,如果重心突然发生改变,也会吸引人的注意,所以,有时候,我们利用变化原则,可以表达特定的内涵。 ③动态构图的原则。因为影像是活动的,相对于静态构图而言,动态构图在通常的点线面色光等要素之外,又加入运动这个因素。动态构图中,各元素在时刻发生变化,这与剪辑有很大的关联。 2.谈谈剪辑的基本原则。

法学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法的历史 第一节社会调整与法的产生 社会调整是把个人及其集体的行为纳入到一定社会规则和秩序的范围内的过程,认为它是实现社会秩序,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必须手段,是使人们接受社会价值,原则或规范的整个过程,而社会规则(社会规范)则是这一过程的静态表现 一、原始社会的社会调整——————氏族习惯 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为氏族习惯,主要是指在氏族成员长期的共同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经过世代相袭,使成为全社会公认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 ※二、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 1、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一般规范性调整到法的调整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初期的社会调整就是个别调整,即针对具体人,具体行为所进行的只适用一次的调整,当某些社会关系(行为)发展为经常性,较稳定的现象时,人们为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而为这一类关系提供行为模式,于是个别调整便发展为统一的,反复适用的调整,这时社会规范便由个别性调整发展到规范性调整。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两个对立的阶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其自身利益,迫使社会成员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于是将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这是法作为一种调整方式便从一般的规范性调整中分离出来,法的调整的主体是政治社会中最具权威的组织——国家,国家创造法并保证法的实施。 2、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规范主要是习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习惯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具有了阶级性,礼上升为法逐渐转变为习惯法,习惯法是统治阶级有选择地利用原有的习惯,由国家加以确认使之成为对本阶级有利的社会规范,而赋予法的效力,从而形成最早的习惯法,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国家机关根据一定的程序把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规范以明确的形式表现出来,逐渐产生了制定法,最早的制定法,主要是习惯法的整理和记载,还有个别立法文件和最主要的判决的记载,以后,国家适用社会的需要主动地制定新的法律规范,制定法成为法的主要渊源。 3、法的产生经历了法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的浑然一体到法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的分化,法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的习惯融道德、宗教等社会规范于一体,国家产生之初的习惯法与宗教规范,

节目主持人概论复习重点(精)(新)

节目主持人的概念:节目主持人是在电子媒体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着媒介群体观念,用有声语言,形态能动地操作和把握着节目进程,直接,平等地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人 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特征:社会性:主持人作为社会人的多重属性和对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依存。我国节目支持人的社会性还表现在以追求社会效益为第一。可信性:主持人的可信度源自高尚的道德情操,顽强的敬业精神,丰富的知识构架和扎实的业务功底,人格力量。审美性:主持人传递的不仅是语言与信息,也传递一种美,主持人 的没表现在内容上的美和形态上的美,智慧的光芒语言精准服饰得体举止优雅主持人应该具备也要传递。个性:个性化是主持人节目形式有别于播音员节目形式的重要特征。优秀的主持人节目和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鲜明的个性特征。情感性:主持人不仅要把自己的情感带入到自己的工作,也要把对节目的情感带入节目的精髓。能动性:主持人在节目中不是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而是始终积极主动主导。他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穿线人。 节目主持人工作职责:构思策划:针对节目设置节目选题而言。主持人个体的积极思维与制作群体的共同谋和,为节目确定基调.主旨.主要内容.表现形式.基本框架。案头准备:选题确定就要有前期案头准备,熟悉选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有关资料,人物事件观点背景材料。采访与编辑制作:采访可以增强节目的真实性亲切感和可信度,也直接体现主持人的功力。编辑要按节目要求撰写稿件串联词,对录制的声.像进行剪接编辑,对杂志型栏目的组织串联制作。主持播出:基本工作职责。主持人应在全面了解节目构思.进程.演播稿.各个环节转合的前提下,应用能力自信调控驾驭整场节目,自如组织串联协调好节目中的起承转合承上启下,机敏应对现场突发情景,巧妙引导观众全身心参与节目。是对节目的再创造。沟通与反馈:与受众沟通情感,直接平等的进行交流。征求受众意见.受众直接参与.听取来信来电。节目主持人的分类原则:媒介形式:广播.电视.网络节目主持人。工作方式:单独型.双人型(搭档型.多人交替型。工作形态:独立型:主持人承担这个节目的采编播的工作,自己选题,参 与制作过程,甄别选题是否符合节目。单一型:主持人仅从事话筒前的再创作。参与型:主持人参与到节目的采编播的工作。主导型:主持人是整个节目中的策划者组织

广播编辑与节目制作()

《广播编辑与节目制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学 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 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 总学分:3 总学时:54 理论授课学时:30 实验实训学时:24 参考教材: [1]颉宁侠.广播节目编辑与数字音频制作技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版 [2]危羚、王萍、赵慧.广播编辑与节目制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版 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写作 考核方式:考查。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和平时作业两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七十。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讲授广播的基本特性和规律,讲解广播编辑的技巧,以及制作广播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社教类节目等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引导学生根据广播传播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认识与参与广播传播实务活动,掌握广播编辑的技术和艺术的基本理论;掌握广播节目采编、设计与制作等业务工作的一般方法;并结合广播媒体的运作实际,探讨广播节目制作新形式。以提高学生广播节目鉴赏能力与制作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广播媒体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了解广播媒体的优势与局限性,理解广播媒体的价值和功能。使学生对广播媒体和广播工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广播媒体的优势与局限性。 理解:广播媒体的价值和功能。 掌握:我国广播媒体发展趋势。 3.本章教学重点:认识广播媒体。 4.本章教学难点:我国广播媒体发展趋势。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广播媒介发展历程 (一)早期有线广播 (二)无线调幅广播 (三)无线调频广播

视听语言笔记整理

第一章基础概念 第一节景别与构图 景别:画面得景别就是指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得范围。景别就是一种最重要得最外在得视觉语言形式。 景别得特性与影响因素: 1.景别得强制性 就是指摄影者与剪辑者对客观世界与观众得双重强制,对景,对人取景范围得强制性。 叫人瞧什么就瞧什么得强制性。 2.距离与景别 1)首先表现在直接影响画面间得景别及其内容含量 2)其次通过改变距离与换用不同焦距得镜头获得不同景别,不同构图结构以至能改变画面内容含义。 景别得五分法。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远景:广阔空间,开阔场面 作用:被摄主体只占用画面很小得面积,画面大幅面积为景物,主要被摄人或物位于远处或深处 相比大远景,远景得景别在造型上更为强调空间得具体感与人在其中得位置感。 全景: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 1.展现场景全貌 2.场景段落得总角度,具有定位得作用 3.完整地表现人物得形体动作 4.表现特定环境中得特定人物 5.场景段落得开始或结尾镜头 中景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 1.以描写为主,兼顾叙述与描写双重功能得构图景别 在叙事作品中,中景多用于展开情节,能完美地显示人物手势动作与面部情绪,可以清楚交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得特定关系。有利于表现人物间得感情交流,展开故事与矛盾冲突。 近景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 1.一般就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 2.人物面部神态,头部形态居于画面得主导位置 3.人物得细微神态动作成为表现得主要部分,通过神态反映人物得内心世界 中近景 1.介于中景与近景之间,一般对主体人物得取景到腰部以上。 2.近景与中近景主要用来突出主体,强调细节,表现相对得物体或人物表情。暗示物 体或人物表情得意义。 特写:局部以上被摄对象细节 特写镜头就是将演员细微得表情与某一瞬间得心灵信息强调出来,因而增加其重要 性。常具有象征意义。 大特写则更进一步,甚至只表现某人得局部,具有极强得渗透力,直接影响暗示观 众心理。 1.展现人物神情,揭示内心世界 2.表现人体某一部位与突出物体得细部特征

节目主持概论 复习资料2

节目主持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 1、1928年,荷兰的对外广播开办了一个以节目主持人形式播出的节目《快乐的电台》,由艾迪﹒勒达兹主持。 2、“节目主持人”一词最早出现在1952年,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六十分钟》制片人唐﹒休伊特提出的。 3、我国电视栏目化开始萌芽的标志是陈铎、虹云主持的《话说长江》。 4、少儿节目《七巧板》模式是鞠萍创立的。 5、“北徐南李”指《空中之友》的徐曼和《大众生活》的李一萍、李东。 6、我国第一个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电视节目是《一丹话题》。 7、1938年3月12日,安排了广播史上第一次“新闻联播”的主持人是爱德华﹒默罗。 8、1996年4月28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一档谈话节目《实话实说》,主持人是崔永元。 9、北京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它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 10、1990年,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了两档综艺节目《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主持人倪萍和杨澜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二、判断(以下全对,考试时具体题目参考试卷) 1、《东方时空》的开播时间是1993年5月1日。 2、在我国,节目主持人到80年代末才开始尝试实施。 3、我国广播史上第一个以正式名义出现的节目主持人是《空中之友》的徐曼。 4、我国第一位专业性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是鞠萍。 5、创下了记录片专题节目的最高收视率的是由焦建成主持的大型纪实系列专题节目《望长城》。 6、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分别是全国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7、80年代美国电视界出现了引人注目的“三大明星”,他们是:丹﹒拉瑟、汤姆﹒布罗考、彼德﹒詹宁斯。 8、将“水门事件”引入电视报道的主持人是沃尔特.克朗凯特。 9、1990年,《综艺大观》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上,标志着综艺节目正式登陆内地。 10、“荧屏上的常青树”,美国电视业的第一个女性节目主持人是主持《今天》的芭芭拉.沃尔特斯。

播音主持教学论文播音表达形式论文

播音主持教学论文播音表达形式论文 试从不同节目类型看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情态 【摘要】广播、电视、报纸、网络,这几大主流媒体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变换着主要传播媒介的位置。广播的空间优势,报纸保存可选择的便利以及网络更新的全面与迅速,但是,广播电视作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它在语言方面的影响力上就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作用。节目主持人不仅肩负着信息传播的任务,还肩负着语言的传播与示范任务,在语言方面对大众起着示范、引导的作用。而在近年来的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工作中却发现,学生们在语言表达训练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本文试从几种不同类型的节目入手,与大家一起探讨主持人几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关键词】播音主持教学播音表达形式 一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无声语言 1.恰当运用体态语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与受众进行交流时,除了运用有声语言之外还要运用肢体语言,也就是体态语言。体态语言是指“用表情、动作和体姿来进行思想交流、表情达意和传递信息的非语言符号。”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体态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让主持人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重要渠道。例如《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她在采访过程中面对被采访者时目光里流露出的信任与真诚;《非常6+1》的主持人李咏的标志性动作“6+1”的手势动作;还有《开心辞典》金牌主持王小丫,那常被众人猜测暗含答案的神秘眼神。这些说明了

他们在节目中懂得运用体态语与观众进行交流。 2.合理运用服饰语 服饰语言是节目主持人外在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作为一种无声语言,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主持人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到其他人的行为方式,所以更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不应将个人的好恶和品味带入节目之中。主持人在选择服饰时,要选择符合节目特征的服装,给所主持的节目锦上添花。观众透过服饰,可以不同程度地了解主持人的思想个性、文化修养、艺术品位等。例如,少儿类节目主持人服装大都以卡通造型为主,因为这样更能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生活服务类主持人服饰则以休闲、舒适为主,如果是某饮食类栏目则会常常看到主持人也会和嘉宾一起套件围裙。如果节目中服饰运用不妥,既损害自身形象,又影响节目效果。总之,主持人应正确选择服饰,力求和谐与完美,使观众接受并喜欢。 二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有声语言 1.有声语言表达的共性 第一,规范、准确。在我国,普通话就是主持人的规范语言。所以,要想成为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就必须拥有标准的普通话,专业上要求普通话水平测试必须达到一级甲等。赵忠祥老师曾说过:“我们在主持节目时尽量减少修饰性词语,降低夸张。”曾经风靡一时的湖南台某著名女主持人,就由于主持节目时普通话用语不规范而受到有关部门的批评。 第二,生活化、口语化。这里的生活性是指主持人的语言要尽量

视听语言复习资料

电影的发明的目的是记录运动。运动是电影的本义。西方不管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运动成为其表达的最基本的习惯。 电影节奏感(外在)《后天》 行为,动作是电影的基本,形成情节,情节造就故事。看电影最吸引的不是思想,而是动作和行为。 节奏(节:休、停;奏:动)有规律的停动交替,按照一定方式衔接形成悬念。 《致命弯道》:音乐节奏感,细节,特写镜头造成紧张效果。 做电影要绷得住,张弛有度。穿帮镜头 《刺杀据点》电影的结构是可以松散的 《暗袭》视觉、听觉(通过色彩、镜头(数量和类型)以及景别的变化准确捕捉到导演的意图) 信息层次:前景、中景、后景的安排。 《惊声尖叫3》:警车增加现实感,很少是随机遇到的,进入电影里的任何画面都是有意而为之的。 舞台的演出的艺术质量永远在演出的过程当中。和电影有很大的差别。 当对话多的时候,利用多角度多镜头来表现,以免观众认为视频冗长。 动静结合、张弛有度。 (周传基网站:) 电影发明的目的,就是发明一种可以记录运动的机器。Cinema 人的眼睛喜欢看运动的东西,好莱坞运用各种方式缩短冗长感。失败例子:《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 《日落黄沙》:节奏感,快切镜头,连续动作切分。 1、人的眼睛喜欢看“动”的事物。摄影机模拟人的眼睛,使用者会用它来捕捉运动。运动,就必须要要一个立体的空间。而实验也证明:人喜欢看立体的事物。制作者必须会设置,为各种运动提供一个立体的空间。我们必须研究观众是怎样“看”的,喜欢“看”什么? (舞台演出,左右横移,观众只有固定视角,相当于一个平面,电影是立体的)

2、运动,可以分为外部的运动,比如车追车等;内部的变化,比如:光、天气、色彩、空间大小、声音(空间感)、人物关系、线条等。 《浪人》《致命武器》《越狱》《捉迷藏》 (商业电影:看运动,还要考虑摄影机运动的动机,也就是所谓的调度,要自然流畅) 《士兵之歌》真实自然的感觉。通过细节动作,如敲门拿钥匙,不额外占用荧幕的时间。和文学的叙事时间是有些区别的,文学思维是线性的。它在描述时,时间就被搁置了需要合理去安排。(摄影机的运动是创造含义的) 判断电影好坏的标准:一个是是否是立体的,有空间感,二是看能不能处理好运动。 《菊豆》在狭小的空间上捕捉到了丰富的运动,处理长宽高的空间感。 《染印厂印染机》解析:摄影师会拍,狭小的空间中捕捉到了三个纬度的运动:横向,垂直纵向(深)。即长宽高。他们构成了电影运动的特征:立体空间里的运动。 电影的幻觉:运动幻觉和立体幻觉;两者的关系,用运动幻觉来体现立体的幻觉。 声音也是间歇性的。 《非常嫌疑犯》1、人物动,镜头跟。2、运动的价值和作用。(转场,颜色影调,镜头运动可以交待人物出场。环境音响为摄影机的运动做了引导,这就是运动的动机,摄影机的运动带有一定的悬念性。自然合理的为摄影机运动提供了目的,有了新信息,才能动。车子跑是为了给摄影机提供动机,电影味道十足!) 3、剪辑。构图、色彩匹配,使影片流畅无缝;视线的匹配,静态的方式和静态的内容相结合。 电影不存在于胶片上,甚至不存在于荧幕上,而只存在于把它实现的思想之中。--蒙斯特堡 《云水谣》一个镜头第一格与最后一格最吸引人,动作一定要最精彩。影片开始交代场景设计的运动丰富,如景别变化,运动方向的变化 ,动机设计的特别好。高超的艺术! 《黄飞鸿之英雄有梦》:摄影机运动的动力变化将场景交代特别好。 《人类之子》(客观视点/上帝视点,主观视点) 我国影片中的运动状况 1、漂亮的长宽高运动。 2、看不懂的电影的“评论家”。 3、创造含义的“黄土地”运动。

视听语言的心得体会

听 语 . 言 结 课 心 得 学院:美术学院 姓名:赵素敏 班级:数码设计二班 学号:091064015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视听语言这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更加深了我对数码设计这门课程的了解,以下是我对视听语言的认识:视听语言就是电影的语言,视听语言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语言,必然有语法,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各种镜头调度的方法和各种音乐运用的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来自于人们长期的视觉和听觉实践,可以说是完全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的。用一句专业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不用担心没有共同的意义区间,因为这些实践经验大多来自于人的本性和长期的研究积累。 视听语言是用画面和声音传达信息的语言,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电影反映生活的艺术方法之一,形象的思维方法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由视听语言所书写而成的文章,抽象的说他是由画面声音时间空间构成的。视听 语言包括狭义的视听语言和广义的视听语言。所谓狭义,就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所谓广义,还要包含了镜头里表现的内容--人物、行为、环境 甚至是对白,即电影的剧作结构,又称蒙太奇思维。在广义的意义上讲,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由视听语言所书写而成的文章,只不过这文章不再仅仅存在于白纸之上罢了。视听语言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电影反映生活的艺术方法之一;形象思维的方法;(文字、对白、旁白等形式不能摆脱的问题)作为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叙事方式、镜头、分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和组合;作为电影剪辑的集体技巧和方法:电影视听语言课主要研究——思维方法;创作方法;基本语言;(镜头内部运动、镜头分切、镜头组合、声画关系)。起初对于视听语言这门课程十分的不了解 ,基本上只知道应该是关于影片的表现手法,和如何观赏影片?但是上了冯波老师的课之后对于视听语言有了新的了解?也知道了自己起初认识的肤浅和无知?对于冯 老师的教学方法,我觉得的是很新颖,很成功的.比起那些枯燥的学习理论来说,先理论再实践等方面着手能够让我们更加快捷深刻的明白这其中蕴涵的道理,和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让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变的生动,对它充满兴趣?正是这种兴趣,鼓励着我们夜以继日的拍片子,剪辑,合成.虽然拍出来的东西漏洞百出,但是我知道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我们就是要从这些漏洞中学习,和掌握技巧?这门课让我明白了,我们起初对电影认识的肤浅,对电影制作了解甚少.任何一部电影,一个短片,一首歌的MTV,甚至一个小小的FLASH!也都灌入了制作者的全部心血,它们同样是不简单的?过程一样的复杂,繁琐的? 只有我们掌握了这些技巧再加上将他们合理的运用在作品中?我们将会受益 非浅. 视听语言这门课程老师通过让我们实际操作,自己动手,让同学自己从中去体会。而不是按教科书上来教课。我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和动脑从中学到了从来没有学到的东西……从这样的教学方法来学习让我体会很深,在学习过程中很轻松,也很开心,很轻松的学到很多东西。在拍摄中有很多东西是在书上学不到也感受不到,只有在实际的行动中才能学到,体会到和感受到。拍摄中需要一组成员在一起商量,这是一个团体,必须互相团结一起,才能做出一部好的作业。 在这几个星期的学习里我也学到了一些技巧,比如要避免大全景少用推拉,拍摄时间不宜超过六秒除非是要特殊表达的,要三级或二级跳,内反拍外反拍等。。。视听语言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它能让我们从中学到团结的重要性,也让我们生活多姿多彩,更加丰富有味,让我们在大学里学习到更多的有趣的东西。

《语言学概论》大纲

河北师范大学《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10010390 课程英文名称:A Brief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学分:3 学时: 54 适用对象/专业:英语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英语语法,英美文化概况 授课语言:英语、汉语 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课程负责人:张玲玲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标 1. 课程性质和类别 “语言学概论”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为报考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必考课程之一。课程通过讲授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了解语言学传统分支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了解各个语言学流派的观点和主张;旨在运用语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修养,言语交际效果和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 2. 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向学生讲授英语语言的属性、功能、起源和内部层次,掌握

英语语言学基本特征和主要分支的基本概念,了解语言在时空中的变异及其与社会、文化、语境、思维等外部因素的关系,同时了解部分主要语言学流派,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既能借助语言学理论整理和吸收语言知识,又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评价语言,并为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基础。 二、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 Chapter 1 Invitations to Linguistics 主要内容: 1.1 Why Study Language? 1.2 What Is Language? 1.3 Design Features of Language; 1.4 Origin of Language; 1.5 Functions of Language; 1.6 What Is Linguistics? 1.7 Main Branches of Linguistics; 1.8 Macrolinguistics; 1.9 Important Distinctions in Linguistics 基本要求:掌握语言的区别性特征和语言学里一些重要区别性概念。了解语言学的概念和意义。 重点:语言以及语言学的定义;语言的定义特征;语言的功能;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的区别;语言与言语的区别等等。 难点:语言的定义特征,尤其是任意性与移位的定义特征;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的区别,语言与言语的区别等等。 Chapter 2 Speech Sounds 主要内容: 2.1 How Speech Sounds Are Made? 2.2 Consonants and Vowels 2.3 From Phonetics to Phonology 2.4 Phonological Processes, Phonological Rules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视听语言》课程主要内容与复习大纲

绪论 一、学习视听语言的意义: 1、视听语言的定义: 人类创造并使用的,同时依托听觉与视觉两种感觉器官,以声音和图象的综合形态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交际与传播所使用的语言。 2、视听语言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1)研究对象:视听语言、视听语言的规律; 2)研究目的:探讨影视艺术中信息传递的缘由和有效性,也就是如何最有效地传达信息。 3、视听语言与相关名词的差异: 1)视听语言与影视语言 什么是影视语言? 所谓影视语言,是指影视艺术中由人们创造并使用的,用来传情表意的各种传播符号的总和。影视语言是人类视听语言发展到现代的产物,是 视听语言的高级形态。 2)视听语言与画面语言 什么是画面语言? 画面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画面语言就是影视作品中声画结合、声形兼备的语言形式;狭义的画面语言是指连续的图像所构成的一种 传递信息的体系。 3)视听语言与镜头语言 什么是镜头语言? 是指以一段连续的音像素材为基本单位,以蒙太奇为结构规律构成的表意体系。 4)侧重点及其各自使用范围: a)外延不同:视听语言最广、狭义的画面语言最下; b)侧重点:视听语言和影视语言偏重艺术性; 画面语言和镜头语言偏重技术性; 第一章视听的语言 第一节人类视听交流的历史和现状 1)自然语言和影视语言的关系: I.两者同属视听语言的范畴:前者是视听语言的低级形式,后者是高级 形式; II.两者产生、发展的轨迹不同:自然语言走的是一条文化发展的渐进线,影视语言走的是一条文化发展的激进线; III.影视语言发展的优势:一、可以比照自然语言分析研究影视语言;二、可以比照各种艺术形式的语言来分析研究影视语言;三、科技进步带 来的哲学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给影视语言的研究带来了方便之门; 2、影视语言的优点: 1)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方便复制、永久保存,彻底打破时间限制; 3)传播迅速,彻底打破空间限制; 二、视听语言的现状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