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中青班调研报告

20XX年中青班调研报告
20XX年中青班调研报告

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为推动我县经济大发展而努力——XX县20XX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调研报告

XX局XXX

党的XX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县党的第XX次代表大会提出了“XX五”时期XX发展思路总体目标,紧紧围绕“X城X县X乡X基地”的工作思路,是正确把握发展趋势、综合分析县情而提出的,不仅符合富民强县新跨越的要求,也是XX 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为实现这一目标,努力探索XX经济社会双好又快发展之路是每个XX人的职责和义务。

一、制约因素

我县面积虽然广大,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与东部县市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要改变我县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必须正确审视我县经济发展的现状,科学分析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形成原因,进而探寻发展的根本路径。

一是自然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县的产业主要就是自给自足为主的农业,农业生产条件恶劣,不能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农业基本上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廖廖无几的工业又多是低层次的为农业服务的“五小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自然灾害常常给工农业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是基础设施薄弱的制约。我县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对外开放迟,起步晚,经济对外开放水平低。加之区、市对农村投入也极其有限,导致县域内水、电、路、通讯网络及公共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从现实中看,我县交通、通讯等条件差,除了县城之外,很多小城镇基础建设落后,功能不全,缺乏聚集产业、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交通设施的落后,使县城经济无法和现代市场经济有效接轨。通信及信息化设施方面,大多数县城只是刚刚起步,电脑普及率比较低,离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相差很远。同时我县的环境问题严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等

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威胁。

三是人力资源贫乏的制约。我县地处边远山区,长期封闭,形成的意识形态观念落后、教育程度低,对外竞争意识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社会发展、人类发展水平更落后,从而导致人口素质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县经济相对比较落后难以吸引、留住人才,优秀人才大量外流到东部,本地缺乏人才、资金,资源优势难以发挥。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度不强,社会发展滞后。同时,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人力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比较普遍,阻碍了良好的人才环境的形成,难以发挥县域人力资源的整体效益。

四是产业与资金的制约。目前我县经济都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经济发展基本要素供应不足。金融、土地、人才、技术等产业要素日益向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集聚,县域经济做大做强所需要的支撑不足。从实现中看,我县域经济中,大多农业总量仍占据优势,手工业和农产品的加工仅仅作为农业的副业与其结合在一起,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发展滞后,而且一、二、三产业之间关联度小。我县县域工业化水平普遍偏低,多以农、林初级产品加工为主,工业仍然是以资源为主,能耗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我县域经济整体上仍然没有摆脱“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基本特征。此外,我县由于经济不发达,财源增加缓慢,财政收支缺口越来越大,财政困难日益加剧。收入满足不了支出的需要,收支平衡比较困难,因此无力增加投入用于支援农业、科技发展、企业技改等方面以改善公共设施、基础社会服务的低水平状态,这样,我县就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本地经济发展,从而形成了“经济落后——财源短缺——投入不足——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

二、对策与建议

我县经济的发展是事关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的头等大事。因此,本人认为应该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手段去研究我县经济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从全局出发,立足于自身实际条件及县内外两个市场和国家经济的发展阶段,从以下几个

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一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我县具有特殊的自然、历史、经济和社会条件,都有挖可掘的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力大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是县第XX次党代会对我县发展导向的总体定位。在县委组织学习党的XX大精神领导干部培训班上,县委韦书记提出了我县今后建设的各种具体设想,其中提到我县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就是要突出特色化,把立足点放在支柱产业的培植上,把关键点放在特色产品的开发上,把支撑点放在特有资源的转化上。特色经济就是立足县域实际,面向市场需求,发挥特色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因地制宜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特色产品为核心,提高生产经营者的商品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特色产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实现特色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我县经济持续增长。

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四化同步”的建设步伐。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整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是全面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路径和必然要求。我县要和全国同步发展,抓好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全县全面小康的关键。现实是产业结构的单一、脆弱及内部结构的不合理,是我县难以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我县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将是首要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条件。第一,要以市场和效益为中心,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规模化、批量化、商品化,不断提高产出率、优质率、市场占有率;第二,在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下,我县要充分考虑市场经济和市场格局变化,确立参与全国分工和竞争的定位,以特色主导产业为核心,坚持适度集中的原则,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平台,实现规模效益;第三,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工业结构升级,推进现代化流通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第四,通过政策激励,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集体、个人、私

营企业等投资主体,以城镇化建设为桥梁,调整就业结构,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推动劳动力向农业的服务业和非农产业分流。

三是激活人力资源,实施科技兴县战略。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最活跃、最先进、最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力。我县人才奇缺和农民文化素质低,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县的发展必须特别重视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必须把我县的智力开发和科技开发纳入经济开发的总轨道中。通过鼓励和保障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技术医疗下乡等手段,为我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要对全县的领导干部进行培训,让他们吸收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发挥好领导和带头作用。此外,还要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做好科技开发工作,要以适用科学技术的成果推广普及为重点,突出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是积极推进财政改革,统筹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我县财源结构单一,可用财力少,财政困难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我县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出发解决县级财政困难问题。强化财政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综合财政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制度改革与创新,实现县级财政的增收节支,抓好我县财政的源头建设,壮大我县财政的基础力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要在政策框架内减少收费项目和金额,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围绕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及“放权、服务、监督”的改革方向,逐步完善财政体制,尽快实现政府职的转变,为我县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我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带领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经济社会将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XX五”的各项目标任务一定会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